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友不乱扔垃圾英文东西,该怎么办电子邮件,英文作文。

任务型课堂教学设计与教学技巧
今天我所要讲的内容题目是“任务型(TBLT)课堂教学设计与教学技巧”。本讲共分为三个部分:1)TBLT教学理论;2)TBLT教学步骤与教学技巧;3)TBLT课堂教学原则。
I. TBLT教学理论
2001年7月颁布实验的《英语课程标准》中明确地指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并鲜明地倡导了任务型教学途径。它指出“教师应该避免单纯传授语言知识的教学方法,尽量采用‘任务型’的教学途径”。这里简要介绍一下这一教学新途径。
什么是任务?
不同的人给出不同的定义。Prabhu(1987: 17)认为“任务是一项活动,它要求学习者从已有的信息出发,借助一些思维过程而有所收获,它允许教师控制和管理这一过程。”Nunan(1989: 10)指出“交际任务是涉及到学习者使用目标语进行理解、操作、运用或交际的一项课堂活动,其中学习者关注的主要是语言的意义,而不是形式。” (The communicative task is a piece of classroom work which involves learners in comprehending, manipulating, producing or interacting in the target language while their attention is principally focuised on meaning rather than form.)
Nunan(ibid: 11)从以下六个方面分析了交际任务的框架成分:1)任务目标(Goals);2)输入材料(Input);3)各项活动(Activities);4)教师作用(Teacher role);5)学习者作用(Learner role);6)环境(Settings)。(Refer to: A framework for analysing communicative tasks)
Richards()所下的定义是:“任务是使用语言而执行的一项活动或目标,如解决疑难问题、看地图并发指令、打电话、写信或读一套指令集合玩具等。”( A task is an activity or goal that is carried out using language, such as finding a solution to a puzzle, reading a map and giving directions, making a telephone call, writing a letter, or reading a set of instructions and assembling a toy.)
任务型教学途径产生的背景
1975年马来西亚的交际大纲(English Language Syllabus in Schools Malaysian)中就包括了任务型的教学途径。Prabhu在印度进行Bangalore Project实验。但当时实施的时间相对来说比较短暂。后来得力于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的发展的支持,80年代中期,研究者把任务作为研究第二语言的工具,更加强调了学习者学习策略和认知过程。(SLA research has focused on the strategies and cognitive processes employed by second language learners.) 习得理论强调可理解性输入,而教学任务正好要求学生通过协商、讨论的方式从事自然的、有意义的交际。因此可以说“任务型教学途径”与“交际教学法”有着许多象似之处,有的人将这两种教学法称之为“同一个硬币的两面”(Two sides of the same coin)。
1)语言理论
l&&&&& 语言运用中意义的中心作用(TBLT emphasizes the central role of meaning in language use. Skehan (1998: 95) notes that in task-based instruction (TBI), “Meaning is primary…”)
l&&&&& 语言的“结构—功能—交互”模式(structional, functional, interational models)
l&&&&& 词汇在学习中的作用(词汇概念拓展为包括单词、短语、句子、固定搭配、排列顺序等)
l&&&&& “语篇会话”是语言的核心焦点和语言习得的关键
2)学习理论
l&&&&& 交际法教学理论(基础理论)
Elements of an underlying learning theory can be discerned in some CLT practices, however. One such element might be described as the communicative principle: Activities that involve real communication promote learning. A Second element is the task principle: Activities in which language is used for carrying out meaningful tasks promote learning (Johnson 1982). A third element is the meaningfulness principle: Language that is meaningful to the learner supports the learning process. Learning activities are consequently selected according to how well they engage the learner in meaningful and authentic language use (rather than merely mechanical practice of language patterns). (Richards, 2001, p161)
l&&&&& 任务为语言习得提供了必要的输入和输出过程(Task provide both the input and output processing necessary for language acquisition.)
l&&&&& 任务活动及结果激发了学习动机(参与合作学习、关涉生活经验:听→理解→比较→表达)(Task activity and achievement are motivational.)
l&&&&& 学习的难度因特殊的教学目的可以协商和很好的调整(Learning difficulty can be negotiated and fine-tuned for particular pedagogical purposes.)
与任务型教学途径有关的因素
1)&&&&&&&&&&&&& 教学目标
&& 《英语课程标准》中占了大量的篇幅(1-27页)对课程的总体目标和对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文化意识、各方面目标分级进行了详细的描述。设计任务活动要依据明确的教学目标为指导,突出趣味性、可操作性、交际性、科学性和拓展性。有利于培养创造思维能力,有利于用英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新综合英语》教材的课程教学目标:
l&&&&&&& to provide material which will sustain interest, increase enjoyment and build confidence, enabling students to communicate successfully and fluently
l&&&&&&& to develop students’ competence in the four skills of reading, listening, speaking and writing so that they are well prepared for the English examinations
l&&&&&&& to develop students’ language awareness, enabling them to perceive and understand patterns and apply them in their own speech and writing
l&&&&&&& to provide language topics which are both interesting to students and relevant to their language needs
2)&&&&&&&&&&&&& 教学大纲
(1)传统的大纲:内容涉及到
l&&&&&&& 语言结构(language structure)
l&&&&&&& 功能(functions)
l&&&&&&& 话题和主题(topics and themes)
l&&&&&&& 四项技能(macro-skills)
l&&&&&&& 能力(competencies)
l&&&&&&& 课文类型(text types)
l&&&&&&& 词汇目标(vocabulary targets)
(2)任务型大纲
l&&&&&&& 真实世界的任务(如打电话)
l&&&&&&& 教学的任务(信息差任务)
3)&&&&&&&&&&&&& 学习者作用
l&&&&&&& 小组活动的参与者(group participant): 很多活动是在两个人之间或小组内开展的。
l&&&&&&& 监控者(monitor): 课堂活动要让学生有机会注意语言在交际中的使用情况。
l&&&&&&& 冒险者和创新者(risk-taker and innovator): 许多任务要求学习者创造和解释信息,他们的猜测能力、要求说明和询问他人的能力也需要发展。
4)&&&&&&&&&&&&& 教师作用
l&&&&&&& 任务的选择者和排列者:根据学生需求、兴趣和语言技能水平安排任务。
l&&&&&&& 为学生准备任务:介绍话题、明确任务、帮助学生学习或回顾有用的单词和短语、演示部分任务程序。
l&&&&&&& 提高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
(Wright: Roles of Teachers and Learners, p.5
5)&&&&&&&&&&&&& 指导材料的作用
l&&&&&&& 教学材料:一方面提供了大量的适合课堂教学的任务,另一方面许多课文的选用均以任务型活动为主。
l&&&&&&& 教具(realia):真实材料包括报纸、电视和网络等。
&&& 教材是英语课程实施的核心组成部分。俗话说课本是上课之本,高水平、高质量的教材对教师、学生、教学过程以及教学结果都起着积极的作用。世界著名的教材设计专家Richards列出了使用教材的如下优点:
1)They provide structure and a syllabus for a program.
2)They help standardize instruction.
3)They maintain quality.
4)They provide a variety of learning resources.
5)They are efficient.
6)They can provide effective language models and input.
7)They can train teachers.
They are visually appealing.
II. TBLT教学步骤与教学技巧
1.Willis(1996)将任务型语言教学分为Pre-task(前任务);task cycling(任务环)and post-task(后任务)三个步骤。其中,前任务为导入部分;任务环又可分为task,planning和reporting;而后任务又可分为analysis 和 practice。
2.与此类似,Richards (2001)也提出了如下三个教学步骤:
1)介绍任务:学生首先参与话题介绍和情景介绍;
2)角色扮演:学生参加角色扮演(有大脑风暴式、解决问题型等多种形式,学生可以协商、讨论等);
3)视听比较:观看预制录像或听示范录音,并与自己的表演相比较。
3.The task contains the following steps according to Nunan ()
1.& Introduction
Learners are introduced to the problem they will have to solve.
2.& Vocabulary and idioms
The teacher introduces vocabulary items which might cause difficulty.
3.& Small group listening, discussion and note taking
4.& Small group problem solving
5.& Feedback
“任务型”教学技巧
1) Willis(1996)按照传统知识分层提出六种类型:
l&&&&&&& 列举(listing)NIE& SB 1A Unit 5 Speaking (p.61): Greedygumps Games
Work in groups.
The first person says the following sentence:
&&&&& “I’m so hungry! I’ve only eaten an orange today!”
The second person repeats this sentence, adding an extra item of food.
& “I’m so hungry! I’ve only eaten an orange and some rice noodles today!”
Everyone in the group repeats the sentence, each time adding an extra item of food. All the food items must be repeated in the correct order. Anyone who misses one of the items is out of the game. The winner is the last person left in the game.
又如:1A/WB, P13: Speaking 2
BIG BREAKFAST GAME
Work in group of four to eight.
l&&&&&&& The first person says a sentence about his/her breakfast.
e.g.& ‘I usually have porridge for breakfast.’
l&&&&&&& The second person says the same sentence, but adds an extra item of food or drinks.
e.g.& ‘I usually have porridge and orange juice for breakfast.’
l&&&&&&& The third person says the same sentence, but adds a third item of food or drink.
e.g.& ‘I usually have porridge, orange juice and ice cream for breakfast.
l&&&&&&& The game continues with each person in turn adding to the list of food and drink.
l&&&&&&& Each person must repeat all the previous items of food and drink in the correct order. Anyone who misses an item or forgets the correct order is out of the game.
l&&&&&&& When only one person is left in the game, the game is over. The person who could remember the longest list in the right order is the winner.
l&&&&&&& 排序和分类(ordering and sorting)2A: P11& Listening 2
New Integrated English Workbook provides pictures that they tell a story or conversation, but the pictures are in the wrong order. Listen to the story or the conversation and number the pictures in the correct order. Write the correct number in the boxes provided.
l&&&&&&& 比较(comparing) NIE 1A SB: P18/19
Language B& Adjectival phrases
Be careful! Sometimes, if y phrase in the wrong position or two phrases together in the wrong order, they will make a funny sentence.
Cf:& She’s the small woman in the red car with curly hair.
&&&& She’s the small woman with curly hair in the red car.
Cf:& He is the man in the corner with a smiling face.
&&&& He is the man with a smiling face in the corner.
Cf:& May is the secretary at the desk with big, sad eyes.
&&&& May is the secretary with big, sad eyes at the desk.
Cf:& Mr Wang is the teacher on the platform with glasses.
&&&& Mr Wang is the teacher with glasses on the platform.
l&&&&&&& 解决问题(problem solving)& 1A: P8
l&&&&&&& 分享个人经验(sharing personal experiences)& NIE Student’s Book 1A: Unit 3
如《新综合英语》每个单元的开始的Pre-reading(阅读准备):以双人活动和小组活动为主,使学生回顾已有知识,进行交互式语言实践,培养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合作学习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请看1A中第三单元的阅读准备活动:
1.Do you think there are any differences between clothes made for little children and clothes made for teenagers, apart from their size? Can you explain the differences?
2.If they were made in your size, would you like to wear the kind of clothes little children wear? Explain your reasons.
3.Do you choose your own clothes or do your parents choose them for you? Do you and your parents like the same kind of clothes?
4.How do people who sell and advertise clothes try to interest teenagers? How do they try to interest teenagers’ parents?
l&&&&&&& 创造性任务(creative task)& 1B: P99
2) Pica, Kanagy, and Falodun (1993) 根据任务完成时的交互特点分为五类:
l&&&&&&& 拼图任务(Jigsaw tasks): 小组中每人讲一段故事,全小组讲完整个故事。
如我们可以将第一册第一单元的课文内容安排学生进行这种活动,全文共分七段,每人一段,整个故事由七个学生完成:
Student 1:
I’m a soldier from Brazil. I protect and serve my community. Without the army, the community could not survive. We have thousands of enemies just waiting to kill us. We have to attack first, or die.
Student 2:
I always wake at sunrise. There are millions of us in the camp. At night we stay close together, with our queen and the young ones in the middle. We are safe like that.
Student 3:
First, I must eat. Soldiers don’t carry and store the food—that’s not our job. We go down the campsite and have a good breakfast. You can’t fight without food inside you. Then we get ready for the day’s march. We are very hardworking. Every morning, we march for about five hours, rest in the middle of the day and march for another three house in the evening.
Student 4:
My job is hard and dangerous. Soldiers must always have courage. We never show fear. We have weapons—great biting jaws and a sting which can kill. To protect the young ones, we form two lines, one on each side. The nursemaids hurry along between the lines, carrying the eggs.
Student 5:
Other ants carry the queen. She is very big and fat and it takes hundreds of them to carry her. During rest times, we form a circle round the community. We face outwards and we keep watch. If anything attacks us, we fight. We are loyal to our queen. Every day, thousands of us die.
Student 6:
Our other job is killing for food. Usually, we eat big insects, such as cockroaches. These insects are unpleasant and harmful, so we are helpful. Humans and other animals are pleased to get rid of them. We run quickly over them and sting them to death. We eat as much as we want and pass food along to the rest of the community.
Student 7:
Our column is about 14 metres across and we average a speed of 30 centimetres every minute. Most animals run away when they see or hear us coming, but sometimes, a large animal is unable to. For example, the people in the forest keep chickens. Often, the chickens are inside a henhouse and cannot escape. Millions of ants can easily kill a chicken. Then we have chicken for dinner.
l&&&&&&& 信息差任务(Information-gap tasks): 两组信息互相补充,你有我无、你无我有,互相协商完成任务。NIE Wb 1A: P23/27;& SB 1A Speaking P50/51
&&& HAPPY FAMILIES
Work in pairs
Student A should look at this page. Student B should look at the other page.
Read the following instructions before you look at the table below. Your school is doing a survey about people’s families. The table below shows information about four students.& It shows the names and ages of their grandfathers, mothers, brothers and sisters. The table is incomplete. The same table appears on the other page, showing the missing information, but none of the information which appears here. Do not look at both pages until you have completed the exercise. You and your partner must ask each other questions to exchange information and complete the table.
e.g.& Student A: What is the name of Don’s grandfather and how old is he?
&&&& Student B: Don’s grandfather is called Adam Wang and he is 64 years old.
Student’s name
grandfather
Brothers / sisters
Angela Lu (40)
Edward Zhu (62)
Mary Qin (46)
Thomas Zhou (69)
Jane (3), Ben (5)
& (Student B has the same instructions as student A.)
e.g.& Student B: What is the name of Don’s mother and how old is she?
&&&& Student A: Don’s mother is called Angela Lu and she is 40 years old.
Student’s name
grandfather
Brothers / sisters
Adam Wang (64)
Roy (9), Sindy (7)
Sharon Yang (36)
James Lin (6
Grace Liu (34)
l&&&&&&& 解决问题任务(Problem-solving tasks): 提供学生一个问题和一系列信息,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NIE SB 1A& Unit 4: Pre-reading 2, P41
What things would you need to take with you on a camping holiday in a remote area? In pairs, number the following items in order of importance. Write 1 next to the most important item, 2 next to the second most important item and so on. Be prepared to explain the order you choose.
A tin-opener __________&&&& a torch ___________&&& a tent ___________
An umbrella __________&&&& matches __________&&&& a radio _________
A newspaper __________
l&&&&&&& 作决定任务(Decision-making tasks): 为学生提供一个问题和多个结果,让他们通过协商、讨论做出选择。 NIE SB 1A& Unit 4: Pre-reading 2, P41
What things would you need to take with you on a camping holiday in a remote area? In pairs, number the following items in order of importance. Write 1 next to the most important item, 2 next to the second most important item and so on. Be prepared to explain the order you choose.
A tin-opener __________&&&& a torch ___________&&& a tent ___________
An umbrella __________&&&& matches __________&&&& a radio _________
A newspaper __________
l&&&&&&& 观点交换任务(Opinion exchange tasks): 学习者参与讨论、交换意见,不必达成统一意见。 (In every unit, the pre-reading provides such activities)
3) Richards(2001)进一步描述了任务的其他特点:
l&&&&&&& 单项还是双向性(one-way or two-way exchange)
l&&&&&&& 集中还是发散性(convergent or divergent)
l&&&&&&& 合作还是竞争性(collaborative or competitive)
l&&&&&&& 单一还是多元成果性(single or multiple outcomes)
设计任务时应该考虑的几个问题
《英语课程标准》(P29)提出了设计“任务型”教学活动时应该注意如下六点:
1.& 活动要有明确的目的并具有可操作性;
2.& 活动要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为出发点,内容和方式要尽量真实;
3.& 活动要有利于学生学习英语知识、发展语言技能,从而提高实际语言运用能力;
4.& 活动应积极促进英语学科和其他学科间的相互渗透和联系,使学生的思维和想像力、审美情趣和艺术感受、协作和创新精神等综合素质得到发展;
5.& 活动要能够促进使学生获取、处理和使用信息,用英语与他人交流,发展用英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6.& 活动不应该仅局限于课堂教学,而要延伸到课堂之外的学习和生活之中。
有效地开展各种课堂小组活动
&&&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作用发挥的好坏式教学成功的关键。教师是课堂教学的控制者、指挥者、管理者、促进者和信息提供者。开展课堂小组活动是课堂教学的一种常用形式。为了使小组活动能够取得预期的效果,需要精心设计、仔细安排、全程监控、事后要有后续活动,否则就可能流于形式,偏离既定的语言学习目标。由于小组活动的任务多种多样,其中有做游戏、角色扮演、完成项目、面谈、自由发表意见、信息咨询、类似拚图游戏的练习、解决问题、交换意见、讨论、辩论等。
III. TBLT课堂教学原则
1.& 知识与技能并重,突出强调培养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基础知识指的是语音、词汇、语法等知识;而基本技能指的是听、说、读、写、视觉和跨学科等能力。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密切结合“话题—功能—结构—真实任务”,培养“听、读”的接受能力与“说、写”的运用能力。
2.根据教材和课堂教学实际,适当调整教学内容
有的教材安排的科学合理,一般可以按部就班的进行课堂教学,如《新综合英语》系列教材的活动内容安排严格遵循了学生学习的一般规律,可以有条不紊地开展九项活动的教学:
&&& 1)Pre-reading (阅读准备):以双人活动和小组活动为主,使学生回顾已有知识,进行交互式语言实践,培养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合作学习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 2)Reading (阅读):阅读语篇材料真实、语言地道、信息丰富;注重培养学生的听力和阅读技能;激发学习兴趣、树立必胜信心;尤其突出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 插图风趣、版式醒目、图文紧密配合、活动精彩有趣、学生印象深刻、尤其重视创设“习得”环境并与“学得”有机结合。
&&& 提供具体指导,学生易学、教师好教,课堂活动丰富多彩、可操作性强。
&&& 3)Comprehension (理解):通过语言实践活动和真实的交际活动,使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培养分析、判断和创造思维能力,强调学生自己动脑动手,提升学生的多元智能,使学生具备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 4)Using Words (运用词汇):生词练习紧扣课文,形式活泼多样,并配有真实的语境,可有效帮助学生迅速扩充词汇量。
&&& 知识系统便于学习归纳;语境创设有利开展真实交际。
&&& 5)Language (语言):通过课文语境系统介绍语言结构,使主题、结构、语义功能和真实任务四者密切结合。
&&& 通过Over to you为学生提供使用新语言结构的宝贵机会。
&&& 再通过Over to you针对不同情景,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语言实践机会,深刻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
&&& 6)Reading, Listening, Writing (读、听、写):任务型教学活动设计使学生通过“听、读”输入信息,再通过“写”完成输出信息的任务,自然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以满足信息时代对人才的发展需要。
&&& 7)Speaking(说):与单元主题有关的真实交际任务,通过双人或小组活动展开对话、讨论或辩论,启发思考、鼓励创新、培养语感。
8)Writing (写):依据所学材料,先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按要求写作。
&&& 9)Summary(总结):及时总结回顾,使知识得以强化和系统化;再通过教师用书所提供的测试题目和听写材料做好本单元形成性评价。
&&& 但更多的教材在教学中则需要进行如下调整:删除、改编、调整、增补。教材进行调整的原则是1)按照教学大纲要求;2)依据学生接受能力;3)根据教学时间分配等。
3. 将更多的语言实践的机会给于学生,以学生为中心(learner-centered),教师为主导(facilitator)
Language (语言):通过课文语境系统介绍语言结构,使主题、结构、语义功能和真实任务四者密切结合。并能够针对不同情景,通过Over To You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语言实践机会,深刻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
4. 以任务型(TBLT)为主兼顾其他教学方法
外语教学方法名目繁多,如“一字法”、“双向法”、“三维法”、“四会法”、“五步法”(复习—Revision、介绍—Presentation、操练—Practice、练习—Exercise、巩固—Consolidation)、3Ps(Presentation—practice—production)、整体教学法、分层教学法、张思中教学法(适当集中,反复循环、阅读原著、因材施教);章兼中教授提出的“情景、结构、规则、交际外语教学法”、王才仁教授提出的“英语双重活动教学法”、李庭芗教授提出的“辩证综合教学法”、张正东教授提出的“外语立体化教学法”等。
传统的语法翻译法(Grammar Translation Method)、20世纪30年代英国产生的“口语法”(The Oral Approach) (50年代改称“情景法”(Situational Language Teaching))、20年代美国产生了“直接法”(Direct Method)、40年代美国产生了“听说法”(The Audiolingual Methods)、60年代产生了“交际法”(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80年代产生了“自然法”(The Natural Approach),另外还有“全身反应法”(Total Physical Response)、“社团学习法”(Community Language Learning)、“暗示法”(Suggestopedia)、暗示法(The Silent Way)等;
&&& 世界著名教学法权威Richard教授在其2001年由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名著Approaches and Methods in Language Teaching一书中,还专门论述了“整体语言法”(Whole Language)、“多元智能”(Multiple Intelligences)、“神经语言学项目”(Neurolinguistic Programming)、“能力型语言教学法”(Competency-Based Language Teaching)、“合作语言学习”(Cooperative Language Learning)、“内容型指导法”(Content-Based Instruction)、“任务型语言教学法”(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等。
研究表明,目前还无法证明某一种教学方法比另一种方法在任何方面都好。因此,我认为教学方法的掌握和运用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根据教学需要,灵活地采取各种有效方法进行教学,这就要求老师应具备灵活的教学推论和应变能力。
鲁迅在谈到典型人物的塑造时,提出了“杂取种种人和成一个”的理论。我觉得,外语教学也不免杂取种种教学法合成一个最为适合自己课堂教学风格的教学方法。这就是英语语言教学界提倡的折中的方法。广州师范学院张国杨和朱亚夫也指出“在具体的外语教学实践中,采取什么教学方法应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根据学生、教师、教学设备、教学环境等情况的不同,选用一种最为适合的方法,以此为主,兼取各家之长,这样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新综合英语》中设计有Reading, Listening, Writing (读、听、写)这一任务型教学活动,使学生通过“听、读”输入信息,再通过“写”完成输出信息的任务,从而培养学生的接收信息、处理信息和提供信息的能力,以满足信息时代对人才的发展需要。
5. 积极加以引导,降低任务的难度
&&& 这里举一个借助图表在开展听力活动中传递信息的例子。先明确听的目的,带着目的进行听的训练:Now you’ll hear descriptions of two people:
A police description of a criminal.
A friend describing his cousin when you are going to meet.
Listen and fill in the table as much information as possible.
&&& --He is 37 years old, approximately 5 ft 8 in tall with short black hair. He is well-built and extremely strong. This man is dangerous and may attack without warning. He should not be approached by members of the public.
--She’ll be at the station at 5.30. She’s got long red hair and she’s very good-looking. She’s fairly tall—about 5 ft 8 in and very slim. Yes. I’m sure you’ll enjoy meeting her.
这里通过让学生听,使他们获取关键信息,这不仅降低了听力材料的难度,而且培养了学生捕捉主要信息的能力。从而在听的基础上培养了交际能力,因为学生听的同时既要捕获信息、又要处理信息、然后又要书面表达出来。反过来,如果要求学生听后准确地纪录每一个句子,甚至于每一个单词,并写出来,那么,学生就会感到十分困难,就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真实交际能力,这一点只要我们好好体会一下我们平时交谈中对对方话语的理解过程就不难理解了。
6. 重视学习过程,兼顾学习效果
近些年来,实用语言学家所关注的焦点已经由重视教育结果转向重视教育过程,重视学习过程即是重视学习的动态性;考虑学生的认知需求、兴趣和动机将学习任务与现实生活语言环境密切结合起来,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协商,促进学生的语言能力与交际能力的共同发展;让学生能够参加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去,只有这样才能取得较为理想的学习效果。
7. 鼓励学生进行合作学习(cooperative language learning)和自主学习(autonomous learning),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培养合作精神 to cultivate cooperative language learning
激发学习兴趣 to stimulate learners’ interests
强化学习动机 reinforce/enhance learning motivation
养成好的学习风格 to form the good learning style
8.&&&&& 综合运用多媒体教育技术,增强教学效果
包括报纸(设计版面、制作广告等)、电视(如进行天气预报)、网络(进行网上搜索信息)、各种教学媒体的综合运用。如听录音磁带、看教学录像、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等。(光靠一本教材是学不好外语的。)当然,如何利用多媒体技术,对新时期的教学工作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一方面受到学校条件的限制,另一方面对教师掌握多媒体技术并运用于教学实际、制作出适合课堂教学实际的教学课件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但为了增强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的多元智能,我们必须充分利用现代化技术。
IV.结束语
《英语课程标准》明确了“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总体目标、倡导了任务型教学途径,这为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新综合英语》符合国家新的《英语课程标准》的要求,能够体现新的教学发展趋势,是引导我国中学外语教学改革潮流的一套高质量英语教科书,它以“一切为着学生的终生发展”为出发点,精心设计教学活动、丰富教学内容,在众多的重点中学、外语特色学校和外国语学校的使用中,愈来愈显示出它的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它对学生的终生发展、对教师业务能力的提高、对学校外语教学的腾飞、对我国的外语教学和课程改革与创新必将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我本人作为《新综合英语》项目的管理、责编和参编者,愿与各位老师共同搞好这套教材的建设工作。另外,作为《中小学外语教研通讯》主编,我也希望在搞好教材建设的同时,与各位老师一道共同搞好我国基础教育阶段教学科研的共建工作。
&&& (注:本文是孙平华老师在北京市教育学会外语教学研究会2002年研讨会上的发言稿。)
论中学英语任务型主(话)题教学法
江苏省姜堰市第八中学/周刚
[摘要]本文分析了当前新课标下,在中学英语教学中实施任务型主(话)题教学法的理论基础、有效途径和方法等,进而指出这是一种符合《英语课程标准》要求,切合我国中学英语教学实际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新课标、中学英语、任务型主(话)题教学法
一、教学活动展示
这是当前新课标下高二年级的一节英语教学活动成果展示课。选用的教材是《牛津高中英语》(模块五、Unit 2)。Unit 2的主题是 The Environment ,其中Reading 的题目是 The economy or the environment --- must we choose ? 学生在学习了Reading 以后,结合课前一个星期老师布置的任务,先分组讨论,然后由各小组推出最有代表性、其方案也相对最切合本地实际的学生参加全班发言。发言的方式是,学生在视频展示台上,通过投影屏幕向全班师生展示、解释自己经过小组讨论、修改后的书面调查报告及解决方案,其中一些方案不乏实际应用价值。如:有的同学提出,抓经济发展不能忽视环境问题,比如政府要加强河道整治,管理好企业的污水排放问题,现在的河水太脏了;有的同学提出城区有的企业、浴室等使用锅炉,烟雾排放问题要妥善解决,其中一家钢铁厂每天一大早在学生们上学时,就已在烧锅炉,排放烟雾,过路人避之不及,建议政府应搬迁这家企业,这种企业不应建在城区。不少同学指出,应向广大市民倡议,不要乱抛乱扔垃圾,这是在人为地毁坏自身的生存环境,大家应从我做起,共同营造美好家园,等等。其中,不少同学还当场对发言者的报告提出了质疑和建议等。这节课气氛热烈,学生们普遍兴趣浓厚,因为这些都是发生在身边的、与大家切身利益有关的事情。当然这一切都基本上是用英语进行的。
这样的英语课堂正是《英语课程标准》的最好体现。(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指出:高中英语课程要特别着重培养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传达信息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
课前一周,教者已向学生布置了书面任务:针对当前本地区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损害、污染环境等问题,搜集素材、思考对策,并设法就某一问题提出相对可行的、符合实际的解决措施。也就是,任务(task) 的主题(theme)就是上述Reading的题目:The economy or the environment---must we choose ? 任务是:Trying to find out an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problem and offer a solution to it.
如今,环境污染问题每天就发生在我们身边,这其中大部分问题都与经济发展有关,少数与民众的素质有关,如乱抛乱扔等。这样的主题切合实际,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责任感、危机感,又具有实际应用价值。这类主题的开发,能使学生围绕主题,按照任务要求去主动学习、搜索、查阅和运用词汇,启发思维,培养其用英语做事、用英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高中阶段的英语教学中倡导运用任务型主题教学法,其可行性在于,学生到了中学阶段,已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英语综合知识、能力基础,口头表达能力也初步形成。其必要性在于,这也是中学英语教学与大学英语教学接轨的需要。目前,新一轮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在全国各高校正全面展开。正如刘润清教授所形象概括的:“社会需要说英语的嘴巴和听英语的耳朵”。重功能,重交际,重技能,实施以任务为基础的主题教学,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实现个性化教学,正是当前中学与高校外语教学中先进理念的体现。
二、相关理念阐释
1、主题教学法。主题教学法的理论基础是多元智能理论,其主要代表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所谓主题教学法是指在一定的专题(问题)情境下,以学生主动建构为活动主线,旨在促进学生多元智能发展的教学活动方式,是在传统词汇----语法教学方法基础上的提升。刘润清教授说,就是将课内、课外有机结合起来,将教与学有机结合起来,不分你我,课内课外连成一片;课内从不同侧面围绕一个学生感兴趣的、引人思考的共同主题,把听、说、读、写、译等语言活动有机结合起来,教学活动包括主题预演、以听和阅读为中心结合辩论、演讲、排演小短剧、写作文等进行的相关活动。
主题教学法应有“主题”,亦称专题或问题。其内容覆盖涉及多学科领域,渗透多元智能理论精神,目的是使学生在主题学习(探究、研究)的过程中,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多元智能和多种学习技能,培养多种解决问题的能力。然后将知识、技能、价值和创意思考结合起来,设计活动,让学生去进行活动,亲身去体验,使学生有机会应用已知的知识去寻求新知识,去解决生活难题,使学生逐步认识到学习是有意义的,进而引发他们的求知欲。主题教学法的基本特点是:从学生多元智能发展的实际需求出发;学习内容是跨学科的,且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需要多种智能、多种学习策略的参与;既是群体的,又是个人的;对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评价同等重视;强调体验学习的过程,从中发现、表现、强化优势智能;强调灵活运用知识,学会解决问题,善于创新;教学周期一般比较长,因此,我们应更多地应用阶段性任务型主题教学法。
主题教学需要开发学习主题。一般来说,主题的开发有以下三个基本的思考视角:即以学生的多元智能特点为中心,以社会为中心和以学科为中心。主题开发的基本标准是:1)要注重学生的个性特点;2)要融入多元智能理论的精神;3)要充分利用各种学习资源;4)要重视主题内容的现实性、适宜性、趣味性和应用性,使主题教学形式真正对学生的多元智能发展起作用;5)要重视与学科课程的统整,使主题教学与单学科、多学科或跨学科统合起来。
2.任务型主题教学法。任务型教学始于1979年N.S.Prabhu在印度高科技区进行的Bangalore Project。实验的假说是交际教学的强交际观(strong version)。此强交际观认为,第二语言/外语的习得/学得是交际活动的结果,而不是交际活动的目的;语言教学活动的目的应是沟通交际,而不是学习语言,学得语言只是交际的“副产品”。所以,交际教学法的强交际观主张寓学于用,让学生通过使用目的语而学得目的语。后来,任务型教学向弱交际观发展了。不过,向弱交际观转化的任务型语言教学与持强交际观的任务型语言教学都追求用语言做事。所以,用语言做事体现了任务型教学的本质特征。
《标准》倡导采用任务型教学方式,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逐步达到教学目标规定的要求。教师要在教学目标的指导下施教,使学生能在任务型教学方式下感受成功,并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情感体验和调整学习策略,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促进其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提高。任务型教学强调学习过程,教学的重点不在结果上,强调有目的的交际和意义表达,鼓励学生多开口,强调语言学习活动及其任务具有生活现实性,学习语言的目的就是在生活中运用语言,教学活动和任务遵照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的原则,强调语言学习是获得技能的过程。
《标准》还指出:英语教学中的任务是指有利于学生用英语做事情的各种语言实践活动。任务的设计首先应有明确的目的,实际上就是指要有明确的主题 。 在设计任务时,教师应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为出发点,要有助于英语知识的学习、语言技能的发展和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提高,要积极促进英语学科与其它学科间的相互渗透和联系,使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力、审美情趣、艺术感受、协作和创新精神等综合素质得到发展。
于永年教授认为,任务型教学是交际教学的发展,是它的变体。这一教学途径的基本理念是,利用真实的语言材料,在真实的交际活动中培养真正的交际能力。目前任务型教学的局限性表现在任务的真实性和学生学到的语言材料难以统一,学生在完成任务时往往感到语言材料不足,教学过程可变性大,教师难以控制,要求教师具有教高的语言水平和教学技巧。
对这种局限最好的弥补,不是取消任务型教学,而是实施以任务为基础的主题教学法,促使学生带着较为明确的主题/专题去主动收集、组织和利用材料,努力达到材料的形式和意义的有机统一,从而实现任务的真实性和语言材料的统一。张正东教授在《谈运用任务型教学的三个问题》一文中指出:通过用语言做事的动态练习,把语言知识、技能、文化、情感和情景组合为意念与形式相结合的整体,使学生整体把握语言,减少了零碎习得后的整合工作,提高了学生运用语言过程中的正确度和速度。这比直接法的“整句吞,整句吐”和听说法的“句型进,句子出”更为有效。而这种整合的最好途径就是采取主题教学法。
Nunan是较早研究任务型语言教学理论和实践的学者之一。他给交际性任务的定义是:“交际性任务是指课堂上学习者理解、处理、输出目的语或用目的语进行交流的各种学习活动。在这些学习活动中,学习者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表达意义上,而不是在操练语言形式上”(Nunan,1989:10)
Skehan也是近些年来研究任务型语言教学的学者之一。Skehan(199
提出“表达意义是任务的首要目的。”
要能体现意义,首先要有主题。只有“主题”统领下的“意义”,才是自然、自发的。一个主题范围内的意义,也才是相对全面和完整的。若干个主题所包含的意义内容则是极其丰富的。
三、有效实践途径
1、任务型型主题教学的特点
主题教学可以使任务变得相对集中,避免零散。零散的任务只能使课堂教学变得更加零乱,缺乏主题,尤其是大班化教学更需要相对集中的主题,这样可以避免一团糟。有了主题,可以使任务变得明确,尤其是贴近生活实际,符合时代主旋律,具有强烈时代感的鲜明的主题,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其强烈的参与欲,使“由教师要学生说”,变成“学生想说”,有助于激发学生思维,使学生逐步形成用英语积极思维的习惯。
2、主要途径
《现代汉语词典》对“主题”的解释有两层意思,一是文学、艺术作品中所表现的中心思想,是作品思想内容的核心;二是泛指谈话、文件等的主要内容。因此,要在日常英语教学中搜集、设计相关主题,并非随处可得,因为主题属于相对比较大的范畴。鉴于此,高中英语任务型主题教学法可以分成两类:一是任务型话题教学法,二是阶段性任务型主题教学法。
任务型话题教学法(课内任务型教学)。《词典》对话题的解释是:话题指谈话的中心。因此,话题的范畴要比主题大得多。《标准》的“附录四”设计了24个“话题项目表”,涵盖了从“个人情况”到“文学与艺术”的多个方面,每个话题还分解成若干个“小话题”,所涉及的内容极其广泛。所以,广大英语教师如能在日常英语教学中任务型话题教学法,则教学的准备与设计工作要相对容易些,这类教学活动大都可以在一节可内完成。
阶段性任务型主题教学法。关于任务型教学,笔者更倡导课内任务型话题教学与阶段性任务型主题教学的结合。课内任务的完成需要占用大量的课堂时间,且对教师的备课、课上小组活动的有效组织与进行都提出了较高要求,加之有些任务的系统性和延续性不太好把握,而适当让学生完成一些阶段性的任务则是很好的补充。阶段可以是几天、几周或几个月,由任务的内容、难易度等决定,阶段性任务相对更富有意义,更具有深度,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也更具有真实性,当然难度也大一些。如布置学生通过调查与讨论完成家谱(Family? Tree)的英文编写工作、共同制定班级公约(Class Pledge)、就学校或班级管理提出合理化建议等,都是很好的、能使学生感兴趣的阶段性任务。
参考文献:
1.教育部 ,2003,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
2.David Nunan,2001.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and Learning[J].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3.刘润清、戴曼纯,《社会需要说英语的嘴巴和听英语的耳朵》,《中国教育报》(日)。
4.张正东,2000,《中国外语教学法理论与流派》[M]。北京:科学出版社。
5.张正东,2004,《谈运用任务型教学的三个问题》[J],《中小学外语教学》第6期
6、社科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2002,《现代汉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
专业词汇术语库
目前国内仅存的最早提供免费聊天室的网站——湛江电信的碧海银沙聊天室,简称“碧聊”。为广大用户免费提供最高在线10人的语音聊天室(使用语音聊天功能需要安装插件),需要更多在线人数就要付费了。
is an open community of chatrooms. You can chat about anything you want, in public or private rooms. No account is required, and no special software. Just
and start chatting!
You can read more about
on , or get help in .
我喜欢的聊天室
从事英语教学的老师们经常用Word编辑试卷或备课做课件,常遇到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输入英语的国际音标,那么今天我们就来谈谈在Word中输入国际音标的方法。
国际音标字体目前我们可以找到以下三种国际音标字体:
1、潘悟云教授开发的IpaPanADD字体,在国内语言学界有普遍的应用,许多语言学者都使用该字体,建议大家使用该字体以利于学术交流。
网上下载地址是:http://www.eastling.org/resource.htm。
2、金山词霸是在国内电子词典中安装使用率很高的软件,当安装了金山词霸后,在系统的Fonts目录下便会有Ksphonet.ttf这样一个文件,这就是金山公司开发的国际音标字体,该字库仅有24KB。由于金山词霸的使用面非常广,所以用户会很容易找到这一音标字体。
3、国际音标标准化组织研制的SILDoulos IPA93字体,该组织开发的Silipa93.exe安装软件可以帮助我们安装该字体,Silipa93.exe的网上下载地址是:
http://antivirus.pchome.net/utility/lan/ime/4019.html。
把找到的字体复制到Windows的Fonts文件夹后,就能够在Windows中显示国际音标了。
在Word中插入国际音标时利用Word自身提供的插入符号功能来实现进入Word 2003,
1. 将金山词霸目录下的fonts文件夹下的ksphonet.ttf拷到windowsfonts目录下
打开word, 打开键盘上的Caps Lock,字体选择Kingsoft phonetic
你打打看,是不是出来的全是音标
,如果没有字库,请到这里下载:
选择菜单栏中的“插入→符号”命令,弹出“符号”对话框,单击“符号”标签,从字体下拉列表框中选择“Ksphonet”字体,选择需要插入的音标符号,按[插入]按钮就可以了。您也可以按[快捷键]按钮为要插入的符号设置快捷键,以便以后用键盘快速输入。
2. 利用Windows提供的字符映射表来实现单击“开始→程序→附件→系统工具→字符映射表”命令(如果您的系统上没有此程序,请运行“添加/删除程序”来安装,具体可参见Windows使用手册),打开“字符映射表”程序,并从字体下拉框中选择“IpaPanADD”字体,其中的字符就会显示出来,选中自己需要的音标符号,再点击[复制]按钮将它复制到Windows剪贴板中(如图2),然后到Word中按下[粘贴]按钮即可将此音标符号插入。利用字符映射表,不仅可以在Word中输入国际音标,还可以在其他字处理软件如:写字板、记事本、WPS中输入音标。
!!但是如果你想在其他机器上也能看这音标, 需要用同样的方法将字体安装.
3.如果你只是想输入少量的音标的话,可以试着在word打开 插入--特殊符号中找一找。如果你找不到,或者:
4. 安装专门为中国人输入国际音标而设计的GWIPA字体库,然后在使用Word时就可以像切换其他字体(如Arial、Wingdings等)那样轻松录入音标了!
好了,现在我们就一步一步来完成安装和使用:
1) 下载GWIPA国际音标字体库打包文件(内含字体库文件.ttf 使用说明和音标字符对照表);
2)用WinRAR解压,将GWIPA.ttf文件复制到系统盘的 windowsfonts目录下即可完成安装;
3) 安装完毕后我们就来研究一下如何使用:
首先,打开MS Word文档,在字体工具栏中找到“GWIPA”字体,这时我们输入的英文字母和其他的没什么两样,然后大家按一下键盘上的Caps Lock键,再试一试,我们会发现当在输入大写字母状态的时候文档中已经自动转换为了相对应的国际音标了。除了用Caps Lock进行切换外,还可以在正常状态下按住Shift键同时按字母键,也可以输出需要的对应音标来。
下面是键盘中26个英文字母转换后的国际音标对照表:
上面的对照表看似很复杂,其实你只要经过不超过10次的使用就完全能适应这种输入方法了,还等什么?如果你也经常要输入国际音标,就赶快来安装使用一下吧,说不定你会喜欢上它!
5.把音标转换为图片
找一个有音标的字典网站,如:
输入要查的单词,就会看到音标,按键盘上的"PrtSc"打印屏幕健(在小键盘区),就可以将图片复制到剪贴板,然后在Word中粘贴出来,利用Word2003的图片编辑工具栏中的“剪裁”将音标图挖出来。和其它的内容一起发给别人。这时就不用担心显示的问题了。
&&&视讯网今天为大家介绍一款在线文件处理平台: ,它提供堪称最完美的在线文件转换服务,能够在线对文档、图片、音频以及视频文件进行转换。能在多种文档格式(常用如html,txt,ppt,doc, pdf,rtf,csv,psd,xls,xhtml,xls等)、图片格式(常用如bmp,jpg,gif,tiff,ico,png等)、音频格式(aac、aif、aiff、mp3、ra、wav、wma等)、视频格式(3gp、asf、avi、flv、mov、mp4、mpeg、 mpg、rm、swf、wmv等)间进行相互转换;同时还提供在线视频格式转换和下载服务;能够发送高达1000MB的文件;是一项非常不错的服务。
创始人: Michael Arrington 马克·扎克伯格
公司:&& 脸谱网
成立日期:&&日
资产结构:&&由 Peter Thiel and Accel合伙人共同成立
雇员:&&32个在帕拉阿图,4个在
总部:&&帕拉阿图
马克·扎克伯格简介:
从外表上看,23岁的美国人马克·扎克伯格和刚刚走出校园的普通年轻人没什么不同。他穿简单的T恤、松垮的牛仔裤、阿迪达斯运动鞋,讲起话来甚至有点腼腆。四年前,扎克伯格还是一名默默无闻的辍学生,而现在他已经成为互联网界炙手可热的人物。作为社区网站Facebook的掌门人,他的身价据说已经超过30亿美元,他也因此成为世界上最年轻的亿万富翁。
“盖茨第二”
扎克伯格的人生就像一个电影剧本。他从小就表现出超常的计算机天赋,6年级的时候就开始编程。大学进入众人向往的哈佛,然后又毅然选择退学创业。不到4年的时间,Facebook已经发展成为当今互联网的一个奇迹。目前它的用户数量已经突破6000万,预计今年年底将扩大到2亿,而它的市值估计也已经高达150亿美元。
这个年轻的美国小伙子被人称为“盖茨第二”。的确,他的人生和微软公司创始人比尔·盖茨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两人都在19 岁开始创业,同样是哈佛大学的辍学生,同样年纪轻轻就赢得世人的尊敬。
1984年5月,扎克伯格出生于纽约的一个富人区。他的父亲是一名牙医,母亲则是一位精神病医师。他是家里唯一的一个儿子,在4个孩子中排行老二。10 岁的时候,他得到第一台电脑,从此开始了一段奇妙的电脑人生。
扎克伯格自学成才,学会了编程。高中的时候,他为一款MP3播放器设计了插件,这个软件可以识别用户的收听习惯,自动创建符合用户口味的播放列表。扎克伯格把这款软件上传到互联网上供人免费下载,他的才华很快得到了一些大公司的赏识,包括美国在线和微软等大公司都向他抛来橄榄枝。但扎克伯格最终决定以学业为重,于是他来到哈佛。
***黑客生涯
在哈佛,扎克伯格读的是心理学,不过他仍然痴迷于电脑。在最初的那些日子里,扎克伯格就已经表现出创业者所需要的大胆、自信以及能干的特质。
正是在哈佛的宿舍里,扎克伯格写出了Facebook的网站程序,他甚至还在这里尝试了一下黑客生涯。当时哈佛大学不像其他学校那样提供附有学生照片和基本信息的花名册。扎克伯格想为学校建立一个网络版的花名册,但学校以各种理由拒绝提供相关信息。“我只是想证明这事可以办成,”扎克伯格说。于是这位哈佛大一新生在某个夜里入侵了学校电脑的数据库,获取了里面存储的学生照片。
扎克伯格把这些照片放在他自己设计的网站上,后来这些照片的点击量超过了2.2万次。校方对他的行为非常不满,给了他一个“留校察看”的处分。扎克伯格最后向他的校友表示道歉,尽管他一直认为自己没错。他说:“我只是认为这些信息应该是公开的。”
“黑客事件”后不久,扎克伯格与他的两个室友莫斯科维茨和休斯一同创建了Facebook网站。他们花了一个星期编写程序,把网站定位为哈佛校友的联系平台。2004年2月,Facebook正式对外推出,它立刻横扫哈佛校园。当月底,就有超过半数的哈佛本科生成为它的注册用户。两个月后,Facebook的影响力已经遍及所有长春藤院校和其他一些学校。截至2004年底,它的注册人数已经突破了100万。
后来扎克伯格选择从哈佛心理学系退学,专心营运Facebook网站。他在2006年接受《福布斯》杂志采访时表示,促使他决定离开哈佛,是比尔·盖茨2004年在哈佛电脑课上的一席讲话。“盖茨鼓励我们利用课余时间从事某个项目,而当时哈佛也允许学生休学创业。当时盖茨开玩笑对我们说‘如果微软失败,我会重返哈佛’。”没有犹豫太久,扎克伯格追随前辈的道路,也离开了校园。
2005年春天,扎克伯格为自己的网站争取到了一笔1200万美元的风险投资。签完合同,扎克伯格从硅谷所在的帕洛·阿尔托开车前往伯克利,准备和朋友们庆祝一番。但他却在路上遭遇了人生当中一段惊心动魄的意外。
途中,扎克伯格在一个加油站下车准备给汽车加油。此时一名男子从旁边的树丛里跳出来,手里挥舞着一把枪,嘴里大声囔着什么。“他没说要什么,我想他可能是服用了毒品。”随后,扎克伯格退回到车里,毫发无伤地离开了现场。事后回忆起这段经历,他说:“我能活下来真是幸运。”
事实上,这段插曲就像扎克伯格的人生道路一样:前方充满未知,中间有曲折,但结果却好得出乎人的意料。
位于硅谷的Facebook总部更像是一间大宿舍。这里工作的400名员工可以免费享用食物和洗衣服务。他们很晚才出现在办公室,但在办公室待得也很晚,如果有派对的话则会走得更晚。
Facebook被人称赞为继Google之后出现的最伟大创意,但Facebook后面的那张年轻得还有些青涩的脸庞让人禁不住要问,这个23岁的年轻人是否足够成熟来驾驭一家公司。《华尔街日报》硅谷专栏作家斯威舍曾把扎克伯格称为“娃娃CEO”。当被问及扎克伯格是不是一个好的CEO时,斯威舍表示:“我不好说。我认为他还很年轻。”
但扎克伯格身边的人都说他很聪明,学东西很快。虽然这位20出头的CEO还穿着帽衫,也许不穿袜子,但他却在成长为一个成熟的企业家。和同龄人不同,23岁的扎克伯格像是一个战略思考者。
不过扎克伯格也会犯错。目前,Facebook主要靠广告和赞助盈利。去年,Facebook引进了“灯塔”项目,这个项目可以监测用户在购物网站的访问情况,并自动向用户的好友报告。用户们纷纷投诉认为这项功能侵犯了他们的隐私。比如要是有用户在网上给他的妻子买了一枚钻戒想给她意外的惊喜,但由于“灯塔”功能早已将他的这项购物行为传播给了他的亲友,这位用户想要制造惊喜的愿望也就泡了汤。
一开始,扎克伯格对这些抱怨视而不见,直到Facebook的3家主要广告商也威胁退出,扎克伯格才做出回应。他发表声明向客户道歉:“在这个功能的建立上,我们犯了很多错误;但在我们如何处理问题方面,我们犯的错误更多。”年轻的扎克伯格并不惧怕犯错,他在各种尝试中积累成功的经验。
扎克伯格的性格也影响了整个公司,使其与众不同。在新闻集团2005年以5.8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MySpace后,雅虎公司曾出价10亿美元想要收购Facebook,但被拒绝。
几乎每个主要的互联网公司都曾试图收购Facebook,但扎克伯格一直不为所动。这个年轻人到底在等待什么?有人认为他在等待更诱人的报价,有人则认为这只是他的计划与众不同。对此,他表示:“我只是想建立一个长期的东西。其他事情都不是我关心的。”
直到去年10月,微软公司宣布投资2.4亿美元收购Facebook1.6%的股权。按这个价位计算,创建才3年多的Facebook市值一举超过150亿美元。至于外界关心的公司何时上市的问题,扎克伯格在日前接受美国广播公司采访时表示,Facebook在2008年上市的可能性不大。他说:“不可否认,上市将给Facebook带来重大变化。但如果你要问Facebook何时上市,我的回答是既可能两年后,也可能是三年后。”
住在小公寓
在大多数同龄人才刚刚迈出大学校园,开始自己的职业生涯时,扎克伯格已经到达了一个别人难以逾越的高度。在接受《时代》周刊采访时,他谈到自己如何看待压力。他说:“我看过对乔布斯(苹果公司总裁)的一次采访,记得他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你从事了这样的工作并且处于这样的位置,那你就必须非常非常喜欢你的这份工作,否则一切就没意义了’。”
“做Facebook这件事情需要付出很多劳动,如果你不把这份工作当回事,或者认为它无足轻重,花这么多时间在它身上实在是不理智。但我却从中能够得到很多乐趣,因为我与一群志同道合的聪明人一起努力,我们来自不同背景,有过不同经历,思考方式也不同,但我们却创造出一个共同的东西。”
尽管身家已经上亿,但扎克伯格的生活仍然普通如同常人。他不买贵的衣服;他有一套一室一厅的小公寓,房间里有一张床垫,他就住在那里。他说自己曾在家里为一个女朋友下过厨,但结果很失败。
扎克伯格这样描述自己一天的生活:“我每天早上醒来,然后走路去上班,因为我住的地方离办公室大概有4个街区。到了办公室,我开始工作,和人见面,整天讨论各种事情。然后我又下班回家睡觉。我没有闹钟。”有传闻说,扎克伯格曾拒绝微软高层提出的约会,原因只是微软把见面时间定在了早上8点,而扎克伯格那会儿还起不了床。
在被问到他的年龄到底是一个优势还是劣势时,扎克伯格说:“可能是利弊兼有吧?我的意思是,像我这样的年龄肯定会缺乏经验和阅历。但也有一些事情是我敢做的,而一些上了年纪的人可能已经不能够敢做敢为。”
  Facebook是一个社会化网络站点。它于日上线。
  Facebook的创始人是Mark Zuckerberg,他是哈佛大学的学生,之前毕业于Asdsley高中。最 初,网站的注册仅限于哈佛学院(译者注:哈佛大学的本科生部)的学生。在之 后的两个月内,注册扩展到波士顿地区的其他高校(波士顿学院 Boston College、波士顿大学 Boston University、麻省理工学院 MIT、特福茨大学 Tufts)以及罗切斯特大学 Rochester、斯坦福 Stanford、纽约大学 NYU、西北大学和所有的长春藤名校。第二年,很多其他学校也被加入进来。最终,在全球范围内有一个大学后缀电子邮箱的人(如 .edu, .ac.uk等)都可以注册。之后,在Facebook中也可以建立起高中和公司的社会化网络。而从日起,任何用户输入有效电子邮件地址和自己的年龄段,即可加入。用户可以选择加入一个或多个网络,比如中学的、公司的、或地区的。
  据2007年7月数据,Facebook在所有以服务于大学生为主要业务的网站中,拥有最多的用户:三千四百万活跃用户(包括在非大学网络中的用 户)。从2006年9月到2007年9月间,该网站在全美网站中的排名由第60名上升至第7名。同时Facebook是美国排名第一的照片分享站点,每天 上载八百五十万张照片。这甚至超过其他专门的照片分享站点,如Flickr。
网站的名字Facebook来自传统的纸质“花名册”。通常美国的大学和预科学校把这种印有学校社区所有成员的“花名册”发放给新来的学生和教职员工,帮助大家认识学校的其他成员。
  网站对用户是免费的,其收入来自广告。广告包括横幅广告和由商家赞助的小组(2006年4月,有消息称Facebook每周的收入超过一百五十万美 元)。用户建立自己的档案页,其中包括照片和个人兴趣;用户之间可以进行公开或私下留言;用户还可以加入其他朋友的小组。用户详细的个人信息只有同一个社 交网络(如学校或公司)的用户或被认证了的朋友才可以查看。据TechCrunch(译者:硅谷最著名的IT新闻博客。)报道,“在Facebook覆盖 的所有学校中,85%的学生有Facebook档案;(所有这些加入Facebook的学生中)60%每天都登陆Facebook,85%至少每周登陆一 次,93%至少每个月一次。”据Facebooke 发言人Chris Hughes说,“用户平均每天在Facebook上花19分钟。”据新泽西州一家专门进行大学市场调研的公司“学生监听”在2006年进行的调研显示, Facebook在“本科生认为最in的事”中排名第二,仅次于苹果的iPod,和啤酒与性并列。
起步和发展
 Mark Zuckerberg在Andrew McCollum和Eduardo Saverin的支持下,于2004年2月创办了“The Facebook”。当时他是哈佛大学的学生。月底的时候,半数以上的哈佛本科生已经成了注册用户。其时,Dustin Moskovitz和Chris Hughes加入进来,帮助网站的推广,将Facebook扩展到麻省理工学院、波士顿大学和波士顿学院。扩展一直持续到2004年4月,包括了所有长春 藤院校和其他一些学校。之后的一个月,Zuckerberg,McCollum和Moskovitz搬到加利福尼亚州的Palo Alto市(译者:斯坦福大学所在地,硅谷的发源地),在Adam D'Angelo和Sean Parker(译者:著名的第一代P2P音乐分享网站Napster的创始人)的帮助下继续Facebook的发展。同年9月,另一个社会化网络站点 ConnectU的合伙人Divya Narendra,Cameron Winklevoss和Tyler Winlevoss把Facebook告上法庭。他们称Zuckerberg非法使用了他们在让他帮助建站时开发的源代码。与此同时,Facebook获 得了PayPal创始人Peter Thiel提供的约五十万美金的天使投资。到12月时,Facebook的用户数超过100万。
2005年5月,Facebook获得Accel Partners的一千两百七十万美元风险投资。日,Facebook从AboutFace公司手中以20万美元购得 域名,从此从名字中把The去掉了。网站当时进行了重大改进。据Zuckerberg称,目的是提高用户档案页面的用户友好性。 在这个月,McCollum回哈佛大学继续学业,同时仍旧以顾问的身份继续为Facebook工作,并在暑假来公司工作。Hughes则继续在剑桥市(译 者:哈佛大学所在地)履行他公司发言人的职责。日,Zuckerberg推出了Facebook高中版,并称这是最合乎逻辑的下一步。虽 然最初,这被定位为需要邀请才能加入的社区,仅15天以后,大部分高中的网络不需要密码也可以加入了(虽然Facebook账户还是需要的)。到10月 份,Facebook已经扩展到大部分美国和加拿大的规模更小的大学和学院。除此之外,还扩展到英国的21所大学、墨西哥的ITESM、波多黎各大学、及 维京群岛大学。日,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大学也加入了Facebook,至此,Facebook中共有超过2000所大学和高中。
日,应用户要求,Facebook允许大学生把高中生加为他们的朋友。约一个月后,日,《新闻周刊》报道 Facebook可能被收购,谈判正在进行中。据报道,Facebook拒绝了一个七亿五千万美金的收购条件,甚至有传闻收购价格达到了20亿美金。同年 四月,Peter Thiel、Greylock Partners和Meritech Capital Partners额外投资了两千五百万美元。5月,Facebook扩展到印度的印度理工学院和印度管理学院。6月,Facebook状告 抄袭其设计风格,要求赔偿十万美元。7月25日,Facebook增加了更多提高收入机会的功能。和苹果iTunes的合作 推广活动中,加入“苹果学生小组”的用户可以在9月10日之前每周下载25首单曲。这个推广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们在秋季学期开学前对苹果和 Facebook的服务都更熟悉和喜爱。8月,Facebook又加入了德国的大学和以色列的高中。8月22日,Facebook推出Facebook记 事本功能--一个可以加标签、嵌入图片、评论的博客服务。同时用户可以从其他博客服务中导入。日,Facebook对所有互联网用户开放,这引起了很多现有用户的抗议。但两周后,Facebook注册仍旧对所有拥有有效电子邮件地址的人开放。
日,Facebook宣布了一个提供免费分类广告的计划,直接和其他分类广告站点,如Craigslist竞争。这个被称为 “Facebook市场”的功能,于日上线。日,Facebook推出应用编程接口(API)。通过这个API,第 三方软件开发者可以开发在Facebook网站运行的应用程序。这被称为Facebook开放平台(Facebook Platform)。同年6月,和iTunes的合作继续为用户提供免费音乐单曲下载。7月,Facebook完成了第一次对其他公司的收购,从 Blake Ross和Joe Hewitt手中收购了Parakey(译者:Ross和Hewitt是火狐浏览器的作者,Parakey是一个被称为网络操作系统的平台)。7月24 日,Facebook聘用YouTube的前CFO Gideon Yu为CFO,替换了Michael Sheridan。8月,Facebook成为新闻周刊的封面故事。
日,微软宣布他们可能会收购Facebook的部分股份。据称Facebook被完全收购可能性不大,因为其创始人Mark Zuckerberg希望保持独立。
墙(The Wall)
墙就是用户档案页上的留言板。有权浏览某一个用户完整档案页的其他用户,都可以看到该用户的墙。用户墙上的留言还会用Feed输出。很多用户通过他 们朋友的墙,留短信儿。更私秘的交流则通过“消息(Messages)”进行。消息发送到用户的个人信箱,就象电子邮件,只有收信人和发信人可以看到。
2007年7月起,用户可以在墙上贴附件。之前,只允许文本内容。
礼物(Gift)
2007年2月,Facebook新增了“礼物”功能。朋友们可以互送“礼物”--一些由前苹果设计师Susan Kare设计的有趣的小图标。礼物从Facebook的虚拟礼品店选择,赠送时附上一条消息。收到的礼物以及所附的消息会显示在收礼者的“墙”上,除非送 礼者设定这个礼物是私秘的。另外,在墙的上方还有一个“礼盒”。用户收到的所有礼物都在礼盒中。公开的礼物显示送礼者的名字,私秘的礼物则显示“私人”。
另有一个“匿名”的选项。虽然所有人都可以看到礼物,但只有收礼者可以看到送礼者的名字和消息。这种礼物只在礼盒中,而不在墙上显示。
Facebook用户注册时免费获得一个礼物。以后的每个礼物一美元。最初推出时的礼物是有关“情人节”的。同年2月由此产生收入的50%捐献给 Susan G. Komen乳腺癌基金会。之后,Facebook每天推出一款新礼物,大多数都是限量版,或只是限期供应。用户个人主页会显示每日礼物的广告。随着 Facebook开放平台应用程序的出现,第三方开发的应用程序对1美元购买礼物的模式构成威胁。请注意,Zachary Allia(译者:一个第三方程序开发员)开发的“免费礼物”,与Facebook的官方礼物是不同的。
市场(Marketplace)
2007年5月,Facebook推出Facebook 市场。用户可以免费发布下列分类广告:卖二手货、租房、工作,等。供求两方均可发布。所有Facebook用户都可以使用这个功能。目前是免费的。
捅(Pokes)
Facebook提供一个“捅(Poke)”别的用户的功能,让用户可以给别人发送一个“Poke”。Facebook常见问题中这样解释: “Poke是你和朋友互动的一种方式。当我们设计这个功能时,我们觉得提供这么一个什么意思也没有的功能其时挺酷。用户们给Poke不同的解释。我们鼓励 你给它你自己的解释。”实际上这个功能的目的只是让用户能引起别的用户的注意。尽管很多用户确实用这个功能来引起别的用户注意,或说声“嘿”,但有些用户 仍把它理解为“性”的意味。这个解释造成了一个很热门的Facebook小组的产生--“Poke”够了,咱们干脆做爱吧。到2007年9月,这个小组共 有二十五万用户。
有时朋友之间会进行一种被称为“Poke仗”的游戏--两个用户间用“Poke回”功能,互相Poke来、Poke去。
另有一些衍生出来的新功能,如“X 我”,和“超级Poke”,让用户可以把Poke替换成任何动作。
状态(Status)
状态,让用户向他们的朋友和Facebook社区显示他们现在在哪里、做什么。Facebook让用户填入状态的提示是“(某某用户)正在。。。”,用户填入剩下的部分。在用户好友列表的“新近更新”区,显示这些状态。
活动(Events)
Facebook活动的功能帮助用户通知朋友们将发生的活动,帮助用户组织线下的社交活动。
开放平台上的应用(Application)
日,Facebook推出Facebook 开放平台。利用这个框架,第三方软件开发者可以开发与Facebook核心功能集成的应用程序。
最流行的应用程序包括:
顶级朋友:用户可以选择和显示他们最好的朋友
涂鸦板:一个图形效果的“墙”
我喜欢:一个社会化音乐发现和分享服务,包括音乐会信息和有关音乐知识的小游戏
甚至有象棋、拼字游戏之类的游戏出现。而第三方网站如进行Facebook应用数据统计的Adonomics,相关博客如AppRate、Inside Facebook、Face Reviews等等或应运而生或对Facebook应用青眼有加。
日,Altura 风投宣布“Altura 1 Facebook投资基金”,成为第一个只投资Facebook相关项目的风险投资。日,Bay Partners宣布成立“应用工厂(AppFactory)”,一个只投资Facebook应用的种子基金。
日,Facebook改变了他们对应用程序热度的衡量标准,更倾斜于那些有深度价值的应用。因为之前,衡量 标准仅以用户数为标准,使得那些高度“病毒传播”(译者:指极易于在用户间口口相传)但没什么用处的程序排名很高。著名IT博客Valleywag曾批评 Facebook 应用是“一大堆垃圾”。
截止日,共有超过4500个Facebook应用出现。
Facebook标识语言(Facebook Markup Language)
Facebook 标识语言是HTML的子集。Facebook应用的开发者可以用这种语言定制他们的应用程序的外观。
Facebook视频
与Facebook开放平台同时推出的,还有一个Facebook自己开发的应用程序--视频分享。用户可以上传视频、通过 “Facebook移动”上传手机视频,以及用摄像头录像。同时用户可以给视频中的朋友加“标签”。这一功能被认为会与MySpace的相关功能竞争。但 Facebook的视频只能在Facebook网络内观看。然而,一段发表在Userscripts.org上的Greasemonkey代码让用户可以 下载Facebook视频或将之转贴在其他网站。
Facebook的域模型
附图,用UML类图的形式,显示了Facebook系统所管理的信息。它提炼出了Facebook数据库中的实体、关系、字段。
比如,图中显示了有关工作、学校、信用卡、显示用户名等的字段。(黄色方框代表类)
请注意该图为概念类图,而不是具体实施的细节。如欲了解更多数据模型的细节,请参考Facebook查询语言(FQL)--一种类似SQL的查询语言的相关资料。
Facebook使用LAMP(Linux、 Apache、 MySQL、 PHP)作为技术构架。Facebook的一个技术构架工程师Steven Grimm在博客中写到:
几乎我们所有的服务器都运行开源软件。我们的Web服务器是Linux,Apache和PHP。我们数据库是MySQL。我们 使用memcached来保证网站的快速反应。一些后台应用Python、Perl和Java,以及一些gcc和Boost。程序员用 Subversion和git来进行代码管理。还有很多--象很多网站一样,从头到脚都是开源软件。
2006年随着MySpace被新闻集团收购,关于Facebook会被一家大的媒体公司收购的传闻出现。Facebook的 创始人Zuckerberg说过他不想出售公司,并否认了这些传闻。他已经拒绝了九亿七千五百万美元左右的收购价格,不知还有谁愿意出高出这个的价格收购 Facebook。分析师Steve Rosenbush猜测是维亚康姆(Viacom)。2006年9月,Facebook和Yahoo开始进行关于收购的认真谈判,价格约10亿美元。同年 10月,随着Google以16亿美元收购YouTube,有传闻说Google开价23亿美元欲从Yahoo手中抢购Facebook。
Facebook的董事Peter Thiel暗示,根据2015年10亿美元收入的估计,Facebook内部的估值是80亿美元。这一估值依据对与Facebook用户构成类似的维亚康姆的MTV品牌的估值。
2007年9月,微软向Facebook示好,欲以3-5亿美元投资该公司5%的股份。(译者:这使得Facebook的估值在60-100亿美元左右)其他公司,如Google也表示过类似兴趣。
facebook的网址是。任何人都可以加入,但是全英文操作。注册只需要一个email。facebook的用户不只是大学生,也有很多中学生和小学生,而且facebook上不仅有美国人,也有来自各个国家的,比如加拿大,中国,挪威,英国,等等。
李嘉诚6000万美元投资Facebook 或联姻Tom& &
12月3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香港首富李嘉诚近日对社交网站Facebook投资了6000万美元。
  据《华尔街日报》援引匿名人士的消息称,李嘉诚已对社交网站Facebook投资了6000万美元,同时还获得了额外6000万美元的投资权。
  该消息称,李嘉诚并不是通过和记黄埔和长江实业对Facebook进行投资的 ,而是通过旗下另外一家公司。
  据悉,是一名Facebook的投资者把Facebook介绍给李嘉诚基金会董事周凯旋(Solina Chau),从而促成了这笔投资交易。由于李嘉诚的投资,Facebook很可能与在中国展开合作。
  李嘉诚今年79岁,据《福布斯》数据显示,李嘉诚拥有资产230亿美元。今年10月,微软以2.4亿美元收购Facebook网站1.6%股份。
[font class=mw-headline]安全与隐私[/font]注册Facebook后的确认程序,必须输入用户的电邮地址以及其电邮密码,使Facebook方面能够自动登入该用户的电邮帐户以取得该其通讯录(即用户联络人的电邮地址),这样就能告知用户哪些朋友有使用Facebook。但是除此之外,Facebook会用这些密码来做什么其他的,则没人知晓。
“脸谱”商标再起争议 哈佛同窗一朝反目
美国第二大社交网站“脸谱”(Facebook)创始人、现年23岁的哈佛毕业生马克·朱格伯克又有麻烦上身。朱格伯克的前同事兼同窗阿伦·格林斯潘指责朱格伯克无权注册“脸谱”商标,并已向美国专利商标局递交相关申请。
  同窗反目
  在15日递交美国专利商标局的诉状中,现年25岁的格林斯潘要求撤消朱格伯克对“脸谱”商标的拥有权。
  格林斯潘认为,朱格伯克无权于2005年注册“脸谱”商标,因为“脸谱”这一名词已在两人的母校——美国哈佛大学里流传了几十年。此外,格林斯潘声称自己曾在朱格伯克之前用“脸谱”一词为自己的产品命名。
  据格林斯潘介绍,早在朱格伯克移师硅谷之前,哈佛大学的师生已开始广泛使用“脸谱”一词形容任何可以“有组织地”显示师生面孔的论文或电子书。
  格林斯潘还认为,就算“脸谱”一词可以被注册为私人商标,他也比朱格伯克更具注册资格。他曾于2003年9月为他研发的网络服务产品“家庭系统”(houseSYSTEM)插入一个名为“脸谱”的学生定位工具,而4个月后朱格伯克的“脸谱”网站才浮出水面。
  争抢“脸谱”
  格林斯潘对自己获胜信心十足。他在接受美联社采访时表示,自己手上掌握大量证据,其中包含他与朱格伯克之间的电子邮件。邮件内容显示,朱格伯克十分了解同窗的“脸谱”工具,甚至还考虑把它纳入“脸谱”网站服务系统。
  一名“脸谱”网站方面的代表拒绝对格林斯潘的举动发表任何评论。格林斯潘说,他从2006年起就再没和朱格伯克说过一句话。
  格林斯潘表示,如果朱格伯克舍得花“适量”的钱,他可以考虑撤消诉讼。不过,他真正希望做到的是在他自传的书名中合法使用“脸谱”一词。
  格林斯潘将于本月自掏腰包发行这本335页的自传。他希望书名可以叫作“一名哈佛学生的自白与‘脸谱’时代的创立”。他预见到享有“脸谱”商标权的朱格伯克不会同意为他的自传做广告,因此决定“为商标而战”。
———赵念渝在上海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演讲———
& & 世界语言强势:为何是英语
& & 上两个世纪英国和美国在文化、经济、军事、政治和科学上的领先地位使得英语成为准国际语言。英语正在越来越被看成一种国际交往的工具,它不再为一国或一个民族所专有,而成了一种中性的信息媒介。
& & 英语是当今世界公认的第一强势语言。综观英语的扩张历史,人们可以看出,它的强势地位的形成离不开英语国家先进的科学技术、遍及全球的金融和商品贸易、优秀的语言文化、具有献身精神的传教士以及与时俱进的政治体制等。历史证明,作为国家软实力之一的语言,它的成功地位取决于使用者的成功作为,而体现这种“作为”的恰恰是: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以及顺应并占据全球化潮头的国家的“无形的力量”———文化。
& & 1848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预言:“大工业建立了由美洲的发现所准备好的世界市场。”“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它必须到处落户,到处开发,到处建立联系。”1898年,著名的德国“铁血宰相”俾斯麦在回答一位记者提出的“什么是现代历史中的决定性因素”问题时,这位德国宰相只说了两个字:英语。
& & 历史的发展以惊人的结果印证了历史人物的预言。
& & 首先是世界经济的全球化。两次世界大战后,以美国为代表的第三次科技革命迅速展开,它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经济结构和生活结构的调整,也推动了国际经济格局的调整。随着冷战的结束,第二次全球化进程开始进入全方位发展的新阶段。一是资本、商品、技术和劳动力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日益频繁,参与国际分工的国家和跨国公司日益增多。到今天,全球货币市场每天的成交额达1万亿美元;500家公司控制着33%的全球国民生产总值、75%的全球贸易;世界上有7500万人就职于外资公司;美国境外至少有2500万人在为美国公司工作,其中1200万人来自发展中国家。二是发展中国家发展迅速,新兴经济体崛起。据世界银行的统计,2005年,中国和印度等10大新兴经济体均跻身世界经济前30强,国内生产总值总量为7.2万亿美元,占世界的16.3%。如果按购买力平价法计算,10大新兴经济体的国内生产总值总量占世界的33.2%,接近西方七国。三是经济全球化冲击并影响着各国文化的消长、开放与融合。其中突出的表现是,富国文化向全球的倾泻。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2000年发表的《人文发展报告》披露,美国大众文化主导了世界。1997年,好莱坞影片在全世界的票房收入超过300亿美元,《泰坦尼克号》一片独占18亿美元以上。据2001年8月以来的报道,《珍珠港》、《蜘蛛侠》、《超人》、《变形金刚》以及《哈利·波特》等在中国各地上映以来,均创中国进口片票房新高。英语还在互联网上享有独特的优势,90%以上的网络内容都是英语的。从新德里到华沙和里约热内卢,耐克、索尼等全球品牌的蔓延树立起新的社会标准。种种迹象表明,当今的文化传播已呈现出从富国向穷国传播的一边倒趋势。四是国际组织进一步增多,世界各国的相互交流日益频繁,而英语则几乎成为所有国际交流中的主要语言。五是政治全球化成就巨大,少数大国主宰世界的历史一去不复返,世界格局正呈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但起主导作用的仍是英语国家。
& & 其次,英语正以空前的速度在全世界普及。上两个世纪英国和美国在文化、经济、军事、政治和科学上的领先地位使得英语成为准国际语言。英语是联合国的工作语言之一。英语在许多国家和地区不是第一语言,就是主要外语。另外,英语在欧洲及日本是最普遍作为外语来学习的语言(32.6%)。英语作为第二语言和作为外国语这两种不同的使用法,说明英语正在越来越被看成一种国际交往的工具,它不再为一国或一个民族所专有,而成了一种中性的信息媒介。
& & 而在我国,外语以英语作为必修课的超过90%。我国从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推行英语等级考试,作为考查学生外语水平是否达标的要求。1978年恢复高考以来,特别是1983年以后,英语是文理科都必考的科目。以此为导向,我国的中学课程,英语几乎是铁定的必修课,如今还呈现低龄化的趋势,为了“不输在起跑线”,甚至连牙牙学语的幼儿也开始学习英语。由于高考英语的地位不可动摇,大学四、六级又与学位、求职挂钩,再加上英语的准“世界语”地位,如果没有大量熟悉英语的人才,在全球化的进程中会产生负面影响,因此,不管人们如何非议,英语仍然在我国占据着“不可动摇”的地位。
& & 语言传播的力量与问题
& & 语言是传播的第一手段,也是国家软实力之一,无论是政治,还是经济,或是文化,或是科技,或是思想理念的交流,首先要做的就是能熟练地运用语言在双方之间进行准确、到位的沟通和交流。
& & 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在一次讲话中强调指出:“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吸收和借鉴”的方法之一就是交流,交流的手段就是语言。30年来,在我国全方位的开放过程中,交流硕果累累。但不可否认的是,由于社会的浮躁心理,视交流的第一要素———语言为“敲门砖”,或是进门丢砖,或是急功近利,结果是劣质翻译作品横行,这不但有损我国改革开放形象,也有损译者个人的形象,归根结底,则有损我国软实力的形象。
& & 与改革开放前的新闻报道相比较,今天的国际新闻报道已经从观念和形式上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新闻观念的转变带动了新闻运作的改革。过去单向传播模式成为今天的多渠道交流;过去封闭僵化的报道成为今天开放、灵活、立体的报道;过去单一的平面媒体报道成为今天平面和网络媒体的“双管齐下”。
& & 但是,不论观念和形式如何千变万化,有一点是不变的,那就是传播所依赖的手段,也是传播最基本的要素———语言。语言是传播的第一手段,也是国家软实力之一,无论是政治,还是经济,或是文化,或是科技,或是思想理念的交流,首先要做的就是能熟练地运用语言在双方之间进行准确、到位的沟通和交流。能否做到这一点,实际上也反映了一个国家的软实力基本的强弱状况。
& & 可在这方面,我们显然还是有所欠缺的。主要表现在,社会的浮躁心理影响了一些人对所从事的语言工作的重视,只要粗通外语,随手就可以翻译或编译,这使得许多翻译出来的国外作品变成了不忍卒读的垃圾作品。随便翻阅现在的无论是网络的还是平面的媒体刊载的有关国际新闻的翻译或编译的报道,就可以找出相当多的事例。
& & 例如:某报刊登的散文中有这样一句话:“一个人在一本书的献辞里说———没有他女儿无穷无尽的支持和鼓励,他的书只要花一半时间早就写完了”(To my daughter Leonora without whose never-failing sympathy and encouragement this book would have been finished in half the time)。英语原文和中文译文显然不对称。其实这句英文的原意是:如果没有他女儿无穷无尽的支持和鼓励,他的书早就半路夭折了。
& & 再如,把“Wall Street really led the charge this year. God only knows if they’ll be on it next year. It really just depends on what the market does”(华尔街只负责今年的排名……)错译成“华尔街帮助他们积累了财富。天知道明年的排名是什么样,一切都由市场变化决定”。
& & 如果说这些作为社会新闻的文章的翻译因为其娱乐性或新闻生命的短暂性以及受众面有限而可以一笑了之的话,那么发生在2005年的两起因为错误的翻译而在国内外引起轩然大波的翻译事件就值得深思了。
& & 2005年5月上旬,中国新闻社驻香港记者根据香港当地报刊的新闻报道和分析文章综合成了一篇关于人民币升值可能造成影响的文章。四天后,该记者的这篇文章竟然在全球外汇市场引起了轩然大波。原来,某报社网络版拿到她的这篇报道后便派给了一位翻译,而这位翻译交出的译稿中说,中国已决定在一个月内和一年后分别让人民币升值1.26%和6.03%。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乱扔东西的英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