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聪明明和明明一起看一场足球比赛,晚上7:20球赛开始,上半场和下半场和45

乐妈给我讲了一件朋友孩子身上发生的事。
小贝(化名)班级中要排练一个舞台剧参加学校的艺术节活动,需要三个小朋友在剧中穿插一段拉丁舞。在选小演员时,同学们选的跳舞名单中就有小贝,因为小贝也在学舞蹈,虽然学的是民族舞。小贝一开始并不愿意参加,因为她不会拉丁舞,而且也不喜欢。于是,同学们就纷纷指责她:“你怎么不为班级着想,不替集体增光呢?!”小贝被说地无可奈何,只能违心答应了下来。
晚餐时乐妈把这个故事讲给小乐听,问她怎么看?
小乐:“首先不会跳,小贝可以试着去学!”乐妈:“那关键如果她根本不想学着跳,有没有权利选择不跳呢?”小乐:“当然有!但是拒绝是要有勇气的。”乐妈:“你觉得同学们用集体来说服小贝对不对?”小乐:“不对,集体利益!什么是集体利益?它是抽象的,就像为人民服务一样,它们都是虚的。比如班里有个同学要去参加校外体育的比赛,刚好要年级考试,老师让他自己决定。这里就有学校这个集体利益,还有班级这个集体利益,那谁的利益大?能做比较吗?”
我不由地想起了小乐的一个故事,小乐前几年每年都会参加年级围棋比赛,且总还能拿个名次,只因为小学低年级时学过围棋,但实际上后来没兴趣没有继续学,也没再下过围棋,只是每次到年级比赛时都靠着原来的老底去拿个名次,所以都让她代表班级参加。不过今年小乐和我们说“她不去参加围棋比赛了”。
集体利益是个有趣的话题,我们从小的教育往往告诉我们是要以集体为重,个人利益要服从集体利益,但其实很少思考什么是集体?什么又能真正代表集体的利益?个人利益一定要服从集体利益吗?
这个问题实际上在我的脑海中也一直不是很清晰,我想不如先举一些实例,看看大家在碰到时会怎么想?或是你的孩子是小贝,或者不是小贝时又会怎么想?所以设计了一个投票,说说我设计时考虑的点:
案例的选取,我特意选择了五个场景,除了实际的参加班级舞台剧和围棋比赛,又增加了黑板报、打扫卫生和篮球赛,不同的场景在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关系上是否相同?
在集体利益的判断中,往往会采用“少数服从多数经常”的形式,那么通常班级中的选班长和迫使他人参加舞台剧上是否都可以用集体投票的形式?
个人不愿意遵从集体的安排,其他人是否有指责的权利?
他人指责的权利是否和不同的场景有关?(当然这一点并没能体现出来)
由于微信投票标题有字数限制,我不得不对标题内容作了精简,使得五个场景的差异没有能完全体现出来,不过投票的结果还是说明了一些问题。认为小贝是不考虑集体利益的依次为:篮球比赛(48%)&黑板报评比(14%)&围棋比赛/卫生检查(11%)&班级舞台剧(7%)
认为小贝并非不考虑集体利益的依次为:卫生检查(89%)&围棋比赛(86%)&班级舞台剧(84%)&黑板报评比(80%)&篮球比赛(45%)
从投票结果分析,篮球比赛是一个最独特的场景,在是否考虑集体利益上意见分歧很大,近一半人认为篮球中没有做按教练说的多传球是不考虑集体利益,相反卫生检查意见最一致,认为小贝不愿意每次都安排她打扫不属于“不考虑集体利益”,其他围棋比赛、班级舞台剧、黑板报接近于卫生检查的结果,但在“班级舞台剧”时有9%的人选择了不确定(或许是有更多的背景描述导致)。
细想一下为什么?因为打扫卫生是体力活,所以不能都安排她去做,如果我写成扫厕所的话,估计大家更反对了。相对应的黑板报、围棋呢,难道它们是属于脑力活、技术活,就应该由最好的人去做吗?注意我特地在卫生检查的场景中说明了小贝是打扫最干净的,从集体利益来说就应该每次评比都安排她。而篮球比赛的特殊性,或许是因为大家的心目中认为篮球、足球等集体项目本身就应该是以集体利益为第一位。
不过是不是投票越多就一定正确呢?不一定,在这五个场景中选择的答案或许都应该是“不考虑集体利益”。因为这要看你所定义的集体利益是什么,如果集体利益在这五个场景中代表的是班级和球队的利益,那么小贝的行为不都损害了集体利益吗?所以投票的结果恰恰说明我们没有能对集体利益的概念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在维基百科中有一个“集体主义”的定义,我引用过来:
集体主义,是主张个人从属于社会,个人利益应当服从集团、民族、阶级和国家利益的一种思想理论,是一种精神。在极权主义的国家,这种意识会被用于对政党和领袖的绝对忠诚,是独裁政权的性质。
这个概念太大,上篇文章很多小学生朋友看和评论了,所以我的目的还是想从孩子的角度来说明和如何处理这样的问题。照搬上面的定义只是让我们看集体主义只是一种理论,一种精神,不代表它是真理。进而思考在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相冲突时,个人是否一定要服从集体?
我们先看投票的结果,93%的人认为小贝有权利不参加舞台剧,7%不确定,说明在是否参加的问题上大家的观点一致,面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相冲突”时,小贝是有权利说不。
紧接着的问题是”小贝不愿意参加舞台剧,你是否觉得其他孩子有权利指责小贝?”,这是我特意设置的,80%的人认为没有权利,看到这里时大家一定发现出问题了。为什么?难道其他孩子在自己的价值观判断中觉得不对时,却没有发表言论的权利了吗?如果把问题设为“指责小贝是否合理”,或许就不会引起大家的困惑,但有没有发现在完全从道德角度判断时,却全然忽视了人的基本言论的权利。
“小贝可以说不,其他孩子也有权利指责小贝”,这个问题又何解呢?我想说的是都有权利,但有权利不代表行为一定是合理的。在五个案例中,按投票比例排序,卫生检查&围棋比赛&班级舞台剧&黑板报评比&篮球比赛,前四者投票人都倾向于个人权利的保障无可厚非,但偏偏在学校中却出现了很多同学的指责声,是孩子还不成熟吗?或许更大的原因是教育出了问题,盲目地服从于集体主义,忽视了个人的感受,没有人教他们如何思辨。这也是我设置最后一个调查问题的出发点,36%的人之前并没有思考过“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的正确性,包括我自己,因为你已经习惯了单位中的个人、小集体,大集体,至于该选择哪一个,则完全取决于自己的心情,何况又是在小学生群体中。
比如说,小朋友会觉得因为自己打扫卫生最认真而让他扫厕所是不合理的,但却没想让别人参加班级舞台剧,也占用了时间需要排练,要表演好还需要请老师,花费金钱等。还有像围棋比赛、黑板报评比,出发点是希望能获得好名次,看起来是为了集体利益,但有没有想围棋比赛是否能让有兴趣的人参加,黑板报书写技能能让更多孩子参与锻炼,从长远来看对孩子群体的发展是否更有帮助?是不是比短期的名词更为重要?如果我们教育能更多从孩子的兴趣触发,不那么聚焦于短期利益,很多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围棋、舞台剧、篮球,都只是一个社团,首先应该遵循的是孩子的兴趣,孩子愿意参与是基础。
集体利益到底有哪些呢?有小集体利益(班级的)、大集体利益(学校的),还有更大的,有短期利益、长期利益,谁又来判断集体利益是能获得最大化的呢?比如说班级和学校活动发生冲突时,比如说泰坦尼克号沈船时,让老人、妇女、小孩先上救生艇是否一定符合集体利益?在多重情况下的选择必然是多样化的,而教育应该鼓励多样化,也让孩子认可多样化,这样才不会因为有人一时的“不愿意参加舞台剧”,就被加以指责。
再说说五个案例中选择差异最大的一个“篮球比赛”,不要说小贝,科比在场上也同样面临着是单干还是传球的问题,同样从“集体利益最大化”的角度来说,也许科比单干更好,也许科比传球更好,而作为一项集体运动,不喜欢可以不参与,但选择参与后就要遵循其中的规则,这里简单的说就是听从教练的技战术安排。这是我自己理解选择这个案例最大的不同。
顾全集体利益的过程中,集体利益的如何判定往往会采用“少数服从多数”的形式,投票的结果是91%的人认为不应该采用投票迫使他人参加舞台剧,68%认为可以以投票形式选班长。“少数服从多数”只是民主决策中的一种手段,不一定合理。只不过是我们日常常用的一种手段,非常重要的一点是涛涛爸爸以前常在群中提的“民主仅适用于公域”,也就是在私人领域它并不适合,就像我们总不能投票表决把你的书包送给别人一样,所以我们无权投票决定一定要小贝参加,而竞选班长在此可以认为是班级中的一个公共领域,谁能做好这个班长,需要大家行使权利来投票选择。
总结一下自己的看法:
你有权利说不,个人利益不一定小于集体利益。
别人也有权利发表评论。
但这样的评论不一定合适,重要的是教育和引导。
教育中只有不过分注重于短期利益,才会有更多选择的多样性。
啰啰嗦嗦说了这么多,或许还是不能解答家长朋友和小朋友的困惑,因为我也还没能都明白,但我还是想写这篇文章的原因,是想让小朋友明白,在面对下一次指责时不要觉得自己不道德,有说不的勇气,而在指责别人时也能换个角度去思考,学习去思考不同的集体利益场景是否需要盲从,更希望有更多教育工作者能在这个问题上给孩子以启发和帮助。
最后再引用群中朋友对以上问题的评论(谢谢 @可二 @Ying @xiaozhen,还有很多群中的朋友,帮我解了不少惑):
这些都应该以孩子自愿参与为标准,不可以任何强制。教育者也不应该以任何集体利益为由对孩子进行道德绑架。
应该废除班长制度,部分主持或者协助事宜,可以采取抽签或者轮替的方式进行。
可以有指责的权利,但是仅限于学生,不包括老师。同时如果我是那个老师,我会向学生指出这种指责的不当之处在哪里。
那个时候同学的指责,其实并非出自对集体利益的维护,而是因为小贝的拒绝触犯了“集体意愿”。大多数情况下,老师和同学的不满,很可能只是因为对方没有做出他们期待的行为,进而下意识地为了合理化自己的不满而抢占所谓的道德制高点。
不是什么个人与集体的问题,集体这个词太空泛。
不按教练的要求积极传球,不是什么个人值得探讨的应该是特定场合的社会角色及所应承担的责任问题。球赛因其对团队协作的特殊要求,而与之前的一些案例不太相同。也就是说,小贝有选择参加这次球赛或不参加的权利,但一旦参加,对自己在球赛中应负有的责任应该有清醒的认识。这是游戏规则,同时也体现个人的职业素养和操守。如果小贝不按牌理出牌,教练是有权利将其淘汰出局的。
集体主义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自由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中国人提倡集体主义,但合作意识落后,怎么解释这种矛盾? - 知乎
我今天说的并不是如何学好奥数,恰恰相反,我要讲的是我们一家如何选择放弃奥数的故事。时间已经很久远了,在偶然的聊天中提起了这段经历,送给每个和孩子一起在奥数路上纠结的家庭。
参加奥数培训班的缘起2013年4月。
前段时间乐妈一次打电话给我说她对小乐发火了,还是数学的问题,聪明题有好多不会做,而发火的原因是小乐光等着我回去讲,根本没想在学校里问问老师。我开始没在意,不是啥大事。话锋一转,乐妈马上又和我说她已经给孩子报名参加奥数班的考试了,我就发急了。
之前家中曾经说过某奥数班的事(用P班表示),据说很牛,报名的人一堆,要考试,还很难上。当时我劝说没必要参加,不清楚的我自己教,多想想适合孩子的一些解决方法,少用x,y列二元一次方程组就是。再说小乐也挺喜欢我给她讲的,经常等我回家时就说:“老爸,给你准备了两道聪聪。”(聪明题的聪)
现在乐妈已经报名了。“既报之,则安之”。上周末小乐去参加了奥数班的入学考试,并考上了。这个时候,经过几天的冷静后,乐妈反而纠结到底是否去上?晚上一家人针对这个问题聊了一会,乐妈告诉小乐可以去试试,如果她不喜欢就不去。小乐倒觉得还好,笑着说:“老爸,你可要失业了。”我以失业的角度回道:“那老爸可怎么办呀?”“没事的,我还会留两道给你聪一下的。”
看来小乐也没把它太当回事,那就先这样吧,到时看她喜欢,唯一的问题是兴趣班总是会变得越来越多。
如果问乐妈当时“为什么要去上奥数班呢?”,出发点还是在于父母一颗功利的心,忽视了孩子的感受。在我看来,奥数和钢琴、唱歌、跑步、下棋、书法、阅读一样,都是一种兴趣,并没有高低之分。关键先看小乐的反应,只要她先不排斥,并不是说一定就不行。但现在如果直接说不上奥数,一样忽略了小乐的感受,父母的出尔反尔、轻言放弃,都不是好事。我想还是顺其自然,让她当一件普通的兴趣先去试试,喜欢就喜欢,不喜欢再丢掉。只希望这中间过程中老师的课能不要太功利,不要轻易打击孩子的自信心,也希望奥数老师的教学不是那么死板。
过程总是艰难的2014年10月。
没想到这试一试就是一年半,老师的讲题并不死板,一开始也挺受孩子的喜欢。只不过目的性也是非常明确,宣传的都是XXX考了什么杯,被XX民办给录取了,课堂上多是激励强者,打击弱者的氛围,至于培养数学的兴趣是少之又少,慢慢的这课程也由喜欢变成了不适应。
2014年10月,适逢小乐要去参加新加坡交流,发生了和奥数课程冲突的事,乐妈写了“”
小乐因为要去新加坡一周,所以有一节奥数课不能上。老师提出可以换课到周二,偏偏周二又是去新加坡的准备会。
下课了,孩子们陆续交了课堂作业出来。乐乐出来后,我问她:“乐乐,那周二的课你想换吗?”教室里的空气一定闷热,乐乐的脸红红的,她摇着头“不要换!”“奥,好,那我们走!”出了门,乐乐说:“就算来上课了,我也听不懂,来了也没有用!” 我知道今天的课一定对她来说很不顺利呀。有朋友问自己孩子“周二去上课重要,还是开会重要?”乐乐在我身边嘀咕:“我不觉得上课重要!”我一直笑着听,不说话。
和朋友分开后,乐乐说了今天上课的感觉,她说她真的做不出了,就交上去了,她感觉自己快成苹果汁了。看的出,她心情很低落。我忍不住老生常谈:“你可以不上的!”“妈妈,别说了!”(我们一直劝乐乐,如果她不想上,可以马上停课,但她却一直坚持着。)听她这么恳切说,我忍住没再说下去了。“乐乐,妈妈很为你骄傲,因为你会自己想自己的事了,会为自己做决定了!”乐爸也开口了: “囡啊,爸爸妈妈和他们想的不一样,在我们眼里你有自己的想法就是棒的!”“恩,上次课堂作业我也做不出就交上去了,后来得了待评,我才不管呢,做不出就是做不出!老师说我们留下来的都是跟不上的,但我一直告诉自己——我是独一无二的,我是最棒的!”我真的很开心,听她说这些。
看着乐乐一点点恢复好心情,我才放下心。“为什么还让乐乐继续去上奥数?”我也问过她,她知道自己不是奥数天才,她知道自己一直跟的很辛苦,她知道自己一直跌跌撞撞,她最知道每次去上课时自己的感受。所以这个问题我前不久也问过她,她说:“不舍得,不舍得那里的同学,不舍得老师!” 记得上学期,我们已经成功动员她放弃继续学下去。她当时在老师办公室考试,看着老师桌边放满的一些师哥师姐的毕业照片时,流下眼泪,她告诉我:“我想着自己不能出现在照片中,就觉得好不舍得老师!” 老师,如果你知道这个“差生”不舍得你时,你还会为她做不出这些题目,而说她:不聪明、跟不上吗? 奥数难道是你衡量一个人的唯一标准吗?
我们选择了放弃2014年12月,距离上次新加坡之行后不久,因为培训班中末尾淘汰制,需要补考合格才能继续学下去。我们仨一起决定放弃补考,办理了奥数班的退学。
或许在大家的眼中,看起来这是一次失败的经历,不过就像乐妈前面说的“奥数难道是衡量一个人的唯一标准吗?”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奥数只是很小的选项,民办也不是重心,与其勉强而不开心地学习,还不如换来一个“”。
晚上“父与女”的时间,给小乐念《蒋勋说唐诗》中“侠的精神”说到李世民喜欢王羲之的《兰亭集序》。“爸爸,我的字帖上还有一篇是《圣教序》,一开始怎么是大唐三藏?王羲之不是比唐朝还要早吗?”我一下子愣住了:“啊?圣教序一开始是这样的吗?不可能吧?”“是的。”“那我们明天查查看。”“王羲之有预言能力的,是阿波罗赐给了他力量。”小乐又开始自说自话了:“阿波罗是预言之神嘛。”继而说到“初唐时候,最重要的生命风范就体现在“风尘三侠”身上。在唐传奇里,虬髯客将资财赠予李靖和红拂女,随后潇洒离去,这里面有一种侠的精神”。“飘飘洒洒,长袖一挥,就走了。”小乐赞道,继而又来一句:“留下一张纸条,上有六字真言。”“是啥?”“菩萨都是这样的。”我无语。……
短暂的“父与女”时间,惊喜地发现小乐的思维活跃了很多,东一榔头、西一棒槌,不断跳出各种奇思怪想。或许是最近减负,压力和束缚少了;或许是每周看电影后的提问起了效果。谁知道呢?无论是什么原因,都是可喜的进步。
又过了一年
本以为奥数的故事就这样都过去了,我们没有再去上任何的奥数培训班,有不会做的时候,小乐继续会找我:“老爸,有两道聪聪。”可谁又能知道它的影响又会是如此的深呢?
2015年11月,一次偶然的倾诉,让我们听到了小乐的心声。还是乐妈的记录:
退学后,一直没有怎么提起过这个培训班,没想到,今天乐乐像倒豆子一样,一下说了很多,我当时无法录音,之后靠一点点回忆记录下来。当她背对着坐在我大腿上,语速时快,时慢,边擦拭自己流下来的眼泪时,我真的被震撼、被感动了。
“以前,我在P班,只想找个角落,不想和别人接触,我喜欢坐在最后,因为这样比较有安全感,就算做不出也不用怕别人的目光。如果坐在中间,边上的同学一个个把讲义做好,站起来,当你看到边上的人都走光时,就会有种深深的自卑感。我也不知道,我当时是怎么考进去的,一些比我晚来的同学,都学的比我好。我根本没有办法和他们比,所以我每次去都只能装出清高样,他们在一起讨论题目时,我就看书,我不想引人注意。可是,我又很引人注意,看书时总会有同学凑过来,我这时真想大声说‘走开’。每次W老师问‘有没有同学不懂的?’,我是真的不懂,但我就是不敢说,看着大家都这么懂,我只能把一堆的问题带回来给爸爸。当W老师说他带了多少多少学生进民办时,我就在想,这不是我想要的。在P班是没有隐私的,每次考多少分都会公布。有次我考了倒数第一,本来我是不想让别人关注的,却一下变成了别人关注的对象。我也告诉自己不要和别人比,但是我怎么能做的到?每次期末,W老师都会公布要补考的名单,我开始只是旁观者,但后来我自己却也成了‘被旁观者’,所以我退缩了,我不敢去面对,我选择不去补考,连最后的几节课也不想上了。我有时在想W老师会怎么看我退学,很大的可能,是他觉得少了个累赘,极少的可能是,他觉得挺可惜的。但我只想告诉他,我不稀罕奥数了。现在在Y班(Y是乐乐现在上的关于文学赏析的培训班) 有一句话:‘带领者,需要勇敢;殿后者,需要坚强。’妈妈,知道 P班和Y班的区别是什么吗?一个是竞争,一个是自由。”
我在想当时为什么会给报奥数?因为我想让她学好数学,我想让她考名牌大学,我想:哪天走在路上,遇到熟人,他问“你们乐乐现在在哪里上大学?”我会强掩着一丝微笑,装作镇定地说“在北大!”而现在,我只想我生她,就是因为我爱她,她是老天送给我的礼物,我不会用她去赢得别人的赞赏,我不会因为想防老,而拴住她想走远的脚步。
因为爱,怎么可以有杂念?
还需要说更多吗?奥数从来就不应该是全民运动,只不过我们在一个不正常的环境中做着不正常的事罢了。放弃不正常的事,那不是很正常吗?放弃未必都是坏事,能有更多的活动时间,我们越来越体会到时间的宝贵;而如果真有兴趣,也只是一时的中断,人生可是马拉松。
在孩子的成长中,我能做的事就是陪她玩,陪她快乐地成长。还记得那句承诺吗:“。”
真是要谢谢自己在“fuyunv”公众号的记录,保留了每段的心路历程、孩子的影响以及我们仨的成长。
前段时间,有朋友计划改变对孩子过于严厉的方式,尝试和孩子建立良好的沟通。有了想法,最重要的是开始行动。一开始家长会尽量避免粗暴的方式,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变化,肯定是欣喜万分,有点像蜜月期。不过就像蜜月的短暂和美好,很快孩子适应了变化,而生活中充满各种诱惑,新的问题又会出现。此时才是对父母的真正考验,如何避免再陷入以往纠结的轮回中呢?
首先父母要意识到中间的波折很正常,以往的生活习惯和相处积累的感受,并非一朝一夕就能改变,也算是偿还旧债吧。想想婴儿时晚上的入睡时间、吃奶粉,也是一阵好,一阵坏,一个漫长的过程。
在有对问题正常的清醒意识后,父母就不会紧张,不用感觉像如临大敌似的,或者觉得信心无比受挫,心想自己都付出这么多了,怎么还是这样?父母可以分析自己的处理是否妥当,往往父母在最开始改变的过程中自己会有很多不适应,比如对孩子过于迁就,或者谈话过于生硬。
在这个阶段父母会有意识避免说责备的话“你真是无药可救了”,但可能会有抱怨的语气“我怎么说都是说不听的啦”,或者会走到另一个极端“好的,好的,都听你的”,前者可能导致和孩子回到以前的对立面,而后者可能导致孩子利用父母的纵容,出现新的问题。以前我曾在总结说有粗暴型、推脱型、认真型和倾听型,父母要注意能以倾听的方式和孩子去进行交流。
通过,然后针对问题进行解决。即使孩子会有同一问题的反复,也不要诉诸于道德谴责,千万别说“我已经都跟你说过多少遍了,你怎么还是这样”,其实孩子在行为失败时,自己就已经很痛苦了,而再从道德上谴责,只会把孩子推得更远,到后来就麻木了。我一直铭记于心的对乐乐唯一的一次发火,就是乐乐躲在被窝里偷偷看书,再说过后又违反诺言重犯,于是我很“正义”地把书都给没收了,惩罚她不准看书,但却让我一直后悔不迭,留下的伤痛需要花数倍的精力去挽回。
孩子免不了会犯错,不一定能遵守他们的诺言,这需要一个过程。家长的误区往往会以和大人相同甚至更高的准则去要求孩子,这就让他们承担起道德上的愧疚感。像,如果只是说你怎么老是咬指甲,一点自制力都没有,只会加重她的负罪感。
在孩子被道德压迫后,往往会把行为给隐蔽起来,比如偷偷玩游戏。这只会更糟糕,别觉得看不见问题就不存在了,那真是掩耳盗铃。父母的策略是要选择公开,把所有孩子可能偷偷摸摸做的事情变得正大光明,让孩子敢于在你面前玩,比如看漫画、咬指甲、玩游戏、看电视、了解性知识内容等等。
如果孩子在偷偷做的事情被发现了,父母更应该反省背后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孩子要躲藏?比如偷偷看禁书,家长可能怕孩子学坏了,但有没有想过孩子进入青春期后如何了解性知识呢?比如答应玩游戏30分钟却没有遵守,是不是我们就觉得孩子不可信了呢?不,我们仍然要选择相信孩子,充分给他们一个无需担惊受怕的环境;但同时也请记住孩子即使承诺了,不代表是百分百都能做到的,尤其有些直接是受家长或道德的压力,孩子并没有能充分表达自己的诉求。“坚持原则”是个值得商榷的话题,它需要孩子的认知达到一定的基础后才能达到。
我们需要和孩子一起解决问题,一种方式是,和孩子商量如何学习一个新的技能,而不是问题。对于发现的问题,和孩子一起商讨,让孩子参与,“在什么时候玩游戏”,“玩多少时间”等等。而在孩子不能很好地控制时,比如超出了约定时间,也请先选择相信孩子。多玩五分钟没什么,在你觉得抓住孩子的同时,或许孩子已经在控制自己的路上了。你可以事后“无意”发现,可以开玩笑说“哎呀,怎么我俩的时空是不一样的”,可以和孩子一起玩游戏,真正体会吸引孩子的在哪里,获得更充分的交流空间。一切的一切就是别急着谴责,而是说出孩子对游戏的感受:好玩、吸引人、难以放下,和孩子共鸣,然后再一起寻找如何更好地控制。
还有一种方式,找更有吸引力的内容,分散孩子在某些事情上的注意力,但不是特意地比较和阻止。比如阅读,与其限制孩子这个不准看,那个不准看,还不如给孩子更多优秀的书,以良币驱除劣币。
,和孩子建立平等的关系,问题会慢慢过去,虽然是一个漫长和迂回的过程,但也乐在其中,等几年后回看当初的问题,忽然发现都没什么了,说明难关已经过去。
细想想,可以把父母和孩子的相处也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矛盾阶段。教育的方式简单粗暴,而家长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存在什么问题,棍棒出孝子、放任自流等等,父母和孩子缺少沟通,或者错误地交流导致双方处于矛盾之中。
第二个阶段是知道自己不知道,反复阶段。家长意识到了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且开始尝试行动,试图做出改变。这个过程中往往会存在反复,周期会很长,有可能中途家长放弃,则退回到第一阶段。家长需要不停地磨练,磨练自己的意志,磨练自己的交流方式。
第三个阶段是知道自己知道,警醒阶段。终于迈过了第二阶段,家长和孩子建立了良好交流的基础,但偶尔会出现新的问题,措手不及,需要家长在意识上保持警醒,经常提醒自己。
第四个阶段是不知道自己知道,自然阶段。平等、良好的交流已经完全融入了自己和孩子的思维中,你们有适合自己的沟通方式,双方充分信任,在日常生活上完全没意识到有什么问题。即使有意见不一致,但也能客观表达而不影响双方的感情。
我感觉目前我们处于第三阶段,你呢?
“”的热潮应该过去了,前几天只是在“半玩伴学”群中讨论了一下,我想正好拿这篇文章做案例,和小乐学习如何识辨。
晚饭后,我给小乐转发了文章说:“小乐,爸爸给你转了一篇文章你看看。”“好的。”小乐起身拿来iPad,“就是这篇【鲁班征集令】情动杭城吗?”“是的。”在小乐看完文章后,我问:“第一感受是什么?”“佩服。”“对老人感到很佩服。”“是的,有触动,真实的事例很感人。”“对,能感受到老人的行为引起的触动。”
我继续问:“这篇文章想干嘛呢?”“做传播什么的吧。”“正能量。”“对,传播正能量,我们老师也经常说这个词。”小乐又补充道:“不过这位老人默默地做,不一定会在意这个。”话说完,小乐忽然有了点警惕性,说:“好像有点洗脑,感觉和上次那篇文章有点像,能喝的书。”看来上次我转发她文章“这个姑娘发明了一本可以喝的书,改变了6.63亿人的命运”,然后又说有存疑后起了戒备之心。“我感觉有些词句有些夸大。”“比如呢?”“何其伟大的精神!何其伟岸的情操!搞个人崇拜,让人觉得有些浮夸。”“嗯,说的有道理。”
“你觉得这篇文章有什么问题吗?”“他们和老人之间是什么关系?”“还有呢?”“照片有没有授权?要是没有授权,这个在新加坡是要打屁屁的。”“说的非常好,确实这些照片完全没有说明出处。”“还有这些照片是对着拍的吗?是摆拍吗?如果是以前拍的话,那他们早就开始安排了?”“这也确实值得怀疑,因为从文章来看以前老人拾荒家人都是不知道的,谁给他拍的照片呢?”最后小乐说:“其实我不知道故事里有多少是真的。”“确实是的,那你现在觉得这篇文章想干嘛呢?”“求点赞,求转发率,求阅读量。”哈哈,我笑了起来,“不看这些,看文章本身它想做的是什么?你再仔细看看文章。”
于是小乐又拿起iPad从上到下浏览了一遍,说:“附议这个行动。”“具体是什么行动呢?”“在浙大图书馆门口塑像。”“嗯,那么你现在觉得有什么问题呢?”小乐“叮”的一下,拖长语调“哦……附议这个行动对塑像有帮助吗?”“是呀,有帮助吗?你觉得对塑像有帮助的应该是什么?”“捐款。”“还有呢?”“浙大同意不同意呀?”小乐恍然大悟:“哦……我懂了,他们是要绑架民意。”“厉害。”“被绑架的人都还没意识到,还沉浸在‘好感动啊’之中!”“确实,大家可能都被感动所绑架了,不知不觉就转了这篇文章,而忽视了其中很多的疑问点。”小乐问:“我们有什么求证的方法吗?”“嗯,可以网络搜索,还有学校,图书馆,文中提到的线索。”我又补充一句:“有哪些是需要求证的呢?”“照片。”小乐接着说:“还有捐款,不过这个应该是真的吧?”“嗯,真的可能性比较大,不然连感动都没了,不过也是求证点。”“老人是不是毕业于浙大的?”小乐越说越怀疑,“我还是更相信新闻。”
“爸爸再给你看一篇新闻。”于是我把新华网的文章“杭州将为“拾荒”捐学老人韦思浩立半身雕像”转给小乐,“注意看它的时间。”
“12月26日”,小乐边看边念出声音:“计划将为韦思浩建半身塑像并置放于杭州图书馆内,雕像由著名铜雕建筑师朱炳仁设计制作,预计2016年春天完成。”“看到它和上一篇文章的区别了吗?”“嗯,它是有时间计划的。”“对,你接下去看。”“在征得韦思浩家人同意后,我们采取网络众筹的方式,仅用1个小时,腾讯公益已向社会完成5万元众筹。没想到筹款速度如此快。”“这里说到了钱的问题。”“还有设计师。”‘杭州图书馆馆长褚树青表示:“为韦思浩老人立雕像是社会对义举的赞赏与表彰。同时,将老人的雕像放置在杭州图书馆是消弭社会‘鸿沟’的一种象征。他的故事已经成为了城市记忆的一部分。”’“还得到了图书馆的同意。”
我说:“现在我们把前后两篇文章对比一下,在新闻中提到了‘钱、设计师、时间计划、图书馆的同意、征求家人的意见’,让人看到一个可以实际的行动,而在前一篇文章中什么也没有。”“就是一个口号。”“对,这就是行动和口号的区别,还记得上次爸爸写《》,说‘坚持卖孩子的判死刑’的事吗?”“知道的,扫你手机的屏了,我看过的。”“是的,那也仅仅是口号,缺少行动。”
“看了这样的文章,让我们都变得越来越不善良了。”小乐叹道。“啊,那不会吧。”我有点困惑。“我是说这样我们就变得对什么都持有怀疑的态度了。”呃,我也感到黯然,说:“锻练我们怀疑的精神吧。”。
小乐最后感概:“看来写这样的文章也不会有什么损害,无非就是一些煽情的东西,这些东西我也写的出来,而且文笔还比他们好呢,下次我写个附议看‘Horrible histories’。”“好,我等着呢。”
参考文章:
继之后,好书又读了不少。暑假后截止到2015年的最后一天,共计阅读83本。(你知道83本书叠起来有多高?)唉,要选出十本最好的真是难上加难。
No.10 《滚滚红尘》作者:三毛
虽然只是一个剧本,但也让人看得心酸。唉,明明是真爱,男主女主为什么还是没在一起呢?
No.9 《Matilda》作者:罗尔德 达尔
天才女孩玛蒂尔达的父母却愚昧无知,只知道钱。她无法拥有一个幸福家庭,只好在老师那儿寻求关爱。期间,她也帮助老师惩罚了邪恶的校长。一个很有意思的英文故事。
No.8 《航海王 Green》作者:尾田荣一郎
讲述了航海王正篇章节之外的故事,我最爱最爱的漫画(如果要看《航海王》最好从头开始看)。
No.7 《许三观卖血记》作者:余华
文字幽默风趣但又含义深刻,读时感觉很好玩,但细细品味,又别有一番凄凉。
No.6《野草》作者:鲁迅
每篇散文都含义深刻,有讽刺,有悲伤,有哀愁,有凄凉,还有强烈的愤怒与不满。
No.5 《民主的细节》作者:刘瑜
什么是民主?这世上有没有纯粹的民主?在这本书中,你也许能找到答案。
No.4 《萍踪侠影录》作者:梁羽生
虽然和金庸的武侠小说读起来不太一样,但有历史背景、有武打动作、有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还有Love story,让人一看就放不下。
No.3 《活着》作者:余华
和《许三观卖血记》有着差不多的背景,但故事情节十分悲苦,向读者展示了当时时代的混乱,主角福贵从一个地主家的小少爷沦落为一介农民,经历了无数的生离死别。(详评见小乐的)
No.2 《三体》作者:刘慈欣
这本科幻小说达到了人类想像力的巅峰,创造了一个三体世界,虽然最后整个宇宙变成了二维世界,但还是留给了读者生的希望,一个想像的空间——在二维世界里,人能活吗?
No.1 《福尔摩斯探案》作者:柯南 道尔
侦探小说的”圣经”,真是名不虚传,我小时候曾经因为害怕,看了几页就没看下去,如今再度捧起这套书,被深深吸引住了,福尔摩斯简直就是侦探界的传奇。
你猜的书的高度是多少?答案揭晓:(115cm,不过还少了11本书)
新年第一天,翻译的“The Creativity Post”上的文章”“By Kathryn P. Haydon | Nov 18, 2015
摘要:不寻常的,有创新思维技能的孩子通常没有被识别,而无法得到支持,使得在家中和学校里导致严重的问题。虽然他们没有特殊的“创造才能”,但是我们可以像找刚起步的体育运动员、音乐家和演员一样,去寻找有创新思维的人。
从Luis学会站立和行走的一刻,他就把妈妈逼疯了。从大约1岁开始,他总是不停地踢房子里的东西,家具、玩具、胫骨或宠物,没有一样是安全的。
在他两岁时,一切都是混乱和失控的,Luis的妈妈不知道该拿这个学步小孩怎么办。Luis的哥哥Mateo总是很安静顺从,而Luis则让她时刻紧张。因为Luis总是不停去踢眼睛看到的任何东西,朋友们建议带他去找儿童心理学家。
就在Luis的妈妈准备预约时,另一个朋友和她的儿子Jason(比Luis大一点)刚好来访问。Jason带了一个足球,当母亲们在边上闲聊时,Luis和Jason在院子里踢起了足球。
当看到眼前的景象时,妈妈们张大了嘴。尽管Luis以前从来没有踢过球,但表现出了惊人的天分。任何看过刚学会走路的孩子踢球水平的人都能知道这绝非寻常,即使用他的小短腿,Luis也移动迅速。Luis和Jason一直踢球踢了一个多小时。
当晚Alvarez屋中变得很不一样。Luis在安静地阅读,和哥哥玩耍,却没有踢看到的东西。问题解决了!
第二天Alvarez夫人出门给Luis买了一个足球,从此他每天都在院子中和兄弟姐妹或父母玩足球,长大一点后就加入了球队,并且很快进入了高水平俱乐部,现在Luis在读高中,并已经获得大学的特招。
Luis在足球上一直很有天赋。不过在他的能力被挖掘前,却变成了一个严重的行为问题或对抗行为。踢东西上瘾(在被认识到是正向之前)给他的家庭带来了很大压力,但是一旦被识别和正确引导,Luis的能力无论对自己还是他人都受益匪浅,别人能有机会和他一起参与这项运动或欣赏他的艺术性。
我们听过类似的故事,体育明星、音乐家或者演员在早期就展现出他们的能力。在《每个人的创新》(2015)中,我们写到Pelé(足球),不过他的例子同样可以扩展到其他运动中,比如说Wayne Gretzky(曲棍球),Tiger Woods(高尔夫)和Ryan Sheckler(滑板)。
在《让天赋自由》(The Element)中,Ken Robinson(2009)说到编舞者Gillian Lynne(猫和歌剧魅影)和她在学校中难以静坐的故事。她被送去做心理咨询,心理学家认识到她需要舞蹈,一旦这点被发现,Gillian立刻展现了她的才华。Robinson写道:“Gillian并不是一个困难儿童,她不需要去特殊学校,而只是需要做回真正的自己。”(Robinson, 2009, p. 4)
儿童有生命的天性或某些方面的天赋,他们必须有机会去练习它。如果一旦失去这样的机会,他们将压抑自己某部分重要的东西,或者在不恰当的环境中练习这份独特的礼物。通常这使得他们看起来好像有问题,而我们成年人会被迫介入好好管教的情绪。
成千上万有创新思维的儿童每天都会在学校中面临这个困境,但是他们的例子对社会来说,并不像把足球交给爱踢东西的孩子或让刚学跳舞的人去上舞蹈课那么明显。这些儿童通常只是拥有创新思维的特征和思维品质,而不是有具体明确的“天赋区域”。这些描绘创新力的潜在思维习惯包括:创造性、想像力、好奇心、质疑、冒险、创意、勇气和弹性。 (Haydon and Harvey, 2015; Davis, 2004)
每个人都能表现出这些特征,但是有些人天生生活在好奇探究、解决问题和不断探索中,就像有些人天生会踢足球。如果这些有高创新思维的人没有机会从事于创新思考(也就是探索、发明、想像、实验、试错、产生点子),他们会压制自己或者与所从事不恰当的事情相抗争(即完全封闭,生活在白日梦中,或者换个角度来看,在班级中问1百万个问题,哪一个有时会成为喜欢在房间里踢家具的成年人)。
所以如何确保有创新思维的人能认识到先天所拥有的天份?这样我们才能有机会让他们相匹配并发挥,就像Luis在孩童时期就被发现喜欢足球,而得到了球和球队。
首先,我们必须知道创新在活动中像什么。以下是一个有创新特征的儿童天生表现时看起来的特点:
问“如果……怎样”
白日梦/沉迷于思考中
感到受排斥
为发现而惊喜
用不同的方法玩玩具
课堂上不专心
经常在课堂上被叫出去
喜欢自然和户外
没有时间观念
喜欢一个人工作
专注寻找真相和公平
以《让天赋自由》书中的Luis踢足球和Gillian Lynne的故事作为案例来说,最重要的一步是识别有创新思维的人的特殊思维技能。一旦意识到孩子是一个有创新思维的人,我们就能尽我们创新所知去鼓励和引导,使它往有效的方面发展。
又到了年末岁初,去年我们在“父与女”推出了“”,今年自然不能例外,全家经过事件提名,民主选举,最终推出了我们家庭的2015年十大。
根据评选的结果,我们对每个事件确定了一个主题词,并写了一段简短描述。以下事件按时间顺序。
一、【玩中学】2015.3
乐爸:完全是无心之作,四个可爱的小姑娘在一起推出了巨作“”,之后一发不可收拾,四个哈迷结社成立了,以学习Harry Potter为名展开了疯狂的玩中学。找材料上课,并提供、视频制作等技术支持,推出了,,等莱特林小剧场。
二、【教育】2015.4 组建“半玩伴学”家长交流群
乐爸:持续写“父与女”后,认识了不少家长朋友,自己也不断地思考孩子的教育问题,和朋友们探讨。不过之前大多是一对一的互动,在“”一文调查家长朋友关注的内容,很多朋友关注和转发,于是开始组织微信群和QQ群进行线上交流,这一年在群中认识了许多有相同教育理念的家长朋友,帮助我们一家快乐前行。(配图是12月份“半玩伴学”群中家长第一次面对面的交流。)
三、【团队】15.5 小乐学校获得西湖区女子篮球比赛第三名
小乐:以前从来没有参加过正规篮球比赛,这是第一次。和队友们一起在篮球场上拼搏,一起互相鼓励,一起承受输的压力,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悦。每个队友都在我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身影。乐爸:从三年级开始学习打篮球,每个赛季都是女子MVP,因为训练队中只有一个女生。运动中的女孩是最美的。
四、【阅读】5.8 小乐
小乐:受爸爸妈妈的影响,这个暑假看的书很杂。历史、小说、英语、科幻、奇幻、悬疑……,只是埋头不停地看,看过的书在茶几上堆了三大叠,特别有成就感。“这个暑假,截至到8月30日,我阅读了44本中文书,17本英文书,共计61本书。”
五、【脑洞】2015.9 小乐参加“越读馆”的语文班学习
小乐:自从去了“越读馆”后,每周受到童老师“良(变)好(态)”的熏陶,每天必把妈妈气死,还不怕被骂,只要搬出:“去找童老师呀”,妈妈立刻无语。在越读馆写的,等文章可有趣了,
六、【梦想】~10.25 乐妈完成
乐妈:自从今年3月份有了第一辆属于自己运动的折叠车后,4月份和朋友们用了两天时间。虽然才开始接触,但是心底里从小的爱好被一点点唤醒。突发奇想决定去台湾环岛骑行后,一边等台湾方的消息,一边开始有计划地练习。等了半年时间,终于带着练习时落下的网球肘痛和手腕痛,开始。流过汗水和泪水,告诉自己不能放弃,因为,我不实现,谁来实现?!
七、【坚持】 乐爸完成杭州马拉松半程
乐爸:作为一个学生时代1000米的困难户,从来没有想过有一天能跑在马拉松赛道上。不过从后,一年多来就一直坚持不懈,2015年全年跑步1094公里,顺利完成了1000公里的目标。正是坚持的力量,半马不再可怕,虽然跑的像走。
八、【爱】 “”排名公众号阅读量第一
乐妈:这是一天乐乐和我步行回家时,她一个人滔滔不绝向我述说着以前在奥数班的心理感受。我第一次听她这么痛快、无保留的宣泄,心里被震撼了,再次审视自己的育儿观,然后尽可能复原乐乐的话,写了此文。每一次记录,都是在告诫自己远离功利,记住我生养她的初衷。
九、【成长】2015.12 小乐的
小乐:我和同学旁边围了十多个人,我默默地忍受,为了商议出一个好的结果。容忍,有时真的很重要。乐爸:被PK掉了,小乐经受挫折,也有委屈,但是学会自己去面对和处理,这就是一次成长。这一年不但开始和别人辩论,同时还学会了和男生打架,这又是另一种成长吧。
十、【一百天】2015年 全年
乐爸&乐妈:对我们家已经不陌生了,运动、讲故事、写,在2015年我们家庭对一百天行动全面升级。看到网上有妈妈发营养早餐,觉得我们家的早餐过于简单,不能跟上孩子的身体发育,于是在4月23日-9月2日实践了一百天营养早餐行动。之后又想为环境做点什么,从9月28日起开始了,规定自己在每拿进5个塑料袋后,必须出门捡1小时垃圾。进行了16天后,因为去台湾骑行又清零。从台湾回来后10月28日重新开始这个行动,至今仍在进行之中。从11月份,全家人开始了共同参与的英语单词行动。
盘点完2015年十大后,再回顾一下:
两次旅行 - 未达成。除了、等短途外,今年只游了一趟,而且都没入家庭十大,失败。
75部电影 - 未达成。从去年年末购置投影仪后,电影确实看了不少,如,,等等,尤其是,电视剧、故事、游戏配音、书籍,可以说整整陪伴了我们一年。不过75部的目标似乎设高了,时间还是太少。
小乐看完已出的《》漫画 - 达成。
乐爸跑步1000公里 - 达成。
继续对2016年的家庭计划进行展望:
全家的两次旅行不能少。
运动升级:乐爸跑步1200公里,跑一个全马;乐妈要游400米的自由泳。
阅读升级:小乐200本,乐爸50本。
全家的心愿:小乐想上一个理想的初中。乐妈希望能拥有一辆山地车。乐爸说写一本书,靠谱不。
“用心生活,虽然平凡”,去年老妹转发十大时的总结,我觉得挺适合的。所以看似平凡的家庭一起来总结属于我们自己的十大吧,和孩子一起。
乐爸按:还记得我上周发的小乐的剧本吗?有朋友也在问PK的另一个剧本情况,乐妈记录了两个节目的PK历程。文字记录的仅仅是乐乐单方的言语,需大家自行判断,节目本身的PK倒也并不重要,更重要的还是所记录成长的过程。
又到一年年末,乐乐学校每年12月底都有一次艺术节,主要是才艺展示。从二年级开始,乐乐和其他5个同学就一直表演《大话西游》。开始三年,都是我给他们准备剧本,并负责指导排练。到五年级,我只提供剧本,由乐乐负责和同学们排练。
当今年乐乐从学校领回表演《大话西游》的任务后,乐乐说:“妈妈,我来试试,但我可能会需要你的帮助!”于是我们一家就开始“脑洞”起来,想为小学最后一年排个什么样的《大话西游》而忙活开了。
周末乐乐和我在电脑边花了一个下午时间,从最开始的设想,到具体的语言组织,再到详细笑点的设计。等到她实在写不下去的时候,才由我帮她续和修改部分。基本上剧本的百分之七十出自乐乐之手,尤其是结尾用一首改编版的《童年》来结束整场演出,歌词也是由乐乐独立完成的。
周一晚上乐乐回来,告诉我有同学要和《大话西游》PK。临睡前,乐乐还是自信满满的:“妈妈,我觉得我们没有问题,原因有三个:1、我们这个节目的知名度高,2、我们的演技更强,3、我看过他们的剧本《笑比哭好》,笑点比较俗,而且他们的剧本也不是原创的。”
周二回来,乐乐心事重重地告诉我:“我们两个节目在全班都表演了,最后是让大家投票,可是他们参与演出的人数多,而且我还看到有同学表演完后,向《笑》的负责同学要吃的做为报酬。”一直到晚上,她都没有从中解脱出来。为了这个集体节目,第二天的英文个人展示有没有开心准备。我没有安慰她,因为这种情况下,安慰是苍白的,还没有结果时,她更需要的是我能理解她的担心。
周四乐乐做值日,回来已经快5点了。
“妈妈,我已经尽力了,我真的已经做到最好了。我们节目的票数是22,他们是24。我和ZZ花了一节课时间当着老师的面,和他们节目的两个代表,在平和的情况下进行了辩论。最后,老师让我们再自己讨论。可是下课后,老师不在,他们的分贝就越来越高,后来一些在课堂上不敢发言的同学都挤到我面前,最后发展成辱骂。我一直不回嘴,就这么听着。ZZ听不下去,就开始和他们对骂,可是她一个人才一张嘴,哪里能骂地过他们,后来她哭了。我一下就火了,但我还是面不改色,我平静地走到他们节目的负责人面前,我说:‘你有什么想骂的就全冲我一个人来,不要去骂别人,我不会骂你,不会打你,你有什么想说的,就说出来,就是不要在背后说。来吧,你还有什么想骂的,就一起骂出来!’ 可是,后来却被对方一句‘我现在骂完了 ,上课还怎么骂呀?!’然后他们的人就哄堂大笑,我就这么碰了钉子,但是我没有哭,没有发火,还是让自己平静下来。有的同学让我不要和他们斗了,说我是斗不过他们的。我在想,如果我选择和他们吵下去,然后放学后老师问:‘你们讨论得怎么样了?’吵的结果根本是不能解决问题的,那最后就只能按票数,我们的节目就肯定不能上了。我就从下午第二节课开始,到体锻,继续找那个负责同学去谈。终于这个同学慢慢平复下来,肯和我平等对话,虽然我们俩的个子是不平等的。(因为乐乐比这个同学矮小半个头)最后,我们协商好的结果是:剧本由我来改,演员由我来定。妈妈,这已经是我为我们剧组争取到的最大结果了。我知道要做好它,必须做到三点:第一态度要好,不能暴躁;第二方法要可行,可操作;第三双方都要有利益,也不能让自己太委屈,尽量把自己的损失降低。妈妈,许多人还是从自己的利益去考虑,没有从班级的角度去想!”
一直听着乐乐述说,说到被同学骂时,在我面前,她不用掩饰什么,所以还是哭了。我知道,她受了很多的委屈,我的眼眶也跟着红了。但是,心里还是很开心的,或许用”忍辱负重“形容有点过,但是对她这个孩子来说,在受攻击时,她仍然懂得了如何不带情绪,去理性地处理这种连我们许多大人都不会处理的问题。
晚上乐爸回来了,问起剧本的情况。乐乐把事情经过又说了一遍,乐爸比我理性,开始引导乐乐如何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正视自己节目的不足之处。乐乐说:”我知道,如果我们的节目上,我会重新编改剧本,增加笑点,而且有的地方我还是觉得不顺畅,我也想把唱歌进行调整,再把歌词加长。“乐爸又问:”那为什么他们后来肯让步呢?“乐乐说:”因为他们的剧本也有不足之处,我后来对他们说,他们的剧本笑点比较低俗,而且他们的演员演技不好,我想让整个舞台动起来,不要这么死板。“乐爸又问:”你这么说他们的节目,会不会一下伤他们感情,后面就不好谈下去了呀?“乐乐陷入反思中。
吃完饭,乐乐投入到新的《笑比哭好》剧本的改写中。不过这个剧本对她来说有个硬伤,因为剧本里充满广告语,而我们家不看电视,唯一接触的广告就是等电梯时播放的那几个,所以乐乐也仅能做一些局部的小改动。忙碌了一天,我早早上床,留她一人在电脑边干活。过了近一小时,她轻轻唤我,把修改的剧本念给我听,我咧嘴笑着听着。
周日,乐乐和同学们一起又投入了新的排练。
一段有趣的经历,《大话西游》被PK掉了,经受挫折,也受了委屈,但是学会自己去面对和处理,这就是一次成长。借用小乐现在说的话:“孩子的世界很大,好好地培养和鼓励,她可以在地球任何一个地方快乐生活。”
4月份组建了半玩伴学群,5月份在群中和公众号上发起,并在思考道:一是在内容的选择上不要太刻意,尽量选择平时就和孩子在做的事情。二是方式上家长可以直接参与到孩子的活动中去,共同去完成。三是如果两人各有各的100天行动,可以通过打卡的形式关联在一起。希望家长并非仅仅站在道德的高度去单方面要求孩子,而通过自身的坚持影响孩子。
在这一年中我们尝试了我和乐乐的,乐妈的“一百天营养早餐”行动,“对对子”持续了2个多月共计有70多个对子,在几次对子难住后没能持续下去;“一百天营养早餐”更多是乐妈的单人行动,我和乐乐主要负责吃的部分,外加赞美,后果是天天早上吃地特撑,要不是常跑步,估计到年末就嗷嗷待宰了。
之后三人还是各自按各自的行动在走,我依旧延续每晚的讲故事,日常的跑步,乐妈则开始了新的,小乐虽然没有提出什么行动口号,但也有不少每天坚持的好习惯,比如每天的早起和英文阅读,再用iPad背单词。
小乐的背单词很有趣,同时在用三个APP,百词斩,多邻国,。百词斩是新概念,多邻国是闯关游戏,而Quizlet则是根据她的英语阅读,摘录原版书中不认识的单词定制单词卡片。一天早上,我看着她在那里滑动着iPad,发出叮咚的声音,心想不如我和她一起来背单词吧。心动不如行动,我在手机上重新装了百词斩,选了四级高频单词库,并且约定和小乐进行分享微信打卡。于是每天她早上,我中午,俩人各背各的单词,各打各的卡,不时回复稀奇古怪的表情互相打气,热闹的气氛引起了乐妈的注意,于是又鼓动乐妈一起加入,从而演变成了全家人的“一百天百词斩行动”。是不是很符合我之前的思考,“选择孩子平时在做的事情,家长直接参与到孩子的活动中去,每日进行打卡”。
接下来给百词斩做做广告,虽然也没给广告费。
最先推荐小乐用百词斩时,是因为它的图形化记忆(这是它的卖点),觉得单词不那么枯燥,还可以触发各种联想。没用APP前,我就买过一本书《 》,本想和小乐日常游戏时翻翻,开开脑洞的,不过事实证明是想多了,书买来后基本没翻,因为拿起这书的感觉就是冲学单词去的,反而就厌倦了,还不如阅读。
而这次选择百词斩说实话是一个最基本功能:微信打卡,“我已经在百词斩上坚持了32天,今日过招46个单词。”简单,又符合了打卡要求。
一段时间使用下来,百词斩的图形化还是有其乐趣,记忆中不显得那么枯燥,适合于孩子。当然有时麻烦的是在四个图片中选择正确答案时,会跟着提示的图片去记单词,而有时单词明明知道意思,却又发现完全看不懂图想表达什么。
百词斩同步配的例句也不错,视频嘛基本没看,感觉用途不大。选择出错的单词会安排重复记忆,不过应该只是简单的算法,和记忆曲线还没啥关系。
有了图形和例句,百词斩倒是有了一个不错的收入方式,就是在其中加入软广告,比如不时出现在例句和图片中的必胜客。
由于百词斩的图形化联想方式和图片库,使得纯粹自定义单词卡片能力就基本缺失了,无法像Quizlet那样随意设置正反面的中英文含义即可。不过最新在测试的个性词包,可以定制一些动漫、美剧、电影、游戏中的单词,弥补了一定的个性化定制能力。在各主题中毫无疑问最吸引我和小乐的是《哈利波特》和《海贼王》,看着图片上出现的哈利和路飞,记忆单词也成了一件有趣的事。
在行动中,有一天我将每天记忆的单词数从15个增加到了20个,被小乐发现我过招的单词怎么变多了,一问之后她也毫不客气地加了量。就这样一家人的“一百天百词斩行动”快一个月了,小乐39天,我33天,乐妈则是28天。而我和小乐的第一批词库已经快背诵完毕,俩人开始物色下一批单词选什么了。
是不是很有趣啊?那就开始自己的家长一百天行动吧,也欢迎家长朋友们分享自己的行动心得。
客厅茶几上堆满了小乐暑假后看完的书,两座小塔,边上还散落着未看的三两书丘。妈妈坐在沙发上,惊叹节后小乐又看了这么多的书,看到上面摆放的有梁羽生的《白发魔女传》、《萍踪侠影》,老妈也不由回想其自己当时看的武侠小说来,《射雕英雄传》、《雪山飞狐》、《玉娇龙》等等,提起其中的人物,只是一不小心就互相窜了角色。
老妈说我上初中时是还没有看武侠小说的,到高中就开始看了,然后就说起了我的一个故事:那还是我在县城上高中时,镇上的一个书摊老板找到了妈妈的药店,说:“你儿子租了我的书,几个礼拜了都还一直没还。”妈妈觉得奇怪,说:“我儿子不看武侠小说的。”书摊老板哈哈大笑:“你儿子不看!我这里的武侠小说有哪一本是他没看过的!”
“什么,什么。”小乐在一旁听到了,赶紧凑上前来。“没啥,没啥。”我笑呵呵地打住。“爸爸,我都听到了。”小乐朝我直做鬼脸。故事结尾是妈妈去搜查,发现了所藏的武侠小说,估计是我去县城上学后遗忘了。
妈妈这可是彻底地揭了我的丑事,当然她有些搞混了,以为我初中没看武侠小说,其实那时我偷藏在枕头芯中的书都不知被她翻出来过几次,害得我也是藏东藏西。
初中时还有一件看武侠小说的糗事,一次上物理课时偷藏在教科书下的小说被没收了,我不敢去找老师要回来,而小说又是从书摊租借的,每天都要算租金,几分钱吧,这日子也不知怎么过的。一直到后来物理老师(印象中记得和书摊老板是同一个村子的)找我去拿书,据说书被其他老师借去看了好几天,还我书的时候,我们老师说:“这书是租的吧。”临走还给了我钱,我当时心里那个感动啊!
每个人的童年或许都会有这样的故事吧?
所以到了乐乐看书的时候,我完全没有想过还小不能看武侠小说,武侠小说和其他小说平等对待,家里有一套金庸全集,分批买的。或许应该说是我有意引入的,从《射雕英雄传》开始推荐起,把《鹿鼎记》放在了最后,韦小宝天天挂在嘴边的话晚点读也罢。小乐从三年级就开始看了,喜欢的看了不下五遍。看的时候是会入迷,经常放不下手,不过想想看其他书,喜欢的她还是一样会入迷,不迷就不是书虫了。
(书架上的《金庸全集》和《航海王》,《航海王》也是我推荐给小乐的,不过带到学校去时,娜美、罗宾的着装还引起班里同学的笑话)
有时会听乐乐说到有家长不给同学看武侠小说,其实是把武侠给妖魔化、标签化了,书不在于是什么类型,而是要看书本身的质量,是否能打动人?武侠、言情、玄幻又何妨?现在所谓的四大名著不也是武侠、言情和玄幻吗?只不过对于孩子,需要在合适的阶段推荐合适的书,比如说四大名著,全本倒并不一定适合孩子。武侠小说也是如此,劣质的也很多,想想我初中时看的全庸、吉龙的作品真是不少,现在看来很多都是垃圾。故选择远比控制更重要。
至于担心孩子沉迷,把孩子给隔离出来,而不是引导孩子阅读,可能等他长大了,他一样无法控制自己,缺少免疫力的人反而会更好奇,一样沉迷于其中。我们大学时就有个哥们,一直是个好学生,不知咋的在大四迷上了武侠小说,天天晚上在宿舍走廊下挑灯苦读,不睡觉不上课,结果从没补考的他惨遭滑铁卢。
那么作为家长的你会给孩子看武侠小说吗?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bej48牛聪聪出生年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