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中表达思乡之情的诗句句子是

当前位置: >
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原文及鉴赏
发布时间: 23:53     类别:    浏览次数:
诗名:《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作者:岑参原文: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原诗今译】:
我多么想登高啊,适逢九月九日重阳节,
可是,我不象那陶潜,会有人给送酒来。
此刻,我遥念着故园的艳黄的丛丛菊花,
应靠着战场开放,在这兵荒马乱的年代。鉴赏
九月九日重阳节,我国古代有登高览胜、饮酒赏菊的习惯,这确实是很有意趣的事。但佳节思亲乃人之常情,登高远眺思乡之悲怀易生。所以,王维的“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才引起了无数作客异乡人的共鸣,成为千古名句。
岑参这首诗写的也是“九日”即重阳节,流露的也是思乡的情怀,但由于作者处在特定的环境――战乱年代,行军途中,因此写得沉郁细腻,独出机杼。
作者下笔不凡,在“登高去”前冠以“强欲”二字,“强”是勉强之意,“欲”是有此想法。连登高之想都是勉强的,其心境之郁闷,情绪之低下可以想见。下面一句似乎是对这句的回答:不愿登高是因为无人送洒助兴。这句用王弘重阳节给陶潜送酒,供陶潜一醉的典故。显然,此句似答而非答,仅仅是无朋友对酒,也不应该没情没绪到“登高”而至“强欲”的地步。后面两句才是对首句真正的回答。“遥怜故园菊”分两层来看,先看“故园”二字,作者的家乡在湖北江陵,而这句中的“故园”诗题中已明确告诉我们是“长安”。指长安为故园,我们不排除作者有家小寄顿长安的可能,然而心系君王之念更加显而易见。这一句寄托了作者战乱年代沉痛的家国之思。再看“菊”,以这一景物扣紧诗意,笔墨落在“菊”中,意却在言外,思绪萦系应在人、家、君、国。最后一句,用一“应”字作推测之想,细腻入微,菊伴战场开,不离特定环境,不离重九景物,无一露语、壮语,而是在抒情炽烈处作一顿挫,反而更使人觉得蕴藉沉痛。
这首诗起句藏问于述,后三句分两层回答,层层推进,布局严谨缜密,抒情含而不露。读之如嚼橄榄,其味无穷。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
猜你会喜欢....《热点聚合》: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热门课程推荐
2017小学一年级英语预备班
剑桥国际少儿英语预备班
小学一年级英语综合培优班
小学二年级英语综合培优班
家长扩展阅读推荐
学生扩展阅读推荐
学大教育文章版权及声明
青岛教育动态
青岛课外必看最新信息
青岛教育导航
关于学大教育
用微信扫一扫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范文一:论《行军九日遥思长安故园》独特的思乡之情【摘要】岑参将思乡之情衬托在战争这一时代背景之中,将思乡、惜花、感时伤乱交融一处,表达了最深沉复杂的思乡之情,触动人心。关键词:独特;思乡;惜花行军九日遥思长安故园时未收长安唐 岑参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这首五言绝句实在是很简单,不仅字数少,意思也很明了。但是读完它,却总用一种情结在内心郁积,惆怅抑或伤感,难以名状。为何小小的诗歌却释放出如此大的魅力呢?要想探究这首诗歌的感情内容,首先不得不提到的便是诗歌的写作背景。 历史上的几次战乱总是让很多诗人感时伤景,一批批让人为之动容的诗歌便诞生了。这首诗歌也成为其中的一首。公元755年(唐天宝十四载)安禄山起兵叛乱,谁知,杨国忠无能,唐玄宗又听信谗言,唐军力不敌军,次年,长安即被攻陷。公元757年(至德二载)旧历二月(太子)唐肃宗一路奔波,由彭原行军至凤翔,岑参随行。时值九月九日重阳佳节,岑参写下此诗。在此岑参曾经还写下一首诗《行军诗二首时扈从在凤翔》很是能说明他这时的内心体会:吾窃悲此生,四十幸未老。一朝逢世乱,终日不自保。胡兵夺长安,宫殿生野草。伤心五陵树,不见二京道。我皇在行军,兵马日浩浩。胡雏尚未灭,诸将恳征讨。昨闻咸阳败,杀戮净如扫。积尸若丘山,流血涨丰镐。干戈碍乡国,豺虎满城堡。村落皆无人,萧条空桑枣。故都被胡兵糟蹋的惨败不堪,到处是残垣断壁,战血涂地,民不聊生。想到此处,诗人的悲愤不知道如何来表达,只能化作一腔悲恸。儒生有长策,无处豁怀抱。块然伤时人,举首哭苍昊。早知逢世乱,少小谩读书。悔不学弯弓,向东射狂胡。偶从谏官列,谬向丹墀趋。未能匡吾君,虚作一丈夫。抚创伤世路,哀歌泣良图。功业今已迟,览镜悲白须。平生抱忠义,不敢私微躯。遥想自己当年何等的意气风发,而如今,竟然无法去拯救自己的故都和国家,一腔热血与抱负无处施展。恨不得马上骑上战马,跃马扬鞭奔赴战场,把胡兵杀光,匡君救国。岑参出生于官僚家庭,曾祖父、伯祖父、伯父都官至宰相,他自幼从兄受书,遍读经史,从小,在他的心里就埋下了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种子。同时,中国传统士大夫那种强烈的正统国家归属的观念以及深切关心国家命运情怀在他身上也有较深的体现。在天宝年间,岑参还两度出塞,居边塞六年,颇有雄心壮志。而现在,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让人难有慰藉。正是难以排遣的时刻,又逢着重阳佳节,更让作者情难以堪。如果说,这是一首思乡诗,但思乡之情历来如此之多,却没有过这样沁人肺腑的;如果说这是一首惜花诗,可所见之也不过是伤感;如果是这是一首战争的感时伤乱,内容仿佛就略显单薄了。岑参将思乡之情衬托在战争这一时代背景之中,我想,这就是她最打动人的地方了。重阳节登高是古已有之的风俗。描写重阳的诗歌也是数不甚数。其中最著名的要数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因登高而引发出深沉的乡思,写得诚挚感人,尤其是“每逢佳节倍思亲”一句更是由于唱出了千百年来游子的心声而被广为流传。把这两首诗歌放在一起来比较,就会觉着不同了。王摩诘的这首诗也很动人,但单纯的思亲情绪毕竟围绕一己的身世,境界算不得宽阔。岑参这首诗则不然。他的思乡定格在战时,王维所思的家乡,毕竟还完好的在着,想起来尽管悲凉,毕竟还有些许的温馨;而岑参的家乡已经成了废墟与瓦砾,思念里没有了温暖,反而多了不少的凄凉能不让人沉痛而哀伤吗?接着看去,“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作者面对着此情,想到故园那柔弱的菊花,正傍着战场开放吧,这不是简简单单的遥想,而是作者对战场边摇曳的菊花的百般怜惜,深深长叹。其实,从古至今,借惜花来表达各种感慨的是个不计其数。晏殊在《浣溪沙》中写道“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慨叹光阴易逝,人生苦短;晏几道在《临江仙》中写道“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抒发离愁相思之情;林黛玉在《葬花吟》中“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表达身世之感。相较于这些,岑参的惜花显得更为沉重了。前者看来,花虽然凋落了,但忧伤里还带着些许轻轻的味道,而岑参的花并没有凋落,却比凋落更可悲。“应傍战场开”,沈德潜说“可悲在战场二字”。残垣断壁,战血涂地,黄花开在被乱军糟踏得不成样子的帝都长安岂不可悲可叹!这正是岑参把美好撕碎给人看所带来的强烈的震撼效果。诗人由欲登高而引出无人送酒的联想,又由无人送酒遥想故园之菊,复由故园之菊而慨叹故园为战场,蝉联而下,犹如弹丸脱手,圆美流转,深切动人。首句便说“强欲登高去”,“登高去”,还见出逢场作戏的味道,而前面冠以“强欲”二字,其含意便深刻得多了。两个字表现出强烈的无可奈何的情绪。强,是勉强,是不愿为之而又不得不为之的心态体现。“强欲登高”,结合题目“思长安故园”来看,是流露出浓郁的思乡情绪,但“长安”不仅是故园,更是诗人生活了多年的帝都。而它,竟被安、史乱军所占领。在这种特定情境之下,诗人又怎能有心思去过重阳节,去登高胜赏呢?这首诗小注说:“时未收长安”。长安被安、史攻陷,在天宝十五年(756)六月,其收复在肃宗至德二年(757)九月。诗题言“行军九日”,当是指他在至德元年(756)随军扈从肃宗自灵武至彭原的行军途中过重阳节。典型的环境,使诗人登高时的心情愈趋复杂,既思故园,更思帝都,既伤心,更感慨,两种感情交汇撞击着他的心房。既是“登高”,诗人自然联想到饮酒、赏菊。据说陶渊明“尝九月九日无酒,出宅边菊丛中坐。久之,逢弘(指江州刺史王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后归”。陶潜居宅,有人送酒。诗人行军在外,自然没有这个福分。所以,“无人送酒来”句,实际上是在写旅况的凄凉萧瑟,无酒可饮,更无菊可赏。他想到故园今日黄花堆积的情景,只能遥遥寄去一片深沉的乡情。遥”字,渲染出诗人与长安的相距之远。“怜”字,不仅写出诗人对故乡之菊的眷恋,更写出诗人对故园之菊开在战场上的长长叹息,百般怜惜。值得我们细细品味,深深思考。结句把惜花、思乡、感时伤乱的情绪包容在一起加以抒发,所以最为“可悲”。可以说诗人是无意识的,可他就是在不经意间,把人类感情世界里普遍的动人都汇聚一处,因此,短短二十字,就这样深深地触动了人的心灵。参考文献:[1]萧涤非.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2]夏承焘.宋词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3]唐圭璋,周汝昌.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4]《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5]《古代汉语字典》.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05年1月版.原文地址:论《行军九日遥思长安故园》独特的思乡之情【摘要】岑参将思乡之情衬托在战争这一时代背景之中,将思乡、惜花、感时伤乱交融一处,表达了最深沉复杂的思乡之情,触动人心。关键词:独特;思乡;惜花行军九日遥思长安故园时未收长安唐 岑参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这首五言绝句实在是很简单,不仅字数少,意思也很明了。但是读完它,却总用一种情结在内心郁积,惆怅抑或伤感,难以名状。为何小小的诗歌却释放出如此大的魅力呢?要想探究这首诗歌的感情内容,首先不得不提到的便是诗歌的写作背景。 历史上的几次战乱总是让很多诗人感时伤景,一批批让人为之动容的诗歌便诞生了。这首诗歌也成为其中的一首。公元755年(唐天宝十四载)安禄山起兵叛乱,谁知,杨国忠无能,唐玄宗又听信谗言,唐军力不敌军,次年,长安即被攻陷。公元757年(至德二载)旧历二月(太子)唐肃宗一路奔波,由彭原行军至凤翔,岑参随行。时值九月九日重阳佳节,岑参写下此诗。在此岑参曾经还写下一首诗《行军诗二首时扈从在凤翔》很是能说明他这时的内心体会:吾窃悲此生,四十幸未老。一朝逢世乱,终日不自保。胡兵夺长安,宫殿生野草。伤心五陵树,不见二京道。我皇在行军,兵马日浩浩。胡雏尚未灭,诸将恳征讨。昨闻咸阳败,杀戮净如扫。积尸若丘山,流血涨丰镐。干戈碍乡国,豺虎满城堡。村落皆无人,萧条空桑枣。故都被胡兵糟蹋的惨败不堪,到处是残垣断壁,战血涂地,民不聊生。想到此处,诗人的悲愤不知道如何来表达,只能化作一腔悲恸。儒生有长策,无处豁怀抱。块然伤时人,举首哭苍昊。早知逢世乱,少小谩读书。悔不学弯弓,向东射狂胡。偶从谏官列,谬向丹墀趋。未能匡吾君,虚作一丈夫。抚创伤世路,哀歌泣良图。功业今已迟,览镜悲白须。平生抱忠义,不敢私微躯。遥想自己当年何等的意气风发,而如今,竟然无法去拯救自己的故都和国家,一腔热血与抱负无处施展。恨不得马上骑上战马,跃马扬鞭奔赴战场,把胡兵杀光,匡君救国。岑参出生于官僚家庭,曾祖父、伯祖父、伯父都官至宰相,他自幼从兄受书,遍读经史,从小,在他的心里就埋下了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种子。同时,中国传统士大夫那种强烈的正统国家归属的观念以及深切关心国家命运情怀在他身上也有较深的体现。在天宝年间,岑参还两度出塞,居边塞六年,颇有雄心壮志。而现在,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让人难有慰藉。正是难以排遣的时刻,又逢着重阳佳节,更让作者情难以堪。如果说,这是一首思乡诗,但思乡之情历来如此之多,却没有过这样沁人肺腑的;如果说这是一首惜花诗,可所见之也不过是伤感;如果是这是一首战争的感时伤乱,内容仿佛就略显单薄了。岑参将思乡之情衬托在战争这一时代背景之中,我想,这就是她最打动人的地方了。重阳节登高是古已有之的风俗。描写重阳的诗歌也是数不甚数。其中最著名的要数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因登高而引发出深沉的乡思,写得诚挚感人,尤其是“每逢佳节倍思亲”一句更是由于唱出了千百年来游子的心声而被广为流传。把这两首诗歌放在一起来比较,就会觉着不同了。王摩诘的这首诗也很动人,但单纯的思亲情绪毕竟围绕一己的身世,境界算不得宽阔。岑参这首诗则不然。他的思乡定格在战时,王维所思的家乡,毕竟还完好的在着,想起来尽管悲凉,毕竟还有些许的温馨;而岑参的家乡已经成了废墟与瓦砾,思念里没有了温暖,反而多了不少的凄凉能不让人沉痛而哀伤吗?接着看去,“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作者面对着此情,想到故园那柔弱的菊花,正傍着战场开放吧,这不是简简单单的遥想,而是作者对战场边摇曳的菊花的百般怜惜,深深长叹。其实,从古至今,借惜花来表达各种感慨的是个不计其数。晏殊在《浣溪沙》中写道“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慨叹光阴易逝,人生苦短;晏几道在《临江仙》中写道“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抒发离愁相思之情;林黛玉在《葬花吟》中“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表达身世之感。相较于这些,岑参的惜花显得更为沉重了。前者看来,花虽然凋落了,但忧伤里还带着些许轻轻的味道,而岑参的花并没有凋落,却比凋落更可悲。“应傍战场开”,沈德潜说“可悲在战场二字”。残垣断壁,战血涂地,黄花开在被乱军糟踏得不成样子的帝都长安岂不可悲可叹!这正是岑参把美好撕碎给人看所带来的强烈的震撼效果。诗人由欲登高而引出无人送酒的联想,又由无人送酒遥想故园之菊,复由故园之菊而慨叹故园为战场,蝉联而下,犹如弹丸脱手,圆美流转,深切动人。首句便说“强欲登高去”,“登高去”,还见出逢场作戏的味道,而前面冠以“强欲”二字,其含意便深刻得多了。两个字表现出强烈的无可奈何的情绪。强,是勉强,是不愿为之而又不得不为之的心态体现。“强欲登高”,结合题目“思长安故园”来看,是流露出浓郁的思乡情绪,但“长安”不仅是故园,更是诗人生活了多年的帝都。而它,竟被安、史乱军所占领。在这种特定情境之下,诗人又怎能有心思去过重阳节,去登高胜赏呢?这首诗小注说:“时未收长安”。长安被安、史攻陷,在天宝十五年(756)六月,其收复在肃宗至德二年(757)九月。诗题言“行军九日”,当是指他在至德元年(756)随军扈从肃宗自灵武至彭原的行军途中过重阳节。典型的环境,使诗人登高时的心情愈趋复杂,既思故园,更思帝都,既伤心,更感慨,两种感情交汇撞击着他的心房。既是“登高”,诗人自然联想到饮酒、赏菊。据说陶渊明“尝九月九日无酒,出宅边菊丛中坐。久之,逢弘(指江州刺史王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后归”。陶潜居宅,有人送酒。诗人行军在外,自然没有这个福分。所以,“无人送酒来”句,实际上是在写旅况的凄凉萧瑟,无酒可饮,更无菊可赏。他想到故园今日黄花堆积的情景,只能遥遥寄去一片深沉的乡情。遥”字,渲染出诗人与长安的相距之远。“怜”字,不仅写出诗人对故乡之菊的眷恋,更写出诗人对故园之菊开在战场上的长长叹息,百般怜惜。值得我们细细品味,深深思考。结句把惜花、思乡、感时伤乱的情绪包容在一起加以抒发,所以最为“可悲”。可以说诗人是无意识的,可他就是在不经意间,把人类感情世界里普遍的动人都汇聚一处,因此,短短二十字,就这样深深地触动了人的心灵。参考文献:[1]萧涤非.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2]夏承焘.宋词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3]唐圭璋,周汝昌.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4]《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5]《古代汉语字典》.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05年1月版.
范文二:《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这首诗体现了诗人的深切感情,我们一起来看看《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的原文及作者简介。《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原文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注释①九日:指九月九日重阳节。②强:勉强。③登高:重阳节有登高赏菊饮酒以避灾祸的风俗。④怜:可怜。⑤傍:靠近、接近。《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赏析唐代以九月九日重阳节登高为题材的好诗不少,并且各有特点。岑参的这首五绝,表现的不是一般的节日思乡,而是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关切。表面看来写得平直朴素,实际构思精巧,情韵无限,是一首言简意深、耐人寻味的抒情佳作。这首诗的原注说:“时未收长安。”公元755年(唐天宝十四载)安禄山起兵叛乱,次年长安被攻陷。公元757年(至德二载)旧历二月肃宗由彭原行军至凤翔,岑参随行。九月唐军收复长安,诗可能是该年重阳节在凤翔写的。岑参是南阳人,但久居长安,故称长安为“故园”。古人在九月九日重阳节有登高饮菊花酒的习俗,首句“登高”二字就紧扣题目中的“九日”。劈头一个“强”字,则表现了诗人在战乱中的凄清景况。第二句化用陶渊明的典故。据《南史·隐逸传》记载:陶渊明有一次过重阳节,没有酒喝,就在宅边的菊花丛中独自闷坐了很久。后来正好王弘送酒来了,才醉饮而归。这里反用其意,是说自己虽然也想勉强地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可是在战乱中,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来送酒助兴。此句承前句而来,衔接自然,写得明白如话,使人不觉是用典,达到了前人提出的“用事”的最高要求:“用事不使人觉,若胸臆语也。”(邢邵语)正因为此处巧用典故,所以能引起人们种种的联想和猜测:造成“无人送酒来”的原因是什么呢?这里暗寓着题中“行军”的特定环境。第三句开头一个“遥”字,是渲染自己和故园长安相隔之远,而更见思乡之切。作者写思乡,没有泛泛地笼统地写,而是特别强调思念、怜惜长安故园的菊花。这样写,不仅以个别代表一般,以“故园菊”代表整个故园长安,显得形象鲜明,具体可感;而且这是由登高饮酒的叙写自然发展而来的,是由上述陶渊明因无酒而闷坐菊花丛中的典故引出的联想,具有重阳节的节日特色,仍贴题目中的“九日”,又点出“长安故园”,可以说是切时切地,紧扣诗题。诗写到这里为止,还显得比较平淡,然而这样写,却是为了逼出关键的最后一句。这句承接前句,是一种想象之辞。本来,对故园菊花,可以有各种各样的想象,诗人别的不写,只是设想它“应傍战场开”,这样的想象扣住诗题中的“行军”二字,结合安史之乱和长安被陷的时代特点,写得新巧自然,真实形象,使读者仿佛看到了一幅鲜明的战乱图:长安城中战火纷飞,血染天街,断墙残壁间,一丛丛菊花依然寂寞地开放着。此处的想象之辞已经突破了单纯的惜花和思乡,而寄托着诗人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这一结句用的是叙述语言,朴实无华,但是寓巧于朴,余意深长,耐人咀嚼,顿使全诗的思想和艺术境界出现了一个飞跃。《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作者简介岑参(715—770)唐代诗人。荆州江陵(现湖北江陵)人。出身于官僚家庭,曾祖父、伯祖父、伯父都官至宰相。父亲两任州刺史。但父亲早死,家道衰落。他自幼从兄受书,遍读经史。二十岁至长安,求仕不成,奔走京洛,北游河朔。三十岁举进士,授兵曹参军。天宝间,两度出塞,居边塞六年,颇有雄心壮志。安史乱后回朝,由杜甫等推荐任右补阙,转起居舍人等职,大历间官至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后罢官,客死成都旅舍。岑参与高适并称“高岑”,同为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其诗题材广泛,除一般感叹身世、赠答朋友的诗外,出塞以前曾写了不少山水诗,诗风颇似谢朓、何逊,但有意境新奇的特色。有《岑嘉州集》。
范文三:请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注]唐天宝十四载安禄山起兵叛乱,次年长安被攻陷。作此诗时,长安未收。(1)这首诗写到了哪个传统节日?从诗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请从艺术手法和表达的情感方面赏析“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两句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阅读答案:答案:解析:(1)重阳节(2分)“登高”“送酒”“菊”(2分,答出任两点即可)(4分)(2)作者运用想象的手法(2分),描绘了战场中开放的故园菊花(2分),表达了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以及对饱经战乱的人民的同情(2分)。(本题6分,其他意思可酌情给分)(6分)
范文四: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注】此诗写于安史之乱和长安被陷之时。1、这首诗写了_________这一中国传统节日,从诗中_________、_________等词语可以看出。2、“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是怎样表现的?请简要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阅读答案:1、重阳节,“九日”、“登高”、“饮酒”、“菊”2、两句诗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寄托了诗人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诗人一是直抒其情,“遥怜”一词将诗人对故园的思念和担忧直接表现出来;二是以想像的手法描绘了长安故园纷飞的战火,残垣断壁间丛丛寂寞开放的菊花,以写故园菊来写故园长安,让读者仿佛看到一幅鲜明的战乱图,从而形象地表达诗人对故园的思念和对国事的忧虑。(意对即可)
范文五:阅读下面这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注:此诗写于安史之乱和长安被陷之时。1.这首诗写了这一中国传统节日__________,从本诗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词语可以看出。2.“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是怎样表现的?请简要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阅读答案:1.重阳节,“九日”、“登高”、“饮酒”、“菊”。2.两句诗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寄托了诗人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以想像的手法描绘了长安故园纷飞的战火,断垣残壁间丛丛寂寞开放的菊花,以写故园菊来写故园长安,让读者仿佛看到一幅鲜明的战乱图,从而形象地表达诗人对故园的思念和对国事的忧虑。(意对即可)
范文六:作者为唐代文学家岑参。其诗词全文如下: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译文]九月九日重阳佳节,我勉强登上高处远眺,然而在这战乱的行军途中,没有谁能送酒来。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阅读答案_作者岑参。我心情沉重地遥望我的故乡长安,那菊花大概傍在这战场零星的开放了。[鉴赏]唐代以九月九日重阳节登高为题材的好诗不少,并且各有特点。岑参的这首五绝,表现的不是一般的节日思乡,而是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关切。表面看来写得平直朴素,实际构思精巧,情韵无限,是一首言简意深、耐人寻味的抒情佳作。这首诗的原注说:“时未收长安。”公元755年(唐天宝十四载)安禄山起兵叛乱,次年长安被攻陷。公元757年(至德二载)旧历二月肃宗由彭原行军至凤翔,岑参随行。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阅读答案_作者岑参。九月唐军收复长安,诗可能是该年重阳节在凤翔写的。岑参是南阳人,但久居长安,故称长安为“故园”。古人在九月九日重阳节有登高饮菊花酒的习俗,首句“登高”二字就紧扣题目中的“九日”。劈头一个“强”字,则表现了诗人在战乱中的凄清景况。第二句化用陶渊明的典故。据记载:陶渊明有一次过重阳节,没有酒喝,就在宅边的菊花丛中独自闷坐了很久。后来正好王弘送酒来了,才醉饮而归。这里反用其意,是说自己虽然也想勉强地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可是在战乱中,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来送酒助兴。此句承前句而来,衔接自然,写得明白如话,使人不觉是用典,达到了前人提出的“用事”的最高要求:“用事不使人觉,若胸臆语也。”(邢邵语)正因为此处巧用典故,所以能引起人们种种的联想和猜测:造成“无人送酒来”的原因是什么呢?这里暗寓着题中“行军”的特定环境。第三句开头一个“遥”字,是渲染自己和故园长安相隔之远,而更见思乡之切。作者写思乡,没有泛泛地笼统地写,而是特别强调思念、怜惜长安故园的菊花。这样写,不仅以个别代表一般,以“故园菊”代表整个故园长安,显得形象鲜明,具体可感;而且这是由登高饮酒的叙写自然发展而来的,是由上述陶渊明因无酒而闷坐菊花丛中的典故引出的联想,具有重阳节的节日特色,仍贴题目中的“九日”,又点出“长安故园”,可以说是切时切地,紧扣诗题。诗写到这里为止,还显得比较平淡,然而这样写,却是为了逼出关键的最后一句。这句承接前句,是一种想象之辞。本来,对故园菊花,可以有各种各样的想象,诗人别的不写,只是设想它“应傍战场开”,这样的想象扣住诗题中的“行军”二字,结合安史之乱和长安被陷的时代特点,写得新巧自然,真实形象,使读者仿佛看到了一幅鲜明的战乱图:长安城中战火纷飞,血染天街,断墙残壁间,一丛丛菊花依然寂寞地开放着。此处的想象之辞已经突破了单纯的惜花和思乡,而寄托着诗人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这一结句用的是叙述语言,朴实无华,但是寓巧于朴,余意深长,耐人咀嚼,顿使全诗的思想和艺术境界出现了一个飞跃。分页:
3作者为唐代文学家岑参。其诗词全文如下: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译文]九月九日重阳佳节,我勉强登上高处远眺,然而在这战乱的行军途中,没有谁能送酒来。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阅读答案_作者岑参。我心情沉重地遥望我的故乡长安,那菊花大概傍在这战场零星的开放了。[鉴赏]唐代以九月九日重阳节登高为题材的好诗不少,并且各有特点。岑参的这首五绝,表现的不是一般的节日思乡,而是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关切。表面看来写得平直朴素,实际构思精巧,情韵无限,是一首言简意深、耐人寻味的抒情佳作。这首诗的原注说:“时未收长安。”公元755年(唐天宝十四载)安禄山起兵叛乱,次年长安被攻陷。公元757年(至德二载)旧历二月肃宗由彭原行军至凤翔,岑参随行。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阅读答案_作者岑参。九月唐军收复长安,诗可能是该年重阳节在凤翔写的。岑参是南阳人,但久居长安,故称长安为“故园”。古人在九月九日重阳节有登高饮菊花酒的习俗,首句“登高”二字就紧扣题目中的“九日”。劈头一个“强”字,则表现了诗人在战乱中的凄清景况。第二句化用陶渊明的典故。据记载:陶渊明有一次过重阳节,没有酒喝,就在宅边的菊花丛中独自闷坐了很久。后来正好王弘送酒来了,才醉饮而归。这里反用其意,是说自己虽然也想勉强地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可是在战乱中,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来送酒助兴。此句承前句而来,衔接自然,写得明白如话,使人不觉是用典,达到了前人提出的“用事”的最高要求:“用事不使人觉,若胸臆语也。”(邢邵语)正因为此处巧用典故,所以能引起人们种种的联想和猜测:造成“无人送酒来”的原因是什么呢?这里暗寓着题中“行军”的特定环境。第三句开头一个“遥”字,是渲染自己和故园长安相隔之远,而更见思乡之切。作者写思乡,没有泛泛地笼统地写,而是特别强调思念、怜惜长安故园的菊花。这样写,不仅以个别代表一般,以“故园菊”代表整个故园长安,显得形象鲜明,具体可感;而且这是由登高饮酒的叙写自然发展而来的,是由上述陶渊明因无酒而闷坐菊花丛中的典故引出的联想,具有重阳节的节日特色,仍贴题目中的“九日”,又点出“长安故园”,可以说是切时切地,紧扣诗题。诗写到这里为止,还显得比较平淡,然而这样写,却是为了逼出关键的最后一句。这句承接前句,是一种想象之辞。本来,对故园菊花,可以有各种各样的想象,诗人别的不写,只是设想它“应傍战场开”,这样的想象扣住诗题中的“行军”二字,结合安史之乱和长安被陷的时代特点,写得新巧自然,真实形象,使读者仿佛看到了一幅鲜明的战乱图:长安城中战火纷飞,血染天街,断墙残壁间,一丛丛菊花依然寂寞地开放着。此处的想象之辞已经突破了单纯的惜花和思乡,而寄托着诗人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这一结句用的是叙述语言,朴实无华,但是寓巧于朴,余意深长,耐人咀嚼,顿使全诗的思想和艺术境界出现了一个飞跃。分页:
范文七: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4到15题。(7分)于长安归还扬州,九月九日微山亭赋韵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江总①
岑 参②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注】①江总,南朝陈诗人。陈亡,入长安,仕于隋,后辞官南归,这首诗写于南归途中。②岑参,盛唐边塞诗人。安史之乱中,长安沦陷,故有此诗。14.这两首诗都是五言绝句,都写了我国的一个传统节日,这个节日的名称是
,第一首写了节日中
的习俗,第二首写了节日中
的习俗。(3分)15.两首诗在思想感情上同中有异,不同的地方在哪里?依据是什么?(4分)参考答案:14.重阳节(1分)
赏菊(1分)
登高或饮酒(1分)15.江诗:从诗的第三句中“篱下菊”的用典(1分)可知,诗人在表达对故乡的怀想和思旧之情的同时,流露出了归隐田园(1分)的情怀。岑诗:该诗是在长安沦陷时所作,故第三句有“遥怜”(1分)二字,表现了诗人面对故乡长安遭受战乱时的痛苦之情及收复失地(1分)的渴望。
范文八: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4到15题。(7分) 于长安归还扬州,九月九日微山亭赋韵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江总①
岑 参② 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注】①江总,南朝陈诗人。陈亡,入长安,仕于隋,后辞官南归,这首诗写于南归途中。②岑参,盛唐边塞诗人。安史之乱中,长安沦陷,故有此诗。14.这两首诗都是五言绝句,都写了我国的一个传统节日,这个节日的名称是
,第一首写了节日中
的习俗,第二首写了节日中
的习俗。(3分) 15.两首诗在思想感情上同中有异,不同的地方在哪里?依据是什么?(4分)参考答案:14.重阳节(1分)
赏菊(1分)
登高或饮酒(1分)15.江诗:从诗的第三句中“篱下菊”的用典(1分)可知,诗人在表达对故乡的怀想和思旧之情的同时,流露出了归隐田园(1分)的情怀。岑诗:该诗是在长安沦陷时所作,故第三句有“遥怜”(1分)二字,表现了诗人面对故乡长安遭受战乱时的痛苦之情及收复失地(1分)的渴望。
范文九:岑参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赏析唐代以九月九日重阳节登高为题材的好诗不少,并且各有特点。岑参的这首五绝,表现的不是一般的节日思乡,而是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关切。表面看来写得平直朴素,实际构思精巧,情韵无限,是一首言简意深、耐人寻味的抒情佳作。这首诗的原注说:“时未收长安。”唐天宝十四载(755)安禄山起兵叛乱,次年长安被攻陷。至德二载(757)二月肃宗由彭原行军至凤翔,岑参随行。九月唐军收复长安,诗可能是该年重阳节在凤翔写的。岑参是南阳人,但久居长安,故称长安为“故园”。古人在九月九日重阳节有登高饮菊花酒的习俗,首句“登高”二字就紧扣题目中的“九日”。劈头一个“强”字,则表现了诗人在战乱中的凄清景况。第二句化用陶渊明的典故。据《南史。隐逸传》记载:陶渊明有一次过重阳节,没有酒喝,就在宅边的菊花丛中独自闷坐了很久。后来正好王弘送酒来了,才醉饮而归。这里反用其意,是说自己虽然也想勉强地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可是在战乱中,没有象王弘那样的人来送酒助兴。此句承前句而来,衔接自然,写得明白如话,使人不觉是用典,达到了前人提出的“用事”的最高要求:“用事不使人觉,若胸臆语也。”(邢邵语)正因为此处巧用典故,所以能引起人们种种的联想和猜测:造成“无人送酒来”的原因是什么呢?这里暗寓着题中“行军”的特定环境。第三句开头一个“遥”字,是渲染自己和故园长安相隔之远,而更见思乡之切。作者写思乡,没有泛泛地笼统地写,而是特别强调思念、怜惜长安故园的菊花。这样写,不仅以个别代表一般,以“故园菊”代表整个故园长安,显得形象鲜明,具体可感;而且这是由登高饮酒的叙写自然发展而来的,是由上述陶渊明因无酒而闷坐菊花丛中的典故引出的联想,具有重阳节的节日特色,仍贴题目中的“九日”,又点出“长安故园”,可以说是切时切地,紧扣诗题。诗写到这里为止,还显得比较平淡,然而这样写,却是为了逼出关键的最后一句。这句承接前句,是一种想象之辞。本来,对故园菊花,可以有各种各样的想象,诗人别的不写,只是设想它“应傍战场开”,这样的想象扣住诗题中的“行军”二字,结合安史之乱和长安被陷的时代特点,写得新巧自然,真实形象,使我们仿佛看到了一幅鲜明的战乱图:长安城中战火纷飞,血染天街,断墙残壁间,一丛丛菊花依然寂寞地开放着。此处的想象之辞显然已经突破了单纯的惜花和思乡,而寄托着诗人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这一结句用的是叙述语言,朴实无华,但是寓巧于朴,余意深长,耐人咀嚼,顿使全诗的思想和艺术境界出现了一个飞跃。
范文十:长安九日诗江总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注:江总,南朝陈诗人。陈亡,入长安,仕于隋,后辞官南归,这首诗写于南归途中。15.从诗的前两句来看,诗人当时处在一种怎样的境地?请结合诗句分析。(2分)16.诗歌三、四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分)参考答案:书村网整理15.心已经跟南云走了,身体却随着北飞的大雁而来。表现了诗人当时处在身不由己、无可奈何、形单只影的境地。(本题2分,能结合诗句简单赏析的得2分,只写出“身不由己、无可奈何、形单只影”等境地,不结合诗句分析的只给1分。)16.三、四两句言所想之境:故乡篱菊,花事何如?实景虚象,含蓄地表达了诗人思念家乡、牵挂亲人的思想感情,从诗的第三句中“篱下菊”的用典可知,也流露出了归隐田园的情怀。(本题2分,每个方面各1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表达思乡的诗句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