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球英雄如何评价老梁评价教父这部电影影?

大家是如何评价张艺谋的英雄?_电影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6,681,658贴子:
大家是如何评价张艺谋的英雄?收藏
上海工商外国语职业学院针对三校生低分注册200名,
初中看的时候看得我那个喜欢啊,虽然当时也不喜欢片中的打斗(两人隔着超远出剑,根本碰不到对方,更像摆拍。)但是当时就认为片中大和统一牺牲的思想,是中国特有的儒家精髓。
但是现在再翻看英雄,简直不忍直视……片中打斗依然是硬伤……但是更重要的是,张艺谋不是用历史再现国粹思想,而是为了表达思想硬歪曲历史!把秦始皇拍成为了为了和平而无奈打仗的侠义之人。为了中国仁人义士的内在思想,你不花功夫去找历史原型,哪怕编一个大家都知道的虚构人物也好过这么用一个活埋军队,焚书坑儒的暴君,包装成大义之人!
登录百度帐号推荐应用
为兴趣而生,贴吧更懂你。或更多频道内容在这里查看
爱奇艺用户将能永久保存播放记录
过滤短视频
暂无长视频(电视剧、纪录片、动漫、综艺、电影)播放记录,
使用您的微博帐号登录,即刻尊享微博用户专属服务。
使用您的QQ帐号登录,即刻尊享QQ用户专属服务。
使用您的人人帐号登录,即刻尊享人人用户专属服务。
按住视频可进行拖动
把视频贴到Blog或BBS
当前浏览器仅支持手动复制代码
视频地址:
flash地址:
html代码:
通用代码:
通用代码可同时支持电脑和移动设备的分享播放
收藏成功,可进入查看所有收藏列表
方式1:用手机看
用爱奇艺APP或微信扫一扫,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足球英雄》解说评测视频
方式2:一键下载至手机
限爱奇艺安卓6.0以上版本
使用微信扫一扫,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爱奇艺移动APP
其他安装方式:手机浏览器输入短链接http://71.am/udn
下载安装包到本机:&&
设备搜寻中...
请确保您要连接的设备(仅限安卓)登录了同一爱奇艺账号 且安装并开启不低于V6.0以上版本的爱奇艺客户端
连接失败!
请确保您要连接的设备(仅限安卓)登录了同一爱奇艺账号 且安装并开启不低于V6.0以上版本的爱奇艺客户端
部安卓(Android)设备,请点击进行选择
请您在手机端下载爱奇艺移动APP(仅支持安卓客户端)
使用微信扫一扫,下载爱奇艺移动APP
其他安装方式:手机浏览器输入短链接http://71.am/udn
下载安装包到本机:&&
爱奇艺云推送
请您在手机端登录爱奇艺移动APP(仅支持安卓客户端)
使用微信扫一扫,下载爱奇艺移动APP
180秒后更新
打开爱奇艺移动APP,点击“我的-扫一扫”,扫描左侧二维码进行登录
没有安装爱奇艺视频最新客户端?
爸爸去哪儿2游戏 立即参与
《足球英雄》解说评测视频
播放量数据:
39,351人已订阅
你可能还想订阅他们:
{{#needAdBadge}} 广告{{/needAdBadge}}
&正在加载...
您使用浏览器不支持直接复制的功能,建议您使用Ctrl+C或右键全选进行地址复制
安装爱奇艺视频客户端,
马上开始为您下载本片
5秒后自动消失
&li data-elem="tabtitle" data-seq="{{seq}}"& &a href="javascript:void(0);"& &span>{{start}}-{{end}}&/span& &/a& &/li&
&li data-downloadSelect-elem="item" data-downloadSelect-selected="false" data-downloadSelect-tvid="{{tvid}}"& &a href="javascript:void(0);"&{{pd}}&/a&
选择您要下载的《
色情低俗内容
血腥暴力内容
广告或欺诈内容
侵犯了我的权力
还可以输入
您使用浏览器不支持直接复制的功能,建议您使用Ctrl+C或右键全选进行地址复制逻辑习题及答案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逻辑习题及答案
上传于|0|0|暂无简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0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更多文档?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143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如何评价张艺谋电影《英雄》?
来源:互联网
【张艺谋拍的《英雄》是一部有争议的作品。2002年上映的时候,因为剧情的重复拖沓,场内场外骂声一片。但是现在回过头去看时,觉得张艺谋真是在用心阐述自己的“侠义”观。片中无名和秦王三个回合的对话,每次对话都阐述了不同的侠义精神,并且层层递进,最后上升到“胸怀天下”的大义上来。这样的设计是巧妙的,也是完备的。再加上这部片子里演员的演技、光影画面和配乐均属一流,让我觉得这真是一部难得的武侠片。大家赞同吗?】
了不起的苏小姐:
毋庸置疑,《英雄》是张艺谋最具争议的电影作品。最有意思的是,《英雄》在国内外之大相径庭的评价和口碑。国内的影评人和观众对这部电影多持负面态度,统一的认为这部电影缺少内在精神价值判断,充斥艺术灵魂的空洞,华丽有余而内容不足;而西方媒体和观众却视这部电影为神作,例如我一个画画的美国朋友认为此片是他看过最好的非英语电影,用“无尽的诗意”和“纯粹的艺术想象”去赞誉它。官方信息来看,美国《纽约时报》曾用整整两个版面报道这部电影,称“《英雄》这部电影经典得就像中国的《红楼梦》,也是我们美国奥斯卡的无冕之王。” 而在2005年美国《时代》杂志评选的“2004年全球十大最佳电影”里,《英雄》更是排名第一,成就了华语电影首次问榜登顶的神话。这样的口碑差异是值得研究的。张艺谋曾在一次访谈里说,从《英雄》开始,他的大部分电影都不叫观众满意,而原因就是因为他是张艺谋。用他自己的原话就是,“这电影搁在别人那儿,都是好电影”。这句话也很令人回味,道出了观众对于大导演的艺术期待,你是张艺谋,你就应该水平比别人高;同时,也反映出观众对于导演“人艺合一”的期待,超生风波,包括接手奥运会开幕式,都让张艺谋的影迷对于一个艺术导演的纯粹性打了折扣。但话说回来,就《英雄》这部电影本身而言,它真的有国人批判的那么差劲吗?首先,我认为有几点是可以作为客观评价这部电影的基础。第一,“武侠”的概念是主观的。没有一个今天的人是真的生活过在一个“武侠”的世界里的,也有没有一个字典或一本教课书来给出“武侠”这一含义的标准解释。所以,人们对于武侠的理解都是基于文学、美术、影视等人为创造的、间接建构的信息,那么,这个“武侠”的概念和观点就是绝对主观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武侠”,一千个“江湖”。张艺谋拍的是一个自己臆想里的“武侠”精神,所以,有人叫好,有人批评,是很正常的。第二,“武侠”不是张艺谋成长的世界,也不是他骨子里的精神。张艺谋是个典型的“中国式”导演,他的成长环境、审美品位、艺术理念,都是很传统的,中国式的大红大绿,透露着人多、地大、黄土高坡的壮美和豪情。所以,类似于《红高粱》、《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秋菊打官司》等传统文化的、乡土环境的、内陆气息的、现实主义的电影题材才是张艺谋根子里的东西。他深有体会,包含情怀,所以这类题材的电影他拿捏得当,立意深刻,饱受好评。较徐克这样的导演而言,《英雄》想表达的武侠世界绝对不是张艺谋的主场,也不是他的专长,所以电影拍得不进油盐滋味,可以理解。第三,《英雄》是张艺谋的野心之作。不可否认的,张艺谋拍《英雄》是受到了李安的《卧虎藏龙》的影响,他也想拍一个叫西方人大开眼界的视觉奇观,并进军好莱坞,最好能拿个奥斯卡。新千年后的张艺谋,已经凭借《红高粱》、《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秋菊打官司》、《活着》、《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包括《我的父亲母亲》在国内获得了无数的声誉,已经是国内一线大导演,于是野心放大,想征服国外市场,也是情理之中。这种国内大导演想在国际市场获得认可的心态在后来的冯小刚身上体现的更明显。作为一个卖座但不得奖的导演,冯小刚自己也坦言,《夜宴》算是他进军国外、企图得奖的野心之作,最有趣的是《卧虎藏龙》、《英雄》、《夜宴》有一些一以贯之的元素,例如章子怡的形象,谭盾的电影音乐(这三部电影音乐完成了谭盾自己的“武侠三部曲”)。所以,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应该明确,张艺谋拍《英雄》的主要目的是给外国人看的。他选择了一条自己不擅长走的题材道路,目的是证明自己的视觉艺术控制力,至于结果怎么样,我们细细来看。从很大程度上说,中国内地有一整个时代的电影观众都是在张艺谋那写意又写实的电影里成长的。例如我爹,是绝对的张艺谋脑残粉,视巩俐为心中的第一女神。他的《红高粱》、《菊豆》、《大红灯笼》等电影,叙事风格充满了中原文化的豪气,讲究的色彩和构图形成了独特的电影语言。张艺谋的电影注重寓意、象征意味丰富,这个陕西汉子用朴实的独白和激情的画面讲述了一些我们文化“根”里的东西,剖析中国的社会、中国人的命运。所以,当2002年,这个黄土地导演用巨星云集的商业大片描述一个虚幻的“武侠”故事时,人们都惊讶了。无论是题材,还是制作,《英雄》都一反张艺谋电影的常规,打破了人们的预期。这部电影斥资3000万美元,成为了当年投资最高的中国电影。在演员阵容上,此片汇集了李连杰、梁朝伟、张曼玉、章子怡、陈道明、甄子丹这一批国际国内知名的当红影星,就连电影主题曲的演唱者也是天后王菲。这种制作阵容放在今天也是十分可观的。最终,这部电影在国内的票房高达2.5亿人民币,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票房过亿的影片,创下了无数个历史奇迹。两年之后,电影于2004年八月在北美地区上映,连续两周夺得票房冠军,全球票房达到1.77亿美元,这种华语电影在好莱坞地区的骄傲成绩至今也非常可观。所以,就中国电影进程来看,《英雄》毫无疑问是中国电影“大片时代”的里程碑。自此之后,中国电影拉开了商业大片的时代帷幕。砸投资,拼明星,狂宣传,这开始成为一种商业操作的模式。于是,电影观众在大量的“大投资”、“大明星”、“大烂片”的恶性循环里感到失望,也开始埋怨起这种大片模式的怨始作俑者,张艺谋的《英雄》。我个人就十分怀念八十年代末中国电影的诚挚时期。有张照片我记得清楚,画面里有三个光着膀子站在高粱地里的男人,分别是莫言、姜文,还有一个带着一身黄土、笑眯了眼睛的导演张艺谋。但话又说回来,撇开导演的个人野心和商业大片的操作,《英雄》作为一部电影又如何呢?《英雄》的故事情节简单得几乎可以不用复述,张艺谋版的“荆轲刺秦王”,在电影语言里描写了一个“讲故事”的故事:刺客无名背负着刺秦的使命来到秦王面前,为了完成自己十年练就的“十步一杀”的绝技,他需要长空、飞雪、残剑三位刺客的牺牲而接近秦王。电影的整个架构就在无名与秦王二人的对话中产生,回忆和现实不断交织,真实和谎言相互交错。几位刺客的形象在风格化的色彩叙述分支中不断丰满成型,秦王的回忆和猜想也推进了故事的进展。最后,无名受到残剑“天下”概念的启发,在与秦王面对面的交涉之后,决定为了天下的大一统而放弃刺秦的任务,牺牲自己,最终完成了故事对于历史上秦国统一天下的结局对接。这种电影构成和叙事模式展现了自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在西方世界颇为流行的多视角、分段式叙事,展现了同一故事的不同角度,刻画了不同人物在同一事件中的各自经历和感受。在某种程度上说,这种叙事模式给予了观众多元化体验的可能,完整了单一叙事中的情感缺口;同时,在哲学思想上,也表达了艺术家对于“真实”和“体验”的辩证关系、复杂结构的反思,试图用多人、多角度的私人化体验去拼贴一个集体事件的“真实”外衣,从现象学的角度去考量个体和群体的联系。所以,《英雄》的电影模式虽谈不上新奇,但却是中国电影在传统叙事模式上的突破,也展现了中国导演在西方文化语境和意识形态的影响下产生的艺术实验。这种多线多角度的分段叙事成为了《英雄》故事本身的情节矛盾,到底哪里是真实、哪里是谎言成为了无名和秦王斗智斗勇的交锋,它们的互补和互斥也成为了观众思考的主题。西方导演在使用分段叙事、多角度回忆的电影创作时,多习惯于用文字标题来提醒观众,最著名的例子要算鬼才导演昆丁·塔仑蒂诺的《低俗小说》。这部电影由“文森特和玛莎的妻子”、“金表”、“邦妮的处境”三个故事,加上序幕和尾声这五个部分组成。风格化的字体和标题的运用把这五个环环相扣的小故事分隔开来。这种由标题统领的“环形叙事”的结构成为了电影史中的经典,其中标题的运用也影响了好莱坞的类型化影片的发展。这种文字标题的使用既体现了导演的个人风格,更体现出了美国主流文化里受到自六十年代后的“波普艺术”的影响,文字和语言在视觉艺术里的直接参与表达了以广告为主的大众文化和商品经济对于流行文化的入侵。而张艺谋作为中国导演,在进行风格化的分段叙事时,没有采用“文字标题”的手段而是使用“色彩”这一元素对不同主体的故事进行分割。这既符合中国文化里内敛写意的气质,点到为止而不必点破,也符合导演个人的审美喜好和一贯创作风格。张艺谋的色彩美学在这部电影里发挥到了极致:色彩不仅仅成为了渲染电影情绪、人物心情的元素,色彩更是成为了电影情节推动和故事逻辑构成的主角。所以,色彩分段叙事成为了《英雄》的巨大视觉标识,让人们记住了张曼玉和章子怡在黄色树林里决斗时的红衣飘飘,也让人们记住了李连杰和梁朝伟在碧水山峦上对战时的侠气青衣。电影的色彩分段叙事主要分为四大色块:第一块是黑色主题,主要为无名和秦王在现实主线中的色调,这个黑色的主线贯穿电影始终,从二人的衣服发饰,到秦宫大殿内的摆设,到卫兵大臣们的一众黑色,都象征了那个铁器时代的风貌,秦国的威严和历史的残酷;第二块是无名讲述的第一个故事,以飞雪、残剑在赵国书馆的红色基调为主,红色映照着这个故事中对于爱欲的描写,体现着爱、恨、占有、嫉妒等激烈的人类情感;在另一方面又伴随着秦军大部队的箭雨腥风,红色象征着历史兴衰灭亡的血液,而与朱砂这一书写材料的颜色相呼应,又在情感上体现了导演对于文化血脉这一重要情怀的暗指;第三块叙事主要由秦王的回忆和想象讲出,以三位刺客的蓝绿色调为主,刻画了一个仙气十足的境界,水蓝色既表现出秦王内心世界的缜密心思、镇静强大,又在气质上体现了残剑飞雪这一对侠义眷侣的超脱世俗的气质,在形式上模仿山川、江河的流动与飘逸,也包含了秦王对于侠情义胆的崇敬,对于胸怀坦荡的剑客精神的尊重;而最后一个色块是表现真实世界的白色叙述,白色在本意上体现出真实,本质,干净,统一,既是最简单的存在,也是最难得的纯粹。光可以看作是白色的,水可看作是白色的,风可看作是白色的,白色构成了这个复杂世界的基本元素,导演在赋予真实以“白色”的外衣之时,也在对这个意义复杂的存在基本付诸个人化的思考。这种极其风格化的叙事方法给张艺谋带来了两极式的评价。热爱这种极度写意化、舞台化表现手法的人对这部电影的赞美滔滔不绝,称《英雄》成就了电影视觉世界的空前美景,其色彩的运用媲美黑泽明的电影经典《乱》。而习惯于张导早期电影的观众则失望于美丽的视觉世界里缺少了一个震撼人心的故事,对于这种虚无武侠世界的浅层诠释也让他们无法在所谓的“天下”概念里找到人物转变的合理解释。而这种“所见”与“所感”之间产生的巨大不平衡正是《英雄》这部电影饱受争议的原因。西方观众因为缺少对于秦国大一统历史的了解,抱着对于武侠世界的无尽想象,惊叹于这个诗意暴力美学里的世界。面对这个他们并不了解、少有熟悉的东方环境和侠义精神,他们选择完全的相信,赋予充足的尊重。可以说,西方观众多是抱着欣赏的态度去观看这部影片,选择沉浸和融化在那个美丽而遥远的精神世界里。而对于中国观众而言,人们本着对于“荆轲刺秦”的个人历史观,对于“武侠”精神的自我理解,对于张艺谋电影的心理期待,都是带着批判和审视的眼光去观看这部电影的。还是那句话,西方世界里,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而《英雄》放在中国观众的眼光里,也正是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武侠”,一千个秦始皇,一千个无名,一千个“英雄”的定义,一千个“天下”的价值观。这种丰富的背景知识和情理常识让中国观众很难在张艺谋给出的唯一答案里找到最让自己信服的解释。在《悲剧的诞生》一书中,尼采曾将古代艺术分为两类,一类是阿波罗式的艺术,指的是理智的、规则的、文雅的艺术;第二类是狄俄尼索斯式的艺术,所指的是混乱的、无序的、疯狂的艺术。而阿波罗式的艺术代表着知识分子理智的反思,而狄俄尼索斯式的艺术则源自于人类的心理潜意识。这两种艺术形式与代表它们的神一样,都是宙斯的儿子,彼此互不相容,但又无法分割。尼采认为任何形式的艺术作品都含有这两种基本的表现性质。而表现主义的基本特征就是狄俄尼索斯式的:在视觉表现上,它们突出地呈现了鲜艳的色彩、扭曲的形式;在技巧上,注重形式的表意、表情绪,创作基于感觉,而不基于理性。所以,广义的讲,表现主义是指任何表现内心情感的艺术。而从这点看来,张艺谋的《英雄》确实用他的艺术手法展现了表现主义的内涵。电影的浓烈而分明色彩风格化叙事尤其体现了此片的表现主义手法,而这几段小故事都源自于单一人物的回忆或是想象,这又符合了表现主义的感性特征,反映了一个私人化的潜意识视角。所以,从某一层面上说,基于这种私人化叙事的语言要求,逻辑思维和现实反思并不是电影镜头要表达的中心,在这种写意抒情的语言环境下,苛求表现主义电影的现实反思功能是有些多余的了。就如同其他表现主义电影那样,张艺谋在《英雄》的故事里强调的是观众的直觉感受和他艺术的主观创造,不求复制现实、不对现实理性做出评价,崇尚的是一种类似原始艺术的非实在性的、装饰性的美,并求在浓烈的色彩、强烈的明暗对比中创造出一种极端纯粹的精神世界,致使超现实的艺术风格更进一步的发展。但是,这种基于尼采主观唯心主义哲学的创作本身就是会遭受到社会质疑的。这种只表现私人内心、体现情感宣泄的作品从一定程度上讲体现了虚无主义精神的本质,在影像世界里只关注异化精神的表象而不去反思现实世界的矛盾。虽然人类的共性是企图在现实中找到精神的安慰,逃亡不可避免的冲突,但这种类似精神鸦片般的艺术手法无法揭示生活的真谛,无法给我们的真实世界提出有力的反思。这也是为什么人们觉得《英雄》这一电影,只有华丽夺目的外表,但无深刻的精神内核的根本原因。但是,这种源自于表现主义本身的界限不能完全否定《英雄》作为电影的艺术价值。相反,《英雄》这部影片之所以在西方世界获得了历史性的成功,正是源于此片对于表现主义影像的较好诠释。在这种创作精神下,故事的文化内涵和人物的精神世界跨越了语言障碍和东西文化的差异,感染了处在不同时间、不同空间中的生命个体。通常说,表现主义电影的导演都在创作中注重具有象征意味的造型和视觉安排,在构图和布景上下足了功夫。这一点在《英雄》中体现的极其明显。总的来说,四大色彩板块的安排就体现了四条人物主线的情绪和意义,这种通过颜色完成的精神暗指是超越语言和文化的界限的,让中西方的观众在情绪和心理上都能读懂人物的发展和情节的走向。电影的移动影像被设计平面艺术一般地精心对待,对于居中、对称、平铺等画面结构的安排也展现了视觉语言的力量。例如秦王大殿内的完全对称象征了秦王的严谨和画面情绪的紧张,秦王在镜头里的居中体现了他至高无上的权威,凝聚了剧情的张力。而表现主义电影里常用的人物特写和富有象征意义的空镜头也在《英雄》中有突出的表现。在许多打戏中,导演刻意放缓了电影的镜头速度,用慢镜头去特写人物表情,中国功夫在如梦如幻的服饰帮助下成为了令人沉醉的舞蹈,而主要人物的一颦一笑更是让人记忆深刻,这种放大式的表演增强了影片的风格化和戏剧性。而对于环境的渲染则可以看做是对于人物行为和人物内心灵魂的解释,力图揭示人物行为背后的情绪和社会原因。这一点从导演对于“沙漠”、“山水”、“树林”等几个重要场景的安排就可读出。在大漠中出现的那几次交锋,包括最后残剑飞雪的殉情,都展现了人物个体在大环境里的渺小和悲剧意味,体现了中原历史的残酷,人物心境的苍凉之态。而在那场无名和残剑在意念中进行的湖中大战里,九寨沟的迷人景色更是把这种意念之态推向了极致。在这种如梦如幻的画面中进行的打斗更多的是一种礼仪,一种对话,一种对于逝者的尊敬,和一种对于武侠精神的致意。那片山水呈现出永恒的宁静之态,超脱了个体生命的爱恨情仇,展现了自然之超越人类的广阔和纯粹,这是对武侠意境和中国山水写意的重要体现。在这些导演艺术化处理的主观镜头里,客观的写实已经不是电影叙述的主要目的,情节和逻辑的分析让位于情绪和意识的描绘。《英雄》的故事本身就是在探讨“讲故事”的私人化和主观性,而电影镜头展现的也正是这种艺术处理后的“主观的现实”。这种主观的现实让西方观众简单易懂地看到了中国山水诗意的美,武侠世界的潇洒和无奈,中国文化的博大和深远。在剧情的推进中,还顺带介绍了武功与琴韵的相通,让西方看到了“大音希声之境界”;揭示了书法和剑法的相似,传达了“靠手腕之力与胸中之气”的统一;同时还展现了中国文化的历史,秦国统一度量、统一文字、最后统一天下的文化结果,等等这些内容都让西方观众在看得着迷的同时看到了点中华文化的皮毛。所以说《英雄》作为一部拍给外国人看的电影,我认为它的使命是完成了的。形式的壮美附带着中华文明的情韵被西方人欣然接受,这个结果是理想的。如果真的能让所有中国观众也能在这个表现主义的主观世界里读出点现实主义批判的深刻含义,那么《英雄》也许真的可以成为中国电影史上最完美的作品了吧。希望你们觉得有用。如要转载去除了《知乎日报》以外的媒体,一定要经过我的同意哦!
看到有人评论,才又看了看自己写的答案,真是岁月如梭呀,忍不住想补充点想法。(额,就是吐吐槽)虽然原答案都在吐槽《英雄》的价值观问题,但不代表我不喜欢《英雄》,因为评价电影的标准其实很多啦,有时候听人说“我讨厌这个电影!”我便问“为什么呢?”“因为它是xx主演的!”好吧,常常就是这样产生分歧的,故事、表演、导演、剪辑、音乐、摄影……每个标准都是存在的,只能说同一个标准在每个人心中占的分量不一样,而且每个标准的认知层次也是不一样的。所以,开阔心胸,坦然地面对自己的观感,做一个真诚的观众吧。作为一个武侠迷,《英雄》真的是一部难得的武侠电影……额,不是从电影本身而言,而是从一个武侠迷的期望而言。自从李安拍了《卧虎藏龙》获得国际性成功之后,(1亿多北美票房,奥斯卡10项提名,4项获奖)大陆名导如张艺谋、陈凯歌、冯小刚纷纷投身武侠新风潮之中,贡献了一部部武侠作品,收获了一筐筐骂名。(李安:怪我么?)要知道,他们之前是不拍武侠的,张艺谋作为艺术电影的大师,能够去拍商业的武侠大片,当然很让人期待(在那个时候看来)。武侠电影也需要好导演来提升它的类型品质(有没有提升另说)。如是而已。----------------------其实对比看一看陈凯歌的《荆轲刺秦王》就有感慨了,或者只要看一看两部影片最后的字幕就一目了然了。《英雄》结尾的字幕为:公元前二二一年,秦王统一中国后,结束战争,修建长城,护国护民,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史称秦始皇。《荆轲刺秦王》的结尾字幕很冷静,都是罗列事实,冷静得似乎没有一丝价值评判,冷静得你不由自主地思考话外之音: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用武力统一了天下,他果然修筑了长城,建立了郡县,在历史上,他被称为秦始皇帝。两部电影的价值观念,用两个词来涉及就够了,这两个词是——过程;结果。如果非要升华一下,这两个词可以扯上伦理学,是——道德的功利论;道德的义务论。《英雄》是一种混淆“过程”和“结果”的价值观念,统一中国到底利弊如何还两说,当然认为统一更好的是主流的观点。以此观点为前提,则结果是“正义”的,那么“过程”是正义的吗?《英雄》中给出的是肯定的答案,虽然它故意抹去了这一块。因为编剧就照着这么编了,天下顶有见识的残剑和嬴政成了思想上的知音,这思想无非是:秦王做的事是利国利民的千秋大好事。对此还能说什么呢?这就是文学叙事,可以虚构,可以自圆其说。它可以把某些“过程”抹去,不写,不拍,就好像不存在,于是在逻辑上就避免这一块的干扰。“过程”在《荆轲刺秦王》那里却厚实起来,怪异起来,直到结尾,荆轲行刺失败,垂死时候却对着秦王冷笑,秦王向荆轲含泪沉痛解释,像是对一个见识短浅,看得到一个人看不到所有人,看得到一个国家看不到整个天下,看得到一年看不到一千年的人说:你为什么要杀我,你知道我要做什么?我要建立一个更大的国家,秦国和六国眼睛看得到的和看不到的地方都成了一个国家……荆轲却扯了“樊於期托我给你带句话”,丝毫不为所动,最后秦王崩溃地大喊:你还没有告诉我,你笑什么呢?你还没有告诉我,你笑什么呢……《荆轲刺秦王》是区分“过程”和“结果”的,即便你做的事结果真的有利,也无法掩盖你过程中的残酷和不道德。更进一步考虑,如果统一中国真的是好事,而人物也意识到了,那就会造成“结果”和“过程”价值评判的矛盾。可真的是好事吗?人的见识有限,而事情却逼你做出选择,荆轲的笑,有一种解脱,不管怎样,事情结束了。他是把“过程”和“结果”分得清清楚楚的,可是人间的道德公理却不是那么一清二白。往远了说,《英雄》对于历史观念的塑造是符号化和概念化的,仿佛包含了无数事件的一个过程,可以整合成一个单纯的大事件,可以总结出一个或黑或白的认识和评价。而《荆轲刺秦王》则肢解这种大事件观,把结果和过程分开,把人生的经验还原成更细腻的组成。说实话,事实确实是刹那刹那地形成的,只是人的思维需要范畴化,而语言的范畴化更为伸缩,于是敏感的我们,就常常把刹那的感受与发现压抑、抹去,使得生活更为平整合于规范。在历史中,假如一件一件具体的事情罗列出来,肯定会击碎一个黑白分明的价值的。所以从这方面考虑,《英雄》和《荆轲刺秦王》高下立判。不过这只是一个标准,还有其他标准,无法提及了。
我是喜欢这片子的,反倒不喜欢卧虎藏龙
对《英雄》的评价,一定不能过度读解成拼命为专制叫好,为集权歌功颂德。它并非主动献媚,也并非刻意搞法西斯美学。所有的一切都是潜意识,不经意的结果。第五代导演,以及围绕着第五代做辅助工作,具有相同世界观的人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欲望:做帝王师。在他们看来,知识分子的最高境界就是被帝王赏识,影响帝王,利用帝王的权力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他们不是造反派,他们不敢觊觎帝王的权力,如曾国藩。他们最大感动是被帝王理解,当自己人,“君臣同乐”。为此,他们精于替帝王着想,要我说,影片中的梁朝伟的形象,板着脸孔为天下着想不杀秦王,实则那里是为天下人着想,这是为秦王着想啊---“你们怎么就不能理解秦王呢!?!?”这个形象就是第五代思想的集体化身。经历的文革的他们,并不质疑权威,也不痛恨专制,他们最痛心的事情就是:作为一代人,他们被心中的偶像,毛帝王抛弃了,只能在江湖之远而忧其君。所以,他们一定是符合主流意识形态的,这不需要他们主动去配合,也不是他们献媚。只不过一个在上,一个在下。主流威权礼贤下士,他们则迫切需要安抚而借酒消愁或者撒娇。这早就是一个上下都能接受的游戏规则。电影的主旨是什么?一言以蔽之:自由之侠客文化终将让位于规范和整齐划一。第五代极度迷恋“整齐划一”,张艺谋对《英雄》的掌控,在于他逢人必说的“礼仪感”,什么是“礼仪感”,就是规矩,不规矩,无方圆。第五代对所谓规矩之维护,是骨子里面的。无独有偶,陈凯歌之《大阅兵》,也是对这样的整齐划一,气壮山河有无比的迷恋。他们的童年,是经历了完整的集体主义洗礼的,对“”宏大叙事“和对宏伟巨大,超越个人而敬畏不已的东西极度崇拜。他们的影片,是不可能去真正讲述侠客文化的,如果说他们为什么要选择武侠?那还是因为《卧虎藏龙》的强烈刺激。所以说,做武侠是假,写规矩是真。这也就严重违背了武侠文化的精髓,所以任谁看《英雄》,都没法承认这是一部武侠电影,这是一部古装正剧嘛!从电影技法上讲,《英雄》远不如《红高粱》,无论是摄影,场面调度和情节的起承转合。杜可风的水准根本没发挥出来,只不过是几张明信片风光迷倒80后才看电影的人群。《红高粱》的原始拷贝鄙人看过,色彩之浓烈尚算可以想象,唯独画面背后之力度,都是呕心沥血才有的这种力透纸背的效果。当年的顾长卫,水准确实一流。反过来看《英雄》,画面漂亮而无神采,对武侠世界的想象,也就是对张艺谋之极度强调的“礼仪感”的一种简单罗列。杜可风在《东邪西毒》里面挥洒自如,登峰造极的影像感觉,也是来源于他们对武侠世界的再一次重构,其核心思想还是强调个人。然他去拍《英雄》,如同让赖声川去导演《东方红》,让张爱玲写《陈奂生进城》。聪明的导演,将一个极为简单故事复杂化,看上去好像高深莫测,实则是掩盖故事张力的严重不足。羸弱的故事说明,从本质上,他们一旦离开淫浸几十年的中国乡土文化,去做高度想像力的纯商业叙事,有多么的虚弱。
孟寒井5730:
我最爱的两部华语电影,一部《一代宗师》,一部《英雄》剧情浮夸空洞?英雄的剧情其实就一句话:朝闻道,夕死足以士的精神,又有多少人看完后扼腕了
我不是右翼分子,我不是戰爭狂,我的中文措辭不夠明確,但是,希望各位能夠理解我的意思。《英雄》的華麗我不多說。但,《英雄》的主題是「俠義」的觀念嗎?不,不是,它僅僅表達了「強者征服弱者是爲了弱者着想」這個主題,爲中國之統治階級獻媚而已。秦王爲了自己的野心,製造戰爭機器屠殺平民,用自己的制度、自己的語言文化強行推行於他國,原來是爲了天下的人民着想,所謂的「大義」原來就是秦王的「大義」,征服和殺戮這些國家的人民,讓他們就能夠得到和平,也許讀到這裏,諸位不會覺得什麼。我舉一個反話說明,這個反話對於我的身份來說,是非常敏感的,請各位萬勿介意。如果諸位同意我「侵略者是非正義」之前提,就能理解我說的是相反話,為何一定就要有一個「強勢的侵略者」用屠殺、侵略的方式來「拯救萬民於水火之中」?因爲他們混亂和自相殘殺,所以要用更加深重的屠殺來對待他們,用奴役就可以換來所謂的「和平」嗎?在曾經右翼分子的日本之宣傳中:在中國,軍閥混戰,各地民不聊生,日本的軍隊進入中國,以所謂「王道」教化中國人民,爲了中國人民之和平而着想,期間雖然造成不少死亡(實質上是令人髮指之暴行),但佔領區的人民獲得了一定程度的「和平」(此和平是奴役之近義詞)。所以日本的軍隊是拯救了中國人民於水火之中,如同《英雄》之中的秦王,爲了大局着想,普通平民的性命如同螻蟻,都是微不足道而可以忽略的。如此這般,大家又作如何想呢?秦國之前的中國並非一個強大的集合體,周天子只是一個行爲上的象徵,對地方上並沒有強力的掌控權,各國有不一樣的文化與風俗,各自封土建國,更加類似於一個文化圈內的一些獨立國家。而秦王的戰爭必然會造成屠殺,即使這不是侵略,而是所謂的統一。侵略者無法被美化,所謂的佔領和侵入也無法保證真正的和平,仇恨讓各地埋下了復仇的火種,所以秦國僅僅二世而亡。也希望 兄不要被狹隘的民族主義思想所矇蔽,見不得外族人說自己的國家不好,一點點火星便可以燒起漫天大火。附錄:我刚刚想了想你提到的观点。我觉得片中的无名和残剑都可以取秦王性命,他们并不是弱者。相对于秦王,他们更是强者。强者有优先选择权,他们选择了自认为更有利于天下的道路。书院里那群赵国人是唯一的弱者,他们选择了抗争。弱者选择抗争,强者选择宽容,这仿佛是一个常态。比如战后中国政府对日本俘虏采取了宽容政策(只是为了继续你提到的话题,没有冒犯之意!)我所說的並沒有強者和弱者之分,而只有侵略者和反抗者之分。侵略者是非正義的,而所謂的強者有能力反抗卻選擇所謂一廂情願的「大義」,才是可悲哀的。日本的俠義是這樣的:兩部電影「隠し剣鬼の爪」「たそがれ清兵衛」。
当年看过张艺谋本人对英雄的评价,一个一流的导演对自己的作品应该是心中有数的。前后听了几个版本有两点印象深刻:1.当时内地还没有成熟的商业大片电影。英雄的策略就是学习香港和好莱坞,大牌偶像演员,大史诗题材打开海外市场。很眩的画面,算是商业尝试。这一点算是先河。 2.他对商业片的认识看到,未来商业片是市场主流,影片数量成倍增加,但大众在消费商业片的过程中是娱乐,如果一部商业片能对观众留下几个画面印象已经就不错了。----如果你抱着像斯皮尔伯格在好莱坞拍大片得想法又想好口碑又想赚钱那不切实际。这大概都是促使导演动摇,并没有把过多的精力放在故事上,层次和逻辑都也显得比较生硬。观众看到的是大场面,全球宣传,造势这样的商业线路中。但是如预期所想,票房的确成功。总来说,这片子是商业尝试,有得有失。看怎么定位,但和他得艺术片比较,没必要,也不公平。
1. “宣扬侵略是正义的,打你是对你好,三观不正”背景是各国连年混战,百姓苦不堪言,而残剑也是因为“只有秦王可以结束战乱”才放弃并阻止刺秦的,并不是因为“秦王是对你好”才那么做,这个指责无理。甚至看到有人拿日本侵华来类比,中国当时百姓也没有饱受连年战乱,日本也没有受中国军队攻击,这叫入侵、挑起战争。我再多说句无关且欺师灭祖的话: 要是日本赢了,你现在又是什么想法?清军入关时汉人什么心态, 辛亥剪辫子时又是什么心态?2. "历史中的秦王残暴, 这个电影却歌颂他伟大, 曲解历史"电影说了这么个故事: 诸国混战, 秦国灭了赵国, 赵国刺客起先想报仇, 后来刺客为天下百姓放弃报仇, 哪里有说秦王不残暴? 哪里有歌颂秦王伟大? 因为残暴所以秦王就没有一统天下的心愿和事实了? 残剑/无名是为了秦国或秦王才不杀秦王的吗? 是为天下百姓啊! 他们能放弃个人仇恨而为了无数人的生命着想, 这是大爱, 电影歌颂的是他们呀! 说句大实话, 你们关注点之所以在秦王, 是因为你们想多了. 这也是西方观众对这部电影的评价远高于国内的原因之一.3. "宣扬国家主义, 集体比个人重要, 这种思想不能接受"这些刺客本来就是仇恨大于生命的吧? 说国家主义的话, 这个"国家"是秦还是赵? 肯定不是秦, 残剑是为了"天下"的人才不刺秦的; 也肯定不是赵, 因为赵已经灭亡了, 他们本来也只是想"复仇"而不是"复国". 如果非要用一个"主义"来定性, 那应该是"博爱主义". 再说句题外话, 传统思想不要急着否定, 黑泽明告诉我们你就是你, 不要自卑. 日本那么多武士游戏电影风靡世界, 虽然日本本国也有批评的声音, 但在其他国家对日本的印象却很正面. 美国人好端端的拍什么最后的武士? 这一点赞一下英雄.4. "电影在剪辑, 对白上略显生硬"同意. 开头战长空的动作戏跳跃的很厉害, 后面多场戏都是. 可能真的很难拍吧, 导演之前也没拍过这么夸张的动作戏. 那时电影CG还很粗糙, 用的很少. 而对白有的时候好像是为了表现一种独特的 "戏剧感" 而显的拖沓, 看起来有点出戏. 5. "导演太菜和美国的那个谁不能比, 票房不能用来衡量电影的艺术, 那个演员我不喜欢, 这电影开了个坏头把中国电影带坏了, 导演三观不正下流无耻, 噼噼啪啪一大堆反正我就不谈电影本身"豆瓣欢迎你.PS: 每个人对电影理解不同是事实, 但不是每个人的理解都是客观的, 无偏见的, 有逻辑的, 有价值的. 这个人人都可以写文章的时代, 点赞前请问一下自己: 我是真的觉得理据服还是我的偏见得到了认同呢? 让理性之光照耀人类, 阿门.
个人觉得英雄可以拍进张艺谋的电影前三
【那么,如果,在政治上,张艺谋的《英雄》(The Hero),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好莱坞的回应,是《星球大战》的真正选择呢?一个无名的剑客(李连杰)卷入了刺杀秦王的复杂阴谋,后者痴迷于成为统一七国的第一位中国皇帝;然而,在阴谋的过程中,无名的剑客开始明白,秦王虽然是一个无情的暴君,但他追求的是一个统一中国的伟大的爱国梦想,所以他决定放弃自己的阴谋,牺牲他自己和他最亲密的朋友,以促成整个中国的“大一统”。我们能够想象《星球大战》以这种方式被重写吗:西斯大帝是一个伟大的银河统一者,而阿纳金牺牲了他的朋友以实现宇宙的和平与“大一统”?”】
上面诸神已经分析了很多,包括电影内容的解析,我单对电影的影响力浅谈一下吧:《英雄》是02年上映的电影,那时候我才14岁,受表哥老爸的影响,从小我就喜欢看电影,印象中《英雄》之前的国产电影,大多是XXX主演,而英雄第一次让我震撼到xxx&xxx&xxx&xxx主演,一大串耳熟能详的演员,让人惊叹:还可以这样啊!就好像第一次看见波士顿三巨头的惊奇感!好像也就是从《英雄》之后,国产电影几亿几亿的投资,影星抱团参演的情形多了起来!以上都是个人印象,下面搜索一点关于《英雄》的数据:个人愚见,大片的定义应该包含以下几点:1,投资大2,演员阵容强大3,票房高4,影响大《英雄》做到了:1,投资好像是3000万美金,折合2亿左右当时,之前没有这么大的投资2,主演:李连杰、张曼玉、梁朝伟、陈道明、章子怡、甄子丹3,内地票房达2.5亿元人民币(占全年总票房四分之一,是国产片首次在本土打败好莱坞商业大片而票房登顶),同时在日本、韩国等地也票房登顶,2004年8月在北美上映后连续两周夺得票房冠军,全球票房共计1.77亿美元(当年约合14亿元人民币)。影片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2004年度全球十大佳片第一位,提名美国奥斯卡金像奖和美国电影金球奖最佳外语片。4,影响分很多面,影视上、艺术上的影响参见那些评价和奖项,有一点对中国电影产业的影响非常非常重要:第一次打破了过往计划经济遗留下来的不合理票房分配制度,提高了国产片投资方的票房分配比例,从而增加了投资方的投资信心和积极性。这也是促成了后来各种大片雨后春笋般出现的前提吧我认为。所以,英雄给我的感觉一直就是:中国的第一部大片
《英雄》其实一直都是我很喜欢的一部电影,从它上映的时候。在2003年的时候,国内还没有大片的概念,所以《英雄》出来的时候,那个特效、取景,演员阵容是空前绝后的,让人不想看也难。最吸引我的,其实不是那些所谓的侠义天下,而是里面的儿女情长。如果把它当作一部爱情片来欣赏的话,它也是凄美而动容的。秦朝,陉城,残剑飞雪的爱情。其实,我对《英雄》的迷恋是来自于我对《卧虎藏龙》迷恋的持续。《卧虎藏龙》之后,至今能望其项背的武侠片貌似也只有《英雄》。在非英语电影中,在美国票房成绩上,《英雄》也是唯一的一部可以达到《卧虎藏龙》辉煌零头的电影。看过《英雄》同名电影小说的同学应该会知道,《英雄》里最大的受益者是章子怡。如月,简直就是一个负责抢戏的角色。章子怡那个时候虽然凭借《卧虎藏龙》扬名,但真正让她获得亿万伏特关注度、晋升一线女影星的还是《英雄》。不得不说里面的几场精心设计的武打——剑阵大站、棋棺大战、胡杨林之战、九寨沟之战,从强烈的颜色对比造成的视觉冲击来看,仍然没有被超越。《英雄》虽然并没有做到《卧虎藏龙》那样的禅意细腻,却让它在上映之后,有无数的大片都向它模仿,它是开启中国大片时代的钥匙。P.S. 记得当时市面上还出了一本书叫《无名斗英雄》,是一个《英雄》影评的集合,非常值得一读,在当时没有豆瓣、没有博客、甚至电影论坛还很小众化的时候,让我初尝了吐槽电影的欢乐~
前方多图预警
流量党慎入--------------------------------------------------------------------------英雄上映的时候我还是背着双肩包戴红领巾的少先队员
对于那时的我来说英雄实在是太晦涩难懂了
看完全片就只记得有两个人在屏幕上干了羞羞的事
然后一片大红大绿飞来飞去
不知道到底要干什么
但现在长大之后再倒回去看
似乎渐渐能明白张艺谋镜头里想要讲的武侠是什么了当然其实我要说的并不是这个
而是作为一个美术狗想要赞美一下这部2002年上映的作品的分镜与配色英雄的画面直到现在也是可以拿出来作为一众导演的参考学习对象
老谋子很好的体现了艳而不俗几个字
这是我关于中国色这个概念最初的构建 英雄的画面直到现在也是可以拿出来作为一众导演的参考学习对象
老谋子很好的体现了艳而不俗几个字
这是我关于中国色这个概念最初的构建 后来我学了美术
就越发觉得
有生之年能将这些斑斓的颜色沉淀与融合进故事是件多么了不起的事后来我学了美术
就越发觉得
有生之年能将这些斑斓的颜色沉淀与融合进故事是件多么了不起的事对于张艺谋了解不多
但我想能运用镜头创造某个世界的人怎么说也是个有趣的人吧
所以即便这些年许多人对他嗤之以鼻 认为他江郎才尽
我也仍然觉得他的作品是值得我品味与学习的存在对于张艺谋了解不多
但我想能运用镜头创造某个世界的人怎么说也是个有趣的人吧
所以即便这些年许多人对他嗤之以鼻 认为他江郎才尽
我也仍然觉得他的作品是值得我品味与学习的存在最后绕回题主问题
说说我如何评价英雄这部片子
里面有导演带着欲望创造的武侠梦
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情怀 也有求而不得 为爱所弃的酸楚
无法评判他好与不好
只是就我看来光是镜头语言的应用它就已经赢了一席之地。最后绕回题主问题
说说我如何评价英雄这部片子
里面有导演带着欲望创造的武侠梦
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情怀 也有求而不得 为爱所弃的酸楚
无法评判他好与不好
只是就我看来光是镜头语言的应用它就已经赢了一席之地。
一株空菩提:
电影美如画。看完评论我深深感到可怕。不知道为什么那么多人如此憎恨秦始皇历史明明已经发生了千年却都想穿越过去刺杀嬴政
不知道大家是怎么看电影的,居然看出是为暴君礼赞了。固然,本片中有很多对于秦军秦政的描绘,但是这恰恰是为了烘托暴君之暴。是的,秦始皇千古一帝,中国一人的地位即便是在今天也很难动摇的。刻画出了秦始皇之暴,更能彰显刺客之能。这样势力强大的暴君,长空、残剑、飞雪、无名前赴后继的刺杀之,以至于秦始皇这位天下一人真的成的孤家寡人了,天天提防着被刺。无名的牺牲白费了吗?如果照着影片的逻辑是没有的。无名初见秦始皇之时,秦始皇何等高傲的说出,他不但要统一六国,还要让天下无敌的秦军打下大大的疆土。然而到了影片的最后,却用了一句这么很淡的一句话——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用武力统一了天下,他果然修筑了长城,建立了郡县,在历史上,他被称为秦始皇帝。为什么修长城呢?就是秦始皇克制住自己的征服欲望了。这就是无名刺杀的作用了——他告诉秦始皇一个硬道理,你可以征服天下,但是如果征服的最终目的不是给天下老百姓带来和平的话,那么自然会有刺客前仆后继而上。这就是侠。在片中,秦始皇已知十步一杀,便即放弃反抗,他通过无名讲述的故事,已经知道无名要的是什么了。同样的,无名此次上殿,其实是抱着必死之心而来,他的目的,他最后也用剑柄刺了一下秦王,这一剑,代表的就是天下老百姓的尊严了。无名的潜台词是——你是暴君,我不怕,我就来杀你,我有这个能力。只是今天我不杀你。所以从这个角度去看这部电影的话,其实张艺谋方方面面都想得很多了。当然,这部片子的表现力太差,手段太粗糙也是真的(毕竟是中国的第一部像样的商业大片),但是但是,这部片子的思想性是没有问题的,说这部片子是媚俗媚上的人,我觉得是看电影看到屁眼里头去。要不然,就是痛恨共产党,借着这部电影以古喻今了。其实这部电影的主题,早在二千年前的战国就说的明白了。天子之怒和布衣之怒是等值的。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二千后的《英雄》电影里头,秦始皇依旧是《战国策》的那个秦始皇,而无名则同样依旧是《战国策》里的那个唐雎。谁也没赢,谁也没输。或者说,双赢了。布衣按剑之时,即是天子色变之日。民不畏死,死且不惧,古今同概,此之为《英雄》之真谛,舍此之外,皆是强作解人,对张艺谋的误读。张艺谋虽然是醇厚的老实人,历年佳作皆在,并非媚上之人。厚诬老谋子的人,不唯读书不通,连看电影的见识也是没有的。
《英雄》:张艺谋的倚天剑文/荞麦花开想写这篇文很久了。一直感到张艺谋《英雄》被大众粗粗看过,内核精义未获深悉,遂致各种恶评抨击——为专制暴君唱赞歌,自居于奴颜卑膝。批评严重点更说:真是当惯了奴才,骨子里的奴性。此论在文化界文学界其势更猛。譬如武侠大宗师金庸先生,便强调他很不喜张艺谋《英雄》,从根本上不能同意《英雄》的价值观。——张艺谋导演第一次执导以“侠”为主题的大制作,便招致“侠之宗师”如此深批;张导对侠的理解,真不堪至极了吗?我不作如是观。恰恰相反,我认为,张艺谋此片里深探的一些东西,应该可以说是探到了“侠”的某一至境,颇耐深嚼——而这一至境,正好与金庸先生《倚天屠龙记》所要表达的内核精神声息相通。《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着力塑造的坚守襄阳的郭靖、杨过,是金庸极力推赞的为国为民的“侠之大者”。当蒙元铁骑肆虐中原,大肆屠戮无辜百姓之际,“以武止武”,保家卫国,保境安民,诚为“侠之大者”。当“射雕”三部曲到了元末的《倚天屠龙记》,兴复汉家河山的明教群侠,自然是作者极力表彰的“侠之大者”;但《倚天》一书在书末更提出了有别于上述“做大事业”的“侠之大者”们的另一种侠——我这里不妨为之杜撰一个名号“最后仲裁之侠”。且看金庸借张无忌之口,对“我为天下苍生授此兵书与你”的徐达说,也对所有潜在可能的独夫民贼说:“武林传言之中,尚有两句话道:‘倚天不出,谁与争锋?’屠龙刀与倚天剑中所藏的秘密,除兵书外,尚有一部武功秘笈。我体会这几句话的真意,兵书是驱赶鞑子之用,但若有人一旦手掌大权,竟然作威作福,以暴易暴,世间百姓受其荼毒,那么终有一位英雄手执倚天长剑,来取暴君首级。统领百万雄兵之人纵然权倾天下,也未必便能当倚天剑之一击。”——千古文士侠客梦。文士梦中的侠客,几于无所不能,凭手中三尺剑,实现了手无缚鸡之力的文人无数宏大的愿望:郭靖凭一己之力对抗蒙古铁骑几十年令其顿兵襄阳城下不得南进一步;杨过凭一石之力毙蒙古大汗于万军阵中遂致蒙古铁骑南下侵宋推延十有余年;张无忌更是正色告诫手握重兵军略无双的徐达“若有人一旦手掌大权,竟然作威作福,以暴易暴,世间百姓受其荼毒,那么终有一位英雄手执倚天长剑,来取暴君首级。统领百万雄兵之人纵然权倾天下,也未必便能当倚天剑之一击。”十分类似,张艺谋在《英雄》片中其实也有一把无形的倚天剑,作为片子导演的他其实是藐视了他为片中秦王制定的十步难近的法令——事实上,刺秦,哪需要无名那么苦心孤诣习练绝杀“十步一杀”,在残剑飞雪联手之下,秦王基本上略等于案板上的肉,想剁,早就剁了。且看片中飞雪对前来求助帮他近秦王十步的无名说:“那些秦宫卫士,不值一提。其实三年前秦王就该死了。”无名问:“何以失手?”飞雪侧视残剑,残剑垂目答:“是我放弃了。”(秦王亦自有语承认:“三年前残剑飞雪联手攻入宫中,三千铁甲竟不能挡!”)在残剑飞雪的念中,刺秦不是或有值,那是必然值,是“统领百万雄兵之秦王纵然权倾天下,也未必便能当残剑之一击”。——这,就是文士、文人、文艺创作者(小说家金庸、电影导演张艺谋)内心深处的yy:我有长剑,能制尔命——让侠客保有对无可制约的君主的最后制裁权。张无忌,残剑,是他们的“最后仲裁之侠”。说清楚了“最后仲裁之侠”,那么话题于此可以真正开篇:“最后仲裁之侠”之无奈,“最后仲裁”之无可仲裁。我们假定已有手执倚天长剑之侠,而为手握无上权柄之帝王之最后仲裁——那么,一切就ok了吗?为什么《倚天》书中的张无忌明知道朱元璋不是善类,且天下第一高手张教主取凡夫朱元璋之命如反掌耳,却不得不藏剑不发,最后心灰意懒退隐而去?为什么《英雄》片中残剑、无名可以选择杀秦王,却宁愿选择自己被杀,也要保得秦王之命?——如果用《倚天》书里的话,那就是张无忌口中的“苍生”;如果用《英雄》片中的话,那就是残剑笔下的“天下”;如果用张无忌、残剑和无名没有道出的心中的话,那就是两个字:无奈。什么是无奈?无奈就是《一一》片末吴念真对老婆坦陈有一段可以出轨的经历却终究没有出轨,再来一次还是不会出轨,哪怕再来一次人生也没有必要,因为这个中年男人悲哀地发现,人生再来一次,还是这样,再来一次,还是无奈。因为没得选。所谓时势造英雄。王国维曾说:天以百凶成就一词人。实则天以百凶成就一英雄。天下连年战乱,杀伐征战无已时。总要有人一统天下,才有太平日子的盼头。至于天下一统之后,是开汉唐之长久,还是秦隋之短命,是开文景贞观之太平盛世,还是始皇炀帝之暴苛猛政,那是第二步,是“乱离盼太平”之际谁也不知道、左右主宰不了的。杀人盈野流血漂橹,百凶之后,有一英雄“应运而生”,出来一统江山收拾局面,那么在天下人心中,他是不是英雄也是英雄,他是不是应运而生也是应运而生——深探一点,毋宁说,天下之人希望这个人做一个定战乱、开太平的英雄。至于是不是这个人,该不该这个人,这个人以后会如何,当时已由不得天下人选。残剑、无名为着这一点“希望”,而放弃刺秦;张无忌为着这一点“希望”,而不杀朱元璋。他们何尝十分如意,甚至哪怕不怎么如意,只是因为没得选罢了——天以百凶选定了此人,不管我们愿不愿意,就是此人了。这背后是深深的无奈。金庸对这个“无奈”,体会是逐渐加深的。前引张无忌对徐达所言,出自“三联版”《倚天》;在世纪新修版《倚天屠龙记》里,金庸增加了这样的内容:张无忌杨逍等人明知朱元璋心术不正,仍不按少数派如周颠等人意见,不费吹灰杀掉此人。金庸给出的解释是:杨逍道:“我们要杀他(朱元璋),自然不费吹灰之力。不过朱元璋招兵买马,攻占州县,只杀得蒙元半壁江山烟尘滚滚,我大汉的河山,差不多有一半让他们光复了。这是真正的大功劳。咱们歃血为盟,共举义旗,为来为去,还不是为了这件大事。朱元璋、李文忠这些人是杀不得的,就算他们背叛明教,只要他们真能光复大汉江山,将蒙古鞑子赶回去,咱们还是不能动他们一分一毫。”张无忌点头道:“不错!与大汉江山相比,明教为轻;与大汉千万百姓相比,明教的教众为轻。明教败后可以再兴,我大汉江山倘若给异族占了去,要再夺回可就千难万难了!”杨逍、范遥、韦一笑、五散人等先后站起,各人都是毕生谋干大事之人,大局的孰轻孰重,心念一转,便即了然,均觉如以明教为重,江山为轻,不免是心怀自私,非大英雄、大豪杰的仁侠心怀。彭莹玉说道:“教主这番金玉良言,真正打进了我心坎中去。不论是谁,只要他能率领天下豪杰,驱赶胡虏,我彭和尚都服他的。他要做明教教主、要做皇帝,彭和尚都拥了他!”张无忌道:“彭大师所言极是。咱们当前要务,是将谢法王营救出来。朱元璋如想做教主,只要他能赶走蒙元,还我大汉江山,我就让他做!”——朱元璋,是张无忌无奈之下的选择。并不是此人怎样的以天下为公,必须扶他保他,只不过“天以百凶而成一英雄”,既然是他,只能认为是老天选了他,那么不管愿不愿意,也只有选择相信“放眼滔滔,实在没人比这个人更合适混一天下、还老百姓一个太平世界”(总不成回选蒙元,或者等而下之的陈友谅)。三联版《倚天》,金庸写张无忌误中朱元璋奸计,心灰意懒退位退出江湖(庙堂)。世纪新修版中,金庸写出了张无忌更高的“觉悟”:我为天下苍生而无奈选择此人。——先写张无忌无奈的选择,选择自己明明不满意却别无选择的朱元璋;再写对徐达(也是间接透过徐达对朱元璋)的告诫——“若有人一旦手掌大权,竟然作威作福,以暴易暴,世间百姓受其荼毒,那么终有一位英雄手执倚天长剑,来取暴君首级。”细探《英雄》片中无名对秦王之态度,或可知张艺谋心中的“侠客梦”在内核深处与金庸是如何的相通:残剑在刺秦即将成功的关头选择了放弃,如果说他单是从手书的第二十种“剑”之“书法”中悟出来为了“天下”为了“和平”不得不放弃刺秦这一片子主创的“设定”还显得较为苍白的话,那么,无名的放弃就更堪玩味更值得深探了——无名去刺秦前,残剑再次阻止他,并用剑在黄沙上写“天下”二大字给他看,俾其有悟。无名睹此,应是有悟,但他其时应只是心中紧紧关闭的门松动了一下、吱开了一丝缝儿,尚未下到底刺秦还是不刺秦的决断。他选择进秦宫,无论得手与否,都将毙命无回。他还是选择了进秦宫。正如他拔剑阻止了欲自尽的如月:“死,要死得其所。”他进秦大殿,应是想亲眼看看秦王“嬴政”这个“人”,而不是作为某种形而上的抽象符号的制度化代表“秦王”,他想看看显然将“定纷乱”的秦王这个“人”是否有“开太平”的那么一点点哪怕是影子的苗头——哪怕就为这一点苗头,就值得我为了他的命舍了自己的命,就值得我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以身殉道”——以一身殉天下。于是乎无名进殿,与秦王二十步对谈,十步对谈。在一句句对谈中,在与秦王的一回回“较量”(用一个个故事的互相“拆解”)中,无名与秦王步步“走近”对方,更真实真切地认识了对方,这个逐渐深入认识对方的过程是一个对方的制度性身份在这方眼中逐渐被剥离的过程——秦王泫然下泪“没想到最了解寡人的,竟是寡人通缉的刺客”,他说这话的时候,潜意识里已不注意到残剑,包括站在对面的无名,是刺他的刺客,他浓浓起念的,是可为之死的知己之感;无名显然也一步步一点点被面前这个闻知己而下泪、拔剑扔给我背向于我听凭我决其生死的重义之“士”激起了相惜之感。——这一点,是《英雄》片中最核心最精华的部分,惜乎好多观者、观者中好多文化人不之觉也!我想到同样是陈道明演出的、《英雄》映后十多年的作品——话剧《喜剧的忧伤》,表面的一层皮似乎也是如《英雄》里秦王与刺客这样制度性对立的双方:审查官与小编剧;内里却也是如《英雄》里“秦王与刺客”逐步剥离、消解其制度性对立,而成为两位尚义之“士”——“嬴政与无名”的相互理解:审查官深度忘我地参与到投入到剧本改编再创作中,甚至设身处地地支招“挽留”小编剧。必须要看到《英雄》里大殿对峙双方制度性身份的消解这一层,必须要把“秦王与刺客”看到“嬴政与无名”这一层,才真正能看到看懂片子的内核精神。——无名以身犯险,他最大的风险回报是他看到的不仅仅是残剑在黄沙上写给他的一个抽象的符号,他看到了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感的重义之“士”,“来者不可知”,未来,一统天下后,谁也不知道这位秦王,会不会善待天下,但,单就眼前看来,这个王无疑是一个“士”,那么重义之士亦必有仁之君?这就如女子择婿从一而终,只看了个开头,也只看得到开头,未来如何,不可知者,只有希冀祈祷不是“遇人不淑”。所以每一个女子在嫁人的时候,都是怀着忐忑、怀着一丝丝无奈的。这里无名倒持长剑在秦王背后刺出剑柄,或也有如女子嫁人时这般忐忑与无奈:只希望大王记得今日说过的话。——潜台词,未来你真要改头换面腥风血雨,今日我也预知不了了。祈祷上天吧。看《英雄》,我看到了侠客心中潜藏的深深的无奈。这无奈是如《一一》里吴念真深深无奈说出的那句“再活一次,真没什么必要。”——再让我活一回,再让我选一次,刺秦还是不刺,我还是只有如此。我根本没得选。内里深处是一种可怕的宿命:漫说千古文人侠客梦,哪怕如金庸张艺谋在yy中代千古文人同一梦想——设定有了侠客的“最后仲裁之权”,杀不杀大王由我选,我还是没得选——为了大王背后的“天下”,我只有放下手中剑,我唯有如新嫁娘一般对郎君幽怨一声:妾身从一而终,只盼官人不要负了奴家……四九天地玄黄之际,大多数知识界精英选择了留在大陆,与其说他们乐观地选择相信新朝,毋宁说他们愿意去选择相信,他们只能选择让自己去作此别无选择的选择。可是,然而,后来……十多年后,老谋子拍出《归来》,照例很多粗粗看过不作深思的文化界观众对之大加挞伐,以为避重就轻,不正视不正面揭批那段历史。实则细细咀嚼《归来》的细节,处处“细思极恐”,那场十年二十年的人祸带给今天的后遗症,其深重难愈在在皆是,满目怆然。《英雄》内里深处,不是为独夫民贼唱赞歌,而是写出了这样一种深深的无奈:那么多轻生重义的“侠士”甘愿为之牺牲、为之“殉道”,期盼他可以开一个太平人间,美好未来——可是,然后呢?只需要把这份无奈说沉重,只需要把这代价说周全,就足矣。荞麦花开写于成都日
张艺谋的法西斯美学曹长青
北京奥运会是一九三六年柏林奥运的翻版,主轴也是国家主义、民族主义、群体主义;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的价值再次被淹没,被泯灭。而且北
京和柏林奥运会,都有所谓“艺术家”为其拍摄宣传,鸣锣开道,用艺术手段给“党国强权”披上耀眼的辉煌、迷人的神圣。在纳粹德国,女导演莱妮.瑞芬斯丹
Riefenstahl)拍摄的《三六年柏林奥运》,尤其是记录纳粹党代会的《意志的胜利》,被视为法西斯美学的经典之作。在共产中国,当红导演张艺谋,
则以拍出推崇秦始皇以强权、集权“统一天下”的《英雄》和《满城尽带黄金甲》等影片,被钦定为北京奥运开幕式的总导演。
瑞芬斯丹和张艺谋虽然生活在不同国家、不同时代,但他们却有很多相似之处,比较两者的异同,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出德国纳粹和共产主义的美学观有多麽惊人的共性。
第一个类似∶从底层出身,到个人奋斗,到官方“加持”。
最近,美国出版了两本有关瑞芬斯丹的传记,一本是译自德国科隆大学影视艺术史教授特林本(Jurgen
Trimborn)所著的《瑞芬斯丹的一生》,另一本是美国学者巴赫(Steven
Bach)写的《瑞芬斯丹传》。据这些传记,瑞芬斯丹出生在柏林的一个底层家庭,父亲是水管销售员。但她从小就要出人头地,16岁时,就曾饰演裸露的女孩
角色,但电影完全失败。随後她转向跳舞,曾和一个比她大19岁的粗鄙网球手同床,并学会了她後来的信条——利用男人达到自己目的。一个犹太银行家曾爱上
她,她拒绝结婚,但乐见这个银行家出钱出力帮她跳舞成功。她自我奋斗,但不断受挫,还一度膝盖受损,使舞蹈生涯无法继续。直到她在电影《高山》的演出默契
了希特勒的纳粹美学,她才开始大红大紫。
希特勒说,“我一生在电影中看到的最美丽景色,是瑞芬斯丹在《高山》的海上跳舞。”因为希特勒从中看到了这个女人的偶像崇拜,权力崇拜,和征服欲。所以希
特勒掌权後,瑞芬斯丹就成了纳粹艺术宣传的首席指挥,更是法西斯美学的展示者、阐述者,并藉此达到了她艺术和声望的顶峰。
张艺谋也出生在社会底层,并在上山下乡、工厂劳动时吃了苦头。後来进入电影学院,靠个人奋斗出头,早期作品曾带抨击制度的色彩,也描写荒唐大时代下的小人
物的悲惨命运。他靠在国外获奖成名,却在国内受挫,好几部电影都曾被当局禁映。後来其作品则越来越“规矩”,到拍出和官方意识形态完全默契的《英雄》、
《秦始皇》(戏剧)、《满城尽带黄金甲》等,其地位则窜升到共产文化宣传的“紫禁城总教头”地步;像瑞芬斯丹一样,成为权力者的“宠物”。
第二个类似∶美学趣味相投。
瑞芬斯丹在两部记录片中,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她的法西斯美学。她史无前例地用一连串的群众呐喊、军人方阵、高山大海、纪念碑、游行队伍等整齐划一的大场面,
制造出一种秩序的威严、权力的崇高、意志的战无不胜。在《意志的胜利》中,那种人群方阵、旗帜海洋,齐刷刷、炮筒般高扬的纳粹礼,把国家主义、群体主义、
民族主义的意像,放大到美学的极致。在《三六年柏林奥运》中,奥运精神被置换成纳粹精神;最应体现个人自由的奥林匹克,成了群体狂热的法西斯英雄仪式;银
幕上“战斗” “胜利”等旁白,预示了後来的奥斯威辛和征服欧洲的屠杀。
美国有评论家说,法西斯美学的特点是∶对控制、服从、奋斗、痛苦这四种特性的著迷并为之辩护。在瑞芬斯丹的镜头中,是领袖控制一切,人民服从国家,为日尔
曼民族奋斗,什麽痛苦都坚忍前行。因为他们相信群体主义的远大目标是辉煌、壮丽的,是值得牺牲、献身的。在瑞芬斯丹的镜头中,触目皆是那种泰山压顶般的群
体阵势,那种绝不可被挑战的秩序,那种令个体不寒而栗的霸气。
张艺谋好像有瑞芬斯丹的隔代遗传,例如他的《英雄》,在拍摄手法和美学意图上,几乎是《意志的胜利》的翻版;也是极力铺排大场面、大气势,大群体。那种整
齐划一、威风凛凛的秦皇大军,那铜墙铁壁、不动如山的武士方阵,象徵著不可挑战、无法逾越的帝王权力。任何挑战,任何异议,任何不同,都会被万箭穿心,像
蚂蚁一样被碾得粉碎。
瑞芬斯丹在《意志的胜利》里,把希特勒回到纽伦堡拍得如弥赛亚回到人间一般壮丽。张艺谋则把《英雄》里的秦皇亮相、《满城尽带黄金甲》的父王回朝,渲染成
绝对权力的降临,象徵著皇帝的至高、至尊,绝对的等级,绝对的权力;所有人都惊惶、紧张、敬畏、恐惧,他们都是整齐划一的蚂蚁,规格相同的螺丝钉,毫无个
体气息的雷同道具。
在瑞芬斯丹的摄影机下,纳粹手臂是统一的,军靴迈进是统一的,旗帜和掌声是统一的。在张艺谋的秦王大军那里,万剑射杀是统一的,“杀不杀,杀!”的喊声是
统一的,“风,大风”的吼叫是统一的;在《满城尽带黄金甲》里,连宫女制药、送水的动作都是统一的,甚至连裸露乳房大小都像蒸笼里的馒头一样被挤成统一规
格。他用这种夸张的“整齐划一”,造成一种视觉效果,促人欣赏“整齐之美”;而在欣赏“整齐之美”的过程中,就潜移默化得到一种心理暗示∶一致性、一统
性、一贯性,不仅有其无法挑战的威力、威严,更有令人欣赏的绚美。在这种“整齐划一”的美丽中,任何不同、任何出格,任何个性,都会因破坏这个“统一之
美”而令人无法接受。
张艺谋的影片一向很注重色彩,而且即使在这个技术层面,他也毫不掩饰地展现那种法西斯美学。例如《十面埋伏》是绿色,《英雄》是红色,《满城尽带黄金甲》
是菊黄。张艺谋在每一部电影里,把一种颜色推到极致;用这种全银幕的同一色彩,呼应上面那些统一的群体、统一的行动、统一的吼叫;再次用视觉效果,强化
“整齐划一”、群体的辉煌。在这里,无论是全绿,全红,还是全黄,关键在於“全”,是独尊的全色,没有余地的单一。在这个“全色”里,任何的杂色,都会刺
眼,都不可以被允许。
这种表现群体意志、整齐效应、单一色彩的艺术手法,都清晰地展示出和法西斯意识形态非常吻合的观念∶那就是把“群体、统一”推到至高地位;而对“个体、独特”则不仅蔑视,更要泯灭。
除了群体、整齐划一之外,瑞芬斯丹喜欢拍体育场的宏伟建筑、高耸的纪念碑等,因为这种意像更具崇高感、权威感;有法西斯美学所需的壮观、神秘、权力三要
素。而张艺谋则喜欢拍紫禁城、宫殿群,也是因为这种辉煌的建筑,本身就是皇权的象徵。《英雄》的结尾在紫禁城,《满城尽带黄金甲》的结尾也在紫禁城,都标
示著最後是宫殿所代表的权力胜利。
第三个类似∶国家意志相近。
瑞芬斯丹的镜头,放大的是国家的崇高,日尔曼民族的优越,领袖的伟大;张艺谋的镜头,渲染的是“天下”的至圣,中华民族的辉煌,皇帝的威严。在这种“世
界”,个体的存在,个性的声音,个人的自由等等,不仅微不足道、毫无立足之地,也不可避免注定要失败、灭亡的命运。在《英雄》里,任何想反抗皇帝的侠客,
都以自我毁灭告终。在《满城尽带黄金甲》中,即使贵为王后、太子,只要违背父王意志,也都身败名裂,遭灭顶之灾。那种父王大军的排山倒海、不可逾越的盾牌
方阵,以及万众齐声的呐喊,都是瑞芬斯丹《意志的胜利》的回响,即权力意志的胜利,同时也是想脱离王者的个人的毁灭。
对於瑞芬斯丹来说,德意志的强大,日尔曼的崛起,是高於一切的;而领袖则是国家民族的化身,因此她把片子拍成了“希特勒就是德国”。对於张艺谋来说,则是
“朕即天下”,天下高於一切。为了这个“天下”,即使“十面埋伏”,血腥杀戮,导致千万人头落地,那个最终的胜利者都是“英雄”。而那些想反抗者,不仅被
“天下”的雷霆之力砸得粉碎,幸存者还被征服天下的“英雄”感动,自己了断,自我神圣。在《英雄》中,那个要杀秦王的刺客,最後被朕要统一天下的雄心伟业
感动,放弃到手的机会,选择被万箭穿心,成全那个“天下”。他死的时候,没有愤怒,没有悲伤,而是像《一九八四》中那个被洗脑、把四个手指头硬看成五个的
史密斯一样,在被处决的时候,是含著对老大哥的敬意和满意的微笑而离开的。这才是最大的残酷。
正是这种国家意识,瑞芬斯丹把体育比赛拍成了“一种仪式化的英雄伟业”,个体之间的竞赛,变成国家意志的对决。当德国选手获奖、德国人起立狂呼,高唱《德
意志高於一切》时,个人的胜利,已经成为群体要求的胜利、国家意志的胜利,德意志的荣耀。因此有人把《意志的胜利》译成《德意志的胜利》。
张艺谋会把北京奥运开幕式导成什麽样,人们还不清楚。但从他的电影美学倾向中,其实是可以预见的。
第四个类似,效果殊途同归。
《极权主义的起源》作者阿伦特说,极权主义最重视掌握两样东西,一是群众,二是宣传。纳粹宣传家戈培尔宣称,要把电影变成一种宣传工具,因它是最能俘虏大
众的手段。瑞芬斯丹的两部纪录片,对宣传纳粹主义,对人的洗脑,所起到的无形而巨大的影响力,是难以估量的。有记载和评论说,无数德国人坐在电影院里,观
看这部影片一直热泪盈眶。当他们离席起身的时候,所有的人都笃信希特勒是一个英雄,是上天派来的弥赛亚。他们决心为他做一切事情,包括慷慨赴死——很多人
的愿望实现了。
即使在今天的中国网站上,还有人写道,“人们再一次感受到这两部作品中强大的力量、秩序和美。”有的中国教授甚至不敢把《意志的胜利》在课堂上全部放完,
说“它的力量太强大了,我担心如果学生把片子看完,就会变成真正的纳粹。”还有中国网民激愤地为瑞芬斯丹抱不平说,“一个神话追求者,最终将她的生命编织
成神话。一生酷爱运动和美的美丽女子,究竟错在哪里,罪在何处?”
张艺谋那种推崇国家、维护天下、荣耀暴政、独尊群体、泯灭个体的电影,在中国个人主义意识刚刚萌芽的今天,起到多少扼杀、窒息作用,也是难以估量的。
第五个类似,“英雄”所见略同,都清楚自己在做什麽。
2003年去世、活到101岁的瑞芬斯丹,至死都没有为她的纳粹宣传认错,坚持认为那两部片子不是“宣传性的纪录,而是纯粹的历史”,并强调对纳粹集中营
一无所知,在波兰时“我从没看到一个尸体,无论士兵还是平民的。”但上述美国学者巴赫的传记说,有照片证实,纳粹在波兰一次处决几十个平民的屠杀现场,就
有瑞芬斯丹,虽然她脸上有扭曲的表情。
她拍的《三六年柏林奥运》,特意选在希特勒生日举行首映式,作为“生日礼物”献给元首。希特勒则回报说,“这部作品赞美了我们党的强壮和优美,它是独一无二的,不可比拟的。”
早在纳粹上台前,她就说过,“只要犹太人做电影评论,我就永远不会有成功的机会。大家瞧吧,等希特勒上台,一切都会改变的。”希特勒第一次见到她,就决定
“等我们掌权,你一定要给我们拍电影。”而她曾对记者说∶“对我来说,希特勒是历史上最伟大的人。他非常朴素,而又充满男性的力量,真是一个完美无缺的
美国学者瓦里纳斯(Algis
Valiunas)在2007年秋季号《克莱蒙书评》上发表对上述两部瑞芬斯丹传记的评论说∶“声望,金钱,权力,诱惑她和纳粹交易”。但从瑞芬斯丹的一
生来看,她的强人气质(72岁开始学潜水),征服欲,事业狂和纪律性(她说不会爱任何一个男人),都使她的日尔曼国家观和纳粹不谋而合,而不只是她“逢
迎”当局。她说过,即使丘吉尔要她拍,也会拍出这样的纪录片。
在生命晚期,她还梦想拍一部女王电影∶美丽、英勇的女战士族的女王,最後被希腊英雄所杀,但那位英雄抑制不住对女王的爱慕,和她的尸体交媾。瑞芬斯丹说,
“我会用二千匹白马拍摄战争搏杀的场面”,还是要大场面,要“意志的胜利”。她说,那个女王就是我的个人肖像,热情果敢,充满勇气。听到有人拍她的传记
片,她自己起了片名∶被爱,被迫害,永不被忘记。这种劲头本身就带希特勒色彩。她即使不是传说的希特勒的情妇,也是他的“灵魂伙伴”(soul-
张艺谋的“天下”国家观,也是和官方意识形态“不谋而合”。虽然很懂得“艺谋”,何时“悄悄示爱”,何时“公开献媚”,拿捏准确,但张艺谋也并不是全然逢
迎当局,而是自己欣赏那个意识形态里的东西,可谓一拍即合。而且张艺谋也有瑞芬斯丹式的“征服心理”。《英雄》的作曲谭盾曾在电视上这样评论张艺谋∶“他
是一个英雄,这个人他就是想当英雄。他非常非常的自信,也非常非常有手段┅┅”
事实上,《英雄》这个片名和谭盾对张艺谋的评论都用词不当。他们歌颂的、想成为的,都不是英雄,而是“王”。英雄是挣脱群体、不靠群体而站立的个人;而“王”是践踏个体、毁灭个人、完全依赖群体意志而生存的暴君。
三个不同∶原创和模仿,阳刚和阴柔。
但瑞芬斯丹和张艺谋也有不同,起码有三点∶瑞芬斯丹的片子毕竟有些原创∶锐利的线条、亮眼的蒙太奇、张力的影像,律动的画面,广角特写等。而张艺谋的电
影,则有太明显“二手货”的模仿痕迹。只不过当年只是黑白影片,而今天的高科技,可以调动鲜艳的色彩,把国家权力的形象,镀得光芒万丈。像在《满城尽带黄
金甲》中,张艺谋就用了三万个琉璃,使皇宫放射出更耀眼的辉煌。
瑞芬斯丹有一种原始的野心,自我的神圣。纳粹没有了,瑞芬斯丹还在,她的“女王之梦”还活著。而张艺谋的雄心,似有暴发户的底气不足。靠“天下”壮胆,他才能架起“王”朝幻梦。朝廷不在了,他的“王”牌野心还能继续吗?
第三个不同是,瑞芬斯丹的影片,用军队、纪律、钢铁、机械、胜利建构出一个阳刚世界。而张艺谋的电影,则体现中国特色的阴柔。在瑞芬斯丹那里,是铁骑的阳
刚;在张艺谋这里,有闺房的阴柔。前者扩张国家的威风,後者渲泄团伙的委琐。前者充斥奇观、神秘、权力,後者则汇集阴险,阴谋,阴暗,并浸透著刻毒和残
美国学者瓦里纳斯在他的书评结尾说,瑞芬斯丹“就像是个现实版的二流的女性浮士德,给邪恶戴上美丽的面具,宣称她一生都活在纯洁美丽之中。”而张艺谋则是给暴君戴上英雄的面具,让十三亿中国人都活在“十面埋伏”的“英雄”世界。
——原载《开放》2008年8月号
(转载请指明出处)
……大大曰:“用套的最高境界是不杀,是繁衍。”老谋子不语,走出大殿,说不清的计生干部蜂拥而至,怒吼声响彻云霄……“大大,罚不罚?罚不罚?罚不罚?”……
就动作设计和镜头运用以及色彩把控方面至今中国电影无出其右,在艺术化的侠客精神里找主流价值观是有多无聊?当成平行世界的中国古代不行?看个电影还要代入日本侵略你们想的真远
各位强调自由个人,是因为电影中没能体现出你们所追求的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你们就说这部电影是没有思想的,试问从你们的自由和个人的思想来看待,你们认为你们对电影这样的评价符合你们的自由精神和个人精神吗?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图片、文字、视频等来自于互联网,仅供大家学习与交流。相关内容如涉嫌侵犯您的知识产权或其他合法权益,请向本站发送有效通知,我们会及时处理。反馈邮箱&&&&。
学生服务号
在线咨询,奖学金返现,名师点评,等你来互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疯味英雄国外评价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