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联想是修辞手法手法有烛光带来光明我联想是修辞手法到什么

高中联想和想象能力训练二:由此及彼,把握联系--相关联想法写作训练(网友来稿)
高中联想和想象能力训练二:由此及彼,把握联系--相关联想法写作训练(网友来稿)
北京 陈中复
一 训练目的
1. 能够明确相关联想法的特点与作用
2. 恰当运用相关联想法构思作文
二 训练指导
(一)相关联想法的特点与作用
1相关联想法的特点
联想从本质上讲也属于想象 但它有别于一般的想象 一般的想像侧重于相似性而联想则侧重于相关性。所以,诸多联想类型中相关联想是运用最广泛的一种联想。所谓相关联想(也叫接近联想)是一种由概念接近而引起的联想,当然更多的是由于空间和时间接近(以及事物因果关系)而引起的对其他事物的联想。由于时间和空间是事物存在的基本形式,所以时间上接近的事物。总是和空间上接近的事物相互联系着的,反之亦然。一提起火烧赤壁,人们自然会联想到《三国演义》,周瑜、曹操等等、因为,他们具有空间和时间上的接近因素。如果提起火烧圆明园,你则会联想到八国联军。慈禧太后等等。门捷列夫也正是应用这种接近联想,发现了化学元素周期律并制成元素周期表。他认为,化学元素原子结构的特殊性可按一定次序排列,按次序排列的元素经过一定的间隔(周期)它们的某些主要属性就会重复出现。而在每一间隔范围内一定的属性是逐渐变化的,如果这种逐渐性为突然的跳跃所中断,那就一定应该有个未知的元素存在,来填补这个空位。门捷列夫正是靠上述相关联想(空间接近),提出了关于元素周期的大胆设想。后来,经过实验验证及理论计算,证实了这种设想是完全正确的。
由此可知:相关联想是一种由某一事物的感知和回忆,而引起的和这一事物具有某种关系的其他事物的联想。大家晓得,世界上任何事物都不孤立地存在着的,它们之间总有各种各样的关系:从属关系,属种关系,部分和整体的关系,事物与其活动、功用、性质、成品、主持者或使用者的关系,行为与其对象、凭借、处所、结果或发生者的关系等等。事物之间的这种种关系就是相关联想的客观基础。
2 相关联想的作用
这种由某一事物的感知和回忆而引起的“由此及彼”的联想,在写作中会使作者在回忆的基础上,开阔思路,扩大经验领域的内容和视野,“笼万物于笔端”,起到开拓意境、渲染气氛的作用。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名作----《荷塘月色》就是运用相关联想的范例:作者在对月色下荷塘、荷塘上的月色作了如诗似画的描写后,“忽然想起采莲的事了”, 由此,进而想到南朝民歌《西洲曲》里的句子:“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紧接着“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里自然灵活地运用了相关联想。
巴金先生的散文名作《灯》也是运用相关联想的典范:文章先写“眼前的灯”给我和夜行者带来光明温暖和勇气;再写“回忆的灯”给我和在人生道路上的奋进者带来光明温暖和勇气;接着写“联想的灯”给古今中外的人带来光明温暖和勇气,从而得出 “灯光是不会灭的”的结论。文中作者巧妙地运用了相关联想,并能使联想层层递进地表达中心。当然,在这篇名作中,相关联想的运用是很复杂的。“灯”的概念与“光明”、“鼓舞”、“力量源泉”等联系到一起,并在这种联系中表达了作者的思想和感情。在这种概念联系中,不再是概念内涵的直接联系,而更多的是内涵的形象性的、带着个人感受的、具体的联系。“灯”的形象是光亮的,这个形象本身以及‘发光工具“的内涵不能直接同“光明”、“鼓舞”、“力量源泉”等联系到一起。而在文章的概念联系中,“灯”被作者赋予了感情色彩,以及与灯相关联的图景和情境,如“人家”、“温暖的感觉”等等,所以才可能与“光明” “鼓舞”等相关联,所以我们可以看得出来,这种相关联想不是直接联系,而是在特定的前提下,形象的、具体的联系。
(二)相关联想的写作形式
所谓相关,或为时近,或为地近,或为事近。从心理上看,由于某一方面的内容,刺激大脑皮层后,使这部分的兴奋性激发起积极的思维活动,引起原来储存的与之相近的信息中苏醒过来,活跃起来,从而使两者亢奋起来,引起浮想联翩。因为相关联想是在回忆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它不受时空限制。它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进行:
1地点接近联想法
这种联想是由地点(即空间)接近的因素造成的,即由某一地点景物而引起历史上关于这一景物的联想。这种联想需要丰富的历史知识,联想才能深刻。
作家峻青的《雄关赋》正是恰当运用地点接近联想法写的一篇抒情散文. 散文中写的雄关, 指的是山海关,它耸立在“万里长城的脖颈之上,高峰沧海的水山之间,进出锦西走廊的咽喉之地”,庄严肃穆,巍然壮观。作者热情地歌颂了这“固若金汤的雄关”。然而,这并不是文章的主旨。作者接着写道:“古往今来的大量史实证明:那所谓‘固若金汤’的雄关,是从来就不存在的:而真正坚固的雄关,只有存在于人们的心中。”也就是“对社会主义,对革命事业,对我们伟大的祖国的坚贞不渝的信念”。巧妙的构思表现了深刻的主题。
作者在运用地点接近联想时,贯穿着一种激动感人的情思。从童年的“幼稚的心灵上,每每萌发起一种庄严肃穆、慷慨激昂的情怀”,到解放以后的思慕和向往,以至亲临雄关的目睹和遐想,都饱含着爱国的激情。这条感情的红线把眼前具体的“雄关”和心中的“雄关”联系起来。作者以记叙、议论和说明的多种表达方式来抒写自己的激情,文中语言都富有浓厚的感情色彩。
丰富的历史知识是进行接近联想的基础。试想,如果作者没有那些丰富的历史知识,又怎么能对雄关的历史进行联想呢?某一地点的历史沿革是客观存在的,关键在于平时的学习和积累。为此同学们平时要有意识地积累一些名胜古迹的历史知识,为联想创造“物质”条件。到那一夭,当你动手写一篇游记的时候,这些宝贵的资料就会主动跳入你的脑海里,成为接近联想的重要内容。
2时间接近联想法
相关联想是一种由某一事物的感知和回忆,而引起和这一事物在空间或时间上相接近的其它事物的联想。这一联想的产生在于甲、乙两事物之间有可接近之处。但就甲、乙两事物而言,它们是相对独立、互不联系的。例如,冰心在新文学运动初期用白话写成的美文----《笑》,就恰如其分地运用了相关联想。文章以清新隽丽的文字描绘了三个可爱的笑容。
其一是眼前画中安琪儿的笑容:
“凭窗站了会儿,微微地觉得凉意侵人。转过身来,忽然眼花缭乱,屋子里的别的东西,都隐在光云里。一片幽辉,只浸着墙上画中的安琪儿--这白衣的安琪儿,抱着花儿,扬着翅儿,向着我微微地笑”。
“这笑容仿佛在哪儿看见过似的,什么时候我曾……!我不知不觉地便坐在窗台下想 ,-- 默默地想”。
其二是五年前一个孩子的笑容:
“严闭的心幕,慢慢地拉开了,涌出五年前的一个印象--一条很长的古道。驴脚下的泥,,兀自滑滑的。田沟里的水,潺潺地流着。近村的绿树,都笼在湿烟里。弓儿似的新月,挂在树梢。一边走着,似乎道旁有一个孩子,抱着一堆灿白的东西。驴儿过去了;无意中回头一看--他抱着花儿,赤着脚儿,向着我微微地笑。”
“这笑容又仿佛是那儿看见过似的!”我仍是想--默默地想。
其三是十年前一个老妇人的笑容:
“又现出一重心幕来,也慢慢地拉开了,涌出十年前一个印象--茅檐下的雨水,一滴一滴地落到衣上来。土阶边的 水泡儿,泛来泛去地乱转,门前的麦垅和葡萄架子,都濯得新黄嫩绿的,非常鲜丽。--一会儿,好容易雨晴了,连忙走下 坡儿去。迎头看见月儿从海面上来了,猛然记得有件东西忘下了,站住了,回过头来。这茅屋里的老妇人---她倚着门儿,抱着花儿,向着我微微地笑。
这三个笑容本没有联系(是三个不同背景下的笑容),可是作者抓住它们之间的可接近之处--“这同样微妙的神情,好似游丝一般,飘飘漾漾地合了拢来,缚在一起”(旨趣相同),把这三个笑容,络成了一个整体,表露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的感情。由于恰当地运用了相关联想, 再加上冰心散文所特有的美学风格,使这篇散文被公认为五四时期美文的代表作。
然而,在各种文体中,对相关联想的运用首推诗歌创作,而且源远流长,历史悠久。下述引文为屈原《涉江》第四段中的后面四句:
“山峻高而蔽日兮,下幽晦以多雨;霰雪纷其无垠兮,云霏霏其承宇。”
诗人一贯具有远大的理想,对祖国前途无比关怀,即使屡遭迫害也不屈服、动摇。这里所引的是诗人到了流放终点--溆浦所进行的一段景物描写。这四句诗写了四种景象:高山“蔽日”,山下“幽晦”,雨雪“无垠”,乌云“承宇”,这些景象远近参差,朝暮更替,充分表现了空间的延伸和时间的流动,它们之间本无联系,可是诗人运用接近联想,把它们编织在一起。从而使笔下的这些景象变幻成令读者“如遇子心目之间”的“瑰怪之观”。
要从根本上提高相关联想能力,平时要经常进行“纵向、横向”思考。这里的“纵”、“横”指时间和空间。纵向思考特指按时间推移为序来选材构思的“正向、逆向思考”。横向思考则是按空间的转移为序来选材构思,纵向、横向思考也广泛用于记叙、说明。议论等各种文体的选材构思中。解说程序或历程的说明文,一般要“纵向”构思;介绍方位或结构的说明文,一般要“横向”构思。议论文的理论论据,特别是事实论据,展开纵向、横向思考,上下数千年,左右几万里的典型论据都任你挑选。事物发生发展的时间推移、空间变更紧密相联,甚至是一致的,因此构思记叙文对,纵向、横向思考往并要同时进行。值得注意的是,在这种情况下,行文要主次分明,详略得当,不要罗列现象,写成一篇时空流水帐。
除此之外,平时还要经常进行“内向、外向”思考。
“内向思考”是把思路局限在本事物。本领域内的思维活动;“外向思考”则由此及波,把思路由本事物向别的事物,由本领域推向别的领域。峻青写的《雄关赋》(见高中语文第三册)一文先描述眼前具体的“雄关“,进而写到“另一种无形的雄关”-- 人们坚贞不渝的信念。从构思看,本文先作内向思考,然后进行了外向思考。
选材构思中,内向思考能使注意力集中,强化思考力度,突破思考难点;但有时容易造成思路堵塞,使文章难出新意。而外向思考,则往往产生新的构思。新的材料滚滚而来,新的立意也将随之而至。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乔奇说过一句话:“发明和发现存在于:在看到人人都看到的东西的同时,想到从没人想到过的东西之中。”进行外向思考,就有可能“想到从没人想到过的东西”。在进行外向思考能力的训练中,学生的创新精神也得到了培养。
“内向思考”,各种文体的构思都要运用;“外向思考”,则主要用于记叙文、议论文的构思中。兼用这两种思考构思时,
往往是先内向思考,再借助比喻、类比、象征、联想等方式,由此及彼进行外向思考。要注意的是,“此”与“彼”一定要有某种联系或相似点,不能主观地硬性搭配。
三 能力训练
1.在戏剧《赤壁之战》中,面对旭日染江,关羽联想到赤壁大战的历史引吭高歌:“水涌山叠,年少周郎何处也?不觉得灰飞烟灭,可怜黄盖转伤嗟。破曹的樯橹一时绝,鏖兵的江水犹烈热,好教我情惨切!(云)这不是江水。(唱)二十年流不尽的英雄血!”试分析一下关羽联想的方式。
提示 :关羽由染红的江水联想到赤壁之战时染红的英雄血。这个联想是在
空间接近基础上的联想。本来赤壁之战距此时已相距久远,彼此无联系,但由于发生在同一空间--赤壁之战所在地,由于空间接近而联系到一起。
2.先读一读陶渊明《饮酒》诗: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试分析诗中各自独立的景象的可接近的地方。
提示 :这首抒情诗所展示的是一幅田园生活的画面,里面的“采菊”、“见南山”、“日夕佳”、“飞鸟还”等景象,本来看上去是各个独立的,可是一经诗人抓住它们之间的可接近之处--“此中有真意”,这条思想感情红线的串连,就浑然一体,充满着无限的情味。
3.先诵读一下毛泽东同志《沁园春长沙》的上阕: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试分析一下诗人是怎样运用相关联想来创作诗歌意境的。
提示:开头三句着重渲染了特定的气氛、环境。接着一个“看”字,总领所有的写景文字。山上、江中、天空、水底,诗人运用相关联想,摄取了最具“时空”特征的景物:有色彩,有音响,动静结合,远近交替,宛如珠玉辉映,笙罄和谐。最后一句“万类霜天竞自由”,既显示了眼前所见景物之间的可接近之处,更把眼前所见扩展到世间万物,揭示出了在寒秋严霜下的万物积极奋争的精神状态。需 要特别指出的是:甲乙两事物在时空上的接近其实是一种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联系在一起所形戒的巩固的条件反射,这是进行相关联想的先决条件。离开了这一先决条件,要想使甲、乙两事物在空间或时间上相接近是不可能的。
4.阅读朱自清先生的《冬天》,讲讲作者是怎样运用时间接近联想法构思这篇文章的.这篇散文有什么特色。
说起冬天,忽然想到豆腐。是“小洋锅”(铝锅)白煮豆腐,热腾腾的。水滚着,像好些鱼眼睛,一小块一小块豆腐养在里面,嫩而滑,仿佛反穿的白狐大衣。锅在“洋炉子”(煤油不打气炉)上,和炉子都熏得乌黑乌黑,越显出豆腐的白。这是晚上,屋子老了,虽点着“洋灯”,也还是阴暗。围着桌子坐的是父亲跟我们哥儿三个。“洋炉子”太高了,父亲得常常站起来,微微地仰着脸,觑着眼睛,从氤氲的热气里伸进筷子,夹起豆腐,一一地放在我们的酱油碟里。我们有时也自己动手,但炉子实在太高了,总还是坐享其成的多。这并不是吃饭只是玩儿。父亲说晚上冷,吃了大家暖和些。我们都喜欢这种白水豆腐;一上桌就眼巴巴望着那锅,等着那热气,等着热气里从父亲筷子上掉下来的豆腐。
又是冬天,记得是阴历十一月十六晚上。跟S君P君在西湖里坐小划子,S君刚到杭州教书,事先来信说:“我们要游西湖,不管它是冬天。”那晚月色真好;现在想起来还像照在身上。本来前一晚是“月当头”;也许十一月的月亮真有些特别吧。那时九点多了,湖上似乎只有我们一只划子。有点风,月光照着软软的水波;当间那一溜儿反光,像新砑的银子。湖上的山只剩了淡淡的影子。山下偶尔有一两星灯火。S君口占两句诗道:“数星灯火认渔村,淡墨轻描远黛痕。”我们都不大说话,只有均匀的桨声。我渐渐地快睡着了。P君喂了一下,才抬起。眼皮,看见他在微笑。船夫问要不要上净慈寺去;是阿弥陀佛生日,那边蛮热闹的。到了寺里,殿上灯烛辉煌,满是佛婆念佛的声音,好像醒了一场梦。这已是十多年前的事了,S君还常常通着信,P君听说转变了好几次,前年是在一个特税局里收特税了,以后便没有消息。
在台州过了一个冬天,一家四口子。台州是个山城,可以说在一个大谷里。只有一条二里长的大街。别的路上白天简直不大见人;晚上一片漆黑。偶尔人家窗户里透出一点 灯光,还有走路的拿着的火把;但那是少极了。我们住在山脚下,有的是山上松林里的风声,跟天上一只两只的鸟影。夏末到那里,春初便走,却好像老在过着冬天似的;可是即便真冬天也并不冷。我们住在楼上,书房临着大路;路上有人说话,可以清清楚楚地听见。但因为走路的人太少了,间或有点说话的声音,听起来还只当远风送来的,想不到就在窗外。我们是外路人,除上学校去之外常只在家里坐着。妻也惯了那寂寞,只和我们爷儿们守着。外边虽老是冬天,家里却老是春天。有一回我上街去,回来的时候,楼下厨房的大方窗开着,并排地挨着她们母子三个;三张脸都带着天真微笑的向着我。似乎台州空空的,只有我们四人;天地空空的,也只有我们四人。那时是民国十年,妻刚从家里出来,满自在。现在她死了快四年了,我却还老记着她那微笑的影子。
无论怎么冷,大风大雪,想到这些,我心上总是温暖的。
(《朱自清散文选集》)
朱自清先生的这篇散文《冬天》,恰当地运用了时间接近联想法, 此文描写了三幅场景, 都是在冬天(特定的时间)发生的. 三幅场景,又以“温暖” 的情思来连缀,恰似珠联壁合,毫无珠玑满地之感.
散文中,感情往往是作品内在联系的纽带,或以作家的感情发展为线索来描写客观事物,如《背影》、《荷塘月色》;或以作家的某种感情为中心,连缀有关事件, 如[训练指导] 中介绍的冰心的《笑》,朱自清这类代表作就是这篇《冬天》。语言质朴无华,如“似乎台州空空的,只有我们四人;天地空空的,也只有我们四人”,道尽人世沧桑,正如古人所谓“常字见奇,朴字见色”. 作者绮丽纤柔的写景抒情散文为读者所熟识;其写人叙事散文却于质朴见深情,朱自清先生曾被誉为“文如其人,风华是从朴素中来,幽默是从忠厚出来,腴厚是从平淡出来”。这篇写人叙事散文《冬天》,乃是“于质朴见深情” 的范文。
5.运用概念联想、接近联想的知识,从“圆” 这一图形的某一特性入手,充分展开联想和想像,说明一个人生道理。
“圆”是几何图形中普通的一种,它是一条最简单的闭合曲线,曲线上的无数点与中心的一点距离相等。圆又是一种统一而单纯的完善形体,在圆里面,一切多样性就是同一性。爱因斯坦借此展开联想和想像,对他的学生说:“你和我并没有什么区别,只不过你是一个小圆,而我是一个大一点的圆。圆越大,它所接触到的领域就越广,这就表明它越无知。”这一比喻联想,发人深思,具有无可辩驳的逻辑力量。我们可以从“圆” 这一图形的某一特性入手,充分展开联想和想像,说明一个人生道理。
可以从圆的形象特征展开联想:
“我们要像圆那样;到处都是凸的,既不瘪瘪凹凹,也不带刺常尖。”(从正面肯定圆的突现自我的精神,以圆喻人)
“圆实在伟大,它包罗万象,内含一切。人生也应该这样。”(仍从正面肯定圆有丰富的内涵,并以圆喻人)
“人生就像一个圆,一个空心圆,需要用自己的生命去填满它。”(揭示了只有通过奋斗才会换来一个充实、圆满的人生的道理。)
“外表的圆满并不能掩饰其内部的空虚。”(令人想起“纵然生的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的形象和“外强中干”的成语。)
可以从圆的终点和起点展开联想:
“能把自己的起点和终点连接起来的人是最幸福的。”(歌颂的是为人处事要善始善终。)
“人生中最无聊的莫过于绕着同一个圆不停地跑。”(则表示了对机械重复、缺乏创新的生活的厌恶。)
可以从圆的半径和面积上展开联想:
“在事业的圆中,以目标为圆心,以努力为半径,圆的大小总是与半径成正比。”;“圆,要想大,就努力扩大半径吧,人也如此,要想出类萃,就努力扩大自己的知识半径吧。”(以上都从半径与圆的关系入手,恰如其分地揭示了个人努力与成功的关系。)
可以从点及其运行的轨迹入手:
“圆的形成是因为有了点的奉献。”(看到了人生只有不断地奋斗才能有所收获。)
“正如圆的饱满是因为点的引渡一样,成果的价值便蕴藏在一个个的追求之中。”(悟出了只有不停息的奋斗才能开辟未来。)
可以从圆心到圆周的距离展开联想:
“圆代表着公正,从圆心到圆周各点的距离都是相等的。”(先立观点,后进行推导,凿凿有据,发人深思。
可以从圆的周长与面积展开联想:
“在所有周长相等的几何图形中,圆的面积最大,是因为它比别的图形更和谐。”(把和谐的作用阐述得既透彻淋漓又语言隽永。)
我们还可以多角度地这样联想:
“圆不应该是束缚人的思维的紧箍咒”;
“圃虽然是美满结果的标志,但绝不是追求的极限,每个圆的外面还有更激荡、更完美的追求旋律回环往复。”
“圃总是由起点回到终点,无论何时都有始有终。”;
“圆似乎是坚持不懈、永不放弃,但实际上却总在原来的路线徘徊。”;
“同样一条直线,贪婪的人把它无限伸展,谦虚的人把它曲咸一个圆。”;
“每一个点都应该在圆上留下坚实的脚印,否则整个圆都会有缺陷。”
总之,进行这项训练时,重在开发智慧,训练语言、培养创造精神。让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像--或相近的、或对立的、或因果的--引领他们走进一个崭新的精神境界,引发不同的思路,根据一定思想的需要和必然的规律,灵活多变地把相关因素进行合理而巧妙的整合,这就能激起思维的灿烂火花。
6.运用概念联想、接近联想的知识,分析高考作文题《毁树容易种树难》。
提示:这是一则引申型议论文,要写好引申型议论文,必须深刻领会被引申的事物的意思。不少考生由于对“毁树”、“种树”的含义没有弄懂,结果在文章中乱挂钩,乱生发,写出了许多笑话,写作时必须注意:一是引申要恰当,抓住生活中的某一事物去联系生活中另一事物的时候,要注意到这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相互间的某些相近、相似或相反之处。否则,就会乱联系,瞎议论。
7.运用概念联想、接近联想的知识,分析《 “庖丁解牛”的启示》这个文题。
提示:这是一则引申型议论文,审题时应明确:“庖丁解牛”与“对待学习必须有深入钻研、认真探索的精神”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否则,“引子”与“议论”就不能结合自然。二是引申要有针对性,有现实意义。引申型议论文绝不能无的放矢,一定要针对现实生活中必须解决的问题进行议论,给人以启发和教育。比如,解牛技术熟练的原因正是我们有些同学学习不好而又不肯做到的地方。因此,从“庖丁解牛”中获得的启示应该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引申是否恰当,有无针对性,这是能否写好引申型议论文的关键。要做到这一点,平时我们必须关心自己周围的生活,经常思考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并且学会透过现象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8.运用接近联想的知识分析下面这条“逸事”的合理性。
有人记下一条逸事说,历史学家陈寅恪曾对人说过,他年轻时去见历史学家夏曾佑,那位老人对他说:“你能读外国书,很好;我只能读中国书,都读完了,没得读了。”他当时很惊讶,以为那位学者老糊涂了。等到自己也老了时,他才觉得那话有点道理:中国古书不过是那几十种,是读得完的。
中国古书浩如烟海,怎么读得完呢?谁敢夸这个海口?是说胡话还是打哑谜?文化不是杂乱无幸而是有结构、有系统的。过去的书也应是有条理的,可以理出一个头绪的。两位老学者为什么说中国古书不过几十种,是读得完的呢?显然他们是看出了古书间的关系,发现了其中的头绪、结构、系统。只就书籍而言,总有些书是绝大部分的书的基础,离了这些书,其他书就无所依附,因为书籍和文化一样总是累和起来的。因此,我想,有些不依附其他而为其他所依附的书应当是少不了的必读书,或者说是必备的知识基础。
[习作评析]
例文1: 我最喜欢的一种颜色
记得初中时候,有一回,我问一位年纪稍长的朋友: 第1段:
“你最喜欢什么颜色?”他脱口而出:“蓝,当然是蓝 在谈及自己最喜
色。”当时,我偏着脑袋问“为什么”,记得他好像没 欢什么颜色的时候,
吭声。今天,我终于自己找到答案,不,是答案终于找 作者联想到初中时一
到了我。如果今天你问我:“你最喜欢什么颜色?”我 位朋友的相同回答,
也会脱口而出:“蓝,当然是蓝色。” 这是接近联想。回忆
当年朋友没有回答出
“为什么”这一细节,
暗示出本文将作出回
答,从而为全文张本。
多瑙河是蓝色的,交响曲是蓝色的,爱情是蓝色的 第2、3段:
……多梦时节,向往多瑙河的我们,倾心贝多芬交响曲 先围绕“蓝色”
的我们,渴望爱的我们,难道世间还有什么比蓝色更可 联想开去,联想的都
爱、更温馨、更贴近我们那一颗梦幻的心吗?蓝色属于 是美好的事物,从而
我们,我们属于蓝色。绿色是最令人向往的,她是属于 回答了为什么蓝色可
天国的颜色,没有烦恼,没有迷惘,没有泪水。蓝色则 爱;再以相对联想到
不然。她当然是美丽的,但更多的是忧郁;当然是忧郁 的绿色衬托,突出蓝
的,但更多的是美丽。美的忧郁,忧郁的美。蓝色,属 色的“忧郁的美”,
于炼狱的人间。 而在第3段又具体说
如果说绿色是一种理想的话,那么蓝色就是追求。 明这“忧郁的美”,
蓝色的世界是多泪的,我们常常泣不成声,然而终于在 即蓝色象征在追求过
挂着泪痕的脸上又漾开了微笑;蓝色世界多歧途,我们 程中战胜挫折的高贵
常常四处碰壁,然而终于闯出了一条路;蓝色世界道路 的精神。
崎岖,我们常常摔了一跤又一跤,然而终于自己站了起
来,或被人拉了起来,匆匆,又前行;蓝色世界是孤独
的,常常只有影子伴随着我们,然而我们终于找到了一
个同路人。如果说追求真理是世上最高尚的事业,那么
蓝色无疑是世上最高贵的颜色。
海洋是蓝色的,四百年前,哥伦布驾着三叶扁舟, 第4段:
在蓝色的波涛中冲向未来。火焰是蓝色的,就在那蓝色 承接上段说“蓝
的火焰在鲜花广场熊熊燃烧的时候,布鲁诺庄严宣布: 色是象征追求真理的
“扼杀雄鸡阻挡不了太阳的升起!”山岳是蓝色的,蓝 最高贵的颜色”联想
色的庐山永远回荡着彭大将军的怒吼。就连那“驾青虬 开去,思路极为开阔。
兮骖白螭”的一代骚客,不也是为了那一泓碧蓝,投入
了涛涛的汨罗?
今天,我坐在一间略显得空空荡荡的教室里,白色 第5段:
的粉壁,米黄的桌椅,黑色的黑板。可我一回头,蓦然 以“走向那一片
望见,窗外那一片蓝色的天空,在向我微笑,向我召唤 蔚蓝”点题,意味隽
……于是,我搁下笔,走了出去,走向那一片蔚蓝。 永。
本文构思精巧,思路开阔,文笔流畅。主要运用接近联想的思维方法(其中间用相对联想)挥洒成文,交原本零落庞杂的材料组织得井然有序。
例文2 那里,有一片大海
我从小生活在大海边,大海哺育了我。很小很小, 第1、2段:
我就对大海产生了一种特殊的感情。 文章起笔,娓娓
我的老家原本不在大海边。很多年以前,我的爷爷 道出自己对大海的特
为生计所迫,举家迁徙,来到了浙东这片令人神往的大 殊感情。至于交代“我
海之滨。 的老家原本不在大海
边”,那是为了突出
“大海之滨”“令人
据说,我的出生,还真与大海有缘呢。那时,爷爷 第3、4段:
和爸爸为了养活一家人,整天整夜驾着小小的渔船出没 写自己的“出生”
在风浪里。为了照料男人们的生活,也为了多一个帮手, 与大海有缘。强调了
倔强的母亲硬是腆着大肚子,也上了漂泊不定的渔船, 祖辈、父辈的艰辛与
跟随男人们在艰险中颠簸。 倔强。
在一个“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的夜晚,母亲
在忍受着分娩时的煎熬。海风好大好猛,小船在惊涛骇
浪中浮沉。风急,浪高,夜黑。颠簸的船舱里,随着“
哇”的一声响亮的啼哭,我坠落到了这个人世间。渔舟
载着我这个小生命,在海面上漂浮,宛如“天地一沙鸥”。
从此,如同我的祖辈、父兄一样,我这个大海的女 第5至7段:
儿,从内心深处涌起对大海的热爱;大海成了我童年的 写自己的“成长”
好保姆,好伙伴。 与大海分不开。强调
白天,遥望大海,“朝出沙头日正红,晚来云起半 了大海是“我”的“
江中”,如诗如画的世界,启迪着我幼小的心灵。特别 好保姆”、“好伙伴”
是夕阳西下的时候,大海又别有一番美妙的情趣:“海 ;也强调了大海的变
头落目照平沙,潮退渔船搁岸斜。白鸟一双监水立,见 化。
人惊起入芦花。”而到了夜晚,最引人入胜的莫过于观
渔火了。渔港里,百舸昂首,桅樯林立。几百米宽的海
面上挤着大大小小的船只,密密层层。一阵阵震耳欲聋的
马达声夹杂着一串串清脆的打铃声,随着海潮的喧哗,
在天空中久久飘散。小舢板、大机帆、钓机,穿梭似的
往来。间或传来渔民们那发音浓重的闽南腔调的吆喝声,
粗犷、爽朗的欢笑声。真是:“诗思浮沉樯影里,梦魂
摇曳橹声中。”海水里,摇落了一串串、一簇簇的渔火
每当看到这壮观的景象,这深深地感到大海变了,
变得更壮美更富饶;大海边的人们也变了,变得更舒心
现在,我远离故乡的大海,在外读书。但“今夕为 第8段:
何夕,他乡说故乡”,我又怎能不时时想起那片生我养 最后以“思念大
我的大海呢? 海”收束全文,表达
(梁惠) 了对大海的深情厚
本文的突出特点,除了情真意切之外,便是语言流畅华美;而语言之所以流畅华美,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作者借助了接近联想--面对眼前的此情此景,联想起相关的古诗词的名句。正是这点缀在字里行间的名句,使本文增色不少。
例文3, 题目:根据以下材料,以“秋”为题写一篇抒情散文。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一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 间,混混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这是郁达夫《故都的秋》中的前两段文字,无论是北国的秋还是江南的秋,都写出了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但,那是郁达夫的理解,我们写文章应当有自己的情感,有自己的理解。这一点,是写好此文的关键。
一年四季,各有迷人之处。但我以为,秋天才是四季中最美的季节,因为它充满了爱。秋天最会分配自己的感情,无论走到哪里.都能使人感受到它的爱抚。秋天最会挑选礼物,它送给每个人的礼物都各具特色,又用最美丽的爱装饰起来。秋天是那样可爱,使人无法不为之心动。我禁不住秋的召唤,去收集无处不在的爱意…… 秋天的爱在丰收的田野里。看,一片金灿灿的颜色,满树沉甸甸的果实,都是秋天的馈赠。秋天是慷慨的、无私的,然而它只对那些勤劳的人慷慨、无私;它的礼物是对他们最好的回复。那遍地的金黄使我想起了春天的迎春花,人们喜爱迎春花的金黄富有生机与朝气,而秋天的金黄充满了成熟的魅力。明朗的颜色映入人们眼中,便有一种欢乐的情绪悄悄从心底滋生,又化作了浓浓的笑意挂满眉梢,布满眼底。我虔诚地捧起一片金黄,把它放在了我的心里。秋天的爱在深远的天空中。抬头仰望,满眼都是鲜润的蔚蓝色。偶尔,有几片轻柔的浮云悠然地飘动,像小船轻轻滑过。我忽然觉得,不是我在仰望着天空,而是它低头含笑地注视着我。这时,我仿佛脱离了自我,完全沉醉在它温柔的目光中了。尽管夏日的夜空也曾使我迷恋,但那时的我只是怀着极大的好奇,想去探察它神秘的领地。而此刻,我心神俱醉,忘记了身在何处。晴朗的天空坦坦荡荡,仿佛已张开了手臂,等待我投进它那博大的胸怀。而我,也好像真的融在了那片纯纯的蓝色当中,如醉如痴…… 秋天的爱在怒放的花朵上。那出类拔萃的花朵是菊花。菊花既不娇艳,也不华贵,但它非凡的气质,傲然的姿态吸引着每一个人。在它面前,你一下子便会想到“高傲”这个词。是的,它的确是高傲的。一朵朵菊花傲然而立,宛如一副胜利者的姿态。它们没有掩饰傲气,也没有故作姿态,只是凭着自己的铮铮铁骨昂首挺立着,骄傲地、坦然地承受着人们的目光。我们应该感谢秋天给予我们的厚爱--在百花凋谢之后,送给我们这样一件珍奇的礼物。秋天是善解人意的,在严寒到来之前,带给我们如此强烈的生命的活力,这该是给我们的最好的赠品了。秋天的爱在秋风落叶之间。秋风落叶,是秋天最不可缺少的点缀;有了它们,才有了完整的秋天。难怪秋天最深沉的爱总是洒落在叶随风飘、风伴叶舞的时刻。尽管秋风落叶是诗人、画家的宠儿,但它们更属于我们每一个人。在一个清凉的早晨,我们可以尽情地欣赏落叶的舞姿,静静地倾听秋风低唱,任它们牵动着心底的那一缕缕柔情。迎风而立,顿觉神清气爽,极其舒畅。四季的风,我独爱秋风。因为春天的风总是软绵绵的,温柔而缺乏个性;夏天偶尔有风,也总是伴着一股热热的气息;冬天的风暴躁异常,有狂放而无温和。惟有秋风,总是那么潇洒豪放,爽气宜人。有人说秋风无情,也许是因为它摇落了枯叶,吹散了温暖。然而,秋风真的无情吗?我以为它“道是无情却有情”。当凉爽的一丝风吹过,便带来了秋的消息。它展开笑颜,温柔地拂去了人们对夏日的烦躁、对冬日的恐惧;它翩翩起舞,托着落叶奔向大地,奔向成熟的果园……秋天,它创造了无数神奇的礼物,它给予我们深厚的爱意。秋天爱我,我也爱秋天,我们的爱始终交汇在一起。渐渐地,秋天离我远去了。我挽留不住它匆匆离去的脚步,只在我的心中,留下对它深深的依恋。我等待着,等待它重新归来。因为--爱在秋天……
《爱在秋天》是联想作文,作者较好地达到了本次作文训练的要求。此文以“秋”为线索结构全文,所选材料,无论是花朵、果实、土地、天空,还是微风、落叶均紧扣“秋”字,突出了“秋”之爱、“秋”之令人依恋。行文有序有节,层层描写,很有条理。《爱在秋天》较好地采用了“对比联想”法,如用“迎春花的金黄”与“秋之金黄”对比,用“冬、夏、春之风”与“秋风”对比,从而抒发了作者对秋天的爱。本文还运用了接近联想。由飘动的浮云想到“轻轻滑过的小船”,由菊花的花姿联想到“高傲”一词,表面看来两者无共同之点,然而作者却巧妙地将二者联系在一起,表现出丰富的想象力。更值得指出的是此文写出了新意。“秋风”在作者的笔下,不是像有些人说的“无情”,也不似欧阳修所谓的“肃杀”之气,而是“展开笑颜”、“翩翩起舞”。此外,本文语言流畅,用词也较贴切。
阅读下面材料,写一篇演讲稿,题目自拟。
*1952年伦敦死亡4000余人的大气污染事件,就是酸雨酿成的悲剧。
*美国洛杉矶是世界上第一个受光化学烟雾毒害的城市,市内每天有1000吨碳氢化合物、400多吨氮氧化合物排入大气。
*欧洲某一城市1987年和1989年发生的两次光化学烟雾事件使当地65岁上下的老人死亡近400人。
*据报载,撒哈拉沙漠过去40年吞没了65万平方公里宜农宜林的土地。
*在电视里,你仍会看到捕杀珍稀动物的不法之徒被绳之以法的事件。
要写好这个演讲稿,首先读懂这五段材料的共同点,从中提炼出正确的观点,然后,再搜集材料,以翔实的论据阐明自己的观点。
我们只有一个地球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我们只有一个地球》。
众所周知,太阳系九大行星中,有一颗被乳白色大气所笼罩的蓝莹莹的行星,它没有木星庞大的身躯,也不被土星那种神秘美丽的光环所围绕,更不具有金星奇妙的逆转特性。但是,它却是九大行星中最神奇、最伟大、最瑰丽的星球,它就是地球,是当令人们所知的孕育着生命的唯一星球。
亿万年前,原始地球上温暖湿润的气候,使娇小活泼的生命体悄然出现,并进行着从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漫长进化。从此,生物因为地球母亲的抚育而生气勃勃,地球母亲也因为她的孩子们而神采奕奕。
星移斗转,大约到了100万年前,集大自然的秀美、智慧和灵气于一身的宇宙主宰者--人类出现了。原始人类,同其他动物一样,拥有纯净的空气,茂密的森林,蔚蓝色的大海。但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成为整个地球的主人时,地球母亲又如何呢?
首先,含有大量有害气体的工业废气从高耸的烟囱中滚滚冒出,弥漫在逼近地面的大气中,经常使附近的地区烟雾迷蒙,空气浑浊,甚至出现酸雨。让我们从现今的事实看看吧。
1952年伦敦死亡4000余人的大气污染事件,就是酸雨酿成的悲剧;世界上第一个受光化学烟雾毒害的城市是美国洛杉矶,它的地理条件不利于气体扩散。因此,市内每天有1000吨碳氢化合物、400多吨氮氧化合物排入大气。1945年和1955年发生的两次光化学烟雾事件使当地65岁上下的老人死亡近400人。不仅人口聚集的城市污染严重,连人迹罕至被称为“净土”的南极大陆上空,也出现了令人恐怖的臭氧空洞;而且,还有不断扩大之势。大气层是一切生命活动所必须的环境,没有它的保护,地球昼夜温差可达几百度,存不住一丝水汽,地表也将被腐蚀成为广漠。面对这种现状,难道人类还要愚蠢得毫不思考地去毁坏我们唯一的自然屏障--大气层吗?
展开世界地图,放眼望去,大的、小的、形状各异的沙漠遍布全球:卡拉库姆沙漠、内夫得沙漠、鲁卜哈利沙漠、维多利亚大沙漠、撒哈拉沙漠……被称为“死亡之海”的沙漠,正张牙舞爪地扑向那片片绿洲。地球沙漠化问题,已严重地逼到我们眼前!过度地砍伐森林和不合理地垦植、放牧,又造成了严重的后果。据估计,撒哈拉沙漠过去40年吞没了65万平方公里宜农宜林的土地。30年代,美国中西部大草原遭破坏,造成了一次“黑风暴”,刮走约3亿吨尘土。50年代,前苏联错误地开垦了中央大草原,引起了一场大风暴,遭受风蚀的耕地面积达几千万公顷。在我国,沙漠化的土地约有17万平方公里,黄河流域每年被冲走的泥沙达十几亿吨。就连曾有“绿色之都”美称的北京城,也曾被归入“即将受沙漠化威胁”的城市之一。仍在继续挥舞着斧头滥砍滥伐、贪小利而乱大谋的人们啊,在这些触目惊心的事实面前,你们难道真的愿意留给后代子孙一片寂静的不毛之地吗?
今天,漫步海滩,你会发现浸渍着污泥的沙滩和羽毛被染成黑色的海鸟;从广播里,你会听见关于每天几种野生动物灭绝的消息;在电视里,你仍会看到捕杀珍稀动物的不法之徒被绳之以法的事件。其实,生物的绝大部分集中在地面以上100米到水面以下2O0米这一薄层,因为只有这里可以获得充足的太阳光能、适于生命活动的温度条件、大量液态水和营养元素。所以说,这极薄的一层空间,便是整个自然界。可是,不觉醒的人类却依然在破坏这脆弱的一层,在毁灭整个生存空间。我要大声疾呼:不!不能再继续下去了!热爱地球的人类啊,重新点燃你们的智慧光辉,照耀全人类的心灵!让我们携手并肩共同去描绘一个新的自然纪元吧!
为了让地球恢复生机,很多国家设立植树节;科技发达的国家正在寻找无污染高效率的新型能源;“绿色和平组织”的船航行于各大洋,积极地宣传绿色文化。因为,在宇宙飞船的多次太空旅行后,带给人们一个答案。茫茫宇宙中,目前只有地球能够承担抚育生命的任务,但人类必须加倍爱护地球才行。
朋友们,同学们!请大家一定记住:我们只有一个地球!
这篇演讲稿,是命题作文,获北京市东城区及北京市一等奖。作者以此演讲稿代表北京市参加了全国作文竞赛,荣获第八届全国作文竞赛一等奖。
此文构思新颖,以讲演形式论述了保护生态平衡的问题。由于材料充实,说理透彻,使人们读起来毫无枯燥之感。
从文章内容看,作者的联想力和想像力非常丰富,尤其灵活运用了相关联想,许多科学道理在生动形象的讲述之中显得浅显易懂。这是难能可贵的。
此外,语言形象、生动,使文章增辉不少。尤其可贵的是,在参赛的限定时间内能完成如此大容量的作文很是不易。如果没有平时的素材积累,如果没有平时的经常练笔,恐怕是做不到的。因此,平时多读多看,勤思勤练,是争取在写作上获取更大进步的有效途径。
例文5 不能忘记这段历史
在我家居住的大院里,有一座解放前美国人盖的楼。一天我偶然发现这座楼的基座上,镶着一块精美的刻石。虽然长年的风吹雨淋已使它满身斑驳,但从那残存的花纹上仍依稀可以看出它旧日的风采。我向院中的老人询问,才知道这是美国人从圆明园中抢掠来的。
带着对帝国主义列强的刻骨仇恨,带着对那段历史深深的追忆,我迈着沉重的脚步,踏进昔日的万园之园--圆明园。
眼前的景象令人触目惊心,残破的石垣,干涸的水池,坍塌的梁柱,断裂的桥身……每一处都记载着侵略者的罪行,每一处都洒满了华夏儿女的血泪。
走进圆明园展览厅,我追溯着这名园的辉煌过去。从那些模型中我看见了“世外桃源”的“武陵春色”,欣赏了“西湖胜景”的“断桥残雪”、“平湖秋月”。一座座巧夺天工的亭台楼阁,一处处匠心独具的美丽景致,几代能工巧匠的毕生心血凝结成了这座举世无双的皇家园林。即使是身在这小小的展室中,我仍有“身在画中游”的感觉。
但,就是这座集世间美景于一身,汇东、西方文化于一体的艺术宝库,却在帝国主义的疯狂掠夺下瞬间成了一片废墟、瓦砾!如今,这断壁残垣仍默默矗立在这里,仿佛在向过往的游人发出无声的控诉。
此时,我耳边响起了解说员低沉的声音,我眼前立即出现了那幅惊心动魄的画面:1860年10月的那个秋夜,两个强盗闯进这里。一个叫法兰西,一个叫英吉利。烧杀,抢掠,火光中映照的是一张张贪婪、凶蛮的嘴脸和一把把滴血的刺刀。他们身上挂满了丝绸、珍珠,用布袋、用箩筐抢走了难以计数的奇珍异宝!在疯狂的抢掠之后,凶残的侵略者又用一把大火烧尽了这园中的一切。大火烧了三天三夜,这人类千古文明的瑰宝就在这片冲天的火光中化为乌有……
正是这火,在华夏民族五千年的历史上写下苦难、耻辱的一页;正是这火,在华夏儿女心上重重烙下了屈辱的印记;正是这火,使古老的华夏大地在帝国主义的铁蹄下痛苦地呻吟。
终于,华夏子孙在血与火中苏醒了。这苏醒,赢得了我们今天的一切。
走出展览厅,呼吸着园内略带潮湿的空气,我感到今天的天格外高,格外蓝,阳光是那样明媚。阳光中,我仿佛看见:历史的车轮飞转,辛亥革命的旗帜插上了武昌城,鲜艳的五星红旗飘扬在天安门广场,“长二捆”火箭升上了天空……
不能忘啊,那段充满着血泪和屈辱的苦难历史;不能忘啊,那场为了民族生存和尊严而进行的斗争。
朋友,如果你已经忘了,那么再来看看这圆明园遗址吧!想想这座繁盛与衰落并存,荣耀与屈辱同在的一代名园吧,摸摸这历经血与火的洗礼却依然挺立的石梁吧!它们会让你记住,落后必将挨打,腐朽就要灭亡!它们会给你勇气,催你努力和奋斗,为了我们的母亲--中国的永远繁荣、富强!
文章从“偶然发现的刻石”写起,为作者游圆明园的情趣定下了基调:“带着……刻骨仇恨”,“迈着沉重的脚步”去游览那“残破的石垣”、“干涸的水池”、“坍塌的梁柱”、“断裂的桥身”……然而,作者并未将笔墨的重点放在“令人触目惊心”的眼前之景上。为了紧扣标题《不能忘记这段历史》,笔锋一转,叙述了参观展览厅的所见、所闻、所想;在此基础上,运用相关联想,以议论抒情的语言剖析了“万园之园”被焚的原因。文字之间激情洋溢,时而为美景被焚而叹息;时而对帝国主义的凶残暴虐表示愤怒;时而又以告诫之语警示自己和同龄人。
还值得一提的是,作者运用语言的能力较强,排比句式用得恰到好处,比喻语形象生动。对于一个刚入高中的同学来说,这是很不容易的。
例文6 枯菜奇葩
或许是怕弄脏了手,懒得碰,或许是早把它们忘了,元宵节后,被弃于一隅的几棵大白菜更让人不屑一顾了:叶子枯干,只剩下胳膊般粗细,蔫巴巴,干皱皱的,宛若垂垂老者,默默地倚在墙角,等待着生命告别世界的时刻。到了这般境地,为它唱一支挽歌吧。
然而,就在一天早晨,奇迹出现了。那似乎已死去多时的躯体从腰裂开了缝,一棵芽从中钻出,那样鲜,那样嫩,那样绿,像有一股疯长的劲儿,仅三四天,主干便长有大拇指粗,一尺来高,从主干斜伸出十几个侧枝,叶子繁茂,靠下的深绿,中部的鲜绿,靠上的,有的淡黄,有的绿中泛黄,鲜灵灵,水生生的。主干及侧枝的尖端擎着数百花蕾,花蕾大的如豆,小些的如大米粒。只一两天,花开了,一簇簇,一串串,似无数小灯笼,又如挤挤挨挨金灿灿的星星。
那花,一般每朵四瓣,状似梅,比梅花要小一半,朵儿中间伸出黄而微泛红色的花蕊,花蕊尖顶戴着芝麻粒大小的小帽。贴近闻闻,淡香缕缕,沁人心脾。
我想,倘把它大面积种在地里,那便是江南一望无际金灿灿的菜籽花田了。古诗云“十里稻花香”,其实,“十里菜花香”要比稻花菠郁得多呢。菜籽花整日招来蝴蝶翩翩,蜂儿哩樱,稻花就没有。眼下,在室外尚元一叶绿,一丝花之际,在我的斗室里,却正怒放着一丛金黄的春。
仅两三天,花开始谢落,原来那根较粗的蕊变成了约一厘米长、火柴棍那么细的小角,这便是果实。那鲜嫩的绿叶、金灿灿的花,绿生生的角儿,与其干枯的母体形成鲜明的对比,巨大的反差。一方分明是一具僵尸,一方赫然立着全新的生命;一方颓然垂老,一方长得“疯狂”。一方死气沉沉,一方生机无限;一方即将腐烂,一方气息芬芳。
看着,闻着,思索着,我的眼睛湿润了,不禁油然而生一种敬意--更多的是对那母体。那母体似有一种灵性,深知自己生命即将走到尽头,又不甘心就这样庸庸碌碌地辞世。自腐,于是,先把水分挤去,把身躯收缩,让仅有的一点营养聚拢,把灵魂和意志凝聚成铀,镭,在一夜之间或一个早晨奋力迸发,创造一棵新的碧绿的生命,然后拼命生长,兼程赶路,不到半个月内完成了在正常情况下大约要经两个月的生命历程,终于赶在“大限”之前结出了果实。
有了果实,有了种子,有了新生命的希望,自身静静地腐烂,又何怨何悔?
--我破译了它们的生命“密码”!
本文较好地运用了接近联想法,从几棵叶子枯干的大白莱长出新芽联想到生命的顽强,可以说是从“平凡”处发现“伟大”。观察的细致和联想的思辨,是本文的主要特点。不足之处是有些用词用语比较生硬,或不大准确。再写得平实一些,会给读者的感觉更好。
例文7 落花时节
对物候的敏感,世界上也许没有哪个地方的文人超过中国的了。春天的花开花落,本是循着一条自然律令的;然而中国文人的心弦每每被这一似乎再也正常不过的景象所拨动,发出缕缕清音,古往今来,犹时时回响于有心人的耳畔。
唐人之中,盂浩然一首《春晓》历来为人吟诵。春夜酣眠,醒时鸟啼满耳,这境界本已清新,况细雨洗尘,晨凤送爽,此时床起,自是光景宜人;然夜来风雨,以致落红无数,诗人末句发出落花之叹,就让人于清爽之中,添了一份惆怅,个中缘由,全在这“花落”二字间。孟诗写景清丽,寄意却于率直中不失曲巧,其落花之叹似乎来得轻微;相比之下,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二句则让人为之缠绵低回不已。花已落,春过半,而人未还,这里因物感时、由时而人的线索牵引出深远的思乡情结,作者取笔用意轻灵曼妙,势如飞天之长袖善舞,读来真令人心醉。
词客之中,李后主的兴趣和经历都似乎决定了他是一个善感的人,《浪淘沙帘外雨潺潺》写其听雨伤春之后,独自凭栏,暮对故国江山,一句“别时容易见时难”己引人心酸,而后又言“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写逝水不归,落花难再,今昔对照,不胜慨然,这凄清痛彻的惋叹,更可谓为文坛稀世之音。
出人意料的是,在近世文人当中,素以刚直冷峻而名的鲁迅先生,竟也有“岂有豪情似旧时,花开花落两由之”(《悼杨铨》)的句子。先生将由花开花落而生的感触称作“豪情”,千古而下,绝无仅有。由此可见,落花之于文人,犹断剑之于将军,“豪情”之谓,是何等的贴切啊!
日本西行法师说:“花开的本身,即注定要花落。非因春风吹袭的缘故,但梦中醒来,内心仍感凄戚。”同样,小林一茶在《俺的春天》里也说这中间“无论怎样达观,终于难以断念的,正是这恩爱的羁绊”。这两人都深深理解了中国文人心中的落花情结。花开而落,这是自然的理智;见落花而伤逝,这是文人的情怀,两者的分别和联系竟是如此的混沌一片。
行文及此,我投眼于桌面上这一盏清光,谛听窗外,雨声浙沥,时杂以几声蛙呜,春夜更显寂静。我翻动着手边几本旧书,心里就遗憾自己为什么不趁黄昏细雨之际,去看看田边的油油青草,或顺手拾来落花几瓣,却在这纸墨间打理自己的心情。莫如抛开了罢,须知,“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可真的就这样断念了么?“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高冰峰)
本文抓住“落花时节”这个敏感的季节特征,运用接近联想:从孟浩然写到张若虚,从张若虚写到李后主,又从李后主写到鲁迅,写到日本的西行法师、小林一茶。无不扣在文人的落花情结上。闲说落花像远处观景般朦胧与潇洒。说诗,说词,冷峻豪情,凄清惋叹,或心醉或伤逝。说别人么,却牵动未能“拾来落花几瓣”的惆怅。作者将军断剑之痈般的落花情结,全泼洒在笔墨之间了。
我的全部财富便在于这页小小的窗口,来来去去的人群中的每一个都是我心中珍贵的风景,他们平淡抑或不凡的故事总在继续着。
窗外瀑漏的秋雨已不再洒落,内心却感到有个声音在呼唤。我忍不住撩起窗帘,打开窗子,从窗口向外看,浓阴的凉云早已散了,梧桐叶上残留的莹莹泪滴,映着淡白月色在眼前闪闪地晃动着,我不禁沉思默想于这幅清美的图画中……
“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为什么流浪,流浪远方……”一缕歌声幽幽地穿过窗前的竹林,流进我的窗口来,我感到有谁在一点点拨开我的心幕。摇曳的竹影渐渐模糊了,却分明有一个似曾相识的情影在窗前飘忽,长发飘逸,素裙飞舞,蓦然回首间投我以一抹幽深莫测的笑容,这笑容像在哪里见过似的--哦,难道真的是你,三毛?
没有回答我,你依然且歌且舞,“为了梦中的橄榄树……”悠悠的歌声从你的发梢流进我的窗口,我修长的目光穿过你黑蝴蝶般翻飞的长发,用心翻读你凝重的长篇故事,迷离的月色中,我读着你潇洒的漂泊、苦涩的浪漫;你执著的灵魂,亘古的情怀。密密的竹影隐去了,眼前幻化出干涸的千年河床,乱石苍苍的荒漠,振臂嘶叫的仙人掌……素裙飘舞的你跋涉在漫长的古丝绸之路上--然而再长久的一生也不过是回首问那短短的一瞬,
忽然有一天没有说为什么,你走了,藏起所有欢笑与泪水,急急匆匆地走向比撒哈拉沙漠更遥远的地方,美丽的眼睫垂成密集的栅栏,紧紧捂住才华横溢的心……
微微的凉意从窗口侵入,我有些冷但没关窗,只想告诉什么人--不要说遗憾是一种美丽,因为超越遗憾生命或许会焕发出另一番美丽祥和的光华,我的窗口也将多一重美丽的风景。
“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歌声依然幽幽,窗外的幻景渐渐消散了,驶入眼帘的仍旧是那瑟瑟的梧桐,密密的竹林,还有那淡淡的月色……(陈 霞)
散文运用联想神奇而浪漫,作者以“窗口” 为线索,展开联想的翅膀,写了所见、所闻、所想。并以那支《橄榄树》的忧伤凄美的旋律为契机,多角度、多层面地反映了人物的丰富而复杂的内心世界,告诉读者诸多深刻的哲理。
例文9 爷 爷
什么?爷爷去世了!我有些不相信自己的耳朵。当五叔告诉了我这个消息以后,我惊呆了,眼泪再也不能被眼眶所容纳,禁不住流了下来。爷爷去世了,在床上躺了八个月的爷爷最终还是离开了我们。
爷爷并不是什么老领导,大干部。他只是天地间普普通通的一个人,一个平凡的人。爷爷在解放前是一个农民,所以爷爷在生活中处处体现了农民的质朴、勤劳。在我的记忆中,从小到大我并未和他说过几句话,但我对他也不陌生,每当我回家的时候,就见他在忙碌,从我来就忙,一直忙到我要走的时候。在他的眼里,似乎总有干不完的活,一会儿磨一磨刀,一会儿又去搓一搓煤,他干的这些活和他的人一样,都是那样的平凡,以至于经常被人所遗忘,直到有用的时候才又重新被人想起。爷爷偶尔在干累的时候也不去和别人聊聊天,而是一个人拿着小板凳,在门口的绿阴下抽烟,一边抽,一边看着那棵大槐树,是那样的专注,即使我坐在他的身边,也不和我说句话,只是看着那棵大槐树。他脸上有时会出现一丝笑容,是对青年时代的回忆,还是对现在生活的满足,这恐怕只有爷爷自己知道了。
爷爷的年岁大了,有些事已经是力不从心了,但他仍是那样的忙碌,忙碌着自己所能做的是。叔叔们也曾劝过他,让他享几天清福,但他不听,忙碌着,忙碌着,知道爷爷病倒的前一天,他还在搓煤末。爷爷累了,他那很少生病的身体累垮了。爷爷只是想休息几天啊!可这一休息就是八个月,最后也没能再站起来去干他那永远也干不完的活了。
八个月,对我来说没什么特殊的,可是对于忙碌一生的爷爷是多么的难熬啊,这八个月,可能是爷爷休息时间最长的日子了。秋天,我扶着爷爷又来到了门前的大槐树下,这时槐树的叶子已经枯黄了,秋风扫过,树叶哗啦哗啦的落下,爷爷还是那样专注的看着大槐树,忽然,我看见爷爷流泪了,这也是我第一次看见他流泪,可这眼泪中的含义,也只有爷爷才能明白。
爷爷最后的时候我不在他的身边,但奶奶告诉了我爷爷所说的最后一句话:“水开了,去把壶拿下来。”
(李恩鹏)
习作写出了作者对爷爷的深厚的感情,这感情不是因为爷爷平时对我的关心、疼爱与教导,而是爷爷的精力魄力感染了作者,触动了作者。这些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劳动,和爷爷的不为人所注意的“忙碌”的身影却让小作者无法忘却,无法从脑海中抹去。
站在满地黄花堆积的槐树下,爷爷瘦弱的身子,专注的眼神,流淌的眼泪在小作者心灵留下难以抹去的记忆。因为爷爷身上的某种东西吸引着作者,感动着作者。那种东西是什么呢?--农民身上的质朴、勤劳,和对劳动的特殊情感震撼着幼小的心灵,并影响着它。
作者在文中抒写了自己对已过世爷爷的无限怀念之情。但是小作者并没有从爷爷对我的关心、爱护和教导这一贯有的思维定势入笔,而是抓住中国农民质朴、勤劳的本性,向读者展现了爷爷生前的一幅幅画面,让人们在欣赏这些朴素而清新的画面之余,感受一下他们平凡生活中的温馨与情趣,领略一下中国农民这种朴素生活背后所隐藏的他们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作者描摹人物从自己感受最深之处下笔。爷爷“忙碌”的身影是他一生中的主旋律。作者在文中写道:“在我的记忆中,从小到大我并未和他说过几句话,但我对他也不陌生,每当我回家的时候 ,就见就见他在忙碌,从我来就忙,一直忙到我要走的时候。在他的眼里,似乎总有干不完的活,一会儿磨磨刀,一会儿又去搓搓煤,他干的这些活和他的人一样,都是那样的平凡,以至于经常被人所遗忘,直到有用的时候才被想起。”爷爷的质朴与勤劳、任劳任怨与默默无闻、对平凡生活的热爱和对劳动的特殊感情完全凝聚在这“以至于经常被人遗忘”的“忙碌”的身影中,让读者感受到平凡的伟大力量。
如果说前一幅画面是给人物画外形,那么后面两幅(以大槐树为背景的画面)则是给人物画灵魂。作者一改前面所用的素描笔法,而是细描细绘,把笔触凝固在爷爷的脸上。爷爷脸上的神情变化用一旁的孙子的看不懂的眼睛来衬托。这凝固在脸上的笑容和专注神情是对年青时的挫折与磨砺的津津有味的咀嚼,是对自己平凡而又充实的人生的回味,更是对生活成熟理解和感受后的满足。这一切丰富的内心世界的活动今已化作脸上的一丝笑容作为对生活的感激和回报。--所以一旁的孙子那双天真清澈的眼睛映射出了爷爷饱经风霜的脸上的这一丝灿烂的笑容。
最后一幅画面,人物和背景相同,但此时瑟瑟的秋风和凋零落下的槐树下恰好代表了爷爷此时的心境。休息了八个月的爷爷预感到将要离开他一生中最重要的内容“劳动”,这是他人生的要义,如今不得不与这位曾经伴他走过一生一世的“朋友”(劳动)告别了,心中的酸楚油然而生。一旁天真的孙子虽然还无法完全读懂爷爷此时“眼泪”的含义,但却被爷爷身上的一股强大的气流所冲击,而为之动容,从而写下这样一段动人的文字来纪念自己的“平凡”的爷爷。
文章结尾,作者用神来之笔写下爷爷临终前的最后一句话,也是全文中爷爷的唯一的语言:“水开了,把壶拿下来!”忙碌、操劳的一生终于又在忙碌中圆满地画了一个句号,使读者无法不对这个“劳动”载体产生敬畏之感。
   慕田峪观云海
暮春的一天,一位朋友约我去慕田峪长城看挑花,我却意外地看到了像黄山那样的云海。几年前我游黄山时,那‘倏来倏去的云,扑朔迷离的雾,崎丽多彩的霞光,雪浪滚滚的云海”,曾使我激动不已,久久难忘。
那天凌晨,小雨刚刚扫过慕田峪,空气中弥散着新鲜的潮意。我与朋友沿着登城步道拾级而上,阵阵雾气迎面扑来,愈往高,雾愈浓。雾气中依稀伴着清馨的花香,沁人心脾。我们登上了长城,凭高远朗。。方园几公里的范围内,聚集着一片茫茫的白云。周围的群山时隐时现,远远望去,宛如一个个小岛出没在波涛滚滚的白浪之间。远处的云雾洁白如雪;近处的云雾似阵阵清烟缠绕在山腰之中,而飘忽不定的山风,一会儿把连在一起的云撕开,一会儿叉把几块云衔在一起,一会儿又把云塑成了各种难以名状的造型……真是千姿百态,令人目不暇接。
我们就像置身于飘渺虚幻的仙境里。云雾中不断传来游人的说笑,只闻其声,不见其人。我被这奇妙的景观陶醉了,心潮就像那云海一样起伏不平,感触万千:那云雾撩绕的山峰多么像黄山俊秀的倩影;那挺拔苍劲的古松又多么像黄山的迎容松……我忽然想到,在祖国辽阔的土地上,该有多少黄山,该有多少云海奇景啊!正因为慕田峪一带群山环抱,草木苍翠,风微沙少,气候湿润,雨雪天后,才容易出现云雾。像今天这样壮观的景象真不多见。
我们正谈着,一大片白云慢慢飘来,把我们前面的山坡遮盖了,而连绵起伏的长城恰似一条巨龙,昂首翘尾,穿云破雾,伏在这茫茫云海上,大有奔腾欲飞之势。烽火台上,一缕青云正徐徐升起,一眼望去,真像是当年御敌报警的“狼烟”。
一阵轻风袭来,云雾渐渐淡了,对面的山峰在一线蓝天的映衬下,格外隽秀。白色的云团在山腰浮动,墨绿色的山峦远近高低,层层叠叠,溶在蓝天白云之中,构成了一幅浓淡相宜的水墨画。我指着对面的山峰问朋友,那是什么地方,他说,那个地方叫苇店。据说,当年修筑长城的壮举感动了二郎神,他在夜间挑了两块巨石赶来相助。刚走到苇店时,鸡叫了,二神郎不愿露其真身,放下石头埋好扁担回去了。后来,那里就留下两块巨石,当地人叫“一担石”。人们还流传着一句顺口溜:“上苇店,下苇店,中间藏着金扁担,”人们说,谁若是能找到金扁担,谁就能过上好日子。
这时,一束阳光透过云层射到大地。天晴了,阳光照着娱如画的旅游区,照着长城内外一排排红砖青瓦的农家新房,照着蜿蜓如带的柏油公路,照着一望无际的肥沃农田……
阳光下,山显得更青了,云显得更白了。
这是一篇运用接近联想法描写景物的文章。作者抓住慕田峪云海的特点,运用多种修辞方法给以形象生动的描绘。由于慕田峪云海的壮观景象不多见,作者又拿人们熟悉的黄山云海作比拟,不仅使读者通过接近联想获得对慕田峪云海的鲜明印象,而且把作者对慕田峪云海的感情加以扩展,上升为对整个祖国江山的赞美。这些,鉴赏时,都要注意体会。
想起了阿勒邦巴德
当我怀着急切的心情,匆匆来到海边时,大海,那一 第1、2段:
望无际的蔚蓝变得那般激动,海浪连绵堆起无数的山峰, 写大海的狂暴
呼啸着涌来,雪白雪白的泡沫,濡湿了脚下的岩石,在它 与白帆挑战大海的
的身边,一切都变得渺小,畏缩。海鸥凄厉地叫着,我的 勇气,并借助联想
心被强烈地震动了。 起的两句诗为下文
就在这时,视线里忽然跳出一只雪白的帆,倾斜着, 生发更广泛的联想
吱呀吱呀地呐喊着,一会儿跃上浪峰,一会儿跌入谷底。 铺垫。
看着看着,那叶白帆变成了两句诗:“大海不给我岸,大
海根本不相信有岸。”哦,那叶白帆能找到岸吗?
由此,我想到了生活。生活不就是这“不相信有岸” 第3至6段:
的大海吗?有平静温柔的涟漪,有雪似的醉人的浪花,但 由白帆挑战大
更多的却是风的暴怒,是波涛竖起的屏障。面对生活的大 海联想到邦巴德挑
海,是站在岸边赞叹海的力量,或是为浪涛吓傻,而畏缩 战大海,强调:胜
不前呢?还是像那叶白帆,在海浪里挣扎,用意志和勇敢 利是属于强者的。
撞响生活的巨钟呢?
我想起了一个人,阿勒邦巴德--一位法国医生,
一位航海者。
他仅仅靠一面帆、两支桨、一支标枪、一些渔具和尼
龙过滤器,投向了大海,投向了死神张开的巨口。所有的
人都向他致以吊唁死者的最高礼仪。但他没有死,没有被
大海吞没,他在海上找到了路,他驯服了大海。经过65
天苦苦的争斗,他像离开港口时一样,微笑着登上了大陆,
只不过他体重减轻了近50斤,但他把胜利高举过头,向大
西洋宣布:我是航海者!
我不是邦巴德,也不是个航海者,但邦巴德的胜利却使
我欣喜若狂,因为他证明了:胜利是属于强者的。
我无意要求我们每个人都像邦巴德那样去横渡大西洋, 第7至13段:
但面对严峻的生活,,我们应该有邦巴德那种勇敢无畏的气 又由邦巴德
质和行动。跟在别人后面没有危险,但得不到第一。 联想到生活,强
生活总是宠爱那些敢于向它挑战的人。他总是用挫折、 调:真正理解生
用失败来折磨他,磨砺他,而后再将成功的鲜花放在他的怀 活又为生活所理
中。 解的人,一定是
生活绝对不空话戏弄它,甚至瞧不起那种缩手缩脚、怕 敢于挑战生活,
风怕浪的人,他用无情的浪头将他们放逐,它把一串串胜利 能够埋头苦干,
化作彩色的泡沫,掷在他们的脚下,甚至,它会用恶毒灌注 在失败和挫折的
你的灵魂…… 磨砺下获得成功
生活是海洋,它的深处藏起了多少珍贵的东西。要获得 的人。
那些瑰宝、珍藏,又需经过多少风险啊。一个人仅仅沉湎于
自己的幸运和成功,那他就会被生活所弃,像无舵的船,很
快就会被大海吞没。而只惊叹于别人的成功,却只能是站在
岸边,看渔人网出白花花的鱼儿,风浪不会搅扰他,鲨鱼不
会威胁他,但他只能是羡慕而已。随波逐流,消极悲观,只
能是拿青春作赌注,拿生活作儿戏。惊呆于浪头,眼巴巴地
看别人扬起的帆,幻想生活将成功捧到自己的脚下,只能是
把殷实实的希望变作五彩缤纷的肥皂泡,只能是以画出的饼
子充填自己饥饿的肚皮。
真正理解海又为海所理解的,只能是水手,是渔人,是
航海者,是邦巴德;真正理解生活又为生活所理解的,只能
是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在失败和挫折的废墟上建筑起自己
宏伟大厦的人。否则,他收获的只能是叹息。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讲的是同一个道理。
在生活的海洋里,做一个航海者,做一个阿勒邦巴德也
许很艰难,但是希望就在那高高扬起的帆上。
我的眼前又出现了那叶白帆,那叶在海浪上苦苦挣扎的白 第14、15段:
帆。大海一定是狂怒了,对这个敢于冒犯它的威严的精灵,它 调回笔来再
一定会使出最残酷的手段,要撕裂他,要吞没他,把他变为海 次写与大海搏
底的珊瑚。于是风更狂了,浪更高了,啸声更加尖厉了。但我 斗的白帆,与
分明看到,帆下的那人,正紧绷嘴唇、怒视着这一切,那目光 头呼应,结尾
是自信,是轻蔑。他分明看到了彼岸,看到了微笑着的胜利。 处再次申明主
哦,他的脚下是沉稳的大地,他就是阿尔库俄纽斯了,不,他 题,收束有力。
是阿勒邦巴德,对,一个航海者。在海浪上,他找到了路,
他懂得了风险的含义,他理解了生活。他的帆“永远比海高”,
他的帆“就是不沉的岸”。
在生活中,假如你不是为了观海听潮,那么请做个航海者
吧。你的生活会因此充实、开阔。
本文从挑战大海的白帆联想到邦巴德,又从邦巴德联想到挑战生活的强者,思路清晰;开头从白帆宕开笔去,结尾又收回笔来落到白帆上,首尾呼应,结构严谨;行文中无论是对暴戾的大海的叙述,还是对拼搏的白帆的描写,都十分生动,而生发出来的对生活的议论,也形象中肯,值得读者仔细玩味。
例文12 红水河,八桂的血源
奔流着,奔流着…… 第1、2段:
若六万大山九万大山十万大山芭蕉串似的自高原倒 用“若”字带出
挂而下就是这条河,若哀哀盘歌排歌连着大山裸露的筋 的三个假设分句开头
骨祖祖辈辈的脐带就是这条河,若佤氏夫人乳房淌下的 却省略了后半句,引
金龙铁马风流街柔情似水的阿哥阿妹就是这条河…… 发读者追根寻源的兴
趣。这样起笔新颖别
红水河,八桂的血源哟!从荒漠的远古流到今日, 第3段:
从千沟壑的云贵高原流向渺茫的大海。你流入了数不清 写红水河的历史。
的岁月,贯穿了八桂的历史。岑逊王的神牛,师公的傩 借助丰富的纵向联想,
面,羽人之梦,穿透沉闷无风的岁月,神话破碎了一次 从神话传说写起,直
又一次,辉煌如酒喷薄如血涌动如旭日。红水河,你是 到告别蹲葬、断发和
从石头中走出来的,你是大山烈焰汹涌的血脉,狞野的 纹身的过去。
旷达的洒脱的神话在你脉博里愈流愈远,喧嚣的陌生的
不安的日子便漂流下来,两岸的木棉在温和地焚烧着,
两岸的树落在肃穆地扑卧着。山民是喝你的血液长大的
,赤裸的脊背流动着土地与天空的颜色。牯指牛一般粗
壮的百越子孙,将芬芳的酒坛举过头顶,将封闭的岁月
举过头顶,擂响铜鼓擂响大山擂响太阳。古朴宁静的陶
土罐破碎了!蹲葬、断发和纹身的历史永远遗弃在崖壁
上。布洛陀的后裔沿着红水河的走向悲歌行进,一个残
败的部落在废墟中建立起了年青的家园,一脉滚荡的血
源在群山间燃烧着南方的辉煌。
红水河,八桂的血源哟!千百年来你没有颤动没有 第4段:
停顿,你依然从容地歌唱着奔流着,强大的漩涡夹着泛 写红水河的现代。
黄的泥浆夹着秋风扫下的落叶。看不见你的透明,看不 借助丰富的联想,从
见你的纯净。然而,你混浊的血液慷慨地润泽着两岸的 最基本的繁衍子嗣,
土地,花草茁长,稻穗芳香,猪牛肥壮……夹岸的篝火、 写到用“崭新的图腾”
村落、田畴、恨与爱、生与死,汇成了不同时代的乐章, “组装来日的生活”。
涂上现代色彩的人群在乐章中出演种种喜剧和悲剧,壮
歌与悲歌。红水河,你是布洛陀的一条脉博,因而他的
子孙心中便有了大地的灵魂,他们面朝黄土,年年岁岁
忠诚地开拓,忠诚地耕耘,忠诚地收获,然后又拖着疲
惫的身子,在黄土地上忠诚地繁衍子嗣,一代又一代,
万劫不衰。然而红水河的血乳是永不干的,她的源头来
自大地深处,南方的男人和妇人在她的臂弯里吸着她丰
腴的奶汁,安然而又甜蜜地沉入梦中,思想深处却涌起
一朵开放改革的浪花;那切切实实展现在望不到边的红
水河两岸,是大写意的稻浪、果园、林带,还有众多的
新村、新体、新房……五光十色,组成了一个金灿灿的
世界。南国芸芸众生从此在消芒中拥有自己的财富,失
望中往往有一线光明在眼前闪烁。他们不曾失却生的勇
气,依然在那里自得其乐,把昨天残破的生活画面抹去
,用崭新的图腾,兴致勃勃地组装来日的生活。从磨难
中走来百越子孙总能在红水河的怀抱里长成铮铮的汉子
,这就是红水河--中华民族的风貌和正气啊!
红水河,八桂的血源哟!许多少女般秀气的湖泊干 第5段:
涸了她的情愫,许多琴弦似的小溪失去了她小夜曲般的 写红水河的追求
歌喉。而你还在不息地奔流,不息地追求。我在你的脉 (亦即红水河的明天)
管里漂流,看到夹岸古老的村寨,那雀声四鸣的三月三, 借助丰富的联想,把
那轻抛绣球的红弧,那红蛋相碰的迸裂,以及那获得一 自己融入不息奔流的
个民族崇拜的南国灵秀的壮家少女的田歌。红水河,我 红水河,表达了作为
不愿做一个匆匆的过客,我答应今生今世永不和你分离, 红水河儿女的一片真
将那锈蚀斑斑的痛苦与幸福,藏进你逐渐沸腾的心底, 情。
细细展开成美丽的金箔,完成一个圆实的梦。在岁月之
岸,红水河,你永远喧嚣着,引诱那些想和你一样喧嚣
的改革者的灵魂,让他们在躁动不安的拼搏中奔向你,
在那红色的血液渐渐流尽之后,长眠在你温热的河床……
红水河,我读懂了你渊博精深的内涵,我相信世界许多
博大的胸怀、伟大的人生,就是壮阔的奔流,就是勇敢
的追求;我相信在生活的河道里,每天都有日出的绚丽
与日落的悲壮;古往今来,在你身边有饮马濯足的英雄,
在你流中有奋桨拼死的壮士,都永远融入你的血液中。
红水河,八桂的血源哟! 第6段:
(易添平) 以抒情的慨叹表
达深沉的爱,照应各
主体段,收束全文。
本文以清晰的思路,丰富的联想,华美的语言,表达了热爱故乡、愿意为故乡献身的美好感情。从文中,能清楚地看出作者对自己故乡的神话传说,历史文化,风土人情都十分熟悉。而要做到这一点,仅有一点从书本上学来的几种修辞技巧,是远不够的;如果不把目光投向生活,不从根本上提高自己的人文素质,绝对写不出如此充实的文章。
附:想象与联想教案
内容 想象与联想 时间
分配 讲  授 练 习
40分钟 50分钟
标 1、 通过实例,了解想象与联想的定义以及关系。
2、 激发学生展开想象与联想,能有创意地表达想象中的事。
教学难点和
重点 要求学生运用想象和联想学写作文。
教学方法 讲授与习作
课前准备 查找资料,制作课件
上课之前,老师给大家读同一个同学写的两段话,同学们听完之后,想一想,这两段话哪一段写得更好,为什么?
(1) 我很喜欢《山高泉清》这幅国画。画面中有高高的群山,清清的泉水。山间有一个小小的碑亭。山下是茂密和竹林,竹林旁,一簇簇高大的芭蕉交错在一起。站在画前,不觉使人有身在画中游的感觉。
(2) 我来到荣宝斋画店,对《山高泉清》这幅国画细细地观赏起来。画面中有高高的群山,清清的泉水。山间有一个小小的碑亭,这个小亭也许是当年诗人饮酒作诗的地方,我似乎听到了他们吟诗作对,高谈阔论的阵阵欢声笑语。忽然间,我仿佛进入了云雾缭绕的山中,泉水哗哗地从我脚下流过,如入仙境。我又登上山顶向前望,远处是高耸的山峰,近处茂密的树林。不一会儿,我仿佛又从山上飞奔而下,来到了小亭前,喝着清凉的泉水,寻找古人的踪迹。
两段话出自同一个人之手,一个是第一稿,另一是修改稿,修改稿比原稿好吗?好在哪里?
答:好在作者由画中的小亭联想到了古人,将他们的生活情景用联想的方式展现在我们眼前。好在第二段从“忽然间”之后展开了丰富的想象。他“如进仙境”,“从山上飞奔而下”这些想象使画面“活”了起来,使文章变得生动、形象,并增添了几分情趣。这就是“想象”所发挥的作用。
这节课我们就来说一说什么叫想象,什么叫联想。
想象是在原有材料的基础上创造出新的形象的心理活动。
联想是指由一个事物想到另一个事物的心理活动。
联想是“实”的,有此物到彼物,想到的是客观实际的。
想象是“虚”的,是人脑主观创造出来的。
练习讲解其实在生活当中,在我们的文学作品当中,我们经常会运用到联想的手法。
看到下面这些事物,你都联想到了什么?
火炬--光明、革命
月亮--纯洁、思念
荷花--出淤泥不染
白鸽--和平
听一听下面这段话,说说作者都进行了哪些联想?
抬头看去,“团结友谊进步--奥运签名”几个大字格外醒目,转回头来再看眼前,很多同学都挤在人群中,争着签上自己的名字。我也挤进人群,准备在一块写着“友谊”二字的签名布上写下自己的名字,拿起笔,才写一笔,我忽然觉得这笔很重很重,写下的每笔都把我和这些素不相识的人连在一起,和奥运会连在一起。当我写完最后一笔时,心中涌起一种莫名其妙的兴奋,仿佛完成了一项重大的任务似的。
回头再望一眼签名布上,那上面密密麻麻地写满了来自五湖四海的友人的名字,透过那名字,我仿佛看见了一颗颗盼望奥运在北京顺利召开的热情的心,那心连在一起,飞跃过重重的山峦,茫茫的大海,架起一座友谊的桥梁!
这段内容运用了“联想”的方法,从“奥运签名”想到了五湖四海的友人的热情,想到了友谊的桥梁,浮想联翩,歌颂了世界人民的友谊。
在写作过程中,联想与想象经常在一起使用的,它们之间常常密不可分,先进行联想,再在联想的基础上加上想象。
展开联想与想象还有一定的要求:
1合理:即要有一定的依据
2. 还要有特色
3有度:即要有分寸感。
看画面,想象图中的人都在说一些什么。
完成以下练习
1、 运用联想的方法续写。
这时教室外响起熟悉的脚步声,是李老师来了。已经都傍晚了,今天她已经上了五节课了,难道她不知道累吗?我不禁想起李老师疲惫的神态
2、 运用想象的方法补写。
很久很久以前,森林王国里兔子的尾巴最美丽,毛茸茸的尾巴油亮亮的。
3、从广播电视中的一条新闻想到的
[高中联想和想象能力训练二:由此及彼,把握联系--相关联想法写作训练(网友来稿)]相关文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联想修辞手法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