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云是优秀的优秀产品经理评语吗

您的位置:
三个段子看产品之神张小龙:7星级产品经理背后!
作者:金错刀
  看到《财经》杂志记者宋玮最近写了个张小龙的长篇文章,给张小龙有三个标签:艺术家、偏执狂、产品之神。
  我自己觉得,张小龙最核心的标签是一个:七星级产品经理。他可能是中国唯一的七星级产品经理。
  张小龙七星级产品经理背后有什么秘密?这三个张小龙的真实段子,也爆料了张小龙的几个产品原点。
  1、用户第一的偏执狂。
  1998年的秋天,周鸿祎经人引荐第一次在广州见到了张小龙。张小龙所开发的Foxmail已经拥有了200万用户,是国内用户量最大的共享软件。而当年周鸿祎还仅是方正软件研发中心的一名副主任。周鸿祎告诉《财经》记者,他们被小贩引导着走过七拐八拐的街巷,最后到达一个小黑屋里,屋内全是港台电影影碟。当时已经在广州生活了五年的张小龙,不会讲粤语也不会砍价,一直被当&水鱼&宰。周鸿祎喜欢看动作片,张小龙什么都看,但他总是会忘记他看过什么买过什么,下一次再买碟时你会发现他买的还和上次一样。当年的张小龙给很多人留下的印象,是一名优秀而落魄的技术人员,外在开朗,内心保守。周鸿祎说,当年Foxmail是没有商业模式的,他经常批驳张小龙这一点,说要加广告,要盈利。张小龙说为什么非要这样?只要有用户,有情怀就好了。每一次争论,都是张小龙以长时间的沉默来结束。&这样的一个人怎么就做出了微信呢?&周鸿祎很疑惑。
  2、优雅的解决。
  当微信在2014年7月升级为独立的事业群,从几十人迅速扩充到1000人之后,张小龙和微信高层讨论最多的,就是如何打造一个纯血的微信团队。微信产品总监曾鸣说,张小龙看到一个很蠢的方案时,他会盯着自己说,&Lake,你应该多读点书啊。&当曾鸣看到一个很蠢的方案时,他会问他的下属,&你确定你这个流程会让你很爽吗?你不会把自己搞糊涂吗?&他们甚至用&优雅&一词来形容正在做的事情。&要优雅地做产品&&不复杂、冗余,不会消耗更多的资源。&
  3、商业化。这是微信的难题,也是张小龙如何突破的坎。
  另一个段子:如今身为腾讯高级副总裁的张小龙每周要去深圳参加例会,他总是以&起不来&为借口不去,马化腾说,&以后让我的秘书叫你起来。&后来张小龙又说&路上太堵,怕赶不上&。于是马化腾每星期都派车来接张小龙,直到他再也找不出任何借口。张小龙就这样有些不情愿地,半推半就地走出了他的世界。
  ===产品之神的分割线:
  在微信商业价值爆发的今天,张小龙选择走出孤独。他走到了商业第一线,走上了马化腾走过的那条路。
  人人都爱张小龙。作为微信的缔造者,他凭这款产品所创造的商业价值(微信最新的估值是640亿美元)丝毫不亚于任何商业领袖,更重要的是,相比后者,张小龙的形象单纯多了。
  这名皮肤黝黑、爱打高尔夫球,开着一辆奥迪轿车的中年男子,在多数时候扮演着一名艺术家的角色,他将产品视为自己所创作的艺术品。张小龙也在这17年间,持续地进行着自我迭代与升级。
  多年前被以1200万元人民币卖掉的Foxmail与其说是他产品上的成功,不如说是商业上的失败&&相比这点金钱,更值得惋惜的是他错过的巨大商业机会。这就是张小龙1.0,关键词是产品和技术。在微信初期,他将工具上升为平台,将服务用户的简单需求变成引导他们的喜怒哀乐,完成了第二次升级。
  现在张小龙正处在自己2.0到3.0版本的当口,只有完成商业的第三级跳,他才能真正主宰自己和微信的命运。
  孤独的艺术家
  孤独是所有艺术家的天性和宿命,他们只擅长通过作品来与世界和用户沟通。
  1998年的秋天,周鸿祎经人引荐第一次在广州见到了张小龙。他看到这名在业界已是小有名气的程序员正和十几个人挤在一间小破办公室内,周遭烟雾缭绕。看到周鸿祎之后,张小龙掐灭了手上的烟,面无表情地向他走来。
  张小龙所开发的Foxmail已经拥有了200万用户,是国内用户量最大的共享软件。而当年周鸿祎还仅是方正软件研发中心的一名副主任。之后他偶尔到广州时会和张小龙一起买盗版碟。
  周鸿祎告诉《财经》记者,他们被小贩引导着走过七拐八拐的街巷,最后到达一个小黑屋里,屋内全是港台电影影碟。当时已经在广州生活了五年的张小龙,不会讲粤语也不会砍价,一直被当&水鱼&宰。周鸿祎喜欢看动作片,张小龙什么都看,但他总是会忘记他看过什么买过什么,下一次再买碟时你会发现他买的还和上次一样。
  当年的张小龙给很多人留下的印象,是一名优秀而落魄的技术人员,外在开朗,内心保守。周鸿祎说,当年Foxmail是没有商业模式的,他经常批驳张小龙这一点,说要加广告,要盈利。张小龙说为什么非要这样?只要有用户,有情怀就好了。每一次争论,都是张小龙以长时间的沉默来结束。&这样的一个人怎么就做出了微信呢?&周鸿祎很疑惑。
  Foxmail如日中天时,腾讯不过10万用户,多数人认为邮箱是比社交更大的一块领域。而正当马化腾、张朝阳欣喜地寻找风投向商业进军时,张小龙经常独自一人在深夜看用户来信,他手不离开键盘,一直按着下箭头,看着一封封信从眼前流过,每封信的停留时间不超过1秒。在张小龙眼里,Foxmail已经变成了一个大包袱,每天都有无数的人催促他往前跑,而庞大的知名度和用户量,并没有给他带来任何经济上或社会地位上的好处。
  一年后,张小龙选择将Foxmail出售给了一家并不知名的互联网公司博大。消息宣布后的夜晚,他写下了一封充满伤感情绪的信,他在信中将 Foxmail比喻为他精心雕塑的艺术品。&从灵魂到外表,我能数出它每一个细节,每一个典故。在我的心中,它是有灵魂的,因为它的每一段代码,都有我那一刻塑造它时的意识。我突然有了一种想反悔的冲动。&
  艺术家张小龙一直是孤独的创作者,过去他走得很顺,直到这条宽阔的赛道中出现了障碍物&&商业和盈利。傲游、千千静听、超级兔子等无数共享软件都被撞飞了,张小龙则侥幸进入了另一条跑道。当年他刚过31岁,但很多人认为他的个人传奇似乎就此终结。
  那年夏天,百度在纳斯达克上市,所有人都以为自己眼花了&&百度股价从发行价27美元飙升至122.54美元,当天暴涨354%,人们看到了资本和商业的力量。张小龙则带着博大给他的收购款,买了辆车,去了一直想去的西藏。
  &怎么说呢,这个人,太单纯。&周鸿祎说。这名在商界以狡黠善战而著称的企业家,这样评价比他还大一岁的张小龙。
  错过了第一波互联网冲击纳斯达克的高潮后,博大走向没落。2005年,张小龙和Foxmail被打包出售给了腾讯。张小龙在腾讯接手了QQ邮箱,并带领着QQ邮箱超越网易邮箱成为中国最大的邮件服务商,但这只是他再一次证明了自己的产品能力而已。
  在很多时代,有力量的都是商人,多数艺术家都无法摆脱被商人供养而无法自主的命运。Foxmail给张小龙带来的是巨大的声望,以及颠沛流离的生活。张小龙身边一直围绕着商人,他和商人做朋友,甚至想去微软学习如何进行商业运作,但最终没有在商业上迈出一步。最后,他身边的大多兼具产品与商业天分的朋友都成功了,雷军、周鸿祎、马化腾,甚至当年采访他的记者李学凌。
  有人评价,张小龙始终是一个赶潮的人,但他不在潮中。从一名程序员到一名产品经理,他学会了掌控自己的产品,但他始终无法掌控用户。然而慷慨的命运给了他第三次机会,而这次成功来得太大、太快了。
  产品之神
  &这TM是个奇迹!& 微信产品总监曾鸣这样评价今日微信的成功。
  曾鸣是微信13名创始团队成员之一,他说当时包括张小龙在内的所有人都不知道要把微信做成什么样,更何况这些成员中还有一半是毫无经验的实习生。他们最初的目标是又快又稳定&&这和张小龙当年做Foxmail的思路如出一辙,是一种单纯的做工具的思路。
  如果张小龙的产品观只是停留于此,那么他做出来的充其量只是一款还不错的聊天工具。
  曾鸣说,外人很难想象,微信从来没有面临过外部竞争,一直都是内部竞争。洪波向《财经》记者回忆起微信初期见张小龙,他始终在思考如何才能学习和超越QQ,即使大家都认为当时微信最大的对手是米聊。
  张小龙的状态并不自信,因为那个阶段他几乎见谁都在重复这个问题。洪波问他,微信和开放什么关系?他回答说,没关系。洪波又问,和内部有冲突怎么办?张小龙说,没想过。
  每个人都喜欢张小龙,他看起来单纯而又质朴,专注而又令人难以琢磨。但多数人对他也感到有些不自在,因为有一件事是确定的:他对于产品的偏执超乎想象。2010年前后,腾讯内部还有另外两个团队也在开发类微信产品,但是他们忌惮会破坏和运营商的利益关系,压力之下这些项目都被暂缓了,张小龙则继续不管不顾地向前推进。
  商人或职业经理人往往会选择做那些对自己最有利的事情,艺术家只愿意做他认为对的事情,并且不知道妥协。这种坚持让微信赢得了用户,既而在三位王子的储君争夺战中取得了胜利,而赢得腾讯的内部胜利从很大程度上意味着他已经赢得了移动互联网的胜利。
  曾鸣描述起张小龙思考时的样子。深夜,大家在讨论公众号可以做到什么程度,是不是可以做成淘宝一样的网店。张小龙否定了,他说&这个不对&&&这是他的口头禅。接着他点燃了一根烟,一分钟两分钟不说话,最后他说,我们应该用标准化的接口把所有的企业、物品都连接到微信里&&这就是微信连接一切的由来。
  曾鸣说,这个想法太牛了,以至于在场所有人都只愿意用一种略带平淡的口吻来回应说,&不错,这个方向挺好。&
  曾鸣说,张小龙没有方法论,也从来没有理性地说出过1234来。他提出一个观点,当时你会觉得也许这是对的,但是后来每次都被证实,这真是对的。一位腾讯内部员工说,2012年张小龙提出微信是一个生活方式的时候,所有人都在笑,觉得他是马云附体了。
  QQ邮箱时期的张小龙作决定之前会先质疑自己,这个事这样做是不是有点问题。&而现在他每作一个决定,所有的气场都在告诉你&&没错,就这么做,这东西肯定是成了。&曾鸣说,这种自信不是因为张小龙职位和声望的上升,而是因为他所思考的东西都被证明是正确的。
  正如巨大的财富会改变一个人,巨大的用户量也可以让一名产品经理发生变化。Foxmail时代,用户曾是张小龙最大的包袱,他不敢向他们收费,为了逃避用户,他甚至想跑去美国。而通过微信,从&摇一摇&开始,他开始尝试主宰用户,制定规则,让用户在他的规则之下喜怒哀乐。
  他的产品不再只是一个工具,而是一整个社会和一整个世界,一个可以满足用户社交、情感、自我实现等所有需求的地方。
  一名多次见过张小龙的记者评论说,他更愿意活在自己能掌控的世界中,而对于无力去掌控的东西没兴趣。现在他可以掌控的东西越多,也就变得愈发的强大和自信。他穿着短裤在办公室里走来走去,确保团队开发出的每一行代码和每一个产品细节都灌注了他的情感。虽然他还是会在私下和饭桌上讲各种黄色段子,但是在某些方面,他正变得更加沉默。
  2012年7月,张小龙在腾讯内部做了8小时20分钟的演讲,178页的PPT,他一直滔滔不绝地讲,根本不给人提问和打断他的机会。里面谈到哲学和艺术,谈到性和暴力,对人性的理解,他说做产品就是要让用户爽,就像上帝一样。次年1月,微信用户数突破3亿。
  演讲片段在网上被无数人传阅,并成为移动互联网上跟雷军语录一样重量的产品圣经。至此,张小龙或主动或被动地完成了自己&产品教父&之路。
  在微信内部,员工视其为精神领袖。Kink是微信的设计总监,他告诉《财经》记者,自己所有的理念和评价标准都来自于和张小龙共事的过程。虽然张小龙从不说他的标准是什么,但他会告诉你他对事情的看法和评价,告诉你应该坚持做什么才是对用户有价值的,他们则需要感受到这个标准,并将标准转头传达给他们的员工。
  张小龙用一种没有管理方法的方法塑造了一个团队。他们是当今中国互联网最骄傲的一群人,他们价值观相同,拥有一整套张小龙式的思维方式&&要简单、低调永远只关注事情本身;他们认为自己从来不在方向上犯错误,只在产品细节上争论;他们自称对其它巨头一无所知,对腾讯也是一只半解;而他们所做的事情毋庸置疑,就是在改变世界&&这很容易让人想起几年前百度的鼎盛时期。
  所有做产品的人都会说要追求极致,为什么做到的人很少?&因为很多人在极致之前,就妥协了。&微信支付总经理吴毅回答。&那是因为他们没有张小龙啊。&曾鸣笑。
  当微信在2014年7月升级为独立的事业群,从几十人迅速扩充到1000人之后,张小龙和微信高层讨论最多的,就是如何打造一个纯血的微信团队。
  曾鸣说,张小龙看到一个很蠢的方案时,他会盯着自己说,&Lake,你应该多读点书啊。&当曾鸣看到一个很蠢的方案时,他会问他的下属,&你确定你这个流程会让你很爽吗?你不会把自己搞糊涂吗?&
  他们甚至用&优雅&一词来形容正在做的事情。&要优雅地做产品&&不复杂、冗余,不会消耗更多的资源。&Kink说,微信和其他团队不一样,微信是彬彬有礼的、理性的、中立的,功能上和产品特性上是如此,对内对外沟通的态度也是如此。偶尔,他们会希望用另一种隐秘而闷骚的方式赋予整个产品以态度和情绪。
  很多人都记得微信3.0版本中的开机画面&&黑色背景下,红色的霓虹灯拼成了迈克& 杰克逊的剪影。为什么不用传统的黑白色?因为要表达内心激情和热血的状态。Kink说,这种感觉他们找了很久。直到一天晚上,张小龙扔给他一把奥迪TT的钥匙,说,&你们去我车里,我已经找到这个感觉了。&当时车库很暗,车发动起来,音乐响起,视野中是整片的黑暗,只有车的信息窗和车灯所照射之处,发出一片红色的光晕。&你不在跑车里听MJ,你不在高速上开120、130迈,你是感受不到那个状态的。& Kink说。
  &这就是屌丝设计师第一次开跑车的心情。&曾鸣在一旁补充。
  连接一切,包括商业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人们对于技术和产品给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视,而变现渠道也变得无比畅通,在这个高度商业化的世界中,所有人都或主动或被胁迫着向前走。艺术家们可以选择让商人站在背后,替自己掌控产品的命运,也可以选择让自己学会像商人一样思考。
  现任微信支付联合产品部副总经理吴毅将张小龙比喻为一名想拍出完美大片的导演,他不是不能接受广告的植入,而是不能容忍生硬的植入,因为生硬会破坏完美。吴毅曾是财付通的助理总经理,他描述,三年前第一次见张小龙,张就在思考如何用支付联系微信和商业。&他并不排斥完美的合作,比如QQ音乐、QQ邮箱、支付。&
  微信早期,张小龙负责产品,而如何接入第三方商户,如何拓展线上到线下等商业化规则,由腾讯电商副总裁戴志康负责,就连支付也是交予财付通团队来做。
  还记得Foxmail的故事吗?张小龙曾经失去了他的艺术品,所以他对于危险异常敏感。2012年底Pingwest创始人骆轶航撰文说,微信商业化过慢的症结在于张与戴之间的内部分歧。
  在此之后发生的戴志康离职,微信支付从财付通剥离并入微信,以及今年7月微信事业群的独立等一系列事件,你或许可以看作张小龙已有了选择&&既然微信商业化不可避免,那就由微信团队自己来主导商业化。这同时也意味着以马化腾、刘炽平为代表的腾讯高层作出了选择,他们选择将商业化交给张小龙,并赋予他全权。
  对内把握商业化的控制权。对外,他试图建立一整套新的体系来处理好艺术和商业的关系。举例说,腾讯内部曾有120个项目在排队接入微信,而微信的要求是先跑一个半月的数据,然后按照数据筛选。
  &微信把开通什么功能,接入什么合作对象这些商业行为纳入到了产品的一部分,而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产品是商业的一部分。&一位腾讯内部高层人士告诉记者,你可以将之理解为商业化的价值观,以及艺术家的方法论。
  曾鸣说,他们的原则是在不增加微信的复杂度下,让商业化从产品的创新中产生,而不是被商业割裂为利益的集合体。
  即便到了今天,微信的商业策略也被认为是相对保守的。一名业内人士向《财经》记者评价,张小龙对待商业化正在经历一个从逃避到试探到主导再到适应的过程,他从不把话说满,做不到的他肯定不说,做得到的他也不见得说。
  微信的商业化承载了整个腾讯转型的大理想。从目前来看,它被分为了三大步&&增值服务、电商和O2O。现在它只完成了第一步,而公众号则可以让微信同时实现后两步。曾鸣说,未来微信会开放更多的入口,也会提供所有商家所期待的流量入口。
  评论家们曾经以为微信只是导流的工具,而现在微信借助公众号,将腾讯强大的线上营销能力和线下商业进行连接,构建了一个庞大的线上+线下生态,在这个生态中将诞生电商、O2O、健康等各种小生态。微信和 QQ的差别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正如实体经济对阵虚拟经济,而后者只是前者的7%不到。
  过去张小龙习惯站在商人后面,而现在他到了第一线,走上了马化腾走过的那条路&&同时做产品和商业的引领者。但商业的利益重大而复杂,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可以想象,张小龙还会选择继续沉默。
  张小龙的大学室友曾回忆说,他们总是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去宿舍外的池塘钓虾,如今他处理复杂事件的方式还是一样&&一个人打高尔夫球,只是排遣烦恼的方式越来越高级。
  一位接近张小龙的人士告诉《财经》记者,如今身为腾讯高级副总裁的张小龙每周要去深圳参加例会,他总是以&起不来&为借口不去,马化腾说,&以后让我的秘书叫你起来。&后来张小龙又说&路上太堵,怕赶不上&。于是马化腾每星期都派车来接张小龙,直到他再也找不出任何借口。张小龙就这样有些不情愿地,半推半就地走出了他的世界。
(转载请保留)
置顶推荐热门话题大家都在看
互联网的一些事,已超50万小伙伴关注!乔布斯给产品经理的5大启示 - 产品 市场部网
乔布斯给产品经理的5大启示
价值中国 | 钟殿舟
乔布斯封神之后,乔布斯说过的话和做过的事,所进行的思考,被很多人当做是学习标杆和参考标准。在产品方面,除了少即是多和聚焦外,乔布斯还在更高层面给了产品经理5大启示:1.产品是种价值观;2.正念,发心要对;3.找到你真正热爱的事情;4.为自己制造产品;5. STAY HUNGRY ;STAY FOOLISH。产品是种价值观乔布斯是有强烈价值观的人,这种价值观之强烈,体现在他生活工作中的方方面面。“乔布斯在伍德赛德的房子里只有最基本的必需品:卧室里的一张床和一个抽屉柜,餐厅里的一张牌桌和几把折叠椅。他希望身边只出现他欣赏的东西,这就意味着,很难简简单单地出去买很多家具。”为了买一台洗衣机,乔布斯和家人讨论了很多问题。他曾经向《连线杂志》描述了这个过程:我们发现,美国人制造洗衣机和干衣机的理念完全是错误的。欧洲人则好得多——但是他们洗衣服要多花一倍的时间!欧洲洗衣机洗衣服只是美国洗衣机用水量的1/4,你衣服上残留的洗涤剂也少得多。最重要的是,他们不会把你的衣服洗坏。他们用少得多的肥皂、少得多的水,但是洗出的衣服却干净得多,柔软得多,寿命也长得多。我们在家花了些时间讨论我们该怎样取舍。结果我们讨论了很多设计问题,但也讨论了我们家的价值观。我们是最关心用一个小时而不是一个半小时洗好衣服呢,还是最关心我们的衣服洗后感觉特别柔软也更耐久呢?我们在意用1/4的水吗?我们用了大概两星期时间,每晚在餐桌上讨论这些问题。乔布斯对产品价值观的重视,在苹果的产品上都有体现,iPod不能有开关键,要用纯的白色,先替顾客做好选择题,等等。在发布麦金塔电脑的时候,乔布斯将苹果塑造成一个暗黑势力的反对者,一个为个人自由而战的斗士,冲破邪恶的大企业对世界的统治和对人们的精神控制。为了实现这一构思,苹果推出了著名的“1984”广告。广告中的女主角是意图挫败老大哥世界的反叛者,她穿着纯白色背心,手中拿着一柄大铁锤,“刚刚从奥威尔式思想警察的追捕中逃脱,当老大哥正在大屏幕上进行控制人心的讲话时,她将大锤砸向屏幕。”乔布斯之所以会做iTunes商店,也是缘于价值观。从苹果公司创立之初,我就意识到,我们的成功是来自于知识产权。如果人们可以任意复制或偷取我们的软件,我们早就破产了。如果知识产权不受到保护,我们也没有动力再去制作新软件或设计新产品了。如果没有了对知识产权的保护,那么很多创意公司就会消失,或者根本不会出现。其实说到底,道理很简单:偷窃是不道德的,这样做会伤害其他人,也有损自己的名誉。本来乔布斯完全可以不放任盗版的存在,因为免费音乐意味着可以卖掉更多的iPod。“用iTunes下载歌曲,不再偷窃。你种下的是善因。”乔布斯说。产品是种价值观,你选择做什么产品,选择什么功能,如何实现这些功能,等等,背后无不是产品经理的价值观:关于世界的认识,关于人性的认识,关于事物的偏好。周鸿祎的免费,他在推广360搜索时候对百度医疗广告的抨击,倡导的绿色、干净的搜索,背后是他的价值观。雷军的“消费者不是上帝,是朋友”是他的价值观。冯小刚《私人定制》的“成全别人,恶心自己”是他的价值观。史玉柱被称为“暗黑人性”大师,他依靠人性阴暗面赚钱的做法被很多人所诟病。因为微信而被推向高位的张小龙,设计产品的时候,强调的是要关注人的“贪、嗔、痴”。在一次演讲中张小龙提到[5]:贪嗔痴是什么?在佛教里面说人的本性是贪嗔痴,佛认为所有的人是瞎子,是无名的,那么睁开了眼的人就看到了光明的人,觉悟了的人就叫佛。普通的人,他认为有三个基本的约束力,使得人不是佛,而是普通的人,就是贪嗔痴。贪是贪婪,嗔是嫉妒,痴是执着。那我们要洞察这一点,是因为我们的产品对用户产生黏性,就是让用户对你的产品产生贪,产生嗔,产生痴。我们给大家各种钻,钻体现了什么心理?其实都体现了人性的这几个弱点,各种黄钻、绿钻,他会贪,他要升级;他会嗔,他会跟人比较,说你的钻比我的等级高,所 以我也要升上去;他会痴,觉得我一定要把所有的钻给收齐。我们这里不是说所有的东西都要去做钻之类的东西,即使是一个体验好的产品,就像苹果的手机,它同 样的会对用户产生这样的吸引力,因为这是人性本身的一个共同的弱点。所以当我们在做一个产品的时候,我们在研究人性,而不是说在研究一个产品的逻辑。这在某些产品经理的心中,都似乎已经成为至高的原则了。你在设计产品的时候,价值观是什么?正念,发心要对乔布斯在谈论微软为了迎战苹果iPod而推出的Zune播放器为什么会失败时说:随着年纪的增长,我越发懂得“动机”的重要性。Zune是一个败笔,因为微软公司的人并不像我们这样热爱音乐和艺术。我们赢了,是因为我们发自内心地热爱音乐。乔布斯所说的“动机”,就是发心。微软做Zune的目的是为了跟iPod竞争,这个出发点就不对,失败的基因从一开始就已经种下了。马云“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是他的发心。李书福说要做大家都买得起的车,这是他的发心。你做一个产品,是为了真正满足用户的需求,解决用户的问题,还是其他目的?3721曾经是中国市场上一个巨大的产品创新,比如在地址栏就可以进行搜索,它为普通人上网提供了方便。但是,3721也给周鸿祎带来了巨大的骂名——流氓软件之父。3721之所以被视为流氓软件,主要是因为它的做法让人受不了:它在客户端的安装方式是插件弹窗方式:当用户浏览一个网页的时候,3721会用脚本看看该用户有没有安装3721的插件,如果没有安装,IE就会自动弹出一个窗口,询问用户是否安装,点击“YES”就能自动安装。这种安装方式简便迅速,为3721带来了巨大的客户端资源的增长。但是,这种方式一个重要的问题,是没有考虑用户的感受。对于那些选择“NO”的用户,每打开一个新的网页,就都要重新面对是否安装这个老问题,这让用户非常反感。影响了用户对3721的评价。而这还不是3721最致命的错误。最致命的是,后来CNNIC也开始做客户端,在市场上与3721针锋相对。两家公司产品相似,都采用弹窗技术。为了争夺用户,两家公司在用户的电脑里面大打出手,你删除我的客户端,我删除你的客户端,而且这样的互删不告知用户,是在用户对此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进行的。更恶劣的是,后来百度也参与了进来,这样就变成了三家混战。在用户的电脑里面打来打去,有的故意弄得用户难以卸载,即使卸载了,也删不干净,还留有隐藏的模块,让用户不胜其烦。后来,三家走上了互相诉讼的地步。复盘3721的历程,周鸿祎觉得,其实并不是竞争对手打败了自己,而是用户打败了自己。在竞争的过程中,眼睛里面没有用户,只有竞争对手,忽视了用户的感受,不尊重用户的利益。做企业的目的本来是希望通过赢得用户获得收益,现在却变成与竞争对手打仗,完全忘记了自己的初衷。通过对3721事件的复盘,周鸿祎获得了很多对商业和竞争的新领悟:真正地懂得了生意的本质是什么。生意就是人性,一定要尊重用户的利益,尊重用户的体验。这些领悟为后来他创建奇虎360提供了很多借鉴。像周鸿祎这样忘记产品初衷的企业还有很多。TCL并购汤姆逊,在我看来就是一个典型的发心不对的案例。TCL当时急于成为全球最大的彩电生产商,才会在无视自己请的咨询机构给出负面评价的时候,依旧在短短4个月的时间之内就完成这样一个跨国并购答案,要知道,联想并购IBM个人电脑事业部,花了13个月的时间。这个并购的失败,拖累TCL带上了“ST”的帽子,最后通过清盘欧洲公司才脱离困境。发心不对,一时的成功有可能,长期而言必然遭受惩罚。世界上的事情无不如此。发心错,一切皆错。发心只讲对错不讲好坏。并不是说好心就是发心对。所谓对错的判断标准,就是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符合事物本质和规律的,就是对的,不符合的,就是错的。找到你真正热爱的事情在2005年斯坦福大学毕业演讲上,乔布斯跟大学生分享了三个小故事。在第二个关于“爱与失去”的故事中他提到:我确信这唯一的事情是让我继续去做我热爱的事业。你们能找到你所热爱的。那是真实存在于你的工作和你的爱人。你的工作占据你人生的一大部分,只有一个方法使你真正满意,那就是去做那些你信仰中的伟大工作。只有一个方法去做你伟大的工作,就是热爱你所做的(一切)。如果你还没有找到它,继续寻找,不要停下来。就象心中所有的麻烦事,你要知道当你找到它。就象那些伟大的关联关系一样,那会使你一年比一年好。所以一直找到它为止,不要停下来。很多人仅仅将其当做是乔布斯对年轻人的人生忠告,但它也是对产品经理的忠告。一个产品经理,只有真正热爱自己所从事的行业,才可能做出真正到位的产品。小米公司在这方面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案例。小米之所以会进入手机行业,除了当时手机行业处在一个转型期提供了机会外,更重要的是,雷军是手机的发烧友。他用过的手机有50多部[9],曾经给诺基亚全球副总裁就手机的改进提过很多意见,深刻明白手机发烧友的关注点。也是因为热爱,在小米的初期,在0预算的情况下,小米员工每个人注册多个账号,到手机的论坛去发帖,看到有比较好的帖子,就把帖子的主人拉到小米论坛来,这样一个一个的拉,从一开始的100人,到后来的1000人,人数越来越多。按照小米营销副总黎万强的说法,小米第一拨50万核心用户是在论坛传播中获取的。现在,小米论坛的注册用户已经将近1000万,每天有100万用户在里面讨论,日发帖量达到20多万。[10]黎万强说,是否热爱,也是决定小米进入新领域的标准。只有真正热爱,才会忘记过程的艰难,忍受其中的孤独,不知疲倦地追求卓越。还是谈论微软Zune为什么会失败,乔布斯说:我们赢了,是因为我们发自内心地热爱音乐。我们做iPod是为了自己。当你真正为自己、为朋友或家人做一些事时,你就不会轻易放弃。但如果你不热爱这件事,那么你就不会多走一步,也不情愿在周末加班,只会安于现状。做自己真正热爱的事情,这几乎是所有有成就的人的共同特点。曾经的世界第一职业经理人韦尔奇说,自己每天早上,都迫不及待的想到办公室去处理事务。陈年的凡客之所以从前几年的如日中天坠落到现在的泯然众人,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陈年只是将它当做一个生意,而不是真正喜欢T恤。为自己制造产品乔布斯曾经说,我们不做市场调查,我们也不招收顾问,我们只想做出伟大的产品。乔布斯非常赞同老亨利·福特的话——如果你问消费者他们需要什么,他们会告诉你需要更快的马。言下之意,消费者并不真正清楚自己想要什么,除非你将产品放在了他们的面前。确实,如果都通过市场调查来了解消费者的需要,恐怕世界上,就根本没有汽车这回事了。很多人为乔布斯不做市场调查进行辩护。一种说法说,乔布斯对人性有深刻的认识,所以不用做市场调查就知道消费者想要什么。如果按照这种说法,恐怕哲学家或者修行者是最好的产品经理,事实显然不是这样。而且,对人性的洞察,又如何能洞察到手机上只有一个键?要做到极致的简约?一种说法说,乔布斯直觉很厉害。通过直觉,他就可以知道消费者想要什么。按照这种说法,乔布斯更是个神棍而不是产品经理。更有人认为,乔布斯在内心深处,是藐视用户。其实,乔布斯自己早就给出过答案,而且不止一次两次。早在20世纪80年代接受《花花公子》采访的时候,乔布斯就说过,“但我们不是为其他人开发Mac,而是为自己。由我们来判断它是好是坏。”iPone的出现,也是因为乔布斯希望打造一款自己想用的手机。乔布斯觉得厌烦了,于是拿起莱利的手机,历数各类缺陷,指出这完全就是“脑残”设计。乔布斯及其团队十分兴奋,因为他们看到了打造一款自己想用的手机的前景。“这是最好的动力。”乔布斯后来说道。因为是自己想用,所以对一切细节都了解得彻底。既然是为自己制造产品,自然不需要去做什么市场调查,自己就是最好的评判者。当然,所谓的为自己制造产品,更准确的意义是自己这类人制造产品。乔布斯为“非同凡想”的人制造产品,因为他自己就是“非同凡想”的人。雷军为发烧友制造手机,因为他自己就是手机发烧友。找到你所属的那个群体,然后为这个群体制造产品,你又怎么会需要市场调查呢?!而互联网时代,保证了即使是相对小众的需求,也都有一个绝对数很大的需求存在,它们还是可以获取的,这足以支持你商业上的成功。现在有一种观点,说要去找用户的痛点。你不是用户,你又如何能找到呢?充其量,你不过是找到用户的需求,但是满足这种需求,这还只到产品功能的程度。要想做到让用户尖叫,需要进入到体验的层面。你不是用户,你自己不用,何来体验?何来把体验做好?这里面有无数的使用细节对你是盲区。STAY HUNGRY ;STAY FOOLISH这句话传播得很广,在中文里还被很小资的翻译成:求知若渴,虚心若愚。这样翻译,听起来很好,语言很对仗,但是对产品经理而言没有多大的参考价值。对产品经理来说,STAY HUNGRY,说的其实是要保持饥渴状态,意思是不满足,不断地追求极致,不断地进行改进,以便产品更加完美。这背后导致的,就是软件产品很常见的迭代。它其实跟“知”没什么关系。STAY FOOLISH,说的是要处于一个傻瓜状态,放空对自己所设计产品有的所有知识,忘却它的逻辑,像一个对产品一无所知的“傻瓜”那样,这个时候你再使用产品,才会得出和用户同样的感受。它其实跟虚心也没什么关系。乔布斯追求完美不用再说了。他可以一次次否定原先定下的方案,挑战同事的极限。即使在一些别人看不到的地方,乔布斯也力求完美。而傻瓜化,这是所有优秀的产品经理的共同特质。微信之父张小龙在演讲中着重的提到了这一点。在张小龙看来,乔布斯是“傻瓜化”的天才,能够瞬间将自己变成傻瓜,自己则需要5-10分钟的酝酿才能进入这种傻瓜状态,腾讯的老板pony(马化腾)比自己更厉害一点,大约只需要1分钟就能进入这种状态。为什么傻瓜化对产品经理很重要,可以参阅正文中的“把自己变成傻瓜”部分的内容。
您已点赞!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优秀产品经理评语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