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一道有关菜肴的诗词来表示一句诗词的意境?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下载作业帮安装包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两个纯蛋黄和几根青菜丝代表的诗句古时候,有位厨师精通诗词,他能做各种各样有诗意的菜肴.一位秀才故意给他出了道难题:两个鸡蛋,做成四道菜,每道菜必须含有一句诗.厨师欣然接受,做了四道菜,第一道:两个炖蛋黄,几根青菜丝.第二道菜:把熟蛋切小块,排成一个对形,下面扑了一张青菜叶.第三道菜:轻炒蛋白一撮.第四道菜;一碗清汤,上面浮着几片蛋壳 这个本来是三年级的,我们六年级复习用.只不过多问了:这首诗的题目是什么,作者是谁.加加油,
作业帮用户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绝句》杜甫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我们如今常说“唐诗宋词”,这里的“唐诗”只是诗的一个概念,并不是唐朝独有的产物。而自唐以来,每个朝代的名流诗作也不计其数,却不闻人家说“宋诗”、“元诗”、“明诗”等。究其原因,其实不只是其“格律”的发展,也不只是由于把“宫体”题材转移到市井生活,而是对唐代诗风的一种肯定,“宋词”也是如此。我们知道“唐诗”贵在高雅,重在言志,其意境之高远也是后代难以攀拟的,乾隆也有“好诗尽在唐”的感叹;而“宋词”侧重于抒情,配合曲乐旋律相得益彰,更容易打动人心也易于流唱,这种词风自然也影响了“宋诗”的表达方式。所以在风格上,说“诗近雅,词近俗”是有一定道理的,这也是“词”在唐代不受文人器重的主要原因。我们今天就先来了解一下“唐诗”的意境是怎么形成的。当然这并不是绝对,笔者只是从广义上来讨论这两者的区别。
“唐诗”的用词 我们都知道,我们领悟诗中意境的画面都来源于一字一词,所以用词几何就直接影响了意境几何。我们挑一首“唐诗”和“宋诗”作对比:《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唐·刘长卿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宋·杨万里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毫无疑问,这两首诗都是佳作,但是在意境层次上,前者则比后者要丰富得多。如果你细心观察,就会发现,第一首诗中用了大量的景物,如“日”、“山”、“天”、“屋”、“门”等,这类词我们称之为“实词”。与之对应的是第二首诗中,用了“毕竟”、“不与”这些比较口语化的词语,而“六月”、“四时”也是一个抽象概念,这类词语我们称之为“虚”词。另外,我们可以从第一首诗中看到,每一句都是一幅不同的画面,组合在一起却又是连贯而且生动的景象;而第二首的画面感则比较单薄。因为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大致上的结论,“唐诗”的意境,多是源于用“实词”组成的意象,而且画面感还很丰富。能够在有限的字数里,刻画出丰富自然的画面,这是十分困难的,但也是“唐诗”意境的主要特点。
“唐诗”的表达方式 其次,在表达方式上也略有不同。如上举例的“唐诗”,基本上从正面是看不到流露出什么感情的;而第二首“宋诗”,我们简略地读一遍就可以知道作者想表达什么感情,或喜或悲。虽然“唐诗”的意境比较晦涩,但是这也是它的魅力所在,遂有“境界”一说。在大多数唐诗中,普遍喜好用大量的环境渲染,从侧面描写来衬托作者想表达的意思。有些甚至于一个句子单独看是领会不到其意思的,只有结合全文才能体会得到。我下面再举一个例子:商山早行唐·温庭筠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这首诗是温庭筠律诗的代表作,其中一句“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历来更是倍受名家称赞,堪称意境典范,我们从这一句来分析。我们平常比较容易从“形容词”的感情色彩来推断出作者的思想,但这里一个也没有,全部都是“实词”:“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乍一看之下,不明所以,可是联系上下文再慢慢品读,骤然就生动起来了。虽然连一个动词也没有,但是不妨碍我们在脑海中形成一副生动连贯的画面:一个游子在外留宿,天刚刚亮的时候,就离开客栈继续行程了,那时候天上还挂着残月,旁边的板桥上还残留人走过的脚印,以及还没消融尽的霜。“唐诗”的意境高妙就在于此,不言而喻的境界就比直抒胸怀要高深地多。
“唐诗”的总结 综上所述,“唐诗”的意境高雅主要就是体现在这两点。什么是诗的意境?有一句话总结的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诗言志,志在于“隐”而不在“露”。唐人多好把“志”写成弦外之音、言外之意,把思想藏在句中不表露,粗看是一面意思,细看又是另一层意思,才有耐人寻味之“境界”,能真正读懂的才是“知音”。但是今人在欣赏诗的时候,往往不能体会或者说不喜好去琢磨诗词背后的真正本义。我们不管是读古人的作品还是今人的诗作,都应该一字不可放过,细细钻研;同样在写诗的时候,一字也不可马虎,力求传神。此外说些“唐诗”之外的题外话,作为写诗之人,首先要学会的是把对生活的体悟融入到作品当中,而要感动读者首先要感动自己。意境浅显可以通过学习加深,但是没有感情基础,再多的技巧也是多余的。比如乾隆帝,他学习的条件可以说独居至尊,但是他从小养尊处优,体会不到普通人的情仇,所以即便他能日作十首,作品的质量也不受文人认同;再比如李煜,他的名作基本都是国家灭亡之后感怀所作的,而在之前多是写宫体题材,所以多不见经传。以上就是笔者一些粗见,疏漏之处敬请见谅。最后,照例附上一首拙作,水平有限,权当抛砖引玉。
《蝉秋》寒籁借长风,蝉高秋意浓。江湖蓑北去,柳岸侧来钟。照水霜天鹭,埋晴落日峰。云间多少字,何处问归鸿。注:一东、二冬混押。看完本文有什么想说的吗?欢迎大家留言讨论哦~特别声明:本文为网易自媒体平台“网易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网易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一键安装官方客户端
重大事件及时推送 阅读更流畅
http://dingyue.nosdn.127.net/x2RDJtCKjZL=XQAgD9DnVfTXRMmEyC80Pqog6yf41LIhl5compressflag.jpeg南京一餐馆悬赏千元征菜名:吃的是意境_新浪江苏_新浪网
  新生儿刚来到世上,家人就忙活着为孩子找响亮、好记的名字。如今,餐饮市场竞争激烈,南京餐馆为新菜肴起名也“绞尽脑汁”,最近就有一家南京的大型餐饮连锁企业为今年新推出的菜肴征名字,而整体花费达到数千元。
  相关新闻
  这些好听的菜肴家喻户晓
  1927年,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后,马祥兴生意日益兴隆。一日,杏林国手张简斋在马祥兴请客,订了“八大八小”酒席,由于当日客人很多,备料不足,配菜时缺少一个,名厨马定松急中生智,用鸭胰子配上鸡脯用鸭油爆炒。上桌后,只见一盘鲜嫩的鸭胰子白里泛红,流光溢彩,晶莹剔透。食之,鲜而嫩,脆而爽,回味悠然不尽,客人吃得赞不绝口,大呼真乃人间绝味!客人继而询问此菜菜名,马定松脱口而出:“美人肝!”此菜后被列入“马祥兴四大名肴”之首。
  凤尾虾
  该菜选用鲜活大河虾,以大青虾为最。有一次,小学徒在挤虾仁时,没有挤干净,留了尾部半截壳没挤下来,放油锅里一走,结果壳红肉白,十分好看,厨师见后灵机一动,干脆将青虾全部去头壳、身壳,留尾壳;去红筋、上浆,配以青豆、冬菇丁、笋丁、葱白,然后用鸭油爆炒。上桌后,只见其肉白尾红,如艳丽的凤凰尾巴,令人赏心悦目,遂将此菜取名为“凤尾虾”,成为“马祥兴四大名肴”之一。
  松鼠鱼
  民国时期达官显贵常聚马祥兴,食久便有客人提出要吃“活菜”。厨师马定松急中生智,对京苏菜里的松鼠鳜鱼加以改进,做了此菜,形象较此前更像一只松鼠;上桌浇汁,只听鱼吱吱作响,颇像松鼠鸣叫,活脱脱一只小松鼠上桌,反响热烈。“四大名肴”之一的“松鼠鳜鱼”就此诞生。此菜经马祥兴改造后,增色、味、形、声,更臻新鲜完美。
  炖生敲
  1931年,任教金陵大学的著名学者吴白陶教授曾咏诗道:“若论香酥醇厚味,金陵独擅炖生敲”。国民党前主席吴伯雄在大陆访问时,最让他连口叫绝的一道菜就是“炖生敲”。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金陵厨王胡长龄先生对其进行了改良,选用鳝鱼、牛腩、牛筋烹制,食之酥韧,其味醇香。
  绞尽脑汁菜名要能反映出春天的新菜气息
  如今,餐饮企业的竞争不仅在征服食客味蕾上下工夫,起一个耳熟能详、叫得响亮的名字,似乎更为餐饮经营者们看重。日前,南京餐饮企业南京大牌档,则挂出“悬赏令”,希望能为新推出的菜肴找到个好名字。
  据介绍,这盘菜的食材构成其实一点都不复杂,春笋、蚕豆、青菜薹均为应季新鲜食材,还加入店家秘制的酱香肉。通过加入鲜虾籽、酱香肉和春季食材快炒150秒,之后放入砂锅保持其温度,使得这道菜的口味具有清香爽口、脆弹可口等特点。
  “普通的名字很好起,对于做餐饮的人来说没有难度,但如何让名字起得有味道,并且能反映出春天的新菜气息,估计就要发挥众人智慧了。”南京大牌档人士表示,为了找到好名字,商家也不惜花钱,一盘菜的花费将上千元。“只要是入围的选手都有“炖羊肉”兑换券一张,最终获胜者将得到1000元的餐卡。”
  脑洞大开
  “竹山小筑”、“春相续”,食客起名蛮诗意
  “起名的消息发布后,第一天就接到很多顾客的留言,让我们脑洞大开。”该连锁餐饮人士表示,市民起的名字也都很贴切,可能是受到《中国诗词大会》的影响,很多名字都非常富有诗意,也很贴合南京,比如“台城春雨”、“秦淮春汀”等等,还有“怡红快绿”,出自《红楼梦》,讲的也是金陵的故事。
  此外,一些名字起得“小清新”,一位市民起了“竹山小筑”的菜名,理由是,既符合主食春笋的含义,小筑又体现出这道菜的简约不简单,看似小筑,盘中其实有大名堂,名字中反映春季却没有提到春字,只凭四个字就能勾勒出绿意盎然的春色。而一位市民则给出三个字的菜名“春相续”,出自李煜《虞美人·风回小院庭芜绿》中“风回小院庭芜绿,柳眼春相续”一诗词。
  风靡一时
  不少餐馆菜单流行起“雅名”
  南京大牌档花千元为菜“征名”让业界震动不小。业内人士表示,以前高星级酒店很注重对菜单名字的选择,甚至花费上万元请人专门策划合适的菜名字。金陵饭店人士表示,在一些重要的宴会场合,经常会将看似简单的菜肴起一个富有诗意的名字,如一碗鱼汤面,则起名为“龙髯玉线数根悬”,田园有机蔬菜,则以一句诗句起名“雨露不改心向阳”。
  记者调查发现,从原先的高星级餐厅到如今的大众餐饮,不少企业的菜单也越来越有“味道”。如在一家餐饮店,在推出“冰菜”时,结合这个菜肴的特点,起名为“卷珠帘”;用芝士烹饪的薯条,则起名为“心有所薯”。
  追根溯源
  一个好的菜名可以极大地提升销售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餐饮店加入了起“雅名”的行列?业内人士称,以前人们请人吃饭或者朋友聚餐,只求吃饱吃好,现在,大家不仅要有舌尖的美味,也要有视觉冲击,更要有心灵上的享受,总之,要让整个人在就餐时身心愉悦。如果在起菜名上还是那么平庸,将给“菜肴感觉”打折扣。南京一家餐饮企业负责人表示,现在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主打意境菜肴的商家很多,从进入餐馆到呈现出的菜单菜名,都会将顾客带入一种“食客意境”之中。当然,这些具有特色的菜肴,同样类型菜定价可能要稍贵,甚至有1-2倍的涨幅。
  业界良心
  口味还是最重要
  金陵饭店长期负责企划的周海先生认为,菜肴名字响亮、好记,是一盘菜能否成功的一个因素,但最核心的还是口味,如果追求新奇特以及雅,看起来很诗意的名字反而会有副作用,食客久而久之不会因名字好听而买单。
  一位餐饮企业负责人也认为,餐饮企业在追求菜单名字竞争中,也应该适度,不能从众。
02-18 07:40|分享
02-18 07:39|分享
02-18 07:38|分享
02-18 07:36|分享
02-18 07:30|分享
02-18 07:29|分享
02-18 07:26|分享
02-18 07:23|分享
02-18 07:22|分享
02-18 07:19|分享
新浪地方站如何用一道菜肴来表示一句诗词的意境?-
相关资料介绍与图文
你现在的位置:& 》关于的详细解说
如何用一道菜肴来表示一句诗词的意境?
这种问题你最好去 知(逼)乎 问问,
黄泉路,何漫漫。奈何桥,忘川水。前世情,无踪影。 【君生我未生】 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 君恨我生...
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范畴。在西方文论里恐怕还难以找到一个与它相当的概念和术语。人或以为“意境”一...
一、品味富于表现力的“诗眼”或“题眼”。 如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临江仙》晏几道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山园小梅》林逋 ...
古诗词教学,我认为古诗词虽然语句极为凝练,但却常常诗画结合,总能营造出或优美、或幽深、或凄清、或磅礴...
现代诗歌[1] 是指“五四运动”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诗歌。中国近现代诗歌的主体新诗,诞生于“五...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登高》 芙蓉楼送辛渐》 作...
古诗词意境与对应的感情种类: 诗词本以言情,情不能直达,寄予景物,情景交融,境界全出,似空而实,似疏...
Copyright &排行榜大全pai-hang-bang.cn. Some Rights Reserved.从国家、城市、地区到品牌、产品、行业为你提供最新的排行榜资讯本站内容来自于本站编辑整理和媒体发布,仅提供参考或娱乐作用,并不构成任何投资标准和实际应用建议
联系请发电邮自god-loveme#163.com
【#换成@】如何营造诗词的意境
如何营造诗词的意境
意境,是写作、欣赏与评论古诗词经常谈到的话题。写作诗词要创造出意境,欣赏诗词要领会到意境,评论诗词也是从意境入手。那么意境是什么呢?简单说,就是情与景的和谐统一。情,指的是思想感情;景,指的是艺术境界。意境不是两者的简单相加,而是两者的统一体,古人云:情与景偕,思与境共。拥有美好意境的诗词,不仅是情景交融,还能情景相映。
意境是诗词创作中不可或缺的,但意境在不同的诗词中有着不同的形式。
(一)触景生情
因见到某一景物、某一场景,油然而引出某种情感的抒发,体现在诗词中,常常是情与景的一致,情与景的融合。如黄巢的《题菊花》: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诗作者因见到菊花在秋天生长的情况,而想到改变菊花的处境,让它在春天与桃花一齐开放。作者将所见之景和引发之情,艺术地概括在四句诗中,有着完美的意境。触景而生的情,说出来的是“报与桃花一处开”
,而内在还有更深邃的含意,那就是,作者要为社会大众改变现状。这首诗的意境,是完美的,还是高超的。
(二)缘情写景
诗人或词人用某种感情看待某一景物或场景,在其笔下,这一景物或场景,也染上了某种感情的色彩。此种意境,古人称为“有我之境”
,即有着作者自己感情色彩的境界。杜甫《春望》中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 这两句诗就染有作者自己的感情色彩,花容和鸟鸣本是赏心悦目的,但让处于战乱中的作者看来,却成了“花溅泪”、“鸟惊心”;欧阳修《蝶恋花》中的“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这里的花也成了同作者感情一致的东西,人“无计留春住” ,花亦然。
(三)情景分列
在一首诗或一首词中,写景部分与抒情部分界限很清楚,表面看来,情与景是并立的,是分开的,实际上,情景一致,情景融合。在一句之中,上半写景下半抒情的,如杜甫的《江亭》中的“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
,前后句都是一半写景一半抒情,“水流”、 “云在”是景,“心不竞”、“意俱迟”是情,在两句中,上句写景下句抒情,或者上句抒情下句写景的,如陈亮《水龙呤》中的“寂寞凭高念远,向南楼一声归雁”
,即上句抒情下句写景;在四句之中,上两句写景下两句抒情,或上两句抒情下两句写景的,如张孝祥《西江月》中的“世路如今已惯,此心到处悠然,寒光亭下水连天,飞起沙鸥一片”
,即上两句抒情下两句写景;在一首当中,上半部分写景下半部分抒情,或上半部分抒情下半部分写景的,如杜甫的《蜀相》:
蜀相祠堂何处寻?铞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这首诗上半部分写景,绘出了蜀相祠堂这一古庙的景象,下半部分抒情,对诸葛亮的远见和勤奋进行了讴歌,并惋惜其事业未竞。上、下部分虽分别写景和情,但情与景是融合的。
(四)寄情与景
有的诗词,表面看来,全是写景,实际上,也有情在,是寄情与景。如辛弃疾的《清平乐》: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这首词写了普通农家的生活场景,除“谁家”的发问和“最喜”的流露,都是生活场景的描写,表面看来,作者没表示态度,但在生活场景的描写之中,寄托有作者的思想感情,那就是,对农村生活的热爱。
(五)景略情在
有的诗词,表面看来,全是抒情,同寄情与景的形式正好相反。像这样的诗词,是否就没有意境呢?也是有的。本是触景生情,情与景一致,但写成诗时,却把景略去了,而直抒胸怀。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这首诗是登幽州台时所发出的概叹,从这不满现状的呼声中,不仅可以领会幽州台的氛围,而且也可以察觉出当时的社会环境。因而,景虽略了,但意境却很完美。
让诗词意境高超和新颖的方式
一、要境近而意远
所谓境近,指的是景物要具体、真实,又是人们所熟悉的;所谓意远,指的是思想感情要深远。境近,才能使人感到亲切,有艺术感染力;意远,才能以深远的思想感情启发人、打动人,从而具有高度的思想意义。
上节课上举例的黄巢《题菊花》就达到了境近而意远。菊花在秋天生长,这是常见之景,可谓境近了,在这常见之景的描绘中,寄寓的不是一般的感情,而是深邃的思想,又称得上是意远。
二、必景新和情殊
选择前人没有写过的景物或场景,能达到景新,但是,有些景物或场景,象风花雪月和生离死别之类,是永久存在的,经常出现的,不可回避的,写这样的景物,若能达到景新,则更新颖。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一方面要抓住景物的特点来写,另一方面要写出独特的感受。比如唐代长安的慈恩寺塔(今陕西省西安市大雁塔,我曾经登临过),引来了不少文人骚客登临题诗,所题的诗优劣不等,其中有一首是章八元的《题慈恩寺塔》:
七层突兀在虚空,四十门开面面风。
却讶鸟飞平地上,自惊人语半空中。
回梯暗踏如穿洞,绝顶初攀似出笼。
落日凤城佳气合,满城春树雨蒙蒙。
这首诗写慈恩寺塔面面俱到,从塔的形状到登临的景况都写了,用语虽多,但却不能使人感到新颖奇巧,而寄于景中的情更是少得可怜,没抓住景物特点,没写出独特的感受,只能算是一篇平庸之作。同样是登临,杜甫的《同诸公登慈恩寺塔》则不同,因为抓住了景物的特点,却写出了独特的感受,所以具有高超的意境。诗的开头只用两句:“高标跨苍穹,烈风无时休”,就写出塔高耸天的特点,下面的“七星在北户,河汉声西流”,也是形容塔高,登临塔上仿佛听到了银河的流水声,银河本无水,用这样奇妙的想象来描写塔高耸天的特点,给人印象是多么强烈。更主要的是,本诗写出了独特的感受,登塔下望,作者见到了长安周围的景象,写出了有独特感受的诗句:
秦山忽破碎,泾渭不可求。
俯视但一气,焉能辨皇州?
作者见到塔下景物一定很多,写出来的只是雾气蒙蒙,泾水和渭水看不清了,连长安城也难分辩。这是作者当时的感受,在这感受中,蕴含着对国家的忧虑,泾水浊,渭水清,泾渭分明在唐代就是常识,清浊混淆了,唐朝政治昏暗的气氛,连京城长安也只看到朦胧一片,道出了山河破碎的忧虑。整首诗景物写的有特点,所寄寓的思想感情也很深远。
三、容矛盾为统一
诗词的意境,一般说,是情与景在感情色彩上一致,达到了和谐的统一。可是,有些诗词作者,故意将感情色彩正好相反的情与景写在一起,并使其和谐统一。这样的情与景,因为既矛盾又统一,对比鲜明,所以有着更强的艺术感染力。如《诗经. 风雨》,景是风雨交加,群鸡乱叫,是让人烦闷的,而情却是欣喜的,一个久昐“君子” 的妇女,昐了很长时间,逢上风雨交加,群鸡乱叫,自然烦闷的很,但是,就在这时,“君子” 来了,欣喜之情便难以抑制了,烦闷的景与欣喜的情加以鲜明对比,就更突出了欣喜的情,既矛盾又统一。还有另一种情况,就是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是矛盾的,把这一矛盾的思想感情寄寓一个和谐统一的境界中。辛弃疾的《菩萨蛮》,既抒发了作者抗战到底的坚定决心,又流露了抗战不可行的消极情绪,这是作者矛盾心情的反映,而矛盾的心情却为一个统一的画面所蕴含,青山、流水和山里的鹧鸪啼叫,写在一起是很和谐的。
在如何创造完美、高超的意境方面,古代的诗人和词人积累了不少成功经验,以上三个方面仅是其中一部分。其他的如用渲染来烘托,化景物成情思等,也有助于创造意境。用渲染来烘托,就是通过景物的渲染来烘托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在景物描写上虽多用了笔墨,但使思想感情更鲜明突出了。化景物成情思,就是借助某些艺术手段使景物更富于思想感情。如王维《过香积寺》中的“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写泉水的流声用“咽”,写日光的微弱用“冷”,这样就使所描写的景物更多地幽僻的情调,景物也就成了有感情的东西。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有关菜肴的诗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