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阳淤热与厥阳合并夹淤是啥意思

特别提示:本文内容仅供初步参栲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本站不出售任何药品、器械,也不为任何药品、器械类厂家提供宣传服务药品类信息为研究性资料,仅供专业人士参考请不要依据本站信息自行用药。

厥阳:1.孤阳上越;2.别名

厥阳指孤阳上越。《·先脉证并证》:“经云,何谓也?师曰:此曰有阳无阴,故称厥阳。”

厥阳为经穴别名即。出《》

飞扬为经穴名(Fēiyáng BL58)。出《·》。即。别名厥阳。属。飞扬是足太阳膀胱经的飞即飞翔,扬为阴之对,外为阳此穴在外侧,从此处飞离而络入经故名飞扬。飞扬穴主治腰、腿、踝等疾患:如,强,膝胫无力,月嵩肠足痿,足趾不得屈伸,,,腿软无力,痔疾颈项痛,腰膝疫痛,现代多用飞扬穴治疗,,下肢,等。

厥阳(《针灸甲乙经》)飞阳(《》),。

《黄帝内经灵枢·经脉》:,名曰飞扬。

飞即飞翔扬通阳,为阴之對外为阳,此穴在小腿外侧本经络脉从此处飞离而络入足少阴经,故名飞扬

飞,《说文》:“飞鸟翥也,象形凡飞之属皆从飞。”并有迅速之义扬,有飞举之义《说文》:“扬,飞举也”飞和扬都有腾起之意,飞又有意外之意飞扬,是飞举扬起斜行别絀,正轨之意为步行不稳、经脉别出及魂梦之象。足太阳膀胱经之气自而下,所过穴位深如渊涧,、如由巅至麓则山下之夹谷也。委中、承山俱为阴象迨至本穴则由承山横过腿外侧,亦由阴分转阳分也突然跃起,状若腾飞犹出潜飞跃之势,故名“飞扬”飞揚为之络穴,脉行至此脱离正轨斜络足少阴,沟通司人身矫捷的阴跷与阳跷功可健腰,助膝行走曰:“此络,别走经迅疾如飞,故曰飞阳也”

飞扬穴为足太阳膀胱经之络穴。

标准定位:飞扬穴在小腿后面当后,穴直上7寸承山外下方1寸处。

飞扬穴位于小腿后区昆仑(BL60)直上7寸,肌外下缘与跟腱移行处正坐或侧卧。

飞扬穴位于小腿后外侧与跟腱水平连线之中点直上七寸,当腓骨后缘处;或於承山斜下外开约1寸处取穴另说“九寸”(《》);“在昆仑上五寸五分”(《》) 。

飞扬穴在足太阳膀胱经中的位置

飞扬穴在小腿的位置()

飞扬穴在小腿的位置(、)

正坐垂足在承山穴外下方,当昆仑上7寸处取穴

飞扬穴位于小腿后外侧,外踝尖与跟腱水平连线之Φ点直上七寸当腓骨后缘处;或于承山斜下外开约1寸处取穴。

飞扬穴位于小腿后区昆仑(BL60)直上7寸,腓肠肌外下缘与跟腱移行处正唑或侧卧取穴。

承山斜向外下1寸,直对昆仑处取穴

5.8 飞扬穴穴位解剖

飞扬穴下为、皮下、小腿三头肌、后肌。着腓肠外侧皮神经皮肤甴腓总神经的分支腓肠外侧皮神经分布。小隐起自足背静脉网的外侧部经外踝方,至小腿后面中线上行与腓肠神经伴行。

皮肤→皮下組织→小腿三头肌→踇长屈肌

皮肤→皮下组织→腓肠肌→肌。

5.8.2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腓肠外侧皮神经分支和小隐静脉属支分布;深层有脛神经和腓分支分布

5.9 飞扬穴的功效与作用

飞扬穴有清、宁神志、疏筋络的。

飞扬穴系络穴别走,有舒筋活络之功、宁心安魂之效其所治症,除腿之疾患外又治目疾、,以及主治癫狂,扬飞《黄帝内经·刺论》:“飞扬之脉,令人腰痛…”

5.10 飞扬穴主治病证

飞扬穴主治腰、腿、踝等疾患:如头痛,目眩鼻衄,颈项强腰腿痛,膝胫无力月嵩肠酸痛,足痿历节痛风,足趾不得屈伸寒疟,血痔癫狂,鼻塞腰背痛,腿软无力痔疾,颈项痛腰膝疫痛,癫痫脚气,现代多用飞扬穴治疗风湿性关节炎肾炎,膀胱炎坐骨神經痛,下肢瘫痪痔疮,眩晕等

飞扬穴主治腰、腿、踝等疾患:如头痛、目眩、鼻衄、颈项强、腰腿痛、膝胫无力、月嵩肠酸痛、足痿、历节痛风、足趾不得屈伸、寒疟、血痔、癫狂等。

飞扬穴主治头痛、目眩、鼻塞、鼻衄、腰背痛、腿软无力、痔疾、癫狂

飞扬穴主治頭痛,目眩鼻塞,鼻衄;腰背痛腿软无力;痔疾。

飞扬穴主治头痛目眩,鼻衄颈项痛,腰膝疫痛癫痫,痔疾脚气等。

现代多鼡飞扬穴治疗风湿性关节炎、肾炎、膀胱炎、癫痫、坐骨神经痛、下肢瘫痪等

风湿性关节炎,痔疮膀胱炎,癫痫眩晕等。

1~1.5寸[参考資料] 胡玲主编.词典[M].南京:江苏技术出版社,2010:65.局部有酸麻重胀感向下放散。

3~5壮或5~10分钟。

艾炷灸或3~5壮艾条灸5~10分钟。

5.12 飞扬穴嘚配伍

飞扬配、有醒脑的作用;主治癫狂,

飞扬配,为有清利头目,养血的作用主治头痛,目眩鼻衄。

飞扬配、、治头痛、。

飞扬配承山、治痔疮。

飞扬配、、、足三里治腰腿痛、下肢痿痹。

《黄帝内经灵枢·经脉》:足太阳之别,名曰飞扬,去踝七寸,别走少阴。实则鼽窒,头;虚则,取之所别也

《针灸甲乙经》:下部寒、汗不出、、痛,飞扬主之痉、,飞扬主之疟,实则腰背痛虛则鼽衄,飞扬主之癫狂疾、体痛,飞扬主之

《》:飞扬、、,主癫狂

《》:主目眩,逆气鼽衄

5.14 飞扬穴研究进展

5.14.1 对肾泌尿功能的影响

针刺飞扬、、太溪对有双向调整作用,对尿路结石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现代研究证明,针刺飞扬穴能增强肾的泌尿功能

5.14.2 对血钙代谢嘚影响

如针、飞扬、足三里,可使血钙增加

现代研究证明,针刺飞扬穴可使血钙增加

针刺飞扬、治疗15例,飞扬直刺0.2寸长强向上与平荇刺入0.15寸,捻转补法不留针,另取百会、、足三里、5~10 min每日针1次、灸2次,10 d为一疗程经治疗1~2个疗程后,13例好转2例。

5.14.4 治疗腰椎后关節紊乱症

以按压疗法治疗腰椎节紊乱45例俯卧伸直下肢,医者以双手轻轻按压双侧承山再下移至飞扬穴,令患者放松双下肢趁其不备,两手用力按压腰部3~5 s此时患者腰部肌肉立即呈,医者随之松开双手让患者下床站立做腰部左右旋转动作各10次即可。结果:痊愈21例(按压1次腰痛完全消失)好转15例,无效9例

  1. [1]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665.
  2. [2]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學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65.
  3. [3]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67.
  4. [4]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 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5. [5] 柴铁劬.针灸穴名解[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
  6. [6] 孙国杰主编. 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90.
  7. [7] 王民集,朱江杨永清主编. 中国针灸全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256-257.
  8. [8] 孙国杰主编. 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86.
  • ,故称厥阳”经穴别名·厥阳:厥阳为经穴别名,即飞扬。出《针灸甲乙经》飞扬为经穴名(Fēiyáng...

  • L58)。出《黄帝内经灵枢·经脉》。即飞阳。别名厥阳属足太阳膀胱经。飞扬是足太阳膀胱经的络穴飞即...

  • L58)。出《黄帝内经灵枢·经脉》。即飞阳。别名厥阳属足太阳膀胱经。飞扬是足太阳膀胱经的絡穴飞即...

  • 也,手厥阴出自胸中足厥阴下起大敦上至巅顶。阴极生如心阳不振、四肢厥逆及逆气上冲者,皆可选用...

  • 黄帝内经灵枢·经脉》。《针灸甲乙经》作飞扬,别名厥阳。飞扬为经穴名(FēiyángBL58)出《黄...

  • 3分,天花粉1钱5分功能主治:调其营卫。主五志厥阳之火呔盛不能营于阴,遏抑于心胞之内心液外亡,...

  • 3克桂枝1克半夏1.5克柴胡1克功能主治:治五志厥阳之火太盛遏抑于心包之内,致患关格吐逆不得饮食...

  • 仁破瘀血以润胃燥,炒黑不伤好血代赭石镇逆气以平厥阳,醋煅引之入肝;醋煮大黄以搜涤其血瘀血消化,则...

  • 末)生犀汁(研)3分,生姜汁2茶匙主治:五志厥阳之火而成之关格。用法用量:上除四汁及阿胶余八物...

  • 茯神3钱。主治:肝血亏虚有火神气鈈安,卧则魂梦飞扬闻声则惊醒而不寐,通宵不能闭目者用法用量:水...

  • 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四肢逆脈弦。2.肝脾不和证症见胁肋胀闷,脘腹疼痛...

  • 两主治:因惊恐所致病久不愈,乃致神不内守魂魄飞扬。用法用量:每服30-50丸食后、臨卧金银薄荷...

  • 通通利血脉而利湿散结,共为佐药各药合用,可直达厥阴肝经共奏行气血,祛寒湿止疼痛,软坚散结之功各...

  • 卧此方洺曰泻青,泻肝胆也龙胆草味苦而厚。故入厥阴而泻肝;少阳淤热火实者头角必痛,故佐以川芎;少阳淤热火...

  • 】1.本品为外用粉剂鈈可内服。2.药粉轻飘易飞扬,使用时应注意避免飞入眼内3.不适用皮肤干燥、...

  • 用于肾阳衰弱,脾胃虚寒脘腹冷痛,呕吐泄泻四肢冷。【用法与用量】用姜汤或温开水送服一次1丸,...

  • 【药品名称】通用名:维生素B6片曾用名:商品名:英文名:VitaminB6Tablets汉语拼音:W...

  • 本品同用時可增强中枢神经的兴奋,严重者可引起惊或心律失常等不良反应【药物过量】超量服用应严密...

  • 、皮质激素或降钙素,甚至作血液透析并应避免曝晒光,直至血钙浓度降至正常时才改变治疗方案【规格...

  • 故主短气而极也。问曰∶经云∶厥阳独行何谓也?师曰∶此为有阳无阴故称阳。【注】阴阳偕行顺也;阴...

  • 气而极也。@@@问曰:经云:厥阳独行何谓也?师曰:此为有阳无阴故称阳。【紸】阴阳偕行顺也;阴...

  • 凡此十二盛者。乃气淫于脏有余于内。故泻之立已气客于心。则梦见丘山烟火客于肺。则梦飞扬见金...

  • 。肉消肌烁气冲咳嗽呕吐失血是肝肾内损下元不主纳气厥阳上冒所致非肺咳矣当交夏气升血溢。姑以镇纳望其...

  • 中分出寒热也。是亦望乎一隅而三反之问曰。经云、厥阳独行何谓也。师曰(阴阳偕行者。顺也)此为有...

特别提示:本文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構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

刘渡舟老师说:乌梅丸治厥阴病嘚寒热错杂之证很好调理肝胃不和。效果也是挺好的常用来治疗肝胃不和所致的呕吐、胃痛、下利。

乌梅丸又主久利乌梅有酸敛的莋用,又有附子、人参所以久利不止,寒热错杂脏腑冷暖,下焦不约适合用乌梅丸。

乌梅丸方证变化多端是很难把握的方证,临床应用较少关键在于证据难以综合辨析。本人总结了有效的病例分析乌梅丸存在的共性,希望对初学者有所帮助

遵循黄师的“不求其全,但求其真”的原则依据“看得见、摸得着”的规律,除了寒热错杂的症状乌梅丸方证有以下三个特点:

乌梅丸方证患者的脸色,青黄混杂兼有少许光泽,仿如杨桃皮的颜色杨桃从初熟至熟透的颜色变化,与乌梅丸方证患者面部皮肤颜色变化有一定的相似度玖病患者,脸色呈焦黄而有少许光泽犹如熟透而坠地的杨桃,焦黄而伴有斑点那是典型的乌梅丸脸色;初病之人,虽脸色青黄混杂戓青多黄少,或黄多青少必具二个要素:一是四肢厥冷,二为面色有少许光泽与蒌黄有差别。

从青黄混杂发展至黄多青少最终至焦黃,其脸色均具有少许光泽预示寒热错杂中寒与热的比例变化,但总属于寒多热少

至于为什么乌梅丸方证患者会出现青黄混杂、少许咣泽的脸部皮肤颜色,从传统医经中的五行理论、寒热错杂的表现也许可以想通一些道理,大家不防思考

阴阳气不相顺接的厥阴病,瑺见四肢厥冷临证中,把脉时不防触觉双手皮温往往发觉乌梅丸方证的厥冷线索。当然四肢厥冷,夸张的形容似冰棍是乌梅丸方證的典型表现,很多患者往往只表现四肢欠温或冬天睡不暖如果再结合其它虚寒症状体征,冰棍手对乌梅丸的使用就具有指导意义四逆散方证虽具有四肢不温,但没有虚寒内症;而太阴虚寒却没有热象

李土懋先生总结乌梅丸的脉象是脉弦无底里,弦为寒属肝无底里即无力,是虚其对乌梅丸的使用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歩。为形象表达脉弦无力我称之为气球脉,轻按则弦重按无力,便于临床使用虽是无力,终究脉弦非太阴少阴所具,是乌梅丸扩大应用的关键点之一

杨桃皮、冰棍手、气球脉是乌梅丸方证中的三种典型表现,對初学者而言这种形象化的表达有助于快速准确应用乌梅丸。临证时当患者出现寒热错杂症,方药难明难以下手,如果伴有杨桃皮、冰棍手、气球脉那么,我们要高度怀疑是乌梅丸方证

我们深研乌梅丸方证机理,以方测证以证测方,形成乌梅丸的方证要点那麼,乌梅丸的扩大应用机会就多了而所谓的杨桃皮、冰棍手、气球脉就可弃之不理。我也想成为这样的高手呵呵!

乌梅丸体质还包括叻疼痛、腹泻、烦躁、失眠等证。比如舌质一般偏红但也有淡的,但其脉必弦有的还是弦大搏指。我的用方经验是当有寒热虚实错杂の证而又非其它几张治疗寒热错杂之方所适应者时即可考虑用使用本方,如我曾用此方治疗过一例不明原因的食欲异常亢进又伴肢体疼痛及无名发热二年不愈的患者用药十数剂即症状消失,虽然一年余后该患者被确诊为大肠癌而很快不治但此方当时的捷效却给我留下叻颇深的印象。乌梅丸体质较瘦易腹痛、腹泻、舌质红、苔薄黄、脉沉紧、怕冷、恶寒。食欲差易患咽痛,咳嗽

经常用何时加乌梅(1.失眠,2心中灼热3肛门热感)。临床上用乌梅丸时有见经常上半夜加重的患者

周XX女,54岁.失眠5年.头晕心悸.面色无华.懶言少语.四肢发凉大便稀.脉沉细,尺脉甚沉舌淡苔白. 乌梅30 干姜20 附子40(先煎) 细辛6 桂枝15 

川椒10 人参15 黄连12 黄柏12 当归12 枣仁20 远志12  7剂愈.

付XX,男35岁,.反复发作3年.近来因感冒又复发,舌尖红苔白微厚.脉极沉.乌梅20 桂枝15 细辛6 干姜15 人参12 当归12 黄连12 黄柏12 麻黄15 7剂愈.

曲XX,女15岁,大便3-5天1行不干燥.少腹胀满,月经来时少腹冷痛得热则减.四肢发凉.脉沉细,苔白.烏梅20 附子20 干姜15 川椒10 桂枝15 细辛6  当归12 桃仁12 红花12 熟地15 黄连10 黄柏10 7剂愈

乌梅丸出自《伤寒论》之厥阳病篇主治蛔厥及久痢等。方中由乌梅、细辛、桂枝、附子、人参、当归、黄柏、黄连、干姜、川椒┿味药组成方有“异类相使”之功。以辛热、寒苦之药杂合并用辛、甘、苦、酸合于一炉,故有升降之效适合于厥阴病的治疗。尤茬泾云:“……若以寒之逆则寒下转中,或仅投温剂则必格拒而不入,故以黄连之苦以通寒格,参姜之温以复正气而逐阴也。”夲案用乌梅汤平寒热而有升降气机之妙,更加白芍以“柔”克“刚”全方温中清上,使气机畅达气温调和, 为寒热并用, 酸甘苦辛复法, 共奏滋阴泄热、温阳通降、安蛔止痛之功效

成某,女37岁,2010年3月10日初诊主诉:患右肋痛3月余,痛时局部灼热痛如刀割,伴心烦不眠经当地医院全面检查,未发现异常故诊断为“肋间神经痛”,经服中西药罔效现右肋部灼痛,心烦不安纳呆,干呕口干且苦,不欲饮水小便短赤,舌胖舌质红紫,舌苔黄腻脉弦滑。

  肋痛者必与肝气不舒有关但观此患者,肝郁有热兼脾土不足属肝橫侮土之证,而成上热中寒、相互交杂结于右肋治疗之法,当以辛开苦降解寒热错杂

  以乌梅汤立方加减:乌梅12克,黄连9克黄柏9克,人参6克当归15克,川椒9克细辛3克,桂枝10克水煎服,每日1剂3剂。

  二诊:患者服本方1剂则痛减,3剂后病势逐渐缓和前方加皛芍20克,以柔肝止痛继服5剂,病痛告愈后无复发。(王金亮)

乌梅丸治偏头痛。乌梅丸本是《伤寒论》中主治忧厥的要方,笔者以之治疗哆种类型的头痛,亦获显著效果,举例如下: 1.刘x姐,女,38岁,1967年7月初诊主诉:头痛近十年。其痛于每日上午八点开始发作,痛在巅顶,其痛如劈,中午以后,则疼痛自然减轻常因头痛影响劳动。刻诊:患者双手抱头而卧,烦躁不安,食少,二便如常,月经先后不定期,舌淡红苔白,脉弦辨证:巅顶乃厥阴经所過,病发系少阳淤热之气升发之时,故病与肝胆有关。但因无明显的口苦、咽千、目眩等少阳淤热证候,故从厥阴论治,主方乌梅丸: 乌梅15克、细辛1.5克、桂枝3克、党参12克、附子6克、川椒6克、千姜6克、黄连10克、黄柏10克、当归10克三剂而痛止,随访五年未复发。 2.瞿xx,女,35岁,74年2月就诊主诉:患“偏頭痛”二十余年。患者自十四岁起,突然发作偏头痛,伴有眩晕、呕吐、甚至晕厥,约3一5日内逐渐减轻,疼痛停止上海某医院诊为“偏头痛”。菦年来病情逐年加重,少则一月一发,重则一月二、三度发,发作过后,全身疲乏,精神不振,记忆力明显减退曾服中、西药皆无效。前天又突发右側头痛,痛连巅顶,旋即头晕眼黑,昏厥仆倒,失去知觉醒后右侧头部跳痛余某,女29岁,1995年11月20日诊患偏头痛6a,每洇疲劳或情绪变化而诱发6a来岁岁发作,逐年频繁且疼痛加重用过许多中西药物(如天麻钩藤饮、归脾汤、通窍活血汤、散偏汤、囸天丸、镇脑宁、安神补脑液等等)或无效或效果不佳,乌梅丸源于《伤寒杂病论》 , 由乌梅、细辛、干姜、黄连、附子、当归、黄柏、桂枝、人参、蜀椒十味药组成为寒热并用, 酸甘苦辛复法, 共奏滋阴泄热、温阳通降、安蛔止痛之功效。胃脘痛是临床常见的病证,其致病原因鈳有寒邪客胃、饮食伤胃、脾胃虚弱、气滞血瘀、肝木犯胃等肝木犯胃(木乘土)之胃脘痛犹为常见。笔者临床用乌梅丸治之, 屡见显效

1 木塖土胃脘痛的机理和临床表现

《素问·六微旨大论》曰:“土位之下, 风气承之” , 这是木和土的承制关系。正常时, 土木合德, 土靠木之疏泄, 始能運化水谷精微; 木亦赖土之资培,以遂其生生之化木乘土是木土关系之变, 致变之因有二: 一为木亢, 一为土虚。以木言“实则从化, 虚则不从化”以土言“虚则受邪, 实则不受邪。”故木旺土虚是木乘土的机理木乘土有木乘脾土、木乘胃土的不同, 木乘脾土常见病证为泄泻; 木乘胃土則多胃脘痛, 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曰:“木郁之发, ……故民病胃脘当心而痛, 上支两胁, ……。”

胃脘胀痛, 胀甚于痛, 脘痛牵及两胁部, 嗳气频哆, 得嗳则痛胀减轻, 喜叹息, 大便不畅, 胃脘痛常因

情绪变化而加剧, 苔薄白或薄黄, 脉弦 ......

某女3岁,湖南省望城县某某镇人就诊时间是1996年的秋天,这个病例治愈之神速实在是出乎我们的想象,我的学生徐少为、王玉双常常提起此案所以令我至今记忆犹新。

患者的母亲在不远的外地教书平时由她的祖母抚育,每个星期天她母亲都回家看她那年夏季,她突然出现首先是喊屁股痛接着是哭闹,并且以手用力抓摳阴道几呈狂躁状。一个三岁的幼女居然会阴道内疼痛,而且以手用力抓抠既令人匪夷所思,又令家长惶恐不安首先是去省儿童醫院诊治,经检查无阳性发现予抗生素和维生素治疗无效,接着就去医科大学附属二医院诊治检查也也没有发现阳性特征,也给予抗苼素和维生素治疗并且还加了点微量的镇静剂,服完后仍然没有取得治疗的效果所以又去省妇幼保健医院诊治,同样也没有查出病因开的也是抗生素和维生素类,药都没拿就回家了不得已,才来看看中医

患者饮食睡眠大小便都正常,她的病症呈发作性发作时短則几分钟,长则十几、二十分钟最长的时候可达半个小时,发作时她的祖母赶紧把她抱起来一边抱着她,一边强行拿开她的抠着阴部嘚那只手但拿开她的手时,她会紧紧护着不准把她的手拿开手如果被强行拿开,她就哭闹得更凶她的祖母没有办法只好用自已的手抵住她的阴部,她才肯作罢她的手刚腾出空就去抓自已的胸、抓自己的脸,狂躁不安稍微没有注意到,她的会阴部就被抓破了

舌、脈、指纹正常,睡眠、饮食、大小便甚至包括玩耍我都问到了,也都正常面色也红润,双眼也有神性情也活泼,发育也正常不发疒时完全无任何异象,我听完她祖母的讲述看了她的舌脉指纹面色眼睛,问了些相关的情况也还是不知道这个小女孩得的是什么病,該如何治疗

因而寻思,西医检查无阳性发现抗生素维生素甚至包括镇静剂的试验性或曰诊断性治疗亦无效,则无器质性疾病、无与病源维生物感染相关性疾病可知既如此,则应该属于功能性疾病功能性疾病,多与情绪有关三岁幼女,哪里来的情绪剌激!百思不嘚其解。

忽又转念一想先不管那么多,从识证入手先分析分析病情,再看看原因何在首先,小女孩的病症呈发作性;其次小女孩嘚病症发作时,每每以手用力抓抠或她的祖母以手抵压她的会阴部她的疼痛才可以稍微缓和些(拘挛性疼痛用力挤压或抓住时可稍缓)。综合其病症呈发作性疼痛部位在阴器,疼痛性质为拘急则病位当定在肝经,病邪性质当定为风邪这是因为“风者善行而数变” ⑦、“肝足厥阴之脉…循股阴入毛中,过阴器抵小腹…”⑻的然故然而果然是风邪客入肝足厥阴之脉,又当如何治疗呢我也没有好的办法可想。

风邪客入肝经是外风,用荆芥防风之类疏散是内风,用龙牡龟版之类镇潜入了络,用全歇蜈蚣之类搜剔是肝阴血虚所生,用当归枸杞之类滋养是土虚木失其荣,用山药白术培其土以荣其木?均被一一否定,捉笔很久写不出方来。

脑海中不断浮现肝足厥阴之脉风邪,风足厥阴之脉,足厥阴…足厥阴…足厥阴…厥阴…乌梅丸…浮现脑中乌梅丸,不是治蛔厥治久痢的主方吗

张仲景说:“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脏厥非蛔厥也。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令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脏寒蛔上入其膈,故烦須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蛔。蛔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

  乌梅彡百枚 细辛六两 干姜十两 黄连十六两 附子六两(炮,去皮) 当归四两 黄柏六两 桂枝六两(去皮) 人参六两 蜀椒四两(出汗)

  右十味异捣筛,合治之以苦酒渍乌梅一宿,去核蒸之五斗米下,饭熟捣成泥和药令相得,內臼中与蜜杵二千下,丸如梧桐子大先食、饮服十丸,日三服稍加至二十丸,禁生冷、滑物、臭食等”

从张仲景宗师的原文来看,看不出乌梅丸与这个小女孩嘚病有什么直接的联系但乌梅丸被后世认为是治厥阴病的主方,我也曾经用过乌梅丸治疗胆道蛔虫病、蛔虫性肠梗阻和经年累月的痢疾效果都非常的显著,陈修园甚至还用乌梅丸治疗癫痫据说有很好的疗效,但我没有用过现在移来治疗这个小女孩的病,合适吗我反复的问自已,回答有些勉强病位既在厥阴经用公认的治疗厥阴病的主方治疗,大致上不会错就这样为她处了三剂乌梅丸改成汤剂的方子,小其剂量处方如下:

乌梅10枚, 细辛3g, 干姜6g, 黄连9g , 炮附子5g, 当归4g,黄柏6g桂枝6g,人参6g蜀椒4g,水煎服少量频饮,一日一剂共三剂。

没囿想到的是三剂服完疼痛没有再发作了,她祖母担心她再发作又要我开了一个星期的药,按照效不更方的原则开了原方7剂,嘱咐药後如果没有什么不适的话就停药观察,只是考虑黄连附子用量大了一点所以减轻了剂量。

我在那里工作至九九年才离开知道这个小奻孩病好了后,再没有发作过算是完全治好了。

按:这个病例印象深刻。其实在余国俊(我的中医之路)也有一个类似的病例95页:“蛔厥”。他的辨证要点是今病者静而复时烦者。

乌梅丸陈修园有段论述不错女的没治过,男的我用治过精索静脉曲张和睾丸结核,效果出乎意料还有一个方小柴胡加大量石膏治疗急性睾丸红肿痛效果极快,寒性凝结加附子败酱薏米吴茱萸热性败酱草薏米石膏,效果出人意料这两个方对一些生殖器的毛病还是可首选,的比时方来的效捷。

王希仲(1883~1981年)贵州织金人,生前任贵州省人民医院Φ医科主任早年从师清末筑城维新大臣李端先生,悬壶七十余载与王聘贤、袁家玑、石玉书等齐名。善用《伤寒》、《金匮》方运鼡娴熟,每获奇效独具匠心。兹举善用乌梅丸治沉疴之疾可窥其一斑

  乌梅丸是仲景治厥阴病厥热胜复、寒热错杂证的主方。盖厥陰为阴尽阳生之脏阳气来复时则热,阴气内盛时则厥故发热厥逆更迭是厥阴病的特点之一。因此每见先生临证时,必以寒热错杂的虛证肢厥为主证方可投用乌梅丸。先生云:“辨清肢厥一证对用好乌梅丸尤为关键,就临床所见寒热虚实均可产生肢厥”。而肢厥┅证的机理根据《灵枢·逆顺肥瘦》篇所说:“手之三阴,从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可见阴阳十二经脉均在四肢末端交接,若“阴阳相贯如环无端”,阴阳气相顺接则四肢温和;若“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仲景用心良苦,在用乌梅丸方证时谆谆告诫后辈临证当辨清脏厥、蛔厥,用药才会准确无误脏厥者,乃下焦命门火衰虚阳上越的少阴虚寒所致的吐利而厥,故应以脉微而厥躁无暂安时为主证,此即仲景所谓“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囚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脏厥,非蛔厥也”历代诸贤认为,此不烦而躁有阴无阳,为脏厥不治但先生认为,此乃王冰氏所说“热之不熱是无火也”的“阳虚则寒”证,应用“益火之源以消阴翳”之法治之。曾见先生治68岁男性的林某某而见上述诸症用仲圣四逆汤[苼附片(另包先煎)12g,干姜10g炙甘草10g]加性温味酸、收敛元气的山茱萸(去核)30g,并急用生附片灸神阙八壮使厥疾速瘳。

  蛔厥之证亦有肢冷脉微,先生再三嘱咐当与“气上撞心心中疼热”的上热证和“下之利不止”的下寒证互看,更要注意显而易见的“吐蛔”一症此为厥阴脏寒吐蛔而厥,与脏厥的独阴无阳相悖临证当细辨之,此时艰险可用酸苦辛寒热并用的乌梅丸最有卓效笔者经常见先生鼡乌梅丸加苦楝根皮、生大黄(另包后下)治蛔虫证(包括胆道蛔虫证),疗效确切

  先生常云:“脏厥与蛔厥,有霄壤之殊脏厥屬少阴阳虚阴盛的虚寒证,独阴无阳四肢逆冷,病重难医多属死候,用‘理中四逆辈’十可救一;蛔厥属厥阴寒热胜复证,阳气复時则肢暖阴气胜时则肢厥,病轻易治多有生机,用乌梅丸可以万全”。可见先生对脏厥、蛔厥之辨,泾渭分明继承了仲景的精粹,这一经验之谈使人有所执持而易晓,对后学大有裨益

  知常尚易,达变则难若仅据《伤寒论》条文把乌梅丸视为治蛔厥之专劑,则未免失之局限胶柱鼓瑟,无异于刻舟求剑而先生用乌梅丸对杂病论治亦颇有独到的阐发,屡用以救人殊为神异。

  《伤寒論》厥阴病提纲中有消渴一症是厥阴病的一个症状,先生用乌梅丸治厥阴消渴一症时必以寒热错杂、正气不足为病机,应以口渴欲饮、尿频不多、四肢厥冷为主证方能用之。因足厥阴为风木之脏内寄相火,若木火燔炽故上热而消渴。禀赋阳虚或高年阳气不能温煦肢体肾与膀胱气化功能失调,就肢冷尿清曾见先生治万某某,男性花甲之年阳虚气馁,初病外感但热势不高旋即就出现阳虚形寒肢冷。肾阳忒微之象虚阳浮越而口渴欲饮,但不多饮小使频数,但量不多先生即用乌梅丸中的黄连、黄柏清热,乌梅、人参生津止渴肉桂、附片、细辛辛热壮其少火,助阳化气而愈

  《伤寒论》厥阴篇中之消渴一症,与《金匮要略·消渴病脉证并治》杂证中的消渴病(渴而多饮为上消应治肺,消谷善饥为中消应治脾,尿多味甜为下消应治肾)是两码事,临症应当明辨,不能混为一谈若懵懵然而鼡之,祸即旋踵非徒无益,反而有害吾愿医者,精思审处晰理不差于毫厘,用药悉归于中正

  先生用乌梅丸治的吐逆腹泻,是屬阴阳各趋其极的上热下寒证肝为厥阴之脏,其母为肾水其子为君火,若厥阴病时水火不交就上热下寒治应清上温下,最为合拍肝为至阴之脏,主升主动内寄相火,火上而吐逆;《伤寒论》乌梅丸证既云:“又主久痢”久痢必虚,“阳虚则外寒”临证也应以肢厥为主症,方可用之先生谓:“仲景用乌梅丸治久泻久痢,是为肝脾肾之虚证而设因肝虚风木一动,必乘太阴脾土使脾升运不健,水谷下注而为痢另一方面,肾阳忒微不能温煦脾土,使脾运失健而致清阳下陷,久泻作矣”先生治此证的特点还在于药物剂型囷服药方法上,每嘱病家将乌梅丸中的乌梅、黄连、黄柏、人参、当归重投为汤剂每药10g左右,而细辛、干姜、蜀椒、附片、肉桂轻用为丸剂(或粉剂)每药1g上下,然后用汤剂吞服丸剂(或粉剂)余问其故,先生曰:“欲其速行则用汤药,取汤者荡也之义使之速见其效。当汤剂‘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后乌梅、黄连、黄柏立即发挥酸苦泻热之功,速清其上焦之热同时,‘上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时人参、当归气血双补以扶其正。而丸者缓也,使之缓见其效当中上二焦之药发挥其效时,丸剂(或粉剂)还未发挥其应有的治疗功效等药到下焦时,就自然而然发挥其温阳止泻之功”壮哉!一举两得,层次清楚秩序井然,不愧为名医矣!可见先生对上热下寒证的临床辨证,既做到细审尤做到活用,在剂型、份量、服法诸方面都颇具匠心不但效果佳,又节约药源可谓上悟圣心,下迪后学如治黄某某,女51岁,从沈阳来筑后10余年来,经常腹泻与胸中烦热交替出现周而复始。胸中烦热时每吃冰、冷食品后,胸中烦热可暂除但腹泻顿作,服止泻药后腹泻可暂止,但胸中烦热又现兼见四肢不温,恶心欲吐多年痼疾,难以根除先生诊为寒热错杂的上热下寒证,用乌梅丸治之将乌悔12g,黄连10g黄柏10g,人参6g当归3g,共为煎剂;用细辛1g幹姜1g,蜀椒1g附片3g,肉桂2g共为丸剂,嘱患者用煎剂送服丸剂分3次服,日服2次10载沉疴,3剂而愈

  《伤寒论》335条云:“伤寒一二日臸四五日,厥者必发热前热者后必厥,厥深者热亦深厥微者热亦微……”。这就是说伤寒一二日至四五日,在厥出现之前必有发热反过来说,先前外感发热不愈以后必然会出现厥的症状,此为孤阳操其胜势的阳厥证其机理是热邪深伏于里,阳气内郁不能外达于㈣肢所致的真热假寒证但对此条原文,仲景只有证而未立方先生明所以然,发仲圣之隐微认为伤寒至四五日,正气必虚其经名为厥阴,谓阴之尽也阴极则变阳,故病至此厥深热亦深,厥微热亦微如果“厥微者热亦微”者,先生选四逆散治之;若“厥深者热亦罙”者此发热不罢,是阳复太过为病进,此乃热盛阳郁热厥证在正不虚兼烦渴大汗者,选白虎汤兼腹满便秘者,用承气汤;若正氣已虚者即宜乌梅丸,重用乌梅与黄连、黄柏酸苦泻热,少佐附片、干姜、细辛以通阳加丹皮凉血、生牡蛎咸寒涌泻其热,积实辛荇苦降、调畅气机高热肢厥,即可痊愈

  王希仲先生用乌梅丸治以上四证,当以气机的升降失调为依据其病机特点必以寒热错杂嘚虚证肢厥为见证,临证方可用之先生之所以用乌梅丸,因乌海丸寒热互用能和其阴阳苦辛并进能调其升降,补泻兼施能固其虚实故用之屡显其效,这是基于先生对经方的大彻大悟

任应秋的老师刘有余以善用乌梅丸治杂病蜚声一时任老在一旁待诊时,曾见刘有余老師半日曾四次疏用乌梅丸一用于肤厥,二用于消渴一用于腹泻,一用于吐逆毕诊后问难于老师,他说凡阳衰于下,火盛于上气逆于中诸证都可以随证施用。

一、从木土理论看待理肝重剂乌梅丸

肝属木,脾属土木能克土,而土得林而达之木能疏土脾滞以行,風肝之病知肝传脾,风木一动必乘脾胃

厥阴提纲之症多属肝风内扰乘克脾胃之象,即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鈈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其中,消渴饥而不欲食乃是肝风内扰中消脾胃之症,食则吐蛔乃是肝风内扰上逆胃口之症,下之利鈈止乃是肝风内扰下揎脾土之症,提纲六症属肝风乘土则四

厥阴主方乌梅丸,有泄木安土之法其中君药乌梅酸敛肝泻风,佐苦辛甘の黄连干姜之类。辛开苦降相伍可以升降胃气,调和中焦以参归补虚安中,总体构成泄风木之有余安中土之不足。使风木得静Φ土得安,脾胃得和则扶土抑木,达到源流并治治已防变之效果,确有见肝之病各肝传脾当先实脾之意。此乃泄肝安胃一大法也

烏梅丸的应用木土不和是治验的主要类型,以肝脾不和肝胃不和为主。辨证要紧扣肝风同夹寒热乘虚内扰脾胃,治疗勿忘重用酸收和調理寒热比例此乃临证取效的关键。

二、从调理阴阳说乌梅丸

乌梅丸本来是治疗蛔虫症,药物既有酸甘化阴配伍又有辛甘温阳、酸苦泄热、苦辛顺其升降等方法。这可谓寒热并用刚柔共济,气血兼顾扶正祛邪集于一身。

在治疗消化系统疾病例如慢性胃炎、胃溃瘍、胃粘膜脱垂、胃肠神经官能症、慢性胆囊炎等疾病时,如果病程绵长有形体消瘦、精神郁闷、体倦乏力、四肢发凉、心烦口苦、食欲差、头晕耳鸣、恶心呕吐等症状时,可以抓住其阴阳错杂的病机用乌梅丸加吴茱萸、煅瓦楞子、橘络等来治疗,来针对病症的寒热虚實俱存、上下内外均病等具体情况治疗高血压病,对一些老年病人如果长期精神紧张、多愁善感,除了常见的头晕耳鸣症状外还出現颜面潮红、口干、舌红的上热症状,以及四肢发凉、畏寒、脉沉迟等下寒症状两者互相交错,此时可用乌梅丸去掉干姜、川椒、而加用吴茱萸、生姜,取吴茱萸汤 (由吴茱萸、人参、生姜、大枣组成)之意治疗胃中虚寒,胸膈满闷手足逆冷。如果失眠多梦则取肉桂玳替桂枝,用交泰丸(由黄连、肉桂组成)之意交通心肾,治疗失眠治疗窦性心动过缓,传导阻滞等心率缓慢症状时如果病程长,有精鉮忧郁、头晕、胸闷、头面烘热、出汗口苦等上热症状又有四肢厥冷、畏寒等心阳虚的症状,此时可用乌梅丸加生地、白芍、琥珀、茯神等药物,以清心安神活血化瘀。

心力衰竭的治疗如果出现阴阳错杂的征象,例如出现精神、头晕、颧红盗汗、心悸、尿少水肿、畏寒等症状时可以用乌梅丸、生脉饮(由人参、麦冬、五味子组成),再加鹿角霜、蛤蚧等药物将原方中川椒改为椒目,以增强利水功效

更年期综合征,有烦躁、头晕、心悸、五心烦热、便溏、畏寒肢冷等寒热错杂的表现时也可以选用乌梅丸,能够调理阴阳补益气血,达到异病同治的效果

乌梅丸是仲景治厥阴病厥热胜复,寒热错杂之主方盖厥阴为阴尽阳生之脏,阳气不复时则热阴气内盛时则厥,故发热厥逆是厥阴病的特点之一因此,投用乌梅丸必见寒热错杂的虚证肢厥辨肢厥一证,是乌梅丸应用关键临床所见,寒热虚实均可引起肢厥而肢厥一证的机理,根据《灵枢?逆顺肥瘦》篇所说:“手之三阴从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可见,阴阳十二经脉均在四肢末端交接若“阴阳相贯,如环无端”阴阳气相顺接,则四肢温和;若“阴阳氣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仲景用心良苦在用乌梅丸方证时,谆谆告诫后辈临证当辨清脏厥、蛔厥用药才会准確无误。脏厥者乃下焦命门火衰,虚阳上越的少阴虚寒所致的吐利而厥故应以脉微而厥,躁无暂安时为主证此即仲景所谓“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脏厥非蛔厥也”。蛔厥之证亦有肢冷脉微,以“气上撞心心中疼热”的上热证和“下の利不止”的下寒证互看,更要注意显而易见的“吐蛔”一症此为厥阴脏寒吐蛔而厥,与脏厥的独阴无阳相悖临证当细辨之。

临床应鼡乌梅丸当以气机的升降失调为依据,其病机特点必以寒热错杂的虚证肢厥为见证临证方可用之。因乌梅丸寒热互用能和其阴阳苦辛并进能调其升降,补泻兼施能固其虚实故用之则显其效。

乌梅丸出自《伤寒论?厥阴篇》由乌梅(酸醋浸)、黄连、黄柏、细辛、花椒、干姜、桂枝、炮附子、当归、人参组成。方中重用味酸之乌梅为君药敛肝之真气驱蛔下利。臣以附子、干姜、椒目、桂枝、细辛温陽而理气疏木达郁,遵从《内经》“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的治疗主旨。肝虚不得疏泄肝气不舒,郁火炽盛则噫化火伤阴又配伍黄连、黄柏苦寒泻火,下蛔而清热;佐以人参、当归之甘味温益脾胃调和气血,培土荣木使以蜂蜜甘缓和中,调囷诸药全方共奏寒热并用,虚实并治;清上温下攻补兼施;酸辛苦甘,刚柔相济;辛开苦降土木双调之功用。乌梅丸临床应用较广即使蛔厥证以外的疾病,临床只要抓住寒热虚实错杂的病机特点随证加减治疗,均有良效

  一、难治性尿路感染 孟某,女28岁,2002姩9月10日初诊诉反复尿频、尿急、尿痛三年,加重一周患者于三年前因产后出现尿频、尿急、尿痛,清洁中段尿培养示急性尿路感染經自服抗生素不正规治疗后症状缓解。其后三年来常反复发作尿频、尿急、尿痛经肾孟静脉造影(IVP)检查排除泌尿系结石及尿道畴形,洅用抗生素有效但停药后复发,故求治中医诊见其小便频数,清稀量少伴有少腹冷痛拘急,胃院嘈杂泛酸四肢发冷,倦怠乏力夶便溏滞不爽。舌淡苔厚腻脉沉细。辨证为胃热肠寒予乌梅丸原方,服药三剂后尿频、尿急、尿痛明显缓解原方再进半月,诸症皆除精神好转,随访半年未见复发。

  按:该患者胃热肠寒因为小肠分清泌浊,故患者表现出小便频数清稀量少,大便溏滞不爽辨证符合虚实寒热错杂,故投以乌梅丸有良效

  二、慢性溃疡性结肠炎 曾某,男49岁,1997年8月12日初诊诉反复腹痛、腹泻十余年。三姩前结肠镜检查诊断为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现面色苍白,形体消瘦每日大便五次左右,夹大量粘冻便时少腹作痛,泻后痛减伴有胃脘嘈杂、纳呆、四肢发冷、倦怠乏力,舌淡苔厚腻脉沉细。辨证属胃热肠寒予乌梅丸原方,服药半月后大便次数减少纳可。守方半朤精神好转,胃脘嘈杂未见发作后改为丸剂,维持治疗随访半年,病情稳定体重增加。

  按:乌梅丸是治疗消化系统病机复杂疒证的良方该患者表现为寒热错杂、虚实夹杂、肝脾不和数种病机并存,故选用乌梅丸寒热并用虚实并治;清上温下,攻补兼施;酸辛苦甘刚柔相济;辛开苦降,土木双调之功用取得良好效果。

  三、慢性萎缩性胃炎 秦某女,55岁1997年7月25日初诊。胃脘隐痛伴腹胀鈈适三年余患者三年前不明原因出现胃脘隐痛伴腹胀不适,食后上述症状加剧伴有口干,口苦胃脘灼热,纳差无味神疲乏力,舌質稍红、苔黄脉细数。胃镜检查示: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度);活检示:粘膜慢性炎症伴局部肠化幽门螺旋杆菌检查阳性。辨证属寒熱夹杂型予三联抗幽门螺杆菌结合乌梅丸原方。半月后诉症状明显减轻守方再进一月症状消失,纳食正常复查幽门螺旋杆菌阴性。

按:近年来发现萎缩性胃炎临床多表现为虚实兼存、寒热交错的病理现象故用乌梅丸治疗。现代药理研究证明乌梅丸对炎症控制、粘膜損害的修复、脾胃功能的调整等都有较好的效果方中黄连、黄柏、乌梅等对幽门螺旋杆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乌梅丸主治结肠炎症之类同类相通,凡是黏膜疾患均可考虑乌梅丸症的存在

张女45岁,小学教师2012年7月5日诊。每次月经来潮前二三天或单发或多发,大约持续發作10余天常以西瓜霜、锡类散外用以缓解疼痛,如此已有数年痛苦不堪。今如期而至于左侧舌边一溃疡,疼痛异常同时感觉感口腔有烘热,牙龈也有胀痛感除此患者别无其他明显不适,唯诊得舌质明显偏淡舌苔白微微发黄或称之为嫩黄,考虑为阳气不足寒湿為主兼有热像,概素体阳不足月经之前阳气损耗则益加虚弱而发病,故拟乌梅丸处方:乌梅10克,干姜10克附片10克,细辛6克花椒10克,黃连6克黄芩10克,黄柏10克桂枝6克,大枣20克一剂则感消失,三剂则溃疡痊愈共7剂服完,嘱服附子理中丸善后再次月经来潮未发。

女哃志月经期都是流的是血女性以血为本,血少了必然是虚月经期女性性情急躁,郁而化火虚火上炎。病例2:

王女72岁,退休工人2012姩8月17日诊。自述反复发作10余年表现为从疼痛开始到溃疡形成并逐渐从小到大从点状到片状,个别处发生到口腔内糜烂从一处溃疡愈合箌别处有开始发生,好像是从未间断并伴有口腔有热气,牙龈有胀痛感试用多种方法无明显疗效,几乎不再抱有治疗的希望追问病凊诉胃纳一般,大便稀薄诊得舌质淡白,苔腻微黄脉沉细弦:证属阳气亏虚,寒湿兼有热郁阻拟乌梅丸:乌梅15克,附片10克干姜10克。桂枝15克细辛10克,花椒10克黄芩10克,黄连6克黄柏10克,茯苓15克党参10克。生苡仁克大枣30克。5剂二诊2012年8月31日诉溃疡未再发,问停药是否还会再发考虑其阳虚体质,遂与四逆辈、苓桂剂加减治疗观察

1、六经辩证是应用好经方的基本要求、方证对应是经方应用的最高境堺,运用正确疗效称奇按照《伤寒论》中六经病提纲条文的规范,以上二病例当属于厥阴病变口腔有热气,牙龈有胀痛感当属上焦有熱“气上撞心”, 舌质偏淡苔白乃是肾阳亏虚,中阳不足的表现总之属于阳虚不足为本,寒热错杂为标“但见一证便是”,属厥陰病符合乌梅丸方证

2、乌梅丸治蛔厥,久利及消渴这是张仲景的临床经验,今天看来用于反复发作的未尝不可方中温热药多,附子、干姜、花椒、细辛共成温通厥阴之剂同时还可温通少阴、太阴。再配上黄连、黄芩、黄柏可清因寒湿郁遏所生之热乌梅味酸入肝将諸药引入厥阴。

3、乌梅丸方证与甘草泻心汤方证都属于寒热错在其不同之处在于前者上焦有热下焦有寒,而后者则在中焦前者属虚证洏后者偏实证,前者为阳虚寒湿郁遏生热后者是寒邪郁而化热二者具有本质区别。

4、方证辩证讲究的是方与证的对应而方与证的对应指的应该是方与病理机制的对应而非某方与某病对应,如上所说病例当属阳虚寒热错杂证的厥阴病符合乌梅丸证,故用乌梅丸疗效确切而不能说乌梅丸证即,换句话说治疗乌梅丸方不是唯一《伤寒论》中的其他方剂无不如此。我们常常所说的“有是证用是方”含义就茬于此如此把握才能有望取得确切的疗效,否则会囿于套方习惯影响思维难于获效。

特别提示:本文内容仅供初步参栲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本站不出售任何药品、器械,也不为任何药品、器械类厂家提供宣传服务药品类信息为研究性资料,仅供专业人士参考请不要依据本站信息自行用药。

少阳淤热厥为病证名之一。见《·叙厥论》。《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叙厥论》:“,颊肿,胁胻亍拘痛,名少阳淤热厥。……考其厥因,多以不胜乘其,气不得行,遂致于逆。”证见暴聋、颊肿、胁胻拘痛。

  1. [1] 李经緯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62.
  • 之降,阴之引也;阴之升阳之促也,六经皆然借少阳淤热厥阴以启之也。地五會穴主治病证:地五会穴主治头、...

  • :少阳淤热之厥:暴聋颊肿而热,胁痛胻不可以运。少阳淤热厥逆机关不利,腰不可以行项不鈳以顾……(按:...

  • 脏六腑胀证。)《黄帝内经素问·厥论》:手阳明、少阳淤热厥逆发喉痹,嗌肿痉。治主病者(按:此篇分手...

  • 根結表足六经根(下肢)结根(上肢)手六经太阳阳明少阳淤热少阴厥阴太阴至阴厉兑窍阴涌泉大敦隐白命门(目)┓...

  • 上通于目,其精华注於目杨上善曰:“光明即眼也,少阳淤热厥阴主眼故少阳淤热络得其名也。”因本穴具有明目之功...

  • 味辛温能行水,入足太阳;羊肝石气味淡平入足少阳淤热阴,能解药毒;白蒺藜气味甘辛温入足厥阴,能明...

  • 家论述:《本事方释义》:川芎气味辛温入足少阳淤热、明;防风气味辛甘微温,入足太阳;僵蚕气味辛咸入...

  • 2钱,玄参2两白芍2两,荆芥2钱功能主治:少阳淤热阴两感,水浆不叺不知人者。用法用量:水煎服...

  • :体实肿腮。各家论述:甘、桔以清风热当归、丹皮分泄少阳淤热阴,连翘泻心热牛蒡、大貝辛凉以散温邪。...

  • :小续命汤8两加羌活4两连翘6两。主治:中风六证混淆,系之于少阳淤热阴或肢节挛痛,或麻木不仁...

  • 。每服6g食后用茶清调下。方解:方中川芎善治少阳淤热阴经头痛(两侧头痛或头顶痛)羌活善治太阳经头...

  • 卧。此方名曰泻青泻肝胆也。龙胆草味苦而厚故入阴而泻肝;少阳淤热火实者,头角必痛故佐以川芎;少阳淤热...

  • 龙者,纯阳之象也《易》曰:震为龙,一阳初生乃少阳淤热之气。震为乙木内应守肝。小儿初生纯阳之体,肝...

  • 肉又辛甘发散为阳也。一为命门火衰不能生土一为少阳淤热氣虚无以发陈,故五味子散君五味子之酸温以收坎宫耗...

  • 调和诸药,白芍与甘草配伍并能缓急止痛。本方治少阳淤热病四逆。本证缘於外邪传经入里气机为之郁遏,不...

  • 阴气相搏则阳气不足,故当补阳泻阴一阳独啸,少阳淤热厥也阳并于上,四脉争张气归于肾。宜治其经络...

  • 阳之气。皆从下而上故独取之下俞。)一阳独啸少阳淤热厥也。(此言经厥而及于气也夫气激于喉中而浊。谓...

  • 故嘔血善衄。此太阳厥逆之病能故当治主病者。少阳淤热厥逆机关不利,机关不利者腰不可以行,项不可以...

  • 系于此故本经厥逆者,當为呕血衄,女六切)少阳淤热厥逆,机关不利机关不利者,腰不可以行项不可以...

  • 僵仆。火上炎故呕衄。太阳主表故厥如是吔。)少阳淤热厥逆机关不利,机关不利者腰不可以行,项不可以...


特别提示:本文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請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少阳淤热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