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观点论文人生现代人的观点是为国家效力还是为自己效力了

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冯友兰与唯物史观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冯友兰与唯物史观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本文标题:
本文地址:
    点击复制
励志文章搜索[思想]《现代人生哲学:人的宣言——人,要认识你自己》连载
《现代人生哲学要旨·从“石墨”到“金刚石”》1·对人来说,最大或最重要的学问是关于人生的学问 对人来说,最大或最重要的学问是关于人生的学问。这是现代人生哲学的一种基本价值判断,这种价值判断,彻底颠倒了人们的常识。对于人来说,唯有人生的学问是“必修课”,相反,那些今天人们趋之若鹜的课程,都应该是人生中的“选修课”。一所大学,如果没有现代人生哲学这门课,那么,它在人文社会科学方面就难免是残缺的,就像一座庙里没有“神”一样;一个没有经过现代人生哲学洗礼的当代人,没有资格宣称自己的理性和心智是彻底成熟的、健全的。2·夭折——当下人类个体的宿命 现代人生哲学认为,人如万物,真正的人生是有春、夏、秋、冬四季的——自发性阶段、自觉性阶段、自然性阶段。现实中的人生只有春、夏二季(普通大众),充其量有极少数的人到了秋季(所谓杰出人物、精英),而能够完整到达冬季的人(先知圣人)微乎其微。所以,现代人生哲学对当下人类个体命运做出了如下的科学诊断:夭折——当下人类个体的宿命。夭折的人生,就是悲剧的人生。这种悲剧,从古至今无不在人类几乎所有个体身上重复地、无尽地上演着。3·条条大路通罗马 条条大路通罗马。——诚然,现代人生哲学认可这种经验真知的见解。但是,现代人生哲学认为,个体的人生在时间上是有限的,有且只有“直径”或“近直径”的人生之路,才能保证人生最终到达“罗马”。可是,由于缺乏真正科学的人生哲学理论的指导,绝大多数人是走不上“直径”的,他们往往在“曲径”上空耗、虚度了自己宝贵的人生,最终落得“夭折”的可悲命运。4·斩断夭折——现代人生哲学伟大而崇高的使命 现代人生哲学认为,“夭折的人生”不是真正的人生。人来世间一辈子不容易,带着无尽的遗憾而去不值得。故,斩断当下人类个体“夭折”的宿命,活出一个真真实实的有春、夏、秋、冬四季的完整、完美的人生,就是现代人生哲学的最高使命。所有斩断夭折宿命的个体,都是“死”而“复活”者,一切外在的功利、分别、矛盾,都与他们无缘了,他们是得“大自在”者,他们都获得了“永生”的资格。5·认识自己——个人自我实现的必由之路 现代人生哲学致力于“认识你自己”,但认识自己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我们的最终目是实现自己。所谓实现自己,无非就是由“毛虫”到“蝴蝶”的脱胎换骨,由“蝌蚪”到“青蛙”的蝉蜕,由“石墨”到“金刚石”的质变、飞跃。现代人生哲学,无非就是一套变“石墨”为“金刚石”的具体操作系统或装置。现代人生哲学怀抱人自己创造自己的“造人”理想,它将这一曾经为“上帝”所垄断的权力从上帝手中夺回来,交给人自己。它拒绝现实中一切形式的懒惰和推诿责任的无耻借口,它让人自己担负起自己的人生“十字架”,它认同存在主义哲学的说法:英雄是自己使自己成为英雄,懦夫是自己使自己成为懦夫。现代人生哲学认为,在古典轴心时代,[1]个别的人类个体可能不需要认识自己就能够成为自己,——他们是歪打正着的;但在当代现代轴心时代,不通过认识自己,人类个体基本上是没有可能成为自己即自我实现的。现代人生哲学秉持古代圣人先知的火炬高声呐喊:人,要认识你自己!它断言:认识了自己,则成为自己就变成了一种宿命,一如西西弗斯推石上山。认识了自己,则成为自己就变成了一种责任,一如基督甘愿钉十字架。6·重建巴别塔——当代人类个体认识自己的必由之路 重建巴别塔,这是现代人生哲学为自己提出的艰巨任务。当代人类个体,只有“建起巴别塔”,才能“认识你自己”。“巴别塔”是《圣经·创世记》里的一个伟大寓言,说的是大洪水之后的人类不自量力,想建造一座“通天塔”挑战“上帝”的故事。结果,由于“上帝”“巴别”(“变乱”之义)了人类的“语言”,人类失败了。没有建成巴别塔的人类,只能依赖、信仰“上帝”。一切形式的宗教信仰,都是以嘲弄人类的能力为前提的。从此以后,宗教,成了绝大多数人类个体的不二选择。现代人生哲学认为,宗教,乃无望人生的希望。自古典轴心时代以来的漫长岁月中,它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当代人类已经开始进入新的现代轴心时代,对于得到科学启蒙的年轻人来说,宗教,已经从根本上丧失了自己的合理性。“重建巴别塔”,就是要人类个体相信自己自我解放的能力,告别各种形式的宗教信仰(包括有些打着某某主义的理论、学说等)。现代人生哲学彻底揭秘了“巴别塔天机”:建造“巴别塔”的材料并不是我们通常所指的实在性的“砖”和“水泥”,而是指“语言”或“概念”和“逻辑”,“巴别塔”隐喻的是一套完整科学的“理论体系”。只有通过人类相互之间广泛的“交往”,建造“巴别塔”的“语言之砖”才能够“烧透”。由于历史上全球化的世界历史没有形成,人类的“交往”非常有限,故,“语言之砖”始终未能“烧透”,这样,“巴别塔”必然成了豆腐渣工程。现代人生哲学以三条基本原则或公理为基石,利用三块彻底“烧透”的“砖”——自发性、自觉性、自然性,用科学——价值中立的逻辑(即巴别塔寓言中的“石漆”),辩证地揭示了“人生基本矛盾”,构建了科学的“人生理论巴别塔”。它认为,“建起理论巴别塔”,我们人类个体就可以“与天公比高”,每个人都可以与“上帝”等高,从而有能力识破“斯芬克斯”的真相是集“诱惑”与“恐吓”于一身的“现实社会”,真正地“认识自己”。建造人生理论巴别塔的过程,就是我们的心智和理性发展、成熟和健全的过程。——现代人生哲学所提供的人生理论巴别塔,为我们认识自己提供了一个客观的标准、标尺或坐标;在它面前,现实人生“夭折”的宿命一目了然。现代人生哲学,就是一条通达罗马的“直径”。现代人生哲学,一言以蔽之,一套巴别塔建筑术而已。7·是其所是,非其所非 现代人生哲学遵循我们伟大先人的圣训——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致力于揭示人生的真相,破解千古人生之谜。现代人生哲学认为,人生,就是一场与“斯芬克斯”决斗的过程:斯芬克斯牢牢地抓住人天生的两块软肋——“贪婪”或“贪欲”和“懦弱”或“恐惧”,对之施以“诱惑”和“恐吓”。——不是她死,就是你亡。现代人生哲学识破“斯芬克斯”的真相——“现实社会”即“诱惑”和“恐吓”,从而彻底地解开了困扰人类千古的“斯芬克斯之谜”。现代人生哲学力求彻底地实现其最终的理论信念——是其所是,非其所非。现代人生哲学与一切欺骗和谎言不共戴天!8·从“空想”到“科学”——现代人生哲学实现了人生哲学理论的哥白尼式革命 现代人生哲学是建立在科学地揭示的“人生基本矛盾”(精神与精神形态的矛盾)基础之上的,从而实现了人生哲学理论从“空想”到“科学”的飞跃(一如马克思在科学地揭示了“社会基本矛盾”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基础上,从而实现了社会主义理论从“空想”到“科学”的飞跃),实现了人生哲学理论的哥白尼式革命。我们把“现代人生哲学”之外所有的人生哲学理论(包括几乎所有的宗教等)统统称之为“古典人生哲学”。古典人生哲学的局限性就是它的非普遍性,所谓“修道的人如牛毛,成道的人如牛角”。“现代人生哲学”与“古典人生哲学”的本质区别可以用“勾股定理”来比喻:“古典人生哲学”相当于我国汉代数学专著《九章算术》中记载的经验性的“勾三股四弦五”,“现代人生哲学”相当于西方几何学中的逻辑性的“a²+b²=c²”。“古典人生哲学”诉诸人类经验直觉的伦理“应当”,“现代人生哲学”诉诸人类科学逻辑的理性“必然”。现代人生哲学是人类历史发展到全球化时代——现代轴心时代的必然产物,它是应时代的迫切需要而创生的。一句话:现代人生哲学彻底地建成了被上帝毁掉了的“巴别塔”,现代人生哲学彻底地解开了困扰人类千古的“斯芬克斯之谜”!--------------------------------------------------------------------------------[1] “轴心时代”,德国思想家雅斯贝尔斯1949年在《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中提出的自己百思不得其解的一个文化现象。大致指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间人类各文明(古希腊、以色列、中国先秦、古印度等)在互无联系的状态下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的现象。——这种类似古生物大爆发的人类文化现象,其实是人类各民族第一次理性的黄金时代,本书将它称之为“古典轴心时代”;以计算机技术的成熟为标志的数字化时代和精神文化领域中的“后现代”时代的今天,人类已经开始进入第二次理性的黄金时代了,本书称之为“现代轴心时代”。——“古典轴心时代”和“现代轴心时代”这两个命名,我已在《马克思哲学:一种价值论哲学》(《社会科学辑刊》2004年第1期)一文和与杨艾祥合写的教育哲学专著《走火入魔的英语》中明确地提出来了。现代人生哲学对“轴心时代”之谜予以了说明和破解。参见本书第七章。
今天是2007年第一天。现代人生哲学的纪元从今天开始了。
《现代人生哲学·引言:人,要认识你自己》谁能否认:对人来说,最大或最重要的学问是关于人生的学问?!雅典德尔斐神庙前的石碑上镌刻着阿波罗的神谕:认识你自己!埃及法老、释迦牟尼、苏格拉底、耶稣、穆罕默德、孔老孟庄等等圣人先知无一不在呐喊:人,要认识你自己!世人皆知俄狄浦斯解答的“斯芬克斯之谜”谜底是“人”。我要说,错了。这个谜语应该予以置换,予以颠倒。斯芬克斯之谜“谜面”与“谜底”的置换和颠倒,是正确地解读俄狄浦斯悲剧的一把钥匙。——“人”是什么或什么是“人”,才是斯芬克斯之谜的“谜面”;而“早晨四条腿,中午两条腿,晚上三条腿走路”的“动物”只是俄狄浦斯回答的斯芬克斯之谜的“谜底”罢了。俄狄浦斯悲剧的真正根源是——人,没有真正地认识自己。——俄狄浦斯仅仅在“动物”的层面上解答了斯芬克斯之谜,他的智力尚没有成熟到马克思那样的“社会”的高度——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是宇宙的奥秘。认识人是最难的。悲剧,迄今仍是人类个体的宿命。——迄今为止,“人”,仍然是个谜。何以然?——庄子说的是:“且有真人,而后有真知”。可知,认识人难就难在“真人”的缺席。现代人生哲学,无非就是用哲学的形式追寻“真人”的生命轨迹,以哲学的形式复活“真人”罢了。——“真人”复活之日,就是千古人生之谜得到真正解答之时。现代人生哲学认为,认识自己的目的是为了实现自己;而若要“实现你自己”,必须首先“认识你自己”。为了实现“认识你自己”这一目标,现代人生哲学自觉地选择了“重建巴别塔”这一伟大而艰巨的历史使命。它宣称,“巴别塔”建成之日,就是人真正地“认识自己”之时。“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庄子)台湾中原大学林治平教授2006年3月在“省身楼”为南开学子做的“人碰到了人”的学术报告中用通俗的例子表达了同样的思想:“蝌蚪”无法理解“青蛙”的自由,“毛虫”难以理解“蝴蝶”的浪漫。何以然?物,非人也。孟子从仁义的角度说:“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稀,庶民去之,君子存之。”其实,人之所以异于禽兽(万物)者,乃人有理性思维,有超越现实而达于理想境界的精神能力也。现代人生哲学在要旨中明确地指出,它是一套关于个体的人如何变“石墨”为“金刚石”的具体操作系统或装置。现实中,我们虽然是漆黑一团的“石墨”,但,我们那独有的异于禽兽万物的理性思维可以让我们眺望到那金光闪闪的“金刚石”的未来的。我们人就是这样,当我们尚是“蝌蚪”、“毛虫”、“石墨”之时,就可以明确地知道自己的未来是“青蛙”、“蝴蝶”、“金刚石”。现代人生哲学毫不怀疑:一个识破“斯芬克斯”的真相即“现实社会”或“诱惑”与“恐吓”的人,他就是不可战胜的。——请读者相信:一个用了25年时间和着血泪写成的东西,除了真诚,还是真诚!
《序言·现代人生哲学的缘起》任何理论都是自己时代的理论,超时代的理论是不存在的,因为任何理论的创造者都是生活在具体时代里的具体的、有着这样或那样局限性的个人。由于社会分工的历史现实,理论的创造一般来说是个体的事情,然而,理论一旦被创造出来,它就具有了普遍性的品格。因为正像马克思所说的,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同时,任何理论都不可能是绝对完备的,因此,任何过分地要求我们的人生哲学理论的企图也是不切实际的。毫无疑问,我们的人生哲学理论是与笔者个人的人生经历分不开的。请听,来自笔者心灵底层的呐喊——一、“给点什么吃吧大娘?!”1966年夏天,父亲做了胃溃疡手术。家境贫寒,可手术后的父亲需要营养身体,怎么办?聪明的父亲决定去青岛乞讨。事实证明,这是个伟大的决策。同时,它也给我烙进了生命的永恒记忆。那年,我刚刚四五岁,朦胧懂点事了。我已不记得是怎么到的青岛,只记得清晨到了青岛,在一个小吃摊前,吃了我平生吃到的最好吃的饭:一碗“甜沫”(一种类豆浆的甜甜的稀粥),几根油条。父亲是要脸面的人。为了避开在青岛东部四方区大寨路居住的伯父和家乡熟人,我们来到了西部,在一个公园的凉亭子里住下了。这里,有一个长期在青岛靠乞讨为生的家乡人“老陆”大爷,与父亲要好。开始,白天老陆大爷看着我,领着我玩,父亲自己出去要饭。老陆大爷给我买些糖果点心吃,我过得非常快活。晚上,就睡在凉亭子里的长条椅子上。椅子窄窄的,父亲怕我掉下来,就用腰带拴一下椅子。一天,我出于好奇要求跟父亲一起出去要饭,父亲就带着我。当时的青岛,居民平房居多,家家有大门,还有不少养狗的。胶东风俗,乞讨时,一般是打开人家的大门,不问男女老幼,随后就略带乞求可怜腔地喊:给点什么吃吧大娘?!开始,父亲自己讨要,我只是瞪着机灵的眼睛看着,一句话不说。突然,不知是哪里来的勇气,也不知是哪里生出的智慧,当父亲又打开一家人家的大门时,我脱口而出:“给点什么吃吧大娘?!”——这是我平生喊出的第一句乞讨的话!也是我永远忘不了的一句话!我不知道当时父亲听了后心里是什么滋味,而我自己则感到,我已经可以帮助父亲了。……一个多月之后,我们满载而归:父亲身体保养得很好了,还带回家不少晒干的馒头(或许还有一些钱);我大开了眼界,我的意识开始觉醒了。……对这段乞讨经历,家里人讳莫如深。村里人不知是不知道还是什么原因,他们也从不议论。但,多年来,对这段乞讨经历,我念念不忘,经常兴高采烈地提起。每次提起,父母、大姐、二姐总是赶快制止,说是丢人,不让我说,生怕让别人听到。这段经历伴随我慢慢长大。后来,我结婚生子。我常常对孩子说起自己的乞讨经历,说:爸爸是吃“百家饭”长大的。妻子和孩子觉得丢人,而我,一点害羞的感觉也没有。每遇到让自己高兴的事,或是自己取得一种人生的成功,或是逢年过节,我都会情不自禁地喊起来:“给点什么吃吧大娘?!”而后,潸然泪下,继而泣不成声。几十年过去了,家人对这段经历仍是讳莫如深。我说我要写一写,可父亲、姐姐们至今不同意。近些日子经常看到有关禁乞的信息,[1]我感到有必要写几个字出来。——父亲仍健在,活得很好,我违背他的意愿将这段经历公开。他老人家不会看到这些文字。我想,即便是知道了,父亲也会宽谅儿子的。“给点什么吃吧大娘?!”“我是吃百家饭长大的!”——它让我对人间充满了感恩的情怀!它也让我对今天的人生际遇无怨无悔!笔者人生之始的第一个自主性“介入”活动,奠定了以后的一切。没有我的乞讨生涯,就决不会有今天的现代人生哲学。给予了我这次乞讨经历,是我父亲一生中最伟大的事件和功绩。我这生命中的第一次自主性“介入”活动、启蒙事件,没有基督教中“蛇”的教唆和引诱,没有庄子“浑沌开窍”中“倏”和“忽”的外来“开凿”,而完全是顺乎自然的“自发性”的。——读者在读到本书讨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原罪思想时,会有更深切的体悟。对于我的这段乞讨经历,西南师范大学的蒋红兵先生是这样说的:穿越境界状态不同的生涯活动时空,是一种壮丽的旅行。境态的流变千姿百态,那是一群群飞舞着的诗篇……第一个“介入”的“行动”,赢得了一个“身份”,观其名,是“乞丐”,究其实,是“成功感”。——这样一个成功,可以引发的生命力,应该是十分奇特的。活着就足以自豪——这是难得的经验!有多少人一辈子也得不到,而你,一开始就赢得了她!!有多少人在寻找活着的底气,你却在一个偶然而自然的自发自动的介入里,打造了它……“乞讨”这个字眼,在你的话语结构里,是一个微妙的“隐德来希”(即灵魂、活力)……诚斯言也!我曾暗暗发愿:人馈我以米,我必还人以珠!1980年《中国青年》杂志第5期发表了署名“潘晓”的文章,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它表明,广大的中国青年一代,正处于人生的无边黑夜之中:二、《人生的路呵,怎么越走越窄……》潘晓我今年23岁,应该说才刚刚走向生活,可人生的一切奥秘和吸引力对我已不复存在,我似乎已走到了它的尽头。反顾我走过来的路,是一段由紫红到灰白的历程;一段由希望到失望、绝望的历程;一段思想的长河起于无私的源头而最终以自我为归宿的历程。过去,我对人生充满了美好的憧憬和幻想。小学的时候,我就听人讲过《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和《雷锋日记》。虽然还不能完全领会,但英雄的事迹也激动得我一夜一夜睡不着觉。……我想,我爸爸、妈妈、外祖父都是共产党员,我当然也相信共产主义,我将来也要入党,这是毫无疑义的。在我进入小学不久,文化大革命的浪潮就开始了,尔后愈演愈烈……我有些迷茫,我开始感到周围世界并不像以前看过的书里所描绘的那样诱人。我问自己,是相信书本还是相信眼睛,是相信师长还是相信自己……那年我初中毕业,外祖父去世了。一个和睦友爱的家庭突然变得冷酷起来,为了钱的问题吵翻了天。我在外地的母亲竟因此拒绝给我寄抚养费,使我不能继续上学而沦为社会青年。……我得了一场重病。病好后……被分配在一家集体所有制的小厂里……我相信组织。可我给领导提了一条意见,竟成了我多年不能入团的原因……我求助友谊。可是有一次我犯了一点过失时,我的一个好朋友,竟把我跟她说的知心话悄悄写成材料上报了领导……我寻找爱情。我认识了一个干部子弟。他父亲受“四人帮”迫害,处境一直很惨。我把最真挚的爱和最深切的同情都扑在他身上……可没想到,“四人帮”粉碎之后,他翻了身,从此就不再理我……为了寻求人生意义的答案。我请教了……可没有一个答案使我满意。如说为革命,显得太空不着边际,况且我对那些说教再也不想听了;如说为名吧,未免离一般人太远……;如说为人类吧,却又和现实联系不起来……;如说为吃喝玩乐,……也没什么意思。我求助于人类智慧的宝库——拼命看书。我读了黑格尔、达尔文……巴尔扎克……大师们像刀子一样犀利的笔把人的本性一层层地揭开,让我更深刻地洞见了人世间的一切丑恶。我惊叹现实中的人与事竟和大师们所写的如此相像……(我)看到的都是一个个葛朗台、聂赫留道夫式的人物……在利害攸关的时刻,谁都是按照人的本能进行选择,没有一个真正虔诚地服从那平日挂在嘴头上的崇高的道德和信念。……过去,我曾那么狂热地相信过“人活着是为了使别人生活得更美好”,“为了人民献出生命也在所不惜”。现在想起来又是多么可笑!我体会到这样一个道理:任何人,不管是生存还是创造,都是主观为自我,客观为别人。就像太阳发光,首先是自己生存运动的必然现象,照耀万物,不过是它派生的一种客观意义而已。所以我想,只要每一个人都尽量去提高自我存在的价值,那么整个人类社会的向前发展也就成为必然了。有人说,时代在前进,可我触不到它有力的臂膀;也有人说,世上有一种宽广的、伟大的事业,可我不知道它在哪里。人生的路呵,怎么越走越窄,可我一个人已经很累了呀……编辑同志……我把这些都披露出来,并不是打算从你们那里得到什么良方妙药。如果你们敢于发表它,我倒愿意让全国的青年看看。我相信青年们的心是相通的……潘晓的文章围绕着“人都是自私的”的话题,提出了“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的观点,在全国范围内引发了意义深远的人生观大讨论(据统计编辑部收到稿件6万封)。这场由化名“潘晓”(笔者解读为“盼晓”)引发的人生观大讨论,只不过表征了经过了“文化大革命”的年轻一代人的“迷惘”罢了:青年人盼望着“天晓”。[2]由于某种原因,这场讨论并没有持续下去,而且,更没有得出关于人生的正确结论。《中国青年》杂志这场关于人生观的大讨论,让同样处于人生迷惘阶段的年轻的笔者热血沸腾,跃跃欲试。此时,笔者正在东北大姐那儿求学,就读于吉林省梅河口市第五中学。我当时天真地相信,自己有能力和责任回答人生之谜。青春年少的笔者,1980年正面临着人生的一个小小抉择:学理还是学文?当然,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文科。记得身材高大英武,正气浩然,在文革中被打成右派并受尽摧残,腰腿有残疾的恩师丛树人在给我们文科班上第一节语文课时,他老人家让我们每个人自命题目写一篇作文。我奋笔疾书,瞬间写成两大页白纸的《弃理从文有感》。文中,我大胆地谈到了自己对“人生观大讨论”的看法。正是这篇在全校教师中传阅并引起纷纷议论的小文,让我得到了丛树人老师的恩宠。第二年的1981年进入吉林大学哲学系学习哲学,我很自觉地、责无旁贷地、自然地承担起探索和解答人生之谜的使命。我清醒地意识到:这是时代赋予我的使命![3]探索人生真谛的道路是不平坦的。历尽一言难尽的“万般红尘劫”的笔者,最终悟出了这样一条人生道理:真经不在别处,就在路上。三、真经在路上少年时代对唐僧取经之艰难过程不理解,每每责怪悟空:何不将师父背上西天?——一个筋斗云而已!时光荏苒,不觉日子过午。回头来想一想少年的无知,亦觉可爱。可爱归可爱,但毕竟不是真理。于是,将几十年生活的经验带进西游的故事里,生发出些许杂想。私认为,所谓唐僧取经之“经”者,乃经过也、经历也;记载下来,则为经书也。佛经、圣经、古兰经、道德经、儒经,抑或马克思主义等等,实不外先圣经历之文字符号之录也。而对于如何取此“经”,则有法门或方法之不同:如吾之少年之直接性幻想算一种,如唐僧之经千难万险之又一种,还有时下之皓首穷经者又一种,不一而足。——今天想来,唐僧和悟空并未笨到想不出“直上西天”取经之捷径的,少年人的狂想于事无补。又,由于“唐僧们”今已取回“真经”,故时人觉得“真经”必在“经书”里,于是,千百万聪明的大脑一齐奔向图书馆,以唐僧取经之信念来寻找“真经”,岂不知,“真经”在这里早已变成了抽象的、僵硬的教条。故,我们难见有取到“真经”得道成佛成仙者。于是,似乎只有一条路可走——唐僧去西天所走之路——一条充满了苦难、荆棘、鬼魔之路。如此看来,捷径原来是曲径,而曲径却不失为一条捷径。《西游记》故事里为何非得让唐僧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方才让他取得真经?今天看来决非是吴承恩老先生为编故事而故意折腾唐僧师徒,也并非为通过此故事来显示自己的才华,它实乃向人们昭示“真经”之取得非一日一时之功,更非心猿意马之徒可唾手之果。非经过八十一难(缺一难也不行!),任何人也休想取得真经。莫怪时不济也,莫嫌人不助也。其大道行,莫说是人——沙僧,就连非人——猴、猪、马,神——菩萨、如来,也会慷慨相助的。黑格尔老先生在《精神现象学》里说过的话多记不清,但唯有这句话时时提醒自己:“必须忍耐这条道路的辽远,因为每个环节都是必要的;这是说,必须在每个环节那里都作逗留,因为每个环节自身就是一个完整的个体形态。”人生如时间之一维,容不得自己试错的,须走好每一步。而若真正走着自己踏实的步子,认认真真地生活着,就会明白什么是“纸上得来”,什么是“心中悟出”的真味,也就会明白从哪里才能取到“真经”。对于人生来说,看似“直径”的道路,其实正是“曲径”,而“曲径”却是“直径”。这就是《西游记》给我们的启迪。现代人生哲学历尽“九九八十一难”,今天终于跟读者见面了。--------------------------------------------------------------------------------[1] 2004年初,我国有些城市下达“禁乞”的法令。这一不得人心的法令,受到民众的普遍反对。[2] 20多年后的2004年秋《中国青年》杂志第18期,发表了讨论“自我”的拙文《从未拥有,谈何失去?》,似是冥冥中的一个预兆。它又一次证实了这样一个朴素的真理:锲而不舍,金石可镂。[3] 在吉林大学哲学系读书时笔者就发表了与今天的现代人生哲学有直接关系的《关于认识发展阶段的思考》(《齐鲁学刊》1985年第3期)一文。该文的发表对笔者是一个莫大的鼓励。对慧眼识得该文的编辑刘忠世先生,笔者怀有无限的敬意。《人的宣言——人,要认识你自己》之名,是我1985年本科毕业论文的题目。
《序曲·“巴别塔”天机揭秘——只有“建起巴别塔”,才能“认识你自己”》序曲,其实是尾声。——首先请读者细细品味和欣赏尼德兰著名画家老彼得·勃鲁盖尔的著名油画——《巴别塔》(1563,见插图)。插图:《巴别塔》现代人生哲学为了实现“认识你自己”这一目标,自觉地选择了“重建巴别塔”这一伟大而艰巨的历史使命。——“巴别塔”建成之日,就是人真正地“认识自己”之时。[1]——现代人生哲学的序幕首先由《“巴别塔”天机揭秘》开启。那么,什么是“巴别塔”呢?为什么建起它就可以认识人自己呢?!一、何谓“巴别塔”“巴别塔”之名来自犹太教和基督教经典《圣经》的《旧约·创世记》第11章1—9节。它说的是,大洪水之后的人类为了“传扬自己的名”,要造一座通天塔,而上帝则变乱了他们的口音,使他们彼此语言不通,无法合作施工,通天塔自然坍塌。所谓“巴别”,就是变乱的意思。“巴别塔”是《圣经》中继“伊甸园”、“挪亚方舟”后,一个有相当影响力的传说,无基督教信仰的东方人知道的少一些。“巴别塔”的传说,与人类的“语言”有着密切的关系,后人多是在“语言”方面给予关注和研究。因为,“巴别塔”传说是人类所有的典籍中最早记载人类语言变乱原因的。在西方,有很多语言学校或语言研究机构就直接以“巴别塔”来命名。现代人生哲学认为,“巴别塔”是一个寓意无限丰富的伟大寓言,它是古希伯来民族伟大智慧的凝结。可以说,它是犹太民族给世界其他民族出的一个旷世之谜,当然,他们自己是应该知道这个“谜底”的。[2]“巴别塔”寓言西方人妇孺皆知,对它的解读也丰富多彩。他们也大都认同这个故事是一个“隐喻”的说法,并清楚这个寓言与“语言”的密切关系(如著名的后现代思想家雅克·德里达就写过《巴别塔》一文专门讨论“巴别”的意义问题),可是,迄今,除了将此故事解读为人类僭越自己的身份即妄想做自己不可能的事情——构建“乌托邦”——之外,笔者尚没有读到更积极的解读。[3]“巴别塔”寓言对于大多数东方人来说是比较陌生的。笔者思忖:如果从东方人的特殊视角用“汉语言”来诠释这个寓言,情况会是怎样呢?它有没有可能为我们提供一种可供选择的不同于以往阐释的有价值的全新阐释呢?——这一猜想和尝试,为我们的现代人生哲学拉开了序幕:原来,巴别塔与我们的汉语言有着深厚的渊源,[4]我们的“汉语言”应该有能力揭秘“巴别塔”天机。二、“巴别塔”天机揭秘下面,我们就来尝试一种东方式的另类的“汉语言”诠释。我们根据通用的中译本先来赏析一下有关“巴别塔”的文字。一1.“那时,天下人的口音,言语,都是一样。”这个故事讲的是:人类始祖违背与上帝的约定,偷吃了“智慧果”,从此后,人类的眼睛“明亮了”——人类犯了“原罪”;被逐出伊甸园的人类始祖,其后代将罪恶发展到极致;上帝后悔造了人类,决定用洪水来灭亡人类;可是,挪亚的操守赢得上帝的青睐,故,上帝命挪亚造方舟避难。经过了七七四十九天,洪水退后,“那时,天下人的口音,言语,都是一样。”2.“他们往东边迁移的时候,在示拿地遇见一片平原,就住在那里。”历经洪水之劫的人类,背井离乡,终于在“示拿地”(据史家考证,“示拿地”在今天战火纷飞、苦难连连的伊拉克——美索不达米亚)找到可以安“家”的地方。3.“他们彼此商量说,来吧,我们要作砖,把砖烧透了。他们就拿砖当石头,又拿石漆当灰泥。”巴别塔的秘密,透过上述文字在一句句地诉说和显现。——此时,人与人之间,完全是平等的关系:“彼此商量”,“来吧”。“砖”,可以当“石头”的“砖”,与后面的可以当“灰泥”的“石漆”一样,都是一个“隐喻”。“我们要作砖,把砖烧透了”——细腻而极其到位的描写:把“砖”“烧透”。一个“透”字——好一个“透”字,直接指向了“砖”的“质量”。显然,这里我们不应该将“砖”和“石漆”简单地、直接地理解为实在的“建筑材料”。那么,“砖”和“石漆”意指的究竟是什么呢?——这里的文字,没有明确地透露出来。——很明显,在这里,埋下了考验人类智慧、理解力和想像力的伏笔。4.“他们说,来吧,我们要建造一座城和一座塔,塔顶通天,为要传扬我们的名,免得我们分散在全地上。”“做砖”和“石漆”的目的出现了——建一座“通天塔”,“免得分散在全地上”。于是,大家雄心勃勃,齐心协力,工程进展顺利:一座“城”和一座“塔”,已具雏形。无疑,本节内容所叙述的人们“免得分散在全地上”的企图是有违上帝欲让洪水之后的人们“遍满了地”(“你们要生养众多,遍满了地。”见《创世记》第9章)的意图的。这样,也就为以下耶和华的作为打下了伏笔。5.“耶和华降临,要看看世人所建造的城和塔。”上帝关心自己的“造物”,一切尽在耶和华的掌控之中。6.“耶和华说,看哪,他们成为一样的人民,都是一样的言语,如今既作起这事来,以后他们所要作的事就没有不成就的了。”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人”,已经“眼睛明亮了”(《创世记》第3章)的人,他们“一样”了,因为他们具有“一样”的“言语”。——这里点出来“一样的言语”的“威力”:具有这“一样的言语”的人类,不仅有可能建成“城”和“塔”,而且,“以后他们所要作的事就没有不成就的了。”注意:“看哪”这个词透露出耶和华上帝不是“唯一”的,而是一个“复数”。7.“我们下去,在那里变乱他们的口音,使他们的言语彼此不通。”毫无疑问:“城”和“塔”的建成,直接威胁到上帝的存在和权威。因为,通过耶和华之口所说的——“他们所要作的事就没有不成就的了”——不难看出:说着“一样的言语”的人民,似乎具有了上帝那样的“无所不能”的品格和能力。——“神”与“人”的不平等的等级关系受到了威胁。注意:这儿耶和华上帝又用了一个令人难解的复数“我们”。[5]8.“于是,耶和华使他们从那里分散在全地上。他们就停工,不造那城了。”上帝说到做到——人们的“言语”被“巴别”即“变乱”了。于是,“城”和“塔”,成了一个“烂尾工程”。于是,造“城”和“塔”的目的——“免得分散在全地上”——落空了:“耶和华使他们从那里分散在全地上。”9.“因为耶和华在那里变乱天下人的言语,使众人分散在全地上,所以那城名叫巴别(就是变乱的意思)。”最后一节是“巴别”释义:“因为耶和华在那里变乱天下人的言语”——此工程最终由于上帝的干预而半途而废、功亏一篑。二“巴别塔”事件,对于人类的自尊和自信来说,是个致命的打击。可叹啊,一个人类美好的“乌托邦”就这样破产了!一个人类“欲与上帝试比高”的努力流产了!且慢!——笔者认为,事情并不如此简单!很可能,“此中有真意”,留待后人诠!一个含义无限丰富的“寓言”的破解,有时需要上千年的时间。《圣经·创世记》之“巴别塔”,可能就是这样的一个“寓言”。千百年来,这个寓言一直锻造并考验着人类的智慧、理解力和想像力。千百年来人们对这个故事的解读可能是不准确的,或可能是误读了这个伟大“寓言”或“隐喻”。这个误读对于人类命运来说是致命的。由于这个误读,致使人们普遍地误解、曲解犹太教和基督教的“上帝”,致使凡是有“信仰”的人类长期以来只能自感卑微,自觉地匍匐在“上帝”的脚下,而让那些没有并排斥“信仰”的人成为“上帝”的弃儿。——信仰者和非信仰者都在“误读”着“上帝”。笔者认为,人们之所以对这个故事产生误读,原因是对于“巴别塔”寓言文字中所出现的“砖”和“石漆”“坐实”了理解而对其真实含义并没有理解“透”。换言之,长期以来,信仰者对上帝的无条件崇拜使他们总是执著于不能和不敢怀疑《圣经》的真理性的就事论事的僵化理解,而非信仰者往往视宗教信仰为迷信而消极地、虚妄地排斥,自然,他们也无能参透“巴别塔”的秘密,另外,以往的人们并没有掌握科学的现代哲学解释学或诠释学的方法。这样,“巴别塔”的秘密就难以解开。现代哲学解释学告诉我们,事物的意义并非自在的、不变的,相反,它有赖于我们对它的阐释、诠释。“巴别塔”的一切秘密都在“语言”之中,关键在于我们对它的阐释或诠释。“巴别塔”寓言中,“砖”和“石漆”是另有所指的,但在文中,人们并不能读出这个所指究竟是什么。笔者认为,如果不囿于、拘泥于宗教信仰的实在性而展开大胆的想像和充分地阐释,那么,我们就不难联想到:这里的“砖”,实际上指的就是“语言”或“言语”本身即“词语”或“概念”、“范畴”;“石漆”,指的是“逻辑”;文中所出现的“烧透”二字,就是指必须将私人性的、主观性的语言或言语“打磨”、“雕琢”、“锻造”成具有普遍性的、客观性的“概念”、“范畴”或“词语”。因此,建造“巴别塔”的材料,实际上指的是私人性、主观性的“语言”、“言语”的外化即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品质的“词语”或“概念”、“范畴”,其粘合剂是中性的“逻辑”。故,“巴别塔”,应该是一座“语言概念之塔”,是一座“理论之塔”。换言之,是一套合乎逻辑的、自洽的理论体系——真理。“巴别塔”寓言文字中所出现的“透”字——“把砖烧透了”,是一个“关键词”,它饱含着人类先知的千言万语、谆谆教诲,值得我们细细揣摩、咀嚼,需要我们将它吃“透”。可是,遗憾的是,绝大多数人却把这个“透”字理解成早期人类已经拥有了制造优质建筑材料的“科学知识”。——笔者认为,如果我们能够将“语言”“概念”“烧透”,如果我们有了像“石漆”一样的“逻辑”,如果我们的语言不“巴别”,[6]那么,我们人类就具有建成“巴别塔”的充要条件。当然,这是一座“语言理论巴别塔”。否则,如果人类不能将“砖”烧“透”(这应该是一个历史事实),那么,人类所建起的“理论巴别塔”就必是一座“豆腐渣工程”。笔者认为,“巴别塔”寓言之最后释义应该是:“巴别塔”之所以半途而废,根源在于,由于匍匐在大地上的人与人之间“语言不通”,故人类“听不懂”神的“话”。“同”不等于“通”;“一样的言语”并不等于“语言相通”,否则,就不会有“对牛弹琴”之说。由此看来,这句话——“耶和华说,看哪,他们成为一样的人民,都是一样的言语,如今既作起这事来,以后他们所要作的事就没有不成就的了。”——具有欲擒故纵、掩耳盗铃的意味。“巴别塔”寓言中借耶和华之口说出的——“我们下去,在那里变乱他们的口音,使他们的言语彼此不通”纯粹是一个“障眼法”,是一个合乎逻辑的“故事性”叙述,是对人类想像力和智慧的一个考验。事实上,由于早期人类尚不拥有“烧透”的“砖”,故,根本用不着上帝干预,“巴别塔”的坍塌是必然的。那么,人类什么时候才能够真正“听得懂”上帝的“话”呢?笔者认为,唯有等到人类拥有了“烧透”的“砖”——“语言之砖”,即理智彻底成熟(同时意味着人类拥有了无限的想像力和创造力),能够彻底地读懂“巴别塔”寓言——那一天。因为,只有那一天,“上帝”的秘密才得以彻底曝光,“斯芬克斯之谜”才获得终极解答,人才获得了与最高者“对话”的资格。而“听得懂”某种“话”,只出现在与其“对话”之中。没有“对话”,互相陌生。既如此,那么,人类什么时候才能理智彻底成熟并拥有无限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呢?很清楚,“耶和华使他们从那里分散在全地上”的目的,就是为了让人们之间互相充分地“交流”和“交往”,并通过这种充分的“交流”和“交往”活动,将“语言”、“词语”、“概念”、“范畴”之“砖”彻底地“烧透”。[7]有一部故事片《非常姻缘》中有一个情节很能说明“交往”、“交流”在“烧透”语言之砖中的作用:开往“快乐岛”的旅游大巴上,一中年男子请求导游说自己内急要方便一下,请让司机将车停一下。导游听了略带嘲笑地对这位游客说:你太老土了,现在说方便叫“唱歌”。于是,那位男子说:我要“唱歌”。导游问:你是要“通俗唱法”还是“美声唱法”?此男子立刻会意地大声说:我要“通俗唱法”(引得全车游客哄堂大笑)。导游说:前面就是“练歌房”(游客和观众自然明白指的是“厕所”了),马上就到。……只有在广泛(“全地上”,用今天的话叫做“全球化”)的交流和交往活动中,才能够让“巴别塔”下乌合之众的鼎沸喧嚣冷却和平静下来,才能够将“语言之砖”彻底地“烧透”。换言之,人与人之间首先应该通过广泛的“交往”活动做到“言语相通”,此后,才有资格谋求与上帝的“言语相通”。进而言之,如果人与人之间“言语相通”了,那么,人与上帝之间也就不存在什么“语言障碍”了。很明显,“一样的言语”并不意味着“语言相通”,人类的“语言相通”不是一个既定的历史事实,它需要一个广泛交往的创造性的历史“过程”。[8]“巴别塔”寓言,不过是对古典轴心时代人类社会现实结构关系的理论抽象;“巴别塔”的坍塌,无非是为“信仰”留下了地盘,为等级社会结构关系的存在提供合法性辩护而已。可以说,历史上几乎所有的思想体系(中国秦汉以降的儒家学说尤甚),都是为“巴别塔”的坍塌即等级社会提供理论辩护的。三“巴别塔”寓言,照理说本来应该先由西方人揭秘,可是,西方人普遍的犹太教和基督教信仰,他们所普遍认可而并没有真懂其意的犹太格言“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使他们一直“不识庐山真面目”。[9]这样,就为没有西方式宗教信仰的东方人留下了一个读懂西方民族寓言的千载难逢的机会。由此,我们也可以理解,为什么《中国科学技术史》会由英国人李约瑟来写,为什么德国人马克斯·韦伯会写出《儒教与道教》、《印度教与佛教》、《古代犹太教》等著作了。——“汉语言”对于西方民族来说,也是“它山之石”;中国人看西方人,同样有“第三只眼”的问题。曾经,斯芬克斯由于俄狄浦斯揭穿了她的谜底——“人”,而羞愧地一头撞下悬崖;[10]今天,我们揭穿了犹太教和基督教所设的“巴别塔”谜底,彻底地确证了思想家尼采百年前的宣告:上帝死了。上帝——神话意义上的上帝——死了,因为,长大、成熟起来的人类不需要他了;但同时,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上帝——自我实现的人——诞生了!神、上帝者何?——自我实现的人罢了。没有自我实现的人之于上帝,犹如“石墨”之于“金刚石”。[11]一旦人的灵魂、精神成长、成熟起来,那么,他就会在自己身上发现神、上帝的真实的影子,他就会自觉到神、上帝的“复活”。耶稣基督的复活是一个隐喻,人的灵魂和精神一旦成熟,他就是耶稣基督的复活,他就是释迦牟尼的显灵。——今天,人类已经走到灵魂、精神成熟的边缘了。由此,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古典轴心时代几乎所有先知圣人都发出“人,要认识你自己”的呼声了。因为,认识人自己,就是认识神、上帝。——几千年来,人类遗忘了圣人孔子的教诲:“未知生,焉知死?”(笔者发挥为“未知人,焉知神、上帝?”)舍近求远,以至离神、上帝越来越远。——人们遗忘了自己与神、上帝的同一性。“人,要认识你自己!”——这是以“人的宣言”为名的现代人生哲学的殷切呼唤。“巴别塔”坍塌之后,人类社会关系就被理论地简单化为二元的“人——神”结构,这种结构,可能与早期人类社会比较简单的生活、生产关系相匹配。它说明,“信仰”的存在具有历史的合理性,它适应、适合刚出蒙昧不久的人类的实际状况。——这可能就是古代圣人先知的“神道设教”。可是,这种为“信仰”留地盘和空间的历史神话,在今天看来,应该是不合理的。因为,“人——神”的二元结构,取代了“巴别塔”的多重矛盾结构,其实质是对等级森严、复杂多变、矛盾重重的人类社会生活的一种回避和掩饰,它将现实中复杂的、多重的、矛盾的人类社会关系掩盖并虚幻化了,它有为今天充满矛盾的不合理的等级社会秩序的存在提供合法性辩护的嫌疑和实际功能。这也是马克思所指出的宗教具有麻痹人民的“鸦片”作用的根源。很明显,继续为“巴别塔”的坍塌辩护,就是为一切形式的“信仰”的存在提供合法性辩护,就是为不合理的等级社会秩序的存在提供合法性辩护。“巴别塔”寓言和古典轴心时代几乎所有伟大的思想体系一样,都是为非民主的等级社会结构提供辩护和理论根据的。揭秘“巴别塔”寓言,其当代意义是不可估量的。揭秘和解构“巴别塔”寓言,就是向一切形式的专制和独裁宣战,就是向一切不合理的等级社会结构挑战,就是为人的自由和解放提供终极的理论根据。这种揭秘和解构意味着人类在古典轴心时代所创造出来的所有伟大思想体系在当代被激活并获得了自己崇高的意义——回归到人类文明源头的真正意义上的全球性的“文化复兴”开始了。[12]可是,这种极为深刻的民主思想却受到了人们的普遍误解,人们误以为,“巴别塔”倒塌了,人类才会有自由和平等。这正是西方现代法律思想的前提:上帝面前人人平等。其实,这种附加了条件的平等,其虚伪性不言而喻。现代人生哲学认为,不建成“巴别塔”,人类所拥有的自由和平等多数是“虚幻”的,是没有经历过“秋季”的“冬季”,是没有经过“九九八十一难”所取到的“经”——“伪经”。——科学地解读、诠释和阐发“巴别塔”寓言,为我们构建现代人生哲学“理论巴别塔”提供了可能和契机。“重建理论巴别塔”,就是要理论地恢复、复原并重现人生和人类社会文明历史的真相——具体的、复杂的、矛盾的等级社会结构秩序,同时为我们现实地摧毁这一结构秩序提供理论根据。[13]现代人生哲学,就是要用“汉语言”建成被上帝毁掉了的“巴别塔”。它认为,只有“建起巴别塔”,才能“认识你自己”。这又是为什么呢?三、只有“建起巴别塔”,才能“认识你自己”下面就是我们所构建的现代人生哲学理论巴别塔,它历史与逻辑统一地描述了完整人生的整个过程:自发的自发性形态——婴儿时期自觉的自发性形态——幼儿时期自然的自发性形态——童年时期(精神青春期——生理青春期)自发的自觉性形态——少年时期自觉的自觉性形态——青年时期自然的自觉性形态——中年时期(精神更年期——生理更年期)自发的自然性形态——老年早期自觉的自然性形态——老年中期自然的自然性形态——老年晚期对照以上我们所建构的人生哲学理论巴别塔,可以说,自古以来没有几个人敢说自己在精神层面上完整地活了一生。没有一个客观的标准,就无法对人类个体的实际状态作出准确的判断。直达天庭的巴别塔,就是我们认识自己的客观标尺和坐标。在巍巍通天的现代人生哲学理论巴别塔面前,现实人生的真相暴露无遗:历史上绝大多数的人类个体,其人生俱为半途而废即“夭折”的,他们都没有活足人生的春夏秋冬四季。夭折——当下人类个体的宿命夭折[die young]∶未成年而死——亦称“夭亡”。[come to a premature-end]∶比喻事情中途失败,——那些计划夭折了。夭折,是当下人类个体的宿命。这一结论,是建立在我们对人生哲学的研究基础上的。在现代人生哲学里,真正的人生是有春、夏、秋、冬四季的——自发性阶段、自觉性阶段、自然性阶段。以之来观照现实中的人生,我们可以发现,现实中的人生只有春夏二季,充其量有极少数的人到了秋季,而能够完整到达冬季的人微乎其微。所以,我们现实中的人是非常可怜的。大家知道,除人之外的一切生命物,一般来说正常情况下都会有四季的,而唯独人,有四季是一种极特殊的情况。可是,造物主在造人的时候,是绝不可能为人类设定一个可怜的结局的。人类所面临的这个悲惨的现实问题完全是人类自己造成的。照基督教的说法,这是人类的“原罪”使然。故,人类需要拯救。只有找到人类夭折的根源,拯救才是可能的;只要找到人类夭折的根源,拯救就是可能的。很清楚,人类的可悲正是由人类自诩为高于万物的“智慧”造成的。一个悖论:没有智慧的万物可以独享其天年,而有智慧的人类却可悲地夭折!“智慧”来源于人类始祖亚当和夏娃听信了“蛇”的花言巧语吃了“智慧果”。所以,人类避免夭折的命运只有从“智慧”着手了。——人类历史上的一切宗教、哲学,可以说都是围绕着如何解决这一问题而展开的。人类历史上的一切宗教和哲学无非就是教导人们如何找回丢失的“自我”——那个自自然然可以像万物一样享有春、夏、秋、冬四季的大自然的一分子,只是它们的方法和法门各有不同罢了。在现代人生哲学里,一切宗教和哲学的对立和差异都是外在的,是我们后人没有真正理解历史上真正经历过春、夏、秋、冬四季的先人们的真正思想和良苦用心造成的。现代人生哲学“要旨”明确地指出:“夭折的人生”不是真正的人生。人来世间一辈子不容易,带着无尽的遗憾而去不值得。故,斩断当下人类个体“夭折”的宿命,活出一个真真实实的有春、夏、秋、冬四季的完整、完美的人生,就是现代人生哲学的最高使命。可是,斩断人类个体夭折之宿命谈何容易!虽然我们认同“条条大路通罗马”的经验事实,但,如果不认识自己,即不识得通往罗马的“直径”,我们有限的人生往往就会空耗、虚掷在“曲径”上。因此,为了不使我们宝贵的人生夭折,我们必须认识自己,取得通达罗马的“直径”——真经。可是,真经在哪儿呢?!现代人生哲学明确地指出:真经在路上! 既然“真经在路上”,可是,路有千千万万条,我们走哪一条最近最好呢?现代人生哲学指认的最好的取经之路就是——重建曾被上帝毁掉了的“巴别塔”。现代人生哲学认为,我们人生的高度依赖于自己所构建的巴别塔的高度,就如牛顿所说,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我们站在巨人肩上,而巴别塔就是“巨人之肩”。如果不建起巴别塔,我们就没有与最高者对话的能力和资格,就会永远匍匐在大地上仰天长叹。而建造巴别塔的过程,就是我们的理性思维和心智成熟,认识能力逐渐提高和增长的过程,就是我们的技艺得到锤炼而愈益精湛的过程。只有“建起巴别塔”,我们的心智和理性才能够彻底成熟,我们的操作技术才能够炉火纯青,以至心智成熟,技艺精湛到能够识破“斯芬克斯”的真相为集“诱惑”与“恐吓”于一身的“现实社会”的程度。所以,我们说,只有“建起巴别塔”,才能“认识你自己”。现代人生哲学就是为当下和未来人类所有个体斩断悲剧性的夭折宿命而降生的。现代人生哲学生逢其时!--------------------------------------------------------------------------------[1] 这里,我们说的建造“巴别塔”,主要指“理论地”建造。其实,认识自己的路径并非“理论地”建造“巴别塔”一条,那些在实践中真诚地做“人”的人,他们是用自己的实践在“实践地”建造“巴别塔”,最终,他们也将认识自己——他们是知行合一的。不过,这种非理论的途径已经不能满足、适应当代人类的需要了,当代人类需要在理论指导下自觉地实践。[2] 笔者认为,这一伟大智慧,只为不多几位犹太思想家如马克思、本雅明、阿多尔诺、弗洛姆、马斯洛、海德格尔、雅斯贝尔斯等和现当代的某些后现代思想家所真正领悟并做出了各具特色的伟大阐释。从犹太教背景下走出的犹太人思想家,都是深悟巴别塔天机的伟大思想家,可以说,他们是些为人类勇敢地“盗火”的“普罗米修斯”。[3] 比较有新意的是,有些人认为当代人类社会经济文化的全球化、网络化是“巴别塔时代”的重现,还有人说世界性的宗教大会的召开是企图“重建巴别塔”。另有人认为“世界语”的创立和传播其根据来自“巴别塔”寓言。有些文学家如卡夫卡把人类建造“巴别塔”的失败归于人类的“骄傲”,故提出“向下”建造“巴别塔”的思路。——现代西方语言学应该能够解开“巴别塔”的秘密,不过,笔者尚未具体见到。通过欧文·沃尔法思的《一个马克思主义者的“创世记”》一文的晦涩艰深的文字,我们看到,本雅明已经接近解开巴别塔之谜:“在本雅明看来,堕落(Fall)首先是一种语言的堕落,是从以上帝为灵感的命名语言上的堕落,同时标志着‘人的语言的诞生’。……巴别废墟就是写在墙上的寓言书写。借‘历史天使’那凝视的眼光来看,这些废墟被‘进步’的旋风卷起,以‘一堆废墟’的形式继续‘向天空’堆积。这就是一个‘向后看的预言家’所看到的现在的‘真相’。……”参见郭军、曹雷雨编:《论瓦尔特·本雅明》,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7—42页。[4] 笔者惊奇地注意到,伏尔泰在其著作《哲学词典》中将“巴别”与我们的“汉语言”(中文)有所联系:“我不知道为什么在《创世记》中‘巴别’意味着变乱。在东方语言中,Ba的意思是‘父亲’,Bel的意思是‘上帝’;‘巴别’指上帝之城,即圣城。古人就是这么称呼他们的首都的。……显然,从那时起,德国人就不再懂中文了;显然,据学者博沙德所说,中文与正宗德文原本是同一种语言。”参见雅克·德里达的《巴别塔》一文,载《论瓦尔特·本雅明》一书中。[5] 有人考证说希伯来文《圣经》里的上帝是“单数”,“复数”的上帝是中文本的误译;还有人认为此处“复数”的上帝隐含着基督教“三位一体”的思想。笔者认为,中译本的翻译可能是比较合理的。——为什么6、7两节中耶和华用“复数”自我指谓?笔者认为,这并非画蛇添足,可能是暗示:神并非唯一的,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神”。神与神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他们都相互“认识”——“语言相通”,但人与神之间的关系却是不平等的——人并不能“听懂”神的“话”。[6] 人们对“一样的言语”这句话的理解也大多是错误的。人们往往把“一样的言语”理解为“同一种语言”即排它的语言,这是机械的字面理解,实际上,不同的语言之间,根本不存在“巴别”,“巴别”,只能在同一种语言之内发生。即,我只和与我说同种语言的人“不通”,而与和我说不同种语言的人根本不存在这个问题。甚至,我与动物之间都不存在语言不通的问题。——柴门霍夫所创立的“世界语”与“巴别塔”寓言无关。[7] 这里,凸显出“古典轴心时代”西方民族的先知圣人如东方民族先知圣人一样娴熟地掌握“神道设教”的技巧和“实事求是”、“因缘说法”的大智慧。——限于“古典轴心时代”人类大众理智的普遍不成熟,非“神道设教”无以有效地教化民众,更不可能推进人类历史的向前发展。[8] 在《试论交往方式变迁与思维方式转型》和《试论交往方式变迁与人的现代生成》等文中,笔者具体讨论过“交往”的重要意义。见《哲学动态》2002年第4期、《理论与现代化》2002年第2期。[9] 世人皆知,犹太人自认为是上帝的唯一“选民”,犹太教的真谛是“不外传”的。从当今世界犹太人在各个领域里的杰出成就来推测,犹太教徒可能像佛教徒那样,是些真正意义上的“无神论”者,他们早已参透“上帝”的本来面目,只是其他民族并不理解而已。[10] 这个问题并不如此简单,本书后文将有具体讨论。[11] 这一思想,为几乎所有伟大的思想家所洞悟。轰动美国的作者尼尔·唐纳·沃许(又译为尼尔·唐纳德·瓦尔施)的《与神对话》三部曲(已由台湾方智出版社出版了中文本;大陆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9年出版了第一部,名为《与上帝交谈》),将这一思想用人神“对话”的形式异常精彩地表述出来。——它充分说明,现时代,“神”的复活是个全球性的“事件”。人与神、上帝有着本质的不同,这种不同,往往掩盖了人与神、上帝具有相同的方面。人与神、上帝在形像上是一样的,也就是说,神、上帝的模样长得跟人一样。——这种见解,根源于《旧约》:“神说,我们要照着我们的形像,按着我们的样式造人……神就照着自己的形像造人,乃是照着他的形像造男造女。”(创1:26、27)。《圣经·创世记》中这种往往为人们所忽视的见解明白地告诉我们:原来,人与神、上帝是相同的,一样的——当然,人与神、上帝的相同仅仅是形像上的。故,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人若不认识神、上帝,其实就是不认识人自己;反之,人若认识了人自己,就是认识了神、上帝。其实,神、上帝与人的形像上的相同是无足轻重的,认识神、上帝的关键是认识他们的灵魂、精神,而他们的灵魂、精神——却是有本质上的区别的。灵魂、精神只认识灵魂、精神,人只有自己拥有了灵魂、精神之后,才有能力认识神、上帝的灵魂、精神。所以,归根结底在于人自己有没有灵魂和精神了。照《圣经》或佛教的说法,人先天地就具有灵魂和神性、佛性的种子,只是这种子尚不充足更不完满,需要继续成长;而神、上帝的灵魂或神性是充满的、圆满的、自足的。这,表面看起来人与神、上帝的差别仅仅是“量”上的,其实不然,神、上帝其灵魂、精神的完满自足,与人的欠缺相比,决不是“量”上的差距,而是“质”上的差距。这就如,1度与99度的水之间是“量”上的差距,但,99度与100度的水之间,却是“质”上的差距。与神、上帝形像、样式、长相上的相同,丝毫也没有动摇、掩盖人与神、上帝之间的本质上的区别。认识神、上帝,就是认识人自己与他们的这种天壤之别,就是让人自己自觉地低下自己高昂的头颅,而不是沾沾自喜于自己与神、上帝的形像上的同一性。[12] “巴别塔”的坍塌,为诸种“信仰”即等级结构关系的存在提供了合理性证明。老庄道家哲学的“万物齐一”和佛教哲学的“众生平等”观念,包含着对一切“信仰”的合理解构。当代所有企图“重建信仰”的思路和企图,都是由于人们心智不成熟而没有读懂“巴别塔”寓言即没有理解古典轴心时代人类诸先知的大智慧的结果。[13] 需要强调指出的是,我们对“巴别塔”的解读并没有彻底否定现实中的一切宗教信仰的意思,相反,我们对于现实中所有的宗教和信仰者都保持一种理性的尊重的态度。如笔者对于大都信仰基督教的亲人保有高度的尊重。另外,选修现代人生哲学的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的一些留学生,他们在课堂上亲证着笔者对他们的尊重,且,他们并不认为现代人生哲学与他们的信仰水火不容,且认为是一种有益的补充。
《现代人生哲学》目录【现代人生哲学要旨】从“石墨”到“金刚石” 11·对人来说,最大或最重要的学问是关于人生的学问... 12·夭折——当下人类个体的宿命... 13·条条大路通罗马... 24·斩断夭折——现代人生哲学伟大而崇高的使命... 25·认识自己——个人自我实现的必由之路... 26·重建巴别塔——当代人类个体认识自己的必由之路... 47·是其所是,非其所非... 58·从“空想”到“科学”——现代人生哲学实现了人生哲学理论的哥白尼式革命... 5【引言】人,要认识你自己 7【序言】现代人生哲学的缘起 9一、“给点什么吃吧大娘?!”... 9二、《人生的路呵,怎么越走越窄……》... 12三、真经在路上... 15【序曲】“巴别塔”天机揭秘 17——只有“建起巴别塔”,才能“认识你自己” 17插图:《巴别塔》... 17一、何谓“巴别塔”... 17二、“巴别塔”天机揭秘... 19三、只有“建起巴别塔”,才能“认识你自己”... 29夭折——当下人类个体的宿命... 30【第一章】现代人生哲学是时代的产物 33第1节·人——尚不存在或待成的存在... 33现代人生哲学与其他思想体系的原则区别:“造人”与“造天国”... 36现代人生哲学是一套教育哲学理论... 38第2节·现代人生哲学是全球化时代的必然产物... 41一、“人脑病毒”与“思想杀毒软件”... 46二、关于心理疾病的几个具体案例... 55三、历史悬案:“科学与玄学的论战”即“人生观论战”... 60第3节·“古典人生哲学”与“现代人生哲学”的样式... 61“古典人生哲学”的经典样式... 62“现代人生哲学”的经典样式... 68【第二章】现代人生哲学理论巴别塔的奠基石 71第1节·打造第一块基石... 71【公理1】人是物质存在和精神存在的辩证统一... 72第2节·打造第二块基石... 72【公理2】在人身上,精神存在高于物质存在,是物质存在的本质之所在... 73第3节·打造第三块基石... 75【公理3】精神存在是精神(内容)和精神形态(形式)的辩证统一... 75第4节·打造第四块基石... 77【物质基石】物质存在是物质即身体(内容)与物质形态即生理状态(形式)的辩证统一... 77【第三章】人生理论巴别塔的具体构建 80第1节·准备建材:“烧透”“语言之砖”... 80第一块“烧透”的“语言之砖”:自发性... 81自发性——“冰”... 82第二块“烧透”的“语言之砖”:自觉性... 82自觉性——“水”... 83第三块“烧透”的“语言之砖”:自然性... 84习惯成自然... 84自然性——“气”... 86附加:第四块“烧透”的“语言之砖”:后自觉性... 88后自觉性——“等离子水”... 88第2节·人生发展的动力——人生基本矛盾... 89一、谬种流传的人生基本矛盾——个人与社会的矛盾... 89二、科学的人生基本矛盾——精神与精神形态的矛盾... 90三、社会基本矛盾与人生基本矛盾的类比... 95第3节·巴别塔的构建... 96“磨刀不误砍柴工”——建筑术的演练... 97人生境界第一层楼:自发性形态... 99自发性(冰)形态——固态... 99人生境界第二层楼:自觉性形态... 102自觉性(水)形态——液态... 103人生境界第三层楼:自然性形态... 104自然性(气)形态——气态... 105附加:人生境界第四层楼:后自觉性形态... 107后自觉性(“等离子水”)形态——“等离子水态”... 108第4节·现代人生哲学理论巴别塔竣工... 107自发性形态——童年时期(婴儿、幼儿、童年时期)... 108自觉性形态——成年时期(少年、青年、中年时期)... 108自然性形态——老年时期(老年早期、中期、晚期)... 108建起理论巴别塔,欲与天公试比高... 109【第四章】人生理论巴别塔的具体阐释 110第1节·自发性形态... 110望子成龙的悖谬... 115自发性形态与自觉性形态——童年后期与少年前期... 118第2节·自觉性形态... 119宗教——无望人生的希望... 129“神经病”或“精神病”——个体社会化过程中的一个失败... 133人的诞生:人——从——众,众——从——人... 136你是“现代人”吗?!... 139“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吗?!. 142所谓正义:“君子”当“义”,“小人”当“利”... 143自觉性形态与自然性形态——中年晚期与老年早期... 149第3节·自然性形态... 149真人、至人、圣人、神人……... 152是其所是,非其所非... 154当头棒喝:没有精神青春期和精神更年期的当代人... 159第4节·人性深深深几许?——马斯洛叩问人性的深度... 161一、高级需要与低级需要之差别... 162二、引向自我实现的种种行为... 165三、高峰体验:强烈的认同体验... 171第5节·现代人生哲学理论可能的自然科学基础... 179【第五章】人生理论巴别塔与人类社会巴别塔 185第1节·个体与类的同一性... 185第2节·个体与类的非同一性... 194一、原始社会阶段... 194二、文明社会阶段... 197人类文明第一个黄金时代——古典轴心时代... 197人类文明第二个黄金时代——现代轴心时代... 200“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 203三、理想社会阶段... 203【第六章】“且有真人,而后有真知” 207第1节·“且有真人,而后有真知”... 207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209第2节·全球化时代的哲学精神——“以人为本”... 216“思想自由”观念质疑... 228第3节·文化和文明、现代与后现代... 231一、文化和文明... 232二、现代与后现代... 233第4节·“为生活”与“在生活”,“生”与“死”... 235一、现实生活的真相:“为生活”... 236二、理想的生活:“在生活”... 237插图:《绕线》... 237三、爱情、友谊... 241四、死亡的真意:在恐惧中生存... 243【第七章】悠悠千古谜,轻轻一朝解 250第1节·慧眼识“浑沌开窍”,复活“中国原罪”... 250一、西方文化中的原罪思想... 251《圣经》中的“智慧果”... 251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原罪思想... 252《庄子》中的“浑沌开窍”... 254三、中国原罪思想的意义... 257四、原罪隐喻的两个层面:智与性或心理与生理... 260第2节·轻吟“命名即创造”,为上帝“创世”正名... 262创造——“无中生有”;制造——“有中生有”... 262一个好的命题,胜过一打博士论文!... 271第3节·弹指四两拨千斤,破解“轴心时代”之谜... 272古典轴心时代——古代社会——少年时期——自发的自觉性形态... 275现代轴心时代——现代社会——中年时期——自然的自觉性形态... 282第4节·巍巍乎“现代人生哲学”,彻底解开“斯芬克斯之谜”——“斯芬克斯之谜”的现代人生哲学阐释... 286一、俄狄浦斯悲剧的根源:不认识自己... 287二、斯芬克斯的真相:“诱惑”与“恐吓”即“现实社会”... 289插图:《俄狄浦斯与斯芬克斯》... 291【第八章】从“空想”到“科学”:自我反思的现代人生哲学 296附录:八幕剧本——新斯芬克斯之谜的诞生... 302序幕:新斯芬克斯之谜... 303第一幕:斯芬克斯之灾... 304第二幕:可怕的神谕:俄狄浦斯命将杀父娶母... 307第三幕:斯芬克斯与俄狄浦斯... 309第四幕:俄狄浦斯与王后... 313第五幕:俄狄浦斯与王后的婚礼... 315第六幕:神谕说出特拜城瘟疫的根源... 316第七幕:俄狄浦斯杀父娶母的真相曝光... 318第八幕:新斯芬克斯之谜的诞生... 324【后记】我有一个梦想 328
《现代人生哲学》后记的标题为“我有一个梦想”,这个梦想就是——让现代人生哲学成为所有人生命中的“必修课”。我是播种者。由于我只管播种和耕耘,而不问种子撒向哪里,而种子会落在的地方不同,一如耶稣基督关于农夫撒种的比喻:“有一个撒种的出去撒种,撒的时候,有落在路旁的,飞鸟来吃尽了。有落在土浅石头地上的,土既不深,发苗最快,日头出来一晒,因为没有根,就枯干了。有落在荆棘里的,荆棘长起来,把他挤住了。又有落在好土里的,就结实,有一百倍的,有六十倍的,有三十倍的。有耳可听的,就应当听。”“凡听见天国道理不明白的,那恶者就来,把所撒在他心里的,夺了去,这就是撒在路旁的了。撒在石头地上的,就是人听了道,当下欢喜领受,只因心里没有根,不过是暂时的,及至为道遭了患难,或是受了逼迫,立刻就跌倒了。撒在荆棘里的,就是人听了道,后来有世上的思虑、钱财的迷惑、把道挤住了,不能结实。撒在好地上的,就是人听道明白了,后来结实,有一百倍的,有六十倍的,有三十倍的。”(太13:3-9,19-23)——由于我自己不能选择土壤,故我可能将现代人生哲学大把大把地撒向了路旁、石头上、荆棘里,而只有很少一部分撒到了“好地上”,所以,我的梦还远远没有达成。——而只要有梦,我就不会醒。
说明:请有宗教信仰的朋友远离现代人生哲学。因为,它要且已经“重建巴别塔”,它对一切形式的宗教信仰具有解构、颠覆的作用。
说明:《现代人生哲学》创始于1981年:1,共用时25年;2,有三个大学7年的教学实践:06,12在南开大学(7年)、06,12泰达学院(1年)、06,12天津大学(2年)开设公选课,总选课学生超过2200人;3,2001年开始历经互联网的千锤百炼;4,当代中国出版社和武汉出版社的两位资深编辑的专业审读和编辑;5,无数师友和学生的批评、质疑、帮助;6,现实中形形色色的阻碍、打击和迫害;7,……——————————————无尽的感谢!
【第一章】现代人生哲学是时代的产物现代人生哲学认为,认识自己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我们的最终目的是实现自己,即完成自己由“石墨”到“金刚石”的升华或飞跃。所以,现代人生哲学无非是一套关于如何“造人”的理论而已。“造人”,是一个比喻:仅仅具有自然肉体的人,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真正意义上的“人”,必须经过一个后天的“创造”过程。“造人”者何?人的“自我实现”罢了。“造人”,是相对于“造天国”(或者说是“造神”)来说的:一个指向现实的个体,一个指向人类社会。现代人生哲学认为,“造人”之事业,古已有之。可以说,历史上所有的人生哲学理论也都不乏“造人”的本意,且其成果累累,但以形形色色的宗教神学为主流的人生哲学理论,它们的神秘性使其始终停留在“空想”的水平上。第1节·人——尚不存在或待成的存在有一个关于上帝“造人”的笑话,很为我们操着“汉语言”的东方人提情绪:上帝用面粉和着水造人,他将人捏好了,但需要放到烤箱里“烤熟”,否则“人”不活。烘烤需要一定的时间,上帝心急火燎,有些等不及了,就急急忙忙地打开烤箱将“人”取了出来。一看,上帝傻眼了:没熟——欧洲的“白种人”是这样出炉的。没办法,重返工。这次,上帝耐着性子,估计时间到了,他仍然没有打开烤箱,生怕再犯上次的错误。直到上帝的耐心用光,他才打开烤箱。一看,上帝又傻眼了:糊了——这便是非洲“黑种人”的来历。失败乃成功之母。我们“黄种人”,是上帝最后的、最好的、也是最满意的作品。……[1]追溯人的历史,结论是令人失望的。几乎所有伟大的思想家都不乏这样的共识:作为真正意义上的人,在历史上尚不存在。这种悲剧意义上的人类洞识,在艺术家那儿有着极为具体的形象表达,在思想家那儿是以抽象的逻辑形式表达出来的。人,是通过罗丹的雕刻刀而生成的;人,是尼采的超人的作品。在存在主义哲学中,是通过一个命题——存在先于本质——表达出来的。事实往往是让人难堪的。面对自己尚未成为人这一事实,自诩为万物之灵的人类是难以接受的。可是,事实并不照顾我们人类的自尊。事实一旦撕破了人之为人的假面,则,非人的现实就变得可以理解了。满眼充斥着痛苦无边的残疾的悲观者往往成为时代的智者,如果他们不能从满目残疾中看到希望,则,智者必终结于智者;如果能够从满目残疾中看到有一些生命在生长、在苦苦地挣扎着成长,就像一个人在大理石中渐渐地显影,则,智者就走出了自身而进入先知的行列。就像用大理石雕刻自己的形象一样,你的形象如何,你的作品就如何,你是你亲手打造、打磨出来的样子。你没有耐心,你就是粗制滥造的;你没有设计,你就是没有图纸在盲目施工,结果多会是半途而废或功亏一篑;你精雕细琢,那么,你很可能就成为一件艺术品。人,就是你从手中的大理石中雕刻而成的。由于你眼力不济,你是很难看到大理石中所隐约勾画出来的人的轮廓的,你匆忙下手,你糟踏了这块造人的材料。你不可能是人。造人的工作由来已久,造人的工程也古已有之。但这些工作、工程,在历史上一般为宗教神学或准宗教神学所垄断,“造人”之艰难从《创世记》的顺序可以见出(第六天)。诸宗教神学或准宗教神学,除佛教外,对于造人来说并不十分热衷,或许因此工作太琐碎、微不足道而难入其法眼,它们更热衷的是“造天国”。于是,历史上,人们所见到的大多为“造天国”的宏大的、类的解放的神话等乌托邦,而没有认真地去做“零星”的造人工作。人类在20世纪末开始的造人——克隆人——工程,仅仅是生物学意义上的造人,而非是社会学、人类学、哲学意义上的造人。从哲学的意义上来说,全人类性的造人工程迄今尚未正式开始。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造人工程,历史上的人类个体就很难站立起来。现代人生哲学将人的形象、大致轮廓清晰地印在、烙在你的大理石上,你只要精心地雕刻,我不骗你:尽管你的技艺暂时尚不甚精湛,但,你的技艺会随着你的雕琢的深入而渐渐精湛起来,你是可以雕出你自己来的。在雕刻的过程中,随着你的形象不断清晰,你将获得真正的自信和巨大的满足。——如果我们能够从“造天国”的妄想、幻想中走出来,就不难理解:没有一种工作像造人这种工作那样让人激动和自豪的了,没有一种事业像造人这种事业那样意义崇高和伟大的了。造人的工作在古典轴心时代有过成功的范例,但,相对来说只是极个别的特例。因为那时人类普遍交往和联系没有形成,故只能是小作坊式的手工操作。之后,在两千多年里,这一工作几乎停了工。思想家们尽管不懈地大白天“提灯找人”,但,他们往往一无所获。我们仅仅从神话和大艺术家如帕潘德里欧、米开朗基罗、罗丹等人那儿才隐约见出人的原型。今天——现代轴心时代——不同了,人类普遍交往和联系即全球化已经形成,大工业式的现代化社会生产将取代以往的个体化生产,造人的“作坊”,将为造人的“工程”所取代。当代,造人是一个工程,是一个由亿万人参与的人类历史上旷古未有的工程。这个工程,人类用了三千多年来奠基,最终,随着“人的宣言”的一声号角,正式开工了。现代人生哲学与其他思想体系的原则区别:“造人”与“造天国”历史上几乎一切伟大的思想体系,大都有一个崇高而宏大的主题——“造天国”,而“造人”这个主题,一般是被排斥在主流思想体系之外的,但,历史上并不乏它的踪迹。“造人”主题,在东方佛教思想体系中有着极其深刻的探讨,且自古以来就为历史上几乎所有伟大的艺术家和气功家、灵修者和隐士等所实践着。1848年,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思想家马克思和恩格斯为国际共产主义者同盟合写的《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一个半世纪以来,“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随着《共产党宣言》的问世,真正地走进了、巨大地改变了世界历史。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马克思和恩格斯为了人的彻底解放,为人类设计了一个美好如天国一般的“制度”,但,他们忽视了,任何“制度”,都首先需要由现实的个人来支撑,特别是他们所设计的“共产主义制度”,更是一个不同于历史上一切制度的全新的制度,这样的制度,是不可能由旧制度下的个人来建成的,它必须由与之相匹配的全新的个人来支撑。一个真正自由民主的社会,不可能是一群奴才造出来的,它是堂堂正正的个人造出来的。[2]“造人”与“造天国”,是现代人生哲学与历史上一切其他的思想体系的根本的、本质性的原则区别。一个从微观着手并最终指向现世的、现实的个人,一个从宏观着手并最终指向遥远的、可能的未来社会。“造人”与“造天国”出发点和最终归宿的不同,决定了它们的具体操作手段和途径的不同。“造天国”是全人类性的浩大工程,它是个人无能为力的,它必然要求诉诸大规模的、轰轰烈烈的群众运动,在这个运动中,“个人”是微不足道的,他是整个宏大工程中的“螺丝钉”,他仅仅是一个实现类的伟大目标的“工具”,而且,“造天国”往往又是通过各种形式的“造神”来进行的;而“造人”,则完全是个人的事情,在这件事情上面,他人是帮不上什么忙的,它要求的是认认真真、踏踏实实、默默无闻的个体的亲自努力,它像康德那样宣称,个人是目的,而不是工具。其实,这一思想在大多数成熟的思想体系那儿都有反映。《圣经》中就曾有这样的质问:人若挣得全世界,而最终搭上了自己的性命,哪一个更合算呢?……历史证明,“造天国”,此路不通。那么,是否可能有一条绕过“造天国”而同样可以达成人类最终自由和幸福的途径呢?笔者认为,有这样一条途径,且是唯一的途径,这就是“造人”。“造人”是“造天国”的不可绕过的前提。因为,没有千千万万被造成的“人”支撑,“天国”就是建在流沙之上的,“天国”的坍塌造成无边的灾难就是不可避免的。[3]“造人”,是现代人生哲学的唯一旨归。现代人生哲学不仅与“造天国”的思想体系有着根本的差异,而且,它与当下各国,特别是我们中国的教育理念——“造人才”——也是根本对立的。现代人生哲学是一套教育哲学理论对人来说,最大或最重要的学问是关于人生的学问。——如果我们说的是有道理或正确的话,那么,我们的青年大学生们,到毕业时可能都已学到了很多具体的学问、知识,可是,他们却漏掉了自己作为人来说的最大或最重要的学问——能够使自己安身立命的“人生哲学”。众所周知,中国传统文化、哲学思想的精髓就是关于人生的大学问,儒家经典之一《大学》就是专门讨论“大学”教育即治学的最高境界的。它指出: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它具体提出了大学教育的三个纲领和八个条目:三个纲领是“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八个条目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可是,这种学问离我们久矣!当知,人的受教育过程,是人生的一个“自然”阶段,它就是人的“生活本身”,它不应以“未来”的“工作”为目的,它不应成为人将来“谋生”的“手段”。《圣经·马太福音》里有言:你看那天上的飞鸟,也不种、也不收、也不积蓄在仓里,但它从不为明天的食粮发愁!——可怜的人啊!当下中国的大学理念,是彻底颠倒的。它们奉行的是功利性的“造人才”而非是以人为本的“造人”理念。我们当下的教育理念与“教书育人”即“造人”的教育理念完全背道而驰。全国人民全都成了教育的牺牲品——工具。在考试的车轮上,人们只有“为明天活着”而不能“活在当下”。可是,明日复明日,何日是尽头?!——退休?我们看到那些被当作“工具”使用过的风烛残年、老牛破车的“退休”的老人了,他们“幸福”吗?!与现实的人生相对立、完全颠倒和荒谬的教育理念,使我们唯一的、宝贵的人生半途而废,最终陷入“夭折”的深渊。一般来说,天下万物都有“春夏秋冬”四季,可是,现实中,我们能看到真正进入“冬季”的人吗?!为什么先秦等“古典轴心时代”出现了那么多伟大的思想家?无他,那是一个有不少人可以活到“冬季”的时代罢了。从根本上来说,今天的人不仅没有超越古人,相反,我们是远远地落后于古人啊!缺少科学的人生哲学教育的青年人,很难走出人生的迷惘;不以“造人”为旨归的大学,不过是些生产“人才”的“工厂”罢了!温家宝总理焦虑于我们的大学培养不出“大师级的人才”,[4]当知原因何在?第一,缺少一个判断大师级人才的客观标准。我们要知道何为大师级人才。——只有确立了一个客观的标准,才能够谈得上如何造就大师级人才的问题。“人皆可以为尧舜”。所谓大师级人才,无非就是将一个人的聪明才智或潜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的人而已。普通人之所以成不了大师级人才,就在于他们的聪明才智或潜能得不到充分的发展和实现。——明白并确立了大师级人才的客观标准,那么,剩下的问题就是如何创造一个能够使人的聪明才智或潜能最大限度地发展和实现的条件的问题了。第二,目前缺乏造就大师级人才的必要条件。历史上,大师就如天然金刚石一样,他的出现往往是靠偶然因素造成的;今天,我们要人为地造就大师级人才,就需要了解造就大师级人才的必要条件,就如要制造人造金刚石必须先了解制造人造金刚石的技术条件一样。而这一条件,远远不是教育本身能够提供的,温总理顾问的一些校长和专家的建议的根本不足,就在于他们就教育谈教育,而忽视了在教育之内根本无法提供使一个人成为大师级人才的必要条件。因此,如果温总理只请教育专家作顾问,无助于解决大师级人才缺乏的问题。大师级人才的造就,需要社会和教育的综合条件。既然我们知道所谓大师级人才就是一个人的聪明才智或潜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的人,那么,造就大师级人才的必要条件就应该是提供使人的聪明才智或潜能最大限度地实现出来的条件了。这样一来,造就大师级人才的必要条件我们就可以归纳为最基本的两个:一个是外部条件。即,必须有一个自由、公平、正义、民主、平等、和谐,较少个人精神压抑的社会环境。对于人为地制造大师级人才来说,这一条是首要的(而对于非人为制造而言,这一条并不是必要的)。否则,大师级人才就会被窒息在恶劣的社会环境之中。我们当下最缺的就是这一个条件。再一个是内部的理论条件。即,必要有一套能够使人的聪明才智或潜能充分地发挥出来的科学的理论体系。这套理论体系,就是一套变“石墨”(非大师级人才)为“金刚石”(大师级人才)的具体操作技术。既然要人造大师级人才,就需要一套生成大师级人才的具体操作技术或图纸、模型。若有了上述两大条件,何愁造不出大师级人才?!在所有技术中,“造人”的技术是最最首要的。所谓“造人”,无非就是使人的聪明才智或潜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实现出来而已,即,将人由普通人造成大师级人才而已。老子说,“治大国若烹小鲜”。由于条件不具备,堂堂大国的总理忧虑于缺乏大师级的人才,也是可以理解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我在2004年出版的教育哲学著作《走火入魔的英语》中写道:中华民族是有希望的,关键是我们必须认识自己。只有认识了自己的民族,才有能力并敢于担当责任,才会具有“自尊”。一个具有自尊的民族,就是一个成熟和壮大起来的民族,这样的民族,没有任何一个其他民族会和敢轻视它。我们翘首以待中华民族的醒来!一个民族的醒来,最需要的是教育。当然不是像今天这样摧残人的教育了!中国当下的教育理念从“造人才”到“造人”的革命性转换,必是中国教育理念的一个哥白尼式革命!现代人生哲学,实际上是一套教育哲学理论;所有的哲学家、思想家,无非是教育家罢了。[5]第2节·现代人生哲学是全球化时代的必然产物世界历史发展到当代,一切现象显示:人类正在走向成熟,进入成年阶段。人类在科学技术和经济领域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为新世纪的创生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然而,种种社会迹象和人类目前的处境也充分表明:一个更加重要的课题——人本身、人往何处去的问题——却没有从理论上得到解决。于是,几千年来,“人,要认识你自己”的人类呐喊非但没有过时,反而变成了21世纪最重要的课题。无数证据表明,人类在新的世纪里,需要真正科学的人生哲学理论。一般认为,人生哲学是对于人生的终极问题的探讨,即对于人生意义和价值的终极追寻。历史上的人生哲学基本上可以说是一种宗教性的伦理道德学说,它们往往先验地设定某种“属神”的“人的本质”,以先验的伦理道德上的“应该”、“必须”等绝对命令来要求人们。这样的人生哲学与现实的人生多是相互外在和对立的,因为它们有意无意地设定了一个高于个人的绝对主体——上帝及其代言人。在本书中,笔者并不想沿着传统的思路去追问人生的终极意义和价值,去为人类设定一种终极的伦理道德性的目标和理想以供人们信仰,而是试图把人生发展的规律性作为自己的主要研究对象和内容,通过对于人生发展的一般规律的揭示和客观描述,力求达到对人生之谜的可能的解答。我们这样做的理由之一是,我们坚信人生发展是有规律的,且这种规律性是可以为我们所认识和揭示的。在这一点上,我们既是理性的,又是非理性的,借用科学哲学家卡尔·波普尔的说法是:我们是“批判理性主义”的。而且,我们所说的人生发展的“规律性”,也决非是波普尔所批判的“历史决定论”意义上的规律性,而是有个体的人的主观意志参与的辩证的规律性。在笔者看来,人生即人的所有的活动和整个生命历程,它无处不在,贯穿于人的生命的始终,别说是物质性的生产劳动和实践活动,就连我们对于人生的哲学探讨本身也是一种人生。我们把本书对于人生及其发展规律的一系列哲学探讨,称之为“现代人生哲学”。我们的这种探讨由于以人生发展的规律性为主,故主要倾向于历史(历时)性、阶段性、过程性、体系性的维度,这样,在人生发展的共时性、平面性、状态性、形态性的维度就显得较弱。不过,最终我们要达成历时性与共时性的辩证统一。“现代人生哲学”有其特殊的含义,它是相对于古典轴心时代那些伟大的思想家所创造出来的——“古典人生哲学”而言的;“现代”,不应该理解成一个与“古代”或“近代”相对立的“历时性”的概念。[6] 在除人生哲学以外的几乎任何一门学问面前,人们都会谦虚地低下头来承认自己的无知,但如果说起人生哲学,几乎每个人都会滔滔不绝,仿佛它是最简单、最不需要学问的一门学问。这种现象说明:一,人生哲学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我们可以毫不费力地、不假思索地谈论它,因为谈论它本身就是一种人生;二,人生哲学的确是一个问题,是一个被掩盖的、悬而未决的问题,因为人们并没有把它当成一个问题,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而如果我们把人生哲学真的当成一个问题,则在这个问题上面,我敢说,没有一个老人敢说自己比一个孩童懂得更多,也没有一个学富五车的教授敢说自己比一个目不识丁的农民懂得更多。如此说来,对人生哲学的了解或悟解,并不以知识或阅历的多少为标准。人们尽可以滔滔不绝地谈论人生哲学,但如果我们认真地反思一下,很快就会明白,人们所谈论的人生哲学,有相当一部分无非是一些似是而非的、人云亦云的俗套。人生哲学,对于一般意义上即抽象的人来说,它并不是一种最必需的需要,而是一种特殊的、历史性的需要,因为即使没有人生哲学,人类个体也能照常活着、生活着人生,就像没有生理学的知识人们照常生育一样。抽象地说,任何人、任何时代都需要人生哲学的指导,但由于时代的不同,这种需要并不是完全相同和迫切的。因为人类首先要解决的、最必需的需要是维持生命存在的吃、喝、穿、住等基本生存需要即优势需要或如马克思所说的物质生活资料的需要(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已相当出色地证明了这一点)。这一需要在历史上绝对性地统治着、支配着人类的一切活动。与动物不同,人类的物质生活需要的满足只能是通过自己的生产劳动来达成,而由于历史上人类劳动生产力的低下和落后导致的物质生活资料的匮乏,人类的生存性的劳动只能是无休无止的,而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历史上人类从总体上来说还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