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去哪个学院 学习种地

大学生帮农民外出学种菜技术
到外地学习种植要点,回聊城再教给种植户
日  来源:
  聊城大学农学院新农科技社几名大学生在肥城市汶阳镇砖东村西兰花蔬菜基地学技术。
  本报聊城8月10日讯(记者 张跃峰) 社会实践去干什么?聊城大学农学院的一些大学生们选择了帮农民外出学种菜技术,将在课堂学到的专业知识应用到实践过程中。  8月10日,来自聊城大学农学院新农科技社的几名大学生,以暑假社会实践志愿者的身份赶到肥城市汶阳镇砖东村西兰花蔬菜基地,围绕西兰花的病虫防治和种植技术进行了专题调研观摩。此行他们还有一个目的,就是帮着聊城的一些菜农学习外地成熟的种菜技术,引进一些新的蔬菜品种。  据聊城大学农学院新农科技社的相关负责人介绍,在外出学习观摩之前他们首先通过收集数据,详细了解了聊城地区与一些蔬菜种植基地的数据,最终根据土质、温度、降水及市场需求等信息确定到肥城观摩学习西兰花种植技术,相对于其他蔬菜来说,目前西兰花的市场需求量比较大,而且更易于种植和管理。  赶到肥城后,大学生们逐一在种植基地各种植户家中走访,通过与种植户交流了解到,西兰花种植当地已经有多年的种植历史,几乎每名种植户都有丰富的种植经验。  新农科技社的相关负责人还介绍说,这次外出学习观摩活动仅是第一个环节,等观摩活动一结束立即组织所有参加的大学生,系统将学习到的技术整理下来,经过学校的专业人员汇总整理后编辑成册,而后有针对性地发放到聊城一些蔬菜种植户手中,并帮着他们引进一些蔬菜种植新品种,改变聊城地区一些农村农产品种植单一现状的情况,更好地帮助农民致富,带动农业发展。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后使用快捷导航没有帐号?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9703|回复: 1
告诉你一个真实的农村:谁在种地?谁来种地?
在线时间 小时
2/3仍是分散经营,留守老人和家庭妇女是主力,“70后”不愿种地,“80后”不会种地,“90后”不提种地。天天看这样的报道:种粮大户开着先进大机械种地,现实究竟如何?河南延津,优质小麦闻名全国,这里的优质麦种子辐射大半个中国 。皮肤黝黑,手上青筋凸起,司寨乡平陵村农民张文明刚浇完麦田。全家5口人,儿子、儿媳在外打工,月收入6000多元,老伴照看孙子,10亩地全靠老张一人打理,“不指望种地致富,也就挣俩活钱儿。”像他这样的情况在村里比较普遍。村民李成,74岁,前年做完手术后才不下地的,12亩承包田交给儿子李文献侍弄,“不是儿子想种,是他身体也不好,出不去打工,又没啥手艺,只能在家种田。”李成说。平陵村,550户人,4900亩地。“55岁以下的,在田里几乎看不到了。”村支书肖洪生坦言,“70后”不愿种地,“80后”不会种地,“90后”不提种地,村里的地没有成规模流转,大都是老人、妇女在家种。为啥不愿流转土地?村支书肖洪生说,村里都是种子田,1斤良种比普通小麦贵两毛钱,地租低了,农民不干;地租高了,租不出去。另外,庄稼人有土地情结,家里种着地,一年口粮、吃菜都不用花钱了。延津县农林局农经股贾勇介绍,目前全县土地流转面积38.49万亩,占比38.5%,龙头企业、合作社经营面积仅6.7万多亩。调查显示,许多村庄七成以上男性劳动力外出务工,还有两成以上边种地边打零工,从事农业生产的主要是60岁以上老人和家庭妇女。记者在山东章丘调研的情况也类似,全市104万亩耕地,流转面积32万亩,2/3以上仍是农户分散经营。“自己种地比租出去划算。”53岁的枣园街道万新村村民刘开生,去年小麦、土豆轮作,一亩地纯收入1500元,而流转租金只有1000元。问起以后打算,刘开生说:“别说儿子不愿意种地,就是愿意他也种不了。”有一次他让儿子去浇地,折腾半天也没弄成,最后还是他办事回来赶到地里才弄出水来。老人难撑现代农业,指望大户?粮价走低,种粮亏本,新型主体日子难过记者调查,从粮食单产水平看,普通农户并不比规模经营主体低。“一家一户精耕细作,大户、企业很难做到。”肖洪生说,现在从种到收都是机械化,但浇地、打药等不少活还要人工,比方说机播断线,补苗能不能补够,农民种自家的地,比给别人干用心。现代农业不能光看产量,更要看质量,看发展后劲。普通农户连年丰收背后,一些问题凸显出来。“地越种越馋了,地力下降,化肥用量难减下来。”延津县农技推广站站长郭培荣说,现在推广科学施肥,一亩小麦施25斤化肥就行,但普通农户怕施肥少了,产量上不来,往往要上50斤。 种地确实要换个种法,种粮能手、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新型主体被寄予厚望。然而,调查发现,玉米价格下跌,让不少新型主体陷入新的困境。“1斤少卖几毛钱,风险集中在大户身上,压力难以承受。”延津县僧固乡沙庄村种粮大户郭卫峰坦言。前些年政策鼓励大户种粮,郭卫峰和三户农民联手,到2014年流转面积发展到600亩,购置了几十万元的农机具。“粮价好了两年,去年一大跌,赔进去9万多元。本来准备再流转900亩,地都说好了,可是不敢租了。”他说。土地退租苗头出现。延津世纪富合作社理事长赵国换说,合作社共流转1800亩地,合同签了10年,虽然还没到期,但预计到下半年,有一半地要退回去。流转速度明显放缓。僧固乡乡长刘向辉说,前几年经常有人来租地,一开口就是“有多少流转多少”,从去年下半年到现在,没人来找地了。种粮不赚钱,银行贷款更加收紧。一家合作社负责人说:“过去5年都找一家银行贷款,一笔钱要交双份利息,贷完先存回去,再贷出来。但有钱就比没有强,没想到,去年银行听说种粮赔钱,今年不给贷了。”不少农民专业合作社运营困难,有的甚至有名无实。困境中,不少人在反思:“流转成本涨得太高了!”“一亩租金1200元,这样的价格,种粮根本赚不到钱。”僧固乡种粮大户陈长海算了笔账:种小麦、玉米两季,每亩要赔150元。据了解,延津县每亩租金要到800—1200元。在章丘市,2007年地租每亩不到500元,现在平均达到1100元,最近有更高的,直接到了1468元。“不种玉米 种什么?”成了新型主体眼下的最大困惑。“我们不在玉米调减补贴区,有什么政策?啥时候出台?”陈长海心里没底,“接着种玉米肯定白忙活,今年准备调几十亩地种花生,弄不成就得退地了。”“当务之急是尽快帮助新型主体和农民渡过难关,让会种地、能种地的不吃亏,农业未来才有希望。”延津县分管农业的副县长罗鹏说。流转,还是不流转?实在政策扶持新型主体;发展托管、代种带动普通农户,也能实现规模经营土地流转遇冷,以后是流转好,还是不流转好?罗鹏认为,土地流转要顺其自然,要适度,与农村劳动力的非农转移就业相适应。到底多大规模算“适度”?县里做过调查,龙头企业、合作社经营规模500—1000亩最理想。“实现适度规模经营,不只是土地流转一种方式。”罗鹏说,现在看,依托社会化服务体系,采取土地托管、代种等方式,也可以带动广大普通农户,既能发挥一家一户的“精耕细作”,也能实现规模化、专业化生产,是今后的一个发展方向。在粮食价格市场化改革过程中,解决“谁来种地”问题,根本上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扶持合作社、种粮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壮大。政策扶一把,还需要新型主体面向市场想办法。规模种粮怎么挣钱?去年玉米价格下跌,章丘市宋家埠村宋世连几乎没什么影响。“我们全部以青储玉米卖给了养殖场,每亩产出3吨半,一吨卖到475元,综合下来一亩地能赚1200元。”转变规模经营的组织方式,世纪富合作社托管了700亩土地,统一供种、统一管理,“最大的好处是,地还是农民自己的,合作社收服务费,不用再担那么大的租金压力了。”赵国换说。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谁来种地”的难题才能找到答案
今日热点丨
在线时间 小时
不错的。谢谢喽
同心米粉价格 网狼同心米粉 同心米粉批发种地轻松了,农民高兴了
文章来源:中国科学报& & &&&作者:&&&&&&&&点击数:
次&&&&&发布时间:&&&&&【字体:
沙洋模式&让农民在这片土地上耕作更轻松。图片来源:百度图片
在落实土地集体所有权、稳定家庭承包权的前提下,沙洋县实行土地按户连片耕种的新模式,由此带来&&
&分散种田弊端大,旱涝灾害有得法。东一块来西一块,半天巡田管不来。&&连片耕种就是好,泾渭分明没计较。田好管来水好调,机械作业效率高。&&&2015年9月,一篇《连片耕种颂》唱出了土地制度新模式给农民种田带来的改变。
记者了解到,《连片耕种颂》的作者是湖北省沙洋县曾集镇太山村村支部书记范诗文,该村是沙洋县率先开展探索土地按户连片耕种的3个村子之一,而这种新模式被称为&沙洋模式&。
农业部专题调研组深入沙洋县调研后发现,这种模式大大方便了农民耕作,农业生产成本约降低二至三成,深受农民群众拥护和支持。
&安徽凤阳有承包,湖北沙洋有创新。&湖北省副省长任振鹤对&沙洋模式&做出了这样的总结。在沙洋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杨宏银看来,安徽小岗村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决了&由谁来种地&的问题,而按户连片耕种解决了&如何轻松种地、如何高效种地&的问题。
2015年,沙洋县在总结试点村做法的基础上,首开全国先河进行整县推广。据悉,沙洋县首创的&连片耕种&写进了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
群众呼唤 顺势而为
在沙洋县率先开展探索土地按户连片耕种的3个村子中,除了曾集镇太山村之外,其他2个村子是高阳镇歇张村和毛李镇三坪村。
62岁的肖家新是毛李镇三坪村村民,家里有9亩耕地,以前分散为26个田块。为了给一块不到3分的田块放水,要用板车把5卷塑料管和3卷电线拖过去。正如范诗文写的那样,&东一块来西一块,半天巡田管不来&。
2002年,三坪村&连片耕种&后,肖家新的26块田调成1片田,没有&插花&。如今,肖家新家里只有1个劳动力,还流转了别人家连片不插花的11亩田,共种了20亩地,农忙时半个月就可以干完。
杨宏银多次到三坪村调研后认为,从三坪村推行按户连片耕种后的十多年实践来看,农户种田劳动强度降低,水电路可均衡布局,生产成本下降,效率大幅提升,社会和谐稳定,土地纠纷上访零记录。
像三坪村这样的情况在沙洋县比比皆是,也形成了广为流传的&沙洋模式&。最新数据显示,沙洋县完成&按户连片耕种&面积85.3万亩、占全县耕地总面积的89.6%。
沙洋县是农业大县,属山岗丘陵地带,全县65万人,耕地面积95.26万亩。过去和全国其他地区类似,为了追求&绝对公平&,按照家庭人口平分面积,按照水旱、土质、远近、水源、道路五大要素平分田块。
沙洋县经管局局长陈春生介绍,过去&分田单干&的时候,全县承包户12.4万户,承包耕地107.7万块,户均面积7.69亩,户均块数8.7块,每块平均0.88亩。
据杨宏银介绍,按户连片耕种是务工农民、留守老人和种田大户等市场主体的强烈要求,是他们多少年急切的呼唤。
当前,沙洋县每年输出农民工数量在11万人以上,占劳动力总人数的40%左右。其中,50岁以下的农村劳动力占外出务工人员的90%以上,举家外出并已经在城市稳定居住的农民工已占较高比例。他们都希望所承包的土地便于流转,并获得较好收益。
如今,沙洋县与全国情况类似,种田的大都是像肖家新这样六七十岁的留守老人,他们种得太累了,根本顾不上体面和尊严。此外,沙洋县现有种田大户1500余户、专业合作社1260家、家庭农场720家,他们都希望成片地流转土地,哪怕流转价格高一点也愿意。
而土地按户连片耕种正满足了市场主体的心愿。专家认为,安徽凤阳小岗村家庭联产承包的历史性突破与湖北沙洋按户连片耕种的&再创新&,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群众最具有首创精神&。
因势利导 大胆创新
最早提出按户连片耕种概念的是时任沙洋县副县长杨宏银。他认为,按户连片耕种是落实土地集体所有权、稳定家庭承包权的前提下,放活经营权,以灌溉水源为基本参考依据,使农户耕种土地连片且&不插花&。
2014年6月下旬,杨宏银在毛李镇三坪村调研,发现该村已经完成了土地按户归并集中,在进一步调研的基础上撰写了《中国农谷重大制度创新:承包经营土地按户归并集中&&湖北省沙洋县毛李镇三坪村调查报告》。
随后,沙洋县把拾桥镇马新村、马良镇童沙村、管镇鄂冢村作为试点村,全面推广按户归并集中。2014年11月以后,沙洋县的按户连片耕种新模式得到了荆门市、湖北省以及国家的重视。
以上便是沙洋县按户连片探索的三个阶段,即群众自发探索、政府引导试点、全县普遍推广。而政府引导试点的三种模式尤为引人关注,分别是鄂冢村农户间流转土地经营权的模式、马新村互换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模式和童沙村重分土地的模式。
日,沙洋县组织召开全县农村土地确权颁证工作动员会,按户连片耕种整县推开工作拉开序幕。据了解,全县各地进行了六条路径创新,即以水源、农民住房、农户最大田块、农户最集中田块、适合发展的产业、涉农项目实施等为参照物引导连片。
时任沙洋县县长谢继先概括&沙洋模式&可归纳为&确权带连片&,是指与土地确权同步部署按户连片耕种,既完成中央和省市规定动作,又有自选创新动作。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其核心是&三稳定一调整两集中&,即保持家庭承包方式、面积、期限稳定;实行农户经营地块调整;实行经营权或承包权连片且不插花向单个农户集中,向新型经营主体集中。总的要求是&一主一辅一不得&,即以土地经营权流转为主,以承包权互换为辅,不得整村打乱重分。
在农业部副部长陈晓华看来,&沙洋模式&的实践效果是比较好的。一是为破解农地细碎化的问题提供了有效的方法,二是为完善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提供了成功的探索,三是为各地做好确权登记工作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根据初步估计,沙洋连片耕种土地的机械化率至少能提高10%,机械使用效率能提高40%,每亩地机械耕种和收割成本降低100元。
&即使土地连片不一定能够去掉田埂、扩大地块面积,但仅仅是地块连片就能够极大的降低机械行走成本。&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徐顽强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土地连片耕种从多个层面降低农民农业生产的劳动强度,这些对老年人及病残群体等弱势群体尤其重要。
因地制宜 渐进推广
目前,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完善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的意见》,就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三权分置&改革提出实施意见。在徐顽强看来,此次改革的突破在于强化对土地经营者利益的保护、放活土地经营权,究其实质是以放活土地经营权为名义,为工商资本下乡流转土地鼓与呼。
&但这一政策带来的后果极有可能是,外出务工农民失去返乡权利,普通农民经营土地的空间又被挤占。&徐顽强告诉记者,&沙洋模式&与其最根本的区别是,能更有效的保护农民的利益,能让农民在城市与农村间有更在选择余地。
然而,&沙洋模式&可否全国推广?在陈晓华看来,农村的事情千差万别,一种办法不可能包打天下,所以各地在学习、借鉴沙洋的做法经验的时候,必须从实际出发,必须立足于当地的情况和条件。
这其中,需要政府的扶持和引导,&可以把政府的一些项目特别是耕地整理的项目与改革创新有机结合起来,建设工程安排与建立管护机制结合起来,真正调动农民用地养地的积极性,这是根本。&陈晓华说。
2015年9月,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派出31名博士到沙洋县进行调研。调研报告认为,沙洋县探索的&按户连片耕种&应在政策层面先行先试,审慎稳妥地应用到当前的土地确权颁证之中。
湖北省农业厅副厅长涂胜华就湖北省实际情况分析,江汉平原是下一步要推开按户连片耕种的重点,而把山区全部按户连片耕种不合实际,要全面推开是做不到的。所以,因地制宜是重点,而这也应该是全国推广&沙洋模式&应该把握的原则。
事实上,关于应对土地的分散化、碎片化等问题,目前学术界也正在讨论中,比如鼓励工商资本下乡、农庄式经营等。&&三农&问题最终的解决还得取决于农民自身,毕竟农民才是农地上真正的主人。&徐顽强说。
主办:中国农业科学院&&
承办:中国农业科学院&&您当前的位置:&&&&&正文
农民进大学 课堂学种菜
■本报记者 蒋夫尔只上过初中的新疆乌鲁木齐县永丰乡上寺村56岁的马桂连,日前坐进新疆农业大学的课堂,学起了科学种菜知识。新疆农业大学新疆农业大学与新疆农业大学学院为乌鲁木齐县开办“乡土人才”大学班,来自乌鲁木齐县6乡镇的110名农牧民,将在新疆农业大学学习农业和牧业知识。“我种了一辈子地,能在大学里学种地,这是做梦都想不到的事,当然要争取。”马桂连说,按规定,今年的培训班有90个名额,其余20个名额都是农牧民们自己争取来的。据了解,110名农牧民学员分为农业和畜牧业两个班,分别学习蔬菜种植、生态农业及牛羊育肥等课程。“我家有70亩庄稼,还有30只羊。我想学种菜,也想学养羊。吃住在大学,跟大学生娃娃一起听老师讲课,这辈子也算上了大学了。”马桂连说。在乌鲁木齐县科技局的帮助下,2011年,马桂连和20余户村民改变传统土豆、麦子的种植品种,改种鲜食玉米,使她家年收入一下从之前的4万多元增至10万元。马桂连高兴地说:“种了40多年庄稼,以前是家里有粮心里不慌,现在是脑中有学问,致富又盖房。”据了解,自2005年乌鲁木齐县在新疆农业大学开办“乡土人才”大学班以来,已培养537名农牧业科技示范户及种植大户,其中4名还被评为自治区高级农牧民技师。近年来,自治区加大了科技兴农、兴牧工作力度,利用大学教师培训、选派科技特派员下乡等活动,共培养农村实用人才近70万人。
下页更精彩:
点击排行榜
〖〗链接地址:
农民进大学 课堂学种菜由网友原创或转发,若农民进大学 课堂学种菜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及时通知我们(QQ:),谢谢!
微信查看最新信息微信扫一扫或用微信搜索微信号:hbrc-com
安卓手机客户端更省流量手机扫描下载或者直接
猜你还喜欢的文章
热点文章排行榜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1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