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高考七选三 专业考

浙江教育考试院
非学历证书浙江高考改革 |告别一考定终生,机会增多也让“战线”拉长_网易新闻
浙江高考改革 |告别一考定终生,机会增多也让“战线”拉长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原标题:浙江高考改革 |告别一考定终生,机会增多也让“战线”拉长)
【编者按】有人称2017年为新高考元年,作为全国性高等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试点,上海、浙江2014年启动的高考改革将迎来第一届毕业生。离新高考最后一次集中大考还有两个多月时间,第一届参加新高考的沪浙两地考生正在做最后冲刺。首次迎接新高考的高三学生如何选择高校专业,如何填报志愿?新高考方案下高中生们如何选择学习科目?语数英之外的文理科放开选择,是解放了学生的天性,抑或仍摆脱不了高考的考分束缚?学校如何应对?不同科目的老师们或被更多学生选择、或面临学生减少的尴尬,他们又将怎样应对变局?今年一月下旬开始,澎湃新闻()先后派出多路记者前往嘉兴、东阳、杭州、绍兴、温州等地进行了一次较全面的调查,聚焦正在试点的浙江高考改革给当地学生、老师和学校带来的调整、适应或改变。浙江高考改革后,高考不再“一考定终生”。根据《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实施办法》要求,浙江省在每年4月与10月分别组织两次学考选考(除语文、数学之外的科目),在整个高中阶段,每个学生的每一科目都可以考两次,并自己选择计分的选考科目。浙江高考改革方案还包括实行“等级赋分”,具体为各科成绩按等级赋分,以当次高中学考合格成绩为赋分前提,高中学考不合格不赋分。起点赋分40分,满分100分,共分21个等级,每个等级分差为3分。这意味着,考生有多次考试和选择的权利,同时也意味着,高考的战线拉长,高考的硝烟由高三弥漫到高二,而“等级赋分”和“考两次”撞车时,有时候考察的内容不止包括考生的学业水平,还包括了谋略和技巧。多次选择的机会“它的出发点是好的,增加了学生选择的权利,而且考试的次数增加了,就不会给学生一考定终生这种形式。” 浙江温州瑞安中学地理老师冬老师这样对澎湃新闻()评价浙江省高考改革。冬老师说起她有一个叫洪莲的朋友,8年前,洪莲在参加高考文科综合科目的考试的时候由于过分紧张,误把历史的第一道大题在答题卡上写反了位置,导致最后高考的总分比平时的模拟考试少了25分左右,本来有希望进排名前十的名牌高校的她只能勉强去了一所不知名的高校。“我有一个朋友的孩子,原先成绩非常好,年段里前五十名,那次高考反而考砸了,都已经谈好学校提前录取了,只要他考上一本就可以,结果一本都没考上。”浙江嘉兴的柴亮对澎湃新闻讲了一个相似的案例。“新的高考改革后,出现考场大型失误也不要紧了,因为总还是有一次改过错误的机会。”冬老师说。新高考改革一项重要的改变就是,高考不再一考定终生,很多科目考生都有两次考试的机会。嘉兴的高三女生柴燕2016年参加了政治、历史、地理的学考,政治考了94分的她在老师的劝说下放弃了2017年4月的再次考试,她的地理考了85分,相对很多人的成绩来说已经算很高了,但是要强的她还是觉得有必要再考一次,于是她选择今年四月份再考一次。“这相比于以前一次性考完的政策,现在学生爆冷门的概率比较小,就像她上次没考好,这次再去考。如果再没有考好,那就不是她个人的问题了,是别的学生考得太好了,对吧!”柴燕的父亲柴亮这样对澎湃新闻说。战线拉长多次考试给考生提供了更多的机会,舒缓了很多学生的压力,同时给另外一些学生带来了更多压力。“原本就是一场考试,弄得精神非常紧绷;现在分得比较散,大部分学生是从去年十月份开始考,去年四月份也有,然后还有今年四月,这样三次考试当中来选两次。英语也考两次。现在动不动就高考了,我们都没感觉的,像去年十月份第一次考试,说是现在要高考了,都没感觉的,所以我觉得这个方面还是有点好处的。这样的话对有些考试特别容易紧张的学生好。”柴亮对澎湃新闻说。“多多少少有这种感觉。有些比较好的学生,学习有余力的,可能高二就考出比较理想的成绩,这时候对他们来讲就是比较轻松的了。但对于成绩一般的,或者是家长期望值比较高的学生来讲,这是比较累的。”浙江海盐某高中(采访对象要求去掉学校海盐高级中学名称)的曹老师对澎湃新闻记者说。当然多数学生认为,相对于高考改革提供的更多机会选择而言,就算累一点压力大一点也完全是值得的。事实上,对于很多已经考出高分的学生来说,已考过的科目不是放到一边,而是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技术我考了97,但是我去年发挥失常,我想试一试冲一百。我想给自己一点压力,这样可能会考更好一点。”嘉兴市一所公办高中的刘亚(化名)对澎湃新闻说,而他的同班同学王刚(化名)化学考了91分,也依旧觉得想要再考一次证明自己。东阳二中高三数学老师说:“选考考两次也让一些学生很纠结,要不要考第二次,若想刷高分,那负担就会增加了。”“我们是高三第一学期10月份,高三第二学期4月份两次,10月份有通过的呀,但是想刷更高分。”东阳一所重点高中的教导主任徐建(化名)也向澎湃新闻表达了相似的看法。“在学生看来,一年经历两次高考意味着要拿出更多的时间。”浙江上虞华维中学的某高三学生这样对澎湃新闻说。选科目策略从浙江高考改革的具体细则来看,每一门选考科目的每次考试,都有1%的学生能拿满分。等级赋分方案具体为学生各科成绩按等级赋分,以当次高中学考合格成绩为赋分前提,高中学考不合格不赋分。起点赋分40分,满分100分,共分21个等级,每个等级分差为3分。新高考的成绩中,选考科目会出现两个分数,一个是卷面分,一个是等级赋分。卷面分不会被直接使用,而是将作为等级赋分的依据。以各科“必考题70分+加试题30分”卷面得分为依据,按最接近的累计比例划定等级,其中第21等级比例不超过1%。如成绩在当次考试排名的前1%,赋分100分;排名在前2%,赋分97分,以此类推。比如某同学化学成绩,必考题68分,加试题28分,卷面分为96分。如果他的成绩排名在当次考试的前1%,那么按照等级赋分方案计算,他计入高考的化学分数应为100分;如果他的成绩排名在当次考试的前2%,参照等级比例和赋分值,他计入高考的化学分数应该为97分。以此类推。当“等级赋分”和“考两次”相碰撞时,给学生带来的可能是“田忌赛马”。桐乡一中原本并不是当地最好的高中,但是很多学生考技术都能考到90多分,桐乡一中的学生倾向于选技术这门课,因为最顶级的学校的学生不会扎堆去选技术,所以说他们考技术的分数都很高。“所以说现在就是考一个策略,和田忌赛马的原则是差不多的。”柴先生在接受采访时说,甚至有的好学校让他们的尖子生分两批考,这样“上半局和下半局就不会碰撞了嘛”,他们占高分的比例就多。甚至有的学生第一次考了满分,他第二次依然再去报,以便挤占第二次考试的前百分之一名额。“把潜在对手挤到下一个档次,也是为自己赢得更大成功机会。”柴燕说。宁波效实中学吴勇对澎湃新闻说,不同批次试卷难度不一样,考试风险增加。“纵观几次考试,不同科目试卷难度会随着报考本科目的人数有所变化,报考人数多,试卷就更难,以便有更好的区分度。这对准备考试的我们来说,这意味着试卷更加难以掌控,学校的复习计划也没有把握。”(冬老师,红莲,柴亮,柴燕,潘于均为化名)
(原标题:浙江高考改革 |告别一考定终生,机会增多也让“战线”拉长)
本文来源:澎湃新闻网
责任编辑:王晓易_NE0011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浙江新高考第四次学选考落下帷幕
原标题:送考家长渐少 考题紧贴时代
新高考第四次学考选考,我省共有50余万考生赴考。图为杭州高级中学考点的考生走出考场。 本报记者 邵全海 董旭明 魏志阳 摄
4月10日,为期3天的我省新高考第四次学考选考落下帷幕。全省共有50.75万名考生参加考试。按照阅卷程序,我省将统一开展网上阅卷,预计在4月底完成网上阅卷、数据处理并发布成绩。
在过去3天,本网记者兵分多路,蹲点杭州第二中学、杭州学军中学、杭州高级中学、杭十四中、源清中学、浙大附中等考点,见证考生和家长的欢喜忧愁,也感受到新高考带来的新常态和新动态。
送考家长越来越少
提起往年6月的高考,大家的脑海里一定会浮现校门口挤满送考人群的场景。穿着红马甲希望让孩子“旗开得胜”“马到成功”的父母、举着写有“加油、胜利”横幅的学长学姐、忙碌的志愿者……送考人群已成为高考的标志,更增添几分紧张感。
但从我省新高考首次学考选考开始,大家就发现,送考的家长明显少了。但因为参加首次学考选考的考生数量并不多,社会各界对于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还打了个小问号:究竟是因为学考选考人数少才导致送考人群变少,还是考试氛围真的变轻松了?
这两年里,随着4次学考选考陆续进行,参加考试的考生越来越多,但我们发现,陪考人群确实一次比一次少了。
尤其是本次学考选考,在报考人数基本持平、学考与选考科次均再创新高的情况下,即便前两天考试安排在周末,全省300多个考点外基本是冷冷清清。就算是少数在考点外陪考的家长,神情也轻松淡定。连维护秩序的交警、校内的保安都说,怎么没啥高考气氛呀?
“儿子已经参加3次学考选考。第一次还有些紧张,现在全家人都习以为常了。尤其是这一次,因为3门选考都已经有不错的保底成绩,就更从容了。”在杭州学军中学门口,一位家长告诉记者。
杭州源清中学高三年级组组长屠老师说,送考家长越来越少已成为新高考的新常态。他分析,以前高中3年的学习成果要通过一次考试来检验,大家自然非常紧张。如今,一年就有两次学考选考机会,压力分散了,考试氛围自然就轻松了。“因为大家多年来已习惯6月高考,估计今年6月的语数外高考时送考家长会比现在多。”屠老师说,再过几年,社会、家长对6月高考的紧张感可能会逐渐被冲淡。
人文考题紧贴生活
每场考试结束,最受关注的莫过于“考了啥题?”“难不难?”
蹲点7场选考后,记者发现,今年思想政治、地理等学科的考题紧贴生活现实,和时代发展同步。
例如,在4月9日的思想政治选考后,多名同学提到文化类题目在试卷中所占比重很大,其中考题分量最重的一道题就是“城市书房”。“题目描述浙江省的城市书房是众筹的,管理是由志愿者组织的。”杭州高级中学高二考生李同学记得,城市书房题目的最后一句话:城市书房彰显了现代城市文明的力量。此外,在选择题中,文化的概念也成为考点之一。
“考前,老师押最后的大题可能会关注哲学或者经济,但没想到考到文化。”考生齐同学说,以后会更关注文化方面的知识学习。
4月10日的地理选考结束后,许多考生用了“人文”一词来表达自己对考题的印象。考生王同学告诉记者,去年的地理考题关注自然气候比较多,今年许多题目以气象气候出发,最后落脚点则放在生产技术和生活方面。
记者了解到,地理选考部分的第二道大题就是让考生分析内蒙古冬季“白灾”与当地畜牧业牲畜大量死亡的关系。学考部分的选择题里也有“老人和孩子迁入城市对城市化的影响”等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考题。
轻松之后不会放松
对于参加2017年新高考首次统一招生的高三生来说,本次考试也是他们最后一次提升选考成绩的机会。
“解放啦!”4月10日,在地理、生物选考结束后,无论考得好坏,多数考生一脸轻松,不少考生向记者表示:“虽然接下来还将准备6月的语数外高考,但3年的选考科目学习终于可以松口气了。”
“接下来的近两个月,天天复习语数外,会不会很无聊?”在外界关注新高考的声音里,也不乏有人好奇发问。
而实际上,不少考生在选考后依然在坚持学习物理、历史等,以备战三位一体考试。“我想报考浙大的三位一体招生,去年那场笔试就包括物理和历史考试。比如我要报理工类专业,就肯定要考物理。”在杭州第二中学门口,男生小谢告诉记者,名校的三位一体、自主招生都放在高考后。
杭州一所重高的老师表示,如今多数名校在开展三位一体、自主招生等选拔性考试。对于成绩不错的同学而言,如果没有报名参加此类考试而直接裸考,就相当于“裸奔”了。因为该校想参加名校三位一体、自主招生等考试的意向学生较多,他们也会在接下来的两个月开设相关课程,助力学生考上理想大学。(记者纪驭亚 李应全 严粒粒 曾杨希 石天星 朱婧)
本文标题: 本文地址:
最新考试信息
考试答疑微信
版权所有 深圳市诺达实业有限公司 ?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号-3浙江高考快讯
浙江教育资讯
浙江高考快讯
| 京ICP备号 |
CERNET Corporation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浙江高考七选三 专业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