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在大学应该读的书籍读很多书,应该怎样选择书籍

大学生专业书籍阅读现状分析及对策
当代大学生面临着社会与自身的多重机遇与挑战,特别是近些年来,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迫使大学生向全面复合型人才的方向转化。在这个人才类型质变的过程中有人却未能把握好本与末的问题,舍本弃末,导致自己不仅未能成为社会上需要的复合型人才,而且也未能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专业性人才。出现这种状况的现实原因值得深究。其中重要的原因是大学生在博览群书的同时,却忽视了对本专业书籍的阅读与学习,导致对本专业的知识半知半解,不甚明了,不能合格圆满的完成实践任务。众所周知,知识通常可以分为直接知识和间接知识,书籍是直接经验的积累,是一种传递知识的方式,它可以将人类的成果进行共享,充实人的头脑,使人们能够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然后彻底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人的认识就是在书籍文化中不断深化、扩展、向前推移。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课外阅读,用形象的话来说,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前进的风。没有阅读,就既没有帆,也没有风。”因此有必要对当代大学生专业书籍阅读中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引导当代大学生形成对本专业的兴趣和社会氛围,促使他们去阅读,使阅读成为他们学习专业知识的重要手段。
本文从问卷调查入手,以某大学本科生为例,对当代大学生专业书籍阅读现状进行分析,针对其问题提出相关的对策,并希望对今后的相关研究起到参考作用。问卷主要围绕专业书籍阅读现状、专业书籍阅读目的、专业书籍阅读的影响因素三个方面进行,经过问卷试测与修改、问卷发放和数据分析,通过这些资料,真实反映当代大学生专业书籍阅读现状、专业书籍阅读影响因素、专业书籍阅读存在的问题,旨在根据学生阅读的实际需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学生为本,对当代大学生专业书籍阅读提出建议和改进措施,促进当代大学生专业书籍阅读的质量。
本次调查于2010年3月至2010年5月进行,对某大学本科生进行分层抽样,共发放调查问卷370份,回收有效问卷358份,有效率为96.8%。
一、当代大学生专业书籍阅读现状
专业可以定义为高等学校或中等专业学校根据社会分工需要而划分的学业门类⑴,这是学校为适应社会化分工的需要而设立的,与之相应的是社会由此而产生各种各样的专业书籍,按学科门类可以划分为文学类、化学类、物理类等等类别,按照书籍种类包括教科书、教辅书、大师经典、杂志期刊、学术讲义等。经过数据分析,得出当代大学生专业书籍阅读的现状如下:
(一)、阅读专业书籍具有短期的功利性。当前阅读专业书籍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完成作业、考试、个人兴趣。经过调查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与应付考试所占的比重分别高达48%和58%,而较为长远的目的如考研与就业则只有20%左右。此外还有一部分人阅读专业书籍是为了完成教师的要求,这部分约有19%,其中文科约有29%,女生约有29%。
(二)、阅读专业书籍的时间占总阅读时间的比重较高,但绝对时间量偏少。每天大学生阅读专业书籍的时间占总比重的50%左右,且随着年级的增长比例上升。在阅读专业书籍的绝对时间量上,经过调查绝大多说同学每天阅读专业书籍的时间集中在1.5小时以内,其中以0.5-1小时居多。男生阅读的时间处于两极,1小时以下和3小时以上的人都较多,而女生较为平均。
这与之前的一些研究结论有所不同,华中师范大学武斌老师经过调查认为专业书籍阅读与非专业书籍阅读比重总体上呈下降趋势。原则上这个比例的期望值是
2: 1, 但实际比例却为
3⑵。
(三)、阅读专业书籍数量偏少,且与阅读时间具有较大关系。经过调查多数同学每月阅读专业书籍的数量在2本以内,其中以1本及1本以下居多。在相关性检验当中,专业书籍阅读时间与阅读数量之间相关度为0.494,这说明大学生阅读专业书籍的质与量联系很大。
(四)、阅读专业书籍的结构多样,呈“一超多强”态势。经过调查大学生阅读教科书的比率最多,占33.9%,教辅书、专业期刊、学术著作、大师经典等所占得出比率都超过10%。此外通过交叉表分析可以看出,理工科学生相比文科阅读专业书籍的面更狭隘,其中在阅读专业著作和大师经典的比例方面理工科比文科要低20%左右,分别只有19%与20%,而文科在阅读这两类专业书籍的比例则分为37%与46%。而通过交叉表分析,各年级、男女之间的阅读结构相差不大。
(五)、阅读的专业书籍传统老旧,枯燥乏味,但具有一定实用性。经过调查70%的大学生觉得当前的专业书籍理论性太强,枯燥乏味;36%的大学生觉得当前的专业书籍传统老旧;15%的同学觉得专业书籍具有较强实用性。
(六)、阅读专业书籍场所集中在图书馆、宿舍与教学楼,各学科、各年级间差别较大。图书馆、宿舍、教学楼这三者阅读场所所占的比重分别是68%、54%和46%。但通过分析,发现各学科、各年级对于阅读场所的选择差异很大。从下图可以看出,理工科学生比文科学生更倾向于在图书馆阅读专业书籍,理工科学生在图书馆阅读专业书籍的比重在70%以上,而文科学生在图书馆阅读专业书籍的比重仅有50%左右;与此相对应的是文科学生在宿舍阅读专业书籍的比例比理工科学生稍高。年级方面,大一与大三的学生在宿舍阅读专业书籍的比例分有58%与57%,而二年级的学生仅为45%,二年级学生更倾向于在图书馆阅读专业书籍,这一比重达到了77%,远超平均比重。&
二、影响当代大学生专业书籍阅读的因素
当前大学生阅读专业书籍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有内部因素的制约,也有外部因素的引导。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个人占主导因素。从个人来看,个人兴趣爱好、自身学习压力对于专业书籍阅读的影响最大。阅读最大的动力在于个人的兴趣爱好,在表5中个人兴趣爱好对于大学生专业书籍阅读的影响最大,占67%。这说明大学生在阅读专业书籍的时候所受的内驱力较强。同时大学生又为了完成学校规定的课时任务不得不学习专业需要掌握的基本常识。
(二)、周围人会影响阅读者的选择。从附属人来看,大学生在阅读专业书籍的选择上受到教师以及同学的潜在影响,尤其是教师由于其本身的指导作用、榜样作用,学生更容易受到其影响。大学生由于已经成年,并且大部分远离家乡与亲人,所以这时在专业书籍选择方面家长对于学生的影响甚小。
(三)、外部环境的建设对专业书籍阅读起到制约作用。图书馆馆藏量的多少、网络图书资源的多少、自习室设备的质量好坏、宿舍的氛围都会影响大学生专业书籍阅读。经过调查,图书馆馆藏量一般都能满足大学生对于专业书籍阅读的需求,而自习室的隔音效果、桌椅的摆放、室内的装潢则不尽如人意。
通过调查,宿舍不仅是大学生日常生活、休息的场所,而且还是大学生学习特别是阅读的重要场所,约有55%的学生将宿舍列为阅读专业书籍的主要场所,每个宿舍都可以形成自己的宿舍文化,而这种文化与氛围会影响到专业书籍的阅读。
(四)、时间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时间的增长有可能培养起对本专业书籍的阅读兴趣及鉴赏能力,也可以形成一个较为固定、良好的阅读习惯。通过分析,各个年级阅读专业书籍的比重渐渐增加,呈现上升趋势。同时高年级的学生在选择专业书籍的种类、质量时更具有鉴赏力,更具有集中性与目的性。通过一年的熏陶与耳濡目染,高年级的学生在选择阅读场所、阅读时机的把握上有自己的见解,但是在调查过程当中仍然有10%左右的人经过时间的磨练,阅读的习惯及目的性仍然没有形成,这说明时间因素只是一个制约因素,并不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五)、性别及由其所决定的性格对专业书籍阅读影响较大。男生普遍好动,有一定的自主
性,对于考试、教师的要求都不甚在意,在阅读专业书籍时会更有自主性。而女生容易受到
学生及教师的影响,会在短时间内改变自己的阅读倾向与选择。但对于长期的远大目标男女
生都较为坚定。性别上的差异还应该包括生理上的差异。一个鲜明的例子是女生在宿舍阅读
专业书籍的比重比男生多10%左右,从女生对于宿舍更强的依赖性上可以看出生理上对于阅读
(六)、学科专业的性质及其书籍的特点也会影响专业书籍的阅读。理工科的专业相对较为严谨,需要大量的计算与推演,这就决定理工科学生在阅读专业书籍时会从纵向的深入挖掘,而且在选择书籍时也会选择具有理论性与实用性兼顾的书籍;文科生的专业较为自由,需要全面的思维能力及独特的思想见解,这就决定文科学生在阅读专业书籍时会从横向的涉猎,旁征博引,在选择专业书籍时也会选择理论性、哲学思维较为宽阔的书籍。而且其本身专业及专业书籍的特点所限,阅读场所也会大不一样。
三、当代大学生专业书籍阅读中存在的问题与探究
当代大学生在阅读专业书籍的过程中,能够充分的吸收书籍中的专业营养,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与能力,但是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与制约,也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专业书籍的阅读具有短期功利性,没有长久的计划与打算。实际上不仅是大学生的专业书籍阅读存在功利性,各种书籍的阅读也具有这种倾向,这点在很多论文当中都被涉及到。经过调查,读者为了阅读专业书籍,其目的选择率最高的是为了完成学业,占
55.6%⑶,而在我们的调查当中,大学生选择阅读专业书籍的主要目的前两名分别是应付考试和完成平时布置的作业,其比重分别为58%和48%。这折射出了当代大学生在阅读专业书籍时的浮躁性,不能合理长远地对自己的未来进行打算。造成这种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大学生刚刚进入高等学府,学习习惯发生了巨大变化——由教师全方位指导直接过渡到学生自学为主,这对学生的自学能力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二是社会及学校对于学生个人潜在的压力,迫使个人将大量的时间与经历用在应付日常的作业与考试中去,而忽视了对学生专业兴趣的培养。这两点导致学生只注重短期的专业效益,而忽视长期对于其以后职业生涯的影响。
(二)、阅读专业书籍的时间与数量偏少,种类繁杂而无规律。大学生虽然阅读专业书籍所占总阅读时间的比重高于50%,但是绝对时间量偏少,大部分每天阅读时间在1小时以内,而且每月阅读的数量很少,大部分在1本以内,大学生能否很好的掌握好专业知识我们心中不仅会产生大大的问号。而且虽然大学生阅读专业书籍的种类多样,包含了教科书、教辅书、学术专著、大师经典、期刊等等,而且所占的比重较为均匀,但经过了解,大都是繁而无虑,没有经过太多的思考与计划,导致阅读的专业书籍无中心可循,无主旨可依。
出现数量与时间偏少的原因显而易见——网络环境的巨大冲击占据首要。自从网络产生以来,全球人当中阅读书籍的时间与数量呈明显下降趋势,据报告显示,截止2009年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3.84亿人,较2008年增长28.9%⑷,这其中大部分为青少年。而且这些年随着家庭生活的富裕和学校硬件设施的改善,大学生拥有电脑的数量也在激增,这就在客观上减少了人们阅读运动的数量,不仅无大助于学生的学习特别是专业知识的增长,而且无助于学生身体的健康。
(三)、阅读的专业书籍太过陈旧,枯燥乏味。大学生对于阅读的专业书籍,不仅是教科书还是其他都普遍感觉太过陈旧乏味,这两者在调查当中反映特别强烈。这点主要还是因为外部的机制原因,使大学生不能够接触到最先进、最新的科研成果,但是枯燥乏味的专业书籍不仅仅归到这点,还应该归咎于编著这些专业书籍的有关专家学者,他们在编著专业书籍的过程中未能充分注重大学生的性格特点和心理需求。
(四)、阅读专业书籍的场所还有待改善。在调查过程当中,大学生对于专业书籍阅读的场所还是相当满意的,但是也有很多学生颇有微词。这中间最明显的是有关教学楼教室的相关反映。主要集中在两点:一是各个教室之间的隔音效果不好,大学生在别的教室阅读专业书籍的过程中容易受到其他教室及走廊的影响;二是教室内部有些学生特别是情侣之间会有交谈,有时声音还较大,严重影响到周围学生的阅读质量。
(五)、部分学生未能形成良好的专业书籍的阅读习惯。大学生经过几年的培养,一般都能形成一定的阅读习惯,但还有10%左右的学生在阅读专业书籍时无所适从,茫无头绪。在一些学生的阅读习惯当中,有些习惯还是不太健康向上。例如有的学生很喜欢躺在宿舍的床上看书,也有的人喜欢熬夜看书,这些学生可能采用这些方法看书有自己独特的原因与理由,但是对于身体的伤害过多,得不偿失,毕竟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事关以后生活状态的好与坏。
总而言之,大学生专业书籍阅读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亟待改善。
四、对当代大学生专业书籍阅读的相关建议
当代大学生在阅读专业书籍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不少,经过一定的思考,我建议可以采取以下几点举措提高专业书籍阅读的质量:
(一)、学校要改善阅读专业书籍的外部环境。一是要提高图书馆的官藏量,引进与购买更多的书籍,并设立每日推荐书籍专栏,引导大学生专业书籍阅读的倾向;二是改善教学楼的隔音效果,加强自习室的纪律监督与宣传,使自习室真正成为学生学习与阅读书籍的场所;三是注意引导与培养宿舍良好的文化与学习氛围。
(二)、加强对检索、阅读专业书籍功能的训练。网络的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对专业书籍阅读起到负面作用,但是在大学里各个学校都有自己的网络资源数据库,如在兰州大学网络图书馆就可以阅读如cnki、维普、万方等核心期刊。既然不能够根本上改善网络的客观环境与学生的生活习惯,可以提高学生网络图书的利用率。让网络为专业学习所用,使其利大于弊,更好的为大学生阅读专业书籍服务。
(三)、改变大学生注重短期效益的阅读倾向,注重兴趣阅读。在引导大学生专业书籍阅读的过程中,注重发掘大学生对于本专业书籍的阅读兴趣,使其由被动的阅读变为主动的研究。要特别强调教师对于大学生专业书籍兴趣的培养与引导,较早的树立起坚定地学科信仰,不受或少受外界不良专业书籍阅读风气的影响。
(四)、普查专业书籍,反馈意见,改善专业书籍。学院或学校应该积极组织书籍相关调查,对于当今大学生阅读的专业书籍的特点进行分析,注重学生的意见与建议,改善专业书籍的购买质量与结构;也可以将学生对专业书籍的意见与建议汇总反馈到更高一级的部门或专家学者手中,一定程度上影响今后专业书籍的编写,使其既新颖又经典、既专业又有趣、既具有理论性又具有一定的实用性。
(五)、大学生要较早培养起良好的专业书籍阅读习惯。内因占据决定作用,良好的习惯伴随人的一生,对人的发展起重要作用。当代大学生要始终坚持良性阅读,不养成一些危害身体健康甚至是他人健康的阅读习惯。
专业书籍阅读对于大学生的成长与成才至关重要,希望能够通过本次研究,了解当代大学生在专业书籍阅读方面的有关现状及问题,把握其内在原因及因素,也希望本文的一些建议与措施能够真正的应用到实际生活当中去,改善当前专业书籍阅读的状况。
参考文献:
【1】李冀主编&
教育管理辞典【M】 海口:海南人民出版社
【2】武彬&&
大学生阅读倾向的调查分析及其引导【J】&&&
辅导员新论
【3】蔡山& 牛晓红&&
大学生阅读需求的调查与分析&&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J】 2009(8)
【4】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报告 2009【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大学生如何读书才更有用?985学姐告诉你
对于这个问题,首先得确定你读的是什么书。如果是专业书,提前预习,上课认认真真听,课后复习,多和老师交流。老老实实认真的学。没有为什么,你现在所学的可能是你将来用来谋生的手段。你必须学的透彻了,好歹四年以后知道你们专业是干什么的,有最起码的专业认同。如果你不是特别的厉害,还是从事本专业相关的会比较好点。不要听什么及格万岁的话。到最后后悔的是你自己。很喜欢一个学长说得一句话“你看过的书不会骗你”学习就是这样,不见其所增,日有所长。你好好看书,它就会体现在你想要的成绩上。你消极懈怠,它自然也会同样的来怠慢你。读的多了,最后它会成为一种舍我其谁霸气。
如果不是专业书,看的时候要联系实际。死读书,读死书。这样读,读到最后你自己也会怀疑自己。生活是最生动的老师。读书没有用的。读书的这个过程是对你自己的提高是没有的。重要的是看书后方法的总结。并把学到东西运用到生活中。
大学的学习时间更加自由,你不用每天都在刷题,更不会有无穷无尽的作业了。你从高中的海量作业解脱了。
大学之后就是就业,你可以玩耍,不用学习,可是后来的生活谁会跟你保证呢,你的专业真的认真学到了多少还是每天都在课堂上玩着手机要不然一睡而过。
我们做的就是需要提高自己,你可以通过实习来了解真实的工作是什么样的,然后选择你所需要的书,也可以去询问自己的老师该读一些什么书,老师的推荐往往都是不错的。
我觉得读书应该成为习惯,不要过于刻意,要有所感悟,试着写一些读后感,找人进行交流,读书会修身养性。
读书有精读和粗读的分别,无论哪一种都要全神贯注,要追求质量而不是数量。
大学生如何读书更有用?我想,最重要的是要遵从本心,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怎样得到很重要。
有人为追逐奖学金而奋斗,有人只想拿个毕业证,好像学习并不是一件很重要的事一样的,可是,果真如此吗?
有人并不认为在大学里面学到的知识会有用。我想,这或许是一个很小消极的想法吧。一旦有这样的想法,那么就容易堕落。就整日无所事事,不知道干什么好。这就会浪费时间,让自己沉迷于网络游戏之中。
可以不只读与自己专业知识有关的课本,平时多利用图书馆,去看看有什么好书,涉及面广一点。去了解自己曾经因为忙而没做的事。
平时也要多出去走走,让心灵和身体都在路上,照顾自己才能有个好身体。这也是读书之道。不要随波逐流,多和积极的人在一起,提高自己的学习热情。
先把书大致分为两类吧,一类是和自己专业相关的书籍,另一类自然是专业外书籍了。
读专业类书籍精读,读慢点,看懂书中意思,一遍不够就多读几遍,想把专业学好,那就要多读读这类相关书,虽然难度大了点。
其他的书,各个领域的都看一点,感兴趣的多看一些,最好边看边做笔记,做思维导图,这样读书的效率会更好。
读书吧,那类故事性的书,我觉得读书就是在感悟人生,很多道理总是要在一定历练之后突然明白,书上写的作者的经理故事,也许当时会忘记,但是读书给你留下的感觉一只存留着,等到某一天在某个场景中,会突然涌现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再把这本书找出来重新读一读,也许又会有不一样的感觉,读书就是悟人生吧。
想get到技能,最好找个感兴趣的领域,比如摄影,就可以找些摄影入门的书,买一套书籍来系统的学习下。
若是想形成自己的写作风格,这和练字差不多,可以找个自己喜欢的作者,多去看看他的书,可以从书中察觉的作者的写作风格,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然后选出你认为他的最好作品细细研读,再找同类型的书籍,看看同一类型别的作家又是怎么写的,通过横向和纵向对比,重要的是自己要不断的输出练习,多涉猎其他作家,其他作品,坚持写东西,坚持看书,这样就可以形成自己的风格了。
现在的书实在是有太多了,根本没办法保证读的每本书都有用,但是却不能不读书,读的书就好比是网鱼的网眼,只有读的书越多,网眼越多,捞到鱼的可能性才越大,不管怎么还是要多读书哇。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大学四年应该读的书籍,请具体到书名和分类。_百度知道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大学四年应该读的书籍,请具体到书名和分类。
我有更好的答案
文学类《源氏物语》《牡丹亭》《哈姆雷特》《浮士德》《瓦尔登湖》《追忆似水年华》《新月集》《先知》《约翰·克利斯朵夫》《人间词话》《博尔赫斯小说集》《查泰莱夫人的情人》《北回归线》《吾国与吾民》《边城》《愤怒的葡萄》《张爱玲典藏全集》《围城》《未央歌》《小王子》《局外人鼠疫》《一九八四》《麦田里的守望者》《金庸作品集》《百年孤独》《王小波文集》《野火集》《丑陋的中国人》《挪威的森林》《情人》《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文化苦旅》《平凡的世界》《活着》哲学类《沉思录》《坛经》《哲学的故事》《西方的智慧》《精神分析引论》《存在与时间》《人,诗意地栖居》《中国文化要义》《第二性》《金赛性学报告》《存在与虚无》《西方哲学史》《中国哲学简史》《动机与人格》《人生十论》《论语别裁》《梁漱溟问答录》《苏菲的世界》《士与中国文化》励志类《致加西亚的信》《人性的弱点、人性的优点》《世界上最伟大的推销员》《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历史类《史记》《资治通鉴》《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世界文明史》《宽容》《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剑桥插图中国史》《乡土中国》《菊与刀》《光荣与梦想》《晚清七十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源》《全球通史》《历史研究》《中国人史纲》《万历十五年》经济类《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后工业社会的来临》《小的是美好的》《追求卓越》《第五项修炼》《卖桔者言》《经济学原理》《经济学》政治类《政治学》《论自由》《建国方略》《论美国的民主》《开放社会及其敌人》《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第三波》科学类《万物简史》《科学史》《中国科学技术史》《科学与人类行为》《所罗门王的指环》《别闹了,费曼先生》《时间简史》《过去2000年最伟大的发明》其他《曾国藩家书》《中国人的精神》《寂静的春天》《历史深处的忧虑》《那些忧伤的年轻人》
采纳率:71%
来自团队:
在印刷术发明之前书的拷贝都是由手工完成,用毛笔在上面写字。用竹子削成的狭长小片叫“竹简”,用木头削成的叫“木简”,它们统称为“简”,很像绳子把一根根简编连起来的样子。  春秋,其成本与人工都相当高。在中世纪时期只有少数的教会、大学,人们能够了解中国三千多年前的奴隶社会状况,知道二千多年前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情形。  中国最早的书籍。一册书根据简的长短决定用几道编,这个词一直沿用至今,电子书又以空间小、便于传播:《经济学原理》《后工业社会的来临》《小的是美好的》《追求卓越》《经济学》  政治类,帛书比竹木简书轻便,说的就是著名思想家孔子、元曲……这一切,一般用二、三道编,多的用四。简上通常只写一行字。书籍开本有大有小,古代的简也有长有短,最长的三尺,最短的只有五寸。写一部书要用很多简,把这些简编连起来就成为“册”。进入20世纪九十年代,随著网络的普及书已经摆脱了纸张的局限,从而得以广泛的传播:《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政治学》《建国方略》《第三波》《论自由》  历史类,成为未来书的发展趋向。  今天、战国和秦汉时期,如果写错了,就用小刀刮去重写,所以古代把删改文章叫“删削”、五道编,而且易于书写,不过丝织品价格昂贵 。编册多用麻绳,也用丝绳(称“丝编”)或皮条(称“韦编”)。古书中提到的“韦编三绝”。  文学类、唐诗、宋词。东汉又出现了纸书,纸书轻便,在狭义上的理解是带有文字和图像的纸张的集合。广义的书则是一切传播信息的媒体、便于保存等优势,都有赖于古代的书籍。不过有些人认为图书一词是“河图”与“洛书”的简称。    历史进程  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书是在5000年前古埃及人用纸莎草纸所制的书。到公元1世纪时希腊和罗马用动物的皮来记录国家的法律、历史等重要内容,和中国商朝时期的甲骨文一样都是古代书籍的重要形式。表示书的数量的“册”字,便是一个象形字:《先知》《约翰·克利斯朵夫》《人间词话》《查泰莱夫人的情人》《北回归线》《吾国与吾民》《边城》《源氏物语》《牡丹亭》《哈姆雷特》《浮士德》《瓦尔登湖》《新月集》《愤怒的葡萄》《金庸作品集》《挪威的森林》《情人》《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文化苦旅》《平凡的世界》《活着》《百年孤独》《王小波文集》《野火集》《丑陋的中国人》  哲学类:  《存在与虚无》《梁漱溟问答录》《士与中国文化》《沉思录》《人,读到优美的汉赋、贵族和政府有著书籍的应用。直到15世纪谷登堡印刷术的发明,书籍才作为普通老百姓能承受的物品、易于书写,价格比较便宜,是用竹子和木头做的,人们已经普遍用竹木简做书籍。竹子和木头是常见并容易得到的东西,在造纸和印刷术发明之前,缺少合适的书写材料,人们就把竹子和木头削成狭长的小片:《世界文明史》《史记》《资治通鉴》《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历史研究》《万历十五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源》《全球通史》  书籍 ,是指装订成册的图书和文字。春秋战国时期还出现过写在丝织上的书--“帛书”,所以帛书的数量远比竹木简书为少,诗意地栖居》《西方的智慧》《精神分析引论》《人生十论》《论语别裁》《中国文化要义》《第二性》《金赛性学报告》  经济类,因为经常阅读《易经》,把编简的皮条都磨断了三次,出现于商代  首先把专业书学精学透彻,为将来大学毕业后考研或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深受人们欢迎。以后纸书便逐渐流传开来,到了晋朝
1.李开复:&&做最好的自己》
李开复(日-)是一位信息产业的执行官和计算机科学的研究者。Google公司全球副总裁及谷歌中国总裁,曾任微软亚洲研究院院长,微软公司全球副总裁。他因过去的雇主微软和Google在2005年的法律纠纷而成为公众的焦点。李开复生于台湾台北市,祖籍四川省。目前李开复居住于北京市。
李开复博士亲自撰写的第一本中文图书——《做最好的自己》已经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在这本图书中,李开复博士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和事业成功的经验,提出了“成功同心圆”的法则. 2.沈从文《边城》
沈从文()现代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原名沈岳焕,笔名小兵、懋琳、休芸芸等。湖南凤凰(今属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苗族。1918年小学毕业后随本乡土著部队到沅水流域各地,随军在川、湘、鄂、黔四省边区生活,开始接触中外文学作品。1923年到北京自学并学习写作。曾去北京大学旁听。1924年后开始发表作品,并与胡也频合编《京报副刊》和《民众文艺》周刊。1928年到上海与胡也频、丁玲编辑《红黑》、《人间》杂志。翌年任教于中国公学。1930年起在武汉大学、青岛大学任教。1934年起编辑北平和天津的《大公报》副刊《文艺》。抗日战争爆发后,到昆明任西南联合大学教授。抗战胜利后,任北京大学教授,编辑《大公报》、《益世报》等文学副刊。从1926年出版第一本创作集《鸭子》开始,沈从文出版了7O余种作品集,被人称为多产作家。至40年代刊行的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集《蜜柑》、《雨后及其他》、《神巫之爱》、《旅店及其他》、《石子船》、《虎雏》、《阿黑小史》、《月下小景》、《如蕤集》、《八骏图》,中篇小说《一个母亲》、《边城》,长篇小说《旧梦》、《长河》,散文集《记胡也频》、《记丁玲》、《从文自传》、《湘行散记》、《湘西》等。他的小说取材广泛,描写了从乡村到城市各色人物的生活,其中以反映湘西下层人民生活的作品最具特色。代表作《边城》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表现自然、民风和人性的美,提供了富于诗情画意的乡村风俗画幅,充满牧歌情调和地方色彩,形成别具一格的抒情乡土小说。他的创作表现手法不拘一格,文体不拘常例,故事不拘常格,尝试各种体式和结构进行创作,成为现代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文体作家”。他的散文也独具魅力,为现代散文增添了艺术光彩。一些后来的作家曾深受他创作风格的影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沈从文被安排到中国历史博物馆,从事文物、工艺美术图案及物质文化史的研究工作。1957年放弃了文学生涯。1978年调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任研究员,致力于中国古代服饰及其他史学领域的研究。研究成果有《唐宋铜镜》、《龙凤艺术》、《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等学术著作。1980年曾应邀赴美国讲学,1982年增补为中国文联委员。沈从文的著作除前面列举的外,还有论文集《沫沫集》、《废邮存底》、《云南看云集》,批评专集《现代中国作家评论选》,以及多种沈从文的选集和多卷本《沈从文文集》等。
沈从文的重要文学贡献是用小说、散文,建造起他特异的。这里没有尖锐的阶级斗争的图画,沈从文不具有那样的政治意识,点出令人心灵颤抖的故事,他的目标仅仅专注于那些历经艰难而又能倔强地生存下去的底层人民的本性。这类人事的表达,在沈从文1934年出版的代表作中篇《边城》里,推向了极致。 3.阿来《尘埃落定》
阿来,藏族。1959年生于四川西北部藏区马尔康县。出版过诗集《梭磨河》,小说集《旧年的血迹》,《月光下的银匠》,长篇地理散文《大地的阶梯》,散文集《就这样日益丰盈》。《尘埃落定》是其第一部长篇小说,获第五届茅盾文学奖。现任《科幻世界》杂志社社长、总编辑。
一个声势显赫的康巴藏族土司,在酒后和汉族太太生了一个傻瓜儿子。这个人人都认定的傻子与现实生活格格不入,却有着超时代的预感和举止,成为土司制度兴衰的见证人。小说故事精彩曲折动人,以饱含激情的笔墨,超然物外的审视目光,展现了浓郁的民族风情和土司制度的浪漫神秘4.陈忠实《白鹿原》
陈忠实,1942年生于西安市漏桥区西蒋村。1962年高中毕业,在乡村做中小学教师和区、乡政府干部,整二十年。1982年调陕西省作家协会,专业创作。现任陕西省作协主席、中国作协副主席。自初中二年级喜欢文学,并开始在作文本上写作小说。1965年初发表散文处女作。1973年发表小说处女作。197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82年出版第一本小说集《乡村》。迄今已出版《陈忠实小说自选集》3卷,《陈忠实文集》7卷及散文集和选集三十余种。《信任》获1979年全国短篇小说奖。《渭北高原,关于一个人的记忆》获年全国报告文学奖。长篇小说《白鹿原》获第四届茅后文学奖,已翻译在日本、韩国和越南出版。另有多篇中、短篇小说和散文获《当代》、《长城》、《小说界》、《人民日报》等报刊杂志奖。《白鹿原》入选汉语新文学《百年百部》、《中国文库》、《大学生必读》等图书系列,已发行130万册。
在从清末民元到建国之初的半个世纪里,一阵阵飓风掠过了白鹿原上空,而每一次的变动都震荡着它的内在结构:打乱了再恢复,恢复了再打乱。在这里,人物的命运是纵线,百回千转,社会历史的演进是横面,愈拓愈宽,传统文化的兴衰则是全书的精神主体,以至人、社会历史、文化精神三者之间相互激荡,相互作用,共同推进了作品的时空,在我们眼前铺开了一轴恢宏的、动态的、极富纵深感的关于我们民族灵魂的现实主义的画卷。5.白先勇&&台北人 &&
《台北人》这部小说集在台湾现代文学界乃至整个海外华语文学圈几乎已具有经典性质。在《亚洲周刊》选出的本世纪百部中文小说里,继鲁迅《呐喊》、沈从文《边城》、钱钟书《围城》等作品后,本书名列第七位。
世上有许多作品由于不同的原因可以轰传一时,但能够被公认对下一代作家有普遍的熏陶濡养意义,并长久被人们虔诚记忆的作品却很少很少,《台北人》显然已成为其中的一部。 
《台北人》标志着白先勇小说的成熟期和高峰期,十四个短篇小说包含敢作家最优秀的代表作《游园惊梦》、《永远的尹雪艳》,集中描述了一在今与昔、历史与现实、传统与现代的断层中挣扎的失根的中国人。十四个短篇由此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饱含历史与人生的沧桑,充满清醒和无奈的叹息。这种浓浓的历史感与作家圆圆熟的小说技巧、典雅流丽的行文风格交相辉映,构成了《台北人》永恒的魅力。
白先勇,一九三七年出生,广西桂林人。一九五一年随其父白崇禧到台湾。一九六一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上大学时开始小说创作,一九六三年赴美国就读爱荷华大学小说创作班,获硕士学位,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孽子》,短篇小说集《台北人》、《寂寞的十七岁》,话剧《游园惊梦》,电影剧本《玉卿嫂》,评论文集《蓦然回首》等。6.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
村上春树(1949—),日本著名作家。京都府人。毕业于早稻田大学文学部。 1979年以处女作《且听风吟》获群像新人文学奖。主要著作有《挪威的森林》、《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舞!舞!舞!》、《奇鸟行状录》、《海边的卡夫卡》等。作品被译介至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在世界各地深具影响。
这是一部动人心弦的、平缓舒雅的、略带感伤的、百分之百的恋爱小说。小说主人公渡边以第一人称展开他同两个女孩间的爱情纠葛。渡边的第一个恋人直子原是他高中要好同学木月的女友,后来木月自杀了。一年后渡边同直子不期而遇并开始交往。此时的直子已变得娴静腼腆,美丽晶莹的眸子里不时掠过一丝难以捕捉的阴翳。两人只是日复一日地在落叶飘零的东京街头漫无目标地或前或后或并肩行走不止。直子20岁生日的晚上两人发生了性关系,不料第二天直子便不知去向。几个月后直子来信说她住进一家远在深山里的精神疗养院。渡边前去探望时发现直子开始带有成熟女性的丰腴与娇美。晚间两人虽同处一室,但渡边约束了自己,分手前表示永远等待直子。返校不久,由于一次偶然相遇,渡边开始与低年级的绿子交往。绿子同内向的直子截然相反,“简直就像迎着春天的晨光蹦跳到世界上来的一头小鹿”。这期间,渡边内心十分苦闷彷徨。一方面念念不忘直子缠绵的病情与柔情,一方面又难以抗拒绿子大胆的表白和迷人的活力。不久传来直子自杀的噩耗,渡边失魂魄地四处徒步旅行。最后,在直子同房病友玲子的鼓励下,开始摸索此后的人生。7.吴思---《潜规则&&
1957年生于北京。年在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读书。毕业后分配到《农民日报》,先后任总编室副主任、群工部副主任、机动记者组记者。1993年,出任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办的《桥》杂志社副社长兼中文版主编。1997年至今,供职于《炎黄春秋》杂志,先后任执行主编、副社长、总编辑。著有《潜规则:中国历史中的真实游戏》、《血酬定律:中国历史中的生存游戏》等作品,在国内引起广泛影响。曾获评为《新周刊》2004新锐榜“年度知道分子”。(吴思:应该是“潜规则概念之父) 8.当年明月----《明朝那些事&&  
当年明月(blog),本名石悦,男,以《明朝那些事儿》起于网络江湖,受到读者的热捧。当年明月堪称草根讲史的集大成者,大家的认可印证了当年明月的那句话:“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  
姓名:朱元璋,别名(外号):朱重八、朱国瑞;性别:男;民族:汉;血型:?学历:无文凭,秀才举人进士统统的不是,后曾自学过;职业:皇帝;家庭出身:(至少三代)贫农;生卒:;最喜欢的颜色:黄色(这个好像没得选);社会关系:父亲:朱五四,农民;母亲:陈氏,农民(不好意思,史书中好像没有她的名字);座右铭:你的就是我的,我的还是我的。
上面这段文字,是2006年迅速流行的史书《明朝那些事儿》的开头 9.孔庆东---《47楼207》
孔庆东,人称“北大醉侠”,现为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1998年起以一本《47楼207》火爆登场,此后《口号万岁》等均大受追捧。近作《笑书神侠》、《匹马西风》同时推出。10.苏童---《妻妾成群》
1989年底,苏童的成名作《妻妾成群》问世。1992年,经电影“大腕”张艺谋之手调弄成了著名的《大红灯笼高高挂》,电影大热带动了小说的热卖。苏童、余华、莫言、格非、马原、孙甘露成为80年代后期开始兴起的先锋文学的代表 11.王小波--《黄金时代》
王小波生前鲜为人知,死后却声名广播。自日去世后,他的作品几乎全部出版,评论、纪念文章大量涌现,出现了一股“王小波热”。甚至,一批他的坚决拥趸者还出版了《王小波门下走狗》一书。 12.余华---《活着&&
余华,浙江海盐人,祖籍山东。日出生于浙江杭州,后来随父母迁居海盐县。中学毕业后,因父母为医生关系,余华曾当过牙医,五年后弃医从文,进入县文化馆和嘉兴文联,从此与创作结下不解之缘。余华曾在北京鲁迅文学院与北师大中文系合办的研究生班深造。  余华1984年开始发表小说,是中国大陆先锋派小说的代表人物,并与苏童、格非等人齐名。著有短篇小说集《十八岁出门远行》、《世事如烟》等,长篇小说《活着》、《在细雨中呼喊》、《许三观卖血记》、《兄弟》,也写了不少散文与文学、音乐评论。其作品被翻译成英文、法文、德文、俄文、意大利文、荷兰文、挪威文、韩文和日文等在国外出版。长篇小说《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同时入选百位批评家和文学编辑评选的“九十年代最具有影响的十部作品”。1998年获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2002年获澳大利亚悬念句子文学奖,2004年获法国文学骑士勋章。 13.路遥&&平凡的世界&&
路遥()原名王卫国,日生于陕西榆林市清涧县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7岁时因为家里困难被过继给延川县农村的伯父。曾在延川县立中学学习,1969年回乡务农。这段时间里他做过许多临时性的工作,并在农村一小学中教过一年书。1973年进入延安大学中文系学习,其间开始文学创作。大学毕业后,任《陕西文艺》(今为《延河》)编辑。1980年发表《惊人动魄的一幕》,获得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1982年发表中篇小说《人生》,后被改编为电影,轰动全国。1991年完成百万字的长篇巨著《平凡的世界》,这部小说以其恢宏的气势和史诗般的品格,全景式地表现了改革时代中国城乡的社会生活和人们思想情感的巨大变迁,还未完成即在中央人民电台广播。路遥因此而荣获茅盾文学奖。日上午8时20分,路遥因病医治无效在西安逝世,年仅42岁。 14.霍达---《穆斯林的葬礼》
霍达女,北京人,回族。日出生。国家一级作家,第七届和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民族委员会委员,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委员,中国文联委员会委员,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副会长,北京市文联理事。 《红尘》获第四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鹊桥仙》获第二届全国优秀电视剧奖,《我不是猎人》获首届全国优秀少年儿童读物奖,长篇小说《穆斯林的葬礼》获第三届茅盾文学奖,报告文学《万家忧乐》获第四届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优秀报告文学奖、首届全国保护消费者杯个人最高奖,《国殇》获首届中国潮报告文学奖、首届全国卫生题材文学题材文学一等奖,《小巷匹夫》获火凤凰报告文学奖。有《霍达电影剧本选》,中短篇小说集《红尘》、《魂归何处》等多种体裁文学作品约五百多万字。作品有英、法、阿拉伯等多种文字译本及港、台出版的中文繁体字版。 15莫言---《红高粱家族》
莫言(日-),原名管谟业,生於山东高密县,中国当代著名作家。 他自1980年代中以一系列乡土作品崛起,充满著「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其作品深受魔幻现实主义影响,写的是一出出发生在山东高密东北乡的「传奇」。莫言在他的小说中构造独特的主观感觉世界,天马行空般的叙述,陌生化的处理,塑造神秘超验的对象世界,带有明显的「先锋」色彩。许多学者认为,莫言是中国问鼎诺贝尔文学奖的强有力竞争者。2008年,莫言的长篇小说《四拾壹炮》(春风文艺出版社,2003.7)入围第7届茅盾文学奖最终入围作品16.丹·布朗----&&达芬奇密码&&
丹·布朗堪称今日美国最著名畅销书作家。他的小说《达·芬奇密码》自问世以来,一直高居《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榜首。
这是一部赏心悦目、博学多才的悬念小说,自从《哈利·波特》出版以来,还没有哪个小说作者像丹·布朗这样“罪大恶极”地用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令读者喘不过气来,用一个又一个圈套哄得读者晕头转向。小说自2003年3月出版以来,已经连续34周在《纽约时报》畅销小说排行榜上雄踞榜首。  丹·布朗在小说里描述了一种带有黑色幽默的人生哲学,同时通过小说主人公之口对卢浮宫收藏的经典画作进行了别具一格的点评,对创作这些作品的画家也有非常有意思的介绍。该书是惊险小说和智力解迷结合的典范之作。 17.塞林格--《麦田里的守望者》
《麦田里的守望者》是塞林格唯一的一部长篇,虽然只有十几万字,它却在美国社会上和文学界产生过巨大影响。1951年,这部小说一问世,立即引起轰动。主人公的经历和思想在青少年中引起强烈共鸣,受到读者,特别是大中学生的热烈欢迎。他们纷纷模仿主人公霍尔顿的装束打扮,讲“霍尔顿式”的语言,因为这部小说道出了他们的心声,反映了他们的理想、苦闷和愿望。家长们和文学界也对这本书展开厂争论。有认为它能使青少年增加对生活的认识,对丑恶的现实提高警惕,促使他们去选择一条自爱的道路;成年人通过这本书也可增进对青少年的理解。可是也有人认为这是一本坏书,主人公读书不用功,还抽烟、酗酒,搞女人,满口粗活,张口就“他妈的”,因此应该禁止。经过30多年来时间的考验,证明它不愧为美国当代文学中的“现代经典小说”之一。现在大多数中学和高等学校已把它列为必读的课外读物,正如有的评论家说的那样,它“几乎大大地影响了好几代美国青年”。 18.二月河---《雍正皇帝&&
二月河,这个名字现在广为人知,它是与作者创作的三部长篇历史小说《康熙大帝》、《雍正皇帝》、《乾隆皇帝》相联系,是与根据小说拍摄制作并且反复热播的电视连续剧相联系的。人们称他是写皇帝的“专业户”,是 闻名遐迩的大作家。还有人说,哪里有华人,哪里就有二月河的读者,哪里就有二月河的观众。这些说法绝非溢美之辞,事实的确如此。 19.米兰·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米兰·昆德拉的作品使读者坚信人类一定会生存下去,世界一定会生存下去。人们全心全意在这个世界上所信仰、寻求和热望的一切都将恢复其人性的面貌。  他曾多次获得国际文学奖,并多次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  他善于以反讽手法,用幽默的语调描绘人类境况  他的作品表面轻松,实质沉重;表面随意,实质精致;表面通俗,  实质深邃而又机智,充满了人生智慧。  正因如此,在世界许多国家,一次又一次地掀起了“昆德拉热”。  最沉重的负担压迫着我们,让我们屈服于它,把我们压倒地上。但在历代的爱情诗中,女人总渴望承受一个男性身体的重量。于是,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成了最强盛的生命力的影像。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实在。  相反,当负担完全缺失,人就会变得比空气还轻,就会飘起来,就会远离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只是一个半真的存在,其运动也会变得自由而没有意义。  那么,到底选择什么?是重还是轻?  译者许钧,笔名文沛,日生于浙江省龙游县,1975年毕业于南京外国语学院,1976年-1978年留学于法国勃列塔尼大学,1985年入南京大学外文系,1988年获硕士学位,现任南京大学外语学院副院长、西方语言文学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等。曾多次出国访问讲学,已发表法国语言文学与翻译研究论文150余篇,著作6部,包括《杜拉斯文集》、《追忆似水年华》等,1999年获法国政府颁发的“法兰西金质教育勋章”。  本书自作家韩少功1985年以《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为名译成中文后,在我国影响巨大,书名成为经常被套用的流行词组。不过,这次重译,书名被改成《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译者许钧说:“两个书名看起来差不多,其实传递的意思不太一样,原书名‘生命中’的范围太广,是一个总的概念,包括了死亡在内的一切东西,这么庞杂的内容很难在一本书中谈清楚;新书名中的‘生命’单指生命本身,多出许多的哲学意味。”20.柏杨 ---《丑陋的中国人》
柏杨(日-日),原名郭定生,后来其父因方便替他转校而替他易名为郭立邦,后又自行改名郭衣洞。出生于河南省开封,籍贯为河南省辉县。笔名来自中横公路隧道附近台湾原住民部落的原名谐音“古柏杨”。另一个笔名则是邓克保,台湾作家,被称为台湾的鲁迅。  1920年生于河南省开封市,现居台湾。1968年因刊出一张漫画触怒台湾当局,被定以“侮辱元首”等罪名,被捕入狱,身居囹圄九年多,在狱中,他坚持完成了《中国人史纲》、《中国历代帝王皇后亲王公主世系》、《中国历史年表》等书稿。主要从事小说、杂文写作,著有《丑陋的中国人》、《酱缸震荡》等,引起海内外的强烈回响。曾被列为台湾十大畅销作家之一。他的一生可以用一句话形容:“一生传奇经历,一世著述颇丰。”
古今中外名著,多读就行了,总要走些弯路才知道什么是自己应该读的,不过个人认为这本书值得读。
你这个面就太广了,这得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来确定,不然即使看再多书你没有兴趣也没有用,大学里面藏书是很多的,你可以根据自己喜欢的类型选择。不必太牵强的去看别人认为或者大众认为应该看的书,这还不如选择自己喜欢的方面看收获大。
这个大概有四百多本,我现在发不过来。
其他4条回答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大学四年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大学生必读书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