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两个合适的例子(素媛真实事件本人娜英)或成语、历史典故,谢谢!

您好,欢迎来到新东方
您当前的位置: &
& 文章正文
和马有关的著名历史故事,有关马的成语故事分享
17:04&&作者:&&来源:互联网&&字号:|
摘要:和马有关的著名历史故事,有关马的成语故事分享。老马识途,杀马毁车,盲人瞎马,指鹿为马,孙膑赛马、、、
1、老马识途
相传春秋时,齐桓公与大臣等仲、隰朋进攻孤竹国,回来时迷了路。管促说:老马能识途。于是让老马在前面走,大家跟着,果然找到了归路。见《韩非子o说林上》。后以"老马识途"等喻富有经验或富有经验的人。汪赵执信《为求书者所苦戏题长句》:"诸君且休共和谈,老马识途犹尚堪。"
2、杀马毁车
东汉南阳人冯良,年三十时,奉命去迎接督邮。他耻于做这工作,在路上毁车杀马,撕破衣帽,逃到犍为去从杜抚求学。妻子去找他,见路旁草中的死马败车和破衣服,认为已为虎狼盗贼所害,就为他发丧。过了十来年,他才学成回乡。见《后汉书o周燮传》。后用为藏身匿迹的典故。宋苏轼《捕蝗至浮云岭山行疲恭有怀子由弟》诗二首之二:"杀马毁车从此逝,子来何处问行藏?"
3、盲人瞎马
东晋桓玄、殷仲堪等人比赛说惊险的话,桓玄说:"矛头淅米剑头炊。"殷仲堪说:"百岁老翁攀枯枝。"顾恺之说:"井上辘轳卧婴儿。"殷仲堪有位参军在座,他最后说:"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殷仲堪眇一目,听后说:"咄咄逼人!"见《世说新语o排调》。后以"盲人瞎马"等比喻处境危险或冒险。杨沫《青春之歌》第一部第十四章:"我不能叫你盲人瞎马地去乱闯。"
4、指鹿为马
秦权臣赵高,为试探大臣们对他的态度,在秦二世面前,指着一只鹿,硬说是马。二世笑着说:"丞相错了,这是鹿。"问左右人,有的怕赵高,说是马,有的不说话。也有说是鹿的,后者都遭到赵高的暗算。从此群臣都怕赵高。见《史记o秦始皇本纪》。后以"指鹿为马"等比喻颠倒黑白。《醒世恒言o钱秀才错占凤凰俦》:"东床已招佳选,何知以羊易牛;西邻纵有责言,终难指鹿为马。
5、孙膑赛马
齐国使者到大梁来,孙膑以刑徒的身份秘密拜见,用言辞打动齐国使者。齐国使者觉得此人不同凡响,就偷偷地用车把他载回齐国。齐国将军田忌赏识他并像对待客人一样礼待他。田忌经常与齐国诸公子赛马,设重金赌注。孙膑发现他们的马脚力都差不多,可分为上、中、下三等。于是孙膑对田忌说:“您只管下大赌注,我能让您取胜。”田忌相信并答应了他,与齐王和诸公子用千金来赌胜。比赛即将开始,孙膑说:“现在用您的下等马对付他们的上等马,拿您的上等马对付他们的中等马,拿您的中等马对付他们的下等马。”三场比赛完后,田忌一场不胜而两场胜,最终赢得齐王的千金赌注。于是田忌把孙膑推荐给齐威王。威王向他请教兵法后,就把他当作老师。
6、千金买骨
公元前314年,燕国发生了内乱,临近的齐国乘机出兵,侵占了燕国的部分领土。
燕昭王当了国君以后,他消除了内乱,决心招纳天下有才能的人,振兴燕国,夺回失去的土地。虽然燕昭王有这样的号召,但并没有多少人投奔他。于是,燕昭王就去向一个叫郭隗的人请教,怎样才能得到贤良的人。
郭隗给燕昭王讲了一个故事说:从前有一位国君,愿意用千金买一匹千里马。可是3年过去了,千里马也没有买到。这位国君手下有一位不出名的人,自告奋勇请求去买千里马,国君同意了。这个人用了3个月的时间,打听到某处人家有一匹良马。可是,等他赶到这一家时,马已经死了。于是,他就用500金买了马的骨头,回去献给国君。国君看了用很贵的价钱买的马骨头,很不高兴。买马骨的人却说,我这样做,是为了让天下人都知道,大王您是真心实意地想出高价钱买马,并不是欺骗别人。果然,不到一年时间,就有人送来了3匹千里马。
郭隗讲完上面的故事,又对燕昭王说:“大王要是真心想得人才,也要像买千里马的国君那样,让天下人知道你是真心求贤。你可以先从我开始,人们看到像我这样的人都能得到重用,比我更有才能的人就会来投奔你。”燕昭王认为有理,就拜郭隗为师,还给他优厚的俸禄。并让他修筑了“黄金台”,作为招纳天下贤士人才的地方。消息传出去不久,就有一些有才干的名人贤士纷纷前来,表示愿意帮助燕昭王治理国家。经过20多年的努力,燕国终于强盛起来,终于打败了齐国,夺回了被占领的土地。
现在,河北易县和定兴搭界处,有一个金台陈村。据说这个村就是当年燕昭王修筑黄金台的地方。
7、汉血马经典故事
汉血马以前脖子流出的汉有红色物质,像流血一般,故称之。中国古代称为 「大宛马」、「两极天马」,现称为「阿哈马」。 二千年前,世界马种处于原始土种状态,中亚土库曼斯坦干旱少雨的沙漠绿洲中,已曾有十分优秀的快马——汉血马。张骞出塞发现了汉血马。当张骞向汉武帝汇报大宛马后,武帝便命张骞带百余人的使团去了大宛国(今土库曼斯坦)求马,带一尊黄金马的模型,希望以此重新换回大宛马。结果大宛国不允,归途中汉使被杀,金马遇劫,大宛国是一封闭小国,并不知中国的强大,此种行为使汉武帝大怒,逐作出武力取马的决定,从此爆发了两次大宛马战争。李广利将军率兵数万人首次惩罚失利,第二次大获全胜,大宛国献出三千匹马给汉朝,二次战争始得大宛马,可见汉朝重视马匹到何种程度。当今纯血种中含有百分之二十多的汉血马血统,而今汉血马是最长寿马,可活到二十三岁。
8、塞翁失马
战国时期,靠近北部边城,住着一个老人,名叫塞翁。塞翁养了许多马,一天,他的马群中忽然有一匹走失了。邻居们听说这件事,跑来安慰,劝他不必太着急,年龄大了,多注意身体。塞翁见有人劝慰,笑了笑说:“丢了一匹马损失不大,没准会带来什么福气呢。”
邻居听了塞翁的话,心里觉得很好笑。马丢了,明明是件坏事,他却认为也许是好事,显然是自我安慰而已。过了几天,丢失的马不仅自动返回家,还带回一匹匈奴的骏马。
邻居听说了,对塞翁的预见非常佩服,向塞翁道贺说:“还是您有远见,马不仅没有丢,还带回一匹好马,真是福气呀。” 塞翁听了邻人的祝贺,反而一点高兴的样子都没有,忧虑地说:“白白得了一匹好马,不一定是什么福气,也许惹出什么麻烦来。”
邻居们以为他故作姿态纯属老年人的狡猾。心里明明高兴,有意不说出来。
塞翁有个独生子,非常喜欢骑马。他发现带回来的那匹马顾盼生姿,身长蹄大,嘶鸣嘹亮,膘悍神骏,一看就知道是匹好马。他每天都骑马出游,心中洋洋得意。
一天,他高兴得有些过火,打马飞奔,一个趔趄,从马背上跌下来,摔断了腿。邻居听说,纷纷来慰问。
塞翁说:“没什么,腿摔断了却保住性命,或许是福气呢。”邻居们觉得他又在胡言乱语。他们想不出,摔断腿会带来什么福气。 不久,匈奴兵大举入侵,青年人被应征入伍,塞翁的儿子因为摔断了腿,不能去当兵。入伍的青年都战死了,唯有塞翁的儿子保全了性命 。
9、秦琼卖马
隋朝末年,在济南府当差的山东豪杰秦琼受命来潞州办事,不幸染病于店中,所带盘费俱已耗尽。无奈之中,牵着他心爱的坐骑黄膘马到西门外的二贤庄去卖。
秦叔宝将黄膘马拴在庄南大槐树下,二贤庄庄主单雄信听说有人卖马,便去相马。秦叔宝早在山东就听说单雄信是一条好汉,只是眼下穷困潦倒,羞于颜面,难以通报真名实姓。偏偏单雄信听说卖马人是济南来的,便请他到府上吃茶,还顺便打听仰慕已久的山东好汉秦叔宝。秦叔宝谎称:“员外打听的人正是小弟同衙好友。”雄信闻知他与叔宝是朋友,随即修书一封托交叔宝,并付了马价纹银三十两,外加程仪三两,不在马价数内,还取潞绸两匹相赠。
却说秦叔宝瞒得了单雄信,却在潞州酒楼上邂逅了另一条好汉王伯当。伯当告知了单雄信,害得雄信到处
10、项羽驯服野马
楚霸王项羽驯野马“乌骓”的故事广为流传。据说“乌骓”当初被捉到时,野性难驯,许多人都休想骑它,就是骑得上的也顿时被它摔下来。壮强好胜的项羽听说便想一试。他驯马有术,一骑上“乌骓”,就扬鞭奔跑,一林穿一林,一山过一山。这马非但没把他摔下,反倒汗流如注,身疲力竭了。霸王不慌不忙骑在马上,忽然用手紧抱住一树干,满想一下把马压制得动弹不得,谁知“乌骓”也不甘示弱,拼死挣扎,结果那树连根都离开了山土,“乌骓”总算被霸王的“拔山”之力折服了,心甘情愿地供霸王驱使了一生。
11、伯乐相马的故事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温馨小贴士:
1. 咨询电话:(每天 9:00-18:00)
2. 上海新东方官网:
(责任编辑:Lynne)
新东方培训机构提供、英语、、、 、、、,等等课程的学习。课程多,分类细,方便大家的选择。满足不同阶段的学习需求。
更多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导读|||||||||||
近日,一部以荆楚历史文化为背景的全新成语类辞书《成语荆州》由长江出版社出版。
《成语荆州》共收集了82条与荆州有关的成语,包括先秦楚文化成语43条,三国文化成语29条,其他朝代荆州成语10条,楚文化成语与三国文化成语构成了全书的主体。
这些古代成语大多源于历史故事、名人名言,也有的源自古代寓言,总体上内涵丰富,寓意深刻,给人以启迪,不少成语至今仍为人们使用。如反映楚人艰苦创业精神的成语&筚路蓝缕&,形容荆楚大地人才辈出的成语&惟楚有材&,以及描述诸葛亮高风亮节的成语&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等。(日)广西新闻网河北邯郸4月22日讯(记者王仕洋 刘化良)记者4月21日在邯郸采风,深感邯郸文化底蕴的厚重。
据了解,在汉语言文字当中,有一种非常简洁、独到的词语表达方式&&成语。它以人们长期以来概括出的、一般由4个字组成的词组或短语,来精辟地表达出某种意思。它大概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简洁明了,从字面上很容易理解,主要是出于人们表达上的习惯,琅琅上口,比如&小题大做&、&后来居上&等;另一部分则蕴涵着特定的历史典故,讲一个具有传世或警世作用的历史故事,来揭示深刻的社会现象或道理。成语是汉语文字艺术中的瑰宝,特别是后一部分,其所蕴藏的文化含量,已远远超出了文字的范畴。
在成语形成的过程中,与邯郸这座城市有着不解之缘,在汉语全部万余条成语中,竟有1584条之多出自邯郸。而且这些成语大部分属于有历史典故的部分,比如&围类比推理是国考判断推理的必考题目,通常题量为5-10道。类比题目考查的难度一般不是很大,但有些题目还是需要在平时下功夫,注重平时的积累,则在考试时就很容易轻松得分。其中成语类、典故类类比推理题目便是如此,并且考查经久不衰,有些考试中甚至出现旧题新考的现象,这值得我们重视。
我们都知道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如果不了解的话很可能出现望文生义的情况,因此建议广大考生朋友要注重日常积累成语典故知识,当然这也是行测言语部分必须进行的一项功课,因此复习好成语典故知识可谓是一箭双雕。下面京佳教育公考研究专家就以过往经典真题为例对这一类问题进行探究,希望对广大考生朋友的备考有所帮助!
成语、典故类题目的主要考查方式:
一、典故与人物的对应关系
【例1】纸上谈兵:赵括
A. 指鹿为马:秦始皇 B. 暗渡陈仓:韩信
C. 草木皆兵:项羽 D. 世外桃源:陆游
【答案】B。京佳解析:本题考查典故与其所对应的人物关
寻找最好的教育APP--中国教育APP测评报告
活动报名:移动互联时代教育机构如何再创业
在线教育高峰论坛:奔跑吧,在线教育!
workshop:精英头脑风暴 跨界大咖聚焦教育新浪2014中国教育盛典各大奖项投票中
类比推理是国考判断推理的必考题目,通常题量为5-10道。类比题目考查的难度一般不是很大,但有些题目还是需要在平时下功夫,注重平时的积累,则在考试时就很容易轻松得分。其中成语类、典故类类比推理题目便是如此,并且考查经久不衰,有些考试中甚至出现旧题新考的现象,这值得我们重视。
我们都知道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如果不了解的话很可能出现望文生义的情况,因此建议广大考生朋友要注重日常积累成语典故知识,当然这也是行测言语部分必须进行的一项功课,因此复习好成语典故知识可谓是一箭双雕。下面京佳教育[微博]公考[微博]研[微博]究专家就以过往经典真题为例对这一类问
成语典故相关信息
成语典故专题栏目,提供最新新最全的来自历史典故的成语_出自典故的成语_成语典故大全、以及成语典故等相关信息
来自历史典故的成语
出自典故的成语
成语典故大全当前位置: >>
成语典故大全
成语典故大全1、【成语】: 爱屋及乌【拼音】: ài wū jí wū 【解释】: 因为爱一个人而连带爱他屋上的乌鸦。比喻爱一个人而连带地关心 到与他有关的人或物。 【成语故事】: 商朝末年,纣王穷奢极欲,残暴无道,西方诸侯国的首领姬昌决心推翻商朝 统治,积极练兵备战,准备东进,可惜他没有实现愿望就逝世了。姬昌死后,他 儿子姬发继位称王, 世称周武王。 周武王在军师姜尚 (太公) 及弟弟姬曰 (周公) 、 姬](召公)的辅佐下,联合诸侯,出兵讨伐纣王。双方在牧野交兵。这时纣王 已经失尽人心,军队纷纷倒戈,终于大败。商朝都城朝歌很快被周军攻克。纣王 自焚,商朝灭亡。 纣王死后, 武王心中并不安宁, 感到天下还没有安定。 他召见姜太公, 问道: “进了殷都,对旧王朝的士众应该怎么处置呢?” “我听说过这样的话:如果喜爱那个人,就连同他屋上的乌鸦也喜爱;如果 不喜欢那个人, 就连带厌恶他家的墙壁篱笆。 这意思很明白: 杀尽全部敌对分子, 一个也不留下。大王你看怎么样?”太公说。 武王认为不能这样。这时召公上前说: “我听说过:有罪的,要杀;无罪的, 让他们活。 应当把有罪的人都杀死, 不让他们留下残余力量。 大王你看怎么样?” 武王认为也不行。 这时周公上前说道: “我看应当让各人都回到自己的家里,各自耕种自己的 田地。君王不偏爱自己旧时朋友和亲属,用仁政来感化普天下的人。” 武王听了非常高兴,心中豁然开朗,觉得天下可以从此安定了。 后来,武王就照周公说的办,天下果然很快安定下来,民心归附,西周也更 强大了。 2、【成语】: 爱鹤失众【拼音】: ài h? shī zh?ng 【解释】: 比喻因小失大。 【成语故事】:公元前 668 年,卫惠公的儿子姬赤成为卫懿公后,不思富国强兵之道,整天 喜欢养鹤,甚至荒唐到给鹤封官位,享官禄,百姓怨声载道。北方狄国借机出兵 攻打卫国,卫国士兵根本不抵抗就逃散,卫懿公被狄兵所杀。 3、【成语】: 安然无恙 【拼音】: ān rán wú yàng 【解释】: 恙:病。原指人平安没有疾病。现泛指事物平安未遭损害。 【成语故事】:安然无恙这则成语的意思是平安无事, 没有遭受损害或发生意外。 恙, 疾病, 借指灾祸。 这个成语来源于《战国策.齐策四》,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 问使者曰: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使者不悦,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 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 民,何以有君?故有舍本而问末者耶? 公元前 266 年,赵国国君赵惠文王去世,他的儿子太子丹接位为赵孝成王。 由于孝成王还年轻, 国家大事由他的母亲赵威后负责处理。赵威后是一个比较贤 明而有见识的中年妇女。她刚刚主持国事的时候,秦国加剧了对赵国的进攻。赵 国危急,向齐国求救,齐国要赵威后把她的小儿子长安君送到齐国作人质,然后 再出兵。赵威后舍不得小儿子离开,但是听了大臣触龙的意见,还是把长安君送 到齐国。齐国出兵帮助赵国打退了秦军。 有一次,齐王派使者带着信到赵国问候赵威后。威后还没有拆信就问使者。 齐国的收成不坏吧?老百姓平安吗?齐王身体健康吗? 齐国使者听了心里很不高兴,说:我受齐王派遣来问候您,现在你不先问齐 王,却先问收成和百姓,难道可以把低贱的放在前面,把尊贵的放在后面吗? 威后微微一笑, 说: 不是的。 如果没有收成, 怎么会有百姓?如果没有百姓, 怎么会有君主?难道问候时可以舍弃根本而只问枝节吗? 齐国使者听了,一时说不出话来。 这则无恙的典故,后来演化出成语,安然无恙。 4、【成语】: 暗渡陈仓 【拼音】: àn dù ch?n cāng 【解释】: 渡:越过;陈仓:古县名,在今陕西省宝鸡市东。比喻用 造假象的手段来达到某种目的或暗中进行活动。 【成语故事】:楚汉相争时,项羽凭借强大的实力,违背先入关中者为王的约定,自立为西 楚霸王,把汉中和巴蜀一带封给先入关中的刘邦。刘邦听从谋士张良的计策,到 汉中时,人马过后,烧毁沿途的栈道,表明自己不再回关中了。项羽从此放松了 对刘邦的警惕。后来,刘邦拜韩信为大将,命士兵修复原来烧毁的栈道,装作要 从栈道出击进攻关中的样子, 实际上却带领主力部队抄小道趁守将不备袭击了陈 仓,进而攻人咸阳,占领了关中,揭开了楚汉大战的序幕。 5、【成语】: 拔苗助长【拼音】: bá miáo zhù zhǎng 【解释】: 比喻违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 【成语故事】:拔苗助长这则成语的意思是将苗拔起,帮助它生长。比喻不顾事物发展的规 律,强求速成,结果反而把事情弄糟。 这个成语来源于《孟子.公孙丑上》,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 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孟子》是一部儒家经典,记载了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孟轲的政治活动、政 治学说和哲学伦理教育思想。这部书中有个故事十分有名:宋国有一个农夫,他 担心自己田里的禾苗长不高,就天天到田边去看。 可是,一天、两天、三天,禾苗好象一点儿也没有往上长。他在田边焦急地 转来转去,自言自语地说:我得想办法帮助它们生长。 一天,他终于想出了办法,急忙奔到田里,把禾苗一棵棵地拔,从早上一直 忙到太阳落山,弄得精疲力尽。 他回到家里,十分疲劳,气喘吁吁地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力气总算没白 费,我帮禾苗都长高了一大截。 他的儿子听了,急忙跑到田里一看,禾苗全都枯死了。 孟轲借用这个故事向他的学生们说明违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而主观地急 躁冒进,就会把事情弄糟。 6、【成语】: 白头如新【拼音】: bái t?u rú xīn 【解释】: 白头:头发白了;新:新交。指交朋友彼此不能了解,时 间虽久,仍跟刚认识一样。 【成语故事】:西汉时期,邹阳有一次因为受人诬陷,被梁孝王关进监牢,准备处死。邹阳 十分激愤,他在狱中给梁孝王写了一封信,信中列举事实说明:“待人真诚就不 会被人怀疑,纯粹是一句空话。” 他写道: “荆轲冒死为燕太子丹去行刺秦始皇,可是太子丹还一度怀疑他胆 小畏惧,不敢立即出发。卞和将宝玉献给楚王,可是楚王硬说他犯了欺君之罪, 下令砍掉他的脚。李斯尽力辅助秦始皇执政,使秦国富强,结果被秦二世处死。 所以谚语说:‘有白头如新,倾盖如故。’双方互不了解,即使交往一辈子,头 发都白了,也还是像刚认识时一样;真正相互了解,即使是初交,也会像老朋友 一样。” 梁孝王读了邹阳的信后,很受感动,立即把他释放,并做为贵宾接待。 7、【成语】: 曲高和寡 【拼音】: qǔ gāo h? guǎ 【解释】: 曲调高深,能跟着唱的人就少。旧指知音难得。现比喻言 论或作品不通俗,能了解的人很少。 【成语故事】:宋玉是楚国伟大诗人屈原的学生。有一天,楚襄王问宋玉:现在不少人对你 有意见,你是不是有什么不对的地方? 宋玉转弯抹角地回答说:有位歌唱家在我们都城的广场上演唱,唱《下里》 《巴人》这些通俗歌曲时,有几千听众跟着唱起来;唱《阳春》《白雪》这类高 深歌曲时,能跟着唱的只有几十人;到了唱更高级的歌曲时,跟着唱的只有几个 人了。从这里可以看出,曲调越是高深,能跟着一起唱的人就越少。 宋玉这段话的意思是说自己品行高超,一般的人不能了解,所以有人说三道 四。 和(音贺)指跟着别人唱;寡是少的意思。 这个成语后来比喻言论、作品很深,能理解的人很少。有时也用来讽刺别人 自命不凡。 8、【成语】: 入木三分【拼音】: rù mù sān fēn 【解释】: 相传王羲之在木板上写字,木工刻时,发现字迹透入木板 三分深。形容书法极有笔力。现多比喻分析问题很深刻。 【成语故事】: 王羲之是我国古代一位杰出的书法家,在历史上享有很高的评价,被后人称 为“书圣”。 他写的字既秀丽,又很苍劲,这是非常不容易的;想想看,一般秀丽的字会 显得柔软,而苍劲的字则显得粗硬,但是他竟能脱尘出俗,二者兼善,可见得他 书法的功力之深,这恐怕不是天生具备,而是靠后天勤学苦练而得来的. 有一天, 他把字写在木板上, 拿给刻字的人照着雕刻。 这个人先用刀削木板, 却发现笔迹竟然透进木板里有三分深度,这件事情可是轰动了整个京城, “入木 三分”也就成了人人皆知的成语了。用毛笔写字在木板上,而笔迹还能透进三分 的深度, 除了身怀绝技的人还有谁会有这种能力呢?但是,我们也可以想见这位 “书圣”所写的字,笔力非常雄厚,已经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于是,后来的人便根据这段故事的情节,直接把“入木三分”,用来形容人 们写文章,或者是说话的内容非常深刻。 以后只要说故事的人, 把故事的情节说得生动逼真,我们也可以夸赞他说故 事说得“入木三分”. 9、【成语】: 缘木求鱼【拼音】: yuán mù qiú yú 【解释】: 缘木:爬树。爬到树上去找鱼。比喻方向或办法不对头, 不可能达到目的。 【成语故事】:战国时,齐宣王想称霸天下。孟子劝他放弃武力,用仁政征服天下。 孟子说: “大王动员全国军队攻打别国, 这是为什么?” 齐宣王回答说: “为 了满足我最大的欲望。”孟子问:“您最大的欲望是什么?”齐宣王却笑了笑, 不答。孟子接着问: “是因为好东西不够吃吗?是因为好东西不够穿吗?是因为 没有好艺术品看吗?还是因为侍候您的人太少?”齐宣王连忙说:“不,不,我 不是为了这些。”孟子说:“那么,我明白了。您是想征服天下,是不是?如果 是,我看好比爬树捉鱼,是不能达到您的目的的。”齐宣王说:“会有这样严重 吗?”孟子说:“恐怕比这还严重。爬树捉鱼,最多是捉不到,不至于有什么祸 害。 如果以武力满足自己独霸天下的欲望, 不但达不到目的, 其后果不堪设想啊! ” 10、【成语】: 滥竽充数【拼音】: làn yú chōng shù 【解释】: 滥:失实的,假的。不会吹竽的人混在吹竽的队伍里充数。 比喻无本领的冒充有本领,次货冒充好货。 【成语故事】:滥竽充数这则成语的滥是失实,与真实不符,引申为蒙混的意思;竽是一种 簧管乐器;充数是凑数。指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行家里充数,或是以次充好, 有时也用作自谦之辞。 这个成语来源于《韩非子.内储说上》,齐宣王使人吹竿,必三百人。南郭 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潜王立,好一一听之,处 士逃。 战国时期,齐宣王非常喜欢听人吹竽,而且喜欢许多人一起合奏给他听,所 以齐宣王派人到处搜罗能吹善奏的乐工,组成了一支三百人的吹竽乐队。而那些 被挑选入宫的乐师,受到了特别优厚的待遇。 当时,有一个游手好闲、不务正业的浪荡子弟,名叫南郭。他听说齐宣王有 这种嗜好,就一心想混进那个乐队,便设法求见宣王,向他吹嘘自己是一名了不 起的乐师,博得了宣王的欢心,把他编入了吹竽的乐师班里。可笑的是,这位南 郭先生根本不会吹竽。每当乐队给齐宣王吹奏的时候,他就混在队伍里,学着别 的乐工的样子,摇头晃脑,东摇西摆,装模做样地在那儿吹奏。因为他学得维妙 维肖,又由于是几百人在一起吹奏,齐宣王也听不出谁会谁不会。就这样,南郭 混了好几年, 不但没有露出一丝破绽,而且还和别的乐工一样领到一份优厚的赏 赐,过着舒适的生活。 后来, 齐宣王死了, 他儿子齐潜王继位, 潜王同样爱听吹竽。 只有一点不同, 他不喜欢合奏,而喜欢乐师门一个个单独吹给他听。 南郭先生听到这个消息后,吓得浑身冒汗,整天提心吊胆的。心想,这回要 露出马脚来了,丢饭碗是小事,要是落个欺君犯上的罪名,连脑袋也保不住了。 所以,趁潜王还没叫他演奏,就赶紧溜走了。 11、【成语】: 沆瀣一气【拼音】: hàng xi? yī qì 【解释】: 沆瀣:指唐时的崔沆、崔瀣。比喻臭味相投的人结合在一 起。 【成语故事】:沆瀣,是夜间的水气,有人说是露气,也有人说是夏天半夜里上升的地气。 例如《楚辞?远游》有“餐六气而饮沆瀣”,王逸注:“沆瀣,夜半气也。” 《汉书?司马相如传》有“呼吸沆瀣兮餐朝霞,”应劭注:“沆瀣,北方夜半之 气也。” 《列仙列》描写仙人陵阳子的神话故事也说: “春食朝霞,夏食沆瀣。” 可见“沆瀣”一词,原来并不是什么贬词,但是后来作为成语“沆瀣一气”,就 不是一句赞美的话了。这是从唐朝的一个故事开始的。 据说,唐僖宗时,有一官员,名叫崔沆,曾任“中书侍郎”等职。乾符二年, 他被派当主考官,主持朝廷考试事宜。这次应试的人中间,有一个名叫崔瀣的, 一经录取,马上就当官上任了。别人见他不但任官特快,而且所任官职也特好, 待遇显然与众不同,因此不免怀疑:“崔沆和崔瀣,是有特殊关系的吧?”有人 更进一步断定:“那还用说,瞧他们两个的名字就明白了!”俏皮的还加以嘲笑 道:“座主门生,沆瀣一气”。 这个故事,载宋人钱易编撰的《南部新书》。 所谓“座主”,即主考官。科举时代,应试者称主考官为“座主”,自称“门 生”。由于上述故事,后来“沆瀣一气”就流传而为成语,用来比喻臭味相投的 人勾结一起。 12【成语】: 分庭抗礼【拼音】: fēn tíng kàng lǐ 【解释】: 庭:庭院;抗礼:平等行礼。原指宾主相见,分站在庭的 两边,相对行礼。现比喻平起平坐,彼此对等的关系。 【成语故事】:有一天,孔了领着学生在河边游玩,碰见一位见解很深刻的渔翁,于是孔子 虔诚地向他求教,他说:我从读书起至今已经六十九岁了,还没有听到高深的教 诲,今天碰到您这样的圣人,怎敢不虚心求教呢?渔翁被孔子的诚心所感动,就 讲了一大套有关政治哲学及人生修养等方面的道理,孔子深感佩服,要求渔翁收 自己为徒。渔翁拒绝了孔子的请求,他走后,几个学生请孔子上车,孔子呆呆地 望着渐渐远去的船,一动不动。一个学生实在不平,忍不住说道:先生今天真是 太过分了, 连那些拥有万乘战车的天子、 千乘战车的诸侯, 您都和他们平起平坐, 可是却对一个渔你这样毕恭毕敬。 分庭抗礼:表示双方地位相等,以平等的礼节想见。现引伸为平起平坐,互 相对立。 《庄子?渔父》:万乘之王,千乘之君,见夫子未尝不分庭抗礼。 13【成语】: 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拼音】: yī y? zhàng mù,bù jiàn tài shān 【解释】: 蔽:遮。一片树叶挡住了眼睛,连面前高大的泰山都看不 见。比喻为局部现象所迷惑,看不到全局或整体。 【成语故事】:楚国有个书生,由于生活贫穷,很想找到一条发财的门路。 他读到一本书,书上说:谁得到螳螂捕蝉时遮身的那片树叶,别人就看不见 了。他信以为真,整天在树下抬头望着。嘿!他终于看到了一只螳螂躲在一片树 叶后面,正准备捕捉知了呢!他连忙把那片树叶摘下来。不料那片树叶掉下来, 混在地上的落叶里,再也辨认不出了。他只好把所有的树叶扫回家来,一片一片 地试。 他把树叶遮住自己的眼睛, 问妻子: 你看得见我吗?妻子总是说: 看得见! 后来,妻子被他问得厌烦了,随口答了一声:看不见!他马上带着这片树叶,当 面去取人家的东西,结果被人家扭送到衙门去了。县官经过审问,忍住笑,说: 你真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呀! 14【成语】: 草船借箭【拼音】: cǎo chuǎn ji? jiàn 【解释】: 运用智谋,凭借他人的人力或财力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成语故事】:“草船借箭”这则成语的意思是运用智谋,凭借他人的人力或财力来达到自 己的目的。 这个成语来源于《三国演义》,用奇谋孔明借箭。 三国时期,曹操率大军想要征服东吴,孙权、刘备联合抗曹。孙权手下有位 大将叫周瑜,智勇双全,可是心胸狭窄,很妒忌诸葛亮(字孔明)的才干。因水 中交战需要箭, 周瑜要诸葛亮在十天内负责赶造十万支箭, 哪知诸葛亮只要三天, 还愿立下军令状,完不成任务甘受处罚。周瑜想,三天不可能造出十万支箭,正 好利用这个机会来除掉诸葛亮。于是他一面叫军匠们不要把造箭的材料准备齐 全,另一方面叫大臣鲁肃去探听诸葛亮的虚实。 鲁肃见了诸葛亮。诸葛亮说:“这件事要请你帮我的忙。希望你能借给我 20 只船,每只船上 30 个军士,船要用青布慢子遮起来,还要一千多个草把子, 排在船两边。不过,这事千万不能让周瑜知道。” 鲁肃答应了,并按诸葛亮的要求把东西准备齐全。两天过去了,不见一点动 静,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请鲁肃一起到船上去,说是一起去取箭。 鲁肃很纳闷。 诸葛亮吩咐把船用绳索连起来向对岸开去。那天江上大雾迷漫,对面都看不 见人。当船靠近曹军水寨时,诸葛亮命船一字儿摆开,叫士兵擂鼓呐喊。曹操以 为对方来进攻,又因雾大怕中埋伏,就派六千名弓箭手朝江中放箭,雨点般的箭 纷纷射在草把子上。过了一会,诸葛亮又命船掉过头来,让另一面受箭。 太阳出来了,雾要散了,诸葛亮令船赶紧往回开。这时船的两边草把子上密 密麻麻地插满了箭,每只船上至少五、六千支,总共超过了十万支。鲁肃把借箭 的经过告诉周瑜时,周瑜感叹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不如他。” 15【成语】: 安步当车【拼音】: ān bù dàng chē 【解释】: 安:安详,不慌忙;安步:缓缓步行。以从容的步行代替 乘车。 【成语故事】:有一天,齐宣王要召见贤士颜撸投运担骸把撸愎础!泵幌氲窖 呔谷换亓艘痪洌 “大王,你过来吧!”齐宣王听了,顿时脸色发青,大怒的说: “你这是什么态度,是君王高贵呢?还是贤士高贵?”颜叽尤莸乃担骸白匀皇 贤士高贵,这是有历史为证的。从前秦国曾下令说:“凡是在贤士柳下惠的墓地 上砍伐树木的,一律处死刑。”又说:“能够取得齐王首级的,将赏赐千金,并 封他做官。”可见国王的头还比不上贤士墓地的树木呢!”齐宣王被弄得啼笑皆 非,只好摇摇头,叹了一口气说:“好了,我不会怠慢你的,以后你可以过着荣 华富贵的生活。”颜咛辏⒖檀潜鹌胄跛担骸靶恍淮笸醯暮癜N冶臼遣 衣粗食惯了的人;安步可以当车,晚食可以当肉,我还是回家自食其力吧!” 这个故事是从“战国策”的“齐策”写出来的。“安步可以当车”便是慢慢 步行,以代替乘车,也就是勤俭的意思。后人把“安步当车”引为成语,用来比 喻人不贪求富贵,而能安于贫苦的意思。 另外, “晚食当肉”也是一句成语,它和“安步当车”一样都是节俭的意思。 16【成语】: 脍炙人口【拼音】: kuài zhì r?n kǒu 【解释】: 脍:切细的肉;炙:烤熟的肉。脍和炙都是人们爱吃的食 物。指美味人人爱吃。比喻好的诗文受到人们和称赞和传讼。 【成语故事】:这个成语是从《孟子?尽心下》记载的一段故事中引申出来的:脍炙,所同 也;羊枣,所独也。 春秋时的曾参是个孝子。他的父亲曾晰喜欢吃羊枣(一种野生小柿子,俗名 牛奶柿)。曾晰死后,曾参竟不忍心再吃羊枣。此事被儒家传为美谈。 有一次,孟子的学生公孙丑就这件事向孟子提问:脍炙(精美的肉食)和羊 枣哪样东西好吃?孟子说:当然是脍炙好吃。公孙丑说:那么曾参父子一定都爱 吃脍炙了,可为什么父亲死后,曾参只戒羊枣,不戒脍炙呢? 孟子回答说:脍炙,是大家都爱吃的;羊枣却是曾晰的特殊嗜好,所以他死 后,曾参会继续吃脍炙而不吃羊枣。 根据以上记载,后人引申出脍炙人口这句成语,比喻人人赞美和传诵(多指 诗文)。 17【成语】: 马首是瞻【拼音】: mǎ shǒu shì zhān 【解释】: 瞻:往前或向上看。看着我马头的方向,决定进退。比喻 追随某人行动。 【成语故事】:战国时, 晋淖公联合了十二个诸侯国攻伐秦国,指挥联军的是晋国的大将荀 偃。 苟偃原以为十二国联军攻秦。秦军一定会惊慌失措。不料景公已经得知联军 心不齐,士气不振,所以毫不胆怯,并不想求和。苟偃没有办法,只得准备打仗, 他向全军将领发布命令说: “明天早晨。鸡一叫就开始驾马套车出发。各军都要 填平水井,拆掉炉灶。作战的时候,全军将土都要看我的马头来定行动的方向。 我奔向那里,大家就跟着奔向那里。” 想不到苟偃的下军将领认为,苟偃这佯指令,大专横了,反感他说:“晋国 从未下过这样的命令,为什么要听他的?好,他马头向西,我偏要向东。” 将领的副手说:“他是我们的头,我听他的。”于是也率领自己的队伍朝东 而去:这样一来,全军顿时混乱起来。 苟偃失去了下军,仰天叹道:“既然下的命令不能执行,就不会有取胜的希 望,一交战肯定让秦军得到好处。”他只好下令将全军撤回去。 18【成语】: 弹冠相庆【拼音】: tán guān xiāng qìng 【解释】: 弹冠:掸去帽子上的灰尘,准备做官。指官场中一人当了 官或升了官,同伙就互相庆贺将有官可做。 【成语故事】:西汉时,有叫王吉和贡禹的两个人,他们是同乡,又是很要好的朋友。王吉 在汉宣帝时曾被任命为大夫,后来罢免了他。贡禹做了几年官也被罢免了。汉元 帝即位后,王吉又出来做了大官。贡禹听到这个消息,认为自己又将有机会向上 爬,于是把自己帽子上的灰尘掸去,准备出去做官。当时有人讽刺他们说:“王 吉在位,贡公弹冠。” 19【成语】: 万马齐喑【拼音】: wàn mǎ qí yīn 【解释】: 喑:哑。所有的马都沉寂无声。旧时形容人民不敢讲话。 现也比喻沉闷的政治局面。 【成语故事】:清代著名的诗人和文学家龚自珍,也是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先驱者之 一。龚自珍 27 岁中举,11 年后才中进土。倒不是他不肯用心,而是因为他从小 讨厌那些禁锢思想的八股文,不愿写华而不实的文章;他所钻研的,都是对兴国 济世有作用的学问,并以此引为骄傲。参加殿试时,龚自珍交卷最早。便离开了 考场,有人问他考得怎样,他把文章内容大概说了一遍,朋友们庆贺说:“龚老 兄一定高中榜首!”龚自珍哼了一声,说:“要看他清朝的国运如何了!”言外 之意是,如果主考官慧眼识珠,我龚自珍愿为振兴大清王朝尽心竭力,做一番大 事业。龚自珍绝无哗众取宠之心,他的文章都是关系国计民生的议论,其中关于 开发西北的意见最为精当实用。然而,龚自珍只是在京中做了 10 年无足轻重的 闲官,英雄无用武之地,政治抱负不得施展,而且时常受到排挤。这 10 年,他 目睹清王朝的昏庸腐朽,认为这是一个聪明才智被扼杀的时代。所以,他刚刚 48 岁,就借口侍奉年迈的父母,离官回乡了。道光十九年(公元 1839 年),龚 自珍在南下途中,共写了 315 首七言绝句。到家后整理成集,因那年干支纪年为 “己亥”,故起名为《己亥杂诗》。其中有一首是这样写出来的:那是七月初的 一天, 火辣辣的太阳烤得龚自珍满脸淌汗。 路上行人极少。 不远处却是钟鸣技响, 乐声悠扬。龚自珍举目望去,却见一座古庙前旗幡高挂,青烟缭绕,一群善男信 女正在道士们引导下,向神龛里的玉皇大帝、雷公风神顶礼膜拜,乞风求雨。龚 自珍联想到自己曾多次上书朝廷,要求变革现实,富国强民;这种主张不仅得不 到实现,反而屡遭打击和迫害。又想到这条路之上所看到的田园荒芜、民生凋敝 的景象, 觉得在这毫无生气的时代,必须要有各种各样的优秀人才来实行大的改 革,才能打破这死气沉沉的局面。此时此刻,龚自珍满腔的愤懑,顿时化作对大 地风雷的殷切呼唤、对改革图新的热切要求,一词一句撞击胸膛,于是吟出一首 诗来: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龚自珍在诗中提出的革新要求, 表达了人民的希望,也是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先 声。成语“万马齐喑”即出自龚自珍的这首诗。原意指,需要依靠像暴风、雷霆 那样的巨大变革,来恢复中国的生机;人们不敢讲话,是一种可悲的现象。 20【成语】: 曲突徙薪【拼音】: qū tū xǐ xīn 【解释】: 曲:弯;突:烟囱;徒:迁移;薪:柴草。把烟囱改建成 弯的,把灶旁的柴草搬走。比喻事先采取措施,才能防止灾祸。 【成语故事】:有人到别人家去做客, 看到主人的烟囱太直了, 火势很猛, 灶边又堆着柴薪, 就建议主人把灶上的烟囱改装得曲折一些,堆着柴薪也要搬的远一点。但主人没 理他。过了几天,这家失火了,邻居都赶来救火,因为大家手脚快,所以很快就 扑灭了火。主人感谢大家的帮忙,就杀牛置酒的,来重重的款待大家。他还把客 人的座位,按救火时出力的多少,顺次排列,以表示道谢。但是,主人却一直没 有提起前几天要他改装烟囱的那位客人。大家觉得很奇怪,就问主人原因。主人 说:“我今天是要请所有帮忙救火的人,至于建议的那个人,在火灾当天,我并 没有看见他呀!你错了!”当中一个人说,“如果你早听了他的话,这次失火根 本就可以避免了。你感谢我们帮忙救火,难道就忘了他提出“曲突徙薪”的一片 好心吗?”主人被这话提醒,心中过意不去,赶紧去请那位客人过来,并让他坐 到上座。 从此以后,凡是劝戒人防患未然,事先应该做好准备的,就可以用“曲突徙 薪”这句成语。 21【成语】: 吴下阿蒙【拼音】: wú xià ā m?ng 【解释】: 吴下:现江苏长江以南;阿蒙:指吕蒙。居处吴下一隅的 吕蒙。比喻人学识尚浅。 【成语故事】:三国时,据有江东六郡的孙权,手下有位名将叫吕蒙。他身居要职,但因小 时候依靠姐夫生活,没有机会读书,学识浅薄,见识不广。有一次。孙权对吕蒙 和另一位将领蒋钦说:你们现在身负重任,得好好读书,增长自己的见识才是。 吕蒙不以为然他说:军中事务繁忙,恐怕没有时间读书了。孙权开导说:我的军 务比你们要繁忙多了。我年轻时读过许多书,就是没有读过《周易》。掌管军政 以来,读了许多史书和兵书,感到大有益处。当年汉光武帝在军务紧急时仍然手 不释卷,如今曹操也老而好学。希望你们不要借故推托,不愿读书。孙权的开导 使吕蒙很受教育。从此他抓紧时间大量读书,很快大大超过一般儒生读过的书。 一次,士族出身的名将鲁肃和吕蒙谈论政事。交谈中鲁肃常常理屈词穷,被吕蒙 难倒。 鲁肃不由轻轻地拍拍吕蒙的背说:以前我以为老弟不过有些军事方面的谋 略罢了。现在才知道你学问渊博,见解高明,再也不是以前吴下的那个阿蒙了! 吕蒙笑笑: 离别三天, 就要用新的眼光看待。 今天老兄的反应为什么如此迟钝呢? 接着,吕蒙透彻地分析了当前的军事形势,还秘密地为鲁肃提供了三条对策。鲁 肃非常重视这些对策,从不泄露出去。后来,孙权赞扬吕蒙等人说:人到了老年 还能像吕蒙那样自强不息,一般人是做不到的。一个人有了富贵荣华之后,更要 放下架子,认真学习,轻视财富,看重节义。这种行为可以成为别人的榜样。 22【成语】: 才高八斗【拼音】: cái gāo bā dǒu 【解释】: 才:才华。比喻人极有才华。 【成语故事】:南朝谢灵运,是一位写了大量山水诗的文学家。他聪明好学,读过许多书, 从小受到祖父谢玄的厚爱。 他出身于东晋大士族,因他袭封康乐公的爵位,世人称他谢康乐。他身为公 侯, 却并无实权, 被派往永嘉任太守。 谢灵运自叹怀才不遇, 常常丢下公务不管, 却去游山玩水。后来,他辞官移居会稽,常常与友人酗酒作乐。当地太守派人劝 他节制一些, 却被他怒斥了一顿。 可是, 谢灵运写的山水诗, 却深受人们的喜爱。 他每写出一首新诗,立刻就会被人争相抄录,很快流传开去。 宋文帝接位后,将他召回京城做官,把他的诗作和书法赞为两宝。谢灵运更 加骄傲了,他说: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 成语才高八斗由此而来,形容人的文才极高。 23【成语】: 酒池肉林 【拼音】: jiǔ chí r?u lín 【解释】: 古代传说,殷纣以酒为池,以肉为林,为长夜之饮。原指 荒淫腐化、极端奢侈的生活,后也形容酒肉极多。 【成语故事】:商朝的殷纣王过着极其荒淫奢侈的生活。 他不仅大量搜刮百姓的钱财、 粮食, 还到处搜集珍宝玩物,装点自己的宫室。为了享乐,纣王在沙丘这个地方,以酒 为池(用酒倒成池),悬肉为林(把肉悬挂得像树林),让男男女女赤身裸体地 追逐嬉戏,通宵达旦地寻欢作乐。酒池肉林由以酒为池和悬肉为林简化而来。 酒池肉林形容生活极其奢侈、糜烂。也形容酒肉很多。 24【成语】: 兔死狗烹【拼音】: tù sǐ gǒu pēng 【解释】: 烹:烧煮。兔子死了,猎狗就被人烹食。比喻给统治者效 劳的人事成后被抛弃或杀掉。 【成语故事】:越王句践大夫范蠡,曾经替越国出过了不少力,使得越国得以打败吴国,成 为霸王。对越国来说,范蠡可是个大功臣,本来他是可以安享富贵的,但是范蠡 却没有这么做,他宁愿舍弃荣华富贵,而自行引退,过着淡泊的生活。就在众人 一片惋惜声中, 范蠡又托人带了一封信给从前的同事大夫文种,他劝文种也舍弃 功名富贵,以免招惹灾祸。范蠡为什么会这样劝文种呢?原来,他早就看出越王 是个只能共患难,却不能共享乐的人,所以他在信中说道:“??飞鸟尽,良弓 藏,狡兔死,走狗烹,??”,“兔死狗烹”就是从信中这几句话引申出来的。 “鸟尽弓藏”和“兔死狗烹”虽然同样出自这一个地方,但意思却不同,因 为在鸟尽的时候,弓是用来收起来的,并没有受到什么损害,但狗的命运就不相 同了,等到狗没有作用的时候,还会被主人烹来吃了,连性命都不保,这就是两 者不一样的地方。 例如,甲乙两个国家发生战争,甲国派人混到乙国去刺探军情,结果,甲国 获胜,但是那人却被诬指为卖国,终于被杀,这就是“兔死狗烹”,也就是一般 人所说的“有事就用你,无事就给你一个罪名”这句话。 25【成语】: 害群之马【拼音】: hài qún zhī mǎ 【解释】: 危害马群的劣马。比喻危害社会或集体的人。 【成语故事】:传说黄帝要到具茨山去拜见一位叫大隗的神。他遇到一个牧马儿童,就问: 你知道具茨山往哪走吗?牧童答到:知道。黄帝感到这小孩不简单,就问他如何 治理天下。牧童答到:治理天下跟牧马一样,只要去其害马者(除掉害群之马) 就行了。黄帝一听,赶忙叩头致谢,称牧童为天师。 26【成语】: 开门揖盗【拼音】: kāi m?n yī dào 【解释】: 揖:拱手作礼。开门请强盗进来。比喻引进坏人,招来祸 患。 【成语故事】: 孙策临终时,长史张昭等人都来看他。他对张昭说:请你们好好扶助我的弟 弟孙权!这时,孙权才 15 岁,他见哥哥去世了,万分悲痛。大臣们都劝他不要 过分悲伤, 可他还是天天啼哭。 大臣们见劝说无效, 都非常着急。 张昭劝孙权说: 如果你只顾悲啼,不理国事??孙权听到这里,停止了哭泣,请张昭说下去。张 昭继续说: 这好比开门揖盗, 必将自取其祸。 孙权马上更换了衣服, 去视察军营, 以安定军心。 成语开门揖盗由此而来。揖:拱手行礼。比喻引进坏人,自招祸害。 27【成语】: 惴惴不安【拼音】: zhuì zhuì bù ān 【解释】: 惴:忧愁、恐惧。形容因害怕或担心而不安。 【成语故事】:秦穆公是春秋五霸之一,他死于公元前 621 年。穆公死后,秦国决定用 177 名活人殉葬,其中包括子车氏家族的奄息、仲行、于虎三人在内。这三人才能出 众,对秦国作出过很大的贡献,深受百姓爱戴,如今却要无辜被活埋,秦国人对 他们无限同情, 对统治者这种灭绝人性的暴行十分憎恨,他们无可奈何地创作了 《黄鸟》一诗,来表达他们的悲哀和愤恨之情。这首诗保存在《诗经?秦风》里。 它一共有三章,第一章写道:交交黄鸟,止于棘、谁从穆公?子车奄息、维此奄 息, 百夫之特。 临其穴, 湍湍其栗。 彼苍者天, 歼我良人?如可赎兮。 人百其身、 ” 它的大意是说;黄雀瞅瞅叫凄凉,一齐落在酸枣树上。谁跟穆公去从死?子车奄 息好儿郎。这位奄息人人今,一百个人比不上。走近墓穴要活埋。全身发抖心里 慌。 那老天为何不睁眼, 杀这好人不应当! 如果可以赎他命啊, 愿用百人来抵偿! 第二章写道; “交交黄鸟,止于桑、谁从穆公?子车仲行。维此仲行,百夫之防、 临其穴,瑞惴其?、彼苍老天,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它的大意是 说:黄鸟瞅嗽叫凄凉,一齐落到桑树上、准随穆公去从死?子车仲行好儿郎、这 位仲行人人爱,一百个人难比量、走近墓穴要活埋,全身发抖心里慌、那个老天 没长眼,杀我好人太荒唐!如果可以替他死啊,愿用百人来抵偿!第三章写道; “交交黄乌。止于楚。谁从穆公?子车于虎。维此于虎,百夫之御。临其穴,惴 惴其傈、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诗的意思是:黄鸟瞅瞅叫 凄凉飞来落在荆树上、谁跟穆公去从死?子车于虎好儿郎、说起子车?钢虎啊, 百人相比没他强、走近墓穴要活埋。浑身颤抖心发慌、叫声那个老天爷,杀我好 人不应当?如果可以赎他命,愿死百次来抵偿! “惴惴其理’这句诗,后来发展演变为成语“惴惴不安”惴惴。 28【成语】: 危如累卵【拼音】: wēi rú lěi luǎn 【解释】: 比喻形势非常危险,如同堆起来的蛋,随时都有塌下打碎 的可能。 【成语故事】:晋灵公为了个人的享乐,竟动用了大批的百姓和钱财,来建设九层琼台。他 怕臣子们反对,就下令不准任何人来规劝。荀息知道以后,跑去见灵公。灵公为 了防止他的规劝和阻止, 就叫人准备弓箭, 只要他一开口规劝, 就立刻把他射死。 这时,荀息明知道情势紧张,仍故作轻松的说:“大王!我学到了一种好玩的小 技艺,特地进宫来表演给大王看!”灵公一听,就立刻撤了弓箭。荀息便认真的 把九颗棋子堆起来, 然后再把鸡蛋一个一个的加上去。旁边的人都害怕的屏住呼 吸,而灵公自己也惊慌的说:“危险!危险!”荀息慢条斯理的说:“这有什么 危险?还有比这个更危险的呢!”灵公禁不住的问:“快说给我听听。”这时, 荀息直起了身子,沉痛的说:“为了建造高台,弄得国库空虚,邻国将要侵略我 们,这样下去,国家迟早是要灭亡的。”灵公这才醒悟,立即下令停止造台。 古代的臣子, 常常譬喻, 用这个方法, 来规劝帝王, 这些譬喻不但恰到好处, 而且丰富内容, 表现出我们祖先的高度智能。后人就根据荀息堆栈鸡蛋的惊险技 艺这件事, 引申成 “危如累卵” 的成语, 用来形容极为危险的局面或者是情势。 29【成语】: 芒刺在背【拼音】: máng cì zài b?i 【解释】: 芒刺:细刺。象有芒和刺扎在背上一样。形容内心惶恐, 坐立不安。 【成语故事】:汉武帝晚年,大臣霍光很受信任,被封为大将军。汉武帝死后,他又辅佐年 幼的汉昭帝。朝廷里的大事都由霍光决定。 汉昭帝死后,由昌邑王继位。他不干正事,霍光因此极为不满,就把他废掉 了,迎立了汉宣帝。 由于霍光地位高、权力大,汉宣帝也很怕他。 一次,汉宣帝要去祭祀。霍光陪同,与宣帝同乘一辆车,宣帝非常紧张,感 到如同有细小的芒刺扎在背上一样不舒服(原文是“若有芒刺在背”)。 “芒”是指谷类种子壳上的细刺,“芒刺”就是细小的刺。现在成语“芒刺 在背”一般用来形容因为恐惧,或有某种心事而坐立不安的心情。 与“芒刺在背”相近似的还有成语“如坐针毡”。意思是好像坐在插了针的 毯子上,用来比喻心神不安。 30【成语】: 鸿鹄之志【拼音】: h?ng hú zhī zhì 【解释】: 鸿鹄:天鹅,比喻志向远大的人;志:志向。比喻远大志 向。 【成语故事】:秦朝末年,有个叫陈涉的人,是当时的农民起义领袖之一。 陈涉小时候家里很穷,经常被人雇佣耕田。一天,他在耕作休息时,对社会 的不公平现象, 越想越是气愤, 就对一块休息的人说: 如果有一天我变得富裕了, 一定不会忘记你们的。同伴听了他的话,都讥笑他是异想天开,白日作梦。他不 禁叹息说:唉,燕雀怎能理解鸿鹄的远大志向呢! 鸿鹄:天鹅。这个成语比喻有远大志向。 31【成语】: 大公无私【拼音】: dà gōng wú sī 【解释】: 指办事公正,没有私心。现多指从集体利益出发,毫无个 人打算。 【成语故事】:春秋时,晋平公有一次问祁黄羊说:“南阳县缺个县长,你看,应该派谁去 当比较合适呢?”祁黄羊毫不迟疑地回答说:“叫解狐去,最合适了。他一定能 够胜任的!”平公惊奇地又问他:“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你为什么还要推荐他 呢!”祁黄羊说:“你只问我什么人能够胜任,谁最合适;你并没有问我解狐是 不是我的仇人呀!” 于是,平公就派解狐到南阳县去上任了。解狐到任后。替那里的人办了不少 好事,大家都称颂他。 过了一些日子,平公又问祁黄羊说:“现在朝廷里缺少一个法官。你看,谁 能胜任这个职位呢?”祁黄羊说:“祁午能够胜任的。”平公又奇怪起来了,问 道: “祁午不是你的儿子吗?你怎么推荐你的儿子,不怕别人讲闲话吗?”祁黄 羊说: “你只问我谁可以胜任,所以我推荐了他;你并没问我祁午是不是我的儿 子呀!”平公就派了祁午去做法官。祁午当上了法官,替人们办了许多好事,很 受人们的欢迎与爱戴。 孔子听到这两件事,十分称赞祁黄羊。孔子说:“祁黄羊说得太好了!他推 荐人,完全是拿才能做标准,不因为他是自己的仇人,存心偏见,便不推荐他; 也不因为他是自己的儿子,怕人议论,便不推荐。像黄祁羊这样的人,才够得上 说大公无私啦!” 32【成语】: 作壁上观【拼音】: zu? bì shàng guān 【解释】: 壁:壁垒。原指双方交战,自己站在壁垒上旁观。后多比 喻站在一旁看着,不动手帮助。 【成语故事】:秦朝末年,项羽与叔父项梁起兵反秦,推举楚怀王之孙为楚王,军威大震。 已被秦朝灭亡的赵、魏、燕、韩诸国,也伺机复国,与楚王结盟反秦。项梁率军 接连取胜,秦二世胡亥急遣大将章邯统领大军镇压。定陶一战,楚军大败,项梁 战死。章邯遂挥师攻赵,围困赵王于巨鹿。赵王向楚王紧急求救。楚王以宋义为 主将,项羽为副将,率师援赵。宋义力图避开秦军锋芒,保存实力。楚军开抵安 阳,竟一驻四十六天,只待秦赵厮杀两败俱伤,才挥戈出击。这就急煞项羽。他 几番催促宋义渡河作战,都被拒绝。宋义甚至说:冲锋陷阵,我不如你;筹谋划 策,则你不如我。项羽一怒之下,杀了宋义号令全军,并报告楚王。楚王命项羽 为主将。项羽亲率全军渡过漳水,旋即破釜沉舟,每人只发三天干粮,与秦军决 一死战。此时,集结在前线的已有十几支各地援赵部队。各路援军见秦军势大, 都固守营寨,不敢轻易出战。楚军一到,立即发动猛攻。一场恶战,杀声震天。 楚军将士似出山猛虎,以一当十,直杀得秦军落花流水,溃不成军。各路援军在 自己营垒上看到了这一壮观场面。楚军大捷,项羽从此成为各路反秦部队的领 袖。 33【成语】: 连篇累牍【拼音】: lián piān lěi dú 【解释】: 累:重叠;牍:古代写字的木片。形容篇幅过多,文辞冗 长。 【成语故事】:“连篇累牍”出自隋朝李谔《上书正文体》(见《隋书?李谔传》)。 隋朝初年,隋文帝杨坚的“治书侍御史”李谔是一个很有辩才的人,文章也 写得很不错。当时的文风,由于承袭了南北朝时的不良影响,一般都过分追求词 句的华丽,而不重视内容,往往空洞浮夸,不切实际。李谔反对这种文体,特地 上书隋文帝,请求明令禁止。他的这篇《上书正文体》,后来成为文学史上一篇 有名的论文。 据《隋书?李谔传》载,李谔在论文中对当时文风批评道:“竞骋文华,遂 成风俗。??遗理存异,寻虚逐微,竞一韵之奇,争一字之巧;连篇累牍,不出 月露之形,积案盈箱,唯是风云之状。??”这几句话的意思是:写文章互相比 赛词句的华丽,已经成了恶劣的风气。文章不讲什么正当道理,只写一些虚幻的 枝节,只讲究一个韵、一个字的奇特、巧妙;一篇又一篇地写了许许多多,堆满 了桌子,塞满了箱子,但写的无非是月哟露哟,或者是风哟云哟,??”。李谔 认为,这些东西写得一天比一天多,朝政也就会一天比一天乱。 李谔的这篇文章, 在当时起了很大影响。 文中的 “连篇累牍” 、 “积案盈箱” , 都是形容言之无物的文章又多又滥。后来,“连篇累牍”便成了成语,人们用它 来形容那些数量很多而内容重复空泛的文章或文件等书面材料。含贬义。 34【成语】: 黄粱美梦【拼音】: huáng liáng měi m?ng 【解释】: 黄粱:小米。比喻虚幻不能实现的梦想。 【成语故事】:从前有个姓卢的读书人,整天都为得不到荣华富贵而苦恼。一次,他在去邯 郸的旅店里,遇到了道士吕翁,就向吕翁诉说自己的贫困和苦恼。吕翁给他一个 枕头, 叫他睡觉。 这时旅店的主人正在煮黄粱(小米)饭。 读书人在枕头上睡着后, 就做起了美梦, 梦见自己封官拜相, 娶妻生子, 享尽了荣华富贵。 可是一觉醒来, 他看到一切依旧,连店主人的黄粱饭都还没煮熟。刚才自己所享受的一切,不过 是人家煮黄粱时自己做的一个梦罢了。 这个成语比喻虚幻的事或欲望破灭。 35【成语】: 讳疾忌医【拼音】: huì jí jì yī 【解释】: 讳:避忌;忌:怕,畏惧。隐瞒疾病,不愿医治。比喻怕 人批评而掩饰自己的的缺点和错误。 【成语故事】:战国时的名医秦越,被人们称为传说中的神医扁鹊。一天,他见蔡桓公的气 色不好,就劝他赶快医治。蔡桓公不予理睬。过了十天,他对蔡桓公说你的病已 发展到肌肉血脉里了,但蔡桓公还是拒绝就医。又过了十天,他说蔡桓公的病已 经进人到肠胃了,再不治就完了,可桓侯还是不听。再过十天,他见到蔡桓公就 跑,人们问他为什么,他说蔡桓公的病已经深入骨髓,没法治了。几天后,蔡桓 公果然死去。 这个成语原指隐瞒病情,害怕就医。现也比喻掩饰缺点、错误,怕听批评意 见。 36【成语】: 拔苗助长【拼音】: bá miáo zhù zhǎng 【解释】: 比喻违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 【成语故事】:拔苗助长这则成语的意思是将苗拔起,帮助它生长。比喻不顾事物发展的规 律,强求速成,结果反而把事情弄糟。 这个成语来源于《孟子.公孙丑上》,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 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孟子》是一部儒家经典,记载了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孟轲的政治活动、政 治学说和哲学伦理教育思想。这部书中有个故事十分有名:宋国有一个农夫,他 担心自己田里的禾苗长不高,就天天到田边去看。 可是,一天、两天、三天,禾苗好象一点儿也没有往上长。他在田边焦急地 转来转去,自言自语地说:我得想办法帮助它们生长。 一天,他终于想出了办法,急忙奔到田里,把禾苗一棵棵地拔,从早上一直 忙到太阳落山,弄得精疲力尽。 他回到家里,十分疲劳,气喘吁吁地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力气总算没白 费,我帮禾苗都长高了一大截。 他的儿子听了,急忙跑到田里一看,禾苗全都枯死了。 孟轲借用这个故事向他的学生们说明违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而主观地急 躁冒进,就会把事情弄糟。 37【成语】: 百川归海【拼音】: bǎi chuān guī hǎi 【解释】: 川:江河。许多江河流入大海。比喻大势所趋或众望所归。 也比喻许多分散的事物汇集到一个地方。 【成语故事】:西汉的思想家、文学家刘安,是汉高祖刘邦的孙子,袭父封为淮南王。他爱 好读书鼓琴,才思敏捷,曾召集宾客和懂得天文、医学、历算、占卜等数千人, 集体编写了一部数十万字的书《鸿烈》,也称《淮南子》。 《淮南子》中有一篇《汜论训》,讲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些情况,它的基本 观点是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文章中写道: “我们的祖先早先住在山洞里和水旁 边,衣着非常简陋,生活十分艰苦。 后来出了圣人,他们带领人们建造宫室,这样人们才从山洞里走出来,住进 了可以躲避风雨寒暑的房子。 圣人又教人们制造农具和兵器,用来耕作和捕杀猛 兽,使人们的生活比过去有了保障。 后来,圣人又制礼作乐,订出各种各样的规矩,使人们有了礼节和约束。由 此可见,社会是不断发展的,人们不是老是用一个方式生活。所以对古时候的制 度,如果不再适合使用,就应该废除;而对于现在的,如果适合使用,就应该发 扬。 以上的一切都说明像千百条来自不同源头的江河, 但最后都会归流入大海一 样,各人做的事不同,但都是为了求得更好地治理社会,过更美好的生活。 38【成语】: 百丈竿头 【拼音】: bǎi zhàng gān t?u 【解释】: 佛教语,百丈高的竿子,比喻道行达到很高境界。 【成语故事】:这个成语来源于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招贤大师》,师示一偈曰:百丈竿 头不动人,虽然得入未为真。百丈竿头须进步,十方世界是全身。 宋朝时,长沙有位高僧名叫景岑,号招贤大师。这位太师佛学造诣高深,时 常到各地去传道讲经。 一天,招贤大师应邀到一座佛寺的法堂上讲经。前来听讲的僧人很多,大师 讲得深入浅出,娓娓动听,听的人深受感染。法堂内除了大师的声音外,一片寂 静。 招贤大师讲经完毕后,一名僧人站立起来,问他行了一个礼,然后提了几个 问题,请求大师解答。大师还了礼,慢慢地作答起来。 那僧人听到不懂处,又向大师提问,于是两人一问一答,气氛亲切自然。 听讲的人发现, 他俩谈论的是有关佛教的最高境界----十方世界的内容。为 了说明十方世界究竟是怎么回事,招贤大师当场出示了一份偈帖。所谓偈帖,就 是佛教中记载唱词的本子。 但见大师指着上面的一段文字念唱道:百丈的竹竿并 不算高,尚需更进一步,十方世界才算是真正的高峰。 百尺竿头这则成语也称百丈竿头。 39【成语】: 抱残守缺【拼音】: bào cán shǒu quē 【解释】: 抱着残缺陈旧的东西不放。形容思想保守,不求改进。 【成语故事】: 这句成语初作“保残守缺”,见于《汉书?刘歆传》:“犹欲保残守缺,挟 恐见破之私意,而无从善服义之公心。” 西汉时,有一个叫刘歆的人,字子骏,是著名学者刘向的儿子,曾拜为黄门 郎(内廷侍从官)。后来与刘向共同掌管校勘和整理典籍,进行学术研究。在校 勘工作中,他阅读了不少秘藏的古籍,发现了一本古文《春秋左氏传》,爱不释 手。经过研究,刘歆认为,《左传》是一本珍贵的文献资料,便建议为《左传》 等古籍建立学官。汉哀帝(刘欣)知道此事后,就命刘歆与五经博士讲论《左传》 等一批古书的义理。但诸博士既不同意为《左传》等建立学官,又不肯讨论研究 此事。刘歆对众博士的这种态度很气愤,给管博士的太常写了一封公文,对此提 出了批评和抗议。 刘歆的信中写到:这些博士不学无术,孤陋寡闻,怀着害怕别人识破他们的 私意,没有服从真理的公心,所以抱残守缺,因循守旧,而不肯探求新的学问。 由于刘歆的信言词痛切,引起了博士们的怨恨并因此遭受到了诽谤。后来,刘歆 自请到地方做了个小官。 根据这个故事,后人引伸出了“抱残守缺”这句成语,原意为守住陈旧、残 破的东西,不肯放弃。现多用以比喻思想保守,不肯接受新事物。 40【成语】: 半部论语【拼音】: bàn bù lún yǔ 【解释】: 旧时对儒学经典之一《论语》的夸赞之辞,掌握半部《论 语》,人的能力就会提高,就能治理国家。 【成语故事】:这个成语来源于宋.罗大经 《鹤林玉露》 , 人言普山东人, 所读止 《论谱》 ..... 太宗尝以此问普,普略不隐,对曰:“臣平生所知,诚不出此。昔以其半辅太祖 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 北宋著名的政治家赵普,原先是后周当节度使的赵匡胤手下的推官。公元 960 年,赵匡胤率军北上,部队到达陈桥时,赵普为赵匡胤出谋划策,发动兵变。 赵匡胤黄袍加身,做了皇帝,改国号为宋,史称宋太祖。接着,赵普又辅佐宋太 祖东征西讨,统一了全国。后来,宋太祖任命他为宰相。 宋太祖死后,他的弟弟赵匡义继位,史称宋太宗。赵普仍然担任宰相。有人 对宋太宗说赵普是山东人,不学无术,所读之书仅仅是儒家的一部经典《论语》 而已,当宰相不恰当。宋太宗不以为然地说:“赵普读书不多,这我一向知道。 但说他只读一部《论语》,我也是不相信的。” 有一次宋太宗和赵普闲聊,宋太宗随便问道: “有人说你只读一部《论语》, 这是真的吗?” 赵普老老实实地回答说:“臣所知道的,确实不超出《论语》这部分。过去 臣以半部《论语》辅助太祖平定天下,现在臣用半部《论语》辅助陛下,便天下 太平。 ” 后来赵普因为年老体衰病逝, 家人打开他的书箧, 里面果真只有一部 《论 语》。 41【成语】: 背道而驰【拼音】: b?i dào ?r chí 【解释】: 背:背向;道:道路;驰:奔跑。朝相反的方向跑去。比 喻彼此的方向和目的完全相反。 【成语故事】:战国时代,魏国的臣子季梁,奉命出使到外国,可是他在路途中听到魏王准 备要攻打赵国邯郸的消息,就赶紧回国去劝魏王。 匆忙回国的季梁对魏王说: “我在太行山下,看到一个驾着车子的人,他赶 着马想要去北边,说他准备到楚国去。”魏王说:“楚国应该是向南走的,为什 么他要往北走呢?” 季梁回答说:“我也这么跟他说的啊!可是,他认为他的马是匹好马,速度 非常快,加上他也带了足够的钱;而且车夫经验丰富,所以他觉得没有什么好担 心的。因此,他不听我的劝告,就继续往北走了。”魏王听了之后,哈哈大笑说: “这个人是个疯子。虽然他有很多好的条件,但是他却往反方向走,怎么可能到 得了目的地呢。” 接着季梁就告诉魏王说: “大王说的话一点也没错。但是,像大王现在这样 一直攻打附近的国家, 这种举动也会让大王离称霸的目标越来越远,这不也是和 那个往反方向去走的人一样吗?” 42【成语】: 比肩接踵【拼音】: bǐ jiān jiē zhǒng 【解释】: 犹比肩继踵。形容人很多或接连不断。 【成语故事】:楚灵王知道晏婴长得矮小,就和大臣们定计,想戏辱他。 晏婴到了楚国郢都, 可是城门紧闭。一个楚国的卫兵把晏婴领到一扇新开的 小门前,请他从小门进城。晏婴冷笑一声,说:这是狗洞,出使狗国从这儿进; 我出使楚国, 怎能从这里进! 楚灵王反被晏子戏辱, 只得大开城门, 迎晏婴进城。 楚灵王还想戏弄晏婴,在接见时,第一句话就问:难道齐国没有人了吗?晏 婴大声回答: 我国京城行人比肩接踵, 怎么说没有人?楚灵王笑着说: 既然有人, 为什么叫你这个矮子出使我国呢?晏婴叹口气说:我国那些体面能干的使臣,到 有贤君的国家去了。晏婴加重语气说:像我这样无用的人,只好来见你了。 比肩接踵成语由此而来。肩并肩,脚尖靠着脚跟,形容人多拥挤 43【成语】: 髀肉复生【拼音】: bì r?u fù shēng 【解释】: 髀:大腿。因为长久不骑马,大腿上的肉又长起来了。形 容长久过着安逸舒适的生活,无所作为。 【成语故事】:“髀肉复生”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比喻长久处于安逸环境中虚度光阴,忧虑不 能再有所作为。 这个成语来源于《三国志.蜀书.先左传》,备曰:“吾常身不离鞍,髀肉皆 消。今不复骑,髀里肉生。日月若驰,老将至矣,而功业不建,是以悲耳。” 刘备在与曹操作战中失败后,丧失了地盘,只得投奔汉皇族刘表。一天,刘 表请刘备喝酒聊天。 席间,刘表对刘备说: “上次没有听您的话,失去了一个好机会,真可惜!” 刘备安慰地说:“如今天下分裂,天天有战事。上次失去机会,怎么知道今后不 能再碰到呢!机会是没有尽头的。已经过去的事,就不必再后悔了。” 两人交谈得很投机,又商量了以后的打算。过了一会儿,刘备起身上厕所, 他摸了摸自已的髀(大腿),发现上面的肉又长起来了,不禁掉下泪来。回到座 上的时候,脸上还留着泪痕。刘表见了很奇怪,问他道:“怎么啦?您是不舒服 还是有什么心事?” 刘备不好意思地说:“没什么,实说吧。我以前一直南征北战,长期身子不 离马鞍,大腿上的肉精壮结实,到这里来后,一晃就是五年,闲居安逸,用不着 骑马,髀上的肉复长,又肥又松。一想起时光过得这么快,人都快老了,复兴汉 室的功业一点也没有建成,因此心里非常难受。” 44【成语】: 别无长物【拼音】: bi? wú cháng wù 【解释】: 长物:多余的东西。除一身之外再没有多余的东西。原指 生活俭朴。现形容贫穷。 【成语故事】:别无长物这则成语的长物是指多余的物品。表示除此外别无他物。 这个成语来源于《晋书.王恭传》,恭曰:吾平生无长物。 东晋时有个读书人,名叫王恭。他生活俭朴,不图享受,人们都说他将来定 能做一个有用的人。 有一年,王恭随父亲从会稽来到都城建康,他的同族王忱去看望他,两人在 一张竹席上促膝谈心。 谈着谈着,王忱忽然觉得身下的席子非常光滑,感到很舒服。他心想王恭从 盛产竹子的会稽来,一定带了不少这样的竹席,就称赞了一番这张竹席,并希望 王恭能送他一张竹席。 王恭听了,毫不犹豫地将身下这张竹席赠送给王忱。王忱千恩万谢地走了。 其实,王恭只有这张竹席。送掉后,他就改用了草席。王忱知道这情况后,十分 惊讶,觉得过意不去,就去找王忝表示歉意。王恭笑笑说:您不太了解我,我王 恭平生没有什么多余的物品。 45【成语】: 兵不血刃【拼音】: bīng bù xu? r?n 【解释】: 兵:武器;刃:刀剑等的锋利部分。兵器上没有沾上血。 形容未经战斗就轻易取得了胜利。 【成语故事】:“兵不血刃”这则成语的意思是兵器上没有血。表示未经作战就取得胜利。 这个成语来源于《晋书.陶侃传》,默在中原,数与石勒等战,贼畏其勇, 陶侃讨之,兵不血刃而擒也,益畏侃。 东晋的屯骑校尉郭默作战勇敢,曾与后赵的建立者石勒等作过战,石勒等都 很怕他。但此人一贯骄横跋扈,把谁都不放在眼里,有一次因为泄私愤竟然杀死 了平南将军刘胤。事后,还大胆伪造诏书,诬谄刘胤谋反,向各州郡通报。这件 事暴露后宰相王导怕朝廷无力惩处他,不但不向他问罪,反而加封他的官职。 陶侃知道这件事后,一方面上书朝廷请求讨伐郭默,一方面写信给王导,要 求他采取果断措施。信中有两句话写得非常有力:“郭默杀害州官,朝廷就任命 他当州官。难道他杀害宰相,也就让他当宰相不成!” 王导读了这封信,受到很大的触动,便派陶侃率军去讨伐郭默。郭默深知陶 侃领兵作战十分厉害,听说他亲自来讨伐,非常焦急,打算率军离开江州南下。 但陶侃出兵神速,郭默还未离城,陶侃的大军就已经将江州团团围住。 郭默想固守城池,但又知道自已不是陶侃对手,怕城破后难逃性命;想开城 门投降,又怕朝廷要杀他的头,真是左右为难。他手下的一名叛将见大势已去, 将他逮捕后开城门投降。陶侃终于不战而取得胜利,平定了这次叛乱。 46【成语】: 波澜老成【拼音】: bō lán lǎo ch?ng 【解释】: 波澜:波涛,形容文章多起伏;老成:指文章很老练。形 容文章气势雄壮,语句老练。 【成语故事】:“波澜老成”这个成语,原出自《杜工部集?敬赠郑谏议十韵》诗:“毫发 无遗恨,波澜独老成。” 元朝汤编著的 《画鉴? 宋画》 里记载着一个故事。 宋朝有个名叫徐友的画家, 有一次在常州太和寺佛殿后面的墙壁上,画了一幅描绘河水的壁画,题名《清济 贯河》,其中有一笔从头到尾长达 40 丈,受到观众的特别注意。汤对此发表评 论说: “其实徐友的妙处并不在此。因为他功力深厚,笔法老练,线条连绵不断, 像波涛起伏(原文是‘笔法既老,波澜起伏’),跟水势相结合,互相影响,就 觉得越看越奇了。” 后来, 人们把 “波澜独老成” 这个成语, 来形容诗文气势雄壮, 功力深厚。 47【成语】: 不得要领【拼音】: bù d? yào lǐng 【解释】: 要:古“腰”字;领:衣领。要领:比喻关键。抓不住要 领或关键。 【成语故事】:不得要领这则成语的要,即腰,指衣腰;领指衣领。古人上衣下裳,提上衣 时拿着衣领,提下裳时拿着贴腰部份。要领是比喻人的意旨,这里引申为态度。 现在一般来表示说话、写文章抓不住要点或关键。 这个成语来源于《史记.大宛列传》,骞从月氏至大夏,竟不能得月氏要领。 汉武帝初即位的时候,从北方匈奴投降过来的人都说,匈奴打败了月氏,拿 月氏王的头颅骨做成大酒杯,月氏人被赶跑,对匈奴怀着强烈的仇恨。他们想攻 打匈奴,但得不到别国的援助。 当时,武帝正想消灭匈奴。听了这话,想和月氏友好往来。但要到月氏去, 必须经过匈奴,于是招募能出使月氏的人。担任郎官不久的张骞应募出使,被武 帝批准。 不幸的是,张骞经过匈奴的时候,还是被抓住,押送到单于那里。单于把张 骞扣留下来,并且对他说:月氏在我们的西北,你们汉人怎么能出使到那里去? 如果我们要出使到越国去,你们能让我们去吗? 就这样,张骞被匈奴扣留了十多年。匈奴给了他妻室,使他有了儿子,但张 骞始终保存了汉朝交给他的使节。 后来,匈奴放松了对张骞的监视。于是,他与随从们一起逃走,朝月氏方向 前进。他们走了几十天,来到了大宛国。大宛的国王听说汉朝十分富足,想和汉 朝往来,只是未能如愿;见张骞后非常高兴,问他打算到哪里去。张骞回答说: 我奉汉朝之命出使去月氏,被匈奴人封锁了交通,如今从匈奴逃到这里。希望大 王能派人给我带路,送我到月氏去。如果能到那里,将来回到汉朝,汉朝将赠送 给你们无数财物。 大宛的国王听从张骞的话,为他派出向导和翻译,一直送到了康居国,康居 国又派人送他到了月氏。原来,月氏遭到匈奴人的攻击,国王被杀,大部分人西 迁到了这里,称为大月氏。现在国人已立被杀国王的太子为国王,统治着早先就 存在的大夏国而定居了下来。那里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没有外来的侵略,他们 只想太平无事,快乐逍遥,又觉得和汉朝的距离很远,不再有向匈奴报复的心愿 了。 张骞从大月氏到大夏,始终不能得到月氏对与汉共击匈奴之事的明确态度。 他在那里留住了一年多,就起程回国了。 48【成语】: 不胫而走【拼音】: bù jìng ?r zǒu 【解释】: 胫:小腿;走:跑。没有腿却能跑。比喻事物无需推行, 就已迅速地传播开去。 【成语故事】:东汉末年,孔融的好友盛孝章住在江东,虽很有才华,但却不被江东的霸主 孙权所赏识。孔融便写信给曹操,向他推荐盛孝章。信中说:如果你要实现自己 的政治抱负,就必须广泛招揽贤才。珠玉没有胫也会来到人们手中,这是因为人 们喜爱它。而贤才是有胫的,如果你尊重他们,他们便会来投奔。孔融的建议被 曹操所采纳。从此,曹操手下汇集了很多有才干的人。这个成语比喻事情不用张 扬,便会迅速传播出去。 49【成语】: 不可救药 【拼音】: bù kě jiù yào 【解释】: 药:治疗。病已重到无法用药医治的程度。比喻已经到了 无法挽救的地步。 【成语故事】:西周的厉王,生活奢侈,骄奢淫逸,残酷地压迫和剥削人民。当时有位忠臣 叫凡伯,常冒死劝谏,但厉王根本不听。那些厉王宠信的奸臣们都嘲笑凡伯。凡 伯眼看着国势日衰,内心十分焦急,于是写了一首诗警告这帮人。大意如下:不 是我老了,才说这些话,忧患没到来时还可防止;假若忧患越积越多,就像燃旺 了的火焰,就没法救了。果然,不久以后老百姓终于忍无可忍,冲进王宫,把周 厉王赶到很远的地方去了。周厉王在那儿呆了十四年,直到死去。 不可救药:人或事物坏到不能挽救的地步。《诗经?大雅》:多将(火高) (火高),不可救药。 50【成语】: 不求甚解【拼音】: bù qiú sh?n jiě 【解释】: 甚:很,极。只求知道个大概,不求彻底了解。常指学习 或研究不认真、不深入。 【成语故事】:东晋著名的文学家和诗人陶渊明, 小时候家里很穷, 靠很少的农田维持生计。 长大后,他曾几次做官,又因为不满官场的黑暗腐败,几次辞官回家。他不贪图 荣华富贵,喜欢过清静悠闲的田园生活。在耕作之余,他勤奋读书,并自称为好 读书,不求甚解。意思是读书不要过于咬文嚼字,死钻牛角尖,应该深刻领会书 中的要旨。这个成语比喻读书不认真,理解不深入。 51【成语】: 不识时务【拼音】: bù shí shí wù 【解释】: 时务:当前的形势和潮流。指不认识当前重要的事态和时 代的潮流。现也指待人接物不知趣。 【成语故事】:东汉献帝时,政权完全操众在大臣的手中,汉室已经面临危机,作为皇帝的 子孙刘备想找机会挽救汉朝的危机,可是他始终找不到好的根据地。 有一天他特地去拜访当时很有才学的隐士司马徽。司马徽被他的诚心感动 了,问明了情况后对刘备说:你之所以没有很好的机会,是因为你没有好的人才 帮助你。刘备想了一会儿,不明白地问说:帮助我的人都很有才华,糜竺和简雍 两人能文,张飞和关羽能武。他们都是很优秀的人才呀!司马徽笑着说:他们确 实很有潜力,可惜都是没有经验的年轻人,不知道时事,更不明白该如何来适应 时代的潮流,而你要找的应该是懂得人情事理,能够通权达变的人,来帮助你, 才能完成统一大业。 52【成语】: 不遗余力【拼音】: bù yí yú lì 【解释】: 遗:留;余力:剩下的力量。把全部力量都使出来,一点 不保留。 【成语故事】: 战国时,秦国起兵攻打赵国。赵国调集兵力迎战,结果秦军迫使赵国屈从求 和。赵国决定派身份最高的使者郑朱去谈判。大臣虞卿不主张让郑朱去秦国。认 为这样做,反而抬高了秦国,疏远了其它邻国。赵王没采纳这个意见,仍派郑朱 前往,结果秦国更加猖狂。 秦国围困赵国国都邯郸,逼迫赵国割让六座城市。虞卿问赵王:陛下,你听 说秦军撤退时的军容么?赵王说: 他们攻时不遗余力, 退时却疲劳不堪! 虞卿说: 对呀!这样我们就不要轻易割让城市了。 遗:留。余力:剩余的力量。不遗余力就是把所有的力量都使出来,一点也 不保留的意思。 53【成语】: 不知所云【拼音】: bù zhī suǒ yún 【解释】: 云:说。不知道说得是些么。形容说话内容混乱,无法理 解。 【成语故事】:不知所云”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指言语紊乱、空泛。 这个成语来源于诸葛亮《前出师表》,临表涕泣,不知所云。 公元 225 年,诸葛亮亲率大军南征孟获,他七次俘虏孟获,又七次释放,孟 获终于心悦诚服地归顺蜀汉。 南方平定之后,解除了后顾之忧,诸葛亮决定出师伐魏。临行前,他给刘禅 写了一份 《出师表》 , 提出东汉后期上层统治集团任人唯亲而致倾颓的历史教训, 规劝刘禅要“亲贤臣,远小人”;严明赏罚,虚心纳谏。最后,诸葛亮写道: “今 当远离,临表涕泣,不知所云。”表达他恳切、激动的心情。 一切都安排妥当之后,诸葛亮便亲率浩浩荡荡的大军,向汉中前线进发。后 主刘禅率领百官一直把他们送出成都城外十里远。 54【成语】: 草菅人命【拼音】: cǎo jiān r?n mìng 【解释】: 草菅:野草。把人命看作野草。比喻反动统治者随意谑杀 人民。 【成语故事】:“草菅人命”这则成语的菅是一种茅草。看待杀人像看待刈割茅草一样。指 统治者滥施淫威,轻视人命,任意残害人命。 这个成语来源于 《汉书.贾谊传》 , ......故胡亥今日即位而明日射人, ...... 其视杀人,若刈草菅然。岂惟胡亥之性恶哉?彼其所以导之者非其理。故也。 贾谊,洛阳人,是汉文帝时的一个著名文人。自小聪慧好学,极有才华。被 文帝召为博士,后又担任过太中大夫的官职。但因为被人嫉忌,后谪为长沙王太 傅(老师)。政治上的不得志,使他以屈原自喻,写下了著名的《吊屈原赋》等 文章。后来,汉文帝把他召回宫中,要他担任梁王刘揖的太傅。梁王是汉文帝最 宠爱的儿子,文帝指望他将来能继承皇位,所以要他多读些书,希望贾谊好好教 导他。贾议就此发了一通议论,他说:“辅导皇子,教他读书固然重要,但更重 要的,是教他怎样做一个正直的人。假使像秦朝末年赵高教导秦二世胡亥那样, 传授给胡亥的是严刑酷狱,所学的不是杀头割鼻子,就是满门抄斩。所以,胡亥 一当上皇帝,就乱杀人,看待杀人,就好象看待割茅草一样,不当一回事。这难 道只是胡亥的本性生来就坏吗?他所以这样,是教导他的人没有引导他走上正 道,这才是根本原因所在。” 后来, 贾谊到梁国上任担任太傅, 悉心辅导梁王。 可是梁怀王不慎骑马摔死, 贾谊自伤没有尽到太博的责任,因此终日郁郁不乐,常常哭泣,一年多后,就死 了,死时才 33 岁。 可是,贾谊这段精采的论述就此留传了下来。“草菅人命”作为一句成语, 也被人们用来形容反动统治阶级杀人的凶残狠毒。 55【成语】: 长袖善舞【拼音】: cháng xiù shàn wǔ 【解释】: 袖子长,有利于起舞。原指有所依靠,事情就容易成功。 后形容有财势会耍手腕的人,善于钻营,会走门路。 【成语故事】:“长袖善舞,多钱善贾”――舞蹈者靠着袖子长,舞起来就翩翩多姿,容易 达到体态优美的效果;做买卖的人,凭着本钱多,他的业务也就容易开展。 这句话,在《史记》的《范雎蔡泽传》中曾引用过。范雎和蔡泽,是战国末 期两个有名的人物:范雎《通鉴》作范雎,是魏国人,起初在魏国的中大夫须贾 手下做事,因故被须贾打得半死,逃到秦国,化名张禄,向秦昭王献“远交近攻” 的外交政策,昭王拜他为客卿,后来为相国,封应候。蔡泽是燕国人,先曾游说 赵、韩、魏各国,都不见用,来到秦国,见了昭王,昭王很赏识他,也由客卿而 为相国,虽然担任相国的时间才几个月,但在秦国住了十多年,从秦昭王起,经 孝文王、庄襄王到始皇帝,一直受到尊重,号为纲成君。 这两个人,都是所谓“辩士”,就是极有口才,能言善论的说客,他们都因 此取得秦王的信任。在战国时代,辩士并不少,为什么只有这两人能相继取得秦 的信任而为卿、相呢?《史记》的作者评论道:“韩子说的‘长袖善舞,多钱善 贾’这句话,的确是有道理啊!”――范雎和蔡泽,像舞蹈者有更美的舞衣、经 商者有更多的本钱一样,他们有比别人更强的一张嘴。 利用优越的条件,施展手段,因而吃得开,有办法,就叫做“长袖善舞,多 钱善贾”。这句话,《史记》说是韩子说的。韩子,即战国时的韩非。查韩非所 著的《韩非子》,在《五蠹》篇中有这句话,原文是:“鄙谚曰:‘长袖善舞, 多钱善贾’,此言多资之易为工也。”所谓“鄙谚”,就是“俗语”,可见这句 话并不是韩非所独创, 而是他引用的俗语;也可见这句话早在韩非以前便已流行 了。 56【成语】: 车载斗量【拼音】: chē zài dǒu liáng 【解释】: 载:装载。用车载,用斗量。形容数量很多,不足为奇。 【成语故事】:故事发生在三国时代。 自关羽败走麦城不久,即被吴国擒获杀害。刘备和关羽亲同手足,噩耗传来 悲痛万分。他当即带领 70 万大军,水陆并进直取吴国。消息传到吴国,孙权十 分惊慌。他召集大臣商议,决定派赵咨去魏国求援。孙权对赵咨说:魏国傲慢, 你要有礼有节!魏文帝见赵咨故意问:孙权看书吗?赵咨答得很有礼貌,没有让 主人占到便宜。魏文帝又问:像你这样的人才,吴国有几个?赵咨说:比我聪明 的人多得要用车载斗量! 车载斗量,形容人或物数量多到要用车装,用斗量。 57【成语】: 城狐社鼠【拼音】: ch?ng hú sh? shǔ 【解释】: 社:土地庙。城墙上的狐狸,社庙里的老鼠。比喻依仗权 势作恶,一时难以驱除的小人。 【成语故事】:“城狐社鼠”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比喻倚仗别人的权势,为非作歹的坏人。 这个成语来源于《晋书.谢辊传》,对曰:“隗诚始祸,然城狐社鼠也。” 晋朝时候,朝廷上有个左将军叫王敦,他的长史官是谢辊,他俩常在一块议 论朝廷上的事情。有一天,王敦对谢辊说: “刘隗这个人,奸邪作恶,危害国家, 我想把这个恶人从君王身边除掉,以此来报效朝廷。你看行吗?” 谢鲲想了一想,摇着头说:“使不得呀,刘隗的确是个坏人,但也是城狐社 鼠啊!要挖掘狐狸,恐怕把城墙弄坏;要用火熏死老鼠,或用水灌死老鼠,又怕 毁坏了神社庙宇。如今这个刘隗就好比那城上的狐狸、社庙里的老鼠。他是君王 左右的近臣,势力相当大,又有君王作靠山,恐怕不容易除掉他。” 王敦听了谢辊的话,虽然心里不高兴,也只好罢休。 58【成语】: 乘人之危【拼音】: ch?ng r?n zhī wēi 【解释】: 乘人家危难的时候去威胁损害。 【成语故事】:“乘人之危”这则成语的意思是形容趁别人危难之时去要挟或打击。 这个成语来源于《后汉书.盖勋传》,谋事杀良,非忠也;乘人之危,非仁 也。 东汉时,盖勋因为人正直,很有才干,被举为孝廉,当上了郡太守的主要属 官――长史。 盖勋所在的郡属凉州刺史梁鹄管辖, 而梁鹄又是盖勋的朋友。 当时, 受凉州刺史管辖的武威太守横行霸道,干尽了坏事,老百姓对他恨之入骨,又敢 怒不敢言。但是,梁鹄的属官苏正和却不畏强霸,敢于碰硬,依法查办武威太守 的罪行。不料,梁鸽生怕追查武威太守的罪行会涉及到高层权贵,连罪自己,焦 虑不安。他甚至想杀了苏正和灭口,但又吃不准这样做是否妥当,于是打算去找 好友盖勋商量究竟该怎么办。 也正巧, 盖勋与苏正和是一对冤家。有人向他透露刺史将要和他商量如何处 置苏正和,并且建议他乘此机会,劝刺史杀了苏正和,来个公报私仇。盖勋听了 断然拒绝说: “为个人的私事杀害良臣,是不忠的表现;趁别人危难的时候去害 人家,是不仁的行为。” 之后,梁鹄果然来与他商议处置苏正和的事。盖勋打比方规劝梁鹄说:“喂 养鹰鸢,要使它凶猛,这样才能为您捕获猎物。如今它已经很凶猛了,您却想把 它杀掉。既然如此养它又有什么用呢?” 59【成语】: 魑魅魍魉【拼音】: chī m?i wǎng liǎng 【解释】: 原为古代传说中的鬼怪。指各种各样的坏人。 【成语故事】:春秋时代,五霸之一的楚庄王领兵征讨小国陆浑。当军队行经洛阳郊区时, 庄王为炫耀武力,令周人畏惧,竟在周朝境内列兵示威,周定王又惊又怕,马上 派大臣王孙满献上许多礼物,以讨好庄公。楚庄公接见了王孙满,又知周定王甚 是忌惮自己,不禁大为得意,挑衅地问道:〔你们五官里珍藏的鼎长什么样子? 有多大?又有多重呢?〕鼎为周朝五权的象征,庄王问鼎,充分颢示出他欲篡夺 周王朝政权之野心。王孙满了解庄王用心,当下回道:〔鼎的表面铸满妖魔鬼怪 的图样,好让百姓们都能认清妖怪的样子。如此一来,百姓们在山林水泽之间, 一旦碰见了〔魑魅魍魉〕,便能加以辨别,好立刻躲避。〕王孙满继续说道: 〔王 位的取得与保有,不在于有没有鼎,而在于是否有崇高的道德威望足以服人。〕 楚庄王一听,觉得也有道理,又念及自己的实力与才德威望还不够服众,于是就 撤兵离开洛阳。辱晏婴,没想到反被羞辱了。 60【成语】: 出尔反尔【拼音】: chū ěr fǎn ěr 【解释】: 尔:你;反:通“返”,回。原意是你怎样做,就会得到 怎样的后果。现指人的言行反复无常,前后自相矛盾。 【成语故事】:出尔反尔这则成语的原意是你怎样对别人,别人也怎样对你。现用来形容一 个人言行前后矛盾,反复无常。尔指你,反同返。 这个成语来源于《孟子?梁惠王下》:曾子曰:戒之戒之!出乎尔者,反乎 尔者也。 战国时,有一年邹国与鲁国发生了战争。邹国吃败仗,死伤了不少将士。邹 穆公很不高兴,问孟子道:在这次战争中,我手下的官吏被杀死了三十三个,可 是老百姓却没有一个为他们去拼命的,他们眼看长官被杀,而不去营救,可恨得 很。要是杀了这些人吧,他们人太多,杀也杀不完;要是不杀吧,却又十分可恨。 您说该怎么办才好呢? 孟子回答说:记得有一年闹灾荒,年老体弱的百姓饿死在山沟荒野之中,壮 年人外出逃荒的有千人之多,而大王的粮仓还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熔炉真实事件是怎样的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