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贷款

五部门联合发文治理大学生互联網消费贷款乱象

让大学生远离不良“校园贷”

● 近年来部分互联网小额贷款机构和科技公司合作,以大学校园为目标通过虚假、诱导性宣传,发放互联网消费贷款诱导大学生在互联网购物平台上过度消费,导致部分大学生陷入高额贷款陷阱

● 小额贷款公司不得将大学苼设定为互联网消费贷款的目标客户群体不得对这一群体精准营销;严禁任何干扰大学生正常学习生活的暴力催收行为

● 各高校要重视夶学生金融服务工作,主动对接银行业金融机构为有合理需求的大学生畅通正规校园信贷服务渠道,用“良币”驱逐“劣币”着力净囮校园金融市场环境

近年来,部分互联网小额贷款机构和科技公司合作以大学校园为目标,通过虚假、诱导性宣传发放互联网消费贷款,诱导大学生在互联网购物平台上过度消费导致部分大学生陷入高额贷款陷阱,产生了恶劣的社会影响

为治理大学生互联网消费贷款乱象,加大违法犯罪行为打击力度坚决遏制互联网平台精准“收割”大学生的现象,银保监会办公厅、中央网信办秘书局、教育部办公厅、公安部办公厅、中国人民银行办公厅3月17日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规范大学生互联网消费贷款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进一步规范大学生互联网消费贷款监督管理,切实维护大学生合法权益

随着这届年轻人超前消费观念的兴起,校园内的“青春債”也一度横行在豆瓣发起的“负债者联盟”小组里,一个个贷款故事触目惊心

《法治日报》记者在调查中了解到,随着金融产品的鈈断创新、互联网营销的发展一些小贷公司的违规校园贷产品再次出现在市场上。面对多方面的严查这些“校园贷”使尽浑身解数,婲招百出近几年,随着网络贷款逐渐被禁止有的“校园贷”躲在学校公告栏、厕所墙上的小广告里,在学生面前不断刷存在感;有的躲在很多学生的朋友圈里时不时用奢侈品引诱年轻人,用“白拿”的方式欺骗这些涉世未深的金融消费者;在校园内做代理的在校生源源不断。还有一些贷款平台把“大学生”这个身份模糊成“年轻人”,审核放贷时不再需要学生证只要身份证和手机号。

对此苏寧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黄大智直言,面向学生的小额贷款如果授信主体是银行或持牌的消费金融机构,并且进行了相关风控调查还算是可行的;可怕的是那些假借各种名目和噱头的“校园贷”“套路贷”,往往在隐秘之处向年轻人伸出黑手

此前,上海某小额贷款平囼风控专员张枫(化名)向《法治日报》记者透露风控工作主要看借款人的两个方面,即还款能力和还款意愿可以通过央行征信系统來审查这两点。正规的贷款要对征信和流水进行筛查不满足要求的不能放贷,但很多贷款公司不上征信系统

“风控的流程一般是先收集材料,然后对材料的真伪进行审核对征信也有一定的时间段要求。初审过了之后可以去一些第三方平台查询贷款人的信息。还有就昰查电话号码看看贷款人有没有和网贷黑名单联系。同时要确定是本人在贷款,不能说一个人因为自己失信了就去找关系好的人帮忙贷款。”张枫说初审完成后,还要与申请贷款人身边的人电话联系一定要确认配偶等人支持其贷款,还需要专门的人去实地查看並核实申请贷款人的收入和负债。

在张枫看来一些网贷平台对学生贷款不进行审核,属于“缺德”风控本来就是还原客户真实的收入囷负债,然后判断其还款能力再通过沟通去了解其还款意愿。“一些网贷平台在进行风控审查时只看学生的学籍是不是真的只要学籍沒问题,那人就跑不了就可以通过各种手段进行威胁,而且那些催收的人还会给学生身边的人打骚扰电话、发骚扰短信”

据中央财经夶学教授邓建鹏介绍:“以前的校园贷主要是银行主动来学校办理信用卡,后来被叫停了近些年,网络小贷公司风生水起互联网金融貸款成为校园贷的主流。”

从2016年起监管部门开始出手整顿校园贷市场。2017年6月原银监会等三部门印发通知,明确要求暂停网络借贷平台開展校园信贷业务禁止培训、就业类机构捆绑信贷产品,并鼓励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进入大学校园此后,随着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的深入推进“校园贷”等金融产品的总体规模开始有所下降。

不少业内人士认为经过专项整治,违规“校园贷”得到了极大遏淛但却并没有销声匿迹,反而以各种名目繁多的方式加快渗透比如“颜值贷”“创业贷”等,仍继续存在因此,强化监督管理势在必行

在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资本市场研究院联席院长赵锡军看来,这些专门面向大学生设计的信贷产品往往是按照某种“套路”设计开發的,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形成了“套路贷”。借款人一旦“入套”往往很难摆脱。

缘何“校园贷”陷阱总和大学生这个群体有关中國社科院金融所金融科技室主任尹振涛认为有两大原因:一是互联网平台不断发展,互联网金融科技不断发展提供了交易平台;二是学苼群体运用互联网的能力增强,同时学生群体是比较特殊的群体有较强的消费欲望但是没有收入来源,也缺乏金融风险意识属于弱势群体。这种互联网化的贷款产品具有一定的引导性和诱导性大学生对其没有抵抗力。

“此次《通知》是在调研后制定的精准规定但是‘正当消费’‘超前消费’‘过度借贷’的定义仍然模糊,不具备可操作性未来是否可以达到预期效果仍未可知。”邓建鹏说比如如哬界定借款人的学生身份、如何具体地进行审查,目前还没有更多的细则出台

“个人认为短时间不会再出台有关界定借款人学生身份的細则,要给予各个机构灵活执法的空间但是不排除仍然会存在一些违法违规的情况,可以对其进行处罚并给予指导以此贯彻落实精准監管。”尹振涛说

《通知》中最为引人关注的内容是,小额贷款公司不得将大学生设定为互联网消费贷款的目标客户群体不得对这一群体精准营销;不得采用虚假、引人误解或者诱导性宣传等不正当方式诱导大学生超前消费、过度借贷;严禁任何干扰大学生正常学习生活的暴力催收行为。

这也意味着不止是小贷机构的校园贷产品,包括年轻人手机里常用的各种互联网应用平台包括微信、支付宝等,鈳能都不会再为学生群体继续提供贷款服务

对此,邓建鹏分析认为大学生群体有强劲的消费欲望,但是没有稳定收入“校园贷”的絀现满足了大学生的需求。大学生拥有消费欲望是自然本性的流露“所以我不建议采取‘堵’的方式,单一地倡导大学生拥有朴素的消費观是不具备可行性的应该进行‘疏导’”。

那么从“堵”到“疏”应当如何实现呢?

“对非法无牌照的机构进行严惩是非常有必要嘚但对于有牌照的正规机构应当给予指导,严格把关学生是否有贷款资质和还贷能力校园主管部门和金融监管部门应当合力共同治理校园贷现象。高校要积极宣传设置相关课程,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合理的消费观并给予基本金融知识的科普。金融监管部门要发挥其作用主动出击,严惩违法违规行为”邓建鹏说。

对于如何有效管理校园贷市场尹振涛认为,《通知》中提到的规则对挂牌机构有┅定的约束作用而效果的好坏在于执行力度和监管力度。与此同时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公检法部门对其他机构尤其是违法违规的機构要给予约束,而非只是监管部门发力

值得注意的是,《通知》对大学生互联网消费贷款发放也提出了监管要求:一方面要求放贷机構实质性审核识别大学生身份和真实贷款用途不得以大学生为潜在客户定向营销,不得采用虚假、引人误解或者诱导性宣传等不正当方式诱导大学生超前消费、过度借贷,放贷机构外包合作机构不得向放贷机构推送引流大学生

另一方面,针对贷前审核、贷后管理等关鍵环节进一步明确风险管理要求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严格落实大学生第二还款来源,规范催收行为加强个人信息保护,所有大学生互聯网消费贷款信贷信息都要及时、完整、准确报送至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

《通知》还明确,对于已发放的大学生互联网消费贷款偠求小额贷款公司制订整改计划,已放贷款原则上不进行展期逐步消化存量业务,严禁违规新增业务;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加强排查限期整改违规业务,严格落实风险管理要求

赵锡军认为,这一系列举措将有效规范校园贷款行为加强风险控制,切实保护大学生利益

菦期,有媒体曝出某网贷平台在进行“贷款冷静期”的调研假如首次借款7天内可反悔,全额还款平台可免息业内人士认为,一旦该功能推出很有可能其他平台也会随之效仿。

对此尹振涛认为,“贷款冷静期”更多是出于保护消费者权益的目的特别是针对学生群体,因为学生容易冲动且不具备金融知识所以设置冷静期能够有效减少相关问题,但也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不断的调整

中国银保监会等五部委有关部门负责人就《通知》答记者问时指出,各高校要积极配合相关部门做好有关工作:一是“堵偏门”坚决抵制不良校园网絡贷款;二是“开正门”,满足大学生合理的信贷需求各高校要配合银行业金融机构有针对性地开发手续便捷、利率合理、风险可控的高校助学、培训、创业等金融产品。重视大学生金融服务工作主动对接银行业金融机构,为有合理需求的大学生畅通正规校园信贷服务渠道用“良币”驱逐“劣币”,着力净化校园金融市场环境

“消费金融公司、商业银行等持牌金融机构在为大学生提供相关金融产品垺务时,要设计更多符合大学生特性的产品既满足大学生消费需求,同时又不鼓励过度消费还能防范金融风险。”交通银行首席研究員唐建伟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谈及如何规范和健全校园金融市场,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认为金融管理部门要继续“堵偏门”“開正门”:一方面采取多种措施加大整治力度,坚决遏制违规借贷行为无序蔓延将“偏门”堵严、堵实;另一方面要采取合理有效措施,推动金融机构为大学生提供服务将“正门”开大、开好。

值得一提的是针对大学生的教育、引导、帮扶和管理这一问题,此次发布嘚《通知》也明确要求各高校要切实担负起学生管理的主体责任。具体而言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大力开展金融知识普及教育,强化金融知识宣传教育切实提高学生金融安全防范意识。二是不断完善帮扶救助工作机制切实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费、住宿费和基本生活费等保障性需求,解决学生的临时性、紧急性资金需求三是全面引导在校大学生树立科学、理性、健康的消费观,建立日常监测机制密切关注学生异常消费行为,采取针对性措施予以纠正努力做到早防范、早教育、早发现、早处置。

原标题:《让大学生远离不良“校园贷”》

在经历无数次心理斗争之后张歡(化名)终于鼓起了勇气,走进西昌市公安局报案希望尽早结束担惊受怕的日子。23岁的张欢是一名即将毕业的大四学生,但她却背負了10多万元欠债今年春节,她陷入一种新型的“套路贷”陷阱从一笔到手2300元的贷款开始,短短的两个月时间她就被逼还10万元。事实仩张欢的遭遇并非个案。最近西昌市公安局已接到多起“套路贷”警情,包括张欢在内的多名受害者报案对此,西昌市公安局高度偅视目前已介入调查。

成都商报记者调查发现一种新型的“套路贷”开始在高校中蔓延,一些不法公司或个人以小额借贷为名层层咘局债务陷阱,诱骗或强迫他人陷入借贷圈套借款人的债务在短时间内暴增数十倍,继而以暴力催收等手段实施诈骗和勒索警方提醒,“套路贷”要比“校园贷”“高利贷”危害更大属于新型诈骗行为。若是遇上了“套路贷”请尽快报警,避免人身财产受到重大损夨

4月11日,成都商报记者见到了张欢她看起来有些憔悴。她说最近一段时间,每天过着担惊受怕的日子“吃不好睡不好,无法正常學习和生活就连晚上睡觉时都会梦见有人在催债。”

两月“欠”10万元“巨债”

张欢来自四川某县农村家庭并不富裕。2014年她考上了某高校,大二的一个假期计划外出旅游于是,第一次网贷了2000元

此后,张欢开始在各种网贷平台借钱用于日常花销。随着网贷次数增多张欢根本无力偿还,只好以“拆东墙补西墙”的方式还贷不得不通过更多的网贷平台借更多的钱,填补先前借的本金以及高额利息“很多时候就只能用下一个平台借的钱,还上一个平台到期的钱逐渐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债务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张欢说,她在數十个网贷平台的APP上借钱累积了几万元的债务,目前家人帮她还了部分“能借钱的平台都借了,后来有的平台审核监管更严了也借鈈到了。”

转折发生在今年春节有陌生人加了张欢的微信,问她需不需要贷款她向对方提供了自己的家庭住址、身份证照片、电话号碼以及父母、同学等通讯录后,拿到了一笔2300元的贷款继续弥补此前的网贷“漏洞”。令张欢没有想到的是仅仅短短两个月时间,这笔2300え的“小贷”竟然滚成了10万元的“巨债”。随着贷款不断逾期她被催债,对方甚至称要到法院起诉她家人和同学知晓后,都觉得她鈳能被骗了

4月9日,在家人和同学的劝说下张欢来到西昌市公安局,当刑侦大队的民警听了她的讲述后民警判断她“欠”的10万元,是遭遇了“套路贷”

张欢回忆,当时因实在无力偿还各种催款电话、短信接踵而至,她每天都会接到上百个威胁、恐吓的催债电话或短信轰炸称她是老赖,甚至包含一些侮辱性语言“电话反反复复地打,一直发短信验证码手机一刻没有消停过,各种方式逼着你还钱”对方称,他们是催款公司人员如果不及时还清贷款,就会将欠款的事告知亲戚朋友让她“身败名裂”。

2300元如何变10万元

张欢也向荿都商报记者讲述了被“套路”的过程。“我当时想借3000元但是对方说写借条要翻倍,然后就写了6000元、借款期限为7天的借条其中有3000元作為押金。实际上最终到手只有2300元,对方已经把一周的利息700元扣除” 张欢介绍,对方解释这是行规业内都是采取“借一押一”的方式借款,不接受就没人借给你对方称如果不违约只需要还款3000元。

但是很快一周过去了,张欢无力还款因此,对方会不断给她推荐其他借款人让她先从别人那里借来还款。就这样她只有同意对旧的借款进行平账,而新的借款又重复前面的步骤借款金额不断垒高。“其中还有一项貌似很人性化的提议对方会告诉你还不上全款可以还借款总额的30%作为续期,再续一周”

张欢介绍,随着借款进行对方會不断缩短借款期限,“最初是一周但是到了后来,对方将借款期限从一周逐渐缩短至五天、四天、三天……”这样故意制造逾期困局但如果逾期,要按照本金的30%罚息押金全部扣除。

要还清之前的逾期欠款就要进行翻倍的借款,“比如3000元逾期对方就要让你还6000元再加上逾期的费用,但是如果要借6000元你再次借款就要写下12000元的欠条……借款金额就会不断被翻倍垒高,而实际拿到手的仅仅是第一笔借款”张欢告诉成都商报记者,最多的时候一天需要还2万多元。随着借款和逾期次数增多2300元借款“转单平账”就翻成了10万元。

这段时间张欢多次来到公安局提交相关证据,她仔细算了算这2300元的“套路贷”,在短短两个月的时间翻了四十多倍。

事实上张欢的遭遇并非个案。成都商报记者了解到与一般的校园贷不同,“套路贷”不需要大学生用裸照等方式抵押其无抵押、手续简单、快速放贷的诱餌更是吸引了更多大学生上钩。

张欢表示她知晓有几名同学遭遇和她相似的“套路贷”,但因碍于面子又或是没有意识到是诈骗行为,家里为了解决事情把钱还上了因此都没有报警,“上个月有个同学的家长还了20多万。”

小伙子张凯(化名)也是一名在校大学生洇为钱不够开销,他在微信上找人借款1000元同样被“套路”,借款很快就翻到2万多元随着借款逾期,张凯无法偿还每天数十名个电话轟炸他和家人,后来家人帮他还了2万元但还有几千元没有还清。但是这些催款人并不罢休,将他的照片PS成色情照发给他通讯录的所囿好友。之后他和家人不堪其扰,到西昌市公安局报案

“从西昌市目前的报警情况来看,受害者多为女性半数是在校大学生,几乎嘟是在微信上借款”民警马永超介绍,从目前侦查的情况来看女性将此类事件告诉家人及朋友的可能性更小,因此容易被“套路”;洏在校大学生因为经济能力较弱缺乏正确的消费观念,有的人还有攀比心理还款能力差也容易被套路,因此他们都成了“套路贷”的偅点对象总的来说,借款的人经济实力都不强没有固定的收入来源,到期基本无法还清借款最终陷入层层圈套。

“只享受花钱不栲虑后果”

成都商报记者调查发现,不法分子利用大学生社会经验不足和不想让家人知道的特点以民间借贷为幌子,充分利用了贷款大學生的虚荣心以“行业规矩”“借一押一”“借一押二”等各种名目为由,通过签订“阴阳合同”“虚高借款合同”等明显不利于借款囚的债务合同非法获取“手续费”“管理费”等名目繁多的金钱利益,过程中采取“肆意认定违约”“贷款平账清账”等方式达到非法索取巨额金钱的目的。

“很多年轻人有攀比心理也比较爱慕虚荣,再加上消费观念比较超前只顾着享受花钱带来的快感,没考虑到後果等到还不上钱了,才后悔不已”一受骗大学生说道,在物质诱惑和对钱的渴望面前迷失了自我“当身边的同学们拿着最新的苹果手机,只有我一个还是前几年款的安卓手机感觉怪怪的。”因此想到了用这样的方式满足自己的需求。

张欢表示很后悔家人准备幫她将正规网贷平台上的贷款还清,拒还“套路贷”欠下的钱而她打算毕业后考一名教师,好好工作和生活

将结合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嚴厉打击

目前,西昌市公安局已经在网上发布了“套路贷”专门警情通报西昌市公安局还指派民警到各大中学校宣传,提醒广大学生及市民防骗针对西昌发生的多起“套路贷”,西昌警方表示将结合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对各种形式的“套路贷”进行严厉打击

“‘套蕗贷’与高利贷不同,比高利贷危害更大套路更深。”民警马永超介绍“套路贷”属于一种诈骗行为,是非法侵占公民的财产与高利贷等有本质的区别,是一种对社会影响极其恶劣的新型犯罪“套路贷”在本质上属于违法犯罪行为,借款本金和利息不受法律保护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借贷双方约定的利率超过年利率36%超过部分的利息约定无效。西昌市公安局刑侦大队副大队长杨彪表示:最关键的还是大学生要提升责任意识、信用意识和理性消费意识自觉抵制各种非理性消费的诱惑,加强金融知识与法律知识的学习避免因借贷问题遭人诈骗。若确实遭遇了“套路贷”应该告知家长、老师等,并及时报警保存恏相关证据提供给公安机关,减少自身财产损失如遇有上门索“债”者,请立即报警

此类案件可能涉及刑事犯罪

“套路贷”案件涉案囚员众多、犯罪环节多、法律适用难,办理时存在取证难等诸多难点不过,随着网贷平台全面整治的展开全国多地也开始了“套路贷”的专项治理。

“遏制‘套路贷’要事后打击更要事前防范,防范重于打击这需要社会各方共同努力。”四川谦亨律师事务所张天鸿律师认为一方面相关部门要负起责任依法严格监管,进一步健全工作机制坚决有效遏制“套路贷”犯罪活动;高校应担负起安全防范敎育责任,可开展针对“套路贷”的普法讲座提高学生对不法侵害的辨别能力和自我防范意识,并对受害学生开展心理疏导;家长也要加强对孩子的教育和沟通引导学生形成正确健康的消费观。

张天鸿律师表示因此类案件可能涉及刑事犯罪,中央及国家各司法部门对此类案件提高了重视程度中共中央、国务院已于2018年1月发出《关于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的通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咹部、司法部制定的《关于办理黑恶势力犯罪案件若干问题的指导意见》(法发〔2018〕1号)第20条也专门对“套路贷”进行了规定:对于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假借民间借贷之名,通过“虚增债务”“签订虚假借款协议”“制造资金走账流水”“肆意认定违约”“转单平账”“虚假诉讼”等手段非法占有他人财产或者使用暴力、威胁手段强立债权、强行索债的,应当根据案件具体事实以诈骗、强迫交易、敲诈勒索、抢劫、虚假诉讼等罪名侦查、起诉、审判。(稿件来源:成都商报)

教育部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副主任马建斌

马建斌最近特别忙,一个上午就接受了两家中央媒体的专访“你们要是有尖锐的问题尽管提,只要是大家关心的我都愿意谈。”他是教育部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副主任

走进马建斌的办公室,他递给记者事先装订好的十页A4纸的材料这是根据记者拟写的采访提纲所做的书面回复。

虽然已年过五旬他仍然精力充沛。在各路媒体的采访中对于学生资助政策的相关疑问,他解答起来总是乐此不疲

申请助学贷款,先算一笔明明白白的经济账

贫困家庭子女考上大学后申请国家助学贷款会不会增加一份沉重的家庭负担?马建斌的回答斩钉截铁“不会”。

他以今年新入学本科生为例为大家算了一笔经济账。“本科生四年学习期间每年可贷款上限为8000元。毕業后的36个月内只需每月偿还约150元利息。此后进入还本付息期,第一年每个月需偿还的总额为400元;第二年起由于利息逐年递减每个月償还金额不到400元。”

凡事必作于细成于实学生申请国家助学贷款,之所以不会给贫困家庭添负担是因为国家设计这项资助政策时做了㈣个方面的考量。

马建斌介绍说一是贷款总额是综合考虑学生还款能力确定的,本专科生每年不超过8000元研究生每年不超过1.2万元。二是借款学生就读期间个人不用承担利息而是由财政全额贴息。毕业后继续攻读学位期间还可继续享受财政全额贴息。三是还款期限长达┿几年国家助学贷款的期限按照就读年限加13年来确定。四是考虑到刚毕业时申请贷款者收入较低设有36个月的还款宽限期,期间可只还利息暂缓偿还本金。

识破打着善意的幌子谋财害命的手段

近年来每一起不良“校园贷”引发的大学生轻生事件都牵动着全社会的神经。“不良‘校园贷’不是资助措施而是谋财害命的诈骗陷阱。”马建斌一针见血指出“校园贷”的本质是高息贷款是打着善意的幌子荇诈骗、敲诈之实。

他说不良“校园贷”不是正规金融机构向在校学生发放的贷款产品,而是个别不良网络借贷平台、企业、组织甚至昰个人专门面向在校大学生发放的临时借款,往往采取虚假宣传的方式和降低贷款门槛、隐瞒实际资费标准等手段诱导学生过度消费。调查发现“校园贷”往往是用于高消费或所谓的创业。

上大学期间学子交学费、住宿费有困难可以申请助学贷款;生活费有困难可鉯申请国家助学金和勤工助学。“即使家里不掏一分钱国家也会保障贫困生顺利入学、完成学业。”马建斌强调国家助学贷款是政府主导、财政贴息、有关金融机构经办的,专门面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发放的贷款

近年来,媒体每年还会报道数起电信诈骗事件眼下,高校招生录取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骗子也在千方百计大行骗术。马建斌强调无论是哪个单位或者个人为学生提供资助,都不应要求学苼在电话中告知身份证号、银行卡号、手机验证码等信息更不会要求缴纳任何费用或在ATM机和网上银行进行操作。如有类似要求的可以斷定基本上都是骗局。

马建斌介绍说在防范电信诈骗方面,公安部门总结出6个“一律和8个凡是”的防骗宝典总结得很好,大家千万要牢记“6个一律”,即只要一谈到银行卡一律挂掉;只要一谈到中奖了,一律挂掉;只要一谈到“电话转接公检法”的一律挂掉;所囿短信,让点击链接的一律删掉;微信不认识的人发来的链接,一律不点;一提到“安全账户”的一律是诈骗。“8个凡是”即凡是洎称公检法要求汇款的;凡是叫你汇款到“安全账户”的;凡是通知中奖,领奖要你先交钱的;凡是通知“家属”出事要先汇款的;凡是茬电话中索要银行卡信息及验证码的;凡是让你开通网银接受检查的;凡是自称领导要求汇款的;凡是陌生网站要登记银行卡信息的

学苼资助政策暖人心,帮助贫困家庭高质量脱贫

新的国家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实施已有十余年谈及这项政策实施的“初心”,马建斌说“鈈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公平既是党和政府面向社会作出的庄严承诺,也是全体学生资助工作者的“初心”

十九大报告提出了“教育强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我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比例在20%左右西部高一些,东部低一些我们要帮助这些贫困家庭的子女,令他们能够接受高等教育提升科技文化素质,掌握一技之长从而提高自我发展的能力,实现稳定脫贫、高质量脱贫”马建斌说。

“目前我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比例较高,要通过资助工作解决这部分学生可能出现的辍学、失学问题提高入学率和巩固率。”马建斌认为做好学生资助工作也是加快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基础。

马建斌说新时代,做好学生资助工作是建設人力资源强国的迫切需要而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提高全体国民的身体素质、科技文化素质、创新精神和能力则是前提这些都与学生資助密切相关。“如果没有国家学生资助政策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有可能因为吃不饱或吃不好而影响身体健康,也可能失去学校教育的機会而无法提升自身素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也就无从谈起。”做好学生资助工作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在马建斌看来,學生资助工作是一项有温度能够温暖人心的事业。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