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是报告与论文的主体部分社区构成要素的主体是包括哪些内容

拒绝访问 |
| 百度云加速
请打开cookies.
此网站 () 的管理员禁止了您的访问。原因是您的访问包含了非浏览器特征(3af28b3be12043a7-ua98).
重新安装浏览器,或使用别的浏览器东北师范大学1501毕业论文选题写作格式安排-第一部分 - 漯河水利技校奥鹏成教/漯河成教报考中心 &&电话: &
网络教育毕业论文撰写指导纲要二○一三年十月前 & &言教育部启动网络教育高校试点近十年了,接受网络学历教育的学生人数已过百万,明确办学定位,规范办学行为,建立、完善质量保障体系,已成为国家指导网络教育健康发展的基本方略,网络教育科学发展任重而道远。为实现网络教育的规范发展,学院在2007年编印的《网络教育毕业论文撰写指导》手册的基础上进行了修订,形成了《东北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位论文撰写指导纲要》与《东北师范大学毕业论文撰写指导纲要》两本本科论文指导材料,作为我院网络教育毕业论文撰写指导及管理工作的依据。本指导详细讲述了网络教育毕业论文的特点、分类、写作步骤、选题说明以及毕业论文成绩评定方法,涵盖十八个专业的网络教育毕业论文指导材料,其中包括各专业的选题方向参考、撰写指导、参考论文题目和参考书目。《指导纲要》在我校各学院领导及相关教师的积极配合下几经修改,很多老师结合工作实践对《指导纲要》提出许多中肯、实用的修改意见和建议,对保证网络教育毕业论文质量、提高网络教育毕业论文规范性作出了积极贡献,使得《指导纲要》的实用性、规范性有了明显提高,在此谨对参与《指导纲要》修订工作的各位老师表示诚挚的谢意!《指导纲要》是实践检验与改革创新的部分成果,其中蕴含着国家对网络教育的指导原则,融入了我校传统远程教育的成功实践,也借鉴了部分兄弟院校的宝贵经验。尽管如此,因我校网络教育视野的局限性和我国网络教育本身的待完善性,欠科学的地方尚存,作为试行的制度,还望各级管理者在实践中认真执行,执行中科学检验,检验后努力完善,同时也希望兄弟院校的同仁们批评指正。自本指导发布之日起,原发布管理文件以本汇编文件为准。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日目 & &录一、毕业论文撰写形式毕业论文是是学生运用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去分析、解决一两个实际问题的实践锻炼过程,是学生在校期间学习成果的综合性总结(或总结性的独立作业)。毕业论文属于实践性论文,可分为三种形式:(一)教育教学实践报告:教育教学实践报告是针对广大中小学教师学员的实际情况,特殊设置的一种论文形式,是学员根据自己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经历过或了解到的情况进行思考、分析和总结后形成的报告。教育教学实践报告要求统一的格式,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标题应以简练、概括、明确的语句反映所要报告的领域、专业等问题,题目应能概括全篇。例如XXX的教育实践报告。2.序言:简明扼要地说明教育教学实践报告针对的学校、专业层次、学生以及报告本人的教育教学经历等情况,方便指导教师了解教育教学实践的背景情况。3.正文:撰写教育教学实践,首先要进行教育教学实践,收集和掌握相关资料;其次是把教育教学实践情况、整理和分析资料的结果、成功的经验、发现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建议出来。撰写教育教学实践要有一定的教育指导思想,要对教育教学实践中获取的材料进行认真的整理、分析,以找出规律性的东西。教育教学实践要有事实、有分析、有理、有自己的见解。4.结尾:明确教育教学实践报告的主要观点及取得的成绩和今后的改进及发展的方向等。(二)调查报告:调查报告就是对某个问题通过各种方法和途径进行调查,在掌握大量的情况和材料基础上,进行认真地分析研究,找出事物的本质,弄清它的发展规律,有根有据地写成的报告。调查报告的表述无固定格式,一般应有以下几个部分:1.标题应以简练、概括、明确的语句反映所要调查的对象、领域、方向等问题,题目应能概括全篇。标题一般有三种形式:第一,公文标题;第二,正副式标题,正标题揭示调查报告的中心思想,副标题说明调查的事由或调查范围;第三,文章式标题。2.序言:简明扼要地说明调查的目的、意义、人物、时间、地点、对象、范围等。3.正文:把调查来的大量材料,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进行分析、整理、归纳、总结,做到数据确凿、事例典型、材料可靠、观点明确。4. 结尾:调查报告的结尾一般来说,要概括全文基本思想,深化调查报告主题,对调查的情况和问题提出解决的办法、措施、意见、建议。(三)文献综述:文献综述是对某一学术领域中某一时期内科学研究成果、发展动向进行收集、整理、加工,从而作出综合性叙述和评价的研究文章。文献综述的格式相对多样,一般应包含以下几个部分:1.题目:要贴切专题、确切中肯、鲜明简练。2.摘要:将综述专题加以浓缩,要概括、充实、简短。一般文献综述可写3—5个关键词,要有专指性。3.正文:综述的正文写法多样,没有固定的格式。可从学科的横断面提出问题进行综述;也可根据学科或学科中的某一问题的进展纵向综述;还可按不同的观点进行比较综述。不论用哪一种格式综述,都要将所收集的文献资料归纳、整理、分析、比较,阐明有关主题的历史背景、现状和发展方向,以及对这些问题的评述。4.总结:总结部分是综述专题的高度概括和升华,写作时应将前言中的中心思想、主体部分的重点内容加以高度概括,归纳总结出结论性的条文,最好能提出自己的见解。5.参考文献:只列主要的及公开发表过的,按中文引用的顺序附于文末。文献是期刊时,其格式为:编号,作者,文献题名,期刊名(外文可缩写),年份,卷号,期数,起止页码。若期刊无卷号,则为:年份,期数,页码。文献是图书时,其格式为:编号,作者,书名,出版地,出版单位,出版年份,起止页码。二、毕业论文的书写要求1.毕业论文封页按照东师规定的封页设计。2. 毕业论文用纸规格均为A4。行距1.25倍,一级标题用四号黑体,二级标题用小四号宋体,二级标题以下的标题及正文均用小四号宋体。3.要求标点符号正确,无错别字,语句通顺,层次分明,结构严谨,可读性强。4.文中的图、表、参考文献、公式一律采用阿拉伯数字连续编号。图序及图名置于图的下方,表序及表名置于表的上方。图、表中的附注,要用英文小写字母顺序编号。文中公式的编号用括号括起写在右边行末,其间不加虚线。5.毕业论文的字数原则上要求在3000字以上。三、毕业论文格式示例(见附件)东北师范大学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 & & & & & & & & & & & & & & & 日东北师范大学网络教育本科论文学生姓名: X X X指导教师: X X X &学科专业: X X X学 & &号: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学习中心: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
东北师范大学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X X X X 年X X月独 创 性 声 明本人对本文有以下声明:<span style="display:inline-text-indent:0;min-width:0. 本人所呈交的论文是在指导教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已按相关要求及时提交论文稿件,最终形成本文;<span style="display:inline-text-indent:0;min-width:0. 在撰写过程中主动与导师保持密切联系,及时接受导师的指导;<span style="display:inline-text-indent:0;min-width:0. 本文符合相关格式要求,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的地方外,论文中单篇引用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不超过800字;<span style="display:inline-text-indent:0;min-width:0. 本人本文成稿过程中不存在他人代写、抄袭或和他人论文雷同的现象。论文作者签名:      & & & & & & &日    期:     年   & & 月摘 & &要20世纪以来,建构主义成为风靡全球的理论流派,××××××××××××××××××,××××××××××××××××××××××××××××××。×××××××××××,××××××××××××××××××××××××××。本研究以建构主义作为基本的理论基础,××××××××××××××××××××××××××××××。×××××××××××,××××××××××××××××××××××××××。…………××××××,××××××××××××××××××××××××××××××。×××××××××××,××××××××××××××××××××××××××。关键词:课程知识;建构;建构主义;社会建构;个体建构前 & &言××××××××××××,××××××××××××××。×××××××××××××××××,××××××××××××,×××××××××××××××××××××××。一、××××××××(一)××××××1.×××××××××××××××,×××××××××××××××××××××××××××××××××××。××××××××××××××××××××××××××××。2.×××××××××××××××,×××××××××××××××××××××××××××××××××××。(二)×××××××××××××××××××××××,××××××××××××××××××××××××××××××。[2]×××××××××××××××××××××××××××××××××。二、××××××××××××××××××××××,×××××××××××××××××××××××××××。×××××××××××××××××××××××××××××××××××××。×××××××××××,“××××××××××××××××××××××××××××××××××××”。[3]×××××××××××××××××××××××××××××××。结 & &论××××××××××,×××××××××,×××××××××××××××××××××××××。××××××××××××××××××××××××××××××××××。×××××××××××××,××××××××××××××××××××××××××××××××。×××××××××××××××××××××××××××××××××。×××××××××××××,×××××××××××××××××× & ××××××××××××××。×××××××××××××××××××××××××××××××××。参考文献[1]谢希德.创新学习的新思路[N].人民日报,(10).[2][4]张志建.严复思想研究[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57.[3]高景德,王祥珩.交流电机的多回路理论[J].清华大学学报,):1-8.[4]Chen S,Billing S A,Cowan C F,et al.Practical identification of MARMAX models[J].Int J Control,):.序号项目评分内容分值1论文选题质量1.符合专业培训目标,体现综合训练基本要求;2.有理论意义或现实价值;3.题目的难易程度和写作任务量合理。202论文撰写质量1.总体结构严谨、合乎逻辑;2.论点正确、鲜明;3.论证思路清晰、逻辑性强、有较强说服力;4.文字准确流畅,语句通顺,语言准确、生动。303论文写作格式1.论文整体合乎写作规范要求;2.符合东师格式规范,内容及正文等字数达到要求;3.是否有错别字、异体字、标点符号错误;254论文写作态度1.写作态度认真,作风严谨,无抄袭、代写等作弊行为;2.严格保证按照规定时间提交稿件;3.尊重指导教师指导,参照评语及指导意见修改稿件。25满 & & & & &分100总评等级:合格(60-100分)、不合格(59分及以下)。广义的学前教育是指对从出生至入小学前儿童(0-6岁)实施的、旨在促进其身心全面、健康、和谐发展的各种活动与措施的总和。狭义的学前教育是指由正规的学前教育机构对出生至入小学前儿童(0-6岁)所实施的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当前学前教育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的热点问题,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相邻学科的研究成果都为学前教育提供了科学基础,学前教育在不断吸收儿童发展研究以及课程的相关理论,逐渐形成了学前教育的基本理论。学前教育基本理论问题的研究内容是非常广泛的,主要涉及学前教育的社会因素分析,学前教育与儿童发展的关系、学前教育的目标、学前儿童体、智、德、美全面发展教育、幼儿园班级管理问题,幼儿园教育活动的指导、设计与实施、幼儿游戏理论、幼儿园环境创设、幼儿园教育衔接、幼儿教师专业发展、幼儿园教育评价等问题。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加强学前教育成为世界未来教育的主要发展目标之一,许多国家把学前教育作为整个教育体系的基础,并依据教育学、心理学、生理学等方面取得的科研成果,尝试新的改革,以促进本国学前教育的发展。这也为学前教育基本理论问题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契机。探讨学前教育基本理论问题,需要把学前教育放置在整个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进行,社会决定学前教育的发展,制约学前教育的发展,学前教育是不可能超越社会的。反之,学前教育对所处的社会当中的经济、政治、文化、人口等因素也具有反作用,促进或是阻碍其发展。因此,探讨学前教育的基本理论问题,要准确把握学前教育与社会各因素的关系,努力使学前教育与社会诸因素协调一致,共同发展。学前教育基本理论问题的研究需要在充分理解学前教育原理的基础上,结合幼儿园教育实际去论述和分析。在学前教育中存在很多误区,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社会上出现了所谓的“超前教育”、“神童教育”。为了指导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实践,需要正确认识和明确学前教育的功能与价值。在不断发展正规学前教育机构的同时,发展多样化的社区学前教育成为世界各国学前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社区利用自身特有的“天时”、“地利”、“人和”等优越条件,通过幼儿园、家庭和社会三方面的通力合作,对社区成员施加全方位的、全程的、综合的教育影响,其教育作用具有整体性、全面性和平等性等特点。结合我国国情和社区教育的现状,分析社区学前教育的地位与作用有重要意义。时代发展对幼儿教师的传统角色提出了挑战,要求幼儿教师成为专业化的幼儿教师。幼儿园教师要具有科学的儿童观和教育观,与幼儿建立优质的师幼关系,为幼儿创设优质的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深刻理解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内涵和实践策略。查阅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对学前教育的基本理论问题有比较清晰的认识,并能很好地运用在论文的写作中。注重引入新理论、新知识。论文写作时要做到观点明确,论证思路清晰。对当前学前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要能做到运用理论进行分析,并能够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1.论学前教育对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促进作用2.论社区学前教育的地位与作用3.论现代学前教育的发展趋势4.当代幼儿园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素养5.学前儿童全面发展教育的目标与策略6.建立现代优质师幼关系的策略7.发展学前儿童创造力的策略8.幼儿园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9.游戏对幼儿身心发展的意义10.幼儿园环境创设的策略11.幼小衔接的问题与对策1.刘焱.幼儿教育概论[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19992.姚伟.学前教育学[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3朱家雄.从对科学主义的崇拜到主张学前教育走向生态:对学前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反思[J].学前教育研究,2007(11)4.刘占兰.学前教育必须保持教育性和公益性[J].教育研究,2009(5)5.姚伟,吴琼,张宪冰.“尊重的教育”理念下我国学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问题与对策[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6.刘华.让教师在学习和实践中获得专业成长[J].学前教育研究.2002(2)7.刑少颖.关于优秀幼儿教师人格特征的研究[J].学前教育研究.2002(1)8.张天宝.试论新型教与学关系的建构[J].教育研究.2001(1)9.张金梅.谈谈环境的教育价值[J].学前教育研究.2002(1)10.王彦波.幼儿园游戏知道的价值取向:情感关怀[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2007(7)11.陈丽雅.幼小衔接教育:培养科学素养[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5)【选题方向2】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问题研究研究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需要对不同年龄阶段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有比较明确的认识和理解,同时需要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核心概念有准确的认识。关于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以五岁儿童为例,其身心发展特点体现为:爱学、好问;抽象思维发展;会话性讲述能力明显进步;有意行为的增多;个性初步形成。其于以上特点,五岁儿童的教育应做到:采用游戏方法发展儿童各种能力;利用生活中的机会,让儿童懂得更多的事理;提供条件让儿童做感兴趣的有益的活动;做好幼小衔接。研究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需要明确以下几个概念:年龄特征:是儿童在每个不同年龄阶段中表现出的一般的、本质的、典型的生理和心理方面的特征。在一定条件下既是相对稳定的,又是可变的。儿童出生,意味着从胎内生活到胎外生活的极大变化。即从生理上的寄居生活到生活上的独立生活的变化。他们不但自己要进行维持体内生活的活动,还要能接受外来的光、声、温度以各种各样千变万化的刺激。儿童心理发展的转折期和危机期。转折期:在儿童心理发展的两个阶段之间,有时会出现心理发展在短期内突然急剧变化的情况,称儿童心理发展的转折期。危机期:由于儿童心理发展的转折期常出现对成人的反抗行为,或不符合社会行为准则的各种表现,所以有人把转折期称为危机期。转折期与危机期的关系:儿童心理发展的转折期,并非一定出现“危机”,转折期和危机期有所区别,转折期是必然出现的,但“危机”却非必然出现,在掌握规律的前提下,正确引导儿童心理的发展,“危机”会化解;危机期一般出现在转折期。儿童心理发展的敏感期或最佳期。指儿童学习某种知识,形成某种能力、行为比较容易,儿童心理某个方面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儿童心理发展敏感期的形成:(1)与生理发展的加速期有关;(2)与儿童心理发展本身的状态有关;(3)与儿童心理的整体发展有关。儿童心理的最近发展区。儿童能独立表现出来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在成人指导下能表现出来的心理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最近发展区的大小是儿童心理发展潜能的标志,也是可接受教育程度的标志,在儿童心理发展每一时刻都存在,同时又时刻都在变化,因人而异。学生还可以以幼儿某一方面的心理发展为主题开展相应的研究。以影响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因素研究为例,就需要运用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等实证研究法收集资料、掌握数据、分析结果,从而得出关于影响幼儿亲社会行为因素的认识。另外,国内外心理学家的心理理论,如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等,这些理论对于促进学前儿童身心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价值。掌握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并能够很好地运用在论文写作中,论文观点要明确,论证思路要清晰,结论应具有完整性,可靠性。并能将研究结果应用于学前儿童教育实践,提出相应的教育建议。1.论四岁儿童的心理特征及其教育2.幼儿记忆的特点及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组织策略研究3.幼儿观察力发展的特点及其培养4.影响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因素研究5.幼儿想象的发展与教育策略研究6.幼儿同伴间交往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7.婴儿动作发展的特点与抚养8.幼儿同伴关系问题分析及交往能力培养9.影响学前儿童语言发展的因素10.幼儿思维能力发展的特点及培养1.陈帼眉.学前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2.孟昭兰.婴儿心理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3.桑标.当代儿童发展心理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4.王振宇.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5.高月梅、张 泓.幼儿心理学[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6.周念丽.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7.罗家英.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M].科学出版社,20078.王小英、张宇.幼儿亲社会行为发展的制约因素与对策[J].学前教育研究.2000(6)9.何军.谈幼儿语言的“艺术创造性”[J].学前教育研究.2001(5)10.李颖.关注幼儿思维的过程和特点[J].学前教育.2005(11)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可以追溯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老一辈学前教育的先驱,如陈鹤琴、张雪门、张宗麟等人,对当时那些严重脱离中国国情的幼儿园课程模式进行了锐意改革,以寻求适合我国国情的幼儿园课程,形成了“但愿设计法”、“整个教学法”、“活教育”、“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等设计幼儿园课程的指导思想,主张儿童“在活动中学”,通过实际生活获得发展。他们对幼儿园课程的研究和实践,留下了丰硕的成果,为学前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全面学习苏联的教育理论和课程模式,建立了分科课程,进行分科教学,幼儿园采用语言、常识、计算、音乐、美术等课程。同时,全面批判美国杜威实用主义、儿童中心论,也全面否定了我国陈鹤琴等老一辈幼儿教育家的“活教育”思想。其结果是我国幼儿园课程走向单一模式,变得僵化,仍旧严重脱离了中国国情和实际。在“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中,幼儿园课程研究受到了摧残,失去了发展方向。然而,从另一个角度看,也为幼儿园课程的研究工作积累了极为引人注目的经验教训,值得后人去认真地加以总结和汲取。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家进行了大变革,要求幼儿园课程做出相应的改革,一方面吸收外国先进的学前教育理论和课程模式,另一方面,借鉴陈鹤琴、张雪门、张宗麟等老前辈的幼儿园课程思想,逐渐形成了综合性主题教育课程、整体教育课程、活动教育课程、游戏教育课程等多种课程模式。新世纪之初,全国开展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育部颁发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幼儿园课程开始了新一轮的改革,并逐渐形成了多元化的局面。关于幼儿园课程的特点和幼儿园课程的性质是当前幼儿园课程研究的热点问题,相对于中小学的课程,幼儿园课程有其独特的特点和性质;从上个世纪初,我国开始对幼儿园课程展开了研究,到今天已经进行了几次大的改革,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历程对我们今天幼儿园课程的实施和今后的发展有重要的启示意义;2001年教育部颁发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其中的主要观点对幼儿园课程的事实和发展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国外的一些幼儿园课程理论以及我国老一辈教育家创设的幼儿园课程理论对我们今天的幼儿园课程理论和实践工作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关于幼儿园教育实践问题的研究,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教育实践进行论述,探讨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组织与实施、活动评价等存在的问题,思考如何改进。学生也可以把自己教育实践中好的经验总结成论文,阐述对某一问题的看法和理解。查阅国内外幼儿园课程改革的研究文献,把握当前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动向。研究要与幼儿园教育实践相联系,多例举幼儿园教育实例,如活动设计、案例分析等,丰富研究内容,使研究结果具有较强的实用性。1.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历史发展及对当前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启示2.《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的主要观点及对幼儿园课程发展的启示3.蒙台梭利课程中的主要观点及对我国幼儿园课程的启示4.五指活动课程的主要观点及对当前幼儿园课程的启示5.瑞吉欧学前教育课程的特点及对我国幼儿园课程的启示6.创设幼儿园教育活动情境的原则与方法7.方案教学活动的理论及在我国幼儿园中的运用8.幼儿园健康教育活动的实施策略9.在科学教育活动中培养幼儿的探究能力10.多媒体教学应用于早期阅读教学的研究1.冯晓霞.幼儿园课程[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朱家雄.幼儿园课程[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3.石筠韬.学前教育课程论[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4.曹中平.幼儿教育心理学[M].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5.虞永平.幼儿园课程的特点[J].学前教育研究.2003(1)6.虞永平.试论幼儿园课程及其特质[J].早期教育.2001(1)7.蔡红梅.20世纪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历史回顾[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5(3)8.严仲连,肖全民.我国幼儿园课程的历史沿革[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1999(2)9.姚伟,郑丽波.瑞吉欧的实验精神与研究方法及其启示[J].幼儿教育,2004(5)10.姚伟,吴琼.新知识观对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启示[J].学前教育研究,2004(1)心理学(Psychology)是一门研究人类及动物的心理现象、精神功能和行为的学科,既是理论学科,也是应用学科。心理学分为基础心理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应用心理学三个方向。基础心理学是心理学的基础学科。它研究心理学基本原理和心理现象的一般规律,涉及广泛的领域,包括心理的实质和结构,心理学的体系和方法论问题,以及感知觉与注意,学习与记忆,思维与言语。情绪情感与动机、意识,个性倾向性与能力、性格、气质等一些基本的心理现象及其有关的生物学基础。基础心理学也包括;动理学方法的研究,包括实验设计、心理测量和各种具体的研究方法。 心理学基本原理的研究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以心理实质的问题为核心,涉及心理与客观现实的关系,心理与脑、心理与社会、心理与实践的关系,以及心理活动的规律性等 ,这些通常称为心理学的哲学问题;另一类是以心理的结构问题为核心,涉及心理活动的层次组织,心理现象的分类,如各种心理现象的联系等。这两类研究是互相联系的,有时统称为心理学的方法论问题。对这些问题的不同观点表现出不同的心理学的理论倾向。基础心理学对心理学基本原理的研究与一定的哲学思想紧密地联系着,同时也依赖于心理学的具体研究的发展,并常受到邻近学科的影响。基础心理学的发展与脑科学、计算机科学结合的趋势十分明显。心理与大脑的关系成为基础心理学的核心问题。基础心理学通过脑成象技术与脑科学相结合,将有可能解决心理学中的多解问题--对某些认知过程存在多种可能的理论解释。这标志着基础心理学在21世纪将走上更富有成果的发展道路。基础心理学与计算机科学关系密切,彼此共同推进关于人类认知的理论。从整体上看,正常成人的心理活动达到心理发展的高级水平,体现出人类心理活动的特征,具有典型性。但是,基础心理学并不研究人的某一年龄阶段或人的某一特定社会生活顿域中的心理现象的特殊规律,而是研究心理现象的一般规律,如有关感受性的测量和各种感知觉的机制,学习与记忆的形式和过程,思维的各种操作,言语的知觉和理解以及能力的测量、人格的结构等。这些研究所得到的结果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在一定程度上能适用于人的不同年龄和不同的活动领域。可以说,基础心理学主要是通过对正常成人的心理活动的研究来揭示心理现象的一般规律的。当前,基础心理学在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和研究领域两个方面都在发生变化,表现出两个显著的特点。首先认知心理学对基础心理学有越来越大的影响。认知心理学的许多具体研究成果已被基础心理学吸收,但更引人注目的是其理论观点已逐渐渗透到心理学基本原理中来。认知心理学倡导信息加工观点,将认知过程看作信息加工过程,强调研究人的内部心理活动及其机制。它重视策略在信息加工过程中的作用,突出了人的心理活动的主动性和富有智慧的特点。它还力图将各种认识过程统一起来,并进而将认识过程与情感、人格等统一起来,这些都推动心理学基本原理的进一步研究。其次,关于人的社会行为和意识状态等领域的研究在基础心理学中的比重有了较大的增长。长期以来,基础心理学以各种认识过程的研究为主,关于情感、动机、人格以及意识状态等方面的研究则比较少。这种以认识过程为主体的趋势在当前基础心理学中仍然存在。不过,关于人格和意识问题的具体研究,包括情感、动机、需要、性格以及觉醒、睡眠和自我调节等,都有较大的进展,扩大了研究领域。1.职业指导课程设计的初步构想2.中学生的意志力训练方案3.工作记忆与问题解决的关系研究4.内隐社会认知新范式—IAT5.道德认知的理论及实验研究6.幸福认知的理论实验研究7.心理学研究方法的比较研究8.多元统计分析与心理学研究9.论心理研究的生态化取向10.论心理学测量工具的正确使用11.职业心理素质的诊断与评估12.大五人格特质的界定与争论13.认知心理研究的方法论问题14.知觉恒常性发展的实验研究15.影响错觉量的因素的研究16.背景色对文字识别的影响17.个性与智力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18.汽车驾驶员的心理素质评估方案研究19.职业价值现调查20.中学生职业分流的心态调查1.舒华:《心理与教育研究中的多因素实验设计》,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2.John J.Shaughnessy:《Research Methods in Psychology》,Higher Education,2006.3.董奇、周勇、陈红兵:《自我监控与智力》,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4. M·W·艾森克,M ·T·基恩:《认知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5.Michael S.Gazzaniga:《认知神经科学》,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6.[美]珀文、约翰 主编,黄希庭译:《人格手册-理论与研究(上下册)》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版。7.芭芭拉、斯佩曼等主编:《认知心理学新进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8.[美]爱德华滋,李波译:《自我与人格结构》,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2008年版。9.朱滢:《实验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10. 郑刚等译:《心理学导论》,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年版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包括发展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两个分支。它们是心理学的主干学科。主要研究个体心理的发生与发展,以及人类学习与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在促进个体心理发展变化中的心理学问题。 当前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明显地表现出两大特点:一是科学研究呈现综合发展的趋势,另一是应用研究广泛开展。与之相应,该学科内部不断产生一些新的交叉学科,如发展心理语言学、发展心理生物学、发展心理病理学、发展心理社会学、教育社会心理学、学科教育心理杂、学核心理学等。所有这些都预示着发展和教昏动理学在21世纪的广阔前景和重要价值 。1.发展心理学的主要研究任务是:(1)描述儿童发展的普遍行为模式;(2)解释和测量个别差异;尽管心理发展遵循相同的模式,必须注意到发展的个体差异是巨大的:不仅发展的速度、最终达到的水平各不相同,各种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也不相同。(3)揭示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和机制;对心理发展原因和机制的揭示,不仅有助于我们构建有关心理发展的理论体系,更好地遵循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也使我们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培养与干预具有了科学的依据。(4)探究不同的外在环境对心理发展的影响;遗传的作用在孩子出生时就已经充分体现了,环境则在儿童成长过程中不断地施加影响。儿童生活的环境各种各样,这些环境因素也被视为儿童行为的生态圈。在这些生态环境中,儿童接触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几个因素分别是家庭、学校和社区。在儿童成长的不同阶段,这些生态环境对他的影响是不同的。就家庭而言,父母的养育方式、文化水平与职业状况、父母个性、亲子关系的质量、家庭类型(完整家庭还是单亲家庭)、家庭的物质生活条件等是对儿童发展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学校中的师生关系、同伴关系、班级凝聚力、教师的教学与管理方式等,对不同的儿童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在社区环境方面,邻里关系、社区文化娱乐设施、社区社会支持体系等是较为重要的环境变量。就目前而言,普遍得到关心的环境因素通常涉及独生子女家庭的环境影响因素、寄宿制对儿童心理成长的影响、网络化社会这种全新的环境因素对不同年龄个体心理发展的影响等。(1)关于学方面的研究第一,揭示学习结果的性质。教育家常说,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促进人的发展。但从学习心理学的视角看,人的发展并不完全是教育的结果,因为发展是由两个因素造成的:一个因素是人的生长和成熟;另一个因素是学习。所以严格地说,教育的目标是预期的学生的学习结果,而不是笼统的所谓“发展”。一般地说,学习的结果是人性的变化。人性的变化,从其涉及的范围或领域而言,有认识方面的、能力方面的或性格方面的;从程度而言,有暂时的和相对稳定的,有能保留终身的;从方向而言,有积极向上的和向善的,有消极不良的和向恶的;从心理测量角度看,有内潜的,不可直接观察和测量的,有外显的,可以直接观察和测量的。教育心理学应从上述不同方面,研究学习结果的性质,为教育目标的确定提供心理学依据。例如,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常常要求学生背范文。假定两名学生都按教师要求背出了范文,从外显的行为看,这两名学生的学习结果是相同的。但是如果两名学生中一名不仅能背诵课文,而且能深刻理解课文,另一名学生只能机械背诵,而不能理解,那么这两种学习结果的性质显然是不同的。前者能持久保持,后者极易遗忘。而且上述学习结果的差异很可能导致不同后果。前者因学习效果良好而导致乐学,后者因学习效果不佳而导致厌学。第二,对学习结果进行科学分类。对于复杂的现象,人们最初只能笼统地研究。随着认识的深入,人们总是要分门别类地研究。学习也是一种极为复杂的现象,哲学心理学和早期的科学心理学对学习的研究是笼统的。直到20世纪60年代心理学家才开始意识到学习结果有不同的类型。心理学对学习结果作分类研究就像医学对疾病作分类研究,找到不同类型学习结果的特殊学习规律,以便为不同类型的教育目标的达成提供具体的教学措施。第三,阐明学习的过程。任何结果必须有其相应的过程,教育心理学既要阐明学习的一般过程,也要阐明不同类型学习结果的特殊学习过程。前面已经提到,孔子曾提出学习过程包括“立志——博学——审问——慎思——明辨——时习——笃行”七个阶段。这是学习过程的一般描述,不能解释如小学三年级学生如何学习“分数”这个数概念的特殊学习过程。因此,教育心理学应在学习结果分类的基础上着重揭示不同类型学习结果得以出现的特殊过程,为具体的教学过程设计提供科学依据。第四,阐明有效学习的条件。学习过程的发生依赖适当的学习条件。学习条件,有学习者自身的,也有学习者自身之外的,前者被称为内部条件,后者被称为外部条件。教育心理学的任务是要揭示一定的内外条件怎样影响学习发生的过程和结果。因为教学只是为学生的学习创造适当的内部和外部条件,一旦教育心理学分门别类地阐明不同类型的学习过程发生的内外条件,那么教学方法的选择便有了科学依据。2.关于教方面的研究这里所说的教主要指中小学的教育和教学。教学是有目的有计划的师生作用过程。有人把教学过程比作旅行。旅行总是从起点出发,经过一段路程到达目的地。教学也从学生的原有知识和能力开始,经过师生相互作用,最后达到教学目标。在学生的起点和终点状态之间存在知识、能力或情感态度方面的空缺。从教的方面看,教师要完成如下任务,引导学生弥补这些空缺。教育心理学的任务是从心理学观点对教师的教学行为进行研究。例如,教师应如何引起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用什么媒体向学生呈现教材更有效?对学生反应的反馈可以是部分的或完全的,也可以是即时的或延时的。针对不同任务,哪种反馈更有效?在评估学生的学习成绩时,如何根据学生的外在表现准确地推测学生的内在能力和品德的变化?合作学习一定优于个体学习吗?在什么条件下需要合作学习?在什么条件下宜于个人独立学习?教育心理学的任务是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对上述种种有关教的问题作出有科学依据的回答。  1.中小学生学业负担调查2.中小学生零花钱状况调查3.大、中、小学生网络行为研究4.大、中、小学生生活满意感调查5.大、中、小学生电子游戏行为的特点研究6.大、中、小学生学习动机研究7.大、中学生价值观调查8.大、中学生生活压力事件调查9.中小学生对教师的评价研究10.中小学生中课外补习班现象调查11.大学生寝室交往的人际动力研究12.当前青年择业倾向调查13.城市(或农村)人口生活满意感调查14.大学生家庭观念研究15.大学生亲子关系调查16.校园暴力事件调查17.家庭暴力事件调查18.生活价值观的代际比较19.论青年身体发育特点与心理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20.论智力高而成就低的原因21.论青年非智力因素对智力发展的作用22.开发青年智力为什么要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23.论青年是创造性思维发展的重要时期,我们应如何发展青年的创造力?24.青年的自我评价成熟与自我教育之间的关系25.论青年自尊心的特点26.论青年自我概念及其对个性发展的影响27.论青年的白我教育与白我完善28.论友谊在青年期的特殊意义29.论当前我国青年友谊、爱情观中的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30.论我国当代青年道德发展的特点31.论我当代青年道德发展的特点32.论我国当代青年人生观的特点33.影响青年人生观形成的心理因素34.论形成青年违法犯罪心理的主客观因素35.论违法犯罪青年在个性意识的倾向性方面的特点36.论青春期性心理特点与性教育37.对当代大学生生逃课现状、原因以及干预策略的研究38.当代大学生宿舍文化的形成过程39.如何形成良好的大学生生宿舍文化40.当代大、中、小学生的自尊发展特点41.当代大、中、小学生的自我控制发展特点42.儿童(青少年)阅读兴趣调查43.儿童青少年对亲子关系的认知研究44.儿童青少年对亲子关系的满意度研究45.中学生对友谊的认知研究46.中学生的学习态度研究47.中学生中欺负行为的个案调查48.大学生的消费观念调查49.大学生的时间管理现状研究50.大学生网络行为个案调查51.大学生的尊重观念研究52.青年对新兴职业的认知53.城市老年人生活状况调查54.城市老年人生活满意度调查55.运用快速阅读策略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的研究56.低年级小学生听说能力训练的教学实验研究57.幼儿早期阅读兴趣的研究58.学习有困难学生(初中)一般能力倾向的研究59.中学生考试焦虑与学业成就归因方式关系的研究60.大学生学业成就归因方式与自信心关系的研究61.大学生的自信心与家庭教育方式关系的研究62.肥胖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特征的研究63.关于父母教养方式及社会支持与青少年应付方式发展间关系的研究64.儿童行为问题与父母教养方式及子女教育心理控制源认知间的关系研究65.青少年问题应付方式、防御方式与心理健康之间关系的研究66.中小学生学业负担调查 & & & 67.中小学生零花钱状况调查 & & & 1.朱智贤:《儿童心理学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2.M·B·加梅佐,等:《年龄和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3.J·皮亚杰:《儿童心理学》,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4.舒华:《心理与教育研究中的多因素实验设计》,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5.[美]Robert J.Sternberg ,Louise Spear-Swerling著,赵海燕译:《思维教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年版。6.[加]罗比o凯斯著,吴庆麟译:《智慧的发展-一种皮亚杰主义理论》,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7.[美]Linda Campbell著,王成全译:《多元智能教与学的策略》,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年版。8.[美] David R. Shaffer,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Childhood and Adolescence(影印版)(第六版)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年。 9.[美] &Anita Woolfolk ,Educational Psychology(影印版)(第十版)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年。10.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第2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应用心理学是心理学中迅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学科分支。由于人们在工作及生活方面的需要,多种主题的相关研究领域形成应用心理学学科。应用心理学研究心理学基本原理在各种实际领域的应用,包括工业、工程、组织管理、市场消费、社会生活、医疗保健、体育运动以及军事、司法、环境等各个领域。随着经济、科技、社会和文化迅速发展,应用心理学有着日益广阔的前景。应用心理学学科研究范围为:运用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研究和解决工业、社会、医学、运动和军事等领域的心理学问题。本学科包含若干领域,相互联系,形成体系。其中主要有五个方面 (l)工业心理学:主要研究工程、技术设计和管理工作中人的因素。内容包括:为适应科学技术的进步,实现高效、安全、健康工作的要求,人所必须具备的感知觉、思维、决策和操作特点,组织管理工作中的个体特征、群体心理、领导行为和组织心理等,提出有关人员选拔、训练、评价、激励的方法和人一机系统设计的心理学依据。 (2)社会心理学:主要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的一般规律,着重阐明人的心理受社会文化制约的基本原理以及社会心理学原理在各类实际部门的应用。内容包括:个体社会化过程。社会认知、社会动机、社会态度、人际关系与沟通、大众心理现象等。 (3)医学心理学:主要研究和探讨医疗保健中的应用心理学理论方法及应用。内容包括:医学心理诊断和评估、行为异常的发生、发展咨询和防治、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理论和方法、心理一行为一社会医学模式,以及心理关护和康复等。 (4)运动心理学:主要研究体育运动中的应用心理学原理、方法与应用。内容包括:运动领域的认知过程、情感、意志、技能学习、心理训练、运动员选材,以及心理测试与训练方法等。 (5)军事心理学:主要研究军事领域的应用心理学原理、方法和应用,包括军事人员的选拔、评估、作业过程、训练、咨询和作战心理等。(6)劳动心理学其以劳动过程及劳动环境为主要内容。首先是研究疲劳问题和工作的合理化,如生产流程、生产工具的改进选择,活动的姿势和工作空间的布局,工作和休息的计划安排,工作环境,如、、、和颜色的配置以及噪声问题;安全教育以及事故的预防措施;如何改善单调乏味的工种以及如何提高和满意感。(7)人事心理学其研究心理的个别差异,通过测验进行人才选拔和训练。 进行职务分析,了解各项职业的人事要求。重视合作和改善人际关系的培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有效地提高人生的,等等。(8)消费心理学其研究行为的科学,研究对象是:消费者消费过程中的一般;消费者在购买商品过程中的一般心理活动及其发展规律;影响消费者活动的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研究消费者在吃、穿、住、行中所表现的行为。消费者在未来的生产中会越来越占有重要的地位,不仅对企业产品的设计和质量会起到监督和鉴定的作用,而且在生产中的甚至发明,很可能都会有消费者的参与。消费与生产的职能,在将来的社会中,可能变得越来越密切相依。1.大学生社交焦虑的调控 & & & 2.单亲家庭儿童的心理特征及对策 & & & 3.影响大学生幸福感的主客观因素分析 & & &4.关于社会偏见的研究 & & & 5.青少年犯罪的心理特征与预防 & & & 6.自我预期与社会期望的相关研究 & & & 7.自我概念及其成因的相关研究 & & & 8.自我表现的社会心理技能技巧的研究 & & & 9.自我监控与社会适应的相关研究 & & & 10.应对压力的社会心理策略研究 & & & 11.人际交往的年龄特点研究 & & & 12.人际交往的性别特点研究 & & & 13.伴侣关系的传统模式与现代模式的异同 & & & 14.婚姻承诺增强的决定因素 & & & 15.婚姻关系恶化的决定因素 & & & 16.控制错觉与社会适应的相关研究 & & & 17.减少攻击性行为的有效方式 & & & 18.竞争行为与合作行为的相关研究 & & & 19.关于态度改变模式的时代特征的研究 & & & 20.社会压力的种类及其心理机制的研究 & & & 21.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调查 & & & 22.团体辅导实验研究 & & & 23.辅导课程教学模式研究 & & &24.学生心理辅导个案研究 & & & 25.学校心理辅导研究进展综述 & & & 26.对学生心理健康标准的思考 & & & 27.论学校心理辅导的工作模式 & & & 28.谈学校心理辅导人员的素质 & & & 29.学校心理辅导方法的比较研究 & & & 30.学校心理辅导评估技术探讨 & & & 31.学生学习辅导的若干问题研究(学习动机、策略、考试焦虑、学习困难等) & & & 32.校园生活辅导的若干问题研究(情绪、休闲、消费、人际、性、危机干预、网络使用等)33.择业与生涯辅导的若干问题研究 & & & 34.教师心理健康调查研究 & & & 35.中外学校心理辅导比较研究36.论青年情绪情感的和特点与心理卫生37.论青年的焦虑及其调节1.[美]马斯洛等著. &林方等译. 人的潜能与价值. 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2.[英]约翰·麦克里奥德著. 潘洁译. 心理咨询导论(第三版). 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3.[英]福特著. 黄峥译. 咨询和治疗中的沟通分析技术.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4.[美]米尔顿等著. 施琪嘉,曾奇峰等译. 精神分析导论.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5.[美]贝克著. 翟书涛等译. 认知疗法:基础与应用.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6.[美]艾伦·艾维,迈克尔· 丹德烈亚等著. 汤臻等译. 心理咨询与治疗理论:多元文化视角. 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8.7.刘晓明著. 视域融合:心理教育中的价值问题研究. 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8.刘晓明,孙文影著. 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概论.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9.班华主编. 心育论. 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7.10.[苏]列昂节夫著. 李沂译. 活动·意识·个性.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11.[美]Richard S. Sharf 著. 李茂兴译. 生涯谘商理论与实务. 台北:弘智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8.12.江光荣著. 人性的迷失与复归——罗杰斯的人本心理学.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13.[美] 迈克尔·R·所罗门著. 卢泰宏译. 消费者行为学(第6版).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6.14.L·G·希夫曼,L·L·卡纽克著. 消费者行为学(第七版).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5.林建煌著. 消费者行为.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16.江林著. 消费者行为学.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课程与教学论”是“教育学”领域的一个概念,属于是“教育学”的二级学科。“教育学”包括教育学、心理学、体育学3个一级学科。其中一级学科“教育学又包含“教育学原理”,“课程与教学论”、“教育史”、“比较教育学”、“学前教育学”、“高等教育学”、“成人教育学”、“职业技术教育学”、“特殊教育学”,“教育技术学”等十个下位学科。因而,“课程与教学论”属于是“教育学”的二级学科。 “课程与教学论”这一学科下面有包含有“课程论”、“教学论”“学科教学论(语文教学论、数学教学论、物理教学论、化学等教学论等三级学科)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论是专门研究思想政治学科的教学科学和教学艺术的学科,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它既是一门教育科学课程,又是一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既是一门传授教育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理论的必修课,又是一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和专业能力的必修课。主要研究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或教育管理的基础理论,使学生将思想政治学科的理论知识和教育教学的理论知识融合起来,将融合的理论知识付诸应用。着重培养中学政治课骨干教师和基础教育教学及教育管理的相关人才。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科教学论方向的论文写作要求结合中学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实际,运用案例分析方法,探索新形势下中学思想政治课的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特别是新课改条件下中学思想政治课如何创新。1、浅谈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情感教育2、新课标下学生个性化发展研究3、多媒体技术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应用4、谈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5、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研究6.新课改背景下教师的基本素质研究7.新课程理念下的启发式教学研究8、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探索9、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载体的构建10、中学思想品德(政治)课教学中学生有效参与研究1.车广吉主编:《中学德育学科教学概论》,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8年版。2.张建文著:《思想政治课程与教学论》,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3.王策三:《教学论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版。4.吴铎:《德育课程与教学论》,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5.陈旭远:《课程与教学论》,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版。6.毕淑芝:《当今世界教育思潮》,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7.迟思莲:《中外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对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8.柳海民:《教育学原理》,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9.苏崇德:《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10.王玄武:《比较德育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11.陈琦:《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12.储培君等著:《德育论》,福建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13.王平:《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理论研究》,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14.张耀灿:《现代思想教学学科论》,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15.邱国光、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16.戴艳军:《思想政治教育案例分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属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范围。这个专业过去的名称叫“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2006年国家将该学科专业确定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该一级学科下面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等几个专业。思想政治教育是以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综合性的应用科学。要求学生掌握有关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论,并学会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和观点去分析思想政治领域里的各种矛盾、问题和现象,从而提高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及其思想政治素质。本方向毕业论文的写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对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理论和方法的研究;对当前思想政治教育面临问题的思考和研究;对现实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研究(如诚信问题研究;爱国主义问题研究;集体主义问题研究);对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及机遇的研究;大学生思想教育研究;国外思想教育研究,等等。论文写作中要求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理,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规律出发,结合新环境下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要求和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原因的对策的探讨,进而对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和新方法进行相关思考。在写作中应尽量结合自身工作实际,避免空洞议论。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集体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2、思想政治工作者应有的素质3、论思想政治教育环境4、正确引导加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5、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析6、论转型时期中国社会的诚信道德建设7、毛泽东邓小平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比较研究8、论互联网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9、网络时代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与机遇10、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师是素质修养与形象塑造11、新课改条件下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改革1、邱同光、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张耀灿:《现代思想教育学科论》湖北人民出版社3、戴艳军:《思想政治教育案例分析》高等教育出版社4、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高等教育出版社5、张耀灿主编《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论》高等教育出版社6、车广吉主编:《中学德育学科教学概论》,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8年版。7、储培君等著:《德育论》,福建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8、王平:《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理论研究》,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9、毕淑芝:《当今世界教育思潮》,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10、期刊类:《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思想理论教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作为二级学科,其基本内涵简单地说就是研究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及其成果。它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其一,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基本经验和基本规律;其二,研究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也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要理论成果。前者重历史的启示,后者重理论的收获。总之,本方向的研究,应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主线,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主题,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为重点,密切结合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中国特色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社会主义革命道路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中所进行的艰苦实践和理论总结,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探求其演进的阶段性,总结其基本经验和基本规律,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系统阐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几大理论成果的主要内容和精神实质,深刻揭示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等是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本方向毕业论文的写作应注意理论联系实际。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历程,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如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等的产生、发展和创新进行分析和阐述。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程及其历史经验研究,着重分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历程,阐述不同时期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相结合的基本经验和基本规律。1.邓小平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思想研究;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科学体系及其主要内容;3.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内在统一性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理论及其实践研究;5.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探析6.和谐社会中公平与效率的理性思考7.论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思想8.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研究;9、论邓小平依法治国思想10、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和三个代表思想的一脉相承1、《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人民出版社 20002、《毛泽东思想基本著作选读》人民出版社 20013、《邓小平文选》第一至三卷4、《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5、《重铸中国魂——20世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 钟家栋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6、王沪宁主编《政治的逻辑》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7、《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8、陈希:《民族复兴之路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9、杨先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纲要》四川人民出版社200810、何继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法学专业学生可以在以下法学学科的二级学科下选择论文的具体方向:法理学、宪法学、行政法学、刑法学与刑事诉讼法学、民商法学与民事诉讼法学、经济法学。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它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是一切组织和个人的行为的基本法律准则。在有机、协调的法律制度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现代法治国家,最重要的法律特征就是具有以科学、有效的宪法为基础的现代宪政,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宪法学是以宪法作为自己的主要研究对象,其研究的内容大致包括:宪法的有关理论(如宪法的概念、本质、价值、功能、作用等);宪法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宪法的内容及其在实际中的运用(如宪法作为一种规范,其所调整的是国家最重要、最根本的原则和制度,如国家的国体、政体、国家结构形式、国家的经济制度、国家机构的设置及运转,国家的选举制度,政党制度,特别行政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等等)。宪法的重要功能主要在于保障公民权利和规范国家权力。因此,如何通过宪法的有效实施来实现保障公民权利和规范国家权力这一核心宪法理念,是宪法理论与实践的关键所在。通过宪法的学习和研究,应树立宪法至上的观念,掌握宪法这一特殊社会现象所具有的一些本质和规律,尤其是宪法作为根本法的法律特征以及法律作用,思考如何才能推进宪法观念的变革,促成良性的宪法制度,实现宪政。可以重点保障公民权利理念出发,结合自身经历或社会现实,来阐发公民所享有的政治权利和自由、人身权利和自由、经济社会权利和特定人的自由等权利,在运行中的问题及对策。可自行拟定如论公民的言论自由保护的问题及对策等论文题目。1.有关我国保障公民宪法权利的历史与经验2.有关宪法保障人权基本原则的阐释3.有关宪法保障人权的价值与作用4.有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建设方面的若干问题5.有关尊重和保障人权观念与文化方面的若干问题6.有关公民权利保障方面的若干问题7.有关公民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方面的若干问题8.有关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对公民宪法权利的立法保障9.有关国家行政机关保障人权的若干问题10.有关司法机关保障人权的若干问题1. 钟群著:《比较宪政史研究》,贵州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2. 谢维雁著:《从宪法到宪政》,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3. 俞子清著:《宪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4. 夏勇著:《宪政建设——政权与人民》,社会科学文摘出版社2004年版。5. 韩大元著:《感悟宪法精神》,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6. 朱福惠著:《宪法与制度创新》,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7. 龚祥瑞著:《比较宪法与行政法》,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8. 李龙著:《宪法基础理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9.周叶中主编:《宪法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10.徐祥民著:《中国宪政史》,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11.韩大元主编:《外国宪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12.秦前红著:《宪法变迁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13.童之伟著:《法权与宪政》,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14.[英]维尔著、苏力译:《宪政与分权》,三联书店,1997年版“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是教育部确定的法学专业14门主干课之一。1998年教育部决定将行政法、行政诉讼统一于一个课程体系之下,统一后便是“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一个是行政实体法的范畴,另一个是行政程序法的范畴。其基本内容包括:(1)行政法学理。主要对行政法的一系列基本问题进行讲授,其中包括行政法学、行政权的趋势、行政法的基本观念、行政法的渊源、行政法的基本原则等重要内容。(2)体制行政法。包括体制行政法的构成、行政组织的基本问题、行政主体、公务员、行政编制。(3)行政行为法。包括行政行为法的构成、行政行为的基本问题、抽象行政行为、具体行政行为、行政程序。(4)行政救济法。包括行政救济法的构成、行政监察、行政复议、行政诉讼、行政赔偿等内容。作为部门法,行政法有着自身独特的作用并随“依法行政”观念的深入而发挥着日渐重要的影响。而行政诉讼法作为保护公民、组织合法权益、监督和保障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职权的程序法律规范对法治目标的实现具有重大意义。我国正处于从形式意义的法治国家向实质意义的法治国家的过渡阶段,需要革新行政法观念和内容,确立完善的、科学的、合乎人类尊严和理性的行政法理念。行政诉讼法实施至今也暴露出了种种缺憾不足,需要修改完善。因此,应以市场经济体制下行政法的发展、变化为出发点,立足于我国的实际,系统地探讨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的基本理论,对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的若干实务问题进行系统研究;了解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理论研究的现状和若干前沿问题,并通过研究借鉴国外行政法律制度的成果探讨完善我国行政法制、推进依法行政的具体对策。可以从行政权运行的现实出发,对行政行为、行政法制监督、行政救济(行政复议、行政诉讼、行政赔偿)等方面存在的具体问题展开分析,找出可行的对策。可自行拟定论行政许可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行政指导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等论文题目。1.有关行政许可方面的若干问题2.有关行政确认方面的若干问题3.有关行政裁决方面的若干问题4.有关行政处罚方面的若干问题5.有关行政强制方面的若干问题6.有关行政法制监督方面的若干问题7.有关行政复议方面的若干问题8.有关行政诉讼方面的若干问题9.有关行政赔偿方面的若干问题10.有关行政程序方面的若干问题1.罗豪才主编:《行政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2.王锡锌:《行政程序法理念与制度研究》,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7年版。3.王名扬著:《英国行政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4.王勇飞主编:《中国行政监督机制》,中国方正出版社1998年版5.姜明安著:《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6.周汉华著:《我国政务公开的实践与探索》,中国法制出版社2003年版7.李步云著:《信息公开制度研究》,湖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8.应松年著:《行政程序立法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9.房绍坤、毕可志著:《国家赔偿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10.刘静仑著:《比较国家赔偿法》,群众出版社2001年版11.江必新、梁凤云:《行政诉讼理论与实务》,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12.杨解君著:《秩序·权力与法律控制——行政处罚法》,四川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刑法是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法律规范的总和,是保护人民、惩罚犯罪、服务四化的有力武器,在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占有显著的、独特的地位。刑法学是法学的一个重要部门,它以刑法为研究对象的法学学科,是以犯罪、刑事责任及刑罚为研究内容,在整个法学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居于重要地位。与刑法典相对应,刑法学从总体上讲分为总论和各论两部分。刑法学总论部分研究刑法总则的规定——刑法学总论首先从论述犯罪一般问题的犯罪论开始,论述犯罪的一般概念,犯罪构成及其各个要件——犯罪客体、犯罪客观方面、犯罪主体、犯罪主观方面,排除犯罪的事由——正当防卫、紧急避险及其他排斥犯罪的事由,犯罪停止形态,共同犯罪、罪数形态等问题,继之以论述刑罚一般问题的刑罚论,论述刑罚概说,刑罚的体系,刑罚的裁量,刑罚的执行,刑罚的消灭等问题。同时它又不是照搬刑法总则的排列。例如,罪数形态问题,在刑法典中根本找不到其踪影,但在刑法总论中是作为一个重要的问题加以研究的。刑法各论(罪刑各论)研究刑法分则规定的各种具体犯罪(危害国家安全罪、危害公共安全罪、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侵犯财产罪、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危害国防利益罪、贪污贿赂罪、渎职罪、军人违反职责罪)。在21世纪,刑法学的学习、研究,应立足本土,充分认识和了解中国国情,尊重中国法文化传统与现实政治法律制度,学习借鉴他国先进的刑法制度和刑法学理论并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创建有中国特色且能够有效解决中国的定罪量刑、预防和减少犯罪、维护中国社会秩序、保障公民权利,实现刑事法治正义。刑事诉讼法是国家制定的有关刑事诉讼程序的法律规范,是国家专门机关和诉讼参与人进行刑事诉讼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刑事诉讼法学主要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及其他法学中有关刑事诉讼程序规范、研究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含国家安全机关)及律师等进行刑事诉讼的实践经验,以及有关刑事诉讼的基本理论等。其主要内容包括:(1)刑事诉讼中的国家专门机关及其权力和责任;(2)刑事诉讼中的当事人、其他诉讼参与人及其权利和义务;(3)刑事诉讼法的原则、规则和制度;(4)刑事诉讼中收集和运用证据的规则和制度;(5)刑事诉讼的程序。在我国的法律体系中,刑事诉讼法学已成为重要的部门法之一,它关系到对犯罪的及时惩治和对公民合法权益的切实保护。但在新时期,中国刑事诉讼法在理论和实践中仍然有一些问题值得思考、研究,如刑事诉讼中非法证据的使用问题、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沉默权问题、刑事诉讼中打击犯罪与人权保障问题等。通过其学习、研究,使刑事诉讼法既能有效的及时遏制犯罪,又能防止国家权力的滥用,从而实现其公平、正义的自身价值。可以从罪刑法定原则、刑法的适用效力、犯罪及犯罪构成、刑法中的正当行为、故意犯罪的停止形态、刑事责任、刑罚与罪名,和刑事诉讼原则、责任、证据、程序、参与人等方面的具体问题展开分析和论述。比如:在刑法中的正当行为方面,可自行拟定论防卫过当、假想防卫的法律分析、论紧急避险适用及限制等论文题目。1.有关罪刑法定原则实施问题2.有关刑法的适用效力问题3.有关犯罪及犯罪构成问题4.有关刑法中的正当行为(正当防卫、紧急避险等)问题5. 有关故意犯罪的停止形态(犯罪的既遂、预备、未遂、中止等)问题6. 有关刑事责任问题7.有关刑罚的观念、体系、裁量、执行等问题8.有关共同犯罪问题9、有关危害国家安全罪、危害公共安全罪、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侵犯财产罪、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危害国防利益罪、贪污贿赂罪、渎职罪、军人违反职责罪等问题10.有关刑事诉讼责任问题11.有关刑事诉讼参与人问题12.有关刑事诉讼证据问题13.有关刑事诉讼程序问题1.陈兴良著:《刑法适用总论(下卷)》,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2.赵秉志主编:《新刑法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3.陈兴良主编:《刑法总论》,人民出版社2002年出版4.邱兴隆、许章润著:《刑罚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5.田文昌著:《刑罚目的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6.张明楷著:《刑法学》,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7.马克昌主编:《刑罚通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8.贝卡利亚著,黄风译:《论犯罪与刑罚》,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版9.马克昌:《罪刑法定主义比较研究》,载《中外法学》1997年第二期10.胡云腾著:《存与废——死刑基本理论研究》,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11.赵秉志等译:《现代死刑概况》[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12.韩玉胜主编:《刑法各论案例分析(第2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13.王作富主编:《刑法分则实务研究》,中国方正出版社2001年版14.赵秉志主编:《中国刑法案例与学理研究》,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15.樊崇义主编:《诉讼原理》,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16.陈光中等主编:《刑事诉讼法》,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17.陈卫东主编:《刑事诉讼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18.陈光中主编:《刑事诉讼法实施问题研究》,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19.汪建成、刘广三著:《刑事证据学》,群众出版社,2000年版20.叶青著:《刑事诉讼证据问题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03年7月版21.宋英辉著:《刑事诉讼原理》,法律出版社,2003年4月版22.陈瑞华著:《刑事诉讼的前沿问题》,中国人民大学版社2011版民商法学方向主要研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有关民法学的理论、民事立法的完善和民法的准确适用问题。包括:民法调整的对象及与其他法律部门的关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与民法规则的完善,民法基本原则及适用;各种民事主体的法律地位及合法权益的保护,多种所有制的发展与物权制度的完善;地产经济与不动产法律制度,债的担保制度及适用,民事主体在市场交易活动中的各种债务关系;人身权的保护,知识产权制度及适用;侵权行为的基本规则及适用;商法原理和、证券、票据、破产、海商、保险的基本理论和实践;基于婚姻和血缘而发生的夫妻、父母子女等家庭成员间的关系和公民死后遗产所有权转移的法律形式。依据业务范围,可以按照需要设立以下研究方向:民法总则,民事权利(也可单列物权、债权、知识产权、人身权),民事责任(也可单列合同责任、侵权行为责任),商法理论与实践(也可单列公司法、证券法、票据法、破产法、海商法、保险法),婚姻家庭继承制度(也可单列婚姻制度、继承制度)。其中着重要研究或解决几方面的问题:第一,民商法理念的树立问题;第二,民商法理论诸问题的明确与澄清问题;第三,民商法制度的建构与完善问题。通过对这些基本问题的研究,培养学生逐步提高对民商法的认识能力和研究能力,最终使学生能够运用民商法基本理论解决具体问题。民事诉讼法学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学体系中的一门分支学科,它是研究民事诉讼制度的产生、发展及其运行规律,并对民事诉讼立法和民事诉讼实践进行理论概括,在现代法学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民事诉讼法属于程序法,它规定当事人如何起诉、应诉、进行诉讼,法院如何循序渐进的公正、公平地解决纠纷、平息矛盾,其他诉讼参与人如何为诉讼行为等。其主要内容包括:民事诉讼法律关系、民事诉讼中的诉权、诉和反诉,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和基本制度,民事诉讼管辖制度,民事诉讼主体制度,民事诉讼证据和证明制度,法院调解制度,普通程序,简易程序,第二审程序,再审程序,特别程序,民事执行程序和涉外民事诉讼程序等。民事诉讼法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科学,通过其学习、研究,能够运用民事诉讼法专业知识解决民事诉讼程序中的实际问题。应当承认,中国民事诉讼法学在法学园地中是一朵稚嫩的小花,与发达国家的民事诉讼法学相比,无论是在立法、司法还是理论研究方面的确都存在一定的差距,需要研究的问题还很多。可以从民商法和民事诉讼法的具体法律规范实施中的具体问题展开分析,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比如:在民事法律行为方面,可自行拟定论单方民事法律行为、论附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论民事法律行为与事实行为等论文题目。1.有关民事法律关系问题2.有关自然人、法人问题3.有关民事法律行为问题4.有关代理制度实施中的问题与对策5.有关人格权法实施中的问题与对策6.有关物权法实施中的问题与对策7.有关债权方面的若干问题8.有关合同法、公司法、证券法、票据法、破产法、海商法、保险法等实施中的问题与对策9.有关侵权行为法实施中的问题与对策10.有关民事诉讼法律关系、民事诉讼中的诉权、诉和反诉,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民事诉讼管辖制度,民事诉讼主体制度,民事诉讼证据和证明制度,法院调解制度,诉讼程序(普通程序,简易程序,第二审程序,再审程序,特别程序,民事执行程序和涉外民事诉讼程序)等方面的若干问题1.王利明著:《民法总则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10底出版)2.梁彗星著:《民法总论》,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3.梁慧星、陈华彬著:《物权法》,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4.陈华彬著:《物权法原理》,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1998年版5.王泽鉴著:《债法原理》(一),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6.郑玉波著:《民法债编总论(第二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3月)7.江帆著:《代理法律制度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8.王泽鉴著:《债法原理(2)——不当得利》,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9.史尚宽著:《债法总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10.王利明著:《民法学》,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11.郭明瑞、房绍坤著:《新合同法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12.周枬著:《罗马法原论》,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13.王泽鉴著:《民法总则》,2000年作者台湾自版14.李明舜主编:《婚姻法中的救济措施与法律责任》,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15.杨立新著:《人身权法论》(修订版),人民法院出版社,2002年版16.张新宝著:《隐私权的法律保护》,群众出版社17.程啸著:《中国抵押权制度的理论与实践》,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18.王利明著:《合同法研究》(第1、2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19.张新宝著:《中国侵权行为法》(第2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20.杨大文主编:《婚姻家庭法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21.曾兴华著:《婚姻法与继承法》,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22.赵旭东主编:《公司法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23.樊崇义主编:《诉讼原理》,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24.江伟:《民事诉讼法》(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25.张卫平著:《诉讼架构与程式——民事诉讼的法理分析》,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26.江伟著:《中国民事诉讼法专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27.杨柏林、金海洲:《检察院提起民事诉讼的若干程序问题初探》,中央检察官管理学院学报,1998,(4)28.〔日〕兼子一,竹下守夫著,白绿铉译:《民事诉讼法》,法律出版社,1995年版我国在2000年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正式启动了新一轮基础教育化学课程改革。这次改革无论是在课程目标、内容还是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上都发生了重大的变革。新课程强调通过化学课程使每一个学生以愉快的心情去学习生动有趣的化学,激励学生积极探究化学变化的奥秘,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学好化学的信心,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树立为中华民族复兴和社会进步而勤奋学习的志向;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使他们都能具备适应现代生活及未来社会所必需的化学基础知识、技能、方法和态度,具备适应未来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科学素养,同时又注意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和社会实践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在知识的形成、相互联系和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学习科学方法,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创设体现化学、技术、社会、环境相互关系的学习情景,使学生初步了解化学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巨大贡献,认识化学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促进人类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方面所发挥的重大作用,相信化学必将为创造人类更美好的未来做出重大的贡献;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评价方式,既要考核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程度,又要注重评价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还要重视考查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发展。这些都是化学课程的基本理念。如何有效地落实化学课程理念,切实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主动、全面发展?是课程实践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根据化学课程的基本理念,学员可以结合自身教学实践,探讨在化学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化学学习兴趣,如何培养学生基本实验技能,如何促进学生形成科学态度和价值观;交流分享如何促进化学教学内容的生活化、促进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发展等的基本做法和经验;展示交流自己在教学中通过活动载体对学生进行活动表现评价等的探索过程;呈现关于学生学习情况、课程落实情况等的调查结果。此方向的论文选题注意既可以自上而下的从化学课程基本理念出发,在深入研读《化学课程标准》的过程中找到理论切口,思考如何落实相关目标和内容;也可以自下而上地从自身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不断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不论哪种途径都要深刻理解新课程理念,结合教学实践问题,探索促进课程落实的基本方法,交流基本经验。1.在化学教学中实施STS教育的实践报告2.在化学复习课中探索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实践报告3.化学教学中发展学生信息素养的实践报告4. 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的实践报告5.通过习题教学提高学生思维灵敏性的实践报告6.化学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的实践报告7.化学反思性教学研究述评8.关于如何激发化学学习动机的相关研究述评9.化学教学中科学本质教学研究述评10.有效教学研究综述11.化学教学中探究教学实施情况的调查报告12.化学教学中化学史功能实现情况调查13.中学化学实验内容教学方式调查14.在化学教学中融入化学史内容的几点思考15.开展行动研究,促进学生元素化合物知识掌握的实践报告16.改革组会制度,促进教师合作——XX中学校本教师培训实践报告17.促进化学教学与生活问题整合的探索和经验交流18.有效利用教科书插图促进学生知识理解的几点做法1.刘知新主编. 化学教学论(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802.刘知新,王祖浩.化学教学系统论.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3.杨先昌, 廖可珍,施志毅著.化学教育学.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14.王磊等编著. 初中化学新课程的教学设计与实践.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5.梁英豪著.关于探究的初步探讨.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6.梁慧姝,郑长龙著.化学实验论.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7.郑长龙等编著.化学实验教学新视野.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社,20038.吴俊明,王祖浩著. 化学学习论. 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9.钟启泉,崔允漷,张华主编.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 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0.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 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高级中学化学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2.郑长龙著.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对比研究·初中化学.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3.郑长龙著.新课程教学法·初中化学.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4.郑长龙主编.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对比分析·高中化学.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5.毕华林等编著.化学新教材开发与使用.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6. 万福,于建福主编.教育观念的转变与更新.北京:和平教育出版社,200017.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8.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培训问题研究课题组编写.新课程与学习方式的变革.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9.任长松著.走向新课程.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2化学教学实验的优化研究要坚持绿色化、生活化、微型化的基本原则,以更安全、更直观、更生动为目标。同时,作为毕业论文呈现时不能简单地呈现实验仪器和实验过程。一定要阐述清楚实验改进和优化的目标、改进过程、新实验投放课堂后的效果。1. “神奇的试管”综合实验活动设计2. 学生实验条件控制能力培养的实践报告3. 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实践报告4. 催化剂对双氧水分解速率影响的改进实验5. 水电解实验替代品开发6. 农村中学实验室资源配备情况调查7. 过氧化钠与水反应产物检验的探究实验设计8. 化学实验教学替代品开发研究综述9. 义务段化学教科书实验内容的统计分析 10. 面向初三学生开放化学实验室的实践报告11. 运用趣味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实践报告12. 以化学实验创设教学情景的几点做法13. 化学实验绿色化设计的实践报告14. 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定量思维的经验总结<span style="display:inline-text-indent:0;min-width:0.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span style="display:inline-text-indent:0;min-width:0. 郑长龙主编.中学化学课程与教学改革.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3. 吴俊明编著.中学化学实验研究导论.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74.吴俊明主编.新课程理念与初中化学课程改革.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span style="display:inline-text-indent:0;min-width:0. 化学课程标准研制组编。走进课堂——初中化学新课程案例与评析.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span style="display:inline-text-indent:0;min-width:0. 梁慧姝,郑长龙著.化学实验论.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span style="display:inline-text-indent:0;min-width:0. 郑长龙,梁慧姝.试论以实验为基础中的“实验”含义.中学化学教学参考,1995,(3)<span style="display:inline-text-indent:0;min-width:0. 郑长龙主编.化学实验教学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在上任何一节化学课之前,化学老师都要对这节课的教学进行规划和设计,因此,化学教学设计是化学教学的一项经常性工作;同样内容的一节化学课,不同教师的授课思路是不完全相同的,因而,化学教学设计具有教师的个性化色彩,正因为如此,可以说化学教学设计也是一项创造性的工作。教学设计不应该是简单的经验化设计,应是在一定理论指导下,具有明确目的性的系统化创新教学设计。论文首先要阐明教学设计依据的理论及其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结合具体教学内容的特点,设计渗透基本理论的教学目标,内容和过程。同时,不仅要呈现设计结果还要对具体设计进行解析。1. 引领学习方式转变落实新课程要求——选修化学3“人类对配合物结构的认识”的教学实践与探讨2.《二氧化氮和一氧化氮》的教学设计与反思3.Na与CuSO4溶液反应的探究教学设计与实践4.让学生在探索中学会学习——从《硫酸》的教学设计谈教法的改革5.《镁的提取及应用》探究式教学设计6.自主发现 合作探究——《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配平》教学设计7.基于元认知培养的《空气组成》教学设计8. 运用探究性实验进行“引导一发现”教学的尝试9. 基于“问题——建构”的概念教学 以人教版《化学1(必修)》“物质的量”为例10. 依据课标整合教材 创新设计引导探究——苯酚的课堂教学设计11. 探究实验设计 引领新课学习——浓硫酸的性质教学设计12. 基于化学史的《燃烧的条件》教学设计13.离子反应两个概念教学的问题及对策1.刘知新主编. 化学教学论(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802.刘知新,王祖浩.化学教学系统论.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3.杨先昌, 廖可珍,施志毅著.化学教育学.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14.王磊等编著. 初中化学新课程的教学设计与实践.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5.梁英豪著.关于探究的初步探讨.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6.梁慧姝,郑长龙著.化学实验论.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7.郑长龙等编著.化学实验教学新视野.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社,20038.吴俊明,王祖浩著. 化学学习论. 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9.钟启泉,崔允漷,张华主编.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 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0.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 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1.郑长龙著.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对比研究·初中化学.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2.郑长龙著.新课程教学法·初中化学.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3.郑长龙主编.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对比分析·高中化学.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4.毕华林等编著.化学新教材开发与使用.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自然地理环境是指地球表面,具有一定厚度的圈层,即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的区间内的一个特殊圈层。它是在太阳辐射能、地球内能和生物能作用下形成的,比地球的其他圈层的特征要复杂得多。在这里各种固体、液体、气体状态的物质同时稳定地存在并且相互渗透。只有在地球的这一部分才具有生物产生和繁衍的条件,并成为生物圈进一步发展的强大因素。人类出现后,又成为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的环境。自然地理学是地理学分支之一。自然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系统的物质组成、形态、结构和空间特征、运行机制和演化动态的科学。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球表层系统的自然特征,即自然地理环境,包括原生的天然环境,和受到人类直接或间接影响而发生较大变化的人为环境。自然地理学主要研究各自然地理成分的特征、结构、成因、动态和发展规律;研究各自然地理成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彼此之间的物质和能量的循环与转化的动态过程;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研究各个区域的部门自然地理和综合自然地理特征,并进行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评价,为区域开发提供科学依据;研究受人类干扰、控制的人为环境的变化特点、发展趋势、存在的问题,寻求合理利用的途径和整治措施。按研究的特点,自然地理学可分为综合性和部门性的两组分支科学。综合性的分支科学有综合自然地理学、区域自然地理学、古地理学等。部门性的分支科学有地貌学、气候学、水文地理学、土壤地理学、生物地理学、冰川学等。自然地理学为社会服务的应用研究领域不断拓展,趋向于多元化。可以在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生态脆弱区域生态系统功能的恢复重建、全球环境变化监测与对策、城镇区域规划与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构成通信网的三要素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