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岁打打好乒乓球球晚吗?如果说是要走专业呢?

13岁男孩与老人因乒乓球起肢体冲突 遭老人抱摔|老人|肢体冲突|老爷子_新浪新闻
原标题:小区打乒乓球,老人孩子打起来
应先生的孩子今年13岁,念初一。一家子住在杭州三墩的信鸿花园,4号傍晚,他在家里做饭,有人来通知他,说是孩子被一个老人给打了。老人和小孩 因为乒乓球起冲突 应先生:“我也不知道情况,赶到现场,很多人把老爷子围牢了,不让他走。”应先生一番询问,才知道是因为乒乓球起的冲突。
从监控视频中可以看到,傍晚6点半左右, 有一位老爷子和一个小女孩在小区的乒乓球台打球。应先生的孩子放好自行车走了过去。 应先生:“想跟他们一起玩,我小孩子也想参与打乒乓,老爷子不让他打,就说,你要么球拍去拿来。”鲍师傅:“我说你打球可以的,球拍去拿来,当时还蛮听话的,就拿球拍去了。”应先生:“我儿子就准备去拿球拍了,那回来以后,老爷子不打了。”鲍师傅:“他进来以后说,本来都是轮的,12个轮一次,他球拍没带,我说他神经病。”应先生:“老爷子骂我儿子神经病,我儿子说没有神经病,只有精神病,没有神经病这个词,两个人语气就不舒服了,不舒服就吵起来了。”两人发生肢体冲突 从监控视频看,从18点28分开始到18点30分期间,应先生的孩子一直在跟鲍老爷子交流。后来,孩子走了出去,不到半分钟,孩子又走了回来,这时两人讲话靠的比较近,还有一些指点的动作。紧接着,孩子和老人先后走了出去。据鲍师傅说,他看到孩子骑了辆共享单车,就问了句。
鲍师傅:“你是哪里的,他说是外面的,他说是外面的,我就不客气了,你外面的,怎么可以干扰我小区里面的,小区里面的活动,福利,你外面的怎么好来干扰,单车我推了一下,他踢了我一脚。”应先生:“言语上有冲突了,老爷子先用球拍拍他头,再整个人把他抱起来,抱摔头着地的。”鲍师傅:“我摔他的,他踢了我一脚,我脚就弄牢了。”从监控视频看,自行车被推倒后,两人发生了一些肢体冲突,后来,老人把孩子摔在了地上,孩子的腿一直在抽动。派出所:会继续调解 应先生说,他赶到现场后,报了警,在三墩派出所的协调下,鲍师傅道了歉,事后,他们多番询问孩子,当时到底发生了什么,但孩子已经记不清了,当晚,孩子有些发烧,带去医院做了检查,照了CT,花了200多,医生说没什么问题。应先生:“本来我想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昨天晚上,我找了主任,跟他商量一下,事情解决掉,你医药费给给我们算了,后来我们叫保安去,因为他家里有小孩,怕老人面子上过不去,他不肯下来,后来主任上去了,他门都不开了。”鲍师傅:“物业我是不去的,肯定不去的,我们已经走程序了,按照程序来。”鲍师傅觉得,让保安来叫他,是不合适的。他坚持,一切按程序来。三墩派出所表示,他们会继续调解。编辑:赵逸 李维
来源:浙江卫视
跟格局小的人打交道,就像被缩骨伞夹住脑袋一样不痛快。
号外号外,特朗普又出行政命令啦!行政命令有多强,买不了吃亏,买不了上当,是XX你就坚持60秒!
吴承恩的人生经历,决定了《西游记》背后必然影射着中国特色的官场文化。
没有石油的生活,可能比如今这种依赖石油的生活更加有趣和充实。王博文为什么后来没有继续打乒乓球了?- 百度派
{{ mainData.uname }}
:{{ mainData.content }}
{{ prevData.uname }}
:{{ prevData.content }}
{{ mainData.uname }}
:{{ mainData.content }}
0 || contentType !== 1" class="separate-line">
:{{ item.content }}
获取百度派权限,参与更多问答互动
3">等{{ uList.length }}人邀请你回答
王博文为什么后来没有继续打乒乓球了?
问题说明(可选):
扫一扫分享到微信
{{ log.sign }}
可能对你的问题感兴趣
暂无相关用户
,才能邀请用户
,才能邀请用户
你已邀请15人,不可再邀请
王博文对于乒乓球的记忆,从6岁开始,小时候他的身体不好,乒乓球运动员出身的父亲带着他来到了球桌前。一年的时间,他进入了辽宁省乒乓球队。他是同一批进省队练兵乓球的孩子中进步最快的,13岁进入了专业...
王博文对于乒乓球的记忆,从6岁开始,小时候他的身体不好,乒乓球运动员出身的父亲带着他来到了球桌前。一年的时间,他进入了辽宁省乒乓球队。他是同一批进省队练兵乓球的孩子中进步最快的,13岁进入了专业队。但对于打乒乓球,他并不是倔到极致的孩子。他对自己很了解,“我好胜心没有那么强,我比较温顺,比如说我们两个人是好朋友,我跟你关系特别特别好,但如果打球赢了你你会生气的话,可能我会让你。其实这点特别不好,作为一个优秀运动员,你必须要有想赢的心,但我可能就心软一点,所以我觉得自己不太适合做运动员。“最终让他决定不再打球的导火线,来自国家乒乓球队总教练刘国梁的一番话。2009年,他作为辽宁省的优秀选手被选拔到国家队参加集训,站在从全国各地选拨而来的选手中,抬起头看着刘国梁教练。这位本身是世界冠军,又带出过许多世界冠军的乒坛大神,正一脸严肃,“你们要好好想想,现在就是你往乒乓球队的金字塔塔尖冲击的一刻,第一点,你现在首先要认清自己有没有把乒乓球当成以后的事业;第二点,你有没有喜欢打乒乓球,不只是喜欢这么简单,你还要痴迷,每天都要钻研怎么把这个球打好,或者说痴迷到你做梦梦到自己打球打醒了。你有做梦梦到过成为世界冠军吗?”这段话像闪电一样打在王博文的心里,以至于他明白自己真正想追求的东西是什么。作为专业运动员的王博文,做出这个决定时比别人面对更多的阻拦,父亲和教练一直希望他能扭转态度,但他下定了决心,去追求了自己真正的梦想。
扫一扫分享到微信
王博文为什么后来没有继续打乒乓球了?
,才能进行回答
一个问题只能回答一次,请&nbsp点击此处&nbsp查看你的答案
1人关注了此问题&加载中...
查看: 751|回复: 9
【心若在 梦就在】13岁城阳女孩戴人工耳蜗打乒乓球 照样拿冠军
阅读权限120
注册乒乓网,名师1对1指导!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
.jpg (112.76 KB, 下载次数: 0)
08:29 AM 上传
王哲训练起来很拼命,要强的她经常给自己加练。  今年13岁的城阳女孩王哲不到一岁时,因生病落下病根,听力不好,语言表达也受影响。但这位要强的姑娘从小学到初中的成绩都没有落下,并且在乒乓球中寻回自信,目前已在全国、省、市区少儿比赛中多次获冠军,今年省运会作为主力选手,夺得团体冠军,并取得参加明年全运会比赛资格。  陪爸爸练球产生兴趣  “我特别特别喜欢打乒乓球,因为很快乐。”11月14日,王哲用不太流利的语言告诉记者。7个月大的时候,王哲因为拉肚子发烧,治疗时落下病根,听力和语言表达都受到影响,现在虽植入人工耳蜗,但听力也不灵敏,多靠口形来辨别对方说的话 。现在的王哲在城阳乒乓球实验学校跟着董熙教练训练了4年了,说起她对乒乓球的热爱是从7岁那年开始。  “她爸爸喜欢打乒乓球,王哲小时候经常跟着去玩,玩着玩着也学着打,慢慢地越来越喜欢。”王哲妈妈刘女士告诉记者,让孩子练球只是想找到适合她发展的她自己又喜欢的事业,以前也让孩子练钢琴,学舞蹈、学画画,现在来看,最爱的还是乒乓球。“七八岁的时候,一放学她爸爸就接她去练球,先在田村那边学了1年,后来就到这里来学。”  要强女孩常主动加训  王哲的教练,城阳区乒乓球实验学校校长董熙告诉记者,当时王哲是自己破例收下的。“因为我给自己定的目标就是培养像陈梦那样的国家队选手,当时王哲父母找到我,说明孩子情况时,我有些犹豫,怕严酷的训练孩子受不了,也跟不上。”但董熙最后被王哲父母的坚持和王哲打动。“现在我很庆幸当初自己的选择,孩子成长很快,也很要强。”董熙说道。  因为听力上的缺陷,王哲经常听不见或理解不了教练的要求,她就会一遍遍地问。“也多亏了教练耐心,得重复好几遍。”王哲妈妈很感激董教练。王哲性格很要强,要跟上队友,必须要付出好几倍的努力。“去年冬天有次下大雪,很多走读的学生都没来训练,但王哲按时来了,经常有时候她会自己主动要求加训,比如跑步时多跑几圈。”说起来,董熙很佩服这个小姑娘,觉得她潜力很大。  第一次参赛就捧回冠军  就在前不久结束的第23届省运会上,王哲作为主力队员跟队友一起夺得女子甲组乒乓球冠军,单打成绩也在前几名。去年在全国残疾人乒乓球锦标赛上夺得团体冠军,到现在为止已经多次在全国、省、市、区的比赛中夺得冠军,而且已经取得了明年代表队参加全运会的资格。  要说第一次比赛经历,那时王哲才9岁。“当时是参加全国少儿乒乓球比赛获得团体冠军。“那次比赛时她自己跟着老师去的,我没有陪着。”王哲妈妈从今年开始,全身心陪着孩子训练、参加比赛。“我比赛的时候不紧张,想想爸妈想想教练,告诉自己放开打就可以。”王哲告诉记者,现在训练时间比较紧,她会利用中午休息时间把学到的知识消化,把作业做完。  小学到初中成绩没落下  不光乒乓球打得好,王哲从小学到初中的成绩都没有落下。小学的时候成绩都在班级前六名,到了初中成绩也在中上游 。“我们从小就把王哲当正常孩子来培养,幼儿园、小学 、初中都是在普通学校 ,这对她来说要更加努力。”王哲妈妈告诉记者,上小学的时候,王哲没法说出完整的话,只能3个字蹦,遇到背诵的课文时,常常一边哭一边背,别的孩子读3遍能背过,她得读10遍。  “上课听不明白的,课后就找老师请教,有时候字的读音几声都听不明白,她就自己查字典。”王哲妈妈知道自己的孩子要比别的孩子吃累,但现在孩子很有自信。“我现在觉得自己和同学和身边的队友没什么区别,我们相处也很融洽。”王哲笑着说道。
打赏鼓励一下!
上一篇:下一篇:
阅读权限90
致敬!!!!
本楼回复(<span id="dp_count_)
打赏鼓励一下!
阅读权限90
好人一生平安~~
像她的精神致敬,好好向她学习
本楼回复(<span id="dp_count_)
打赏鼓励一下!
阅读权限90
坚强不息的孩子,向你学习
本楼回复(<span id="dp_count_)
打赏鼓励一下!
阅读权限90
努力学习中
本楼回复(<span id="dp_count_)
打赏鼓励一下!
阅读权限90
致敬,努力,
本楼回复(<span id="dp_count_)
打赏鼓励一下!
阅读权限120
自强不息,向她致敬!
本楼回复(<span id="dp_count_)
打赏鼓励一下!
阅读权限120
好孩子!赞一个!
本楼回复(<span id="dp_count_)
打赏鼓励一下!
阅读权限30
大城阳的好孩子,赞一个,加油啊!
本楼回复(<span id="dp_count_)
阅读权限90
孩子优秀,父母更优秀,我也是做父母的,深感做父母的不易
本楼回复(<span id="dp_count_)
打赏鼓励一下!
Powered by我的乒乓之路
我的乒乓之路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成长经历。因为热爱乒乓球,笔者从一个非常普通的乒乓球爱好者,成长为乒乓球初级教练员、中级教练员、高级教练员、我国体育类某核心期刊审稿人,并且正在努力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教练。
如果从我国16家体育核心期刊第一作者中统计三篇以上乒乓球发文量(2017年统计),笔者以7篇的排名入围我国48位学者构成的乒乓球研究队伍的主体前10位,成为我国乒乓球研究的中坚力量。
一路走来,其实笔者的乒乓之路或者可以给很多人予启发,因为笔者的出身太普通,没有任何的背景,只是个大专的学历且非体育专业,非运动员出身,完全是通过个人的努力奋斗取得目前的成绩。我感觉CNKI中国知网大成编客杯“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征文好像就是专门为《我的乒乓之路》准备的,希望我的分享能够给读者带来启示和鼓舞。
第一部&业余篇
1.启蒙阶段
&&&&&我学打乒乓球不是父母安排,而是自己喜欢上的。当时正直文革中期的70年代初,我读小学三年级。我在读的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只有一张木制、两张石制乒乓球台,前者供老师使用,后者供全校使用。大家争先恐后抢占球台的情形可想而知,那时不像现在有条件可看视频和请教练,全都是无私自通,靠看大人打球自己偷师,也不知道对不对。打了一段时间的野球后,我们学校来了一位球打得挺好姓苏的女教师,她常在学校仅有的一张木制球台上教她女儿打球,那时她女儿已经打得挺好了,我们都很羡慕她,常常看得不愿走。可能是看得多的缘故,我的推档和正手攻都潜移默化地有了进步。有一天,学校宣布选拔乒乓球队员,我报了名,没想到被学校录取了。我回家高兴地告诉了妈妈,妈妈第二天买了一件胸前印有乒乓球拍和友谊第一比赛第二字样的新衣奖励我,没录取的同学看在眼里,羡慕、妒忌在心里。现在想来很感激妈妈,那时买件新衣服不容易,一般过年才有。小学成立校队后借用了只有6张球台的华南师范大学乒乓球室训练,记忆中没有学到什么东西,我当时不是主力。这个苏教练也不是正规的教练,她只是抓几个重点队员训练而已,其他队员像放羊一样不管。结果还是有一位很有天赋名叫程x的重点男队员参加我们所在沙河区的比赛,还拿了第一名(后来他不打乒乓球,喜欢上了篮球)。由于当时不是一年一度的比赛,所以一阵风过后学校的乒乓球队就解散了。
2.基础阶段
&&&&从此我们这批校队成员被打回原形,又回到了打野球的环境中,有些小队员打退堂鼓不玩了。我能够坚持下来是因为我们这帮小球友手中流传着一本名叫《乒乓群英》的书籍,由中国靑年出版社1965
出版。看完该书,笔者当时被我国乒乓球运动员们精湛的球技和为国争光的拼搏精神所折服,因此更爱乒乓球了,该书对我日后打好乒乓球影响深远。离开校队后,我们就只好看大学校队教职员工的比赛,模仿大人打球姿势,我的正手攻因没有得到教练正确的指导,又模仿过多个教职员工的技术动作因而产生了技能负迁移,结果正手不是很强,反而反手更强。我也不知何时自己学会了反手攻,在华南师大子弟圈里我的反手强正手弱是出了名的。我的反手攻成功率很高,尤其善打反手位下旋,小球友们都害怕我的反手攻。随着球技的进步,小学的球台早就满足不了我们这帮小球友们的需求。于是我们到大学的乒乓球室与大学生争台打,结果常常被他们赶走。无奈,只好等他们走后我们再打,哪怕15分钟也在所不辞,直到关灯才依依不舍地离开乒乓球室。我们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坚持下来直到中学。
1973年至1975年是笔者读初中阶段,进入华南师大附中(那时曾叫广州市61中学)笔者发现喜欢打乒乓球的同学很多,除了原华南师大子弟外,还有暨南大学、邮电学校、石牌邮局、广州市其他区的子弟们,乒乓球气氛还是很浓的,水平也挺高。记得初一时学校曾经举办过一次全校乒乓球排名赛,我们同级组有5个华男师大的队友前附小校队成员当仁不让都报名参赛了,只可惜我们5位队友只有两位打入十六强(最后李x知获第九名,李x荣获第三名),第一、二名被暨南大学和石牌邮局子弟夺得。我和另两名华南师大子弟(黄x阳、李x)没打好被挡在16强之外,非常遗憾!关于李x荣同学在这里不得不提一下,此人很有天赋,他本来夺冠呼声最高,大家都没想到他半决赛会输,他弧圈球玩到出神入化,才13岁就能和当时华南师大教工队主力较量。这个李x荣拉弧圈使用的胶皮是通过另一位有港澳关系的同学家亲戚帮忙从香港带回来的日本反胶,可想而知他是个不折不扣的球痴。我当时非常羡慕他无师自通的打球能力,他在当时的打法是很前卫、很先进的,要知道那时我国的主流打法还是正胶快攻,世界冠军郗恩庭才刚刚改反胶打法不久,如果当初李x荣能遇到伯乐应当是个可造之材,很可惜他后来也不打乒乓球了。
1976年上高中时我不得不停止了打心爱的乒乓球,那时学工、学农、学军的时间占用了起码三分之一;其余在校的时间还要政治学习、外出参观等活动,再加上每周有半天的劳动,剩余的文化课就二分之一左右了。高二还要停课半年到农村实习(叫分校),为1977年高中毕业上山下乡做准备。就在这时英明领袖华国锋主席率领党中央一举粉碎“四人帮”,全国将恢复高考了。我们是1977届的毕业生,在高中的最后一个学期回到了课堂感受到了校园的学习气氛,才真正学到了一点知识,可怜我们都白过了前十年的所谓学生生活。
准备高考时我的父亲华南师范大学物理系教师(后来提升为教授、物理系系主任)在辅导我数学和物理时,发现我的成绩与他的要求相去甚远,但还是不厌其烦为我辅导。让我羞愧万分的是高考那一天父亲亲自送我去考场,我想父亲是多么渴望我能考上大学啊!可是我却辜负了他对我的期望,我心理很难受、很无奈,但我不服输,我下定决心今后一定要努力、要为老爸争口气!
3.提高阶段
1977年我高中毕业,1978年至1988年参加工作和读大专,10年间基本没打球了。直到1990年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在华南师大教工俱乐部看教工打球,发现两位老师打得非常好、很专业,一位打直拍,另一位打横拍。我一打听,原来直拍者(陈x华老师)是前广东省集训队队员,曾被挑选代表中国少年与日本国家少年队比赛。退役后在广州体育学院乒乓球专业深造,毕业分配来华南师范大学体育系教乒乓球;打横板者(张x老师)是前两届广东省少年男子单打冠军获得者,据说广东省当时的主教练蔡明枢(后来提升为国家级教练)之所以没有招他入广东省集训队是因为他个子小,没想到他第二年蝉联广东省少年冠军,可想而知他是很有实力的运动员,后来还是因为上述原因遗憾出局。最后,他考上华南师大物理系,毕业后留校当老师。
其实,华南师大教工校队在90年代是广州高校多次冠军获得者。后来奥运冠军陈静、世界冠军乔红等乒乓名将陆续来华南师范大学深造,前者在心理学学院攻读心理学博士,毕业后留校在体育科学学院当副教授;后者在体育科学学院攻读体育教育专业,毕业后当上了广东省乒羽中心主任。之所以华南师范大学能够吸引高级人才,是因为心理学学院、教育科学学院、体育科学学院、教育技术信息学院(我的原单位)等的学术水平在全国是名列前茅的。以上所谈是教工的情况,那么学生的情况又是怎么样呢?十几年前华南师范大学学生张惠勇(非体育专业)荣获全国大学生男单、男双冠军。可见华南师范大学的乒乓球水平确实高、实在是高啊!除超一流者外,其他来打球的教工水平都不错。
&&&我之所以特别提起两位老师,是因为他俩对我提高阶段的乒乓球影响颇大。我开始请教打横拍的张老师且改横版打了两年,刚开始我常输,慢慢我就有胜绩了,一年后我从三流选手进入到二流行列。转眼间我打横拍已有两年,由于正手杀伤力没有彻底解决,我模仿和请教的横拍张老师又不是弧圈型选手(有一板加转过度),就在我犯愁的时候,忽然想起了另一位打直拍的陈老师,他是以正手弧圈球,反手是推挡结合传统反手正面攻打法。为什么我不转向模仿和请教他呢?加之我被92年中国公开赛(松下杯)直板横打代表刘国梁横空出世打败瓦尔德内尔的精彩表演所感染,我毅然放弃打了两年的横板,重新拿起直板开始了我的模仿和摸索别人的弧圈球之路。我的加转弧圈球就是在这时学会的。打了一段时间之后,我的反手很快就模仿成功刘国梁的“直板横打”技术。现在看来,主要得益于改打横板两年淡化了反手推挡技术,从而避免了技能负迁移的影响(即学横打时被推挡技术的干扰)。这个经验被我日后写进论文“业余乒乓球运动员“直板横打”技术赛练脱节分析及解决对策”里并发表在核心期刊《体育学刊》2012年第6期上[1]。&&&
我模仿陈老师的正手前冲弧圈球拉球动作外形倒是模仿到了,但花了很大的力量拉球,可是球的旋转不够强。我想还是没有真正掌握到拉前冲的要领,直到有一天(1993年),我去深圳买了一本《乒乓球的旋转》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的书,作者是张惠钦。它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就是这本书让我真正学会了拉弧圈球,从此解决了我正手弱的毛病,也让我踏入华南师大教工乒乓球一流的行列。1994年我总结并斗胆地写了一篇关于拉弧圈球的稿子,投向《乒乓世界》杂志社,两年后获得成功发表。题目是:“控制"摆速"是提高弧圈球质量的关键”(见图片一、二、三)。
图片二、三:这是笔者的處女作
第二部专业篇
4.攀登阶段
4.1从业余爱好者到教练的成功转型
1995年笔者申请获批去了香港定居,到港后因为要适应环境和找工作,笔者起码有一年没打球。后来认识了一些新移民,从他们口中了解到香港每年都有考乒乓球教练牌的机会。刚开始还有些犹豫不决,不过事情就有这么巧,笔者94年投《乒乓世界》的稿子就在1996年被发表在《乒乓世界》英文版第1期上。这可是笔者的处女作啊!笔者非常高兴,笔者想此时的父亲应该更高兴吧!这个意外的喜讯,不仅给了笔者极大的鼓舞和勇气考教练牌,还让笔者增添了不少的自信。对笔者日后走向专业道路影响深远。结果97年笔者如愿以偿地考上了初级教练,同年笔者开始义务教本人工作的一间名校圣保罗男女中学乒乓球队吸取经验,晚上在外面兼职教北角青年中心、坪石青年中心启蒙班,从此笔者从业余爱好者转型走上了教练岗位。
在笔者教中学生的头两年当中,曾遭遇过一个棘手的问题,有一名叫陈x球打得最好的男生要挑战笔者,幸亏笔者那个时候有练球(每周一次),结果赢了。可是让笔者没想到的是过了一个星期他不服气又来挑战笔者,还叫来几个队友拿摄像机现场拍摄。我的天啊!顿时巨大的压力让笔者没法打好那场比赛,在众目睽睽之下竟然输掉了不应该输的比赛。当时笔者觉得很没面子,尽管后来我们再打他赢不了笔者。但从这次学生挑战老师的比赛中对笔者触动很大,当时留下两个悬而未决的问题让笔者思考。首先,今后教练如何面对学生挑战的问题;其次,为什么陈姓学生叫来摄像机现场拍摄笔者就输了。笔者带着这些问题经过深思和阅读运动训练和运动心理学等有关书籍,可幸最终有所触悟。现把答案拿出来与诸位分享。
笔者曾经请教过一位老教练如何处理学生挑战教练的问题,他说:“你有把握就打,没把握最好不要跟他打,也可以叫他先跟你的学生打,你能打赢我的学生再说吧”!笔者的看法是这种现象在香港普遍存在(国内这种现象也许较少见),躲避是没有前途的。如何面对这个客观存在的问题?不能回避,只能前进。其实教练打不过学员就像专业队员退役后有时输给业余高手一样是正常不过的现象,它是训练中断的表现形式,训练的过长间歇或停顿会导致身体机能的退化,这种消退现象不仅表现在体能上,而且还包括对技术和战术的掌握和运用上。因为通过训练所获得的技、战术能力,其实质是神经系统的暂时性联系,训练中断就会使这种神经联系减弱、条件反射消退、动力定型被破坏。我们常常听说某某运动员奥运会后,参加庆祝活动多了,最近训练不够系统,导致输球了(水平下降),就是这个道理。同理,教练员停止多年的系统训练,其打球的水平早已没有当年神勇,如果没有恢复训练就让他参加比赛的话,那是一场不公平的竞赛,因为对方是有系统训练的对手,这样的话,教练连自己的学生(小学生除外)都打不过是很正常的事情。你说刘国梁现在还打得过马龙吗?答案是否定的。如果他还能打得过马龙,那他的教练水平就很有限了。教练打球少了,教球多了,很自然球技就退步了,教学与训练的能力就提高了。如果教练能以上述理论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地告诉学生正确理解教练可能打不过学员的现象,笔者想你的学生一定会明白的。
至于为什么陈姓学生叫来摄像机现场拍摄笔者就输了,这是属于心理学范畴的问题,是比赛心理压力下“CHOKING”[2]现象。在压力下(摄像机现场拍摄)当笔者认知到比赛的重要性时,头脑便试图付出更大的努力来确保运动执行过程的正确性。然而,对于笔者已经形成自动化的运动技能,如果我额外努力试图有意识地再控制执行过程,其自动化过程就会因意识控制发生混乱,引起技术自动化执行受阻。因为自动化是无意识的,所以罪魁祸首是笔者的努力。也就是说,摄像机把笔者的内在注意力引向已经自动化的技术上面去了[3],把本来无意识的技术强加了意识,导致技、战术发挥失常,这就是产生“CHOKING”的原因。
通过以上案例,让笔者对运动心理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那时起笔者就开始了对运动心理学的研究,阅读了大量的运动心理学丛书,为笔者日后撰写心理学与乒乓球跨学科论文打下了基础。
4.2办小学校队、课外乒乓球班建立训练基地
1999年一次偶然机会我在公交车上与我校康乐协会(专门为中学和附属小学课外活动服务的机构)邹x恭主席不期而遇,当时已下班,我穿着运动衣,他觉感奇怪便问我:你穿成这样去哪儿?我说我去教乒乓球,我已经是乒乓球教练了。他若有所思,然后对我说我们学校办乒乓球训练班和校队班怎样?明天到我办公室来,咱们从长计议。第二天,我到邹主席的办公室,除了主席,还有一位中年汉子在座,年龄约莫40多接近50岁,身材魁梧像个教练员。后来邹主席把他介绍给我,他就是新任李x深校队主教练,上海人,资深教练,曾教过内地体校,此人在当时香港学届享有盛名。我们学校的乒乓球就是这样从无到有,由我们三人建立起来了。开班非常顺利,第一年(1999年)就有100多人参加,第二年增至200多人,2001年这间全港最有名气的名校,圣保罗男女中学附属小学全校900人竟然有300人学乒乓球,这种盛况空前的场面是至今香港绝无仅有的,也只有我们能做到。由此得到过香港乒乓总会的赞誉和嘉奖!
2000年校队正式成立,校队由A、B队组成,我是总教练统管校队包括课后乒乓球训练班工作。同年我们首次参加港岛西区团体赛获第二名,本来头次参加大赛,这个成绩已有所交代。问题是这个李主教练除了教我校外,还兼教与我校争冠军的基恩学校。这样就产生了角色冲突,结果他被我校免去了校队主教的职位。
4.3引进国内高水平专才让笔者大开眼界
新校队主教练林x军,由我介绍给邹主席。他是新移民和我同期香港乒乓总会教练班出身,也来自广州,他在国内打过专业队,来港后积极参加各类比赛获得最高水平的全港公开赛男单亚军。林教头来我校任教第二年带队参加港岛西区团体赛就获得了好成绩,决赛时林教头与昔日的李教头狭路相逢,真是不是冤家不碰头,这可是林教头的首秀,对方李教头却想证明自己才是最棒的。一个想站稳脚跟,另一个为了证明自己的能力,双方使尽法宝,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结果我们笑到了最后。首次登顶成功为林教头在本校的教练地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此林教头自己开了球馆,2003年还率先在全港申请内地专才,壮大自己的球馆也为学校服务。话说这位新引进的专才王x教练真是名不虚传,他来自河南省,也是专业队出身,退役后在武汉体育学院深造,毕业分配到体校当过教练。他的加盟令林教头的球馆风生水起,名利双收。学生都冲着王教练来的。我接触过王教练后,发现他的训练水平很专业,尤其是供多球的技巧,让我大开眼界,看了他的训练,才知道自己的浅薄。可以说这两位教练是带领我逐步走向乒乓球专业的引路人。
4.4.积极参加各类不同层次的教学与训练班的实践建立口碑
笔者意识到乒乓球的教学与训练不能单一化,二十年来除每星期六参加校队训练外,多接触不同层次的训练班,锻炼自己不怕苦、不怕累,下班后继续在外面兼职教香港政府(康文署)为市民开办的启蒙班,还有自己教的私人班(一对一)。每星期起码占用四、五个晚上的时间,这让我积累了不少的教学与训练经验,加之从2003年至2005年连续三年获聘任教“地区训练计划”元朗区集训队;、、2017年连续五届分别任教于全港运动会油尖旺区和南区乒乓球集训队(中级教练以上才有资格教)(见图片四,五);尤其是从2000年起至2015年笔者连续15年带小学和中学校队参加学界比赛的锻炼,多次获得团体冠军和一次全港学界精英女单个人冠军(见图片六)。
图片四:第四届全港运动会南区乒乓球代表队(笔者在第二行中间,头顶上有个南区的“区”字)
&图片五:2017年第六届全港运动会南区乒乓球队全家福,后排左一是笔者
图片六:左一便是笔者,右一是负责老师,2015年10月笔者在圣保罗男女中学附属小学带许心怡(站中间者)参加全港学界
精英小学组女单比赛,结果一路过关斩将荣获冠军称号。
由于笔者长期工作在乒乓球教学与训练的第一线,多年的教学与训练实践积累了不少经验,并能理论联系实际将自己的经验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去指导和训练运动员,学生们都受益匪浅。例如:笔者在沙田区马鞍山体育馆教政府康文署班7年以来,越来越受学员的欢迎!很多市民都是冲着熊教练来的。由于熊教练的教学与训练能力强,所到之处都深受到学员们的欢迎!鲗鱼涌体育馆、何文田体育馆、天晖体育馆、屯门大兴体育馆、天水围体育馆、香港仔鸭脷洲体育馆、将军澳运动场、顺利邨体育馆、西环士美菲路体育馆、港湾道体育馆、马鞍山体育馆、显径体育馆、美林体育馆等常常能看到熊教练的身影。最近有一件事情实在是令笔者感动!2017年8月25至9月25日(逢星期一、五晚)沙田区马鞍山体育馆暑期班本来已和笔者签好了合约,不巧因私人原因笔者这段时间不在香港,笔者只好交回康文署由另一位教练执教,同时把这一消息告诉了学员。结果令人感动的一幕出现了,学员们自主联名签署写信给康文署署长(见图片七),要求十月份能够让熊教练继续执教马鞍山乒乓球班。我想一位教练员能够如此受到学员的爱戴和拥护是多么难能可贵啊!也许这就是口碑。
图片七:学员们自主联名签署给康文署署长的信件内容
4.5向核心期刊和国内国际高端学术会议攀登
笔者于2003至2005年期间担任香港18区乒乓球“地区训练计划”元朗区集训队教练期间,由于太过尽忠职守而两次腰伤,事后自己总结主要是上了年纪(当时40来岁)不能重复一个动作太久(年青的小伙子当然没事)。当时我帮运动员练习反拉弧圈球,自己反复拉起加转弧圈让对方反拉,当时没感觉,过了一两天就不行了。上医院经过拔火罐、针灸、推拿、打封闭等全套治疗,在家躺了一个多星期,恢复期又一个星期。这个教训深刻啊!当时没有经验也没想到岁月不饶人啊!就这么蛮干。哎!其实根本不必自己去陪运动员,示范一下即可,找队员与队员之间对抗不就行啦!
第二次受伤是自己练习正手前冲下旋球不知不觉又重复一个动作,心想不是太久应该没事吧!结果再次伤了旧患。这与上次受伤不无关系,这叫好了伤疤忘了疼,自找没趣。看来不服老不行了,年纪大了真的要注意运动量啊!不能再犯同样的错误了。
从此以后,笔者重组自己的乒乓架构,不再拘泥于过去的业余运动员角色,而是专心致志地转型做个称职的教练员。这个改变使笔者受益匪浅,不但没影响打球的乐趣(当好教练照样可以和以前一样打球,只是换了思维,不再向提高运动水平方向钻牛角尖),反而是在教学方面获得了极大的收获。这样就避免了受伤的机会同时笔者的教学水平有了质的飞跃,专业水平不断提高。2008年笔者的第一篇核心期刊论文发表成功,从此一发不可收拾,连续5年每年发表一篇核心期刊论文;无独有偶,从2012年至2016年又一个连续5年每年撰写的论文都被奥运科学大会、国际乒联科学大会、全国体育类科学大会等高端学术会议收录并参加了专题报告会交流。如果不是那次腰伤给了我很大的刺激,可能现在还在钻牛角尖。摆正心态很重要,像笔者这个年龄打球不应追求出成绩了,而是打快乐乒乓了。教球反而能给我教学和撰写论文的灵感,一步一个脚印地向核心期刊和国内国际高端学术会议攀登。
回顾自己成长之路,感到无限的快慰和激动。下面笔者想与大家一起分享这份喜悦。
在乒乓球专业杂志和大学学报上发表的论文
前几年我在网站上看到一个帖子,题目。我被文中吴老师坚韧不拔的400次投稿失败劲头所感动,于是乎就写下了此读后感与大家分享。以下是吴老师原文:
“我劝投稿新手要有一种坚韧不拔的劲头,既然目标是争取发表,那就别怕失败,要经受得起磨励,百折不挠。我告诉你:我年青的时候,给“新体育”杂志投稿,当时没有中国学校体育这一类学校体育教育的刊物,体育界只有体育报和新体育杂志,而新体育杂志每期只登一到二篇体育教学的豆腐干文章,我硬是失败了400次,最后编辑王宝烈老师见我如此顽强,就把我的拙稿作了改写,寄回并附了一封信说:“如果你同意,就发表。”我连忙用挂号信回复,同意。我看着以往一麻袋退稿,再看看登在新体育杂志上的文章,我哭呵,笑呵,如同范进中举!嘿嘿,过了这个坎,从此,我一发不可收拾,录用率不断提升,几十年过去,我发表的稿子早就突破上万!
加油,别气馁,苍天不会亏待有心人的!”
我也来分享一下自己投稿成功后的喜悦吧!每个人的经历都有所不同,我是1994年第一次投《乒乓世界》就成功。两年以后才发表在1996年的英文版《乒乓世界》杂志上,题目是:“控制"摆速"是提高弧圈球质量的关键”。当时我收到两份杂志,还不知道自己已成功发表了文章,过了好几天我才在去桂林旅游的路上发现杂志的目录居然有我的名字,真是太令人喜出望外了。我高兴了好几天,当时我还不是教练呢!1997年我在香港考上了教练牌至今已有20个年头,前12年我没有再写文章,不是我不想写,而是我没有东西好写。后来我在想,我一辈子不能光躺在这篇文章的功劳本上啊!我要写第二篇。结果在积蓄了12年的教学与训练经验以后,也就是2008年我开始暴发了,我写好了第二篇文章还是投《乒乓世界》,《乒乓世界》的编辑老师告诉我:〝我们杂志技术版的文章量很少,不是每期都发技术文章的,合要求的才上,否则那一期可以没有技术文章。说白了就是百里挑一的哦〞,我说:〝我的文章是经过百次以上的修改润色的,是经得起考验的〞。可能是我这句话引起了他的重视吧!结果两个月后就发表在《乒乓世界》2008年第六期上,题目是“掌控心理能量,保证技战术水平发挥”(见图片八,九)。
图片八、九:笔者成功发表第二篇论文,惊喜不亚于处女作
&&&&成功发表第二篇文章后的惊喜不亚于处女作,因为它证明了自己的能力,从此我的自信心越来越强大,开始向核心期刊进军。我记得我在写头一篇核心文章(是我的第三篇文章)完成初稿后的修改润色下了很大的功夫,有一个星期天我从早上九点一直写到晚上十点,除去午餐和晚餐各半小时,我足足写了12小时,当晚我就失眠了。正如吴老师所说:“苍天不会亏待有心人的!”这篇文章我如愿以偿地发表在国家级体育核心期刊《体育学刊》2008年第8期上,题目是”(见图片十)。
图片十:笔者的第一篇核心期刊论文&&&&&&
从2008年起笔者每年都有学术论文在核心期刊或专业期刊上发表,例如
1.乒乓球运动员心理素质实景模拟比训练方案的设计
2.乒乓球多球训练的教学方案设计;
3.業餘乒乓球運動員銜接技術的訓練;
4.王励勤、张怡宁核心技术改造成败刍议&&&;
5.业余乒乓球运动员“直板横打”技术赛练脱节分析及解决对策
6.王皓式台内拧拉技术教学与训练探讨;
7.拯救直拍之管见---兼谈乒乓球新型直拍打法的发展方向(将于2017年10月刊出)。
以上为核心期刊上当论文。
8. 乒乓球衔接技战术在双打中运用的效果分析;
9. 内在注意力对高水平乒乓球运动员竞赛能力的影响;
10. 乒乓球运动员比赛心理压力分析及其解决对策;
11. 掌控心理能量,保證技戰術水平發揮;
12. 控制"擺速"是提高弧圈球質量的關鍵;
&&&&以上为专业期刊上的论文,由于篇幅所限未能尽录。
笔者的投稿命中率很高,几乎百发百中(包括核心期刊退稿再投他刊的文章和会议论文修改后再投他刊的文章)。我写文章不是为了晋升职称(香港和国内不一样,他们是不看文章的,老板说你行你就行),完全是为了兴趣和对乒乓球事业的热爱和追求,从一个非体育专业的业余爱好者,利用业余的时间一步一个脚印走到今天的专业教练。笔者在乒乓球多球训练、直拍横打、拯救直板、台内拧拉、衔接技术理论、高水平运动员战术训练、心理技能训练、双打训练及运动心理学中的技能负迁移对运动员的干扰效应等研究领域积极探索,幷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近年来多篇论文入选奥运会科学大会、国际乒联科学大会以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并出席作了专题报告交流,在各类体育大学学报及乒乓球专业刊物上发表25篇乒乓球学术论文,其中核心期刊七篇。如果把笔者这七篇核心期刊论文在全国16家体育核心期刊的乒乓第一作者论文数量分布统计,以三篇以上的作者计算,笔者排名我国48位学者构成的乒乓球研究队伍的主体前10位(2017年的统计),成为我国乒乓球研究的中坚力量。同年笔者应邀成为我国体育类某核心期刊审稿人(见图片十一)。
图片十一:某体育类核心期刊审稿中心界面
.国际、国内高端专业学术会议上发表的论文
A)2012年首届中国乒乓球运动发展学术报告会
2012年笔者首次投全国体育类科学会议乒乓球论文《从“对方反手拧拉过来的球是下旋球”谈台内“多元化拧拉技术”》稿(见图片十二),经首届中国乒乓球运动发展学术报告会专家组评审,被会议作为主题报告录用。本人也将作为会议正式代表参加会议,后因父亲突发冠心病需做搭支架手术未能出席。对此父亲安慰我虽然未出席学术报告会,但你的论文已被收录进由英国世界学术出版社出版的《首届中国乒乓球运动发展学术报告会》论文集,已经充分证明了你的水平,你想成为学者型教练的目标已基本实现,爸爸感到很快慰!此时此刻的我眼睛湿润了,35年前爸爸带我进考埸的情景在我眼前浮现,我哭呵,我笑呵,我终于为老爸争回一口气了。
图片十二:论文集,由英国世界学术出版社出版发行
B)2013年全国竞技体育科学论文报告会
2013年10月本人以香港特别行政区唯一教练的身份参加了由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主办,沈阳体育学院承办的全国竞技体育科学论文报告会专题报告交流(见图片十三,十四),题目是:“”。
图片十三:笔者在会议现场
图片十四:专题报告会现场,为笔者颁证书者刘淑慧教授是我国运动心理学专家,服务国家射击队30年;另一位颁证书者
张忠秋是国家体育总局科研所竞技体育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我国运动心理学专家
C)2014年第十届全国运动心理学学术会议
2014年11月13-16日本人以香港特别行政区唯一教练的身份参加了由中国体育科学学会心理学分会、中国心理学会体育运动心理专业委员会主办、深圳大学、深圳市体育科学学会承办的第十届全国运动心理学学术会议并作专题报告交流(见图片十五,十六,十七),题目是:“内在注意力在技能训练中的利弊分析及解决对策---以王皓式台内拧拉技术教学与训练为例”。图片十五:笔者在会议现场留影&
图片十六:笔者的参会证明书
图片十七:笔者在深圳大学校园留影
2015年第14届国际乒联体育科学大会暨第5届持拍类运动科学大会
-25日笔者参加了由国际乒乓球联合会授权,中国乒乓球协会、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第53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组委会主办,苏州大学承办的第14届国际乒联体育科学大会暨第5届持拍类运动科学大会并作专题报告交流(见图片十八、十九、二十),题目是:“乒乓球衔接技术在双打中运用的实效性分析”。
图片十八:笔者在苏州大学留影之一
图片十九:笔者在苏州大学校园留影之二
图片二十:笔者的参会证明书
E.)2016年巴西里约热内卢国际体育科学、教育和医学大会
日至9月4日本人与合作者的论文被2016年巴西里约热内卢国际体育科学、教育和医学大会(英文简称“ICSEMIS”)录取为墙报交流(见图片二十一,二十二,二十三,二十四)。题目是:Our
efforts to save the future of Pen-hold grip--- Discussion on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Pen-hold Grip in Table Tennis
&&&&&&&&&&&&&&&&&&&&&图片二十一:这是笔者报到时需出示的验证码(Hung
Chi Chiu是笔者的广州话拼音全名)
&&&&&&&&&&&&&&&&&&
图片二十二:墙报以颜色区分类别,红色代表Sport
development
图片二十三:笔者被安排在9月4日红色区第11摊位早上8:00-晚上19:00展出,#1666是笔者的论文序号&
&&&&图片二十四:笔者的墙报被安排在9月4日红色区第11摊位早上8:00至晚上19:00展出
笔者的故事至少可以告诉年轻人写文章不要功利,对待自己的事业要热爱和有所追求,只要不怕失败像吴纪安老师那样坚韧不拔的劲头继续写、不是功利地为评职称、上学位,只想踏踏实实的做点研究和探索,你就会成功的。这样的人最可爱,呵呵!
4.5.3.在网络上的文章
1)笔者在各大网站论坛上的帖子
2016年起笔者担任全国最大乒乓网站《博乒网》技术综合区首席版主和香港的《乒乓论坛》技术综合区版主;2014年起任全球最早建立的乒乓网站《小鱼儿乒乓网》版主;2013年起任《快乐乒乓网》技术交流版版主;2012年任《小鱼儿乒乓网》技术交流版顾问。笔者经过6年乒乓网站论坛摸打爬滚的历练总共写下了约250多万字的技术帖子,写出了不少深受网友们欢迎!技术含量高、有分量的帖子。比如:笔者最新作品综述:最强“有感”带你回顾杜塞尔多夫单项世乒赛”[4]于日发在博乒网上,至日近180万点击率,连续60天平均每天点击率达3万,三天点击率破10万大关;非常火爆!经分析可能与如下因素有关:第54届杜塞尔多夫单项世乒赛赛前,由于日本女队平野美宇在第23届亚锦赛连续斩落我国三员主力战将,意外获得女单冠军,男队马龙意外输给韩国丁祥恩以及许昕不敌日本丹羽孝希,引起了国乒的重视,在一个多月的封闭训练期间,全体战将卧薪尝胆立志雪耻图强,催生出本届世乒赛空前绝后、精彩绝伦的场面层出不穷。因此,读者对《综述:最强“有感”带你回顾杜塞尔多夫单项世乒赛》观后感有极大的兴趣,加之笔者专业的技术和心理分析,尤其“新秀墙心理现象”吸引人们的眼球。“新秀墙心理现象”是笔者于2013年率先在乒乓球界提出并总结出新秀墙普遍存在如下4种心理状态:“很想赢”,〝不敢赢〞,“很难赢”,〝可以赢〞。获得当年10月在沈阳体育学院举办的《2013年全国竞技体育科学论文报告会》学术界的认可(本人出席并参加了口头报告交流)。
笔者认为更多的人因笔者(网名:“超然象外”、“h51860”)在国内和香港的影响力和文章的吸引力而多次阅读,甚至有人会加以研究等等这些因素都是有可能的;更与博乒网的强大及微信和whatsApp的海量转播能力不无关系。
2).笔者首次出任博乒、优酷网直播乒乓球比赛解说嘉宾
&&& 2016年12月
31日13:00-18:00、2017年 1月1日10:00-18:00
,笔者以博乒网首席技术综合区版主的身份首次出任博乒网优酷直播广州2016第十三届时代地产“白云杯”乒乓球公开赛现场解说嘉宾。“白云杯”乒乓球公开赛是目前国内公认的最为盛大的乒乓赛事,吸引了不少前专业运动员和现役专业运动员参加,有很好的影响力和美誉度。除了历史悠久,也因为规模大(每年都有1000人以上参赛,今年报名超过1300人)、覆盖面广(组别多)、奖励丰厚而闻名(每年资金都在20万左右),已经连续举办了12年,今年为第13届。2016年第13届的比赛由白云区政府财政拨款,时代地产总冠名。
本届时代地产“白云杯”乒乓球公开赛圆满成功!在博乒网这个活动帖截止日22:49分,才三天点击率达461785人次,楼高125层。网友对这次活动的评价:”熊版主系专家型解说,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博乒直播
2016,完美收官。2017,开门红。道一声,直播团队辛苦啦。”“活动精彩分呈。”“感谢博乒,感谢优酷,感谢赵老师,感谢淡然老师,感谢嘉宾熊老师(笔者)”(见图片二十五、二十六)。
图片二十五:赵老师(博乒网副总站长)与笔者
图片二十六:笔者与淡然老师(博乒网副总站长)
4.6晋升高级教练
香港各体育总会(包括乒乓总会)的高级教练控制的很严,几乎不公开考试。以前的初、中、高级(极其少数)教练理论部分都要在香港体育学院修读完成《运动通论》,现在很多体育总会都自行开设理论课程,不让香港体育学院专美。然而这样的水平能惧权威性吗?有见及此,香港体育学院于2016年3月开设的“高级运动教练理论证书”课程已获香港学术及职业资历评审
(评审局) 认可为资历架构第三级别 (QF Level 3) ,学员修毕本课程将得到 25
个资历学分,并可衔接体育或教练相关等课程。这样,这个“高级运动教练理论证书”课程就有别于各体育总会开设的高级教练课程,显然,香港体育学院更专业,极具权威性,相当于文凭,离开本地也被认可。因此吸引了不少本地精英报读(笔者就是经体院严格审核符合资格和面试后录取的其中之一),是名符其实的高级教练上岗资格证书。我们是首届毕业生(见图片二十七、二十八、二十九),上我们课的廖玉光博士在我们的毕业典礼上告诉我们:“你们毕业后获香港体育学院、香港教练培训委员会发的毕业证书就是相当于国家级教练资格,当然有人请你就可以理所当然去做了。只不过香港是地区,不是国家。所以确切地说应该叫港队教练资格。
&&& 图二十七:笔者第二排左二,廖玉光博士在第二排左六
& & &图片二十八:左边第5个是笔者
图片二十九:笔者的“高级运动教练理论证书”及认可“高级教练证”
5.对乒乓球教练中几个值得商榷的问题的思考&
经过这些年来的积极参加各类不同层次的训练班教学实践和带队比赛,使笔者逐渐寻找到乒乓球教练的一些规律,从中发现了我国传统的训练理念和训练方法存在一些值得商榷的问题。这些问题在笔者教学与训练中常常感到困扰,也一直在思考并试图探究它。作为抛砖引玉,笔者愿意在此与大家分享自己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管见。
首先,香港的校队教练普遍不喜欢教启蒙班,他们都习惯了坐收其成把别人教好了的半成品挑选到自己门下,然后再把自己打球的经验过早地移植到队员身上,目的往往是投其所好只满足学校尽快能参加比赛拿到成绩的要求,才不管他拔苗助长还是基础训练。这种急功近利的训练就不可避免地使基础训练“蜻蜓点水”,让基础训练的过程省略化,省略的是扎实的基本功的训练过程。教练尽可能教些技术提高阶段的技术,甚至最先进的技术,表面呈现的是当今技术潮流的一些打法趋势,只是短期效应。这些教练还沾沾自喜,自以为是。球员学到了这些不全面的球技还以为自己很了不起了,实质中看不中用,由于基本功没打好,其日后的上升空间就会受到很大的限制。这就是为什么很多运动员球技达到一定水平之后就停顿下来的原故。其实,教练教球不能挑肥拣瘦,那样的话,教练的训练就会不全面。上文提到的王教练之所以受欢迎,就是因为他的启蒙训练水平较高。他不耐其烦、任劳任怨地把学员从“启蒙阶段”训练、“基础阶段”训练做得很到家,为学员日后的技术“提高阶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只有这样教练员才有可能找到乒乓球的运动规律,教学和训练水平才能不断提高,学生才能受益。难怪林教头的球馆不久就创造了200多人来馆学打球的又一个香港绝无仅有的纪录。
其次,笔者在二十年的教学与训练中深深体会到校队教练应该以球会配合学校的教育理念,不应把学校当作壮大自己球会的资本;应充分利用好校队训练的宝贵时间,采用先进的教学与训练方法,提高训练效率,使学生在校队训练中快速提高乒乓球技和战术水平。不是像某些教练那样只训练一、二名学生来应付学校,而是训练提高校队的整体水平。这样才能够长盛不衰,不会出现后继无人、青黄不接的现象;才能真正让学生对学校有归属感,树立为学校争光的集体荣誉观念。这就是教球先教做人的职业道德具体表现,否则学生就会潜移默化地受到教练谋私利的不利影响,日后对其成长只有百害而无一利。
再次,笔者在二十年的教学与训练过程中,看到了为数不少的教练在教学中存在着
“以身教法”的问题。所谓“以身教法”就是教练员用自己打球的手法去教初学者学习正手攻,要求初学者按照他的手法去学,其结果是千人一面,谁教的像谁。有些教练可能会反问,教练不用自己的手法去教学生拿什么教学生(这种教练很普遍)?在我看来,“以身教法”不可取之处在于教练员动作不规范者不在少数。那么,我们应该依据什么准则来教初学者呢?笔者的观点是正手攻技术并没固定死的动作,当今世界前二十名优秀选手的击球动作各有千秋,几乎没有一个动作是相同的,因此很难说谁是最好的,不过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动作规范的正手攻技术。所以每个教练员都应该在自己的头脑中储存优秀运动员的正确的正手攻挥拍击球“规范动作”的构图(例如通过观看奥运冠军和世界冠军的视频或录像等途径),作为指导初学者学习正手攻球的技术动作。应该教规范的正手攻技术,而不是教你自己的技术。当教练指导学员时看到他挥拍动作出现后,就会将他的挥拍动作与自己头脑中优秀运动员的规范动作拼图进行比对。一旦吻合,便立马叫好:“就是这个动作!”就算他打出来的动作不符合要求,教练都应该以脑中的世界优秀选手的“规范动作”来纠正不规范的动作。如果每个教练都能做到以自己脑中的优秀运动员的规范动作为蓝本,而不是自己的动作来教学生,那么,不管你是运动员出身的教练员,还是半路出家的教练员,教出来的学生技术动作都是规范的。笔者想这应该是一种先进的训练理念,笔者觉得应该提倡一种规范化的教学模式,把“以身教法”的落后观念扭转过来[5]。
笔者的这个先进的训练理念得到了香港乒乓总会高层的重视并于2012年7月聘请笔者担当香港乒乓总会中级教练班客席导师,同年笔者把这一观点写进我和王教练合作的论文《一棵乒乓幼苗是怎样培养出来的》并被《体育学刊》杂志社录用,刊发在其网络发行平台电子刊物《体育网刊》2012年第五期上(见图片三十)。
图片三十:笔者为第一作者的《体育网刊》入编证书
第四,关于技术与战术是否可以融为一体训练的问题。一直以来都是把技术和战术分开来训练的,即技术先于战术,认为战术不能过早地训练,一般是在小孩打好技术基础后的“提高阶段”进行。然而,这种技术训练先于战术训练的模式会导致许多运动员产生赛练脱节的现象,即人为地把“技术是练自己的,战术是打对手的”
两者分开。其缺陷表现在运动员技术训练得很多、很精了,比赛时却表现得差强人意,面对这种困惑很无奈。究其原因,笔者分析主要是运动员的技术与战术水平之间存在着特长与特短的关系所致,要通过一段时间的战术学习和训练,并结合比赛的积累把战术意识练到了家,达到技术与战术水平两者之间的差距是第一与第二的关系才能走出困境,要有个适应的过程。显然,这就错过了小孩学习战术的敏感期,因为从小没有战术取胜的体会,导致运动员从杀伤力方面找突破口,这样自然力量素质出色的运动员就容易这样技术定型了,以后即使再学习战术时,肯定不如非力量型的运动员努力,因为非力量型的运动员没有杀伤力就只能老老实实打落点变化战术(战术意识较强),而力量型的运动员有选择余地,发现战术需要两板以上,甚至多板的结合,感觉还不如杀伤力来的干净利落。这就是人为造成的力量型运动员战术意识低下,依赖杀伤力取胜的后果。
为避免这种技术与战术分开练导致运动员赛练脱节的现象,笔者把自己多年的研究成果“衔接技术理论”对症下药,即按笔者的训练理念必须从小运动员抓起,在“基础阶段”就接受一步到位的“衔接技术”训练(既是练自己的技术,同时也是打对手的战术)。以运动员“反手斜线相持变直线保正手”为例,在实战中A运动员与B运动员从反手位打起(以下分别简称A或B),当A发球,B第2板反手接发球抢拉斜线与A第3板反手形成斜线相持,当B第4板变直线,A就会第5板习惯性正手打斜线(这种机率的出现很高),这时B第6板就要及时等在正手位打直线了。这叫反手变直线保正手,B第4与第6板为什么能配合得如此默契呢?道理很简单,B这个线路变化意识是利用了A打球的习惯性思维定式“逢直变斜”来实现前后两板的衔接[6]。也就是说,B第4板打直线是预料到对方第五板会回斜线,这个技术就是练自己的衔接技术,那么,B第6板等在正手位打直线就是打对手的战术,这叫“双边直线”战术,也是“调右压左”战术。可见,B第4与第6板前后两板打衔接技术与打战术是融为一体了。运动员接受衔接技术训练后对自己而言就能产生前后两板的衔接效果,对对手就能产生出强而有力的战术威胁,也就掌握了衔接技术和战术。到了“提高阶段”他们所有人已经能把战术运用自如了,不会出现上述力量型与非力量型运动员在战术应用时出现两极分化的现象。
最后,“球打得好不一定教得好,球教得好不一定打得很好”之间关系的深层思考
之所以坊间有“球打得好不一定教得好,球教得好不一定打得很好”之说,是因为他们没有洞察到我国教练员队伍主要由运动员退役转行到体校当教练和来自高等师范体育专业毕业生当体育教师(以下称非运动员出身的教练员,包括香港的半路出家的教练员)两种模式的存在以及解决好两者之间关系的重要性。前者有专项技能并肩负起培养和输送运动员予省市队的重任,他们的优势是专项技能水平较高,但知识层次较低,所以,他们“球打得好不一定教得好”;后者知识层次是有的,优势是文化程度较高,但专项技能普遍不太高,所以,他们“球教得好不一定打得很好”。这种一个欠缺好的文化知识,另一个缺乏好的专项技能的现象是很不正常的(形成了特长与特短的关系);这种一个培养和训练的是运动员,擅长专项训练;另一个缺乏的是真正的专项训练的实践经验,他们最擅长的是教学,而不是训练,培养的是学生而非运动员。所以,两者走的是一条不同的道路。就目前的情形来看,要让两者去培养高水平的运动员很难,培养个二级或一级运动员还可以,但到更高的层次,他们就无能为力了。这是因为他们的“专项技能”与“文化知识”两者之间的关系相差太远,以及两者之间的专项训练经验与教学经验有所不同。因此,怎样将自已的弱势与优势两者之间的差距缩短是关键。
写到这里,聪明的读者应该看出端倪了吧!如果上述“专项技能”与“文化知识”两者之间的关系你都能解决得好,你还会抱怨吗?即他们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差距肯定会有,但只要不是特长与特短的关系,而是第一与第二的关系即可。这就是智慧。
当然,光有智慧还是不够的。你必须要对乒乓球有浓厚的兴趣,才能达到人球合一的境界。所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打好乒乓球的内在动力;有了动力你才能对乒乓球由始至终地热爱,从而把乒乓球进行到底,这就是坚持,是锲而不舍的精神。而坚持的最终结果就是胜利(前面讲到的两位球打得比笔者好的同学坚持不下去,但是笔者还在坚持,所以才有今天的成绩),此乃事物的内因;而上文介绍的两位专业引路人林教头和王教练则是引导笔者成长的外因。最后,成就笔者不断向高峰攀登的正是这种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也许这就是奥秘。
&&&&&&&&&&&&&&&&&&&&&&&&&&&&&&&&&&&&&&&&&&&&&&&&&&&&&
2017年8月第10次修改版
参考文献:
[1]熊志超.业余乒乓球运动员“直板横打”技术赛练脱节分析及解决对策[J].体育学刊,2012,19
(6):118-122.
[3]熊志超.内在注意力对高水平乒乓球运动员竞赛能力的影响[J]中国体育教练员.):42-43
超然象外.综述:最强“有感”带你回顾杜塞尔多夫单项世乒赛”[EB/OL]博乒网网上谈乒日
[5] 熊志超 王洪.一颗乒乓幼苗是怎样培养出来的[EB/OL]体育网刊.2012,(5)
[6] 熊志超. 业余乒乓球运动员衔接技术的训练[J]. 体育学刊,2010 (8):90.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打好乒乓球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