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俗属于意识属于物质吗层面还是物质层面?

第一章计划5个课时;因原稿内容太多,现计划压缩;第一节仅讲“文化”的内涵,包括文化的界定和文化的;第二节讲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特征;第三节讲中国文化的生成背景,基本上就是原讲稿的第;第一章中国传统文化概述;第一节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为了更好的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我们首先要了解;人类从生物的人到社会的人靠文化教化;人们的个性、;那么,文化究竟是什么?;当今世
第一章计划5个课时。
因原稿内容太多,现计划压缩。 第一节仅讲“文化”的内涵,包括文化的界定和文化的三个层面。(1课时) 第二节讲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特征。讲稿中的第一个问题“中西神话的比较”可以不讲,或略讲。第二个问题,即典型特征,选讲统一稳定、道德至上、贵和尚中、超越宗教、家族本位中的四个左右即可。(2课时) 第三节讲中国文化的生成背景,基本上就是原讲稿的第三节内容。(2课时)
中国传统文化概述 第一节
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 为了更好的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我们首先要了解什么是“文化”,也就是对“文化”这一概念作以界定。 一、对“文化”的界定 人类从生物的人到社会的人靠文化教化;人们的个性、气质、情操,靠文化培养;人们各种各样的人生观、价值观,靠文化确立。 那么,文化究竟是什么? 当今世界关于文化的定义,据统计已经有260多种。迄今为止,“文化”仍是学术界众说纷纭的问题。下面我们就看看中西方对“文化”有着怎样的理解。 (一)中国 中国古文以单音词居多,故“文”与“化”最早为两个词。“文”为名词,本义指色彩交错的花纹(《易经?系辞下》中有:“物相杂,故曰文。”在此基础上,“文”字又有许多引申意义: 其一,引申为文字、文章,在此基础上又引申为诗词曲赋; 其二,引申为古代的礼乐制度,在此基础上又引申为法令条文; 其三,引申为精神修养,在此基础上又引申为文彩(如《论语?雍也》中的“文质彬彬”即指文采和修养德行); 其四,在礼乐制度和修养的基础上还引申为美、善、德行之义。 总之,“文”在古人心目中,起初指纹理,后来又引申出近十几种引申义,其中,文字、文章、修养、德行与现在人们理解的“文化”一词的意义最为接近。
“化”为动词,本意有: 一是变化,改变。(《庄子?逍遥游》中的“化而为鸟,其名曰鹏”。) 二是生成,自然界生成万物的功能。(《易?系辞下》中“男女构精,万物化生”,化生也是生成。雌雄构精,于是生成各种动物及某些植物。) 最基本的意义是指变化,即事物形态或性质的改变。在此基础上,后来又引申为风俗、风气、教化等等。而与现代人理解的“文化”一词最相近的就是“教化”,也即伦理德行的化成,如“潜移默化”。 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文”与“化”并联使用最早见于《易?贲卦?象传》:“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是说治国者必须观察天道自然规律,以明了时序的变化;还必须观察人伦社会规律,使天下人均能遵从文明礼仪,行为符合规范。西汉以后,“文”与“化”合成为一个词,多是指以文德治天下之意,或用于与未经教化的“质朴”、“野蛮”对举。大体而言,中国古代的文化概念基本上属于精神文明的范畴。 (二)西方 在西方,“文化”一词源于拉丁文的“culture”,具有耕作、栽培、居住等意思,后来又引申出对人的性格的陶冶及品德的教养之意。 1871年世界著名的人类学家和文化学家,英国人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将它定义为:“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总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类在社会里所获得的一切能力与习惯”。 到了现代,美国文化学者克罗伯和克拉克洪对文化概念进行了详细考察和整理,他们于1952年发表《文化的概念》,对西方当时搜集到的160多个关于文化的定义做了梳理与分析,指出:文化既是人类行为的产物,又是决定人类行为的某种要素。 近代,由于西学东渐,西方的文化概念传入中国,翻译者就借我国古代固有的“文化”一词来表达,并赋予其新义,这就产生了我们今天通常所理解的“文化”一词。不过,中国古代的的“文化”一词虽侧重于精神领域的“文治教化”,但却有精神和人文的指向,因此,各国对文化的理解稍有差异,却也有共同之处。 二、文化的分类(系统论的文化观) 现在,学界一般认为文化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2 (一)广义的文化:指人类在社会活动中所创造的一切,包括物质与精神的创造及成果的总和。 物质文化就是指人类用各种材料对自然加工造成的器物的、技术的、非人格化的、客观的东西,如城池、宫殿、祠庙、长城、桥梁、器皿、工具、服饰、饮食等等。 精神文化是指人类对自然进行加工或塑造自我过程中形成的用语言或符号表现出来的,精神的、人格的、主观的东西。如文字、语言、宗教、哲学、音乐、绘画、书法、风俗、制度等等。 两者组成文化统一体。如西安半坡的土壤本是自然物质,并不是文化,但它经过人们捏造并烧制成陶器后,就成了原始文化的组成部分,这陶罐是我们祖先进行物质创造的成果,同时又是他们精神活动的产品,因为我们不仅可以见到这个古代生活器具的实物,还可以从它的彩绘图案上获得远古艺术观念的信息。 可见,一种文化,并不是各种孤立的现象拼凑而成的,而是各种文化现象有序结合而成的有机整体,是具有不同层面的一个完整系统,目前学术界将这个系统大致区分为三个层面,即物质的、制度的、精神的。 文化的三个层面(文化的基本结构): 1.物态层面的文化(器物文化) 属于最表层的文化,指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构成文化的基础,反映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是由“物化的知识力量”构成的。包括人类加工的各种器具,是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具有物质上实体的文化,比如人们衣食住行所凭借的物质条件,像衣裳、饮食、建筑等。服饰文化、饮食文化、建筑艺术文化均属物态文化层,大运会上有传统服饰表演,展示的是中国传统物态文化。 2.制度和行为层面的文化(制度文化规范人们的行为文化,行为文化有较强时代色彩) 通过社会实践而建成的规范人们行为和调节相互关系的准则。包括制度、法律、礼仪、习俗、组织机构等。它是人创造出来服务并约束自己的社会环境、社会规范及社会组织。 (1)上为制度文化,如家族制度、婚姻制度、官吏制度、经济制度、政治法律制度、伦理道德。科举制度也属制度文化层。中国古代的三纲五常,三从四德、兄弟共妻、一夫多妻均属于制度文化层。新颁布的《婚姻法》、《户籍改革规 3 定》也属制度文化层。 (2)下为行为文化,多指人际关系中约定俗成的礼仪、民俗、风俗,即行为模式。这是一类以民俗民风形态出现,见之于日常起居动作之中,具有鲜明、民族、地域特色的行为模式,如宋代至清代的聘礼,男方给女方送茶,用茶不能移植来寓意一女不嫁二夫。行为文化有三个特征: 一是集体约定俗成,并反复履行,如春节、五月五端午节、八月十五中秋节等等。西方的复活节、圣诞节、情人节。 二是形式类型化、模式化。如春节要贴对联、放鞭炮、包饺子,端五节包粽子,八月十五吃月饼。 三是时间上代代相传。好的风俗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扩展开来,如西方的情人节、圣诞节已经扩展到中国年轻一代。当然,有些传统风俗是可以改变的,“移风易俗”是文明进步的表现。如开始于宋朝的妇女缠足的习惯,到了近代被彻底改变了。 3.意识层面的文化(精神层面):是文化层面的核心部分,以语言文学为传播符号的意识形态,包括哲学、宗教、科学、文学艺术等,即人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民风习俗等。 (1)价值观念:中庸观、消费观、群体观、贞节观、亲属观等 (2)思维方式:民主意识、AA制、洪宪帝制 (3)审美情趣:环肥燕瘦、壮美优美 (4)宗教情感:回民伊斯兰情结、佛教徒不杀生 (5)民族性格:英国绅士、德国严肃、法国浪漫、日本含蓄 文化的变迁,按结构的三个层次出现不同的改变,其中最难变化的是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对生活意义的观念。 (二)狭义的文化:专注于人类的一切精神创造与成果,主要指意识层面(精神层面)。 本课程主要阐释属于狭义文化范畴,通过文学作品来了解中国文化,但我们讲授时不会脱离大文化的宽阔背景,因为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既相互区别又密切相关。物质决定意识,精神文化的创作必须以物质条件为基础。正如人有了起码的温饱才能思考哲学问题,以及写作需要纸笔、奏乐需要乐器一样。
4 三、中国的传统文化 (一)“中国”的含义 在解释何为“中国文化”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何为“中国”。我们都知道自己是黄皮肤、黑眼睛的中国人,但是并非所有的人都能清楚地了解“中国”这两个字的含义。 “中国”一词,在古时有两个方面的含义: 一是指京师、国都。《诗经?大雅?民劳》中说:“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汉代毛亨就解释到:“中国,京师也。”再如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中说:“夫而后之中国,践天子位焉,是为帝舜。”在这里,“国”就是都邑的同义词,而“中国”就是指天子所居的都城,与四方诸侯的都邑对举。 另一方面的含义是指华夏族生活的地区,因为华夏族生活在“四夷”之中(四夷是东夷、西戎、南蛮、北狄的统称,是古代统治者对华夏族以外的各族的蔑称)。毛诗《诗经?小雅?六月》序中说:“《小雅》尽废,则四夷交侵,中国微矣”,这里的中国就是指华夏族所在的地区。 与“中国”一词含义相同的有“中华”、“华夏”、“诸夏”。 “中华”一词起初只是指黄河中下游地区,后来,随着历朝历代疆土的不断扩展,就把所统辖的地区都称作“中华”。 “华夏”一词,又作“诸夏”,是古代汉族的自称。“华”意为“荣”,“夏”意为“中国之人”。华夏族的始祖是传说中的黄帝,上古时期,在“姬水”一带形成了较为先进的黄帝族,他们与住在“姜水”一带的炎帝族世代通婚,后来黄帝族后裔中的一支进入了今天的山西南部,创造出了“夏”文化,就成为“夏族”,夏族进入中原地区建立了中国第一个朝代夏朝,再往下就是生活在陕西境内的姬姓周族。黄帝族经过夏、周两代与戎、狄、蛮、夷等其他各族的冲突、交往与融合,文化礼俗方面的差别日益减少,到战国时期便形成了统一的华夏族。必须提及的是,中国称“华夏”,带有礼仪文化的色彩。如《左传?定公十年》中说:“裔不谋变,夷不乱华”,孔颖达在注疏这一段时就解释说:“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一也。” 众所周知,中国历史上先后经历了许多朝代,所有的朝代都没有以“中国”命名,但却都以“中国”作为通称。元明末清初西方传教士东来,他们均称明清 5 三亿文库包含各类专业文献、生活休闲娱乐、外语学习资料、各类资格考试、高等教育、中学教育、应用写作文书、专业论文、93第一章_中国传统文化概述等内容。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答案第一章_英语学习_外语学习_教育专区。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答案 英文版 Unit 1 Traits of Chinese Culture Warm-up Activity 1.Appreciate the ...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第一章 100页 5财富值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第2版)_... 2页 1财富值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第2版)_... 3页 免费 中国传统文...  (2 第三节讲中国文化的生成背景,基本上就是原讲稿的第三节内容。 课时) (2 第一章 中国传统文化概述 第一节 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为了更好的理解中国传统文化...  西安交通大学-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思考题_文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第一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1. 文化与文化精神的意涵是什么? 2. 中国传统文的值根基础是...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期末... 5页 免费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 关于传统文化的论文...中国传统文化第一章doc 传统思想与礼仪风俗传统思想与礼仪风俗隐藏&& 一、礼的...  ( 第一章 中国传统文化概述(上)第一节 第二节 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演进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 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演 进 一、萌芽期(远古时期) 二、...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期末_文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序: 中国传统文化: 是由中华文明...第一章 文化土壤: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存环境文化土壤: 指文化产生发展的背景 地理...  二、各章教学内容和要求第一章 中国传统文化概述(2 学时) (一)基本内容与要求 教学内容: 第一节 中国传统文化的界定与定义 第二节 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的环境与...> 对不起!您查找的页面在火星,地球暂时无法访问
内部服务器错误(Internal Server Error)
秒之后页面自动跳转,您可以:
2) 去其他地方逛逛:   &&最后修改于
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意识属于物质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