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招生 如何参加:竞赛学生参加自主招生 如何参加有哪些优势

自主招生的利弊 自主招生有哪些好处和弊端
更新时间: 16:19:23
  目前各高校的自主招生报名工作应已经结束,初审正在进行中或刚刚出结果。在前一阶段,很多人都有这种心理,能多报几个学校就尽量多报,好学生更是“三大联盟”报名一个不落,毕竟是难得的机会,成功了好处大大。但凡事有利有弊,自主招生也不例外,哪怕这个“弊”很小,可弄不好小能够变大,能因小失大,会产生负面影响,好事会变坏事。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一下自主招生的利弊得失。
  高校和考生是“自主招生”这件事的两个“当事人”,对双方来讲,都有利弊得失问题。高校的“利”十分明确,提前预约“好学生”。好学生大体包括三类,第一类是考生在某一学科专业表现出突出的兴趣与发展潜质,甚至已经有初步成绩,并愿意沿此方向继续发展的,如果仅凭高考成绩他们可能因差个几分与心仪的学校擦肩而过。这类人里包括因减少了保送生,原来在“学科竞赛”“科技竞赛”中获奖的学生。这类人高校十分感兴趣,入学后可作为专业尖子培养;第二类是综合素质突出,学科全面发展,学习成绩好同时可能还有某方面特长的“学霸”“尖子”,放哪个专业培养都是好学生,是名牌学校掐尖的对象。我认为还有第三类,这类好学生对一些专业特色行业特色突出的学校(多为部属211高校)感兴趣,看准了这些学校的优势特色专业,毕业后投身这个行业中。尽管自主招生的人数不超过招生总数的5%,可对高校而言,他们是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预备役”和“主力军”。
  高校方面的“弊”准确讲应该是“投入成本”,主要是自主招生过程的组织,付出的人力,怎样从高考成绩以外的各个方面来挖掘考生的优势与潜质,发现人才。这个过程工作量是相当大的。怎么组织自主招生的选拔,高校各有高招,如复旦的“千分考”,各种面试形式等。高校原本是希望看到考生真实的一面,可中国人太会“对付”考试了,各种各样的自主招生考前培训面试培训应运而生,有些考生的表现像一个模子里出来的,高校还得挖空心思变换形式,真挺不容易的。总有人抨击自主招生的笔试题超纲,面试题怪异,因为不超不怪的内容是统一高考解决的问题,自主招生看的就是哪些考生在统一高考以外还能掌握更多的知识,具备更强的能力和更多的潜质。这才是自主招生的本来目的。
  对于考生来讲,无论是属于上述三类好学生中的哪一类,被“自主招生”后得到的优惠是真实和诱人的。降分投档加分选专业犹如为录取买了一份“保险单”,这就是“利”。那么“弊”哪里呢?或者换个说法,有哪些可能出现的问题呢?以我的亲身经历和观察了解,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时间投入成本问题。近几年自主招生的选拔工作基本上都放在春节后,一般从二月下旬到三月中旬。如果考生通过了两所及以上学校的初审,那么从笔试到面试到签约还是挺耗时间和精力的,如果再有外地学校,还要加上旅途的时间与劳累。而每年的四月初是北京各区最重要的“一模”,一模成绩是最重要的成绩参数,参与自主选拔,可能对一模成绩有或多或少的影响。
挫败感问题。自主招生报名时很多人都选择尽量多报几所学校,由家长来复印准备材料,对外联系。这个做法没错,因为毕竟能否通过初审还是未知数。事实上,从报名到初审通过会淘汰掉大部分人,初试复试阶段再淘汰约一半多人,剩下的是少数,寸草报晖的博客有相关的数据统计。可以这样讲,自主招生是一个很多人参与很少人成功的事情,整体看是一个性价比比较低的事。对每一个考生个体来讲,签约了不能说是100%的成功(最后还得看高考成绩),没签约是100%的失败,成功是少数,失败是多数。也就是说,大多数自主招生的参与者是以失败而告终的。考生在高三的精神压力是比较大的,心理承受能力也是比较差的,自主招生的不成功会使考生有或多或少的挫败感,会感觉在同学中“没面子”,跟家长发脾气,甚至自信心受到打击。还有的考生很情绪化,原本很喜欢某个学校,因报该校自主未成,就抱怨学校,转而赌气不报了。
签约学校的满意度问题。好学生往往会参加几个学校的复试,都通过都签约最好,报志愿时再做最后选择。如果通过的不是最想报的学校,而最想报的学校不靠自主优惠冲一冲也许能考上,但家长老师求稳希望报自主签约的学校,这会让考生很纠结。例如某考生报华约的清华和上海交大,后者成功。该考生非常想冲一冲清华而且有可能成功,于是纠结。还有一种更特殊的情况,签约的是名校非常好,可不是考生想上的学校,放弃了可惜。例如考生签了清华,但他非常想学医,清华的医学八年制(协和)不招降分投档的学生,于是纠结。尽管报志愿要到5月份(京沪)或7月初,但总是心里闹得慌。我认识的考生朋友里这几种情况都有。
确认专业的满意度问题。关于自主招生的作用,有句话说得挺明白:“降分进门坎,加分保专业”,大多数学校在去年及以前是这种模式,签约时不一定明确录哪个专业,要看考生高考的成绩和所填报的专业志愿情况,这给了考生较大的专业选择空间。但今年教育部有了新规定,自主签约时必须明确录在哪个专业并予以公示,正式录取时不得改变。新规定的本意是防止招生腐败,但这一条定得有些死。事实上多数考生在二三月份还没顾得思考专业的问题,更多的高招咨询要到4月(京沪),出分报志愿的省要到6月底,那么自主招生复试结束马上签约到专业,会让考生来不及想清楚自己究竟想学哪个学科哪类专业,匆匆忙忙签了约,以后可能后悔。
过于放松,影响高考成绩。有少数考生签了自主招生,以为进了“保险箱”,后两个月学习有所放松,导致高考成绩低于一模二模的成绩排位,把得到的二三十分优惠给“抵消”掉了。每年发生这种情况的不是个例。
  当然上述情况不一定都发生,但提前了解,有心理准备,一旦遇到,就可正确处理了。
  针对上述情况,结合我个人的体会,提以下建议供参考。
家长要放平心态,帮助考生共同应对各种情况。高考原本是学生的事,但实际情况是家长在“打前站”,调研分析交流甚至决策。北京前两个月有许多场报志愿的专家讲座,听众几乎都是家长,家长参与前期工作十分重要。所以家长首先要放平心态,千万不要瞎着急,不要盲目跟风,不要攀比,不要人云亦云。不正确的心态会影响孩子,使其焦虑甚至烦躁。
家长要先学习,了解政策,了解规则,了解高校学科专业。这方面北京的家长走在了前面,因为是考前报志愿。自主招生则又把时间再一次提前。凡自主招生的学生都是好学生,都渴望上自己最想上的学校专业,所以家长帮助提前做功课是必须的,家长现弄明白,再把了解的情况给孩子尽量讲清楚。春节是个好时机,可与孩子轻松愉快地沟通讨论。可以通过大学的官网了解学校各方面的情况。(本人将另文介绍“怎样从大学官网上了解更多的信息”。)
要想清楚你希望通过自主招生达到什么目的。全国有90所高校有自主招生权,除少数面向本省外大多都面向全国,自主招生确认签约的名额是不分省的,给予考生的优惠也是各不相同。有降20、30、40、60甚至降到一本控制线进门的,还有不降分只优惠专业的;有定向到某专业的,还有定向到学科或二级类的;不知是否还有加分后与统招生排队分专业,或服从专业调剂的。总之,看这个优惠是否与考生的愿望目的相吻合。不要光看学校名气,也不要迷信大学排名,想好自己想要什么,看中这个学校的是什么,自主招生优惠能给你什么。签约自主招生不是目的,真正的目的是利用自主招生的政策使考生被想上的学校专业录取。
帮助考生正确认识正确对待自主招生,最好目标清晰,适时适度地投入,努力争取最好结果。这里包括帮助考生放平心态,不要和同学攀比,无论成功与不成功都不能影响后面的复习模考直至高考,要懂得“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道理。更重要的要帮助考生尽可能了解些关于大学学科专业的知识,尽量争取自主签约的学科专业与考生的意愿相吻合。这一点有难度,不是所有的家长都有条件做到,只能是家长和考生共同尽力。我博客有关于高校、学科、专业的介绍文章,建议家长阅读参考。
合理合法决策最后的志愿。考生参加自主招生最理想的状况是:考生看重学校,学校欣赏考生,自主签约保障,录取专业满意。但如果不够理想,还是有机会调整改变的。经常有人问自主招生签约后报志愿时可否改变,答案是肯定的。其实自主招生的协议是一份对考生有利的“不平等条约”,高校不能违约,考生可以违约并且对个人没有不利影响。唯一可能的影响是下一年该大学校给该考生所在中学的校推名额可能因你的违约而减少,但这种情况涉及面不大。全国绝大多数省份是出分报志愿,分数考高了只要对考生自己有利就可以调整志愿。北京今年第一次改为平行志愿组,总的讲对考生更有利,如果一模二模成绩好,5月报志愿时也可以进行调整。例如,签约了一所外省学校,该校在本省的提档线历年都并不很高,而自己的成绩不错(一模或高考),就可以把原签约学校放在一
B的位置以普通考生的身份参与录取,另选一A。对待签约专业也是这个道理。或者到报志愿时考生有了新的想法新的志向,不必被自主招生的协约限制,可以选择放弃,当然放弃也要付出代价,保障优惠没了,当初的自主招生也白忙活了。
  6. 谨记这句话:“凡事有利有弊,绝无十全十美,正确看
  目前各高校的自主招生报名工作应已经结束,初审正在进行中或刚刚出结果。在前一阶段,很多人都有这种心理,能多报几个学校就尽量多报,好学生更是“三大联盟”报名一个不落,毕竟是难得的机会,成功了好处大大。
  但凡事有利有弊,自主招生也不例外,哪怕这个“弊”很小,可弄不好小能够变大,能因小失大,会产生负面影响,好事会变坏事。所以写此文谈谈我的看法,标题用“弊”“失”这两个字也是为吸引大家的注意,提醒家长和考生提前有个心理准备,毕竟自主招生的重头戏在春节后才开始。
  高校和考生是“自主招生”这件事的两个“当事人”,对双方来讲,都有利弊得失问题。高校的“利”十分明确,提前预约“好学生”。好学生大体包括三类,第一类是考生在某一学科专业表现出突出的兴趣与发展潜质,甚至已经有初步成绩,并愿意沿此方向继续发展的,如果仅凭高考成绩他们可能因差个几分与心仪的学校擦肩而过。这类人里包括因减少了保送生,原来在“学科竞赛”“科技竞赛”中获奖的学生。这类人高校十分感兴趣,入学后可作为专业尖子培养;第二类是综合素质突出,学科全面发展,学习成绩好同时可能还有某方面特长的“学霸”“尖子”,放哪个专业培养都是好学生,是名牌学校掐尖的对象。我认为还有第三类,这类好学生对一些专业特色行业特色突出的学校(多为部属211高校)感兴趣,看准了这些学校的优势特色专业,毕业后投身这个行业中。尽管自主招生的人数不超过招生总数的5%,可对高校而言,他们是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预备役”和“主力军”。
  高校方面的“弊”准确讲应该是“投入成本”,主要是自主招生过程的组织,付出的人力,怎样从高考成绩以外的各个方面来挖掘考生的优势与潜质,发现人才。这个过程工作量是相当大的。怎么组织自主招生的选拔,高校各有高招,如复旦的“千分考”,各种面试形式等。高校原本是希望看到考生真实的一面,可中国人太会“对付”考试了,各种各样的自主招生考前培训面试培训应运而生,有些考生的表现像一个模子里出来的,高校还得挖空心思变换形式,真挺不容易的。总有人抨击自主招生的笔试题超纲,面试题怪异,因为不超不怪的内容是统一高考解决的问题,自主招生看的就是哪些考生在统一高考以外还能掌握更多的知识,具备更强的能力和更多的潜质。这才是自主招生的本来目的。
  对于考生来讲,无论是属于上述三类好学生中的哪一类,被“自主招生”后得到的优惠是真实和诱人的。降分投档加分选专业犹如为录取买了一份“保险单”,这就是“利”。那么“弊”哪里呢?或者换个说法,有哪些可能出现的问题呢?以我的亲身经历和观察了解,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时间投入成本问题。近几年自主招生的选拔工作基本上都放在春节后,一般从二月下旬到三月中旬。如果考生通过了两所及以上学校的初审,那么从笔试到面试到签约还是挺耗时间和精力的,如果再有外地学校,还要加上旅途的时间与劳累。而每年的四月初是北京各区最重要的“一模”,一模成绩是最重要的成绩参数,参与自主选拔,可能对一模成绩有或多或少的影响。
挫败感问题。自主招生报名时很多人都选择尽量多报几所学校,由家长来复印准备材料,对外联系。这个做法没错,因为毕竟能否通过初审还是未知数。事实上,从报名到初审通过会淘汰掉大部分人,初试复试阶段再淘汰约一半多人,剩下的是少数,寸草报晖的博客有相关的数据统计。可以这样讲,自主招生是一个很多人参与很少人成功的事情,整体看是一个性价比比较低的事。对每一个考生个体来讲,签约了不能说是100%的成功(最后还得看高考成绩),没签约是100%的失败,成功是少数,失败是多数。也就是说,大多数自主招生的参与者是以失败而告终的。考生在高三的精神压力是比较大的,心理承受能力也是比较差的,自主招生的不成功会使考生有或多或少的挫败感,会感觉在同学中“没面子”,跟家长发脾气,甚至自信心受到打击。还有的考生很情绪化,原本很喜欢某个学校,因报该校自主未成,就抱怨学校,转而赌气不报了。
签约学校的满意度问题。好学生往往会参加几个学校的复试,都通过都签约最好,报志愿时再做最后选择。如果通过的不是最想报的学校,而最想报的学校不靠自主优惠冲一冲也许能考上,但家长老师求稳希望报自主签约的学校,这会让考生很纠结。例如某考生报华约的清华和上海交大,后者成功。该考生非常想冲一冲清华而且有可能成功,于是纠结。还有一种更特殊的情况,签约的是名校非常好,可不是考生想上的学校,放弃了可惜。例如考生签了清华,但他非常想学医,清华的医学八年制(协和)不招降分投档的学生,于是纠结。尽管报志愿要到5月份(京沪)或7月初,但总是心里闹得慌。我认识的考生朋友里这几种情况都有。
确认专业的满意度问题。关于自主招生的作用,有句话说得挺明白:“降分进门坎,加分保专业”,大多数学校在去年及以前是这种模式,签约时不一定明确录哪个专业,要看考生高考的成绩和所填报的专业志愿情况,这给了考生较大的专业选择空间。但今年教育部有了新规定,自主签约时必须明确录在哪个专业并予以公示,正式录取时不得改变。新规定的本意是防止招生腐败,但这一条定得有些死。事实上多数考生在二三月份还没顾得思考专业的问题,更多的高招咨询要到4月(京沪),出分报志愿的省要到6月底,那么自主招生复试结束马上签约到专业,会让考生来不及想清楚自己究竟想学哪个学科哪类专业,匆匆忙忙签了约,以后可能后悔。
过于放松,影响高考成绩。有少数考生签了自主招生,以为进了“保险箱”,后两个月学习有所放松,导致高考成绩低于一模二模的成绩排位,把得到的二三十分优惠给“抵消”掉了。每年发生这种情况的不是个例。
  当然上述情况不一定都发生,但提前了解,有心理准备,一旦遇到,就可正确处理了。
  针对上述情况,结合我个人的体会,提以下建议供参考。
家长要放平心态,帮助考生共同应对各种情况。高考原本是学生的事,但实际情况是家长在“打前站”,调研分析交流甚至决策。北京前两个月有许多场报志愿的专家讲座,听众几乎都是家长,家长参与前期工作十分重要。所以家长首先要放平心态,千万不要瞎着急,不要盲目跟风,不要攀比,不要人云亦云。不正确的心态会影响孩子,使其焦虑甚至烦躁。
家长要先学习,了解政策,了解规则,了解高校学科专业。这方面北京的家长走在了前面,因为是考前报志愿。自主招生则又把时间再一次提前。凡自主招生的学生都是好学生,都渴望上自己最想上的学校专业,所以家长帮助提前做功课是必须的,家长现弄明白,再把了解的情况给孩子尽量讲清楚。春节是个好时机,可与孩子轻松愉快地沟通讨论。可以通过大学的官网了解学校各方面的情况。(本人将另文介绍“怎样从大学官网上了解更多的信息”。)
要想清楚你希望通过自主招生达到什么目的。全国有90所高校有自主招生权,除少数面向本省外大多都面向全国,自主招生确认签约的名额是不分省的,给予考生的优惠也是各不相同。有降20、30、40、60甚至降到一本控制线进门的,还有不降分只优惠专业的;有定向到某专业的,还有定向到学科或二级类的;不知是否还有加分后与统招生排队分专业,或服从专业调剂的。总之,看这个优惠是否与考生的愿望目的相吻合。不要光看学校名气,也不要迷信大学排名,想好自己想要什么,看中这个学校的是什么,自主招生优惠能给你什么。签约自主招生不是目的,真正的目的是利用自主招生的政策使考生被想上的学校专业录取。
帮助考生正确认识正确对待自主招生,最好目标清晰,适时适度地投入,努力争取最好结果。这里包括帮助考生放平心态,不要和同学攀比,无论成功与不成功都不能影响后面的复习模考直至高考,要懂得“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道理。更重要的要帮助考生尽可能了解些关于大学学科专业的知识,尽量争取自主签约的学科专业与考生的意愿相吻合。这一点有难度,不是所有的家长都有条件做到,只能是家长和考生共同尽力。我博客有关于高校、学科、专业的介绍文章,建议家长阅读参考。
合理合法决策最后的志愿。考生参加自主招生最理想的状况是:考生看重学校,学校欣赏考生,自主签约保障,录取专业满意。但如果不够理想,还是有机会调整改变的。经常有人问自主招生签约后报志愿时可否改变,答案是肯定的。其实自主招生的协议是一份对考生有利的“不平等条约”,高校不能违约,考生可以违约并且对个人没有不利影响。唯一可能的影响是下一年该大学校给该考生所在中学的校推名额可能因你的违约而减少,但这种情况涉及面不大。全国绝大多数省份是出分报志愿,分数考高了只要对考生自己有利就可以调整志愿。北京今年第一次改为平行志愿组,总的讲对考生更有利,如果一模二模成绩好,5月报志愿时也可以进行调整。例如,签约了一所外省学校,该校在本省的提档线历年都并不很高,而自己的成绩不错(一模或高考),就可以把原签约学校放在一
B的位置以普通考生的身份参与录取,另选一A。对待签约专业也是这个道理。或者到报志愿时考生有了新的想法新的志向,不必被自主招生的协约限制,可以选择放弃,当然放弃也要付出代价,保障优惠没了,当初的自主招生也白忙活了。自主招生奥赛生到底比高考生多些什么优势
江苏招生考试网
  【摘要】随着高考改革愈演愈烈,高考的考核方式越来越不明晰,顶尖大学也发现通过高考这种形式选拔不出自己想要的学生。故而很多顶级高校通过自主招生、竞赛签约等形式录取竞赛生,高考生能进入顶级名牌大学的机会越来越少。奥赛省三以上的奖项对于升入重点大学有非常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来看看奥赛获奖选手到底比普通高考生多哪些升学路径?  1、如果能在五项学科竞赛中获得金牌且进入国家集训队,就可直接保送清华北大;要想进入五项学科竞赛国家集训队,非常难,要过五关斩六将,且全国仅有不到300个集训队名额。从一百来万竞赛生里突颖而出,成为佼佼者,实在很难呐。  2、
如果取得全国决赛的金牌、银牌、铜牌,可以和清北复交科浙南等名校签约,获得最多降一本线录取的优惠(教育部并未制止提前签约给竞赛生降分的行为,实际上此类学生仍然需要走自主招生流程);当然金牌基本都和清北签约,其他名校只能能捡少数一些银牌和一些铜牌选手了。  3、获得省一等奖的同学,部分学生有机会参加清华北大的夏令营、金秋营,也有签约优惠的可能,一般优惠幅度在20分至60分甚至可以附条件降到一本线;  4、省一等奖的同学除了有机会参加北大清华学科竞赛营以外,还可以报名参加顶尖大学的自主招生考试,基本复旦交大浙大南大中科大等名校都是要求必须省一才报名。由于保送和自招政策的改变,导致省一人满为患争抢名校自招名额。  5、如果获得五项学科竞赛的省二省三奖项,也完全可以作为二档985和211大学自主招生的敲门砖。有五项学科竞赛省二省三奖项,在自主招生第一关——资格审查——的时候,就会比其他同学多一些硬通货。  另外特别提醒竞赛党们,除了争取拿到五项学科竞赛省三以上奖项,还需要把高考成绩至少稳定在一本线以上。千万不要竞赛成绩拿到了,高考分数却达不到,那就太可惜了!
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账号(jszkwx)
加入江苏高考QQ群,为您高考答疑
2017高考文科家长群&&&&&&&&&
2017高考理科家长群&&&&&&&&&
江苏省自主招生交流群&&&&&&&
江苏自主招生交流群2群&&&&&
2017高考理科家长群2群&&&&
2017高考文科家长群2群&&&&
相关阅读:
热门推荐:高中阶段有哪些竞赛对自主招生有用?
竞赛时间:每年4月10日前为省级组织阶段;每年4月10日至8月为全国赛事组织阶段;每年8月下旬到年底为总结阶段。
大赛主要内容包括:青少年科技创意竞赛、青少年科技创新成果竞赛、科技辅导员科技创新成果竞赛、少年儿童科学幻想绘画比赛、青少年科技实践活动比赛等。
提交科技创新作品,可以是科技发明、程序设计、科学调查等,涉及到物理、化学、生物、计算机、医学、农学、生物学、工学等领域。
省级竞赛每年5月,全国竞赛每年7月;
团体参赛,现场比赛。
机器人综合技能比赛&&、机器人创意比赛&、&机器人足球比赛、&FLL机器人工程挑战赛、VEX机器人工程挑战赛&、&RIC机器人创新挑战赛;
机器人竞赛是软件和硬件的结合,既要学习机器人编程,也要学习机器人硬件的组装和改装。尤其到了国赛阶段对软件和硬件的要求都较高。
每年10月中旬省赛初赛,11月中旬省赛复赛,次年8月全国决赛;
个人参赛,现场编写程序。
计算机编程;
竞赛分普及组和提高组,但报名对初高中并无限制,因此初中生也可参加提高组竞赛;省级竞赛获奖者通过选拔参加全国竞赛。
每年9月上旬预赛,9月中下旬复赛(笔试+实验),10月底全国决赛。
个人参赛,笔试+实验
竞赛内容包含高中物理和大学物理的部分内容,复赛和全国决赛包括笔试和实验两部分。
年7月省级联赛第一试;每年9月省级联赛第二试;每年12月为冬令营全国决赛;
个人参赛,省级联赛为笔试,全国决赛为笔试+实验。
竞赛化学,参考化学竞赛大纲。
竞赛内容涵盖较广泛,省赛只有笔试,国赛含笔试和实验两部分。
每年9月为省赛你的初赛试和复赛,12月为冬令营(全国决赛);
初赛不超出高中新课标规定的内容,发赛增加课标外知识;
复赛和全国决赛内容范围和深度,远高于高考难度;
每年5月省级联赛,含初赛和复赛;每年8月为全国决赛,包括笔试和实验两部分;
个人参赛;
包含高中生物和大学生物学部分内容;
参赛人数相对较少,联赛只有笔试没有实验;
年3月省内评选;每年4月全国评选;每年暑期全国评比入围者面试。
个人参赛,提交作品评比,现场面试评选全国奖。
高中生可提交下列类别作品:电脑艺术设计、电脑动画(二维)、电脑动画(三维)、“健康教育”专项动画、网页设计、计算机程序设计、“校讯通”专项手机动漫、3D创意设计(创新未来设计)、3D创意设计(创新三维设计)、微视频;
竞赛特点:涵盖门类较多,基本上是艺术设计和技术的结合。全国奖需要通过面试才能产生。
每年9月1日前提交报告;
同一学校3人组队参赛(由一名老师带队),在网上注册,选取数学问题进行研究,形成论文,提交评选;
研究范围涵盖基础数学与应用数学的所有领域,例如:&·
基础研究:包括代数、几何、概率、统计、分析等。&·
工程应用:包括计算机、互联网、通讯、信息及数码科技等。&·
商业应用:包括经济、金融、物流、管理、决策、运筹学、交通运输等。·
科学应用:包括医药、物理、化学、生物、环境及健康问题。&·
创新设计:包括图形设计、游戏等。·
精算学(针对“保险精算师大奖”而独立设置)
本竞赛是一个开放式的数学研究性活动,参赛者对数学问题进行研究并形成研究报告,对报告进行评比。奖项包括分区赛入围奖和全国总决赛金、银、铜、优胜奖,并有奖金。分区入围奖以答辩形式评选,全国决赛以英文答辩方式评选。
每年4月开始启动。
个人参赛,投稿评定,设一二三等奖;
以征文形式征稿,不限内容、题材、体裁,字数5000字以下。
分A/B/C三组,A组为高二、高三学生。B组为高一和初中生;C组为学生以外的30岁以下的青年人。本竞赛是文科类竞赛里含金量最高的赛事。
:每年12月为初赛第一阶段,次年2月为初赛第二阶段;次年4月为复赛;每年7月为全国决赛。
个人参赛;
初赛主要考察英语作文;复赛包括作文、口语和听力;
赛程较长,是英语综合能力的比拼。
每年11月—次年3月为初赛,每年4月—5月为复赛(分省区复赛和全国网络复赛)
个人参赛,初赛为提交作品,复赛为现场作文。
赛程较长。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参加竞赛自主招生容易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