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 DCT 比 FFT 傅里叶变换能量具有更好的能量聚集度

使用FFT和DCT进行图片压缩 - 为程序员服务
使用FFT和DCT进行图片压缩
使用二维离散傅里叶变换或二维离散余弦变换可以得到图片的频率分布(频谱),在此基础上过滤调高频信号,然后进行离散傅里叶反变换或者离散余弦反变换
可以得到压缩后的图片。
二维傅里叶变换是傅里叶变换在二维定义域上的表达形式:
图像、声音等信号是离散信号,对图像做二维离散傅里叶变换,可以得到图像的频率分布:
对得到的频谱进行低通滤波,可以得到压缩后的图像,对得到的频谱进行低通滤波,可以得到图片的大致轮廓。例如下例:
从这三张图片中可以看出,低通滤波后,原来图像色彩变化比较剧烈的地方变得模糊,但于此同时,图像的大小也减少了很多,说明图片被压缩了,同时失真了。
而最后一张图片是经过高通滤波后的图片,图片中原来的轮廓位置被保留了下来,其他地方的信息都丢失了,通过对图像的处理我们得到了图像的边缘检测,如果
直接对灰度图进行处理,效果将会更加明显。
使用离散余弦变换,然后低通滤波,再进行离散余弦逆变换,同样对图片进行压缩。基于以上原理,使用Matlab实现对图片的压缩功能。实际操作中,使用FFT
进行离散傅里叶变换,以加快算法的效率,同时提高计算精度。
Matlab 代码
使用FFT压缩的代码
% fft_compress.m
% 作用:使用离散傅里叶变换对输入的 JPG 图片 image 按照指定的滤波比例 ratio 进行压缩
% 返回值:返回低通滤波之后的频率分布和压缩之后的图片
function [z, k] = fft_compress(image, ratio)
% 对原 JPG 图片在三个颜色上分别做二维离散傅里叶变换,得到频率分布
z(:,:,1) = fft2(image(:,:,1));
z(:,:,2) = fft2(image(:,:,2));
z(:,:,3) = fft2(image(:,:,3));
% 获取图片的尺寸大小
[a, b, ~] = size(image);
% 低通滤波
for i = 1 : a
for j = 1 : b
if (i + j & (a+b) * ratio)
z(i, j, 1) = 0;
z(i, j, 2) = 0;
z(i, j, 3) = 0;
% 对过滤之后的结果在三个颜色上分别做进行二维反离散傅里叶变换
k(:,:,1) = ifft2(z(:,:,1));
k(:,:,2) = ifft2(z(:,:,2));
k(:,:,3) = ifft2(z(:,:,3));
% 类型转换,转换为 0-255 范围内的颜色值
k = uint8(k);
使用DCT压缩的代码
% dct_compress.m
% 作用:使用离散余弦变换对输入的 JPG 图片进行压缩
function [z, k] = dct_compress(image, ratio)
% 对原 JPG 图片在三个颜色上分别做二维离散余弦变换
z(:,:,1) = dct2(image(:,:,1));
z(:,:,2) = dct2(image(:,:,2));
z(:,:,3) = dct2(image(:,:,3));
% 获取图片的尺寸大小
[a, b, ~] = size(image);
% 低通滤波
for i = 1 : a
for j = 1 : b
if (i + j & (a+b) * ratio)
z(i, j, 1) = 0;
z(i, j, 2) = 0;
z(i, j, 3) = 0;
% 对过滤之后的结果在三个颜色上分别做进行二维反离散余弦变换
k(:,:,1) = idct2(z(:,:,1));
k(:,:,2) = idct2(z(:,:,2));
k(:,:,3) = idct2(z(:,:,3));
% 类型转换,转换为 0-255 范围内的颜色值
k = uint8(k);
调用这两个函数,对 JPG 格式的图片进行压缩,并绘制出效果图
origin = imread('origin.jpg');
% 使用离散余弦变换压缩
[z, k] = dct_compress(origin, 0.6);
subplot(5, 2, 5);
imshow(z);
subplot(5, 2, 6);
imshow(k), title('DCT 比例 0.6');
% 使用离散傅里叶变换压缩
[z, k] = fft_compress(origin, 0.6);
subplot(5, 2, 5);
imshow(z);
subplot(5, 2, 6);
imshow(k), title('FFT 比例 0.6');
从压缩前后的图片大小上可以很明显得看到对图片进行压缩的效果。下表是不同的滤波比例下,FFT和DCT压缩后的图片体积上与原图的比较。压缩后的图片如下文
的压缩效果图所示。
原图大小(KB)
FFT压缩后的大小(KB)
DCT压缩后的大小(KB)
用于压缩的图片原图(Figure 2):
FFT压缩效果图
通过快速傅里叶变换和快速傅里叶逆变换之后得到的效果图如(Figure 3)(左侧为高通滤波后的频率分布,右侧为按照不同的率波比例压缩后的图片):
DCT压缩效果图
通过离散余弦变换和离散余弦反变换之后得到的效果图(Figure 4)(左侧为高通滤波后的频率分布,右侧为按照不同的率波比例压缩后的图片):
Sighingnow's homepage using Jekyll Metro
原文地址:, 感谢原作者分享。
您可能感兴趣的代码图像DCT的分析与实现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图像DCT的分析与实现
阅读已结束,下载文档到电脑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还剩7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离散余弦变换(DCT)及离散富里叶变换(DFT)的快速算法--《高等学校计算数学学报》1990年04期
离散余弦变换(DCT)及离散富里叶变换(DFT)的快速算法
【摘要】:正 离散余弦变换(DCT)是在信号处理中有广泛应用的正交变换。Z.Wang利用DCT的变换矩阵[C_N~Ⅳ]([2]中称为DCT-Ⅳ)的稀疏分解得到各类DCT和DST的快速算法。与[1]比较,运算量有所减少,但与[3]利用FFT计算DCT的方法比较,乘法量有所增加。最近[4]对[2]的方法进行了修改,得到了DCT-Ⅳ的更好的算法,从而使各类DCT与DST的运算量有所减少,Z.Wang本人在[7]中导出了用DCT-Ⅲ来计算DCT-Ⅳ的方法,与[2]中方法结合也可得到各类DCT及DST的快速算法。但是[2],[3],[7]均是利用DCT—Ⅳ来计算各类DCT和DST的,每一步运算均需不断地把一种形式变换为另一种形式,计算
【作者单位】:
【关键词】:
【正文快照】:
芍1引言 离散余弦变换(DcT)是在信号处理中有广泛应用的正交变换.z.wang[2l利用DcT的变换矩阵阵韵([2J中称为DcT一lv)的稀疏分解得到各类DcT和DsT的快速算法.与川比较,运算量有所减少,但与【3]利用FFT计算DCT的方法比较,乘法量有所增加.最近臼]对【2]的方法进行了修改,得到了D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曾泳泓;[J];计算数学;1993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骆志刚;[D];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0年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肖先赐;[J];电子对抗技术;2004年03期
王中德;[J];电子学报;1989年05期
蒋增荣;[J];高等学校计算数学学报;1984年02期
曾泳泓;[J];计算数学;1993年03期
迟利华,刘杰,李晓梅;[J];计算物理;1999年06期
成礼智,蒋增荣;[J];数值计算与计算机应用;1994年01期
莫钧,唐昆;[J];信号处理;1999年02期
董彬虹;李少谦;;[J];信息与电子工程;2007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石光明;[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1年
李冰;[D];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胡阿丽;[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7年
刘洁;[D];大连海事大学;2007年
焦阳;[D];电子科技大学;2007年
【二级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张宪超,李宁,陈国良;[J];电子学报;2000年09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月英;[D];中国石油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肖曼玉;[D];西北工业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蒋增荣;[J];国防科技大学学报;1982年04期
蒋增荣,成礼智;[J];国防科技大学学报;1992年01期
游兆永;路浩;;[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1990年06期
汪祥;[J];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4期
崔艳;朱灵;孔翔;;[J];宁波大学学报(理工版);2008年04期
衷仁保;[J];科学通报;1984年17期
陆全;徐仲;陈芳;袁志杰;;[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06年05期
陈胜军;;[J];机械设计;2007年05期
曾祝明;;[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陆全;李琳;徐仲;;[J];高等学校计算数学学报;2009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周泉;陈植武;詹杰民;;[A];第二十一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暨第八届全国水动力学学术会议暨两岸船舶与海洋工程水动力学研讨会文集[C];2008年
汤广富;马春实;刘欢;付强;;[A];第十四届全国信号处理学术年会(CCSP-2009)论文集[C];2009年
杨振海;;[A];江苏省现场统计研究会第九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夏明耀;;[A];2011年全国微波毫米波会议论文集(上册)[C];2011年
莫则尧;;[A];第五届全国青年计算物理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C];2008年
吴伟;;[A];2006“数学技术应用科学”[C];2006年
吴梦喜;余进;;[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9论文摘要集[C];2009年
许飞鸿;苏深坚;李平;;[A];第八届全国设备与维修工程学术会议、第十三届全国设备监测与诊断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董书伟;刘进明;应怀樵;;[A];第九届全国振动理论及应用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张军;;[A];第六届中国青年运筹与管理学者大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汪祥;[D];厦门大学;2006年
容志建;[D];厦门大学;2007年
郭玉坤;[D];吉林大学;2010年
钟柳强;[D];湘潭大学;2009年
隆广庆;[D];中山大学;2006年
王慧颖;[D];北京工业大学;2012年
杨树忠;[D];北京交通大学;2009年
朱剑;[D];南京理工大学;2011年
卢诚波;[D];上海大学;2012年
刘颜回;[D];电子科技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杨小锋;[D];西北工业大学;2006年
仝秋娟;[D];西北工业大学;2006年
牛其华;[D];中国海洋大学;2005年
刘婷;[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宋慧娜;[D];河南大学;2012年
魏明阳;[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沈雪姣;[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李玉娟;[D];赣南师范学院;2012年
刘翠;[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4年
陈鹏;[D];湘潭大学;2010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基于DCT的OFDM信道估计算法研究与改进--《兰州大学》2012年硕士论文
基于DCT的OFDM信道估计算法研究与改进
【摘要】:正交频分复用(OFDM)技术作为新一代移动通信的关键技术,支持高速的数据传输业务和高效的频谱效率,具有较强的抗信道频率选择性衰落的性能,能有效的抵抗多径干扰。无线移动信道是最复杂的现代通信系统的信道,它是随时间而变化的,所以为了能够准确的接收并解调出发送端的信号,需要准确地完成信道动态估计工作,因此信道估计是正交频分复用系统中的关键技术之一,而基于导频的信道估计技术目前已成为新一代移动通信系统中实现准确信道估计的有效方法之一
本文对正交频分复用系统原理以及信道估计技术进行了研究,在传统的DFT和DCT变换域的信道估计算法的基础上,对基于导频的DCT变换信道估计算法进行了改进,改进算法通过DCT变换的对称性克服边缘效应,在DCT变换域内通过低通滤波器消除高频噪声,DCT变换能量更加集中,可以降低使用导频的数量,从而提高信道的利用率;DCT变换的运算过程是在实数范围内进行的,相比于FFT变换的算法更加简易化,同时算法首先估计出噪声方差,进一步消除噪声的干扰,该论文经过仿真表明:在多径衰落信道下,此算法主要性能指标(BER/SNR)要优于传统的DFT和DCT信道估计算法,是一种可行且有效的信道估计算法。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兰州大学【学位级别】:硕士【学位授予年份】:2012【分类号】:TN919.3【目录】:
中文摘要3-4Abstract4-7第1章 绪论7-11 1.1 课题背景7-8 1.2 正交频分复用系统信道估计技术的研究现状8-10 1.3 本文主要工作和内容安排10-11第2章 正交频分复用系统的基本原理11-20 2.1 正交频分复用系统的基本模型11-14 2.2 正交频分复用系统的保护间隔和循环前缀14-16 2.3 正交频分复用系统的关键技术16-18
2.3.1 同步技术16-17
2.3.2 峰平比抑制技术17
2.3.3 均衡技术17-18
2.3.4 信道估计18 2.4 正交频分复用技术发展的优缺点18-20第3章 正交频分复用系统信道估计技术20-28 3.1 正交频分复用系统无线信道模型20-22
3.1.1 加性高斯信道(AWGN)20-21
3.1.2 瑞利多径信道21
3.1.3 多普勒扩展信道21-22
3.1.4 信道估计系统模型22 3.2 正交频分复用系统信道估计的导频结构22-24
3.2.1 块状导频22-23
3.2.2 梳妆导频23-24 3.3 基于导频的正交频分复用系统信道估计算法24-28
3.3.1 最小二乘估计24-25
3.3.2 最小均方误差信道估计25-26
3.3.3 通过插值的信道估计26-28第4章 基于导频变换域信道估计研究28-36 4.1 传统基于导频的DFT变换域信道估计算法28-30 4.2 基于导频的DCT变换域信道估计30-34
4.2.1 基于DCT/IDCT的插值法31-32
4.2.2 基于IDCT/DCT的插值法32-33
4.2.3 仿真结果33-34 4.3 基于导频的DCT变换域信道估计的改进算法34-36第5章 基于导频DCT信道估计的改进算法36-49 5.1 算法设计思路36-37 5.2 算法流程描述37-40 5.3 仿真结果40-48
5.3.1 瑞利信道条件下不同长度循环前缀对信道估计的影响40-42
5.3.2 高斯信道条件下不同长度循环前缀对信道估计的影响42-44
5.3.3 信道传递函数冲击响应分析44-46
5.3.4 调制方式对DCT变换信道估计改进算法性能的影响46-48 5.4 本章小结48-49第6章 总结与展望49-50 6.1 结论49 6.2 展望49-50参考文献50-52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52-53致谢53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梁婷;[D];湖南大学;2007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沈亮;于东海;张圣清;邹采荣;;[J];电力系统通信;2005年12期
管晓光,宋伟;[J];电信快报;2004年11期
夏细苟,胡亮,陈少平;[J];电子工程师;2005年08期
张雅慧;张海林;;[J];电子科技;2006年05期
田建学,魏俊淦,蒋高建;[J];飞机设计;2005年03期
何江萍;;[J];甘肃科技;2006年05期
,宋伟;[J];广东通信技术;2004年11期
王锋;郑建宏;;[J];广东通信技术;2007年02期
姚维坚,曹雪虹;[J];信息技术;2005年11期
孙山林;侯春萍;;[J];信息技术;2006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盛磊;刘家康;张玉冰;肖国军;黄宏凯;匡镜明;;[A];2005年海峡两岸三地无线科技学术会论文集[C];2005年
邱小静;衡伟;;[A];2006北京地区高校研究生学术交流会——通信与信息技术会议论文集(上)[C];2006年
王晨;雷霞;唐万斌;;[A];2006中国西部青年通信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张愈浓;;[A];天津市自动化学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陈少平;[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徐志江;[D];浙江大学;2004年
王昕;[D];天津大学;2005年
姚天翔;[D];浙江大学;2006年
周恩;[D];北京邮电大学;2006年
肖峻峰;[D];北京邮电大学;2006年
金奕丹;[D];北京邮电大学;2006年
何波;[D];北京邮电大学;2006年
陆彦辉;[D];北京邮电大学;2006年
苏环;[D];北京邮电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严东;[D];河海大学;2004年
毛勇;[D];南京理工大学;2004年
孙向峰;[D];南京理工大学;2004年
倪亮;[D];武汉大学;2004年
蒋光明;[D];武汉大学;2004年
张育全;[D];天津大学;2004年
韩明利;[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4年
陈炜;[D];东南大学;2004年
孙启通;[D];浙江大学;2005年
程鑫豪;[D];浙江大学;2005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李向宁,谈振辉;[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2期
刘钧雷,叶芳,朱琦;[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4期
潘泉;孟晋丽;张磊;程咏梅;张洪才;;[J];电子与信息学报;2007年01期
高群毅;肖立民;周世东;许希斌;;[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10期
张继东,郑宝玉;[J];通信学报;2003年11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程鑫豪;[D];浙江大学;2005年
李阳;[D];吉林大学;2006年
徐娇月;[D];大连海事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孙君;袁东风;;[J];山东大学学报(工学版);2006年02期
陈元电;杜洁芝;;[J];中国科技信息;2006年16期
林宏伟;赵晓寒;;[J];信息系统工程;2011年05期
张瑞齐;廖桂生;;[J];电波科学学报;2005年05期
白皓东;戚银城;张京席;;[J];电脑与信息技术;2009年01期
王昵;邓平;;[J];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刘文珂,马晨欣,胡君杰;[J];信息工程大学学报;2005年03期
姜俊迪;林如俭;;[J];电子测量技术;2008年03期
沈传宇;肖丽萍;张吉星;;[J];无线电通信技术;2008年04期
肖丽萍;郝磊;段再超;许成谦;;[J];信号处理;2010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东;栾英姿;;[A];2007通信理论与技术新发展——第十二届全国青年通信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2007年
高云;李晓松;刘文京;李绍胜;;[A];全国第一届信号处理学术会议暨中国高科技产业化研究会信号处理分会筹备工作委员会第三次工作会议专刊[C];2007年
张宏滔;熊省军;;[A];中国造船工程学会电子技术学术委员会2006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
陈自力;贺中堂;;[A];2005通信理论与技术新进展——第十届全国青年通信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俞苗亮;李有明;;[A];2007年全国微波毫米波会议论文集(下册)[C];2007年
李明峰;李有明;;[A];2007年全国微波毫米波会议论文集(下册)[C];2007年
刘霞;;[A];2006’和谐开发中国西部声学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刘宇飞;;[A];2008通信理论与技术新发展——第十三届全国青年通信学术会议论文集(下)[C];2008年
史夏洁;刘俊豪;束锋;王建新;梁彦;;[A];2011全国无线及移动通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1年
吴江;吴伟陵;;[A];现代通信理论与信号处理进展——2003年通信理论与信号处理年会论文集[C];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N];人民邮电;2002年
赵艳秋 刘恒
王乘(本报记者
赵艳秋);[N];中国电子报;2009年
沈勤誉/美国奥兰多;[N];电子资讯时报;2005年
;[N];计算机世界;2004年
同阐;[N];通信产业报;2003年
赵;[N];中国电子报;2009年
;[N];中国电子报;2001年
许炜;[N];中国计算机报;2001年
加拿大运通;[N];人民邮电;2002年
王涛;[N];通信产业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宇;[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杨杰;[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9年
贾敏;[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王刚;[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10年
尼俊红;[D];北京邮电大学;2009年
才华;[D];吉林大学;2010年
居敏;[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9年
景源;[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任大孟;[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9年
罗文亮;[D];西安理工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焦明伟;[D];新疆大学;2010年
周婧;[D];北京邮电大学;2011年
王文静;[D];西安理工大学;2010年
喻永华;[D];中南大学;2010年
孔雪艳;[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0年
苗英蕊;[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王琳;[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党健;[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张辉;[D];重庆大学;2010年
李建刚;[D];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傅立叶变换(FFT)离散余弦变换(DCT)
下载积分:1000
内容提示:傅立叶变换(FFT)离散余弦变换(DCT)
文档格式:PPT|
浏览次数:211|
上传日期: 20:33:43|
文档星级: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 1000 积分
下载此文档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傅立叶变换(FFT)离散余弦变换(DCT)
官方公共微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能量守恒 傅里叶变换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