欠别人钱,别人却在微信关于欠款心情朋友圈泄露欠款个人信息,这样怎么能告吗

美容时被拍裸照 当心隐私被微信朋友圈泄露
小董和其他年轻人一样,习惯了每天通过微信与朋友们沟通。今年3月份的一天,她和往常一样打开微信,微信群中一张上身全裸的照片映入眼帘,下面还跟着很多人各种火爆的发言。正准备看个究竟,小董突然震住了——这裸照上的脸,不是别人,正是她自己!难忍怒火的她追查得知,发照片之人正是给自己做美胸保养的美容店店主齐女士……说到这微信朋友圈,在不少微友眼中,是个挺私密的空间,因为能看到自己所发信息的人,似乎都是“朋友”。殊不知近期来,乱用、盗用照片、个人信息的事情,在微信圈内比比皆是。在信息日益开放和多元的今天,新生媒介层出不穷,作为个体,每位公民应当注重他人隐私的保护,切勿将他人隐私信息胡乱传入公共媒介;同时,大家在网络平台上,也应注意自我信息的保护,避免自身隐私被侵权。正可谓那句老话:“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微信群中惊现自己的裸照女子状告发帖者获赔8000元小董很爱美,她和齐女士因以前都做美容行业而相识。后来小董虽然转行了,但始终很在意自己的美丽与健康。这天,听说齐女士的美容养生店里引进了一款新产品——胸部美体养生仪,小董便赶来一睹为快。两人聊得甚欢,最终齐女士同意以优惠价为小董办一个套餐,让她抢先体验效果。做胸部美体需上身裸露,齐女士每次都会安排小董在专用的封闭空间以保障隐私。几次体验后,小董感觉美胸的效果确实不错。齐女士在一起做保养时便提议,给小董拍照,记录她胸部的点滴变化。因为相识多年,小董没犹豫便答应了。新产品的推广并非易事,齐女士想尽各种方法,通过qq、微信、平面广告等多种渠道加大宣传。3月份的这天,恰逢微信群中一个顾客咨询该养生仪器的效果情况。为说服顾客,齐女士没多考虑,便将自己拍的小董的裸照未经任何处理,直接发到了微信群中。于是便出现了开头的一幕。小董看到后怒不可遏,以侵犯隐私权为由将齐女士诉至昆山法院。法官表示,隐私权是一种基本的人格权利,它是指自然人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宁与私人信息秘密依法受到保护,不被他人非法侵扰、知悉、收集、利用和公开的一种人格权。我国《侵权责任法》第二条中也明确,受法律保护的民事权益中包含隐私权。本案中,裸照显然属于个人隐私范畴,微信群虽不及其他网络平台的信息开放度高,但也是一个公共媒介,齐女士将她人裸照未经本人同意,也未做任何处理即发到微信群的行为显然侵犯了小董的隐私权。经法官调解,齐女士同意赔偿小董8000元,并在该微信群中向小董赔礼道歉。“我的照片被人冒用了”“白富美”直呼:打假,打假!杨小姐可以说是一个“白富美”,不仅人长得美,从事的职业也不错。她经常在微信圈内晒自己的美照和个人信息,加她的粉丝也越来越多,可谓网络红人。殊不知,网络红人也有烦恼,单单晒晒照片,就出事了。杨小姐平时喜欢在微信圈贴上几张生活中的个人美图,或在哪度假,或是在家中的惬意生活。突然有一天,朋友告诉她,有个微信上贴的照片都是杨小姐之前秀过的照片,而且,这个网友还用杨小姐的照片到处交友。杨小姐点击进去一看,可不是,这个人秀的所有照片都是杨小姐的,而且还称是自己的素颜照,让杨小姐简直无语。这样的事情一而再再而三的发生。就在今年5月2日小长假期间,杨小姐又发现有一个叫“李某某”的女网友盗用了她的图片在陌陌上交友,“李某某”用了杨小姐的照片后,果然粉丝量大增,不少人留言。杨小姐连忙将截图发在网上,直呼要“打假,打假”。和杨小姐有同样遭遇的网络红人还很多,不少红人将美照得瑟完后,经常遭遇“被盗用”。杨小姐告诉记者,她现在时不时会登陆一些网站,看自己照片是否被冒用,好在,她的照片都是很正常的生活照,“我的底线是他们不能盗用我的个人信息,更不能骗人。”微信、微博秀引出不少麻烦警方:在网上有些信息少晒当下,在微信、微博上秀美图,晒心情,已成为很多人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微信上有个段子:“微信是什么?上午,基本没动静。中午,晒胸,晒大腿,晒方向盘,晒幸福,晒飞机票,晒衣服,晒鞋子,晒包包,晒神器。应有尽有。晚上,晒各种饭局,酒店,K歌,酒吧夜店,求订位,求喝醉,求陪同,求偶遇……”但是,警方提醒大家,微信、微博是公共媒介,在上面秀美图,也要分场合,看内容。不合适的内容,建议别往上放,尤其是涉及到敏感个人隐私的,否则,容易带来不必要的麻烦。据了解,目前市公安部门陆续接到部分群众关于网络个人信息泄露的投诉,主要集中在个人照片遭恶搞、收到诈骗或促销短信等方面。警方表示,目前还没有相关的法律法规对网络环境、虚拟社会进行管制,未能完善对网民个人权利的保护及相关责任的追究,市民更应注意保管好自己的个人信息。“市民在网上晒的照片及其他信息,有可能被不法人员或不怀好意的人通过相关软件进行收集作为他用,如盗用其名义购买物品或生活照遭到恶意丑化等。再比如,很多家长喜欢把孩子的图片作为微博、微信头像,并且在微博、微信里提到自己孩子的名字,提到幼儿园或学校名字,图片经常会暴露自己居住的小区。其实犯罪分子以此很容易汇总出来孩子的名字、家庭住址、学校、相貌、家长从事的工作等信息。”因此,警方提醒市民,在网上发布信息时应慎重,须加强防范意识,文字图片中尽量避免泄露个人或家人朋友的姓名、住址、工作单位及电话号码等信息。律师也提醒网民,网络也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如果在网上随意盗用他人的图片,就可能侵犯别人的肖像权、隐私权乃至人格权。延伸阅读保护微信里的隐私这些建议值得看看如何安全地用微信秀真人美图、秀行踪、秀家居?警方建议:1,使用微信“找附近的人”功能后,若不希望别人通过这个功能把你“定位”,就要注意退出这一项时“清除我的位置信息”,避免持续曝光。2,在设置项,关掉“允许陌生人看10张照片”的隐私设置,避免陌生人利用你的照片进行犯罪活动。3,在隐私设置里关闭“把我推荐给QQ好友”、“通过QQ号搜索到我”、“通过手机号搜索到我”的功能,其他人只能通过微信号找到你。4,开启“加我为好友时需要验证”,类似QQ 的好友验证,避免不必要的骚扰。5,加好友后立即修改好友备注,否则别人下载了好友头像、换个相同名字来冒充好友身份,真假难辨。6,在微信聊天中尽量不谈及资金、财产等重要事宜。7,不要轻易打开发过来的网页链接,特别是在网页上要求输入账号和密码时,更要万分警惕,这可能是一个盗号程序。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相关阅读:
相关搜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最爱南京,最懂生活
苏州中心官方微信,
把吃喝玩乐装进爪机
江苏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官方微信
提供报警求助、政策咨询办事办证等警务服务
江苏女性温暖贴心的移动家园
同名查询、自助移车,关注南京公安官方微信
[责任编辑:damonge]
热门搜索:
盐城大妈开朋友车去菜场,返程时开错车,4小时后才发现。
连云港一男孩与继母闹矛盾,深夜路边与警察“斗智”。
淮安一男子抱着猫开车上高速,称和猫有感情不忍心把它留在家。
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买房十分重要,在买房时小心翼翼。
Copyright & 1998 - 2017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个人信息泄露有三种方式维权(图)_网易新闻
个人信息泄露有三种方式维权(图)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个人信息泄露有三种方式维权
  据新华社2月1日电新华社“新华视点”栏目1月11日播发了《你的信用卡个人信息“只花5毛钱就能在网上买到”?—银行信用卡信息泄露调查》报道,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相关负责人接受“新华视点”记者专访时回应,针对个人信用卡等信息网络泄露问题,我国将加快研究制订个人信息保护相关法律,加大对非法收集、泄露、出售个人信息行为的打击力度。监管部门还向社会公布了居民信息泄露举报渠道:公民可通过“12377”举报电话等多种方式维权,互联网公司有责任遏制非法个人信息交易。
  “新华视点”报道中披露,银行信用卡客户数据泄露现象颇为严重,通过QQ群、微信等网络工具,仅花费5毛钱,就能买到包括姓名、电话、地址、工作单位、开户行等完整个人信息的一条信用卡开户数据。这些被泄露的个人信息成为欺诈陷阱、骚扰电话的重要源头。
  “当前,网络个人信息泄露现象十分严重。”国家网信办网络安全局副局长杨春燕指出,特别是银行卡敏感信息泄露现象屡次发生,被一些不法分子利用从事违法犯罪行为,损害用户利益。“对此,国家高度重视,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据介绍,我国政府正从立法、立规及建标准、建技术保护手段等多方面,促进网络个人信息保护。杨春燕表示,网信办、工信部、公安部等有关部门将加快个人信息保护相关法律的研究制定,加快实施网络安全审查制度。“重点将加强对网络服务提供者的监管,加大对非法收集、泄露、出售个人信息行为的打击力度。”
  央行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第三季度末,我国累计发行信用卡4.36亿张。经互联网管理部门初步调查,信用卡信息泄露原因较为复杂,一是商业银行由于内部管理等原因导致信息泄露;二是持卡人安全意识不强等原因导致信息被盗;三是第三方机构在持卡人网上支付过程中,非法存储银行卡敏感信息导致信息泄露。
  “银行卡信息泄露可能涉及办卡、用卡、管卡等多个环节,监管部门需先认定在哪个环节出现问题,然后依法依规处理。”杨春燕说。
  记者调查也发现,在现实中,堪称“海量”的个人信息在网上贩卖,信息泄露倒卖的渠道繁多,甚至公民的医院就诊、网购记录、开房信息也曾以“几毛钱一条在出售”。
三种维权方式  个人信息遭到泄露后,消费者问责无门。对此,国家网信办提示,个人信息遭泄露后,公民可通过以下三种方式维权:
  按照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决定》,遭遇信息泄露的个人有权立即要求网络服务提供者删除有关信息或者采取其他必要措施予以制止。
  个人还可向公安部门、互联网管理部门、工商部门、消协、行业管理部门和相关机构进行投诉举报。“国家网信办所属的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将专职接受和处置社会公众对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的举报。”杨春燕说。据了解,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的举报热线为“12377”,网址为。
  消费者还可依据《侵权责任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通过法律手段进一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如要求侵权人赔礼道歉、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偿损失等。(据新华社2月1日电)
  延伸阅读
  个人信息“黑市”仍猖獗 垄断企业岂能不作为?
  据了解,国家网信办成立以来,已于2014年推出了“微信十条”新规,明确规定了即时通信工具服务提供者的个人信息保护责任:例如,QQ、微信等运营商必须保护用户信息及公民个人隐私,自觉接受社会监督,及时处理公众举报的违法和不良信息。
  “监管部门将继续坚持依法治网保护个人信息,个人也应提高意识主动维权。”杨春燕提示,广大民众要进一步提高个人信息保护意识,尽量不随意提供自己的个人信息。
  事实上,猖獗的信息交易“黑市”已使消费者付出惨痛代价。“个人信息的购买者中,不乏非法贵金属交易、民间借贷公司,社会风险极大。”上海华荣律师事务所合伙人许峰说。
  目前,记者在QQ群、微信及部分电子商务平台检索发现,不少个人信息“黑市”依然存在。仅在QQ群使用查找功能,搜索“银行卡信息”关键词,参与人数超过30人、交易较活跃的群至少有120个。在部分线上“文库”网站中,也仍有公开的银行客户电话数据。
  刘春泉认为,用户信息泄露涉及多个违法主体,作为源头的银行到作为传播渠道的互联网平台,以及信息的传播者和使用者均有责任。(据新华社2月1日电)
本文来源:新疆天山网-乌鲁木齐晚报
责任编辑:王晓易_NE0011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当前位置 & &
& QQ新型骗术层出 微信点赞小心泄露个人信息
QQ新型骗术层出 微信点赞小心泄露个人信息
10:32:48&&出处:&&
编辑:刘艺 &&)
让小伙伴们也看看:
阅读更多:
好文共享:
文章观点支持
当前平均分:0(0 次打分)
[04-04][04-03][04-03][04-03][04-03][04-03][04-03][04-03][04-02][04-02]
登录驱动之家
没有帐号?
用合作网站帐户直接登录当前位置:&|&&|&
加微信公众号可得免费巧克力?小心个人信息泄露
作者:刘薇&&
责任编辑:顾梦虹
&&&&讯 网上帮办 刘薇 即时播报 2月8日,许多天津市民的微信朋友圈中都出现了一条“关注微信公众号,免费获德芙巧克力”的推广信息。
  天上真有掉馅饼的好事儿吗?9日上午,市民杨女士向反应,她按照活动要求加了公众号,但是之后再联系就没有消息,更别提价值百元的那一大盒的德芙巧克力了。
  2月8日晚,杨女士收到同事的微信消息,内容大概是加微信公众号,可以获得德芙巧克力,而且全国包邮,中奖率百分之百。杨女士说:“反正加微信公众号也不花钱,我从网上查了,他说要送的巧克力价值100多元,免费送我肯定愿意要。”
  添加公众号后,按照要求杨女士填写了自己的个人信息,但公众号并未回复任何信息表示提交成功,或已收到申请的通知。9日上午,杨女士向网上帮办投诉,公众号没有按照按照宣传的那样,给她寄出巧克力。
  记者随即用微信添加该公众号,发现该公众号没有任何的品牌信息,而且平台上也只有一条“免费获德芙巧克力”的消息。经过多方调查发现该号码属于诈骗公众号,根本没有免费的巧克力送到市民的手中。
  上当的不止杨女士一人,市民陈先生也向网上帮办投诉称,他在向这个公众号发送完个人信息后收到验证码,不久后接到该公众号打来的电话,称他们与微信联合做活动,要求用户输入刚才的验证码,输入完毕后不久微信就掉线了。陈先生说:“当时我感觉不太对,觉得是这个公众号的问题。赶紧上线取消对公众号的关注。后来我从网上看到,这种诈骗账号会盗取用户的个人信息和绑定的银行卡信息。太恐怖了,幸好我手机没有绑定任何银行卡。”
  据业内人士测试分析,一般涉嫌诈骗的公众号都以“免费获得某优质产品”为诱饵,引导用户关注该公众号。用户在关注此类公众号的同时,骗子已经获得用户的账号。像bs5255这个账号,是通过让用户申请报名的方式直接获得了用户的家庭住址、个人手机号码、姓名等个人信息。之后向用户手机发送验证码,骗子再拨打用户的手机,说是他们和微信联合搞活动,为了防止一个人多次领取德芙巧克力,请输入“你刚刚收到的验证码”。用户说出验证码后,对方开始放音乐,让你耐心等待,另一边骗子早已盗取了用户的微信号。骗子盗取微信号的目的是骗财,如果用户绑定了微信钱包和捆绑银行卡,那么很有可能里面的钱都会被骗子盗走。
  杨女士很后悔自己已经将个人信息提交给公众号,她害怕骗子拿到个人信息,威胁到她的财产安全。
  记者随后联系到微信公众平台客服,要求举报该公众号。经客服调查发现,该号码已经被注销。客服建议,向该号码发送过个人信息的用户,尽量将原来泄露的信息进行修改,今后使用手机时谨慎一些,不要再随意泄露自己的个人信息。
&&&&【记者有话说】
&&&&事实再次证明,天上没有掉馅饼的好事。骗子正是抓住用户贪小便宜的特点,才设下这样的骗局,所幸杨女士和陈先生都没有经济损失。进入手机互联网时代,我们的生活都与手机息息相关。为了省去复杂的银行卡支付流程,许多正规手机软件都提供绑定银行卡、快捷支付的功能,但这也为骗子盗取我们的钱财提供了一些便利。希望网友能够保管好自己的个人信息,不要轻易泄露给别人,使自己蒙受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更多关于&微信;朋友圈;公众号;网上帮办&的新闻:
随着国庆、中秋假期接近尾声,全国铁路迎来返程客流高峰。
各地群众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度过国庆中秋长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最牛微信朋友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