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字如其人,见字如面还是见字如人”

&&&&《见字如面》是最近由黑龙江卫视推出的一档以明星读信为主要形式的阅读推广季播节目。旨在用书信打开历史节点,带领观众走进那些依然鲜活的时代场景、人生故事,去触碰那些依然可感的人物情状和社会风物,重新领会中国人的精神情怀与生活智慧。&&&&正所谓“字如其人”,古人会通过书写者的手臂活动、笔画编排、力度等情况,判断其是否健康。若下笔刚劲有力,字体端正,字形有跃动感,则说明身体健壮、精神饱满。若字弱如柳枝摆动,其健康状态多半不佳。只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电信突飞猛进地进步,现如今已经很少有人再用书信交流了。前两天我收到一封“久违”的用钢笔书写的信,字体刚劲雄健。写信者是一位老军旅散文家的儿子,向我讨要一封他父亲二十多年前用毛笔在宣纸信笺上写给我的信,说是要整理家书。我见字后竟热泪盈眶。&&&&由此我想:我们是否应该怀念那个流行书信的年代,没有这么多物质可选择,却有时间沉淀心情,能够用真情实意写一封书信,而期盼回信的日子同样充满忐忑的甜蜜。岁月和感情就在一来一往间愈加坚固。见字如面,往事犹可追!&&&&刘海宁
<INPUT type=checkbox value=0 name=titlecheckbox sourceid="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Copyright (C)
Wuhunews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芜湖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芜湖新闻网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ICP经营许可证号:皖ICP备号 皖政新办备06017号
热线电话:+86-553-3832219见字如面观后感
见字如面观后感
  见字如面观后感一  人是社会的人,自然得交往,亲人朋友之间就更需要多、常沟通。然而在前互联网时代,山一程、水一程,交通不便利,费时费力、代价太大,但沟通又是必须,否则遥远的朋友会淡漠、相隔的亲人会疏离。更为严重的是,心仪的姑娘会跑掉。于是,人虽不能至,可自己所表达的意思却可以到,“见字如面”的书信就成为延时通信时代一种必不可少的生活内容。  书信是延时的,可在途耽搁的时间也不能太长。总不能人自己已经到家了,信还在上吧?聪明的人因此想出了各种加快信件到达的方法。  距今1700多年前的西晋初年,江南才子陆机刚到都城洛阳做官,老婆儿子不在身边,每每“举头见明月”,往往“低头思故乡”,一个人“孤单、寂寞、冷”!即使写好了信,清贫自爱的陆机也没钱让人寄。有天晚上,陆机突然灵机一动、对随身从老家带来的黄狗说“老兄,你能帮我给家带封信吗?”没想到这只狗点点头、答应了。而且,人需要来回四十天的程,这只狗竟然只用了二十天,还带了回信来!  “见字如面”,只是因为由于空间的距离、时间的阻隔,见不了面。  传说当然只是传说,信鸽、驿马却在历史上一度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事实上,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鸽子还偶尔在小范围里充当着的功能。1993年出版的小说“废都”中,作家庄之蝶和唐婉儿的约会不是还让信鸽传递信息吗?然而,这或许是文学作品中最后一次这样描述信鸽,因为,在“废都”出版的第二年,中国就已经正式接入国际互联网了!  人类从此进入了即时通信时代!  当人们在写信时人们在做什么?其实,当人在写信的时候,他是在进行一种相对严肃的文学创作。因为要形诸于笔墨,所以可以字斟句酌;因为要书写于纸张,所以可以认真庄重;因为要延时到达,所以可以修改修正。书信不止承载了感情、凝聚了心血,更寄寓着相互交往的共同时光。  书信是什么?对于丘迟来说,书信是写给陈伯之的“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对于杜甫来说,书信是向老妻报平安的“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对于鲁迅来说,“两地书”是对于许广平家长里短的爱与关心;对于傅雷来说,书信是对于儿子傅聪学习与未来的和期望;对于病重的萧红,书信是对于年少弟弟的信心与期许“有你们在,中国就不会亡”;书信还是延时通信时代的人们给“同桌的你”的怯生生的爱慕“谁看我给你写的信,谁把它丢在风里”。  与即时通信时代电话的口无遮拦、微信的随便随意相比,延时的书信代表的是自己相对比较美好的形象。因而,当还没踏入婚姻“围城”的方鸿渐与心爱的唐晓芙谈恋爱的时候,方鸿渐宁可写信也不打电话;而分手的时候,唐小姐要把方鸿渐以前写给自己的情书打个包退回来。分手了,彼此的形象也渐趋于!  “见字如面”,分手了,退回的信也就意味着不必见面!  问题是见与不见,书写的文字依然还在!尘封的感情宛如历久弥新的琥珀,故事还在。所以,明星读信节目“见字如面”在一群已泛滥的真人秀和低幼类节目中就一方面是形式的创新,另一方面是感情的怀旧!  所谓形式的创新是指在视频里读信。书信属于延时通信时代的传统媒介,网络视频是即时通信时代的新媒介,但在视频里读信则使得传统的书信媒介成为视频新媒介的内容。麦克卢汉老先生的预言再一次得到验证,“没有一种媒介可以孤立存在,任何一种媒介只有在与其它媒介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凸显自己的意义和功能”。一种媒介成为另一种媒介的内容,这样的结合充分让两种媒介彼此相融、推陈出新,焕发出全新的风采与价值。据说“见字如面”英文原版的节目叫“LettersLive”,可能也有古老的书信在现有的媒介里重新复活的意思吧?  怀旧则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情感模式。对于年华逝去,怀旧无疑具有浓重的个人色彩;对于过去的共同记忆,怀旧则明显强烈的社会意义。尤其在浮华而又彼此行色匆匆的当下,微信微博的交流虽然直白却难以真诚,互相的交往即使面对面也变得心不在焉,原本目的是促进沟通的过多社交工具反而在很多时候降低了沟通的效率、成为交往的障碍!所有这一切是我们所希望所要的吗?现实让人焦虑,往事却可回味!蕴含了亲情、友情和爱情的书信顺理成章成为可资怀旧的依托与凭据,“见字如面”,明星所生动呈现的书信于是让浮躁时代的人们重温了一把过去的美好情感。  见字如面观后感二  上周,订阅本号的朋友Danke向我推荐了一档名为《见字如面》的栏目,她认为这节目难能可贵的沉静如海,而我也确实为其名字深深吸引。带着好奇,竟不自觉连看了三期,回想起来动容处颇多,觉得很是必要将这股别于喧嚣娱乐场的清流分享给大家。  作为一个纯粹的读信节目,《见字如面》的出现无疑是带着些冒险意味的。不似某些情感节目中以拆信为表、窥探家庭丑闻为实的做法,《见字》走的是文化争鸣的路子,它选取的信件远至公元前223年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封家书,近至十多年前罗永浩写给俞敏洪的求职信。读信人不仅有时下热俏的鲜肉林更新,也有演艺界的泰山北斗张国立、归亚蕾老师等。  根据撰信者真实身份的不同,读信人的选择也兼顾了性格、年龄等考量。另一边,因着信件年代久远,节目组还将涉及文言文的部分做了准确又保留意蕴的白话翻译,观众理解方便,也更易将思绪沉浸在信件诠释的过程中。而在第二现场,还有主持人翟毓红与杨雨、许子东两位文化嘉宾进行对谈,分享信件由来或解读深层涵义。这么看,倒有些《锵锵三人行》的意思。  说起《锵锵》,儿时最爱看窦文涛、梁文道、许子东三大才子指天说地、谈笑风生,而今再见许老,脾气稍敛,但论事更为透彻直接。许是担心审核问题,主持人小翟与杨雨总是强加打断,观众与许老皆未能尽兴,十分可惜。另一位嘉宾杨雨是百家讲坛的常客,对纳兰容若偏爱有加的她是典型的感性派学者,解读时除偶尔掉书袋外,总不免将自我情感投射在信件中,于此,有观众戏称道:“杨雨读了很多书,而许子东读明白了很多书。”也是见仁见智了。  除此之外,小翟作为主持人的控场能力也亟待提升,安静深沉的第一读信讲台,混搭着嘈杂急切的第二抒发现场,总归显得突兀。毕竟节目初衷,不过也是为了交待一句:我们总说得太多,却察觉不到想得太少。  尽管第二现场略有缺憾,但读信现场却是诚意满满。三期里,个人最喜欢何冰和归亚蕾老师的演绎。何冰其人,二度摘得中国话剧界最高奖项梅花奖,表演功底自然不容多说,但令我讶异的是,他打动我的并非慷慨激昂的情绪张力,而是在诠释一封由普通父亲撰写、以表达为子前途担忧的家书时,那份面对孩子哭笑不得又无可奈何的真切。那封信的名字叫《其实爸妈也是装的》,拿捏“装”,多一分则油滑,少一分便拘束,幸而是何冰,让“可怜天下父母心”的主题显得并不那么生硬、悲戚。  三期节目里,我曾为两封信落过泪,一封是萧红在临终前写给弟弟的《有你们,中国是不会亡的》,另一封是张晓风作为母亲写给全社会的《我交给你们一个孩子》。而两封信的演绎者,都是归亚蕾老师。此处,原谅我无法用言语准确形容她声音的力量,只得截取她读张晓风的片段,让大家聊以感受。  如今,《见字如面》在豆瓣的评分已高达9.3了,但我深知,与其他消费着颜值、笑料、绯闻的节目相比,《见字》注定只能是小众的狂欢。可我却期望它能撑得久一点,有第二季、第三季,有更多的人知道它,愿意停下小驻,并被它打动。笺短情长,愿迷途未远,还能追回已逝的时光。  见字如面观后感三  到邮局填汇款单,突然发现手居然握不住笔。勉强写完地址,看着那一行东倒西歪委屈挤在一起的字,心里忽然觉得十分悲哀。能写一手较好字,曾一度是我的骄傲。我曾在黑夜跳跃的烛光下,展开信纸饱蘸笔墨,写下细碎缠绵的心事,寄给远方的朋友。那一行行深蓝色的字体,如同黑夜里开出的花朵,一朵一朵,温润、饱满、芬芳。而今,因为长期使用电脑,右手的拇指和食指的写字机能已经退化,中指上磨出的茧,早已荡然无存。那些美丽的“花”,也正在渐渐凋零败谢。  见字如面。10多年前,我曾经捧着那些写在草稿上,或者写在带有香味的精美信笺上的文字,默默地揣想文字背后的熟悉或陌生的脸。遒劲端正的字是父亲的,父亲的字写得极有力,一笔一划都深深地陷进粗糙的纸里,像是嵌进去的艺术品。父亲的信开头总是一句:见字如面。我便仿佛看见父亲沟壑纵横的沧桑的脸,在信纸后面微笑着。那每一个字,便也都笑着,像一朵朵灿烂的菊花,横竖撇捺,每一笔都是他的关爱和呵护。  曾经因为在《现代家庭》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文章,交了不少笔友。其中一位重庆笔友虽是一位女孩,却写得一手刚劲洒脱的好字。她能写好几种不同的书体:楷书、行书、隶书,各有风情。有时候是一封信用一种书体,有时候则一封信里几种书体交叉着用。因为她的字,让我对她的信又多了几分期待。每次接过信,看到信封上清秀的字体,便如同她正盈盈地笑着看我,于是,心就像湛蓝的天空中飘浮着的云朵,快乐无比!  众多笔友中,最甜蜜的当然是恋人般的情书,她喜欢用纯蓝的墨水和不加横线的白纸,字迹干净流畅,有的字随意舒展,一脚伸到别人的地盘;有的字小心翼翼,顽皮地躲在角落,带几分慵懒的气息。有一封信里她只曾写了一句:“我的每个字都可以为你燃烧起――”,字是用红色的烛油写的。捧着那张纸,我能想象得出她激情洋溢的脸。  如今我依然能从那一撂厚厚的书信中一眼认出他们和他们不同的字体,可是他们,都已消失在人海,抑或永不能看见。那些单纯美好的情愫,伴着消逝的字体,风干在了远去的岁月里。  电脑时代里,钢笔已经成了笔筒里搁置的装饰品。电子邮件、QQ、MSN、手机短信,各种快捷的通讯方式取代了鸿来雁往。每日坐在电脑前,双手轻松地敲击键盘,一行行整齐的宋体字,面无表情地在屏幕上依次展开――  见字如面。我不知道,网络那边的朋友,如何从这些千篇一律且又生硬的字体里,揣想我的容颜?
下页更精彩:1
本文已影响人
热门新闻资讯
推荐新闻资讯
最新新闻资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见字如面还是见字如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