怎么提高教师如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量的看法

我院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课题类别:江西省教育厅教改课题
立项时间:2003年
批准文号:赣教高字[号文、赣财教[号文
结题时间:2005年
课题组成员:吴长庚,郑大贵、徐键、张文伟、周鹏
成果介绍:本课题是为了适应我院升本和大规模扩招以后面临的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方面的迫切需要而开展的研究。通过在近两年的实践中不断研究和总结,完善了我院的教学质量评价机构、形成了一套符合我院实际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充分发挥了教学督导机构及学生在教学质量提高过程中的能动作用,对保证我院的教育教学质量、推动学科专业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现将课题主要内容概述如下。
一、研究方案及实践操作的原则
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是一种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价值判断。本课题题研究首先考察一般师生对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普遍看法,然后根据学院师生对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实际,抽选出具有代表意义的10个因素作为评价因子。以教师课堂教学质量与评价主体的相关因素为基本研究内容。通过分析师生的教学评价与教师教学水平发展等实际情况,以资料分析、现场调查、结构性访谈及纸笔作答为主,通过大文理、特殊专业、不同年级等比较考察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特点,形成全体学生共同参与评价教师课堂教学质量的分类评价指标体系。
本研究成果以教师课堂授课质量与评价主体的相关因素为基本研究内容,遵循“综合考虑、科学设计、操作简易、统计方便”的原则,设计了一套教师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
“综合考虑”指首先按照调研结果,抽离出对教学水平的提高产生意义与影响强烈的若干因素,构建了反映学院教学水平与教师个人力、学科力等因素相互依赖的评估结构指标;编制出包括教师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等4项一级评价指标和10项二级评价指标的评价分类指标体系。为提高学院教学水平以及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工作的成效提供切实可行的理论依据与操作建议。
“科学设计”指在实践的基础上运用实证的办法,采取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客观观察与主观感受相结合、学生评价与专家(同行)评价相结合等方法,将本研究结果进行分析论证,初步建立学院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操作简易、统计方便”指将指标评价表设计成标准化考试答题卡形式,评价结果通过读卡机进行统计,既提高了工作效率,缩减了人工统计的繁杂工作量,又保证了统计结果的准确性与有效。从学年度开始,我们以湖南青果高校教务网络管理系统为操作平台,将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导入管理系统,通过学生网上评教的方式,改进了对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体系和方法,提高了评价过程的操作效率和评价结果的统计效率。
二、主要研究及实践过程
本课题研究及实践过程共分为两大部分:
1、教学质量评价机构的调整和建立
2004年底,分别调整和成立了院教学工作委员会、系(部)教学工作委员会、院教学督导组,聘请了学生教学信息员。
2、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和实践
第一阶段:初步确定评价体系的要素与结构。通过学生问卷与教师问卷两种方式获得师生对教师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所持的内隐观点,初步确定教师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大致要素与结构。于2004年4月中旬完成。
第二阶段:分类编制评价量表。将评价体系表按文理科、新老生、特殊专业、师范与非师范等类别在学生中进行抽样调查;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编制出具有较高信度和效度且易操作的分类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于2004年5月初完成。
第三阶段:确定并提交评价体系。将编制好的评价指标对学院的在校生按文理、新老生、特殊专业、师范与非师范等类别进行试测,根据试测结果对评价指标进行了进一步的修改,最后确定提交全面反映课程教学质量的分类评价指标体系。已于2004年5月底完成。
第四阶段:将评价指标体系应用于全院教学质量评估的实践中,并不断进行修正,2005年9月起应用青果高校教务网络管理系统进行网上评教实践。
三、主要研究及实践成果
1、成立和调整了院教学工作委员会、系(部)教学工作委员会和院教学督导组等机构,建立了学生教学信息员制度,对全院教学质量及其评价实施监控和指导。
2、建立了一套教师课堂授课质量评价内容和体系。
3、每学期在本科班开展 “我最喜欢的任课教师”评选活动。
四、成果应用
本成果已于学年度全面应用于我院的教师授课质量评估工作及教师职务评聘工作中,效果明显,对提高我院教师的教学质量意识及进一步提高教师授课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五、有待进一步研究解决的问题及建议
1、在今后的教学质量评价实践中进一步对评价指标体系进行研究和分析,并不断改进和修正,使评价指标体系渐趋完善。
2、进一步进行教学质量管理重心下移,发挥系(部)教学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切实抓好教师课堂教学质量。
课题类别:江西省教育厅教改课题
立项时间:2004年
批准文号:赣教高字[2004]1<span lang=EN-US style='font-family:Vcolor:#号
结题时间:2005年
课题组成员:徐健,马江山、黄登纪、秦霞
成果介绍:高等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是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内容。学院升格后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时期,已初步向综合性院校转型,尤其是2002年启动迎接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以来,重新确立了学院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更需要结合学院实际建构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与之相符合;另外,高等教育大众化,也需要改革传统的以专业为核心的精英教育培养模式,以实现培养综合素质高、适应性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培养目标,适应经济社会对人才的多元化需求。笔者从2001年起结合推行学分制,修订本科培养方案,开始探索适合学院实际的人才培养模式,并在几个学科进行了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的试点,取得较好的效果。2003年以来,尤其是2004年获得江西省教育厅教学改革课题立项资助后,我们在这方面做了一些更为系统的工作,现将主要工作总结如下。
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总体原则
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应自觉遵循人才培养的内在逻辑,把握时代发展脉搏,与时俱进。作为一所地方性师范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必须根据学院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综合分析学校在高等教育体系的定位、所处地域地理位置、办学实力,充分考虑当地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和学生素质基础等因素对人才培养的影响,以培养应用性人才为主线,构建具有学院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为此,对建构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我们提出了以下总体原则:
1、遵循教育外部关系规律。以社会需要为参照基准,调整专业培养目标,确立专业培养规格,使人才培养更好地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
2、遵循教育内部关系规律。以专业培养目标、培养规格为参照基准,调整专业培养方案、培养途径,使人才培养模式中的诸因素更加协调,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与人才培养目标的符合程度。
3、坚持“以人为本”原则。调整优化课程结构和课程体系,使人才培养更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4、坚持资源优化配置,提高学院办学效益。人才培养模式的建构还要有利于整体优化教学资源配置,保证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学院的办学效益。
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成果
根据改革的总体原则,通过调研和实践探索,在总结试点的实践经验基础上,本课题较为完整地提出了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思路,构建了人才培养的基本形式和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并在新一论培养方案的修订和执行中指导相关学科专业具体实施。主要研究内容有:
1、根据学院办学定位,分析了地方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我院人才素质的要求,结合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趋势,在《关于修订教学计划的指导性意见》中提出了修改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思想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宽口径、厚基础、综合素质优良、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基础教育服务的复合型应用性人才。”确立了专业培养目标和专业培养规格,特别强调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
2、在明确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基础上,根据目前高师院校向综合院校发展的趋势,结合学院办学实际情况,逐步疏理出我院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思路。
(1)构建了“公共基础+学科专业基础+专业方向(模块)”的课程结构,形成了由大学通修课程、专业必修课程、自主选修方向(模块)课程和实践教学环节构成的课程体系。新培养方案中,公共教学平台课程占总学时(学分)的45%左右;学科基础(含专业基础)教学平台课占总学时(学分)的40%左右;专业(方向)教学平台课占总学时(学分)的15%左右;三个平台课程的选修课都达到10%以上。
(2)按照多方向、多规格、个性化培养要求,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基础平台+方向(模块)”的人才培养基本形式,构建了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相邻相近专业搭建基础教学平台然后分专业培养模式。一、二年级基本打通专业基础课,三年级开始实行专业分流,按分流专业培养。如化学、应用化学专业;公共事务管理、行政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等。
——以学科专业为平台,设柔性专业方向的培养模式。一、二年级实行学科专业基础教学,从三年级开始实行专业方向分流,按分流方向教学。如汉语言文学专业,确定了语言类方向、文学类方向;艺术设计专业,确定了装饰方向、室内设计方向、平面设计方向、环艺设计方向、多媒体网页设计方向等。
——以学科专业为平台,分教师教育专业和非教师教育专业的培养模式。学生以教师教育专业入校,一、二年级实行专业基础教学,三年级开始实行分流,分教师教育与商贸英语专业方向进行培养。如英语专业设教师教育专业方向和商贸英语专业方向。
——不同学科专业相互渗透选修课的培养模式。不同学科相互之间互设专业选修课,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如历史、地理与旅游管理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市场营销和会计学专业等。
上述各培养模式中,还积极推行实施课群教学。设置了有利于学生继续深造或从业需要,包括职业基础、职业技能、职业方向、职业能力拓展、实践实训等课群课程体系,增强了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和针对性。
3、完善制定了相关教学管理制度。为了保证人才培养方案的顺利实施,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同时,制定了与人才培养方案相适应的教学管理体系和管理制度。
(1)制定了《学分制实施方案》、《学分制实施办法》、《学分制学生学籍管理规定》,取消补考实行了重修制。
(2)实行与学分制相适应的弹性学制,学生可以自主确定学习进程,在规定学制基础上,本科可延长两年,专科可延长一年。
(3)实行与学分制相配套的选课制。自2002年起实行选课制,制定并不断完善了《上饶师范学院公共选修课设置与管理暂行办法》,打破了完全按自然班教学的传统教学模式,建立了按选课结果组成的教学班进行教学的新模式,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促进了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效益的充分发挥。
4、确立了我院今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方向
随着学院的发展和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人才培养模式需要不断的改革创新。今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方向为:
1、构建大学科、跨学科的“基础平台+方向(模块)”人才培养模式。学生按学科大类招生入校,一、二年级按学科大类构建基础教学平台,三年级以后在同一学科门类或不同学科门类下实行专业(方向)分流,按分流专业(方向)培养的培养模式。
2、实行完全学分制。完全改变以自然班为单位的单一化、统一化的教学管理性质,实现以单个学生为单元的教学管理,真正将因材施教、注重个性发展的教育思想融入到教学管理运行之中,使学生在统一培养目标要求下,在时间、空间和内容上按意愿选择学校的教学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增强主体意识,培养开拓精神和创新意识,实现人才培养统一,质量要求与个性化发展的统一。
3、实行主辅修制,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适应“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人才培养的目标。
三、结果评价
新构建的人才培养模式已在我院各学科专业实施,对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优化教学资源和提高办学效益起到一定的作用。新一轮修订的本专科培养方案曾与省内兄弟院校进行过交流,2005年教育部专家来我院进行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考察时,对我们构建的人才培养模式给予了肯定。本课题成果在同类院校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课题类别:江西省教育厅教改课题、上饶师范学院教改课题
立项时间:2003年
批准文号:赣教高字[号文、赣财教[号文、饶师院教字[2003]15号文
结题时间:2005年
课题组成员:何奕娇,徐键、黄汝干、王晓燕、徐国琴、陈小曼
成果介绍:本课题针对大学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水平差异现象严重的情况,根据大学英语教学现状,如何开展大学外语教学改革,实施分级教学,设定分级达标目标,构建动态教学管理体系是本课题研究的主要问题。在两年多的研究过程中,通过深入开展理论探讨,反复进行实践研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在教学内容和要求方面,根据《大学英语课程要求》,在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制定了分级教学大纲,确定了大学英语教学目标,以听、说、读、写、译五种语言技能为主干,合理划分语言技能、整合分级教学内容,明确分级达标目标、分级达标要求、分级教学实施要求等,规范分级教学。
二.在教学管理方面,根据学生差异程度,划分分级教学模块,建立“滚动淘汰制”,实施升、降级制度,“C班成绩评定办法”等,初步形成了分级达标,滚动管理体系。
三.在教学效果方面,该模式根据学生英语语言认知能力,合理划分语言技能,确定分级达标目标,使教学既利于学生语言技能的提高与发展,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习的主动性,学生英语的整体水平有较大的提高。本院学生在全国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中,03级(实验班)年级平均通过率比02级提高近4个百分点。井岗山学院采用该成果后,03级学生在全国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中,年级平均通过率提高16个百分点。效果明显。
四.在科研成果方面,根据教学改革的亲身体验和实证研究,撰写了教改论文4篇:《大学英语差异教学,动态管理的探索与实践》,《大学英语分级教学几大优势》,《大学英语分级教学管理研究与实践》,《从情感因素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看分级教学》。
本课题成果在本院近三届学生中使用和井岗山学院试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推行大学外语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率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课题类别:江西省教育厅教改课题、上饶师范学院教改课题
立项时间:2002年
批准文号:赣教高字[2002]98号文、教务处日文
结题时间:2005年
课题组成员:汪应乐,胡松柏、陈颖、谢旭慧、马宾
成果介绍:方言复杂地区高等师范院校在国家将普通话达标规定为师范生毕业必备的条件之一的新要求提出以后,提高普通话学习效率,不仅成为高师生人人关注的问题,同时也是校方必须努力解决好的问题。普通话学习不只是普通话一般知识的识记,而是对标准语语言能力的培养,要经历一个复杂的心理生理过程。学习主体要在一定期限内达要到国家规定的普通话水平要求,除了自身的努力外,通常还需要学校为他们创造一系列外部条件。因此,要提高南方方言复杂地区高师生普通话水平的达标率,使人人都能在毕业前顺利地达标,需要建立起一套科学、高效、可操作性强的关于普通话水平过关测试的宣传、普通话训练、测试及相关的理论与实践深度研究的科学体系。这是一个系统工程。该系统工程主要由如下分工程组成:
(一)多层次的标准普通话学习基础工程
第一层次:对生源方言情况的调查研究。
第二层次:编写出针对性强、实用性好、质量高的训练教材。
第三层次:开展普通话训练、培训、测试的理论研究。
第四层次: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工作,端正认识,明确努力目标。
(二)多层次的标准普通话训练体系是高师生学习标准普通话的主体工程
1、多层次的课堂训练——直接训练工程
第一层次:大一第一学期面向全部师范生开设的普通话训练必修课。
第二层次:大一第二学期以后面向普通话过关有困难的学生开设的普通话加强选修课。
第三层次:大一第二学期以后面向普通话基础较好,且希望普通话达到更高水平的同学进一步提高的师范生开设的普通话提高选修课。
第四层次:大一第二学期以后以相同方言来源地、学习较标准普通话具有类似特殊困难的人群为训练对象的选修强化班。
第五层次:以全部师范生为对象,在普通话测试前针对普通话水平测试的适应性的普通话培训指导。
2、多层次的有声媒体训练——间接训练工程
第一层次:利用校园的广播、电视网络进行的训练。
第二层次:利用校园的多媒体网络进行的训练。
3、多层次的普通话服务志愿者的辅助指导工程
第一层次:利用校园广播台、电视台的播音员主持人的普通话优势资源进行的训练。
第二层次:利用北方籍的学生普通话较好的优势资源进行的训练。
第三层次:利用已经过关学生的普通话优势资源的训练。
(三)多层次的普通话学习辅助工程——营造较标准的普通话环境,为强化标准音创造条件
多层次的二课活动,促进较标准普通话氛围的形成。
第一层次:利用各层次学生人群开展普通话活动。
第二层次:利用学校各层次定期举行的教师职业基本功中的普通话朗诵、普通话演讲、辩论活动是良好的普通话校园氛围形成的重要形式。
第三层次:利用校园广播、电视、多媒体网络等有声传媒。
2、多层次优化语言环境,促进普通话习惯的日常养成
第一层次:设法阻断方言交流通道,促成普通话的使用。
第二层次:创造人性化的普通话学习环境。
课题类别:江西省教育厅教改课题
立项时间:2004年
批准文号:赣教高字[号文
结题时间:2005年
课题组成员:章秋枫,徐爱珍、周虹、郭波、邱奇杰
成果介绍:
一、基本内容介绍
本课题根据现代声乐技术新理念针对传统的课程教学的不足采用与此相适应的歌唱技术并进行了认真的探索和研究。
本课程在研究中参考国内最权威的声乐理论技法,结合学生实际情况,针对原有声乐课程教学存在的疑难问题,着重研究课程教法、手段,建立歌唱“支点”,使内隐的生理感觉更具直观性。本模式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方法,有创见性地提出了“以高音为基点,疏通中低声区”、“轻声唱法解决真假声结合问题”的现代声乐教学观念,结合集体授课方式等,切实解决了教学中存在的疑难问题,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成果。
二、实践效果&
1、首先我们从丰富学生知识视野入手,聘请国内资深专家开设声乐讲座以及观摩本系教师声乐公开课,现场听取学生对声乐课教学提出的具体问题并进行分类、分析和研究。为此,我们对原有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改进,重新并精选教学内容,调整了技术、手段、方法的训练。
2、声乐教学必须强调它的实践性,要重视在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如声乐表演、读谱视唱、节奏音准、朗读表演等等,应随时在实践中得到应有的锻炼。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及探索精神,要求学生将自身的生理感觉移植为歌唱技术,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同时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由本课程组老师执教的部分学生在参加省、市、院各级声乐比赛活动中获得较好成绩,有些学生被推荐参加2006年全国青年歌手大奖赛江西赛区候选人。
3、本课题从理论联系实际出发,改革传统课程中学生被动接受技术的格局,立足“发现”、“演绎”的教学新观念,利用“情景式一启发式”教学模式,让学生获得良好的歌唱技能。在课程内容安排方面,提出根据学生个性特征采取针对性的歌唱技法教学新模式。并根据课程实践需要认真进行教学设计,做到三种教学模式的有机结合,即:应用轻声唱法协调各发声器官的活动,发挥集体课授课方式的优势,利用“支点”技术增强学生的歌唱能力等。
本课题突破了传统的声乐教学模式,体现了声乐教学发展的时代性、创新性和必要性,在提高声乐教学质量方面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三、取得的研究成果
1、“浅谈轻声唱法教学”,《当代教育论坛》杂志社,2005年第2期;
2、“群组合理论在声乐教学中的应用”,《职业技术教育》杂志社,2005年12月;
3、“歌唱‘支点’的特征及应用意义”,《心声歌刊》江西省音乐家协会,2005年第6期。
课题类别:江西省教育厅教改课题
立项时间:2004年
批准文号:赣教高字[号
结题时间:2005年
课题组成员:陈苏赣,张旭、戴德翔、龚婉敏、徐永生
成果介绍:新世纪,随着教育改革地不断深入,高校普遍采用“学分制”教学
管理制度。为适应时代的发展,配合“学分制”的实施,高校的体育教学在教
学内容、方法、模式、观念上也有了一定的改变。在教学模式上普遍采用按年
级、按项目分班上课,此模式有它有利的一面,但也存在弊端。
由于学生的身体条件、健康状况、兴趣爱好、体能和运动技能等方面各不相同。因此学校体育教学应关注学生的需求和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健康第一,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尊重学生自主选择,让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学会锻炼的方法。这样才能使学生享受到锻炼的乐趣,才能激发起体育学习的兴趣,端正学习态度,提高锻炼情绪,磨炼顽强的意志,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在体格、体能、心理和运动能力等方面的潜能,不断提高体质健康水平。但是学校受场地、器材和师资的限制,有一部分同学不能按自己的意愿选项上课,是必影响这些同学锻炼的积极性,甚至厌倦上体育课,这种现象在各高校普遍存在。本课题研究解决的问题就是:通过改进体育教学模式来激发学生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变被动练习为主动锻炼,并提出适合普通高校的体育教学模式。
2003年1月开始进行本课题资料的收集和准备工作。2004年5月开题。2004年9月在保健体育班进行小规模实验,实验结果为该班同学不论在身体素质上,还是在心理素质上都有所提高。2004年12月完成问卷调查、访问,以及数据的搜集工作。2005年1月—6月对所有数据资料进行数理统计处理工作,并进行分析形成成果。2005年12月前成果发表。
本课题成果体现在核心期刊发表的2篇论文中。论文1《基于学生个性发展的高校体育教学模式探讨》发表在《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上;并在2005年“三清山”全国体育科学学术论文交流会上被评为优秀论文贰等奖。论文2《保健体育:促进病残体弱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表在《教育探索》2005年第11期上。
本课题完成了课题立项任务,达到了预期目标。 
课题类别:江西省教育厅教改课题
立项时间:2004年
批准文号:赣教高字2004年[100]号
结题时间:2005年
课题组成员:陈晓芸,吴长庚、应子康
成果介绍:上饶师范学院的“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是省级优质课程同时“中国古代文学”学科是上饶师范学院的重点学科。本课程的教学方式是采取传统的授课方法——教师讲,学生听,板书式教学。随着现代化授课方法步入大学课堂,古代文学的教学方法的改革也就势在必然,因此采取一些先进的教学方法,使诗、词、书、画有效地结合就成为一种必须。而文学和音乐、美术是相通的。王维就开了古代文人画的先河。因此古代文学的精髓——古代诗词、音乐、美术相结合就更能从不同角度显示出他丰富的内涵。因此,将古代文学内容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方法传授,让学生在音、画、美的享受中接受传统知识,就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使这一学科与现代社会接轨,使得传统文化得以更好的传承。
本课题的成果形式就是将古代文学的授课内容应用现代化的教学方法传授,让学生在音、画、美的享受中接受传统文学知识,使这一学科与现代社会接轨,使中国人引以为骄傲的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得以更好的传承。课题将整个“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全部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在课堂教学中使用。使古代文学的教学形成一个音、画、美结合的授课方法,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中,在典雅的绘画意境中接受古代文学知识,使学生在课堂接受古代文学的知识成为一种享受。本课题容量很大,(“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是中文系所有课程中授课时间最长的一门专业课程,包含五个学期的内容,它们分别是:上古至先秦文学、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文学、隋、唐五代文学、宋、元文学以及明、清文学。)在制作课件的过程中,我们将文学史的相关内容运用多媒体课件的形式条理清晰的传授给学生。而那些在课堂上必须讲解的诗、词、文等名篇配以朗诵或图画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得到视觉、听觉多重刺激,既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增强他们的注意力。同时我们还从古代书籍及网络上查找了大量的相关资料,经过去粗取精等烦琐的工作以及在教学中的反复运用和修改终于形成一套比较完善的,具有前瞻性和时尚性的教学课件,且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同学们在这种直观的教学环境中,轻松的接受古代文学的相关知识。
&&& 在2005年中文与新闻传播系的“中国古代文学”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古代文学教研室的教师们已经在本科班全部采用多媒体的教学课件授课,这一新颖独特的授课方式得到了学生们的一致好评.同时这一套集时尚性、实用性、和前瞻性为一体的教学课件也得到上饶师范学院相关专家以及省里古代文学专家
课题类别:江西省教育厅教改课题
立项时间:2003年
批准文号:赣教高字[号文、赣财教[号文
结题时间:2005年
课题组成员:吴波,毛杰健、熊熙烈、汪云
成果介绍:本课题以大学生课外科技制作活动为载体,对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大学生课外科技制作活动近年来在全国各高校蓬勃展开,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重视。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这项活动实质上是大学校园的“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学生通过课外科技制作活动,有效地锻炼动手能力,同时,也培养和提高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以往的科技制作活动往往只强调结果(学生的作品),而忽视了对学生制作过程(心理学过程、思维过程等)的研究。换句话说,没有从教育心理学角度研究学生的科技制作活动,从而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研究成果也难以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本课题从教育心理学角度出发,全面研究了学生的课外制作活动,注意观察学生的制作过程,分析学生的思维活动,注重在活动中培养他们的各种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我们找到了一整套指导学生课外科技制作活动的有效方法和程序,这些方法和程序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推广价值。同时,通过对学生制作活动过程的观察、实验,我们还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对这些方法和进行了理论上的探究,从而有的放矢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目前这些程序和方法已经在我系指导学生进行课外科技制作活动中,得到了推广和应用,并取得了较好成绩。这项成果已于2005年10月以研究报告的形式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并在《上饶师范学院学报》上发表。
我们的具体做法是:根据学生的专业、基础和个性,寻找课外科技活动的内容、创新实践活动的切入点和途径。我们认为可以通过三条途径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一是开展大学生科技文化竞赛活动;二是改革实验课考试的方案;三是大力建设开放实验室。在本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组织了本系学生的科技文化竞赛活动,同时积极参加院级科技文化竞赛活动以及省级电子电脑大赛和国家级电子大赛。全系563名学生,报名参加了江西省十四届学生电子电脑大赛的学生有48人,报名率为8.5%,获奖的有14人,获奖率为29.2%;报名参加江西省十五届学生电子电脑大赛的学生有68人,报名率为12.1%,获奖的有19人,获奖率为27.9%;可见,报名率逐年上升。参加系级科技文化活动的学生有124人,报名率为22%,获奖的有57人,获奖率为46%。电子专业的学生,参加省级电子制作大赛获得了一、二、三等奖,并走向了全国(参加了全国电子制作大赛);物理学专业的学生,参加省级“挑战杯”大赛,获科技论文二等奖;教育技术学等专业的学生,获省级计算机程序设计三等奖;他们还在课件设计、网页设计、计算机基础知识等竞赛中,获多项奖励。
课题类别:江西省教育厅教改课题
立项时间:2004年
批准文号:赣教高字(号
结题时间:2005年
课题组成员:余和生,应子康、郑莲香、张文杰
成果介绍:
一、课题的缘起
《文学概论》是我国高等学校中文专业的一门基础理论课程,经过文学理论家、文学理论研究者和文学理论教学工作者等几代人的积极探索和改革,创编了文学理论体系及高等学校《文学概论》课程教材体系,取得了一定实绩,这无疑是值得称道的。然而,时至今日,我们仍没有令人十分满意并且适合教学急需的文学理论教材体系。
童庆炳先生主编的《文学理论教程》,目前虽在全国三百多所高校使用,但争议也很多。我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一直也在关注、研究、探讨这个问题,并对童庆炳先生主编的《文学理论教程》发表过评述性文字。
我个人认为,二十一世纪的《文学概论》教材建设:一要符合文学自身的客观规律;二要体现文学理论的课程特色;三要适应教学实践的基本要求。
基于以上认识,我在2004年提交了《江西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研究课题立项申请表》,申报了《〈文学概论〉教材建设创新研究》课题,江西省以
[赣教高字(号]文,确定为江西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研究立项课题。
二、课题的主要内容
该课题获得立项后,我于2004年发表过一篇文章。2005年8月以《〈文学概论〉教材建设的回顾与创新》为题,在《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四期正式发表。文章认为:作为中国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基础理论课程的《文学概论》教材,历经半个多世纪的沧桑:二十世纪50—60年代的“仿苏模式”显然应该淘汰;二十世纪70—80年代的“中国模式”意识形态印痕太深;二十世纪90年代至今的“中西合璧”又有些
“不伦不类”。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已然面临挑战。
本课题的研究,注重对上述现象的梳理,具体概括为:
&&& 1、始创期的“仿苏”模式;
&&& 2、调整期的“探索”体系;
&&& 3、改革期的“创新”思路。
重点在“改革期的创新思路”。
我为文学概论教材新体系设定了这样一个基本框架:课堂教学讲义分为十二章,根据文学产生和发展的基本线索依次为:绪论、文学发生论、文学构成论;文学形态论、文学创作论、文学风格论;文学消费论、文学鉴赏论、文学批评论;文学本质论、文学功能论、文学发展论。
可以说,这个新体系框架,区别于以往的文学概论教材体系的最明显之处,就在于把旧的体系打乱重来,遵循从现象到本质这样的逻辑思路,同时尽可能全面地研讨有关文学理论知识的诸多内容,而这一切又都始发于适应文学概论教学实际这个根本动因。
当然,这种良好的意愿究竟将会在多大程度上得以实现,只有静观学界的研究和认同了。&&
三、课题的成果
该课题以论文的形式获准立项,但在实际研究过程中,因为是教改课题,除了论文以外,还在教学实践中形成了一份课堂教学讲义。因此,该课题共有两项成果:
1、论文:《文学概论》教材建设的回顾与创新 .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05.4
2、讲义:《文学概论》讲义现已进入第二轮试用,比较贴近教学实际,效果还行。
该课题的研究已告一段落,其成果就在于分析研究它们的优点及其问题,从而进一步提出了构建21世纪文学概论教材体系的创新思路。并形成了一部课堂教学讲义----《&文学概论&讲义》,现已进入第二轮试用,学生反映不错。
如果有可能的话,该课题的后续工作,可在该课题“构建21世纪文学概论教材体系的创新思路”的基础上出版一部教材。本课题组的成员都愿意为此而作进一步的尝试。
课题类别:江西省教育厅教改课题
立项时间:2004年
批准文号:赣教高字[号文
结题时间:2005年
课题组成员:叶青,刘睦清、陈发云、肖竹平、张婉佳
成果介绍:化学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愈来愈重要,无可置疑,我们是生活在一个化学世界里,
人类的衣、食、住、行国民经济中的农业、工业无不渗透着化学。因此提高科学素养,普及化学知识已为当今世界所重视 。在我国,学生在高中阶段已经文理分流学习 ,文科大学生的化学知识非常薄弱。为文科学生开设化学选修课的探索刚刚开始。近几年来,化学系的教师纷纷为外系学生开设与化学相关的选修课,但均是各自为战,缺乏统筹规划,课程开设的随意性较大,
没有形成系列,缺少精品课程,没有合适的教材,教学方法陈旧,学生的学习热情不高, 因此有必要进行改革。该课题的研究正是为了适应这一需求。在研究过程中,通过问卷调查、与学生个别交流、教师之间的研讨等形式探讨了普通师范院校目前对文科学生开设的化学课程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在查阅了大量的文献的基础上,从师资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考查方式、教材建设等方面提出适合师范院校特点的改革措施。课题研究成果对加强文科学生的科学素养,普及化学知识,使之适应21世纪对人才素质的要求都有促进作用。
课题的主要成果: &&&&&&&&&&&&&&&&
1、设计了《化学类公选课程调查问卷》,在《现代生活化学》《环境与化学》、《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三门课程调查,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2、在《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上发表了研究论文《师范院校文科化学课程改革探讨》。
存在的继续研究解决的难题:
1、优化课程设置,形成系列,形成“精品”选修课程。
2、让学生理论联系时间,参加社会实践。
3、开设实验性公选课。
课题类别:江西省教育厅教改课题
立项时间:2004年
批准文号:赣教高字[号文
结题时间:2005年
课题成员:李超英,杨建荣、毛杰健
成果介绍:素质教育是教育界不衰的热门话题。开放式教育是素质教育改革的方向之一,我们大学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能力——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我们从事电子技术等物理教育多年,一直在探究走出一条提高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新路子,以求我们的毕业生能很快适应社会的发展。年,我们对01物(1)、02物(2)的学生在教学的三个环节——课堂教学,课堂作业,实验教学,进行了“开放式”教学尝试,取得了如下成果:
1、在《江西科学》第23卷第5期上发表了题为《一阶线性电路中电阻相关参数的瞬时分析》的论文(李超英独著)。指导学生仿照教材对一阶线性电路中的非线性元件电压、电流参数的研究方法,同样用经典分析方法推导出一阶线性电路中电阻相关系数的三要素通用公式,并运用实例分析证明了用三要素法求解一阶线性电路电阻相关系参数比用其他电路理论求解物理概念更清晰,解析起来更简单。文章力求我们的教学要注重学生能创新知识,利用所学知识,推导验证,总结出新的理论。
2、在《南昌大学学报》第25卷第4期上发表了题为《一种网络化运程实验系统模型的研究》的论文(第一作者:李超英)。文章基于目前远程实验系统模型所采用的传统客户机/服务器(client/server)的网络模型存在处理多用户并发请求和设备资源冲突及调度的任务,功能划分不明确——胖服务器瘦客户机的模式,很不适应现代网络化实验系统的要求。提出了基于网络分布式远程测试实验系统结构模型和设计方案——以中心服务器为核心的全分布式三级结构模型。大大提高了系统的开放性,不仅实现了数据共享,高速可靠的数据转移,而且系统具有组网简单,升级方便和信息传递快捷和交互性强的特点,前景十分美好。另外文章提出分布测试实验系统结构模型对组建分布式测控网络以及网络的测试网络也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3、在《上饶师范学院学报》)上发表了题为《在maple平台上处理物理实验数据》的论文(毛杰健、杨建荣著)。文章探讨了用maple处理物理实验数据的方法。介绍maple用于求平均值,计算标准偏差,判断剔除坏数据、线性回归分析、作图等函数和程序的设计,具有很强的使用价值。
4、在《上饶师范学院学报》)上发表了题为《物理实验教学的探讨》的论文(第一作者:毛杰健)。文章提出建设开放实验室的目的和思想,围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对实验教学内容和体系,教学方法和考试方案进行了改革和探索。该成果还有很大的探究空间。
5、建立了物理实验教学中心。在上饶师院网站的物理系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我们开发设计了仿真实验、虚拟实验和实验课件,实现了资源和技术共享。
课题类别:江西省教育厅教改课题
立项时间:2004年
批准文号:赣教高字[号文
结题时间:2005年
课题组成员:徐艳萍,向宗明、谭文、姚素蓉、方良
成果介绍:
一、成果主要内容
高师音乐教育的课题研究一直被人们所关注且研究成果不断,但把目光聚焦到高师音乐专业学生审美诉求和价值导向研究的并不多、不深、不透。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音乐人尤其是年轻的音乐专业的大学生面临着更多的诱惑,面对着多元文化的影响,如何在音乐教育中警惕和提示青年学生不被市场功利遮蔽和消解他们的人文关怀及审美追寻,培植他们的审美意识,以先进文化把握音乐教育的价值导向,成为当前高师音乐教育中非常突出和重要的课题。
1、音乐教育的审美
审美就是感受、感知和创造美,审美是人类一种主动追求美的实践活动,是一种高尚的情趣, “美是道德的象征”,当人们把美作为目的和理想来追求的时候,就可以在真与善、认识与道德、现实与理想境界之间架起由此及彼的桥梁。因此,在音乐教育中要培植学生的审美意识.
2、音乐教育的礼乐精神
礼乐精神是将相互矛盾而对立的要素引向和谐统一,礼与乐是内外呼应,缺一不可的,“内和则外顺了”。孔子说的好:“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说的就是人格的完成是通过礼乐的实践而达到的。所以就个人而言,有了礼乐才能实现修养,就社会而言,礼乐齐备方称文化。因而一个理想的人,一个理想的社会,只有具备礼乐精神,才可称完美。由此可见,高师音乐教育不能只重视音乐技能的传授而忽略“礼”的教育。
3、音乐教育的价值导向
由于种种原因,当前部分音乐类大学生思想中存在着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观念淡薄、 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现象泛滥,因此,我们在音乐教育中要将音乐的价值导向与广泛的社会内容和时代精神融合起来,音乐的倾向性功能与广泛的社会因素结合起来,只有这样,音乐才能对政治、教育、宗教等方面的社会活动起到不同程度的辅助作用。很显然,当人们的政治观点与音乐中的价值导向的社会内容相符合时,价值导向才可能实现。
4、高师音乐课合理设置的改革设想
高师音乐教育最主要目的是为中等学校培养音乐师资,所以,高师音乐教育的课程必须围绕中、小学校音乐教学的实际需要来开设。“师范性”是关键。学生不在于“学会音乐”、“学会教育”,而是在于“学会学习音乐”、“学会学习教育”。因此,根据社会对“品学兼优”人才的需求,建议对高师音乐课程设置进行调整,即适当取消专业主修课,充实其他专业必修课,增设各种人文选修课,如《大学语文》、《社会学》、《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等。这样可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成果学术价值
本课题从音乐教学的实际出发,就音乐理论、文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多学科多视角展开了系统的研究和探讨,突破了单纯音乐理论视域的局限,拓展了审美诉求和价值导向在音乐研究的新领域、新路径,形成了新的理论范式和学术路径。该课题于2005年11月以论文形式发表在湖南社科院主办的《企业家天地》第11期上,同时形成了完整的研究报告。
三、成果应用情况
该课题的研究,为自身教学改革与审美诉求和价值导向提供了现实依据,也为引导音乐专业学生形成良好的审美观,价值观提供了理论指导,并在音乐教学的实践环节中得到了应用,因此达到了预期的研究目标,在理论的突破和实践的应用两方面都得到了拓宽,取得了收获。
四、成果推广价值
该课题的研究,可在实际教学中推广运用,它能解决当前大学生思想中存在的问题,能为音乐教学改革中学生的审美诉求和价值导向的形成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它是引导和激励学生完善品德,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更能积极引导音乐专业学生形成良好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审美观提供理论指导,它的推广运用为高师音乐类学生朝着品学兼优的方向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实践证明,我们在实际的教学及管理中已取得成效,值得推广。
课题类别:江西省教育厅教改课题
立项时间:2002年
批准文号:赣教高字[2002]98号文
结题时间:2005年
课题组成员:王胜华,揭新华、项建民、马江山、祝文魁
成果介绍:本课题围绕如何提高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以及培养大学生创业技能等内容,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在对在校大学生进行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当代大学生思维的现状与特点,探讨了对大学生加强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培养的多种途径和方法。通过课题组成员的实际操作,并通过本校科技文化节等多种活动的实践,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收获。
研究表明,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的缺陷主要体现在八个方面:一是意识比较薄弱、二是行为不够主动、三是兴趣不够丰富、四是思维比较狭窄、五是目标较为模糊、六是实践比较单调、七是意志比较薄弱、八是成效不够明显。产生这些现象的主要因素有:从学生自身条件看,由于缺乏社会接触,综合素质普遍偏低,认识事物难于深入;从教师方面看,教学方法比较简单,长期使用“粉笔加黑板”的方法,现代手段运用不多,带领学生接触社会少,致使学生学习上积极思维不够;从专业设置方面看,存在面不宽、适应性弱、理论与实践衔接不紧的缺陷;从高校环境方面看,存在气氛不浓、宣传力度不足、传统思维根深蒂固的弊端;从管理机制方面看,存在激励措施不力、保障机制不全、动力机制乏力、心理关爱欠缺的毛病。
加强对大学生的创业教育,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主要可包括:第一,努力营造创新氛围,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创新提供适宜的土壤,激发大学生心灵深处的“创新潜能”。第二,强化素质教育,奠定创新基础。要尽量打破专业严格界限,改革课程体系,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要克服教师“上课匆匆来,下课赶紧走”的仅仅应付课堂教学现象。第三,教师坚持因人施教& 激励学生创新热情。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挫伤学生积极进取的良好兴趣,都要因势利导,扬长避短,这是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第四,塑造学生的创新人格,磨练学生的创新意志。为学生寻找迎接挑战和风险的机会,考验学生的心理素质和意志品质。第五,提倡团队精神,实施整体推进& 完善创新机制。管理上实施多方面配合,力争建立长效机制。第六,扩大学校社团平台,增加学生自主操作的机会。积极发挥社团的自我锻炼机能,弘扬社团“参与面广、影响力大”的优势。第七,加强交流合作,鼓励创新实践。一要注重与其他大学的交流与合作,做到互相启发,举一反三,团结协作,共同攻关;二要注重与社会各界的交流与合作,使创新消除小资产阶级的狭隘性,克服青年学生容易产生的急躁性,保持与社会发展的同步性和适应性;三要注重与生产建设第一线的劳动者交流合作,虚心地向他们学习,向他们请教,从他们身上吸取创新的营养,引发自身的灵感和新思维,以利于升华学生的创业精神,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
课题类别:上饶师范学院教改课题
立项时间:2005年4月
批准文号:饶师院教字[2005]17号
结题时间:2005年11月
课题组成员:郑大贵,徐健、张文伟、周鹏、马江山、黄登纪
成果介绍:为了从更高层面上做好我院教学管理文档工作,并总结出一些带规律性的经验,我们借助于学院迎接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自评自建阶段的大好时机,结合我院教学及教学管理实际,对教学管理文档建设及其作用进行了探索、实践和总结。
一、教学管理文档建设的意义
教学工作是高等学校的中心工作,教学管理文档是日常教学管理工作积累起来的重要历史资料。建立和完善教学管理文档具有如下意义:
1.完整规范的教学管理文档是高校在办学过程中形成的教学思想、教学管理、教学建设、教学改革(研究)等诸方面教学活动的真实记录,可以反映本科教学工作历程,展示高等学校的办学水平和办学实力。例如,教学管理文档是教育部专家对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考察时最具有说服力的备查材料。这些管理材料客观、全面、准确地反映了我院近年来办学的情况和取得的成绩,评估指标体系二级指标的结论相当部分是依据教学管理文档得出的。
2.做好教学管理文档工作对积累本科办学经验、提高管理效率具有积极的作用。大部分教学管理工作属于常规工作,年复一年,工作的内容虽然相同或相似,但对工作质量的要求可以不同。通过及时分析和研究已经建立起来的教学管理文档,利用文档再现一段时期的教学工作状态,可以总结出经验与教训,实现对教学工作的改进作用,承前启后保持其连续前进过程,使教学管理工作跃上新台阶。同时借助往年积累起来的教学管理文档,可以少走弯路,提高管理效率。
3.做好教学管理文档工作也是高校教学管理科学化、规范化和系统化的基本要求,最终有助于本科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利于管理队伍素质的提高。管理文档的建设涉及到管理人员文稿撰写水平、计算机文字处理水平以及资料的整理、分析、归纳、提炼能力。可见,对教学管理文档的收集归类的过程是教学管理人员学习提高的过程。做好教学管理文档建设工作是培养提高管理队伍综合素质的重要载体,而管理队伍综合素质的提高必然能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教学管理文档建设的总体要求(应该遵循的原则)
首先是真实性,文档的生命在于真实,它产生于教学的实践活动,是教学工作的记载与显现的形式,是学校教学工作真实情况的反映。这一特征决定了教学文档的凭证作用和利用基础。弄虚作假,可能应付一时的检查,但它完全失去了建立教学管理文档的所有意义。
第二是原始性。所谓原始性,就是要求除综述类的文档外,尽可能是原始材料,来自教学一线,不必做人为的加工。
第三是完整性。所建立的教学管理文档要全面地而不是支离破碎地反映教学工作的方方面面,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教学管理文档的作用。
第四是应用性。教学管理文档建立的目的在于应用,也就是要把教学管理文档的资源转化成能够为今后教学活动提供准确、完整的教育信息,进而有效地保证教学质量的提高。应用性能得到充分发挥除了要求文档必须原始和真实以外,还要做到科学分类,达到便于查考。因此,不仅要日积月累,也要日积月理。
三、我院教学文档建设的工作及成绩
我院是一所新建本科院校,在专科阶段,教学管理文档的建设工作相对薄弱。启动评建工作以来,在教学管理文档建设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主要做法有:
1.领导重视。院系和职能部门的领导充分认识到了做好教学管理文档建设与管理的意义,予以高度重视。学院曾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和部署教学管理文档建设工作,统一思想,进行人员培训,提出工作要求。保证人财物到位,为具体从事教学管理文档建设工作的教学秘书和教务员配置了电脑、打印机、复印机,购置了存放教学管理文档的橱柜,腾出了一定的办公用房作为档案室。由于领导重视和支持,文档建设工作已逐步转化为全院师生的自觉行动。
2.落实责任制,真正做到评建结合,重在建设。教学管理档案大多来自教学第一线,内容庞大,头绪繁多,整理什么,怎么整理都是值得研究的问题。我们建立了责任制,实行专人负责、全员参与的做法。评建办、教务处根据评估指标体系内涵拟定建档材料目录,再结合日常工作分工,及时将建档任务分解落实到各教学单位和职能部门。相关单位积极配合,按时按要求报送材料。对于必须报送但当时又缺的材料,一是根据相关支撑材料进行整理弥补,二是立即开展评建活动,完善相关材料。例如,2004年以前,只有10多个教学管理文件,根据评估工作的需要,到目前为止,已建立和完善了36个教学管理文件。在建设过程中,我们还充分认识到教学管理文档反映的是一个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状况及教学管理的水平。其地位和作用决定了它不是“制造”,而是建设。因此,自觉地把工作重点放到了教学建设上。
3.遵循教学规律,适时精心整理,做好建档工作。文档建设,必须遵循教学规律,教学文档直观地反映了教学管理和教学的水平,做到“有”不难,做到“好”的确不易。各项教学工作又由各个环节构成,环节实施要有计划、有标准、有监控、有评价,而环节活动的记载就显示在文档上。日常管理中,通过对文档的整理、分析、归纳、提炼,及时对工作计划进行调整。对教学活动的认识达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上升到理性的规律认识。
4.科学分类。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指标体系的内容涵盖了学校发展定位与办学思想、师资建设、教学条件与利用、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教学管理、教风与学风、教学效果、特色等8个一级指标,并细化为19个二级指标和44个观测点。该指标体系全面反映了高校教学工作的基本规律及现阶段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走势和发展方向。但仅从教学管理上来说,我们认为,按照教育部“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评建原则,将教学管理文档分为“教学建设、教学改革和教学管理”三大类比较适合部门教学管理文档的整理归类。以下是我院教务处教学管理文档的主要分类:
(1)教学建设类文档。包括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实习基地建设、学风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等。
(2)教学改革类文档。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及教学改革课题、教学(改)成果奖等。
(3)教学管理类文档。包括管理文件、教学质量监控、教学秩序、学位工作、实践(实验)教学、学籍管理、考试管理、教学管理干部、会议记录、各专项工作委员会等机构材料。
5.以点带面,树立典型,及时推广经验。迎接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对我们来说是前所未有的事情。涉及的材料多,要求高。在整个迎评过程中,我们通过专项检查,互相学习,召开座谈会,相互交流,发现典型,通过召开现场观摩会,及时推广先进经验。有力地促进了文档建设工作,提高了文档建设质量。
课题类别:上饶师范学院教改课题
立项时间:2005年4月
批准文号:饶师院教字[2005]17号文
结题时间:2005年12月
课题组成员:王艾平,徐卫红、丁 琤、徐芬芬
成果介绍:互联网是目前世界上发展速度最快、规模最大、最为流行的全球信息资源网; 是一个把信息存储与检索技术,以及超文本技术融合到一起的,在全球范围内分布的,具有开放的、交互的、动态的、可在交叉平台上运行等特性的多媒体信息系统。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网络技术的成熟,网络教学手段已成为体现现代教学理念的理想载体和手段,把网络教学引入我们的生物课程的教学中来可以为学生提供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的全方位的教学服务。通过建立课程教学网站,以网络课程课件为核心,配备多种师生之间互动互交手段,以便让学生根据学习需要进行自主学习,以全面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在今天的信息社会里,随着现代科学和技术的飞速发展,
新一代的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工程在高校已得到了普及,为教育提供了新的技术和手段,有力的推动了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当生物学教师面对这些新设备时,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是:生物学教学中如何利用这些设备?怎样更好的使用它们,使它们比传统的教学工具更有效?基于此,我们进行了《网络技术在植物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课题的研究。
本课题的研究项目内容包括:植物生物学网络课件、习题库、课后练习、在线测试、课程评价等功能系统及教学留言本等网络信息反馈系统的开发,这些已于2005年9月上传到生命科学系教学网站投入植物生物学教学实际应用。网址: 。
通过实际应用,本课题的研究达到了以下预期效果:
1、在教学内容上给学生带来了更丰富的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
2、利用信息网络来改变了学生获取信息的方式和途径;
3、从人机交互的环境中学生可以得到图文并茂、有声有色、动静结合的视
听效果,可以从丰富多彩的信息中得到新型的教育模式;
4、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同时也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果。
课题类别:上饶师范学院教改课题
立项时间:2003年
批准文号:饶师院教字[2003]15号文
结题时间:2005年
课题组成员:周鹏,郑大贵、徐健、张文伟
成果内容:本课题研究是因为“双语教学”是当前高校教学改革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而我院关于此方面的教学管理制度还是一片空白。为了加强双语教学的规范运行和管理,我们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学院实际情况,于2004年3月制订了《上饶师范学院关于加强双语教学工作的意见(试行)》,对学院实施双语教学的模式、要求及管理等方面的内容做了明确的规定。文件规定:双语教学可采取三种教学模式,即模式1:全过程使用外文教材或讲义,外文板书、授课、作业及考试;模式2:使用外文教材或讲义,50%外文板书、授课、作业及考试;模式3:使用外文教材或讲义,全中文授课、作业及考试。同时,为了提高教师进行双语教学的积极性,保证教师在备课、授课等环节时间和精力的充分投入,根据不同教学模式,分别按实际工作量的2倍、1.5倍和1.2倍计算课时津贴。
为了满足双语教学对师资水平方面的要求、保证双语教学的师资质量,我们积极做好双语教学师资培训与师资储备工作。依据循序渐进、逐步推广的原则,通过采取自学与培训、进修等相结合的方法,分阶段分步骤地对双语教学教师进行培训。为此,早在2003年5月我们就组织了12名教师参加院第一期双语教学教师培训班;2003年7月,又选送了6名教师参加江西省高校师资培训中心举办的高校非英语专业暑期英语培训班。
为了切实保障双语教学的课堂教学质量,我们采取各种措施加强双语教学各环节的监控力度。首先,严格规定双语教学申报程序。要求教师填写“上饶师范学院双语教学申请表”,并组织专家审阅申报者提供的双语教学教材、授课提纲、教案、课件和习题等教学资料是否符合要求,审查教学对象是否适合进行双语教学;安排申报者进行双语教学试讲,组织专家从申报者的外语口语表达水平、外文板书设计、课堂气氛、外文教材利用情况等方面进行评审;然后在综合考核的基础上对申报者的双语教学资格进行认定。其次,我们对双语教学的课堂教学过程进行严格监控,通过组织专家进行随机听课、向学生发放“双语教学课程调查问卷”等方式,对双语教学教师的口语、板书、课堂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全面实时的把握和监控,并将双语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反馈给任课教师,督促其进行及时调整和改进,以保证双语教学的课堂教学质量。
为了促进和推动对双语教学的研究和探索,我们积极支持和鼓励教师对双语教学进行教学内容和管理方面的研究,2003年以来共立项资助3项双语教学改革研究课题,其中1项被省教育厅确定为省级教学改革研究立项资助课题。
在此基础上,学院教师开展双语教学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态度认真,教学效果良好。据统计,截至2005年7月,学院教师先后有20人次申请进行双语教学;有14人次开展了双语教学,其中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有13人次,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的有7人次,分别占双语教学任课教师的92.86%和50%;双语教学课程达14门次,涉及生物科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公共事业管理、地理科学、心理学、化学等9个专业。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我们探索和制定出了一套符合我院院情、具有我院特色的关于“双语教学”教学管理制度和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使我院“双语教学”能够科学和规范地开展;同时将研究成果上升到理论高度,在《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上发表了一篇双语教学管理研究论文《上饶师范学院双语教学实施现状的调查及管理对策研究》。
课题类别:上饶师范学院教改课题
立项时间:2004年
批准文号:饶师院教字[2004]21号
结题时间:2005年
课题组成员:陈颖,汪应乐
成果介绍:推广普通话,南方方言区是重点。上饶师范学院地处赣东北地区,属于方言复杂的南方方言区。近些年,随着高校扩招,我校生源地扩大到全国近30个省市,这样更增加了生源方言的复杂性。从生源总体情况看,南方方言区的学生占绝大多数,面对这样一个方言情况复杂的教学对象,进行普通话的教学与训练,使中文专业的学生达到普通话水平测试二级甲等以上水平、其他专业师范类的学生达到二级乙等以上水平,教学训练工作的任务无疑是艰巨的。近些年,我院在普通话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上有所研究与创新,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据统计,学生的普通话水平测试合格率由%逐年递增达到了2004年的60%左右。但是,仍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没有达标,因此毕业时不能取得教师资格证,影响上岗就业,直接影响到我校人才培养的质量。且在已达标的人中,非中文专业达到二乙水平的,有近三分之一是在80至81分,中文专业达到二甲水平的有近三分之二是在87至88分,也属勉强过关、不容易巩固、稍不注意就会反弹。因此要突破普通话水平的瓶颈,进一步提高学生普通话水平,就要进一步提高普通话训练的有效性,要对严重影响普通话语音面貌的重点难点音的训练加大力度,由此,针对重点难点音进一步摸索出科学高效的训练方法也就成了当务之急。
学习普通话涉及普通话语法、词汇和语音三个方面的内容,但最关键的还是学习普通话的语音。由于我校生源方言涉及全国七大方言区,情况相当复杂,各方言区的学习者在普通话训练过程中遇到的语音难点及发音障碍是不一样的,这就需要教师因材施教,有的放矢。但是对于我校各方言区的学生而言,他们在训练中也会遇到一些共同的难点音。例如,对于南方方言区的学生而言,声母训练中分清平翘舌音、分清h-f、分清n-l、分清r-l、分清尖团音等,是大多数学生面临的难点;韵母训练中,分清前后鼻韵母、区分齐齿呼和撮口呼韵母、防止丢失、改变或增添韵头;声调训练中,阳平和上声的分辨等。这些语音的混淆和发音失误,直接影响受训者普通话的语音面貌和他们的普通话水平等级,因而也是普通话语音训练的重点,同时也是《普通话水平测试大纲》中规定测查的重点。对这些重点难点音的训练仅仅停留在对受训者讲清语音理论再做一般的示范发音和跟读训练显然是收效甚微,训练中必须针对不同的语音发音特点设计出形象、直观、有效的训练方案,避免抽象的一般讲解训练,才能提高训练实效,切实达到训练目的。多年来,笔者通过普通话的教学实践,在重点、难点音的训练方法上做了以下探索:
一、标准音的有效训练
普通话的标准音训练过程实际上是一个逐步矫正方音,克服方音影响的训练过程,也是整个普通话训练的基础和关键,没有标准音的训练,朗读训练,说话训练都将成为空中楼阁,无从开展。针对方言区的学生进行普通话训练时,在对普通话声韵调语音系统进行语音理论分析并做一般的发音训练基础上,必须对上述学生在普通话训练中普遍遇到的的重点音、难点音进行重点训练。所谓重点训练,即集中时间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排除发音障碍,突破发音难点,掌握并巩固这些难点音的标准发音。
针对重点难点音的标准音训练,可以通过语音比较法,语音强化-还原法,口部操训练法、直观形象法,多媒体演示法等达到普通话声韵调的标准音训练目标。
二、标准音的落实与巩固运用
&普通话语音学习训练的目的是运用。许多学生在发音训练过程中,难点音的发音问题得以矫正,但在日常生活及测试时,字词朗读及短文朗读中则因为不能准确判定字词的标准音而发生错误,即兴说话时,更是方音百出,说明语音训练与实际运用脱节,实际上方音并没有真正得以矫正。因此,在对重点难点音进行重点训练的同时,还应当更加重视受训者将标准的发音落实到字词当中,落实到朗读和普通话语言交流当中去,要分辨清每一个常用字、词的标准读音,而不受方音的干扰。此过程中,可采取背古诗,说绕口令,朗读注音材料等来落实巩固标准音,而标准音的落实是日常运用的基础
实际上,普通话训练中最重要的是通过训练而将普通话运用到日常生活当中去,使普通话运用成为学生的一种内在能力和日常习惯而不是为测试达标而训练。因此,学以致用的训练显得尤为重要。
要做到学以致用,教师也可以通过一定的训练和引导监督达到目的。这项训练的原则是从少到多,循序渐进,重在积累,使受训者的语音面貌由量变达到质变。
首先,教师从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字词着手,根据受训者的普通话水平具体情况规定受训者一天只练一个或若干个标准字音,要求练一个就掌握一个,这项训练可以参照《普通话水平测试用普通话大纲的词语表》表一,特别注意“表一”中带*号的4000个最常用词,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普通话水平状况,找出自己发音难点所涉及的字词,列出训练计划,日积月累,由量变而达到质变。这项训练,教师可以通过检查受训者的训练计划,定时检查他们的即兴说话状况来进行指导和监督,使训练得到落实。
其次,教师也可以在课堂训练中,根据不同学生存在的语音难点情况,设计交谈话题,在与学生日常的交流情境中,起到示范训练作用。同时,在课余时间,充分发挥学生推普员的作用,让学生结成“帮教对子”,普通话好的学生在日常交流中帮助普通话差的学生正音,持之以恒,可以巩固训练效果,达到训练目标。
综上所述,普通话重点难点音的训练,应根据学生具体的语音面貌实际状况,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方法得当,持之以恒,循序渐进,督促有力,从而能达到教学训练目标。
课题类别:上饶师范学院教改课题
立项时间:2004年
批准文号:饶师院教字[2004]11号文
结题时间:2005年
课题组成员:章幸辛,候仁恩、周湘蘅、黄剑玲
成果介绍:
1、课题立项原因:
基础教育改革中数学新课程的实施必然对中学数学教师的教育工作提出许多新的要求,这也必然使得培养中学数学教师的摇篮----高师数学教育面临新的挑战,例如高师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策略等也要进行相应的改革以应对基础教育的改革。由于经历“大学教法—学法—中学教法”的转化过渡,实现从师范生向教师角色的转变,是高师院校教学所特有的规律。因此有研究:师范生在校的学习方式直接影响到他未来的教学方式和生活方式。现行的高师数学课堂教学,教师“一言堂”现象依然突出。有研究表明:89.7%的高师院校的数学教学方法主要是讲授法。因此申请人对我院数学与计算机系的学生进行抽样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是:新生第一学期35.2%以上的学生不能适应数学学习生活,23.2%的学生认为大学数学教师不太容易接近,14.3%的学生认为有部分教师不够负责任,85.6%的学生没有探究过数学更不会提出数学问题;对非新生的调查结果在以上数据上会随着年级的增长而下降。但对数学教学方法上,有90.7%学生认为教师一般采用讲授法—--
“一言堂”。这就表明:我院大学数学课堂教学也不同程度地存在这种状况。课题成员进行分析、思辨、研究,制定了一套“探究—体验式”新教学方式。
2、课题按四阶段实施:
1)2003年6月~2004年7月:收集材料、进行第一次抽样问卷调查、对
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和分析。
2)2004年8月~2004年12月:分析、思辨、研究,将“探究—体验式”
教学模式应用于教学实践中。
3)2005年1月~2005年2月:进行第二次抽样问卷调查、对调查结果进行
统计和分析,进一步收集材料、总结资料。
4)2005年1月~2005年10月:对研究成果进行系统的总结,并以论文形式在学术刊物上发表。继续将“探究—体验式”教学模式的研究成果应用于大学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中,并不断加以改进,以期在相关学科得到推广和完善。
3、课题理论成果:
1)论文“‘探究—体验式’数学教学方式的实验初探”发表于《数学及其
应用》,(科学技术论文集2005),原子能出版社,主编:李耀堂。
2)论文“高师教师角色定位的重塑”发表于《江西教育科研》,2005年第
4、实践成果:
在新模式实践过程中,不仅注重知识的传授,更注重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还注重学生的情感交流。在研究过程中我们还通过对比研究,重新进行抽样问卷调查,问卷调查结果:有78.7%的学生反映学习数学的方法、态度有较显著的改变,93.2%的学生在数学课堂上有过数学探究的经历,63.6%的学生比以前更加喜欢数学,还有21.0%的学生对数学有过欣赏的经历,51.9%的学生在课后有过小组合作学习、小组探究、自主探究的经历。
实践表明:“探究—体验式”教学模式是一套比较具有特色、适合我院数学学生学习大学数学规律的教学模式,并且这种教学模式能应对基础教育改革。
5、有待继续研究解决的难题以及今后的建议与展望:
1)在大学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中进一步实施“探究—体验式”教学模式,以
形成科学有效的教学评价体系。
2)从我院实际状况的数学教学规律出发,进一步探索适合我们地区基础教
育人才培养的要求,以完善“探究—体验式”教学模式的研究,推动我院对基础教育人才的培养方式的良性发展。
3)以期对相关的理工学科的高等数学课堂教学起借鉴作用。
课题类别:上饶师范学院教改课题
立项时间:2004年
批准文号:饶师院教字[2004]21号
结题时间:2005年
课题组成员:郑国正,童吉灶、贾善德、方勇、敖谦
成果介绍:该教学平台主体架构是一个“教学博客”网站。所谓“博客”是Web log的简称,即Web与log的组合词,它有两层含义:首先它是Log,也就是日记或日志,以时间顺序来排列每天所记录的内容;其次是以Web方式显示和发布,充分利用超链接,借助于互联网,可以共享经验、想法和感受等,并由此形成一种新型的网络虚拟社区和人际交往方式。简单说来,Web
log是在网络上的一种流水记录形式,所以也称为“网络日志”,简称 “网志”。其实质是黑客技术的贫民化和个人网站的大众化。“教学博客”融合了先进的基于WEB2.0的BLOG技术和ASP.NET技术,整个网站实行开放式自主管理,能为用户提供一个自由上传、下载及实时交互的网络环境。该平台可以作为教学信息的中转站,提供诸如成绩查询、课程查询等信息查询服务,并可以在网上进行实时的在线测试,实现远程教学。主要功能模块如下:
添加日志:注册用户可以通过WEB方式直接在网页上添加文字或文件,或将文件上传到个人博客空间。用户登录后,首页会弹出“添加日志”项,选择进入后,可以将文件“上传”至个人博客空间,也可以将文字、图片、音乐以及文件等直接“提交”至网页,刷新页面后,可以立即浏览到新改的网页。
添加书签:拥有更高权限的贵宾用户可以在“博客书签”中自由添加链接并对书签进行归类管理。进入“管理中心”的“博客书签”,可以将相关链接用书签方式直接挂到网页上,并且可以把同类链接置于同一目录。此项管理同样支持远程WEB方式,用户无论在哪访问到有价值的链接,都可以及时将它添加到自己的“博客书签”。
管理用户:管理员可以对所有注册用户进行管理。首先管理员在Blog配置中设定注册用户必须经过管理员同意才能成为合法用户,因此注册用户需由管理员开通。此外,管理员可以给注册用户赋予“参与者”、“贵宾”、“管理员”三种不同权限,对不受欢迎的用户可以“删除”。
管理评论:管理员对用户发表的所有评论、留言可以进行实时管理。一旦发现不健康的言论,管理员可以通过WEB方式立即进入服务器后台,对有关内容进行删除,同时可以查清具体用户名及其所用工作站的IP号。
内容管理:管理员可以对用户发表的日志进行归类、置顶、删除等管理,根据日志内容分别归入同类博客社区,对有重要内容的日志可以放在最醒目的首行(置顶),对无价值的日志可以直接进行删除。
Blog配置:管理员可以通过对有关参数进行配置来实现对“教学博客”的后台管理。对首页呈现的界面、显示日志的条目数、上传文件的类型、上传文件的大小等可以直接进行远程设置。
个人资料管理:用户可以填写、修改个人资料,包括文字内容和图片,通过远程Web方式即可完成。
文件管理:管理员可以对所有用户上传的文件进行管理,如删除等,一般用户只能对自己的上传文件进行管理。
访问统计:网站会自动记录访问本站的IP地址、时间等信息,管理员可以通过这些信息了解网站的运行情况。
在线自测:“教学博客”提供有远程在线测试系统,该系统配有随机出题、在线作答和自动评分三个子系统,适合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平台的优点:所有功能都采用WEB方式远程实现,交互性好,实时性强;采用博客方式与教学过程有天然的共性---都是以时间顺序展开,便于在教学中应用;硬件配置要求低,可以用普通PC机做服务器;采用服务器端运行方式,速度较快。
课题类别:上饶师范学院教改课题
立项时间:2004年
批准文号:饶师院教字[2004]21号
结题时间:2005年
课题组成员:张婉佳,赵红、刘汉立、朱峰、谢嘉霖
成果介绍:课题《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绿色化的研究》是饶师院教字[2004]21号文立项的上饶师院院级教改课题。该课题的宗旨是通过中学化学实验装置的改进、实验残渣的回收处理,培养学生的绿色化学意识和行为。使学生通过本研究懂得微型化实验的处理方法和主要途径;对有有毒气体放出的化学实验如何进行封闭式改进;知道化学实验残渣回收处理的步骤和操作中应该注意的事项并掌握相关的技能、技巧。
&&& 经过课题组成员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对部分中学化学实验进行了微型化、绿色化的研究和改进,取得较好的实验结果。学生在进行了反复对比操作之后,从绿色化学的理念思考了原来实验的缺点和不足,也使学生明白了实行微型化实验、封闭式实验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结合实验教学中产生的废弃物,开设废弃回收处理的实验,在废弃物回收处理的实验中培养了学生绿色化学的行为与习惯,懂得怎样节约化学药品、变废为宝,怎样消除化学污染,从而做绿色化学实验,显著地提高了学生的绿色化学意识,顺应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时代要求。
经过一年多的研究与实践,先后发表论文两篇,指导毕业生论文两篇。
1、《运用绿色意识,创建绿色化学实验室》(景德镇高专学报,2004年第4期),阐述了只要教师和学生能用绿色化学武装头脑,大家共同努力,安全的化学过程是可以创造出来的,可靠的实验场所是可以营造的,绿色化学实验室是可以建立的
2、《从实验残渣回收利用谈对学生进行绿色化学的教育》(上饶师院学报,2005年第3期),从化学实验残渣回收的方法、步骤及技能入手,培养学生理论结合实际、动手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对学生绿色化学意识进行了思想上和行动上的教育。
3、01级学生的毕业论文《两个化学实验的微型化改进》、《化学实验的绿色化改进---H2在CI2中燃烧实验的改进》,从化学实验的微型化设计、实验装置的绿色化改进,来减少和控制实验中的有害气体的量,达到反应完全、消除污染的目的。
绿色化学是一全新的理念,是新兴的研究课题,教育我们的学生应用这一理念进行实验和今后从事中学化学教学是我们的任务和责任,也是我们要长期进行的一项工作。本课题的实施,进行了有益的尝试,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课题类别:上饶师范学院教改课题
立项时间:2004年
批准文号:饶师院教字[2004] 号
结题时间:2005年
课题组成员:杨赣太,张善平、吴晓华
成果介绍:《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以下称《概论》)作为对大学生进行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以及当前党和国家路线、方针、政策教育的重要课程,有其特殊使命、任务和要求,完成其使命、任务和要求的关键是探寻最佳的教学方法。缘此,我们探索、尝试、研究、总结了比较法在《概论》中的运用。
一、比较法在《概论》中运用的意义
1.比较法是一种将构成《概论》课程整体的“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行多维度异同对比分析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比“两课”教师采取的讨论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案例子式教学法、专题式教学法更能符合该课程体例特点以及理论体系自身逻辑结构特点。
2.《概论》课具有内容多、课时紧、任务重、要求高等特点,运用比较教学法既可以大大缩短教学课时,又便于学生从庞大的理论思想体系中把握要点和精神实质,更好地解决了课程内容多与课时少的矛盾以及理论进教材、进课堂容易与进大学生头脑难的矛盾。
3.《概论》作为“两课”重要课程,应有相应的教学方法范式,这不仅是该课程本身的需要,更是该课程教学任务的需要。在《概论》中运用比较教学法,有利于新的教学方法范式的建立。
二、比较法在《概论》中运用的要求
1.在操作方式上把握三个环节。一是课前准备环节,以教师为主体,不仅备好课,而且引导学生预习相关问题;二是课堂操作环节,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三是课后反馈总结环节,检验实际效果。
2.在内容选取上把握三个维度。一是宏观比较,即从整体上对体现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精神实质的时代背景、科学内涵、基本观点、历史地位等方面作异同对比分析;三是微观比较,即从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观点方面作异同对比分析。
三、比较法在《概论》中运用的现实成果
1.产生了教改理论成果。课题组成员将教改实践予以及时总结,形成教改论文——《比较法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中的运用》,发表于《中国当代教育》(2005年第11期)。
2.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在《概论》中运用比较教学法,直接缩短了课时,原来需要54个课时,现在只需要36个课时。激发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从历史的纵横面上更好地把握《概论》的逻辑性、科学性又更好地体现了理论教学的“新、实、效、用原则,培养提高了大学生的理论分析能力。
3.形成了《概论》教学的主要方法范式。我们在《概论》课的多年教学实践中,尝试、探索过多种教学方法,最为有效的是比较教学法,这样,使其成为被广泛认同并被普遍使用的教学方法。
课题类别:上饶师范学院教改课题
立项时间:2003年
批准文号:饶师院教字[2003]15号文
结题时间:日
课题组成员:吕福松,范安平、李屏、殷翠娣
成果介绍:纵观高师教育学教材建设的历程,不难发现,以往教育学教材知识结构体系基本上都是以传授知识为主,缺乏必要的教育教学能力培养与训练的结构体系。在教材中,既没有具体的教育教学能力训练的内容和措施,也缺乏明确而具体的目标要求。因素,这种教材的结构体系对于传授知识是有利的,而对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形成却是极为不利的。这无疑是造成目前高师学生教育教学能力较弱的重要原因之一。但是,高师学生的教育专业能力恰恰是影响其未来的教育教学效果的最重要的因素。因此,我们在2003年5月向教务处申报了该课题,主要是针对教育学教材知识结构体系缺乏必要的教育教学能力训练的现象,提出构建教育学教材教育教学能力训练结构体系的设想。该课题申报后,经教务处组织专家审批,于同年6月初下达了同意立项的通知。
一、课题宗旨
该课题研究的宗旨是改善和充实现行的教育学课程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以达到既传授教育学理论知识又发展教育教学能力并启发心智之目的,从而更好地培养高师学生的教育素质。
二、课题目标
该课题研究试图通过结合教育学知识的传授,有目的有计划地训练学生的教育教学能力,以达到提高高师学生的教师职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技能的预期目的,从而使他们能够适应基础教育发展的需要,创造性地进行教育和教学工作。
三、课题研究过程
&&& 该课题于2003年9月开始实施,共分为四个阶段。
&&& 第一阶段:2003年9月--2004年2月,结合教材知识内容,科学设置训练项目。
&&& 第二阶段:2004年3月—2004年7月,精心编选案例,训练学生的教育教学能力。
&&& 第三阶段:2004年9月—2004年12月,安排课程活动内容,促使知识向能力转化。
&&& 第四阶段:2005年2月—2005年7月,制定教育教学能力的考核内容。
以上四个阶段的进展情况具体见发表的论文《高师教育学教材系建设与思考》
四、主要成果
1、教材《教育学》章荣庆、吕福松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9月。
(1)《关于教育学理论研究的思考》吕福松,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4年3月。
(2)《高师教育学教材系建设的问题与思考》吕福松,中国现代教育论坛2005年6月
五、难题与展望
高师教育学教材的建设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既需要正确的教育思想观念作指导,同时也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模索,创新和改进。在课题的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要在一个学期(只有48课时)内既要完成教育学理论知识的教学,又要相应提高学生的教育教学基本技能,确实是难以做到的。为此,除了对教育学教材内容进行改革外,更重要的是要对教育学的教材体系以及教学课时和教学实践环节作重大调整。这也是本课题今后要继续研究的方向。
课题成果的价值:突破了教育学教材原有的讲授模式,从理论和实践上拓展了高师教育学教材改革的新思路,体现课题研究的创新意识。
课题类别:上饶师范学院教改课题
立项时间:2003年
批准文号:饶师院教字[2003]17号
结题时间:2005年
课题组成员:张一兵
成果介绍:根据国家提出的&素质&教育精神,结合生物专业对化学基础课的培养要求和社会对生物专业大学生的需求,与时俱进,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对传统的《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进行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尝试,注重学生的学习方法的培养,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使之成为素质型人才。
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对知识的被动接受为主动积极地进行探索(即研究型学习方法),同时对相关学科知识有所了解,扩大知识面,使之真正成为由知识型人才转变为素质型人才。
《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是生物专业一年级学生就必须学习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两门课分开上(课时多),教师精讲细教,注重知识的灌输,难以适应时代发展(如知识爆炸、素质教育,等)的要求。为了达到将学生从知识型人才转变为素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结合生物专业的教学要求,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如:与以前相比,扩招后学生基础较弱,授课时数又大大减少,等),必须对原有的教学内容及方法进行的改革。
三、工作及成绩
⑤将教学内容制作成课件,增加了许多课外知识。
②发表了学术论文一篇。
③为后续的其它化学课程的改革摸索了经验,打下良好的基础。
课题类别:上饶师范学院教改课题
立项时间:2003年
批准文号:饶师院教字[2003]15号文
结题时间:2005年
课题组成员:李永明,饶贤清、张晓霞
成果介绍:高校扩招后,我们学院专业增多,各专业的性质和要求各不相同。学生因素: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我院本、专科扩招,入校学生的数学基础参差不齐;学生的学习特点不尽相同。社会因素:社会对不同专业大学生数学素质的要求呈多元化多层次的趋势。
高等数学教研室组致力于全校高等数学数学课程因材施教的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 在理工科“高等数学”课程中开始实践分层次教学,之后不断总结经验,
在“文科大学数学”课程中推进分层次教学实践,全面深化这一工作.
在文科各专业开设高等数学的教学方面,我们从我院文科专业学生中开设文科数学的必要性、目前教学与学习中存在问题进行了论证.研究了如何教学对策,包括教学中教师的正确引导、让学生克服数学学习的畏惧心理,提出了文科专业的数学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方式和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素质和文化素质这一观点。对考试的方式,实行多样化。经过一个学期的试点,考查结果比较理想。
我们也对《高等数学》的教学过程中的教法进行了探讨。提出重视数学史在《高等数学》教学中的作用、突出《高等数学》的作用。也提出体现《高等数学》教学的层次性主要是考虑学科的特点。
通过分层次教学,因材施教,既全面地达到了大学数学教学的要求,又培养出优秀的学生。学生的学习潜力也得到了充分发挥,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都有了明显提高。学生反映扎实的数学基础对学习后继课程有极大的帮助。学生在参加硕士研究生考试中数学成绩都比较高,2005年学生参加全国数学建模竞赛获得两项国家二等奖.
我院实施分层次教学以来,受益学生约六千人次,每年选修“高等数学” 一千人次。学生的数学成绩有了比较大的提高。
&结合大学扩招后的文科高等数学教学的研究与探索和《高等数学》的教法探讨,我们根据多年来的教学改革和教学实践进行了总结。在大学数学公共基础课程中实行教材分层次、教学班级分层次,对不同层次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开设不同层次和类型的数学课程,全方位的分层次教学改革实践。在全国高等数学教学研讨会上进行了大会交流,得到与会专家和学者的肯定。
教学成果主要有:
1、大学扩招后的文科高等数学教学的研究与探索.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1.
2、《高等数学》的教法探讨
3、会议论文:深化分层次教学全面提高大学数学教育质量(全国高等数学教学研讨会,2005年7月,龙虎山)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教师提高教学质量措施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