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暖与海平面上升是体现在全球温度上升上的吗?

&基本介绍/全球气候变暖
百多年全球气温波动含义全球变暖指的是在一段时间中,地球大气和海洋温度上升的现象,主要是指人为因素造成的温度上升。世界范围内认为由于温室气体(如二氧化碳等)排放过多所造成的。概要近100多年来,全球平均气温经历了:冷→暖→冷→暖四次波动,总的来看气温为上升趋势。进入八十年代后,全球气温明显上升。全球大气层和地表这一系统就如同一个巨大"玻璃温室",使地表始终维持着一定的温度,产生了适于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的环境。在这一系统中,大气既能让太阳辐射透过而达到地面,又能阻止地面辐射的散失,我们把大气对地面的这种保护作用称为大气的温室效应。造成温室效应的气体称为"温室气体",它们对太阳短波辐射可见光(3.8~7.6nm,波长较短)具有高度的穿透性,而对地球反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如红外线)具有高度的吸收性。这些气体有二氧化碳、甲烷、氯氟化碳、臭氧、氮的氧化物和水蒸气等,其中与百姓关系最密切的是二氧化碳。近百年来全球的气候正在逐渐变暖,与此同时,大气中的温室气体的含量也在急剧增加。许多科学家都认为,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所造成的温室效应的加剧是全球变暖的基本原因。人类燃烧煤、油、天然气和树木,产生大量二氧化碳和甲烷进入大气层后使地球升温,使碳循环失衡,改变了地球生物圈的能量转换形式。自工业革命以来,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了25%,远超过科学家可能勘测出来的过去16万年的全部历史纪录,而且尚无减缓的迹象。大气中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是造成地球气候变暖的根源。国际能源机构的调查结果表明,美国、中国、俄罗斯和日本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几乎占全球总量的一半。调查表明,美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居世界首位,年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约20吨,排放的二氧化碳占全球总量的23.7%。中国年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约为11.73吨,约占全球总量的13.9%。全球气候变暖已经是“毫无争议”的事实,全球气候变暖是指全球升高,导致地球气候变化。近100多年来,全球平均气温经历了冷-暖-冷-暖两次波动,总的看为上升趋势。进入八十年代后,全球气温明显上升。年全球平均气温比100年前上升了0.48℃。由于对来自太阳的短波辐射具有高透过性,而对地球和低层大气放射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吸收性,也就是常说的“”。白天,进入大气顶的短波太阳辐射,一部分被地表,云和离开大气顶,大约51%左右被地球表面吸收,大约19%被云和大气吸收。地球表面,云和大气也向外空放射红外长波辐射,一部分被大气吸收, 其余部分离开大气顶进入太空。当地-气系统吸收的短波太阳辐射与由它放射并离开大气顶的长波辐射相等时,地-气系统处于热力平衡状态。 近一个以来,& 大量使用矿物、燃料(如、等),排放出大量的等多种。 大气中温室气体的增加, 加强了对放射长波辐射的吸收,使得离开大气顶的长波辐射减少,地球的辐射收支为正值。増加的辐射能将导至地-气系统平均温度的升高。温室效应全球平均温度升高将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既危害自然的平衡,更威胁人类的食物供应和居住环境。&政府间气候变化问题小组根据气候模型预测,到2100年为止,全球气温估计将上升大约1.4-5.8(2.5-10.4)。根据这一预测,全球气温将出现过去10,000年中从未有过的巨大变化,从而给全球环境带来潜在的重大影响。为了阻止趋势,1992年专门制订了,该公约于同年在城市签署生效。依据该公约,同意在2000年之前将他们释放到大气层的二氧化碳及其它“温室气体”的排放量降至1990年时的水平。另外,这些每年的二氧化碳合计排放量占到全球二氧化碳总排放量60%的国家还同意将相关技术和信息转让给。发达国家转让给发展中国家的这些技术和信息有助于后者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各种挑战。截止2004年5月,已有189个国家正式批准了上述公约。
原因/全球气候变暖
一般认为,增强的温室效应主要是由于现代化工业社会过多燃烧煤炭、石油和天然气,大量排放尾气,这些燃料燃烧后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进入大气造成的。温室效应的增强令地球整体所保留的热能增加,地球表面温度持续增长。在增强的温室效应的基础上,公认的引起气候变化的因素主要是自然波动和人类活动,前者包括太阳辐射的变化、火山爆发等;后者则包括温室气体和的排放、土地利用的变化等。太阳活动太阳活动有专家认为现在气候变暖跟有关,与人类活动关系不大。俄罗斯科学家认为,增温和地球增温周期一致,主因是;一些也认为,气候变化主因在太阳,1975年~2000年之间,和地面温度变化曲线几乎一致;另外,天文学家认为,气候变化主因在。但是更多人认为人类活动是导致气候变暖形成的主要原因。但和丹麦科研人员近日指出,温室气体增加并非导致气候变暖的惟一原因,太阳活动变化在其中也起到了推动作用。日本环境信息研究院的教授制作了一张图表。从图上看,过去200年间地球平均气温和太阳磁场强度的变化曲线基本吻合。伊藤公纪由此推断,太阳活动对气候变暖也有影响,仅用温室气体增加解释气候变暖可能不够全面。太阳活动对地球气温的影响已被专家们关注了很长时间。一般来说,多的时候,太阳活动剧烈。比如史料曾记载,公元17世纪时太阳黑子很少出现,当时的地球气候也相对寒冷。但地面获得的探测信息也显示,太阳活动强弱变化引起的太阳辐射能量变化幅度仅为0.1%,如此微小的变化似乎不足以对气候造成太大影响。云量减少丹麦国际空间科学家提出一种假说,认为太阳活动的变化会改变地球上空的云量,“放大”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从而左右气候变化。他们推测射向地球的可较稳定地使部分大气化,使云容易生成,从而吸收太阳的大量辐射,降低地球温度。但是,太阳活动高峰时释放出的,能干扰宇宙射线射向地球,使云不易形成,进而导致地球温度升高。目前,丹麦科研人员正在研究与云形成有关的各种因素,以论证上述假说。臭氧层温度也有日本专家提出,虽然太阳辐射能量的变化幅度只有0.1%,但他们发现这种能量变化能使地球大气对于太阳紫外线的吸收量变化幅度达到百分之几,这种吸收量的增加会使大气温度升高。日本气象研究所第二研究部负责人表示,臭氧层温度的变化会波及对流层,从而对和造成影响,但目前尚不清楚上述机制能对地球气候变暖产生多大影响。为了继续研究这个课题,小寺邦彦等人组成的国际研究小组已开始工作。大量温室气体的排放导致全球气候变暖温室气体地球气候变暖和人类大量排放温室气体导致温室效应有关。温室效应是造成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这是科学家考察了近一百年来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加与气温上升相关性而提出的。大气层和地表这一系统就如同一个巨大的“温室”,使地表始终维持着一定的温度,产生了适于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的环境。在这一系统中,大气既能让太阳辐射透过而达到地面,同时又能吸收热能,阻止地面辐射的散失,大气对地面的这种保护作用称为大气的温室效应。造成温室效应的气体称为“温室气体”,它们可以让太阳自由通过,同时又能吸收地表发出的长波辐射。这些气体有二氧化碳、甲烷、氯氟化碳、臭氧、氮的氧化物和等,其中最主要的是二氧化碳。近百年来全球的气候正在逐渐变暖,与之同时,大气中的温室气体的含量也在急剧地增加。许多科学家都认为,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所造成温室效应的加剧可能是全球变暖的基本原因。随着人口的急剧增加,工业的迅速发展,排入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相应增多;又由于森林被大量砍伐,大气中应被森林吸收的二氧化碳没有被吸收,由于二氧化碳逐渐增加,温室效应也不断增强。据分析,在过去二百年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25%,地球平均气温上升0.5℃。估计到下个世纪中叶,地球表面平均温度将上升1.5-4.5℃,而在中高纬度地区温度上升更多。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燃烧化石燃料而使二氧化碳含量急剧增加,近十年来增加将近30%;其次是,从饲养牲畜的粪便发酵,污水沟泄漏,稻田粪肥发酵等活动产生的;还有许多人类合成的,自然界原本不存在的气体,如氟里昂。近几十年来,由于人口急剧增加,工业迅猛发展,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及煤炭、石油、天然气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远远超过了过去的水平。而另一方面,由于对森林乱砍乱伐,大量农田建成城市和工厂,破坏了植被,减少了将二氧化碳转化为的条件。再加上地表水域逐渐缩小,降水量大大降低,减少了吸收溶解二氧化碳的条件,破坏了二氧化碳生成与转化的动态平衡,就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逐年增加。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增长,就使地球气温发生了改变。但是有乐观派科学家声称,人类活动所排放的二氧化碳远不及火山等地质活动释放的二氧化碳多。他们认为,最近地球处于活跃状态,诸如和接连大爆发就是例证。地球正在把它腹内的二氧化碳释放出来。所以温室效应并不全是人类的过错。这种看法有一定道理,但是无法解释工业革命之后二氧化碳含量的直线上升,难道全是喷出的吗?自工业革命(1750年)以来,大气中温室气体明显增加,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了25%,远远超过科学家可能勘测出来的过去16万年的全部历史纪录,而且目前尚无减缓的迹象。这主要来源于化石能源燃烧活动、工业生产过程、和、废弃物处理等。在化石能源中,煤含碳量最高,石油次之,天然气较低。化石能源开采过程中的煤炭瓦斯、天然气泄漏排放二氧化碳和甲烷;、、化工等工业生产过程排放二氧化碳;水稻田、牛羊等反刍动物消化过程排放甲烷;土地利用变化减少对二氧化碳的吸收;废弃物排放甲烷和。人类燃烧煤、油、天然气和树木,产生大量二氧化碳和甲烷进入大气层后使地球升温,使碳循环失衡,改变了地球生物圈的能量转换形式。砍伐原始森林全球气候变暖的另一方面原因是肆意砍伐原始森林,使得吸收大气中二氧化碳的能力下降。据专家介绍,森林生态系统是大自然经过8000年的进化才逐渐形成的。所有的都沦为伐木业大规模开采利用的目标。在热带地区,许多现在已荡然无存的森林就是在过去的50年被砍伐一空的。仅1960年至1990年,就有超过4.5亿公顷的热带森林被吞噬,占世界热带森林总面积的20%;还有数百万的热带森林在砍伐、农田开垦和矿产开采中退化。&而且,全球的非法砍伐和非法木材产品交易还在继续加剧,尤其是在拥有热带森林的发展中国家和政府执法不力的等国。而国际市场对廉价木产品的需求,又进一步恶化了这一状况。 号称地球之肺的涵盖了地球表面5%的面积,制造了全世界20%的氧气及30%的生物物种。由于遭到盗伐和滥垦,亚马逊雨林正以每年7700平方英里的面积消退,相当于一个的大小。雨林的消退除了会让全球暖化加剧之外,更让许多只能够生存在雨林内的生物,面临灭种的危机。在过去的40年,雨林已经消失了两成。 碳排放自1975年以来,地球表面的平均温度已经上升了0.9华氏度,由温室效应导致的全球变暖已成了引起世人关注的焦点问题。学术界一直被公认的学说认为由于燃烧煤、石油、天然气等产生的二氧化碳是导致全球变暖的罪魁祸首。然而经过几十年的观察研究,来自美国Goddard空间研究所的博士提出新观点,认为温室气体主要不是二氧化碳,而是等物质。碳粒粉尘是一种固体颗粒状物质,主要是由于燃烧煤和柴油等高碳量的燃料时碳利用率太低而造成的,它不仅浪费资源,更引起了环境的污染。众多的碳粒聚集在对流层中导致了云的堆积,而云的堆积便是温室效应的开始,因为40%至90%的地面热量来自由云层所产生的大气 逆辐射,云层越厚,热量越是不能向外扩散,地球也就越裹越热了。汉森博士对于各种温室气体的含量变化都做了整理记录,发现在年间,二氧化碳的含量增长了近两倍,而从70年代到90年代后期,二氧化碳含量则有所减少。用目前流行的理论很难解释仍在恶化的全球变暖的现象。汉森博士认为,除了碳粒粉尘以外,还有一些气体物质能导致温室效应,如对流层中的臭氧 (正常的臭氧应集中在平流层中)、甲烷,还有巨毒无比的氯氟烃。但这些污染源的治理就相对困难些了。可喜的是,近几十年来非二氧化碳的温室气体含量已经有了一定的下降,如若甲烷和对流层中的臭氧含量也能逐年下降趋势,那么再过50年,地球表面平均温度的变化将近乎零。碳粒粉尘并不是不可避免的东西,随着内燃机品质的不断提高,甚或不使用内燃机的交通工具的问世,不能烧尽而剩余的碳粒是可以减少的。汉森博士的学说能够成立,则给地球带来了降温的新希望,但愿地球早日退烧。CO2含量研究空气中含有二氧化碳,而且在过去很长一段时期中,含量基本上保持恒定。这是由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始终处于“边增长、边消耗”的动态平衡状态。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有80%来自人和动、植物的呼吸,20%来自燃料的燃烧。散布在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有75%被海洋、湖泊、河流等地面的水及空中降水吸收溶解于水中。还有5%的二氧化碳通过植物光合作用,转化为有机物质贮藏起来。这就是多年来二氧化碳占空气成分0.03%(体积分数)始终保持不变的原因。二氧化碳气体具有吸热和隔热的功能。它在大气中增多的结果是形成一种无形的玻璃罩,使太阳辐射到地球上的热量无法向外层空间发散,最终结果是地球表面变热起来。因此,二氧化碳被称为温室气体。地球上可以吸收大量二氧化碳的是海洋中的浮游生物和陆地上的森林,尤其是。前大气中CO2含量是280ppm,如按目前增长的速度,到2100年CO2含量将增加到550ppm,即几乎增加一倍。全世界的许多气象学家都在努力研究,CO2含量增加一倍以后,到2100年全球的平均气温会增高多少?目前采用的具体办法是,根据大气运动规律和物理状态变化规律,设计成数值模式进行计算。不过,由于人们对大气运动变化规律认识得还不够完善,采取的简化计算办法不同,各个模式的计算结果常相差很大。为此,80年代美国科学院组织了评估委员会,对这些模式的结果进行研究和综合评估,最终得出CO2倍增后全球平均气温将上升3℃土1.5℃,即1.5℃-4.5℃。这就是对本问题最有权威的组织——第一次《报告》中采用的数字。近年来,气候模式的模拟能力有了重大改进,这主要是考虑了大气中气溶胶(空气中悬浮的微小颗粒)的作用。因为在燃烧化石燃料放出CO2的同时也释放出了巨量的等气溶胶。这种气溶胶会遮挡部分阳光到达地面,因此使地面气温降低,起到冷却作用。其数值据IPCC估计可达-0.5瓦/米?。即相当于CO2增温效应(1.56瓦/米?)的1/3,比甲烷的增温效应(+0.47瓦/米?)还略大。主要根据这个改进,IPCC在1996年公布的第二个《报告》中,把2100年CO2倍增后全球平均气温的升温值从1.5℃-4.5℃,修改为1.0℃-3.5℃。评估报告中还指出,由于海洋的巨大热惯性,到2100年这个增温值中大约只有50%-90%得以实现。然而,模式计算结果还说明,全球平均增温1.0℃-3.5℃不均匀分布于世界各地,而是赤道和热带地区不升温或几乎不升温,升温主要集中在高纬度地区,数量可达6℃-8℃甚至更大。这一来便引起另一严重后果,即两极和格陵兰的冰盖会发生融化,引起海平面上升。北半球高纬度大陆的冻土带也会融化或变薄,引起大范围地区沼泽化。还有,海洋变暖后海水体积膨胀也会引起海平面升高。IPCC的第一次评估报告中预计海平面上升70-140厘米(相应升温1.5℃-4.5℃),第二次评估报告中比第一次评估结果降低了约25%(相应升温1.0℃-3.5℃),最可能值为50厘米。IPCC的第二次评估报告还指出,从19世纪末以来的百年间,由于全球平均气温上升了0.3℃-0.6℃,因而全球海平面相应也上升了10-25厘米。全球海平面的上升将直接淹没人口密集、工农业发达的大陆沿海低地地区,因此后果十分严重。1995年11月在柏林召开的联合国缔约方第二次会议上,44个小岛国组成了小岛国联盟,为他们的生存权而呼吁。减少温室效应,保护生存环境此外,研究结果还指出,CO2增加不仅使全球变暖,还将造成全球大气环流调整和气候带向极地扩展。包括我国北方在内的中纬度地区降水将减少,加上升温使蒸发加大,因此气候将趋干旱化。大气环流的调整,除了中纬度干旱化之外,还可能造成世界其他地区气候异常和灾害。例如,低纬度台风强度将增强,台风源地将向北扩展等。气温升高还会引起和加剧传染病流行等。以疟疾为例,过去5年中世界疟疾发病率已翻了两番,现在全世界每年约有5亿人得疟疾,其中200多万人死亡。但是,温室效应也并非全是坏事。因为最寒冷的高纬度地区增温最大,因而农业区将向极地大幅度推进。CO2增加也有利于植物光合作用而直接提高有机物产量。还有论文指出,在我国和世界历史时期中温暖期多是降水较多、干旱区退缩的繁荣时期,等等。当然,在大气温室效应这个问题上,也有不同意见。例如,过去有些科学家认为目前数值模式还不成熟,计算结果过于夸大;百年升高0.3℃-0.6℃属于正常气候变化,不能证明是大气温室效应所造成,等等。当然这是少数人的意见。尽管如此,但对于目前大气中CO2浓度和全球温度正迅速增加,以及温室气体增加会造成全球变暖的原理,都是没有争论的事实。我们如果等到问题发展到了人类可以明显感知的水平,这时候往往已经难以逆转,那么就为时已晚。因此现在就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以便采取对策,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环境。
初始现象/全球气候变暖
法国滑雪场被迫人工降雪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2007年发表的第四份气候变化评估报告梗概中指出,对全球大气平均温度、海洋平均温度、冰川和积雪融化的观测以及对全球海平面的测量等已证实,全球气候正在变暖,连续渐成趋势。1、美国政府2007年公布一份报告说,刚过去的这个冬季是有记录以来北半球经历的最暖冬天,气候变暖的趋势令人担忧。这份由公布的报告说,综合陆地和海洋的气温,2006年12月至2007年2月间北半球平均气温比自1880年有记录以来同时期的平均气温高出0.72摄氏度。科学家认为,导致全球气温上升的“罪魁祸首”是温室气体,它主要来自工业活动、排放的尾气等。这些气体停留在大气层中,吸收太阳热量,形成温室效应。造成2007年暖冬的另一个原因是,即海水表面温度周期性变暖。2007年1月,这种情况尤其严重,造成了有记录以来最暖的1月份。2、中国气象部门通报称,该市二〇〇六年遭受的特大高温干旱和2007年出现的暖冬天气,是造成此间及其支流水位大幅降低甚至断流的主因。据统计,2007年冬重庆各地日照时数一百零一至二百四十五小时,与常年同期相比偏多五成;平均气温八点九摄氏度,较常年同期偏高一点二摄氏度,偏高幅度仅次于一九七九、一九八七年,为历史同期第三高值年。此外,因暖冬重庆各地“冬”光明媚、日照充足,使当地植物生长发育进程明显加快,生育期普遍偏早五至七天;各种花卉植物发育期也明显提前:中低海拔地区植物花期较常年提前了七至十天,高海拔地区植物花期比常年早十天左右;同时果树休眠期提早结束,、桃、梨、等果树已相继萌芽,进入盛花期,已开始谢花。3、俄罗斯2007年冬季的气温比过去十年要高出许多,而据俄罗斯专家预测气温仍将会继续上升。异常的“暖冬”现象不仅对人的身体健康和经济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也破坏了动植物的生长规律,一些本该的动物无法进入冬眠状态,一些已经进入冬眠的动物则因这异常的温暖天气过早地苏醒。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异常天气现象对人的生活和健康以及经济所产生的危险系数越来越大,每年大约增长6%。4、2007年的冬天暖和得让人不敢相信。莫斯科白天的室外气温还有六七摄氏度;、的雪场迟迟不能开放;由于气温升高,甚至在欧洲最北端的国家肆虐;就连的熊和的都不肯冬眠。对于全球气候变暖的恐慌又一次爆发了,日,美国科学家的最新研究成果,称到2040年,将不再有冰雪!气象专家表示,由于暖冬的气温比常年略有偏高,这就使各种、活跃,滋生蔓延。冬天暖和、干燥,加上长时间使用和,会使人口干舌燥、嗓子疼、流鼻血、皮肤干燥发痒、火气大等。还会削弱人体的防御功能,诱发各种。美国纽约56年来最高气温记录
高温记录/全球气候变暖
在2000年后,各地的高温记录经常被打破。譬如:日,格罗诺镇录得摄氏41.5度,破139年来的记录。同年,8月10日,英国的温度达到摄氏38.1,破了1990年的记录。同期,南部晚上测得最低温度为摄氏25.5度,破了1873年以来的记录。8月7日夜间,也打破了百年最高气温记录。在2003年夏天,台北、、、、都破了当地高温记录,而中国更快速地屡破高温记录,67个气象站中40个都刷新记录。2004年7月,广州的罕见高温打破了五十三年来的记录。2005年7月,美国有两百个城市都创下历史性高温记录。日,重庆最高气温高达43度。台湾在日温度高达38.8度,破了1997年的记录。日是整个十一月最热的一日,最高气温高达29.2度,比1961年至1990年的平均最高温26.1度还要高。
历史/全球气候变暖
两千年全球气温变化从1750年开始,全球二氧化碳、甲烷以及氧化亚氮的含量一直以惊人的速度增加,已经远远超出工业革命前的水平。二氧化碳的增加主要是人类使用化石燃料所致,而甲烷和氧化亚氮的增加主要是由于人类的农业生产活动。根据仪器记录,相对于1860年至1900年期间,全球陆地与海洋温度上升了摄氏0.75度。自1979年,陆地温度上升速度比海洋温度快一倍(陆地温度上升了摄氏0.25度,而海洋温度上升了摄氏0.13度)。根据温度探测,的温度每十年上升摄氏0.12度至0.22度。在1850年前的一两千年,虽然曾经出现温暖时期与,但是大众相信全球温度是相对稳定的。根据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研究报告估计,自1800年代有测量仪器广泛地应用开始,2005年是最温暖的年份,比1998年的记录高了摄氏百分之几度。 和英国气候研究单位也有类似的估计,曾经预计2005年是仅次于1998年第二温暖的年份。在人类近代历史才有一些温度记录。这些记录都来自不同的地方,精确度和可靠性都不尽相同。在1860年才有类似全球温度仪器记录,相信当年的记录很少受到城市的影响。从最近的内的多方记录所展示的长远展望,在过去1000年的温度记录中可以看到有关的讨论及其中的差异。最近50年的气候转变的过程是十分清晰,全赖详细的温度记录。到了1979年,人类更开始利用卫星温度测量来量度对流层的温度。美国科学家研究发现,古代农业活动曾使世界避免进入新冰川期。这说明,人类活动引起全球气候变暖可能持续了数千年。研究人员说,砍倒大树并开垦第一片田地的史前农民使大气中甲烷和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含量发生了很大变化,全球气温因此逐渐回升。美国教授拉迪曼说:“要不是早期农业带来的温室气体,目前地球气温很可能还是冰川时期的气温。”拉迪曼承认,研究结果非常容易引起争议。气候变暖可能利于沙漠面积的缩小。气象学家们在对古代的气温变化图和沙漠分布图的对比分析中明显地看到,在距今8000年和1.3万年这两个地球暖期内,沙漠仅局限于澳大利亚的狭小地区,其它大陆上则基本上没有沙漠的踪迹,而在气温相对较低的其他时期,沙漠则迅速扩大。历史上,印度、中国、古埃及、巴比伦等四大文明古国基本上都在气温较高的热带或亚热带,其鼎盛时期,即经济繁荣期与地球上曾出现过的较小幅度的气温上升期基本吻合。无独有偶,近百年来特别是近几十年来的气候变暖期,也是全球经济的大发展时期。因此,气象学家们预言,在未来的几十年间,可能是世界经济超常规、跳跃式发展时期。 气象学家们认为,全球沙漠面积最小的时期、古代经济的繁荣期与地球上不同程度的气候暖期基本一致,并不是偶然的巧合,这三者之间肯定存在着某种内在的联系,但由于科学技术水平和观测手段所限,这种联系目前仍是谜&。
相关化学元素/全球气候变暖
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在常温常压下为无色而略带刺鼻气味和微酸味的气体。CO2分子有16个价电子,基态为线性分子,属D∞h点群。CO2分子中碳氧键键长为116pm,介于碳氧双键(乙醛中C=O键长为124pm)和碳氧三键(CO分子中C≡O键长为112.8pm)之间,说明它已具有一定程度的叁键特性。因此,有人认为在CO2分子中可能存在着离域的大π键,即碳原子除了与氧原子形成两个键外,还形成两个三中心四电子的大π键。氟利昂氟利昂等消耗臭氧物质是臭氧层破坏的元凶,氟利昂是本世纪20年代合成的,其化学性质稳定,不具有可燃性和毒性,被当作制冷剂、发泡剂和清洗剂,广泛用于家用电器、泡沫塑料、日用化学品、汽车、消防器材等领域。80年代后期,氟利昂的生产达到了高峰,产量达到了144.17万吨。在对氟利昂实行控制之前,全世界向大气中排放的氟利昂已达到了2007.69万吨。由于它们在大气中的平均寿命达数百年,所以排放的大部分仍留在大气层中,其中大部分仍然停留在对流层,一小部分升入平流层。在对流层相当稳定的氟利昂,在上升进入平流层后,在一定的气象条件下,会在强烈紫外线的作用下被分解,分解释放出的氯原子同臭氧会发生连锁反应,不断破坏臭氧分子。科学家估计一个氯原子可以破坏数万个臭氧分子。氮元素名来源于希腊文,原意是“硝石”。1772年由瑞典药剂师舍勒和英国化学家卢瑟福同时发现,后由法国科学家拉瓦锡确定是一种元素。氮在地壳中的含量为0.0046%,自然界绝大部分的氮是以单质分子氮气的形式存在于大气中,氮气占空气体积的78%。氮的最重要的矿物是硝酸盐。氮有两种天然同位素:氮14和氮15,其中氮14的丰度为99.625%。氧氧气通常条件下是呈无色、无臭和无味的气体。除惰性气体外的所有化学元素都能同氧形成化合物。大多数元素在含氧的气氛中加热时可生成氧化物。有许多元素可形成一种以上的氧化物。氧分子在低温下可形成水合晶体O2.H2O和O2.H2O2,后者较不稳定。氧气是水中生命体的基础。氧在地壳中丰度占第一位。干燥空气中含有20.946%体积的氧;水有88.81%重量的氧组成。除了O16外,还有O17和O18同位素。
预测/全球气候变暖
美地球表面温度的少许上升可能会引发其他的变动,例如:大气层云量及环流的转变。当中某些转变可使地面变暖加剧(正反馈),某些则可令变暖过程减慢(负反馈)。 利用复杂的气候模式,“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在第三份评估报告估计全球的地面平均气温会在2100年上升1.4至5.8℃。这预计已考虑到大气层中悬浮粒子倾于对地球气候降温的效应与及海洋吸收热能的作用 (海洋有较大的热容量)。但是,还有很多未确定的因素会影响这个推算结果,例如:未来温室气体排放量的预计、对气候转变的各种反馈过程和海洋吸热的幅度等等。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说,科学家通过两项最新研究预测,即使现在全世界温室气体的排放量稳定在2000年的水平,本世纪全球变暖和海平面上升的趋势已经不可逆转。国家大气研究中心的科学家在杂志上连续发表两篇论文,从不同角度预测了全球气候变化的趋势。他们的成果由联合国下属的政府间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评估,收录到2007年公布的下一份全球气候变化报告中。漫画在第一篇论文中,国家大气研究中心的提出了一个较简单的来理解全球气候变化。他认为,由于存在“”,对温室气体等外界影响的反应有所滞后,本世纪全球变暖的趋势只不过是以前排放温室气体的后果。据魏格雷预测,到2400年,已存在于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成分,将至少使全球平均气温升高1摄氏度;不断新排放的温室气体,又将导致全球平均气温额外升高2至6摄氏度。这两个因素还会分别引起海平面每世纪上升10厘米和25厘米。要遏制气候变暖的趋势,现在就必须将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控制在极其低的水平,即使这样海平面上升的趋势恐怕也难以避免,每世纪10厘米的上升速度可能是最乐观的预测。由等人发表的第二篇论文则预测,由于“热惯性”的存在,即使本世纪中人类不向大气排放任何温室气体,到2100年全球平均气温也将至少升高0.5摄氏度,海平面将上升11厘米以上,其中海平面上升的速度比科学家早先的预测值高了一倍多。梅尔对此解释说,这是因为以前的预测没有考虑到冰川融化等的影响。&梅尔的研究小组用两套数学模型,借助模拟了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分别为低、中、高时的气候和海平面变化情况。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2007年发表的第三份气候变化评估报告梗概中,专家曾预测到2100年,全球平均气温将升高1.4摄氏度至5.8摄氏度,海平面将升高9厘米至88厘米。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即IPCC,由各国气象专家组成,研究全球气候趋势)预测,到2100年,随着二氧化碳的成倍增加,全球气温将升高1.5至4.5摄氏度。根据这一预测,全球气温将出现过去10000年中从未有过的巨大变化,从而给全球环境带来潜在的重大影响。有专家们预测,从现在开始到2100年,全球平均气温的“最可能升高幅度”是1.8摄氏度至4摄氏度,海平面升高幅度是18厘米至59厘米,而造成这一趋势的原因“很可能”即至少有90%的可能是人类活动。而2001年发布的上一次全球气候变化评估报告使用的词语是“可能”,“可能”表示66%的可能性。德国研究人员表示,未来全球气温可能会远远高于一些科学家此前所做的预测,如果新的计算机模型关于气候变化所做的预测是正确的话。德国美因兹马普化学研究所的教授及其研究小组的最新测算方法却表明,全球气温上升的最高幅度可达到6摄氏度。安德烈埃教授表示,这种新的方法是将悬浮微粒、温室气体和效应统一在一起,改变了以往关于气候变化的预测,即使之从人们可以容忍的程度发展到更迅速变化的危险境地。安德烈埃教授将温室气体比作是导致全球变暖的加速器,悬浮微粒的存在则可以减缓气温的上升。悬浮微粒是空气中产生于燃烧、化学制品和烟尘之中的细小微粒。随着新的空气净化调节装置的使用,悬浮微粒的数量将会减少,因而其冷却功效也就随之变小。相反,全球气温却会随之上升。悬浮微粒只能在大气中停留一周的时间,而温室气体则能停留大约50多年的时间。也就是说,悬浮微粒的冷却作用减少得快,而温室气体减少得慢。这样,在长期的竞赛中,温室气体最终必将战胜悬浮微粒,随之而来的就是灼热的高温天气。&然而,安德烈埃教授也同时承认,这种情况具有高度的科学不确定性,气候的变化也远远超出了经验和科学理解所能达到的范畴。如果他的计算是正确的,21世纪气候的变化就会超过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的预测。气候变暖影响鸟类迁徙
造成后果/全球气候变暖
我们可能从来没有想到气候的变化可能会撕裂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但科学家指出,人类活动引起气候变化,而气候变化最终将影响地球内部的运行方式。全球气候变暖造成的影响包括:极地融化,海平面上升,淹没较低洼的沿海陆地,冲击低地国及多数国家沿海精华区并造成全球气候变迁,导致不正常暴雨、干旱现象以及沙漠化现象扩大,对于生态体系、水土资源、人类活动与生命安全等都会造成很大的伤害,弊大于利。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全球变暖可能会通过两种过程导致:第一种是海水受热膨胀令水平面上升;第二种是北极及南极洲上的冰川溶解使海洋水份增加。预期地球1900年至2100年的平均海平面上升幅度介乎0.09米至0.88米之间。的一份报告显示,即使海平面只小幅上升1米,也足以导致5600万发展中国家人民沦为难民。而全球第一个被海水淹没的有人居住岛屿即将产生——位于南太平洋国家的岛屿卡特瑞岛,目下岛上主要道路水深及腰,农地也全变成烂泥巴地。穿着传统服饰向来乐天知命的卡特瑞岛人,几百年来遗世独立,始终保持着传统生活模式,但他们却因人类对环境的破坏造成全球暖化,令他们将面临被海水淹没的命运。卡特瑞岛环保人士保罗塔巴锡说:“他们已经持续被海洋力量攻击,还有持续不断的洪水,原有的地区都被改变了,被破坏殆尽,几乎所有的地方都被海水淹没了。”海港城市被淹全球有超过一半人口居住在沿海100公里的范围以内,其中大部分住在海港附近的城市区域,包括著名的国际大都市:纽约,上海,东京和悉尼。所以,海平面的显著上升对沿岸低洼地区及海岛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害,例如加速沿岸沙滩被海水的冲蚀、地下淡水被上升的海水推向更远的内陆地方。气候变暖导致高山积雪减少,水资源面临问题高山积雪减少法国雪研究中心在2002年2月就气候变暖对阿尔卑斯山脉形成的影响进行的一项研究结果显示,预计到2030年,阿尔卑斯山脉海拔1600米以下的积雪将大量融化,整个山脉的降雪期将比现在平均减少1个月&。欧洲《古气候》杂志上发表的文章指出,由、法国、俄罗斯和美国科学家共同完成的一项研究证实,气候变暖已对喜马拉雅山常年积雪产生影响&。气候变暖导致土地干旱,人畜面临粮食问题土地干旱,农业受灾由于气温增高,水汽蒸发加速,最终会改变地区资源分布,导致粮食、水源、渔获量等的供应不平衡,最终引发国际间经济、社会问题。20世纪60年代末,非洲下撒哈拉牧区发生持续6年的干旱。由于缺少粮食和牧草,牲畜被宰杀,饥饿致死者超过150万人。联合国日发表报告称,气候变暖导致占全球41%的干旱地区土地不断退化,全球沙漠面积正在逐渐扩大,众多人口将面临生计问题&。农作物质量将损耗全球气候变暖可能加快农作生长速度,造成土壤贫瘠,作物生长终将受限制,还会间接破坏生态环境,改变生态平衡。研究人员综合分析了近20年来的40多项相关研究后发现,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较高时,、、和的蛋白质含量平均降低15%。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人们赖以生存的农作物所含营养可能会越来越少。海洋风暴更猛烈2005年7月美国气象学专家研究发现,全球变暖虽然没有导致飓风和台风更频繁,但是使这些海洋风暴变得更猛烈。调查显示,上世纪70年代以来,大西洋和太平洋的大型风暴在持续时间和强度上比过去增加50%。马萨诸塞理工学院气象学专家克里·伊曼纽尔的研究发现,上述趋势和大洋表面及大气的平均气温升高有关。理论研究和计算机模拟实验都表明,全球变暖会促使风暴强度增加,部分原因是气温升高使海水表面变暖。在大西洋和加勒比海,海水暖流旋转流动时为风暴形成提供了动力。伊曼纽尔分析了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来自风暴监测仪、飞机和卫星的数据,发现北大西洋和北太平洋的风暴释放的能量都增加了,这一趋势在上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表现得尤为明显。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在新泽西州普林斯顿的地球物理流动动力学实验室的气象学专家汤姆·努森认为,伊曼纽尔的发现和以往的发现差别巨大。过去大多数研究人员认为,全球变暖对强大风暴的影响太小,以至于难以精确测量。此外,多数预测认为到2050年之前气候变暖都不会对热带风暴带来显著变化。一些专家还对伊曼纽尔的研究方法提出质疑,并认为这一结论存在较大偏见&。气候带转化&某些地区可能有更多雨量,但有些地区的雨量可能会减少。气流随大气温度的变化而改变方向,使气候带有所转变引发动物大迁徒。北半球冬季期更缩短,并且更冷更湿,而夏季则变长且更干更热,亚热带地区将更干燥,而热带地区则更湿。非洲将受到最严重的影响,森林将消失,沙漠会扩大,美国、中美洲和东南亚也会遭受旱灾。同时,恶劣的天气(包括热带旋风)可能增多,它将破坏城市,夺去许多人的生命。热带流行的疟疾和寄生早虫病将向北方蔓延,并可能扩散到欧洲。地中海地区由于严重的缺水将出现半沙漠化,在欧洲积雪将全部消失,亚热带植被将北迁几千米。在英国,风暴肆虐将会变得司空见惯,海岸上的防御设施将被海水淹没……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2007年3月刊登研究报告称,预计到2100年,全球变暖将使气候带发生巨大变化,极地气候和山地气候将逐渐消失,导致部分动植物面临灭绝的危险&。引发地质灾害全世界数据表明,全球气候变化加快了地震、火山喷发和灾难性海底滑坡发生的频率。一些地质学家解释说,气候暖化直接导致冰帽融化,这将释放出在地壳中被抑制的压力,引发极端的地质事故,其中包括地震、海啸及火山喷发。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地质学家帕特里克·吴用一个生动的例子解释了这种效果:他用拇指压着足球,当拇指抬起,对球的表面压力除去之后,足球会恢复原来的形状。地球两极这些厚冰层像拇指按压地球一样,给地球带来大量的压力,压制住地震的发生,但在它们融化之后,便会引发地震。当地震发生在海洋下,就会形成海啸。当然,对地球来说,由于地壳非常坚硬,这个恢复原状的过程相当缓慢&。北极格陵兰岛冰雪消融
致命威胁/全球气候变暖
史前致命病毒美国科学家发出警告,由于全球气温上升令冰层溶化,被冰封十几万年的史前致命可能会重见天日,大规模蔓延,导致全球陷入疫症恐慌,人类生命受到严重威胁。纽约的科学家在最新一期中指出,早前他们发现一种植物病毒,由于该病毒在大气中广泛扩散,推断在北极冰层也有其踪迹。于是研究员从格陵兰抽取 4块年龄由 500至14万年的冰块,结果在冰层中发现TOMV病毒。研究员指该病毒表层被坚固的蛋白质包围,因此可在逆境生存。这项新发现令研究员相信,一系列远古的流行性感冒、小儿麻痹症和天花、脑炎、狂犬病、登革热、黄热病等疫症病毒可能藏在冰块深处,目前人类对这些原始病毒没有抵抗能力,当全球气温上升令冰层溶化时,这些埋藏在冰层千年或更长的病毒便可能会复活,形成疫症。科学家表示,虽然他们不知道这些病毒的生存希望,或者其再次适应地面环境的机会,但肯定不能抹煞病毒卷土重来的可能性。新的冰川期来临南极冰盖的融化导致大量淡水注入海洋,海水浓度降低。“大洋输送带”因此而逐渐停止:暖流不能到达寒冷海域;寒流不能到达温暖海域。全球温度降低,另一个冰河时代来临。北半球大部被冰封,一阵接着一阵的暴风雪和龙卷风将横扫大陆。最终危害:可能会造成恐龙时代的再次降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
解决对策/全球气候变暖
虽然迄今为止,人们无法提出有效的解决,但是退而求其次,至少应该想尽办法努力抑制排放量的增长,不可听天由命任凭发展。首先,暂订2050年作为目标。如果按照目前这种情势发展下去,综合各种温室效应气体的影响,预计地球的届时将要提升两度以上。一旦气温发生如此大幅提升,地球的气候将会引起重大变化。因此为今之计,莫过于竭尽所能采取对策,尽量抑制上升的趋势。目前国际舆论也在朝此方向不断进行呼吁,而各国的研究机构亦已提出各种具体的对策方案。可惜仔细检视各种方案之后,迄今尚未发现任何一项对策足以独挑大梁解决问题。因此,吾人遂有必要寻求一切可能性,全面考量这些对策方案究竟具有何等效果。植树造林可以减缓气候变暖国家社会对策一、全面禁用氟氯碳化物实际上全球正在朝此方向推动努力,是以此案最具实现可能性。倘若此案能够实现,对于2050年为止的地球温暖化,根据估计可以发挥3%左右的抑制效果。二、保护森林的对策方案今日以热带雨林为生的全球,正在遭到人为持续不断的急剧破坏。有效的因应对策,便是赶快停止这种毫无节制的森林破坏,另一方面实施大规模的造林工作,努力促进森林再生。目前由于森林破坏而被释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根据估计每年约在1~2gt.碳量左右。倘若各国认真推动节制砍伐与森林再生计划,到了2050年,可能会使整个生物圈每年吸收相当于0.7gt.碳量的二氧化碳。具结果得以降低7%左右的温室效应。三、改善汽车使用燃料状况日本汽车在此方面已获技术提升,大幅改善昔日那种耗油状况。但在美国等地,或许是因油藏丰富,对于省油设计方面,至今未见有何明显改善迹象,仍旧维持过度耗油的状况。因此,该地区生产的汽车在改善燃油设计方面,具有充分发挥的余地。由于此项努力所导致的化石燃料消费削减,估计到了2050年,可使温室效应降低5%左右。四、改善其他各种场合的能源使用效率是要改善其他各种场合的能源使用效率。今日人类生活,到处都在大量使用能源,需要人们尽量节约用电(因为发电烧煤〕,少开汽车,注意住宅和办公室的冷暖气设备的节能。另一方面保护好森林和海洋,比如不乱砍滥伐森林,不让海洋受到污染以保护浮游生物的生存。我们还可以通过植树造林,并且减少使用一次性方便木筷,节约纸张(造纸用木材〕,不践踏草坪等等行动来保护绿色植物,使它们多吸收来帮助减缓温室效应。对于提升能源使用效率方面,仍然具有大幅改善余地,这对2050年为止的地球温暖化,预计可以达到8%左右的抑制效果。五、对石化燃料的生产与消费,依比例课税如此一来,或许可以促使生产厂商及消费者在使用能源时有所警惕,避免作出无谓的浪费。而其税金收入,则可用于森林保护和替代能源的开发方面。任何化石燃料一经燃烧,就会排放出二氧化碳来。惟其排放量会因化石燃料种类而有不同。由于天然瓦斯的主要成分为甲烷,故其二氧化碳排放量要比煤碳、石油为低。同样是要产生一千卡的热量,煤碳必须排放相当于0.098公克碳量的二氧化碳;这在石油则为0.085公克;若是换成天然瓦斯只需排放0.056公克即可。因此,有人提案依照、、的顺序予以加重课税。譬如生产方面,要对二氧化碳排放量较高的煤碳,以能量换算,每十亿焦耳课税0.5美元,而对天然瓦斯则只课税0.23美元。亦即二氧化碳排放量愈高的化石燃料课税愈重。至于消费方面的情形亦复加此,其课税比例在煤碳订为23%,在天然瓦斯订为13%。当然,现今阶段只不过是有这么一个构想而已。但若果真付诸实行,可望对于2050年为止的地球温暖化,提供大约5%的抑制效果。六、鼓励使用天然瓦斯作为当前的主要能源因为天然瓦斯较少排放二氧化碳。最近日本大城市都普遍改用天然瓦斯取代液化,此案则是希望更进一步推广这种运动。惟其抑制温暖化的效果并不太大,顶多只有1%的程度左右。七、汽机车的排气限制由于汽机车的排气中,含有大量的与,因此希望减少其排放量。这种作法虽然无法达到直接削减二氧化碳的目的,但却能够产生抑制臭氧和甲烷等其他温室效应气体的效果。预计将对2050年为止的温暖化,分担2%左右的抑制效果。八、鼓励使用譬如推动所谓“阳光计划”之类。这方面的努力能使燃料用量相对减少,因此对于降低温室效应具备直接效果。不过,就算积极推动此项方案,对于2050年为止的温暖化,只具4%左右的抑制效果。其效果似乎未如人们的期待。九、极广泛开发替代能源利用已作为废旧品的(Biomass Energy)作为新的干净能源,亦即利用植物经由光合作用制造出来的有机物充当燃料,藉以取代石油等既有的高污染性能源。燃烧生物能源也会产生,这点固然和化石燃料相同,不过排放量之比很悬殊。扩展生物能源系在大自然中极大范围的不断吸取二氧化碳作为原料,故可成为重覆循环的再生能源,达到抑制二氧化碳浓度增长的效果。十、遮蔽热带阳光科学家们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要围绕地球建立一个由小微粒或组成的,遮蔽阳光,调节地球温度。不过,一些反对者认为,这种想法肯定会有一些副作用,一个能够对太阳光进行有效散射的带将会使每个夜空都变成和满月时一样明亮;而且这一计划的预算将高得惊人,可能达到6万亿到200万亿,就连全球资金最为充足的科研机构也无法承担,如果把散射粒子改为太空飞船的话,预算额可能会少一些,估计能降到5000亿美元左右。地球诞生以来,大气温度曾经几度升降,太阳辐射、云层遮蔽和温室气体等各种因素都曾经或正在影响着气候。如果给地球围上一个粒子或飞船组成的“腰带”的话,上空就会出现一个阴影,要部署这些粒子,就必须使用一些专门的控制飞船,像一样照看粒子群。有科学家指出,减少太阳光照射,地球温度就会降低,而一些地面或太空系统完全可以实现这一目的。不过,有科学家指出,人们目前还无法计算出地球到底能吸收多少阳光,又有多少阳光被反射回太空,而这正是实施上述计划的关键一步。公民应对全球变暖一、使用节能的电器、合理地使用电器与高能耗的电器相比,能效高的节能电器仅使用二分之一到十分之一的电能即可达到同样的功能和效果。并且还有质量更高、使用寿命更长等优点。在选购电器时,可以参考能效标示:从1到5,能效逐渐降低。选择能效标识1的节能产品,可以帮助我们省电又省钱。& 节能灯&家庭采用节能灯照明。用高品质代替白炽灯,不仅减少耗电,还能提高照明效果。同样亮度的节能灯耗电量为白炽灯的1/4;一盏节能灯一年能节省家庭电费支出24元,而且节能灯的寿命一般比白炽灯长出6到10倍;使用节能灯,间接减少了因燃烧煤炭等化石能源发电排放的,有助于抗击全球变暖;使用节能灯,间接减少了因燃烧煤炭发电造成的空气污染和酸雨,为未来换得更多蓝天。以11瓦节能灯代替60瓦白炽灯、每天照明4小时计算,1支节能灯1年可节电约71.5度,相应减排二氧化碳68.6千克。按照全国每年更换1亿支白炽灯的保守估计,可节电71.5亿度,减排二氧化碳686万吨。& 在家随手关灯。养成在家随手关灯的好习惯,每户每年可节电约4.9度,相应减排二氧化碳4.7千克。如果全国3.9亿户家都能做到,那么每年可节电约19.6亿度,减排二氧化碳188万吨。& 选用节能洗衣机。节能洗衣机比普通洗衣机节电50%、节水60%,每台节能洗衣机每年可节能约3.7千克标准煤,相应减排二氧化碳9.4千克。如果全国每年有10%的普通洗衣机更新为节能洗衣机,那么每年可节能约7万吨标准煤,减排二氧化碳17.8万吨。& 合理使用空调。(1)夏季空调温度在国家提倡的基础上调高1℃。空调是耗电量较大的电器,设定的温度越低,消耗能源越多。适当调高空调温度,并不影响舒适度,还可以节能减排。如果每台空调在国家提倡的26℃基础上调高1℃,每年可节电22度,相应减排二氧化碳21千克。如果对全国1.5亿台空调都采取这一措施,那么每年可节电约33亿度,减排二氧化碳317万吨。选用节能空调。一台节能空调比普通空调每小时少耗电0.24度,保守估计,每年可节电24度。出门提前几分钟关空调。空调房间的温度并不会因为空调关闭而马上升高。如果全国1.5亿台空调都能在出门前提前3分钟关空调那么每年可节电约7.5亿度,减排二氧化碳72万吨。& 尽量少用电梯,目前全国电梯年耗电量约300亿度。通过较低楼层改走楼梯、多台电梯在休息时间只部分开启等行动,大约可减少10%的电梯用电。这样一来,每台电梯每年可节电5000度,相应减排二氧化碳4.8吨。全国60万台左右的电梯采取此类措施每年可节电30亿度,相当于减排二氧化碳288万吨。& 使用冰箱注意节能。选用节能冰箱&1台节能冰箱比普通每年可以省电约100度,相应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00千克。合理使用冰箱,每天减少3分钟的冰箱开启时间,1年可省下30度电。& 合理使用电脑、打印机。不用电脑时以待机代替屏幕保护,不用电脑时以待机代替屏幕保护,每台台式机每年可省电6.3度,相应减排6千克。用液晶电脑屏幕代替CRT屏幕,液晶屏幕与传统屏幕相比,大约节能50%。调低电脑屏幕亮度,调低电脑屏幕亮度,每台台式机每年可省电约30度,相应减排二氧化碳29千克;每台笔记本电脑每年可省电约15度,相应减排二氧化碳14.6千克。如果对全国保有的约7700万台电脑屏幕都采取这一措施,那么每年可省电约23亿度,减排二氧化碳220万吨。 不使用打印机时将其断电,不使用打印机时将其断电,每台每年可省电10度,相应减排二氧化碳9.6千克。如果对全国保有的约3000万台打印机都采取这一措施,那么全国每年可节电约3亿度,减排二氧化碳28.8万吨。& 合理使用电视机。每天少开半小时电视,每天少开半小时,每台电视机每年可节电约20度,相应减排二氧化碳19.2千克。调低电视屏幕亮度,将电视屏幕设置为中等亮度,既能达到最舒适的视觉效果,还能省电,每台电视机每年的节电量约为5.5度,相应减排二氧化碳5.3千克。& 适时将电器断电,及时拔下家用电器插头。电视机、洗衣机、微波炉、空调等家用电器,在待机状态下仍在耗电。如果全国3.9亿户家庭都在用电后拔下插头,每年可节电约20.3亿度,相应减排二氧化碳197万吨& 二、在餐饮上杜绝浪费如果全国平均每人每年减少粮食浪费0.5千克,每年可节能约24.1万吨标准煤,减排二氧化碳61.2万吨。每人每年少浪费0.5千克猪肉,可节能约0.28千克标准煤,相应减排二氧化碳0.7千克。如果全国平均每人每年减少猪肉浪费0.5千克,每年可节能约35.3万吨标准煤,减排二氧化碳91.1万吨。& 吸烟有害健康饮酒适量,减少吸烟。吸烟有害健康,香烟生产还消耗能源。1天少抽1支烟,每人每年可节能约0.14千克标准煤,相应减排二氧化碳0.37千克。如果全国3.5亿烟民都这么做,那么每年可节能约5万吨标准煤,减排二氧化碳13万吨。& 采用节能方式做饭煮饭提前淘米,并浸泡十分钟。提前淘米并浸泡10分钟,然后再用电饭锅煮,可大大缩短米熟的时间,节电约10%。每户每年可因此省电4.5度,相应减少二氧化碳排放4.3千克。如果全国1.8亿户城镇家庭都这么做,那么每年可省电8亿度,减排二氧化碳78万吨。& 尽量避免抽油烟机空转。在厨房做饭时,应合理安排抽油烟机的使用时间,以避免长时间空转而浪费电。如果每台抽油烟机每天减少空转10分钟,1年可省电12.2度,相应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1.7千克。& 微波炉代替煤气灶加热食物。微波炉比煤气灶的能源利用效率高。如果我国5%的烹饪工作用微波炉进行,那么与用煤气炉相比,每年可节能约60万吨标准煤,相应减排二氧化碳154万吨。& 选用节能电饭锅。对同等重量的食品进行加热,节能电饭锅要比普通电饭锅省电约20%,每台每年省电约9度,相应减排二氧化碳8.65千克。如果全国每年有10%的城镇家庭更换电饭锅时选择节能电饭锅,那么可节电0.9亿度,减排二氧化碳8.65万吨。& 三、保护森林,合理节约地使用木、纸制用品合理使用纸张和木材,不但保护森林,增加二氧化碳吸收量,而且减少了纸张和木材加工、运输过程中的能源消耗。& 拒绝一次性筷子。中国每年生产800亿双一次性筷子,首尾相接,可以从地球往返月球21次,可以铺满363个天安门广场,每年为生产一次性筷子减少森林蓄积200万立方米。如果全国减少10%的一次性筷子使用量,那么每年可相当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10.3万吨。每回收3双一次性筷子,就可以生产一张A4纸。& 重复使用教科书。如果全国每年有三分之一的教科书得到循环使用,那么可减少耗纸约20万吨,节能26万吨标准煤,减排二氧化碳66万吨。& 纸张双面打印有利于节省资源&纸张双面打印、复印。纸张双面打印、复印,既可以减少费用,又可以节能减排。只要全国10%的打印、复印做到这一点,那么每年可减少耗纸约5.1万吨,节能6.4万吨标准煤,相应减排二氧化碳16.4万吨。& 使用再生纸,使用感应节水用原木为原料生产1吨纸,比生产1吨再生纸多耗能40%。使用1纸可以节能约1.8克标准煤,相应减排二氧化碳4.7克。如果将全国2%的纸张使用改为再生纸,那么每年可节能约45.2万吨标准煤,减排二氧化碳116.4万吨。& 选择电子书刊,代替印刷书刊,用电子邮件代替纸质信函。用1封电子邮件代替1封纸质信函,可相应减排二氧化碳52.6克。如果全国三分之一的纸质信函用电子邮件代替,那么每年可减少耗纸约3.9万吨,节能5万吨标准煤,减排二氧化碳12.9万吨。& 用手帕代替纸巾。用手帕代替纸巾,每人每年可减少耗纸约0.17千克,节能0.2吨标准煤,相应减排二氧化碳0.57千克。& 减少装修木材使用量。如果全国每年2000万户左右的家庭装修能做到少使用0.1立方米装修用的木材,那么可节能约50万吨标准煤,减排二氧化碳129万吨。& 商店购物、过节送礼,减少使用过度包装。使用过度包装既浪费资源又污染。减少使用1千克过度包装纸,可节能约1.3千克标准煤,相应减排二氧化碳3.5千克。如果全国每年减少10%的过度包装纸用量,那么可节能约120万吨,减排二氧化碳312万吨。& 积极参加植树活动。1棵树1年可吸收二氧化碳18.3千克,相当于减少了等量二氧化碳的排放。如果全国3.9亿户家庭每年都栽种1棵树,那么每年可多吸收二氧化碳734万吨。四、节能减排,减缓气候变化,采用绿色的出行方式尽量选择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在选购车辆时选择排量小的汽车。&&每月少开一天车。每月少开一天,每车每年可节油约44升,相应减排二氧化碳98千克。如果全国1248万辆私人轿车的车主都做到,每年可节油约5.54亿升,减排二氧化碳122万吨。& 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以节能方式,如骑自行车或步行出行200公里。骑自行车或步行代替驾车出行100公里,可以节油约9升;坐公交车代替自驾车出行100公里,可省油六分之五。按以上方式节能出行200公里,每人可以减少汽油消耗16.7升,相应减排二氧化碳36.8千克。如果全国1248万辆私人轿车的车主都这么做,那么每年可以节油2.1亿升,减排二氧化碳46万吨。& 选购小排量汽车。汽车耗油量通常随排气量上升而增加。排气量为1.3升的车与2.0升的车相比,每年可节油294升,相应减排二氧化碳647千克。如果全国每年新售出的轿车(约382.89万辆)排气量平均降低0.1升,那么可节油1.6亿升,减排二氧化碳35.4万吨。& 五、节能减排,减缓气候变化,节约洗浴用水洗澡时,合理用水。给电热水器包裹隔热材料。有些电热水器因缺少隔热层而造成电的浪费。如果家用电热水器的外表面温度很高,不妨自己动手“修理”一下--包裹上一层隔热材料。这样,每台电热水器每年可节电约96度,相应减少二氧化碳排放92.5千克。如果全国有1000万台热水器能进行这种改造,那么每年可节电约9.6亿度,减排二氧化碳92.5万吨。&&淋浴代替盆浴并控制洗浴时间。盆浴是极其耗水的洗浴方式,如果用淋浴代替,每人每次可节水170升,同时减少等量的污水排放,可节能3.1千克标准煤,相应减排二氧化碳8.1千克。如果全国1千万盆浴使用者能做到这一点,那么全国每年可节能约574万吨标准煤,减排二氧化碳1475万吨。& 淋浴&适当调低淋浴温度。适当将淋浴温度调低1℃,每人每次淋浴可相应减排二氧化碳35克。如果全国13亿人有20%这么做,每年可节能64.4万吨标准煤,减排二氧化碳165万吨。& 洗澡用水及时关闭。洗澡时应该及时关闭来水开关,以减少不必要的浪费。这样,每人每次可相应减排二氧化碳98克。如全国有3亿人这么做,每年可节能210万吨标准煤,减排二氧化碳536万吨。& 使用节水的水龙头。使用感应节水龙头可比手动水龙头节水30%左右,每户每年可因此节能9.6千克标准煤,相应减排二氧化碳24.8千克。如果全国每年200万户家庭更换水龙头时都选用节水龙头,那么可节能2万吨标准煤,减排二氧化碳5万吨。& 避免家庭用水跑、冒、滴、漏。一个没关紧的水龙头,在一个月内就能漏掉约2吨水,一年就漏掉24吨水,同时产生等量的污水排放。如果全国3.9亿户家庭用水时能杜绝这一现象,那么每年可节能340万吨标准煤,相应减排二氧化碳868万吨。& 用盆接水洗菜。用盆接水洗菜代替直接冲洗,每户每年约可节水1.64吨,同时减少等量污水排放,相应减排二氧化碳0.74千克。如果全国1.8亿户城镇家庭都这么做,那么每年可节能5.1万吨标准煤,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3.4万吨& 用太阳能烧水。太阳能热水器节能、环保,而且使用寿命长。1平方米的太阳能热水器1年节能120千克标准煤,相应减少二氧化碳排放308千克。
全球变暖最大受害国/全球气候变暖
南太平洋上的美丽岛国图瓦卢很可能成为首个“沉没”的国家。该国气象局推算,50年之后,海平面将上升37.6厘米,这意味着图瓦卢至少将有60%的国土彻底沉入海中。这对图瓦卢意味着灭亡,因为涨潮时图瓦卢将不会有任何一块土地能露在海面上。由于气温的上升,坐落于印度洋上的“”马尔代夫消亡时间屈指可数。日,马尔代夫内阁召开世界首次“水下内阁会议”,凸显全球变暖对这个国家的威胁。基里巴斯是地球上最早迎接日出的地方,也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横跨南北两半球和东西两半球的国家。然而,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海平面上升,那里也难逃消失的厄运。,日,基里巴斯已有两座岛屿被海水吞噬,最高的地方仅高出海平面6英尺。坦桑尼亚位于非洲大陆的东部、东临印度洋,那里的人民也将成为地球村里最早一批承受气候变暖恶果的“村民”。该国环境部长称:“气候变化所带来的影响越来越明显,乞力马扎罗山80%的冰川在过去的50年内消失掉了。”拉丁美洲国家巴巴多斯位于东加勒比海。强飓风、珊瑚白化、岸滩侵蚀、水资源紧张……温度上升给这个岛国带来了太多的困扰。尼泊尔政府内阁09年在珠穆朗玛峰半山腰——海拔5000多米处——召开会议,以引起世界对其问题的关注。全球变暖对位于三角洲地区地势较低的孟加拉国造成了严重负面影响,从而使该国成为世界上最严重的受害者之一。孟加拉外长说:“据估计,到2050年,将会有2000万孟加拉人迫于气候变化的影响选择背井离乡。”越南自然资源和环境副部长谈到他的国家时说:“洪水、台风、干旱等灾害越来越频发,越来越严重。从这个角度来看,气候变化也影响到了越南。”肯尼亚负责水力和灌溉的部长说:“由于长期的干旱,我们的国家遭受到严重的水资源短缺,在首都内罗毕要施行水配给制。作为连锁反应,水力发电也受到影响(肯尼亚70%电力来自于水力发电),因此,在全国不得不实施供电配给。”不丹也面临着类似的威胁。其环境委员会主席说:“特别是对于像不丹这样的山地国家来说,河湖决堤很可能随时引起洪水暴发。”卢旺达环境部长表示:“作为易受气候变化影响的国家,我们需要对气候变化有充分的了解,对其负面影响有充分认识。”
最新争议/全球气候变暖
&英媒“全球变暖趋势16年前已停止”文章系误读日英国《周日邮报》刊发文章《英国气象局报告显示,全球变暖16年前已停止》,引发争议。随后,英国气象局于次日在其官网上澄清称,英国气象局并未就此话题发布相关报告,上述文章陈述的观点系误读。《周日邮报》这篇报道刊发于10月13日。报道称,根据英国气象局报告,1980年至1996年间,全球温度的确在上升;然而,自1997年年初至2012年8月,全球气温并没有明显升高,也就是说变暖的趋势16年前已经停止。此外,报告还显示,在1980年之前的40年期间,全球气温一直处于基本稳定状态,甚至稍有下降。英国气象局在10月14日发表的声明中指出,可以确认的是,上述文章所引述的数据信息的确来自英国气象局的哈德利中心(Hadley&Center)与东安格利亚大学气候研究中心(CRUT)于当周刚刚更新完毕的HadCRUT4数据库。该数据库收集了从1850年至2012年8月的每月全球平均气温数据。但是,英国气象局并没有对这十余年的气候变化趋势发表评论。根据英国气象局在官网刊发的采访回函,气象局在接受邮件采访时已指出,截取1997年8月(全球正处于强大的厄尔尼诺周期中)至2012年8月(二次拉尼娜周期临近结尾)这一时间段的气温数据,并不能全面的反映全球气候变化情况。“正如我们之前强调的,选择短期内的一个起始时间和终止时间极具误导性。由于气候系统内在的易变性,气候变化的趋势只有从超过十年的时期中才能观察到。如果选取HadCRUT4中一段更长的时间期限,就可以看到完全不同的趋势。”英国气象局称。英国气象局解释称,以1979年至2011年的气温变化为例,在此期间,全球月均气温每十年上升0.16摄氏度。观察这段时期内的几个连续十年的气温变化趋势可发现,每个十年都比前一个十年的温度更高。也就是说,20世纪90年代要比80年代更暖和,21世纪的前十年温度又高于20世纪90年代和80年代。此外,这段时期内全球月均温度最高的十个年份中,有八个年份出现在21世纪前十年。纵观过去140年间的全球气温变化情况,全球地表温度上升了0.8摄氏度。但是,这段时期内的确存在几个十年或十年以上的时间段,气温上升得非常缓慢或者出现温度下降的情况。英国气象局还指出,这并不是该报道作者第一次发布含有误导信息的文章。就在2012年1月,上述文章的作者大卫·罗斯曾发文称,过去15年间的可及气温数据显示,全球并未出现变暖趋势,因此无需担心气候变化。对此,英国气象局解释称:“目前所处的这段时期呈变暖减缓,但这并非史无前例,15年之久也并非异常。”除了英国气象局,来自英国东安格利亚大学、政治经济学院和一些国际气候研究机构的科学家也对《周日邮报》刊发的这篇文章所述观点进行了批驳。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政策与传播系主任鲍勃·华德撰文指出,1997年4月出现20世纪最强的厄尔尼诺事件,导致全球气温异常升高,但2012年中期并未出现厄尔尼诺现象,这使得选择1997年1月至2012年8月这段时期的气温变化数据可使发现全球变暖不明显的可能性最大化。鲍勃·华德进一步指出,持气候变化怀疑论者也试图用类似的方式掩盖全球变暖的事实。当然,也有不少人对上述文章的观点持肯定态度。据《中国日报》报道,英国政府相关部门正计划根据报告里的数据,更改英国二氧化碳排放规定,新建设一些发电站,以应对电力供应短缺的状况。不过,英国议会能源及气候变化特别委员会主席蒂姆·杨在本周造访中国时表示,上述文章不会对英国议会能源及气候变化特别委员会或英国政府关于气候变化的立场产生任何影响。
显示方式: |
气候分类树
共有36个词条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
中国农业科学
&|&相关影像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
登录后使用互动百科的服务,将会得到个性化的提示和帮助,还有机会和专业认证智愿者沟通。
此词条还可添加&
编辑次数:30次
参与编辑人数:21位
最近更新时间: 10:40:12
认领可获得以下专属权利:
贡献光荣榜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全球变暖大骗局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