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武术2围棋单机版 最高难度,哪一个难度大?

社会化媒体
了解更多>>
桂ICP备 号
桂公网安备 36号
阅读下一篇
自媒体运营攻略
行业经验交流
Hi,在你登录以后,就可以永久免费的收藏任何您感兴趣的内容,关注感兴趣的作者!
请输入正确的邮箱
已有帐号请点击
帐号创建成功!
我们刚刚给你发送了一封验证邮件
请在48小时内查收邮件,并按照提示验证邮箱
感谢你对微口网的信任与支持
如果你没有收到邮件,请留意垃圾箱 或 重新发送
你输入的邮箱还未注册
还没有帐号请点击
你输入的邮箱还未注册
又想起来了?
邮件发送成功!
我们刚刚给你发送了一封邮件
请在5分钟内查收邮件,并按照提示重置密码
感谢你对微口网的信任与支持
如果你没有收到邮件,请留意垃圾箱 或 重新发送
对不起,你的帐号尚未验证
如果你没有收到邮件,请留意垃圾箱 或
意见与建议
请留下您的联系方式
* 留下您正确的联系方式,以便工作人员尽快与你取得联系
转藏至我的藏点& 陈根宝老师的建议提得很好,国术版要多讨论武术,那么武术是干什么的?武术的人才应当如何培养?学武习武、办武校的目的是什么?要学习哪些内容?有什么意义?武术、武术家、武术界应当是什么样的?需要具备哪些素质和人文环境?仅仅是打手、义侠、保镖、角斗士、运动员、五大三粗、四肢发达、头脑简单、还是?民间武术的意义是什么?传统武术与现代武术如何发展?有什么区别?民间武术应当怎么玩?武术爱好者、习武之人需不需要其它方面的知识、素养、包括文学艺术、科学知识、音乐、书画等等?真正的武术家、武术爱好者都应当具备那些品质?欢迎大家发表评论,有兴趣的朋友多发表意见。尤其是年轻的朋友们,你心目中的习武者、武术家的形象、理想是什么样子的、应当如何?一个武术爱好者,不管是专业的还是业余的,需不需要全面的发展自己?在现代条件下怎样发展比较好?
楼主邀你扫码
参与上面帖子讨论
发表于:13-09-24 06:34
国术[guo shu]&
这是一个,请在下列中选择浏览
1.词语解释
2.张军著作的小说
1.词语解释
者,强身健体;国术者,保家卫国。
旧时道士在演练国术
国术:指中国传统武术。也是对武术的尊称,凸显其强身卫国的重要性。
关于国术还有另外一种说法:只杀敌,不表演的武术,就叫国术。
国术:1927年,国民政法委员张之江发起,冯玉祥、于右任、蔡元培等人呼吁,与南京创立了国术研究馆,称“国术馆组设,原本救国之热诚,以期强种强国,而循至于民众均国术化”。1928年更名为南京中央国术馆,首次出现“国术”二字,后沿用之。
李小龙振藩国术馆
1952年大陆成立,出现“”四个字。
“”可以是解决两岸名称争议的一个名称,但不能说“中国武术”简称“国术”或“武术”,因为“中国武术”名称出现时间在后。
我们用“艺”这个字,例如武艺、茶艺、书艺(或书法),可以与的东西作一区隔,同时艺有“艺术”的涵艺,又可以当作某种文化的通称。
今天我们称“武艺”,一则可以独立出体育的范围,一则可涵盖技术、思想、文化,乃至于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一般人对国术都有误解,认为国术单单就是武术,有的甚至戏称为“舞术”,这是对国术最大的不解。国术,所谓“国”,就是强国、强民!所谓“术”,就是技巧与艺术。
练之,一来可防身,二来可健体强身、修身养性,这就是它的术。公孙大娘舞剑器,观者动容;若是一套打将出来,飘逸潇洒,张弛有度,刚柔相济,阴阳相合,这不就是术与艺的结合吗?
国术者,古今同意,国之术,修身之艺也!
根据中华国术总会的说明,“国术”作为类同于“国画”、“国医”的一个相当明确的概念,它产生于近代,是一个以徒手与器械的格斗竞赛为核心的民族体育体系,包括了传统武艺遗存在民间的多个独立项目。有拳械演练,有徒手和长短器械格斗项目,又将自古以来与武术相辅相成的民族摔跤纳入其中,还包括了与传统武艺有密切关系的射箭、弹弓、毽子和力量测试等项目。总的来说,国术就是一个将中国传统身体运动进行整合与系统化的尝试。尽管武术一词在国内被广泛使用,但国术、功夫等对武术的其它描述在海外也同样具有极大的知名度。当今的中国,随着经济实力的大幅提升,以国学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再次获得追捧,这说明了中国人对文化本位的追寻与回归,而作为国学内在组成部分的国术,在今天红透世界的时候,再次成为代表中国传统武文化的核心词汇,无疑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也是时代发展对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基本诉求。
浙江长兴县和平镇徐家斗门村国术
和平国术练习形式与内容丰富多样,囊括了边成、小金枪、五虎、小四门、天宫等类型,套路运动动作包含着屈伸、平衡、跳跃、翻腾、跌扑等,表演者多为农民,一般用于个人健身娱乐。传统武术有竞技对抗性的散手、推手、短兵,有适合演练的各种拳术、器械和对练,还有与其相适应的各种练功方法,和平国术也一样,不同的拳种和器械有不同的动作结构、技术要求、运动风格和运动量,分别适应人们不同年龄、性别、体质的需求,同时,它对场地、器材的要求较低,练习者可以根据场地的大小变化练习内容和方式,即使一时没有器械,也可以徒手练拳、练功,受时间、季节限制也很小。村民们一般在夜间或凌晨燃一盏鸡心灯或洋油灯,因怕被人偷学而闭门独练,所以,会国术者寥寥数人。平日里国术者也不太勤于练习,若有演出或比赛,则在前几日在家中闭门苦练数日,然后上阵表演。据传授人讲,国术的武打动作相对较“死”,只是在小范围内进行,不像其他武术门类那样有大范围的飞、奔、跳等形式,其特点是讲究“稳”,出手有力但比较缓慢,所用武器有大刀、板凳、棍子、双链、单刀、盾牌等,表演形式可以是一人(如边成)、双人对打(如盾牌舞),还有群体表演,场地及服装没有特别的规定。
和平国术一般用于乡村文艺活动时的演出或是参加一些武术比赛,在当地流传已有80多年的历史。1949年解放初,在本地曾表演名为盾牌舞的武术,之后,盾牌舞表演者还参加了县内的国术队,随队参加许多表演活动,1986年,国术队参加了长兴县第六界体育运动会的武术比赛。
发表于:13-09-24 06:37
国学[guo xue]&
中华国学奠基人――伏羲
国学,一国所固有之学术也。一般来说,国学一般是指一个国家的传统历史文化与学术,因此也可以称为是国家的文学或学术。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学术,也包括了医学、戏剧、书画、音乐、、数术等等。国学以学科分,应分为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版本学等,其中以儒家哲学为主流;以思想分,应分为、三家等,国学以《》分,应分为经、史、子、集四部,也有学者分为小学、经学、史学、诸子和文学。
国学是中华民族自古固有的严谨完善的学术体系,包括以道家为核心的自然国学和以儒家为核心的人文国学两大部分。明代分为质测之学(自然科学),通几之学(哲学和人文科学),宰理之学(社会科学)。
但是,在清代一提到国学,就是人文学术,只分为义理考据辞章三学,相当于今天的哲学史学文学三科,这三科都不过是明代国学通几之学中的一部分而已,可见清代国学视野比明代以前缩小了很多,实为国学的衰落时代。
当时国学即“National literature”“National Culture”。清代提到的国学,是指以先秦经典及诸子学为根基,涵盖了两汉经学、、和同时期的、、唐宋诗词、与并历代史学等一套特有而完整的文化、学术体系。因此,广义上,中国古代和现代的文化和学术,包括中国古代历史、、、、、乃至、、、、、、等都是国学所涉及的范畴。
所谓国学,包括中国古代的、、、、、、、旁及、、、、、等诸多方面。“国学”之名,始之清末。其时欧美学术进入中国,号为“新学”、“”等,与之相对,人们便把中国固有的学问统称为“旧学”、“中学”或“国学”等。
国学也可以指中国古代学说。其中的代表是,先秦诸子的思想及学说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具有深远的影响。它们形成了兵家思想、法家思想、墨家思想、儒家思想及道家思想等。这些思想从各个不同的方面论述如何治理国家。对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有很深远的影响,慢慢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观念。
学者等人认为,国学的定义一般认为应该是指国家的文学总称。相对古代,我国一般简单划分人的能力为“文能力”与“武能力”,因此“文学”跟当代的狭义专门指文学作品是不一样的,文学可以理解为“文”类的学科。类似的称呼还有国家的语言称为“国语”,国家的语文称为“国文”,国家的歌曲称为“国歌”。他认为,我国历史上一直以文学而著称,体裁有古文、、、、、、等等不一而足,内容包含了历史、思想、哲学、地理、政治、经济乃至书画、音乐、易学、术数、医学、星相、建筑等等方面。这些艺术文化,都属于文学范围,与西方的“科学”作品有明显的区别。把这些艺术文化都统称为国学,是比较合适的。同样,国学在任何国家都可以称呼,比如印度也有印度的国学,埃及有埃及的国学。因此,国学的词汇,一般指一个国家的文学通称[1]。
概念的内涵
国家之文学,才是国学之根本。学者黎黍匀认为,国学内涵包括了有国家文化与艺术特征的各类学科,这些学科具有历史性、延伸性
、发展性、现代性、国家性。其中历史性体现在古代文学的出现和影响力,比如《》的学说,在各个时代有重要影响力,属于历史性质。
包括了持续性和同化性。历代有印度佛学与我国阴阳学说的结合,形成了中国佛学的体系,以及各个学科互相渗透同化。最明显的是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融合,比如我国各个少数民族的诊断、医学作品几乎都有中医阴阳理论的表现和应用,各个民族之间的文化也有互相同化的特征。
包括了该文化或艺术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和持续影响力。如儒家自孔子之后,不断出现了朱熹、王阳明等人的丰富和发展,以及在宋朝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重视,使其影响力及发展显示出强大生命力。
包括了该文学在当代的指导意义和当代的价值。比如《世界文明史》威尔.杜兰认为:“或许除了《》外,我们将要毁所有的书籍,而在《道德经》中寻找智慧的精妙。”这是国学在当代的生命力和客观影响力,也是国学本身的价值的体现。
包括了国家的文化与艺术特征,能够明显区别于他国的文化,具备世界范围内的独特性。而印度的佛学与中国的道德经,有相似点也有明显的区别特征,埃及的太阳文化与中国的阴阳文化既有相似点也有明显差异。这些都是各国文学的国家特征,民族特征。
我国国学能够体现了以上的内涵,形成了自己的独特体系,具备深远的影响力和同化力,这是很客观存在的事实。
大国学概念
“国学”,顾名思义,中国之学,中华之学。秦砖汉瓦,非秦(有英语China为证)即汉(Han Studies),自汉代以降,国力鼎盛,海外又称大汉民族之学为“汉学”,考据学虽然证实“汉学”一词至迟在南宋已较常见,狭义所指为两汉时期的经学学术思想,而汉代人研究经学着重于名物、于,后世因称研究经、史、名物、训诂、考据之学为汉学;但海外所指汉学,或者又可理解为汉民族之学,即对中国的研究,尤特指关于对中国的语言文化、文学、历史和风俗习惯的研究,囊括中华六艺五术范畴。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五术指:山、医、卜、命、相等五术。“国学“,更有宽泛的解释。如把百家之术,如儒、释、道、兵、法、墨等百家之说统统收于国学囊中,如此,则五术六艺诸子百家之说,都能统称为“国学”,其中除了是外来宗教,基本全是诞生于中华本土,所以,国学又称为“中国学”、汉学。《史地学报》阐释国学:“国学之为名,本难确定其义。在世界地位言之,即中国学。分析为言,则中国原有学术,本可分隶各种学科”。以学科分,应分为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版本学等。副院长博导陈思和教授提出“海派文化可以容纳各种文化,并且保持各种文化之间的和谐与平衡”,我想把它借用到这里,人文“大国学”论不排斥科学,应与现当代西方科学思想和谐共生。实现陈思和教授所说“多元与规范文化的通体生存”状态,五术六艺与诸子百家之学可以和谐共生,彼此之间应互不排斥。人文“大国学”论应与现当代西方科学思想和谐共生。(本段大国学概念全部出自南柯舟《国学热中谈国学:谈谈中华大国学圈》等文)[2]
最初,《汉书.艺文志》对国学有一个基本的分类,将其分为六个部分。这六部分构成了国学的前身。 第一部分:六艺。指《诗》、《》、《》、《》、《》、《》六部经典。有大六艺,小六艺。小六艺是六种技术:礼、乐、射、御、书、术。是具体培养人的人格和各种技能的。大,就是六经。任何时候,经总是排在首位的。这就是中国的精神,是国学精神里面很重要的东西。
第二部分:诸子百家。诸子如同皇帝出行时陪同的王侯,各司其职。诸子有、、、、、、、、等。 第三部分:。诗和赋不一[3]样,是两种不同的体裁。《汉书"艺文志》里有《诗赋律》。古代秀才登高就能赋,而我们不如古人。 第四部分:兵书。兵书在古代知识分类中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和后面讲的术数和方技被看做是实用理性的。
第五部分:术数。譬如作为占筮的《周易》。 第六部分:方技。、医术都是方技。定义 “国学”又称“汉学”或“中国学”,指传统的中华科学、文化与学术。根据天文观察做《河图》《洛书》,一般连称《河洛》或《河图洛书》,是国学的奠基者;伏羲据《》推演出五行,即由《河图》推演出八卦,据《洛书》抽象出五行,是国学体系创立的完成者。
国学奠基人――孔子像
国学就是中华传统治学方法,最初分为象数派自然科学和义理派人文学术,就是今天的自然国学和人文国学的雏形,道家和儒家分别是两大学派的代表和核心。从明代起,国学详细分为质测、通几、三学,质是区分,测是测量,质测就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通是通达,几是根本,通几就是哲学和人文科学;宰是主持,理是管理,宰理就是社会科学。明代国学划分,视野开阔,质测、、宰理三学相当于现代学术的自然技术科学、人文和哲学、社会科学,包含了人类学术的全部,体现了中华学术自古就有的“上知天文下晓地理中通人事”的基本精神,展示出国学的真正气魄。
但是,国学退化为义理考据辞章,仅相当于现代学术的哲学史学文学。可以说,清代以后的国学已经无法代表中华学术的广阔视野和基本精神。
西学东渐诞生国学
“国学”一说,产生于、文化转型的历史时期。而关于国学的定义,严格意义上,到目前为止,学术界还没有给我们做出统一明确的界定。名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普遍说法如国粹派邓实在1906年撰文说:“国学者何?一国所有之学也。有地而人生其上,因以成国焉,有其国者有其学。学也者,学其一国之学以为国用,而自治其一国也。”(《国学讲习记》,《国粹学报》第19期)邓先生的国学概念很广泛,但主要强调了国学的经世致用性。国学与西学的论战。深究国学的本名原意,原指国家学府,如古代的太学、国子监。单纯的说国学,乃独指经、史、子、集部的语言文字经典训诂学问。自、文化分流转型以来,为区别于西学,时人把我国的“六艺、五术”“诸子百家”统统称之为“国学”,西学繁衍于东土,式微,现代自五四以来的新青年运动前后,一些国学大师们,为保护国学而开始和西学论战,西学派认为全盘接受西学,而国学家们则誓死保卫祖宗们留下的五千年菁华文化。21世纪初期,科学终结论在西方兴起,中华虽然较少认同科学终结论者,但后现代主义的科学文化派与中华科学传统文化派对科学主义者展开了前后夹攻,论战再次爆发,不过拥护西学的科学主义者已经转为守势。事实表明,所谓科学的终结仅仅是西方科学的极限已经显露出来,而东方科学的复兴暨科学的革命则刚刚开始。国学本为我国之独有,但在中华近代历史时期,由于中西之学的分野,国学与西学在国内开始逐渐分流发展。在中国大陆,国学曾因破除四旧而遭涂炭,文革结束的改革开放以来后,国人的思想学术文化自由逐步有所恢复,中华传统文化学术的空间逐步繁衍扩大,枝盛叶茂,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以来,“国学”复起至今。国学,兴起于二十世纪初,而鼎盛于二十年代,八十年代又有“寻根”热,九十年代“国学”热再次欣起遂至今,无不是今人对于传统文化的反思与正视。于今而言,则正是对传统文化在今日中国乃至世界多元文化中的重新定位。
国学原指国家学府,如、。国学指学问一说,产生于西学东渐、文化转型的历史时期。它兴起于20世纪初,1920年代始盛;在中国大陆,文革结束后思想学术自由逐步有所恢复,中华传统文化学术的空间逐步扩大,1980年代后“国学”复起至今。国学以学科分,应分为数理、天文、算学、地理、博物、农学、化学、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版本学等,其中自然国学以道家为核心和主流;人文国学以儒家为主流和核心;以思想分,应分为先秦诸子百家、儒道释三家国教等,道儒两家贯穿并主导中国思想史,墨法两家辅助,其它列从属地位。国学清代以后专注人文学术,如《四库全书》,分为经、史、子、集四部,但以经、子部为重,尤倾向于经部;民国后承续清代,以国学大师《》所分,则分为小学、经学、史学、诸子和文学。章太炎在其《国学概论》中称:国学之本体是经史非神话、经典诸子非宗教、历史非小说传奇;治国学之方法为辨书记的真伪、通小学、明地理、知古今人情的变迁及辨文学应用。传统国学《四库全书》是中国古代最大的丛书,编撰于乾隆年间,由当时的纪晓岚、、等等一流学者完成。“四库”指经、史、子、集四部,“全书”指所收都是全本。“国学”是指中国传统科学文化中的精华与当代科学文化中的精华相融的学术精髓简称。它是新一代应该了解的知识之一。
背诵老子《》(多数版本是《道德经》,因道经在前或德经在后而命名),古文较好头脑较快,可以理解后背诵。古文不好干脆直接背诵。《老子》文字古朴简洁,多背几次内容自然明白。验证手段,内省静坐,无中生有。让大家只读《老子》有这样几个原因:1、老子是孔子老师,《论语》在某种意义上是《道德经》的阐扬,所以看了老子容易懂得论语许多语言的出处。2、诸子百家中名家、法家等等的名称都源于《道德经》。3、《道德经》并不仅仅是人文经典,也是自然科学经典。内涵广阔。有韩国学者说《道德》是人类第一部理论物理学著作,西方卡朴拉等许多学者持有这种观点。4、老子是道家的承前启后者,即黄老道家的后者,道家的前者。也就是说,不懂《黄帝内经》的可以先看《老子》,不懂《庄子》的可以参看《老子》。看过《道德》后,有两个途径,一是自然科学工作者的阅读途径:老子――通读《三玄》,即通读易,内经,老子(3玄有另1人文说法,略)。――通读《三玄》后可以看任意自然科学典籍,各科大致有:天学,各种星经。地学,山经,水经。生物博物,尔雅,本草等。数学,算经。逻辑学,《尚书.洪范》,五行志。数理逻辑,《易》体系诸书,包括《皇极经世》。实验科学,参同契,内景经。核心学科,内经,医典。农学,神农书。技术科学,《梦溪》、《天工》等等。
二是人文学者的阅读途径:老子――论语――通读四书五经――诸子百家――历代作品。
甲方法。上述途径不是解决根本问题的途径,只是快速入门的途径。中华文明即包括科学技术和人文社会科学的所有中华知识体系,全部源于《易》,伏羲首造。不含《经》,《经》是文王孔子后来加的文字注解。因此,如欲根本解决问题,直读《易》。《易》无文字,只有卦爻(即象和数),要读懂它,必须演卦,就是排列卦爻。排列久了,含义自然知道。验证手段:内省工夫。知《易》后,其余经典皆为坦途。本途径多数人会认为过难,但也有少数人适合这样,所以最后讲。
另外,还可以从梁启超先生的《国学入门书要目及其读法》中获得阅读途径:(甲)修养应用及思想史关系书类 - (乙)政治史及其他文献学书类
- (丙)韵文书类 - (丁)小学书及文法书类 - (戊)随意涉览书类。[4]
有鉴于此,2009年3月,国宝级学术泰斗、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在北京301医院接受采访,高瞻远瞩的提出“大国学”的概念。他说:“国学应该是‘大国学’的范围,不是狭义的国学。国内各地域文化和56个民族的文化,都包括在‘国学’的范围之内。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有各种不同的表现形式,但又共同构成中国文化这一文化共同体。”是一种大一统式的“文化调和”。因此我想,五术六艺诸子百家之学,东西南北凡吾国域内之学,都可称为“国学”,即中华民国之学皆可称为“国学”。在国际上,近似的名词称谓汉学(Sinology)或称中国学(China Studies),现代“华学” 学者针对在当前国际社会上,西方学者把藏学、满学等排除在汉学(Sinology)之外,有意故意的造成破坏中国大统一之嫌的历史时代之际,把国学称为“华学”
(China Studies),包括中华汉学和古代三皇五帝包括炎帝、黄帝、蚩尤帝所有后裔民族之学,均列为中国之“国学”。 。(以上文章摘录自董斌《何谓“大国学”及其宗旨和意义?》)一切反对中华民族文化大整合的的言论和舆论,都是对民族文化的践踏,都是极端不负责任的。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的论,有利于中华大民族的民族融合和文化融合& &去委屈委屈,有利于五千年来积累的的民族文化大整合,有利于凝聚中华民族文化向心力!有利于中华民族大团结。(董斌 《何谓“大国学”及其宗旨和意义?》)
国学诵读在中国具有3000年以上的习惯,从封建社会的私塾到当今学校的晨读,从未间断。但是国学内容里也包含很多封建迷信的内容,慎选好未来将适合当今社会的国学精髓文化,总结为3000条国学小节目,非常有利于国学精髓文化的简单化传承。早期教育探索者张学政先生也号召在全国进行全民普及学国学,并提倡每天早晚诵读国学10分钟,对于国学具有一定意义。[5]这一点当代著名文化学者做的很好,值得我们借鉴。
虽然不是哲学,但是国学的发展史囊括着中国几千年来的哲学发展脉络,国学无法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单一的拣出来,设立学位要找基本依据,全面复兴中国的国学文化,实行春秋时期的百家争鸣,复兴包括五术、六艺、诸子百家之说文化,才是真正的之日。国学的现代化就是把五术、六艺、诸子百家中的文艺、文化知识科学化的复兴起来、现代化起来。
乃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国学”应包括五术、六艺、诸子百家之说。其中诸子百家,包括“儒、释、道、刑、名、法、墨”等等各家,乃是“为天地立心”之学;其中,包括“礼、乐、射、御、书、数”,在古代,“六艺”中礼、乐、射、御,称为“大艺”,是贵族从政必具之术,贵族子弟在太学阶段要深入学习;书与数称为“小艺”,是民生日用所需之术,是在古代“小学”阶段的必修课,乃是“为生民立命"之术;其中五术,乃是 “”、“究天人之际”关系的学问,包括“山、医、卜、命、相”等。
被今人为“迷信”,那些轻易否定一切“究天人之际”关系的学问的人,其实他们很少站在与人生存在状态息息相关的终极关怀的立场上,去认真的探究天人之际的真切意蕴与内在价值,去拉近生命存在与天人之际之间的间接和直接联系,在传统与时代、学问与生活中架设一架沟通的桥梁。
五术、六艺与诸子百家之学可以和谐共生
五术六艺从诞生开始与就诸子百家连体共生,如果没有五术六艺,也就没有,没有中国哲学,否定五术六艺等于否定中国哲学,将中国哲学拖入虚无主义泥潭沼泽万劫不复。这是一种繁荣与腐朽共生的文化现象。如果把五术和六艺取缔,中国民间信仰和伦理将失去土壤与根基,秦始皇公元前213年和公元前212年焚书坑儒都没有烧掉的《》能生存发展到现在,很能说明问题。陈思和教授提出“只有包容各种文化形态的存在,这个文化自身才可能变得多元和丰富”。这同时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独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础。只有是更加的中国的,才更加是世界的。
在大学里设立[6]学位,有人说“国学学位”的定位本身就十分模糊,其实,国学包括哪些领域和范围本身并不模糊。国学分为小国学圈与大国学圈,小国学圈仅仅限于经部、史部、、集部,大国学圈则囊括五术、六艺、诸子百家之说。国学随着西学渐淫东学式微之际经而日渐风起云涌,走到今日实属不易,国学是伴随中国传统文化而生长的、伴随中国历史而发展的。在21世纪的今天,国学教育除了传统的吟诵践习之外,以北京市老百姓国学会为代表的国学机构,采用了更多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扩充了国学的内容,丰富了国学的表现形式,使国学教育走进了寻常百姓家。
国学是专供上层贵族子弟入学的学校,分为小学和大学两级。王室和诸侯各国所办的小学,其名称和规模大小,都差不多;而所办的大学,不但名称各不相同,而且规模大小也相差很多。首先,在名称上,王室京畿的大学,是天子之学,由王室直接管理,叫做辟雍;诸侯国都的大学,是诸侯之学,由国君直接管理,称为泮宫(或G宫)。其次,在建筑规模上,辟雍修建在形似圆璧的土台上,四周有水,如同在一个小岛上建起一座学校;泮宫修建在形似半壁的土台上,东、西、南三面有水,如同在一处半岛上建起一座学校。泮宫的规模只有辟雍的一半。吕思勉曾说:"这是表明辟雍乃天子独家拥有的学校","诸侯得杀其制","以其半以示诎于天子"①。国学招收的学生,自以上的贵族子弟都可以入学。《礼记.王制》说:"凡入学以齿。"郑玄注释:"皆以长幼受学,不用尊卑。"粗粗一看,好像西周的国学,凡是贵族子弟到了一定的年龄,就能入学,毋需再分尊卑等级。其实,这条"入学以齿"中的"齿"字,却很有讲究。恰恰是在这一"齿"字上,严格区分出尊卑贵贱,维护了森严的等级制度。西周王室的宗族,有大宗和小宗之分,此外还有迁宗(分支)的规定。在臣属之间,又有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等层层严格的等级关系。这些人的子弟虽然都有资格进入国学,但是"子随父贵",在入学的年龄上,也得按照等级差别,有早有晚。最低的元士一级,其嫡子和(妾所生之子)上小学的年龄,也要相差两岁。这是教育的特殊现象,也正是"齿"字的实际含义。贵族子弟入学年龄,分为三种情况:王太子,8 岁进入小学。7年读完小学,15岁升入大学。公、卿的长子,大夫、元士的嫡子,13岁进入小学。7年读完小学,20岁升入大学。嫡子以外的诸子,包括大夫、元士妾所生之子,即余子,也称众子,15岁始进小学,7年读完小学,23 岁升入大学①。
当代的国学,很多人都在推崇,甚至办了很多的国学,但是,一不小心就成了伪国学。
首先,国学对自己的学科规定表明其不属于现代学术体系。第一,国学以儒家经典为主要对象,是文史哲等混融在一起而未分化的人文学科。它的“经、史、子、集”四部分科,也不具有科学性。
国学以经书为主要研究对象,不仅脱离现实,学术价值也有限。即使研究儒家经典,也不是传统的研究方法,而是需要哲学、历史学、社会学、文学、语言文字学等多种现代学科的分门别类的研究,而不是传统的、未分化的经学。
其次,国学的研究方法也不是现代的、科学的。它信守儒家观念,以注解、阐释经书为主要方法,实际上是以意识形态论证代替了学术研究。现代学术已经独立于意识形态,把价值判断与事实判断加以区分,确立以现代理性指导的科学的研究方法。而那种“实用理性”的、以信仰代科学、以价值判断代替事实判断的前现代的研究方法也已经失去了合理性。
一些大学设立的国学院或者国学研究机构,实际上也是“国故学”,即对中国文化的研究,如中国哲学、中国史学、中国宗教、中国文学等,它们已经分门别类,分属于不同的大学科(如文、史、哲等),把它们合在一起,称为国学,是一种画蛇添足之举。这说明,国学学科在实践上行不通,无法取代现代学术,无法进入现代学术体制。[7]
谈到传统国学的当代价值,人大校长认为至少有五个方面。第一,重振国学,对于唤起文化自觉,恢复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认同,增强民族凝聚力,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二,可提高国人的道德水准,提高个人的文化素养,提高国民的精神生活水平,对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三,对于治国理政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第四,对于提升中国的国际影响具有重要意义;第五,对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完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有重要意义。[8]
国学,是作为当代社会有责任感的企业家、社会达人的一项最重要的人文识别,是中国企业家特有的人生观价值的战略支点。这种人文识别,以及价值支点,在国际化的今天,得到特有的彰显和肯定。――沈墨(赵红军)
――儒学经典
经部分为“易类”、“书类”、“诗类”、“礼类”、“春秋类”、“孝经类
”、“群经总义类”、“四书类”、“乐类”、“小学类”“石经类”、“汇编类”,主要是儒家经典和注释研究儒家经典的名著。重要书目如:《周易》、《》、《》、《》、《》、《》、《》、《》、《》、《》、《》、《》、《》。还有《弟子规引》
――各种体裁历史著作
史部分为“正史类”、“编年类”、“纪事本末类”、“别史类”、“杂史类”、“诏令奏议类”、“传记类”、“史抄类”、“载记类”、“时令类”、“地理类”、“职官类”、“政书类”、“目录类”、“史评类”、“汇编类”。重要书目如:《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春秋》、《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通鉴纪事本末》《国语》、《越绝书》、《吴越春秋》、《唐大诏令集》、《列女传》、《高僧传》、《东莱先生史记详节》、《晋书》附叙十六国云《载记》、《清稗类钞
》、《禹贡》、《山海经》、《水经注》、《唐六典》、《通典》、《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史通》、《文史通义》、《战国策》、《永乐大典》等等。
――诸子百家及释道宗教著作
子部分为“类”、“类”、“类”、“类”、“类”、“天文算法类”、“术数类”、“艺术类”、“谱录类”、“类”、“类”、“类”、“类”、“类”、“类”、“类”、“类”、“类”、“西学格致类”,重要书目如:《老子》、《》、《》、《》、《》、《》、《》、《》、《》、《》、《》、《》、《》、《》、《》、《》、《》等等。
――诸子百家及艺术、谱录
集部分为“楚辞类”、“别集类”、“总集类”、“词曲类”、“闺阁类”,重要书目如:《》 、《》,《》,《》、《》、《》、《》、《》《》、《》等等。
《二十二子》
国学《二十二子》[9]
《》一书,由先秦两汉魏晋二十二家典籍合集而成,书目分别是:《》《》《》《》《》《》《》《》《》《》《》《》《》《》《》《》《竹书纪年统笺》《商君书》《》《》《文中子中说》《山海经》。
经史子集四部正名
何谓国学?
国学是一个上世纪二十年代产生的名词,当时的历史背景不必多说,学术上的时代主题是西学东渐。此前中国的旧学在现代文明面前一败涂地,曾国藩继承明儒传统,身体力行,通经致用,后来又有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力图调和传统与现实的阴阳关系。后来学术界兴起“整理国故”的热潮,虽然与当时历史条件看似不协调,实则是有深刻历史理性的。提出学习西方,“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当时不但提出学习西方文明,同时又提出要恢复两汉经学,这看似极为矛盾,其实正是魏源的之处,此后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才有了中西交流的合理原则。
当时国人有一种全盘否定国粹的倾向,外国来的就是梅毒也是好的,而看新文化运动闯将之一,则在介绍杜威的实践主义时同时讲授中国哲学史。当时的历史氛围下,国学概念产生后其意义内涵自然较复杂,包括传统官方民间各种学问、艺术、技艺等,但在狭义上,国学之范围不脱四部,同时四部中又以经学为首。
宋明时易学继陈抟而有邵雍,后采易图讲易,重在义理,此时理学产生,又者经历隋唐,经学受到禅宗影响,又进入新的境界。再有太极、气、理、性之说遍及人心,此时经学离孔子所治经已渐远,至王阳明“”则更是采佛家大乘精义。清朝文字狱大兴,考据朴学大兴,乾嘉年间尤盛,纳兰《通志堂经解》之后,诸家整理经学文字勘定版本,并作正义笺疏,、、等为冠。
经史子集之外,如《西厢记》、《》之类可归集部,又是艺术门类,也是国粹内容,国学中也有一席之位,但已非主体脉络,今日发扬光大可以,但其实已是末业闲流。
,先明国学之义,所谓必也正名乎,善哉。
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家、资产阶级宣传家、教育家、史学家和文学家。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
章太炎(,祖籍浙江余杭),名炳麟,汉族,初名学乘,字枚叔。后改名绛,号太炎。余杭人。 清末民初民主革命家、思想家、著名学者,研究范围涉及小学、历
史、哲学、政治等等,著述甚丰。
1897年任《时务报》撰述,因参加维新运动被通缉,流亡日本。1900年剪辫发,立志革命。1903年因发表《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并为邹容《革命军》作序,触怒清廷,被捕入狱。1904年与等合作,发起。1906年出狱后,孙中山迎其至日本,参加同盟会,主编同盟会机关报《民报》,与改良派展开论战。1911年上海光复后回国,主编《大共和日报》,并任总统府枢密顾问。曾参加张謇统一党,散布“革命军兴,革命党消”言论。1913年宋教仁被刺后参加讨袁,为袁禁锢,袁死后被释放。1917年脱离改组的国民党,在苏州设章氏国学讲习会,以讲学为业。1935年在苏州主持章氏国学讲习会,主编《制言》杂志。晚年愤日本侵略中国,曾赞助抗日救亡运动。
早年接受西方近代机械唯物主义和生物进化论,在他的著作中阐述了西方哲学、社会学和自然科学等方面的新思想、新内容,主要表现在《书》中,认为“精气为物”,“其智虑非气”;宣称“若夫天与上帝,则未尝有矣”,否定天命论说教。其思想又受佛教唯识宗和西方近代主观唯心主义影响。随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思想上渐趋颓唐。
在文学、历史学、语言学等方面,均有成就。宣扬革命的诗文,影响很大,但文字古奥难解。所著《新方言》、《文始》、《小学答问》,上探语源,下明流变,颇多创获。关于儒学的著作有:《儒术新论》、《订孔》等。
一生著作颇多,约有400余万字。著述除刊入《章氏丛书》、《续编》外,遗稿又刊入《章氏丛书三编》。
(日─日),中国现代历史学家。省人。字宾四。笔名公沙、梁隐、与忘、孤云。堂、素书楼。
钱穆九岁入,1912年辍学后自学,任教于家乡的中小学。1930年因发表《刘向歆父子年谱》成名,被顾颉刚推荐,聘为燕京大学国文讲师,后历任燕京大学、北京大学、、北平师范大学、西南联大、、、江南大学教授。
钱穆居北平八年,先后授课于北京、清华、燕京、北师大等名校,与学术界友人时相切磋。抗战军兴,辗转任教于西南联大、武汉、、齐鲁、各大学。撰写《国史大纲》,采取绵延的观点了解历史之流,坚持国人必对国史具有温情和敬意,以激发对本国历史文化爱惜保护之热情与挚意,阐扬民族文化史观,公推为中国通史最佳著作。1949年秋天,钱穆答应了他的朋友在的亚洲文商学院出任院长。1950年在香港创办使流亡学生得以,而办学有成,亦获香港政府尊崇,于1955年赠予香港大学名誉博士学位。1960年应邀讲学于美国耶鲁大学,又获颁赠人文学名誉博士学位。1965年正式卸任校长,应聘任教。
1967年10月,钱穆应蒋介石之邀,以归国学人的身份自港返台,筑素书楼于台北市士林区外双溪,1968年膺选中研院院士。晚年专致于讲学与着述,虽目力日弱仍随时提出新观点,赖夫人诵读整理出版,谦称为《晚学盲言》。
逝后,家人将其骨灰散入茫茫太湖,以示归家。
中国学术界尊之为“一代宗师”。更有学者谓其为中国最后一位士大夫、国学宗师。
(1911年─日),山东清平(今临清)县人。
北京大学教授,院务委员会主席,中科院院士,中国语言学家,文学翻译家,梵文、巴利文专家,作家。对印度语文文学历史的研究建树颇多。
1930年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1935年赴德国留学。曾师从印度学家E.瓦尔特施密特研究古代印度语言。1941年获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后曾师从语言学家E.西克研究吐火罗语。年,被北京大学聘为东方语言文学系教授、系主任,年兼任北京大学副校长。1956年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曾任委员兼外国语言文学评议组组长、第二届中国语言学会会长、中国外语教学研究会会长、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名誉会长、第6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和常务委员、《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委员和《语言文字卷》编辑委员会主任等等。其学术成就最突出地表现在对中世纪印欧语言的研究上颇多建树。主要著作有:《〈大事〉偈颂中限定动词的变位》(1941年,系统总结了小乘佛教律典《大事》偈颂所用混合梵语中动词的各种形态调整)、《中世印度语言中语尾-am向-o和-u的转化》(1944年,发现并证明了语尾-am向-o和-u的转化是中世印度西北方言健陀罗语的特点之一)、《的语言问题》(论证了原始佛典的存在、阐明了原始佛教的语言政策、考证了佛教混合梵语的历史起源和特点等)、《〈福力太子因缘经〉的吐火罗语本的诸异本》(开创了一种成功的语义研究方法)、《印度古代语言论集》等。作为文学翻译家,他的译著主要有:《沙恭达罗》、《五卷书》、《优哩婆湿》、《罗摩衍那》7卷、《安娜.西格斯短篇小说集》等。作为作家,他的作品主要有《天竺心影》、《朗润集》、《季羡林散文集》
、《牛棚杂忆》等。
祖父季老苔,父季嗣廉,母赵氏,农民。叔季嗣诚。幼时随马景恭识字。6岁,到济南,投奔叔父季嗣诚。入私塾读书。 7岁后,在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附设新育小学读书。10岁,开始学英文。12 岁,考入,半年后转入山东大学附设高中。 在高中开始学德文,并对发生兴趣。18岁,转入省立高中,国文老师是,他又是翻译家。"我之所以五六十年来舞笔弄墨不辍,至今将近耄耋之年,仍然不能放下笔,全出于董老师之赐,我毕生难忘。" 1930年,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专业方向。从师、学东西诗比较、英文、梵文,并选修陈寅恪教授的佛经翻译文学、的、的唐宋诗词、的陶渊明诗。与同学吴组缃、、结为好友,称为"四剑客”。复杂的全部梵文文法。接着部分著作年轻时的季羡林读梵文原著,第5学期读吐鲁番出土的梵文佛经残卷。第6学期准备博士论文:《〈大事渴陀中限定动词的变化〉》。佛典《大事》厚厚3大册,是用混合梵文写成的,他争分夺秒,致力于读和写,"开电灯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
1940年12月至1941年2月,季羡林在论文答辩和印度学、斯拉夫语言、英文考试中得到4个"优",获得博士学位。因战事方殷,归国无路,只得留滞哥城。10月,在哥廷根大学担任教员,同时继续研究,在《哥廷根科学院院刊》发表多篇重要论文。"这是我毕生学术生活的黄金时期,从那以后再没有过了。""博士后"的岁月,正是法西斯崩溃前夜,本土物质匮乏,外国人季羡林也难免"在饥饿地狱中"挣扎,和德国老百姓一样经受着战祸之苦。而作为海外游子,故园情深,尤觉"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祖国之思和亲情之思日夕
索绕,"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1945年10月,二战终结不久,即匆匆束装上道,经瑞士东归,"宛如一场春梦,十年就飞过去了"。离开哥廷根35年后的1980年,率中国社会科学代表团重访哥市,再谒83岁高龄的瓦尔德施米特恩师,相见如梦。后来作感人至深的名文《重返哥廷根》。
1946年,他由留学回国,被聘为北京大学教授,创建东方语文系。1956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1978年任北京大学副校长。其著作已汇编成《季羡林文集》,共24卷。
1946年5月,抵达,旋赴,与李长之重逢,经李介绍,结识散文家梁实秋、诗人臧克家。在南京拜谒清华时期的恩师陈寅恪,陈推荐他去北京大学任教,遂又拜见正在南京的北京大学代理校长傅斯年。秋,回到北平,拜会北大文学院院长,被聘为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主任,在北大创建该系。同事中有阿拉伯语言学家马坚、印度学家等。 解放后,继续担任北大东语系教授兼系主任,从事系务、科研和翻译工作。先后出版的德文中译本有德国《安娜.西格斯短篇小说集》(1955 年),梵文文学作品中译本有印度陀娑《沙恭达罗》(剧本,1956年)、印度古代寓言故事集《五卷书》、印度伽梨陀娑《优哩婆湿》(剧本,1962年)等,学术著作有《中印文化关系史论丛》、《印度简史》、《年印度民族起义》等。1956年2月,被任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1954年、1959年、1964年当选为第二、三、四届全国政协委员。并以中国文化使者的身份先后出访印度、缅甸、东德、前苏联、、、等国家。"文革"中受到"四人帮"及其北大爪牙的残酷迫害。1978年复出,继续担任北京大学东语系系主任,并被任命为北京大学副校长、北京大学南亚研究所所长。当选为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 1983年,当选为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1984年,任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1988年,任中国文化书院院务委员会主席。并曾以学者身份先后出访德国、、。 70年代后期以来担任的学术回体职务有:中国外国文学会副会长(1978年)、中国南亚学会会长(1979年)、中国民族古文字学会名誉会长( 1980年)、中国外语教学研究会会长(1981年)、会长(1983年)、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副会长(1983年)、常务理事(1984年)、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1984年)、中国作家学会理事(1985
年)、会名誉会长( 1985年)、会长( 1990年)等。 1998年4月,《牛棚杂忆》出版(
1988年3月一 1989年 4月草稿,1992年 6月定稿)。出版界认为"这是一本用血泪换来的和泪写成的文字。这是一代宗师留给后代的最佳礼品"。季羡林的学术研究,用他自己的话说是:"梵学、佛学、研究并举,、、文艺理论研究齐飞。"
曾被“2006年感动中国”获奖人物之一
季羡林,当代著名语言学家.散文家.东方文化研究专家。他博古通今,被称为“学界泰斗”。
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0年考入西语系。
1934年毕业后,在济南山东省立高中任教。
1935年考取清华大学交换研究生,赴德国留学,在哥廷根大学学习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等古代语文。
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
1946年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教授、系主任。
国学大师名录
国学大师不完全名单:燧人氏、、黄帝、嫘祖(女)、神农、尹吉甫,仓颉、姬昌(周文王)、姬旦(周公)、姬](召公)、及七十二贤人、孟子及弟子、庄子及弟子、老子、孙子、墨子,荀子、韩非子、管子、尸子、列子、文中子、吕不韦、屈原、宋玉、孙膑、毛亨、毛苌、贾谊、董仲舒、王充、桓谭、向秀、嵇康、钟会、葛洪、慧远、僧肇、慧能、周敦颐、张载、求前大师、二程、邵雍、、陆九渊、王阳明、俞樾、孙诒让、杨守敬、王先谦、刘师培、、沈曾植、王国维、辜鸿铭、廖平、黄侃、章太炎、鲁迅、、吴梅、罗振玉、、沈兼士、傅斯年、余嘉锡、柳诒徵、吕思勉、胡适、汤用彤、陈梦家、、熊十力、张君劢、蒙文通、、范文澜、陈垣、、唐君毅、顾颉刚、吴宓、赵元任、徐复观、金岳霖、王力、高亨、夏承焘、钱穆、冯友兰、任中敏、牟宗三、、康有为、梅光迪、马衡、钱基博、刘文典、胡小石、蒋廷黻、汪辟疆、翦伯赞、朱师辙、陈中凡、侯外庐、张舜徽、欧阳竟无、姜亮夫、王利器、程千帆、钱仲联、张岱年、启功、、、季羡林、任继愈、饶宗颐、南怀瑾、叶曼、、、吴燎、梁漱溟等。
《80后国学先锋黄锋坚守文化根脉[10]》:“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以水的上善品性去做公益,谦卑无分别、真诚最耐心。”目前国内做得最火的国学网站之一26国学网创始人黄锋坚定地向笔者传达了这一理念。
从2008年至今,这位80后的有志之士怀揣着对国学的赤子情怀,满腔热血耕耘传统文化推广事业,尤为引人瞩目的是将26国学网从呱呱落地哺育到今日的“二八佳人”,为国学爱好者们创造了一个传统文化学习和交流的“云国学平台”。
万事因缘起。2008年的一天,黄锋忙里偷闲中,偶然来到万佛禅寺,寺内的免费国学读物让他备感兴趣,自此与佛学结缘。凭着从心而发的热情,这位计算机专业毕业从事项目管理的“80后”,开始把目光转移到国学研究上。
黄锋告诉记者,自己是理工科出身,在大学期间一度着迷于西方哲学,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当初谈不上对传统文化有啥认识,但万佛禅寺里的书却吸引我开始关注传统文化。”为此,黄锋于2009年组织起了国学俱乐部,定期开设文化沙龙和座谈会,吸引了周围一批批国学爱好者参与。
经过几年酝酿后,2011年黄锋组织身边有着共同爱好的青年国学才俊在深圳创办了26国学网,先后在江苏、安徽、北京、上海,云南,河北等地开设分站,为当地的国学爱好者提供了互相交流沟通的平台。
“创立一个真正能给人们带来国学教育意义的网站虽是件迫切的事,但并非一朝一夕能成就。”黄锋深有感触地对记者说,当前人们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确实令人担忧,喧嚣的闹市里总少了片刻宁静的自我思索,如何才能让优秀的传统价值观根植于中国人的思想中、如何在全人类的文化视野下提倡传统文化教育,是他正在探索中的人生使命。
“我也有一个梦想,就是服务好每个中华传统文化的爱好者,真正做到国学引导,时时内省,刻刻观照,分分安详,秒秒自在。”黄锋告诉记者,为着这个梦,26国学云联盟联合了国内外众多人的力量,实现无时无刻无处不在的国学云服务,促进中华传统文化复兴。
“我推广复兴中华传统文化的路径是,在传播国学文化的同时兼顾其他文化群落,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发展路径不同,且在各自路径中都延伸得很远很辽阔,我们要在东西方文化的互相对镜中砥砺前行探索。譬如在全球秩序混乱的秩序中,中国文化中的和谐思想和天人合一的文化追求,对西方来说是一副清醒剂,而西方的科学实证精神恰是我们须学习的。然而,作为炎黄华子孙,我们首先必须守住自己文化的根脉,枝叶才能更好地伸向天空,任何文化的超越都是先从自己文化着眼生发的。”黄锋表示。
早在上个世纪初期,章太炎先生创办了“国学讲习所”,是近代国学研究机构的开端。后来出现了著名的北大国学门和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成立于1925年,到1929年结束历时四年,以四大导师名闻于世,培养了一大批著名学者。中央大学也有大量国学研究机构。新中国成立以后,社会科学院有相应的研究机构。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国学热兴起。各个大学都建立了国学研究所,如南京大学国学研究所。有部分大学甚至成立了国学院和国学系,以人民大学为代表。于此同时,民间的国学社团普遍兴起,各大高校也都有国学社。代表的如南京大学国学社。长安国学院是政府批准的全国范围内首家大学以外的独立国学院。其后国家又批准了北京国学院,已经正在劳动人民文化宫兴建。国家级的国学院也由国务院参事室牵头开始在鸟巢附近规划兴建。
国学传播机构。综观当前全球文化现状,中国传统文化已渐呈蓬勃复兴之势,尤以和、首师大国学传播中心影响最大,其源也远,其积也厚。三家机构均以弘扬国学为宗旨,但又各具特色―――北大国学研究院以学术研究著称,人大国学院以培养人才见长,而首师大国学传播中心则以传播和交流为重。国学传播中心,就是以推动国学的普及、研究、传播、交流为手段,以文化产业化、科研市场化为突破口,以提升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建设和谐社会为主要目标,积极探索传统文化走向现代化的有效途径。 除了高校背景的国学传播机构外,以北京老百姓国学会为代表的一批民间国学传播机构应运而生,国学传播机构是以普及国学知识、弘扬国学精萃、建设先进文化为主要职能的常设工作机构,旨在社会范围内,在民间,积极传播华夏文化、增强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力,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沈墨国学工坊》公益――坚信这样的理念:
1、一个圈子,总要有一个人站出来,有效组织这件事。
2、不要太大,不要太多,一定要做好!
3、舒心的参与、延播,本身就是功德。
4、国学不需要作为你全部的价值,十分之一就好,他是一个特殊的战略价值支点。
5、看看自己,哪些被国学影响,哪些还需要影响。
6、儿子、妻子、孩子。
7、亲人、亲戚、朋友。
8、无论多困难,总要开头,你我会在开始中体现出力量。
9、国学公益,给他一旬中的一天,一天中的一刻,这样就很了不起。
10、付出、参与、交流、凝聚,他就有成效!
《沈墨国学工坊》公益――具体项目:
(1)& && &国学公益理事人员推介
(2)& && &节假日,亲人国学公益巡舟
(3)& && &国学进家庭、进办公环境之艺海沙龙
(4)& && &国学讲座
(5)& && &家庭成员书法习作
(6)& && &行业产业链高端人士对接沙龙(国学理念应用)
(7)& && &理事企业产品推介应用沙龙(国学理念应用)
(8)& && &国学与法学应用
(9)& && &国学与金融资本应用
(10)&&国学与政策解读应用
(11)&&其他成熟课题
发起人:沈墨先生
沈墨简介:
现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海峡两岸艺术研究会成员,湖南、江苏省政府特邀艺术顾问,台北故宫博物院特邀艺术顾问,沈墨艺坊掌院、沈墨工坊监院。
年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管理学院,毕业后在中国农业银行任职,与现任国家开发银行行长胡怀邦、国务院副秘书长江小涓、民生银行董事长董文标师出同门,同学师生亦遍布各金融机构。
,参与海峡两岸国学研究,在台企联,《台商杂志》、《移居上海》等媒体兼任运营总监,从事华商社团商业与国学研究。
2008年受到时任中共中央、国务院台办主任、现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长王毅先生的接见。
2008年就台商在湖南的发展进行报道、调研,受到时任湖南省省长,现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先生的接见。
2009年,受邀参加江苏省沿海发展论坛,受到时任江苏省省长,现任江苏省省委书记罗志军先生接见。
2010年受邀参加中国地产高峰论坛,与时任万科集团董事局主席王石先生进行专题对话。
2010年进入纸包材行业,6个月以后,参与汇东集团纸包材电子商务化进程,研究纸包材行业电子商务研究和应用。
2012年开始筹备组织纸包材行业国学公益活动。
2013年正式启动国学公益活动。
《易》和《经》实为两部分,前者又名《易象》,是象数派自然国学和后来的人文国学的总发端;后者是对前者的注释,是义理派国学和人文易学的最初来源之一。伏羲氏画八卦,并创六十四卦。伏羲是根据大自然的现象画出八卦。当时伏羲氏发现了不少宇宙奥秘,但未有文字之记载而失传。至周文王时,被文王揭发了伏羲氏所发现的奥秘,经文王参透八卦奥秘后,发现内里是包罗宇宙奥秘,同时具备人生有关的一切原理、原则。后文王作易,以六十四卦的卦辞、,记下宇宙所存在的六十四条大道理,传于后世。 至春秋时期,孔子五十岁初读易经,觉得易经所记载的都是宇宙之宏观真理,于是他开始深入研究易经,穷其余生之精力将易经进行批注成为系彖辞,并且创出传于后世。此后由东周、、宋代发展至今,是我国历史上流传最久远之经书,因此被誉为『群经之首』及『中华第一经』。
礼记、老子、墨子、荀子、韩非子、管子、吕氏春秋、淮南子、春秋繁露、盐铁论、论衡、抱朴子、列子、近思录(朱熹著)、传习录王守仁语,徐爰、钱洪德等记、明儒学案黄宗羲著、宋元学案、日知录、亭林文集顾炎武著、明夷待访录黄宗羲著、颜氏学记戴望编、东原集、雕菰楼集焦循著、文史通义章学诚著、大同书康有为著、国故论衡、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卷、先秦政治思想史、清代学术概论、尚书、逸周书、竹书纪年、国语春秋左氏传、战国策、周礼、考信录崔述著、资治通鉴、王船山读通鉴论等相关图书。
书名:国学简史-(经典插图本)
图书编号:2126503
出版社:重庆出版集团(重庆出
国学发端于春秋战国时期,产生了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既深且巨的学术派别,其主流被后世概括为“九流十家”。他们开创的思想文化,奠定了国学第一块厚重的基石。
经学、诗学、史学、、书画学是国学的主干。经学,在汉辞代占据了主流文化的地位。诗学从《诗经》《楚》,至唐诗、、元曲,长盛不衰。史学自司马迁的《史记》问世,直到清代,仍是极昌盛的一个领域。书画学则长久地陶冶着国人优雅高贵的文化性格。蒙学自《史籀篇》始,到“三百千千”,为中国的文化教育,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书学则长久地陶冶着国人优雅高贵的文化性格。本书按经学、诗学、史、子学、蒙学、书画学分为六卷。作者采用分卷阐述的方式,纲目清晰源流分明,一卷在手,则国学历历在目矣。
早期的经学
魏晋隋唐时期的经学
著名经学著作
中国史学的发端
两汉时期的史学
魏晋南北朝史学
当代人读经
汉代诗经学的建立
宋以来的诗经学
唐宋元明的清史学
史学的嬗变
民国以来的子学
蒙学的起源和发展
中华蒙学探究
曲阜春耕园学校(幼儿、小学、初中国学塾学校)
当今的世界,正值古今中外文化思想洪流巨变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夹缝之中,我们虽不足以为中华文化振衰起敝、继往开来贡献什么,也没有力量唤回狂逐物欲、陷溺已久的人心……但还是想尽一份微薄的力量,做一点实际的工作。毕竟还有许多的父母,希望孩子能做一个敬业乐群、安分守己的人,更希望孩子能接受中华文化的薰陶,形成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而不随波逐流,同时也有一些年轻学子对中华文化满怀向往,希望有机会长期学习,有鉴於此,我们成立了春耕园学校,目的是想提供大家一个学习中华文化的机会。
春耕园学校的前身是深圳明道国学培训中心,後於丁亥年(2007年)正式创办於闽南山村,己丑年(2009年)春迁址至人文荟萃,英彦辈出的圣域贤关――山东曲阜(在这片古老的土上,诞生了“人文始祖”轩辕黄帝,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以及炎帝神农氏,少昊金天氏、“元圣”周公、鲁工伯禽等古帝圣贤)。
学校为什么名为“春耕园”?因为这个世界的任何事情,尤其是文化教育的事业,绝不是单R一时的义气,就可以立竿见影,侥幸而有所收获的。在这个中国文化青黄不接的时代,我们只能像春天的农夫,在这个园子里做一点耕地播种的工作,至於秋天的果实就留给後人去收了。[1]
书 名:国学三部曲:《国学纵横》《国学览胜》《国学探疑》
作者:宋定国
出版社: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SIBN 978-7-
SIBN 978-7-
SIBN 978-7-
开本: 16开
定价: 32.00 元&&[1]
发表于:13-09-24 06:44
国粹[guo cui]&
国粹指的是的传统文化中最具有代表性和最富有独特内涵的深受许多时代的人们欢迎的文化遗产。
【词汇】国粹
【注音】guo cui
【释义】指一个国家固有文化中的精华。
【示例】当代.《殷谦杂文全集》:“中国作为文明古国,国粹是很多的。京剧这个国粹,命运多舛,已身不逢时,时下除少数年长的能哼上几句外,绝大多数年轻人已吃不消停腔落板的慢节奏了。书法这个国粹,虽说又出现了一阵书法热,但这热度也是有限的,就普及率而言,研习书法的人所占国人的比例究竟有多少呢?看来国粹中真正被国人发扬光大的也许要算麻将了。”
【中国的四大国粹】誉满中外的、、、中国武术,被世人称为“中国的四大国粹”。
,四人博戏,流行于文化圈中。不同地区的游戏规则稍有不同。麻将的牌式主要有“饼(文钱)”、“条(索子)”、“万(万贯)”等。一副麻将通常为136张,其中数牌,即1-9万,1-9饼,1-9条(其中1条也叫幺鸡)各4张;字牌东、南、西、北、中、发、白各4张。在古代,麻将的大都是以骨面竹背做成,可以说麻将牌实际上是一种纸牌与的结合体。与其他骨牌形式相比,麻将的玩法最为复杂有趣,它的基本打法简单,容易上手,但其中变化又极多,搭配组合因人而异,因此成为中国历史上一种最能吸引人的博戏形式。4人游戏时,每方各抓13张牌,之后从庄家开始轮流抓牌,打牌。最先将牌配成23333(2表示2张一样的,3表示3张连续的或3张一样的)者为胜利--和(hu)牌。麻将是国粹
指中国传统医学,又称汉医、汉方,东瀛人称之为“皇汉医学”。中医药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慢慢开始被大多数当代中国人民所接受,同时在国际上也有着越来越重大的影响,渐渐开始深受世界人民的热爱和欢迎。中医的最高境界是“中和”,“中和”是世界万物存在的理想状态。通过各种方法达到这一理想状态就是致中和。天地就各得其所,万物便生长发育。可以说中医学所阐明的“阴阳和合”“阴平阳秘”生理机制正是儒家致中和思想的最佳体现。在这个终级目标下,中医是用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这三大来自中国古典哲学的理论,来具体解释生命的秘密。中医诊察疾病的手段主要为望、闻、问、切“四诊”;中医透析疾病主要以八纲来辨证,就是指从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个方面来归纳和概括病变的部位、性质以及印证彼此力量消长等情况。
是汉字的书写艺术。汉字在漫长的演变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一方面起着思想交流、文化继承等重要的社会作用,另一方面它本身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造型艺术。中国文字起源甚早,把文字的书写性发展到一种审美阶段――融入了创作者的观念、思维、精神,并能激发审美对象的审美情感(也就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书法的形成)。中国的历史文明是一个历时性、线性的过程,中国的书法艺术在这样大的时代背景下展示着自身的发展面貌。在书法的萌芽时期(殷商至汉末三国),文字经历由甲骨文、古文(金文)、大篆(籀文)、小篆、隶(八分)、草书、行书、真书等阶段,依次演进。在书法的明朗时期(晋南北朝至隋唐),书法艺术进入了新的境界。由篆隶趋从于简易的草行和真书,它们成为该时期的主流风格。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出现使书法艺术大放异彩,他的艺术成就传至唐朝倍受推崇。同时,唐代一群书法家蜂拥而起,如:虞世南、欧阳询、楮遂良、颜真卿、柳公权等大名家。在书法造诣上各有千秋、风格多样。明清的作品虽然流传很多,但里面鱼目混珠、滥竽充数者也大有其作。因此,对于当下艺术市场中的收藏家、收藏界来说,购买、收藏这部分作品时应保持谨慎的态度。
中国画简称"",是中华民族创造的具有悠久历史与鲜明民族特色的绘画。中国画以线条为造型的主要手段,讲究用笔,用墨,使线、墨、色交相辉映,达到"气韵生动"的艺术效果;特色之二,为"托物喻情,画中有诗",特色之三为诗,情、画、印融为一体。中国画强调“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要求“意存笔先,画尽意在”,强调融化物我,创制意境,达到以形写神,形神兼备,气韵生动。由于书画同源,以及两者在达意抒情上都和骨法用笔、线条运行有着紧密的联结,因此绘画同书法、篆刻相互影响,形成了显著的艺术特征。
中国画基本上可以分为三大类:
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从东晋顾恺之的《》到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国画(通翰斋)
从明代唐伯虎的《》到清代郑板桥的《梅竹》;
从近代吴昌硕的《花鸟》到张大千的《山水》,齐白石的《虾》、徐悲鸿的
袁振西.中国画
《马》,等等。
历代画家创造了无数的画卷,故宫博物院收藏了成千上万的名画,而日本东京大学出版的《中国绘画总合目录》中著录的我国流散在美国、日本、东南亚等国家的名画竟有3900件。
也称“皮黄”,由“西皮”和“二黄”两种基本腔调组成它的音乐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调(如柳子腔、吹腔等)和昆曲曲牌。它形成于北京,时间是在1840年前后,盛行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已有200年历史。它的表演艺术趋于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最大限度地超脱了舞台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以达到“以形传神,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现在它仍是具有全国影响的大剧种之一。它的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宏美,是近代中国戏曲的代表。
著名画家方人也油画《国粹》系列(3张)
是中国国粹之一.
打拳和使用兵器的技术,是我国传统的体育项目。(《现代汉语词典》)
武术还有其他名称:功夫,武功和国术或武艺,中国传统体育项目。其内容是把踢、打、摔、拿、跌、击、劈、刺等动作按照一定规律组成徒手的和器械的各种攻防格斗功夫、套路和单势练习。武术具有极其广泛的群众基础,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不断积累和丰富起来的一项宝贵的文化遗产。
目前武术划分为散打和套路,散打又叫散手,是武术的擂台形势式,套路则为武术的表演形式。
是中华民族中的瑰宝,它体现了中华民族对智慧的追求。
围棋的十分简单,却拥有十分广阔的落子空间,使得围棋变化多端,比其它棋类复杂深奥。这就是围棋的魅力所在。下围棋对人脑的智力开发很有帮助,可增强一个人的计算能力、创造能力、思维能力、判断能力,也能提高人的注意力和控制力。
,又称中国象棋(英文现译作Xiangqi)。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属于二人对抗性游戏的一种,由于用具简单,趣味性强,成为流行极为广泛的棋艺活动。中国象棋是我国正式开展的78个体育运动项目之一,为促进该项目在世界范围内的普及和推广,现将“中国象棋”项目名称更改为“象棋”。此外,高材质的象棋也具有收藏价值,如:高档木材、玉石等为材料的象棋。更有文人墨客为象棋谱写了诗篇,使象棋更具有一种文化色彩。
发表于:13-09-24 06:46
西学[xī xue]&
“西学”的概念是历史的产物。它最先是指在西方产生并传播到中国的学说。现在所说的“西学”不只是指“西方人的学问”,而应该被理解为“中国人研究的西方学问”。
西学和国学
最早的西学应该是印度的,但佛教一开始就有普世精神,只是采用“西土”和“东土”的地域之分,而并不在意“中国的”和“印度的”佛教的区分。直到现在,人们也不把佛学或印度学叫做“西学”。“西学”这个名称是从16世纪末开始出现的。虽然我手头没有资料证明“西学”的名称最早出于何处,但可以想象它是在何种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当时的传教士自称来自“大西”或“泰西”,利玛窦在《天主实义》中,用“西儒”、“西士”和“西哲”等称呼来代表基督教神学家和西方哲学家。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人很自然地把他们带来的学说,包括西方的神学、哲学、科学、数学等等,统称为“西学”。明末清初的西学还主要是由西方传教士介绍的,少数中国人如徐光启、与他们合作翻译。到了清末时,中国人自己就开始大量译介西学著作了。洋务运动时设立了两个翻译馆,即上海的江南制造局翻译馆和北京的同文翻译馆,译介了几百种西学著作。自从“五四”之后,中国人主动地引进西方的学说,并全面、深入地研究、介绍和评价这些学说,从自然科学到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每一个学科领域莫不如此。
在中国现代文化的语境中,“西学”的意义和内容与300多年前相比,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现在所说的“西学”不只是指“西方人的学问”,而应该被理解为“中国人研究的西方学问”。我强调这一点,首先是基于这样一个基本的事实:西方人从来不把自己的学问叫做“西学”,只有中国人才把西方的学问叫做“西学”。西文中有“sinology”(“汉学”或“中国学”),也有“orientalism”(“东方学”)。WEBSTER字典对“orientalism”词条的解释有两条:一是东方人特别的特征或习俗的表现;二是研究东方问题的学术或学问。但西文中的“occidentalism”只是指“西方人和西方文化的特别性质”,而没有“学术或学问”(scholarship
or learning)的意思,因此不是指“西方学”或“西学”。西文中之所以没有“西学”的概念,理由很简单:西方人从来不把自己的学说叫做“西学”,只有中国人才把西方人的学问叫做“西学”。同样,西方人把研究中国的学问称为“汉学”或“中国学”(sinology),而现代中国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思想的研究则被称为“国学”。“国学”和“汉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现在把“国学”翻译为sinology是一个错误,与“国学”相对的英文应该是Chinese
national learning。这是中国学术所特有的一个术语,其他国家如德国、法国和英美的学术,并不冠以national learning这样的称号。
我说“西学”不是一个西文的概念,而是一个中文的概念,这个看似简单的语言事实,却蕴涵着值得我们深思的意思。如果说西学是指中国人研究的西方学说,那么西学就是用中文写作和表达的学问,这是我把西学归为中国现代学术的一个主要理由。研究西学的“中国人”不属于种族或国籍的范畴,而属于文化的范畴。海德格尔说,语言是存在之家。如果这里的“存在”指人的文化认同,那么这句话确实说出了一个真理:在人文学科领域,一个人用什么语言表达,他就属于那个文化。一个人身在国外,即使加入了外国籍,只要他在用中文思想、写作、表达,他就仍然属于文化中国。关键不在研究的对象,而在研究所使用的语言。以中国为对象的西文研究是属于西方学术的汉学,而以西方为对象的中文研究则是属于中国学术的西学。
西学基本丛书
中国社科出版社出的一套西学基本经典丛书,共100部,英文版。这些经典的意义以及用英语来阅读的意义不用我多说了。下面是书目,包括中文书名、英文书名和图书馆分类检索号,希望能给大家的学习和研究带来些方便。
西学基本经典总目 (Western Classics)
1.《尼各马可伦理学(The Nicomachean Ethics of Aristotle)》作 者:亚里士多德 (Aristotle)分类号:B502.23/
2.《道德情操论(The Theory of Moral Sentiments)》作 者:亚当.斯密(Adam Smith)分类号:B82-02/S642
3.《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A Discourse on Inequality)》作 者:卢梭(Jean-Jacques.Rousseau)分类号:D081/R864
4.《实践理性批判(Critique of Practical Reason)》作 者:康德(Kant)分类号:B516.31/K16
5.《道德形而上学基础(Foundations of the Metaphysics of Morals)》作 者:康德(Kant)分类号:B516.31/K16
6.《功利主义(Utilitarianism)》作 者:穆勒(Mill)分类号:D081/R864
7.《伦理学原理(Principia Ethica)》作 者:摩尔(G.E.Moore)分类号:B561.55/M822
8.《正义论(A Theory of Justice)》作 者:罗尔斯(John Rawls)分类号:B712.46/
9.《无政府、国家与乌托邦(Anarchy,State and Utopia)》作 者:诺齐克(Robert Nozick)分类号:B82-069/N961
10.《追寻美德(After Virtue)》作 者:麦金太尔(Alasdair MacIntyre)
1. 《理想国(Republic)》作 者:柏拉图(Plato)分类号:B502.232/P718
2. 《形而上学(Metaphysics)》作 者:亚里士多德 (Aristotle)分类号:B502.233/A716
3. 《诗学(On the Art of Poetry)》作 者:亚里士多德 (Aristotle)分类号:B502.233/A716
4. 《诗艺(On the Art of Poetry)》作 者:贺拉斯(Horace)分类号:B502.233/A716
5. 《论崇高(On the Sublime Longinus)》作 者:朗吉奴斯(Longinus)分类号:B502.233/A716
6. 《第一哲学沉思录(Meditations on First Philosophy)》作 者:笛卡尔(Rene Descartes)分类号:B565.22/D445
7. 《思想录(Pascal’s Penssees)》作 者:帕斯卡尔(Blaise Pascal)分类号:B565.22/D445
8. 《人性论(A Treatise of Human Nature)》作 者:休谟(David Hume)分类号:B561.291/H921
9. 《纯粹理性批判(Critique of Pure Reason)》作 者:康德(Kant)分类号:B516.31/K16
10.《判断力批判(Critique of Judgment)》作 者:康德(Kant)分类号:B516.31/K16
11.《精神现象学(The Phenomenology of Mind)》Vol.1,Vol.2作 者:黑格尔(Hegel)分类号:B516.35/H462
12.《小逻辑(The Logic of Hegel)》作 者:黑格尔(Hegel)分类号:B516.35/H462
13.《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The World as Will and Representation)》Vol.1,Vol.2作
者:叔本华(Schopenhauer)分类号:B516.41/S373
14.《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Thus Spake Zarathustra)》作 者: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分类号:B516.47/N677
15.《非此即彼(Either/Or)》Vol.1,Vol.2作 者:克尔凯郭尔(Kierkegaard)分类号:B534/K47
16.《普通语言学教程(Course in General Linguistics)》作 者:索绪尔(F de Saussure)分类号:H0/S255
17.《纯粹现象学导论(Ideas: General Introduction to Pure Phenomenology)》作
者:胡塞尔(Edmund Husserl)分类号:B516.52/H972
18.《逻辑哲学论(Tractatus Logico Philosophicus)》作 者:维特根斯坦(L.Wittgenstein)分类号:B521/W831
19.《哲学研究(Philosophical Investigations)》作 者:维特根斯坦(L.Wittgenstein)分类号:B521/W831
20.《存在与时间(Being and Time)》作 者: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分类号:B516.54/H465
21.《诗.语言.思(Poetry,Language,Thought)》作 者: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分类号:B516.54/H465
22.《存在与虚无(Being and Nothingness)》作 者:萨特(Jean-Paul Sartre)分类号:B565.53/S249
23.《真理与方法(Truth and Method)》作 者:伽达默尔(Hans-Georg Gadamer)分类号:B516.59/G123
24.《科学革命的结构(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作 者:库恩(T.S.Kuhn)分类号:B712.59/K96
25.《性史(The History of Sexuality)》作 者:福柯(M.Foucault)分类号:B712.59/K96
1. 《忏悔录(Confessions)》作 者:圣.奥古斯丁(St.Augustine)分类号:K835.465.6/A922
2. 《托马斯.阿奎那要籍选(Basic Writings of Saint Thomas Aquinas)》Vol.1,Vol.2作
者:阿奎那(St.Thomas Aquinas)分类号:B503.21/A647
3. 《迷途指津(The Guide for the Perplexed)》作 者:马蒙尼德(Maimonides)分类号:B985/M223
4. 《路德基本著作选(Basic Theological Writings)》作 者: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分类号:B976.3/L973
5. 《论宗教(On Religion)》作 者:施莱尔马赫(F.D.Schleiermacher)分类号:B972/S341
6. 《我与你(I and Thou)》作 者:马丁.布伯(Martin Buber)分类号:B972/S341
7. 《人的本性及其命运(The Nature and Destiny of Man)》作 者:尼布尔(R.Niebuhr)分类号:B972/N665
8. 《神圣者的观念(The Idea of the Holy)》作 者:奥托(Rudolf Otto)分类号:B972/O89
9. 《存在的勇气(The Courage to Be)》作 者:梯利希(Paul Tillich)分类号:B972/O89
10. 《教会教义学(Church Dogmatics)》作 者:卡尔.巴特(Karl Barth)分类号:B921/B284
1. 《政治学(The Politics of Aristotle)》作 者:亚里士多德 (Aristotle)分类号:D901.2/A716
2. 《君主论(The Prince)》作 者:马基雅维里(Niccolo Machiavelli)分类号:D033/M149
3. 《社会契约论(The Social Contract)》作 者:卢梭(Jean-Jacques.Rousseau)分类号:D033/M149
4. 《利维坦(Leviathan)》作 者:霍布斯(Thomas Hobbes)分类号:D033/H682
5. 《政府论(Two Treatises of Government)作 者:洛克(John Locke)分类号:D033.3/L814
6. 《论法的精神(The Spirit of the Laws)》Vol.1,Vol.2作 者:孟德斯鸠(Montesquieu)分类号:D909.1/M779
7. 《论美国民主(Democracy in America)》Vol.1,Vol.2作 者:托克维尔(Alexis
de Tocqueville)分类号:D771.221/T632
8. 《代议制政府(Considerations on Representative
Government)》作 者:穆勒(Mill)分类号:D033/M645
9. 《联邦党人文集(The Federalist Papers)》作 者:汉密尔顿(Alexander Hamilton)分类号:D771.221-53/H217
10. 《自由秩序原理(The Constitution of Liberty)》作 者:哈耶克(F.A.Hayek)分类号:D089/H417
1. 《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An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Vol.1,Vol.2作 者:亚当.斯密(Adam Smith) 分类号:F091.33/S642
2. 《经济学原理(Principles of Economics)》Vol.1,Vol.2作 者:马歇尔(Alfred
Marshall) 分类号:F091.347/M367
3.《福利经济学(The Economics of Welfare)》Vol.1,Vol.2作 者:庇古(A.C.Pigou)
分类号:F091.347/P633
4. 《就业、利息与货币的一般理论(The General Theory of Employment Interest
and Money)》作 者:凯恩斯(J.M.Keynes) 分类号:F091.348/K44
5. 《经济发展理论(The Theor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作 者:熊彼特(Schumpeter)分类号:F091.348/K44
6. 《人类行为(Human Action: A Treatise on Economics)》Vol.1,Vol.2作
者:米塞斯(Mises) 分类号:F091.33/M678
7. 《经济分析的基础(Foundations of Economic Analysis)》作 者:萨缪尔森(Samuelson)
分类号:F091.348.1/S187
8. 《货币数量理论研究(Studies in the Quantity Theory of Money)》作 者:弗里德曼(Friedman)
分类号:F091.353/F899
9. 《集体选择与社会福利(Collective Choice and Social Welfare)》作 者:阿玛蒂亚.森(A.K.Sen)
分类号:F091.353/F899
10.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The Economic Institutions of Capitalism)》作 者:威廉姆森(Williamson)
分类号:F091.349/W729
1.《论自杀(Suicide: A Study in Sociology)》 作 者:杜克海姆(Emilc Durkheim)分类号:C913.9/D947
2.《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The Protestant Ethic and the Spirit of Capitalism)》
作 者:韦伯(Max Weber)分类号:B920/W375
3.《货币哲学(The Philosophy of Money)》 作 者:席美尔(Georg Simmel)分类号:C91-03/S592
4. 《一般社会学论集(A Treatise on General Sociology)》Vol.1,Vol.2 作
者:帕累托(Vilfredo Pareto)分类号:C91-06/P227
5. 《意识形态与乌托邦(Ideology and Utopia)》 作 者:曼海姆(K.Mannheim)分类号:C912.67/M281
1. 《金枝(The Golden Bough)》作 者:弗雷泽(James G.Frazer)分类号:B1/F848
2. 《西太平洋上的航海者(Argonauts of the Western Pacific)》作 者:马林诺夫斯基(B.Malinowski)分类号:C912.4/M215
3. 《原始思维(The Savage Mind)》作 者:列维-斯特劳斯(Claude Levi-Strauss)分类号:B80/L664
4. 《原始社会的结构和功能(Structure and Function in Primitive Society)》作
者:拉迪克里夫-布郎(Brown)分类号:B80/L664
5. 《种族、语言、文化(Race,Language and Culture)》作 者:鲍斯(Franz Boas)分类号:C95/B662
1.《心理学原理(The Principles of Psychology)》Vol.1,Vol.2作 者:威廉.詹姆士(William
James)分类号:B84/J27
2. 《生理心理学原理(Principles of Physiological Psychology)》作 者:冯特(W.Wundt)分类号:B845/W965
3. 《梦的解析(The Interpretation of Dreams)》作 者: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分类号:B84-065/F889
4. 《儿童智慧的起源(The Origin of Intelligence in the Child)》作 者:皮亚杰(Jean
Piaget)分类号:B844.1/P579
5. 《科学与人类行为(Science and Human behavior)》作 者:斯金纳(B.F.Skinner)分类号:B84-063/S628
6. 《原型与集体无意识(The Archetypes and the Collective Unconscious)》作
者:荣格(C.G.Jung)分类号:B84-065/J95
7. 《动机与人格(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作 者:马斯洛 (A.H.Maslow)分类号:B84-067/M394
1.《古代法(Ancient Law)》作 者:梅因(H.Maine)分类号:D909.9/M225
2. 《英国法与文艺复兴(English Law and the Renaissance)》作 者:梅特兰(F.W.Maitland)分类号:D909.9/M225
3. 《法理学讲演录(Lectures on Jurisprudence)》Vol.1,Vol.2作 者:奥斯丁(J.Austin)分类号:D90/A936
4. 《法律的社会学理论(A Sociological Theory of Law)》作 者:卢曼(N.Luhmann)分类号:D90-052/L926
5.《法律社会学之基本原理(Fundamental Principles of the Sociology of Law)》作
者:埃利希(E.Ehrlich)分类号:D90-052/E33
6. 《法律、宪法与自由(Law,Legislation and Liberty)》作 者:哈耶克(F.A.Hayek)分类号:D911.01
7.《纯粹法学理论(Pure Theory of Law)》作 者:凯尔森(H.Kelsen)分类号:D90/K29
8. 《法律之概念(The Concept of Law)》作 者:哈特(H.L.A.Hart)分类号:D90/K29
9.《法律之帝国(Law’s Empire)》作 者:德沃金(R.Dworkin)分类号:D90/D989
10.《法律的经济学分析(Economic Analysis of Law)》作 者:波斯纳(Richard A.Posner)分类号:D90-059/P855
1.《历史(The Histories)》作 者:希罗多德(Herodotus)分类号:K125/H559
2.《伯罗奔尼撒战争史(The Peloponnesian War)》作 者:修昔底德(Thucydides)分类号:K125/T532
3. 《编年史(The Annals of Imperial Rome)》作 者:塔西陀(Tacitus)分类号:K126/T118
4. 《上帝之城(The City of God)》Vol.1,Vol.2作 者:圣.奥古斯丁(St.Augustine)分类号:B972/A923
5. 《历史学:理论和实践(History: its Theory and Practice)》作 者:克罗齐(Benedetto
Croce)分类号:K01/C937
6. 《历史的观念(The Idea of History)》作 者:柯林伍德(R.G.Collingwood)分类号:K01/C937
7. 《腓力普二世时代的地中海与地中海世界(The Mediterranean and the Mediterranean
World in the Age of Philip Ⅱ)》Vol.1,Vol.2作 者:布罗代尔(F.Braudel)分类号:K503/B825
8.《历史研究(A Study of History)》Vol.1,Vol.2作 者:汤因比(A.J.Toynbee)分类号:K01/T756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
-教育文化论坛-2013年
-现代哲学-2013年
第1期 (10)
以上文献来自于
发表于:13-09-24 06:53
科学[kē xue]&
图为不同科学领域中较有影响力的科学家
和经常试图给何为科学和提供一个充分的本质主义定义但并不很成功,笼统地说,科学即反映人们对自然、社会、思维等的客观规律的分科的知识体系。“科学”一词由近代日本学界初用于英文中的“science”及其它欧洲语言中的相应词汇,欧洲语言中该词来源于拉丁文“scientia”,意为“知识”、“学问”,在近代侧重关于自然的学问。科学一词在中国古汉语中意为“科举之学”。明治时代日本启蒙思想家西周使用“科学”作为“science”的译词。到了1893年,康有为引进并使用“科学”二字。此后,“科学”二字便在中国广泛运用。
[science] 指发现、积累并公认的普遍或普遍定理的运用,已系统化和公式化了的知识。
科学包含、、等领域,如、和。它涵盖两方面含义:
:致力于揭示自然真象,而对自然作理由充分的观察或(包括),通常指可通过必要的方法进行的,或能通过科学方法――一套用以评价知识的程序而进行的。
假设:通过这样的过程假定组织体系知识的系统性。
检证:借此验证研究目标的新度与效度。
科学知识指覆盖一般或普遍规律的运作的或知识体系,尤其指通过科学方法获得或验证过的。科学知识极度依赖
科举之学。 宋 陈亮 《送叔祖主筠州高要簿序》:“自科学之兴,世之为士者往往困於一日之程文,甚至於老死而或不遇。”
2. 反映自然、社会、思维等的客观规律的分科知识体系。 毛泽东 《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的讲话》:“人们必须通过对现象的分析和研究,才能了解到事物的本质,因此需要有科学。”
公刘 《太阳的家乡》:“这种悲惨的情况,不是我一个人的力量所能改变的,根本问题是要办教育,叫人们接受科学。”
3. 特指自然科学。 曹禺 《北京人》第二幕:“白吃,白喝,白住,研究科学,研究美术,研究文学,他们每个人所喜欢的,为 中国 ,为人类谋幸福。”
4. 合乎科学的;合理的。 丁玲 《莎菲女士的日记》:“我不相信恋爱是如此的理智,如此的科学。” 柯岩 《奇异的书简.船长》:“多么精细,多么科学!完全是科学家的逻辑!”
5.科学是相对真理非迷信、非谬误、非绝对真理,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可以说,科学即实证。
据,科,会意字:“从禾从斗,斗者量也”;故“科学”一词乃取“测量之学问”之义为名。
从到近代以前,“科学”作为“科举之学”的略语,“科学”一词虽在汉语典籍中偶有出现,但大多指“科举之学”。
最早使用“科学”一词之人似可溯及到唐末的罗衮。
“科学”一词由近代日本学界初用于对译英文中的“Science”及其它欧洲语言中的相应词汇,欧洲语言中该词来源于拉丁文“Scientia”,意为“”、“学问”,在近代侧重关于自然的学问。
在日本幕府末期到明治时期,“科学”是专门的“个别学问”,有的在以“分科的学问”的意义被使用着。
明治元年,执笔的日本最初的科学入门书《穷理图解》出版。同时,明治时代“science”这个语言进入了的时候,启蒙思想家西周使用“科学”作为译词。
甲午海战以后,中国掀起了学习近代西方科技的高潮,清末主要通过近代化之路上走在前面的日本学习近代科学技术。许多人认为,中国最早使用“科学”一词的学者大概是康有为。他出版的《日本书目志》中就列举了《科学入门》、《科学之原理》等书目。时期,中国人使用“科学”一词的频率逐渐增多,出现了“科学”与“格致”两词并存的局面。在中华民国时期,通过的科学传播活动,“科学”一词才取代“格致”。
在中国,教科书上一般将科学分为(或称为)和(或称为)。而诸如、(有别于科学)在中国与自然科学、等概念被认为存在划分不清、界限模糊的情况。因而“科学”一词常被模糊地使用。工程学科称为工科,理科和工科合成,而文科和理科又合称文理科。
从准确、可验证性并能达到普遍公认的角度讲,科学一词指。广义的科学又包含了科技及。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1978年),科学被解释为:
反映自然、社会、思维等的客观规律的分科的知识体系。
合乎科学(精神、方法等)的。
中国传统上将所有的知识统称“学问”,古代将关于自然物道理的学问称为“物理”因此古代的物理即是自然科学,数学学科独立于“物理”。
而自明代时中国则称为格致,即,以表示研究自然之物所得的学问。直至中日甲午战争以前出版的许多科学书籍多冠以或之名。
广义的科学在历史上许多文明就已经存在,然而,现代科学的方法与以前有明显的区别,现代的科学的成功也使其有严格定义。
自然的哲学研究& &&&-& &中世纪& &&
& -&&科学文艺复兴时期与早期现代科学& & -&&启蒙时代& &-
19 世纪& & -20 世纪
哲学家和科学家经常试图给何为科学和科学方法提供一个充分的本质主义定义但并不很。尼采认为人们容易忘记,科学其实是一种社会的、历史的和文化的人类活动,它是在发明而不是在发现不变的自然规律。某些后现代主义哲学家,像费耶阿本德(Feyerabend)和罗蒂,可能会同意他的这种看法。他也认为,落入科学主义窠臼是愚蠢的---科学主义相信科学能最终解决所有人类问题,或者发现隐藏在我们感觉经验到的日常世界背后的某些真实世界的隐藏。但是,他完全支持把科学视为一种现象学的、实用的---因此不太野心勃勃的---活动的观点。当然,后现代主义对科学的定义仍然存在很大的争议,随意引用会出错。
1888年,曾给科学下过一个定义:“科学就是整理事实,从中发现规律,做出结论”。达尔文的定义指出了科学的内涵,即事实与规律。科学要发现人所未知的事实,并以此为依据,,而不是脱离现实的纯思维的空想。至于规律,则是指客观事物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联系。因此,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围棋棋谱大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