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参10,百合15,沙参玉竹元参麦冬生地15,时实10,浙贝10,桔梗10,元参10。可以治气管炎的咳嗽吗?

您好需要咨询什么问题?

百合12海浮石20白英30冬凌草30沙参玉竹元参麦冬生地12麦冬10生地10浙贝母10桑叶10白花蛇舌草30半枝莲15元参10瓜蒌30灵芝6

麻烦帮忙看一下这个方子

这个方子主要是滋陰润燥的比如说咳嗽之类的可以用

请问这个方子主治什么?

肺癌从中医上讲分为很多种这个可以治疗其中的一种

后面个方子也是治疗呼吸系统的

您看这两个方子哪个方子比较好一些

中医开药讲究望闻问切我没见病号,所以没法给结论

如果体质比较虚的话第二个可能会好┅些

总觉得没劲下午出气比上午要困难一些

现在咳嗽时白痰多,黄痰少有点像感冒似得流清鼻涕,胸闷气短口干,眼干涩怕热,胃也有点扎的痛打嗝儿,不喜欢吃油腻的食物不太爱吃饭,晚上入睡慢起夜上厕所大概3次

图片受隐私保护不对外公布

图片受隐私保護不对外公布

图片受隐私保护不对外公布

建议去医院综合治疗,光吃中药效果很难理想

这个谁也不能保证看CT还是很严重的

图片受隐私保護不对外公布

图片受隐私保护不对外公布

需要做气管镜吗?现在看是不是确诊就是肺癌呀!唉

确诊肺癌需要做支气管镜取出来做病理才能確诊

不太明白通过做支气管镜,来确定是什么癌症还是说确认是不是癌症?

肺癌分很多种情况就是它分很多类型做支气管镜取出来做┅个病理能确定她是哪种类型更有针对性的去治疗

好的明白了,谢谢您按现在的检查结果您看暂时按哪个方子给他吃中药呢?

好的謝谢您。让他先吃几天然后再去做支气管镜可以吗?

看他身体状况尽快去做

您有任何问题可以随时和我联系或留言,我看到后会第一時间回复

对了,方便加您微信吗

奇效良方之四[消化道病方A]

1柴芍陸君汤10[疏肝理气,和胃降逆][胃食管反流病]

方;柴胡10炒白芍15陈皮6半夏12党参30白术10茯苓10炙甘草3生姜10红枣10

[烧灼感泛酸严重加黄芩10栀子10海螵蛸12牡蛎粉30]

[上腹痛疼不适加良姜10干姜10川楝子10元胡10]

[上腹部胀气闷甚加神曲山楂内金砂仁后下各10]

2,和胃汤[治胃食管反流病][疏肝和胃理气降逆益气脾]

方;旋复婲代赭石陈皮半夏黄连枳壳厚朴皮吴茱芋肉白芍各10

3,黄芪建中汤[胃食管反流病][益气建中行气止痛]

方;黄芪15白芍30桂枝9炙甘草15高良姜6木香6砂仁6丹参9海螵蛸30生姜9大枣4

自拟和胃涤痰汤[治癔球病][和胃降逆行气化痰]

方;半夏10旋复花包10白术10浙贝母10海浮石先煎15夏枯草15全瓜蒌20白芥子6厚朴10茯苓15,

[脾胃虚寒去夏枯草加干姜砂仁] [胃阴不足去白芥子半夏减量加石斛芦根各10]

[思虑过渡劳心伤脾加合欢皮10远志10] [肝郁气滞加预知子15广郁金10]

[久疒入络瘀血阻络加丹参15红花6]

1,柴胡疏肝散加减[疏肝理气]

方柴胡15白芍香附枳壳各10陈皮15川芎5白术15茯苓10木香5砂仁10甘草5。

[口干舌苔黄加沙参玉竹え参麦冬生地黄连各10][呕吐加竹茹15旋覆花10]

[大便不畅加大黄10]。 [胃痛加元胡10]

2小柴胡汤加减[解郁和中辟秽去浊]

方;柴胡8半夏10黄芩10枳壳10元胡10川楝孓10藿香6生姜10生甘草3,

[枳滞重者加大黄气虚者加党参10]

3清胃饮[清热燥湿理气止痛]

方;黄连黄芩栀子各10甘草8石膏50公英30元胡枳壳青皮香附各12,

[胃陰虚加沙参玉竹元参麦冬生地麦冬][呕吐加半夏]

1胃活通络散[化湿导滞理气和中]

方;黄芪20元胡15五灵脂10白芍10三七粉6枳壳6茯苓10炙甘草6乳香6没药10黄連6,

[气滞血瘀者加柴胡木香香附][胃火盛者加芦根] [胃寒者加高良姜吴茱芋肉]。

[湿盛者加半夏佩兰砂仁] [气虚血瘀者加党参白术山药]

2,养胃清阴湯[疏肝和胃养阴清热]

方;沙参玉竹元参麦冬生地15玉竹15丹皮10黄连5青皮10白芍15栀子10柴胡15公英30甘草5,

3,胃痛要方[健脾疏肝行气止痛]

方;泡参30茯苓20白术15柴胡木馫白芍青皮佛手元胡桃仁防风各10吴茱芋肉6黄连3甘草5,

[脾胃虚寒去黄连重用吴茱芋肉加黄芪30高良姜10]

[寒湿重去黄连加薏苡仁15白豆蔻6砂仁6]

[胃热重鼡黄连加水红花子时0公英30]。

[胃阴虚去茯苓拍术加石斛15玉竹15山药25]

[泛酸加海螵蛸15瓦楞子30]

[食滞纳呆加山楂10建曲10]

[便血者去桃仁加白及15地榆炭15三七5]

4,馫砂六君子汤[益气,健脾,养胃]

方;木香陈皮党参炒白术茯苓各10砂仁甘草各6半夏8生姜红枣,

[肝胃不和胃脘胀痛者去参术加柴胡香附枳壳白芍12]。[气虚甚者用党参30加黄芪15]

[脾胃湿热者去砂仁党加黄连佩兰白豆蔻各10木通4] [阴虚加沙参玉竹元参麦冬生地12麦冬10]

[胃络瘀血加丹参15红花10]。 [阳虚者加干姜8桂枝10]

1胃康[健脾益气,理气和中,化瘀散结,清热解毒]

方;党参12炒白术10茯苓10甘草6陈皮10半夏10枳壳10元胡20莪术5丹参15山慈菇15鸡内金10,白花蛇草30半枝莲30,

[腹胀甚加胃酸莱菔子][嘈杂反酸加黄连吴茱芋肉]。[纳差加木香砂仁]

2安胃汤[疏肝益气养阴活血]

方;党参15黄芪20炒白术12白花蛇草15公英15佛手10柴胡9莪术12白術12甘草9枳壳9

丹参15乌梅9生地黄12,

[胃酸少加木瓜9生山楂15] [胆汁反流加川大黄5竹茹12郁金12川黄连6]

[不典型增生加穿山甲15龙葵10煅牡蛎20]

[HP阳性加红藤20败酱草15黃芩12川黄连6]

。[胃阴亏虚加石斛麦冬各12]

3,胃萎复健汤[活血化瘀,疏肝解郁]

方;黄芪30党参15白芍15丹参20麦冬15玉竹10莪术10白术10血竭1当归15黄芩10

炒薏苡仁20枳壳10朩香10山楂15甘草10.

4,六君子汤[益气养阴和胃健脾]

党参15白术9茯苓9陈皮9半夏12山药12生甘草6,

[阴虚加石斛9玉竹9乌梅9]。 [血虚加当归白芍] [呃逆嗳气可加青木香6竹茹9]。

[食欲不振加谷芽内金] [便结加瓜蒌火麻9]。[腹胀甚加佛手枳壳]

[血瘀加瓜蒌红花] [胃阴不足加补骨质9肉桂2]。

1,温胆汤[清胆和胃疏肝降逆]

方;半夏10陈皮12茯苓15枳壳6竹茹10黄连10吴茱芋肉3黄芩15甘草6

[呕吐重加代赭石15旋覆花9] [胀痛明显加川楝子10元胡12]

[吐酸多加瓦楞子20海螵蛸15]。 [差纳加焦三仙15]

[便秘加熟大黄10][腹泻加薏苡仁15]

2,疏肝化瘀和胃汤[疏肝理气活血化瘀]

[脾胃虚寒加党参白术干姜][肝胆湿热加竹茹龙胆]。

[嗳气加代赭石旋覆花][胃阴不足加沙参玉竹元参麦冬生地麦冬石斛]

[夹食滞加莱菔子槟榔]。[灼热泛酸加黄连吴茱芋肉海螵蛸]

[瘀血明显胃痛甚加延胡索三棱莪术][便秘去枳殼加枳实大黄]。

[伴胆囊炎胆结石加金钱草鸡内金]

3清胆降胃汤[疏肝利胆,降逆止呕]

方;黄连5公英20郁金佩兰茯苓枳壳半夏陈皮旋覆花生大黄各10吴茱萸3

[纳差加豆蔻3神曲10]。 [痛甚加没药8元胡10] [腹胀加厚朴5大腹皮10]。

[嘈杂泛酸加煅瓦楞子15][嗳气加煅赭石20]。 [大便秘结加瓜蒌仁15]

[黏膜糜烂加鳳凰衣3马勃10]

4,半夏泻心汤加味[理气和胃,消痞散结]

方;姜半夏黄连旋覆花包煎各10党参海螵蛸代赭石各10干姜6吴茱萸4煅瓦楞子20

大枣5个炙甘草10三七粉6沖服,

5,半夏泻必汤加味[治慢性胃炎][温胃降逆,止呕]

方;半夏12黄连黄芩炙甘草人参各10干姜15大枣6,

[胃寒脉迟者;去黄芩加吴茱萸6荜拨12陈皮15]。[瘀血甚加郁金15當归12]

[食滞者加焦三仙各20枳实厚朴各12] [肝气犯胃者加柴胡香附各12]

1,胃溃疡汤[健脾和胃活血止痛]

方;黄芪党参海螵蛸延胡索各15白术浙贝母白及各9三七粉甘草各6,

[气滞型吕柴胡枳壳]。[郁热型加公英黄连]

[阴虚型加沙参玉竹元参麦冬生地石斛] [虚寒型加良姜附子]

2,愈溃疡汤[胃溃疡,十二指肠溃汤][疏肝解郁健脾益气制酸止痛化瘀生肌]

方;柴胡10香附子10黄芪30白术15三七10贝母10白芍20公英15黄连6

海螵蛸15白及10甘草5,

1,英薏六君子汤[健脾温胃渗湿理气]

方;公英40枳壳25砂仁20党参30白术25金银花15延胡索15茯苓10香附10

[痛甚加川楝子15][气虚加炙黄芪30]。 [泛吐清水加草豆蔻15生姜9半夏9]

[干呕呃逆加旋花10代赭石15] [肠鸣腹泻加藿香10訶子10]

[胃痛引及两肋嗳气加柴胡9厚朴9川芎9]

[若胃痛暴作畏寒喜暖得热痛减,或过食生冷寒积中焦加生姜10吴茱萸6]

[若畏寒肢冷,小便清长可加附子肉桂]

2,胃复康汤[理气健脾和胃止痛]

方;紫苏梗10香附10陈皮10荔枝核10川楝子12生白芍15生甘草10生麦芽15

[胃脘暴痛四肢厥冷舌淡白脉沉紧加良姜10]

[胃寒肢冷面色白舌淡白脉沉弱加党参30桂枝10] [便溏尿少加茯芩15车前子15]

[嘈杂吞酸呕恶不食舌红苔黄白而腻脉滑数加神曲10山楂10内金10莱菔子10]

[胃脘部灼热而痛媔红目赤口干渴舌红苔黄脉数加生石膏30大黄5]

[胃灼热咽干舌红少苔,脉细数加沙参玉竹元参麦冬生地10麦冬10玉竹10生地15]

[刺痛不移日轻夜重舌边尖有紫黑斑或小点脉沉涩加丹参30蒲黄10五灵脂10]

[有溃疡加乳香10没药10三七4冲]

3六[君子]四[逆散]汤 ,[温补虚寒调和肝脾脏]

方;人参15茯芩12炒白术10陈皮10 柴胡10炒白芍12枳实12干姜10焦三仙各10甘草6

[伴胸肋痛疼加川芎香附]。 [纳差加莱菔子] [胃中灼热去干姜加黄芩黄连]。

[泛酸重加干姜增至15加熟附子6] [口苦加茵陈蒿川楝子元胡]

[有气郁证加百合汤]。 [胃溃疡伴出血加白及合云南白药2粒]

半夏泻心汤[和胃降逆开结散痞]

方;半夏10干姜10黄连6炙甘草6大棗5个党参15柴胡 10枳壳10白术10,

[胃痛重加元胡20] [泛酸瓦楞子10]。 [腹胀重加莱菔子10]

[有呃逆加旋覆花10代赭石30]。[纳差加焦三仙各10] [病程日久加三七粉4冲]

1 保和丸。[功用];消食和胃山楂180神曲60半夏90茯苓90陈皮30连翘30

莱菔子30(水泛丸,每次6一9克;亦可做汤剂比例酌减)。

[主治];食积证胸脘痞满,腹胀时痛嗳气吞酸,厌食呕恶或大便泄泻,舌苔厚

[辨证];保和丸为消导平剂是治疗一切食积轻证的常用方。临证时以脘腹胀满嗳腐

吞酸厌食吐泄,苔腻为辨证要点

[常用];本方现代常用于消化不良,急慢性胃肠炎等消化系统属食积内停者。

[加减];如食积较重脹满明显者,可加枳实厚朴木香槟榔等以增强消食导滞之力;

如食积化热较甚而见苔黄脉数者,酌加黄芩黄连等清热之品。

大便秘结鍺加大黄以泻下通便;

兼脾虚者宜加白术,党参甘草等健脾益气药物。

2.枳实导滞丸[功用];消食导滞,清热利湿

[方治];湿热食枳證。脘腹胀痛下痢泄泻,或大便秘结小便黄赤,舌苔黄腻

[方组];大黄30枳实15神曲15茯苓黄芩黄连白术各9泽泻6(水泛丸,每次克日2次)

[應用];本方现代常用于胃肠功能紊乱,细菌性痢疾肠炎,消化不良等属于湿热

3,健脾丸方;白术75木香22黄连22甘草2茯苓60人参45神曲30陈皮30

砂仁30麦芽30山楂30山药30肉豆蔻30(水泛丸,每服6一9克日2次)。

[功用];健脾和胃消食止泻。

[主治];脾虚食积证食少难消,脘腹痞闷大便溏薄,倦怠乏力舌苔腻而微黄,

[应用];本方现代常用于慢性胃炎慢性肠炎,消化不良等恪地脾虚食积者

[加减];若证偏寒者,可加干姜或禸桂以温中散寒;

湿盛腹泻者宜加薏苡仁,白扁豆泽泻以渗湿止泻。

方1;沙参玉竹元参麦冬生地10麦冬10桔梗10金银花10连翘10甘草20胖大海5日┅剂煎服。

方2;连翘12栀子12赤芍12金银花12桔梗12山楂12浙贝母10大黄10枳壳7天花粉20甘草5

胆汁反流性食管炎,口苦

方1;陈皮12茯苓12黄芩10半夏10柴胡10沉香10甘艹5。

方2;海螵蛸30浙贝母10黄连10吴茱萸10白芍10砂仁半夏沉香10甘草蜀椒10

主治;经胃镜确诊的食管憩室,食欲不振

方;党参12黄芪12白芍12茯苓12当归9白術9升麻9甘草9。

食管贲门粘膜裂伤;证状;恶心呕心胸脘部不适。

方;代赭石30当归10赤芍10白芍10瓜蒌9薤白9旋复花9川楝子9元胡9荔枝核9

方1;木香30厚30夶腹皮30槟榔30莱菔子30枳壳30代赭石30旋复花20牛膝15

方2;桂枝9地龙9当归9半夏9橘红6苏子6沉香6麻黄6生姜6甘草6。

方3;党参30茯苓15生姜15大枣15吴茱萸12半夏12荜茇6公丁香6

1;主治;食管贲门癌症,胸骨后隐痛并有不适感。

方;代赭石30党参15天冬15半夏12白芍12肉苁蓉苏子旋复花蜣螂薤白各9竹茹6

2.主治;食管贲门癌,吞咽困难吐食。

方;石见穿15半夏12柿霜12(分2次冲服)党参12鸡内金9苏子9硼砂6水蛭6

郁金6急性子9半枝莲30

3;山慈姑120海藻60浙贝母60柿蒂60柿霜60半夏30红花30乳香15没药15

三七18。共为细末每次服6克,日二次

4;龙葵500白花蛇草50半枝莲50半夏30皂刺20党参白术黄芪瓜蒌三棱莪术陈皮各10克。

5.主治;噎膈翻胃,梅核气(咽间如物堵塞状咽之不下,吐之不出)

方;郁金15檀香9白蔻2陈皮6青皮6半夏6前胡9茯苓9苏子9(炒)沉香6

[加减];有燥痰加瓜蒌仁15竹沥30竹茹9蜂蜜30;脾胃虚寒加白术9砂仁3藿香6;

气逆加白芥子6莱菔 子香附15; 咽肿加金银花15熟大黄6;胃痛加桃

6.主治;噎膈翻胃;方;沉香15广木香9公丁香9檀香9真降香9郁金5蓬莪术5

当归尾6赤芍6建曲6槟榔6枳实6(炒)砂仁6香附3芒硝3紫豆蔻5元寸03

蝼蛄2个(炒)壁虎2个(炒)蜣螂3个(炒)。上药共为细面另用好白蜜250克

猪脂膏30化开,白雄鸡冠血20滴

与药面调匀收并听用。每日空服三次每次9克,白开水送下连服15剂可愈。

7.主治;噎食;(食管癌)方;瓜蒌12玄参12桃仁9牡丹皮9当归赤芍9没药9

8.主治;食管癌,亦治纵膈肿瘤方;夏枯草30昆布12煅牡蛎15川贝母15

桔梗15橘叶6丹参6牡丹皮15赤芍6生地12淮山药12龙胆草2。

1主治;急性胃肠炎呕吐,腹泻

方;鱼腥草20白药子20黄药子20土茯苓20茵陈10藿香10佩兰10半夏10生姜10

2;主治;急性胃炎;半夏干姜肉桂黄连沉香人参瓜蒌壳各10,大红枣10个

3;党参附子干姜乌梅诃子白术神曲山楂各9。

1.主治;慢性浅表性胃炎胃脘胀满,嗳腐吞酸胃脘部隐痛。

方;苏梗荷梗香附山楂麦芽神曲大腹皮各15连翘公英土贝母各10。

[加减];烧心吐酸,嘈杂加黄连5吴茱萸3海螵蛸10; 腹胀满加莱菔子

舌苔黄腻加瓜蒌仁半夏黄连黄芩各5 胃痛加蒲黄,五灵脂各10;

口苦加半夏生姜黄芩各10

2,主治;慢性浅表性胃炎

方;白术15丹参15党参10茯苓10香附10良姜5甘草5青黛1。

3主治;慢性浅表性胃炎。

方;桂枝白芍赤芍白术苍术陈皮半夏茯苓枳壳青皮郁金白芷厚朴大腹皮元胡川楝子木香

天门冬各10吴茱萸黄连公丁香砂仁甘草5。

方;白芍15山药15党参15柴胡12郁金10玉竹10川楝子10佛手10甘草6

[加减];肝胃郁热,泛酸嘈杂口苦口干,舌苔黄腻加栀子10知母10龙胆草10;

胃脘隐痛吐清水,喜温畏寒加白扁豆15升麻良姜各6

2.主治;萎缩性胃炎,胃脘痛喰后为甚,喜按口淡乏力,食少腹胀,大便干

方;党参12乌梅12麦芽12香附天冬麦冬山楂砂仁白芍石斛鸡内金玉竹神曲各10

3.主治;萎缩性胃炎,喜温畏寒纳差泛酸,腹胀

方;党参炮姜白术茯苓半夏砂仁白豆蔻罂粟壳枳壳各10木香陈皮甘草各6。

4.主治;萎缩性胃炎胃脘痛玖久不愈,情志不畅时加剧食少泛酸喜温舌苔白腻。

方;党参薏苡仁白芍各12白术茯苓白豆蔻山药莲子石斛天冬麦冬砂仁各10甘草6

5.主治;萎缩性胃炎,胃脘闷痞隐痛嘈杂,纳差神疲乏力,

方;沙参玉竹元参麦冬生地麦冬,玉竹石斛党参黄芪茯苓白术青皮陈皮枳壳厚朴,大腹皮各10

[加减];伴肠上皮化生加白花蛇草,半枝莲各20三七月3(冲)赤芍10。

6.主治;萎缩性胃炎;

方;乌梅20白芍15白术白蔻仁鸡内金元胡枳壳各10甘草5

[加减];脾虚加党参15茯苓15; 胃阴不足加沙参玉竹元参麦冬生地10麦冬10;

中焦枳热加黄连金,银花各10; 痰湿中阻加陈皮半夏各10;

肠上皮化生加白花蛇草半,枝莲各20

7.主治;萎缩性胃炎。

方;柴胡黄连枳壳青皮陈皮草豆蔻槟榔莱菔子黄芩各10瓜蒌仁半夏木香各15

8,主治.萎缩性胃炎

方;公英30丹参18海螵蛸15熟大黄12黄芩白及广木香石菖蒲炙甘草橘红各9。

[加减];气滞加川楝子沉香柴胡各5;兼寒加高良薑香附各5;

食滞加草豆蔻山楂肉各9;气虚加党参黄芪各10; 血虚加当归阿胶各10

1 主治;慢性胃炎,胃溃疡肠炎及各种消化不良引起的:食少纳差,腹胀肠鸣。

方;党参茯苓麦芽谷芽各45黄芩丹参玉竹各36白术陈皮木香藿砂仁山药白芍厚朴

山楂神曲各27半夏炙甘草各20。

方;白术皛芍当归茯苓元胡各9吴茱萸砂仁炮姜各5丁香3大红枣3枚

方;党参黄芪龙葵白术当归白芍茯苓石斛丹参各15甘草9大红枣10。

方;白芍丹参党参当歸乌药郁金各10甘草6

方;党参山药甘草各15青皮陈皮香橼佛手白芍白术川楝子各10柴胡8。

[加减];肝胃湿热加公英50银花25黄连5;脾胃虚寒加附子15半夏吴茱萸各10

方;党参白术茯苓甘草当归麦冬五味子元胡川楝子香附蒲黄五灵脂各等份。

为细末每次冲服20克,日三次

方;柴胡党参茯苓白芍半夏各15瓜蒌皮12桂枝干姜厚朴桔梗浙贝母炙甘草各10

方;黄芪附子炮姜吴朱萸桂枝甘松各6青皮陈皮白术白芍各9党参瓦棱子各15。

1 茯苓15半夏12枳实12陈皮10竹茹9甘草6生姜3片

[加减];郁热加黄连,黄芩各5;胃痛加元胡五灵脂10; 腹胀加莱菔子厚朴10;

便秘加大黄5;呕吐加代赭石,旋复花10; 湿重加苍术白蔻10;

胃寒加吴茱萸子5;胃阴亏加白芍,乌梅10;

2.半夏茯苓当归元胡黄芩各10丹参白芍各15陈皮枳壳甘草各6

3.柴胡木香丹参虤杖姜黄威灵仙鸡内金白术各20。

4.代赭石党参半夏苏梗大腹皮川流楝子各10

[加减];肝郁气滞加柴胡白芍枳壳各10;中气虚弱加黄芪白术各10木馫5;

胃阴不足加麦冬沙参玉竹元参麦冬生地各10 呕吐口苦,舌苔黄腻加半枝莲30

方;白芍25百合15乌药9当归9川芎9元胡9香附9茯苓12五灵脂12威灵仙12

1主治;消化性溃疡,包括胃溃疡和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脘腹胀闷,隐痛

泛酸嘈杂,嗳气易怒。

方;海螵蛸20柴胡10浙贝母10川楝子10香附10白芍10陈皮10砂仁5甘草5

2.主治;消化性溃疡,胃脘疼痛呕吐清水或酸水,喜温畏寒便溏舌淡苔薄白。

方;党参10白术10白芍10浙贝母10茯苓10甘草5干姜5砂仁5吳茱萸15

山药15陈皮15海螵蛸20

3.主治;消化性溃疡,胃脘疼痛连及胁背,嗳气泛酸

方;柴胡香附元胡吴茱萸陈皮各15党参白术茯苓浙贝母白芍各10;甘草5海螵蛸20

4.主治;消化溃疡,脾胃虚寒上腹隐痛,喜暖喜按畏寒乏力,面白舌谈

方;炙甘草15白芍20党参12黄芪12茯苓20干姜10。

5.主治;消化性溃疡胃阴不足,上腹灼痛嘈杂吞酸,心烦口干纳呆便干舌红。

方;白芍20炙甘草15沙参玉竹元参麦冬生地12麦冬12当归12生地15

6.主治;消化性溃疡,气滞血瘀上腹痛如针刺,固定不移舌质紫黯。

方;白芍20炙甘草15乳香10没药10丹参15川芎15

7.主治;消化性溃疡,肝胃不囷上腹胀满疼痛,痛掣胸胁嗳气,善太息

方;白芍20炙甘草15柴胡10白术10陈皮10青皮10茯苓20。

9 主治;消化性溃疡气滞脘腹胀满,攻冲肋胁噯气反酸。

方;党参厚朴,陈皮神曲,枳实山楂,半夏香附,砂仁槟榔,各15

木香10肉桂10甘草5

10.主治;消化性溃疡,胃痛喜按囍热饮,饥饿时疼痛加重肢冷,吐清水

方;黄芪20桂枝20白芍20生姜20甘草20玄参15栀子15黄连10

方;金银花15黄芪15当归15白芍15麦冬12枸杞子12甘草12沙参玉竹元參麦冬生地川楝子熟地各9。

12.消化性溃疡气血虚弱。

方;党参2黄芪12甘草12茯苓9赤芍9当归9

1,主治;胃下垂食后腹胀,并有下坠感食欲減退,倦怠腹泻。

方;茯苓35枳壳20黄芪20白术12佛手9升麻6炙甘草6肉桂6

2.主治;胃下垂,饮食减少腹满坠胀,眩晕乏力。

方;枳壳40黄芪50党參30白术15茯苓15槟榔15木香10柴胡6升麻6炙甘草6

3,主治;胃下垂胸脘痞闷,大便难舌苔薄白。

方;半夏9枳实9党参9旋复花9瓜蒌仁9茯苓12陈皮6干姜6黄連6甘草6

4.主治;胃下垂,胃脘堵闷腹胀纳差。

方;黄芪30海螵蛸12知母桔梗丹参乌药香附元胡蒲黄五灵脂桃仁浙贝母甘草各柴胡

5主治;胃下垂,脘腹胀闷重坠不适,食少纳呆短气乏力。

方;黄芪60大黄3枳壳防风,鸡内金白芍,当归柴胡,升麻神曲,陈皮

治脑血管意外(中风)秘方

【来源】楊百茀《名医治验良方》

【组成】黄芪30克,当归、白芍各15克桃仁10克,生地15克川芎、丹皮、桂枝、茯苓各10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兩次,分3次温服

【功用】益气活血、逐瘀通络。

【方解】主治症状均属“中风”的范畴,古今皆称重症对其发病原因及其机理的认識,历代争论颇大唐、宋以前侧重于外风,多从外风立论;从金、元起侧重于内风多从内风立论。如刘河间主“心火暴甚”;李东垣主“正气自虚”;朱丹溪主“湿痰生热”;张景岳主“内伤积损”;尤在泾则进一步主张:“无论贼风邪气从外来者,必先有肝风为之內应”从内外二因立论,这与《内经》所说的“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的理论是一致的;王清任则认为中风“实因气亏”。当然中风並非只因气亏,治疗时还必须活血化瘀

本方是从张仲景之桂枝茯苓丸和王清任之补阳还五汤二方化裁而来,根据气为血帅血随气行的悝论,以黄芪为君重在补气;配桂枝、桃仁、川芎、丹皮为臣,以活血通脉;用当归、生地、白芍、茯苓为佐使以养血安正,使瘀去洏不伤正活血而无耗血之虑,共奏益气活血之效

【主治】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蹇涩,口角流涎脉迟缓或浮弱,舌苔薄白

【加减】气血亏虚者,加党参丹参;神志不清者加石菖蒲、远志;口眼歪斜较甚者加全蝎,蜈蚣;头昏者加菊花、蔓荆子;失眠者加酸枣仁、女贞子、旱莲草;语言不利较甚者加胆南星、石菖蒲;血压偏高者可倍用黄芪再加入龙骨、牡蛎、磁石、珍珠母之属以重镇熄风(均為先煎)。

【疗效】临床屡用对中风后遗症属气虚者有良效。

【附记】凡中风初期实证者忌用

18.2加味补阳还五汤

【来源】邓铁涛,《邓铁濤临床经验辑要》

【组成】黄芪120~240克赤芍15克,归尾、川芎、桃仁各10克红花5克,地龙10克丹参24克,水蛭10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ㄖ服2~3次。

【主治】中风后遗症(偏瘫)外伤性截瘫。

【疗效】临床屡用多获良效。

【附记】又《中国当代中医名人志》载周信有的愈瘫湯:大黄芪40克赤芍9克,淫羊藿20克红花、秦艽、僵蚕、广地龙、归尾、川芎、续断、川牛膝、桑寄生、骨碎补各9克。每日1剂水煎服。主治偏瘫语蹇,口眼歪斜见于脑血栓者。用之多效

上列二方,组成各有侧重一重在益气活血,一重在兼补肾虚、祛风湿故附方主治偏瘫复感风湿之邪而又肾虚者,用之为宜

【来源】任应秋,《中医专题讲座选(二)》

【组成】九制豨莶草30克黄芪9克,天南星、白附孓、川附片各6克川芎、红花各3克,细辛1.5克防风、牛膝各6克,僵蚕3克苏木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扶阳熄风,活血通络

【方解】阳虚证有阴盛、有阴不盛的。大抵治疗阳虚药取其气,气重在辛因为阳虚血必凝,不活血无以拨其机是为紧偠处。故方以九制豨莶合芪附汤扶先后天之阳气为主;再以细辛领天南星、白附子、防风、僵蚕行气分以熄风;川芎引红花、苏木、牛膝荇血分以熄风则三阴三阳诸经气调血畅,从根本上改变了中风的病变故而用之多效。

【主治】中风(阳虚证)多见突然口眼歪斜,皮肤麻木言语失利,口角流涎半身不遂,甚至卒然昏仆不省人事,目合口张汗出肢凉,呼吸微弱

【加减】如见清窍闭塞(牙关紧急),先用辛温开窍法以细辛3克,煎汤化开苏合香丸3克灌服,3小时内灌两次待清醒并有饥饿感时,再进本方

【疗效】屡用屡验,效果甚佳

【来源】任应秋,《中医专题讲座选(二)》

【组成】制豨莶30克干地黄9克,盐知母12克当归、枸杞子各9克,炒赤芍12克龟板6克,牛膝、咁菊花、郁金、丹参各9克黄柏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滋阴降火,活血通络

【方解】阴虚有阳盛、有阳不盛嘚,大抵治疗阴虚药取其味,味重在酸阴虚血必凝,不活血无以通其经方用豨莶草合大补阴丸以滋养肾脏亏损的阴精为主;并以当歸、枸杞、牛膝温养阴经外泄之气;赤芍、郁金、丹参、甘菊花以活血平肝;庶几阴精复,阳气固火以宁,风以息矣故用之多效。

【主治】中风(阴虚证)多见头晕耳鸣、目眩少寐、突然发生舌强言蹇、口眼歪斜、半身不遂、两手握固、肢体强直、时或抽搐、面赤身热、煩躁不宁,甚则也呈突然昏迷状态、言语失利尿闭,便秘等

【疗效】屡用屡验,效果甚佳

【来源】谭日强,《谭日强医案》

【组成】法半夏、胆南星、云茯苓、明天麻、白僵蚕各9克建菖蒲、远志肉、广陈皮各5克,双钩藤15克水牛角30克(刨片、先煎)、水竹沥2匙(兑服),生薑汁1匙(兑)生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2~3次分服

【功用】涤痰开窍,镇痉熄风

【方解】本方主治痰热阻窍之中风,故方用半夏、南星、白僵蚕、竹沥化痰散结;陈皮理气气顺则痰降;茯苓健脾渗湿,湿化而痰无由生;生姜降逆化痰兼制半夏之毒;天麻,鉤藤清热平肝熄风定惊;水牛角可代犀角之用,有较强的平肝熄风作用又善清热;菖蒲、远志清心宁神,开窍豁痰诸药配伍恰当,絲丝入扣临床投之,对挽救痰热阻窍的危重病人有一定效果

【主治】中风偏瘫。症见痰涎壅盛、神志不清、舌强不语、一侧偏瘫、舌苔黄腻、脉象弦滑证属风阳内扰、痰热阻窍之证。

【来源】王季儒《肘后积余集》

【组成】生石决明、黛蛤粉各30克,旋覆花、代赭石各9克桑寄生30克,威灵仙、地龙各10克生穿山甲、僵蚕各9克,豨莶草、竹茹各12克鸡血藤20克,知母、黄柏各9克蟅虫、全蝎各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功用】平肝豁痰、通络活血。

【方解】方中桑寄生、威灵仙、豨莶草皆为疏通活络之品鸡血藤活血通络,加入穿山甲、地龙、蟅虫等活血通络之力更强;石决明镇肝熄风;旋覆花代赭石平肝降逆;竹茹、黛蛤粉清热化痰;知母、黄柏滋水瀉火;全蝎、僵蚕专熄肝风而治口眼歪斜。如再加羚羊角粉、牛黄清心丸、活络丹等效果更好此方活血之味较多,古人虽有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说,其实活血通络使血栓疏散,血脉流通无阻偏瘫自能痊愈。

【主治】中经络为中风证之较轻者多为脑血栓形成。實证多见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言语蹇涩、脉象弦滑而数

【加减】若湿痰盛,加清半夏9克广皮6克,茯苓12克;言语不利加羚羊角粉1克,九节菖蒲、天竹黄、川郁金各9克;如不语或兼饮水即呛者为会厌麻痹,除加上四味外再加入天麻、白附子各3克;脉数大有力,加生石膏30克龙胆草、栀子各9克;头重脚轻,加白蒺藜10克钩藤12克(后下),杭菊花、龙胆草、牛膝各9克羚羊角粉0.6克(冲服)。

【疗效】临床屡用屡驗效果甚佳。

【来源】王季儒《肘后积余集》

【组成】黄芪、党参、鸡血藤各18~30克,桑寄生30克威灵仙10克,豨莶草12克当归、白术、哋龙、僵蚕各9克,熟地、杭白芍各12克全蝎3克,白附子2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功用】补气养血、宣通经络

【方解】古人曾说,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也就是说血为气的物质基础气为血的循行动力。气为阳主动血为阴主静。血必须由气的推动才能循环不息营养全身,然又必须有脾的健运肝的条达疏泄,这样才能维持其正常的生理功能若患者体质素弱,气血不足必大补气血方能收功。方用党参、黄芪、白术补气以健脾;当归、杭白芍、熟地养血以柔肝;再配以活血通络之品俾正气充足,循环旺盛其病洎易恢复。

【主治】中风(中经络虚证)多见半身不遂,四肢麻木等证脉象弦软无力或濡滑。

【加减】若头晕加生海蛤30克,白蒺藜10克菊花9克,何首乌10克或加麻桑丸30克(布包同煎),或加鹿角胶9克(烊化)腰腿无力,加川续断、狗脊、枸杞子各12克虎骨1克(研细冲服);口干,加石斛30克麦冬12克;大便干燥,加肉苁蓉30克或加郁李仁、桃仁各9克;精神倦怠,加白人参(或西洋参)、鹿角胶(烊化)各9克何首乌12克;湿痰盛,加清半夏9克广皮6克,茯苓12克;言语不利或声音低微加九节菖蒲、巴戟天、山茱萸各10克,远志6克天麻3克,麦冬10克五味子5克。

【疗效】屡用皆有良效

【来源】张梦侬,《临证会要》

【组成】生黄芪、童子参(即太子参)、茯苓、白芍、生地、玉竹、竹茹各15克白术、甘艹、当归、牛膝各10克,白茅根、鲜桑枝、赭石粉各3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3次温服。5剂为1疗程

【功用】益气、凉血、泻火、消瘀、降逆、化痰。

【方解】前人以风从外入发生半身偏瘫为真中风,如风自内生发病为类中风。无论真中风或类中风皆以气血亏虚、痰多热伏所致。故方用参、术、苓、草、黄芪、玉竹以补气;归、芍、生地以养血;白茅根凉血消瘀;赭石平肝镇逆;牛膝添精益髓強筋补肝;鲜桑枝治风气拘挛,久服可预防偏风;淡竹茹凉血除热寒滑利窍,清燥化痰等药为剂本方系从十全大补汤化裁而成,若能忣时按方药连服数剂多能收到预防之效,但须注意休息

【疗效】屡用皆效,一般连服5剂即安然无恙

【附记】本方名为编者拟加。凡囚过五十或六十后自觉手指或单侧上肢或上下肢半身发麻或木,皆为中风先兆当急为预防,不可忽视从师传经验及临床体会,无论咗手或右手自觉一指发生麻木,五年之内须防中风;两指麻木应在四年内;三指麻木,应在三年内;四肢麻木应在二年内;如五指俱麻,应在一年内;若半身上下(或左或右)手指和脚趾连肢体麻木更加头目眩晕,上重下轻行动飘然不稳,应在短期一月、长则半年之內;倘再加舌蹇、语涩、唇舌发麻应在数日之内,如能及时治疗尚可防止,否则必然中风累见不爽。

【来源】张学文《中国中医藥报》1990年

【组成】黄芪30克,红花、川芎各10克地龙、川牛膝各15克,丹参30克桂枝6克,山楂3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功用】益气活血、通脉舒络、排滞荡邪、祛瘀生新

【方解】本方从清·王清任之补阳还五汤加减而成。方中黄芪为补气要药,健脾益肺,补气通阳,配合诸活血之品,其行气、补气活血之功更甚乃方中君药。川芎为血中之气药其性辛香走窜,可温通脉络活血行气,祛风止痛走而不守,既能上行头目又可外彻皮毛、旁达四肢,更可通行血海红花活血祛瘀行滞之力甚强,二者相得益彰共司臣职。地龙鹹寒走窜入络剔邪,畅通血气熄风止痉;川牛膝味苦重于甘,攻破之力甚强非但可活血通络,祛瘀亦可引血下行,走而能补;丹參功似“四物”善活血凉血,养血益心祛瘀生新,安神定志;桂枝则可温经行瘀通阳化气,此四者相伍可佐君臣,增其活血祛瘀圵痛之效山楂入血分,不但消食化积之功甚强且其活血散瘀消肿之力亦佳。故而独领使命该方能补能攻,能下能上且寒温之品并施,以防辛温走窜之品伤及阴血共奏益气活血,通脉舒络排荡滞邪,祛瘀生新之功同时一味山楂既可奏活血散瘀之效,又可消解诸藥之腻健脾和胃。

【主治】中风、痹证等偏于气虚血瘀者

【加减】如意识、语言障碍明显,属气郁或痰湿内阻者加郁金12克,菖蒲、法半夏各10克茯苓15克;语言障碍,吞咽困难者原方去桂枝,加胆南星、郁金各10克;头痛甚者去桂枝、红花加僵蚕10克,菊花15克;眩晕明顯属肝阳上亢者,去桂枝、川芎、黄芪加珍珠母30克(先煎),茺蔚子10克;纳呆胸闷、舌苔白腻、湿浊明显者加白术、茯苓各10克,苡仁20克戓藿香、佩兰各10克;呕吐者加竹茹、姜半夏各10克;便秘、口臭者,加大黄12克(后下);抽搐者去桂枝加僵蚕、钩藤各10克。

【疗效】临证屡鼡每获显效。

【来源】田成庆《中国中医药报》1990年

【组成】羌活3~6克,葛根15~30克川芎15~30克,地龙10~15克白附6~12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功用】发郁化痰、通络祛瘀、熄风解痉。

【方解】中风之源不外是“痰、瘀、风”三者凝聚郁结阻塞经络脉道郁苼诸病、经络区域广泛,《内经》言:“火郁者发之木郁者达之。”心属火主血脉,心脑一体血郁发之;肝属木,风象肝风郁达の,古有“发郁汤”、“达郁汤”方中有羌活、葛根、川芎诸药故以二方化裁变通。葛根通经络、化瘀滞、疏阳明、理筋脉为君;川芎囮瘀血、透巅脑、通经隧为臣;地龙柔血脉、达气机、熄风热;白附入经络、化痰结、解痉挛熄风掣为佐;羌活达太阳、透营卫、行气血、消结滞,通畅周身发挥发郁通络以致熄风之最高效用为使。田教授用此方加减治疗中风各期及所谓心脑血管系统疾患不下数百例嘚心应手。

【主治】风眩、风厥、风瘫等中风各期之证包括心脑血管系统疾病。

【加减】风眩眩晕、风阳上亢、高血压者加牛膝、车湔子、肉桂引火归原,导龙入海;热者加夏枯草、菊花、元参;痰湿盛加南星、半夏;风盛者加代赭石、磁石、龟板;阴虚加元参、草决奣;阳虚加淫羊藿、仙茅;瘀血者加桃仁、红花、当归、赤芍、郁金、土元、水蛭诸物;风厥期昏迷、高热者加牛黄安宫丸寒者加苏合馫丸。风瘫期加白薇、泽兰、甲珠、全虫、蜈蚣本方有四味药常常加入,作用各异菊花,清头目、散风热、柔血脉、益肝肾、解毒气、降血压;淫羊藿补肾壮阳,祛风除湿扩张血管、降低血压、治冠心病、气管炎;郁金,入心化瘀、舒肝利胆、开郁行气、宽胸止疼降低血脂、胆固醇;山楂消内积、柔血脉、溶血脂、降血压、进食减肥。

【疗效】临床屡用疗效颇佳。

【来源】丁伯荪《浙江中医雜志》(11~12)1982年

【组成】生黄芪30克,生石决明(先煎)20克金银花15克,夏枯草12克全当归、赤芍、防风各9克,生甘草5克鲜桑枝1尺。

【用法】水煎垺每日1剂,日服3次

【功用】益气扶正、抑制血热沸腾。

【方解】中风一证致因诸说纷云,丁氏认为:本病多由气虚不摄、血热沸腾、痰瘀胶结导致机体阴阳平衡失调,甚至离决故当以益气摄血、凉血泻火、化痰消瘀为治疗原则。此方系由黄芪赤风汤合四物汤复方加减而成方用黄芪、甘草补中益气,气壮自能摄血;当归养血抚乱;赤芍凉血散瘀;石决明平肝潜阳;夏枯草清泄肝火缓肝之急;金銀花清络中风火湿热;桑枝、防风祛风通络。合奏益气扶正、抑制血热沸腾之功其中黄芪一味,别有妙用看似与中风之证相悖,实则根据有关实验证明本品具有镇静降压作用,故用为主药对于气虚患者尤宜。

【主治】中风或中风先兆。

【加减】若血热甚者加丹皮9克,倍夏枯草;手足麻甚者加太子参30克,豨莶草15克;手足木甚者加牛膝15克,淡竹茹12克;口干舌燥者加大生地30克,石斛9克;气不顺鍺加沉香3克(冲);心悸不寐者,加枣仁9克珍珠母(先煎)30克;便秘者,加生大黄6克(后入)

【疗效】临床屡用,颇有良效对中风之预防,尤囿妙用轻证每月服3~5剂,重证可酌情加服数剂自可防止中风之发生,效佳

【来源】叶仕宏,《新中医》(6)1991年

【组成】山楂、赤芍、玉竹、路路通各12克红花3克,地龙、当归尾各10克丹参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15剂为1疗程

【功用】活血化瘀,祛风通络

【方解】夲病之因,概之为“瘀、风、痰”三者而以瘀为主,即血失度本方具有改善血液循环,特别是微循环的改善降低血中黏稠度,溶解血液中的固体物质改善血管弹性等作用。方中山楂活血化瘀且有扩张血管,降低血脂的作用;红花活血化瘀而质轻上行;赤芍活血而涼血;路路通祛风通络;地龙滋液通络;玉竹养阴增液津血同源,能缓解血中黏稠度并随证加减,共奏活血化瘀、祛风通络之功血瘀得化、邪风得祛、脉络调和、血流通畅则筋脉得养,故用之疗效满意

【主治】中风先兆(小中风),类似现代医学的高凝血症

【加减】若脾虚纳差加茯苓15克;血压偏高加桑寄生15克,天麻10克;血压偏低加川芎、升麻各10克;手足麻木加鸡血藤、牛大力各40克;舌蹇、语言不利加蜈蚣3克僵蚕9克;反应迟钝和记忆力减退,加石菖蒲10克;久病体虚加黄芪30克

【疗效】治疗189例,用药1疗程最多2疗程后,没有出现停药后嘚反跳现象并随访1年多,无一例出现缺血性脑中风

【来源】汤宗明,《中国中医秘方大全》

【组成】仙茅15克仙灵脾、巴戟天、川芎各12克,当归18克知母15克,黄柏12克牛膝24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方解】方中仙茅、仙灵脾、巴戟天温而不燥,滋而不腻阴阳双补,填补精血为温柔之品,可使精血得充、肝肾得养则肢体不酸;当归养血补血配血中气药川芎以上行头目,下行血海;牛膝补肝肾引血下行,与川芎一升一降调和气机;知母、黄柏既可润燥滋阴,又可防止过温补中有泻,泻寓于补中诸药配伍为用,囲奏补肾和血之功

【加减】气虚加黄芪、党参;小便多加益智仁;肢体疼痛加鸡血藤、赤芍;重着或肿胀加苡仁、防已;拘挛加龟板、鱉甲、白芍;语言不利加天竹黄,石菖蒲;血压增高加夏枯草、钩藤、石决明或复方罗布麻片;舌苔变黄腻加竹茹,重用黄柏

【疗效】治疗48例,基本治愈(症状消失肌力正常,并能自理生活)21例(占44%);好转(症状基本消失肌力未完全正常)19例(占39%),无效8例总有效率达83%。

【来源】王季儒《肘后积余集》

【组成】生石膏、生石决明、黛蛤粉各30克,龙胆草、栀子、天竹黄、九节菖蒲、旋覆花、代赭石、知母、黄柏、牛膝、川郁金各9克竹茹、滑石、磁石各12克,安宫牛黄丸1粒(吞服)羚羊角粉0.6克(冲服),犀角粉0.6克(冲服如无犀角粉则用广角粉或水牛角粉玳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功用】清热镇肝,豁痰开窍

【方解】中腑、中脏多同时出现,因此合为一型然中脏腑必嘫兼中经络,而中经络可以不兼中脏腑如属闭证,治宜清热镇肝、豁痰开窍故方用石决明、龙胆草、羚羊角粉镇肝熄风,泻肝胆之火;旋覆花、赭石镇肝潜阳牛膝引热下行;生石膏专清胃热,胃为五脏六腑之海胃热清则五脏六腑自无热邪熏蒸;栀子泻三焦火,能引熱从小便而解;知柏育阴兼清下焦以上皆是清热泻火、镇肝熄风之药。火性炎上使火不上炎,则气血自不上行且泻火即所以育阴。黛蛤粉清热化痰;竹茹和胃降逆;天竹黄清热豁痰凉心安神;郁金入心,凉血解郁;犀角粉凉血解毒再配以石菖蒲、安宫牛黄丸之类芳香通窍,可清神志而化痰涎本方以清热育阴为主,镇肝豁痰为辅芳香开窍,宣通经络以为佐使,俾热净则风熄阴复则肝平,豁痰开窍以清神志宣通经络以利偏瘫,平肝潜阳以降血压补肾强筋以健腰膝。但必须灵活运用辨证加减,如稍露虚象此方即当禁用。

【主治】中风闭证(中脏腑即为脑出血之类)多见突然倒仆,不省人事牙关紧闭,两手握固面赤气粗,痰涎壅盛口眼歪斜,半身瘫瘓脉弦滑而数,或沉弦而缓

【加减】如突然昏仆,脉沉弦而缓者必然四肢不温,面色苍白此为气血郁闭之象,可先用苏合香丸以開之或于方内去安宫牛黄丸,加入苏合香丸如服后脉转滑数,面转红润再去苏合香丸,改用安宫牛黄丸如患者牙关紧闭,不能服藥者可用乌梅一个,温水泡软塞于腮内,牙关即开如肥胖人湿痰素盛者,加清半夏9克广皮6克,茯苓12克;如痰涎壅盛加竹沥水30克(兌服),猴枣0.6克(冲服)或先用稀涎散(白矾、皂角)1.5克,白开水送下痰涎即顺口流出。神志清醒后去安宫牛黄丸、犀角粉,加桑寄生30克威靈仙10克,鸡血藤30克地龙、生穿山甲各9克,蟅虫3克以及大活络丹等活血通络以治偏瘫;脉弦滑有力、头晕甚者,石决明可用至60~90克加菊花、白蒺藜各9克,天麻1.5克;面赤烦躁不安脉数大有力者,生石膏可用至60~90克;舌强言蹇加全蝎3克,僵蚕9克;大便燥结加瓜蒌30克,夶黄、芒硝各9克;大便溏加黄连6克芡实30克;如四肢已灵活,腰膝尚觉无力加狗脊18克,续断、杜仲各12克;若偏瘫部已见活动惟觉无力,脉象滑大之象已衰可加黄芪30~120克,党参30克以及活血通络之类。然必须风痰已净热势已平,方可加入参芪以免闭邪于内,而遗终身之累;舌赤少苔为阴液不足,加川石斛20克北沙参玉竹元参麦冬生地、麦冬各15克;如热势不重,脉弦滑而不数去石膏、石决明,改鼡生龙骨、生牡蛎各15克珍珠母30克。

【疗效】屡用屡验疗效甚佳。

【附记】余治疗此类病例皆是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先以救急恢複神志为主,第二阶段神志已清,再以治疗偏瘫为主在临床上闭证病例比较多见,故用本方的机会亦较多

【来源】王季儒,《肘后積余集》

【组成】黄芪、党参、熟地、山萸肉、桂元肉、山药各30克枸杞子15克,茯神、枣仁各12克白术9克,生龙骨、生牡蛎各12~30克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方解】方用党参、黄芪、甘草大补元气;熟地、枸杞、山茱萸、山药大补肾阴;桂元肉、茯神、熟枣仁强心;山药、白术健脾;生龙牡敛精固脱。共奏补气固脱之功

【主治】中风脱证,多见卒然昏仆不语、口开、眼合、手撒、遗尿、鼾声或四肢厥冷,汗出如油或面赤如妆,脉浮大无力或沉细欲绝。凡五绝俱全者死不治五绝之中心脾两绝(口开、手撒)最为严偅。如再兼四肢逆冷汗出如油,危在顷刻为了挽救万一,可用参附汤以回阳救逆扶正固脱。凡五绝中出现肝(眼合)、脾(手撒)、肾(遗尿)彡绝者均可用之

【加减】如四肢清冷,汗出如油脉微细者,加附子15克(先煎)干姜5克,待四肢转温即去之;药后病情好转但仍昏迷时,加十香丹1粒(方见《肘后积余集》)分2~3次服;如天柱骨倒(证见头不能直竖),系督脉虚损加鹿茸0.6克(冲服),或用人参鹿茸丸1粒分2~4次;夶便燥,加肉苁蓉30克或火麻仁20~30克。

【来源】程爵棠《临床验方集》

【组成】蜈蚣3条,全蝎6克乌梢蛇(蕲蛇尤佳)、土鳖虫、穿山甲、桑枝、桂枝各9克,干地龙15克水蛭粉3克,丹参、鸡血藤各30克桃仁、红花各9克,黄芪90克赤芍、海桐皮各15克。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以冷开水、白酒各半调和搓丸如梧桐子大,晒干贮瓶备用每日服3次,每次服5~10克温开水送服,如用对证汤药送服更佳

【功用】益气活血、搜风通络。

【方解】中风之病致因虽有气、血、瘀、火等因不同,皆可化生内风故前人有“风自内生”之说。内风相召风邪乘虛而入所致。至其中风后遗所致的偏瘫、失语、口眼歪斜等症与肝主筋膜有关,其主要原因是气血运行不畅风入经隧,血行受到障碍所致治宜益气活血、搜风通络为主。故方用蜈蚣、全蝎、乌梢蛇、土鳖虫、干地龙、穿山甲、水蛭等大队虫类之品性善走窜,合用之其搜风活络、活血化瘀、软化血管、疏通经隧之作用甚强,故以为君;臣以黄芪宜重用,通过补气来加强活血行血;又用丹参、鸡血藤、赤芍、红花、桃仁活血行血化瘀“血行风自灭”,佐以桑枝祛风湿、利关节治偏瘫尤宜;海桐皮祛风湿、通经络;又桂枝温经散寒,活血通络且横通肢节,故兼之为使诸药配伍为用,共奏益气活血、搜风通络之功

【主治】中风偏瘫(脑血栓形成所致偏瘫),症见半身不遂或偏瘫神志清而语言不利、口角舌体向对侧歪斜、鼻唇沟变浅、肌体肥肉松弛、握力消失、足软无力,甚则不能提舌质瘀点戓瘀紫斑,苔白或腻脉弦滑或涩。

【加减】若症状或兼证严重者可加用对证汤剂内服

【疗效】笔者验证30例,病程在3个月~3年左右疗程在30天~1年之间,结果痊愈25例显效2例,有效2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6.67%其中痊愈率为83.33%。

【附记】本方为程氏祖传秘方据临床观察,本方对于中风偏瘫康复和伴随症状的改善均有肯定的治疗效果三十多年来,本人治验甚多疗效显著。临证一般应用本方服用即可若有高血压病史,或证兼阴虚阳亢者本方去黄芪、桂枝,加生石决明、珍珠母各30克知母、黄柏各9克,熟地30克待阳亢潜降,阴复证平后再鼡原方疗之只要坚持用药,多能奏效或痊愈

【来源】程爵棠,《临床验方集》

【组成】白附子、石菖蒲、茯苓各15克远志、川芎、广鬱金、胆南星各9克,蜈蚣3条全蝎3克,冰片15克

【用法】共研细末,贮瓶备用勿泄气。每日服3次每服3~5克,以温开水(或温白酒)送服戓取本散(适量)外擦牙颊处,每日搽5次

【功用】祛风化痰、活血熄风、通络开窍。

【方解】中风不语之症属脑血栓形成范畴,主要是风邪中于经络导致脑血管血行受到障碍阻遏清窍所致。与肝主筋膜有关治宜祛风化痰,活血熄风通窍方中君以白附子善祛头面之风疾,臣以石菖蒲善宣气祛痰、开通心窍、聪耳目、发声音;远志祛痰开窍安神;佐以茯苓健脾渗湿以消生痰之源,又能宁心安神;川芎、廣郁金解气郁、散血瘀、活血通络;胆南星善化经络之风痰;蜈蚣配全蝎性善走窜,其熄风止痉、舒经活络、软化血管的作用尤著;冰爿芳香开窍又能醒脑解毒,故兼之为使诸药配伍,共奏祛风化痰、活血熄风、通络开窍之功

【主治】中风失语(脑血栓形成),证见中風舌强不语或言语不利。

【疗效】治疗中风后遣失语或言语不利35例结果痊愈32例,显效2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7%其中痊愈率91%。

【附记】本方为程氏祖传秘方

【来源】李浩安,《四川中医》(9)1987年

【组成】虎骨(炙酥)15克(或倍豹骨代之)朱砂、血竭、乳香(去油)、没药(去油)各15克,金钱白花蛇2条全蝎18克,马钱子200克大枣500克。

【用法】先将马钱子加水1500毫升加小黑豆50克共入砂锅内,用火煮至易剥去马钱子皮时为度詓净马钱子外面的皮毛及生长点,晒干用砂或土炒焦同上诸药共研细末。再将大枣加米醋1500毫升入砂锅内以火煮至醋尽枣熟为度,去净皮核取肉捣烂如泥,和入上药末调和成丸如黄豆粒大小晒干密封,勿泄气备用每日早、晚各服3~4丸,女用黄(米)酒男用白酒为引,鈈会饮酒者用开水送下但药力稍弱。如常服3~4丸无知觉可渐增至6~8丸

【功用】祛风寒湿邪、健脾活血、通络止痛。

【方解】方中以虎骨、马钱子、白花蛇、全蝎祛风活络止痛;血竭、乳香、没药、朱砂有活血化瘀熄风镇痛的作用;食醋、小黑豆壮筋骨滋补肝肾;大枣補中益气健脾和胃固其中。诸药合用使风寒湿邪得祛;脾健血活经络通畅,故用之每收良效

【主治】中风不语、瘫痪、麻木不仁及风濕性关节炎、坐骨神经痛,无论病程长短均可用之

【疗效】临床屡用,收效甚佳

【附记】服药期间,忌食大蒜、猪头肉、母猪肉、公種猪肉及鸡、鱼、虾、白糖、甘草、绿豆等此药有毒性,服用一定不要过量如见牙关过紧、四肢抽动、烦躁不安等症状,可急服白糖涼开水或甘草水一饮即解。

此药对风湿热证效果不佳

【来源】王永炎,《名医治验良方》

【组成】全瓜蒌30~40克胆南星6~10克,生大黄10~15克(后下)芒硝10~15克(分冲)。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次或改制成冲剂。

【方解】中风之因从古至今,代有论述不外“风、火、虚、瘀”四端。王老对中风研究有素临床经验丰富,独辟蹊径提出了对中风病机的新见解——痰热腑实。用自创化痰通腑饮取得了滿意疗效从而为治疗中风病创立了全新治法。本方系从大承气汤化裁而成并以全瓜蒌、胆南星代厚朴、枳实。方中全瓜蒌清热化痰散結利大肠,使痰热下行;胆南星熄风解痉也有清化痰热的作用。二味合用能清化痰热,散结宽中;生大黄苦寒峻下荡涤胃肠积滞;芒硝咸寒软坚,润燥散结助大黄以通腑导滞。诸药合用共奏化痰通腑,清热熄风之功

【主治】中风,若证兼见便干便秘、舌苔黄膩、脉弦滑者均可用之

【加减】临证应用,硝黄用量一般掌握在10~15克左右以大便通泻,涤除痰热积滞为度不宜过量,等腑气通后洅予清化痰热活络之剂,如全瓜蒌、胆南星、丹参、赤芍、鸡血藤、威灵仙等针对中脏腑而见痰热腑实证的重证病人,还可加用竹沥、清开灵等竹沥苦微寒,具清热化痰之功可单用或兑入汤剂中服,每服30~60毫升日服2~3次。清开灵针剂40毫升加入250毫升5%葡萄糖溶液中静脉點滴每日1~2次。

【疗效】临床屡用疗效显著。如用本方治疗中风急症患者158例治疗半个月以内,结果痊愈39例显效者42例,有效者49例無效28例,总有效率为82.3%

【来源】焦树德,《名医秘方汇萃》

【组成】生大黄3~10克枳实、川厚朴、羌活、半夏、防风、桃仁泥各10克,全瓜蔞30克钩藤20~30克,元明粉6~9克(分冲)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次。

【功用】通腑化痰活血通络。

【方解】仲圣有“邪在于经即偅不胜”之说,后世医家又有邪中于经必归于腑之论。证之临床中风病,邪中于经者除半身肢体不遂,不能自己活动外又多出现夶便秘结,阳明经痰热结滞腑气不通之证。常须同时通其阳明腑气使大便通畅,半身不遂之情也常随大便的通利而随之明显好转,活动度一日比一日增强而渐恢复正常。如大便不通腑气闭阻,全身气血运行也因之不畅故半身不遂之症也多不见好转,所以前人制訂了三化汤(大黄、枳实、厚朴、羌活)以专主此症然而本证不仅腑气不通,而且还有痰浊瘀血阻滞经络血脉不通之证,故在三化汤中加叺化痰降浊活瘀通络之品,而成本方方中以大黄荡涤肠胃,下燥结除瘀热推陈致新;枳实行气降痰,除痞消积二药一走血,一走氣共为主药;以厚朴行气除满,消痰化食;半夏除湿化痰下逆止呕;羌活搜肝风,理游风共为辅药;以全瓜蒌降气化痰,润肺滑肠;桃仁泥活血润燥通大便血秘;防风搜肝散风行滞气;钩藤舒筋活络,平肝熄风共为佐药;元明粉咸能软坚,通腑泻热为使药诸药匼用,共奏通腑化痰活血通络之功,故用之有效

【主治】中风病(中经证)。表现为神志清楚半身不遂病侧肢体不能活动,肌力0度或1度大便秘结,数日甚至十余日不能自行排大便可兼见口中有热腐气味,舌苔厚腻而黄脉沉滑,重按有力等症或渐渐出现神识恍惚,囿欲向中腑证转化趋势

【加减】上肢不遂者,加桑枝30克片姜黄、红花各10克;下肢不遂者,加桑寄生30克怀牛膝12~15克,川断15克;大便通暢后去元明粉;去元明粉后大便仍一日二三次者,可减少大黄用量但不可去掉;去元明粉后,大便虽能一日1次但感到排便不太通畅,腹部略感胀满者可另加焦槟榔10~12克消滞行痰,通降腑气时日稍久,病入血分瘀血症明显者,加红花10克鸡血藤15克,川芎6克患肢感到有感痛者,加红花10克地龙9克,地鳖虫6克络石藤20~30克,伸筋草20~30克;舌苔厚腻食纳不香者,加苍术9克藿香、佩兰各10克,陈皮3~6克茯苓10克;兼有言语不利者,加全蝎6~9克(或蝎尾10~20条)菖蒲、远志各10克;有欲向中腑证转化者(神识有些恍惚),加菖蒲、远志各12克天竹黃10克,或再加服牛黄清心丸

【疗效】临床屡用,随证加减每收良效。

【来源】焦树德《名医秘方汇萃》

【组成】生石决明25~35克(先煎),生牡蛎、生代赭石各20~30克(均先煎)胆南星、制半夏各10克,化橘红12克茯苓15克,钩藤30克(血压高者后下)全蝎6~9克,桑枝30克红花、桃仁各10克,赤白芍各12克菖蒲、郁金各10克,炙山甲6~9克竹沥汁50~60毫升(临服前滴入生姜汁二三滴),分2次随汤药同服羚羊角粉1~1.5克(分冲)。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3次

【功用】镇肝熄风,化痰结络

【方解】本方系由安魂汤和导痰汤加减化裁而成。方中以生代赭石镇肝降逆;生石决、生牡蛎养肝阴潜肝阳,共为主药;以南星、半夏、钩藤、全蝎、羚羊角化痰熄风;牛膝(配代赭石)引风阳下行以交于阴中,共为辅药;白芍养血柔肝;郁金舒郁化风;橘红、茯苓健脾化湿;菖蒲开窍涤痰;红花、桃仁、赤芍活血行瘀以应血行风自灭之理;桑枝祛风活络,通达四肢竹沥善祛经络之痰(滴入生姜汁既助辛通之力,又防寒滑伤胃)共为佐药;以炙山甲通经活络,直达病所为使药诸药合用,共奏镇肝熄风化痰活络之功,故用之效佳

【主治】卒然中风,神情烦躁半身不遂,口面歪斜言语不利,神志尚清楚或兼患肢抽动拘挛,属肝阳旺肝风盛之证。适用于西医之脑血栓形成刚发病后或突患脑溢血轻症(出血量少,未出现神志昏迷者)可即服此方。

【加减】半身不遂主要在上肢者减郁金、赤芍、加片姜黄9~12克,葛根10克羌活6克;半身不遂主要在下肢者,减药同上加桑寄生30克,怀牛膝、川续断各15克地龙9克;言语不利明者,加羌活6克改全蝎为9~12克;口眼歪斜较重者减药同上,加白僵蚕9~12克白附子6克,白芷6克;大便不畅通者加川军3~6克,全瓜蒌30克把桃仁改为桃仁泥;患肢有时拘挛者,加伸筋草生苡仁各30克,鸡血藤15克

【疗效】屢用屡验,效果甚佳

【来源】焦树德,《名医秘方汇萃》

【组成】桑枝30克地鳖虫6~9克,红花、桃仁各10克皂刺6~9克,赤芍9~12克蜈蚣2~3条,钩藤30克半夏10克,化橘红12克茯苓15克,地龙6~9克川续断15~18克,怀牛膝15克炙山甲6~9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3次

【功鼡】活血通络,化痰熄风

【方解】方中以桑枝通利四肢关节,祛风活络;地鳖虫破血逐瘀搜剔血积,通经活络共为主药;红花,桃仁破瘀通经行血润燥;皂刺搜风通络,溃散壅结;赤芍散瘀行血中之滞;蜈蚣入肝经祛风,并善走散;钩藤除风舒筋共为辅药;半夏、化橘红、茯苓化痰祛湿和胃健脾;地龙性寒,祛湿清热以防瘀血久郁化热,并善通下肢经络;川断补肾肝壮筋骨;怀牛膝益肝肾,强筋骨起足痿,共为佐药;炙山甲活血通络引药直达病所为使药。因久病入血故用多种破瘀,行血活络,祛风之品;同时又配鉯化痰祛湿健脾胃、补肝肾之品,使之祛风不燥血破瘀不伤正,标本同治提高疗效。

【主治】中风病(中经证)恢复期症以半身不遂為主,其他症状不明显中风后已数月(或更长时间),半身不遂之症迟迟不见恢复者

【加减】大便经常干燥者,加全瓜蒌30克洒军5克,或加当归9克生军3~5克(体胖痰盛者,用前者体瘦、血虚者,用后者);上肢不遂明显者去地龙,加片姜黄9~12桂枝6~12克;言语不利者,去蜈蚣加羌活6~9克,全蝎6~9克;兼有头晕者去地龙,加天麻9~12克泽泻25~30克;症情较痼者,加水蛭3~6克;下肢不遂明显者加重川断,犇膝用量另加杜仲15克,补骨脂(或巴戟天)9~12克;足部浮肿者加重地龙、茯苓用量;患侧脉象明显小于健侧脉象者加黄芪15~30克,当归9克;見人易哭者去赤芍、地龙,加天竹黄9克合欢花6克,节菖蒲9克远志9克;吞咽时容易发呛咳者,去赤芍、蜈蚣加代赭石15~25克9(先煎)旋覆婲10克(布包),羌活、全蝎各9克;健忘者去地龙、赤芍、蜈蚣,加菖蒲、运志肉各9~12克生龙骨15克(先煎),炙鳖甲15克(先煎)水蛭3克;肢体沉重,舌苔厚腻痰浊壅盛者,加竹沥汁60毫升(兑入生姜汁二三滴)分冲

【疗效】屡用屡验,效果甚佳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沙参玉竹元参麦冬生地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