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培养小学生语文课前预习的习惯

预习,顾名思义就是学生在课前的自主学习。《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的理念。课前预习的学习方法在提倡学生自主探究,培养自学能力,张扬学生个性,表现自我等方面有其独到的作用。
而预习就是学生自己摸索,自己动脑,自己理解的过程。课前预习这一方法的运用既有助于学生提高学习自觉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又能促进语文学习所必备的学习技能的形成。&预习&这一环抓得好,就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素质。
小学语文课,特别是中低年级的课文,多是由一篇一篇内容上不相关联的文章组成,它的知识的连续性主要表现在字、词、句的含义和语法上。语文课的目的,一是学习祖国的语言文字;二是训练分析、理解、综合的思维能力。从这些特点出发,语文课采用课前预习的方法比较好。那么,语文课应该怎么样预习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为此,我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以几种预习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预习是阅读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硬性规定学生按老师教给的步骤去进行预习,效果甚微。为了促使学生自主学习,我在上学期的教学中根据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态度设立了不凝固的目标,即对预习授之以法,又不拘泥形式,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指导他们对自己的学习方式做出选择。&基础型&预习,即根据导读要求,让学生能正确读准词音,正确读通课文,边读边勾划,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遇到不理解的字词,查查字典。发现多音字形近字就认真的进行区别,记住这些字形;&读练型&预习,让学生能按照导读、预习、课后思考、练习的要求,带着问题学文。读中有思,认真读书。能按自找、自读、自练的方法自学;&自能型&预习,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在自读中提出不懂的问题,有质疑问难的好习惯。这三种预习法,体现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为学生自主学习营建民主、自由、宽松、探究的学习情境,让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去发挥自己的潜能。这种预习操作起来较为细致,通过搜集整理、分步朗读、处理字词、思考分析等几个步骤来完成。
一、了解背景、搜集整理资料
在学习一篇文章时,有些文章涉及的知识面非常广,或许是学生从未接触过的。为此,学生在课前就应该做好充分的预习准备,搜集相关信息,提前查阅课外资料,并进行细致整理,提前浏览,初步掌握。待到课上,可借此搜集整理的资料与同学、老师一起交流。这样的学习课堂更加丰富多彩,既锻炼了学生搜集整理知识的能力又培养其动手查找资料的习惯,有利于学生深入地了解课文内容以及作者写作的意图,为学好课文打下基础。
(编辑:余丽 责任编辑:方勇)
,Inc.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蜀ICP备 川新备08-120014 宜宾市公安局网监支队备案号长度不能超过200个字
浅析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语文预习习惯
浅析如何培养小学生语文预习习惯摘要:良好的语文预习习惯的形成不仅能够提高语文教学效益,而且将使人终生受益。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良好预习习惯的关键时期,如果学生从小养成了语文课前预习的良好习惯,就能自觉地去读书,去写作,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关键词】小学生、语文、培养、预习习惯、预习动力、预习方法预习习惯是在学习过程中经过反复练习形成并发展,成为一种个体需要的自动化学习的行为方式。良好的预习习惯,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形成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使学生终身受益。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良好预习习惯的关键时期,语文学科又是一门基础性工具学科,所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预习习惯是小学阶段的一项重要任务。如果学生从小养成了语文课前预习的良好习惯,就能自觉地去读书,去写作,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可是目前小学生预习习惯不容乐观,课前没有预习的现象日益突出。如何才能有效培养小学生语文预习习惯呢?一、要让学生充分认识习惯的作用。良好的预习习惯对学习活动具有强大的推动作用。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言:“良好的习惯乃是人在其神经系统中存放的道德资本,这个资本不断地增殖,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就享受着它的利息。”而坏习惯则“是道德上的无法偿清的债务,这种债务能够用不断增长的利息去折磨人,去麻痹他的最好的创举,并使他达到道德破产的地步。”这句话是就道德而言,从学习而论亦然。一个人若养成良好的习惯则终身受益。如果学生充分认识到习惯的双刃剑作用,很大程度上能大大牵动他们向良好的预习习惯方向发展。二、要让学生明确什么是良好的预习习惯,引导他们去向这一目标奋进。那什么是良好的预习习惯呢?我认为应具体有以下几种:(一)喜欢学习的习惯。喜欢学习经常出现在态度的范畴里,鲜有与习惯相连,但喜欢学习真的可以成为习惯,而且可以培养,所以我把它作为最重要的习惯。现在的学生中很多人认为读书学习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都是任务式需要被做的事情,所以他们为学而学,效果自然有限。所以少数的喜欢学习的学生就一直稳坐前列宝座,越学成绩越好,越学越喜欢学习,如此良性循环。那其他学生就无缘与学习相交了吗?当然不是,喜欢是一种态度,态度决定一切,如果你决定喜欢学习,久而久之,你真的会喜欢学习的。所以喜欢学习的习惯是可以培养的,喜欢学习后,自觉、认真、刻苦的预习习惯自然而然也会容易产生了。(二)查阅工具书的习惯。叶圣陶先生有句名言:“无论什么人都应该把字典作为终身伴侣,以便随时解决语言文字的疑难。”它形象地论述了字词典等工具书在学习乃至人的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字词典等工具书在语文学习中更为重要,它有助于学生解决生字难词,提高检索、辨析能力。然而,在实际学习中,我发现很多学生不喜欢使用,不少甚至连字典都没有,因而它的作用难以充分发挥。因为他们一般怕费事,随便过关,凭自己的感觉走,这样时间长了,就越来越难学精语文了,语文是需要大量的积累,一点一滴都要抓住。而且培养学生查阅工具书的习惯,对于学生养成严谨认真、科学求实的预习习惯也是大有裨益的。三、具体做法:(一)指导小学生设定预习目标:预习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眉批、圈点、夹注、总评是古老的预习与阅读的方法,那么,在新课程标准下的小学语文预习如何设定预习目标,怎样才能使得学生的预习得到落实并真正有效,这是一个并不简单的问题.为此,我们应在此开展专题讨论:1.首先明确文章的体裁。&2.通过读课文,你知道了哪些内容,有什么看法。&3.哪些地方看不懂(包括词语、句子、文章的思想等)记录下来。&4.学会生字。把自己喜欢的语段摘抄下来。&5.有条件的同学还可以查找一下和课文相关的资料。&(二)添一把“火”,让学生的预习动力十足:1.许多小学生都认为语文预习很重要,但是他们并没有把这种想法付诸实际行动。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他们缺乏正确的语文学习动机。所谓学习动机,是指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学习动机可以分为外来动机和内在动机。也就是说,语文学习动机分为外来的语文学习动机和内在的语文学习动机两种。外来的语文学习动机所推动的语文学习活动是为了外部报酬、奖励或荣誉,如老师的表扬、同学的尊重等。而内在的语文学习动机所激起的语文学习活动是为了学会语文这门课程本身,也就是语文求知欲。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学习态度是密切相联的,有正确的学习动机的学生对学习充满热情和信心,能发扬拼搏精神,遇到困难能锲而不舍,持之以恒,表现出顽强的学习意志。实验表明,通过赏罚这些外部强化手段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动机是有效果的,但却带有明显的负作用,许多学生勤奋学习语文仅仅是为了得到父母、老师的奖赏,当这种奖赏不复存在时,他们的语文学习动力也随之消失。因此,最重要的还是培养学生的内在语文学习动机,它是一种以获得语文知识为目的的学习动机,也就是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试想一下,一个学生如果不喜欢语文,对语文学习没兴趣,他怎么会自觉地预习语文呢?所以,要想培养学生自觉预习语文的习惯,首先要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许多学生之所以不喜欢语文,是因为语文需要记忆的东西特别多,尤其是文言文,本来在文意的理解上就存在一定的困难,还要通篇背诵,学生怎么会喜欢呢?针对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这个问题,我提出以下两点建议:(1)教师在教学中最好采取那种与学生的已有知识和期待相反的方法来呈示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例如教授学生不熟悉的内容时,可以通过“提出问题”或“设悬念”的方法来显示,使学生产生认知上的矛盾,激发学习的兴趣。特别要注意的是,在文言文的教学中,教师不要过分强调字义、词性、句法这些死的知识,这样会给学生枯燥无味的感觉,而要适当介绍人物轶事、历史故事、时代背景,多关注作品的文学性,充分调动学生的审美情趣。(2)在背诵课文过程中,教师应指导学生寻找适合自己的识记方法。为了让学生有一定的积累,并较快建立起对文学作品直观和感性的认识,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背诵一些东西是在所难免的。由于部分学生采取机械识记的方法,所以一说到背诵,他们就会产生一种恐惧心理。这时候,教师就应在识记方法上给予适当的指导。其实识记的方法有很多,例如意义识记、分散识记、集中识记……现在还提倡超额学习,即记忆一种材料的学习次数超过那种刚好能回忆起来的程序的次数。研究表明,如果我们学习需要长期保持的材料,则适当的超额学习是必要的,而超额学习的量以比刚能达到成诵的学习量增加50%为宜。只要让学生找到一种适合自己的识记方法,背诵将不再是学生的苦差事。学生一旦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得到乐趣,就会产生一股强大的学习动力,这股力量是其他任何东西都无法比拟的,它会使学生爱上语文,并逐渐养成自觉预习语文的习惯。&2.教师应教给学生语文预习的方法。&在培养小学生语文预习习惯的过程中,教师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除了要激发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之外,还要教给他们语文预习的方法。教师的教学并不是把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而是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向他们提供帮助或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搭建“脚手架”。小学生还不具备自学的能力,因此,作为教师应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并向他们提供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哈罗关于学习定势的研究表明,学习方法的学习能够有效地促进学习的进展。这实际上也就是加涅主张的指导法,即给学生最充分的指导,使学生沿着仔细规定的学习程序,引导学生一步步地循序渐进的进行学习。实验表明,指导法比较适合中高年级的小学生的学习,它可以从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为日后更高层次的学习做好铺垫。3.教师在培养学生语文预习习惯的过程中,要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学生生理、心理以及语言能力、思维能力的发展是各具特点的,即存在个性差异,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齐步走,那是一种苛求,也是对学生天性的一种扼杀。所以教师在检查预习情况时没必要要求每一个学生每一次都全部完成你布置的预习任务,只要他能完成力所能及的就行了。对于那些学习能力比较强的学生,教师可以要求他们在预习过程中基本完成课文的学习,如字、词的掌握、文意的理解、情感的把握和提出各种疑难问题等。而对于那些学习能力相对没那么强的学生,只要求他们认真对待预习,掌握大部分字词和知道课文的内容就行了。如果教师对他们的要求过高,会使他们对语文产生恐慌心理,从而失去学习的信心。因此,作为教师,不要太在乎结果的些许差异,充分肯定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式,这才符合“快者快学,慢者慢学”的规律。4.教师要制定一套有效的语文预习情况检查措施。&教师除了布置预习任务外,还要花点时间检查学生每次的语文预习情况,不能只布置不检查,不然学生的预习积极性会相对削弱。教师检查学生预习情况的时间一般应安排在学习新课文之前的几分钟,可以通过提问或抽查的方式进行。教师最好用一个本子记录学生的整体预习情况,哪些地方值得继续发扬,哪些地方需要改进,都一一记录清楚。此外,教师还要明确赏罚制度,对预习态度好的学生多加表扬,对不自觉预习的学生也要有适当的惩罚,如在课堂上作适当的提醒和批评或放学后留下来完成第二天的预习任务才允许回家等。培养学生的语文预习习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非一日之功,因此教师的要求应持之以恒,绝不能一段时间严格要求,一段时间又放松对学生的要求,不然学生会养成懒散的作风。总之,良好的语文预习习惯不仅能够提高语文教学效益,而且将使人终生受益。良好的语文预习习惯如此重要,应着力培养,但它只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益的一条有利途径。在语文教学中,还要注重学法指导,客观规律的总结,非智力品格的养成,千方百计,促使学生主动发展,自我求知,实现学习过程的个体化,从而提高学生能力,增强素质,迎接新世纪的挑战。&&&&&&&&&&&&&&&&&&&&&&&&&&&&&&&&&&&&&&&&&&&&&&&&&&&&&&&&&&&&&&&&
您可以在这里发表评论...
谁看了这篇日志当前位置:
浅谈小学生语文预习习惯的培养
来源: 联系QQ: 作者: 佚名 来源: 网络 发布时间: 16/04/19
鉴于大家对教育论文十分关注,我们编辑小组在此为大家搜集整理了“浅谈小学生语文预习习惯的培养”一文,供大家参考学习!
转载请注明来源:毕业论文 &需要其他论文可去论文范文查找。免费毕业论文下载浅谈小学生语文预习习惯的培养
以下为论文的一部分,使用支付宝或网银在线购买,付款成功,三分钟内发到您填的邮箱里--付款金额50元。钻石会员可免费获取。 查看如何成为钻石会员 全文字数:4219&[关键词]&& 小学生&& 语文&& 预习习惯&浅谈小学生语文预习习惯的培养[摘 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21世纪教育的使命是帮助学生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共处。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在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下,如何让每个学生尽可能地发挥出自己的潜力,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自觉地参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本研究针对当前小学语文教学提出了小学生语文预习习惯培养的必要性及具体建议,期望对于当前语文教学有所启示。&一、课题的提出背景及成因分析我国古代教育家早就提出了“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的教育理论。十八世纪,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提出了“五段教学法”,其第一步就是“预备”。著名教育家魏书生曾说过:“学生通过资料能弄懂教材的百分之九十九,教师只起百分之一的作用,百分之一与百分之九十九,这个比例也许是夸张了点,但至少说明了一个道理:学生是有自求得知能力的。因此,作为教师就要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与发展,让他们具有终生学习的资本。浅谈小学生语文预习习惯的培养......
上一篇资讯:
下一篇资讯:
文章排行榜抱歉!您关注的作品出自《教育》2015年第13期。
该刊暂未被《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故无法提供全文下载。
读者请联系《教育》期刊社索取原文,
期刊申请加入,请致电023-咨询
主  编:车东林地  址:重庆市渝北区洪湖西路18号邮政编码:401121电  话:023-邮  箱:官方网站:如何培养小学语文课前预习习惯
&&没有公告
&&& | | | |& | &|&& |& |&
&&&&|&|&|&|& |& |&&&|& |
 v 您现在的位置:&&>>&&>>&&>>&正文
如何培养小学语文课前预习习惯
作者:&&&&文章来源:&&&&点击数:253&&&&更新时间:
小学语文课前预习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这对于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提高预习水平,是大有裨益的。在实际教学中,通过“预习”这一环节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重视预习中的个体差异,强化训练,从而提高阅读教学的课堂效率,不失为一个良策。通过预习,不但可以缩短孩子在学习上的差距,使他在课堂上显得更自信,更有勇气,而且可以让孩子自己摸索出一条学习的路径,积累一些自学的好方法。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学生通过预习,自己阅读课文,动了天君(指大脑),得到理解,当讨论的时候,见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的结果正相吻合,便有独创成功的快感;或者见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结果不相吻合,就作比量短长的思索;并且预习的时候绝不会没有困惑,困惑而没法解决,到讨论的时候就集中了追求解决的注意力。这种快感、思索与注意力,足以鼓动阅读的兴趣,增进阅读的效果,有很高的价值。”这是对预习重要性的精辟阐述。  学生课前预习作为一种良好的修养和习惯,需要坚持不懈来养成。常言道:“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好习惯需要下真功夫。  1、以教师指导为主的预习。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教师的鼓励与引导对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自主学习的意识会影响到学生的未来以至一生。笔者感到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首先是教师自己要提出高标准严要求,对重点篇目的课文进行认真地研读,提出既有一定的思考价值、又有吸引力的,能促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探索兴趣的预习题。其次是注重课堂上的检测与落实,避免“雷声大雨点小”的不良习惯,做到“掷地有声”,落实到位。。  具体来说应抓好这样几个环节:  一是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课文读流利。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了解作者的写作技巧,更有助于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增强听课的目的性。所以,“读”在预习中是最不能忽视的一个首要环节。应先要求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进而从读中悟理、悟情、悟法,并发现疑难。可以让学生用多种方法读,如高声朗读,轻声读,默读等等。  二是查。初读一篇新文章,学生总会遇到一些不理解的生词。这时,老师应提醒学生请来工具书帮忙,并把易错的字音、较难记的字形、字义,记录在书上或预习本上。特别是一些多义字,一定要结合上下文理解,鼓励学生反复体会,自查自悟。切忌学生从现成的参考书上照抄答案。碰到一些历史名词、科学术语,可让学生到网上、图书室翻阅有关资料。  三是画。画出关键词,重点句段。说说自己的理解。教师可指导学生用不同的符号,如“---”“──”“~”“√”(依学生喜好而定)勾画文中的重点、难点。另外,学生自己认为精彩的描写、含义深刻的句段及对自己有所触动、有所启发的片段,都可以选用自己喜爱的固定标志画出来。  四是问。课堂上许多学生往往有一种错误的认识,就是认为反正老师上课要讲,不愿花费时间去自查自找自问,养成一种懒散的学习习惯。针对这种心态,老师在给学生讲清道理之外,还应要求他们把疑难问题在书上标识出来,看谁提的问题最多。孩子们为了发现问题,会纷纷开动脑筋挖空心思找出疑点:有关于字词的,有关于内容的,也有关于布局谋篇的,还有关于文章作者的和时代背景的。对此,老师应该对他们认真的态度充分肯定,对提问题较有质量的提出表扬,以此激励他们质疑的积极性,并鼓励他们自己动脑筋解决这些问题。  2、以小组形式为主的预习  经过一段时间由教师指导形式的预习,学生逐渐掌握了预习的方法,这时就要转入新的形式,让学生以自愿组合的方式,根据习得的方法,一起预习,互相影响、互相启发、互相促进靠“组织力”形成预习的浓厚氛围。  3、以学生个体为主的预习。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指导、同学合作预习是个体预习的基础,学生经过了前两个阶段的训练,对预习也摸出了门道,在课堂上也尝到了预习的甜头,渐渐地把预习作为一种兴趣、一种需要而习以为常。这样就可以在教师预习题的提示下能较为自觉的预习,进入自为阶段。  4、以创造性为主的预习。  在经过一段时间由教师设置问题预习的基础上,学生能逐渐地体会和把握到设置预习题的角度、思路、做法,再经过教师指导,这样的“体会”与“把握”将逐步内化为独立预习的能力。笔者就鼓励学生根据课文自主的设计预习的题目,实现由教师设置题目到学生自主设置题目的转变,其间教师的点拨、指导、鼓励尤为重要,当然也要有一个过程,开始学生“仿照设置问题”,势必存在一些偏颇、谬误,此时,就不能任由学生机械的模仿,作为教师该出手就出手,及时给予他们有效的指导、点拨,使他们发挥思维创造力,达到预习的效果。  经过一段时间的“预习习惯”的培养和教学实践,使学生在思想上提高了对课前预习的认识,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拓展了学生思维,拓宽了学生的学习空间,绝大多数同学对学习语文逐渐的产生了兴趣,对课前老师布置的预习作业能够积极的、严肃认真的去完成。在上每节课之前首先要完成预习作业已经成为语文课必备的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之一,同学们课前预习的良好的学习习惯正在形成。通过这一段的教学反思与实践,我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关注学生的未来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促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  总之,预习是一个重要的学习方法,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是一种人生智慧。真正有质量的预习不仅能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而且能使学生在语言表达、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提高,特别是对于可塑性强的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将使他们终身受益。因此,对小学生加强预习习惯的引导和养成教育是非常必要的,任务也是艰巨的,其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文章录入:yy&&&&责任编辑:yy&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版权归属:宜兴市新庄小学信息中心 地址:宜兴市新庄街道震泽路97号 邮政编码:214266 网管QQ: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