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我国的中国青铜器全集pdf居于世界先进水平

[转载]礼在东方——简介我国青铜器文化[260P]
礼在东方——简介我国青铜器文化[260P]
青铜器是指以青铜为基本原料加工而制成的器皿、用器等。青铜,古称金或吉金,是红铜与其它化学元素(锡、镍、铅、磷等)的合金,其铜锈呈青绿色,因而得名。史学上所称的"青铜时代"是指大量使用青铜工具及青铜礼器的时期。保守的估计,这一时期主要从夏商周直至秦汉,时间跨度约为两千年左右,这也是青铜器从发展、成熟乃至鼎盛的辉煌期。由于青铜器以其独特的器形、精美的纹饰、典雅的铭文向人们揭示了先秦时期的铸造工艺,文化水平和历史源流,因此被史学家们称为"一部活生生的史书"。中国的古文明悠久而又深远,青铜器则是其缩影与再现。
& & 青铜器简史
中国古代的青铜文化十分发达,并以制作精良,气魄雄伟、技术高超而著称于世。奴隶主把青铜器作为宴享和放在宗庙里祭祀祖先的礼器。青铜器不是一般人可以拥有的,它作为一种权利和地位的象征、一种记事耀功的礼器而流传于世。
青铜文化在世界各地区都有发展,这是因为青铜作为工具和器皿的原料有其优越性:
首先,自然界存在着天然的纯铜块(即红铜),因此铜也是人类最早认识的金属之一。但红铜的硬度低,不适于制作生产工具,所以,在生产中发挥的作用不大。后来,人们又发现了锡矿石,并学会了提炼锡,在此基础上人们认识到添加了锡的铜即青铜,比纯铜的硬度大。经过测定红铜的硬度为布林氏硬计的35度,加锡5%,其硬度就提高为68度;加锡10%,即提高为88度。而且经锤炼后,硬度可进一步提高。
在中国古代人们已经能够准确的掌握青铜的含锡铅比例。可根据铸造期望的不同,按比例加锡、铅。《周礼__考工记》里明确记载了制作不同的不同合金比例:
六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钟鼎齐(剂)。
五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斧斤齐(剂)。
四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戈戟齐(剂)。
三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大刃齐(剂)。
五分其金而锡居二,谓之削杀矢(箭头)之齐(剂)。
金锡半,谓之鉴燧(铜镜)之齐(剂)。
一般加锡越多,铸好的青铜器就越硬,但同时青铜也会变的更脆。其次,青铜溶液流动性好,凝固时收缩率很小,因此,能够铸造出一些细部十分精巧的器物。最后,青铜的化学性能稳定,耐腐蚀,可长期保存。此外,青铜的熔点较低,熔化时不需要很高的温度。所以青铜器用坏了以后,可以回炉重铸。考古证明中国青铜器源远流长,其历史可以上溯到公元前三千年左右。大约二千年以前,自奴隶社会的夏代开始中国进入了青铜时代,到春秋时代结束。经夏、商、西周、春秋到封建社会的战国、秦汉,每一时期都有着前后承袭的发展演变系统。我国古代青铜器种类繁多、形制多样,包括:礼器、生产工具、兵器、车马器和其他用具。其中礼器又包括了时期食器、酒器、水器和乐器。
礼器:青铜礼器十分发达是中国古代青铜文化区别于其他国家古代青铜文化的一个显著特点之一,这也是中国古代青铜文化的本质特点。礼器的发达是由中国古代奴隶社会异常强大的“宗法血缘”关系决定的。人们对祖先、对神灵的崇拜远远超越了对于自身的认同。夏代已出现了青铜礼器。到了商代,特别是商代晚期青铜礼器已十分发展成熟,主要的器类都已具备,主要有食器、酒器、水器、和乐器。鼎是青铜礼器中的主要食器,在古代社会中,它被当作统治阶级等级制度和权利的标志。《史记--封禅书》记载:“(夏)禹收九牧之金(铜)铸九鼎”,从此九鼎成为王权的象征、传国的宝器。后来,“桀有乱德,鼎迁于商。”周灭商,成王又迁九鼎于洛邑(今洛阳)。春秋时期周定王元年(公元前606年)楚庄王伐陆浑之戎,陈兵于洛邑附近,定王派王孙满前去慰劳,楚庄王乘机探问九鼎的“大小轻重”,遭到了王孙满的有力驳斥:“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左传·宣公元三年》)。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问鼎”故事。目前考古发现的时代最早的青铜鼎是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的商代早期的青铜鼎。1939年安阳殷墟武官村出土的商代晚期后母戊(司母戊)鼎长方斗形腹,口沿上有两个直耳,腹下有四个圆柱足。腹部四周饰以兽面纹和夔[kui葵]纹,耳外侧饰以双虎食人头纹,足上部亦饰以兽面纹,并皆以云雷纹为地纹,神秘而繁缛。腹内壁铸有铭文“后母戊”三字,据此可知为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戊而作。形体巨大,高达1.33米,大长1.10米,宽0.79米,1994年经中国历史博物馆科技部与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进行标准计量,实测重量为832.84公斤,不仅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古代最重的青铜器。制作精美,系用多块陶内范和外范拼合浇铸而成,代表了中国古代青铜冶铸业的高水平和中国古代人民无以伦比的智慧与创造力。青铜鼎是在新石器时代广泛使用陶鼎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目前发现最早的青铜鼎出现于商代早期,即商二里冈文化期,历经各个朝代,一直沿用到两汉,乃至魏晋,是青铜器中行用时间最长的,因而变化也很大。属于商代的有圆鼎、鬲鼎、扁足鼎、方鼎等。商代用鼎制度,中、小型墓陪葬的一般是一具或二具。无论是殷墟或殷墟以外地区大都如此。但是王室的陵墓则悬殊甚大,商晚期殷墟妇好墓出土方鼎二、扁足方鼎二,大小不同的圆鼎三十二具,还有少数残破的碎片,可见中、小型墓和王室墓等级差别的森严。表现等级秩序明显的,是西周的列鼎制度。宝鸡竹园沟西周早期1号墓已出现大小相次三具一组列鼎,和另二具配合的鼎。奴隶主贵族等级愈高,使用数愈多,就是说享受肉食品亦愈丰富。据礼书的记载,西周时:天子用九鼎,第一鼎是盛牛,称为太牢,以下为羊、豕、鱼、腊、肠胃、肤、鲜鱼、鲜腊;诸候一般用七鼎,也称大牢,减少鲜肉、鲜腊二味;(但东周时诸侯宴卿大夫也可用九鼎);卿大夫用五鼎,称少牢,鼎实是羊、豕、鱼、腊、肤;士用三鼎,鼎实是豕、鱼、腊,(士也有用一鼎的,鼎实为豕)。
发展时期青铜器
商代早期、中期
公元前16世纪一公元前13世纪
商代早期和中期的青铜器是中国青铜器艺术趋于成熟的发展时期。以酒器为主的礼器体制初步建立,兵器种类增多。普遍装饰兽面纹样,构图渐趋繁密,线条峻深劲利。分铸技术的应用已较娴熟,制范、合范技术相当进步。这一时期的青铜器在黄河、长江的中游地区多有发现,奠定了青铜艺术鼎盛的基础。
鼎盛时期青铜器
商代晚期 西周早期
公元前13世纪—公元前11世纪
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青铜艺术辉煌灿烂。商代礼器的重酒体制臻于完善,满布器身的纹饰大量采用浮雕和平雕相结合的方法,精美绝伦。运用夸张、象征手法表现动物神怪的兽面纹空前发达,既壮严神秘又富有生气。纪事何铭文在商末出现。周初礼器沿袭商制,出现了向重食体制转变的端倪。铸记长篇铭文是西周青铜礼器的重要特点。
转变期青铜器
西周中期、晚期 春秋早期
公元前11世纪末—公元前7世纪上半叶
西周中晚期的青铜器形成重食的系统。列鼎制度、编钟制度和赐命作器之习已经形成。新器类出现,器形端庄厚重,纹饰多为动物变形,或流转舒畅,或朴质简率。作器铸铭盛行,多见有长篇铭文的重器。春秋早期的形制和纹饰是西周中晚期的自然延续。各诸侯国普遍建立青铜铸造业,水平不一,有的范铸技术略显粗疏,大国之器仍较精严。
更新期青铜器
春秋中期、晚期 战国
公元前7世纪下半叶—公元前221年
春秋中期至战国,青铜艺术的发展再次出同高潮。列国青铜器趋向成熟,区域特征明显,北方晋秦、东方齐鲁、南方荆楚的青铜艺术交相辉映。器物的生活实用性加强,礼器的功用逐渐消失。形制的创新,出现了许多谲奇精丽之器。以龙为主题的纹饰细密繁缛,人物活动的画像创造性地作为主纹出现。失蜡法和印模块范拼合法产生,镶嵌工艺绚丽工巧。铭文字体亦注重美化。战国晚期,青铜艺术趋于朴素平实。
秦、汉为青铜器发展史的余辉。
青铜器主要分酒器、食器、水器、乐器和兵器五大类。
&&&爵&&爵用于饮酌酒之器皿,是最早出现的青铜礼器。
爵的一般形制为:前有流,即倾酒的流槽,后有尖锐状尾,中部为杯形,腹侧有鋬(p&n),下配以三足。流同杯口之间有柱(柱可能为过滤之用)。
&&&角 (音 jue)
饮酒器。无柱、流,两端皆是尾。角同爵的容量比为四比一。目前发现最早的青铜角当推上海博物馆所藏的二里头文化期的异形管流角。&&
&&&尊&&高体,大型或中型容酒器。按其形体可分为:有肩大口尊、觚形尊、鸟兽尊等三类。
&&&壶&&盛酒之用。使用时间从商至汉代或更晚。
铺首:衔门环的底座,多为虎头、螭、龟、蛇等,起装饰壶身的作用。
&&&卣:(音 you)
盛酒器。盛行于商晚期及西周。
&&&觥:(gōng)盛酒器,真正器名尚不可知,称觥是约定俗成。出现于殷墟晚期,沿用至西周早期。
&方彝(y&)乃盛酒器。一般呈方型,出现于商代晚期。
&&&豆&&专用于放置腌菜、肉酱和调味品的器皿。青铜豆出现于商代晚期,盛行于春秋战国。山西保德县出土的商晚期带铃铜豆,是目前已知最早的青铜豆。
豆也属礼器的一种,通常成对出现。对于用豆数量的多少,古代也有一定的典章制度。《礼记·礼器》所载"礼有以多为贵者,……天子之豆二十有六,诸公十有六,诸侯十有二,上大夫八,下大夫六。"但是,出土和传世的青铜豆都较少,这可能和当时人们多用陶豆、漆豆和竹、木质豆有关。&&
&&&鼎&&青铜鼎有烹煮肉食、食牲祭祀和宴享等各种用途。目前发现最早的青铜鼎出现于商代早期,历经各个朝代,一直延用到两汉,乃至魏晋,是青铜器中使用时间最长、变化最多的器皿。作为饪食器,鼎并无特殊功用,但作为礼器,它却是统治阶级等级制度和权力的标志。古代社会,对于用鼎的数目,有相应的制度,称为"列鼎制"。据文献记载,西周时期天子用九鼎,第一鼎盛牛,称"太牢",以下盛羊、豕、鱼、脂、肠胃、肪、鲜鱼、鲜腊;诸侯一般用七鼎,也称大牢,减少鲜肉,鲜腊二味;卿大夫用五鼎,称少牢,鼎盛羊、豕、鱼、腊、肤;士用三鼎,盛豕、鱼、腊,士也有用一鼎的,盛豕。
& & 甗 (音yan
)为蒸饭器,全器分成上下两部分,上体用以盛米,古称"甑"(zh&ng);下体为鬲(l&),用以煮水,中间有孔通气。青铜甗在商代早期已有铸造,但为数甚少。到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已较多,西周末、春秋初尤为突出。甗是绝大多数殉葬铜礼器的墓中必有之器。
簋&&(音guǐ)盛放煮熟的稻、粱等饭食的器具。青铜簋出现在商代早期,但数量较少,商晚期逐渐增加。
商周时期,簋是重要的礼器。特别是在西周时代,它和列鼎制度一样,在祭祀和宴飨时以偶数组合与奇数的列鼎配合使用。据记载,天子用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元士三鼎二簋。出土的簋也是以偶数为多。
敦&&(音du&)是盛放黍、稷、稻、粱等饭食的器皿,由鼎、簋的形制结合发展而成,产生于春秋中期,盛行于春秋晚期到战国晚期,秦以后消失。其基本形制是上下内外皆圆,盖与器相合成球体或卵圆形体。
鬲&&(音l&)为炊粥器,青铜鬲最早出现在商代早期,大口,袋形腹,犹如三个奶牛乳房拼合而成,其下有三个较短的锥形足。袋形腹的作用为了扩大受火面积,较快地煮熟食物,但商代晚期以后,袋腹逐渐蜕化,且多数青铜鬲有精美的花纹,不宜于火煮,当为盛粥器。
盛水器,青铜盘出现于商代早期,盛行于商代晚期。
& & 匜 (音 yi)与盘配套洗手用,一人捧匜
一人捧盘盛水。
& & 鉴 (音 jian)大型水器 ,盛水也可盛冰
打击乐器,盛行于西周和东周。斜挂的钟称为甬钟,直悬之钟称纽钟。
打击乐器。由于商周时期的鼓绝大部分是木质的(难以保存),所以青铜鼓为数甚少。
& &铙和钲(音 zheng )同为打击乐器
&&&戈(gě)是商周时期兵器中最常见的一种,古称句(gōu)兵,是用以钩杀的兵器。
用于冲刺的兵器。矛体分锋刃和骹两部分。锋又分前锋和两翼;骹为插入木柄处。
钺(yu&)是具有征伐权力象征的权杖器,其中的异形钺为少数民族或北方传入。
戟(jǐ)是一种既可刺又可勾杀的双重性能兵器。
古代贵族和战士随身佩带,用以自卫防身进行格斗、可斩可刺的兵器,出现于西周。剑一般由剑身(有血槽)和剑把两部分组成,并配有鞘。史学上所称的玉具剑是指摽、首、格、剑鼻四处皆佩玉的剑。
以前的老古董商鉴别铜器,靠眼看、手摸、耳闻、鼻嗅、舌舔来加以断、推理,辨别其年代与真伪,这完全凭长期积累的实践经验。而现在的专家则拥先进的科学仪器,甚至可用激光测定。
可是作为一般的古铜爱好者,要识别一件青铜器的真假,到底该从何入手呢?应该掌握古铜器鉴别的要点。即锈色、手感和声响、花纹与款识、铜质与器式。
(一)锈色铜器经过几千年流传,至今大致有三种方式:入土、坠水、传世。行家们说:“铜器坠水千年,则绿如瓜皮,而莹润如玉;未及千年,虽有青绿而不莹;未入土水之传世铜器,其色紫褐,而有朱砂斑,甚至其斑凸起。”一般说来,流传至今的大多是出土铜器,由于铜质差别及各地土质、水质的差异,入土铜器的锈色也不尽相同,常见有绿锈、红锈、蓝锈、紫绣等。拿到一件铜器,先要用眼看,若锈色与器体合一,深浅一致合度,坚实匀净,莹润、自然,则为自然生成的锈色。若锈色浮在器物之上,绿而不莹,表皮锈,而且不润泽,刺眼,就是伪锈了;这时再做进一步的审定,把手搓热触摸器物,用鼻嗅手,定有铜腥味,因为千年古铜的无铜腥味的;还可用热碱水洗刷,伪锈就会脱落,若刷洗不下,再用火烤就脱落了;或者用舌舔,若有盐卤味,也是伪锈。
(二)手感和声响
用手掂量,若过轻或过得就要引起注意了,当然,这全凭经验。另外还可用手敲击实物,听其声响,若声微细而轻脆则可;若声浑浊,发出“嗡”音,则需提高警惕了。
(三)花纹和款识
这是鉴别铜器的一个重点,夏代铜器花纹简单;商代花纹则华丽繁缛,且多遍体生花;西周大致与商同,但后期趋向素朴;春秋战国的花纹则清新活泼,富于生活气息,秦汉重实用,花纹少且不及前代精细。另外,还可以从不同时代纹饰图案内容的改变来推断、判别。至于款识,则主要可从其字体加以辨别。商代字体规整,笔势遒劲大方,优美洒脱,后期多典雅秀丽的波磔体;周朝早期沿袭波磔体;春秋时书体有肥体和瘦体,还有形似蝌蚪的“笠斗文”,以及图案化的“鸟虫书”;战国金文字体大金不考究,但也有字体竖笔引长下垂,末端尖锐的“悬篆”雏形;秦朝统一了文字,通用小篆。掌握了这此若一件号称三代时的铜器上却出现了小篆字体,那就笑话了。另外,还可根据铭文字数的多少、内容来判定。
(四)铜质与器式
铜质的鉴别较简便,翻看铜器的是底,若出黄铜质地,则是伪品;足底若已伪制了铜色,用热碱水刷洗就能看到其本来面目。除要记清楚铜器的器式、名称外,还要了解什么年代铸什么铜器、什么样式的铜器是什么年代铸的。例如钫,钫是方形,盛器,是国末期出现的,若其按三代作工、锈色制,为伪品。再如鼎,各代皆有,但若有盖、短的鼎则不大可能是三代物品。
鉴别铜器,是一件繁琐而艰难的事,但只要掌握了要点,多看、多记、多思、还是能鉴别出真假的。
青铜器主要纹饰介绍
夔纹 表现传说中的一种近似龙的动物,说文:“夔……一足”。图案多为一角、一足、口张开、尾上卷。
有的夔纹已成为几何图形化的装饰。多作为器物上的主纹。
《说文》“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图案取传说中龙的形象。基本上有三种形式:屈曲形态,几条龙相互盘绕,头在中间分出双身。
  蟠螭(chi音吃)纹
形状象夔,张口,卷尾,《国语·吴语》“为虬弗摧,为蛇将若何”。韦昭注:“虬小蛇大”。图案以蟠屈的小蛇(虬)构成图形。
有的长翎垂尾,有的长尾上卷,头前视或作回首状。也有的鸟头上作仰起或下垂的高冠,这种形状的鸟纹,也通称为凤鸟纹。鸟纹多作为器物上的主题纹饰。
  蝉纹 大多数在三角形中作蝉体,无前后足,四周填以云雷纹。也有作长形,并有前后足的,中间再填以云雷纹。
  蚕纹 头圆,两眼突出,体屈曲状。多饰于器物的口部或足部。
  象纹 图案表现象的形态,有长鼻构成明显的特征,也有单以象头、象鼻为图案的。
图案表现为鱼的形态,有的鱼形象较呆板,有的形象生动。脊鳍与腹鳍各一个或两个。鱼纹常饰于盘内,反映器物装饰和器物的造型是密切结合的。鱼纹也常施于铜洗和铜镜上。
  龟纹 其状一般是刻画出龟的全形,在铜器中见到的不多,多施于盘内。
  贝纹 形状作贝壳状,将单独的贝壳连接起来组成图案。
  云雷纹
青铜器上的一种典型纹饰。它的基本特征是以连续的回旋形线条构成几何图形。有的作圆形的连续构图,单称为云纹;有的作方形的连续构图,单称为雷纹。云雷纹常作青铜器的地纹,用以烘托主题纹饰。也有单独出现在器物颈部或足部的。
  勾连雷纹 由近似“T”形互相勾连的线条组成。
  乳钉纹 青铜器上最简单的纹饰之一。纹形为凸起的乳突排成单行或方阵。另有一种,乳钉各置于斜方格中,称为斜方格乳钉纹。
& & 以下按照年代展示各个朝代的青铜器
管流爵&&夏
夏代晚期(公元前18世纪-前16世纪)
敞口弧沿,双翼上展,狭长的器身下设有假腹,上有数圆穿,假腹下接三棱形的足。器身一侧带有管形流,流上有2曲尺状装饰。腹饰简单的乳钉纹、弦纹。
爵和角都是用于饮酒的容器,但爵有流而角的造型则无流而具有若尾的双翼。此器形似角而带有管状的流,属于特殊形式的爵,非常少见。
镶嵌十字纹方钺&&夏
夏代晚期(公元前18世纪-前16世纪)
钺是古代的兵器。此器方形平刃,阑旁有两方孔,似用于皮条捆扎。器物中心有一圆孔,其周围用绿松石镶嵌卉纹六组,纹饰较为特殊。此方钺大而且重,使用不便,还有绿松石作镶嵌,当是仪仗用具。
&&商代青铜器
戉箙卣&&商
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1世纪)
高33.3厘米,口横15厘米,口纵13.7厘米
卣为容酒器。隆盖高缘,鼓腹下垂,圈足。劲纵向置龙首提梁,提梁饰龙纹。自盖到圈足置棱脊四道。器及盖上饰浮雕大兽面。器体兽面双目特别巨大,手法甚为夸张。盖沿、器颈、圈足上分别饰以不同形态的龙纹和鸟纹。
提粱纵向装置,与一般横向装置不同,利与盖的两侧挑出双角,以增强形体的气势。盖内有铭文“戉箙”两字。
兽面纹尊&&商
商代中期(公元前16世纪-前13世纪)
这件尊口部侈大,超过肩径,肩部丰圆突起,圈足较低,是商代早中期常见的式样。此尊的肩部有三个牺首,体现了商代中期铸造技术的发展。肩腹部兽面纹精丽工整,结构紧密,兽目及躯体上与方整齐排列的羽状纹饰更见绵密精细的气质。但整个图象仍有强烈的抽象感和神秘感,兽面的主干和地纹没有明显的区别。
商代早期(公元前16世纪-前13世纪)
壶是古代盛放酒的容器,沿用的时间很长,从商代直至汉代或更晚,其造型的变化也极其丰富复杂。这件小口长颈的壶是商代中期盛行的形式,壶肩上有两个穿,可见原来连有活动的提梁。器身有华丽繁密的纹饰,除盖上的卷体龙纹外,壶的肩腹部布满婉转流畅的纹样,极见精美。壶的圈足内有一个X形的铭文,为作器者的氏族徽记,十分难得,是青铜器中发现最早的铭记之一。
镶嵌兽面纹戈&&商
商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1世纪)
戈是商周兵器中最常见的一种,古称钩兵,是用于钩杀的兵器。其长度根据攻守的需要而不同,所谓“攻国之兵欲短,守国之兵欲长。”戈是东周时期才发展起来的,因此留存至今的以戈头部分最多见。这件戈的头部为三角形援,长方形的内部以绿松石镶嵌兽面纹,精丽工致,应当是礼仪中使用的兵器。
兽面纹铙&&商
商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1世纪)
铙是我国最早使用的青铜打击乐器之一,又称钟或执钟,流行于商晚期。它的形体似铃而大,口部呈凹弧形,器体横截面为阔叶状,两侧角尖锐,底部设中空短柄,可置木段以便手执。根据文献记载,铙是一种军乐,在退军时指示停止击鼓。
以两个相背的鸮(猫头鹰)合并为器形,盖为鸟首,首上有双耳,两侧的角作鸟喙,器腹作鸟身,饰有羽翼,器足为鸟足。器盖对铭1“徙”字。
小子省壶&&商
商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1世纪)
小子省壶是晚商时期十分著名的器物,它直颈,鼓腹微微下垂,仅在盖、颈和圈足上用单或双线勾勒出十分简单的龙纹,风格简洁质朴,与商代晚期繁纹缛饰、华丽至极的时尚迥异其趣。而壶的盖上和器内,却铸有内容相同的二十二字铭文,表明小子省受赏作器以资纪念。商代晚期青铜器上铸有铭文并不少见,但一般铭文都较短少,铸造长篇记事铭文是周人的习惯,并往往因之不饰花纹。小子省壶的出现,表明较长的记事铭文及其在纹饰上的相应简化并非周人的首创,只是在注重奢华外表的商代格外罕见而已。
兽面纹壶&&商
椭圆形壶,长颈,深垂腹,双贯耳、圈足。颈饰弦纹,身饰虎首、牛首二组兽面纹、龙纹,足饰云纹。
鼎方彝&&商
商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1世纪)
青铜的方彝出现于商代晚期,通常作长方形,带有四阿屋顶形的盖。此器的器盖各有1字铭文“鼎”,盖身装饰有多层浮雕的兽面纹,盖部的兽面纹呈倒置状,配合器身上大下小的造型,和谐贴切,体现了商人高超的设计思想。
侈口,束颈,鼓腹,两侧有兽形耳,高圈足。口沿下前后中央各一浮雕兽首。口沿下、腹、足各饰蝉纹、鸟纹、兽面纹、雷纹。耳内各铭1字。
戈父丁簋&&商
敞口,卷唇,深弧腹兽首耳。口沿下饰雷纹,前后中央各1浮雕兽首,腹、足各饰乳钉纹、雷纹、鸟纹。腹铭3字“戈父丁”,系戈氏为父丁所作之器。
兽面纹鬲&&商
鬲是炊粥器,亦可盛放肉食。青铜鬲最早见于商代早期,其形式自陶器发展而来。鬲侈口,唇边加厚,长颈,深腹袋状,下有圆缀形中空足,双立耳。颈饰兽面纹,上下皆饰连珠纹。腹饰卷角型兽面纹,兽目特巨,图案条纹粗旷,结构复杂,具有高度的象征意趣。
双耳厚大,方唇,深直腹上有6条扉棱,柱足。腹饰兽面纹,足饰三角云纹。腹内铭文“戈”是器主之族名。
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1世纪)
双耳高大,柱足粗壮,气势十分雄健。腹部饰精美的鸟纹和兽面纹,突出的扉棱既遮掩了铸造的痕迹,又具有相当的装饰性。鼎腹内壁铸有铭文“史”,表明其为商代的大族史所拥有。
鸟纹鼎&&商
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1世纪)
小立耳,方唇,深腹,圜底,三柱足。口沿下饰一周回顾式鸟纹,器形厚重,花纹精细,具有晚商铜鼎的典型作风。
龙纹斗&&商
商晚期(公元前13一前11世纪)
微敛口,平底,曲柄,尾部宽大,镂铸成两头龙纹,精美而别致。
商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1世纪)
斗是用于取酒的挹酒器,多作带有曲柄的小杯式样,如北斗星之形。这件斗微敛口,圜底,长曲柄,是商代晚期的形式。杯部饰直条沟纹,柄饰横条沟纹。柄背有1字铭文。
器形扁圆,微侈口,收颈,颈两侧有贯耳,垂腹,圈足。颈、腹、足各饰兽面纹。腹内底铸1字铭文。
敞口,长流,流口处有伞形柱,长尾,卵形腹。
亚其爵&&商
商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1世纪)
这件爵的造型和纹饰都极为精美,器形高大瑰伟,器壁厚重均匀,足部粗壮,具有端庄凝重的气派。除了腹部的兽面纹,流、尾部等部位都装饰精细的雷纹,装饰幅度很大,与雄伟的形制构成奇妙的对比,给人以华丽夺目的美感。
父乙觯&&商
商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1世纪)
觯是饮酒用的杯,初见于商代晚期,沿用至东周时期。它的形制有扁体和圆体的两种,往往带有盖。这件觯为扁体,纹饰精美,盖、腹、圈足均饰兽面纹,颈部为三角雷纹,其下还有鸟纹。盖和器身四周都有突出的扉棱,这是为了掩盖范缝美化器物而特设的附饰,是独特而巧妙的艺术构思。
兽面纹觯&&商
扁圆体,盖上有伞形柱,侈口,长颈,垂鼓腹,圈足。盖、颈、腹、足各饰鸟纹、兽面纹、雷纹。
龚子觚&&商
敞口,长身,圈足。身有扉棱。颈、腹、足各饰蕉叶纹、雷纹、龙纹。足内铸二字铭文。
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1世纪)
簋是盛放煮熟的稷、稻、粱等饭食的器具,它出现于商代早期,但数量较少。商代晚期,饪食礼器的重要性日益显露,鼎簋之属均有增加。这件簋的造型采用当时流行的无耳簋式样,侈口,束颈,鼓腹,圈足外撇。颈饰3兽首,颈、腹、足各饰蕉叶纹、鸟纹、乳钉纹,精细秀美,腹内底铸1字铭文。
兽面纹鬲&&商
小立耳,三袋状锥足。颈、腹饰兽面纹、雷纹。
父戊方鼎&&商
宽立耳,方唇,折沿,敛直腹,柱足。腹、足饰扉棱、鸟纹、乳钉纹、雷纹、兽面纹。腹内壁铸二字铭文。
商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1世纪)
殷墟晚期鼎的造型中出现了一种束颈、曲壁的新形式,此鼎即是其典型的代表。鼎的两耳三足安排十分妥帖,整个造型富于稳定感。在器物的颈腹部分别装饰对称的回顾式鸟纹和兽面纹,衬以细密的雷纹。纹饰线条深刻劲锐,范铸极精,使粗犷的兽面和精细的雷纹水乳交融,夸张而不失之狂野,精密而不流于琐碎,呈现出端凝、优雅的美态。
兽面纹鼎&&商
薄立耳,深直腹,柱足稍细。口沿下饰兽面纹,腹饰三角雷纹。器形不失稳重之感,纹饰精致典雅。
商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1世纪)
商代晚期,除了酒器有比较大的发展,在礼仪中起重要作用的鼎和簋也在青铜礼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制作格外雄伟精丽。此鼎体积虽小,但适应当时瑰伟雄壮的审美风尚,制作尤为厚重端庄,气度不凡。腹内壁铸一以钺斩人首形的象形字,为“刘”之本字。
斜角雷纹觚&&商
敞口,粗身联圈足,圈足有十字形镂孔。口沿腹间有一牛首。
兽面纹觚&&商
敞口,长身,束腰,高圈足。腹饰兽面纹、联珠纹。圈足有十字形镂孔,底有折棱。
兽面纹牛首尊&&商
敞口,内收颈,折肩,弧腹,圜底,圈足。肩饰透雕牛首铺首。腹饰外卷角形兽面纹,圈足有圆形镂孔。
兽面纹爵&&商
长流,短尾,流口处有1对较高的伞形柱。椭圆形腹,圜底,三刀形足外撇。是商早期爵向商晚期爵演变的过渡形式。腹饰兽面纹、联珠纹。
兽面纹扁足鼎&&商
厚唇,折沿,口沿上一对小立耳,弧腹,圜底,下有三抽象的龙形扁足,龙口侈张托鼎腹。腹饰兽面纹、弦纹。
云纹鼎&&商
敛口,厚唇,小立耳,深弧腹,圜底,腹下有3空锥足。腹饰1周粗疏的斜角云纹。
父乙觥&&商
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1世纪)
这是一件器形和纹饰都很别致的盛酒器。觥盖前端为一昂首而出的兽首,后端作牛首形,中脊为一小龙,前端兽耳后部各有一小蛇。器身周体饰凤纹,主凤特大,长尾逶迤,形态优雅。整器装饰手法纯熟灵巧
,是商代晚期中较为独特的作品。
四羊首瓿&&商
商晚期(公元前13-前11世纪)
瓿是一种食器.此瓿大口,短颈,广肩,深腹。肩部置羊首四具,间隔一鸟。腹部饰乳钉纹.圈足饰兽面纹,并有三方孔。整器体积宏伟,颇为壮观。
商晚期(公元前13一前11世纪)
觚是饮酒器。此器喇叭口,高圈足,中间细腰可以把手。头部饰三角形变形兽纹,中腹部饰两组对称的龙纹。尤为特殊的是在圈足上的曲角龙纹采用透雕的样式,装饰性极强,同时也显示出极为高超的铸造技术。圈足内铭有“黄”字,是作器者的氏称。
龙纹扁足鼎&&商
商晚期(公元前13一前11世纪)
鼎是青铜礼器中的大类,在古代社会里曾被用来"明尊卑,别上下",是统治阶级划分等级和权力的标志。鼎有烹煮肉食,实牲祭祀和宴享等各种用途。扁足鼎,传世和出土均很少。此鼎立耳、方唇、浅腹、圆底,下置三个龙形的扁足。每一个扁足既薄又宽,且两面都有繁密而遒劲的龙纹,龙尾斜卷成落地的支撑点,使整个鼎有稳定感,从而增强了造型的气势。鼎的腹部饰长鼻兽纹,图案结构别致协调。这件鼎从整体到局部的设计都很和谐,没有其它不必要的装饰堆砌,具有相当高超的工艺水平。
高30.9cm,口径16.3cm,重1.26kg。
觚高体细腰,大口外侈,圈足。颈部饰蕉叶纹,腰部上方饰蚕纹,腰与足饰兽面纹。圈
足上方有十字孔。
& & 足内刻
“癸”二字铭文。“”代表某一氏族的族徽,表明此觚是族为其父辈名“癸”者
所做的器物。
高14.2cm,口径19.7cm,重2kg。
圆腹,圈足,半圆形双兽耳,耳下各垂一小珥。颈前、后铸半浮雕对称二兽头,每三个
兽头两侧各饰一夔纹,圈足上饰双夔合成的兽面纹,均匀地构成了四组兽面图案。
& & 器内底铸铭文3行19字,合文1字:
& & 辛巳,王饮多亚
& & ,享京,邐
& & 赐贝二朋,用作太子丁。 。
大意是:在辛巳这一天,商王在厅中宴请众官员,随后又在京地举行祭享典礼。邐可能
因参与上述活动有功而被商王赏赐两串贝。为此作簋,用以纪念太子丁。
亚簋,通高22.4cm,宽26cm,重3.16kg。
簋圆体,有盖,盖顶正中有一圆握,上有二穿孔,握两旁各有一系钮,与二穿孔在平行
线上,深腹,腹两侧各有一兽耳,圈足较矮,且外撇。盖边、颈部及足上均饰夔纹组成的兽
面纹,颈部正背两面各饰一浮雕牺首。
& & 盖、器有对铭,3行16字:
& & 己亥,王赐贝,
& & 在阑。用作
& & 父已尊彝。亚(音贯)。
铭文记述,己亥这一天,王赏赐贝,在阑地。因此为父已做祭器。做器者的族名是“亚
此簋造型普通,纹饰简单,但商代带盖的簋较少,传为河南洛阳出土。章乃器先生捐献
乳钉三耳簋
乳钉三耳簋,通高19.1cm,口径30.5cm,重6.94kg。
簋圆体,口沿外折,鼓腹,腹上有三兽耳,高圈足。颈部饰目雷纹,腹部以鞭形雷纹作
衬托,饰乳钉纹。耳上兽首采用浮雕手法,雕刻精致,突出了装饰性,使三耳格外醒目。足
上以六夔组成三组兽面纹。
  商代三耳簋较为少见。
癸簋,通高12.7cm,口径12.8cm,重1.78kg。
簋侈口,鼓腹,圈足。通体以雷纹作地,口沿处饰蕉叶纹,颈部饰浮雕兽首及夔龙纹,
腹、足部饰兽面纹。
器内底有“癸”二字铭文。“”为族徽。铭文表明此器是为族名为“癸”的先辈做的祭
亚鸟宁盉,通高31cm,口径12.5cm,重3.86kg。
盉圆口,深腹,下有三袋形足。盉盖与颈有链相连,盖顶有一菌形钮。器身前有一管状
流,后有兽首鋬。盖、颈部饰兽面纹一周,流饰蝉纹,钮上饰火纹。
鋬内有铭文6字“亚鸟宁从父丁”。“亚”为官名;“鸟”、“宁”、“从”均为族徽;
“父丁”指死去的父亲名“父丁”者。铭文记载有“亚”这个职官身份的“鸟”、“宁”、
“从”三个族为其死去的父亲名“父丁”者做此盉。
矢壶,通高34.6cm,宽24.5cm,重6.49kg。
壶扁圆体,侈口,束颈,双贯耳,鼓腹下垂,圈足。从口沿至足部共有6层纹饰,一、三
、五层饰兽面纹,二、四、六层饰夔纹,双耳饰兽面纹。通体以雷纹作地纹,整体纹饰细密
& & 壶内底铸铭文“矢”字,“矢”为做器者的族名。
册方斝,高28.5cm,宽16.2cm,重3.12kg。
平口,平盖,方体,圆角,垂腹。平底,下有四个三棱尖足,足略外撇。盖顶上有一双
鸟形钮,鸟背向而立,盖上饰兽面纹。口两侧各有一伞形方柱, 柱上饰齿形纹及云雷纹,口
下饰叶纹一周。腹部四面饰兽面纹,间饰八个倒置的夔纹,腹侧有一兽形把手。足外侧饰蕉
叶兽面纹。该斝垂腹,重心下移,四足外撇,造型稳重。腹部以雷纹为地,上面平雕兽面纹
及夔纹,纹饰精美,细腻。斝体方者少见。
& & 器内底上的铭文“册”,代表族徽。
父已角,通高20.5cm,双尾间宽16.5cm,重1kg。
角口部双尾呈凹弧形,圜底,腹侧有一兽首鋬,三锥形足。腹饰兽面纹。
鋬内有铭文“父已”两字,表明做器者是为祭祀自己的父亲“父已”而做此器。
& & 父戊舟爵,商代晚期,通高23cm。
爵长圆腹,圜底,前流后尾,流侧有伞形柱,兽首扳,三锥形足。器身起扉棱,两面均
饰兽面纹,辅以三角纹和雷纹。流外侧有铭文“父戊舟”,一柱上有铭文“作尊”,表明“
舟”是这件青铜器的所有者,为祭祀“父戊”做此爵。
商周时期,“尊”既指一种盛酒器,又是对酒礼器的统称(共名)。此件器物的铭文“
尊”是第二种含义。
此爵的流与柱上分铸的铭文构成完整的内容,这在爵中十分少见。
子工万爵,通高21.1cm,宽16cm,重0.76kg。
爵圜底,有流,有尾,三锥足,口上有二菌形柱,腹上有一兽首鋬。口、流、尾下均饰
蕉叶纹,腹部饰兽面纹。
鋬内有铭文“子工万”。“子”为爵称,是贵族男子的称谓;“工”表示负责管理工匠
;“万”是族徽。此铭文表明“万”这个氏族是承担管理工匠之职的贵族。&&
亚方罍,通高60.8cm,宽37.6cm,重20.8kg。
罍方体,方口,有盖,直颈,肩部两侧各有一兽首衔环,鼓腹,正背两面各有一浮雕兽
首,腹部正面下方有一兽首鋬,方圈足外撇。盖、颈、腹、足上均有8条纵向凸棱,盖作屋顶
形,顶上有一钮。钮、盖、腹部饰兽面纹,颈、肩、足部饰夔纹。
& & 盖、器有9字对铭,盖铭2行,器4行:
& & 亚(音酗)者(音司)以
& & 大子尊彝
铭文大意是:为祭祀历代先王后妃及太子而做该器。“亚”是做器者的族名。
袢忻ǜ?8.3cm,宽4.8cm,重0.1kg。
矛由青铜柄和玉刃两部分组成。柄呈锥状,中空,两侧各有一系,一端有銎,另一端为
桃形,有槽,叶形玉刃镶嵌其上。柄饰兽面纹及叶形纹。
矛是古代的一种兵器。出现于商代早期,延续到汉代,是战争中常用的兵器之一。玉刃
矛不是实战兵器,而是用于礼仪之器。   
& & 青铜柄嵌玉刃矛保存完整者很少见。
亚盘,通高12.8cm,宽35.3cm,重4.24kg。
“盘”圆体,宽口沿外折,浅壁,高圈足。盘内饰龙纹,龙首硕大,双目凸起,双目间
有一锥形凸棱,龙尾绕盘一周,龙纹间隙饰夔纹。外壁饰菱形雷纹,并饰三只浮雕兽首。足
上有6条凸棱,以凸棱为中心饰三组兽面纹。盘内底龙首处有铭文“亚(音疑)”二字,“亚
”是活跃于商代后期至西周初年的一个部族的族名。
青铜器中的盘一般为承水器,多与匜、盉配合使用。其用法据《礼记·内则》载:“进
盥,少者奉槃(盘),长者奉水,请沃盥,盥卒授巾。”沃盥,即洗手,以匜或盉浇水于手
,盘则用来承接弃水,宴飨前后行之,也称“沃盥之礼”。此盘形体颇大,也可作盛水之用
。青铜器中的盘最早出现于商代早期,战国时逐渐消失。&&
勺,口径7.8cm,长12.3cm,重0.32kg。
兽面纹甗,通高80.9cm,口径44.9cm,重40.02kg。
甗侈口,双立耳,三蹄形足。颈、腹部起扉棱。颈部饰由夔纹组成的兽面纹,腹部饰变
形三角形夔纹。三足上部饰长有牛角的大兽面纹,下部饰弦纹三道。
此甗花纹精细,型体高大,为青铜甗中之较大者。&&
王生女方彝
王生女方彝,通高29.5cm,宽18.6cm,重4.65kg。
彝方体,平底,长方形圈足,足上有四豁口,屋顶形盖,盖上有一屋顶形钮。盖、腹、
足上出八条棱脊,饰兽面纹和夔纹。
盖内侧与器内底有对铭“王生女”。铭文标其所属,表明此方彝是王的外甥女称女的器
ㄐ毌父戊方卣
  ㄐ毌父戊方卣,通高38cm,宽21.5cm,重5.78kg。
  卣方体,斜肩,腹部平直,有盖,盖顶上有一屋顶形钮,有提梁,提梁两端各有一兽首
,盖、腹、足上均有8条纵向凸棱,肩部正背两面各有一浮雕兽首。盖饰兽面纹及夔纹,颈部
饰夔纹,腹部饰夔纹及兽面纹,足饰夔纹,通体无地纹。
  盖、器有7字对铭:
  ㄐ毌六六六父戊
  铭文大意是:该器是为去世的父亲戊做祭器,在做器时进行了占筮,得出的卦画符号是
“六六六”。“ㄐ毌”是作器者的族名。
  二祀其卣,通高38.4cm,宽36.9cm,重8.86kg。传1940年前出土于河南安阳。
  椭圆腹提梁卣。盖、颈、圈足、提梁皆饰夔纹,颈中部两面饰小兽头各一。
  该器外底铸铭文39字,盖及内底各铸“亚獏父丁”4字,是现存商代青铜器中铭文最长的
几件之一。外底铭释文如下:
  丙辰,王令(命)(音义)
  其兄(贶)丽,殷
  于夆,田雍。宾
  贝五朋。在正月,遘
  于妣丙,肜日,太乙(音是)。
  唯王二祀。既
  (音扬)于上下帝。
  (丽:《周礼·校人》“束帛丽皮。”《注》“两皮也。”指一对兽皮。兄(贶):即赏
赐。宾:金文通例,王派使者出使诸侯称“使”,被使者按例需对使者有所馈赠,馈赠称“宾
铭文大意是:商纣王命令其去夆地发布政令,在雍地田猎,并赠送夆地酋首一双兽皮。
酋首返赠其五串贝。时值商纣王二年正月丙辰日,举行肜祭,祭祀太乙的配偶妣丙的日子。
其对天上的上帝和地上的商王都作出了贡献。&
  这件铜器的铭文对研究商代晚期王室与周围方国的关系以及商王室的祭祀制度、殷国制
度、历日制度等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过去,有的学者怀疑这件卣的铭文是伪刻的。为此,我
院对该卣进行了X射线检测分析,经透视光片验证,器物铭文部分与器底及圈足是一整体,没
有焊接痕迹,可以排除伪铭的可能。&&
十字洞腹方卣
十字洞腹方卣,通高34.5cm,口径6.6cm,重3.54kg。
卣圆口微侈,长颈,方腹,圈足。有盖,盖钮作立鸟状。卣肩两侧各铸一浮雕卧鸟,双
鸟背向,尾上卷与卣的提梁相连。卣腹四面正中各有一方孔,形成四面穿透、内部相通的“
十”字形孔洞。卣盖、器腹和圈足上以细密的云雷纹为地纹,均饰以兽面纹。
此卣的腹部采用了奇巧的形式,器外部四面相通,器内曲折相连,两者结合,既有贮酒
之功用,又有观赏之效果,构思巧妙,匠心别具,反映出当时高超的青铜铸造技术。
贝鸮卣,通高17.1cm,宽14.2cm,重1.18kg。
卣为双鸮相背而立形,盖为鸮首,两侧各出一尖喙,顶有一菌形钮,器底下有四矮蹄形
足。腹部饰浮雕翼纹,颈部饰雕浮双兽首。
盖、器对铭“贝”二字。“”通箙,指箭囊。“贝”为族徽。“贝”表明器之所属“贝
”是一个武官氏族。
兽面纹大钺
兽面纹大钺,高34.3cm,宽36.5cm,重5.8kg。
形体厚大,器身方正,弧形刃,两角外侈,平肩,长方内。肩上有二穿,用来缚扎和加
固钺柄。钺体上方装饰三个带花蕊的圆形浮雕,间饰细腻的兽面纹,下方为兽面三角形纹。
钺体两侧镂空。
此钺气魄恢弘,造型与纹饰别致而和谐,雕刻细腻华丽,是青铜钺中的精品。
山妇觯,通高17.5cm,口径8.6cm,重0.66kg。
觯侈口,束颈,鼓腹,圈足。有盖,盖顶有一菌状钮。钮上饰火纹,盖面饰乳丁雷纹一
周,颈、足部饰夔纹。
器内底有铭文“山妇”二字。“山妇”即“妇山”,表明此器的所有者是以“山”之族
名作为自己私名的一位贵族身份的妇人。
三羊尊,高52cm,口径41.2cm,重51.3kg。
尊为大口广肩型,厚唇外折,细颈上有三道凸弦纹。肩部等距离地装饰三只高浮雕形式
的卷角羊头,间以回形纹为地的目形纹饰。腹部较肥硕,纹饰更为华丽,在回纹地上有三组
兽面纹,用夸张的手法突出了兽面上最能传神的眼睛,增加了肃穆庄重的气氛。圈足较高,
上边有两条凸弦纹,中间有三个等距离的较大圆形孔,这是商代铜器的典型特征之一,圈足
的下部在回纹地上饰有六组兽面纹。全器图案布局错综复杂,繁而不乱,是目前我国发现的
同类器物中之最大者。
这件尊是经过两次铸造而成的,先铸尊体,并在肩部相应的位置上预留孔道,然后在孔
道上再搭陶范,铸制羊头。这反映了三千年前我国先民的智慧与技巧,表现了当时冶铸工艺
已达到很高的水平。
从大口、广肩、低体、高圈足以及圈足上的三个大孔和繁缛的纹饰、华丽而又庄重的造
型等特点来判别,此尊应属于商代晚期器物,其时代相当于公元前十三世纪左右。
三羊尊造型端庄富丽,制作精美,是我国古代青铜器的佳作之一。
作尊彝尊,通高27.6cm,宽22.5cm,重3.35kg。
尊圆体,侈口,直颈,深腹,圈足外撇。腹部饰三层纹饰:上层饰四牛纹,牛曲腿而卧
,嘴微张,目视前方,二牛间各饰一个半浮雕兽首;中层饰四条锥形凸棱,间饰四只目纹,
目纹四周为四瓣叶纹;下层饰单首双身龙纹。
& & 此尊通体纹饰均采用半浮雕艺术手法,无地纹衬托。
  器内底有铭文1行3字:
& & 作尊彝。
  亚方尊,高45.5cm,宽38cm,口径33.6&33.4cm,重21.5kg。
  尊方形,侈口,肩上四角各饰一象首,象首间夹饰兽头,颈、腹、足均饰八条棱脊。兽
面纹和夔纹是其主体纹饰,以雷纹作地。
  口内侧铸铭文2行9字:
  亚(音酗)者(音司)以
  大子尊彞。
  铭文大意:亚族祭祀诸位王后和太子的宝器。
  尊是盛酒器,流行于商早期至春秋战国时期。方尊传世较少。传世的亚器有50件上下,
器型不一,有方簋、方尊、方罍、方爵和兕觥等,仅台北故宫博物院就藏有15件。70年代在
山东益都苏埠屯出土了几件带有亚铭文的青铜器,从挖掘的墓穴来看,规模都不小,其中一
座还是有四个墓道的大墓。加上众多的带有亚铭记的器物,说明它们所代表的可能是一个大
族。再从本器铭文看,能祭祀诸王后和太子的,也不会是一般的部族。此外,早年间苏埠屯
还曾出土过一些“亚器”,也有学者就此推测苏埠屯是亚族的墓葬区。
&&西周青铜器
龙纹壶&&西周
壶为西周时期最主要的容酒器。此壶直口,长颈,斜肩,鼓腹甚大,下承圈足。颈两侧设象鼻上举的兽首环耳,套铸有环。腹部有四等分界栏,界栏和圈足饰变形兽体纹,颈部和腹部界栏内均饰卷体龙纹。纹饰疏宽流畅,规整大方,造型典雅庄重,颇有特色。
青铜壶&&西周
此壶形体较小,铭文自名为饮壶,故为饮酒器。整器呈椭圆形,垂腹,圈足,盖顶有捉手。器、盖四边皆有勾曲的棱脊,盖沿和圈足各饰对称弯曲的蛇纹,器颈饰对称的鸟纹,盖面及腹部饰对称的变形卷体龙纹。全器以细雷纹装饰。
厚趠方鼎&&西周
此鼎为饪食器。口沿外折,双立耳,方腹直壁,由上向下渐有收分,下有四条细长柱足,四隅有棱脊。腹四壁均饰兽面纹,兽面纹长角下垂于两侧,体躯省略,图式稀见。内壁有铭文五行三十四字,记述王在成周之年,厚趠受到廉公馈赠的事迹。该器铸作精细,在宋代即已著录,流传保存至今,实属罕见。
妊簋&&西周
西周早期(公元前11世纪)
妊簋的圈足下设有四条象蹄形足,提高了器物的高度,是为了取食方便而进行的特殊设计,但与一般圆形器用三足的习惯有所不同,比较罕见。器身两侧设置象头形的双耳,长鼻翻卷如垂耳,极其生动。簋的腹部饰有百乳雷纹,是商代晚期盛行的纹饰,沿用至周初。
德鼎&&西周
西周早期(公元前11世纪)
德鼎是西周早期遗存的少数青铜大鼎之一。这一时期的鼎发现很少,在重视食器的当时,都是重器。德鼎的造型较商代晚期已发生变化,口部呈桃形,器腹微微下垂,平添沉稳的气质。鼎的花纹仍采用带地纹的兽面纹,但构图趋于简略,层次也不甚丰富,表现出周人独特的简约风尚。
凤纹卣&&西周
西周早期(公元前11世纪)
卣是西周前期最主要的酒器,数目倍于商,并且有多种式样的变化。这件卣纹饰特别精美,盖和腹部的回顾式大凤纹羽冠逶迤交缠,华美异常,范铸技术也十分精湛,是西周卣中难得的精品。此卣出土于安徽屯溪古越族的墓葬中,同出器物多为春秋战国之际的青铜器。在春秋战国之际越人的墓葬中埋藏有如此精美的西周铜器,显示了他们对先进的中原文化的仰慕之情。
父庚觯&&西周
西周早期(公元前11世纪)
父庚觯是圆体垂腹的觯,颈部饰蕉叶纹和分尾的鸟纹,腹部则为对称的凤鸟纹,昂首垂尾,华丽而精美。从西周初年起,鸟纹装饰逐渐增多,并常作为主题纹样,且形式日渐华美,尤以康王、昭王时代最为著称。
效卣&&西周
西周恭王(公元前10世纪中叶)
卣是古代用于盛放香酒之器,多装饰精美。这件器盖部和腹部都饰有华丽的凤鸟纹,凤首回顾,生动多姿,器物的颈部和圈足上也装饰有回顾的龙纹。此卣铸有铭文七行六十八字,记效因受到父亲公东宫转赐的天子赐品而作器纪念。
保卣&&西周
高盖沿,圈形捉手,垂腹,圈足,兽首提梁。
盖、沿下、圈足各饰龙纹、联珠纹、蝉纹。器盖对铭46字,记召公太保受王命伐殷东国五侯。
虎簋&&西周
西周晚期(公元前9世纪上半叶-前771年)
此簋的造型和纹饰均十分壮丽,微微隆起的盖部置有莲花形的捉手,优雅美观。口、腹之间稍稍内收,形成流畅的曲线。盖部、腹部、颈部和口部分别装饰连绵的波曲纹和交缠的兽目交连纹,气势雄浑,富有韵律感。在器物的盖和内底,分别铸有一虎纹,当是作器人的氏称。
师遽方彝&&西周
西周恭王(公元前10世纪)
彝为容酒器.此方彝两侧置有上卷的象鼻形双耳,较为少见。盖及器体饰变形兽面纹,口沿下及圈足饰兽体变形纹饰。盖、器各铸铭文六十七字,大意记载周王在王宫中举行酒宴,师遽向王奉献礼品,王命令宰利赐给师遽玉圭等物品,师遽因以作器,以答谢天子的赏赐。
史颂鼎&&西周
大立耳,垂腹,近平底,三蹄足。口沿下、腹和足上分饰变形兽体卷曲纹、波曲纹、兽面纹。铭文62字,记史颂受周王之命省视苏国。
德方鼎&&西周
西周早期(公元前11世纪)
西周早期的方鼎造型更趋浅腹,足部变得细长,这件鼎是这一时期的典型。鼎的铭文相当重要,共5行24字,记成王在成周洛邑祭祀武王,贵族德参与其事,受到成王赏赐,作器以记之。
晋侯苏编钟&&西周
西周厉王(公元前9世纪中叶)
编钟为成组的青铜乐器。该组编钟大小不一,大的高52厘米,小的高22厘米,都是甬钟。钟上刻有规整的文字,共刻铭文355字。铭文用利器刻凿,刀痕非常明显,铭文可以连缀起来,完整地记载了周厉王三十三年(公元前846年)正月八日,晋侯苏受命伐夙夷的全过程。1992年12月,上海博物馆从香港古玩肆中发现此套编钟14件,并抢救回归.后山西晋侯墓考古发掘出土了残存的2件小编钟,形制与14件晋侯苏钟相同,大小和文字完全可以连缀起来,证实上博从香港抢救回归的14件钟与此次发掘出土的2件钟原出同墓,此套完整的编钟数目应是16件。
齐侯匜&&西周
西周晚期(公元前9世纪-前771年)
匜为盥洗器。此器平盖,龙首鋬,四兽形足。通体饰较密的横条沟脊纹。腹内底有铭文四行二十二字,记齐侯为虢孟姬良女作匜。孟姬女是虢君之女,为齐侯夫人。在青铜匜中,以此形制为最大、最重。
青铜方尊&&西周
西周早期(公元前11世纪)
尊也是一种盛酒器,一般为圆形。这件尊为圆口方体。器上的装饰以兽面纹为主,肩部四周各饰有立体的大象,象鼻高高翘起,庄严中略带诙谐。尊的四角有镂雕棱脊,雕工精细。此器形体虽不大,而其气度则深厚雄健,仿佛大器。
鄂叔簋&&西周
西周早期(公元前11世纪)
簋是一种盛放饭食的器具,方座簋是西周初期开始出现的新形式。鄂叔簋方座下有一个小铃,至今保存完好,稍有晃动即会发出悦耳的声音。方座表面饰鸟纹,极工整。
& & 有盘鼎
有盘鼎,通高20.2cm,宽16.4cm,重2.26kg。
此鼎圆形浅腹,二直耳,三夔形扁足,足中部有隔似盘。颈部饰兽面纹带,兽面中间凸起一道扉棱,恰似兽面的鼻子。
在以往的考古发掘品和传世藏品中,带盘鼎较少见。此种形制的鼎在陕西省宝鸡市茹家庄西周墓中曾出土一件。
寓鼎,高26.5cm,宽22.2cm,重3.76kg。
鼎为深圆腹,三柱足,二直耳。口沿下饰兽面纹带,纹带的上列有一排旗状图案。
  内壁有铭文4行30字:
& & 唯十又二月丁丑,寓
& & 獻佩于王,王赐寓
& & 曼丝。对扬王
& & 休,用作父壬宝尊鼎。
铭文大意:在十二月丁丑这一天,寓献给王后佩饰,王后赐给寓美丝。为答谢王后的美意,特做此宝鼎,用以纪念死去的父亲壬。
史斿父鼎,通高41cm,宽19.5cm,重2.52kg。
此鼎口微侈,有立耳,分裆,实足。颈部饰列旗兽面纹,兽面中部附饰浮雕牺首。内壁铸铭文3行9字:
& & 史斿父
& & 作宝尊
& & 彝鼎。七五八。
记史游父做鼎。铭后所附数字是八卦符号,表明铸造此鼎时曾经进行过一次占筮。
嬴霝德鼎,通高10.5cm,宽8.3cm,重0.36kg。
此鼎平沿外折,深圆腹,二直耳,三柱足较短,腹饰二道弦纹。
& & 腹内铸有铭文2行6字:
& & 嬴霝德,
& & 作小鼎。
& & 做鼎自铭“小鼎”者,较少见。
堇临簋,高16.7cm,宽33.5cm,口径21cm,重3.66kg。
器圆形,侈口,大腹,双耳,圈足。双耳上饰兽头,耳身饰鸟头,长珥上雕鸟尾及足,腹前后各饰一大兽面纹,口及圈足各有一带漩涡纹,间以变体夔龙纹,中间有一凸雕兽面纹。
& & 器内底铸铭文1行8字:
& & 堇临作父乙宝尊彝
堇临是占有这件铜器的主人,堇临作这件铜器是为祭父乙。
  堇临簋腹部兽面纹简洁洗练,簋耳却十分复杂,生动的圆雕极为罕见。此簋原为清代内府藏器,曾藏颐和园。
顶卣,通高27.5cm,宽21.3cm,重3kg。
此卣为扁圆形体,盖顶隆起,折沿明显,圈形捉手。器身子母口,鼓腹,圈足有宽边。提梁两端之兽首似羊形,面饰蝉纹。盖与器身四面有较高的扉棱,盖面和器腹饰无地纹的分解式兽面纹,颈部饰相对回顾的卷尾夔龙纹,以浮雕兽首相隔。盖沿和圈足饰两两相对的四组以分尾夔纹组成的兽面纹。
& & 盖和器对铭,均4行17字:
& & 顶作母辛尊
& & 彝。顶赐妇
& & 于乃姑宓。
记顶为其死去的母亲辛做祭器。顶赏赐妇,说:“用来在你婆婆的宓庙(求子庙)中祭享。”
成周铃,通高8.5cm,宽6.5cm,重0.164kg。
此铃平口,顶上有半环形钮,铃身一侧倾斜,形成不平衡状态。体内有舌,舌碰击铃内壁时可以发声。
& & 铃正面有阳文2行4字:
& & 王铃。
& & 标明其为成周(洛阳)王室用铃。
鲁侯爵,高20cm,宽16.2cm,重0.76kg。
爵体略长而优美,流尾上翘,爵壁较直,无柱(唐兰先生认为:附柱,柱折后被磨平者。),鋬较小,饰有兽头,圆底,刀形足外撇。腹上下饰二层云雷纹带,中间隔以凸起的弦纹。
  尾部口壁内铸有铭文2行10字,是爵中铭文较长者。
& & 鲁侯作觝,甹,
& & 用尊臬盟。
铭文大意:鲁侯做了这个爵,用来放置祭祀父亲的庙里的酒和聘礼、盟礼。
荣簋,高14.8cm,宽28.8cm,重1kg。
簋为浅圆腹,平沿,高圈足。四兽耳,每耳的兽头均高出口沿,并有下垂的长方形小珥,小珥近地,上面雕饰兽尾、兽足,使耳与小珥在构图上成为一个整体。腹部饰圆涡纹和夔纹,夔作倒置状。圈足饰有四组兽面纹。
& & 簋内底铸有铭文5行30字:
& & 唯正月甲申,荣
& & 格,王休赐厥臣
& & 父荣瓒、王祼
& & 贝百朋。对扬天子
& & 休,用作宝尊彝。
铭文大意:在正月甲申这一天,荣到了这里。他是王的叔父,同时也是朝廷中的大臣,故称其为“臣父荣”。王赏赐他一个玉勺以及王用于祭祀的贝一百串。为答谢天子的美意,荣做了这件用于祭祀的宝贵的彝器。
团龙纹簋,高15.8cm,宽27.3cm,重2.24kg。
此簋侈口,圆腹,圈足。腹有二兽耳垂珥。腹饰浮雕团龙纹。龙张口,双齿外露,鼻上卷。龙纹两两对峙。圈足饰弓身卷尾蚕纹。通体以细云雷纹填地。
叔卣,高19.3cm,宽21.6cm,重2.82kg。
卣为椭方体,方口四角发圆,大腹,圈足,有盖,盖顶作喇叭形捉手。器颈与盖沿均四面铸有贯耳,两两相对,贯耳是穿系的地方。盖面与器颈部均饰兽面纹带,圈足饰细弦纹两道。
& & 卣盖内与器底有对铭,均5行32字:
& & 唯王宗周。
& & 王姜史叔使于太
& & 保,赏叔鬰鬯、白
& & 金、芻牛。叔对太保
& & 休,用作宝尊彝。
铭文大意:周王在宗周行祭。王后的史官叔被派出使太保,太保赏给叔浸过香草的酒、白色的青铜、经过豢养的祭礼用牛牲。叔为答谢太保的美意,做了这件宝贵的彝器。
伯盂,高39.5cm,宽53.3cm,重35.8kg。
此盂圆腹,卷沿,有二附耳,圈足。颈部前后饰浮雕兽首,兽首两侧饰夔首鸟身的变形夔纹,也称夔鸟纹。腹部饰宽叶纹,圈足上饰对角夔纹。
& & 盂内底有铭文2行15字:
& & 伯作宝尊盂,其万
& & 年孙子子永宝用享。
大意是说:伯做了这件宝贵的盂,希望后代子孙永远享用,并以此为宝。
微师耳尊,高25.7cm,宽23.2cm,重3.48kg。
尊为圆筒形,侈口,鼓腹,圈足。颈下与圈足上部均饰弦纹两道,腹部上下两周纹带均饰以双线勾勒的变形夔纹,夔纹带上下用圈带纹镶边。
& & 尊内底有铭文7行52字:
& & 唯六月初吉辰在辛
& & 卯,侯格于耳,侯休
& & 于耳,赐臣十家。微师
& & 耳对扬侯休,肇作京
& & 公宝尊彝,京公孙子
& & 宝。侯万年寿考黄
& & 耉,耳日受休。
铭文大意:在六月第一个吉日辛卯这一天,侯到了耳的住处。侯赞扬耳,赐给他十家奴仆。微师耳为答谢侯的美意,做了这件纪念先祖京公的宝贵彝器,希望京公的后代子孙永以为宝,并祝愿侯万年长寿,耳日日得到侯的好处。
  师旂鼎,高15.8cm,口径16.2cm,重1.92kg。
  鼎圆浅腹,腹倾垂,二直耳,三柱足。颈饰一周长身分尾垂嘴的鸟纹。
  器内壁铸铭文8行79字:
&&&唯三月丁卯,师旂众仆不
&&&从王征于方雷。使厥友引
&&&以告于伯懋父。在,伯懋
&&&父迺罚得、 顯、古三百锊。
&&&克厥罚,懋父令曰:“义,
&&&厥不从厥右征,今毋,
&&&其又内于师旂。”引以告中
&&&史书,旂对厥于尊彝。
(仆:指师旂管辖的一些人。友:这里指同事或下属。内:交纳、上缴。这里指交纳一定的罚款。)
  铭文大意是:这是三月的丁卯日,师旂因为他属下的许多仆官不跟王去征方雷,派了他的属僚引把这件事告到伯懋父那里。说:“在的时候,伯懋父曾罚得、显和古三百锊,现在没有能罚”。伯懋父命令说:“依法应该放逐像这些不跟右军一起出征的人,现在不要放逐了,应该交罚款给师旂”。
引把这件事告知中史写下来。师旂对扬这个判词,铸这件彝器。(唐兰释文解说)
  这件铜器铭文记录了西周中期军法处罚事件,反映了当时的法律制度,是研究法律史的珍贵资料。
&鼎,通高21.2cm,宽18.6cm,重2.04kg。
此鼎圆腹,折沿,有二立绳耳,三柱足。口下饰弦纹二道。
& & 鼎内壁有铭文5行26字:
& & 内史令事,
& & 赐金一钧,非余。
& & 曰:“内史朕
& & 天君。”其万年
& & 用为考宝尊。
大意是:内史命去向太后说:“内史仍然效忠于我太后。”内史赏赐青铜料一钧和一串玉珠。祈求万年长寿,此鼎用为祭奠其先父的宝器。
师趛鬲,高50.8cm,口径47cm,重48.8kg。
此鬲是传世品,表面经打磨上腊,颜色黑中透亮,器极精致美观。本器侈口,折沿,束颈,附耳,分档袋形腹有扉,蹄形足。全器纹饰由三种纹样组成,腹部以回形纹为地,上以凸起的六只巨大的回首夔龙纹为主体纹饰;颈部饰双首夔龙回曲纹带;附耳内外两侧均饰以重环纹。
器内壁铸铭文5行29字:
  唯九月初吉庚&&
  寅,师趛(音甘)作文考
  聖公、文母聖姬
  尊趛。其万年子
  孙永宝用。趛。
铭文的大意是:在九月第一个吉日庚寅这天,师趛为其已故的父母铸造了这件大鬲鼎。愿其子孙万代永远宝用。铭末一字是师趛家族的族名号。
师趛鬲造型雄伟,作为祭祀重器,其采用了巨大的兽形花纹,寓动于静,显示出庄严肃穆的气氛。同时,本器也是迄今为止所知鬲中最大且最华丽的一件,愈增加了其作为国宝的价值。
豆闭簋,高15.1cm,宽32.5cm,重5.06kg。
簋弇口,圆鼓腹,圈足,腹两侧有兽首衔环耳.器身自上而下满饰平行的瓦棱纹。
& & 簋内底铸铭文9行92字:
& & 唯王二月既生霸辰在戊寅,
& & 王格于师戏大室。邢伯入佑
& & 豆闭,王呼内史册命豆闭。
& & 王曰:“闭,赐汝戠衣、、鑾、
& & 旂。用乃祖考事,俞
& & 邦君马弓矢。”闭拜,稽首。
& & 敢对扬天子丕显休命,用
& & 作朕文考叔宝簋,用赐
& & 寿万年,永宝用于宗室。
铭文大意:在周王二月上半月的戊寅日,王到达师戏的宗庙大厅,邢伯进来作豆闭的佑者,王呼内史宣布对豆闭的册命。王的册命辞说:“闭,赐你玄色的上衣、环形的围裙、还有车上的銮铃和旗帜。继续你祖父和父亲的工作,管理友俞邦君的司马和弓矢。”豆闭拜,叩头。为答谢和宣扬天子这一重大、显赫和美好的册命,豆闭做了纪念死去的父亲叔的宝簋,祈望他能赐给万年长寿,使这件簋能永远在祖庙中供放。
& & 这篇铭文较完整地记录了一次任命官员的典礼过程。
&簋,通高19.2cm,宽24.5cm,重3.14kg。
此簋敛口,鼓腹,器与盖有子母口相合,盖上捉手呈圈状,器腹两侧有附耳一对,圈足较低。通身饰瓦棱纹。
& & 盖、器对铭,5行44字:
& & 唯十又二月既生霸丁
& & 亥,王使荣蔑历,令封邦。
& & 呼赐銮、旗,用保厥邦。对
& & 扬王休,用自作宝器。万年
& & 以厥孙子宝用。
铭文大意是说:在十二月上半月的丁亥这天,王使大臣荣嘉奖,命他封建邦国。并招呼臣下赐予其车上用的銮铃和旗帜,用来保护他新建的邦国。为答谢宣扬王的美意,自做此宝器,祈望子孙后代永宝用。
毳簋,通高21.1cm,宽23.8cm,重3.96kg。
此簋圆形,侈口,折沿,鼓腹,有二附耳,有盖,盖顶有圆形捉手,圈足下附三矮足。器颈与盖沿各饰一周窃曲纹带,腹与盖面均饰直道纹,圈足上饰粗弦纹一道。
& & 簋盖、器对铭,3行16字:
& & 毳作王母媿
& & 氏簋。媿氏
& & 其眉寿万年用。
铭文记毳为其婆母媿氏做盛饭食用的簋,祈望媿氏万年长寿,使用此簋。
此簋为河南洛阳出土。同铭簋传世共4件,北京故宫和台北故宫各收藏两件。
太师虘簋,高20.7cm,宽30.2cm,重6.12kg。
簋矮体,鼓腹,圈足,颈两侧有风格独特的兽头鋬。有盖,盖顶捉手作喇叭形。盖面与器腹均饰竖直纹,颈部及圈足上各饰粗弦纹一道。
& & 簋盖内和器底铸对铭7行70字:
& & 正月既望甲午,王在周师
& & 量宫。旦,王格大室,即位。王
& & 呼师晨召太师虘入门,立
& & 中廷。王呼宰赐太师虘
& & 虎裘。虘拜,稽首。敢对扬天
& & 子丕显休,用作宝簋。虘其
& & 万年永宝用。唯十又二年。
铭文大意:周王十二年正月,在日月相望的甲午日,王在周地的师量宫。天亮时,王到达宗庙的大厅,坐定位子。王呼师晨召唤太师虘入门,站立在庭院中部。王呼宰赏赐太师虘一件虎皮袍子。太师虘拜,叩头。为答谢和宣扬天子重大显赫的赏赐,做了这件宝簋。太师虘万年永宝此簋。
这篇铭文记时完整,有年、月、月相、干支日。在万余件有铭文的殷周青铜器中,像此簋般完整记时的不过30余件,它是研究西周历法和年代的珍贵资料。
追簋,高38.6cm,宽44.5cm,重18.9kg。
簋为盛食器,器体较大,隆盖,顶有圆形捉手,侈口,鼓腹,圈足,下附方座,腹部两侧以回顾龙为耳。盖缘、口沿下饰窃曲纹,腹部饰连体龙纹,方座饰卷体龙纹。
& & 盖器同铭,各铸7行60字:
& & 追虔夙夕厥死事,天
& & 子多赐追休。追敢对天
& & 子扬,用作朕皇祖
& & 考尊簋。用享孝于前
& & 文人,用祈介眉寿永
& & 令,畯臣天子,霝终。追
& & 其万年子子孙孙永宝用。
铭文大意:追虔敬地日夜不息地做他的职事,周天子多次给他奖赏鼓励。追为答谢和宣扬天子的美意,因而做了纪念他死去的文祖的簋。用来祭奠死去的祖先们,以祈求老寿、长命、善终,永作天子之臣。追的子孙后代万年永宝用这件簋。
& & 此件追簋为清宫旧物,原藏颐和园。
同簋,高14.2cm,宽32.3cm,重3.9kg。
簋圆形,侈口,鼓腹,圈足,双兽首耳。颈部前后对称雕铸兽头,兽头两侧是窃曲纹带。腹部有一道凸弦纹。盖器同铭,9行91字:
& & 唯十又二月初吉丁丑。王
& & 在宗周,格于大庙。荣伯佑
& & 同立中廷,北嚮。王命同佐
& & 佑吴大父昜、林、吴、牧、自
& & 虒东至于河,厥逆至于玄
& & 水,世孙孙子子佐佑吴大父,毋
& & 汝有闲。对扬天子厥休,
& & 用作朕文考惠仲尊宝簋。
& & 其万年子子孙孙永宝用。
格伯簋,高23.5cm,宽30.8cm,重7.58kg。
簋圆腹,圈足,下有方座。二兽头耳,耳下端似象鼻卷曲。器颈前后正中各铸一凸起的兽头,兽头两侧饰夔纹和圆涡纹。腹部和方座四壁中心饰竖直纹,圈足饰连续的四瓣花和圆涡纹带,方座四壁边缘饰圆涡纹和窃曲纹,方座顶部四角饰兽面纹。
& & 簋内底铸有铭文9行83字:
& & 唯正月初吉癸巳,王在成
& & 周。格伯爰良马乘于倗生,
& & 厥贮三十田,则析。格“伯
& & 殹妊,厥从格伯
& & 甸殷,厥幼零”谷杜木
& & 谷菜,涉东门。
& & 厥书史戠武立
& & 盥成。铸保簋,用
& & 典格伯田。其万年子子孙孙永保用。
铭文大意:在正月第一个吉日癸巳这一天,周王在国都成周。格伯从倗生那里接受了四匹好马,讲定交换的价值是三十田,双方剖木为凭证。格伯交付的是殹妊和仡,和甸殷崇地的田产,并在零谷和谷树木为标记。书记官吏戠武建立了文书档案,规定了界域。倗生铸这件宝簋,用来登录格伯的田产,后代子孙,万年宝用。倗生家族的名号是“”。
该器的做器者实际是倗生,按通例应定名为倗生簋。故宫收藏的这件格伯簋中间缺17个字,系用同铭的其它器之铭文补足。
淊御史罍,高33.3cm,宽36cm,重9.9kg。
此罍平沿,斜肩,肩上有兽首衔环双耳,腹斜收。颈饰窃曲纹,肩饰涡纹间变体夔龙纹,腹饰蕉叶对夔纹。
& & 罍口内有铭文5行19字:
& & 淊御史作
& & 尊罍。其
& & 万年无
& & 疆,子子孙孙
& & 永宝用享。
记淊地的御史自做此罍,祈望万寿无疆,子孙后代永宝用此罍。
次卣,通高21.8cm,宽21.5cm,重2.44kg。
此卣圆鼓腹,圈足,有盖,盖顶有喇叭形握,盖两侧铸直立的“犄角”。器以半环衔接提梁,提梁两端雕饰兽头。器颈与盖前后均铸有浮雕兽首,兽首两侧饰纹带。
& & 卣盖、器同铭,均5行30字:
& & 唯二月初吉丁
& & 卯,公姞令次
& & 田人。次蔑历,赐
& & 马赐裘。对扬公
& & 姞休,用作宝彝。
铭文大意:在二月第一个吉日丁卯这一天,诸侯的姞姓夫人公姞命令次任管理农田之官。次受到奖励,并得赐马和皮袍。为答谢和宣扬公姞的美意,特做了这件宝贵的彝器。
钟,高35.9cm,铣距18.8cm,重8kg。
钟甬后配,甬是钟顶上的筒形钟柄,用来悬挂钟体。钟体各部用小乳钉界隔。纹饰纤细,隧部有交叠式雷纹,“篆”间作云纹。“钲”间和鼓上铸铭文35字:
& & 唯正月初吉丁亥,
& & (音祖)作宝钟。用追
& & 孝于已
& & 伯,用享
& & 大宗,用
& & 濼好賓。
& & (音及)蔡
& & 姬永宝用
& & 邵大宗。
其大意是:在正月的第一个吉日丁亥这一天,做了这套宝钟。用来追念死去的父亲已伯,用来祭享本家族嫡长子一系的祖先们,用来在朋友宾客的宴会上助兴。和夫人蔡姬永远宝用此钟,以光大本家族的嫡系。
这篇铭文对“大宗”的记载,说明了西周宗法制度的一个方面,值得注意。
免尊,高17.2cm,宽18.3cm,重2.62kg。
尊侈口,圆垂腹,圈足。颈部前后雕铸兽首,兽首两侧均饰垂冠回首的夔鸟纹。
& & 尊内底铸有铭文5行49字:
& & 唯六月初吉,王在郑,丁亥,
& & 王格大室。邢叔佑免。王蔑
& & 免,令史懋赐免、
& & 黄。作工。对扬王休,用作
& & 尊彝。免其万年永宝用。
铭文大意:在六月第一个吉日丁亥这一天,王在郑地,王到了宗庙的大厅。在册命典礼上,邢叔作免的佑者。王嘉奖免,命史官懋赐给免官服中的皮裙和麻带。任命免为司工。为了答谢和宣扬王的美意,做了这件尊。免将万年永宝用此彝器。
垂鳞纹卮,西周晚期,高6cm,口径8.3cm,底径5cm。
& & 卮侈口,短颈,鼓腹,单柄,平底,器身矮宽敦实。
颈下方饰一周云雷纹,器腹有三层相互叠压的鱼鳞纹。器柄做成三股绳的形状,每股间留有空隙, 精巧写实,构思十分新颖。
卮是古时酒器。《史记·项羽本纪》载,鸿门宴上项羽对樊哙曾“赐之卮酒”。
凤鸟纹爵,西周中期,通高22cm,最宽17.1cm。
此爵倾酒用的流甚宽大,与流相对的尾尖锐,口与流之间有伞形柱一对。器腹呈杯形,一侧有兽首鋬,器下有三刀形尖足。器身装饰鸟纹。
青铜器上的鸟形纹饰最早出现于殷墟时期,其没落期约在西周中期以后。最早出现于殷代铜器上的鸟纹是小鸟纹,常常以宽带状的形式饰于器物的颈部、肩部,作为辅助纹样。小鸟纹大致可分为两种形式,一种鸟身竖立,另一种鸟身横置。大鸟纹最早出现于殷末周初,盛行于周昭王和穆王时期。其开始出现就被用作主题纹饰,并占据了青铜器的主要部位,其特点在于有华丽的冠羽。
刖人鬲,高13.5cm,口横11.2cm,口纵9cm。
鬲敛口,短肩饰窃曲纹,下腹外鼓,饰波曲纹。鬲座为方屋形,正面开门,余三侧留窗。作为全器主题纹饰的刖人则铸在前门上,此人圆目大口,裸体,身侧和门连铸,右手见于腹前,右臂回环处恰作门闩插孔,左腿自膝下刖去,左手扶杖而立。
大鼎,通高39.7cm,宽38.7cm,重12.56kg。
此鼎平沿外折,深圆腹,有二立耳,三蹄足。器口下饰二道弦纹。
& & 鼎内壁有铭文8行82字:
& & 唯十又五年三月既霸丁
& & 亥,王在侲宫,大以厥友守。
& & 王饗醴,王呼膳夫召
& & 大,以厥友入攼。王召走马,
& & 令取谁三十二匹赐大。大拜,稽
& & 首。对扬天子丕显休,用作
& & 朕烈考已伯盂鼎。大其
& & 子子孙孙万年永宝用。
其大意是说:在十五年三月,月相为“既霸”的丁亥日,王在侲宫,大与其僚属担负保卫任务。王举行大饗之礼,王命近臣膳夫召大,命大与其僚属进入宫内担负保卫任务。王又召武官走马,命他取出32匹赤色黑尾的雄马赐给大。大拜,叩头。为答谢和宣扬天子伟大的美意,做了这件纪念其光荣的父亲的鼎。大的子孙后代万年永远宝用这个鼎。
颂鼎,高38.4cm,宽30.3cm,重7.24kg。
& & 鼎为圆腹,圜底,二立耳,腹饰二道弦纹。
& & 鼎内壁有铭文14行152字:
& & 唯三年五月既死霸甲戌,
& & 王在周康邵宫。旦,王格大
& & 室,即位。宰引佑颂入门立
& & 中廷。尹氏授王命书,王呼史
& & 虢生册命颂。王曰:“颂,命汝官
& & 成周貯二十家,监新造貯
& & 用宫御。赐汝玄衣黹纯、赤、朱
& & 黄、鑾、旂、攸勒。用事。”颂拜,稽首。受
& & 命册,佩以出,反入觐璋。颂敢对
& & 扬天子丕显鲁休,用作朕皇
& & 考龚叔、皇母龚姒宝尊
& & 鼎。用追孝,祈介康纯祐
& & 通禄永命。颂其万年眉寿,
& & 畯臣天子靈终,子子孙孙宝用。
铭文大意:在三年五月下半月的甲戌日,王在周地康王庙里的昭王庙。天刚亮,王到了昭庙大厅里,坐定位置。宰引作为佑者带领颂进入昭庙大门,站立于庭院中。尹氏将拟就的任命书交到王的手中,王命史官虢生宣读任命书。王的任命书说:“颂,命你管理有20家胥隶的仓库,监督管理新建的宫内用品仓库。赏赐你黑色带绣边的官服上衣,配有红色饰带的大红色围裙,车马用具的銮铃、旗子和马笼头。执行任务。”颂拜,叩头,接受册命书,佩带以出,又返回庙中,贡纳觐见用璋。颂为答谢和宣扬天子伟大厚重的美意,因而做了祭奠其死去的伟大父亲龚叔、母亲龚姒的宝鼎。用来追念孝意,祈求得到健康、厚大的祐助、仕宦之途通顺、长命。颂万年老寿,长作天子之臣而得善终。子孙后代宝用此鼎。
这篇铭文记录了一次册命典礼的全过程:1、周王即位;2、佑者带被册命者入庙门立于庭中;3、尹氏出示命书;4、史官宣读命书;5、命书分两部分,一是任命职司,二是赏赐物清单;6、受命书,佩带而出;7、返回,献纳用于觐见的玉璋。这里的7项仪注,对我们认识当时的礼制是十分珍贵的资料。
卫始豆,通高17.4cm,宽18.5cm,重2.3kg。
此豆敛口圜底,浅盘高足,隆盖圈握。盖顶饰瓦纹,盖沿与器腹均饰重环纹,足饰粗弦纹一周。
& & 盖与器同铭,均2行6字:
& & 卫始作
& & 记卫始自做灵簋(此豆自铭为簋)。
芮太子白簠
芮太子白簠,高8.9cm,宽33.9cm,重5.36kg。
此簠腹壁斜收,腹左右两侧有环耳,耳上端雕饰兽头,方圈足前后正中有缺。口沿饰重环纹,腹饰兽带纹,足饰窃曲纹。
& & 簠内底有铭文3行14字:
& & 芮太子白作
& & 簠。其万年
& & 子子孙永用。
& & 铭文记芮太子白自做簠,祈望万年子孙永宝用。
& & 同铭簠共两件,皆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杜伯鬲,高13.2cm,宽17.5cm,重1.58kg。
此鬲宽平缘外折,束颈,圆肩,底部近平,足呈兽蹄形,器身三面出戟。肩部饰重环纹。
& & 鬲口沿上有铭文2行17字:
& & 杜伯作叔祁尊鬲,
& & 其万年子子孙孙永宝用。
记杜伯为叔祁做此祭祀用鬲,祈望子孙后代万年永宝用。
师酉簋,高22.9cm,宽32.8cm,重4.94kg。
簋圆形,敛口,鼓腹,有双耳,耳上端雕铸兽头,兽角呈螺旋状,圈足,圈足下为三兽形扁足。有盖,盖上有圆形捉手。盖顶与器腹饰瓦纹,盖沿、颈部和圈足上饰重环纹。
& & 盖器同铭,10行97字:
& & 唯王元年正月,王在吴,格
& & 吴大庙。公族入佑
& & 师酉立中廷。王呼史
& & 册命:“师酉,乃祖嫡官
& & 邑人、虎臣、西门夷、夷、
& & 秦夷、京夷、身夷、薪。赐汝
& & 赤、朱黄、中、攸勒。敬夙
& & 夜勿废朕命。”师酉拜,稽
& & 首。对扬天子丕显休命,用作
& & 朕父考乙伯、究姬尊簋。酉
& & 其万年子子孙孙永宝用。
大意是:在周王元年正月,王在吴地,到吴的太庙。官为公族的作为册命典礼的佑者带领师酉进入太庙,站立于院中。王召史官宣读册命书:“师酉,管理你的祖上世代管理的城市官员邑人和王的近卫部队,部队中包括西门、、秦、京、身等地的夷人和薪卒。赐你大红色的围裙,配有红色的带子,中间是色的带子,一套马笼头。日夜恭敬其事,不要荒废我的任命。”师酉拜,叩头。为报答和宣扬天子伟大而美好的任命,因而做了祭祀其死去的父亲乙伯、母亲究姬的簋。酉的子孙后代永远宝用这件簋。
此铭文记载的近卫部队“虎臣”中包括一批少数民族(夷人),值得注意。
扬簋,高18.7cm,宽21.6cm,重4kg。
簋弇口,圆鼓腹,圈足下有三屈折状短足,二附耳各衔套环,器盖已失。器腹饰瓦棱纹,颈上与圈足各有一道窃曲纹,圈足上与短足对应处各铸一浮雕兽头。
& & 簋内底铸有铭文10行107字:
& & 唯王九月既生霸庚寅,王
& & 在周康宫。旦,格大室,即位。
& & 徒单伯内佑扬。王呼内史史先
& & 册命扬。王若曰:“扬,作工。
& & 官量田、佃,,
& & ,寇,工事。赐汝
& & 赤、銮、旗。讯讼,取五
& & 锊。”扬拜手,稽首。敢对扬天
& & 子丕显休,余用作朕烈考宪伯
& & 宝簋。子子孙孙其万年永宝用。
铭文大意:在周王九月上半月的庚寅日,王在周地的康王庙。天刚亮,王到了大厅,坐定位子。司徒单伯作佑者带领扬进入庙门。王召呼史官内史先任命扬。史官代宣王命曰:“扬,任命你为司工,主要管理农田官吏,兼管营造王的临时驻跸地的官吏、牛马刍草官吏及治安狱讼官吏、司工下属的官吏。赏赐你大红色的围裙、銮铃和旗帜。任命你有权主持讯讼,其级别是可以取两造‘入金’五锊。”扬以手相拜,叩头。为报答和宣扬天子伟大的美意,因而做了光荣的父亲宪的宝簋。后代子孙万代永远宝用这件簋。
这篇铭文记述了“司工”一官的具体职掌,记录了司工有权主持审判诉讼之事,是研究西周官制及司法制度的重要资料。
蔡公子壶,高40.2cm,宽29.6cm,重9.22kg。
此壶直口,长颈,有兽首形大套环双耳,鼓腹,圈足有宽边。壶盖已失。壶口下饰三角形兽面纹,器颈及圈足饰重环纹,器腹两面以突起的带纹构成田字形网格,每一格内均饰蟠龙纹。
& & 壶内底铸铭文7行29字:
& & 唯正月初
& & 吉庚午,蔡
& & 公子□作
& & 尊壶。其眉
& & 寿无疆,
& & 子子孙孙万年
& & 永宝用享。
记在正月第一个吉日庚午这一天,蔡国公子某做此祭祀用壶,祈长寿无疆,子孙万年永宝此壶用来祭享。&&
盘,高12.9cm,宽45.5cm,重7.96kg。
“盘”圆形,折沿,附耳,圈足。壁饰重环纹,圈足饰环带纹。
& & 盘内底铸铭文10行103字:
& & 唯二十又八年五月既望庚
& & 寅,王在周康穆宫。旦,王格大
& & 室,即位。宰(音君)佑(音园)入门,立
& & 中廷,北嚮。史黹授王命书。
& & 王呼史(音玉)册赐玄衣黹
& & 纯、赤市、朱黄、鑾、旂、攸勒。戈
& & 琱戟厚柲彤沙。拜,稽首。
& & 敢对扬天子丕显(音霞)休命,
& & 用作朕皇考郑伯、郑姬宝盤。
& & 其万年子子孙孙永宝用。
铭文大意:在二十八年五月的日月相望的日子庚寅这一天,王在周地康王庙中的穆王庙。天刚亮,王到了大厅,坐定位子。宰作为佑者带领做器者进入庙门,站于院中,面向北。史官黹将拟好的命书交到王手中。王召呼史官将编联成册的命书宣布。命书宣布赏赐的官服有带绣边的黑色上衣,大红色的围裙和红色的带子,车上的銮铃和旗子,还有一套马笼头。赏赐一把戈,戟部雕有纹饰,粗壮的长柄,红色的缨绥。拜,叩头。为报答和宣扬天子伟大显赫而充满美意的任命,因而做了纪念其光荣的父母郑伯和郑姬的宝盘。的子孙后代万年永远宝用此盘。
这篇铭文完整地记录了事件发生的时间,有年、月、月相、干支日,是研究西周历法和年代的重要资料。
&&仲柟父簋
仲柟父簋,通高25.5cm,宽38.8cm,重7.66kg。
此簋圆鼓腹,二兽耳,弇口,圈足下有三兽首足。器有盖,盖顶为圆形捉手。盖面与器腹均饰平行瓦棱纹,盖沿及器颈各饰窃曲纹带。
& & 簋盖和器内均有铭文4行39字:
& & 唯六月初吉,师汤父有
& & 仲柟父作宝簋。用敢
& & 饗孝于皇祖考,用祈眉寿,
& & 其万年子子孙孙其永宝用。
大意为:记在六月第一个吉日,师汤父的下属官吏仲柟父自做宝簋,用来祭享死去的伟大父祖,以求长寿。仲柟父的后代子孙万年永宝用此簋。
谏簋,高21.2cm,宽29.5cm,重5.28kg。
簋圆形,敛口,鼓腹,圈足下有三小足,腹部两侧兽耳下垂小珥。隆盖,顶有圆形捉手。盖顶和器腹饰瓦纹,颈部与盖沿饰窃曲纹,圈足饰三角云纹。
盖器对铭,器铭文9行102字,盖10行101字:
& & 唯五年三月初吉庚寅,王在
& & 周师录宫。旦,王格大室,即位。
& & 马共佑谏入门,立中廷。王
& & 呼内史先册命谏曰:“先王既
& & 命汝王宥,汝谋不有闻,
& & 毋敢不善。今余唯或命汝。
& & 赐汝攸勒。”谏拜,稽首。敢对扬天
& & 子丕显休,用作朕文考惠伯
& & 尊簋。谏其万年子子孙孙永宝用。
铭文大意:在五年三月第一个吉日庚寅那一天,王在周地的师录宫。天刚亮,王到大厅,坐定位子。司马共带领做器者谏进入庙门,站立于庭院中间。王召呼史官内史先册命谏,说:“我的先辈周王既然已经任命你兼管王的宴乐之事,你不能思虑有所不周,不能不善待其事。现在我继续任命你管理原来的事情。赏赐给你一套马笼头。”谏拜,叩头。为答谢和宣扬天子伟大显赫的美意,谏因此做了祭奠其死去的父亲惠伯的簋。谏的后代子孙万年永宝用这件簋。
这篇铭文说明,在西周时代的官职任用制度中规定,即或是不增减任命,只是重申前王的任命,也需举行一次册命典礼。
杜伯盨,通高36.8cm,宽37.3cm,重5.66kg。
此盨为长圆形,有二兽首耳,敛口,有盖,盖上有扁足。盖打开后可以却置。器颈与盖沿各饰窃曲纹带,盖面与器腹均饰瓦棱纹。
& & 盖和器同铭,4行30字:
& & 杜伯作宝盨,其用
& & 享孝于皇神祖考,于
& & 好朋友。用寿,介永
& & 命,其万年永宝用。
大意是:杜伯自做此宝盨,用来祭奠死去的父祖与朋友的光辉神灵,用来祈求长寿,万年永宝用。
& & 师克盨,高21cm,宽37.5cm。
盨长方形,敛口,圆角,双兽耳,圈足。有盖,盖上有4个呈矩形的短足。盖沿与器颈各饰窃曲纹一道,盖上与器腹饰瓦棱纹,盖之矩足上饰夔纹。
& & 盨盖与器有对铭,14行148字:
& & 王若曰:“师克,丕显文武膺
& & 受大命,匍有四方。则唯
& & 乃先祖考有爵于周邦,干
& & 害王身,作爪牙。”王曰:“克,余
& & 唯巠乃先祖考,克臣先王。
& & 昔余既命汝,今余唯申京乃
& & 命,命汝更乃祖考,左右虎
& & 臣。赐汝秬鬯一卣;赤、五黄,
& & 赤舃、牙;驹车,,朱鞹、
& & 鞃靳,虎(),熏裏,画轉、画,金
& & 甬,朱旂,马四匹、攸勒;素钺。敬
& & 夙夕勿废朕命。”克敢对
& & 扬天子丕显鲁休,用作旅盨。
& & 克其万年子子孙孙永宝用。
大意为:代宣王命说:“师克,伟大的文王、武王当受天之大命,成为四方之主。过去你的祖父、父亲有功劳于周王国,保卫王的安全,作王的爪牙之士。”王说:“克,我很看重你的先祖和父亲,因为他们都能尽臣道于先王。过去我曾任命过你,现在我重申前命,并加高对你的任命。命你在继承你父祖职位的同时,还兼管王的近卫部队左右两虎臣部。赐你一卣,用于盛祭祀的浸过香草的酒。赐官服一套:大红色的围裙和相配的五条饰带,大红色的鞋子和用象牙做的鞋绊。赐驹车一辆:车厢上的铜饰件,皮朱鞹、鞃靳,虎皮的盖布,黑色的衬里,车轴上绘有图案的铜饰件画轉砖、画,轴端的铜包头,大红色的旗子,四匹马和马头上的皮笼头。赐一把没有纹饰的钺。你要日夜敬供你的职事,不可荒废了我对你的信任和任命。”克为答谢和宣扬周天子伟大厚重的美意,做了这件用于祭礼的盨,克的后人万年永远宝用此盨。
这件器铭的重要性在于它较完整地记录了一篇册命辞的内容,所记述的任命和赏赐物均较详细。在册命辞中的赏赐物多带有象征意义,如赐香酒表明赐予祭祀的权力,赐钺则表明赐予生杀大权等。
叔上匜,高16.8cm,宽28.6cm,重1.86kg。
此匜宽流,曲口,鋬作夔龙形,口衔匜沿作探水状。器腹饰兽带纹。匜的前两足上部饰兽首,后两足上部作兽尾形。
& & 匜内底有铭文5行33字:
& & 唯十又二月初吉
& & 乙巳,郑大内史
& & 叔上作叔妘媵
& & 匜。其万年无疆,
& & 子子孙孙永宝用之。
记在十二月第一个吉日乙巳这天,郑国的大内史叔上为其女叔妘做了这件陪嫁用的匜。祈望她万寿无疆,子孙后代永宝用之。
虢叔旅钟,通高65.4cm,銧距36cm,鼓距26.6cm,重34.6kg。
& & 此钟体呈合瓦形,桥形口,长乳,甬饰环带纹。
钟钲部有铭文4行,左鼓有铭文6行,共计91字。从钲部开始顺读:
& & 虢叔旅曰:“丕显皇考惠叔
& & 穆穆秉元明德,御于厥辟,得
& & 纯亡愍。旅敢肇师型皇考
& & 威仪,口御于天子。迺天子
& & 多赐旅休。”旅对天
& & 子鲁休扬,用作朕皇
& & 考惠叔大林和钟。
& & 皇考严上,異在下。
& &,降旅多福。旅其
& & 万年子子孙孙永宝用享。
其大意是:虢叔旅说:“(我)伟大显赫光荣的去世的父亲惠叔,秉持美好光明的德行,服务于他的主人,得到好处不尽。旅以亡父的威仪为榜样,服务于天子。于是天子赐予旅更多的好处。”旅为报答和宣扬天子给予的众多好处,因此做了死去的父亲惠叔的大套编钟。光荣的父亲庄重的在天上,庇佑着下界的后代们。当编钟叮叮咚咚敲响的时候,就会给旅从天而降许多福气。旅的后代子孙,万年永远宝藏这些钟,用来祭享祖先。
比盨,高14cm,宽38.9cm,重4.58kg。
盨呈长形圆角,敛口,二兽首耳,圈足下有四短足,短足上端雕饰兽头。口下饰重环纹带,腹饰瓦棱纹。
& & 盨内底有铭文12行139字:
& & 唯王二十又五年七月辰在□□,(王在)
& & 永师田宫。令小臣成友逆(里尹)□、
内史无(音基)、大史(音兴)。曰:“章厥(音会)
夫吒(音隔)比田,其邑(音庚)、(音缀)、(音祖)。復
& & 友比其田,其邑復愬、言二邑。
& & 俾比復小宫吒比田,其
& & 邑(音及)(音及)句商(同儿)、雠(音栽)。復
& & 限余比田,其邑競、懋、甲
& & 三邑,州、瀘二邑。凡復友復付
& & 比田十又三邑。”厥佑比膳夫克。
& & 比作朕皇祖丁公,文考惠公。
& & 盨。其子子孙孙永宝用。(音香)
大意为:在周王二十五年七月的某一天,王在永地的师田宫。命小臣成友去迎接里尹某、内史无、大史来到师田宫。王说:“将夫吒与比的田分开,涉及的邑里是、、三邑。返还与比接壤的田,涉及须返还的邑里是愬、言二邑。使小宫吒返还比田,涉及的邑里是和句商儿、雠。返还限余一带的比田,涉及的邑里是竞、懋、甲三邑,州、泸二邑。共计返还接壤的田和另外付予的田十三个邑。”辅助比去接受王的宣判的佑者是膳夫克。比做我光荣的祖父丁公、有文彩的父亲惠公的盨。他的后代子孙永远宝用这件盨。“”是比家族的名号。
比盨铭文反映了西周晚期土地领属关系发生的变化,是研究西周土地制度的重要史料。
小克鼎,高35.4cm,宽33.6cm,重12.54kg。
鼎圆形,硕腹,双立耳,蹄形足。耳上饰三头夔纹,颈饰窃曲纹,腹饰云纹带,足上部饰兽首纹。
& & 器内壁铸铭文8行72字:
& & 唯王二十又三年九月,王
& & 在宗周,王命膳夫克舍
& & 命于成周,遹正八师之
& & 年,克作朕皇祖季
& & 宝宗彝。克其日用朕
& & 辟鲁休,用介康、纯祐、
& & 眉寿、永命、灵终。万年
& & 无疆,克其子子孙孙永宝用。
铭文大意是:在周王二十三年的九月,王在西部周原旧都宗周,周王命令膳夫克到东部新都成周洛阳发布命令,整肃王的部队成周八师。就在这一年克作了这批纪念其伟大祖父季并置于其宗庙中的宝贵彝器。克每日用它来祭享祖先,同时也就每日在宣扬他的主人周王的厚重美意。用来祈求康顺、福佑、老寿、长命、善终。愿克万年无疆,克的子孙后代永远宝用这批彝器。
小克鼎传为光绪十六年(1890年)在陕西扶风县法门寺任村出土的青铜器之一。铭文中所述器主人为“膳夫克”,故称克鼎,又称膳夫克鼎。为与大克鼎区别,也称小克鼎。小克鼎造型雄浑厚重,花纹粗犷流畅,是典型的西周晚期铜鼎。
大克鼎&&西周
西周孝王(公元前10世纪末)
鼎是青铜礼器中的大类,在古代社会里曾是统治阶级划分等级和权力的标志。鼎也有烹煮肉食,实牲祭祀和宴享等各种用途。大克鼎为西周中期著名重器,清光绪年间出土于陕西扶风法门寺任村.同出器物多件,都属于一个名叫克的贵族。大克鼎形体巨大,高93.1厘米,重201.5公斤。口沿饰兽面纹,腹部饰流畅的波曲纹。腹内壁有铭文二百九十字,字体工整,笔势圆润,堪称青铜器铭文的典范。铭文内容主要叙述克依凭先祖功绩,受到周王的册命和大量土地、农人的赏赐,是研究西周经济制度的重要史料。
大克鼎在上博属于镇馆之宝之一,所以具体说明一下它的来历:
&&&大克鼎,也可称作善夫克鼎,清光绪十六年(公元1890年)发现于陕西扶风。出土当时为一个器群,计有小克鼎七具为列;克钟五枚成组,另有克鎛、克盨等多件器物,而大克鼎就是其中最大的一件。
克器群在重见天日后即被拆散,并从此天各一方。晚清的金石大家,如端方、吴大澂等人均曾收藏过小克鼎等克群器物。时至今日,北京故宫博物院;天津艺术博物馆;上海博物馆;南京大学图书馆以及日本的书道博物馆;黑川文化研究所和美国的芝加哥美术馆等处都分别收藏有小克鼎;克钟、克鎛、克盨等克器
大克鼎是西周孝王时,善夫克为追述其祖父师华父辅佐周王的功绩;颂扬周天子并感谢大王对自己的重用和赏赐而作的重型礼器。大克鼎造型为双立耳;口沿宽阔;颈部饰三组兽面纹,六出脊;器腹稍垂,饰以大波曲纹;下承三粗壮蹄足,足上部亦饰有兽面纹。整体感觉庄严凝重;气宇轩昂。器的内壁铸有铭文28行,计290字。通篇铭文布局在整齐的网格之中,每格一字,美观端庄。
大克鼎重光后,首先为津门人士柯劭忞收藏,而柯氏是为潘祖荫的门长。未几,潘氏得知柯有大克鼎入藏,欣羡不已,亲往求让。稍加协商,大克鼎即易主归了潘祖荫所有。三十年前,潘已藏有大盂鼎,于今又得大克鼎,两大礼器至尊齐聚潘府,可谓壮观,潘氏的金石声名也由此益盛。盛名之下,不免引来诸多文人雅士及显贵上门,以求一睹二鼎的尊容。但潘氏奉二鼎若拱璧,不予示人。为此潘家还真得罪了不少人。
孰料,潘祖荫在得到大克鼎的当年即撒手人寰。潘本人无后,而潘家也再无当朝为官之人。潘祖荫的弟弟潘祖年,虽不为官,但也深知官场险恶。怕哥哥的去世使潘家失去庇护,迟早会遭人暗算。于是经过族内商议,决定举家回迁故乡苏州。大克鼎和大盂鼎以及大量钟鼎珍玩就此随潘家离开京城,落户到了苏州。
在此后的日子里,大克鼎、大盂鼎等潘家珍藏历经端方强索、国民党当局诱骗以及日本占领军搜查等诸多磨难。终于在新中国成立后不久获得新生。潘家后人于日将大克鼎、大盂鼎等全部所藏捐献给国家。从1952年上海博物馆开馆至今大克鼎已在此公展了半个多世纪。而大盂鼎却于1959年为支援北京历史博物馆开馆,调拨到了北京。
子仲姜盘&&春秋
这是一件春秋早期用于盥洗的青铜器。它形体较大,整器风格质朴浑厚。盘壁的两侧有一对宽厚的副耳高耸,其外侧饰有云纹。盘的前后各攀一条曲角形的龙,龙首耸出盘沿,作探视状;龙身躬背曲体似于跃入盘内水中。盘内底铸有浮雕的鱼、龟、蛙等水生动物,鱼为七条一周,龟、蛙为相间排列,此种饰法极具春秋早期的特色。盘的中心是一只带有头冠的雄性水鸟,边上为四条鱼,外圈为四只头上无冠的雌性水鸟,造型生动。最有特色的地方在于,所有的动物可以在原地作360度的转动,这是以前青铜器中绝无仅有的。
这件精美的青铜器在现今无数商周青铜器中无一能媲美,可见其是多么的珍贵,同时这也告诉我们早在春秋早期,青铜器的铸造技术得到了空前的创作与进步。
牺尊&&春秋
春秋晚期(公元前6世纪上半叶——前476年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国际先进水平 英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