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玛丽像素画读书短文阅读像山崩一般这个比喻让你想到当时

&img src=&/50/v2-dfe876c833e8_b.jpg& data-rawwidth=&400& data-rawheight=&464&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400&&&p&在讲夏王朝之前,我们先要讨论两个问题。&/p&&p&第一,要讨论下《史记》与《竹书纪年》。&/p&&p&我们通常视《史记》为正统。不管你承不承认,反正课本都是以《史记》为依据的。我想也没有哪本史书敢言能撼动《史记》在先秦至汉武帝这段历史研究中的地位。《资治通鉴》很耀眼,但二者没有可比性,毕竟方向不用,侧重点也不同。&/p&&p&谁知西晋时出土的一本《竹书纪年》,以其猛料辈出而惊世。其使用的不是《史记》所奠定的纪传体,而是后世《资治通鉴》所使用的编年体!&/p&&p&&img src=&/v2-c95f1a4a8be4b84fee8c49f919d06e6e_b.jpg& data-rawwidth=&562& data-rawheight=&42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62& data-original=&/v2-c95f1a4a8be4b84fee8c49f919d06e6e_r.jpg&&这意味着《竹书纪年》是可以被用来——断代的!&/p&&p&但史学界对《竹书纪年》是持“保守态度”的,说白了就是不怎么信。究其原因,内容太惊悚,且部分记载与《史记》背道而驰。要知道,《史记》不仅仅是一本史书,其记载的明君仁主们的一言一行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道德标尺,也是统治者们学习的榜样。禅让制更是后世不断追捧的理想国,其践行者唐尧、虞舜成为了君主们纷纷效仿(形式上效仿)的偶像。&/p&&p&那《竹书纪年》是如何描述他们的?&/p&&blockquote&&i&舜囚尧,复偃塞丹朱&/i&&i&,使不与父相见也。&/i&——《竹书纪年》&/blockquote&&p& 这一段是写舜的。我们从《史记》中读到的是尧禅让给了舜,期间还教育了自己骄傲的儿子丹朱。《竹书纪年》里记载的则是,舜囚禁了尧,给丹朱关了禁闭,使父子不得相见。&/p&&p&毛主席曾引用李白的诗词批注:“尧幽囚,舜野死。”源头便是在这里。&/p&&p&在今天要讲的夏朝,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与童话一般的《史记》相比,《竹书纪年》的记载显得更现实一些。但这些“童话”毕竟塑造了一系列明君的模板,对于《竹书纪年》,我们只能淡淡地说一句“仁者见仁”。&/p&&p&第二,要讨论下夏、商、周三朝并存的问题。&/p&&p&夏、商、周三朝并非垄断独立的朝代,而是若干平行政权中最具代表性的三个。三者先后成为部落联盟的主导,处于相对的统治地位——这种说法自古以来屡见不鲜,特别是近代考古发现越来越指向这种说法。&/p&&blockquote&&i&中国青铜时代便是历史上的三代,从公元前两千年以前,一直持续到公元前五百年以后。在这一段期间,中国是平行发展而互相竞争的列国的舞台,但这些列国形成分为多层的组织,而它们分层的模式依朝代而有变化。&/i&——张光直,《中国青铜时代》&/blockquote&&p&这种从部落、族群到朝代相容相济的格局,会随着我们对夏王朝的讨论而越来越清晰。那个时代中国的部落政治酷似后来西方的政党政治,只不过是部落为单位的。一些部落本身可能具备了国家结构的雏形,当一个部落的威望达到足以问鼎的程度后,会毫不犹豫将自身的机构与统治风格强加在所有部落的身上。不同于秦王朝的统一,也不同于春秋战国时期的“会盟”,这种问鼎形式酷似日本战国时代的“上洛”。日本有一个“人神合一”的天皇,中国在那时只是单纯地将人赋予神权,显然渐渐力不从心,所以后来在周朝确立了“天子”的概念。&/p&&p&现在我们来讲夏朝。&/p&&h2&&b&第一章 夏朝诞生&/b&&/h2&&p&说起夏朝的诞生,不得不讲一讲几个人的纠葛:舜,鲧,禹,启。&/p&&p&舜属于有虞氏部落。这个部落的祖先相传是穷蝉,是轩辕黄帝的曾孙子。自舜开始成为部落联盟的统治者。任期里舜干了一件大事,因为鲧治水不力而把他给杀了。&/p&&blockquote&&i&行视鲧之治水无状,乃殛鲧於羽山以死。&/i&——司马迁,《史记》&/blockquote&&p&群臣的反应如何呢?“天下皆以舜之诛为是。”血淋淋的一声声叫好啊,有虞氏部落全盛时,把夏朝王族的先人鲧给杀了,全天下抢着拍马屁。看来“墙倒众人推,破鼓万人捶”的道理从古至今都非常适用。&/p&&p&鲧死后,继承治水大业的人是他的儿子禹,历史上大禹治水的典故便出于此。这个小学生都能讲得头头是道,我就不多做赘述了。我想讲的是大禹治水之后的事情。&/p&&p&&img src=&/v2-c7d45b403eb0e3c1eee716_b.jpg& data-rawwidth=&277& data-rawheight=&344&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77&&大禹治水后,夏后氏部落及他本人的威望空前提升。其实史书记载这个部落名字的时候就比较特殊,因为“后”是那个时代对王的称谓。这时,舜开始考验禹的军事才能,要让他去讨伐三苗。&/p&&p&何为三苗?战神蚩尤所统治的九黎部落的后裔,是当时中原地带的巨大威胁。从中原的角度来看,这一场战争是顺应天意的,古籍中对禹讨伐三苗时的惊天之变有着触目惊心的描写:&/p&&blockquote&&i&三苗将亡&/i&&i&,天雨血,夏有冰,地坼及泉,青龙生于庙,日夜出,昼日不出。&/i&——《竹书纪年》&/blockquote&这一场战争的结果不仅仅重创了三苗一族,还致使其进行人口迁徙,另立一国。《山海经》中有记载:&blockquote&&i&三苗国在赤水东,其为人相随。&/i&——《山海经·大荒南经》&/blockquote&&p&郭璞在注解此段时写道:“&i&昔尧以天下为舜,三苗之君非之,帝杀之,有苗之民叛入南海,为三苗国。一曰三毛国。&/i&”将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说得一清二楚。三苗本是觊觎王权的,一直被舜所记恨。因此在得到禹这样一个人才后,舜最想做的事情就是将叛臣逆子赶尽杀绝。&/p&&p&一报还一报,谁又能想到类似的事情会在他的有虞氏部落身上重现呢?三苗一战后,有虞氏部落的统治达到了巅峰,与此同时,禹的势力也达到了巅峰。就像后世的楚义帝熊心、更始帝刘玄、隋恭帝杨侑、小明王韩林儿(特别是他)一样,舜“野死”了。按照《史记》中记载,舜将权力逐渐转移至禹的手上是在他死之前的事,但我更倾向于是禹架空了舜。否则禹提议让位给舜的儿子商均就没有任何意义了,也显得太虚伪。&/p&&blockquote&&i&三年丧毕,禹辞辟舜之子商均於阳城。天下诸侯皆去商均而朝禹。禹於是遂即天子位,南面朝天下,国号曰夏后,姓姒氏&/i&。——司马迁,《史记》&/blockquote&&p&值得注意的是,禹任用了舜的大法官皋陶。这意味着他掌权的行为不单单是诸侯“众望所归”的结果,同时也合乎法度。&/p&&p&《竹书纪年》中记载:&/p&&blockquote&&i&禹立四十五年。&/i&——《竹书纪年》&/blockquote&&p&在这四十五年间,禹做了很多事情。最重要的莫过于改封商均于河南虞城。与其说改封,不如说“贬”。这等于是通过强迫人口迁徙而打压有虞氏部落,从历史文献来看,这种打压一直持续到启在位的时候,堪称是人类历史上早期的大清洗运动。再就是涂山之会。这场以“继续征讨三苗”为借口的会议被看作是禹和他的夏后氏登上权力巅峰的标志。&/p&&blockquote&&i&禹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i&——左丘明,《左传》&/blockquote&&p&在这场会盟中,禹杀鸡给猴看,把迟到的防风氏杀了立威。并且铸造九鼎,九州风物一目了然。禹要求各部以自己领地的地图和物产信息为投名状,不仅仅是信息收集也是军事上的控制。而防风氏则成了他树立权威的炮灰。&/p&&blockquote&防风氏,身横九亩不能免于会稽之诛。昔禹致群臣于会稽之山,防风后至,禹杀而戮之,身横九亩。——左丘明,《左传》&br&&/blockquote&&p&前文提到,禹在位四十五年。禹死后,按照“惯例”,以“禅让制”与“世袭制”取舍讨论为外皮的权力争锋会再度出现。这一次的主角是禹的儿子启和伯益。这个伯益很早就是禹的追随者,是大法官皋陶的儿子。因为协助治水有功而被舜赐姓“嬴”。你没想错,就是秦始皇嬴政的那个“嬴”。&/p&&p&你可能会说《史记》和《竹书纪年》又会出现两个不同的版本吧?&/p&&p&话是这么说,但这两个版本味道是类似的。&/p&&p&我们来看看《史记》的描述:&/p&&blockquote&&i&及禹崩,虽授益,益之佐禹日浅,天下未洽。故诸侯皆去益而朝启,曰“吾君帝禹之子也”。&/i&——司马迁,《史记》&/blockquote&&p&《史记》里把伯益当不了首领的责任全都推卸到了伯益自己的身上。就好比你被同学打了,你去告老师,老师怼了你一句“他怎么只打你不打别人?”而诸侯给出的理由更混蛋:“我们只听禹他儿子的。”&/p&&p&《竹书纪年》的记载一如既往地惊悚:&/p&&blockquote&&i&益于启位,启杀之。&/i&——《竹书纪年》&/blockquote&&p&如果我是伯益,我希望后人别信《史记》。像《竹书纪年》里那样被暴力夺权,起码不窝囊。&/p&&p&&img src=&/v2-2eef11605f54_b.jpg& data-rawwidth=&450& data-rawheight=&3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50& data-original=&/v2-2eef11605f54_r.jpg&&课本告诉我们,启“废禅让,开世袭”。其实世袭制从来没有消失过,而禅让制不过是怀揣理想主义的史学家们与我们开的一个美丽的玩笑。我在读《史记》时眼前晃动最多的就是这些诸侯虚伪的面孔。他们自己说“&i&吾君帝禹之子也&/i&”,可后来记载中出现了两个字——“不服”。&/p&&p&这个跳出来的刺头是有扈氏。有人说他们“不服”是因为破坏了世袭制,谁会去质疑一种从未改变过的制度呢?借口!不过是这群人想把启变成第二个伯益罢了。&/p&&p&但启终究不是伯益,立刻兴兵讨贼。&/p&&blockquote&&i&有扈氏不服,启伐之,大战于甘。&/i&——司马迁,《史记》&/blockquote&&p&并且在“上古文献档案合集”《尚书》中,有一段启在开战之前撂下的狠话:&/p&&blockquote&嗟!六事之人,予誓告汝:有扈氏威侮五行,怠弃三正,天用剿绝其命,今予惟恭行天之罚。左不攻于左,汝不恭命;右不攻于右,汝不恭命;御非其马之正,汝不恭命。用命,赏于祖;弗用命,戮于社,予则孥戮汝。——《尚书·甘誓》&br&&/blockquote&&p&这一战有扈氏是败了的。其下场有多么惨绝人寰,请大家自己想象。启统治的时期可是不折不扣的奴隶制呦。&/p&&p&杀伯益夺权、灭有扈氏安天下,启用武力抢到了自己想要的,却像被诅咒了一般注定要用武力维护自己所珍视的东西。他一生戎马无数,最后面对的敌人却是自己的——亲儿子,武观。&/p&&p&《墨子》中有一段对于武观的描述,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大家可以自行评判:&/p&&blockquote&&i&启子淫溢康乐,野于饮食。将将,磬以方。湛浊于酒,渝食于野。万舞翼翼,章闻于天,天用弗式。&/i&——墨翟,《墨子·非乐上》&/blockquote&&p&而这场战争在《竹书纪年》中冷冰冰地留下了一句:&/p&&blockquote&&i&启征西河。&/i&——《竹书纪年》&/blockquote&&p&似乎骨肉相残是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情。在《史记》中没有详细记载,但在《今本竹书纪年》中,有些古本中被没有提到的信息:&/p&&blockquote&&i&十一年,放王季子武观于西河。十五年,武观以西河叛,彭伯寿师师征西河,武观来归。——《今本竹书纪年》&/i&&/blockquote&&p&《今本竹书纪年》一直被视为抄袭拼凑出来的(&b&本文中《竹书纪年》未加专门说明皆为古本&/b&),不过在此基础上简单遐想一下无伤大雅。毕竟这一场战争的胜利者毫无疑问是启,只不过到底是少年人过于鲜衣怒马,还是老年人猜忌子女先下毒手,这就看诸位自己评判了。平叛武观之乱是启有历史记载的最后一战,这一战不久后他就因病去世,在位三十九年,活了七十八岁。&/p&&blockquote&&i&即位三十九年亡,年七十八。&/i&——《竹书纪年》&/blockquote&&h2&&b&第二章 太康失国&/b&&/h2&&p&“武观之乱”堪称是启统治末年儿子辈争权的缩影。由于五个儿子(太康、元康、伯康、中康、武观)争权的乱战,天下陷入一片生灵涂炭之中。最后胜出者是太康,但很快就上演了“太康失国”的戏码。“太康失国”是夏朝第一个对夏后氏而言具有毁灭性意义的事件。这是夏后氏失去实质的统治地位的开端。《史记》像是目录一般将该事件的经过、影响甚至是彩蛋概述了出来。读这段历史就像是读一本本格派推理小说一样,司马迁应该没有用“叙述性诡计”一类的技巧施展障眼法。&/p&&blockquote&&i&夏后帝启崩,子帝太康立。帝太康失国,昆弟五人,须于洛汭,作五子之歌。&/i&——司马迁,《史记》&/blockquote&&p&启死后,其子太康即位。后面他如何失国,被谁灭国都没有详细的记载。但司马迁给我们留下了一个重要的线索,那就是——《五子之歌》!&/p&&p&去哪儿找《五子之歌》?当然是去《尚书》里找。&/p&&blockquote&&i&太康尸位,以逸豫灭厥德,黎民咸贰,乃盘游无度,畋于有洛之表,十旬弗反。有穷后羿因民弗忍,距于河,厥弟五人御其母以従,徯于洛之汭。五子咸怨,述大禹之戒以作歌。&br&其一曰:“皇祖有训,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予视天下愚夫愚妇,一能胜予,一人三失,怨岂在明,不见是图。予临兆民,懔乎若朽索之驭六马,为人上者,奈何不敬?”&br&其二曰:“训有之,内作色荒,外作禽荒。甘酒嗜音,峻宇雕墙。有一于此,未或不亡。”&br&其三曰:“惟彼陶唐,有此冀方。今失厥道,乱其纪纲,乃厎灭亡。”&br&其四曰:“明明我祖,万邦之君。有典有则,贻厥子孙。关石和钧,王府则有。荒坠厥绪,覆宗绝祀!”&br&其五曰:“呜乎曷归?予怀之悲。万姓仇予,予将畴依?郁陶乎予心,颜厚有忸怩。弗慎厥德,虽悔可追?”&/i&——《尚书·夏书》&/blockquote&&p&太康怎么被埋怨其实没什么可看的,就算再悔恨,国家也是回不来了。“&i&因民弗忍&/i&”?兵变的借口而已。我们从《五子之歌》中得到的最重要的线索是,夺走夏后氏权力的部落叫“有穷氏”,首领名叫“后羿”。&/p&&p&后羿射日?&/p&&p&此后羿非彼后羿也。这是完全两个时代的人,一个生活在尧统治的时期,就是嫦娥的老公。一个是夏朝时期有穷氏部落的君主。不过似乎都很擅长射箭。现在我们所看到的《淮南子》、《山海经》里所记载的那个“后羿”,是尧时期的后羿。&/p&&p&屈原在《离骚》里倒是给我们留下了些蛛丝马迹:&/p&&blockquote&&i&羿淫游以佚田兮,又好射夫封猪;固乱流其鲜终兮,浞又贪夫厥家。&/i&——屈原,《离骚》&/blockquote&&p&看来这段儿故事还挺复杂的。不仅有夏王朝的国事,还有后羿的家事。花开两朵,各表一枝,我们先说夏王朝这边。&/p&&p&太康有多昏庸,《五子之歌》里被他的兄弟们骂得狗血喷头。由于太康的位置被后羿篡夺,天下大乱。原本后羿是可以直接作夏朝君主的,但诸侯明显不服(这个词出现频率略高),而且后世对后羿始终是颇有微词的。&/p&&blockquote&&i&夏后氏太康失德,夷人始畔。&/i&——范晔,《后汉书》&/blockquote&&p&于是后羿扶持了太康的弟弟中康即位,搞出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挟天子以令诸侯”。&/p&&p&那么太康呢?&/p&&p&《史记》中记载:&/p&&blockquote&&i&太康崩,弟中康立,是为帝中康。&/i&——司马迁,《史记》&/blockquote&&p&而《竹书纪年》给出了一些有趣的信息:&/p&&blockquote&&i&太康居斟寻。羿亦居之。&/i&——《竹书纪年》&/blockquote&&p&这个斟寻氏是什么呢?《史记》有记载,是禹分封的一个诸侯,而且与夏后氏同为“姒”姓。太康不管是被夺权还是被后羿鸠占鹊巢,都城是回不去了。于是他索性到自己同姓宗族那里避避风头,冷眼瞅着自己的弟弟成为后羿的傀儡。由此说来,太康应该并没有死于后羿的叛乱,而是在斟寻氏的庇护下还活了一段时间。不过这已经不重要了,因为后羿的统治也是短命的。&/p&&p&中康不甘当傀儡,他是有些行动的,而且是军事行动。&/p&&blockquote&&i&帝中康时,羲、和湎淫,废时乱日。胤往征之,作胤征。&/i&——司马迁,《史记》&/blockquote&&p&这段文字被视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关于日食的文字记载。但史书中的天变大多与兵变相关联。这是在中康的策划之下胤针对羲和部落的军事行动。胤为了鼓舞士气,还写了篇《胤征》,同样被收录于《尚书》之中。&/p&&blockquote&&i&惟仲康肇位四海,胤侯命掌六师。羲和废厥职,酒荒于厥邑,胤后承王命徂征。告于众曰:“嗟予有众,圣有谟训,明征定保,先王克谨天戒,臣人克有常宪,百官修辅,厥后惟明明,每岁孟春,遒人以木铎徇于路,官师相规,工执艺事以谏,其或不恭,邦有常刑。”“惟时羲和颠覆厥德,沈乱于酒,畔官离次,俶扰天纪,遐弃厥司,乃季秋月朔,辰弗集于房,瞽奏鼓,啬夫驰,庶人走,羲和尸厥官罔闻知,昏迷于天象,以干先王之诛,《政典》曰:‘先时者杀无赦,不及时者杀无赦。’今予以尔有众,奉将天罚。尔众士同力王室,尚弼予钦承天子威命。火炎昆冈,玉石俱焚。天吏逸德,烈于猛火。歼厥渠魁,胁从罔治,旧染污俗,咸与惟新。呜呼!威克厥爱,允济;爱克厥威,允罔功。其尔众士懋戒哉!” &/i&——《尚书》&/blockquote&&p&从史书上看,这一次军事行动对有穷氏及其帮凶的削弱是有限的。中康在历史上的形象往往带着心有余而力不足的阴影,不管是对夏后氏还是自己,都是一副恨铁不成钢的悲剧形象。关于其年龄和在位时间多有争议,《路史》中甚至还有比较极端的记载:&/p&&blockquote&&i&仲康十有八岁崩。&/i&——《路史·后纪》&/blockquote&&p&仲康死后,其子相即位。相针对于有穷氏的霸道也是有些动作的,比如他可能是寄希望于太康在斟寻氏的期间有所作为,将都城迁到了斟寻氏的封地,即今天商丘一带。&/p&&blockquote&&i&帝相徙于商丘,依同姓诸侯斟寻。&/i&——司马迁,《史记》&/blockquote&&p&然并卵,虽然《竹书纪年》里有多处表明相以斟寻氏为大本营,对周边诸侯进行过多次征讨,但这改变不了夏王朝的天下依然被有穷氏控制的事实。真正左右夏王朝政治格局的,是后羿的家事。一个人背叛了后羿。&/p&&p&这个人叫寒浞。中国历史上名声最不好的人之一。不仅仅是因为他背叛了后羿,从屈原的描写来看,他应该是勾搭了后羿的女人纯狐,给自己首领带了绿帽子。后羿便是死于此。寒促一不做二不休,直接另立国号为“寒”,打断了夏王朝在历史上的延续。他的儿子奡变本加厉,杀死了相,同时也对夏后氏王族展开了追杀!&/p&&blockquote&&i&昔有过浇杀斟灌以伐斟鄩,灭夏后相。&/i&——左丘明,《左传》&/blockquote&&p&夏后氏在这场灭顶之灾中不仅彻底失去了权力,也逐渐走向了凋零。但上天并没有放弃夏后氏。&/p&&blockquote&&i&后缗方娠,逃出自窦,归于有仍,生少康焉,为仍牧正。&/i&——左丘明,《左传》&/blockquote&&p&兵荒马乱间,一个美貌孕妇逃了出来。她的目的地是有仍氏部落,在那里她要将夏后氏最后的王族血脉养大,她腹中相的骨肉是他们最后的希望。&/p&&p&这个孩子就是史书中记载的第一个中兴之主——少康!&/p&&h2&&b&第三章 少康中兴&/b&&/h2&&p&史书对于“少康中兴”这样一个充满戏剧性的故事总是喜欢提一提的,除了司马迁的《史记》。《史记》将少康复国这样一个史诗般的故事一带而过了。《竹书纪年》倒是得挺霸气:&/p&&blockquote&&i&少康即位,方夷来宾。&/i&——《竹书纪年》&/blockquote&&p&这个“&i&方夷来宾&/i&”和之前夏后氏王族的落魄形象反差着实有点大。&/p&&p&少康以遗腹子的身份长大后,在有仍氏的封地上得到了牧正的位置。所谓“牧正”,乃牧官之长,主抓畜牧业。后来由于追杀,逃亡有虞氏(我天!)的封地,在那里找到了被他祖宗打压过的商均之子虞思。一个是昔日落魄权贵,一个是今日的亡命王嗣,不知两人见面时是怎样的一幅情景。我认为他们两个人能够在乱世中生存下来,应该能够冷静地看待祖辈的恩怨,把眼光放在当下。少康在虞思这里不仅得到了他的两个女儿,还得到了兵马作为复国的资本。在这里我不禁心中一寒——有虞氏真是下了一盘大棋啊!若少康复国成功,虞思将有机会实现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外戚专权!莫不是有虞氏潜伏在角落里,就是在等待有朝一日夏后氏的衰败,还是……&/p&&p&算了,阴谋论这种东西,少想为妙。我们只知道少康成功复国了。在这里我们要讨论一下“中兴之主是怎样炼成的”。&/p&&p&但凡中兴之主,人生经历多传奇色彩。少康便是如此。首先,要复国必须得有兵吧?有虞氏的虞思给了他坚强的后盾。当然,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把女儿嫁给少康是虞思最精妙的政治投资。更何况他还生下了能征善战的儿子——杼。&/p&&p&其次,信息上要掌握优势,不仅仅针对时局,还要针对对手。这里要提到人类历史上记载最早的女间谍——女艾。&/p&&blockquote&&i&使女艾谍浇,使季杼诱豷,随灭过、戈,复禹&/i&&i&之绩,祀夏配天,不失旧物。&/i&——左丘明,《左传》&/blockquote&&p&最后,“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重新打天下这是事儿不仅需要人帮忙,还需要人呼应。他召集支持夏后氏复兴的部落组成联盟,先是亲自击败寒浞,后诛杀寒浞的儿子奡,又让儿子杼击败寒浞的另一个儿子豷,彻底摧毁有穷氏的核心力量。&/p&&p&自此,太康的复兴大业基本完成,定都纶城。他的儿子杼与父辈征战天下,深谙军事力量对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因此大兴兵甲。&/p&&blockquote&&i&帝杼宣居原,自原迁于老丘。&/i&——《竹书纪年》&/blockquote&&p&迁都对于杼而言,是出于军事考虑的。此事风险甚大,但对于杼想要横扫东夷的野心而言,冒这点险算不了什么。在杼在位期间,夏王朝的势力达到了全盛时期。我们也习惯将其看作是少康中兴的后续阶段。这个时候瑞相频出,《山海经》里就有一段关于九尾狐的记载:&/p&&blockquote&&i&柏杼子征于东海,及三寿,得一狐九尾。&/i&——《山海经·海外东经》&/blockquote&&p&杼病死后,他的儿子槐即位在位四十四年。他在位的时期将杼在位期间的辉煌延续了下来。&/p&&blockquote&&i&帝芬,一名帝槐,或曰祖武,在位四十四年。&/i&——皇甫谧《帝王世纪》&/blockquote&&p&槐病死后,芒(别名“荒”等)即位。他在位期间开始了“沉祭”,即通过沉祭品祭祀黄河。在位期间,夏后氏的权威得到了巩固。&/p&&blockquote&&i&后荒即位,元年,以玄珪宾于河,命九东狩于海,获大鸟。&/i&——《竹书纪年》&/blockquote&&p&芒在位十八年,死后其子泄即位。泄在位时夏朝依然是强大的,俨然一个统治者与征服者并存的状态。&/p&&blockquote&&i&后泄二十一年,命畎夷、白夷、赤夷、玄夷、风夷、阳夷。&/i&——《竹书纪年》&/blockquote&&p&泄在位二十一年,其子不降即位。不降在位期间,夏朝的版图达到了面积上的最大。这是他励精图治和连年征战的结果。他的儿子就是夏朝后期重要人物——孔甲。他察觉到孔甲不太靠谱,就把位置传给了自己的弟弟扃,史称“内禅”。这个禅让估计是真的,因为身为父亲的不降可能比谁都了解他儿子孔甲的奇葩。在他死后并没有把位置传给孔甲,而是传给了自己的儿子扃。在这一期间,一股政治风潮开始崛起,也唤醒了孔甲内心的某种驿动。夏族强大的对手出现了,那就是——商族!&/p&&h2&&b&第四章 孔甲乱夏&/b&&/h2&&p&很多人认为孔甲是个昏君,我不这么认为。&/p&&p&我在读史时,总有种感觉:商族崛起后,历史的画风开始出现变化。过去以战争和权斗为主题的时代风格开始笼罩上巫术的色彩。部落领袖相比起君主更像是一个首席巫师。我在文章一开始提到过夏、商、周三朝是平行存在的,只不过存在一个地理位置和强弱的区分度。这种神权色彩的蔓延或许就是商从犄角旮旯渐渐走向主流的先兆。&/p&&p&夏朝不满足于被主流文化所淘汰,也开始针对政体进行改革。这可能是历史上最早的政体改革,或宗教改革之一。只不过因为太过失败,孔甲被历史描绘成了一个疯子。《史记》当中记载了一个“孔甲好龙”的传说:&/p&&blockquote&&i&帝孔甲立,好方鬼神,事淫乱。夏后氏德衰,诸侯畔之。天降龙二,有雌雄,孔甲不能食,未得豢龙氏。陶唐既衰,其后有刘累,学扰龙于豢龙氏,以事孔甲。孔甲赐之姓曰御龙氏,受豕韦之後。龙一雌死,以食夏后。夏后使求,惧而迁去。&/i&——司马迁,《史记》&/blockquote&&p&这段描写其实是孔甲宗教改革的举措。首先,从传统的祭祖信仰改为鬼神信仰,这完全符合后世商族宗教的形态。同时,信仰“天帝”,重拾陶唐氏(唐尧)时期流行的“龙”崇拜。由此可见,孔甲对于宗教的改造有着非常大的举措。只可惜从结果上看这一场宗教改革是失败的。自此之后,夏王朝开始走向衰退。&/p&&blockquote&&i&孔甲乱夏,四世而陨。&/i&——《国语》&/blockquote&&p&在古人眼里,孔甲连同之后的三个君主:他儿子皋、他孙子发和他最著名的曾孙子桀是抱团亡国的。司马迁的评价很比较简单粗暴:&/p&&blockquote&&i&降于孔甲,扰龙乖性。嗟彼鸣条,其终不令!&/i&——司马迁,《史记》&/blockquote&&p&孔甲企图通过改造宗教来迎合时代潮流,勇气可嘉。殊不知他想要利用的是一种他根本无法驾驭的力量。这也是他为夏王朝敲响丧钟的根源所在。&/p&&p&关于最后桀的亡国,《竹书纪年》里有一段描述:&/p&&blockquote&&i&后桀伐岷山,进女于桀二人,曰琬,曰琰。桀受二女,无子,刻其名于苕华之玉,苕是琬,华是琰,而弃其元妃于洛,曰末喜氏。末喜氏以与伊尹交,遂以间夏。&/i&——《竹书纪年》&/blockquote&&p&原来夏王朝是亡于谍战的。桀得到了两个美女,就冷落了妺喜。于是妺喜就跟伊尹勾结当了间谍。同时,此时桀与汤也开始了他们的交锋。其实桀是个很敏锐的人,或者说暴君总是敏感而多疑的。他从汤和伊尹之间看出了一些东西,不管是实力还是威胁。在他的眼里,近几年汤的势力扩张得有些过分了。这种敏感带给他的是种莫名其妙的恐惧,促使他把汤囚禁在了夏台。&/p&&blockquote&&i&乃召汤而囚之夏台,已而释之。&/i&——司马迁,《史记》&/blockquote&&p&但他还是把汤给放了。伊尹用财宝美女贿赂桀,桀也觉得无需因为疑心而跟汤太过不去。他是没想到,这种所谓的“宽容”相比起这种暴躁行为带给诸侯的反感和威胁感,实在是小的可笑!&/p&&p&另外,这件事促进了汤在底层民众中威信的建立。对于桀而言,放走了汤是一种遗憾,但对于黎民百姓而言,实乃大幸。当时伊尹与汤曾经试探性地问了下夏民对桀的看法。老百姓咬牙切齿地喊出了那句经典名言:“时日曷丧,予及如偕亡!”这句话后来被收录进《孟子》里。这句话最早出现是在《尚书·汤誓》中:&/p&&blockquote&&i&有众率怠,弗协,曰:“时日曷丧,予及汝皆亡!”&/i&——《尚书·汤誓》&/blockquote&&p&桀与汤的战争被称为“鸣条之战”。众望所归之战,其结果几乎是没有任何悬念的。在司马迁的眼里,这场战争的结果是那么的理所当然:&/p&&blockquote&&i&汤修德,诸侯皆归汤,汤遂率兵以伐夏桀。桀走鸣条,遂放而死。&/i&——司马迁,《史记》&/blockquote&&p&而桀在被俘后逢人就说:&/p&&blockquote&&i&吾悔不遂杀汤於夏台,使至此。&/i&——司马迁,《史记》&/blockquote&&p&在治国上,与他的祖先禹、启比,与他的对手汤比,他真的是个孩子。&/p&&p&夏王朝虽然距离我们很远,但后世诸多历史事件的雏形都在这个王朝的记载中出现了。这或许也是很多学者质疑其真实性的原因。不可否认,夏朝历史与后世的一些典故实在是太像了,但我们不妨想想,难道不正是人的那种一贯的、愚昧的欲望造成了这种政斗惨剧在不断地上演吗?主宰历史的,是人心啊!&/p&&p&而几千年来,人心从未变过。&/p&
在讲夏王朝之前,我们先要讨论两个问题。第一,要讨论下《史记》与《竹书纪年》。我们通常视《史记》为正统。不管你承不承认,反正课本都是以《史记》为依据的。我想也没有哪本史书敢言能撼动《史记》在先秦至汉武帝这段历史研究中的地位。《资治通鉴》很耀…
&img src=&/50/v2-ffa40c023ee599171abc_b.jpg& data-rawwidth=&377& data-rawheight=&604&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77&&&p&在讲商朝前,我将拿出一篇文章的篇幅来探讨商朝的宗教。&/p&&p&商是个神权国度。在一个群雄并行的时代,商族的画风绝对是独树一帜的。他的画风甚至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夏朝(这一句如果没看懂请阅读我之前的一篇拙作&a href=&/p/& class=&internal&&《燃血狂夏——权斗与战乱交织的热血王朝》&/a&,里面详细阐述了夏、商、周并存的论点),并导致了孔甲的一场不成功的宗教改革。同时,这种宗教治国的霸道与感染力也让后世的周无比恐惧,致使周有意识地将礼制系统化和仪式化,升格为一种宗教等价物。&/p&&p&我们先来看看“孔甲乱夏”。&/p&&p&“孔甲乱夏”是夏朝君主对当时宗教的一场比较失败的改革。这场改革虽然勇气可嘉,但无论从战略还是方法上都是极不成熟的。他的改革方式是套用,套用了商朝的宗教。觉得别人家的东西好,自己生搬硬套,不结合实际,能成功才怪。不过很明显,夏朝有自己的一套对“宗教”的理解。我们现在总是把宗教研究的视角放在商朝的身上,何曾想过夏朝有宗教,或有类似的仪式性传统。&/p&&p&不能武断地说没有,否则孔甲不至于那么惨地扑街。&/p&&p&夏朝的宗教比较单一,是一种单纯的祖先崇拜。这种祖先崇拜的源头你可以根据古籍的记载追溯到上古神话,但最直接的还是夏后氏对“家天下”制度近乎粗暴的传承。请注意,是传承,世袭制度从来没有离开过那个时代,只不过被虚伪的禅让包上了一层美丽的外衣。夏后氏的禹和启野蛮地迫害了有虞氏,使得他们对于“部落居于统治地位”的贡献空前绝后。对于祖先的祭祀,慢慢变成了一种宗教,一种精神鸦片。对于后世那些君主而言,以一种仪式性的方式怀念自己的先祖成了一种成瘾性极强的镇痛剂——不仅仅能快速有效地麻痹现实,而且一次之后还想要第二次、第三次。这种祖先崇拜形成的“宗教”显然是非常不成熟的。孔甲在有针对性的进行改革时发现无从下手,在商朝从文化到军事的入侵中也显得不堪一击。&/p&&p&严格地讲,夏后氏的信仰根本不算是一种宗教,只是一种心理上的自我麻醉而已。与商朝的成系统的宗教相差甚远。&/p&&p&那么,商朝的宗教到底是什么呢?&/p&&h2&&b&第一章 商朝的宗教&/b&&/h2&&p&取代了夏朝祖先的神,叫“天帝”。这个神不仅仅霸占了商族的信仰,还作为一个重要的文化符号留在了中国历史当中。&/p&&p&那么这个天帝是谁呢?&/p&&p&有人说“天帝”是紫微星(北极星)。这个基本不可能。中国古代星学系统成型于汉唐,“紫微斗数”之名在五代时期才有确切记载。中国天文观测的历史是很悠久的,但先秦时期并没有星相崇拜的记载。不过多有以天相比喻政治的:&/p&&blockquote&&i&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位而众星共之。&/i&——《论语·为政第二》&/blockquote&&p&影响比较大的说法是,“天帝”即“昊天上帝”(不是玉皇大帝,那个是道教的)。很多人深以为然,因为根据对甲骨文的研究来看,在有虞氏统治的末期就已经出现了以“昊天上帝”为核心的神系系统。具体的记载见于《周礼》,但很明显这套体系的成型一定是在西周建立之前就已经出现了的。以“天帝”崇拜为核心的“五方上帝”系统具体为:&/p&&p&东方青帝太昊、南方赤帝炎帝、西方白帝少昊、北方玄帝颛顼和中央黄帝轩辕。&br&&/p&&p&由此看来,中国对轩辕黄帝的崇拜源远流长。那么这套系统是殷商宗教的主体吗?&/p&&p&我认为这是一种框架,或者说,一种方法论。如果说对于轩辕黄帝的崇拜是那个时代的共识,商族人在创立自己宗教的时候,需要将轩辕黄帝的形象带换掉,换成一个更接地气的人物。&/p&&p&那这个人是谁呢?《山海经》指向了一个称谓,一个神格,“帝俊”。&/p&&blockquote&&i&大荒之中,有不庭之山,荣水穷焉。有人三身,帝俊妻娥皇,生此三身之国,姚姓,黍食,使四鸟。&/i&——《山海经·大荒南经》&/blockquote&&p&很多证据将“帝俊”的真实身份指向舜。我只能说有道理,可能是有虞氏在商族之前将他们部落中的杰出人物进行神化处理。还有人说是古籍中写错了……在此这种问题我们就不纠缠了。有兴趣大家可以读读袁珂先生的《山海经校注》,里面说得比较明白。&/p&&p&更准确的说法,帝俊的真实身份,是商族的祖先——帝喾。&/p&&blockquote&&i&殷人褅喾。&/i&——《礼记·祭法》&/blockquote&&img src=&/v2-f1fa3f6f7135fce1afadcd5_b.jpg& data-rawwidth=&306& data-rawheight=&415&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06&&&p&帝俊的身份是帝喾,这种说法自古有之,但自古以来都被或多或少地回避。因为商族的祭祀很频繁,但是皆是有针对性且具体的。对于“统治万物”这种职能,商族只是将天帝列为一个“形式上”的主神。常玉芝先生在她的《商代史》中阐述了这一现象:&/p&&blockquote&&i&商人却从来不向上帝祈求,从来不对上帝进行祭祀。&/i&——常玉芝,《商代史·卷8:商代宗教祭祀》&/blockquote&&p&究其原因,书中提到了陈家梦先生的观点:“上帝与人王并无血统关系”。常玉芝先生在文中更提到一种“敬畏”的力量,祭祀这种行为,贿赂的是天帝的使臣。&/p&&p&我们不妨将二者结合一下,会得出一个惊人的结论——商族并没有摒弃祖先帝喾与他们王族的血缘传承,他们将这种血缘“改造”了。改造成了一种既与人间发生联系,同时也是至高无上的存在。在中国历史上,孔夫子的一句“敬鬼神而远之”将神彻底打入与人类完全格格不入的次元里,人类只能在蒲松龄的志怪小说、在道士飞升成仙的追求中满足与鬼神建立联系的梦想。但在世界范围内,这种存在是有的——不像琐罗亚斯德那样是阿胡拉·玛兹达的精华创造的先知,也不是默罕默德那样真主安拉派遣给人世间的使者——他是神道成肉身的结果,关于他是人还是神的讨论从未停止,而这种争论也印证了信徒们对神和救世主思考的多元与变迁。&/p&&p&帝喾被商族改造成了一个——类似于基督耶稣的存在!&/p&&img src=&/v2-911bce5ff3bf00047afc236fda9c45b0_b.jpg&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38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v2-911bce5ff3bf00047afc236fda9c45b0_r.jpg&&&p&基督耶稣的存在是很特殊的。很长一段时间,以阿里乌教派为代表的宗教派系认为基督耶稣有着极强的人性。既然是人,就有七情六欲,甚至要娶妻生子(丹·布朗以此为依据写了《达芬奇密码》)。但在君士坦丁大帝召开第一次尼西亚公会议后,“三位一体”的学说被确立。阿里乌教派被斥为异端。后世关于基督耶稣“人性”的讨论不断,而在基督教一次又一次的分裂中,也派生出很多认为基督耶稣是人的教派。其中还有传到中国的,比如在唐朝时传入中国的聂斯托里教派(景教)。&/p&&p&而帝喾的情况也是类似的。首先,他不仅是神,还是至高无上的主神。但历史上他也是商族的祖先。因此人性与神性进行了某种程度上的融合,同时帝喾也很难拥有纯粹的神性与纯粹的人性。这也是帝喾与人王的血缘被抹杀的原因,就像小说里抹大拉的马利亚被抹杀一样(当然小说毕竟是小说)。商族需要一条线索,将这种宗教赋予一种商族信仰的独有性与专利性,他们将“天帝”的位置安插给了自己的先祖帝喾。在武丁在位的时期,这种观念达到了最高峰。&/p&&p&但另一方面,这就使得商族的信仰比较复杂了。作为天帝的帝喾及其神话派系形成了一种超越当时所有信仰的严谨而成熟的宗教。但同时,由于帝喾尚未完全被抹除的人性,使得夏后氏等部落的祖先祭祀始终作为这种宗教的——他们无法忘记天帝帝喾其实是他们的先祖。于是一种将帝喾回归为人的“异端”(夏后氏的那种祖先祭祀)是种存在着回流的危险。这种宗教上的变动与商王朝兴衰荣辱的命运息息相关。商族用自己五百年的时光,浓缩了基督教世界千年变幻的风云。&/p&&p&有朋友可能会问了,基督教世界里存在着一个教皇,商王朝中有没有类似的存在呢?我们通常认为宗教治国的商朝其统治者就是教皇,其实这也是个变化的过程。一个以宗教治国的国家,政教合一、政权教权分离、政权教权争霸,这几场大戏是注定少不了的。&/p&&h2&&b&第二章 最初与最后的教皇&/b&&/h2&&p&商王朝经历了一场政权与教权的分离,那个分裂出来的“教皇”拥有着足以与商王争霸的权力。通常,黎塞留大主教式的人物少不了是权臣,而商朝正好反过来,权臣充当了教皇的角色。&/p&&p&我们把时光退回千年,回到商王朝。&/p&&p&年迈的老臣与商王朝年轻的新王对视着,眼睛里有太多东西,包括仇恨、猜忌。特别是新王,他的眼里还有一丝恐惧。老臣冷漠地问道:“知道错了吗?”&/p&&p&新王没有回答他,用同样冷漠的眼神看着他。&/p&&p&“你在这里慢慢反省吧!”老臣扔下一句话,头也不回地走了。新王被关押进了一个叫桐宫的地方,位于商汤墓地。&/p&&p&三年后,反省知错的新王在老臣的迎接下重回王位,执掌大权。&/p&&p&这个故事被记录在了《史记》中,名为“伊尹放太甲”。&/p&&blockquote&&i&帝太甲既立三年,不明,暴虐,不遵汤法,乱德,於是伊尹放之於桐宫。三年,伊尹摄行政当国,以朝诸侯。&/i&——司马迁,《史记·殷本纪》&/blockquote&&p&像是惯例一样,《竹书纪年》中记载了一个更生猛的版本。&/p&&blockquote&&i&仲壬崩,伊尹放太甲于桐,乃自立也。伊尹即位,放太甲七年。太甲潜出自桐杀伊尹,乃立其子伊陟、伊奋,命复其父之田宅而中分之。&/i&——《竹书纪年》&/blockquote&&p&究竟是“不听话的小孩子被关黑屋”还是伊尹流放了太甲独掌大权后又被太甲给杀了,我在通讲商朝历史时会讨论。现在我们要讨论的是,伊尹何德何能有权力敢把同为政治元首和宗教元首的太甲给囚禁了,又明目张胆地执掌大权?做出如此大逆不道之行的伊尹是如何在史书中保全自己名声的?伊尹被后世尊为&商元圣&,地位堪比圣人。一个把自己主公(不管这个主公成不成器)囚禁,独自摄政的逆臣(按《竹书纪年》的记载他不像是个忠臣)怎么会被后世尊为圣人呢?&/p&&img src=&/v2-5f95e73efeadcff7465368_b.jpg& data-rawwidth=&535& data-rawheight=&52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35& data-original=&/v2-5f95e73efeadcff7465368_r.jpg&&&p&可能的解释,伊尹在效忠商王的阶段中从商王的身上获得了某种权限,或是一种与王权对等的身份。&/p&&p&教权。&/p&&p&伊尹成为了可能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教皇。&/p&&p&很多人将西方的主教比作中国的丞相(我并不觉得这个比喻很准确),二者的相似之处在于宗教将权力分割出了一个次元,在这个次元中诞生的最高权力者虽然身处世俗,但拥有着与世俗之王相对等的权力。而相权是君权的寄生体,它是君权划分出来的一部分,形成了君主与百官之间的真空地带,在这个领域里,丞相是独一无二的权威的存在。这使得中国古代社会中的相权像是一个带有邪魅色彩的寄生虫,依赖于君权给予的营养而生存,同时也时时对君权构成威胁。明太祖朱元璋倒是尝试了将这个寄生虫连根拔起,结果庞大的工作量差点儿没把他累死。可见这个“真空地带”容纳了多少东西!&/p&&p&商朝这种独特的宗教让伊尹的权力职能更加具体,也更具特色。他不像是单纯的依靠宗教崛起的权臣,也不像是中国政治传统意义上的名相,而是一个类似于欧洲罗马教皇的角色。不仅仅可以干涉政治,甚至能对政治元首进行审判。欧洲历史上有把国王欺负的屁滚尿流的教皇,也有被国王打得满地找牙的教皇,比如“卡诺莎悔罪”前后几乎同归于尽的亨利四世与格里高利七世。很多西方电影中将古埃及、古波斯等神官、僧侣干政的文明的政治结构拍成两极权斗的故事模式,也被想当然地套用在了很多权力中心的宗教人士的身上。商族则不然,王权与神权像是阴阳太极图的两条阴阳鱼,他们相互包容,又互不相干。他们是一体的,但至少在伊尹的时代,他们的权力分属在两个不同的人身上。二者的摩擦与博弈从某种程度上讲产生了一种文明前进的动力,不管是信仰上还是政治上。如果历史真的像《竹书纪年》中描述的那样,太甲杀了伊尹,只不过是本来就是一体的王权与神权分开太久,想要重新合体罢了。&/p&&p&回顾孔甲的那场失败的宗教改革,就能看出他输在哪儿了。&/p&&p&首先,他照搬商族的天帝信仰,这与夏后氏传统的祖先崇拜是严重冲突的。因为天帝是由商族的祖先帝喾改造而来的,夏后氏若想继承这种宗教,应该从昌意,至少是鲧的身上改出一个新的天帝来。这样,两种不同的天帝信仰有可能演化成基督教与伊斯兰教之间的关系,鸣条之战将有可能成为史上最早的“十字军”。&/p&&p&其次,夏后氏的统治结构中,缺乏一个“教皇”式的人物。伊尹的角色在成汤时代就已经存在了。从《史记》的记载中,似乎能看到一个模模糊糊的形象。&/p&&blockquote&&i&天降龙二,有雌雄,孔甲不能食,未得豢龙氏。&/i&——《史记·夏本纪》&/blockquote&&p&豢龙氏,这是个很关键的角色。因为这个角色并不是孔甲好龙的产物,在虞舜时期就开始走入了权力的中央。&/p&&blockquote&&i&当舜之时,人来效献龙,求能食之。高阳之后,有董父能求其欲,使豢之。赐之氏白豢龙。封于鬷川,于是始有豢龙之官&/i&。——《路史·后纪·卷十一》&/blockquote&&p&对于孔甲之辈而言,龙不是图腾,而是种信物。能看出,从颛顼(高阳氏)的时代开始,就有这个“豢龙氏”一族存在的痕迹了。或许这是培养“教皇”的政治实验,结果到孔甲的时代都未能产生一个完美的结果。就像强势的君权之下相权不好过一样,将血腥禅让直接扯掉遮羞布改为世袭制的夏王朝实在是太强势,使得宗教首领完全没有生存的空间。&/p&&p&除了王权与神权之间的斗争外,商族宗教中祖先祭祀与神明崇拜两种元素也有着重重矛盾。&/p&&h2&&b&第三章 祖先与神明的博弈&/b&&/h2&&p&商朝的宗教里有两种血液,对于祖先的崇拜和对神明的崇拜。哪一种血液更浓一些,将直接决定商王朝的意识形态。这两种元素就像是两个人在打扑克,每个人的手里都有或多或少的牌,以及一张必须要到最后才能打出来的王牌。&/p&&p&神明崇拜的王牌,是以天帝为核心的一套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神系。贵在接地气。有这样一套复杂而庞大的神系存在,老百姓中种地时总是有种安全感的。&/p&&p&商朝宗教的神与农业是息息相关的。不过商族天才的“抽象化”才能对上古的四方神(主要是天文学遗产)进行了整理。&/p&&blockquote&&i&东宫苍龙,南方朱鸟,西宫咸池,北宫玄武。&/i&——《史记·天官书》&/blockquote&&p&这里的四方神指的不是动物,而是星宿。&/p&&p&在《山海经》中也有神话化的记载:&/p&&blockquote&&i&南方祝融,兽身人面,乘两龙……西方蓐收,左耳有蛇,乘两龙……东方有句芒,身鸟人面,乘两龙……北方禺疆,黑身手足,乘两龙。&/i&——《山海经》&/blockquote&&p&我们可以发现,《山海经》中的四方神都是乘龙的。这与天帝信仰中以龙为信物、坐骑的传统是相吻合的。四方神相当于天帝的代理人,在人间施展风、云、雨、阳光等(都是跟种地有关的)。同时,商族宗教的体系与祭祀时息息相关的。他们认为天帝能够司掌农业、战争甚至王族的福祸。这种恐惧也与对宗教的虔诚相得益彰。&/p&&p&我们再说说祖先祭祀的王牌。&/p&&p&祖先祭祀的王牌,是一个图腾。商族人自称是玄鸟的后裔,这在后世很多记载中都得到了印证。&img src=&/v2-e23fc7b523e72b1cc039_b.jpg& data-rawwidth=&480& data-rawheight=&32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80& data-original=&/v2-e23fc7b523e72b1cc039_r.jpg&&&/p&&blockquote&&i&天命玄鸟,降而生商。&/i&——《诗经·商颂·玄鸟》&/blockquote&&p&《史记》为后世的史书形成了惯例,即帝王将相身世皆不凡,打雷下雨不过瘾,还得踩个脚印或是让龙趴在他妈身上什么的。商族的开国君主卨也是如此。&/p&&blockquote&&i&殷卨,母曰简狄,有娀氏之女,为帝喾次妃。三人行浴,见玄鸟堕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卨&/i&&i&。&/i&——司马迁,《史记·殷本纪》&/blockquote&&p&&img src=&/v2-5edea9e554ac6c747853_b.jpg& data-rawwidth=&236& data-rawheight=&282&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36&&按照《史记》的记载,商朝政权的先祖卨是帝喾小老婆生的。当宗教将帝喾神化后,丧失与天帝间血缘联系的商族需要将卨的身世也赋予神话色彩,于是就有了简狄吞青鸟之卵生卨的传说。这个不仅仅让商族的崇拜多元化,也实现了具体化。一旦有了图腾出现,就有了拜偶像,就有了更为具体的精神支柱。图腾就相当于后来的旗帜,是一种极具吸引力的精神力量。这点是抽象的天神崇拜所不能比拟的。&/p&&p&不管这二者谁更占上风,都不可能将对方彻底毁灭掉。二者平衡的一点点变化,就会在政坛上掀起一场腥风血雨!&/p&&p&关于政治斗争与宗教博弈之间的关系,我在以后的文章里会仔细讲。但我们能看到的是,到了帝辛(纣王)统治的时代,天帝信仰比极端弱化。《封神演义》(这个不是历史,只是小说啦)里用一个故事狠狠地黑了纣王一把。写他给女娲上香时想要“取回长乐侍君王”(这个猛),是艺术化的演绎(那个时代压根儿没有那种格式的诗),但也从另一个侧面写出那个时代的人别说崇拜神,歪心眼儿都不少。&/p&&blockquote&&i&凤鸾宝帐景非常,尽是泥金巧样妆。&br&曲曲远山飞翠色,翩翩舞袖映霞裳。&br&梨花带雨争娇艳,芍药笼烟骋媚妆。&br&但得妖娆能举动,取回长乐侍君王。&/i&&br&——许仲琳(有争议),《封神演义》&/blockquote&&p&对于一个国家而言,最可怕的不是弱小,而是丧失信仰。&/p&
在讲商朝前,我将拿出一篇文章的篇幅来探讨商朝的宗教。商是个神权国度。在一个群雄并行的时代,商族的画风绝对是独树一帜的。他的画风甚至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夏朝(这一句如果没看懂请阅读我之前的一篇拙作,里面详…
&b&【原创.新婚燕尔辞】&/b&&br&良辰已订,吉日待访。&br&天地合一,眷侣成双。&br&传红叶乃生情愫,&br&系赤绳而定祯祥。&br&笙箫友之,当遇听琴文君。&br&才德备矣,自识顾曲周郎。&br&青青子衿,灼灼霓裳。&br&中选雀屏,定情红娘。&br&秋池结并蒂芙蓉,&br&春水泛对浴鸳鸯。&br&王家少年之俊秀,坦腹东床。&br&崔氏小姐之莞然,待月西厢。&br&桂馥兰馨,情深意长。&br&百年好合,五世永昌。&br&邻女有心,窥得宋玉颜色。&br&少伯多福,阅取西子红妆。&br&君作画眉张敞,&br&卿为举案孟光。&br&鱼水交融,好迎出浴贵妃。&br&云雨相逢,以待入梦襄王。&br&今朝芝兰竞秀,&br&他年瓜蒂满秧。&br&凭唱一曲《蝶恋花》,&br&愿奏三生《凤求凰》。&br&深情终老,携手共植枇杷树。&br&白首同归,化蝶再临小轩窗。&br&今夕何夕,见此良人。&br&亲卿爱卿,不负韶光。 &br&&br&&b&各位提议的答主辛苦了,喜者喜之,恶者恶之。一篇文章,引出诸多讨论,诚惶诚恐,死罪死罪&/b&。本文是我参加朋友婚礼时写的即兴之作,描绘的是一对男女从相识、相恋、结婚、闺房、生子、白首同归的过程。如果是请柬用,截取几句自己喜欢的即可。&br&&br&注解——&br&&b&1、传红叶&/b&:唐代诗人卢渥从御沟中得到宫人的红叶题诗,后又与宫人巧为夫妇。&br&&b&2、系赤绳&/b&:传说月下老人以红绳相系男女,确定男女婚姻,前世注定今生缘。&br&&b&3、听琴文君&/b&:取司马相如和卓文君故事,司马相如作客卓家,弹唱《凤求凰》“凤兮凤兮归故乡,游遨四海求其凰,使得在帘后倾听的卓文君怦然心动,二人一见倾心。&br&&b&4、顾曲周郎&/b&:周瑜精通音乐,三杯薄醉后,如果发现有人弹错了,就一定能听出来,还要一定回头看。唐代李端诗云“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表现了女子为了所爱慕的人顾盼自己的心情。&br&&b&5、青青子衿&/b&:出自《诗经·郑风》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表示思念情人。&br&&b&6、灼灼霓裳&/b&:演化《诗经·周南》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表示新娘出嫁。&br&&b&7、中选雀屏&/b&:取自李渊与窦皇后典故。窦皇后父亲曾画两只孔雀在屏风间,让求婚的各射两箭,他暗定谁能射中孔雀眼睛,就将女儿许配给谁,只有李渊最后射中,于是就把窦后嫁给了他。&br&&b&8、定情红娘&/b&:取典元代王实甫的《西厢记》,书生张君瑞和相国小姐崔莺莺在普救寺里一见钟情,于在侍女红娘费尽心力的帮助下,促成良缘。后人将“红娘”借喻牵线人。&br&&b&9、并蒂芙蓉&/b&:化取皇甫松诗句“芙蓉并蔕一心连,花侵隔子眼应穿。”&br&&b&10、对浴鸳鸯&/b&:化取杜牧诗句“尽日无人看微雨,鸳鸯相对浴红衣。”&br&&b&11、坦腹东床&/b&:太尉郗鉴派门生去王家选女婿,门生归来回报:“王家诸郎都很不错,只有一个人坐在东床上,袒腹而食,若无其事。”郗鉴说:“这正是我要选的佳婿。”一打听此人正是王羲之。&br&&b&12、待月西厢&/b&:崔莺莺看上张生,想约张生夜间花园幽会,但不好意思开口,就在扇上题诗一首“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托丫环红娘送去,是夜遂成好事。&br&&b&13、宋玉颜色&/b&:比喻美女遇情郎,典出宋玉《登徒子好色赋》:“楚国之丽者莫若臣里,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 ;嫣然一笑,惑阳城,迷下蔡,然此女登墙窥臣三年&br&&b&14、西子红妆&/b&:取范蠡与西施故事。东汉人所写的《越绝书》中记述:“西施,亡吴后复归范蠡,同泛五湖而去。”两人驾一叶扁舟,消失在烟波之中。&br&&b&15、画眉张敞&/b&:京兆尹张敞每天都为他的妻子画眉毛,而且技艺十分娴熟,画出的眉毛十分漂亮,汉宣帝为此将他们树立夫妻恩爱的典范。&br&&b&16、举案孟光&/b&:大才子梁鸿读完太学回家务农,与三十岁的孟光结婚,婚后他们抛弃孟家的富裕生活,到山区隐居。每次孟光给梁鸿送饭时把托盘举得跟眉毛一样高。&br&&b&17、出浴贵妃&/b&:白居易的《长恨歌》诗云“。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借指鱼水之欢。&br&&b&18、入梦襄王&/b&:楚襄王游云梦之泽,梦神女曰:“妾在巫山之阳,高邱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后人以此比喻男女欢合。&br&&b&19、蝶恋花&/b&:取苏轼与王朝云故事。王朝云常唱这首《蝶恋花》词,每唱到“枝上柳绵吹又少”时,就掩抑惆怅,不胜伤悲。苏轼大笑:“我正悲秋,你却伤春!” 表现恋人心有灵犀。&br&&b&20、凤求凰&/b&:汉代古琴曲,以“凤求凰”为通体比兴,不仅包含了热烈的求偶,而且也象征着男女主人公理想的非凡,旨趣的高尚,知音的默契等丰富的意蕴。&br&&b&21、枇杷树:&/b&出自归有光《项脊轩志》“庭有枇杷树,乃吾妻死之年所手植,如今已亭亭如盖已。”此处表示恋人生死不忘。&br&&b&22、小轩窗&/b&:出自苏轼《江城子》“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又以“梁祝化蝶”表示夫妻真情长存。&br&&b&23、今夕何夕&/b&:出自《诗经·唐风·绸缪》今夕何夕,见此良人。&br&&b&24、亲卿爱卿&/b&:出自《世说新语·惑溺》亲卿爱卿,是以卿卿。&br&&img src=&/v2-8fb230b44335_b.jpg& data-rawwidth=&1013& data-rawheight=&52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13& data-original=&/v2-8fb230b44335_r.jpg&&
【原创.新婚燕尔辞】 良辰已订,吉日待访。 天地合一,眷侣成双。 传红叶乃生情愫, 系赤绳而定祯祥。 笙箫友之,当遇听琴文君。 才德备矣,自识顾曲周郎。 青青子衿,灼灼霓裳。 中选雀屏,定情红娘。 秋池结并蒂芙蓉, 春水泛对浴鸳鸯。 王家少年之俊秀,…
谢邀!&br&古代四大檄文:&br&&br&讨曹操檄——陈琳
&br&讨武曌檄——骆宾王
&br&北伐檄 宋濂(朱元璋发布) &br&讨粤匪檄——曾国藩&br&&br&&br&除了以上古代四大檄文,以下所列仅为部分,详情请参阅文末链接。&br&&br&&b&1.《为李密檄洛州文》
祖君彦&/b&&br&  自元气肇辟,厥初生人,树之帝王,以为司牧。是以羲、农、轩、顼之后,尧、舜、禹、汤之君,靡不祗畏上玄,爱育黔首,乾乾终日,翼翼小心,驭朽索而同危,履春冰而是惧。故一物失所,若纳隍而愧之;一夫有罪,遂下车而泣之。谦德轸于责躬,忧劳切于罪己。普天之下,率土之滨,蟠木距于流沙,瀚海穷于丹穴,莫不鼓腹击壤,凿井耕田,治致升平,驱之仁寿。是以爱之如父母,敬之若神明,用能享国多年,祚延长世。未有暴虐临人,克终天位者也。&br&  隋氏往因周末,预奉缀衣,狐媚而图圣宝,胠箧以取神器。及缵承负扆,狼虎其心,始曀明两之晖,终干少阳之位。先皇大渐,侍疾禁中,遂为枭獍,便行鸩毒。祸深于莒仆,衅酷于商臣,天地难容,人神嗟愤!州吁安忍,阏伯日寻,剑阁所以怀凶,晋阳所以兴乱,甸人为罄,淫刑斯逞。夫九族既睦,唐帝阐其钦明;百世本枝,文王表其光大。况复隳坏盘石,剿绝维城,脣亡齿寒,宁止虞、虢?欲其长久,其可得乎!其罪一也。&br&  禽兽之行,在于聚麀,人伦之体,别于内外。而兰陵公主逼幸告终,谁谓敤首之贤,翻见齐襄之耻。逮于先皇嫔御,并进银环;诸王子女,咸贮金屋。牝鸡鸣于诘旦,雄雉恣其群飞,衵衣戏陈侯之朝,穹庐同冒顿之寝。爵赏之出,女谒遂成,公卿宣淫,无复纲纪。其罪二也。&br&  平章百姓,一日万机,未晓求衣,昃晷不食。大禹不贵于尺壁,光武不隔于支体,以是忧勤,深虑幽枉。而荒湎于酒,俾昼作夜,式号且呼,甘嗜声伎,常居窟室,每藉糟丘。朝谒罕见其身,群臣希睹其面,断决自此不行,敷奏于是停拥。中山千日之饮,酩酊无名;襄阳三雅之杯,留连讵比?又广召良家,充选宫掖,潜为九市,亲驾四驴,自比商人,见要逆旅。殷辛之谴为小,汉灵之罪更轻,内外惊心,遐迩失望。其罪三也。&br&  上栋下宇,著在《易》爻;茅茨采椽,陈诸史籍。圣人本意,惟避风雨,讵待朱玉之华,宁须绨锦之丽!故璇室崇构,商辛以之灭亡;阿房崛起,二世是以倾覆。而不遵古典,不念前章,广立池台,多营宫观,金铺玉户,青琐丹墀,蔽亏日月,隔阂寒暑。穷生人之筋力,罄天下之资财,使鬼尚难为之,劳人固其不可。其罪四也。&br&公田所彻,不过十亩;人力所供,才止三日。是以轻徭薄赋,不夺农时,宁积于人,无藏于府。而科税繁猥,不知纪极;猛火屡烧,漏卮难满。头会箕敛,逆折十年之租;杼轴其空,日损千金之费。父母不保其赤子,夫妻相弃于匡床。万户则城郭空虚,千里则烟火断灭。西蜀王孙之室,翻同原宪之贫;东海糜竺之家,俄成邓通之鬼。其罪五也。&br&  古先哲王,卜征巡狩,唐、虞五载,周则一纪。本欲亲问疾苦,观省风谣,乃复广积薪刍,多备饔饩。年年历览,处处登临,从臣疲弊,供顿辛苦。飘风冻雨,聊窃比于先驱;车辙马迹,遂周行于天下。秦皇之心未已,周穆之意难穷。宴西母而歌云,浮东海而观日。家苦纳秸之勤,人阻来苏之望。且夫天下有道,守在海外,夷不乱华,在德非险。长城之役,战国所为,乃是狙诈之风,非关稽古之法。而追踪秦代,板筑更兴,袭其基墟,延袤万里,尸骸蔽野,血流成河,积怨满于山川,号哭动于天地。其罪六也。&br&  辽水之东,朝鲜之地,《禹贡》以为荒服,周王弃而不臣,示以羁縻,达其声教,苟欲爱人,非求拓土。又强弩末矢,理无穿于鲁缟;冲风余力,讵能动于鸿毛?石田得而无堪,鸡肋啖而何用?而恃众怙力,强兵黩武,惟在并吞,不思长策。夫兵,犹火也;不戢,将自焚,遂令亿兆夷人,只轮莫返。夫差丧国,实为黄池之盟;苻坚灭身,良由寿春之役。欲捕鸣蝉于前,不知挟弹在后。复矢相顾,髽而成行,义夫切齿,壮士扼腕。其罪七也。&br&  直言启沃,王臣匪躬,惟木从绳,若金须砺。唐尧建鼓,思闻献替之言;夏禹悬鞀,时听箴规之美。而愎谏违卜,蠹贤嫉能,直士正人,皆由屠害。左仆射、齐国公高颖,上柱国、宋国公贺若弼,或文昌上相,或细柳功臣,暂吐良药之言,翻加属镂之赐。龙逢无罪,便遭夏癸之诛;王子何辜?滥被商辛之戮。遂令君子结舌,贤人缄口。指白日而比盛,射苍天而敢欺,不悟国之将亡,不知死之将至。其罪八也。&br&  设官分职,贵在铨衡;察狱问刑,无闻贩鬻。而钱神起论,铜臭为公,梁冀受黄金之蛇,孟佗荐蒲萄之酒。遂使彝伦攸篸,政以贿成,君子在野,小人在位。积薪居上,同汲黯之言;囊钱不如,伤赵壹之赋。其罪九也。&br&  宣尼有言,无信不立,用命赏祖,义岂食言?自昏主嗣位,每岁行幸,南北巡狩,东西征伐。至如浩亹陪跸,东都守固,阌乡野战,雁门解围。自外征夫,不可胜纪。既立功勋,须酬官爵。而志怀翻覆,言行浮诡,危急则勋赏悬授,克定则丝纶不行,异商鞅之颁金,同项王之剚印。芳饵之下,必有悬鱼,惜其重赏,求人死力,走丸逆坡,匹此非难。凡百骁雄,谁不仇怨。至于匹夫蕞尔,宿诺不亏,既在乘舆,二三其德。其罪十也。&br&有一于此,未或不亡。况四维不张,三灵总瘁,无小无大,愚夫愚妇,共识殷亡,咸知夏灭。罄南山之竹,书罪未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是以穷奇灾于上国,猰暴于中原。三河纵封豕之贪,四海被长蛇之毒,百姓歼亡,殆无遗类,十分为计,才一而已。苍生懔懔,咸忧杞国之崩;赤子嗷嗷,但愁历阳之陷。且国祚将改,必有常期,六百殷亡之年,三十姬终之世。故谶箓云:“隋氏三十六年而灭。”此则厌德之象已彰,代终之兆先见。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况乃搀抢竟天,申繻谓之除旧;岁星入井,甘公以为义兴。兼朱雀门烧,正阳日蚀,狐鸣鬼哭,川竭山崩。并是宗庙为墟之妖,荆棘旅庭之事。夏氏则灾衅非多,殷人则咎征更少。牵牛入汉,方知大乱之期;王良策马,始验兵车之会。&br&  今者顺人将革,先天不违,大誓孟津,陈命景亳,三千列国,八百诸侯,不谋而同辞,不召而自至。轰轰隐隐,如霆如雷,彪虎啸而谷风生,应龙骧而景云起。我魏公聪明神武,齐圣广渊,总七德而在躬,包九功而挺出。周太保、魏公之孙,上柱国、蒲山公之子。家传盛德,武王承季历之基;地启元勋,世祖嗣元皇之业。笃生白水,日角之相便彰;载诞丹陵,大宝之文斯著。加以姓符图纬,名协歌谣,六合所以归心,三灵所以改卜。文王厄于羑里,赤雀方来;高祖隐于砀山,彤云自起。兵诛不道,《赤伏》至自长安;锋锐难当,黄星出于梁、宋。九五龙飞之始,天人豹变之初,历试诸难,大敌弥勇。上柱国、司徒、东郡公翟让功宣缔构,翼亮经纶,伊尹之佐成汤,萧何之辅高帝。上柱国、总管、齐国公孟让,柱国、历城公孟暢,柱国、绛郡公裴行俨,大将军、左长史邴元真等,并运筹千里,勇冠三军,击剑则截蛟断鰲,弯弧则吟猿落雁。韩、彭、绛、灌,成沛公之基;寇、贾、吴、冯,奉萧王之业。复有蒙轮挟辀之士,拔距投石之夫,骥马追风,吴戈照日。魏公属当期运,伏兹亿兆。躬擐甲胄,跋涉山川,栉风沐雨,岂辞劳倦,遂起西伯之师,将问南巢之罪。百万成旅,四七为名,呼吸则河、渭绝流,叱咤则嵩、华自拔。以此攻城,何城不陷;以此击阵,何阵不摧!譬犹泻沧海而灌残荧,举昆仑而压小卵。鼓行而进,百道俱前,以今月二十一日届于东都。而昏朝文武、留守段达等,昆吾恶稔,飞廉奸佞,久迷天数,敢拒义兵,驱率丑徒,众有十万,回洛仓北,遂来举斧。于是熊罴角逐,貔虎争先,因其倒戈之心,乘我破竹之势,曾未旋踵,瓦解冰销,坑卒则长平未多,积甲则熊耳为小。达等助桀为虐,婴城自固,梯冲乱舞,徒设九拒之谋;鼓角将鸣,空凭百楼之险。燕巢卫幕,鱼游宋池,殄灭之期,匪朝伊暮。然兴洛、虎牢,国家储积,我已先据,为日久矣。既得回洛,又取黎阳,天下之仓,尽非隋有。四方起义,足食足兵,无前无敌。裴光禄仁基,雄才上将,受脤专征,遐迩攸凭,安危是托,乃识机知变,迁殷事夏。袁谦擒自蓝水,张须陀获在荥阳,窦庆战没于淮南,郭询授首于河北,隋之亡候,聊可知也。清河公房彦藻,近秉戎律,略地东南,师之所临,风行电击。安陆、汝南,随机荡定;淮安、济阳,俄然送款。徐圆朗已平鲁郡,孟海公又破济阳,海内英雄,咸来响应。封民赡取平原之境,郝孝德据黎阳之仓,李士雄虎视于长平,王德仁鹰扬于上党。滑公李景、考功郎中房山基发自临渝,刘兴祖起于白朔,崔白驹在颍川起,方献伯以谯郡来,各拥数万之兵,俱期牧野之会。沧溟之右,函谷以东,牛酒献于军前,壶浆盈于道路。诸君等并衣冠世胄,杞梓良才,神鼎灵绎之秋,裂地封侯之始,豹变鹊起,今也其时,鼍鸣鳖应,见机而作,宜各鸠率子弟,共建功名。耿弇之赴光武,萧何之奉高帝,岂止金章紫绶,华盖朱轮,富贵以重当年,忠贞以传奕叶,岂不盛哉!&br&  若隋代官人,同吠尧之犬,尚荷王莽之恩,仍怀蒯聩之禄。审配死于袁氏,不如张郃归曹;范增困于项王,未若陈平从汉。魏公推以赤心,当加好爵,择木而处,令不自疑。脱猛虎犹豫,舟中敌国,夙沙之人共缚其主,彭宠之仆自杀其君,高官上赏,即以相授。如暗于成事,守迷不反,昆山纵火,玉石俱焚,尔等噬脐,悔将何及!黄河带地,明余旦旦之言;皎日丽天,知我勤勤之意。布告海内,咸使闻知。&br&&br&&p&&b&2.讨王莽檄&/b&&/p&&p&
汉复元年七月己酉朔。己巳,上将军隗嚣、白虎将军隗崔、左将军隗义、右将军杨广、明威将军王遵、云旗将军周宗等,告州牧、部监、郡卒正、连率、大尹、尹、尉队大夫、属正、属令:&br&  故新都侯王莽,慢侮天地,悖道逆理。鸩杀孝平皇帝,篡夺其位。矫托天命,伪作符书,欺惑众庶,震怒上帝。反戾饰文,以为祥瑞。戏弄神祇,歌颂祸殃。楚、越之竹,不足以书其恶。天下昭然,所共闻见。今略举大端,以喻使民。&br&  盖天为父,地为母,祸福之应,各以事降。莽明知之,而冥昧触冒,不顾大忌,诡乱天术,援引史传。昔秦始皇毁坏谥法,以一二数欲至万世,而莽下三万六千岁之历,言身当尽此度。循亡秦之轨,推无穷之数。是其逆天之大罪也。&br&  分裂郡国,断截地络。田为王田,卖买不得。规锢山泽,夺民本业。造起九庙,穷极土作。发冢河东,攻劫丘垄。此其逆地之大罪也。&br&  尊任残贼,信用奸佞,诛戮忠正,复按口语,赤车奔驰,法冠晨夜,冤系无辜,妄族众庶。行炮格之刑,除顺时之法,灌以醇醯,袭以五毒。政令日变,官名月易,货币岁改,吏民昏乱,不知所从,商旅穷窘,号泣市道。设为六管,增重赋敛,刻剥百姓,厚自奉养,苞苴流行,财入公辅,上下贪贿,莫相检考,民坐挟铜炭,没入钟官,徒隶殷积,数十万人,工匠饥死,长安皆臭。既乱诸夏,狂心益悖,北攻强胡,南扰劲越,西侵羌戎,东摘濊貊。使四境之外,并入为害,缘边之郡,江海之濒,涤地无类。故攻战之所败,苛法之所陷,饥馑之所夭,疾疫之所及,以万万计。其死者则露尸不掩,生者则奔亡流散,幼孤妇女,流离系虏。此其逆人之大罪也。&br&  是故上帝哀矜,降罚于莽,妻子颠殒,还自诛刈。大臣反据,亡形已成。大司马董忠、国师刘歆、卫将军王涉,皆结谋内溃,司命孔仁、纳言严尤、秩宗陈茂,举众外降。今山东之兵二百余万,已平齐、楚,下蜀、汉,定宛、洛,据敖仓,守函谷,威命四布,宣风中岳。兴灭继绝,封定万国,遵高祖之旧制,修孝文之遗德。有不从命,武军平之。驰命四夷,复其爵号。然后还师振旅,橐弓卧鼓。申命百姓,各安其所,庶无负子之责。&/p&&br&&p&&b&3.北伐檄文 张煌言&/b&&br&  昔五胡乱夏,仅一再传而灭。今东虏应谶,适二八秋之期。诚哉天道好还,况也人心思汉。慨自李贼倡叛,神京陆沉。建酋本我属夷,屡生反侧,遂乘多难,窃踞中原。衣冠变为犬羊,江山沦于戎狄。凡有血气,未有不痛心切齿于奴酋者也。本藩奉天倡义,代罪吊民,卧薪尝胆,法古用兵。生聚教训,已逾十年。正朔难偏,仅存一线。兹者亲统大师,首取金陵,出生民于水火,复汉官之威仪。尔伪署文武将吏,皆系大明赤子,谁非中国绅衿。时穷势屈,委质虏廷,察其本怀,宁无隐忍?天经地义,华夷之辨甚明;木本水源,忠孝之良自在。至如辽人,受我朝三百年之豢养,遭逆虏三十载之摧残。祖父既受其刑毒,母妻甚被其宣淫。尔二三孤儿,尚为旗下之奴;百千弱女,竟作胡中之妇。报仇雪耻,岂待异时;归正反邪,端在今日。则张良报韩,先挥博浪之椎;朱序归晋,遂成淮淝之捷。或先机革面,或临敌改图。以全省全部来归者,不吝分茅裂土;以一邑一镇来归者,定与度地纪勋。或率兵而至,则论其众寡而照数授职;或洁身而来,则就其职掌而量材超擢。若蒙古、女真,世受国家抚赏之恩,原非一类,共在天地覆载之内,亦有同仇,无怀二心,视之一体。不但休屠归汉,名高日;且如回纥扶唐,烈光叶护矣。本藩仁义素著,赏罚久明。先机者有不次之赏,后至者有不测之诛。一身祸福,介在毫芒;千古勋名,争之顷刻。师不再举,时不再来,布告遐迩,咸使闻知。敬哉特谕&br&&/p&&br&&p&&b&4.毛泽东讨日檄文&/b&&br&
赫赫始祖,吾华肇造。胄衍祀绵,岳峨河浩。&br&  聪明睿知,光被遐荒。建此伟业,雄立东方。&br&  世变沧桑,中更蹉跌。越数千年,强邻蔑德。&br&  琉台不守,三韩为墟。辽海燕冀,汉奸何多!&br&  以地事敌,敌欲岂足?人执笞绳,我为奴辱。&br&  懿维我祖,命世之英。涿鹿奋战,区宇以宁。&br&  岂其苗裔,不武如斯:泱泱大国,让其沦胥?&br&  东等不才,剑屦俱奋。万里崎岖,为国效命。&br&  频年苦斗,备历险夷。匈奴未灭,何以家为?&br&  各党各界,团结坚固。不论军民,不分贫富。&br&  民族阵线,救国良方。四万万众,坚决抵抗。&br&  民主共和,改革内政。亿兆一心,战则必胜。&br&  还我河山,卫我国权。此物此志,永矢勿谖。&br&  经武整军,昭告列祖。实鉴临之,皇天后土。&/p&&p&尚飨!&/p&&br&&p&以上所列几篇仅为冰山一角,还有很多很多优秀的檄文,具体可参看一下书目:&/p&&p&1.&a href=&///?target=https%3A///subject/1814906/&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古代经典谏议檄文 (豆瓣)&i class=&icon-external&&&/i&&/a&&/p&2.&a href=&///?target=http%3A///thread-.html&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历代檄文名篇选译&i class=&icon-external&&&/i&&/a&&br&3.&a href=&///?target=https%3A///subject/3208587/&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中国历代檄文选注 (豆瓣)&i class=&icon-external&&&/i&&/a&&br&4.&a href=&///?target=https%3A///subject/1163871/&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檄文经典 (豆瓣)&i class=&icon-external&&&/i&&/a&&br&&br&&br&&br&以上整理自网络,希望有所帮助,多谢!
谢邀! 古代四大檄文: 讨曹操檄——陈琳 讨武曌檄——骆宾王 北伐檄 宋濂(朱元璋发布) 讨粤匪檄——曾国藩 除了以上古代四大檄文,以下所列仅为部分,详情请参阅文末链接。 1.《为李密檄洛州文》 祖君彦 自元气肇辟,厥初生人,树之帝王,以为司牧。是以…
&p&关于中国外交应用最广的“伙伴关系”,高票答案 &a class=&member_mention& href=&///people/edb5f85fbe1dec4dbc6b2e9& data-hash=&edb5f85fbe1dec4dbc6b2e9& data-hovercard=&p$b$edb5f85fbe1dec4dbc6b2e9&&@张寒寺&/a& 和 &a class=&member_mention& href=&///people/fc9b4337cade6bbc66a90f& data-hash=&fc9b4337cade6bbc66a90f& data-hovercard=&p$b$fc9b4337cade6bbc66a90f&&@洪霟&/a& 已经说的很详细了。但是高票答案已经一年多未更新,我顺手更新一下,再在高票答案基础上做点微小的工作。&/p&&br&&p&伙伴关系虽种类繁多但有清晰脉络可寻,可以总结为八个字:“一个定性,两个扩展”。&/p&&br&&p&&b&一个定性:“战略”第一,“友好”次之,没有则最次。这是伙伴关系的定调基础。&/b&&/p&&p&&b&两个扩展:是否“全面”,是否“合作”。“全面”可抬级半格为“全天候”“全方位”,“合作”可抬级半格为“协作”。&/b&&/p&&br&&p&我们可以将以上规则分别赋值,进而得到中国外交的“伙伴关系公式”:&/p&&img src=&/v2-dcf56dcd82d6d6cb56bdff55c36f099c_b.png& data-rawwidth=&1260& data-rawheight=&52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60& data-original=&/v2-dcf56dcd82d6d6cb56bdff55c36f099c_r.png&&&p&赋值以后满分为10分,各等级伙伴关系均可从高到低对号入座。&/p&&p&2016最新版本如下:&/p&&br&&p&1、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b&(9.5分)&/b&:俄罗斯。 &/p&&p&2、全天候战略合作伙伴关系&b&(9.5分)&/b&:巴基斯坦。&/p&&p&3、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b&(9分)&/b&:越南、老挝、柬埔寨、缅甸、泰国。&/p&&p&4、战略合作伙伴关系&b&(8分)&/b&:印度、韩国、土耳其、阿富汗、斯里兰卡。&/p&&p&5、全方位战略伙伴关系&b&(7.5分)&/b&:德国。&/p&&p&6、全面战略伙伴关系&b&(7分)&/b&:英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希腊、丹麦、南非、哈萨克斯坦、巴西、秘鲁、墨西哥、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白俄罗斯、阿尔及利亚、阿根廷、委内瑞拉、澳大利亚、新西兰、蒙古、埃及、沙特阿拉伯、伊朗。&/p&&p&7、战略伙伴关系&b&(6分)&/b&:瑞士、加拿大、尼日利亚、塞尔维亚、安哥拉、波兰、爱尔兰、阿联酋、智利、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乌克兰、卡塔尔、哥斯达黎加、厄瓜多尔、苏丹、约旦、捷克。&/p&&p&8、全方位/全面友好合作伙伴关系&b&(4.5/4分)&/b&:比利时、罗马尼亚、保加利亚、马尔代夫。&/p&&p&9、全方位/全面合作伙伴关系&b&(3.5/3分)&/b&:新加坡、孟加拉国、埃塞俄比亚、克罗地亚、尼泊尔、坦桑尼亚、刚果(布)、肯尼亚、荷兰、东帝汶。&/p&&p&10、友好合作伙伴关系&b&(3分)&/b&:匈牙利、塞内加尔。&/p&&p&11、合作伙伴关系&b&(2分)&/b&:斐济、阿尔巴尼亚、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安提瓜和巴布达、芬兰。&/p&&p&12、友好伙伴关系&b&(1分)&/b&:牙买加。&/p&&p&最后还有两个公式外国家:&/p&&p&13、构建新型大国关系&b&(?)&/b&:美国。&/p&&p&14、战略互惠关系&b&(???)&/b&:日本。&/p&&br&&p&上个总结表:&/p&&img src=&/v2-1da9d19c81e88c63cf06d3b278e893cc_b.png& data-rawwidth=&515& data-rawheight=&51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15& data-original=&/v2-1da9d19c81e88c63cf06d3b278e893cc_r.png&&&br&&p&再上个世界地图(点开看大图):&/p&&img src=&/v2-e7dfdd1d2abdf_b.png& data-rawwidth=&6312& data-rawheight=&359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312& data-original=&/v2-e7dfdd1d2abdf_r.png&&&br&&p&最后再来几条总结:&/p&&p&1、通过把“伙伴关系”赋值,我们可以量化某地区或组织的“伙伴关系”。方法为某地区或组织伙伴关系国家累加再除以某地区或组织所有国家数即可。比如欧盟所有伙伴关系国家分数累加为92,欧盟一共27国,则欧盟赋值为:92/27=3.4,约等于全方位友好合作关系,不过官方在2003年对欧盟的定位是战略伙伴关系。&/p&&p&2、同理可得东盟得分为6.25分,约等于战略伙伴关系,与官方定位一致。&/p&&p&3、但是以上量化法则有个致命的问题:无法对美国与日本赋值。&/p&&p&4、俄罗斯是中国的顶级伙伴,得分并列最高,上唯一的“协作”称号。&/p&&p&5、巴基斯坦是中国另一个顶级伙伴,与俄罗斯并列,上唯一的“全天候”称号。&/p&&p&6、有三个国家在既定等级上抬格半级:德国、比利时和新加坡。原因可能是德国为除中美日外经济总量最大国家、比利时有欧盟总部(奇观加成23333)、新加坡掌握最重要的海外咽喉马六甲,三国均上“全方位”称号。&/p&&p&7、一带一路是强力buff,所有一带一路重要沿线国家均上“战略”称号,至少6分以上。&/p&&p&8、有些国家在例行称号之外还有修饰性称号。比如孟加拉国,另有“更加紧密的” 的前置称号。考虑到孟加拉国是全球人口密度最大的国家,确实要比其他国家更“紧密”23333。&/p&&p&9、朝鲜无任何伙伴关系称号。考虑到互助条约的存在,官方称号是“合作互助”。&/p&&p&10、美国曾经是战略伙伴关系,后来变成了唯一的新型大国关系,战略去掉了。&/p&&p&11、日本曾经是伙伴关系,后来变成了唯一的战略互惠关系,战略加上了。&/p&&p&12、但不管是美国还是日本,都不再是伙伴了。&/p&&p&13、瑞士的修饰性称号为“创新”,16年确定。未来可能会有更多的“创新”,但目前只有瑞士一个,现阶段仍算修饰性称号。&/p&&p&14、在某些论坛爆款文中呼声很高的以色列,一个例行称号都没挣上。&/p&&br&&p&先写到这里,欢迎大家补充。&/p&
关于中国外交应用最广的“伙伴关系”,高票答案
已经说的很详细了。但是高票答案已经一年多未更新,我顺手更新一下,再在高票答案基础上做点微小的工作。 伙伴关系虽种类繁多但有清晰脉络可寻,可以总结为八个字:“一个定性,两个扩展”。 …
&img src=&/50/v2-fc433b06f1f17afc06ca7db5efce1a1f_b.jpg& data-rawwidth=&950& data-rawheight=&54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50& data-original=&/50/v2-fc433b06f1f17afc06ca7db5efce1a1f_r.jpg&&&p&我回来了,大家新年快乐,文末也有个重要事情要通知一下。(而且我发现好多人不知道怎么关注专栏,直接双击封面就是,然后我在给个链接&a href=&/zuxian& class=&internal&&知乎专栏&/a&——祖先。)&/p&&ul&&li&封面是后秦(姚秦)佛学家,龟兹人鸠摩罗什翻译的著名经文——&b&《妙法莲华经》&/b&,这个经文如果对佛教有一定了解的,应该大致知道其地位。&br&&/li&&/ul&&br&&p&本文承接&a href=&/p/?refer=zuxian& class=&internal&&31.创业未半,中道崩殂。&/a&——其实五胡十六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乱的一个阶段,160年的时间北方和巴蜀接连并立、更换了16个政权,不过我们其实要是再剖析一下,往小一点说,其无非就是这么几个人物的故事,&b&刘渊、石勒、苻坚、谢安、慕容垂、姚苌、桓温、拓跋焘、刘裕&/b&,说到最后的两位大家就应该熟悉了,中国历史的新阶段南北朝就要正式开始了,元嘉草草,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p&&ul&&li&匈奴屠各人刘渊打开了五胡乱华的先河,自称继承了我们刘阿斗的正统,建立的汉赵最终灭亡了国祚仅仅37年的西晋,一个不知道老爹是谁的司马睿迁往南方,史称东晋或者蔑称牛晋(据说司马睿真正的老爸姓牛。)。但是整个汉赵的天下,在刘渊死了之后,基本都是羯族的大将军石勒打下来的,石勒在刘渊儿子刘聪死后,灭掉了继位的刘曜建立了北方的&b&后赵&/b&,后赵时期,北方的汉人迎来了历史上第一次惨烈的大灾难,大量的汉人沦为奴隶被屠杀,不过也就是在这个时期,石勒开始大兴佛教,就像我前面讲欧洲的基督化一样,一个蛮族对于先进民族的征服中,如果不希望自己完全被同化,那么宗教就是最好的武器。而常年战乱朝不保夕的民众甚至上层人士,也已经看不到这一生的希望,只能寄托于那缥缈的来生,就这样,佛教迎来了在东土的黄金时代,大量如&b&鸠摩罗什&/b&一样的优秀佛学家,随着这北方的动乱进入东土,这一章就是要讲的这么个故事。&br&&/li&&/ul&&br&&p&1.神人石勒。&/p&&p&匈奴屠各人刘渊建立的的汉几乎统一北方,一开始还自称继承了蜀后主我们的阿斗的法统,318年,司马睿知道北方彻底沦陷已经无法收回,随后在江南称帝,这就是历史上的&b&东晋的开始,就像孙皓说的,江南的这把椅子,终于跑到了司马的屁股上。&/b&&br&&/p&&br&&img src=&/311fcc285fb65e716a7a3f_b.jpg& data-rawwidth=&2936& data-rawheight=&145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2936& data-original=&/311fcc285fb65e716a7a3f_r.jpg&&图
东晋、成汉、汉并立,其实还挺像三国的,仅仅37年,我们就回到了类似三国的状态,司马们真的是让人没法吐槽的一个政权。&br&&ul&&li&尤其是甘肃一带的黄色模块,也就是凉州,晋臣张寔没有归附匈奴的汉,而是自立国家,这也就是后来的——&b&前凉。&/b&&br&&/li&&/ul&刘渊儿子刘聪不久之后死了,随后当年和刘渊打天下的养子&b&刘曜&/b&篡权得位,更改国号——赵,所以刘渊的汉也被称为汉赵,那么一直并肩作战的石勒当然不会鸟你刘曜,说难听点这天下一大半都是人家&b&石勒&/b&打下来的,换句话说,五胡乱华虽然是刘渊打的头,但是“功臣”却真的是石勒,随后不久石勒也独立,国号也是赵,这就是十六国里的后赵,北方就这样又分裂了&ul&&li&如果原来爱看资治通鉴的话,总会听到这些陌生而又熟悉的名字。不过前一篇没有太详细说石勒这个人,这里就先简单的讲一下。&br&&/li&&/ul&&br&&p&我们都知道所谓五胡就是匈奴、羯、氐、羌、鲜卑,但是这位羯族的石勒是五胡十六国里面唯一的一个羯族首领,羯族早年是活动在中亚一带的塞种,属于东伊朗的白种人,汉朝的时候贵霜帝国坐镇中亚,而北匈奴也控制西域,看过专栏班超那一集的应该知道当年班超是怎么利用这两股势力的。&/p&&ul&&li&总之匈奴和贵霜交界范围拥有大量的这群白人,其中有不少因为连年的部落兼并就成了匈奴的一部分,后来匈奴跑的跑归汉的归汉,这群大鼻子叔叔就这样进入了北方。由于匈奴在北方人看来本来就是游牧民,他们还是个游牧民的别部,所以一直就很难和汉人融合,他们在汉地(并州为主)建立起了各式各样的部落集团,混不下去的基本就都是汉人的奴隶,一直也是挺受压迫的。&br&&/li&&/ul&&br&&p&石勒这名字是个后来起的汉人名字,原名叫匐勒,现在也不知道是东伊朗语的什么意思了。老爸乞翼加就是个部落的小首领,但是这人脾气不大好,部落里的人也都不怎么听他的,最后这位洋叔叔就让石勒去试试能不能管理好,没想到从小这小孩子就恩威并施让部众十分顺从,甚至汉人的乡老都说这个胡儿以后应该是成大器的。&/p&&p&303年,西晋还是轰轰烈烈的八王之乱,不熟的可以看前面的链接穿一下,司马们互相倾轧攻伐,并州大饥荒,石勒这波羯人已经被卖的到处当奴隶了,光石勒一个人就不知道当了多少人的奴隶了,我们知道西晋的司马们不仅仅内斗不止,就是对待胡人也确实远远比不上曹魏的政策,就更别说汉朝了。并州刺史司马腾开始迁徙这群胡人到太行山东边的冀州贩卖来赚军费,负责捕捉胡人的张隆还总打人家石勒,一路上不知道死了多少人,这也就给羯人和汉人的矛盾埋下了伏笔。不过他到了冀州后石勒开始遇到贵人了,他被卖给一个叫做&b&师懽&/b&的人当奴隶,师懽觉得石勒怎么看都不像个一般人,气质不凡,就不把他当做奴隶,相处的非常愉快。&/p&&br&&ul&&li&师懽家旁边有个叫汲桑的牧民统帅,还算是个有点势力的小头领,石勒就说自己会相马,毛遂自荐,汲桑也觉得这个人谈吐不凡是个人才,再加上自己从事这职业生活方式和游牧民也差不多,汲桑早期也是个发国难财的主,再说西晋这些豪族反正也都鱼肉百姓,那石勒也就帮着汲桑盗亦有道了,在汲桑的支持下,他结集了王阳、夔安、支雄、冀保、吴豫、刘膺、桃豹、逯明、郭敖、刘征、张曀仆、呼延莫、郭黑略、张越、孔豚、赵鹿、支屈六这十八个统一的多民族壮士集团到处抢劫富人,号称为&b&“十八骑”&/b&,然后再回馈给汲桑。&br&&/li&&/ul&&br&&p&后来就是上一篇说的,八王之乱里河间王司马颙废了原来在邺城活动的司马颖皇太弟的身份,司马颖当年在冀州还是搞的很不错的,所以这些河北人就比较同情司马颖,司马颖原来的手下公师藩就打着司马颖旗号在冀州造反了,汲桑和石勒一看这是好机会啊,就带着自己这群多民族土匪投奔了公师藩。&/p&&p&汲桑一看你也别叫这听不懂的名字了,给你个中文名字就叫“石勒”吧,石勒表示Mamnoon。公师藩觉得石勒看起来很能打的样子,就和他去攻打邺城的司马模,结果这哥俩寡不敌众战败,最终公师籓想从白马渡黄河,可能他也忘了当年曹操官渡之战怎么赢的了,最终被杀死。&/p&&p&公师藩死后,石勒与汲桑又重新当了土匪,到处召集活不下去的亡命徒,汲桑一看要不我就直接单干吧,自称大将军表示给司马颖报仇,这个时候八王之乱已经要结束了,西晋也就走向玩完了,石勒还是喝基友混的好,这一波杂牌子军竟然直接攻陷邺城,然后这群土匪就是继续烧杀抢掠。&/p&&p&汲桑这么一来野心更加膨胀,打算把幽州也拿下来,如果这样的话,这就大有当年袁绍的味道了。石勒果然不负众望杀死幽州刺史石鲜,在这之后政府军都开始和石勒僵持,八王之乱的胜利者司马越一看这货这么厉害,亲自带人跑到官渡支援晋朝大将军苟晞,最终汲桑军大败,确实不是对手,汲桑被杀,石勒一看我还是另请高明吧。&/p&&ul&&li&于是石勒就这么投奔了自称汉的刘渊。&br&&/li&&/ul&&br&&p&石勒投汉国后,就是不出意外的南征北战,山西也被平定,刘渊给封了个“平晋王”。后来乌桓部落张伏利度不愿意和刘渊混,刘渊说你看我这汉化的这么好,你们都是少民小兄弟你去解决吧,石勒于假称得罪了刘渊一下而投奔张伏利度,最后在张伏利度的部落里非常得人心,最后搞个宴会在部众支持下政变,刘渊看你这么能搞事,我现在在西边忙着对付晋朝不方便,那这些胡人都归你了,你去东征把山东也打下来吧。&/p&&p&石勒就这样在失败后抱住刘渊大腿迅速崛起,随后再次攻陷邺城,不久后刘渊称帝,石勒带着自己这些不要命的胡人迅速攻占巨鹿和常山,对历史比较了解的都知道,这些地方全都是军事重镇,属于最重要的战略位置了。&/p&&p&310年,石勒在没有统一河北的情况下南渡黄河,攻陷白马,开始入侵徐、豫、兖。受到多年战乱的汉人竟然大量投奔石勒,随后太多的细节就不说了,总之石勒就没有输过,结果也就是这一年汉国发生大变故,刘渊挂掉了,刘聪又因为军功赫赫杀了哥哥刘和继位,石勒因为和刘聪混的也熟,和刘粲、刘渊养子刘曜、王弥攻洛阳,但是到了洛河就没有前进。&/p&&p&而石勒的战术也非常有意思,他可能是因为游牧民的原因,很喜欢迂回战,石勒想要取得中原,但是却从南阳绕道襄阳最终攻克荆州的江夏,然后又回到中原拿下了许昌,可以说司马越已经被石勒搞的焦头烂额了,完全没法控制住局面。&/p&&p&311年,司马越被石勒实在是搞的筋疲力竭,最终病逝,魏晋豪族王衍也在不久后被石勒的骑兵追杀,晋朝在北方是越来越待不下去了。&/p&&p&趁着大好春风,刘聪石勒又合兵进攻洛阳,洛阳城破晋怀帝被俘虏,最终苟晞都被石勒擒获,晋朝最后的生力军也没了,刘聪表示非常开心。&/p&&p&其实这个时候的石勒就已经开始被其他人忌惮了,刘聪的将军王弥就想搞个计谋陷害了石勒,结果被石勒觉察反杀,刘聪本来很生气,但是他就已经不敢处罚石勒了,最后还给升了官。&/p&&p&北方基本沦陷,刘聪和石勒已经有点貌合神离,晋朝的并州刺史刘琨还想最后一搏,就把当年石勒因为流落各地而失散的老妈和侄子&b&石虎&/b&送返,给一堆官想招降,石勒十分感动然后拒绝了刘琨,当然了我们的石虎同学是回来了,不过石勒也想不到最后石虎搞出这么大一个篓子。&/p&&p&这之中的石勒,还是继续拓宽自己的势力希望南伐,不过这个时候皇族&b&司马睿&/b&也已经开始了自己的行动,他知道北方已经离沦陷不远了,在北方豪族王导的支持下,司马睿移居建业,自己开始在王导的支持下原来孙吴的地盘大力笼络江东豪族,要说西晋才灭了吴30多年,很多江东贵族是很不待见司马的,但是司马睿利用各种方式自降身段来获得人家的支持,而王导作为豪族,豪族和豪族又非常有共同语言,他们很快的结成了一个利益网络,所以这么一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葫芦娃游戏像超级玛丽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