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论路易斯康印度管理学院说的“砖说,我要成为拱”这句话

当前位置:&&
专访 | 康慨:当你俯瞰森林的时候,森林在默默注视你
编辑:牛晓君&&&&&&发表时间:[] &&&&&&阅读:274次
建筑耕田:为什么会想去做建筑设计?
&& 康慨:建筑能让我的爱好和事业结合在一起,也是源于小时候对画画的挚爱,学过美术的人都知道,建筑是美术的一个章节,这也是当时对建筑浅显的理解。那时的建筑学校比较少,我当时十个第一志愿全是建筑学,没有第二志愿,不服从分配,比较冒险。后来被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原西安冶金建筑学院,原东北大学的建筑系-中国第一个建筑系,1956年迁到西安)录取。毕业的时候遇到当年招生的老师,他说:&当时沈阳二十多名录取学生,你分数最低,当时并没想招你,后来发现你十个志愿全部填的建筑学,比较执着,所以优先录取了你。&
&& 从业三十年,做过一些作品,有让自己兴奋的作品,也有让自己伤感的,也经历过自己的作品由兴盛辉煌到被时代所淘汰的过程。
建筑耕田:那后来怎么会转变想去做地产开发了?
康慨:建筑师不像艺术家,可以在任何材料上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思想,每个建筑师都有对自己美好生活的理想和愿景,每个建筑作品也需要在大量的投资基础上予以实现。在商业文化大背景下,建筑师往往要学会对投资者(开发商)做出妥协,或者可以说是生存模式的一种苟且。
&&& 为了实现自己在这种生存环境下的梦想,打造一种新的生活模式的范本,开始自己做甲方,投资建设了一个心中的&乌托邦&。
现在你们叫零首付购房,我当时叫零投入开发,成功的真正原因是在那个时代国家有好的政策,有扶持,有机遇。如果你敢于迎接挑战,抓住机遇,就会成功。
建筑耕田:那为什么最后会选择回归做建筑设计呢?
康慨:2006年至2008年两年多做开发的时间里,仅2008年一年,开工面积达30多万平米,做的还算成功。做开发的日子比较忙碌,生活节奏高速运转,最终我在上海因饮酒过量而脑出血住院抢救。当晚好几个因为脑出血入院的患者,最后只有我一个人活着出来,算是捡回了一条命,九死一生的感觉。
经过这么一系列的事情,经过了商业社会的洗礼和历练,我反而内心更加平和,回过头重新思考,我是什么样的人,我想要的是什么,我应该做什么,这样才决定义无反顾的回归。
人们常说&德不配位,必有灾殃&,人们也常说&厚德载物&,如果人没有德行和能量的积累,很难获得快乐,也撑不住大场面。
建筑耕田:你怎么看国内的建筑文化发展的现状?
康慨:国内的建筑文化基本是一个停滞甚至于倒退的状态,没有文化的进步和更新,即使不是革命,也得是一种转型,在学习阶段就开始简化,已经没有文化可言。
国内建筑文化缺课太多,从农业社会直接进入工业社会,甚至达不到工业文明,就开始了所谓的后现代阶段,这个阶段还没有完全沉淀,就进入了超现实主义,或者古典主义回归阶段,再一分岔,就将建筑师的思维完全撕裂了,造成了一代人的迷茫。对于一个很清醒的艺术家或者是建筑师,都可能会随波逐流了。这是无能为力的,因为生存,所以需要妥协。
经济快速发展,为了迎合市场化,中国确实也成了世界建筑终极的一个垃圾场(试验场),所以大众对这种疯狂的建设都有点目瞪口呆,像洪水猛兽一样,但是真正回归传统也不正确。人们对生活的想象一个是未知的,一个是怀旧的。现在中国的社会革新性、思考创新性的东西很少,可以说基本为零,所以这种情况下往往就走向回归了;而年轻人对未来充满憧憬和幻想。建筑师如果迎合老一代建筑文化,就会出现新古典主义,如果迎合现代年轻人的口味,就会做一些极简主义,结构主义,一种爆炸式的、冲击力极强的或是应用新型技术材料等进行探索去迎合大众。现代工业化的建筑材料,是迎合现代工业化的建造模式,未免大家又会觉得冰冷,像所谓的重庆森林,同时加入了传统文化的符号,有一种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和模式。
&&& 但所有这些并不是我喜欢的方式,恰恰应该是真正的对文化对现代社会的一种思考,做出一种真正符合当代中国生活模式和文化特质的建筑,这也是我一直在思考的。
北京CBD的CCTV电视台,国家大剧院这种建筑形式,大家有嘲笑、谩骂甚至是愤怒,我觉得这种谩骂本身也很低俗。把认为好的全部聚集到一起,结果并不一定是好的。个人完成一个建筑单体很容易实现,但一个城市更应该是一个建筑城市,而不是给城市出现一个怪异的形象,所有的建筑师集体努力,在相同的文化背景下,提高建筑文化,城市才能更加和谐,达到一种整体的和谐。和谐相融是更高深的一种状态,更能经受住历史的考验。
建筑耕田:你怎么评价中国目前的建筑文化教育。
康慨:建筑学真正是做什么的?是做城市规划,是促进城市和谐的一门学科。自然环境和人生活空间之间的东西叫做建筑,建筑不是雕塑,所以作为建筑师来讲不能称CCTV电视台为&大裤衩&。建筑将城市交通、功能、文化、市民生活与情感,凝结与疏导,把城市作为一个结点疏通了,如果它能起到启示的作用,对社会文化能有一些触动,这才是关键。
我们国家建筑教育最大的失误是&只教书,不育人&,只注重应试教育,不注重能力培养,培养出来的学生都是有着大师的心,懦夫的行为,自然谈不了能规划出一个美好的环境和城市建设。
建筑耕田:最近和那些人进行了有趣的交流?
康慨:最近和一些艺术家走的比较近。平时经营着近200人的民营企业,因为要生存,毕竟不能免俗,所以平常谈论的更多是与行业或是金钱有关的内容,而和这些艺术家在一起,回归到思想和心灵的净土,没有金钱利益,没有商业纷争,不同的两个行业,我们都不谈各自的专业,这种状态反而会有共融,谈到的更多是文化、是思想,这也会给我很多启发。
一位艺术家朋友林冻说过:&不是所有美术学院毕业的都是艺术家&,那同样不是所有建筑学院毕业的都能称为建筑师,它是需要很多的积累与历练。艺术家们有句话叫&不疯魔不成活&,很多人理解为艺术家穿衣打扮不修边幅,行为举止及其散漫,其实并不是这个意思,这句话指的一种职业精神,更深一步,是一种境界,一种极痴迷的境界,这种迷恋让人深陷其中,如痴如醉,忘我地全身心付出。
建筑耕田:最近关注最多的是什么?
康慨:古典音乐。我不识乐谱,常常在聊到音乐的时候,总是调侃自己&不靠谱、不着调&,其实就是因为不懂。我觉得恰恰是因为不懂,在欣赏音乐的时候不用从乐理、音级、和声去分析它,只是单纯的去感受。音乐也是一种语言,在不懂音乐的情况下是可以无拘束的、尽情享受音乐带来的美好的空间感受和境界,还原音乐最本来的目的,带给人情绪和记忆,这是音乐让我迷恋的地方,这种对音乐单纯的感受还原了生活和最初的设计状态。&建筑是凝固的音乐, 音乐是流动的建筑&,这是一句无数哲人极力推崇的名言,都是对艺术的表达。建筑物质材料合乎规律的组合,能给人类以音乐的节奏和韵律的美感。
当你掌握一项技能,比如:音乐、建筑、数学、文学等,在这种状态下看自己的专业,那么你的专业知识可能就会束缚你的思想,在半懂不懂的状态中迷失,甚至最初的兴趣点逐渐消失,这是很可怕的。
建筑耕田:你觉得兴趣点消失的本质原因是什么?
康慨:商业文明社会以金钱为信仰、为人生终极目标是一件很可怕的事,现在的商业社会笼罩在金钱的阴霾之下,人在这样霾下很容易迷失自己,急功近利,甚至连文化都变成了赚钱的工具,但这也是有很多无奈的。
建筑耕田:你喜欢收藏么?
康慨:谈不上收藏,我并不注重它的价值,只是因为喜欢,有一定意义,与我能产生共鸣才收入囊中。比如我收藏的日本老铁壶,我并没有从它的镶金嵌银、铭文玉簪上着手,而是从铁壶浑厚精巧、凝重大方的器形,在煮水使用时壶口喷发的蒸汽形态而散发的气场视为最爱。从最初只因喜欢而保留下来的收藏,现今大部分都成为了收藏界的精品。
不去看它的金钱附加值,而看它的文化附加值,它自身存在的力量或是形态,这才是对于我来说收藏的意义。
建筑耕田:你追求的建筑是什么样的?
康慨:我追求的建筑就是我精神生活的凝聚,这也是我为什么总是攻击形式主义的原因。建筑为人使用,建筑物是人类抵御自然的一个庇护所,同时也是领悟自然的一个&过滤器&,所以说建筑应该是有空间、有情感的。我对我的建筑进行设计,使它具有生命一样呼吸,有生命的质感,最起码能与生命对话。我希望我的建筑是一个有机物,是一个具有生命的&容器&,不管使用什么材料,都不要与自然隔绝。我希望能用一些石材,进行很好地组合,使它像皮肤接触自然一样,能呼吸,也能使生活在里面的人们像生活在大自然之中,这才是好的建筑。
是人类发现了材料的肌理和材料的品性,让材料得到最美的呈现。对材料应该也该持有尊重的态度,当你认为材料是有机的、有生命力的,认可它、赋予它情感和意义,用在最恰当的地方,那么它就可以焕发出生命的力量。
路易斯&康与砖有一段经典的对话&&我问砖:&砖,你想成为什么?&砖说:&我想成为拱。&我对砖说:&瞧,我也想要拱,但拱券花钱最多,也不好做。我想你可以将就,用混凝土架在开口的上端,效果也一样好呀。&然后砖回答:&我想你说得对,但是假若你问我想要什么?我想成为拱啊!&
如果砖也有生命和情感,它想要的只是能在这个世界里做最美的呈现。
路易斯&康与建筑材料的对话,来表达对材料的尊重,焕发出砖的生命,激活建筑空间的生命,得到最美的呈现,也能影响人的生活空间。为什么康的建筑总是让人泪流满面,例如:理查德医学研究中心,就是因为他赋予了建筑这种精神,形成一个很大的力量气场和情感空间来影响人。
建筑耕田:有没有发现有趣的观点?
康慨: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是由微观粒子组成,构成物质的粒子有分子、原子、离子等。过去对建筑都是实体的理解,我们建筑所用的石材、钢材、木材等,微观上来说也都是由分子构成的。
&&&&& 隈研吾新的作品展现的是碎片化的编织和积累,恢复物质的原型,搭配组合出一个有气场的建筑作品,尤其现在流行建筑结构的逻辑语言,用参数化体现,从科学世界到逻辑世界,营造出气场和空间十分饱满的建筑,这种建筑方法更加简单、率性、随意。
建筑耕田:推荐一些有趣的电影或书。
康慨:法国剧情片《理发师的情人》、村上春树的作品《挪威的森林》和日本导演北野武作品《阿基里斯与龟》。
&&&&& 这几部电影所描绘的故事情节比较能触动我的情感,影片情感表达非常细腻,就如欣赏樱花&一期一会,一花一朵&,尊重生命的瞬间和尊重生命的个体,让生命如鲜花一样绽放。
德国一位诗人说过:&当你俯瞰森林的时候,森林在默默注视你&,延伸至建筑领域,建筑没有任何反抗力量,你可以随心所欲设计,因为这些建材玻璃、钢筋、砖可以任你组合、建造,但是如果不尊重材料的机理和秉性,那么就是在浪费和践踏这些材料。如果所设计的建筑没有思想、情感,或者没有逻辑、美感,也不可能组合成一个带有艺术性的好作品,比如CCTV电视台、福禄寿大楼,不仅糟蹋了建筑材料,还造了一个丑陋的形象注视着我们,反而使我们感到厌恶。总体来说,我对材料的看法是放低姿态,尊重材料,了解材料机理,焕发其最美的才是好的作品。
建筑耕田:推荐一些国内外有趣的地方。
康慨:国外有雅典卫城,还有意大利、匈牙利、捷克布拉格、卡罗维那等,这几个东欧国家能够真正能够体现中世纪文化。
国内推荐凤凰古镇、云南丽江、杭州西湖。其中杭州的美是我原来没有看明白的,如果从物质、繁荣、商业文明程度角度看,大学毕业之前我还认为苏州比杭州美,然而随着自己知识和阅历增加,才真正体会到杭州比苏州美,这种美是一种净化、极简、淡薄、大道至简的自然美,能够从视觉、听觉多个角度带来立体的自然美感。
总体来说,这些地方都具备一些文化上的储备,建筑上的追求。
建筑耕田:平时有什么兴趣爱好。
康慨:喜欢喝普洱茶,我现在生活状态已经适应了喝茶,它能够助消化、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喝茶能够使我生活节奏减慢,多了一些思考时间,使我工作状态不那么急躁。
1963 年出生
毕业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专业
现任沈阳都市建筑设计有限公司董事长
高级建筑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
& 1987 年7 月至1998 年2 月在中国建筑东北设计研究院工作
& 年10月在沈阳新大陆建筑设计有限公司,任副总经理
& 2000 年创立沈阳都市建筑设计有限公司,任董事长,同年并购沈阳市第二建筑设计院,任院长
& 2007年创立大连都城建筑设计有限公司,任董事长
& 2008年创建K8建筑工作室,任&方丈&建筑师
近年建筑设计代表作
& 2011 年 营口天赋五星级酒店
北京宋庄当代艺术原创产业基地公共服务平台
& 2010 年 盘锦水榭春城酒店(五星级)
& 2009 年 东软软件园天津园区
& 2007 年 沈阳职业技术学院
& 2006 年 辽宁输水工程纪念馆
北京和静园美术馆
& 2005 年 辽河美术馆 (获省市优秀设计一等奖)
& 2004 年 成都东软软件园
& 2003 年 大连东软软件园 (获建设部优秀设计三等奖及省市优秀设计一等奖)
& 2002 年 成都东软信息技术学院
& 2001 年 大连阳光学校 (获省、市优秀设计二等奖)
& 2000 年 大连东软信息技术学院 (获建设部优秀设计三等奖及省市优秀设计一等奖)
& 1999 年 沈阳棋盘山山门
& 1998 年 沈阳棋盘山国际棋牌竞技中心
& 1997 年 青岛香格里拉大酒店
部分作品欣赏&主题:砖,你需要什么 —— 路易斯·康
泡网分: 9.187
帖子: 3339
注册: 2006年10月
路易斯·康:“砖,你需要什么?”
砖:“我需要一个拱。
——刚看完凤凰台《筑梦天下》,介绍路易斯康,意犹未尽。建筑不光是结构的艺术,也是光影的艺术。借此总结一下(借google的资料),分享给有兴趣的同好,有助于一起发现建筑的美。
先看看生平:
路易斯·伊撒多·康(英語:Louis Isadore Kahn,原名 Itze-Leib Schmuilowsky,日-日),愛沙尼亞裔猶太人,美國建築師,建築教育家。他出生於愛沙尼亞的Saaremaa島。1901年,舉家移民美國。他在費城長大,日成為美國公民。在賓夕法尼亞州幾家公司工作後,他於1935年建立了自己的工作室。從1947年到1957年,在繼續他的私人業務的同時,他在耶魯大學擔任設計評論和建築學教授。從1957年直到去世,他擔任賓夕法尼亞大學建築學教授。卡恩的設計風格深受古代遺迹影響,傾向於宏偉龐大。他的作品被認為是超越了現代主義的不朽傑作。
路易斯·康和法蘭克·洛伊·萊特被公認為對美國建築學影響最大的兩位建築師。
作者相关热贴:
微信扫一扫分享
&浏览:1625&&回帖:21 &&
泡网分: 6.206
帖子: 2903
注册: 2010年02月
下面那两个不是。
gmtsao 发表于
孟加拉国达卡国际会议中心
& && &&&这是康最伟大的具有地方性特色的建筑设计,在达卡平面中心的清真寺和一会大楼的联合中最明显的表达了路易斯·康的建筑联系的愿望。作为一个连续的母题把清真寺首尾相连。路易斯·康设计了一种局部之间有力的积极的并列,这种积极的并列的几何母题在他后来的作品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泡网分: 9.187
帖子: 3339
注册: 2006年10月
AND 发表于
费舍住宅,这个赞。豪宅
本帖由安卓客户端发布
泡网分: 21.717
注册: 2005年01月
gmtsao 发表于
& && &&&这是康在1960 年前后的纪念间设计的几座家庭小住宅之一,这些住宅都在在费城及周围。建筑有一个连续的屋脊线,但是平面却是由二个长方形组成:一个是方形,在一层有一个入口厅即主卧室,二层有两间次卧室;另一个是一个近似方形的综合空间,包括餐厅和起居空间。改变方形的相对位置形成45°连接。综合空间稍微压过方形空间一部分形成过道空间。
建筑位在宾州的费城,于1961年完工.外型就像是两个方盒子,中间由门廊连接,四周被茵茵绿草和浓密大树环绕,给人一种清幽宁静的感觉!
【Esherick 住宅//路易斯康(Louis Kahn)//美国,费城//住宅建筑//木材,玻璃,混凝土,清水混凝土】费舍住宅,这个赞。
[本版禁言]
泡网分: 5.827
帖子: 13440
注册: 2012年06月
gmtsao 发表于
路易斯康永远把事业放在第一位,对社会的贡献多于家庭,世俗观点对他的质疑多过理解。他的元配默默地承受贫困和外遇;他的二房不得不选择用哲学的观点来对待怀上孩子这一事实;他的犹太人亲戚多少觉得他的人生没有赚到钱,是失败的。
而孟加拉人对康的评价很有意思:他爱所有人,所以对家人的爱就变得少一些。呵呵
泡网分: 49.985
精华: 5帖子: 7226
注册: 2000年12月
My Architect: A Son's Journey也是一部非常棒的片子。
泡网分: 49.985
精华: 5帖子: 7226
注册: 2000年12月
去圣地亚哥玩的时候专程去看了salk institute。是我见到的最让人感到震撼的建筑之一,不能忘怀。
本帖由 V2.3iOS 客户端发布
泡网分: 3.255
帖子: 5917
注册: 2004年02月
泡网分: 9.187
帖子: 3339
注册: 2006年10月
路易斯康永远把事业放在第一位,对社会的贡献多于家庭,世俗观点对他的质疑多过理解。他的元配默默地承受贫困和外遇;他的二房不得不选择用哲学的观点来对待怀上孩子这一事实;他的犹太人亲戚多少觉得他的人生没有赚到钱,是失败的。
而孟加拉人对康的评价很有意思:他爱所有人,所以对家人的爱就变得少一些。
本帖由安卓客户端发布
泡网分: 10.202
帖子: 7365
注册: 2008年11月
又找出来“我的建筑师.寻父之旅”。网上能搜出来。
泡网分: 10.202
帖子: 7365
注册: 2008年11月
我刚搜出来看了。很感动。
泡网分: 9.187
帖子: 3339
注册: 2006年10月
& && &&&这是康在1960 年前后的纪念间设计的几座家庭小住宅之一,这些住宅都在在费城及周围。建筑有一个连续的屋脊线,但是平面却是由二个长方形组成:一个是方形,在一层有一个入口厅即主卧室,二层有两间次卧室;另一个是一个近似方形的综合空间,包括餐厅和起居空间。改变方形的相对位置形成45°连接。综合空间稍微压过方形空间一部分形成过道空间。
建筑位在宾州的费城,于1961年完工.外型就像是两个方盒子,中间由门廊连接,四周被茵茵绿草和浓密大树环绕,给人一种清幽宁静的感觉!
【Esherick 住宅//路易斯康(Louis Kahn)//美国,费城//住宅建筑//木材,玻璃,混凝土,清水混凝土】
结束后可访问图文集
本帖最后由 gmtsao 于
15:33 编辑
泡网分: 0.665
帖子: 2879
注册: 2013年12月
玩主也有这样的学习贴很好嘛。
泡网分: 9.187
帖子: 3339
注册: 2006年10月
孟加拉国达卡国际会议中心
& && &&&这是康最伟大的具有地方性特色的建筑设计,在达卡平面中心的清真寺和一会大楼的联合中最明显的表达了路易斯·康的建筑联系的愿望。作为一个连续的母题把清真寺首尾相连。路易斯·康设计了一种局部之间有力的积极的并列,这种积极的并列的几何母题在他后来的作品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本帖最后由 gmtsao 于
15:24 编辑
泡网分: 9.187
帖子: 3339
注册: 2006年10月
路易斯.康作品赏析
一、耶鲁大学美术馆扩建工程()
& && &&&康设计的建筑外表面相当简洁——清水砖墙突出的石条带体现处自然的楼层划分,玻璃幕墙呈现出简单的竖向重复形式。他的最显著的特征是嵌在圆柱形混凝土筒中的外轮廓成等边三角线的铁质楼梯与原有建筑之间有一个小面积区域相联系。
在耶路大学美术馆扩建工程中服务空间与被服务空间中已经有了较为清晰的区分,这成为在康以后的设计中十分重要的方面。他提供了平面可以由建筑空间和服务空间填满的可行性建议。强调建筑中服务空间元素的本来地位,同时尊重平面中空间的等级秩序
有不少美国著名大学的校园极为美丽,当观察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普林斯顿大学、斯坦福大学的校园时,会发现它们的校园中点缀着不少由知名建筑师设计的作品。名校要兴建一座新的校园建筑时,会请当时最知名的建筑师进行设计,这似乎成为了一种传统。可以这样说,几乎每一个知名建筑师在美国大学校园中都有若干个重要的设计作品。本系列将带您逐一领略名校中名建筑师的名作。
& & 如果你是个电影爱好者,那么你一定看过或者至少听过一部叫《夺宝奇兵》(Indiana Jones)的好莱坞大片。这个系列的第一部出自1981年,被称为电影史上的“动作片经典”,获得过多项奥斯卡提名。正是由于这部电影,斯皮尔伯格的导演才华在好莱坞正式大放异彩。这部电影如此叫好叫座,以至于27年后,斯皮尔伯格亲自执导了《夺宝奇兵》系列的第4部《水晶骷髅》(Kingdom of the Crystal Skull)。在这部电影中,时隔19年的印第安纳·琼斯先生在大学里悠然自得地当着教授,然后一连串怪事迫使他在校园内横冲直撞,最后一阵猛烈的撞击把校园中心的校长雕像撞了个粉碎。
& & 电影取景的校园,正是耶鲁大学。1701年,耶鲁大学建校时,坐落于一个叫做纽黑文(New Haven)的美国东北部新英格兰地区的小镇,离纽约大约有一个多小时的车程。观察一下当地的地名,比如New York、New Haven、以及New England地区,就可以八九不离十地猜到美国东北部地区与英格兰的关系。新教徒从欧洲坐着“五月花”上了岸,先设立的是哈佛大学和剑桥镇。没过多久,耶鲁建校,采用的建筑形式当然是欧式的,就跟那些充满了思乡意味的地名一样。
& & 耶鲁校园
& & 但是,耶鲁大学绝大多数校园建筑是在20世纪30年代左右建成的,当时正是现代建筑崭露头角的时候。一战结束后,退役老兵进入大学学习。与此同时,当时也爆发了适学人口的小高潮。大学校园建筑迅速建成。值得注意的一点是,20世纪初,大量欧洲新锐建筑师涌入美国,他们基本上都是现代主义的拥护者。但在耶鲁,现代主义建筑影响甚微。新建的住宿学院采用了合院的布局,形式上有维多利亚式、哥特式等,都采用了米色的石材,整个校园洋溢着新古典的韵味。20世纪50年代,现代主义建筑的倡导者沙里宁在耶鲁设计诺埃宿舍,竟然也采用了米黄色的石材建筑。在当时的建筑评论界,评论家讽刺它因循守旧,“像蜿蜒的虫子一样恶心”。因此,总的来说,耶鲁大学的校园建筑保持了较为统一的风貌,构成其中心校园的大多是新古典建筑。它们貌似古老,实则只有几十年的历史。据称,为了让建筑看上去有历史的效果,一些石材还进行了做旧处理。
& & 20世纪50年代,当另一位建筑师路易·康接手耶鲁大学美术馆的扩建项目时,他大概也颇费了一番脑筋,这个建筑的形式应该是什么样的,应该如何跟已有环境产生关系。这里有两点需要先澄清一下,一是,先不去谈论路易·康到底是现代主义建筑师还是后现代主义建筑师,简单的分门别类不能概括一位大师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二是,建筑必须要考虑跟周围的环境产生关系。一个孤零零的存在于物理空间的“个体”在现实世界中是不存在的。关于新建筑与老环境的关系处理,我已经在之前的三篇博物馆介绍中多次讨论到。这点,显然也是当下中国建筑最为欠缺的一点。
& & 那么,我们已经达成共识,一个建筑,它当然是时代的产物,但并不一定就要遵循那个时代的主流。建筑当然也是环境的产物,但并不一定就要跟环境协调,可以是对比。协调的方式也不一定是机械地采用相同的颜色或是材料,也不一定是具象地复制已有建筑的细部和构件,也不一定是采用一样的檐口高度和窗口比例。从另一个角度说,对比也是协调的一种。总之,协调的方式多种多样。
& & 路易·康
& & 可以这样总结,建筑是建筑师、环境和时代的产物。前文已经对耶鲁大学的校园环境,20世纪50年代的时代背景作了介绍,下面我们来看看路易·康其人其事,最后再来看看耶鲁大学美术馆这个建筑本身。有了前三者作为故事的基础,建筑本身似乎就是水到渠成的了。
& & 路易·康是位爱沙尼亚犹太裔,5岁时随家移民美国。他23岁在宾夕法尼亚大学拿到建筑学本科学位,受的是严格的美术艺术传统训练(Beaux-Arts tradition)。27岁时,他去欧洲游历了一年,对中世纪小城情有独钟。回到美国后在宾夕法尼亚各个著名的建筑师事务所辗转。31岁,康成立了建筑研究团队。团队成员关注平民和社会,并倾向于欧洲先锋美学。他们甚至作过社会公共住宅的设计。后来,他又跟若干建筑师合作过。在很长一段时间,康的建筑生涯并没有探寻到自己独特的建筑语言。自46岁开始,康在耶鲁大学建筑学院任教。1951年,康50岁,拿到了耶鲁大学美术馆的扩建项目。普遍认为,耶鲁大学美术馆是康的第一个重要的作品,奠定了他在建筑设计史上的地位。
& & 当康接手这个项目的时候,耶鲁大学美术馆是一个建于1926年的哥特式建筑。当然早在1832年耶鲁大学就建造了第一个美术馆,但后来收藏增长太快,自1867年起,艺术品开始零散分布在大学校园的不同收藏所。为了将艺术品集中起来展览,耶鲁大学于1926年修建了新的美术馆,由当时的著名建筑师Egerton Swartwout设计,1928年向公众开放。正如20世纪30年代校园建筑风靡的做法,美术馆采用了米黄色的石材,样式为哥特式。仔细观察这个建筑,它还采用了一些佛罗伦萨建筑的元素。
& & 美术馆建筑
& & 虽然紧挨着老建筑,路易·康还是大胆采用了灰砖、混凝土、玻璃和钢这样的现代材料。整个朝向街道的公共立面全是实的砖墙,没有一扇窗户。建筑立面稍微向街道突出,突出的侧面为全玻璃,成为非常谦虚的入口。如此,人从南向北沿着街道行走时,会觉得老的美术馆立面像是美丽的长卷和布景,自然而然地进入新美术馆的入口,新建的体量则消隐在人的空间体验之外。
& & 参观其室内,其屋顶的三角形混凝土屋顶十分突出。它看起来就像漂浮在空中一样,而筒灯、布展装置又沿着混凝土线条排布。事实上,建筑采用了一种创新的四面体形中空的混凝土空间结构。所有的设备管道和电缆都布置在四面体结构内部的空隙中,然后通过三角形屋顶分布到展览空间的各个地方。这种结构则使得展览空间开敞而纯粹。路易·康对结构体系、材料和建造技术的创新与探索此后在他的作品中不断出现。&&
& & 如果看过了路易·康一生的作品,再回过头来审视他50岁时创作的成名作,你会发现这个建筑虽然已经有了某些他后来的标志性建筑语汇,但还没有成熟地反映出他后来提出的一些理论。方形的建筑形体,三角形的混凝土屋顶,三角形的楼梯,都出现在了耶鲁大学美术馆中。后来,简洁的几何形体,混凝土的使用,光的自然的采用,都成为康后来反复出现的形式语言。而康后来提出的“服务—被服务”空间的理论在这个建筑中出见端倪,却不像理查德医学研究实验室(Richards Medical Research Laboratories,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hiladelphia)一样表现得那么淋漓尽致。
& & 事实上,耶鲁大学艺术学院的街对面,就坐落着路易·康一生的最后一个作品,耶鲁大学不列颠艺术中心(Yale Center for British Art)。这个建筑展现出路易·康娴熟的建筑设计手法。还是混凝土,还是简洁的建筑体型和空间,建筑中庭的自然光令人惊艳。服务与被服务空间清晰的分离。楼梯空间独立拉出来,一个圆筒存在于中庭中。整个空间具有几何感、对称感,并使人产生静谧、神圣的感觉。
& & 这篇文章以电影开始,也将以电影结束。2003年,一位叫纳撒尼尔·康(Nathaniel Kahn)的年轻人拍了一部叫《我的建筑师》(My Architect)的纪录片,随后获得了包括奥斯卡最佳纪录片提名在内的多个电影节奖项。这位年轻人正是路易·康的私生子,这是一部寻父之路的电影。纳撒尼尔和妈妈不跟康生活在一起,在纳撒尼尔十岁的时候,康在宾夕法尼亚火车站的男洗手间孤独地死去,尸体三日无人认领。虽然他的讣告在《纽约时报》登出来的时候,只提及了他的妻子和女儿,但事实上,外界的说法是,康有三个家庭,还有一子一女。正是康的第二个女人安·婷(Anne Tyng)和他一起工作,并设计了耶鲁大学美术馆。康的第三个女人哈丽雅特·帕丁森(Harriet Pattison)也和他一起工作。而他们的私生子,为他拍了这部叫《我的建筑师》的纪录片。
& & 路易·康的一生充满了谜题,但如今,在耶鲁大学校园,这样两个建筑,沿街对立。一个是路易·康50岁时的成名作,一个是他73岁生命的最后一个作品,相差18年。人生没有很多个18年,而他相差18年的首尾作品共存于耶鲁大学校园街道两侧,将长久地存留下去。参观的人来了,亦或是你读了这篇文章,在这街道两侧的建筑内看了一眼,看见的是康的延续与转变,瞥见一个大器晚成的大师18载的职业生涯与思考。
泡网分: 9.187
帖子: 3339
注册: 2006年10月
路易斯.康的建筑要义
1.关于服务空间和被服务空间的划分{在费城宾州大学医学研究实验中心得到体现}
2.光,是人间与神境相互对话的一种语言,并且是人性与神性共同显身具象化的领域。{金贝尔美术馆}
3.路易斯.康的秩序空间”,把不同用途的空间性质进行解析、组合、体现秩序,突破了学院派建筑设计从轴线、空间序列和透视效果入手的陈规,对建筑师的创作
泡网分: 9.187
帖子: 3339
注册: 2006年10月
路易斯.康的创作思想
一、追本溯源—起论点
1.打破既有的原则
2.回溯问题的起点
3.建筑的本质
二、师法自然(自然而然的本然)
1.效法自然中动态平衡的特质-- 打破因袭勇于求新求变 打破和谐--打破建筑中的必然性与单调感 。
2.效法自然纪录的特性-- 在建筑上可将构造的程序作为表现的主题。
3.遵守自然中的物性与本质—与砖的对话 遵守材料的特性,尊重物性,才能达到和谐之美。
三、相信直觉 知识可以激发我们的直觉,直觉是可以培养的,领悟全凭个人的修为,无法与他人分享。
四、由形迈向设计 形是对物性的领悟 realization Spoon is not a spoon.&&形是本质(form is what) 设计是实践(design is how)&&设计≠设计品 形→设计→设计品&&设计是手段、不可听、不可见,只是求诛本性,而存于心灵。
五、表现--人之存活于世的目的就是表现,Kahn以光明与静谧来象征外表与内在表现欲的二元性,静谧是存在之欲,而光赋予此存在之外相,由光到静谧以及由静谧到光的路径就是灵感孕育的环境,表现欲与作品的可行性能在这条路上相逢。 表现是生命世界共有的特色 ,有生命就有灵魂,也就存在着表现欲。这就是有情的生命世界与无情的物性世界最大的差异。Kahn设计理念的精髓即在於求教於无情世界的物性,融合创作者有情的表现,成就一件杰作,人能自然所不能,自然能人所不能,二者互补,就成一个完整的宇宙。
泡网分: 9.187
帖子: 3339
注册: 2006年10月
路易斯.康建筑的几个阶段
1.早期的探索:康从一开始就研究古罗马的遗迹和构图方式,他喜欢古典的形式次序,崇尚自然人性的升华,这个时候的康对于理想几何次序追求是狂热的,现代主义空间的连续性受到他的很大质疑,我们可以把这时候的康称为一个现代思想下的古典主义者,但是他却又是理性的,他认为一个好的建筑不会因为户主的使用不当而破坏建筑的特有空间。 康这时一直崇拜柯布。
2.在从罗马旅行回来了以后,康把注意力转移到了结构的创新和光的创造上。这体现在康建筑上的缝隙空间上了。而在平面构图上了,康应该说是比较能灵活的运用几何的衔接了,这个时候的康就象是一个潘多拉墨盒一样,控制着光的渗出,这也是个人归纳为第二阶段,这个时候他建筑里所渗透出的理性之光足以让人窒息。
3.康最为辉煌的时间,他把建筑空间引入了人的生活当中,他认为建筑是一切人性行为的结果。人性却简单而又具有次序的,又是他把建筑的空间同人性联系到了一起,如集会论和服务空间,就是把建筑空间“简单化”的结果。
4.康开始了温和的文脉主义并且觉察到了现代主义的不足,他开始改变他自己的思想走向,人性的解放是他追求的重点,康由现代到后现代主义的过渡已经开始。
5. 康的事物所聚集了大量把他当作神的人,而他也固执开始用他自己思想去主宰建筑,去倒向人的行为,他仿佛陷入了一个教会的崇拜,一个对于人性崇拜的教会,他自己就是崇拜的对象,这个时候他建筑的里的屋顶天窗也开的越来越多,想把人导向自己的天堂。这也是他最疯狂的一段。
本帖最后由 gmtsao 于
15:00 编辑
泡网分: 9.187
帖子: 3339
注册: 2006年10月
他的设计不计成本,以达到形式和功能的统一。他追求的不是眼前的世俗快乐,而是永恒的精神。
——他寻寻觅觅,大器晚成,但最后成功了,达卡的人民视他为圣人。
“你的父亲是一个伟人,他在我们这样一无所有的国家,兴建了这样伟大的建筑,促成了我们国家的民主。他是我们的成就者、我们的伟人……仅仅体会这座建筑,你就能感受到他的无私、他的大爱。你的父亲爱所有的人,而当一个人爱所有的人时,他往往看不见离他最近的人。”
本帖最后由 gmtsao 于
14:31 编辑
泡网分: 9.187
帖子: 3339
注册: 2006年10月
康与贝聿铭
康和贝聿铭在他们一生中都给“建筑”这个字眼打上了深深的烙印,尽管他们的差别也是如此明显。贝作为设计者和经营者都极其成功,但他所专注的实际工程很少给后来人留下系统的理论和主动的影响。康却不同,他永远苦苦地追求着理论和实践的统一,立志在尘世中树立永恒的丰碑。他告诉我们有关我们所生存的世界,也告诉我们建筑曾经是,也可以是“精神”。
中国人的圆融练达和康的孤介耿直似乎有些格格不入,当年贝的客套话就曾遭遇康的冷淡。但贝聿铭依然对康充满了敬意,关于建筑,他谈到了自己的遗憾和康的坚持——“五六个好作品比随便做的几十个项目更有价值”
泡网分: 9.187
帖子: 3339
注册: 2006年10月
菲利普约翰逊:“实际上,我甚至不知道他有家庭。”与康共事的设计师们都一致同意建筑是康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情。对于一个孤僻的设计者和一个执着的工作狂来说,家庭往往是他生活中最忽略的事情。作为与康同时代的最伟大设计师,菲利普约翰逊和康共事多年,但在纳赛尼尔专程去拜访时,他却只能描述一个工作中的康。即使在陈年的记忆中苦苦搜索,也只有一句——“他是个喜欢自由的人。”
——事实上,他有三个家庭,而且后人在他的建筑艺术中相遇并融合。
泡网分: 9.187
帖子: 3339
注册: 2006年10月
很多人对路易斯.康的了解仅仅局限与他是为建筑师。可是在那么多的建筑大师中,我们可能习惯了密斯的“玻璃盒子”,柯布的新建筑,莱特的有机建筑……可是对于路易斯.康,我们了解多少,他就像个默默的匠人,被人们遗忘在历史的某个角落。
正如美国的翻译官所说的他们最头疼的就是翻译路易斯.康的著作,因为他的理论是那么的深奥,思想是那么的纠结。
有人说怀才就像怀孕,时间越久就越容易看的出来,路易斯.康也是这样的,他真正成名的时候已经五十多岁了,这时他已经从事建筑设计三十多年了。
看路易斯.康的介绍时会发现他在建筑设计中的思想,不是你一看就可以体会的,你会感到文字是那样的苦涩,表达的思想是那么的深奥,可是只要你耐下心来你就会发现,他是那么的具有人格魅力,你在不知不觉中就会被他吸引,你会把他当成神一样来看,你会感觉他的身上闪烁着一圈圈感性的光芒。这时候你已经被他俘虏了,你的思想会跟随着他的脚步,在路易斯.康的晚年就出现了这种情况,他的事务所里面的人们都把他当成膜拜者,气氛向一个畸形的方向发展。
对文字没有耐心的可以看一部电影《我的建筑师My Architect A Son's Journey》(可在 google 关键字加site中找到下载)
这是一个儿子的旅程,为了寻找留在自己模糊童年的建筑师父亲的痕迹。
一个伟大的建筑师,他的建筑遍布全世界,却划掉自己护照上显示他身份的部分,最后因为心脏病却无人可通知,孤单地在车站接待室离开人世。
他是个私生子,他有两个同父异母的姐姐,一个和他有同样的命运。
他为了建筑的感动,生命的感动,感性而直率地活着,临走之前手头有无数因为各种原因未完成的建筑项目,被人们认为风光的名声 儿子在大师的作品
&版权所有:&&桂ICP备号&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路易斯康的空间构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