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大词典pdf词典怎样解析“三摩耶道”

当前位置: >>
佛学常用词汇
佛学常用词汇究竟菩提心 Absolute Bodhi Citta - 完全觉醒,见到现象之空性的心; 甘露 Amrta (藏文 dut tsi) : 一种加持物,能帮助心理及生理疾病的复元. 阿罗汉 Arhat (藏文 Dra Chompa):已净除烦恼障的小乘修行者暨成就者.他们是完全了悟 的声闻或独觉(或称缘觉)圣者. 观音菩萨 AvalOkiteSVara (藏
文 ChenreZig):大悲心本尊,是西藏人最广为修持的本尊, 因此被尊为西藏之怙佑者.观音菩萨的心咒是'嗡嘛呢贝美',六字大明咒或六字明咒. 中阴 (藏文 Bardo):字义为'介于两者之间'.中阴总共有六种,一般指的是介于死亡及 再度受生之间的状态. :义为'开悟或证悟之心'. 菩提心 Bodhi Citta (藏文 Chang Chup Sem) 菩萨 Bodhi SattVa (藏文 Chang Chup Sem Pa):义为'展现证悟心者',亦指为了救度一 切众生脱离轮回苦海,而誓愿修持以菩提心为基础的大乘法门及六波罗蜜的修行者.菩萨戒 Bodhi SattVa Vow (藏文 Chang Chup Sem Gyi Dong Pa):修行者为了引领一切众 生皆成就佛果而誓愿修行并领受的戒.佛性 Buddha Nature (梵文 tathagatagarbha,藏文 deshin shekpe nying po),又称为'如 来藏':是一切众生皆具有之原始本性.开悟就是佛性的彰显,因此,佛性往往被称为佛的 本质,或开悟的本质.往往又称为瞿昙佛(Gautama Buddha), 释迦牟尼佛 Buddha Sakyamuni (藏文 Shakya Tubpa): 指贤劫千佛当中最近出世,住于西元前五百六十三年至四百八十三年间的佛.法道 Buddhist Path (藏文 lam):得到正觉或证悟的过程,亦指修行的三种逻辑次第;根, 道,果''中的道.圆满次第 Completion Stage (藏文 dzo rim):在金刚乘,禅修有两个阶段:生起次第及圆 满次第.圆满次第是密续禅修的方法,在这个阶段,行者由于体内气脉及能量的变化而得到 大乐,明性及无念的觉受.1 依因缘而存在 Conditioned Existence (梵文 SamSara,藏文 Kor Wa):即轮回的现象.勇父 Daka (藏文 ba wo):相对于空行母之男性,已经全然开悟而且证量很高的瑜伽士.可 能是已经得到此种成就的人,也可能是一位禅修本尊证悟心的非人道化身.空行母 Dakini (藏文 khan dro):已经全然开悟而且证量很高的瑜伽女.她可能是已经得 到此种成就的人,也可能是一位禅修本尊证悟心的非人道化身.:在金刚乘,禅修有两个阶段:生起次第及 生起次第 Development Stage (藏文 Cherim) 圆满次第.在生起次第的阶段,本尊的观想逐步建立并持续下去.法,佛法 Dharma (藏文 Cho): 一,指真理;二,指佛陀所教导我们修正言行的方法与修 持成佛的法门 (即佛法). .法性 Dharmata (藏文 Cho Nyi):义为'如是','事物之真实本性','事物之如如真相 或'事物之本然自性'.法性是完全开悟者所见到的现象,没有任何的障蔽及曲解.法轮 Dharma Chakra (藏文 Cho Chi Khor Lo):佛陀的法教可分为三种层次:小乘,大乘 及金刚乘,分别在三次转动法轮时所传授.:一切现象所升起之片遍在界,无始亦无终. 法界 dharmadhatu(藏文 Cho yings):金刚乘行者随顺觉受及悟境而自然唱造的歌.通常是九字一句. 证道歌 Doha(藏文 gur)八有暇, 八有暇,八种自由 Eight Freedoms (梵文 Astaksana,藏文 Tel Wa Gye):未生于地狱道, 未生于饿鬼道,末生于畜生道,末生于长寿之道,末生于不利修持佛法之地,末生于无正法 或持邪见之地, 末生于无佛出世的世界, 末生为心智不全之人等无暇或难以修持佛法的状况. 又称为'离八难'.2 八知识障 Eight Intellectual Complcations:没有八种知识造作就是没有始见,终见,断 见,常见,去见,来见,离见及无离见.空性 Emptiness (梵文 sunyata 藏文 tongpanyi):佛陀在二转法轮时开示道:外在现象及 内在现象或'我'的观念,皆没有真实的存在性,因此是'空性的'.五无间,五逆 Five Actions of immediate result:五种导致即身堕入无间地狱的极其严 五无间, 重之恶行: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和合僧.亦称为五无间罪业或五逆罪.五毒 Five Poisons (梵文 klesas,藏文 nyon mong):即烦恼障或心识障 : 相对于知识障. 烦恼障主要可分为三种或五种. 所谓约三毒是指:贪, 痴: 嗔, 五毒则指三毒加上慢及疑(嫉).四不共加行 Four Extraordinary Founndations Orpreliminary Practices:四不共加行包 括十一万一千一百一十一遍的皈依大礼拜, 清净业障金刚萨心咒, 献曼达及上师相应法之祈 请文.:相信一切事物的存在 四种极端或四偏 Four Extremes (梵文 CatuSkoti,藏文 mu bzhi) 性 , 即常见 ; 相信一切事物都不存在性 , 即断见 ; 相信事物既存在又不存在 , 即常 见 ; 相信事物超乎存在及不存在四加行 Four Foundations Orpreliminary Practices (藏文 Ngon dro):在金刚乘中,行 者通常由四加行契入法道.一般所谓的'四加行'包括'四共加行'(Four Ordinary Foundations Orpreliminary Practices) 及 ' 四 不 共 加 行 '(Four Extraordinary Founndations Orpreliminary Practices).: 四无量心 Four Immeasurables (藏文 tsam med pa) 无量有四,慈,悲,喜,舍;慈, 愿一切众生具乐及乐因. 悲,愿一切众生离苦及苦因. 喜,愿一切众生不离无苦之妙乐. 舍, 愿一切众生远离怨,亲,爱,憎,常住大平等舍.四共加行 Four Ordinary Founndations Orpreliminary Practices (藏文 tn mong gi ngon3 dro Shi): 将心转向佛法的四种禅修或思惟,包括观修或反覆深思 '观人生难得','观 死无常','观业报因果','观轮回过失',以培养坚定的修道心.如三年关前的三个月 作此观想, 或者修大手印前四年空观禅修的第一年作此观修. 四共加行是大手印的基础法门. 亦称为'转心四思惟'或'转心四法','四正观'.: 四圣谛 Four Noble Truths(藏文 pakpay den pa Shi ) 佛陀以在印度鹿野苑(撒拉那, Saranath)开示四圣谛而开始转法轮.苦谛,集谛,灭谛及道谛是佛教小乘的基础思惟.转心四思惟 Four Thoughts That Turn The Mind (藏文 lo dok nam shi):即四加行的基 础思惟.冈波巴大师 Gampopa (l079-1153 A.D):藏传佛教噶举派的主要传承持有者.著有《解脱 庄严宝论》 (The Jewel Ornament of Liberation)上师瑜伽 Guru Yoga:四不共加行的第四加行,强调对上师的虔敬心.小乘 Hinayana (藏文 tek pa chung wa):字义为'较小之车乘',指佛陀初转法轮时所传 授的法教,强调仔细检视自心及其迷惑.又称为上座门徒,即上座部,之道 (Theravadin path).饿鬼 Hungry Ghosts (梵文 preta,藏文 yidak):永远在饥,渴之中的众生,生于轮回六道 中的饿鬼道.: 相互依存 Interdependent Origination (藏文 ten drel) 相互依存的理论指出,一切 现象皆是空性的,也就是说,一切事物的显现都是相互依存,互有关联,并系决于彼此,而 没有任何实质的存在.事物的显现主要有十二种缘起,称为十二因缘.阿修罗 Jealous Gods (梵文 asura,藏文 lha ma yin):嫉妒心极强之众生,因有染污的善 业而生于上三道中的阿修罗道.或称为半神.4 :乃原始的明觉,也是开悟(自心本性不再受到障蔽)时所 圆满智慧 Jnana(藏文 ye she) 显现的智慧.梵文之发音为'佳那'.噶举派(藏文 kagyu) :西藏佛教的四大派之一,由马尔巴大译师所创始,以大宝法王 (噶 噶举派 玛巴)为至高的导师. 藏传佛教其他三大派为: 宁玛 C 红教, 萨迦 C 花教及格鲁C 黄教.劫 Kalpa (藏文 yuga):数百万年之长的时间单元,是'劫拨'的简称.业,业报因果 Karma (藏文 lay):字义为'行为',亦指宇宙之因果定律:善行(善因)必 导致善果,恶行(恶因)必导致恶果:善果必出自善因,恶果必出自恶因.:佛有三身:化身,报身,法身. 三身 Kayas,three(藏文 ku sum):有情的痛苦,通常又称'defilement'染污. 烦恼 烦恼障 Klesa (藏文 nyon mong pa) 障可分为三毒:贪(贪恋,贪欲,贪执) ,嗔(嗔恨,嗔恚,嗔怒) ,痴(愚痴,迷惑,嫌恶) ; 亦可分为五毒:贪,嗔,痴,慢(傲慢) ,嫉(嫉妒) .固速鲁 Kusulu:修习佛法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研读佛教经典:另外一种是直接禅修,研读 的功夫较少,这就是'固速鲁'或瑜伽上的方法.喇嘛, 喇嘛,上师 Lama (梵文 guru):西藏传统中崇高的老师.大手印 Mahamudra (藏文 Cha ja chen po):字义为'大印鉴'或'大符号'.此种禅修传 统强调直观自心,而不是经由善巧法门认知自心.:伟大的佛教大学者;班智达,pandita: 大班智达 Mahapandita(藏文 pan di ta che po) 大学者.大成就者 Mahasiddha (藏文 drup thop chen po):证量极高的修行者5 大乘 Mahayana (藏文 tek pa chen po):字义为'大型车辆',是佛陀二转法轮时所传授 的法教,强调空性,慈悲心及遍在之佛法.:各种金刚乘修法所用的图形,通常中央是本尊, 曼达拉或坛城 Mandala(藏文 chin kor) 并有四个方向.咒语 Mantra(藏文 ngak) :代表各种能量的梵音,必须在各种不同的金刚乘修法中复诵.,或 Madhyamaka school:龙树(Nagauna)所建立的一个哲 中观 Middle Way(藏文 u ma) 学派别,以阐述空性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为基础.莲花生大士 Padmasambhva (藏文 Guru Rinpoche):于第九世纪应邀至西藏,降服邢秽及魔 障,并建立宁玛派传承,为藏传佛教之祖师.别解脱戒 别解脱戒 Pratimoksa Vows (藏文 so sor tar pa):僧尼所受持的不杀生,不偷盗,不妄 语……等戒律.缘觉或独觉 Pratyeka Buddha (藏文 rang sang gye):意为'孤立的证悟者',又名辟支 佛.为已开悟的小乘修行者,依修十二因缘而悟道,但不具救度一切众生的菩萨愿;其修行 动机是自利,而非利他之菩提心.前行法 Preliminary Practices :修持本尊禅修之前必须完成的基础或预备修持.相对菩提心 Relative Bodhi Citta - 修持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及智慧波 罗蜜),万行,并救度一切众生脱离轮回苦海的愿心.轮回 Samsara (藏文 kor wa):依因缘而存在的存在形式.众生因为贪,嗔,痴 (三毒或烦 恼障) 而流转于轮回,并承受轮回之苦.僧,僧伽 Sangha (藏文 gendun):法道上的伴侣.或泛指法道上的一切行者,或特指已开6 悟的圣僧.六波罗蜜 (Six): 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及智慧轮回六道 Six realms of Samsara (藏文 rikdruk):由于不同的烦恼或心识染污特质而受 生于轮回的六种形态:天道:天人或天道众生具有强烈的傲慢心,必须历经变易之苦;阿修 罗道;具有强烈的嫉妒,猜疑心,必须历经斗争之苦;人道:是六道中最幸运的,因为人道 众生具有达到证悟的最佳机会,虽然他们有生,老,病,死之苦;畜生道:由于强烈的愚痴 而受生,有深切的暗哑之苦;饿鬼道: 由于强烈的悭吝而受生, 有极端的饥渴之苦; 地狱道: 由于强烈的填嗔归鬼恚心而受生,具有极端的冷热之苦.声闻 Sravaka (藏文 nyen th):指亲闻佛说法的弟子,或泛指修习四圣义谛而证悟成道, 已经完全了知无我的小乘修行者(阿罗汉) .十圆满 Ten Assets or Endowments (梵文 dasasam pada,藏文 jor wa chu):益于修持佛 法的十种因素:生于人道,生于佛法盛传之地,具有健全的心智,无极大恶业,对佛法有信 心,值佛出世,值佛传法,值法传世,有修行者与修行的自由及具善知识之慈悲教导.三宝 Three Jewels (藏文 kon chok sum):佛宝,法宝及僧宝.赤松德赞 Thrisong Deutsen (790~858A.D.):西藏国王,邀请伟大的印度圣者及瑜伽士 至西藏,并建立了西藏的第一座佛教寺庙'桑耶林'(Samye Ling) .三藏 Tri pitaka:佛教的法教通常分为三藏,经藏,律藏及论藏.经藏,佛陀所说的经文; 律藏,佛陀所制定的戒律;论藏,佛弟子所造的论述,主体是现象的分析,是法教的阐释或 论述传统.龙树 Nagauna化身 Nirmanakaya 又称为'应化身',示现于世间,如释迦牟尼佛于此世间之化现.7 :完全证悟时所达到的境界.在文字用法上和 涅 Nirvana(藏文 nya ngen lay day pa) 轮回形成对比.莲花生大士 Padmasambhva (藏文 Guru Rinpoche):于第九世纪应邀至西藏,降服邢秽及魔 障,并建立宁玛派传承,为藏传佛教之祖师.:能超越轮回的具德行为.大乘道所修持 波罗蜜多 Paramita(藏文 pha rol tu phyin pa) 的种波罗蜜是:布施波罗蜜,持戒波罗蜜,忍辱波罗蜜,精进波罗蜜,禅定波罗蜜,智慧波 罗蜜.颇哇 Phowa(藏文) :一种高深的密续法门,是关于在死亡时将意识投射到善道的法 门.:在梵文的意思是'圆满的知识',也可以表示智慧,理解或 般若 Prajna(藏文 she rab) 辨识能力.通常它是表示从比较高超的角度(例如,非二元)来看事情的智慧.别解脱戒 Pratimoksa Vows (藏文 so sor tar pa):僧尼所受持的不杀生,不偷盗,不妄 语……等戒律.缘觉或独觉 Pratyeka Buddha (藏文 rang sang gye):意为'孤立的证悟者',又名辟支 佛.为已开悟的小乘修行者,依修十二因缘而悟道,但不具救度一切众生的菩萨愿;其修行 动机是自利,而非利他之菩提心.前行法 Preliminary Practices :修持本尊禅修之前必须完成的基础或预备修持.:和胜义谛(或译为圣谛,真谛)合称为二谛. 世俗谛 Relative truth(藏文 kun dzop) 世俗谛是尚末开悟的世俗人对世界的看法,亦即他们基于错误的自我信念而做的投射. 仪轨 Sadhana(藏文 drup tap) :密续修法的法本,详细地叙述如何观修本尊的坛城及禅定.:又称为专一禅定,是禅修的最高形式. 三摩地 Samadhi(藏文 ting nge dzin)8 止 Samatha or tranquility meditation(藏文 Shi nye) :基本的禅修方法. 修'止'的 时候,行者通常盘腿而生,专注於呼吸并观察心的活动.报身 Samb Hogakaya 又称为'法乐身',示现给菩萨.轮回 Samsara (藏文 kor wa):依因缘而存在的存在形式,和涅乐相反. 众生因为贪,嗔, 痴 (三毒或烦恼障) 而流转于轮回,并承受轮回之苦.僧或僧伽 Sangha(藏文 gen dun) :修行道上的伴侣.僧众可能是法道上的一切修行者,或 是已开悟的出家众.经典 Satra(藏文 do) :记录佛陀亲口所说的法,所集成小乘及大乘典籍,有别于金刚乘的 密续(tantra)法教及阐释佛陀之语的论注(Sastras) .经乘 Satrayana:经乘的证悟方法包括小乘及大乘.悉达 Siddha(藏文 grub thab) :有成就的佛教修行者,即成就者.悉地 Siddhis(藏文 ngo drub) :佛教成就者的修行成就.轮回六道 Six Realms of Samsara (藏文 rikdruk):由于不同的烦恼或心识染污特质而受 生于轮回的六种形态: 天道,天人或天道众生具有强烈的傲慢心,必须历经变易之苦 阿修 罗道,具有强烈的嫉妒,猜疑心,必须历经斗争之苦; 人道,是六道中最幸运的,因为人道 众生具有达到证悟的最佳机会,虽然他们有生,老,病,死之苦 畜生道,由于强烈的愚痴 而受生,有深切的暗哑之苦: 饿鬼道,由于强烈的悭吝而受生,有极端的饥渴之苦: 地狱 道,由于强烈的填嗔归鬼恚心而受生,具有极端的冷热之苦.蕴 Skandha(藏文 pang pa) :蕴的字义为'积集'.色蕴,受蕴,想蕴,行蕴及识蕴等五 蕴,是将物体的存在转化为知觉的五种基本功能.9 声闻 Sravaka (藏文 nyen th):指亲闻佛说法的弟子,或泛指修习四圣义谛而证悟成道, 已经完全了知无我的小乘修行者(阿罗汉) .气脉 Subtle Channels(藏文 tsa) :气脉指的是有气的能量或'风', 《梵文'波若那' (Prana) ,藏文即'隆(Lung)'》 ,循环于其中的微细管道,而不是解剖学上的脉.空性 Sunyata(藏文 tong pa nyi) :佛陀在二转法轮时开示外在现象,'我'或'自我' 的观念没有真实的存在性,因此万法都是空性的.密续 Tantra(藏文 gyu) :金刚乘法教及其典籍.十圆满 Ten Assets or Endowments (梵文 dasasam pada,藏文 jor wa chu):益于修持佛 法的十种因素:生于人道,生于佛法盛传之地,具有健全的心智,无极大恶业,对佛法有信 心,值佛出世,值佛传法,值法传世,有修行者与修行的自由及具善知识之慈悲教导.【三身】 法身,报身,应身.法身又名自性身,或法性身,即常住不灭,人人本具 的真性,不过我们众生迷而不显,佛是觉而证得了;报身是由佛的智慧功德所成的,有自受 用报身和他受用报身的分别, 自受用报身是佛自己受用内证法乐之身, 他受用报身是佛为十 地菩萨说法而变现的身;应身又名应化身,或变化身,即应众生之机缘而变现出来的佛身.【三身如来】 法身如来,报身如来,应身如来.诸法如如不变的真理,名法身如来; 这不变的真理和行者的智慧融汇在一处,成妙功德,名报身如来;证得此真理,随机应化, 胜用无穷,名应身如来.法身如来是体,报身如来是相,应身如来是用,一而成三,三即是 一.【三身三德】 三身是法身,报身,应身.三德是法身德,般若德,解脱德.以上二 者互相配对,则法身是法身之德,报身是般若之德,应身是解脱之德.10 【三身佛性】 佛性有三种,即正因佛性,了因佛性,缘因佛性.正因佛性是法身如 来之因;了因佛性是报身如来之因;缘因佛性是应身如来之因.【三车】 羊车,鹿车,牛车.羊车是形容声闻乘只能自度,不能度他,好像一辆小 小的羊车不能载货物;鹿车是形容缘觉乘能自度兼度亲属,好像一辆鹿车能载少许的货物; 牛车是形容菩萨乘不但自度且能普度众生,好像一辆大牛车能运载许多的货物.【三车家】 三乘家的别名.见四家车条.【三法】 教法,行法,证法.教法是释迦牟尼佛一生所说的十二分教;行法是依佛 的教示而修行四谛十二因缘与六度等;证法是依修行的功夫而证得菩提涅盘之果.【三法印】 诸行无常印,诸法无我印,涅盘寂静印.诸行无常是说一切世间法无时 不在生住异灭中,过去有的,现在起了变异,现在有的,将来终归幻灭;诸法无我是说在一 切有为无为的诸法中,无有我的实体;涅盘寂静是说涅盘的境界,灭除一切生死的痛苦,无 为安乐,故涅盘是寂静的.凡符合此三原则的,便是佛正法,有如世间印信,用为证明,故 名法印.【三法轮】 又名三转法轮,这是就如来说法的时期分出来的.一为根本法轮,指佛 初成道时,对菩萨说华严经,属一乘之教,为诸法根本,故称为根本法轮.二为枝末法轮, 谓众生于一乘教,不易了解,于是佛接著说阿含,般若,方等诸经,这些经对根本来说,是 属于枝末,故称枝末法轮.三为摄末归本法轮,指佛说法华经,会三乘归一佛乘,即摄枝末 归于根本,故称摄末归本法轮.【三法身】 1.鸠摩罗什所立的三法身是法化生身,五分法身,实相法身.法化生 身是由法性化现的化身佛;五分法身是戒定慧等的五分功德;实相法身即空性的诸法实相. 2.天台宗所立的三法身是但空法身,即假法身,即中法身.但空法身是小乘的法身;即假 法身是大乘别教的法身;即中法身是大乘圆教的法身.【三法无差】 即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三空】 1.指空,无相,无愿之三解脱,因此三者都是阐明空的道理,故名三空. 见三三昧条.2.指布施时,应观受者施者与所施物之相皆空.11 【三空门】 三解脱门的别名.【三空不空】 谓小乘的法门只知三解脱门的空理,而不知第一义空的道理,谓之三 空不空.【三空观门】 三解脱门的别名.见三三昧条.【三空摩地】 即三空观门.【三昧】 又名三摩提,或三摩地,华译为正定,即离诸邪乱,摄心不散的意思.【三昧印】 即入定印.【三昧佛】 华严经所说的十种佛之一.【三昧耶】 1.平等的意思.2.内德外相平等的意思.3.本誓的意思.【三界】 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是有淫食二欲的众生所住的世界,上自六欲天, 中自人畜所居的四大洲, 下至无间地狱皆属之; 色界是无淫食二欲但还有色相的众生所住的 世界,四禅十八天皆属之;无色界是色相俱无但住心识于深妙禅定的众生所住的世界,四空 天属之.此三界都是凡夫生死往来的境界,所以佛教行者是以跳出三界为目的.【三界眼】 佛的德号.因佛是三界众生之眼,能令众生避开生死的痛苦.【三界藏】 谓三界含藏一切众生的烦恼.【三界尊】 佛的德号,因佛是三界中的众生所共同尊重的圣人.【三界八苦】 生活在三界中的人们有八种的痛苦,即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 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阴炽盛苦.【三界九地】 三界即欲界色界无色界,下起地狱,上至他化天,其中众生,因有淫 食二欲,故名欲界.下起初禅,上至有顶,其中众生,虽已断欲,尚有色身,故名色界.再 上则四空天,其中众生,并色身亦无,故名无色界.九地者:欲界汇为一地,名五趣杂居地. 色界有四地,即初禅名离生喜乐地,二禅名定生喜乐地,三禅名离喜妙乐地,四禅名舍念清12 净地.无色界有四地,即空无边处地,识无边处地,无所有处地,非想非非想处地,合为九 地.【三界火宅】 (喻)三界里的恼烦忧苦非常炽盛,众生住在里面好像住在火宅里一 样.【三界空花】 (喻)三界无实,犹如空花.【三界唯一心】 三界中的一切境界和事物都是由心所造的.【三界二十八天】 见二十八天条.【三相】 解脱相,离相,灭相.解脱相是无生死的相;离相是无涅盘的相;灭相是 无生死涅盘的无相,连无相亦无,即是非有非无之中道妙理.【三相续】 世界相续,众生相续,业界相续.世界相续是众生困惑不断造业,故其 依报世界亦不断安立;众生相续是众生未断生死,其五蕴不断假合,故众生亦不断成立;业 界相续是众生不断造业,故其恶业的苦报亦不断成立.【三乘】 1.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声闻乘又名小乘,其行人速则三生,迟则 六十劫间,修空法,终于闻如来声教,悟四谛之理,断见思惑,可证阿罗汉果;缘觉乘又名 中乘,其行人速则四生,迟则百劫间,破无明,终于悟十二因缘之理,可证辟支佛果;菩萨 乘又名大乘,其行人于无数劫间,修六度行,更于百劫间, 值三十二相福因,可证无上佛果. 2.小乘,中乘,大乘.小乘即声闻乘,中乘即缘觉乘,大乘即菩萨乘.【三乘教】 三乘的教法.【三密】 身密,语密,意密.就佛界言:大日如来,为遍法界之身,故法界体相, 为其身密,一切声音,为其语密,周遍之识大,为其意密.就众生言:手结印契为身密,口 诵真言为语密,心观本尊之法相为意密.【三密加持】 佛的三密加持于众生的三业的意思.吾人手结印,身眼臂足等姿势辅 之,即与羯磨曼荼罗符号相应,成如来的身密;口念真言陀罗尼,即与法曼荼罗符号相应,13 而成如来的口密;心观本尊法相,即与三昧耶曼荼罗符号相应,而成如来的意密,是为三密 加持.行者藉三密加持的作用,可以即身成佛.【三密相应】 众生的身语意三业与如来的三密,入我我入,无二分别,叫做三密相 应.【三密瑜伽】 瑜伽是相应的意思.众生的三业与佛的三密,入我我入,彼此平等, 叫做三密瑜伽.【三业】 1.身业,口业,意业.身业即身之所作,如杀生,偷盗,邪淫,酗酒等 事是;口业即口之所语,如恶口,两舌,绮语,妄语等之言语是;意业即意之所思,如贪, 嗔,痴等动念是.2.善业,恶业,无记业.善业是良善的行为造作;恶业是恶劣的行为造 作;无记业是非善非恶无可记别的作业.3.漏业,无漏业,非漏非无漏业.漏业是有烦恼 的作业,可召感分段生死的果报,乃凡夫的作业;无漏业是无烦恼的作业,可召感方便有余 土的果报,乃二乘人的作业;非漏非无漏业可召感实报土的果报,乃菩萨的作业.4.顺现 受业,顺生受业,顺后受业.顺现受业是此生造业此生就受果报;顺生受业是此生造业要在 来生才受果报;顺后受业是此生造业要到二生以后才受果报.5.罪业,福业,不动业.罪 业就是罪恶之业,造了罪恶之业,将会堕落到三恶道中去受苦;福业就是福德之业,造了福 德之业,将来就会招感人天的福报,享受世界上的福乐;不动业是约所修的禅定说的,如修 四禅定,将来就会生到色界天去,如修四无色定,将来就会生到无色界天去,在色无色界天 中,享受禅定之乐,不为外境所动,故名不动业.【三业供养】 身业供养,口业供养,语业供养.身业供养是身体至诚的礼敬三宝; 口业供养是口至诚的赞叹如来的功德;意业供养是意至诚的想念佛的相好.【三业相应】 身语意很一致的意思.【三聚】 正定聚,邪定聚,不定聚.正定聚是指一定可以证悟的一类众生;邪定聚 是指毕竟不能证悟的一类众生; 不定聚是指介于正邪之间, 可能证悟也可能不证悟的一类众 生.三聚就是三类众生的意思.14 【三聚圆戒】 谓在三聚净戒中,每一戒都互具互融,就以杀生戒来说,远离杀生的 恶行,就是摄律仪,为增长慈悲心,就是摄善法,为保护众生,就是摄众生.【三聚净戒】 摄律仪戒,摄善法戒,摄众生戒.摄律仪戒是遵守佛法不作诸恶;摄 善法戒是奉行一切之善; 摄众生戒是广修一切善法以利益众生. 摄律仪戒与摄善法戒是自利, 摄众生戒是利他,合自他两利叫做二利圆满,为大乘学者所应共持.【三摩】 梵语三摩地的简称.【三摩地】 又作三昧,三摩提,三摩帝,三摩底,三么地,三昧地等,华译为定, 即住心于一境而不散乱的意思.【三摩半那】 定的别名.【三摩地法】 总称密教的行持方法,因密教是修习三密平等之三摩地.【三摩耶道】 总称密教的行持方法,因密教是阐明三密平等的道法,故名三摩耶道. 三摩耶就是平等的意思.【三摩钵底】 又作三摩钵提,三摩拔提,三摩跋提等,是禅定的一种.【三轮】 1.指佛的身口意三业,因佛的身口意三业能摧破一切众生的惑业.2.神 通轮,记心轮,教诫轮.神通轮又名神变轮,即佛以身业现出种种的神变,以引导众生起信 正教;记心轮是佛以意业去识别他人的心;教诫轮又名正教轮,即佛以口业去教诫众生,使 能依法修行,此三种是佛的身口意作用,首先以神通去化导众生,次以记心鉴机施教,最后 则教诫以使众生起行正道.3.神足轮,说法轮,忆念轮.神足轮即神通轮;说法轮即教诫 轮;忆念轮是佛使众生忆念教法,以便去邪归正.此三也是佛的身口意作用,为律藏所说. 4.指风轮,水轮,金轮.5.指惑,业,苦.人们因惑造业,因业受苦,又因苦而起惑造 业,如此像车轮旋转一般,故谓之三轮.【三轮相】 以布施来说,施者受者和所施物,谓之三轮,在行施时,如果心中存有 三轮相,便是有相三轮,不能算是真的布施波罗蜜行,若无此三轮相,所谓施恩不望报,那 才是清净的布施波罗蜜.15 【三轮体空】 就布施言,施者,受者和所施之物,谓之三轮,行施后,此三轮相, 不存于心,名三轮体空.【三轮世界】 建立在三轮之上的世界.佛经说在我们这世界的最下层有一风轮,风 轮之上有水轮,水轮之上有金轮,金轮之上安置著九山八海而成为一世界,故此世界称为三 轮世界.【三论】 中论,十二门论,百论.中论因申明大乘中道实相之理,故名中论,为龙 树菩萨所造;十二门论因申明十二个法门,故名十二门论,也是龙树菩萨所造;百论本来是 二十品,因每品各有五偈,依其偈数故名百论,为龙树之弟子提婆菩萨所造.【三论宗】 依中论,十二门论,百论等而立宗,故名三论宗,又名法性宗,性宗, 空宗,般若宗等.此宗破斥外道的邪见与迷执,说宇宙万事万物都无固定的自性,是随因缘 的关系而变动,所谓缘生的,因之说自性本空,主张理解佛理,使内心解脱流转,证入真空 本性.在印度以文殊,马鸣,龙树等菩萨为祖,在中国则以东晋时鸠摩罗什为始祖.【三谛】 空谛,假谛,中谛.空是说空无自体;假是说但有缘生假相;中是说诸法 非空非假亦空亦假的中道实理.此三谛是天台宗所立.【三谛圆融】 谓空假中三谛,互具互融,空即假中,假即空中,中即空假,举一即 三,全三即一,十法界中,任何事物,其体其相,悉具三谛,如是作观,名三谛圆融观.【三归】 又名三归依,即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归依佛是我依靠佛陀的指示而 得入正道;归依法是我依靠教义而求得真理;归依僧是我依靠僧伽的引导而正信佛教.【三归五戒】 在家的男女,初受三归,次受五戒,便成为优婆塞或优婆夷.【三藏】 修多罗藏,毗奈耶藏,阿毗达磨藏.修多罗藏即是经藏,为佛所说的经文; 毗奈耶藏即是律藏,为佛所制的戒律;阿毗达磨藏即是论藏,为佛弟子所造的论.【三藏教】 天台宗所立四教之一,指小乘教,因佛入灭之后,大迦叶等结集经律论 三藏时,偏重于收集小乘的教理,故叫小乘为三藏教.【三藏法师】 称呼精通经律论三藏的比丘.16 【三藏十二部】 三藏即经,律,论,十二部即佛说经分为十二类,亦称十二分教, 即长行,重颂,孤起,譬喻,因缘,无问自说,本生,本事,未曾有,方广,论议,授记.【三宝】 佛宝,法宝,僧宝.一切之佛,即佛宝;佛所说之法,即法宝;奉行佛所 说之法的人,即僧宝.佛者觉知之义,法者法轨之义,僧者和合之义.【三宝物】 佛物,法物,僧物.佛像殿堂香花幡盖等,即佛物;经典纸张笔墨等, 即法物;僧房田园衣钵等,即僧物.【三宝藏】 1.指佛法僧,因佛法僧含藏一切的功德.2.指经律论三藏.【三能变】 谓一切法都要经过这三种识的合作之力,才能现起,才能存在.初能变 的是阿赖耶识, 当某一业的种子成熟时, 即具有能变境界的力量, 遇到增上缘, 便变现起来, 名为异熟能变;次能变的是第七末那识,这是说业的种子虽然成熟,然而也倚赖于末那识不 断的执我,发挥它恒审思量的作用,然后境界才能存在,所以名为思量能变;第三能变的是 前六识,这是说虽然七八两识,具有能变的性能,然而若没有六识依六根,了别六尘,则境 界亦不可能成立,所以名为了别能变.【三三昧】 三种的三昧,即空三昧,无相三昧,无愿三昧.三昧是定的意思.空三 昧是观察世间的一切法都是缘生的, 也都是虚妄不实的; 无相三昧是观察世间的一切形相都 是虚妄假有;无愿三昧又名无作三昧,即观一切法幻有,而无所愿求.【三三摩地】 见三三昧条.【三支】 见三支比量条.【三支比量】 即宗,因,喻,为因明学(佛教的论理学)所讲,是在与人辩论理法 时用的. 在辩论理法时, 先立出自己的宗义, 再用因来说明自己所以要立此宗的原因或理由, 然后再拿大家所共同承认的事物来作譬喻,来证明自己的立论不错.【三千界】 三千大千世界的简称.【三千性相】 世间有三种,即五阴世间,众生世间与国土世间,每一种世间,各有 一千的性,一千的相,三种世间,就有三千性,三千相,所以叫做三千性相.17 【三千威仪】 三千是形容数目很多,此三千威仪是比丘具足戒之外的微细行仪.【三千净行】 即修一念三千妙观的净行.【三千实相】 诸法实相的意思.三千是天台宗称一切诸法之语,亦是很多的意思.【三千大千世界】 见大千世界条.【三分】 1.序分,正宗分,流通分.序分是讲明这一部经为什么因缘说的;正宗 分是一部经的正文;流通分是劝大家把这一部经流通与称赞这一部经的利益.2.相分,见 分,自证分.又名三量.见三量条.【三分别】 在一个意识中便有三种的分别,即自性分别,计度分别,随念分别.【三部】 1.胎藏界的曼荼罗分佛部,莲华部和金刚部等三部.2.指胎藏界,金 刚界和苏悉地法等三部.【三部经】 三部经典,有弥陀三部,大日三部,法华三部,弥勒三部等等.【三部秘经】 三部秘教的经典,即大日经,金刚顶经,三苏悉地经.【三平等】 又名三三昧,是密教所说身口意三业互相摄入平等不二的意思,亦即真 言宗的宗要,大日如来平时说法,说的就是此宗要.此中共有三种的三平等,一是吾身即是 印,吾言即是真言,吾心即是本尊,此三密彼此摄入平等;二是已成,未成,一切诸佛的三 密平等;三是自己的三业与佛的三密,入我我入,平等平等.【三平等地】 即空,无相,无愿之三三摩地.【三平等戒】 三昧耶戒的译名.【三平等观】 又名三三昧观,即观念三平等.见三平等条.【三七日】 三个七日,即二十一日.18 【三净肉】 三种清净的肉,即一,不见,我眼不见它被杀时的情景;二,不闻,我 耳不听见它被杀时哀叫的声音;三,不疑,它之死不疑是为我而杀者.【三白食】 修行人所食的三种白色食物,即牛乳,牛酪,白米.【三白法】 受持三种白食之法.见三白食条.【三自性】 依他起自性,遍计所执自性,圆成实性.诸法无自性,即诸法毕竟空, 故三自性即三无性.三性本不可立,然为悟他故,设此三自性以说明之.见三性条.【三念住】 又名三念处,佛大慈大悲,为了摄化众生,时常安住在三种之念中.第 一念住是众生信佛佛也不生欢喜心, 而恒常不变的安住在正念与正智之中; 第二念住是众生 不信佛佛也不生忧恼心, 而恒常不变的安住在正念与正智之中; 第三念住是同时有一类众生 信佛一类众生不信佛, 佛知道了也不生欢喜与忧戚心, 而恒常不变的安住在正念与正智之中.【三念处】 见三念住条.【三烦恼】 即见思,尘沙,无明三种惑.见三惑条.【三不退】 一,位不退,既修得之位不退失;二,行不退,于所修之行法不退失; 三,念不退,于正念不退转.【三具足】 三种在佛前供养的器具,即花瓶,蜡烛台,香炉.【三资粮】 修净土法门的人所应具备的三种资粮,即信,愿,行.信是相信西方确 有极乐世界;愿是愿离这个苦世界;行是念佛名号,心不离佛,佛不离心,毋令忘失.【三般若】 文字般若,观照般若,实相般若.一切经论中文字,皆名文字般若;若 依文字,解其义理,起观照行,则名观照般若;若依观照,窥见心性,彻证实相,则名实相 般若.文字是工具,观照是手段,实相是目的,此三般若,是整套的,一贯的.【三时业】 顺现受业,顺次受业,顺后受业.顺现受业是现在作业现生就受果报; 顺次受业是现生作业次生才受果报;顺后受业是现生作业要于二生以后才受果报.19 【三时教】 法相宗将释尊一生所说的经教,判为三时:第一,释尊成道之初,一切 外道凡夫, 执著实我, 故在四阿含经中,为说五蕴法, 说明我乃是五蕴等法假合,若加分析, 则但有法而无我,是为我空法有论,属小乘有教,又名初教.第二,二乘行人,初闻有教, 虽解我空, 尚执法有, 佛为除彼等法执故, 说诸部般若经, 显示一切法皆无自性,廓然大空, 是为我法二空论,属大乘空教.第三,佛恐行人,闻空教后,复起空执,一味执空,如此则 无法可修,无佛道可成,落入断灭空,于是又说解深密等经,演唯识三性等教,开示境无识 有,圆成实性,非是断灭,令悟入中道实相,是为境空心有论,属大乘中道教.【三时年限】 指佛法在世的三个时期年限,诸经所说略有不同,大悲经说正法一千 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万年.大集月藏经,贤劫经和摩耶经等则说正法五百年,像法一千 年,末法一万年.古德多依用正法五百,像法一千,末法万年之说.【三通力】 见三明条或三达条.【三庄严】 三种庄严国土的事物,即事庄严,法庄严,人庄严.事庄严是以色声香 味等事物作庄严;法庄严是以种种胜妙的法音作庄严;人庄严是声闻菩萨等圣人.【三无为】 小乘立三无为,即择灭无为,非择灭无为,虚空无为.用真智选择佛法, 修成涅盘之果,证无为之境界,名择灭无为;凡事无能生之因缘,或有因而缺缘,则毕竟不 生,合于无为宗旨,名非择灭无为;虚空遍一切处,既是虚空,自然无生灭变化,名虚空无 为.【三无性】 相无性,生无性,胜义无性.相无性是说一切遍计所执的事物,其相皆 假而非实有;生无性是说一切法皆依因缘和合而生,因缘生则无有实性;胜义无性是说诸法 胜义原无生灭,本不可说,故无有实性.【三无差别】 心,佛,众生三者没有差别的意思.众生本具的自性清净心,凡圣一 如,本无差别,其差别只在迷悟两字而已,迷失了自性就是众生,体悟到自性就是佛.【三无漏根】 是二十二根中最后的三根,即未知当知根,已知根,具知根.未知当 知根是由于其中意,乐,善,舍,及信,勤,念,定,慧九根,在见道位修习,对于四谛理 欲知而未曾知,故名未知当知根;已知根是前九根进至修道位断惑证实,对四谛理已数数了20 知,故名已知根;具知根是前九根修至无学道位,已知四谛,具有其知,叫做具知根,即对 四谛之理,已具知证知了.【三无漏学】 即戒定慧三学,因修之能得无漏道果.【三善根】 即无贪,无嗔,无痴,因它们是生无量善法的根本,故名善根.【三善道】 天,人,阿修罗.天属上善,人属中善,阿修罗属下善.【三颠倒】 一,想颠倒,即思想上的颠倒错误,即妄想;二,见颠倒,见解上的颠 倒错误,即邪见;三,心颠倒,由妄心邪识一切事物,是诸颠倒的根本.【三善知识】 三种的善知识,即教授善知识,同行善知识,外护善知识.教授善知 识就是教授我知识的老师; 同行善知识就是和我一同修行及互相策励的同学或朋友; 外护善 知识就是给予我修道时费用的施主.【三恶道】 地狱,饿鬼,畜生.地狱属上恶,饿鬼属中恶,畜生属下恶.【三菩提】 1.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简称,华译为正等觉,即无上正等正觉的意 思.2.真性菩提,实智菩提,方便菩提.真性菩提是真性不变的菩提;实智菩提是具得真 实智慧的菩提; 方便菩提是善巧随机化用自在的菩提.3. 声闻菩提, 缘觉菩提,诸佛菩提. 声闻菩提是修四圣谛的行者所得到的正觉; 缘觉菩提是修十二因缘的行者所得到的正觉; 诸 佛菩提是佛果位上所得到的最高菩提.【三种有】 相待有,假名有,法有.有是有名或有实的意思,相待有之待是对待之 义,如对于长而有短,对于短而有长,对于境而有心,对于心而有境是;假名有之假是虚假 不实之义,如假四大之和合名为瓶,假五蕴之和合名为人,即是有假名而无实体的意思;法 有者,精神与物质方面的一切事物,都是由因缘和合而生,既由缘生便无自性,虽无自性, 但不像兔角龟毛那样只有名而无实.【三种禅】 小乘禅,出世间禅,出世间上上禅.如五停心观,四念处观,八背舍, 十一切处等,皆属小乘禅;若修次第三观,先从假入空,次从空入假,后乃双离空假,入中21 道第一义观,是名出世间禅;若于一法,圆观空假中三谛,即空即假即中,非一非异,是名 出世间上上禅.【三种相】 1.标相,形相,体相.标相者,如见烟便知道是火是;形相者,如长 短方圆之形状是;体相者,体质也,如火以热为体质是.2.指智度论所说的假名相,法相, 无相相.假名相是凡所有相,都是虚妄的,假的;法相是诸法虽然假的,而幻相不无;无相 相是空而不空,不空而空之相.【三种爱】 境界爱,自体爱,当生爱.境界爱是人在临终时,对于眷属家财等的爱 著心;自体爱是人在临终时,对于自己身体的爱著心;当生爱是人生临终时,对于当来生处 的爱著心.【三种常】 本性常,不断常,相继常.本性常是说法身佛永不生灭,本性常住;不 断常是说报身佛的智德永无间断的生起; 相续常是说化身佛灭度之后, 又再化现, 永不继绝.【三种大智】 无师智,自然智,无碍智.【三种成佛】 理具成佛,加持成佛,显得成佛.诸佛理智,于凡夫身中,圆满具足, 与大日如来相同,是名理即成佛;众生既具本觉的功德,再修习三密加持之行,使父母所生 之身,与佛无异,是名加持成佛;依三密之修行,证入无上悉地,而显现法性之万德,是名 显得成佛.以上三种成佛,是真言宗所说.【三种精进】 一,披甲精进,即要像将军披甲上阵一样,勇往直前,不畏一切;二, 摄善精进,即努力修习一切善法,与道锲而不舍,须臾不离;三,利乐精进,即不但要自我 净化,而且要发大慈悲心,普度一切众生.【三种布施】 财施,法施,无畏施.财施是以财物作布施;法施是说法度他;无畏 施是以无畏施于人,救人之厄难.【三种菩提】 1.方便菩提,实智菩提,真性菩提.这三种菩提,实在就是一切众 生本有的三种佛性,方便菩提就是缘因佛性,实智菩提就是了因佛性,真性菩提就是正因佛 性.依文字般若,能证得方便菩提,依观照般若,能证得实智菩提,依实相般若,能证得真22 性菩提.2.声闻菩提,独觉菩提,无上菩提.声闻菩提是修四圣谛的行者所得到的正觉; 独觉菩提是修十二因缘自观花开花谢而得到的正觉;无上菩提是佛果位上所得的最高菩提.【三种见惑】 俱生见惑,推理见惑,发得见惑.俱生见惑是与生俱来的见惑;推理 见惑是在遇到某种事情时由推理而生的见惑;发得见惑是修学问等而得坚固的见惑.【三种三观】 别相三观,通相三观,一心三观.别相三观是于别途观三谛;通相三 观是于一观之中圆通三谛;一心三观是于一心之中观三谛.【三种念佛】 称名念佛,观想念佛,实相念佛.称名念佛是口念阿弥陀佛的名号; 观想念佛有二种,一种是观想佛的塑画像,名观像念;一种是观想佛的三十二相及功德,名 观相念;实相念佛是谛观诸法实相,此实相即是佛法身.【三种身苦】 老,病,死.【三种忍行】 于身口意三处行持忍辱.【三种法相】 与三性同.见三性条.精进 &精进&一词,是梵语毗梨耶(Virya)的意译,有时也译为&勤&,意为勤修佛法, 毫不懈怠地修善正恶,利益众生. 《成唯识论》卷六指出:精进以&勇悍为性&,因此,经 中亦作&勇猛精进&.如《无量寿经》卷上:&勇猛精进,志愿无.&又如《大般若经》 中有精进菩萨, 名&善勇猛&. 后来, 以&精进&, &勇猛精进&泛指刻苦学习,不断进步. 如《朱子语类》卷 43 说:&'善人'只循循自守,据见定,不会勇猛精进.& ; C2 S% l& U8 `6 x6 n7 G! E缘起 &缘起&是佛学的核心理论之一. 经中关于&缘起&的论证很丰富, 各宗派也有不同的 解释,如业感缘起,赖耶缘起,如来藏缘起,一真法界缘起等.佛家很重视&缘起观智&, 所谓&深入缘起,断诸邪见&( 《维摩诘经佛国品》.概括地说,事物(有为法)处在因 ) 果联系的网络中,依特定的条件而产生,因相互的作用而变化,称为&缘起&.唯其如此,23 任何事物都没有独立不变的自性,称为&缘起性空&.&缘起&说明现象是存在的,而本质 是&空&的,也说明了没有造物主可以主宰宇宙,人生.在佛籍中,有一种阐明编述始末的 书,也称为&缘起&,如《付法藏缘起》 .后亦用以代称某些序言,甚至泛指一事物产生的 缘由.此外,在敦煌变文中,有一类演述佛经故事的通俗文体也称为&缘起&.如《丑女缘 起》《目连缘起》 ( Y& n# G+ V/ H , .眼界 % A& y* n {3 K; @* k& y 今以见多识广为&眼界宽&,增加见识为&开眼界&.前人用&眼界&入诗,如唐王维 《青龙寺昙壁上人兄院集》诗云:&眼界今无染,心空安可迷.&这个词出于佛经, 《心经》 有:&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眼界&即&眼根&,为六根之一, 大致相当今天所说的视觉器官,包括眼球和视神经等.因为六根属于&十八界&中的一类, 所以&眼根&亦名&眼界&. 能够维持自相, 不与他相混淆, 称为&界&. 眼界与色界相对, 产生眼识界(视觉) 9 S y# A+ o H s .菩萨 北周庾信《五张寺经藏碑》 :&如来说法,万万恒沙;菩萨转轮,生生世界.&菩萨, 乃是梵语菩提萨(Bodhisattva)的省音,意译为&觉有情&,&道众生&等.佛教指上 求佛法,下化众生的圣者.在&三乘&中,菩萨高于罗汉而次于佛.菩萨标榜大慈大悲,普 渡众生,是大乘精神的象征.我国民间熟悉的菩萨有观世音,大势至,文殊,普贤,弥勒, 地藏等. 菩萨普渡众生, 往往变现各种&化身&, 如观音菩萨就有&三十三身&.法华经五 《 百弟子品》谓:&内秘菩萨行,外现是声闻.&声闻,即罗汉.唐白居易《送宗实上人游江 南》诗:&无妨菩萨是船师.&船师,是&凡夫&身.此外,&萨&(sattva)除译为&有 情&,&众生&外,亦译作&勇猛&.因此,&菩萨&亦可释谓勇猛求取佛道的圣者.参阅 《佛地论》卷二. ( I3 w6 s1 h) y8 Y& ` 微妙 + |2 c5 M' G& |% O( A6 x* E: a& z 事物关系十分复杂,超出常理,谓之&微妙&.如:他们俩的关系很微妙.&微妙&本 来是道家之言,出于《老子》 :&微妙玄通,深不可识.&是幽隐,玄奥之意.佛教初传时 借用老庄的成语&格义&,&微妙&由此而成了佛门的常用语,意谓佛法深奥,难以用常理 思维,很难用常言表达. 《维摩诘经菩萨品》说:&微妙是菩提,诸法难知故.&禅宗亦24 把&教外别传&的&心法&称为&微妙正法&.又,微妙有时被引申为&美妙&的意思.如 苏轼《听僧昭素琴》诗云:&不知微妙声,究竟从何出?&1. 【一切如来】所有一切的佛.如来是佛十号之一.2. 【十号】 佛有十种的尊号,即 一,如来,乘如实之道来成正觉. 二,应供,应受人天 的供养. 三,正遍知,真正遍知一切法. 四,明行足,宿命明天眼明漏尽明等三明与圣行, 梵行,天行,婴儿行,病行等五行悉皆具足. 五,善逝,自在好去入于涅盘. 六,世间解, 能了解一切世间的事理. 七,无上士,至高无上之士. 八,调御丈夫,能调御修正道的大 丈夫. 九,天人师,佛是一切天,人的导师. 十,佛世尊,佛是一切世人所共同尊重的人. FROM:【佛学常见词汇】【十号】 (术语)劫初诸说上,皆有万名,众生渐钝,则减为千名(如帝释之千名) ,众生 弥昧,则减为百名,众生更愚,则减为今之而十名.天竺俗法有十名,天上利根,尚有百名, 大日如来天上成道,故应之而立百八号,释尊于人界成道,故亦应之而立十号.其十号者: 一,如来,梵曰多陀阿伽陀 Tatha%gata,成实论谓乘如实之道而来,而成正觉,故名如来. 又大论谓佛如自安稳之道而来, 此佛亦如是而来, 故名如来. 二, 应供, 梵曰阿罗诃 Arhat, 应于人天之供养,故名应供. 三,正遍知,梵曰三藐三佛陀 Samyaksam%buddha,正遍知一 切之法,故名正遍知. 四,明行足.梵曰@多庶罗那三般那 Vidya%caran!a-saa%m%panna, 三明之行具足,故名明行足. 五,善逝,梵曰修伽陀 Sugata,又曰好去好去,以一切智为 大车,行八正道而入涅盘,故名善逝. 六,世间解,梵曰路伽惫 Lokavid,能解世间之有 情非情事,故名世间解. 七,无上士,梵曰阿耨多罗 Anuttara,在诸法中,如涅盘无上, 在一切众生中,佛亦无上,故名无上士. 八,调御丈夫,梵曰富楼沙昙藐婆罗提 Purus!a-damya-sa%rathi,佛某时以柔软语,某时以苦切语,能调御丈夫,使入善道,故名 调御丈夫. 九,天人师,梵曰舍多提婆魔沙喃 S/a%sta%-deav amanus!ya%na%m%,佛为人 及天之导师,能教示其应作不应作,故名天人师. 十,佛世尊,梵曰佛陀路迦那他 Buddha-lokana%tha, 佛陀译言知者或觉者, 世尊者, 为世尊重之义. 然而此中分佛与世尊, 则为十一号,惟成实论等合无上士与调御丈夫为一号,故至世尊,正为十号.盖以具前之九 号,为世尊重,故名世尊也. 又大论别开此二者,至佛,正为十号,世尊别为尊号.盖具 上十号之德,故称为世尊也.梵曰薄伽梵 Bhagana%n 者即是.见智度论,瑜只经疏.尚详释25 于各项. FROM:【佛学大辞典】3. 【一切有情】 一切有情识的动物. 4. 【有情】 又名众生,即一切有情识的动物. 【有情】 (术语)Sattva,梵语曰萨.旧译曰众生.新译曰有情. 有情识者,有 爱情者.总名动物.唯识述记一本曰: 「梵言萨,此言有情,有情识故. (中略)又情者爱也,能有爱生故. (中 略)言众生者,不善理也,草木众生. 」大日经疏十七曰: 「有情者梵音索哆,是着义.又名萨,是有情义. FROM:【佛学大辞典】 」5. 【众生】 又名有情,即一切有情识的动物.集众缘所生,名为众生,又历众多生死,名 为众生,十法界中,除佛之外,九界有情,皆名众生.6. 【一切法】一切道理或一切事物的意思. 智度论说: 「一切法略说有三种:一者有为法,二者无为法,三者不可说法.此三已摄一切 法. 」 7. 【一切时】 从无始以来相续无穷的时间,称为一切时.无论何时,包括过去现在未来所 有的时间,都称为一切时.8. 【一切智】 三智之一.见三智条.9. 【三智】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 一切智是声闻缘觉知一切法总相的智,总相就是空相; 道种智是菩萨知一切道法差别相的智; 一切种智是佛通达诸法总相别相,化道断 惑的智,合一切智及道种智二者,故名一切种智.10. 【一佛土】 一佛所化度的国土.一佛土的范围是一个三千大千世界.11. 【三千大千世界】 即大千世界. 【大千】26三千大千世界. 【大千世界】 是佛教说明 世界组织的情形. 每一小世界,其形式皆同, 中央有须弥山,透过大海,矗立在地轮上, 地轮之下为金轮,再下为火轮,再下为风轮,风轮之外便是虚空. 须弥山上下皆大,中央 独小,日月即在山腰,四王天居山腰四面,忉利天在山顶, 在忉利天的上空有六欲天,再 上则为色界十八天,及无色界四天. 在须弥山的山根有七重金山,七重香水海,环绕之, 每一重海,间一重山,在第七重金山外有咸海,咸海之外有大铁围山. 在咸海四方有四大 洲,即东胜神洲,南赡部洲,西牛贺洲,北俱卢洲,叫做四天下,每洲旁各有两中洲,数百 小洲而为眷属. 如是九山,八海,一日月,四洲,六欲天,上覆以初禅三天,为一小世界. 集一千小世界,上覆以二禅三天,为一小千世界. 集一千小千世界,上覆以三禅三天,为 一中千世界. 集一千中千世界,上覆以四禅九天,及四空天,为一大千世界. 因为这中间 有三个千的倍数,所以大千世界,又名为三千大千世界.12. 【大千世界】 (术语)三千大千世界也.经说世界有小千中千大千之别.合四大洲日月 诸天为一世界.一千世界名小千世界.小千加千倍名中千世界.中千加千倍名大千世界. 13. 【人天】 人趣与天趣.14. 【人非人】 1.紧那罗的别名,因紧那罗似人而非人.2.天龙八部众的总称.15. 【十方】 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 16. 【十恶】又名十不善,即 杀生,偷盗,邪淫,妄语,贪欲,两舌,恶口,_恚,愚痴. 【十恶】 (出法界次第) 恶即乖理之行.谓众生触境颠倒,纵此惑情,于身口意,动与理乖,成此十恶也. 一,杀生,杀生者,谓自杀,亦教人杀,断害一切众生之物命也.二,偷盗,偷盗者,谓窃取他人一切财物也.三,邪淫,邪淫者,谓非己妻妾,而行欲事也.四,妄语,妄语者,谓好造虚言诳惑他人也.27 五,两舌,两舌者,谓向此说是,向彼说非;或向彼说此,向此说彼,而使彼此乖诤也.六,恶口,恶口者,谓言语犷,毁辱他人,令其受恼也.七,绮语,绮语者,谓乖背真实,巧饰言辞,令人好乐也.八,贪欲,贪欲者,谓于顺情之境,贪着乐欲,心无_足也.九,_恚,_恚者,谓于违情之境,不顺己意,心生忿怒也.十,邪见,邪见者,谓拨无因果,行邪见道心,无正信也. (拨者,绝也. FROM:【三藏法 ) 数】 17. 【十善】十种的善业,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 不贪,不_,不痴. 18. 【十善业道】 十种良善的行为是通向善处的道路. 19. 【三摩】 梵语三摩地的简称. 20. 【三摩地】 又作三昧,三摩提,三摩帝,三摩底,三么地,三昧地等,华译为定,即 住心于一境而不散乱的意思. 21. 【三藏】 修多罗藏,衬我,阿炒锬ゲ.修多罗藏即是经藏,为佛所说的经文; 衬我丶词锹刹,为佛所制的戒律;阿炒锬ゲ丶词锹鄄,为佛弟子所造的论. 22. 【千辐轮】 一个轮盘,叫做一辐,千辐轮,就是一千个轮盘,为佛三十二相之一. 23. 【口四】 在十恶中属于口所作的四种业,即妄语,两舌,恶口,绮语. 24. 【大心】 即大乘心,或大愿心 25. 【大劫】 合八十小劫或是成住坏空四个中劫为一大劫. 26. 【一法】 一事或一物的意思. 27. 【大梵天】 梵是清净的意思,为离淫欲之色界诸天的通名,今叫其中之初禅天主为大 梵天.28. 【大悲】 伟大的悲心. 29. 【不生】 1.阿罗汉的译名,因阿罗汉已经了脱生死,不再生于三界六趣之中.2.如28 来的别名,因如来常住在不生不灭的境界之中. 30. 【中有】 又名中阴.见中阴身条. 31. 【中阴身】 又名中有,即人死后尚未投胎之前,有一个由微细物质形成的化生身来维 持生命,此化生身即是中阴身.此中阴身在最初的四十九天中,每七天一生死,经过七番生 死,等待业缘的安排,而去投生. 32. 【五品】 指圆教五品外凡位,即一,随喜品,闻实相之法,而信解随喜的人;二,读 诵品,读诵法华,及诸大乘经,而助观解的人;三,讲说品,将所见解的佛法说出,以利益 他人的人;四,兼行六度品,是兼修六度,以助观心的人;五,正行六度品,是正行六度, 以自度度他,事理具足,观行转胜的人.十住以上,称为圣者,十住以下皆是凡夫,为别于 十信内凡,故称外凡.33. 【五神通】又名五通,或五神变,即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如意通.天眼 通是指修得与色界天人同等的眼根,有了天眼通的人,不论远近内外昼夜,都能得见;天耳 通是指修得与色界天人同等的耳根,有了天耳通的人,一切声音都可以听得到;他心通是能 够知道他人一切心想的神通,有了他心通的人,便不愁遭受他人的暗算;宿命通就是能够知 道自己在六道之中的过去生死,并知道六道众生在六道之中的过去生死,有了宿命通的人, 过去生中的事,都能回忆,了如指掌;如意通又名神境通,或神足通,有了如意通的人,凡 事都能随心所欲,诸如钻天入地,移山倒海,撒豆成兵,呼风唤雨,腾云驾雾,都不成问题.34. 【五蕴】 蕴是积集的意思,五蕴就是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色就是一般所 说的物质,变碍为义,是地,水,火,风四大种所造;受就是感受,领纳为义,其中包括苦, 乐,舍三受;想就是想象,于善恶憎爱等境界中,取种种相,作种种想;行就是行为或造作, 由意念而行动去造作种种的善恶业;识就是了别的意思,由识去辨别所缘所对的境界.在此 五蕴中,前一种属于物质,后四种属于精神,乃是构成人身的五种要素. 35. 【六欲】 色欲,形貌欲,威仪姿态欲,语言音声欲,细滑欲,人相欲. 36. 【六欲天】 欲界有六种的天,故名六欲天,即四天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 乐变化天, 他化自在天. 此中四天王天在须弥山之半腰, 忉利天在须弥山之顶, 因依山而住, 故名地居天,夜摩天以上,因依云而住,故名空居天. 37. 【分别】 思量识别一切事理. 41. 【少光天】 色界第二禅天之第一天名.29 42. 【少净天】 色界第三禅天之第一天名,因意识享受净妙之乐,故名净,因这种净妙之 乐在第三禅天中,此天所得最少,故名少净. 43. 【心行】指人的心理活动. 44. 【心相】 1.心的行相.2.心脏的相貌. 45. 【心要】 最精要的法义. 46. 【水月】 水中之月.水月有影无实,以喻诸法无有实体.【四种佛土】1. 唯识论立自性身,自受用身,他受用身,变化身等四佛身,而佛土亦有四,即法性 土,自受用土,他受用土,变化土.此中法性土是无色无相的理土,自受用土是实佛 自托的报土,他受用土是为初地以上的菩萨所示现的净土,变化土是为地前菩萨及二 乘凡夫所示现的佛土.2.指天【一切如来】所有一切的佛.如来是佛十号之一. 1. 一切如来】所有一切的佛.如来是佛十号之一. 【一切如来【十号】 佛有十种的尊号, 如来,乘如实之道来成正觉. 应供, 2. 十号】 佛有十种的尊号,即 一,如来,乘如实之道来成正觉. 二,应供,应受人天 【十号 的供养. 正遍知,真正遍知一切法. 明行足, 的供养. 三,正遍知,真正遍知一切法. 四,明行足,宿命明天眼明漏尽明等三明与圣 善逝,自在好去入于涅盘. 行,梵行,天行,婴儿行,病行等五行悉皆具足. 五,善逝,自在好去入于涅盘. 六, 梵行,天行,婴儿行,病行等五行悉皆具足. 世间解,能了解一切世间的事理. 无上士,至高无上之士. 调御丈夫, 世间解,能了解一切世间的事理. 七,无上士,至高无上之士. 八,调御丈夫,能调御 解一切世间的事理 修正道的大丈夫. 天人师,佛是一切天,人的导师. 佛世尊, 修正道的大丈夫. 九,天人师,佛是一切天,人的导师. 十,佛世尊,佛是一切世人所 共同尊重的人. FROM:【佛学常见词汇】 共同尊重的人. FROM:【佛学常见词汇】术语)劫初诸说上,皆有万名,众生渐钝,则减为千名(如帝释之千名) ,众 【十号】 (术语)劫初诸说上,皆有万名,众生渐钝,则减为千名(如帝释之千名) 众 十号】 , 生弥昧,则减为百名,众生更愚,则减为今之而十名.天竺俗法有十名,天上利根, 生弥昧,则减为百名,众生更愚,则减为今之而十名.天竺俗法有十名,天上利根,尚有 百名,大日如来天上成道,故应之而立百八号,释尊于人界成道,故亦应之而立十号. 百名,大日如来天上成道,故应之而立百八号,释尊于人界成道,故亦应之而立十号.其 十号者: 一,如来,梵曰多陀阿伽陀 Tatha%gata,成实论谓乘如实之道而来,而成正觉, 十号者: 如来, Tatha%gata,成实论谓乘如实之道而来, 成正觉, 故名如来.又大论谓佛如自安稳之道而来,此佛亦如是而来,故名如来. 应供, 故名如来.又大论谓佛如自安稳之道而来,此佛亦如是而来,故名如来. 二,应供,梵曰 Arhat, 应于人天之供养, 故名应供. 正遍知, 正遍知, Samyaksam%buddha, 阿罗诃 Arhat, 应于人天之供养, 故名应供.三, 梵曰三藐三佛陀 Samyaksam%buddha, 正遍知一切之法,故名正遍知. 四,明行足.梵曰@多庶罗那三般那30 Vidya%caran!a-saa%m%panna, 三明之行具足, 故名明行足. 五, 善逝, Sugata, Vidya%caran!a-saa%m%panna, 三明之行具足, 故名明行足. 善逝, 梵曰修伽陀 Sugata, 又曰好去好去,以一切智为大车,行八正道而入涅盘,故名善逝. 世间解, 又曰好去好去,以一切智为大车,行八正道而入涅盘,故名善逝. 六,世间解,梵曰路伽 Lokavid,能解世间之有情非情事,故名世间解. 无上士 Anuttara, 惫 Lokavid,能解世间之有情非情事,故名世间解. 七,无上士,梵曰阿耨多罗 Anuttara, 在诸法中,如涅盘无上,在一切众生中,佛亦无上,故名无上士. 调御丈夫, 在诸法中,如涅盘无上,在一切众生中,佛亦无上,故名无上士. 八,调御丈夫,梵曰富 Purus!a-damya-sa%rathi,佛某时以柔软语,某时以苦切语,能调御丈夫, 楼沙昙藐婆罗提 Purus!a-damya-sa%rathi,佛某时以柔软语,某时以苦切语,能调御丈夫, S/a%sta%使 入 善 道 , 故 名 调 御 丈 夫 . 九 , 天 人 师 , 梵 曰 舍 多 提 婆 魔 沙 喃 S/a%sta%-deav amanus!ya%na%m%,佛为人及天之导师,能教示其应作不应作,故名天人师. 十,佛世尊, amanus!ya%na%m%,佛为人及天之导师,能教示其应作不应作,故名天人师. 佛世尊, Buddha-lokana%tha, 佛陀译言知者或觉者, 世尊者, 为世尊重之义. 梵曰佛陀路迦那他 Buddha-lokana%tha, 佛陀译言知者或觉者, 世尊者, 为世尊重之义. 然 而此中分佛与世尊,则为十一号,惟成实论等合无上士与调御丈夫为一号,故至世尊, 而此中分佛与世尊,则为十一号,惟成实论等合无上士与调御丈夫为一号,故至世尊,正 为十号.盖以具前之九号,为世尊重,故名世尊也. 又大论别开此二者,至佛,正为十号, 为十号.盖以具前之九号,为世尊重,故名世尊也. 又大论别开此二者,至佛,正为十号, 世尊别为尊号.盖具上十号之德,故称为世尊也. 者即是. 世尊别为尊号.盖具上十号之德,故称为世尊也.梵曰薄伽梵 Bhagana%n 者即是.见智度 论,瑜只经疏.尚详释于各项. FROM:【佛学大辞典】 瑜只经疏.尚详释于各项. FROM:【佛学大辞典】【一切有情】 一切有情识的动物. 3. 一切有情】 一切有情识的动物. 【一切有情 【有情】 又名众生,即一切有情识的动物. 4. 有情】 又名众生,即一切有情识的动物. 【有情 术语)Sattva,梵语曰萨.旧译曰众生.新译曰有情. 有情识者, 【有情】 (术语)Sattva,梵语曰萨.旧译曰众生.新译曰有情. 有情识者, 有情】 有爱情者.总名动物. 有爱情者.总名动物.唯识述记一本曰: 言萨,此言有情,有情识故. 中略)又情者爱也,能有爱生故. 「梵 (中略 (中 唯识述记一本曰: 梵言萨,此言有情,有情识故. 中略)又情者爱也,能有爱生故. 中 「 ( ( 」 略)言众生者,不善理也,草木众生. 言众生者,不善理也,草木众生.大日经疏十七曰: 有情者梵音索哆,是着义.又名萨,是有情义. FROM:【 「有情者梵音索哆 」 大日经疏十七曰: 有情者梵音索哆,是着义.又名萨,是有情义. FROM:【佛学大辞 「 典】【众生】 又名有情,即一切有情识的动物.集众缘所生,名为众生,又历众多生死, 5. 众生】 又名有情,即一切有情识的动物.集众缘所生,名为众生,又历众多生死,名 【众生 为众生,十法界中,除佛之外,九界有情,皆名众生. 为众生,十法界中,除佛之外,九界有情,皆名众生.【一切法】一切道理或一切事物的意思. 6. 一切法】一切道理或一切事物的意思. 【一切法 智度论说: 一切法略说有三种:一者有为法,二者无为法,三者不可说法. 「一切法略说有三种 智度论说: 一切法略说有三种:一者有为法,二者无为法,三者不可说法.此三已摄一切 「 」 法.31 【一切时】 从无始以来相续无穷的时间, 为一切时.无论何时, 7. 一切时】 从无始以来相续无穷的时间,称为一切时.无论何时,包括过去现在未来 【一切时 所有的时间,都称为一切时. 所有的时间,都称为一切时.【一切智】 三智之一.见三智条. 8. 一切智】 三智之一.见三智条. 【一切智【三智】 9. 三智】 【三智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 一切智是声闻缘觉知一切法总相的智, 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 一切智是声闻缘觉知一切法总相的智,总相就是空相; 道种智是菩萨知一切道法差别相的智; 一切种智是佛通达诸法总相别相,化 就是空相; 道种智是菩萨知一切道法差别相的智; 一切种智是佛通达诸法总相别相, 道断惑的智,合一切智及道种智二者,故名一切种智. 道断惑的智,合一切智及道种智二者,故名一切种智.10.【一佛土】 一佛所化度的国土.一佛土的范围是一个三千大千世界. 10.【一佛土】 一佛所化度的国土.一佛土的范围是一个三千大千世界. .【一佛土11.【三千大千世界】 即大千世界. 大千】 三千大千世界.【大千世界】 .【大千世界 11.【三千大千世界】 即大千世界. 【大千】 三千大千世界.【大千世界】 是佛教说 .【三千大千世界 明世界组织的情形. 每一小世界,其形式皆同 中央有须弥山,透过大海, 式皆同, 明世界组织的情形. 每一小世界,其形式皆同, 中央有须弥山,透过大海,矗立在地轮 上,地轮之下为金轮,再下为火轮,再下为风轮,风轮之外便是虚空. 须弥山上下皆大, 地轮之下为金轮,再下为火轮,再下为风轮,风轮之外便是虚空. 须弥山上下皆大, 中央独小,日月即在山腰,四王天居山腰四面,忉利天在山顶, 在忉利天的上空有六欲天, 中央独小,日月即在山腰,四王天居山腰四面,忉利天在山顶, 在忉利天的上空有六欲天, 再上则为色界十八天,及无色界四天. 在须弥山的山根有七重金山,七重香水海,环绕之, 再上则为色界十八天,及无色界四天. 在须弥山的山根有七重金山,七重香水海,环绕之, 每一重海,间一重山,在第七重金山外有咸海,咸海之外有大铁围山. 在咸海四方有四大 每一重海,间一重山,在第七重金山外有咸海,咸海之外有大铁围山. 洲,即东胜身洲,南赡部洲,西牛货洲,北俱卢洲,叫做四天下,每洲旁各有两中洲,数 即东胜身洲,南赡部洲,西牛货洲,北俱卢洲,叫做四天下,每洲旁各有两中洲, 百小洲而为眷属. 如是九山,八海,一日月,四洲,六欲天,上覆以初禅三天 三天, 百小洲而为眷属. 如是九山,八海,一日月,四洲,六欲天,上覆以初禅三天,为一小世 集一千小世界,上覆以二禅三天,为一小千世界. 集一千小千世界, 界. 集一千小世界,上覆以二禅三天,为一小千世界. 集一千小千世界,上覆以三禅三 天,为一中千世界. 集一千中千世界,上覆以四禅九天,及四空天,为一大千世界. 因 为一中千世界. 集一千中千世界,上覆以四禅九天,及四空天,为一大千世界. 为这中间有三个千的倍数,所以大千世界,又名为三千大千世界. 为这中间有三个千的倍数,所以大千世界,又名为三千大千世界.32 12.【大千世界】 术语)三千大千世界也.经说世界有小千中千大千之别. 12.【大千世界】 (术语)三千大千世界也.经说世界有小千中千大千之别.合四大洲日 .【大千世界 月诸天为一世界.一千世界名小千世界.小千加千倍名中千世界.中千加千倍名大千世界. 月诸天为一世界.一千世界名小千世界.小千加千倍名中千世界.中千加千倍名大千世界. FROM:【佛学大辞典】 FROM:【佛学大辞典】13. 人天】 人趣与天趣. 【人天 13. 人天】 人趣与天趣. 【14. 人非人】 【人非人 紧那罗的别名,因紧那罗似人而非人 非人. 天龙八部众的总称. 14. 人非人】 1.紧那罗的别名,因紧那罗似人而非人.2.天龙八部众的总称. 【15. 十方】 【十方 东南,西南,东北,西北, 15. 十方】 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 【 16. 十恶】又名十不善, 杀生,偷盗,邪淫,妄语,贪欲,两舌,恶口,_恚,愚痴. 【十恶 16. 十恶】又名十不善,即 杀生,偷盗,邪淫,妄语,贪欲,两舌,恶口,_恚,愚痴. 【 【十恶】 (出法界次第) 恶即乖理之行.谓众生触境颠倒,纵此惑情,于身口意,动与理 十恶】 出法界次第) 恶即乖理之行.谓众生触境颠倒,纵此惑情,于身口意, 乖,成此十恶也. 成此十恶也. 一,杀生,杀生者,谓自杀,亦教人杀,断害一切众生之物命也. 杀生,杀生者,谓自杀,亦教人杀,断害一切众生之物命也.二,偷盗,偷盗者,谓窃取他人一切财物也. 偷盗,偷盗者,谓窃取他人一切财物也.三,邪淫,邪淫者,谓非己妻妾,而行欲事也. 邪淫,邪淫者,谓非己妻妾,而行欲事也.四,妄语,妄语者,谓好造虚言诳惑他人也. 妄语,妄语者,谓好造虚言诳惑他人也.五,两舌,两舌者,谓向此说是,向彼说非;或向彼说此,向此说彼,而使彼此乖诤也. 两舌,两舌者,谓向此说是,向彼说非;或向彼说此,向此说彼,而使彼此乖诤也. 说是六,恶口,恶口者,谓言语犷,毁辱他人,令其受恼也. 恶口,恶口者,谓言语犷,毁辱他人,令其受恼也.七,绮语,绮语者,谓乖背真实,巧饰言辞,令人好乐也. 绮语,绮语者,谓乖背真实,巧饰言辞,令人好乐也.八,贪欲,贪欲者,谓于顺情之境,贪着乐欲,心无_足也. 贪欲,贪欲者,谓于顺情之境,贪着乐欲,心无_足也.九,_恚,_恚者,谓于违情之境,不顺己意,心生忿怒也. _恚,_恚者,谓于违情之境,不顺己意,心生忿怒也.33 (拨者 ) 十,邪见,邪见者,谓拨无因果,行邪见道心,无正信也. 拨者,绝也. FROM:【三藏 邪见,邪见者,谓拨无因果,行邪见道心,无正信也. 拨者,绝也. FROM:【 ( 法数】 法数】17. 十善】十种的善业,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 【十善 17. 十善】十种的善业,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 【 不贪,不_,不痴. 不贪,不_,不痴.18. 十善业道】 十种良善的行为是通向善处的道路. 18. 十善业道】 十种良善的行为是通向善处的道路. 【十善业道 【 19. 三摩】 梵语三摩地的简称. 【三摩 19. 三摩】 梵语三摩地的简称. 【20. 三摩地】 又作三昧,三摩提,三摩帝,三摩底,三么地,三昧地等,华译为定, 【三摩地 20. 三摩地】 又作三昧,三摩提,三摩帝,三摩底,三么地,三昧地等,华译为定,即 【 住心于一境而不散乱的意思. 住心于一境而不散乱的意思.21. 三藏】 修多罗藏,衬我,阿炒锬ゲ.修多罗藏即是经藏,为佛所说的经文; 【三藏 21. 三藏】 修多罗藏,衬我,阿炒锬ゲ.修多罗藏即是经藏,为佛所说的经文; 【 衬我丶词锹刹,为佛所制的戒律;阿炒锬ゲ丶词锹鄄,为佛弟子所造的论. 衬我丶词锹刹,为佛所制的戒律;阿炒锬ゲ丶词锹鄄,为佛弟子所造的论. 22. 千辐轮】 一个轮盘,叫做一辐,千辐轮,就是一千个轮盘,为佛三十二相之一. 【千辐轮 22. 千辐轮】 一个轮盘,叫做一辐,千辐轮,就是一千个轮盘,为佛三十二相之一. 【23. 口四】 在十恶中属于口所作的四种业,即妄语,两舌,恶口,绮语. 【口四 23. 口四】 在十恶中属于口所作的四种业,即妄语,两舌,恶口,绮语. 【24. 大心】 即大乘心, 【大心 24. 大心】 即大乘心,或大愿心 【 25.【大劫】 合八十小劫或是成住坏空四个中劫为一大劫. 25.【大劫】 合八十小劫或是成住坏空四个中劫为一大劫. .【大劫26.【一法】 一事或一物的意思. 26.【一法】 一事或一物的意思. .【一法27.【大梵天】 梵是清净的意思,为离淫欲之色界诸天的通名, 27.【大梵天】 梵是清净的意思,为离淫欲之色界诸天的通名,今叫其中之初禅天主为 .【大梵天 大梵天. 大梵天.28.【大悲】 伟大的悲心. 28.【大悲】 伟大的悲心. .【大悲34 29. 不生】 【不生 阿罗汉的译名, 因阿罗汉已经了脱生死, 不再生于三界六趣之中. 29. 不生】 1. 【 阿罗汉的译名, 因阿罗汉已经了脱生死, 不再生于三界六趣之中. . 2 如 来的别名,因如来常住在不生不灭的境界之中. 来的别名,因如来常住在不生不灭的境界之中.30.【中有】 又名中阴.见中阴身条. 30.【中有】 又名中阴.见中阴身条. .【中有31.【中阴身】 又名中有,即人死后尚未投胎之前, 31.【中阴身】 又名中有,即人死后尚未投胎之前,有一个由微细物质形成的化生身来 .【中阴身 维持生命, 化生身即是中阴身.此中阴身在最初的四十九天中,每七天一生死, 维持生命,此化生身即是中阴身.此中阴身在最初的四十九天中,每七天一生死,经过七 番生死,等待业缘的安排,而去投生. 番生死,等待业缘的安排,而去投生.32.【五品】 指圆教五品外凡位,即一,随喜品,闻实相之法,而信解随喜的人; 32.【五品】 指圆教五品外凡位,即一,随喜品,闻实相之法,而信解随喜的人;二, .【五品 读诵品,读诵法华,及诸大乘经,而助观解的人; 读诵品,读诵法华,及诸大乘经,而助观解的人;三,讲说品,将所见解的佛法说出,以 讲说品,将所见解的佛法说出, 利益他人的人; 利益他人的人;四,兼行六度品,是兼修六度,以助观心的人;五,正行六度品,是正行 兼行六度品,是兼修六度,以助观心的人; 正行六度品, 六度,以自度度他,事理具足,观行转胜的人.十住以上,称为圣者,十住以下皆是凡夫, 六度,以自度度他,事理具足,观行转胜的人.十住以上,称为圣者,十住以下皆是凡夫, 为别于十信内凡,故称外凡. 为别于十信内凡,故称外凡.33.【五神通】又名五通,或五神变,即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如意通.天 33.【五神通】又名五通,或五神变,即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如意通. .【五神通 眼通是指修得与色界天人同等的眼根,有了天眼通的人,不论远近内外昼夜,都能得见; 眼通是指修得与色界天人同等的眼根,有了天眼通的人,不论远近内外昼夜,都能得见; 天耳通是指修得与色界天人同等的耳根,有了天耳通的人,一切声音都可以听得到; 天耳通是指修得与色界天人同等的耳根,有了天耳通的人,一切声音都可以听得到;他心 通是能够知道他人一切心想的神通,有了他心通的人,便不愁遭受他人的暗算; 通是能够知道他人一切心想的神通,有了他心通的人,便不愁遭受他人的暗算;宿命通就 是能够知道自己在六道之中的过去生死,并知道六道众生在六道之中的过去生死, 是能够知道自己在六道之中的过去生死,并知道六道众生在六道之中的过去生死,有了宿 命通的人,过去生中的事,都能回忆,了如指掌;如意通又名神境通,或神足通, 命通的人,过去生中的事,都能回忆,了如指掌;如意通又名神境通,或神足通,有了如 意通的人,凡事都能随心所欲,诸如钻天入地,移山倒海,撒豆成兵,呼风唤雨, 意通的人,凡事都能随心所欲,诸如钻天入地,移山倒海,撒豆成兵,呼风唤雨,腾云驾 雾,都不成问题. 都不成问题.35 34.【五蕴】 蕴是积集的意思,五蕴就是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 34.【五蕴】 蕴是积集的意思,五蕴就是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色就是一般 .【五蕴 所说的物质,变碍为义,是地, 所说的物质,变碍为义,是地,水,火,风四大种所造;受就是感受,领纳为义,其中包 风四大种所造;受就是感受,领纳为义, 括苦, 括苦,乐,舍三受;想就是想象,于善恶憎爱等境界中,取种种相,作种种想;行就是行 舍三受;想就是想象,于善恶憎爱等境界中,取种种相,作种种想; 为或造作,由意念而行动去造作种种的善恶业;识就是了别的意思, 为或造作,由意念而行动去造作种种的善恶业;识就是了别的意思,由识去辨别所缘所对 的境界.在此五蕴中,前一种属于物质,后四种属于精神,乃是构成人身的五种要素. 的境界.在此五蕴中,前一种属于物质,后四种属于精神,乃是构成人身的五种要素. 35.【六欲】 色欲,形貌欲,威仪姿态欲,语言音声欲,细滑欲,人相欲. 35.【六欲】 色欲,形貌欲,威仪姿态欲,语言音声欲,细滑欲,人相欲. .【六欲36.【六欲天】 欲界有六种的天,故名六欲天, 四天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 36.【六欲天】 欲界有六种的天,故名六欲天,即四天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 .【六欲天 乐变化天,他化自在天.此中四天王天在须弥山之半腰,忉利天在须弥山之顶, 乐变化天,他化自在天.此中四天王天在须弥山之半腰,忉利天在须弥山之顶,因依山而 住,故名地居天,夜摩天以上,因依云而住,故名空居天. 故名地居天,夜摩天以上,因依云而住,故名空居天.37.【分别】 思量识别一切事理. 37.【分别】 思量识别一切事理. .【分别 38.【化佛】 以神通力变化而出现的佛身. 38.【化佛】 以神通力变化而出现的佛身. .【化佛39.【天人】 天上的人. 天道与人道. 39.【天人】 1.天上的人.2.天道与人道. .【天人40.【天眼】 天上人的眼,能够看得很远,为五眼之一.天眼有两种, 40.【天眼】 天上人的眼,能够看得很远,为五眼之一.天眼有两种,一种是从福报得 .【天眼 来,如天人;一种则是从苦修得来,如阿那律所得的天眼是. 如天人;一种则是从苦修得来,如阿那律所得的天眼是. 41.【少光天】 色界第二禅天之第一天名. 41.【少光天】 色界第二禅天之第一天名. .【少光天42.【少净天】 色界第三禅天之第一天名 因意识享受净妙之乐,故名净, 第三禅天之第一天名, 42.【少净天】 色界第三禅天之第一天名,因意识享受净妙之乐,故名净,因这种净妙 .【少净天 之乐在第三禅天中,此天所得最少,故名少净. 之乐在第三禅天中,此天所得最少,故名少净.43.【心行】指人的心理活动. 43.【心行】指人的心理活动. .【心行 44.【心相】 心的行相. 心脏的相貌. 44.【心相】 1.心的行相.2.心脏的相貌. .【心相45.【心要】 最精要的法义. 45.【心要】 最精要的法义. .【心要46.【水月】 水中之月.水月有影无实,以喻诸法无有实体. 46.【水月】 水中之月.水月有影无实,以喻诸法无有实体. .【水月36 47.【世界】 又名世间,即有情众生所住的国土.佛经以过去现在未来为世, 47.【世界】 又名世间,即有情众生所住的国土.佛经以过去现在未来为世,东西南北 .【世界 上下为界,由此可见有情众生所居住的国土,不但有东西南北上下的分界, 上下为界,由此可见有情众生所居住的国土,不但有东西南北上下的分界,而且是有生灭 的,不是永恒存在的东西. 不是永恒存在的东西.48.【世尊】 佛的尊称,因佛是世人所共尊的人 所共尊的人. 48.【世尊】 佛的尊称,因佛是世人所共尊的人. .【世尊49.【世间】 时间和空间之谓,说明过去,现在,未来等三世的时间叫做世;指出东, 49.【世间】 时间和空间之谓,说明过去,现在,未来等三世的时间叫做世;指出东, .【世间 西,南,北,上,下等十方的空间叫做间.所谓世间,也就是宇宙的意思.在佛教里,不 下等十方的空间叫做间.所谓世间,也就是宇宙的意思.在佛教里, 光是指森罗万象的大地为世间,宇宙和人生,统名之为世间,众生所依靠的宇宙国土, 光是指森罗万象的大地为世间,宇宙和人生,统名之为世间,众生所依靠的宇宙国土,叫 做器世间,众生由惑造业所感的有生死存亡的色身叫做有情世间. 做器世间,众生由惑造业所感的有生死存亡的色身叫做有情世间. 50.【世间解】 佛十号之一,因佛了解世出世间的一切情状,故号为世间解. 50.【世间解】 佛十号之一,因佛了解世出世间的一切情状,故号为世间解. .【世间解51.【他化自在天】 简称他化天,此天不用自己变现乐具,假下天化作,自在游戏, 51.【他化自在天】 简称他化天,此天不用自己变现乐具,假下天化作,自在游戏,故 .【他化自在天 名他化自在,居欲界人天之顶,为欲界之主,与色界摩醯首罗天,同为防害正法之魔王, 名他化自在,居欲界人天之顶,为欲界之主,与色界摩醯首罗天,同为防害正法之魔王, 即四魔中之天魔52.【出世】 52.【出世】1.诸佛为救济众生而出现于世.2.跳出世间不再受生死. .【出世 诸佛为救济众生而出现于世. 跳出世间不再受生死. 53.【出家】 出离烦恼之家,亦即出离在家的生活,去修沙门的净行. 53.【出家】 出离烦恼之家,亦即出离在家的生活,去修沙门的净行. .【出家54.【加行】 修行人准备入修道正位时,须加一段之力而修行,名为加行. 54.【加行】 修行人准备入修道正位时,须加一段之力而修行,名为加行. .【加行55.【功德】 功是指善行,德是指善心.又世人拜佛诵经布施供养等,都叫功德. 55.【功德】 功是指善行,德是指善心.又世人拜佛诵经布施供养等,都叫功德. .【功德 56.【北俱卢洲】 佛经所说四大洲之一,在须弥山之北方,人民平等安乐,寿足千年, 56.【北俱卢洲】 佛经所说四大洲之一,在须弥山之北方,人民平等安乐,寿足千年, .【北俱卢洲 洲形正方. 洲形正方.57.【四大】 地大,水大,火大,风大.地以坚硬为性,水以潮湿为性 火以温暖为性, 为性, 57.【四大】 地大,水大,火大,风大.地以坚硬为性,水以潮湿为性,火以温暖为性, .【四大 风以流动为性.世间的一切有形物质,都是由四大所造,如人体的毛发爪牙,皮骨筋肉等 风以流动为性.世间的一切有形物质,都是由四大所造,如人体的毛发爪牙, 是坚硬性的地大;唾涕脓血,痰泪便利等是潮湿性的水大;温度暖气是温暖性的火大; 是坚硬性的地大;唾涕脓血,痰泪便利等是潮湿性的水大;温度暖气是温暖性的火大;一 呼一吸是流动性的风大. 呼一吸是流动性的风大.37 58.【四无碍解】 见四无碍智条. 58.【四无碍解】 见四无碍智条. .【四无碍解59.【四无碍智】 又名四无碍解,或四无碍辩,即法无碍智,义无碍智,词无碍智, 59.【四无碍智】 又名四无碍解,或四无碍辩,即法无碍智,义无碍智,词无碍智,乐 .【四无碍智 说无碍.法无碍智是通达诸法的名字,分别无滞;义无碍智是了知一切法之理,通达无碍; 说无碍.法无碍智是通达诸法的名字,分别无滞;义无碍智是了知一切法之理,通达无碍; 词无碍智是通晓各种言语,能随意演说;乐说无碍是辩说法义,圆融无滞, 词无碍智是通晓各种言语,能随意演说;乐说无碍是辩说法义,圆融无滞,为众生乐说自 在. 60.【布施】 以自己的财物 分施给别人.布施有三种, 的财物, 60.【布施】 以自己的财物,分施给别人.布施有三种,即 .【布施 一,财施,即以财物去救济疾病贫苦的人; 财施,即以财物去救济疾病贫苦的人; 二,法施,即以正法去劝人修善断恶; 法施,即以正法去劝人修善断恶; 三,无畏施,即不顾虑自己的安危去解除别人的怖畏. 无畏施,即不顾虑自己的安危去解除别人的怖畏.61.【平等】 没有高下贵贱深浅等的差别. 61.【平等】 没有高下贵贱深浅等的差别. .【平等62.【平等性智】 如来四智之一,即转末那识的我见,证自他平等之理所得的智慧. 62.【平等性智】 如来四智之一,即转末那识的我见,证自他平等之理所得的智慧. .【平等性智 63.【四智】 63.【四智】1.法相宗所立四种如来的智慧,即成所作智,妙观察智,平等性智,大圆镜 法相宗所立四种如来的智慧,即成所作智,妙观察智,平等性智, 智.成所作智是转有漏的前五识所成,为佛成功所作一切普利众生的智慧; 成所作智是转有漏的前五识所成,为佛成功所作一切普利众生的智慧;妙观察智是转有漏的第六识所成,为佛观察诸法及一切众生根器而应病予药与转凡成圣的 妙观察智是转有漏的第六识所成,为佛观察诸法及一切众生根器而应病予药与转凡成圣的 智慧; 智慧;平等性智是转有漏的第七识所成,为佛通达无我平等的道理, 平等性智是转有漏的第七识所成,为佛通达无我平等的道理,而对一切众生起无缘大悲的 智慧; 智慧;大圆镜智是转有漏的第八识所成,为佛观照一切事相理性无不明白的智慧,此智慧清净圆 大圆镜智是转有漏的第八识所成,为佛观照一切事相理性无不明白的智慧, 明,洞彻内外,如大圆镜,洞照万物 洞彻内外,如大圆镜,38 2.指罗汉的四智,即悟四谛之智,证罗汉的人,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 指罗汉的四智,即悟四谛之智,证罗汉的人,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 有.我生已尽是苦谛之智,梵行已立是灭谛之智,所作已办是道谛之智,不受后有是集谛 我生已尽是苦谛之智,梵行已立是灭谛之智,所作已办是道谛之智, 之智. 之智.弘誓】 弘大的誓愿. 64. 【弘誓】 弘大的誓愿.65. 【正念】 正确的念头,亦即时常忆念正道,不使思想行为有错误,是八正道之一. 正念】 正确的念头,亦即时常忆念正道,不使思想行为有错误,是八正道之一.正法】 真理的道法. 正法时期.见正像末条. 66. 【正法】 1.真理的道法.2.正法时期.见正像末条.正像末】 佛法共分为三个时期,即正法时期,像法时期,末法时期. 67. 【正像末】 佛法共分为三个时期,即正法时期,像法时期,末法时期. 释尊法运期限,各经所载不同,古德多依用正法五百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万年之说. 释尊法运期限,各经所载不同,古德多依用正法五百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万年之说. 正法时期,正者证也,佛虽灭度,法仪未改,有教,有行,有证果者,是名正法时期; 正法时期,正者证也,佛虽灭度,法仪未改,有教,有行,有证果者,是名正法时期; 像法时期,像者似也,此时期,有教,有行,但证果的人已经很少; 像法时期,像者似也,此时期,有教,有行,但证果的人已经很少; 末法时期,末者微也,此时期转为微末,只有教而无行,更无证果者. 末法时期,末者微也,此时期转为微末,只有教而无行,更无证果者.68.【正法轮】 指真理的教法,亦即如来所说的教法. 68.【正法轮】 指真理的教法,亦即如来所说的教法. 正等觉】真正普遍平等的觉悟,亦即佛的觉悟. 69. 【正等觉】真正普遍平等的觉悟,亦即佛的觉悟.正语】正确的言语,亦即对人常说真诚和善的话,是八正道之一. 70. 【正语】正确的言语,亦即对人常说真诚和善的话,是八正道之一.玄奘】唐朝的高僧,于唐太宗时曾到印度研究佛学十七年,回国后翻译佛经很多, 71. 【玄奘】唐朝的高僧,于唐太宗时曾到印度研究佛学十七年,回国后翻译佛经很多, 人称三藏大师,或慈恩大师,为法相宗的开祖. 人称三藏大师,或慈恩大师,为法相宗的开祖. 生灭】依因缘和合而有,叫做生;依因缘分散而无,叫做灭.有生有灭,是有为法, 72. 【生灭】依因缘和合而有,叫做生;依因缘分散而无,叫做灭.有生有灭,是有为法, 不生不灭,是无为法.根据佛教的中道思想来说,一切有为法的生灭,都是假生假灭, 不生不灭,是无为法.根据佛教的中道思想来说,一切有为法的生灭,都是假生假灭,不 是实生实灭,若是实生实灭,便是无生无灭. 是实生实灭,若是实生实灭,便是无生无灭.73.【因缘】凡一事一物之生,本身的因素叫做因,旁助的因缘叫做缘.例如稻谷, 73.【因缘】凡一事一物之生,本身的因素叫做因,旁助的因缘叫做缘.例如稻谷,种子 .【因缘 缘叫做缘 为因,泥土,雨露,空气,阳光,肥料,农作等为缘,由此种种因缘的和合而生长谷子. 为因,泥土,雨露,空气,阳光,肥料,农作等为缘,由此种种因缘的和合而生长谷子.39 74.【地狱】 74.【地狱】1.六道中最苦的地方,因其位置在地下,故名地狱.分为三类: .【地狱 六道中最苦的地方,因其位置在地下,故名地狱.分为三类: 一名根本地狱,有八热及八寒之别,是为十六大地狱. 一名根本地狱,有八热及八寒之别,是为十六大地狱. 二名近边地狱,即八热四门的十六游增地狱. 二名近边地狱,即八热四门的十六游增地狱. 三名孤独地狱,在山间,旷野,树下,水滨,场所无定,为各人别业所惑, 三名孤独地狱,在山间,旷野,树下,水滨,场所无定,为各人别业所惑,因此苦报及寿 命,亦各不同,若论受苦,根本最甚,近边次之,孤独又次之. 亦各不同,若论受苦,根本最甚,近边次之,孤独又次之. 2.凡所处的地方,只有苦受而没有喜乐的环境,皆可比喻为地狱. 凡所处的地方,只有苦受而没有喜乐的环境,皆可比喻为地狱. 75.【在家菩萨】 指在家学佛受持菩萨戒的人. 75 【在家菩萨】 指在家学佛受持菩萨戒的人. 的人76.【如来】(术语) Tatha%gata,译言如来,佛十号之一. 76.【如来】(术语)梵语曰多陀阿伽陀 Tatha%gata,译言如来,佛十号之一.如者真如 .【如来】(术语 也,乘真如之道从因来果而成正觉之故,名为如来.是真身如来也.又乘真如之道来三界 乘真如之道从因来果而成正觉之故,名为如来.是真身如来也. 垂化之故,谓之如来.是应身如来也. 垂化之故,谓之如来.是应身如来也.又,如诸佛而来,故名如来. 如诸佛而来,故名如来. 此释通于二身. 此释通于二身. 成实论一曰:「如来者,乘如实道来成正觉,故曰如来.」 成实论一曰:「如来者,乘如实道来成正觉,故曰如来.」 :「如来者 转法轮论曰: 如实而来,故名如来. 中略)涅盘名如,知解名来,正觉涅盘故名如来.」 「如实而来 (中略 转法轮论曰: 如实而来,故名如来. 中略)涅盘名如,知解名来,正觉涅盘故名如来.」 「 ( 智度论二十四曰:「如实道来,故名为如来.」 智度论二十四曰:「如实道来,故名为如来.」 :「如实道来 胜N宝窟上末曰:「如来者体如而来,故名如来.又如诸佛来,故名如来. 胜N宝窟上末曰:「如来者体如而来,故名如来.又如诸佛来,故名如来.问:体如而来, :「如来者体如而来 如而来, 故名如来.此是应身,何有来义?真如法身.云何有来? 故名如来.此是应身,何有来义?真如法身.云何有来?答:如本隐今显,亦得称来.」 如本隐今显,亦得称来.」 大日经疏一曰:「如诸佛乘如实道来成正觉,今佛亦如是来,故名如来.」 大日经疏一曰:「如诸佛乘如实道来成正觉,今佛亦如是来,故名如来.」 :「如诸佛乘如实道来成正觉 行宗记上一之二曰:「真如平等,体离虚妄,故曰如实.乘履此法出现利生,故得此号.」 行宗记上一之二曰:「真如平等,体离虚妄,故曰如实.乘履此法出现利生,故得此号.」 :「真如平等 秘藏记本曰:「如来谓成佛以后悲愿力故垂化也,乘如而来故曰如来.」 秘藏记本曰:「如来谓成佛以后悲愿力故垂化也,乘如而来故曰如来.」 :「如来谓成佛以后悲愿力故垂化也 教行信证四曰:「真如即是一如,然者弥陀如来从如来生示现报应化种种身也.」 教行信证四曰:「真如即是一如,然者弥陀如来从如来生示现报应化种种身也.」 :「真如即是一如 又梵云修伽陀(Sugata),译言如去,又译好去,是如实去生死之义也,故如来如去相对, 又梵云修伽陀(Sugata),译言如去,又译好去,是如实去生死之义也,故如来如去相对, ),译言如去 则如去者向上自利,而如来者向下利他也,以此二名显佛之无住涅盘. 参见: 则如去者向上自利,而如来者向下利他也,以此二名显佛之无住涅盘.余(参见:多陀阿伽 佛之无住涅盘 陀) FROM:【佛学大辞典】 FROM:【佛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修道 佛学大词典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