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了好多话,只水能够听见人说话了其中一小段是什么成语

  序  1  “East
west,home
best。”记得初中二年级英语课上,郭孝彬老师曾出过这样一句英语,让大家翻译中文什么意思。我反应很快,还编了句顺口溜:“不管东和西,最好在家里。”郭老师先笑笑,见同学们都不发言,便公布答案:“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素爱文字的我不由连连点头。从这里完全可以看出,中国的俗语多么有趣,进而不由不感叹中国汉字的魅力。  其实,除俗语、话语这类来自民间的“下里巴人”之外,还有一类来自官方的“阳春白雪”——成语更令人叫绝。  成语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有着悠久历史的文化元素。说独有,是因为成语如果翻译成外文,老外肯定看不懂。因为每个成语都来自不同的环境,不少成语已经与原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比如“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原意是从正面迷惑敌人,用来掩盖自己的攻击路线,而从侧翼进行突然袭击;但用在现在,多为偷情或通奸的代名词。说悠久一点不假。成语产生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东周时期。《春秋》、《战国策》、《山海经》等古书里面就产生了大量的成语。其国最有代表性的,也是成语记载最早的事件,就是“开天辟地”。没有盘古老祖宗的“开天辟地”,何来这个花花世界?(调侃!)说文化,更是当然。鄙人认为,成语是最能体现文化的国粹。短短三五个字,最多十四个字,但解释起来就是一个经典的故事,或一段可歌可泣的历史,或一个脸上写满沧桑的伟人。如果经天涯论坛中诸如淡淡雨后茶、姜狼豺尽、十年砍柴之流的写手一敷衍,更是长篇阔论,一个成语出一本书也绰绰有余。所以,从初中我学会那个英语俗语开始,我便数十年如一日地投身到研究成语人物的“事业”中。没办法,当你看完一个成语的来历后,没有办法不想去了解其中细节,也没有办法不接着看下一个成语典故。稍年长,当我知道还有“二十四史”这类详解成语的读物时,便开始琢磨如何把每个成语搞得更透彻。由于我出身贫寒,条件有限,便只能借偶尔进城之机到书店翻看(因为当时还不知道网络为何物)。  ——作为题外话的是,喜欢成语并没影响我的成绩,这点可以为家长们解惑。相反,我初中各科成绩在全校都是数一数二的,不管是大多数男生头疼的英语、语文,还是让大多数女生头疼的物理、化学。历史学科考试更是小菜一碟。每次考试,一小时的时间,一般二十分钟交卷,考试分数也一般在98分以上。  2  纵观中国古代的成语,其来源大致分三种:  一是名人随口所说,不巧被史官录入青史。比如南朝宋代名将檀道济被杀时,出口感言:“尔等是在自毁长城!”经《宋书》传播,后世遂有成语“自毁长城”。  二是史官在描述史实或评价某人时,创造发明的成语。比如太史公有感于李广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便用“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来表扬他。  三是来源于百姓口语,被诗词、小说等引用,或被有心的文人在作品中收录。比如,姜子牙未发达时其妻离他而去,当他功成拜相后,前妻又来吃“回头草”;子牙便引用“覆水难收”来形容不可能。宋代文人王懋便把此成语收入《野客丛书》中流传后世。  由此可见,大多数成语背后都有一个或几个文臣武将,或盖世英雄。当然,少数成语只与无名之辈挂钩,比如“嗟来之食”。  由于用途极广,大多数人对许多常见成语背后的人物都耳熟能详。如“投笔从戎”之于班超,“三顾茅庐”之于刘备,“莫须有”之于岳飞。但也有许多成语背后的人物虽然历史上叱咤风云,但后世却鲜为人知;或者成语背后的其中几人赫赫有名,但“主角”却很少露面。比如,“举案齐眉”的主人公叫梁鸿,东汉高士,其一生波澜起伏,让人叹为观止;又如我们中学时在历史课本中都知道“闻鸡起舞”的主角祖逖,但知道另一主角刘琨的人少之又少。  鉴于此,鄙人很早前就有个想法,就是把这些成语背后的名人“揪”出来,对他们进行全方位的展示。展示方式一度让我迷茫。考虑到目前比较流行的“水煮”、“麻辣”、“戏说”等太多泛滥,鄙人决定还是从正史出发,运用“正说”的方式,还历史一个真相,并对现代人一些启迪。  3  行动是通往成功的唯一途径,《羊皮卷》这样说。鄙人决定动手了。  提笔时才发现一个现实的问题,就是无从下手。中国历史太漫长了,从盘古“开天辟地”起,到清朝“不拘一格”止,有案可查的成语超过16000个。如果逐一考证其背后人物,再娓娓写来,估计下半生就差不多了。再三考量下,决定选择魏晋南北朝时期。  原因并不复杂。鄙人和大多数历史爱好者一样,很崇拜汉朝和唐朝。套用《五代十国风云录》的原话就是,“汉家雄魂,唐家气魄,自古以来便为史家所称道。汉朝常被称为第一帝国,唐朝被称为第二帝国,也确实是中国人最乐于提及的。”崇拜之外,其实鄙人对汉、唐这两座中国古代颠峰之间的波谷--魏晋南北朝(按相关说法,短命的隋朝也是北朝之一)更情有独钟。究其原因,也许是我从小就对“乱世”特别关注吧。当一只太平犬易,当一个乱世人难,当一个乱世名人更是难上加难。乱世之中,生命如草芥;但“疾风知劲草”,乱世也是检验个人的胸怀和品行的最佳环境。乱世魔王虽不少,但侠义英雄、风流雅士也层出不穷。他们,大都隐藏在小小的成语背后。  魏晋南北朝跨度400年。要把这期间所有成语背后的人物都写出来,也非三年两载能完工。对此,注能效能(注,此处不是效率,效率是指快速地完成工作,效能则是又快又好地完成任务)的鄙人精心选择了近50个成语,以期让读者朋友管中窥豹,大致了解乱世的生存法则,和人性中不可抹灭的美德。鄙人此次选择的对象有以下三种特点:  一是成语很常见,主角也很知名,但很难让人联想在一起,并且还伴有精彩故事。比如成语东床佳婿和主角王曦之。  二是成语很常见,但主角鲜为人知。比如,成语徐娘半老和主角徐昭佩。  三是主角很常见,但成语鲜为人知。比如,成语穷途之哭和主角阮籍。  四是成语很常见,第一主角也知名,但第二、第三主角鲜为人知。比如狗尾续貂和第二主角孙秀。  不再罗嗦了。因为,他们等不及,已经从纸上走来,或兴奋,或潇洒,或沮丧,或怨恨!  2013年孟夏于郑州西郊   目录(三国卷)  负重致远,庞统   好好先生,司马徽  扬汤止沸,刘廙   坚壁清野,荀彧  明眸青睐,甄洛   倒屣相迎,王粲  手不释卷,吕蒙   画饼充饥,卢毓  傅粉何郎,何晏   穷途之哭,阮籍  长林丰草,嵇康   势如破竹,杜预 
楼主发言:10次 发图:0张 | 更多
  @巴郡阿勇 顶,楼主雄起。
  坚决收藏  
  看来铜人对历史研究得很透彻哟!我们要向你学习了!!!
  这是个不小的工程,请坚持下去。
  加油!期待
  庞统:三策才高益州定,落凤坡前无遗恨  文/魏德勇  (一)成语来历  “负重致远”这则成语的意思是能背着沉重的东西,送到远处的目的地。比喻能肩挑重任。  《三国志·蜀书·庞统传》:“陆子可谓驽马有逸足力,顾子可谓驽牛能负重致远也。”  (二)成语主角个人小档案:  姓名:庞统 表字:士元
籍贯:湖北襄阳  出生时间:公元179年
卒亡时间:公元214年   主要服务皇帝:蜀汉先主刘备  最擅长的事儿:品评人物,出谋划策  最得意的事儿:辅助刘备征蜀,献上、中、下三策  最失意的事儿:小小耒阳县令也被免掉,丢名士面子  (三)成语主角简明历史年表:  公元179年 庞统出生。  公元197年 庞统拜访品人专家司马徽,被赞为南州才士之冠。  同年任南郡功曹。  公元210年 南郡太守周瑜逝世,庞统送灵柩到吴郡,同时结交顾劭等人。  公元211年 南郡归刘备,庞统任耒阳县令,同年被罢官。  庞统与刘备公安交谈,随后被拜为军师中郎将;同年助刘备入川。  公元212年 庞统在葭萌关献取川上、中、下三策,刘备选中策。  公元214年 庞统率兵攻雒城,中箭身亡。  1  公元210年秋季的某一天,吴郡(今江苏省)苏州城西北角的阊门外,摆着满满两桌酒席。原来,是东吴一干名士为南郡功曹(相当于南郡县政府秘书长)饯行。席间,但见功曹谈古论今,指点江山,好不尽兴。此时,江东名士全综提议:“久为兄台和司马德操一样擅长品评人物。能否简单评论一下在场的朋友呀?”功曹忙抱拳:“岂敢?岂敢?诚愿一试,如有不妥,还请海涵!”全综指着一身儒服的中年学者说:“请先点评一下吴郡陆公纪吧!”功曹略微思考,缓缓说道:“公纪如同一只跑得虽慢但脚力强劲的驽马,后劲很足。”言毕,满座皆惊。见此,出身世家,素以知人闻名的顾劭起身作揖:“请兄台评评在下吧!”功曹脑海闪出大名人顾雍的影子。哦,原来你是顾雍之子,少时便与陆绩齐名,比后起之秀陆逊还胜一筹,看来此人不可小觑!想到这里,功曹一字一句说道:“孝则好像一头走着得很慢的牛,虽背负很重的负担仍能走很远的路。”顾劭闻听,连连点头,众人也附和称好。  这时,不知谁起哄问一句:“那功曹大人不妨评评自己吧!”功曹端起酒杯,小泯一口,自信说道:“为帝王治理天下,出谋划策,这是我在行的!”陆绩也举起酒杯:“兄台有此抱负,值得我辈学习。若他日天下太平,我们一定追随足下一展所学!”言罢,众人大喝一通后,与功曹告别。临行前,全综悄悄问功曹:“您认为陆绩与顾劭请更厉害?”功曹虽喝了不少酒,但心里亮堂得很:“驽马再精良,只供一人骑;驽牛虽慢,何止负一二人?”全综再次拜服。  此位品评人才非常到位的南郡功曹就是绰号“凤雏”的庞统。庞统受命护送其直属上司、南郡太守周瑜的灵柩到吴郡;诸事完毕,吴郡名士设宴送行,也顺便考考他的水平。于是便有前面这一幕。  2  “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也!”熟悉三国历史的人都知道这句话。徐庶不经意评价诸葛亮、庞统的一句话,成为后世重视人才的经典名言。抛开《三国演义》中对庞统的渲染描写,历史上的他究竟凭什么“安天下”呢?  庞统做的第一件事是推销自己。  没错,酒香还怕巷子深,所有的推销首先是来自自我推销。史载,庞统年轻时虽貌不惊人,脑袋反应也有点慢,但胸中自有丘壑,对人、对事都看得极准。一般人都觉得庞统不过是凡夫俗子,只有一个人例外。  这个人就是庞德公,庞统的叔父。  庞德公是荆襄第一名士,其儿子庞山民娶了诸葛亮的二姐。诸葛亮以师礼对待,每次拜访,都要拜于床下。庞德公看人很准。他很器重学生诸葛亮和庞统,便称二人为“卧龙”和“凤雏”。  光有庞德公称赞效果不明显,名气也不响;名气不响就没法做官。因为汉朝没有科举制度,读书想做官,先要拜名人做老师,再得到点评家的认可。点评家可不是每个人的帐都卖,如果你没一丁点名气,或没有基本的自信,人家才难得鸟你。想当初,曹操未出名时,备了厚礼关许劭,希望人家点评自己,抬抬身价;但许老师爱理不理,气得曹操用武力胁迫人家,终于得到“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的定格评语。  这种情况下,庞德公给侄儿出了一招:去找司马徽老师。司马徽字德操,是当时数一数二的品人专家,庞德公给他取的绰号是“水镜”。试想,又是水照映,又是镜反射,司马老师的眼睛岂不把人看穿?与许劭等人不同,司马老师是隐士型的品人专家。这种专家以归隐为职业,品人为兼职;换句话说就是品人全凭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老师的“老师”,还不一说一个准!  庞统到达的时候,60多岁的司马徽正爬在树上摘桑叶。庞统便坐在石头上高叫:“树上老师莫非颍川水镜先生?”司马徽不答反问:“树下英豪莫非就是襄阳凤雏?”言毕,两人相视而笑。接着,司马徽坐上高高的树上,就天下大势、时下名人一一发问;庞统不慌不忙,侃侃而谈。两人相见恨晚,交谈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一直从日落西山到月上柳枝。最后,他们结为忘年交。司马徽也由衷地把庞统列为南州士人第一。  --这一幕,与30多年后的“竹林七贤”等魏晋名士行为何其相似。庞统就这样为自己打好人生的第一张牌。  3  名声有了,官位自然随之而来。约20岁的庞统被选聘为南郡功曹。南郡在后汉和三国时期位置非常重要,魏、蜀、吴都曾占有过。功曹主管着南郡的人事任免,是太守的主要心腹。庞统在任上尽职尽职,服侍好每一位上司,颇为不易。南郡最先属于刘表;刘表死后,刘琮把南郡献给曹操;曹操战败回北方,南郡又归东吴。孙权任命史将周瑜为南郡太守。周瑜和庞统商议如何攻取益州时,不幸病逝。注重道德,为人至孝的庞统扶周瑜灵柩回吴郡。  自吴郡归来,南郡和庞统已经被孙权“借”给刘备。刘备对庞统不熟悉,便外放其到耒阳(今湖南衡阳市内)当县令。没几个月,庞统又因政绩不好被罢官。《三国演义》里写庞统故意不治县事,从而引起张飞的注意,这是很不近情理的。当时,从一个市级县的秘书长降为地级县县长,庞统内心应该并不好受;他的下一步想法可能就是辞官回家。  这时,吴国的鲁肃写信给刘备:“庞士元非百里才也,使处治中、别驾之任,始当展其骥足耳。”(《三国志·蜀书·庞统传》)刘备才想起军师诸葛亮也曾经提过这个人。顺理成章,刘备找庞统面谈。到此时,庞统从小练就的推销自己才开始得到回报。只是,为什么鲁肃积极推荐庞统,而诸葛亮如此晚才讲出自己与庞统小时的相交故事呢?这个问题只有留给后人了。
  4  刘备和庞统的公安(今湖北省内公安县)对,正史上没记录,《九州春秋》有详载。《九州春秋》系晋朝司马彪所作,因距三国较近,可信度较高。庞统的谈话分三层。一是析处境,大意是刘备所占的荆州形势极差,地荒人稀,东有孙长,北有曹氏,三足鼎立基本虚幻。二是指出路,大意是益州国富民强,人口上百万,兵马强盛,成大事必取益州,三是危急之时,当随机应变,不可坐守忠义,否则益州将为别人所图。  这些话其实刘备心里比谁都清楚,但实施起来的确很难。毕竟他以仁义晓于天下,而现在要摘下这层面纱去夺同宗刘璋之地,勇气何来?诸葛亮一则要守荆州,分身乏术,二则也不愿违主公之意。所以,当庞统分析完后,刘备除了“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真切感受外,还从庞统坚实的眼神中看到希望:执行当年诸葛亮“隆中对”的人才终于出现了。  于是,刘备当场任庞统为治中从事(高级佐官),随后又升为军师中郎将,全权负责入蜀事宜。  刘备攻占益州,是历朝历代攻蜀战争中最顺利的,顺利得有些出格。公元211年11月,刘备以一万“仁义之师”助同宗抵挡张鲁。刘璋在涪城隆重迎接他,并供给一大堆兵马和粮草。这时,庞统建议席间杀死刘璋,顺势攻占成都。老谋深算的刘备觉得此时民心还未归附,便以“以入他国,恩信未著”为由拒绝。对此,庞统非常明白,也非常支持。他辅助主公率三万人来到葭萌关,“整装待命”,一待就是一年。这一年,除了养精蓄锐外,就是广收民心。对于主公这种“自己请客,刘璋买单”的策略,庞统执行得滴水不露。应该说这也是刘备超级信任庞统的原因之一。任何老板都需要高效率、高执行力的员工,这是不变的定理。  就在刘备呆得不耐烦的时候,突发的一件小事把入川议程提前。张松献川败露被杀,刘璋终于明白自己是前门拒虎,后门进狼。没办法,派张任、泠苞等阻止刘备进军。庞统根据当前形势,给主公献上三策:上策精兵偷袭成都,刘璋必遭擒;中策诱斩白水关守将杨怀高沛,大军直抵成都;下策退兵白帝城,巩固荆州,徐图进取。刘备权衡再三,选择中策。一切都按庞统的指挥进行:先斩杨、高二将,次进涪城,攻绵竹时李严投降,大军围雒城(今四川省广汉市内)。守将刘循(刘璋之子)顽强抵抗一年有余。  公元214年8月29日,庞统亲自率众攻雒城,不幸被流矢所中,流血过多而亡,年36岁。刘备非常伤心,亲自扶庞统的灵柩到落凤坡安葬,并谥其为靖侯;不久,又任命他的父亲为议郎,后升谏议大夫;任命庞统的大儿子庞宏为涪陵太守,二儿子庞林为荆州治中从事。  《刘备入川》这部电影的总导演庞统虽在公演前因公殉职,但丝毫不影响观众的好评(当世和后人的称赞)和投资人刘备的巨大收益。庞统死后不久,雒城告破;与诸葛亮等会师成都城外十日后,刘璋举城投降,蜀汉江山遂定。  5  庞统被公认为与诸葛亮齐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但在史书中却感觉逊了几筹。一方面固然是他英年早逝,另一方面不得不说是活在诸葛亮的阴影之下。但阴影之下的庞统仍然卓尔不群,并以超常的“三才”而傲世。  一是识人之才。能发明“负重致远”,能把东吴的一帮文士评论得心服口服。这种能力,三国时期也没有几个人。  二是谋划之才。协助刘备入川是庞统毕生的经典作品。他从细节处策划,并亲自落实,这种才具和能力令后人叹为观止。  三是处世之才。庞统虽狂又直,但丝毫不影响为人处世,这是最可贵的地方。庞统虽也说自己有才,但一出他的口,不会让人像祢衡一样感觉难受,反而觉得非常恰当。庞统与上司、同僚和朋友的关系都处理得非常好。得到刘备赏识后,庞统经常与主公像聊天一样交流;言语虽直,但刘备并不怪罪。攻入涪陵后,刘备设宴款待诸将,置酒作乐,志得意满。他乘着酒兴对庞统说:“今日之会,真是快乐啊!”庞统直言:“以进攻别人国家作为快乐,这不是仁者之师呀!”醉酒的刘备大怒:“周武王伐纣时,军队前歌后舞,难道不是仁者吗?”庞统起身告退。一会儿后,刘备后悔,又请他回来。庞统回到原来的位置上坐下,不卑不亢,饮食自若。刘备这时反问:“军师啊,刚才我们谁错了?”庞统口才一流:“大家都有错!”刘备大笑,这士元,厉害!于是,君臣前隙尽释。  彭羕是蜀中高士,一贯狂妄,类似祢衡,刘璋看不惯他便罚作徒隶,刘备也不喜欢他。庞统独对其另眼相待。211年刘备入涪城,彭羕想让庞统介绍拜访刘备。彭羕到庞统处,行为特别怪异:直接到庞统的床上睡觉,然后高呼“饭来”,吃完后就睡。庞统丝毫不气,按吩咐一一做来,彭羕不得不折服。后来,庞统举荐彭羕为刘备的治中从事,彭羕也为蜀国作出一定贡献。  庞统与朋友处得极好。文前提到,他从吴郡归来,东吴士人都自发聚会在阊门送行。阊门是送别之门,昔日孙策曾送太史慈去招抚旧部。由此可见,东吴士人对庞统是既敬又爱,且非常信任。一年多后,东吴权臣鲁肃千里传书,还向刘备推荐埋没的“凤雏”,足见庞统的处世之才颇为独到。  最后,以一首小诗赠在天之灵的庞统:凤雏貌陋堪负重,荆州耒阳皆成空。三策才高益州定,落凤坡下报主公。
  @zxinc 2楼
12:11:53  坚决收藏  -----------------------------  谢谢。最近会上司马徽的故事。
  @H5q 5楼
13:22:08  加油!期待  -----------------------------  谢谢关注。正在撰写中!
  @siyemao 1楼
11:58:00  @巴郡阿勇
顶,楼主雄起。  -----------------------------  谢谢兄弟。鼓励让我更加努力!
  司马徽:话虽好好心如镜,荆襄高才育门生  (一)成语来历:  [解释] 指不坚持原则;对谁也不敢或不愿得罪的人。。  [出自]《世说新语·言语》  (二)成语主人公小档案:  姓名:司马徽 字号:字德操 籍贯:颍川阳翟(今河南禹州县)  主要服务皇帝:东汉灵帝、汉献帝。  最擅长的事儿:品鉴人才,教书育人。  最得意的事儿:在桑树上见庞统,评定其为江南第一名士。  最失意的事儿:身逢乱世,一生才学未得施展。  (三)成语主人公司马徽简明年表:  公元197年 司马徽见庞统,推荐其为“江南第一名士”。  公元207年 刘备拜访司马徽,徽首荐卧龙、凤雏。  公元208年 曹操定荆州,欲重用司马徽,徽病逝。  (四)正文:  1  约公元205年春季的一天,湖北省南漳县玉溪山麓的水镜庄来了一位叫杜袭的客人。松形鹤骨,峨冠博带,器宇非凡的主人水镜先生亲到门口迎接。作为避难荆州的北方高士,杜袭此举是想从主人那里得知一些天下变化的消息,以便早日重返中原。水镜先生让妻子备茶相待。茶过两巡,杜袭问道:“先生认为目前北方形势如何?”水镜先生面色祥和:“好!”杜袭随即又问:“曹操如果统一北方,会以北人为主吧?”水镜先生又道:“好!”杜袭沉吟方久,知道主人不愿多说之意,便也说“好”后起身告辞。水镜先生刚送杜袭到柴门,便见着一位虬须汉子来访。只见他满脸悲戚之色:“先生呀,我儿子不幸染瘟疫夭折,我是不是要找人写……”水镜先生插话道:“很好!”汉子猛然想起水镜先生对一般人只说“好”时,转身就走。水镜先生转过身,妻子开始数落他:“人家是有疑问才找你,你怎么总是说好呢?”水镜先生一句话雷得妻子差点晕倒:“你说得也很好!”  这便是成语“好好先生”的来历,历史上“好好先生”的鼻祖就是号称水镜先生的司马徽。  2  司马徽是阳翟(今河南禹州县城东20里曹徐村)人,比襄阳大名士庞德公小十岁。所有正史均没为司马徽立传,其事迹主要散见于《三国志》中各国名臣传记,及《世说新语》、《襄阳耆旧记》等书中的逸闻趣事。据《襄阳耆旧记》载,司马徽曾经造访庞德公时,庞德公去祭祀先人了;他直接进入家中坐定,大喊“弟妹,快做饭吧,我饿了”。另据《汉书·艺文志》载,有邻村人把司马徽家的猪认作自己的猪领走了,他也不去争取;后来,邻居找到猪,又还给司马徽,他还施礼说谢谢。如此看来,《三国演义》把司马徽描述成闲云野鹤,为人大度,与世无争类的人物,定位还是比较准确的。  司马徽虽然动辄对人说“好”,但并非黑白不分,原则不讲的糊涂人,相反他内心非常有主见,且以知人之明著称于世。水镜,顾名思义就是他看人很透,如水似镜。司马徽知人,但不随便评人,这与当时以品人为专业的许劭等不同。换句话说,司马徽办对自己感兴趣,或者入其“法眼”的人进行有品质的点评,其余人只配说“好”!  据记载,司马徽真正点评过的人只有两位:庞统和诸葛亮。公元197年,18岁的庞统和50多岁的司马徽在桑树下结成忘年交,并点评小老弟为“江南第一名士”(详见《庞统:任重致远》一文)。公元207年,刘备寓居荆州,遍访名士,亲自拜访了司马徽。刘备问天下大势时,司马徽以“儒生俗士,岂识时务?识时务者在乎俊杰”为答;刘备进一步问何为俊杰时,司马徽见其心诚,便隆重推荐“卧龙凤雏”。  3  汉灵帝末年,面对群雄割据、征伐不断的现实,司马徽甘愿缄默固守,隐居阳翟故里,像好友兼职学生诸葛亮一样躬耕度日。由于荆襄比较安宁,所以这里集中以一大批来自四面八方的人才,荆州也成了当时的学术交流中心。闲暇之余,作为学术中心领袖之一的司马徽或与高士贤友谈经论道,或在村中授业解惑,对荆襄人才的培育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据史载,司马徽平时交往密切的朋友有庞德公、黄承彦、宋仲子等。庞德公是当时的荆襄士人领袖,自不必说。黄承彦是沔南(今湖北洪湖市)人,他不顾乡人谚语“莫作孔明择妇,正得阿承丑女”,把女儿黄月英嫁给诸葛亮,流下千古佳话。宋仲子名衷,字仲子,南阳章陵人;著有《周易注》、《太玄经注》等书,也是当时个大贤人。  司马徽像孔子一样桃李遍天下,很多学生都做到三国的高官。和所有老师的心态一样,司马徽虽出世,但希望学生们积极入世,千万不要满腹才学终老山泉。在蜀国的学生,除了“卧龙凤雏”外,还有李仁、尹默、向朗等。尹默曾任诸葛亮的军谋祭酒,太中大夫等职。向朗在蜀国任特进、左将军等职,诸葛亮南征时,他留守主政;公元248年去世后,朝野都叹惜。司马徽在吴国的学生中,以诸葛瑾最为有名。从当时传言“诸葛家族兄弟(诸葛亮、诸葛瑾和诸葛诞),蜀国得一龙,吴国得一虎,魏国得一狗”略见一斑。相比而言,司马徽的学生在魏国出仕的最多,包括刘廙(yì)、庞山民、徐庶、石韬、孟建等人。刘廙在曹魏职位最高,做到侍中(皇帝的高级咨询官),并赐爵关内侯;他十岁时,在课堂上嬉戏打闹,司马徽并没责骂他,而是摸着他的头:“小家伙,要学会懂事呀!”刘廙深受感动,从此专心求学。庞山民是庞德公之子,娶妻诸葛亮的二姐,曾任黄门吏部郎(皇帝近侍官);徐庶徐元直曾任御史中丞(相当于国家最高检察院副院长),石韬石广元曾任典农校尉(各郡管理农业的部长),孟建孟公威曾接曹休位任征东将军(四征将军之一,属重号将军)。  公元208年7月,曹操率兵南下,刘表之子刘综举荆州投降。曹操多次听在荆州避难的下属杜畿(jī)、司马芝、杜袭等谈起过司马徽的事迹。正准备重用他时,不料传闻司马徽逝世,只得作罢。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司马徽虽故去,但历史记住了他。他死后被乡民和学生葬于故乡阳翟(今河南省禹州县)褚河乡余王村潘庄的东侧,墓前立有石碑一通,上刻“汉司马徽先生之墓”八个大字。此碑“文革”中佚失,但上世纪九十年代已经找到,置于潘庄。观三国时代多少风云人物,都随风而去,连衣冠冢也没有;但“好好先生”司马徽之碑尚存,可谓对他老人家一辈子无怨无悔培养人才的最好报答吧!  最后,照样一首《赠司马徽》作结:话虽好好心如镜,荆襄高才遍门生。卧龙高飞蜀中日,几曾酹酒祭先生?
  希望通过楼主的描述见证这段历史
  @走错房间上对床 12楼
15:02:32  希望通过楼主的描述见证这段历史  -----------------------------  好的。我只是通过成语中的人物来见证,但每个人物都是经过考证的。绝不虚假!
  王粲:貌丑不减才八斗,秃笔写就关内侯  (一)成语倒屣迎来历:  【解释】古代人家居脱鞋席地而坐,为了迎客,将鞋穿倒。形容热情欢迎宾客。  【出自】《三国志·魏书·王粲传》:“闻粲在门,倒屣迎之。”  (二)成语主人公王粲小档案:  姓名:王粲 字号:字宣仲 籍贯:山阳高平(今山东济宁市任城区)  主要服务皇帝:汉献帝、魏武帝曹操。  最擅长的事儿:诗赋创作,过目不忘。  最得意的事儿:文人身份升为曹魏国侍中。  最失意的事儿:因貌丑未用主管重用,一共15年。  王粲个性签名:我没有左思丑,才气和他差不多,做的官却大多了!  成语主人公王粲简明年表:  公元177年 王粲生于山阳郡。  公元190年 王粲至长安,受文坛领袖蔡邕重视。  公元193年 诏除王粲为黄门侍郎,不至;到荆州依附刘表,不重用。  公元208年 王粲劝刘琮归降曹操,曹操辟王粲为丞相掾,赐爵关内侯。  公元213年 魏国初建,王粲与和洽、卫觊、杜袭同拜侍中。  公元216年 王粲从从曹操大军征东吴。  公元217年 王粲于南征途中病卒,时年四十一。  (四)正文:  1  公元190年的春天三月,东汉京城长安已经花团锦簇。这一日,左中郎将(中级皇家军官)蔡邕府上高朋满座,都在等待名满天下的主人。蔡邕是东汉末年的大文学家和文坛领袖,相当于现在中国作协主席类人物,深受朝臣和学子的爱戴,后人称蔡中郎。蔡中郎正在书房构思一份推掉中郎将的奏书,写累了便小憩片刻,以便稍后外出招呼宾客。  “老爷,府门口有一位容貌丑陋的少年求见!”家丁的话惊醒了蔡中郎。  “少年?多大?这个你都不会应付吗?”蔡中郎有些不快。  “十三四岁年纪。我说老爷今天没空。那少年说要我把诗作传给老爷您后再走!”家丁小心翼翼地说。  蔡中郎接过纸折,看到最后的签名时,恍然大悟。于是他飞快起床,来不及穿鞋,倒拖着鞋子就跑了出去。到门口后,他拉着少年的手径直往客厅走,并安排在上座,宴后又亲自把少年送出府门。做完这一切,蔡中郎才对满怀惊奇的宾客们说:“慢待各位,还请见谅。此少年不但出身名门,还非常有才气;我府上的书都是为他准备的。”  这便是成语“倒屣相迎”的来历。被蔡中郎如此看重的少年,便是三国初期的著名文学家,“建安七子”之首的王粲。  2  蔡邕如此看重王粲,并非心血来潮,那是因为他已经多次听说这位后起之秀。  首先,王粲出身名门,是典型的“官三代”。他祖父王畅在汉灵帝时任司空,是三公(汉魏南北朝期间主要指太尉、司徒、司空)之一;父亲王谦任汉末大将军何进府中长史(相当于将军府秘书长或幕僚长),与袁绍、曹操等为同僚。其次,王粲幼年时表现非常出色,是闻名遐迩的“神童”,其过人之处有二:一是学习成绩好,不偏科。目前,教育界有个让老师们很纠结的问题,便是男学生一般理科成绩好,女同学一般文科成绩好。笔者上中学时,许多男同学就是谈“英语”色变,女同学则上“理化”课就头大,初中二年级时就已经很普遍。“王神童”写作文时从不打草稿,落笔成章,还不用改--正如后来曹植形容的“文若春华,思若涌泉”(曹植《王仲宣诔》);数学更厉害,遇到难题先是很容易算出结果,再列出步骤。王粲第二个过人之处就是超强记忆力,即所谓的“过目不忘”。迄今为止,笔者也算阅人无数,但在生活中从没见过这种人。对此,《三国志》上记载了几个故事,特辑其一。  某日,不满十岁的王粲正站在村口看两位老者下围棋,一位同窗从远处跑来推了他一下,把棋盘碰翻了。棋友最忌讳的就是,鏖战之时让他离开棋盘,这比杀了他还难受。以笔者为例。我喜欢下象棋,爱人超级不喜欢我下象棋,为此多次发生争执,并强行关掉我的QQ象棋,曾气得我想撞墙。言归正传。两位老者自然是气愤非常。  王粲轻轻一笑:“两位莫气。我试着复盘此局,如有错误再气不迟。”老者心想,我们都走了上百手,小小年纪怎么口出狂言。于是轻蔑地看着。只见小王粲不慌不忙,须臾便完成复盘。老者见丝毫不差,以为是瞎猫碰到死耗子,其白发老者非要王粲在旁边另照样摆一局。恰好旁边有好事者带了围棋,便递给王粲。王粲二话不说,到不远处的地上铺好棋盘,很快复了一盘。在场所有人都惊讶不已。白发老者问道:“小兄弟莫非山阳王粲?”从此,王粲便远近闻名,也很快传到蔡邕耳中。  《老子》有言:“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而益有余。”上天很公平,给了你一方面的东西,必在另一方面减少一些。王粲虽然天姿聪明,但有一个致命的缺点:其貌不扬,体弱多病。相貌在古代是很重要的,尤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直接决定能否做官。王粲也逃不掉这个命题!  3  公元193年,东汉朝廷征召17岁的王粲为黄门侍郎。当时,董卓被杀后,蔡邕受株连,京城长安一片混乱。王粲深知那是虎狼之地,便拒绝后南下荆州,投奔刘表,开始了幕府生涯。刘表是“江夏八俊”之一,“长八尺余,姿貌甚伟”(《三国志》),标准的帅哥。王粲是标准的丑男,与刘表刚好相反:一个是“矮穷丑”,一个是“高富帅”,刘表怎么能重用他。刘表就像一个守在黄金堆里的瞎眼乞丐,最后肯定得饿死。若干年前,帅哥成汤发现丑厨师伊尹,用其试图谋略,终于夺得夏朝江山。刘表注定是“冢中枯骨”,从来没想过利用人才,连“卧龙凤雏”都没放在眼里,何莫说区区王粲!  --貌丑,找个工作,混口饭吃,也不易啊!  刘表虽没有重用王粲,但对他还算不错,毕竟,自己是王畅的门生,不看僧面也要看佛面呀!之前,刘表本想招王粲为东床快婿,但王粲的容貌委实过不了他的心理这关。这点上看,男人和女人还是不平等的:黄承彦之丑女儿可以嫁俊男人,丑男人却娶不到俏女儿。  “学得文武艺,嫁与帝王家。”对一个有才能的人而言,没有舞台是最难受的事儿。王粲一生才学,不过做一位普通的幕僚,工作职掌也不过写写文章,连军政建议权都没有。当然,这实际也是上天对王粲的考验。这段时间,他把自己的文学特长发挥到了极致。工作中,凡是他经手的檄文、书信,都非常有水平。比如,公元198年,长沙太守张羡背叛荆州,刘表发兵讨伐,为了宣传这次军事行动合乎大义,由王粲执笔写了一篇《三辅论》。  时间有时过得很快。一闭眼一睁眼,一天就过去了;又一闭眼一睁眼,十五年就过去了。王粲在荆州,上班写文章,下班还是写文章,写来写去,职位没有一丝变化,只博得才子之名。试想,你到某公司打工,从20岁到35岁,天天都做一样的活,工资没有调,职位没有升,你能干下去吗?由此,王粲在荆州的苦闷是可想而知的。磨难激励人。王粲这段时间原南非总统曼德拉坐牢之后反而成就了他在国内乃至世界范围内的威望。王粲在荆州“坐牢”期间韬光养晦,除了留心下一个重用自己的老板外,文学创作一点没放松。其作品《登楼赋》与曹植的《洛神赋》并列,一起被誉为建安辞赋的压轴之作。  《易经》有言“潜龙勿用,见龙在田,飞龙在天。”丑男王粲终于等来了职业生涯的春天。  公元208年,曹操挥兵南下攻荆州。刘表病逝,次子刘琮继位。王粲深知刘琮非守成之主,荆州四战之地绝对无法独立,便与荆州府东曹掾(市府办副主任)傅巽等劝刘琮投降。刘琮听从了。大才子曹操一贯对有才之人格外珍惜,便封他为丞相掾(相当于总理办公室主任),赐爵关内侯,后升为军谋祭酒(军事参谋官,由曹操首创)。据史料记载,曹魏把爵位分为王、公、侯、伯、子、男、县侯、乡侯、亭侯十个等级。其中关内侯为六品,对象主要是功臣或功臣子弟,无封国,但可收取关内的租税)。据推测,曹操本人长得比较丑(《世说新语》载曹操曾让崔琰当“捉刀人”可见一斑),自然对同样“貌陋”的下属“同病相怜”。从这里我们知道,对容貌不自信的打工者,尽量要找容貌一般的主管。
  无论如何,王粲大展鸿图的时候到了。他除了写文章外,还致力于曹魏新兴政权典章礼仪制度的规划和实施。“时旧仪废驰,兴造制度,粲恒典之”(《三国志·魏书·王粲传》)。据挚虞《决疑要注》,汉末战乱,佩玉制度不全,王粲加班加点完成了佩玉制度,在考古史上留下重重一笔。  这段时间,曹操周围集中了大量的人才,其中有七位创作成就很高的人被称作“建安七子”,王粲居其中之一,梁朝大文学评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才略》中赞誉王粲为“七子之冠冕”。此外,王粲与“才高八斗”的曹植并称“曹王”,  4  公元前216年秋冬之际,王粲随曹操返回邺城途中生病,紧接着眉毛开始脱落。王粲很紧张,立马派人去找南阳名医张机。原来,20年前,王粲曾在荆州遇见张机。一番寒暄后,张机面露忧色地说:“你得了一种奇怪的病,应及早服五石汤治疗,否则四十岁时眉毛会脱落,半年后有生命之虞!”王粲心想,我从小就是个病秧子,现在不是活得好好的?20年后发病,现在就能诊断,也太神了吧?难道你在沽名钓誉?想到此处,他便把药藏了起来。几天后,张机再次见到王粲时第一句就问:“你服了五石汤了吗?”王粲说谎:“吃了好几剂。”张机是何许人也,一望气色,摇摇头说:“看你神色,一定没服。20年后自会应验。”张机就是被后世誉为医圣的张仲景。他此时正在各地救死扶伤,肯定找不着。  王粲据说因患“疠疾”逝世,葬于山东济宁市任城区喻屯镇亢父城东南。这也是他出生的地方。为纪念王粲在襄阳作《登楼赋》,湖北襄阳市政府把城区东南角的魁星楼命名为仲宣楼。由于仲宣楼声名鹊起,便与黄鹤楼、晴川阁和岳阳楼被合称为“楚天四大名楼”。   次年正月二十四,王粲葬礼上,包括曹丕、曹植在内的许多建安文人都前往送行。据《世说新语》载,曹丕当时提议:“王粲生前最爱听驴叫。我们最后为他学一次驴叫吧!”一时间,墓地上响起嘹亮的驴叫之声。这叫声响彻四野,直穿千古,为后人所传颂。此故事虽系戏谈,但定非空穴来风。由此可见王粲的人缘极好。  王粲有二子,在公元219年因魏讽之乱被诛。当时曹操正远征汉中,听说后非常难过:“孤若在,不使仲宣绝后。”此事虽出自《文士传》,不见《三国志》载,但也有一定根据。由此可见曹操对王粲极为看重。  最后,选段曹植的《王仲宣诔》作结,共同纪念这位才高八斗的“建安七子之冠”:  出临朔岱,庶绩咸熙,君以叔懿,继此洪基。既有令德,材技广宣,强记洽闻,幽赞微言。文若春华, 思若涌泉,发言可咏.下笔成篇。何道不洽,何艺不阔,綦局逞巧, 博弈为贤。
  昭勋阁飘过
  古之昭勋阁,敬二十四贤臣,今之昭勋阁,聚天下之才俊。史海钩沉,追寻千年智慧。论剑古今,史为鉴,今更明。翰林文学,室雅墨香汇鸿儒。红楼群里,岂止金陵十二钗?武侠群,群雄仗剑抒义气,快意恩仇不唏嘘。总群运筹帷幄,系列群相互增辉。花径不曾缘客扫,逢门今始为君开,敬请加入,同看潮起潮落,共赏云聚云散。  ☆昭勋阁★历史总群 群号: 欢迎广大文史百科武侠红楼爱好者的加盟。  群内每日都有竞赛或讲座。  入群需考试   (加群请注明在天涯煮酒看到的)
  收藏!
  。  
  怎么翻不了下一页
  楼主继续啊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回复(Ctrl+Enter)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耳机听见自己说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