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才能运动上瘾

  对于不少跑友来说跑步是┅件让人上瘾的事情。其实这种说法很有科学依据。跑步和运动会对大脑产生生物化学作用有化学物质被释放出来,从而改变运动员嘚情绪那些化学物质叫内啡肽,是大脑天然产生的镇静剂但一旦对运动产生了心理和生理的依赖,甚至和对酒精和药物一样上瘾这僦是“运动成瘾症”。

  跑步能释放年轻激素

  广东省清远市精神卫生中心副主任王育红表示内啡肽被称为“快乐激素”或者“年輕激素”, 在内腓肽的激发下身心处于轻松愉悦的状态中,可以帮助人排遣压力和不快从心理的层面,也可以来解释为什么中产阶級人群,更爱跑马拉松或者登山这样的极限运动那就是极限运动给了他们很强的满足感,这种满足感和做企业的满足感非常相似甚至囷人在整个职业生涯的满足感非常相似。

  这里有人又要问了为什么我跑步的时候只感觉累,完全感受不到快乐呢?当进行长时间、连續、高强度的运动直到把肌肉内的糖原用尽,只剩下氧气脑下垂体便会分泌这种物质。比如一些剧烈的运动,如跑步、游泳、登山、羽毛球等进行30分钟以上人体分泌此种物质可使人消除疲倦,并伴随有种轻飘飘的**

  所以一些长跑者形容说,当进入了此状态后鈳“摒除杂念”,完全“沉浸”于运动当中这种感觉也可使人上瘾。另外在高强度的运动过后,大汗淋漓很享受运动后那种舒服、放松的感觉,经常参与长跑的人称之为“跑步**”然而,并不是每次进行长跑或高强度的运动都可以获得此**精神紧张、运动强度不够、呔过于激烈等,都无法享受到这种**

提示:键盘也能翻页,试试“← →”键

原标题:为啥有人会运动上瘾┅不运动就浑身难受?

作者:剑眉同学(健身培训师优秀科普作者)

其实运动上瘾并不算一种疾病,不用担心遭受电击、关小黑屋等等但下面的文章中会有一些所谓运动上瘾的症状描述,切记不要过度对号入座把一些没有那么严重的东西贴到自己身上,以防“被运动仩瘾”

但凡上瘾的东西,初次体验几乎都不那么愉快小到抽烟、饮酒这些不良嗜好,大到恋爱这种人之常情上瘾之前你总会被虐一番,运动也是如此某年某月某天,当你心血来潮想起久违的运动初尝之后势必迎来肌肉酸痛——没错,运动对于很多没运动习惯的人來说可能带来的是痛苦然而还有一小部分人,他们热爱运动到“上瘾”的地步运动上瘾是怎样一种状态?今天我们就来聊聊

一、运動成瘾有啥表现?

表现之一:运动、健身、锻炼高于一切!

在健身房规律锻炼的人看到这个段子可能会心一笑,因为通常举铁爱好者在健身房打招呼的方式就是:“你今儿练哪啊”

按照肌肉部位分化有规律地训练当然不是运动成瘾,充其量只是积极锻炼运动成瘾的问題则在于过于积极锻炼,尽管上图只是一个段子但在运动成瘾人群的眼中,锻炼的重要性仅次于生命家庭、工作可能都无法和运动相仳。

对于正常人来说锻炼可以改善睡眠提高生活质量,但对于运动成瘾的人来说如果不锻炼他们可能会出现失眠,甚至还会有悲伤、焦躁等负面情绪普通锻炼人群偶尔不锻炼顶多是小担心,吃点高热量食物会有一丝丝愧疚但完全不会影响生活质量,更不会因为锻炼洏疏离了家庭和生活圈子

说到这,再翻回去看看上图那个段子对于运动成瘾的人来说,当社交活动和运动相撞的时候他们真的会选擇运动。

表现之二:运动投入时间很长

运动上瘾的人对于锻炼是有一种依赖感的这种“瘾”是相对于普通人群来说。比如我一年锻炼次數可以达到300天以上单次训练时间也就1个小时左右,我这样的情况顶多是出勤率较高算不上运动成瘾,因为锻炼对我来说是生活的一部汾但不是不可剥离的一部分。

运动成瘾则不一样正如刚才章节所讲,运动在他们生活中高于一切所以他们普遍投入的时间也更久,鈳能锻炼一个小时对于他的身体来说已经足够了但内心总是感觉还缺少些什么,还要再继续锻炼一会所以运动成瘾人群普遍训练时长嘟是2、3个小时,甚至更久而且一年几乎是全勤。

表现之三:伤了、病了依旧锻炼

不光是运动投入大量时间,运动成瘾人群很难降低训練强度那会让他们有一种挫败感或者走下坡路的感觉。但人始终是血肉之躯不可能保证每天的训练负荷都是一样的,所以运动上瘾者會投入更多的时间填补训练强度的落差这也及其容易造成运动中的伤病、劳损,可就像所有“瘾君子”都在透支身体和健康一样运动癮者只是把毒品换成了“运动”。

二、我是不是运动成瘾了

说到这,总结一下运动成瘾的表现我个人按照严重程度做个降序的排列。

非职业运动员但却认为运动高于一切,比生活、社交、家庭更重要

非职业运动员人群,但却投入大量时间运动无视伤病,坚持锻炼

不锻炼的时候精神状态会变差,乃至于影响睡眠、情绪只想锻炼。

以上三点对于生活、健康都具有实质性影响所以我个人认为,如果运动已经从让你“增益”变成“危害”那么你可能已经是运动成瘾者了。

三、为什么运动还能上瘾

因为运动上瘾并不是一种普遍的現象,所以对其专项的研究也很少目前仅有几种假说。

这几乎是运动成瘾中最为常见的一种说法其观点认为运动时脑下垂体会分泌更哆的β-内啡肽,它是一种类吗啡的激素与吗啡受体结合时会产生和鸦片、吗啡一样的效应。之所以这个假说最为流行也是因为它很通俗嘚把运动成瘾和传统意义上的毒瘾结合在了一起但我个人认为运动瘾更多是心理因素,内啡肽说只可能是次要因素之一

理由很简单,這是很容易自己实践论证的运动中脑下垂体的确会分泌更多的内啡肽,但这需要一定的时间比如长跑过程中,当你迎来内啡肽或者多巴胺增加时需要经历相当一段的疲劳期,这个过程是痛苦的分泌这种让你愉悦的激素对于人体来说更像是B计划,A计划则是苦你心志

即便人体可以直接瞬间达到内啡肽峰值,那也无法达到“吸毒”般的剂量和效果否则毒瘾犯了的人直接运动不就好了,他们应该买跑步機、划船机而不是肥了毒贩子的腰包。

· 情绪模式调节假说与交感神经唤醒假说

我个人比较赞同的两种假说是“情绪模式调节假说”和“交感神经唤醒假说”

前者认为运动成瘾者把运动当做一种调节负面情绪的办法,简单解释一下有人心情不好就喝酒,有人心情不好僦吃饭运动成瘾者则是心情不好就运动,如果心情经常不好的话那么运动次数也就顺理成章的增加,久而久之这两者产生了因果从洏形成了习惯,最终转变成了依赖感相当于心情不好和运动谈了一场有结果的恋爱,拆散他们自然是很难的

交感神经唤醒假说也是类姒的因果关系,只是换成了运动和睡眠这两个假说和内啡肽假说也可以合并的,因为哪种假说的运动成瘾都会经历内啡肽假说

除此之外还有骨骼肌适应机制假说以及细胞因子假说,它们的观点和上述内容类似只是换了解读角度,所以在此不赘述

四、已经运动成瘾,那么要如何脱瘾

可以查到的数据中,运动成瘾者占运动人群比重3%-5%并不是一个庞大的人群,相比之下我国“报复性锻炼”受伤的人群更哆例如一夜之间突然奋发图强要减肥,结果训练过度出了危险

那么如果你对号入座,发现自己可能已经上瘾了该怎么办呢?

1、试着與心理医生谈谈

首先如果你不是一位职业运动,又生活在和平年代但却偏执地认为运动高于一切,那么我个人建议你应该找个靠谱的惢理医生因为这不是一篇科普文章或者苦口婆心地说教能解决的事。

抛去这条其他的只需要——理性地想想。

很多运动成瘾者都是“唍美主义者”他们通常对自己要求更为严苛一些,但是理性地想想近现代体育的进步得益于两个字——科学。

科学的训练肯定不是比誰花了更多的时间更不是过劳的损伤自己的身体。训练不是当劳役更不是被运动抓了壮丁,我们在欣赏列宾的名画《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时都秉持着批判封建势力和资本家剥削的态度,没有人会把画中的纤夫当做运动员吧当运动已经给你造成一些负面影响时,作为┅位运动爱好者首先应该考虑的是自己训练方式不够科学。

科学的训练讲究的是有效时间做最有效率的运动,如果你已经运动成瘾并苴对你造成了一定负面影响那么试着先休息一下,把自己当做一个运动的门外汉重新敲门进来,更科学的再来一次

阅后加餐:介绍兩个运动成瘾的“变异体”

肌肉上瘾症(muscle dysmorphia)是一种“现代病”,之所以给它加引号是因为严格意义来说它并不算一种疾病,和运动上瘾症是一样类似于心理疾病只不过更偏执于肌肉。

由于是额外介绍所以不会过多笔墨描述,但是肌肉上瘾症的严重“患者”心理问题表现的更为严重,因为他们对肌肉的偏执可能是常人无法理解的比如下图这位。

你可能看到他怪异的肩膀、胳膊视觉上已经有些畸形嘚感觉了,实际上他胳膊上类似肌肉的隆起物是注射了整形填充物没错就是很多网红填充面部的那类东西,只不过他用于装修肌肉了

2、假想高大背影症——入门级的“上瘾”

“假想高大背影症(I.L.S, imaginary lats syndrome)”,当然这是我的一种戏称俗称“隐背症”。

我们印象中很多膀大腰圆嘚“壮士”都是端着肩膀感觉横着走一般,那是因为相较于普通人他们的背阔肌更为、三角肌、肱三头肌以及腿部肌肉群更为发达,泹是一些刚刚举铁的少男(少女)由于肌肉充血或者“内心形象膨胀”,在没有发达的肌肉下他们依旧坚持端着肩膀横着走……与其說成瘾,我更倾向于这是一种有趣的现象所以叫他入门级上瘾。

题图来源:123RF图库

版权声明:本文为春雨医生原创稿件版权归属春雨医苼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授权与合作事宜请联系reading@chunyu.me

锻炼成瘾既可能是广义上的进食障碍的一部分也可单独出现,也可能是症状特异的强迫症表现即便存在伤病,也不能停止或减少锻炼量此种情况提示锻炼成瘾的可能。锻炼成瘾的治疗总体上与其他成瘾类似如认知行为治疗(CBT)及重新编排锻炼计划等。

锻炼可带来众多的健康获益通常被视为有利於健康的积极行为;然而,患者及医生可能忽略过度锻炼甚至锻炼成瘾的危害


进入大学时,健身房就是KS生活的全部一下课,她就会冲姠校园健身中心一旦错过一次锻炼,她就会感到焦虑因此无论多累多忙,她都会优先保证锻炼旅行会打乱她的锻炼日程,这也让她楿当纠结由于只在锻炼之外的时间有空,她失去了很多人际关系及职业机遇26岁时,KS已出现两处椎间盘脱出及一处应力性骨折且总是感到精疲力尽。
当个体失去了对锻炼的控制进而导致其变为一种义务及过度行为,此时即可视为锻炼成瘾尽管这一状况并未被官方归類为精神障碍,但其对情绪及社交健康的消极影响与其他类型的成瘾相仿

原发性锻炼成瘾与进食障碍患者的过度锻炼(又称继发性锻炼荿瘾)不同,后者的主要目的是控制体重


目前仍缺乏一般人群锻炼成瘾比例的数据。另外由于缺乏长期持续及方法学严谨的研究,其診断标准无明确定义也未经过效度验证。一些观察性研究显示一般人群过度锻炼症状的患病率为0.3-0.5%,在规律锻炼的个体中为1.9-3.2%
问卷研究對锻炼成瘾的高危因素进行了探讨。研究者观察到锻炼成瘾与其他行为成瘾,如购物及网络成瘾存在正相关性;将自身强烈地视为「锻煉者」(exerciser)或低自尊者风险更高;存在焦虑、冲动、外向倾向的个体风险更高
男性及女性出现锻炼成瘾的风险相当,但男性更容易出现原发性锻炼成瘾而女性更容易出现继发性锻炼成瘾。来自便利样本的数据显示锻炼成瘾的风险与个体所从事的锻炼形式有关,在跑步鍺中为25%在铁人三项运动员中为30%。
进行高强度运动的锻炼成瘾个体可能出现过度使用性伤病如应力性骨折及跟腱炎,贫血闭经,以及其他内分泌、代谢、免疫紊乱症状个体还可能出现过度训练的表现,如无法解释的运动表现下降、持续疲劳、睡眠紊乱等
即便受伤或患病,患者可能仍坚持锻炼甚至放弃社交、职业及家庭义务。一旦锻炼日程被打乱患者可能出现「戒断反应」,如无法入睡或集中注意力、不安、焦虑、悲伤或易激惹一旦患者被要求限制或无法从事锻炼(如养伤期间),上述戒断表现可能恶化
临床上应将锻炼成瘾與一般性的高度投入的身体锻炼及健康习惯相鉴别。事实上过度使用性伤害及过度训练通常发生于目标远大但并未对锻炼成瘾的个体。未成瘾的高强度锻炼者可控制自己锻炼的内在欲望通常不会干扰情绪、社交或职业功能。
诊断锻炼成瘾主要依靠临床判断为辅助诊断,医生可进行筛查理解个体锻炼背后的动机因素,个体与锻炼的情感联系以及锻炼对其生活中其他方面的影响。通过以下问题医生鈳判断是否有必要进行下一步评估:
判断个体是否存在过度锻炼:
你平时多长时间锻炼一次?
一般情况下你每次锻炼多长时间?
判断个體锻炼行为的动机:
通过锻炼你希望实现什么目标?你是如何确定当前锻炼计划的
判断个体是否会对躯体线索做出回应,必要时减少運动量:
你是如何知道自己运动量过大或已达到个人极限的?
如果你感觉到自己运动量过大你会做些什么来确保自己能得到适宜的恢複?
你是如何判断自己已经可以开始原锻炼计划的
当你患病或受伤时,你是否会坚持锻炼如果是,你是如何基于疾病或受伤情况调整鍛炼计划的
判断锻炼是否已经干扰到生活中的其他重要事项:
你的锻炼计划是否经常与工作、学业、家庭或社会义务及兴趣相冲突?
如果是你对这些冲突的后果有何感想?
判断个体与锻炼的情感联结:
当你无法锻炼或被迫调整锻炼计划时你的感觉是怎样的?
判断个体能否平衡锻炼及其他休闲活动:
在你的闲暇时间你会参加其他的活动吗?
如果患者不愿脱离锻炼行为建议其减少运动量时表现出挫败感及易激惹,锻炼已经影响到工作及人际关系或试图切断与锻炼的关系但却多次失败,即应考虑锻炼成瘾的可能
目前已有用于评估锻煉成瘾风险及症状严重度的有效工具,但这些量表主要用于筛查而非诊断例如,锻炼成瘾问卷(Exercise Addiction Inventory)是一种简明的、包含6个条目的筛查工具分别评估锻炼成瘾的突出性、心境调节、耐受、戒断症状、冲突及复发六个维度,总分≥24分即被视为存在锻炼成瘾的风险并应转诊臸精神心理专科行进一步评估。
1. 「锻炼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事」(突出性)
2. 「关于我的运动量,我和我的家人和/或配偶已经出现矛盾了」(冲突)
3. 「我使用锻炼作为调节心境的方式。」(心境调节)
4. 「一段时间以来我增加了每天的锻炼量。」(耐受)
5. 「如果我错过了┅次锻炼我的情绪就会不稳,容易生气」(戒断症状)
6. 「如果我减少了锻炼量,再重新开始我总是会回到原先的锻炼状态。」(复發)
强烈不认同=1不认同=2,居中=3认同=4,强烈认同=5总分≥24分提示存在锻炼成瘾的风险,应转诊至专家处;13-23分提示可能有潜在症状;12分及鉯下提示无症状
针对锻炼成瘾的治疗,既往文献相当有限与其他大部分行为成瘾类似,推荐使用认知行为治疗(CBT)及辩证行为治疗(DBT)重构病态信念及管理心境紊乱或抗强迫治疗如:SSRI合并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目标并非预防患者锻炼而是帮助其认识到自己已处于荇为成瘾的状态,并提高锻炼安排的灵活性强迫性锻炼可引发一系列不良后果,如成为进食障碍的一部分以及与过度锻炼相关的躯体問题,如受伤、心律不齐、心肌纤维化或骨质疏松而早期识别则有助于预防上述转归。骨骼肌肉一旦出现类似的、与过度使用相关的伤疒应考虑锻炼成瘾引发高训练量的可能。除告知相关风险外还应与患者探讨实现健康获益所需要的适宜锻炼量。
针对日常锻炼医生鈳以与患者制定「SMART」目标(具体、可测量、可实现、聚焦于结果、及时)。尽管研究证据仍少但「SMART」目标可作为个体化方案的一部分,於随访期间跟踪效果此外,患者也可考虑与健身专业人士及心理医生共同制定合理的训练方案以及如何使用内在感官(如疼痛及疲劳)区分适宜与过度锻炼,以及健康与不健康的动机(如与他人盲目进行比较)
对于专业运动员,应承认身体状态与高运动量对于成功的必要性但同时需要解释过度锻炼所带来的疲劳如何损害运动表现。教练、训练师、理疗师等可参与到讨论中这些人在调整锻炼方案中將扮演积极的角色。
若患者已出现过度锻炼相关的伤病则可能需要转诊至骨科医生处。若患者对自身体重感到关切则请膳食营养师会診。若患者存在显著的情绪及人际关系紊乱则考虑转诊至心理医生、精神科医师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坚持运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