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成果评价的工厂六大指标标,指的是什么

&&&&本报记者&李丽云&&&&据《年度学科发展报告》显示,全国5100家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每年完成科研成果3万项,但其中能转化并批量生产的仅20%左右,专利实施率不到15%,形成产业规模的则仅有5%。而发达国家的科技成果转化率可以高达70%—80%。&&&&如何提升科技成果转化率?如何推动更多的新技术新成果融入百姓生活?为此,致公党中央提交了《关于深化高校科研体制改革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提案》,建议政府和高校在科研成果转化上双管齐下,高校自身加强改革创新,政府加大扶持和协调,激发高校教师投身“全创改”主战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案分析了造成高校成果转化率低的多方面原因:首先当下高校仅用课题、论文、影响因子和奖项评价高校和教师科研水平,造成大部分高校的科技人员忽视学科服务社会作用。其次科研成果转化工作具有复杂性,产业化前的中试阶段最难且最关键,所需投入远大于科研阶段,政府和科研单位投入难度大,较大的风险也使企业望而生畏。科研经费机制中也未鼓励科技创业和成果转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创新积极性。&&&&对此,致公党中央在提案中建议:加大贯彻落实《科技成果转化法》的宣传力度,改革完善科技评价考核机制。致公党中央认为,需有序推进去行政化,让高校教师从事务性工作中解脱。此外,需建立和完善科技管理与评价的多元化体系,将成果转化作为评价应用研究的主要指标;将知识产权创造、标准制定及成果转化作为职称评审和聘期考核的重要依据之一;健全收益分配政策,制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奖励和收益分配办法。&&&&提案提出政府搭建第三方平台,实现科研成果与市场的有效对接,加快培育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同时建立健全支持采购创新产品和服务的政策体系,完善政府采购促进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相关措施,加大对创新产品和服务的采购力度。&&&&(科技日报北京3月7日电)&&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科技成果评价和指标体系研究,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评价指标体系,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方法,岗位评价指标体系,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科技成果评价和指标体系研究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14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科技成果奖励评价指标体系及方法研究
下载积分:399
内容提示:科技成果奖励评价指标体系及方法研究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46|
上传日期: 01:23:49|
文档星级: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 399 积分
下载此文档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科技成果奖励评价指标体系及方法研究
关注微信公众号高新技术产业化的综合评价方法
我的图书馆
高新技术产业化的综合评价方法
高新技术产业化的综合评价方法
湖北省统计局& 吴中志
简明提要:中国经济正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正在改变国民经济的增长方式和人民生活面貌。“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已成为各级党政领导关注的重点问题。因此,研究和建立一套科学的符合我国国情和高新技术产业化本质特征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极为关键。本文在借鉴国内外高新技术产业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一套涉及科技投入、成果、体制、环境等个方面共项指标的“体系,研究成果表明:目前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化水平为%,总体上已进入高新技术产业化成长的初级阶段。
高新技术产业化,是一个复杂的动态发展过程。从纵向看,是指高新技术成果在技术开发和产品开发的基础上,逐步商品化、产业化和国际化的次第发展过程;从横向来看,包括通过技术扩散、围绕高新技术而生成新兴的企业群以及运用高新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存量改造使传统产业升级两个方面。
国内外理论界已从不同角度对高新技术产业的定义、分类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果,从这些成果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即高新技术产业化是一个从基础应用研究到实现规模化生产的连续过程,它大体包括高新技术的研究开发、高新技术产品的应用与推广、高新技术产品实现大规模商品化生产三个阶段。
80年代以来,以高新技术为制高点的新科技革命,已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综合国力竞争力的主导力量。从我国情况看,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还非常缓慢,人们对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全过程还没有全面系统的认识,即使在高新技术整体发展水平居领先地位的美国对高新技术产业的划分、评价大相径庭,难免使人们在高新技术产业化的界定、总体评价上众说纷纭。因此建立一套科学、标准、规范、适合我国国情的评价指标体系,能够全面、客观地反映高新技术产业化全过程的研究就显得十为重要。
一、国内外高新技术产业化评价方法
世纪年代以来,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和世界经济论坛(WEF)在高新技术产业化研究方面影响最大。1986年OECD第一次正式给出高新技术产业的定义,用经费强度经费占产值的比重)作为界定高新技术产业的指标,根据联合国制定的国际标准产业分类,选择个制造行业、依据个比较典型的成员国年代初的有关数据,通过加权方法,计算了经费强度,将经费强度明显高于其它产业的类产业定义为高新技术产业:航空航天制造业、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医药品制造业、专用科学仪器设备制造和电气机械设备制造业,这六大产业的经费强度分别为22.7%、17.5%、10.4%、4.8%、4.8%和4.4%。随着经济发展中知识和技术因素的急剧增长,产业的R&D经费强度发生了重大变化,1994年OECD采用更为完善的指标体系重新测算了22个制造业的R&D经费强度,在R&D经费方面,不仅考虑了直接经费,而且也考虑了间接经费,并分别选用总经费占总产值比重、直接R&D经费占总产值比重和直接R&D经费占增加值比重三项指标,根据OECD 10个成员国年的数据逐年计算,最终确定指标值明显高于其他产业的航空航天制造业、计算机与办公设备制造业、电子与通信设备制造业和医药品制造业为高新技术产业。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主要是依据的本质特征,从高新技术产业的技术密集度(贡献率)来确定高新技术产业化水平,美国科学基金会以此为基础,对年期间美国与亚洲新兴工业国就不同资源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进行了统计比较,见表1。
表1&&&&&& &&&&&年不同资源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单位:%
研究资料显示,亚洲新兴国家,10%左右的GDP是由高新技术产业化实现的,美国40%以上的GDP与高新技术知识要素贡献率高度相关,足以表明在高新技术产业化方面,亚洲新兴国家所存在的巨大差距。
国内学者对高新技术产业化的理论与实际进行了探讨。宋小敏从资本深化决定高新技术知识的占有水平、研究与开发决定方面的知识生产水平、教育决定的发展水平、国家创新体系决定科技资源的配置效率等四个方面,深入系统地分析了我国与美国、日本、德国等经济发达国家发展差距的成因;中国科学技术部副部长邓楠将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发展历程划分为种子期、创建期、成长期、扩张期、稳定期与成熟期五个阶段;国家博士学科基金项目研究者蔡莉、徐双烨等在对若干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案例进行调研和统计的基础上分析,提出高新技术产业化由初始规模向临界规模转化过程中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两大类:一类影响因素为系统的组成要素,即资金、人力资源、市场、技术水平和技术创新;另一类影响因素是政策、相关产业及其支撑、宏观管理体制、经济运行态势和软环境;李崇芬通过大量统计资料的国际比较研究,提出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必须加大科技投入力度,确立企业在高新技术产业化中的主体地位,走引进与创新相结合的道路,发展风险投资,促进高科技产业化进程的政策建议;于宏义、黎苑楚等提出了高新技术产业的基本特征:一是集研究开发、生产制造、技术服务于一体,以研究开发为基础的研发型(知识型)产业;二是融技术创新、组织创新、管理创新于一身的高创新型产业;三是不确定性因素多、风险大的竞争性产业;四是高增长、高增值型产业;五是以人力资本、知识产权为核心的精英型产业。
科技成果产业化一直困扰着科技界、经济界和理论界,人们开出了许多药方,但仍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那么,科技成果产业化到底难在何处?中南民族学院李忠斌提出应从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形成机制、主体、利益、法制、环境、理论研究等六个方面寻找问题的答案。国家计委产业发展研究所王亚平从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的战略高度,提出加快高技术产业化必须正确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关键是实现产业化、注重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在引进的基础上自主创新,强化科研成果的转化。
高新技术产业的界定和分类是进行高新技术产业化综合评价的基础。2000年国家统计局测算并提出了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分类的初步意见,以支出占总产值的比重和研究与实验发展人员占职工人数的比重作为高新技术产业的标志指标,同时使用技术开发经费支出占总产值的比重,技术开发人员占职工人数比重、从事技术开发活动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占职工人数的比重作为检验指标。从总体情况看,我国制造业还不具备技术密集程度高的典型特征。如OECD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按制造业及支出占总产值比重高于4%划分高新技术产业,九十年代中后期又按上述比重高于8%划分高新技术产业,而我国制造行业大类中这一比重最高的行业为,最高的行业中类为,只有个别行业小类达到4%以上。显然高新技术产业的划分标准只能结合我国产业实际制定。经过实际测算和综合分析,我们认为以支出占总产值比重和人员占职工人数比重都高于制造业平均水平50%作为划分标准较为合理。为提高测算结果的可靠性,我们采用近几年累积的办法,以避免数据年度之间波动的影响。
从行业大类测算结果看,我国技术密集度相对较高的行业与国外高新技术产业分类基本一致,在全球科技、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高新技术产业化”应是相同测算指标和范围内的统一的国际化概念,特别是OECD四分类的高新技术产业界定标准具有科学性、代表性、国际可比性等诸多优点,所提供的定义和分类被国际社会广泛认同和采用。依据定量研究和定性综合分析,我们认为将医药制造业、航空航天制造业,计算机与办公设备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设备制造业五大产业定义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较为合理。
文献调研结果显示,目前尚未发现有关高新技术产业化评价方法。国外对高新技术产业化水平的评价度量仅仅是从生产要素的角度反映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而忽视了决定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之一的制度和发展环境,未能全面重点反映高新技术产业的本质特征、发展过程和水平,高新技术产业化和技术进步的概念混淆。国内学者对高新技术产业化的研究进行了一些尝试,主要以综合指标为主,但对于选择和确定评价指标体系的观点不尽一致,有的注重技术创新,如杨树芬、严明霞为代表的关于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综合评价指标中提出产品创新能力、市场开拓能力、资源利用能力、创新管理能力等4个方面共计38项指标;有的注重科技进步,如刘树、田英法建立了以科技投入、科技产品、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影响为主线,关联科技进步基础要素和有关经济社会发展指标的科技进步统计监测指标体系与综合评价方法;还有学者提出知识存量丰裕系数方法,实际上也是多项指标的综合,就国内外高新技术产业化研究成果而言仍有较大的局恨性;主要是对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本质特征和分类内涵不清,对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形成发展机制和演变过程缺乏深入的分析研究。借鉴有关高新技术产业化的研究成果,我们认为,高新技术产业化是一项涉及多种因素的系统工程:一是科技投入,需要强化研究与实验发展工作;二是高新技术产业化离不开它的基础----科技成果,科技成果的生产没有或极少,就根本谈不上高新技术产业化;三是高新技术产业化需要强化科技成果的转化工作;四是高新技术产业化具有高度的国际竞争性,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要在引进的基础上自主创新,迅速缩小同发达国家的差距,发挥后发优势;五是高新技术产业化与体制环境的反压高度相关,必须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六是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核心是尽快实现规模化生产,获取经济效益;七是高新技术产业具有技术上的不确定性,风险大、投资数额高。这些研究成果对于建立高新技术产业化评价指标体系和综合评价方法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
二、高新技术产业化评价指标体系
高新技术产业化不是一个空洞、抽象的概念,从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发展过程和形成机制来看它是涉及研究开发、机制创新、成果转化、规模经营、经济效益等各个方面,内容十分丰富具体的目标集合体。研究和建立一套科学的、符合我国国情和高新技术产业化本质特征的指标体系及其相关的评价方法,必须深入了解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发展过程和形成机制。
(一)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演变过程
根据传统的产业周期理论,产业的发展都要经历成长、成熟、饱和和衰退四个阶段,传统产业的产业化过程依赖于客观现实的市场需求,产业发展与研究开发的技术水平低、成果转化的依存度不高,生产、制造、销售是传统产业产业化的核心。而高新技术产业则不同,其产品中知识含量高度密集,其经营运行和生产要素组合中掌握科技知识的专业人员和研究开发投入水平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高新技术产业的兴起和发展直接依赖于相关学科和技术的突破,研究开发、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和工业化生产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化的主体和核心。因此,高新技术产业化与传统产业的产业化有所不同,其全过程可以划分为五个阶段:即创建期、转化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
1、创建期。高新技术产业化离不开它的基础----科研开发。在这个阶段,以科研开发为主体,这是高新技术实现产业化的重要基础。没有这一基础,新的产业不可能形成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以研究开发为主体、集人力资本、知识产权、技术创新、生产制造为一体的产业,需要资金、人才的巨大投入和体制、环境的有效整合,我国原有的技术水平相对较低,在这个基础上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不是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水平提升的简单过程,而是一种后来居上的赶超行为,实现这种战略性的跨越,必须对发展战略重点领域、技术政策等重大关系作出选择,必须在体制、发展环境上创造宽松的环境。在高新技术产业的形成过程中,研究开发是决定性因素,与其它影响因素协同作用,从而使高新技术产业系统成为稳定有序的结构,创造大量的高科技成果实现高科技成果向产业的转化。
2、转化期。高新技术产业化的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的商品,是高新技术的关键环节。在成果转化阶段,是将创造期的科技成果如样品、样机、新技术、新产品等进行示范验证,以期得到第一批可在市场上销售的产品,真正使高新科技成为现实的生产力。这一阶段所需的资金约倍或数倍于研究开发阶段,依靠国家拨款、贷款、企业或个人的资金显得力不从心;同时在成果转化阶段,不仅存在技术风险,还存在市场风险,政策风险等系统和非系统风险,银行信贷资金不会轻易涉足,风险投资者以其市场的洞察力和对各种风险的分析、投入风险资金,对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为现实的商品起到催化剂和推进的作用。据统计,由于缺乏成果转化资金,我国大约有80%的科技成果白白浪费掉了,投资不足,造成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断层。
、成长期。这一时期,高新技术产品已经初步进入市场,接受市场竞争,高新技术企业不断壮大,政府的重点是保护知识产权,企业的重要目标是不断开拓市场,高新技术呈现出逐步增长的态势。由于高技术产业在技术上已取得重大突破,高新技术产品面临快速扩张的态势,高技术生产资金制约显得尤为突出,一般情况下,科研、中试、生产资金投入比为1:5~10:70~100,由此可见,资金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血液,只有资金源源不断的供给,才能保证高技术产业健康地发展。同时,基础工业的支撑也是影响高新技术成果向产业化转化的另一关键因素,高新技术产业在成长期如果基础设备落后,也会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瓶颈”。
4、成熟期。这一时期,是高新技术产品已经受了市场检验,形成一定竞争优势的时期。高新技术成果已进入工业化生产,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日益扩大,市场占有率稳步提高,其产品生产首次达到最大产出量。公司的组织、生产、市场和资本联系已趋于稳定,不断扩大生产规模追求最大经济效益,精心培育品牌,搞好售后服务已成为企业的主要目标。
5、衰退期。从客观上讲,任何一种技术和产品都有其生命周期,高新技术产品也不例外。从主观上讲,任何一个高新企业都无意于立即推出高新技术产品的替代产品,这样只能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和利润的流失,但在市场机制和高新技术快速发展的共同作用下,原有的高新技术产品将被更高层次的高新技术产品所取代。
高新技术产业化是一项开放的系统工程。高新技术产业从创建期到产业化生产的发展过程是否成功,不仅依赖于高新技术成果本身的市场价值,而且依赖于客观上是否存在一个对技术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起决定作用的支持系统,不能简单地就高新技术产业化论产业化,高新技术产业的成长壮大,技术创新是基础,机制政策是重点,成果转化和资金投入是关键。众所周知,俄罗斯的基础研究和军事领域的技术水平与美国不相上下,但是,他们的技术优势却难以形成产业优势,其根本原因在于俄罗斯缺乏美国所拥有的一整套适应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的体制保障和发展机制。
(二)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评价指标体系
根据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本质特征和演变过程,在借鉴和吸收高新技术产业化这一理论前沿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遵循评价的全面系统、国际可比性、可操作性、简明科学的基本原则,以系统工程和层次分析为指导,建立了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评价指标体系,见表2。
&&&&&&& 表2&&&&&& 高新技术产业化评价指标体系
(一)科技投入
、经费支出占比重
、科技活动人员占职工比重
、科技人员人均科技活动经费
(二)科技成果
、重大科技成果增长率
、发明专利占专利批准量比重
(三)体制改革
、经费企业与政府负担比例
、企业发明专利在院校科研企业批准总量中所占比重
、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所占比例
(四)发展环境
、国际先进设备所占比重
、风险投资占成果转化资金的比重
(五)成果转化
、高科技成果转化率
、高新技术交易市场每份合同成交额
(六)规模经营
、高新技术产业增长弹性系数
、平均每个高新企业实现的增加值
、国外高新产品市场占有率
(七)经济效益
、高新技术产业劳动生产率
、总资产贡献率
、科研投入与产出比例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评价指标体系是一套综合系统的指标体系,它涉及到科技投入、成果、体制、环境等个主要方面的项指标,简称体系,这套指标体系集中表述了高新技术产业化的主体特征和发展过程,能够全面、客观地反映高新技术产业化的真实状况。
1、科技投入:R&D经费强度是反映产业知识密集程度和技术水平的综合性指标,也是目前世界上最为广泛的界定高技术产业可量化的指标。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首先必须主动增加科技投入。尽管经费强度有一些缺陷,如受政府政策、经济周期变动等方面影响较大,但由于它与知识的产生和应用高度相关,在产业之间和国与国之间能取得更为一致的定义和统计数据,通用性、可比性强,是综合反映高新技术密集度和投入类的首选指标;科技活动人员占职工比重,即一个产业部门科技人员的集中程度,综合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利用专门知识与包含在产品和工艺内的技术复杂性。随着信息革命的到来,掌握高智慧高技能的科技人才将决定一个企业乃至一个产业的兴衰,人力资本比有形资源更重要,已成为第一位的生产要素;科技人员人均科研经费是衡量科技投入强度的硬指标,人均科研经费越多,说明人均科技投入越大,自主开发能力越强,我国科技人员总量位居世界第4位,但由于人均科研经费严重不足,成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缓慢的主要障碍。
2、科技成果:是指为解决某一科学技术问题,经过研究与开发完成的并通过技术评审鉴定,具有创造性、先进性和一定价值的工作成果。它是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源泉。没有科技成果,高新技术产业化就会成为空中楼阁。由于科技成果的价值量难以估计,我们采用重大科技成果的增长率和发明专利占专利批准量的比重来反映。在三种专利中,由于发明专利可以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可以综合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技术创新水平和能力。
、体制改革:体制问题是制约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化的主要障碍,这在我国理论和实际工作者中已形成共识,在政治体制、经济体制、管理体制等诸多因素中,我们认为最大的问题主要是企业的主体地位不明确。从国内外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实践看,企业必须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化的主体,成为科技投入、科研成果、产业化生产的主体。高新技术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并形成企业群体,是产业化的必要条件。我国学习苏联模式,科研是一摊、企业是一摊,然后慢慢地转化为成果,往往事倍功半。同时在高新技术产业化过程中,必须走引进与创新相结合的道路。在国际竞争中,每个国家为保持其竞争实力都不会把最先进、最关键的技术传播出去,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的国际竞争更是如此。为从更深层次上反映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我们设计了以企业为主体的体制改革评价指标。
4、发展环境:先进的技术装备,是高新技术产业化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发达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较快,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拥有先进的科研实验测试仪器和设备。如我国电子工业科研实力雄厚、但电子工业长期徘徊在较低的层次和水平上,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国工业基础极为薄弱,其技术装备无法形成对高新技术产业的强有力支持,设备落后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严重桎梏。
高新技术产业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投入多、风险大的高竞争产业,原始资本积累不足,风险投资发展缓慢,是制约高新技术规模化经营的重要因素,我国许多高新企业在创业初期和成长阶段,由于融资困难,资金投入不足而难以扩张其生产能力。综合以上分析我们精选了国际先进设备所占比重和风险投资占成果转化资金的比重这两项指标作为发展环境的二级指标。
、成果转化: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是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关键。尽管高新技术的转化在发达国家的成功率也不到30% ,但正是靠这样的成功率,为发达国家创造了高速发展的现代化经济,并赋予其强大的发展后劲。科技成果转化率是综合反映成果转化水平的核心指标,高新技术产业化,其重点是实现成果与产业化生产的相对平衡,不能仅仅是一头热,而这个平衡点就是成果转化率,变技术优势为经济优势、产业优势。为反映成果转化的水平和技术含量,在评价指标体系中设置了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和技术交易市场每份合同成交额两项指标。
6、规模经营:是衡量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重要标志和终极目标。产业化的实质是有目的的工业化生产,高新技术产业化就是要使高新技术成果实现工业化;把新技术变为可供广泛应用的新产品,新资源和新服务。高新技术产业是高增长型产业,但是这个高增长受不同时期的政策因素,消费水平及其它产业的波及感应等因素的影响较大,为此,我们采用了高新产业增长弹性系数这一指标来反映高新产业的发展水平,以每个高新企业实现的增加值和国外高新产品市场占有率来反映高新技术产业化的经营状况和竞争实力。
7、经济效益:高新技术产业化以科技投入为先导,通过科技成果的产出和转化实现产业化生产,最终要转化为经济效益的提高,取得经济效果,这是整个高新技术产业化全过程的延伸和高新技术产业化本身的动力和目的所在。所以,建立高新技术产业化评价指标体系,必须将经济效益纳入进来。在经济效益模块里,设计了高新技术产业劳动生产率、总资产贡献率和科研投入与产出比例三项指标。其中总资产贡献率是企业经营业绩和管理水平的集中体现,是评价和考核企业盈利能力的核心指标。
三、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评价方法
高新技术产业化评价方法的总体思路是在高新技术产业化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建立综合评价模型进行综合整体的评价。所谓模型,就是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简要描述、模仿和抽象。任何一个经济模型都不外乎是存在于经济中的特定变量间相互关系的明确表述,常用的模型种类较多,本文对高新技术产业化的综合评价方法采用的是指标化的数学模型,其基本步骤如下:
1、确定高新技术产业化标准值
高新技术产业化水平的综合度量,需要相应的参数标准值作为评判计算的依据,标准值的客观性、公正性是保证整个高新技术产业产业化指标体系量化评价准确性的前提。因此,在确定标准值时,必须遵循三个基准:
一是国际水平基准。参照西方发达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早已达到的水平进行确认,这样有利于与国际通行标准接轨,具有较强的国际可比性。如经费支出占比重,年中国国际竞争力发展报告显示,我国研究和开发投入与高新技术产业化发达国家相差甚远,如下表所示。
&&&&&&&&&&&&&&&&&&&&& 表3&&&&&&& R&D占比重
总支出(亿美元)
从总量情况看,我国支出仅相当于美国、日本、法国、英国、加拿大、韩国的%、、%、%、、,从支出占比重情况看,我国与高新技术产业化发达国家的差异也十分明显,仅占发达国家,目前国内产业界对这一比重已经形成了一个较为客观的标准,即支出占的比重必须达到以上。从经费企业与政府负担的比例情况看,九十年代初期,美国、日本、韩国、德国、英国、法国的企业与政府负担比例分别为、、、、、,企业在高新技术产业化中的主体核心地位十分明确,而我国这一比例年为,到年仍高达,根据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测算,我们认为该指标的标准值以较为适宜。其他大部分指标标准值的确定主要以国际基准进行。
二是历史最好水平基准。选择部分指标的历史最好水平,可以保证标准值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弹性系数,是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率与增长率的比值,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速度最高的一年为,最低为,平均水平为,而增长率最高为,最低为,平均水平为,高新技术产业增长弹性系数最好的年份为,最差的为,平均水平为,因此,将该指标的标准值确定为5比较合理。
三是强国基准。即以国家制定的高新技术产业规划和远景目标为基本依据。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发展中国家依靠“模仿、引进”已经很难实施“赶超战略”,尤其是“入世”后我国的高新技术产业将面临国外高新技术产业的严峻挑战,以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比例指标为例,从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和增强国际竞争力出发,今后要以增强自主研究开发和创新能力为核心,以企业基于市场需求的引进和创新为主体,在创新吸收上下功夫。许多发达国家在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过程中,十分注重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从年代到年代,日本平均每年从欧美引进先进技术从项增加到项,每花美元引进费,要用美元消化、吸收、再创新,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体系再反过来出口。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技术水平仍然偏低,如我国人均电视机产量世界第一,然而在拥有几百项专利的彩电行业都是空白,在取得巨大进展的电子计算机行业,如果美国不向我们出口芯片,我国一台电脑都难以生产出来。为掌握高新产业的技术主动权,在确立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比例标准值时,我们以为该指标产业化的标准值。
2、确定评价指标权数
权数是权衡被评价事物总体中诸因素相对重要程度的量化值。权数的确定在指标综合评价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科学地确定高新产业评价指标的权数,我们采用直接对比评分法中的两两对比法和多级评分法。
两两对比法是以两个对象相比并赋予分值,最后求得对比结果即总分,然后按每个对象在总分中的所占比重即为该指标的权数,根据郭鹏、郑唯唯提出的两两指标的判断标度进行计算,见表4
元素Xi与Xj
重要性比较
介于二者之间
,,/2,1.
经上述标度作为矩阵的元素,列出各层面需要比较的指标的判断矩阵,求出矩阵的特征向量即求出了各指标在各自层面的权数。这一方法适用于高新技术产业评价指标体系中的科技成果、发展环境和成果转化三大模块的二级指标。
多级评分法是在对两个对象以上对比分析时,按重要性程度不同评出多个级别,并给予不同的分数,然后加总予以综合反映,并排出顺序的方法就是多级评分法。以一级指标的七大模块为对象,我们请位理论界和实际部门的专家进行评判,按指标的重要性程度最好的记分,最差的为1分,在去掉最高和最低分后,以该模块分数在总分中的比例为其权数。其结果见表5。
&&&&&&&&&&& 表5&&&&& 高新技术产业一级指标权数确定一览表
注:本表实际得分扣除了第位和第位专家的评分。
科技投入、体制改革、规模经营、经济效益二级指标的权数确定按照最高记分、最低记分的方法依此类推。
、高新技术产业化综合评价的数学模型和计算结果
根据评价方法的基本步骤,必须建立高新技术产业化综合评价的数学模型。首先计算各个指标的实现程度。其计算公式为Sij=Xij/Zij,式中Sij表示第i个模块第j个指标的实现程度,Xij和Zij分别表示第i个模块第j个指标的实际值和标准值。如体制改革(排列第模块中的企业发明专利在院校、科研、企业批准总量中所占比重指标的实现程度,其实际值X32为,标准值Z32为,依据公式计算,S32==,即该指标的实现程度为%。其评价价值为=0,其他各项指标的计算依此类推。
其次,计算每个模块的产业化水平,其计算公式为:Fi=∑Sij×Wij/∑Wij ,式中Wij表示第i模块第j个指标的权数。如规模经营模块的实现程度,F6=∑(28×0.18+10.12×0.44+14.03×0.38)/∑(0.18+0.44+0.38) =14.82%。
最后,计算整个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水平,其计算公式为:S=∑Fi×Wi/∑Wi;式中Fi和Wi分别表示第i个模块的分值和权数(i为1,2,…,7),其计算过程为:S=∑(0.+6.97×0.2+18.23×0.096+17.4×0.096+14.53×0.163+14.82×0.215+17.06×0.089)/(0.141+0.2+0.096+0.096+0.163+0.215+0.089)=
按照上述程序测算,年我省高新技术产业化水平为,根据有关国外资料的对比分析,从总体情况看,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已处于成长初级阶段,科技投入稳步增加,高新技术力量不断增强,科技成果快速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已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一席之地;同时也可看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化总体水平仍然偏低,多数评价指标实现值与标准值存在较大差距。其结果见表6。
&&&&&&&&&&&&&&&&&&&&&& 表6&&& 我国高技术产业化综合评价结果
4、对高新技术产业化综合评价方法的评价
首先,从高新技术产业化评价模型的指标体系情况看,我们认为,所设计的指标体系全面系统地揭示了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的全貌,基本上能科学反映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本质与特征,保证评价结果的公正性和权威性。每个模块的具体指标最大限度地采用了国际上公认的相对量指标,具有明确的内涵和处延,统计方法唯一,统计口径一致,具有动态和横向国际比较的双重特征;评价指标体系的选择以现有统计指标为基础,少而精,实用性强。
其次,从模型的构成情况看,该模型采用嵌入式积木型结构,可满足形势发展和理论完善对模型的修正、更新等诸多方面的需要,同时科技投入、科技成果、体制改革、发展环境、成果转化、规模经营、经济效益等七大模块构成一个有机的、具有特定功能的系统,层次清晰,重点突出。
第三,从高新技术产业化评价模型的权数情况看,为全面系统地反映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的客观实际情况,克服因人而异的主观因素影响,模型权数的生成采用了郭鹏、郑唯唯提出的标度定义表和多级评分法,并按照国际惯例去掉了专家评判的最高分和最低分,具有较强的客观公正性和可操作性。
第四,从计算结果分析,我们认为比较符合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化水平的客观实际情况。目前国内理论界和实际部门对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化水平的评价结果不尽一致,有的以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依据,认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化水平为2%左右,有的依据抽样调查结果,认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商品化率为10~25%,高新技术产业化水平为5~7%左右等,这些结果处于世界众多专家公认的“无法发展水准”状态,与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不相一致。事实上,高新技术产业具有较强的渗透性和间接效应,各种高新技术迅速广泛地渗透到传统产业部门,促使传统产业向高级化、集约化方向发展,仅从高新技术成果转化成为商品和劳务并形成新产业的结果进行评价有较强的片面性,与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定义、本质特征不相符。
由于高新技术产业本身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概念,国内外目前关于高新技术、高新技术产品和高新技术产业的界定尚没有统一的定义,处于众说纷纭,百家争呜的状态,我国关于高新技术产业的统计不规范,制度不健全等客观因素增大了高新技术产业化综合评价方法的难度;同时高新技术产业化作为一项系统工程,与国家综合经济实力、政府干预、产业政策、法律保障等因素密切相关,由于这些定性指标无法量化,只有在指标体系设计中忍痛割爱。此外,由于高新技术产业的产生与发展,具有典型的群体化特征,即不象以往的技术革命那样是由单一的技术发展起来的,而是大量的研究开发投入、现代高技术与传统技术融合及高新技术内部相互作用的结果,加上高新技术产业分类的统计资料不健全,其指标体系的设计和评价方法只能从宏观上对高新技术产业化水平作出总体的描述和判断,而难以从微观上对某一单个的具体产业作出合理的判断,这些不足之处有待于今后进一步改进。
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转]&[转]&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工厂六大指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