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健身什么方法最好 怎样快步走减肥效果好倒步走效果好

原标题:走路才是最好的药,但姿势走不对,效果全作废!你要好好看看!

走路是世界上最好的运动!早在1992年,世界卫生组织就提出关于21世纪的健康箴言:

“最好的医生是自己,最好的药物是时间,最好的运动是步行”。

大步走路时,人体的60%~70%的肌肉参与活动,对增强下肢肌肉和韧带的力量,保持关节灵活性,促进四肢及内脏器官的血液循环,改身体有氧能力,调节精神心理状态等均有良好的作用。

经常坚持行走锻炼,可以减少1/3的心脏病,1/2糖尿病的患病几率,还可以促进机体免疫系统功能,推迟免疫器官的老化。

长期坚持走路锻炼,就可起到辅助降低收缩压和舒张压的作用。人体脚底共有100多个穴位,多走路可以刺激机体穴位,也能达到辅助降低血压的效果。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内分泌科医生曾公布一项实验分析结果,某些情况下,有些降糖药一片的控糖效果还不到1,而一项有效运动的降糖效果可达1.8。快步走就是不错的有氧运动。

摄入钙不足会导致缺钙,却很少人知道运动过少也易导致缺钙。

防止中老年骨质疏松,我们除了从年轻时开始多喝牛奶外,还要养成运动的好习惯。相对于一瓶瓶补钙剂来讲,走路是个经济方便的保钙运动。

姿势走不对,效果皆作废!

走路的好处这么多,但这都有一个前提,那就是你得会走路

很多人会说,走路还不会吗?事实上,我们很多人真的不会!

走路姿势没走对,不仅起不了很好的养生效果,反而带来一系列伤害!

1、含胸低头:影响心肺功能

这种走路方式最容易带来疲劳感,而且会影响心肺功能。因为低头含胸时,原本胸腔中肺部用于换气的空间受到挤压,使肺部的换气功能受阻。长期下来,人体会很容易因此而造成缺氧而头晕。

2、内八字:变成O型腿

内八字走路容易使更多压力积聚在脚外侧,从而增加了脚外侧和地面接触的机会,改变了脚部接触地面的原有路线,增大了关节的压力,长久下来会导致腿部骨骼变形和疼痛,形成O型腿。

3、外八字:伤害膝关节、加速关节退化

如果走路是迈着外八字脚步,就说明脚趾向外的角度过大,久而久之会让膝盖外移,双腿变成X型,甚至导致膝关节疼痛以及加速关节退化。

4、脚掌拖地:造成足弓劳损

有的人因为太累、或穿着太重的鞋子、或是个人习惯,双脚走路时无法从脚后跟到脚趾轮转起来,而是过早离地向前迈出,导致脚掌拖地。这种走姿缓冲较差,容易造成关节和足弓劳损。

5、步子太大:拉伤韧带

当一个人走路时想要加快速度,最自然的反应就是加大前进步伐。这会导致你的步伐不协调。更重要的是,这样走路容易拉伤大腿内侧的韧带,使双脚抽筋,而且无法达到提升走路速度的作用。另外,对膝关节不好的人来说,会加重关节损伤。

走路姿势对,效果才翻倍!

头部摆正,不要盯着脚下看,将视线保持在前方3~6米的位置。可以想象自己像玩偶一样,有一条绳子连接你的头发,把你往上提拉。

一定不要含胸,而是将胸部挺起来,同时收紧小腹和臀部,这样能让全身线条收紧。

手臂轻微弯曲,随着步伐自然摆动,体现出韵律感。

让肩膀放松,既不要向前耸,也不要向后塌。如果想要检测一下效果,可以让朋友从侧面看看,这时你的耳朵、肩膀、髋关节、膝盖应该在一条直线上。

走路时可以有意地调整呼吸,建议走三步吸气一次,然后走三步呼气一次。

每一步比平时走路多向前迈10厘米。同时配合充分的上肢运动,前后摆动双臂。

保持每分钟100~110步,这样才能真正的让全身都参与进来

推荐:五种特色走路姿势

踮脚走路就是足跟提起,完全用前脚掌走路。每天按此法行走百步,可以锻炼小腿后侧肌肉,有利于畅通足三阴经。对前列腺增生和慢性前列腺炎大有裨益。还能起到补肾壮阳的作用。

走路时,有“啤酒肚”和“水桶腰”的人更应多做些转腰动作,才能更快地“甩”掉赘肉。双臂要自然摆动,用大腿带动小腿向前迈步,保持脚跟先着地,从脚跟滚到前脚掌,再用脚尖弹起前行。

有点类似于竞走,在走路的过程中,加大腰和胯部的扭动,让身体在行走中有节奏地扭起来,可以促进排便,防止便秘,减少直肠癌的高发。

走路时敲带脉,能很好地帮助减腰围。带脉的位置不需要费神去找,它环绕在腰间,就像是我们的腰带。如果你的肚子软软的,而且还有“救生圈”,走路时不妨两只手敲打左右两侧腰部,每天坚持半小时,保准腰围能降下来。

办公族及腰腿不适的中老年人,推荐走法——交替走。交替走即正走、倒走、快走、慢走交替进行,同时配合鼻吸气、嘴呼气。交替走可以减少磨损,缓解肌肉疼痛,促进机体自我康复。

原标题:你的走路方法对了吗?最养生的走路法竟然是这样!!!

1992年,世界卫生组织指出,走路是世界最佳运动之一,既简单易行,强身效果又好,不论男女老少,什么时候开始这项运动都不晚。

美国心脏学会奠基人怀特博士也提出:从进化论角度看,步行是人类最好的运动。运动专家建议,如果单纯的走路让你感到乏味枯燥,不妨变着花样走,会收到意想不到的养生效果。

西安体育学院健康科学系教授苟波指出,在走路之前,我们首先要做好3项准备工作:1。正确穿着。穿一双软底跑鞋,保护脚踝关节免受伤害,穿一身舒适的运动装,有利身体活动。2。热身充分。做做伸展、拉伸四肢的运动,防止运动损伤。3。带瓶水,运动时少次多量地补充水分可以防止脱水。

多项权威研究发现,坚持每天快走,能有效对抗糖尿病、减少中风、预防老年痴呆等。英国拉夫堡大学研究还发现,每天快步走可以提高免疫力,使感冒几率降低 30%。对更年期女性来说,快走的保健作用更明显,过了更年期,女性患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的几率会逐渐增加。哈佛大学研究发现,中老年女性每天快走45分钟到1小时,其中风几率可以减少40%。

苟波指出,为保证锻炼效果,快走应至少每次40~60分钟。刚开始锻炼的人可以逐渐增加运动频率和时长,先每隔一天走一次,从半小时开始,逐步适应后就要坚持每天锻炼。一般人快走时,感觉有点气喘,身体出汗,就说明运动量达标了。有的人走路喜欢背着手,这样走的锻炼价值几乎为零,正确的姿势应该是挺胸抬头,收腹提臀,曲臂摆动。需要注意的是,糖尿病患者快走时最好随身带块糖,防止发生低血糖意外。

倒走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当时一些田径运动员受伤后,通过这种方法进行身体恢复练习。后来就有运动专家指出,倒走其实是一种很好的运动方法。北京体育大学教授武文强指出,倒走可以锻炼平时很少用到的腰部和背部肌肉,平衡锻炼效果。对久坐的人来说,通过倒走能够有效缓解身体疲劳和腰背酸痛之苦。

但苟波提醒,老年人身体机能退化,平衡能力下降,在倒走时,由于看不到后方路况,很可能会出现跌倒、磕碰等危险。另外,老年人腿脚不灵便,倒走不可能走太快,所以运动强度很小,对于心肺功能的锻炼作用很小,从健身效果来说很不经济。因此,老人尽量不要倒走。建议喜欢倒走的人,尽量选择平整的路面,周围人比较少的环境,可以采用正走和倒走结合的方式,每天走半个小时,使身体各部分肌肉都得到锻炼。

中国科学院教授杨力指出,运动本身就是改善便秘的天然处方,走一字步针对性更强。走一字步的要领是左右脚要轮番踩在两脚之间中线的位置,左右脚掌着地的同时,分别向左右两侧扭胯,上身保持放松。这种走路方式会带动胯部扭动,有助于增加腰部力量,刺激肠胃蠕动,能有效防治便秘。走一字步的运动量不用太大,把其当成每天健走运动的一个环节,走500米就够了。另外,走路时需要注意,摆髋扭胯的动作幅度不要太大,尽量保持身体平衡,以免扭伤脚踝。

走路时,两手半握,虎口张开成弧形。左脚向前迈步的同时,双手向身体两侧打开,在左脚落地的同时,右手轻轻拍打左胸(以乳头为原点,水平和垂直各划一条直线的上1/4区域),左手则向右侧后腰处拍打。然后迈右腿,左手拍打右胸,右手拍打左后腰,一边前进,一边拍。据北京市科学健身专家讲师团秘书长赵之心介绍,这种走路方式可以锻炼肺部,有助于呼吸通畅。行走时,要保持身体直立,眼睛向前看。

老人常因背部肌肉薄弱、松弛,造成脊柱变形、驼背。走路时,不妨甩开手大步走,可让腰背部肌肉得到舒张,同时,还能锻炼背部和腹部肌肉,减轻腰部负担。行走时要注意上身挺直,下巴前伸,高抬头,两肩向后舒展,迈步大小以两臂伸直的距离为宜,同时前后甩臂,一般以每分钟80~90步为宜。

苟波指出,先做短时间高强度运动,再换一种时间稍长的低强度运动,从而给身体留出恢复的时间,叫做间隔式训练。与持续的有氧运动相比,间隔式训练法的运动强度更高,并且能减少运动后的酸痛和疲劳感。同时,高强度的运动也使得脂肪燃烧速度加快。运动时,可以先快跑15秒,然后走路45秒,这样交替运动20分钟。也可以快跑60秒,然后快走3分钟,这样交替进行30分钟,长期坚持就能看到效果。这种方式强度比较大,运动完要抖抖腿,甩甩胳膊,放松全身,以缓解肌肉的紧张感。

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始终以身体健朗、富有朝气的形象示人,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女王有一套独特的养生法。几十年来,女王一直坚持周末走步,她走步的方式很特别,采用的是“正步法”。正步走不用像军人一样姿势很标准,只要全脚掌着地,抬头挺胸,目视前方,持续到身体有出汗的感觉,就达到锻炼目的了。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老年病中心教授李跃华指出,随着年龄增长,老人肾气逐渐衰退,中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与骨骼、牙齿、耳朵关系密切,因此,老人肾气衰退主要表现为双腿乏力、牙齿松动、听力减退等。有这些症状的老人,不妨尝试踮脚走路。

踮脚走路时,前脚掌内侧、足大拇指起支撑作用,而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和足太阴脾经经过此处。这样可以按摩足三阴,通过足少阴肾经温补肾阳。每天踮起脚走10分钟左右,中间可以走走停停,累了休息,达到刺激穴位的目的就可以。但踮起脚尖走路有一定难度,尤其对于老年人来说,一定要循序渐进,一开始练习时最好身边有帮扶物。长期坚持,每次不可过量;患有重度骨质疏松的老人,不建议踮脚走路。

  如今在公园、广场我们也会看到在进行倒走锻炼的人,在这个运动逐渐被大众接受时,有人不禁要问倒行到底对促进健康有哪些好处呢?

倒行第一人 累积倒跑6000公里

前段时间,央视频道播出了这样一个特别的人物:中国“倒跑第一人”许振军。十多年来,许振军已累计倒跑六千多公里,相当于从中国最北端的漠河跑到南沙群岛。在2004年10月举行的北京国际马拉松比赛中,许振军以3小时43分39秒的成绩创造了新的“倒退跑马拉松世界纪录”,经申报,英国吉尼斯总部认可了许振军的成绩。而2005年,他又以3小时35分10秒的成绩刷新了自己的吉尼斯纪录。那么他为什么要选择坚持这样一种不同于常人的运动方式?除了希望打破世界纪录,许振军坚持下来的初衷又是什么?

许振军年轻时曾不慎崴伤右脚,伤痛使他无法完成日常行走。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开始尝试倒走,刚开始他发现倒走时的痛感要明显小于正走,渐渐地疼痛减轻,一段时间后伤处痊愈,就这样他养成了每天倒走的习惯。坚持一阵子后,许振军开始尝试倒着跑,由刚开始的走一圈跑半圈逐渐发展为跑一圈、两圈……就在许振军坚持倒跑半年左右,他突然发现自己的一个老毛病竟然也有了改善。开车出身的他有着大部分司机都存在的毛病:腰背酸痛。而倒跑半年他感觉到腰背酸痛明显减轻了,在坚持了一年后,症状竟然慢慢消失了。

有研究发现倒走时头与躯干晃动的范围比正走时小,表明倒走时上体的稳定性会相对较好。倒走需要躯干挺直或略后仰,因此腰背肌需收缩用力,这也增强了腰背肌肉的活动。平常整日伏案工作或学习的人,采用这种方法能有效地消除疲劳和腰背酸痛之苦。有研究表明,中老年慢性腰背痛患者,每次倒走后会感到腰部舒适轻松,长期坚持倒走练习对劳累、不良姿势引起的腰背酸痛有明显治疗作用。

好处2 提高平衡、协调能力

倒着走能够给不经常活动的肌肉群以足够的刺激,从而改善这些肌肉的活动能力。正常行走时,视觉反馈对人保持平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倒走时视觉的调节作用有所降低,这时人体需要动员更多的感觉器官和更多的肌肉参与保持身体的平衡,自然这些器官和肌肉会得到更多的锻炼。倒走时完全打破了人从小形成的走路习惯(比如手脚的配合习惯等)以及神经肌肉的活动顺序,因此有效地刺激了人的神经系统,锻炼人的动作变得更敏捷和协调。另外,倒行能够刺激身体保持平衡的感觉器官,从而调节人的平衡能力。在对许振军做闭眼单脚站立测试时就发现他比其他受试者坚持的时间要长很多。

好处3 防驼背,固关节

青少年正值生长发育时期,不良的身体姿势很容易导致驼背、鸡胸。相信大家在日常生活中也了解,如果向前行走时速度较快会不自觉地哈腰,正在发育生长中的青少年养成了这种习惯则很容易引起驼背。而倒步走则相反,越想走的快就越要收腹挺胸、重心往后,长此以往机体则会产生一个新的平衡,帮助青少年养成挺胸直背的正确姿势,减少鸡胸驼背的发生率。

后退时,支撑腿膝盖不能弯曲,向后摆动腿在前脚掌着地后也要用力挺直,这就增加了膝关节承受重力的强度,从而会使膝关节周围的肌肉都得到锻炼,增强关节的稳定性。因后退走首先是脚尖着地,然后过渡到全脚掌,最后靠脚跟发力蹬地,在这个过程中主要靠小腿后群肌肉以及正向走不常用到的胫骨前肌发力,因此这些相应部位的机能也得到了锻炼。因为正向走时的常用肌肉在倒走时成了辅助运动的肌肉,不承担主要发力任务,受到的牵拉很少,而倒走时平时辅助运动的肌肉则起主要发力作用。这也解释了许振军右脚受伤后为何倒走时疼痛减轻,并且还起到了促进伤势好转的作用。

好处4 增能耗,护心肺

有研究证明,无论走还是跑,向后运动模式的摄氧量、心率、血乳酸等指标都比向前运动模式的要高。倒走的摄氧量和心率分别较相同运动速度的正走高78%、47%,这证实了向后运动要求更高的能耗和心肺机能水平。因此,在锻炼时选择倒行的运动方式将会消耗更多的能量,同时还能提升心血管的机能水平。

倒行好处确实不少,但如果没有掌握科学正确的运动方法,很有可能适得其反。下面就向大家介绍几个常用的倒行方法。

动作要领:站稳立正,挺胸收腹,双手叉腰或自然下垂、前后摆动双臂。身体自然向右后方倾斜,此时身体重量全部落在右腿上,左脚跟顺势提起,右腿不能弯曲,左脚脚尖略离地面,也可以轻擦地面,后退一步,左脚跟自然平稳地缓慢着地。此时全身的重量已完全在左腿上,左腿保持挺直,身体随之向左后方微倾,右脚跟离开地面,后退一步。如此反复。

PS:该方法适合倒走初学者以及不能进行大强度运动的慢性病患者。

动作要领:站稳立正,挺胸收腹,双手叉腰,左脚向后跨一步,右腿弯曲膝盖呈直角,左腿蹬直,膝关节不能弯曲,身体重心在右腿上,顺势下压胯部。接着将重心移到左腿,右腿向后跨一步,左腿弯曲呈直角,右腿蹬直,右膝关节不能弯曲,身体重心在左腿上,顺势下压胯部,如此反复。

PS:该方法对练习者的平衡性要求较高,初学时可先进行原地练习,左右腿交替反复进行弓步压胯动作。

动作要领:站稳立正,双手握拳呈跑步预备姿势,左腿膝盖弯曲向后跨一步,双脚同时腾空离地,左脚着地时由脚尖过渡到整个脚掌,重心落在左腿。右腿重复左腿动作向后跨出,以此反复。

PS:该方法适合有一定倒走运动基础的练习者,不能剧烈运动的病患不宜采用。

倒行虽然是一项很好的锻炼,但也要因人而异。在锻炼过程中摒弃一些不安全因素,才能真正达到理想的健身目的。因此我们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倒行时往往难以及时发现身后的路面状况,所以采用倒行锻炼时首先要选择平坦、宽敞的路面,运动中要常回头,及时观察路况。

二、患有颈椎病、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和血压不稳定的老人在进行倒行锻炼时不宜常转头往后看,因为患者极易在倒走转头向后看时诱发头晕,甚至昏厥、跌倒。如果要进行倒行锻炼,最好两人搭伴,一个正一个反,相互提醒,交替进行。

三、初练者练习倒走可以从一周两次开始,每次100-200步,中间休息2分钟,重复2-3次。第四周逐渐适应倒走之后可增加至每周3至5次,每次200步,中间休息2分钟,重复4-5次。八周左右熟悉方法后,可每天早晚进行两次倒走练习,每次米,根据个人承受能力适当进行调整。

四、注意循序渐进。一开始速度要慢,步子要小,走的时间要短。等练习的时间长了,次数多了,速度可以快一些,步子稍微放大一点,倒行的时间也可以适当延长一些。此外,在倒行已经很熟练的情况下,年轻的和中年的倒行者还可以加大难度,例如上坡倒行,在水中和草地上倒行等,但也必须注意安全。

五、持之以恒。再好的运动,只有坚持,才能奏效。如果平时没有室外场地,上班族也可以在办公室里用正着走五步再倒着走五步的方式进行锻炼。

其实,像倒行这种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习惯动作完全相反的运动可以统称为反序运动。反序运动还包括倒立、爬行、向后立定跳远等等。这些“反其道而行”的运动比常规运动更能锻炼平时很难锻炼到的小肌肉群,牵拉平时紧张的关节、韧带,缓解常规运动的神经疲劳,提高身体的平衡性与协调性,带给身体一个全新的感受。

本文来源:新华报业网-扬子晚报 责任编辑:王晓易_NE0011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怎样快步走减肥效果好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