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三号还能再战十年30年是真的吗?

“嫦娥三号 探测器于日凌晨在西昌发射中心发射成功.“嫦娥三号 经过几次成功变轨以后.探测器状态极其良好.成功进入绕月轨道.12月14日21时11分.“嫦娥三号 探测器在月球表面预选着陆区域成功着陆.标志我国已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实现地外天体软着陆的国家. 设“嫦娥三号 探测器环绕月球的运动为匀速圆周运动.它距月球表面的高度为h.已知月球表面的 题目和参考答案——精英家教网——
暑假天气热?在家里学北京名师课程,
& 题目详情
“嫦娥三号”探测器于日凌晨在西昌发射中心发射成功.“嫦娥三号”经过几次成功变轨以后,探测器状态极其良好,成功进入绕月轨道.12月14日21时11分,“嫦娥三号”探测器在月球表面预选着陆区域成功着陆,标志我国已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实现地外天体软着陆的国家.&设“嫦娥三号”探测器环绕月球的运动为匀速圆周运动,它距月球表面的高度为h,已知月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为g、月球半径为R,引力常量为G,则(1)探测器绕月球运动的向心加速度为多大;(2)探测器绕月球运动的周期为多大.
分析:根据物体在月球表面所受的万有引力等于重力GMmR2=mg,以及牛顿第二定律有GMm′(R+h)2=m′a,两式化简可得探测器绕月球运动的向心加速度.万有引力提供探测器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有GMm′(R+h)2=m′(2πT)2(R+h),化简可得探测器绕月球运动的周期.解答:解:(1)对于月球表面附近的物体有GMmR2=mg------①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GMm′(R+h)2=m′a------②②①两式相比,化简解得a=R2g(R+h)2(2)万有引力提供探测器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有GMm′(R+h)2=m′(2πT)2(R+h)------③由①③两式,解得&T=2π(R+h)3gR2答:(1)探测器绕月球运动的向心加速度为R2g(R+h)2;(2)探测器绕月球运动的周期为2π(R+h)3gR2.点评:解决本题的关键掌握万有引力等于重力GMmR2=mg和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GMm′(R+h)2=m′(2πT)2(R+h)这两个理论,并能灵活运用.
请在这里输入关键词:
科目:高中物理
“嫦娥三号”探测器于日1时30分,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嫦娥三号”携“玉兔号”月球车首次实现月球软着落并开展月表形貌与地质构造调查等科学探测.设探测器绕月球做匀速圆周运动,变轨后在较低的近月轨道上仍做匀速圆周运动,已知月球半径为R,月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为g,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变轨后与变轨前相比周期变大B、变轨后与变轨前相比角速度变小C、月球的第一宇宙速度可表示为D、变轨后与变轨前相比向心加速度变小
科目:高中物理
“嫦娥三号”探测器于日凌晨1时30分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5天之后成功实施三次近月制动,顺利进入轨道高度约为100公里的圆形环月工作轨道.如图是“嫦娥三号”探测器的图象,你认为在下述运动情境中“嫦娥三号”可视作质点的是(  )
A、研究它绕月球飞行时的速度大小时B、研究它在月球表面软着落的制动过程中,保持探测器姿态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时C、研究它工作状态时太阳能电池板展开后的角度时D、研究它在近月点制动变化轨道时调整探测器姿态状况时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学年北京市大兴区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物理试卷(解析版)
题型:计算题
(7分)“嫦娥三号”探测器于日凌晨在西昌发射中心发射成功。“嫦娥三号”经过几次成功变轨以后,探测器状态极其良好,成功进入绕月轨道。12月14日21时11分,“嫦娥三号”探测器在月球表面预选着陆区域成功着陆,标志我国已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实现地外天体软着陆的国家。 设“嫦娥三号”探测器环绕月球的运动为匀速圆周运动,它距月球表面的高度为h,已知月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为g、月球半径为R,引力常量为G,则(1)探测器绕月球运动的向心加速度为多大;(2)探测器绕月球运动的周期为多大。&
科目:高中物理
&“嫦娥三号”探测器于日凌晨1时30分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5天之后成功实施三次近月制动,顺利进入轨道高度约为100公里的圆形环月工作轨道。如图是“嫦娥三号”探测器的图像,你认为在下述运动情境中 “嫦娥三号”可视作质点的是
A.研究它绕月球飞行时的速度大小时 B.研究它在月球表面软着落的制动过程中,保持探测器姿态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时 C.研究它工作状态时太阳能电池板展开后的角度时 D.研究它在近月点制动变化轨道时调整探测器姿态状况时
精英家教网新版app上线啦!用app只需扫描书本条形码就能找到作业,家长给孩子检查作业更省心,同学们作业对答案更方便,扫描上方二维码立刻安装!
请输入姓名
请输入手机号嫦娥三号公布最新科研成果:着陆器状态良好 月球车停止工作_外星探索
来源:映象网
[摘要] 前些天我们说了中国的嫦娥三号打破了世界纪录,成为了工作时间最长的月球探测器。而且也为我国取得了许多宝贵资料,证明了月球没有水等重要信息。接下来我们就看看国防科工……
前些天我们说了中国的嫦娥三号打破了世界纪录,成为了工作时间最长的月球探测器。而且也为我国取得了许多宝贵资料,证明了月球没有水等重要信息。接下来我们就看看国防科工局公布的最新成果。
资料图:嫦娥三号着陆器
国防科工局日前介绍,“嫦娥三号”月球探测器自2013年12月成功着陆月球之后,已经在月球停留超过两年半时间,创下在月球表面工作时间最长的世界纪录。截至目前,“嫦娥三号”获得的大量数据已经形成了丰硕的科研成果,其中多项都属于世界首次,并得到了国际同行的认可。
一共有8个科学设备
据介绍,“嫦娥三号”上一共有8个科学设备,按照功能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类用来观察月球,主要设备包括全景相机、地形地貌相机、测月雷达等;
第二类是用来观测宇宙,主要由月基光学望远镜承担;
还有一类是观察地球周围的等离子层,也就是极紫外相机。
在这其中很多科学设备都是第一次使用。
资料图:玉兔号月球车
完成首幅月球地质剖面图
为了更好了解月球,“嫦娥三号”首次使用了一台新研制的测月雷达,利用它“嫦娥三号”完成了首幅月球地质剖面图,展现了月球表面以下330米深度的地质结构特征和演化过程,并发现了一种全新的岩石——月球玄武岩。通过这些数据,可以了解月球从形成到现在的演变历史。
完成首次天体普查
在观测太空方面,“嫦娥三号”上首次使用了一台光学望远镜,它就像是“嫦娥三号”着陆器的一双眼睛。由于月球没有大气层,相当于一个没有云层的“透明”球体,所以在抬头仰望太空的时候,就不会受到云层的干扰。这样一来,就可以把“目光”投向任何一片天空。
此外,由于月球转动周期相对较慢,为观测同一个天体的变化情况提供了便利。于是科学家利用月基光学望远镜,给月球北极上方区域的天体做了一次科学普查。
中科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魏建彦表示,这相当于人类的人口普查一样,它是人类历史上在紫外波段的第一次“巡天”。以后,天文学家在历史上可以不断用它做对比研究。
资料图:玉兔号月球车 来源:新华网
首次证明月球没有水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好奇月球上到底有没有水。对于这个问题,月基光学望远镜给出的答案是:没有。
中科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魏建彦称:“我们测量了月球地表层以上水的含量,得到了有史以来最低的一个测量值,这个测量值符合预期。”这是首次明确证明月球上没有水。
首次获得地球等离子体层图像
“嫦娥三号”的另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观察它的故乡——地球。在地球周围有几道天然屏障,其中第一个就是等离子体层,它可以延伸到地球表面以外四万公里左右。着陆器上安装的全球首个极紫外相机,就是专门用来观测等离子体层变化的设备。
太阳风暴形成的巨大脉冲,会对围绕地球运转的人造天体,比如导航卫星、通信卫星等的通信功能造成严重破坏。将等离子体层变化作为监测太阳风暴的风向标,这是“嫦娥三号”独有的本领。目前极紫外相机已获取了1300多幅地球等离子体层图像数据。为空间天气预报提供了大量依据,保障了地面通讯,以及地面与航天器之间的通讯安全。
资料图:玉兔号月球车 来源:新华网
着陆器状态良好 月球车停止工作
“嫦娥三号”月球探测器包括着陆器和巡视器两部分,两个设备上共装有8台科学仪器。这次公布的最新科研成果,就是由这8台仪器提供的。 #p#分页标题#e#
今年7月28日,“嫦娥三号”着陆器进入到第33个休眠期,大概持续半个月。跟地球一样,月球上也有白天和黑夜,此次嫦娥三号着陆器进入休眠期,相当于是在晚上睡觉。
一般来说一个月夜是14天左右,月夜期间,由于温度比较低,达到零下180摄氏度,研制人员给着陆器配备了一台电暖气,产生的热量可以传导到每一个角落,让着陆器能够舒舒服服的“睡上一觉”。
不同于着陆器,“玉兔号”月球车能够在月球行走,这次公布的全世界第一幅月球地质剖面图,就是它所携带的科学设备拍摄的。目前“玉兔号”月球车已经完成了使命,停止工作。
我国“组合动力飞行器”开始研制
浩瀚的宇宙太空对于普通人而言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但现在我国研制的一项新技术有望改变这个现状。来自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的消息,我国“组合动力飞行器”项目已经开始研制,这就意味着,普通人上太空的成本和门槛,,未来将有望大大降低。
我国正在进行研制的“组合动力飞行器”,是一种集成涡轮发动机、冲压发动机、火箭发动机等多种动力的飞行器。根据设计,它在起飞时,会使用普通飞机所配备的涡轮发动机,当飞行器达到一定速度后,再使用适应高速飞行的冲压发动机进行冲刺,最后在大气稀薄的地方点燃火箭发动机,实现入轨。
通过多种发动机“各司其职”,在距离地面几十公里的大气层以内,组合动力飞行器利用氧气就可以完成飞行,进入太空之后,再使用不依赖空气的火箭发动机,这样就大大降低了进入太空的成本,未来它将主要应用于距离地球几十公里到几百公里的太空飞行。
(责任编辑:映象网科技频道)
文章关键词:嫦娥,三号,公布,最新,科研成果,着陆器,状态,良好,月球车
映象网科技频道
映象网科技频道
映象网科技频道
映象网科技频道
映象网科技频道
映象网科技频道
映象网科技频道
映象网科技频道
映象网科技频道
映象网科技频道
映象网科技频道
映象网科技频道
映象网科技频道
映象网科技频道
映象网科技频道
映象网科技频道
加载更多新闻
网民认为,如果继续走拼价格、拼发货量、拼烧钱营销的老路,国产手机最终会因供应链长期受制于人而失掉市场。因此,加大技术开发投入尤其是核心技术专利研发,并控制供应链,在资金、人才等方面加强配套,才能根本扭转“大而不强”地位。
阅读下一篇
本以为和乐视的合作能够帮助酷派这个老牌手机品牌走出泥淖,但从现状来看,酷派的复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就在4月21日,酷派发布公告称,截止日经营亏损约为港币4.6亿元
频道热线电话
客服/投稿邮箱:tech@
经营许可证编号:豫B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许可证号:1605124视界 | 天舟一号首次释放立方星 嫦娥三号还能再战30年!中国太空技术令外国网友心悦诚服……
我的图书馆
视界 | 天舟一号首次释放立方星 嫦娥三号还能再战30年!中国太空技术令外国网友心悦诚服……
参小考 参考消息
微信号 ckxxwx
功能介绍 纵览外国媒体每日报道精选
1970年,“东方红一号”让全世界第一次听到了中国卫星的声音;而今天,中国航天人高奏凯歌,继续迈向更深更远的星空。 新加坡《联合早报》文章称,北京时间8月1日15时3分,中国天舟一号货运飞船成功在轨释放一颗立方星,随即被地面成功捕获。▲天舟一号 这是中国第一次通过飞船系统采用在轨储存方式释放立方星,为后续中国空间站开展微纳卫星部署发射及在轨服务奠定了技术基础。而该星也将开展相关航天新技术的试验验证。 不久前,芬兰媒体报道称,在登陆月球三年半后,中国的嫦娥三号月球探测器和其安放在月球表面上的紫外望远镜(即LUT)仍在运转。▲嫦娥三号 事实上,嫦娥三号探测器的电源还可持续30年。这可惊呆了不少外国网友。 在美国论坛网站reddit上,有网友评论道,此前从来不知道嫦娥三号还在运行,更别提这个紫外望远镜了。现在3年半过去了,它醒了,这是科学界的福音!期待今年晚些时候的嫦娥五号升空! 另一个网友表示自打脸:“我原以为中国制造都用不久呢,这真是印象深刻。” 网友纷纷留言赞扬默默进行基础研究的中国人——“各个国家大搞太空竞赛无非为了超过对方,如今真正搞学术的却没人来关注。”“所以中国好样的!” 有网友提到钱学森,称当时美国让他离开,是因为根本不相信这个人能带动中国太空计划起飞。“他们不认为中国人有能力干这件事”。▲钱学森 点击下方视频,看看中国在太空领域的最新成就以及外国网友们的看法吧↓↓ 据了解,经过在月球上14个地球日长的夜间冬眠后,嫦娥三号的着陆器仍然能自动醒来,与地面站保持接触。“她”的能量来自于放射性同位素热电机和太阳能电池板。 2013年12月,与嫦娥三号“奔月”的还有玉兔号月球车。按照原本的设计,嫦娥三号的使用寿命是1年,玉兔号月球车的使用寿命是3个月。▲玉兔号月球车 现在,“玉兔”已经功成身退,而“嫦娥”还坚守在“广寒宫”,向地球发回数据,成了“劳模”一枚。 其中,有部分数据就来自LUT。 因为缺乏氧气,月球成了进行紫外天文学研究的主要场所。此前,美国已经在月球上部署过紫外望远镜,但那是需要宇航员手动操作的。LUT则是第一个放置在外天体上的自动遥控望远镜。 LUT一直在监测变星(指亮度与电磁辐射不稳定的,经常变化并且伴随着其他物理变化的恒星)和太阳这样的恒星,还在嫦娥三号着陆所在的陨石撞击盆地进行测量工作。▲嫦娥三号拍摄的月球表面的照片 它也确实得到了一些很有趣的结果。它通过探测得到的月球外大气层的含水量,比以前探月任务中得到的结果低了两个数量级。事实上,掌握这些精确数据对月球基地的建设十分重要。 英国《每日电讯报》此前刊文称,中国正一步步实现自己的载人登月计划。 详细的构想已经浮出水面,整个登月任务分为一艘载人宇宙飞船、一架运载火箭以及一台月球着陆器。相关的计划已经付诸实施,官方批准和资金都不是问题。 《每日电讯报》文章称,中国已经在2003年成为了世界第三个成功自主发射火箭的国家,现在已经成为第三个推进实施登月计划的国家。 而中国的征途是更为遥远的星辰大海,包括运行自己的太空站,在太空中进行科学实验等。这次天舟一号释放立方星也是计划中的一部分。 立方星是一种卫星,非常小巧,重量只有1千克,体积为10厘米×10厘米×10厘米。这种卫星身材虽小,但用途广泛,在通信广播、对地观测、科技试验等各个领域都能发挥作用。 更重要的是,立方星造价低廉,其主流的“一箭多星”的发射方式又能大大提高了发射利用率,可以减少不少成本。 不少国家和机构正着眼于这个“小不点”——欧洲航天局已着手开发立方星探月项目,厄瓜多尔、秘鲁等国通过发射立方体纳卫星(由若干颗立方星组成)圆了“航天梦”。今年,印度创造了“1箭104星”的世界纪录,其中大部分也是立方星或立方体纳卫星。 中国这次通过飞船系统采用在轨储存方式释放立方星,又是一种新的发射方式。 美国《外交学者》网站刊文称,西方分析人士总是习惯通过“太空竞赛”的思维去观察中国的太空计划。而事实上,中国是将太空看成了一个可以居住、工作、创造财富的地方。在西方还在好斗地揣测中国的意图时,中国正逐步推进航天任务,以期实现长远的经济发展目标。飞向宇宙,浩瀚无垠!欢迎转发分享↗↗
长按二维码向我转账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微信 iOS 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二维码转账支持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关注该公众号
即将打开''小程序
馆藏&28705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中国核飞船研发应用进入最后准备 已进行超30年_网易数码
中国核飞船研发应用进入最后准备 已进行超30年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摘要:根据2014年中俄之间的一系列频繁交往,并以乌克兰等地缘争端为背景,俄罗斯战略和技术分析中心专家瓦西里·卡申日前发表文章认为,中俄军技合作方面或出现新的涉及更为敏感领域的维度与视角,比如核潜艇的设计与建造,乃至“中方感兴趣的航天器核反应堆技术”。“核动力航天器”这个关键词,显示了中国人对于航天探索的更远大计划。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究员、“嫦娥三号”总设计师孙泽洲对《瞭望东方周刊》说:“从技术发展上来讲,如果以后要对比如木星这些距离太阳更远的行星进行探测,完全依靠太阳能不太现实,这时对空间核动力的应用就会有比较大的需求。”中国的核动力航天器研发计划,自上世纪70年代至今已超过30年。如今,它正在进行对应用的最后准备。中国需要核动力飞船此前在2013年12月初发射的“嫦娥三号”,并没有像早前人们预料的那样使用核电池。孙泽洲说,在“嫦娥三号”的论证过程中,也对是否使用核电池进行过详细分析和论证,但最终没有使用,“只是使用了同位素热源,也就是核热源。”所谓核电池又叫“放射性同位素电池”,它主要通过半导体换能器将同位素在衰变过程中不断放出的具有热能的射线转变为电能。而热源只提供热能。核电池体积小,硬币大小就可以具有比普通化学电池上百万倍的效能。自上世纪60年代开始,美国在“阿波罗”等计划中就使用了核电池,2012年抵达火星的“好奇号”火星车上的核电池,据称可以使用14年。2004年,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正式启动航天用同位素电池研发,2006年研制出中国第一颗同位素电池。不过,与真正的空间核反应堆相比,核电池无论从技术还是应用来讲,都已经比较成熟。目前对于中国研发空间核反应堆的最权威消息,来自2009年国家能源局能源节约和科技装备司的信息:中国于20世纪70年代开始空间核反应堆的研究工作,后一度中止。“九五”期间,空间核反应堆研究被列入总装备部预先研究项目,由原子能院和空间技术研究院共同承担,完成了空间核反应堆概念设计。“十五”起,中国人开始了空间核反应堆初步设计和关键技术攻关,在设计技术、制造技术、试验技术以及安全研究等方面均取得一定突破。目前项目处于从技术设计到施工设计的过渡阶段,正进行设备和部件的研制和单项试验。当时公布的计划是“2015年完成地面试验,2020年定型,2025年发射百千瓦级核反应堆试验星”,进行在轨演示验证,掌握超大功率空间核反应堆电源技术。2013年12月,作为一项公开的科研成果,在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502所和北京空间飞行器总体设计部合作的“863”课题“核动力航天器总体技术和安全研究”中,顺利完成了“空间大功率核电推进方案”研究工作。这个课题组提出了载人火星飞船的核动力系统方案,并对核动力飞船在火星的起降进行了设计与优化。孙泽洲称,中国目前完全具备火星探测能力,包括运载火箭发射能力、测控能力等多个方面。他进一步分析说,即将研制成功的“长征五号”可以胜任近地小行星、金星、木星的环绕探测;可以支撑火星的无人着陆探测,但对于火星的采样返回,则需要比“长征五号”运载能力更大的火箭。孙泽洲认为,未来15年内中国会有对木星的探测规划。而在未来10年内,对核动力航天技术的需求会更加迫切。同时,他强调,空间核应用的安全性应排在第一位。“一旦发射任务出现问题,要确保不出现核泄漏。”核科学与技术专家、中科院院士陈达同样认为,空间核应用安全问题非常重要。“苏联的核能航天器就曾掉下来过,人们就遭殃了。”他对《瞭望东方周刊》说。诸多难题待解美国、苏联的核动力航天器曾多次发生意外,尤为著名的是苏联的核动力卫星“宇宙—954”、“宇宙—1402”的核反应堆与母体脱离后,助推级发生故障,没能把反应堆送入预定轨道。日,“宇宙—954”的放射性残骸散落在加拿大北部的无人冻土带,放射性物质污染了地表,加拿大政府评估损失达1200万美元。携带核动力装置的苏联雷达侦察卫星“宇宙—1402”在日失去控制,好在核动力部分后来在南大西洋中间阿森松岛西南上空进入稠密层时烧毁。陈达说:“国际上一些国家在做空间核动力应用方面的研究,也不是一帆风顺的,这比较复杂。”空间核反应堆带来的大问题体现在核反应、核辐射对航天器启动、调控、刹车等方面的影响。尤其对于未来的核动力飞船而言,需要解决核反应堆的设计、制造、控制、冷却、辐射屏蔽、排气污染、高效率热电转换等一系列技术难题。特别是核反应堆产生的辐射对宇航员的健康会构成很大威胁,这就需要飞船必须对核辐射进行屏蔽保护,确保宇航员和船载货物不受辐射以及来自反应堆高热的影响,但这样将大大增加探测器的重量。陈达说,空间核应用过程中,核反应衰变不存在问题,但在真空、超低温的环境下,对核反应材料、能量输送材料有很高的要求。中国已经进行了几十年的核能研究,为航天核动力研究作了不少铺垫,“太空中核动力应用比地面上复杂很多,问题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材料问题、技术问题、转换方式问题、新的组建的问题等多方面问题。具体表现在比如怎样把核能转换为电能。”他说。孙泽洲则认为,从实际应用来讲,核能的效率、核能的热排散等方面会有很大挑战。在地面上核反应冷却较为容易解决,空间核反应堆面临现实的散热冷却难题。而在绕月探测工程、“嫦娥一号”系统总指挥兼总设计、中国工程院院士叶培建看来,空间核动力的研发和使用有很多困难。
“地面上使用核能,可以不考虑体积、能耗,冷却也比较好办。太空中各种条件都受限制,因此,把核能用到太空中,必须克服空间所带来的一些问题,比如核元素的体积、功耗等方面。要找出和地面上不同的获取核动力的方法。”叶培建告诉本刊,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的相关课题组正在研究这方面的问题。而导弹总体设计专家、中科院院士刘宝镛对《瞭望东方周刊》称,空间核动力应用“难度在于把核动力发动机研制出来”。但无论如何,叶培建认为,空间核动力应用是中国人必须要做的研究方向。“首先,未来更深层次的深空探测,太阳起不到作用,要靠核动力;第二,近地轨道发射大功率火箭还是要靠核动力。”
本文来源:cnbeta网站
责任编辑:王晓易_NE0011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吉翁还能再战十年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