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分析一下,有必要换异刃吗

聊聊技术分析之三:表达趋势赞赏1 人赞赏85收藏分享举报文章被以下专栏收录开始聊聊交易,真实的,不虚的,拳拳到肉的。推荐阅读{&debug&:false,&apiRoot&:&&,&paySDK&:&https:\u002F\\u002Fapi\u002Fjs&,&wechatConfigAPI&:&\u002Fapi\u002Fwechat\u002Fjssdkconfig&,&name&:&production&,&instance&:&column&,&tokens&:{&X-XSRF-TOKEN&:null,&X-UDID&:null,&Authorization&:&oauth c3cef7c66aa9e6a1e3160e20&}}{&database&:{&Post&:{&&:{&isPending&:false,&contributes&:[{&sourceColumn&:{&lastUpdated&:,&description&:&&,&permission&:&COLUMN_PUBLIC&,&memberId&:,&contributePermission&:&COLUMN_PUBLIC&,&translatedCommentPermission&:&all&,&canManage&:true,&intro&:&&,&urlToken&:&kandychen&,&id&:6952,&imagePath&:&da1837bf1cbcec.jpg&,&slug&:&kandychen&,&applyReason&:&&,&name&:&投资与交易&,&title&:&投资与交易&,&url&:&https:\u002F\\u002Fkandychen&,&commentPermission&:&COLUMN_ALL_CAN_COMMENT&,&canPost&:true,&created&:,&state&:&COLUMN_NORMAL&,&followers&:7821,&avatar&:{&id&:&da1837bf1cbcec&,&template&:&https:\u002F\\u002F{id}_{size}.jpg&},&activateAuthorRequested&:false,&following&:false,&imageUrl&:&https:\u002F\\u002Fda1837bf1cbcec_l.jpg&,&articlesCount&:88},&state&:&accepted&,&targetPost&:{&titleImage&:&&,&lastUpdated&:,&imagePath&:&&,&permission&:&ARTICLE_PUBLIC&,&topics&:[,11700],&summary&:&对于《开始聊聊交易》与《聊聊技术分析》系列文章涉及到的转载和侵权问题,我已委托律师在十一之后做统一处理,尊重他人劳动成果是基本道德,对此我是零容忍的。在此再次声明,此两个系列的文章只会在知乎专栏以及我的公众号kslljy654中出现,不再接受任何…&,&copyPermission&:&ARTICLE_COPYABLE&,&translatedCommentPermission&:&all&,&likes&:0,&origAuthorId&:0,&publishedTime&:&T10:08:13+08:00&,&sourceUrl&:&&,&urlToken&:,&id&:4083969,&withContent&:false,&slug&:,&bigTitleImage&:false,&title&:&聊聊技术分析之三:表达趋势&,&url&:&\u002Fp\u002F&,&commentPermission&:&ARTICLE_ALL_CAN_COMMENT&,&snapshotUrl&:&&,&created&:,&comments&:0,&columnId&:6952,&content&:&&,&parentId&:0,&state&:&ARTICLE_PUBLISHED&,&imageUrl&:&&,&author&:{&bio&:&trading hooliganism&,&isFollowing&:false,&hash&:&3b1c5261cbf49ddc4c019&,&uid&:507300,&isOrg&:false,&slug&:&xiayu1573&,&isFollowed&:false,&description&:&人生两个目标:\n1、看清一些复杂事情的真相;\n2、做一个有侠客心肠的庸人。&,&name&:&夏宇&,&profileUrl&:&https:\u002F\\u002Fpeople\u002Fxiayu1573&,&avatar&:{&id&:&v2-7ce11892efbeaf6ce33728&,&template&:&https:\u002F\\u002F50\u002F{id}_{size}.jpg&},&isOrgWhiteList&:false,&isBanned&:false},&memberId&:,&excerptTitle&:&&,&voteType&:&ARTICLE_VOTE_CLEAR&},&id&:841668},{&sourceColumn&:{&lastUpdated&:,&description&:&大家好,开通专栏旨在能够把一些专门的文章或者回答集中起来,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同样我愿意和所有人平等交流,共同学习,在交易中共同进步。&,&permission&:&COLUMN_PUBLIC&,&memberId&:,&contributePermission&:&COLUMN_PUBLIC&,&translatedCommentPermission&:&all&,&canManage&:true,&intro&:&开始聊聊交易,真实的,不虚的,拳拳到肉的。&,&urlToken&:&xiayu&,&id&:23858,&imagePath&:&v2-f5738016adc55a6d06fbf04.jpg&,&slug&:&xiayu&,&applyReason&:&0&,&name&:&开始聊聊交易&,&title&:&开始聊聊交易&,&url&:&https:\u002F\\u002Fxiayu&,&commentPermission&:&COLUMN_ALL_CAN_COMMENT&,&canPost&:true,&created&:,&state&:&COLUMN_NORMAL&,&followers&:1094,&avatar&:{&id&:&v2-f5738016adc55a6d06fbf04&,&template&:&https:\u002F\\u002F{id}_{size}.jpg&},&activateAuthorRequested&:false,&following&:false,&imageUrl&:&https:\u002F\\u002Fv2-f5738016adc55a6d06fbf04_l.jpg&,&articlesCount&:20},&state&:&accepted&,&targetPost&:{&titleImage&:&&,&lastUpdated&:,&imagePath&:&&,&permission&:&ARTICLE_PUBLIC&,&topics&:[,11700],&summary&:&对于《开始聊聊交易》与《聊聊技术分析》系列文章涉及到的转载和侵权问题,我已委托律师在十一之后做统一处理,尊重他人劳动成果是基本道德,对此我是零容忍的。在此再次声明,此两个系列的文章只会在知乎专栏以及我的公众号kslljy654中出现,不再接受任何…&,&copyPermission&:&ARTICLE_COPYABLE&,&translatedCommentPermission&:&all&,&likes&:0,&origAuthorId&:0,&publishedTime&:&T10:08:13+08:00&,&sourceUrl&:&&,&urlToken&:,&id&:4083969,&withContent&:false,&slug&:,&bigTitleImage&:false,&title&:&聊聊技术分析之三:表达趋势&,&url&:&\u002Fp\u002F&,&commentPermission&:&ARTICLE_ALL_CAN_COMMENT&,&snapshotUrl&:&&,&created&:,&comments&:0,&columnId&:6952,&content&:&&,&parentId&:0,&state&:&ARTICLE_PUBLISHED&,&imageUrl&:&&,&author&:{&bio&:&trading hooliganism&,&isFollowing&:false,&hash&:&3b1c5261cbf49ddc4c019&,&uid&:507300,&isOrg&:false,&slug&:&xiayu1573&,&isFollowed&:false,&description&:&人生两个目标:\n1、看清一些复杂事情的真相;\n2、做一个有侠客心肠的庸人。&,&name&:&夏宇&,&profileUrl&:&https:\u002F\\u002Fpeople\u002Fxiayu1573&,&avatar&:{&id&:&v2-7ce11892efbeaf6ce33728&,&template&:&https:\u002F\\u002F50\u002F{id}_{size}.jpg&},&isOrgWhiteList&:false,&isBanned&:false},&memberId&:,&excerptTitle&:&&,&voteType&:&ARTICLE_VOTE_CLEAR&},&id&:841707}],&title&:&聊聊技术分析之三:表达趋势&,&author&:&xiayu1573&,&content&:&\u003Cp\u003E对于《开始聊聊交易》与《聊聊技术分析》系列文章涉及到的转载和侵权问题,我已委托律师在十一之后做统一处理,尊重他人劳动成果是基本道德,对此我是零容忍的。在此再次声明,此两个系列的文章只会在知乎专栏以及我的公众号kslljy654中出现,不再接受任何形式的转载。谢谢。\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这样做只是出于基本道德考虑。一些人跟我说,这个系列三篇文章就20万字了,干嘛呢?不干嘛,把一些问题讲清楚,更新完之后帮大家整理出来,我个人不太在乎篇幅,如果写了,也付出了,别人学不到东西,就浪费时间了。对于那些说看着累的,我就觉得这人特别没意思了,人写的比你更累好不好。当然觉着浪费时间了的,我倒愿意先道个歉,您受累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至于很多编辑找我出成书的,对不起,我写这些东西不是吸引您的眼球的,我只是帮公众号上关注了的朋友把这个整体整理出来,我不靠这个赚钱。就像有关心我的朋友帮我提议您这东西在知乎上一篇篇分开发多好啊,可以吸引更多的人关注,我不想这么做,原因也很简单,我不靠关注的人赚钱。\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u003E第一讲:表达趋势\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前面的两节,总讲了趋势与量价关系。趋势是技术分析里面最基础的定义,可以说我们技术分析整个都是围绕着趋势在慢慢展开,而量价关系则是市场行为最本质的表达,所以我们必须搞懂。但是作为我们要做的分析来讲,最终会是策略化的东西。\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这些策略不是凭空想象,不是凭感觉,而是有一定的模式。当寻求策略更加本源的东西,其实亦可以抛开模式,我们首先要知道我们做策略是为了干什么。我们做策略,或者寻求一个参考系,最终是让这个参考系能够表达趋势。说得更加直白一点,趋势多的时候,会告诉你现在行情是向多的,空的时候会告诉你行情向空。然后,你根据此形成交易策略。\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为什么说本质上可以抛开模式呢?一方面,其实这个市场上有很多散户,凭着自己的感觉做单子,所做的本质,也是想表达趋势,只是表达趋势的方式不固定,有自己的很多直观认知在里面,他们也能够通过这些感觉做一些单子,最终产生一定的收益。但是,很可能由于过于主观,最终在行情走得和自己于向不一样的时候不知所措,或者产生很多不理性的情绪,最终导致认知失败,从而亏损。虽然很多人对于这种交易行为没有一个概括,但是其初衷还是为了去靠自己的感知去表达趋势。\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所以,我们要明白,我们在技术分析上所做的一切努力,一切分析,最终的目的,就是表达趋势。后面上升到实战层面,我们是通过策略对趋势的表达,进行相应的操作,并且界定对了怎么办,错了怎么办,仅此而已。除此之外,一切的动作都会显得多余。\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但是,市场是不确定的,通常我们做技术分析,是根据市场历史的市场行为去推测未来的市场行为,从而映射到价格之后形成的走势。但是,这些存在着变化的可能,或可预测或不可预测的变化。所以,即便我们想着竭力去表达趋势,也会存在这表达不周到的局面,这是市场的本质所决定的,因为不存在恒定的市场行为。所以,我们要承认趋势的表达可能有对有错这个客观事实。\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而且,表达趋势也存在着跷跷板效应。因为对于趋势而言,如果我们想表达得越精细,其表达准确的概率越低;想表达得越宽泛,可操作性也会越差,甚至最终达不到能够形成实战策略的目的。我们所选择的参考系,很多时候都存在着在这个里面的相对考虑。\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举个例子,就说均线,你如果用参数5,那么可能每一个涨涨跌跌都表达得很清楚,进场出场点位也非常精确,但是回头一看,却对趋势的表达没有什么帮助,因为多空转换太快。好,如果你用参数200,可能每一波趋势顺畅的时候表达是好了,但是拐头或者延迟性非常的强,那么怎么形成策略呢?\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上面的例子只是均线的问题,均线是一个很好的指标,至少我认为是技术分析者(无论你懂还是不懂)用得最好的指标,因为我发现但凡用均线,很多人都会自然而然的想到参数问题,但是到了其他的指标,也就拿着直接用了,根本不想着去调整参数。\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但无论如何,绝大多数技术分析者都在想去找到一套参考系,或者说策略,并根据此进行交易。但是这只是一种浅层的,为了完成交易行为所做的事情。我所希望大家做分析,无论是做交易的分析还是其他分析,用技术分析还是其他分析方法,首先要搞清楚目的问题。前次在知乎上面回答一个问题,我比较强调搞清楚技术分析的定义,引起了争议,认为不知道技术分析的定义不一定会影像技术分析行为的实施?真是这样吗?不见得。如果你做了五年交易,不知道技术分析的定义是什么,那么可能你这五年里面连自己做的分析实质上是在干什么都不清楚,如何保证这种交易方法的理性呢?甚至做到极致和玄学又有什么区别呢?\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通常在分析层面,我主张技术分析三步走,第一步,要知道什么是趋势,这是我们的分析研究对象;第二步,理解市场行为,即量价关系在市场上的体现和观察方法,因为这是市场里面最本质的关系,也是了解趋势最基础的东西;第三步,就是表达趋势,这决定了我们用以分析的方法,灵活度,以及后期可能形成的行为模式。做完了这三步,我们再来谈交易策略问题。或者说这是制定交易策略的分析基础。\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这一个大的部分,就是围绕表达趋势展开讲一些内容。\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u003E表达趋势
第二讲:参考系\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u003E参考系的时间问题\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当我们把交易当做一件长久的事情去做的话,不可能永远以感觉为参考,而是要有相对固定的参考模式,且在这个模式里面能够形成自己的策略,这样,参考的意义会更大。\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那么既然我们要找参考系,我们要解决三个问题:参考系的时间;参考系的参考形式;参考系的参考力度。\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所谓参考系的时间,通常是指两个方面:时间的表达方式,以及时间长度。\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其中,时间的表达方式是比较难以理解的。说的通俗一点,我们要决定我们的参考系是对行情的研判有一个持续的参考还是只是对关键时点进行参考。比如,如果我们画一条趋势线,如果不考虑趋势线斜率代表的多空态度的话,那么,回踩趋势线的那个时间点是最重要的时间点,但是由于不是每一刻都会产生回踩的行情,所以,这个时间点是断断续续的。就像有些交易者策略里面做回踩,且没有踩破之前就保持持仓,这其实就是一个典型的时点策略,因为无论行情怎么走,其都不用对行情整体进行研判和参考,对其有参考作用的就是价格接近趋势线的时间点。\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但是对于均线而言,如果能够用到,其可能更多的有一个持续性的参考,因为斜率的倾斜程度就能够代表一个对多空的表达态度。如果一个人的策略是需要做强度实时监测的,那么,其所观测的就必须涵盖全时间段,这个和观察时间点而言可能就会有很多的不同。\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很多交易者最终迷失在参考系中,有很大的程度就是对这一点难以加以区分。可能有的时候明明是一个参考时点的策略,却盘中觉得无聊观察了大量无关的参考信息导致自己把自己的策略搞乱了。或者明明一个需要监控实时数据做研判的策略,因为数据漏掉一段,而使得策略里面一些因素的重要性被颠倒,从而产生偏差。\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对于大多数策略而言,并不要求进行全盘的实时的监控,但也不会简单到只用观察某一些时间点,会有关键的时间点,也会有特别注意的段。做策略,我们首先要甚至并且理解这样的情形,这样非常有助于我们去理解策略汇总什么信息才是有效的。而这一个工作是绝大多数交易者都会忽略的。\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时间的长度决定了所错策略对应的时间和空间量级,这一点上,不同的人选择会非常不相同,有的人会根据1分钟K线做交易,有些人会根据日K线做交易,所选取的单位时间大相径庭,那么,盈利模式也会截然不同。对此,我们无法去评判哪种方式更好,但自身的参考系对此有一个比较模糊的标准,即单位时间所包含的信息量,要足够适当的描述趋势而不显得冗余。因为单位时间过短,可能并不能够对某些信息进行充分的表达,这直接会动摇参考基础,因为信息的偶然性过大。但单位时间选择的过长,造成的信息冗余会让有效信息被隐藏,所以也不见得是什么好事情。\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单位时间的长度所带来的问题,在比较简单的策略里面体现的并不明显,因为越简单的策略信息的包容度会越大,但是对付复杂的参考系而言,对于信息的合适表达要求就越高,因为单位时间的选取不当出现系统问题的概率也会大大增加。这个从日常策略的两方面可以体现出来,一个方面,越复杂的策略,其适用范围也就越窄,要么只能适应单一的品种,甚至只能适应单一的时间周期;另一个方面,若失效,就会非常失效甚至没有补救的余地,因为单位时间承载的信息量已经发生了变化。\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u003E参考形式和参考力度\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参考系对于策略的参考形式其实是多种多样的,有直观的,有非直观的;有持续的,有间断的;有复合的,有单一的。可以根据很多范围进行划分。参考力度的强弱,也会因此存在很大的区别。\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总体而言,参考形式和参考力度和时间一样,从来都没有一个标准答案,是根据个人对时间空间的理解,以及盈利理想环境体现出来的时间空间关系为主旨的。你的参考形式和参考力度,会影响能够盈利的时间和空间量级;能够盈利的时间和空间量级而言,也影响了你对参考系的选择,因为会有一些较好的选择方案。\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如果从形式进行方式的划分,可以有以下的方式:\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第一种就是划线。但是划线是不能够进行简单区分的。因为你可以画趋势线,也可以画管道线;可以根据不同的时间周期级别画趋势线,阻力线;可以画黄金分割,可以画斐波那契等等。每一种划线所对应的原理不相同,所以其对应的参考逻辑是不同的。有些策略里面,划线可以作为一种主要逻辑存在,如市面上很多做突破的策略;大多策略里面,划线会作为一种侧面的印证存在,如对形态的分析,重要点位的提示。通常来讲,划线是一种界定工具,用于对点位,对形态的参考研判。同时,每一种画线表达的内容不同,其复杂程度也是不一样的。另外,划线本身就带有很强的主观性,所以在划线的过程中,每个人对行情的认识不同,划线也会有所不同,这会导致参考系出现一些偏差,甚至谬误。往往,画线功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需要长期的经验积累。\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第二种就是技术指标。技术指标是按照一定的算法固定算出来的,有自身的表达方式和形式。这本身就是多种多样的。我们首先可以对技术指标分类,每个类别里面的参照也会迥然不同。比如均线指标和MACD都可以表达趋势,但是其表现形式和算法特征就完全不一样。如果根据表达区域的不同,我们还能够将其分为主图指标和附图指标,往往,主图指标和价格都有严格的对应关系,而附图指标大多不和价格有严格的对应关系,这些都有所不同。同时,技术指标不光有针对价格的,也就针对量的。所以,如果用技术指标构建参考系,选择的余地会很大,呈现出的特征也会多种多样。但往往,由于其算法固定,其中间便没有掺杂过多的人为主观因素,而是将更多的关注点放在了对技术指标的理解上,这一点上,和画线是截然不同的。\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当然,对于不同的参考系,还有很多其他的参考方法,这里仅说了一些主流的。\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对于大多数参考系而言,都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比如你如果用技术指标进行参照,那么绝大多数技术指标都是连续的,如果有趋势线,那么趋势线亦能够得到延续,且根据时间而言,对策略的强弱观察也会形成一个持续的过程。然而对于部分讲求布局或者突破的策略而言,在某些时候对于策略的观察并不一定都是持续的,其逻辑在于阶段性关键点位或段对行情的支撑阻力作用。\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表达力度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你选择出了用什么之后,基本这个也就确定了,一般来讲我们从两个层面考虑这个问题,第一个方面是时间的精确化,第二个方面是空间的精确化。\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时间的精确化,和昨天讲的时间的概念是重合的,不再累述。空间的精确化,就是你对其判断点位的精确程度。也正如前面所说,对精确度要求越高,准确度,或持仓机会必定会受影响。这是一个跷跷板,涉及到一个权衡的过程。\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往往,用单一指标或者比较简单的系统要求高精确度是很难达到的,所以,我们能够看到很多人用的参考系是一个系列问题,有两个指标,或者多个指标,对当前的市场行为进行一个综合的研判,而往往这样的系统误判程度也可能很高,因为整体而言,市场行为不会因为你的限制变得局促,但你的定义会变得局促,一旦市场行为和预测不一致,就会出现很多问题。但是精确度往往又是很多交易员非常追求的,这个仁者见仁吧。\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然而一旦对精度要求降下来,可能又会增加系统的随意性,导致一些无谓的牺牲,或者研判模糊的情况,这也是很多交易员不愿意看到的,所以,会出现一种情况:刚开始一些交易员用相对简单的系统,然后不满足于其对行情的表达,然后不断的加东西,最终出现新的问题。\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我的主张是什么呢?主张大家去思考我们需要一个什么样的参照系,只从功能的角度和表达趋势的角度去出发。什么样的参照系好?我的个人看法是:让信息尽可能少,但是尽可能用少的信息去解决趋势的表达问题。所以,在参照系的选择上,我不建议大家碰到问题就想着我要加什么去解决这个问题,在解决的过程当中,尽可能不要动原来的东西,并且置身于一个不确定性的环境中解决当下的问题。\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理论的东西先讲这么多,后面会先讲解一些表达方法,然后在继续深入的讲理论问题。\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r\u003E\u003Cb\u003E表达趋势
第三讲:表达趋势的工具之技术指标\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我想每次讲到技术指标的时候,大多数人至少是非常感兴趣的,因为相当一部分交易者在市场上耐以生存的法门还是技术指标,这是一件可以庆幸的事情也是一件可悲的事情。庆幸在至少有一些能够参考的标准,可悲在其实没有从本质上去加以理解。盖其原因,也简单,技术指标表面上非常容易入手,可以马上拿起来就用,但多少有些急功近利的因素在里面。\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首先我觉得大家要认清楚一件事情,不要去神化技术分析,进而不要去神化技术指标,因为这就是一些分析工具而已,我们要借此进行分析,从而描述趋势,既然是描述,就要承认对与不对的时候,如果接受不了这一点,而是想着无限的对指标的指向进行优化从而战胜市场立于不败之地,我觉得技术分析大家还是慎用,个人认为办不到。\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首先你要明白一点,技术指标不是凭空来的,都有一套算法,算法的背后都有相应的逻辑,所以引用技术指标,你至少要有三点认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第一点:技术指标的数据引用的是历史数据,所以,无论其算法如何,是基于历史数据对于未来行情的预测。那么,如果预测的准,是时点上未来的行情基于历史数据呈现出了一定的规律,或者说基于历史数据的规律没有改变。或者反其道而行之,基于历史数据的规律绷到了临界点,不能维持,然后发生了质变。除此之外,如果发生突然的性质改变,基于历史行情是做不到充分预测的。由于行情是不可预测的,是否会发生此类改变,什么时候会发生此类改变,我们无法给出确切的结论。\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第二点:技术指标引用的是数据,但是算法各不相同,其算法蕴含了对数据理解的基本逻辑在里面。这些逻辑有些是大同小异的,但是有些差别就会非常的大。理解技术指标的逻辑,是运用好技术指标的基础,这能够让我们深入的了解发生什么样的数据变化对应着什么样的指标变化结果,从而对行情下什么样的结论,这个结论是关于对趋势的描述的。对于算法的了解,可以让你从不同的角度看待技术指标:如果你不了解算法,你可能可以用固定的几种用法,但是对于指标的后期变换存在着大量的未知;了解算法,你不但可以熟知用法,还可以了解算法背后的指标所存在的变数,从而形成对指标的预见,这一点是技术分析里面难能可贵的。\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第三点:技术指标除了对数据的表达和算法之外,参数也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绝大多数交易者容易忽略的问题。参数对应的概念是范围。这个范围,随着技术指标的不同,可以是选取历史数据的范围,可以是时间范围,可以是空间范围,可以是算法的强度范围等等,但总体来讲,脱离不了范围这个概念。我们不是系统给我一个什么参数就用一个什么参数,而是要结合算法去思考这个范围给到多少合适。比如均线的历史数据取多少合适?布林带的带宽取多大合适?KDJ各个线的灵敏度取多少合适?这个里面,不但有各种算法后面的统计学渊源,还包含着个人对行情的理解。\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我一直强调,认识清楚这三点,是用好技术指标的基本条件。当然,不清楚这三点并不代表技术分析你不能用,只是可能用得不那么通透,还会出现很多疑惑或者交易上问题或者减弱交易信心。虽然不同的技术指标,也许分类都不同,但我觉得这三点都是异曲同工的。\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下面这段话没有恶心任何人的意思,但是希望大家真的做一下这个思考:\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我认为现在市场是浮躁的,作为交易的人而言,会非常浮躁的想用一些奇技淫巧不做更多的努力就达到一夜暴富的目的,并且以研究此法为乐。这种思想,让一个分析类的产业得到了催生,随便秀一下分析的神迹,就能够让你深信不疑,这一方面折服了很多人,一方面也养活了很多人。但是你回头想想,真正做交易的人,股票我没有权力说,不了解,期货这块,平均散户的存货时限也就在三个月到六个月,进来九成以上的人是横着出去,为什么?\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这个行业里面,一夜暴富的例子的确有,但是一将功成,万里枯骨,所以,不要只看到光鲜的,也要看到残酷的。我碰到过很多面试者,我常常会问一个问题:你的交易经验就这么几年,对分析技巧理解深度就这么多,也没有部分人那么努力,那么在一个如此残酷的市场里面,为什么活下来的是你而不是别人?我希望大家也思考一下这个问题。\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所以我非常不理解一点:为什么这么多人会对前面的趋势,量价关系的基础部分的描写这么的不感兴趣?正如开头所说,这是一件可以庆幸的事情也是一件可悲的事情。但如果前面的内容不想办法搞懂后面的内容能否搞懂,我不清楚。\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话有些多了。后面会先以均线举例,在选一些都不熟悉的技术指标举例,去讲解技术指标的研究方法。\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u003E均线\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对于均线而言,这个公众号里面讲得并不少,一方面大家用的多也问的多,另一方面均线是比较基础的技术指标,对均线的应用,对其他技术指标的应用也有借鉴意义。约翰墨菲形容移动平均线是带有滞后特点的平滑工具。认为移动平均线实质上是一种最总趋势的工具,其具备灵活性和广泛的适用度,构造方法简便,同时,成绩易于定量检验,所以,构成了绝大部分自动顺应趋势系统的运作基础。\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然而前面前面对于均线也有比较系统的讲解,但是并不是站在这些系列文章的角度。所以,这一次讲解,会以整理前面的内容为主,并加入一些新的东西。很多技术分析比较统一的见解,也会就着均线讲出来。\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首先,对于均线而言,算法上大家没有太多的疑问,就是若干根K线收盘价的移动平均值,新的K线出来,那么抹掉最末的一个数据,再取新的一个数据,形成新的参数。\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然后,我前面多次讲过,均线的参数,可能是交易者调得最勤的参数,对于别的技术指标的参数,大多数交易者是基本不碰的,但是对于均线的参数的调整却非常热衷。均线的参数,大致呈现如下特征:如果取值越小,则和价格贴合的越紧密,对当前最新价格的走势体现的就越贴切,如果取值越大,则会越出于对于一段较长数据的综合方向的表达,对当前价格的表达意义就会越小。在表达方面,参数过大或者过小都会有问题,我们必须在价格贴合和方向表达上做综合的考虑。\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说到算法和参数,我们就要注意两个概念,一个是自适应的概念,一个是参数的概念。\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绝大多数趋势类的技术指标对行情都是自适应的,也就是说能够自动的顺应趋势。更加通俗一点,就是趋势向多的时候指标能够向多,趋势向空的时候指标也能够向空。自动顺应趋势,就是不依靠任何人为判断的情况下,该指标能够对多空倾向做自动的表达。如果说得更细一点,“识别旧的趋势已经终结或反转、新趋势正在萌生的关键契机”;体现趋势目前所处的阶段以及后期可能发展的阶段。\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那么,这些自适应的向多和向空如何表达呢?\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技术指标的表现形式有多种多样的一面,也有十分有限的一面。表达上,一方面通过技术指标本身的特征,另一方面通过技术指标和当前行情信息的关系,行情信息是指价格,成交量,持仓等等。均线的算法显示其反应的是纯价格因素层面上的变化,所以,这里指的是和价格的关系。对于均线而言,两个比较核心的表达方式一个是当前的点位,这能够直接决定以均线为中心所表达出来的支撑和压力位,一个是斜率,斜率能够表达出当前均线的态度是只是向多还是向空,甚至斜率的大小能够一定程度上表现出支持的强烈程度。\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对于均线和价格的关系,最直观的是位置关系。价格在均线上面,价格在均线下面,比较重要的在于临界点上,临界点决定了价格是否会突破均线,变化一种位置状态。同时,价格和均线还有一定的联动关系,因为均线的数值,会有倾向于向价格相对位置方向变化的特征,这也就是常说的均线支撑价格,但价格带动均线,这也是为什么均线能够自动顺应趋势。\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对于参数而言,我们可以先将其归结为表达特征的问题。前面说的均线支撑价格,价格带动均线是一个比较根本的特征。还有一个比较根本的特征就是,均线的重点在于表达趋势,而不在于预测趋势。“正统的图表分析从不企图领先于市场。移动平均线也不例外,它也不超前于市场行为,它追随着市场。仅当事实发生之后,它才能告诉我们,新的趋势已经启动了”。所以,作为均线而言,我们不是要去发现趋势的一个启动点,而是用均线去研判趋势的形成。所以,前面很多人说均线不够灵敏,我认为这并不是均线的问题,而是自身逻辑的问题,均线的运用本身就意味着部分点位的失去,我们在运用均线的过程当中,应该始终明白这一点,而不是通过一些技巧尝试去改变这一点。\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那么,你如何看待灵敏?对于大多数技术指标,参数就相当于调整灵敏性的一个阀门,只不过对于有些技术指标而言,有多方面参数,对于有些指标,只有单方面参数。\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对于参数这块,约翰墨菲的书里面其实已经讲得非常到位:“通常,当价格处于横向延伸的区间中时,短期移动平均线的效果较佳。因为在这类环境下,价格基本上无趋势可循,短期的较敏感的平均线能捕捉更多的短线价格波动.然而,一旦价格趋势形成了——无论是上升还是下降——长期移动平均线就更为有力了。较不敏感的移动平均线(例如40天的)在跟踪趋势时,距离价格较远(因为它具有更长的时间滞后),这样,就不会在市场出现临时性调整的时候产生错误信号,从而,我们可以更长久地利用主要趋势。”\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所以,灵敏度是一个双刃剑,在不同的环境中,其适用度也不相同,那么,我们通过参数的选择有两个方向:自适应参数系统,也就是提前对行情做出合理的研判;量定自己要的盈利特征,这种情况下,我们会因为抓住一种行情特征的赢利点而错失其他的,核心点就在于赢利点的抓取能否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且对赢利点有足够的彰显。\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技术指标的滞后性和有效性其实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一种一体化的东西。\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首先,前面介绍了技术指标是怎么来的,相信很多人对于技术指标的滞后性都有了一个认识。所以,我认为大家不要把经历花在想办法尽力消除技术分析的滞后性上,因为单纯的减少参数,只会让技术指标向着失效的方向越走越远。\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可能有人会问,为什么有些钝化指标没有太多的滞后性。其实这是由算法本身决定的,这些算法统计的类似波动率,会让指标在产生相同方向的过程中显示得越来越不那么明显,而对反方向的运行有着非常灵敏的识别效应。但是这只是在反向成立的情况下,倘若不成立,会出现一个较小的回调方向继续的情况,这种情况的误判率同样很高。虽然不同类型指标的钝化可以一定程度解决问题,但这不是靠指标本身完成的。\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要说清楚滞后性问题,我们首先要想通一点,滞后性问题,对于技术分析来讲并不是完全的坏处。\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首先,你要知道完全没有滞后性的指标其实失去了对趋势连续表达的意义。\u003C\u002Fp\u003E\u003Cfigure\u003E\u003Cnoscript\u003E\u003Cimg src=\&https:\u002F\\u002Fv2-7141ecc5f19cf80ab2f6dfbb824b53f3_b.jpg\& data-rawwidth=\&908\& data-rawheight=\&45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08\& data-original=\&https:\u002F\\u002Fv2-7141ecc5f19cf80ab2f6dfbb824b53f3_r.jpg\&\u003E\u003C\u002Fnoscript\u003E\u003Cimg src=\&data:image\u002Fsvg+utf8,&svg%20xmlns='http:\u002F\u002Fwww.w3.org\u002FFsvg'%20width='908'%20height='458'&&\u002Fsvg&\& data-rawwidth=\&908\& data-rawheight=\&45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lazy\& width=\&908\& data-original=\&https:\u002F\\u002Fv2-7141ecc5f19cf80ab2f6dfbb824b53f3_r.jpg\& data-actualsrc=\&https:\u002F\\u002Fv2-7141ecc5f19cf80ab2f6dfbb824b53f3_b.jpg\&\u003E\u003C\u002Ffigure\u003E\u003Cp\u003E如图所示,白色的是20日均线,黄色的是60日均线,紫色的是120均线,绿色的是200日均线,这些都是大家常用的均线。\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你们可以看到,里面20日均线当然是最灵敏的,但是你们看图中的圆圈部分,只要行情有一些不大的风吹草动,其可能就会出现假突破晃你一下,然后继续朝着原方向运行。但是,对于60日均线而言,其虽然滞后性很强,但是其对于会挑时候的支撑效应明显好很多,出现这类误判的频率也少很多。\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所以,我们看技术指标,不能够只看指标的滞后性,而是要思考另一个问题,即便滞后性没有了,这个指标对你交易的操作上有没有什么意义。因为我说过,其实交易是一个持仓过程,从进场到出场,不是说让你取得一个绝佳的进场点位就完了,而要对趋势在整个持仓过程当中有一个良好的表达。\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出现这个问题,是因为市场行情极具不确定性的特征,虽然我们很想能够将行情的每一个波动都预测准确,但这事实上是不切实际的。那么不确定的行情里面有什么是确定的呢?事实上,一个技术分析的滞后性越强,往往其包含的历史数据就越多,那么,其延伸方向被改变的可能性就越小,如果这个指标还有效,那么就对整个分析有着巨大的帮助作用。\u003C\u002Fp\u003E\u003Cfigure\u003E\u003Cnoscript\u003E\u003Cimg src=\&https:\u002F\\u002Fv2-988d7f9bbaf64d61f67947_b.jpg\& data-rawwidth=\&858\& data-rawheight=\&47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58\& data-original=\&https:\u002F\\u002Fv2-988d7f9bbaf64d61f67947_r.jpg\&\u003E\u003C\u002Fnoscript\u003E\u003Cimg src=\&data:image\u002Fsvg+utf8,&svg%20xmlns='http:\u002F\u002Fwww.w3.org\u002FFsvg'%20width='858'%20height='471'&&\u002Fsvg&\& data-rawwidth=\&858\& data-rawheight=\&47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lazy\& width=\&858\& data-original=\&https:\u002F\\u002Fv2-988d7f9bbaf64d61f67947_r.jpg\& data-actualsrc=\&https:\u002F\\u002Fv2-988d7f9bbaf64d61f67947_b.jpg\&\u003E\u003C\u002Ffigure\u003E\u003Cp\u003E还是刚才那个图,白色的是20日均线,黄色的是60日均线,紫色的是120均线,绿色的是200日均线,而图中四根垂直的白线,分别代表了这四根K线的数据有效范围。\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从上面的图中,我想大家能够非常直观的感受到数据向前推进对于行情的影响。比如说20日均线虽然现在斜率向下,但是还不够明显,但是行情如果坚持三根K线只要不快速上涨,这三根K线一过,其对应的数据有效范围就走过了最末端的三根较大的阳线,那么,此时数据呈现的向下趋势就更加明显,斜率就会更加陡的向下延伸。此时,如果20日均线是有效的,那么其就能够带着行情进行更快速度的一个下跌。但是,同样,因为其数据本身较少,一旦行情有一个你想的风吹草动,可能让这条均线的有效性受到巨大的考验,这是其灵活性带来的一个弊端,且这种风吹草动,随着后面数据一个个被删除,新的数据一个个的加入,会让均线变得马上就不明了,甚至失去了研判的作用。\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这种难处,体现在其支撑或者压力的不扎实上,这种扎实,一方面体现在其很容易被击穿,另一方面体现在其本身就可能发生很多难以预测的变化,所以可能久而久之很难让人放心使用。\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那我们再看看60日均线(黄线),虽然其比20日均线有着铭心的滞后性的效果,甚至从途中暂时的行情的数据有效期之内,其才能够加速斜率向下,但是,我们看到,其对于这段行情多空的分界确是更加有用的,至少从均线向上的斜率被突破之后,行情亦开始向下,所以就趋势的研判角度而言,其比20日均线要有效得多。\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同时,由于60日均线里面就包含了60个数据,所以数据的更替对其本身的斜率的影响是比较小的,其影响的,可能是斜率随着每个数据变化的细微变化,但对于多空转换的影响要比20日线小很多。甚至我们可以推测如果行情不发生特别重大变化的情况下,其未来的几个数据更新后大概会走成一种什么样的形状,走到一个什么样的位置。可能有人会说,均线离价格如果太远,这个根本就没有意义。其实不然。均线离价格的距离是一码事儿,均线的有效性是另一码事儿。如果这条均线就是有效的,那么其斜率的变化,对价格的支撑和压力等等便都有效,那么其对趋势的研判意义当然就是重大的。\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所以,即便行情极具不确定性,但是这些指标的走势却因为滞后性而带来了一定的确定性,这一点我们是完全可以利用的。同时,明白了这一点,我想大家也就能够意识到调整技术指标参数的重要性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前面讲的,其实是应用均线的基础,因为对前面讲的东西若还有疑虑,你想要放心用均线几乎就不可能,甚至你想要用一个技术指标就不是很可能,因为你不信任,你有疑虑。\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那么,接下来,我们看看均线对于分析来讲的一般用法和意义。\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首先,均线是一个比较直观的指标,因为其就是主图指标,这样,我们能够非常清楚的看到其和价格之间的关系。所以,往往看均线,我们看两个方面,第一个,就是均线本身的意义,第二个,就是均线和价格的相对意义。而均线和价格本身就是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的,可以做综合的分析。\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那么,就均线本身而言,具备哪些意义呢?\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一个方面是斜率。均线的斜率自适应行情,形成对行情的方向判断。比如均线的斜率为正,那么在延续性的角度,这条均线判定行情的趋势整体还是向多的,斜率为负,则是向空的。所以,第一个比较重要的判定,是根据斜率研判趋势方向。对于这一点而言,如果参数越小,变动就会非常频繁,导致可能在某段时间内方向体现出较多不可确定的一面。如果参数较大,则更加平滑,同样,可能某些人会认为滞后性比较严重。对于趋势的判定上,灵活性和滞后性是不可调和的,那么,我们需要根据需要去做一个综合的考量,具体要看交易逻辑和自身的交易风格。\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另一个方面,是均线的数值。我们首先要明白的是,数值的变化考察的是和价格的关系。一般来讲,分为价格在均线之上,界定期,和价格在均线之下。一般均线斜率为正,价格在均线之上,我们往往认为上升趋势是成立且正在延续的。同样,斜率为负,价格在均线之下,我们往往认为下跌趋势的成立和延续性。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上涨过程中,并不是价格突破到均线之下,就能够判断趋势就向下,因为均线的拐头自价格突破均线向下之后,有一个价格带动斜率由正转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之中,我们往往只能认为上升趋势受到了威胁,但斜率还没有拐过来之前,往往不会认为下跌趋势已经形成,此时,价格可能经过一个过程让行情反转,亦可能被重新拉回均线上方延续前面上涨的趋势。但是无论如何,这种向下突破一旦确认,我们就可以判定价格的上涨趋势受到为威胁,从而离场。或者通过带动均线拐头,认定趋势转变在离场。这是两种不同的处理方式,一种是不承担混沌状态的风险,所以不等完全确认即离场,一种是等完全确认即离场。在实际交流过程当中,我发现很多人对这一点的认识是非常模糊的,所以在用均线研判的过程当中逻辑和实际操作都出了问题。\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均线应用所出的问题,往往是出于斜率和均线相对价格位置关系运用的混淆。往往,斜率用来辨别方向,均线与价格的相对关系对可持续性进行研判。\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那么我们就要来说说很多人用到的回踩入场。\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其实上面的价格和均线的相对关系界定,只是一个可持续性的界定。这个里面也是有双刃剑存在的。举个例子,如果斜率向上,价格在均线上方的情况下,价格离均线越远,均线潜在的向上空间也就越大,但是这个时候若以均线作为持续性的裁决,所拥有的潜在回撤空间也就越大。如果这个时候价格刚刚踩到均线,这个时候,价格拥有的回踩空间也就越小,但是对均线斜率的带动作用也就越小了。在持续性的状态下允许回踩的空间我们可以理解为潜在的建仓成本,回踩均线只是在这种状态下做到了建仓成本的最小化而已,但是此时对均线斜率延续的可持续性的威胁也是最大化的。所以,运用均线的入场会产生两种逻辑。第一种,以回踩入场;另一种,以均线的斜率辨明方向,均线的数值作为可持续性的裁决,在范围以内用其他方式寻找支撑或者压力位入场。这是两种不同的逻辑,对应的出场方式也是不同的。\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回踩的情况下,既然已经做到了成本的最小化,那么,可持续性的考量就成了点位好坏的很关键的因素,如果前面的均线数值有效范围内趋势就比较明显,那么均线的斜率就很明显,这种均线的斜率具备可持续性,那么如果有效,其对价格支撑就产生了正向作用;如果前面范围内趋势比较不明显,那么对应的均线可能走平,这种支撑就可能成为了一种平行的支撑,稍有不慎,斜率反转,所以,如果要继续延续,价格必须主动拉均线,其会因为均线不具备持续性的斜率而更加的存在变数。\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均线的可持续性,本身就具备一定的预判功能,我们能够预判到接下来的及根均线的一个大体走势(当然。也是在行情变动不大的基础上),从而,可以判断均线此时对价格有没有推动作用。这一点判断有些微观,但是逻辑上非常正常,因为我们既然用一根均线,那么我们默认的就是这根均线有效,既然均线有效,如果均线对价格有推动作用均线就会推动价格往有利的方向去运动。反之,如果均线开始慢慢走平,均线对价格的推动作用会越来越小,此时,如果要均线趋势能够延续,价格必须主动去拉动均线往有利的方向走。但是价格在这里为什么要拉动均线?无非是碰到了难以逆向逾越的支撑和压力。那么这个时候应该如何侧重判断呢?这才是问题的核心。\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另一点我们要明白的是,均线和价格的绝对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并不能决定绝对的多空,因为既然用均线来研判多空,往往我们看的就是均线的斜率,但即便有的时候价格在均线下方,均线可能并不会马上斜率向下。这种情况,只能说均线对于价格并不能形成有效的支撑或压力,如果价格又回来了,这是均线的有效性问题,不回来,均线便有一个转换的过程。\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当然,我们既然用一条均线,前提就是承认这条均线是有效的,所以,往往对于误判来讲,我们叫误判,不叫均线失效。市面上很多分析师用一条均线分析行情,最后说一句均线失效,这是逻辑错误,因为均线有效是前提,在操作上就只存在误判,那么交易上有应对误判的措施就好,误判也会存在误判,这是市场的不确定性决定的。\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因此,和很多人的交流当中,往往碰到一些人,用了一条均线,然后问我这条均线有没有效,这是交易当中比较低级的逻辑错误。你既然都不知道这条均线有没有效,你用这条均线做什么?一你不敢以此为据研判行情,二不能给你信心果断下单,没有意义。当然,这个问题不光在均线上有,其他技术指标的应用上这个问题更加的突出。\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所以如果你要做均线,你首先要明白一点,无论如何,你选取的均线在你的盈利逻辑上有效是最根本的要求,不是说每一次回踩都能够踩到位就是有效,因为即使踩不到位,也会有其他的进场方法,但是,其能够盈利的单子的特征是否和你的交易习惯和风格相符合其实在很大程度上也左右了策略的执行力,因此,其研判标准不仅仅是对行情有效,也要对你有效。\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约翰墨菲的期货市场技术分析对两根均线,多根均线的应用都进行了比较详细的描述,对于双均线,讲了两种非常具体的用法,一种是双均线交叉法,第二种是把两条均线的中间区域当成中性区。\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多条均线的运用,本质上只是将均线和价格的关系复杂化了,相当于把每条均线和价格的关系进行了复合,形成了多重研判。而且往往,较短期的均线去研判临近的一些东西,较长期的均线去研判较大体的东西。功能会有所区别,但都用的是均线的本质。\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那么,我们在用的时候首先要保证没根均线对于行情特征来讲都是有效的,如果找不到两条有效的均线,情愿用一条均线,也不至于取用无效的东西。很多时候,会出现一条均线有效,另一条均线无效的情况,而让我们找不到原因,这种现象从公众号的提问来看,是层出不穷的。\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另外一点,均线的参数要比较分明,比如你用两条均线,一条20日均线,一条30日均线,成立一个双均线系统,那么你就要慎重,因为参数比较近,可能对于某些行情的表达大体是一致的,而产生的细微的偏差又不好做处理,从而引发一些不必要的麻烦。\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这个基础上,我们再去讨论两条均线怎么用。\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接下来的一个问题,如果两条均线斜率都向上,价格在两条均线的上方,那么,在这种情况下,行情无疑是偏多的,问题就是,如果短期均线被突破了,价格到了两条均线中间,这个时候,短期均线的斜率势必会慢慢改变,而长期均线斜率会受到影响,但是不会影响到斜率的方向,此时,如果说两条均线都有效,那么怎么界定这种情况?这是很多人都碰到了的一个问题。\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其实关于这个问题,没有一个确定的答案,就像经常很多人评论区里面给我留言,我都说要看逻辑一样。\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首先,这两条均线既然都有效,你怎么留这样的单子,取决于你的进场逻辑。比如,你是依托短期均线进的,这个时候,你用到的是短期均线的有效性和其他的一些东西,那么,短期均线的有效性是你首先要考虑的。如果短期均线破了,那么你进场依托的逻辑就没有了,此时自然首先考虑的就是出场。短期均线破了想着有长期均线,但事实上可能你的进场和长期均线没有什么关系,这就没有逻辑上的连贯性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这也同样说明,一个双均线系统里面,有的时候我们可以只用一条均线,这本身没有太大的问题。但这并不是一个好现象,因为有另外一个问题:既然我只用到了一条均线,那么,我要两条均线干什么呢?有一条均线会成为摆设。所以每个投资者都要思考,思考两条均线对于自己的意义。\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关于双均线,很多人都喜欢做金叉死叉,\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我在这里问一个问题,金叉和金叉之间,会不会有区别?\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很多人可能觉得很怪,金叉就是金叉,插过去就形成了,会有什么区别。我这里想说的是,短期均线穿越长期均线向上的方式其实是不太相同的,有的时候,短期均线穿越长期均线向上的时候,长期均线的斜率为负,而有的时候,长期均线的斜率是为正的。或者换个说法:短期均线穿越斜率为负的长期均线,和短期均线穿越斜率为正的长期均线。\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我们先看短期均线穿越斜率为正的长期均线:那么在穿越之前,长期均线的斜率本身就是正的,短期均线要穿越长期均线,其也要经过一个斜率从负往正拐头的过程,这个时候,价格在两条均线的上方,两条均线斜率为正的情况在金叉之前就形成了。什么时候能够发生这种情况?也就是大的趋势仍然为正,而短期内行情受到回调波折的时候,此时长期均线斜率可能始终都没有改变过方向,或者在波波折折中经历了一个由负向正的过程,也就是说大的环境里面多头仍然在持续或者经历了一个行程的过程,但是小的环境里面还有一些波折。所以在这种阶段,大的环境本来就向多,而小的环境在短期内也向多,并且带着长期均线有一个加速的过程。那么,如果要参考这种金叉,你就要考虑核心点是长期均线被进一步验证有效,还是逻辑放在趋势被进一步确认且加速上,这直接决定了你后期是参考长期均线抓更大量级的趋势,还是在趋势被加速结束就出场。\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短期均线穿越斜率为负的长期均线中,首先,这个时候较长的均线预示行情还是偏空的。但是短期有拐多的迹象,那么这个时候存在两种可能,第一种可能是这种拐多是短期行为,阻止不了长期走势;第二种情况这可能会是行情翻多的一个点,短期均线能够带着长期均线一点点走正。无论如何,这个叉在这里可以看做是一个判别或者一个信号,当然,这个信号是有待验证的。验证的过程,就是长期均线斜率由负变正的过程。所以,长期均线斜率的改变能够看做是一个验证的过程,而短期均线和价格的位置则可以用来判定这种验证是否还有必要继续进行。那么,在长期均线没有拐过头之前,很难说这个金叉是有效的,此时,如果价格突破了短期均线,可以说已经没有理由再支持多单的继续持有。但是,如果此时长期均线拐过来了,就会存在两种逻辑,一种是看短期均线,此时只是将进场当做一个更强的信号支持做多而已;另一种是看长期均线,此时则是认定被扭转过来的趋势是有效的,而短期均线,则变成了一个参考指标。\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约翰墨菲的期货市场技术分析所述的两条移动平均线使用的第二种方法是把两条均线中间的区域看做是中性区。这里面暗合了一些回踩的概念,因为在回踩的概念当中,大多数人会选择踩破一条均线就出场,如果采用短期均线而言,这就正好进入了中性区间。但是其入场讲求的不是回踩,而是越过中性区间即可。\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我这里要强调的是,就和思考金叉死叉一样,中性区间能不能被分类?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要了解这个问题,我们就必须界定中性区外一些要亟待被界定的区间。\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比如在中性区之外,以往我们是有向多或者向空的界定的,但是在有一些时候,即便不在中性区间当中,也会出现单条趋势线可能和方向界定有冲突的情况。\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比如处在一个多头区间当中,由于前期行情急剧向上拉,导致价格偏离均线很多,然后产生较为剧烈的回调,此时,可能出现价格仍然在均线上方,但是均线斜率却拐头向下的情况。斜率向下,已经说明趋势受到了威胁,但是还在多头区间当中,怎么去界定这种情况?\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首先我们考虑到的是这种情况下的界定价值,因为,这种情况持续的时间不会太长,要么价格继续在均线之上,拐头的斜率会慢慢变平或者重新向上,或者价格会往下,回到均线之内,那么,向下的斜率的均线会把价格包住,价格开始往空的方向运行。\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对于这种现象,我觉得大家在做单的时候是需要界定的,我想,很多人觉得利用均线做单觉得浮盈过大,就是碰到了这样一种特质的状况,只是很多人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罢了。那么对于这种特定的情况,你可以设置浮盈保护,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出现大幅度修正的概率会增大。而如果出现大幅度修正,均线和价格之间,可能会处于一种斜率和均线关系打架的混沌状态,解决这个状态需要用时间换取界定的确定性否则可能出现无意义的界定。\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这层关系说完了,就来关注一下两条均线里面的区间。首先,这个区间是否界定为有效区间会有很多的争议,毕竟,价格处在一条均线上方,另一条均线下方,至少对于一条均线的斜率界定和位置界定都还是有效的,所以,并不存在绝对失效的情况,只是在基于两条均线都有效的形势下,少了一条均线的支持,线的趋势性会减弱一些。但是我要强调的是,这决定于你看待两条均线的逻辑,两条均线虽然能够互相呼应,但是也可以当做独立的均线来看,这是交易逻辑的问题,不意味着你这么看对,那么看就错的问题。\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所以,不必要在这个问题上做过多的纠缠,我们来看的是以下几种情况,因为在这几种情况下,你需要有一些界定:\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第一种,比如此时短期均线和长期均线的斜率都为正,价格也在均线上方,突然价格直接击穿其中一条均线,并且像另一条均线逼近的情形。这个时候会出现一个比较怪异的组合:价格可能回到了两条均线中间,甚至对于参数很小的均线系统已经回到了均线以下,但是此时由于前期比较顺势,均线并不能够立马拐头,且均线的斜率仍然向上。此时,会出现位置和斜率关系不一致的情况,而这种情况,是由于极端情况造成的。为了面对这种情况,你需要做以下几个界定:第一,你的容忍度,若已经到达了这样的容忍度,那么是风控需要你出场的时间段,这个就和均线无关了,这是自己需要设置的。第二,这种错位其实也是一种混沌状态,这种状态有两种意味:第一种,价格短期超过范围的下打,这种下打完成之后会出现立刻的修正;第二种,价格的下打是得不到修正的。对于这种情况,投资者也需要做一个时间界定,以保证处置的合理性。即在容忍范围之内,贵极端波动以回归的时间。这种情况下,若一段时间不会回归,均线就会反映出来,但是短期之内回归,均线也会安然无恙。这是我们在交易的过程中需要考虑的问题。\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第二种,就是价格在两条均线之间的一些具体表现。还记得前面讲金叉与金叉之间的区别吗?这里所出的行情,其实就是形成金叉或死叉的前期行情,和金叉或者死叉形成的形态是息息相关的,这里的价格描述和关系描述,在那里都描述过了,所以不再累述。我只是提醒大家一下这个连贯性,并且告诉大家约翰墨菲说的两条均线的用法事实上是有联系的,且切换上对应着时间和空间的关系,且在界定上是随着交易方法做决定的,因为入场方法可能比较明晰,但是对于出场其实有比字面上更深层次的说法。\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第三种,是不是所有的价格回到两条均线之中就意味着转向?这一点事实上也并不能确定,如果行情顺应短期均线走,当然会形成这么样一个结果,但是,如果价格又继续往上,此时,均线上可能形成又一种形态:短期均线回踩长期均线。这种形态下,长期均线的斜率是一直往上的,但是短期均线会有一个往下拐头再拐回来的过程,这种情况下,有的时候会先穿越长期均线再往上,有的时候会正好踩到长期均线就拐头,有的时候没有踩到长期均线就拐头了。对于第一种情况,是一种回踩过度的情况,有的人会将其无当做死叉,这和死叉的区别和比较有效的研判方式在于,死叉的价格应该在死叉之下,而回踩大多的价格会在交叉的时候在叉的上面,这种情况就非常容易出现回踩过度的情况。而至于后两种情况,价格应在重新回到均线上面了,第二种情况完全可以当做做多信号使用,第三种情况按照逻辑也成,但并不是很多人会用,我的建议是将其至少作为一个趋势增强的指标存在,而这个关键节点就是短期均线的趋势从乡下到走平的这个时点。\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前面关于均线的内容,讲得差不多了,可能有些人会质疑还有多股均线的用法,第一我觉得没有必要讲多,因为两条均线能够用好,对均线的界定什么也就清楚了,如果你需要更多的均线,你完全可以自己去探索研究;第二我觉得过多的K线反而给了你一些东西不成立之后另外的依赖性,分析上当然能帮助你事后找到更多的理论依据,因为无论行情多么凌厉,总有一条均线会成立,但是这样是不是对交易有太多帮助我持怀疑态度。所以,对均线的介绍就到此。\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现在想写的是关于界定问题的认识,当然,这部分内容并不是只为均线写的,因为无论你用什么分析方法,到最后都会设定一个界定的问题,这样才能够把分析和实际操作联系起来。\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如果接触过很多分析师的盘前分析,大家可能会对界定问题体会更加深刻。比如一个分析师告诉你,今天某个品种,看这个指标,回踩就做多,突破一个什么指标就继续持有,如果在这个指标被阻断了就出场。如果回踩被踩破了就先不要做。你事后一看,这样的分析总是对的,于是觉得这个人很神奇。\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其实,这是一个时间观点,因为你在事后看,这种说法只是给出了每种情况的可能性而已,但是在盘面还在走的时候,在某些需要你做研判的时间点的时候,你不知道后面会怎么走,所以,你虽然得到了如此完全的分析,在操作当时还是要研判这种行为的可能性。\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比如一个交易者用20日均线。制定了一个这样的策略:在20日均线斜率向上的时候,价格回踩20日均线做多,如果踩破就考虑不做,3800是有压力的,如果突破了3800就继续持有,突破不了就止损。这只是把上面的例子更加形象化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这样一来,这个交易者可能在价格回踩到20日均线附近就进场了,因为回踩了嘛,然后价格向上还好,开始继续向下,回踩被突破了,开始后悔,明明是踩破啊,为什么我会判断回踩呢?然后出场了。刚一出场,价格又回到均线上面了,然后就去想,原来是假突破啊,我还是应该进场啊。久而久之,碰到的这样的情况多了,意识到了自己需要一个界定方法,然后可能觉得戒定下来还会出错,就试图找到更加好的界定方法。这个公众号开了以来,问界定问题的人不在少数。\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那这个界定是怎么回事儿呢?\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我们先做一个假设:假设我们在一个完全随机的市场里面,在随便一个点位要决定是否进多单,进场之后按照随机决定这个进场点是有效的,那么会出现什么情况呢?\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假设我在一个特定的点位可能做多,这个可能,也就是说你有可能做,有可能不做,你做的概率是二分之一,不做的概率是二分之一;你如果做了,做对的概率是二分之一,做错的概率是二分之一;如果你作对了,被界定晃出来的概率是二分之一,留下的概率也是二分之一。我们同样可以用此思考不做而错过行情的概率。如果这样分下去,你可能会绝望的,因为你发现钱太难赚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但是事实上,我们用一个技术指标做交易,前面说过,是假设这个技术指标是有效的,而这个有效,并不是把把有效,而是占有一个较大概率的有效。用一个有效的指标,首先能够提升上述的概率。\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但也正是因为只有大概率有效,所以,很多投资者在心底里不愿意再在界定问题上有任何损失。你要想清楚一个问题,如果站在市场不确定的大前提下,这样的界定方法是没有的。因为界定问题,你可能拿住一个正确的单子,错过一个正确的单子;也可能拿出一个错误的单子,抛弃一个错误的单子。你每做一个决定,在交易上,都可能是对的,或者是错的。\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那么有人会问,那么我做界定的意义是什么呢?\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第一、界定也分为有逻辑的和没有逻辑的,让自己的界定符合行情的规律,并且不违背自己的策略逻辑,这件事情是可以思考和做的,是值得下功夫的。\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第二、界定可以帮助大家规范交易行为,提高策略的可执行力,这样,就能够进一步稳定交易心态,保持心态的平和和策略的可执行性是交易的重中之重。\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所以,一方面,界定的问题有一部分的概率意义在这里,但是另一个方面,也有很多非市场的因素在这里,也就是交易行为的因素。对此,后者我反而认为更加重要,因为看到过太多的交易者关注与分析本身,最后制定出来的交易计划,或者想法根本无法在自身能力范围之内付诸于实践,导致交易行为紊乱,心态崩溃,再进一步认识到分析的重要性,如此走入一个恶性循环,没有必要。\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那么了解了界定的功能,我们还要了解一点,关于界定问题,往往一笔交易我们需要的不是一次界定,而是至少两次界定,进场的时候一次,出场的时候一次,对于比较复杂的交易策略,可能还涉及到多次界定,甚至实时界定。这就导致了在界定的过程当中的执行力和认知的整体性会受到非常大的挑战。\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其是关于界定的方法,约翰默菲的《期货市场技术分析》这本书里面已经介绍得比较详细了,简化一下大致如下:\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1、在采纳移动平均线的信号之前,不仅要求收市价格必须穿越移动平均线,同时也要求当天的全部价格范围清晰地突出在移动平均线的同一侧。这种情况是对整根K线的要求,往往和绝对止损加在一起应用。\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2、另一种过滤器是,收市价格穿越移动平均线的幅度必须选到预定的要求,过一点属于穿越规则的范畴。预定穿越幅度可以是最小价格单位的一定倍数,或者是某个百分比。这种界定方法有两点需要注意:第一,如何科学的选择倍数或者百分比是根据策略对应赢利点的时间和空间级别来的,会加入一定的风控的考虑;第二是对于走势规律的品种比较好用,如果走势不规律,则要慎重考虑。\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3、由其余图表的突破信号所验证。这样,就可以获得较强的信号,避免在短暂的横向区间中,接连地陷入拉锯现象中。运用这种过滤器的时候需要做到的是摆正指标的主次关系,否则移动平均线的效用会被其他指标所取代。这种过滤器往往很难把握主次关系,所以大多数交易者仅仅在对于有比较明显的平台的情况下会去应用平台代替短线的界定。\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4、时间过滤器。在动手之前,先观察一到三天。因为绝大部分错误信号往往很快就露出马脚,市场重新返折到平均线的原来的那一侧。所以,如果我们要求信号在出现后一二天内始终保持有效,就可以甄别相当多的伪信号。本方法所付的代价是,等到信号确认,入市已晚了一步。通常我的交易采用的是这种过滤方式,正常情况等两根,非正常情况只等一根,难于界定的情况会参考上一种方法。\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5、另一种流行的过滤器是“百分比包络线,或者说“波幅带”。具体的做法是,在移动平均线的上方和下方的一定的百分比位置上,分别作出移动平均线的平移曲线。换言之,在移动平均线之上或之下,距离移动平均线一定百分比的位置上,另画两条曲线。当收市价格不仅高过移动平均线自身,而且超越了上包络线之后,才构成买入信号。基本的移动平均线则变成了止损出市点。\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上包络线和移动平均线之间,形成了所谓的缓冲区。当价格处在这两条线之间时,我们不采取任何举措。只有当收市价向上穿越了上包络线后,我们才把它看作买入信号。而万一收市价格再回到移动平均线之下,那么刚才所开立的多头头寸就应平仓止损了。我们要求收市价格跌破下包络线方构成卖出信号,而如果收市价格再回到移动平均线之上,则应止损平仓刚才开立的空头头寸。采用此类过滤器的主要长处是。当价格处于缓冲区(或称“中性区”)时,我们毋需持有任何头寸。对于始终与市场相联的(始终“在市”的)交易系统来说,这种方法尤具优势。\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但是在运用过程当中我们要注意几点,第一,市场行情的波幅会随着时间发生变化,这一点很难进行预判;第二,这可能对于某些交易系统会引入新的界定,就是对包络线是否被突破的界定,若如此,可能反而变得更加麻烦;第三,这样的包络线会在不规则行情当中显示出一定的不适用度,所以挑品种;第四,包络线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交易成本。\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6、如果我们针对每日的最高价和最低价,分别采取与在收市价格下同样的移动平均方法,就得到了价格带(包容带)。它由两条移动平均线形成——一条是关于最高价的,一条是关于最低价的。\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收市价格必须穿越上边线。才构成买入信号。然后,下边线就可用来确定止损出市点。而当收市价格跌破下边线时,才构成卖出信号,然后,上边线就成为止损保护线。在上升趋势时,下边线恰似看涨的趋势线。在下降趋势中,上边线正如看跌的趋势线。\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这种用法,对于趋势行情来讲,会比较好,其他的,和包络线的问题可能差不多,同时,还要考虑一点,一些无规则行情中出现的大阴大阳对于规则的影响。\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总之,还是那句话,分析和交易是两码事情。关乎界定的问题,对于分析而言可能是小事情,但是关乎交易,确是大事情。所以我们首先要了解界定的效果。很多朋友问到界定的问题的时候,没有任何前提,就直接问用哪一种界定更好,这明显对于交易逻辑、对于界定的本质理解深度都还有问题。\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对于界定这一块而言,我们要结合交易逻辑来看,根据交易逻辑决定自己的模式适合用哪一种界定。比如你做突破,那么第6种结合一些其他的风控原则可能就更好;如果做震荡,那么,包络线造成的止损成本可能就会过高。等等。\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最好,不要把界定当成是万灵药,界定固然有用,但是不是万灵药,合理的利用界定原则,可以很好的提升自己的交易。但是你交易逻辑都解决不了的问题要交给界定,,认为界定好了就能解决很多问题,我觉得想得有些多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整个交易的过程在逻辑上,界定上,都是一个概率问题,百分之百在市场上是不存在的。\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举几个例子集中讲一下大家表示听不懂的有效范围和有效性的问题。这些问题要讲清楚,前面讲的东西可能都会用到。\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我们先说数据的有效范围问题。首先举个例子5日均线吧。比如我们放在15分钟级别,这个时候,我们取最近的5个收盘价有以下两组数据:\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第一组:04,\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第二组:06,\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这两组数据构成的5日均线又什么不同呢?\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首先,我们取了4个已经定型的数据,和一个动态数据,在最后一个还没有收盘的时候,它是变化的,它收盘之后,排在最前面的3800数据就被废弃了,而被最新一根K线的最新价取代。\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其次,第一组数据,均线参数在中间,而且这个时候,因为数据变化不大,均线走得比较平,3800的最新价是在均线下方的。类似于如下图所示的白线排列。但是这个时候,我们好说这一波行情就一定结束了吗?这只是一个盘整阶段。\u003C\u002Fp\u003E\u003Cfigure\u003E\u003Cnoscript\u003E\u003Cimg src=\&https:\u002F\\u002Fv2-070ffad1f9a34cd1c43fb756c8838f3f_b.jpg\& data-rawwidth=\&152\& data-rawheight=\&122\&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152\&\u003E\u003C\u002Fnoscript\u003E\u003Cimg src=\&data:image\u002Fsvg+utf8,&svg%20xmlns='http:\u002F\u002Fwww.w3.org\u002FFsvg'%20width='152'%20height='122'&&\u002Fsvg&\& data-rawwidth=\&152\& data-rawheight=\&122\& class=\&content_image lazy\& width=\&152\& data-actualsrc=\&https:\u002F\\u002Fv2-070ffad1f9a34cd1c43fb756c8838f3f_b.jpg\&\u003E\u003C\u002Ffigure\u003E\u003Cp\u003E第二组数据,是一组价格上升的数据,这个时候,均线的数据应该是之间,而且如果这5个数据前的数据比较平稳,这个时候,均线的斜率大体还处在向上的阶段。而此时价格无疑是在均线上方的。\u003C\u002Fp\u003E\u003Cfigure\u003E\u003Cnoscript\u003E\u003Cimg src=\&https:\u002F\\u002Fv2-0c38b6aa4f63d750e901d554af9ab94a_b.jpg\& data-rawwidth=\&163\& data-rawheight=\&135\&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163\&\u003E\u003C\u002Fnoscript\u003E\u003Cimg src=\&data:image\u002Fsvg+utf8,&svg%20xmlns='http:\u002F\u002Fwww.w3.org\u002FFsvg'%20width='163'%20height='135'&&\u002Fsvg&\& data-rawwidth=\&163\& data-rawheight=\&135\& class=\&content_image lazy\& width=\&163\& data-actualsrc=\&https:\u002F\\u002Fv2-0c38b6aa4f63d750e901d554af9ab94a_b.jpg\&\u003E\u003C\u002Ffigure\u003E\u003Cp\u003E举以上的例子,只是因为以上数据的图比较好找,大家可以将其延伸到更大的数据自己找例子,并结合前面的推送内容进行参考。\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那么通过这个例子能够说明什么呢?\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首先,这里的竖下来的白线代表的就是这5个数据的有效取值范围,这条白线后面的数据,MA5的计算是没有用到的,无论前面怎么波动,对于这个参数的均线都不起任何作用了。这就是数据范围。\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其次,这个值我们可以去算,只是行情软件商把它图像化了,行情软件对于技术指标的功能就是让这些数值可视化。但是我们要知道这些可视化背后的数据原理,这样我们能够了解技术指标的变化特性。行情是不确定的,但是技术指标的变化是有特征的。如果这个指标有效,掌握这些特征当然就有了很高的意义。\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再次,对于技术指标而言,也不光是均线,有效范围越少(对于大部分技术指标,意味着参数越小),指标有越灵敏,同样,在行情不明确的时候就越没有参考性,也越容易被打破;同样,有效范围越大,对于数据特征的变化显示就越不灵敏,同样,对于细节的表达就越不清楚。\u003C\u002Fp\u003E\u003Cfigure\u003E\u003Cnoscript\u003E\u003Cimg src=\&https:\u002F\\u002Fv2-5d930cd530e1880cab43d2_b.jpg\& data-rawwidth=\&800\& data-rawheight=\&38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00\& data-original=\&https:\u002F\\u002Fv2-5d930cd530e1880cab43d2_r.jpg\&\u003E\u003C\u002Fnoscript\u003E\u003Cimg src=\&data:image\u002Fsvg+utf8,&svg%20xmlns='http:\u002F\u002Fwww.w3.org\u002FFsvg'%20width='800'%20height='384'&&\u002Fsvg&\& data-rawwidth=\&800\& data-rawheight=\&38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lazy\& width=\&800\& data-original=\&https:\u002F\\u002Fv2-5d930cd530e1880cab43d2_r.jpg\& data-actualsrc=\&https:\u002F\\u002Fv2-5d930cd530e1880cab43d2_b.jpg\&\u003E\u003C\u002Ffigure\u003E\u003Cp\u003E比如如上图所示,是螺纹钢的5日、10日、20、60日均线。四条白线分别代表的是其数据有效范围,我们看到5日线,10日线变化非常灵活,20日线略显缓慢,60日线灵活性略低。那么我们看到,紫色的圆圈是60日线的回踩,虽然其抓住了一大波行情,但是随着价格的上涨,均线走得很慢,这是其一个弊端。20日线的回踩在红色圆圈标注的地方,其对价格的跟随比60日线要快很多。在20日线入场的位置,5日线和10日线会被直接击穿,这就是灵活性来带的不好的地方。但60日均线价格站上去之后,就一直没有破过,一直有效,5、10、20日均线却在中间一段都有严重失效的时候。\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所以,在这组均线里面,60日线的有效性最强,但其他均线是否有效呢?也有有效的时候,且都有利润(如箭头所示),但是其有效性是根据参数的不同有限制的,但你不能说没有效。所以我经常说,对应着你的盈利目的,想要的时间空间级别,所用的参数和目的是不一样的。\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其实,技术指标的研究很类似于统计研究,只是统计研究我们会有特定的假设和算法,最终看和结论的贴合度。技术指标也有特定的算法,有其数据特征和表达的贴切程度。数据的范围我们可以理解成样本容量,并且理解技术指标中数据的更换方式,这样非常有利于我们对技术指标进行一定的预判。\u003C\u002Fp\u003E\u003Cfigure\u003E\u003Cnoscript\u003E\u003Cimg src=\&https:\u002F\\u002Fv2-26cc6be990ce71b9b96d1f_b.jpg\& data-rawwidth=\&398\& data-rawheight=\&286\&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98\&\u003E\u003C\u002Fnoscript\u003E\u003Cimg src=\&data:image\u002Fsvg+utf8,&svg%20xmlns='http:\u002F\u002Fwww.w3.org\u002FFsvg'%20width='398'%20height='286'&&\u002Fsvg&\& data-rawwidth=\&398\& data-rawheight=\&286\& class=\&content_image lazy\& width=\&398\& data-actualsrc=\&https:\u002F\\u002Fv2-26cc6be990ce71b9b96d1f_b.jpg\&\u003E\u003C\u002Ffigure\u003E\u003Cp\u003E比如下图,靠近红绿箭头附近的白色竖线是20日均线的数据范围。在其前面,有一个跳空。如果有效范围在跳空之前,这种级别的震荡而言,20日均线的斜率会向上,但是在这个跳空过后,数据范围不再涵盖低位的数据,20日均线就会迅速拐头。这是看数据范围就能够预判到的。\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均线上的数据有效范围看起来是比较直观的,可谓一目了然,所以对于均线有效范围的调试(即参数的调试)很多人都会去做去用,但并不是所有技术指标都会给你这么直观的视觉感受,那么要调整到一个比较合理的范围,就要从算法上首先下功夫。\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不少朋友说对前面讲的金叉和死叉的差别感觉比较抽象,这里亦补充一些例子。\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我就拿螺纹钢来举例子吧。\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比如我们看下面的图:\u003C\u002Fp\u003E\u003Cfigure\u003E\u003Cnoscript\u003E\u003Cimg src=\&https:\u002F\\u002Fv2-0e2dede1efbf75c48dcc08f8a783704b_b.jpg\& data-rawwidth=\&972\& data-rawheight=\&35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72\& data-original=\&https:\u002F\\u002Fv2-0e2dede1efbf75c48dcc08f8a783704b_r.jpg\&\u003E\u003C\u002Fnoscript\u003E\u003Cimg src=\&data:image\u002Fsvg+utf8,&svg%20xmlns='http:\u002F\u002Fwww.w3.org\u002FFsvg'%20width='972'%20height='352'&&\u002Fsvg&\& data-rawwidth=\&972\& data-rawheight=\&35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lazy\& width=\&972\& data-original=\&https:\u002F\\u002Fv2-0e2dede1efbf75c48dcc08f8a783704b_r.jpg\& data-actualsrc=\&https:\u002F\\u002Fv2-0e2dede1efbf75c48dcc08f8a783704b_b.jpg\&\u003E\u003C\u002Ffigure\u003E\u003Cp\u003E这是一张螺纹钢15分钟的图,用的是大家比较常用的20日均线和60日均线,这是大家常用的均线,看起来应该比较的亲切。\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如图所示,这是一个死叉。当紫色的20日均线穿过绿色的60日均线的时候,60日线的斜率基本上是平的。属于比较标准的死叉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先抛开这个死叉不谈,我们先看数据的有效范围(这一块还没有动的,先去前面把这一块看懂看透,否则模棱两可会很害人)。\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当走出死叉的时候,20日均线的有效数据不必说,是均匀向下的,所以运行较快的20日均线,向下穿越运行较慢的60日均线。\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那么这个时候,死叉的状态,完全取决于60日均线的状态。所以,和前期的数据非常相关。\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对于此,我们要把握几点规律。\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第一个,无论60日均线的状态如何,其斜率一定会越变越小。如果说指标在这个过程当中,60日均线的正斜率不但越来越小反而越来越大,这属于两条均线的多空冲突,这个时候是无法考虑死叉的,因为两个参数水火不容。对于参数过小的两条均线的金叉死叉,常常会出现这种状况,因为斜率变化的不确定性太大。\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所以,无论这个时候60日均线斜率是正的还是负的,首先可以在前期看到一个比较清晰的由正变负的过程,这是我们做死叉的必要条件,这可以是正的斜率正在慢慢变小;或者已经从正的斜率走平;或者已经出现负的斜率,都可以。\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第二个,60日均线的斜率,和价格走势的数据是非常相关的,这取决于这60个数据的平均值有没有一个向下的动力。一般而言,这个和能量的积蓄。\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往往,金叉和死叉我们判断的是价格方向的根本转变,这个里面,至少从事后来看,有一个见顶或者见底的过程。往往,价格在顶部调整和底部调整的时间越长,那么,斜率就会更倾向于金叉和死叉的同方向,反之,则会不明显。比如上图显示的死叉,其实顶部形成的时间较60日均线而言并不长,那么由于形成死叉的时候价格下打比较明显,所以能够把均线拉平。但是,即便下打不明显,这个时候均线的斜率也大概率在死叉的时候走平。原因很简单,如果下打不这么明显,20日均线的斜率不可能走得这么快,那么就会形成更多的顶部数据,让60日均线的速度得以改变。\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我想,这个例子讲到这里,大家结合前面讲的内容应该已经能够很明白其中的奥妙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至于死叉这里的判定而言,我认为每个人应该看自身的交易逻辑有不同的判定标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对于我而言,会有以下的处理方式:\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首先,面对均线问题,事实上,短期均线不明朗比长期均线不明朗的概率大非常多,因为数据少,不会像上个图一样走得这么顺。有的时候即将形成死叉的时候,事实上短期均线可能是比较平的(后期可能面临价格必须拉着均线走的被动局面)。碰到这种情况,事实上有两种可能,第一种,就是均线走平之后又走回去,这样形成的是短期均线回踩长期均线;第二种,就是形成死叉。这两种情况对于行情的意义是截然相反的。所以,这种时候我不会激进的预判死叉是否形成,而是等死叉确认形成之后再说,机会如果错过了,那就错过了。同时这个时候,价格在长期均线之上还是之下,有绝对的参考意义。(这个准则我不止用在均线上,而是几乎用在所有的趋向类指标上。)\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其次,如果这个时候长期均线还没有完全拐头,我对于这一波的定义,仍然是死叉预形成阶段,此时用长期均线作为行情向上阻力的研判是没有任何意义的。这个时候会对长期均线的有效范围进行分析,待到拐头之后,再去确认死叉的有效性,因为这个时候长期均线对于做空才具备阻力的意义。\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同时,死叉形成的时候,其形态可以研判力度。\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当然,这是个人的一些研判方法,不适用于每个人。\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r\u003E\u003Cb\u003E表达趋势
第四讲:表达趋势的工具之技术指标之从算法到应用\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这一部分的内容我想了很久是放在稍微后面一些的地方讲还是放在这里讲,最终还是决定放在一个较为前面的位置,因为作为均线而言,涉及的就是一个平均值的概念,这个大家都不陌生,所以讲均线,无论你讲参数的调整讲得多复杂,大家可能都听得进去。但是其他的技术指标就不一样了。如果再盲目讲下去,我相信绝大多数人会再一次忽视技术指标的算法而又把目光集中到用法上来。那么很多东西,包括前面趋势,量价关系,到表达趋势,再到后面要讲的形成策略和表达策略的一系列内容将大打折扣。\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很多人可能会问,我知道怎么用就成了,为什么要知道怎么算?\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其实原因很简单,因为这能够让你从更深的视野去通过技术指标研判行情。通过数据特征,你会更深入的预判技术分析的走向,以及可能出现的变种,从而对技术指标的理解加深,用法更为深入,并且从根源上知道原因并形成策略。到了这样的深度,你会发现原本很困惑的东西就迎刃而解了,事实上很多人在运用上碰到的也就是这个问题。\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举个例子,我相信这里的朋友用背离的人不少,很多人甚至认为自己用的很熟练,那么我问你一个问题:背离形成和成立的原理是什么?你可能反问我:我会用就成了,知道原理干什么?知道原理,能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异度之刃 交换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