髌底是在长跑后膝盖髌骨下方疼向脚那边的下方还是向上身的上方

髌底是指哪里?
var sogou_ad_id=731549;
var sogou_ad_height=160;
var sogou_ad_width=690;当前位置: >>
经络穴位说明
经络穴位说明http://ishare..cn/f/6043352.html 1、体表标志定穴法 ............................................................................................................................... 1 2、足少阳胆经穴位图 ........................................................................................................................... 4 3、足厥阴肝经穴位图 ......................................................................................................................... 12 4、手阳明大肠经穴位图 ..................................................................................................................... 15 5、足太阳膀胱经穴位图 ..................................................................................................................... 18 6、任脉穴位图 ..................................................................................................................................... 29 7、督脉穴位图 ..................................................................................................................................... 33 8、经外奇穴(头面颈项部)穴位图 ................................................................................................. 38 9、足阳明胃经穴位图 ......................................................................................................................... 45 10、手少阴心经穴位图 ....................................................................................................................... 53 11、足太阴脾经穴位图 ....................................................................................................................... 55 12、手太阳小肠经穴位图 ................................................................................................................... 59 13、手厥阴心包经穴位图 ................................................................................................................... 62 14、足少阴肾经穴位图 ....................................................................................................................... 64 15、手太阴肺经穴位图 ....................................................................................................................... 69 16、手少阳三焦经穴位图 ................................................................................................................... 71 17、取穴方法 ....................................................................................................................................... 751、体表标志定穴法 确定一个腧穴的位置,除探索感应外,常利用体表的各种标志,尤其是骨性标志作为定位依据。 人体体表标志可分为静态标志和动态标志两大类。 静态标志, 主要指骨性标志 (如骨节突起或凹陷) , 以及五官、毛发、乳头、脐窝、指(趾)甲等。如在腓骨前下方定阳陵泉,在骶后孔中定八s穴, 在目外眦旁定瞳子s,在眉梢后定丝竹空,乳头下方定乳根,脐窝之中定神阙,拇指桡侧指甲角后 旁定少商等。动态的标志,主要指随着屈伸等活动而出现的肌性标志、皮肤皱纹,以及采取某种特 定动作而确定的参照标志等。如在屈肘外侧纹端外定曲池,咬肌隆起处定颊车,举臂时肩峰前外方 凹陷中定肩k,两虎口相叉食指尽处定列缺等。 现将基本的体表标志分述如下: (一)头部 发际:头发分布区的边缘。位于前额上的横向边缘,称前发际;位于后项部的横向边缘,称后 发际。 发角:前额两旁,当前发际与鬓发前缘会合成角处。下对颧弓中点。 曲角(曲周,颞颥):额旁颞部头发边际向前成弧形突出处。 眉心(眉间,阙中):前额正中线上,当两眉头之间。 眼眶:为一个四棱锥形的骨性腔,外口称眶缘,在眶上缘的内 1/3 折点处有眶上切迹(或眶上 孔);眶上缘上方有隆起的眉弓。眶下缘中点直下方,可摸到眶下孔。眶上切迹、眶下孔、颏孔一 般均位于目中线上。 人中沟(水沟):上唇表面正中的纵行凹沟。 鼻唇沟(巨分):由鼻翼旁伸延至口角外侧部的圆弧形浅沟。 颧弓:循颧骨向后至耳前的弓形突起。下方凹陷为颞下颌关节,张口时可触摸到下颌头在关节 窝内转动。 下颌角(曲颊):下颌骨的下颌支后缘与下颌体会合成角处。1 耳尖:外耳上缘最高点。一般位于眉梢与枕外隆凸的连线上。 耳根:耳郭附着部。其上端称耳根上点,下端称耳根下点。 耳垂:外耳下端的无软骨部分。 耳屏(耳珠):外耳门前方的瓣状突起。 颞骨乳突(完骨):颞骨后下部,外耳后方的圆形突起。表面粗糙,有胸锁乳突肌、头夹肌、 头长肌附着。其尖端突向下前方,与耳垂处于同一水平面上。 枕外隆凸:枕骨后表面中央的隆凸。 (二)颈部 喉结(结喉):颈前中央,甲状软骨前缘隆起部,男性青春期后此处高而显著,吞咽时作上下 移动。在喉结上方摸到的凹陷为甲状切迹,甲状软骨上缘正对第四颈椎。 胸锁乳突肌(缨筋):颈侧部肌肉,起自胸骨柄和锁骨胸骨端,两头会合后斜向后上方,止于 乳突部。当头转向对侧时,隆起尤为明显。《内经》称“婴筋”,主要指胸骨头部分。《类经》张介 宾注:“《说文》曰:婴,颈饰也。故颈侧之筋曰婴筋。” 第七颈椎棘突(大椎):由于项部肌肉多,颈椎棘突又短,所以除第七颈椎棘突呈明显隆起外, 其上方棘突一般不易被摸到。有时这里可呈现两个突起,上面一个为第六颈椎棘突。有时可摸到三 个突起,中间一个为第七颈椎棘突。第七颈椎,其棘突较长,向后平伸,尖端不分叉。为项韧带附 着处,当头部前屈时,棘突部隆起更为明显,并能随头左右活动。 (三)胸腹部 胸骨上窝(天突):胸骨柄上缘,颈静脉切迹上方凹陷处。 胸骨角(璇玑):胸骨上窝之下,胸骨表面的第一个隆起,是胸骨柄下缘与胸骨体的结合部。 两旁为第二肋软骨。 胸骨下角(歧骨,胸肋角):胸骨体下端与左右两侧的肋弓下缘所形成的角,一般约呈 90° ,矮 胖者常大于 90° 。后当第九或第十胸椎椎间盘水平。 胸骨剑突(蔽骨):胸骨下端的小骨片,形似鸠尾,长短不一。 锁骨(巨骨):内端与胸骨构成胸锁关节,外端与肩峰构成肩锁关节。(图 2-1-4)通过锁骨中 点的垂线称锁骨中线,与乳头线相似。 锁骨下窝(云门):抬臂时,当胸大肌与三角肌间呈现凹陷。 锁骨上窝(缺盆):锁骨上方的凹窝,由锁骨、肩胛舌骨肌及胸锁乳突肌围成。施沛《经穴指 掌图》:“结喉下巨骨上,缺陷处若盆也。” 肋间隙:第一肋前面常被锁骨遮掩,其下为第一肋间隙。上下两肋之间的空隙,一般上位肋间 隙较下位为窄。胸部穴即按肋间隙定位。第 1~7 肋与胸骨直接相连,第 8~10 肋软骨与上位肋软骨 借结缔组织相连而成肋弓,其下方为腹部。 季肋(季胁):第 11~12 肋(浮肋)前端的游离部。 乳头:男性常位锁骨中线的第四肋间隙或第五肋骨上。距胸前正中线 10 厘米。女性的位置变动 较大,未育女青年大多位于第五肋骨,中年妇女大多位于第六肋骨。乳头距锁骨中线外 0~4 厘米不 等, 年龄越大越偏向外侧, 但主要集中于 0~2 厘米处。 乳头四周的棕色皮肤称乳晕, 直径约 5 厘米。 脐窝:常位于两髂嵴最高点连线稍下处,相当第四腰椎水平。脐部无皮下脂肪,脐窝越深表明 腹壁皮下组织越厚。 耻骨联合部(曲骨,横骨):耻骨联合上缘和耻骨嵴(耻骨体厚而粗糙的前上缘)。当腹股沟 内侧可触得耻骨结节,再向内为耻骨嵴。 髂前上棘:髂嵴前端的突起,缝匠肌和阔筋膜张肌起于其上。 (四)背部 脊椎棘突(椎节):胸椎棘突,在前俯时隆起明显,最高点在第六与第七胸椎。腰椎棘突之间 肌肤略呈凹陷,肌肉越发达凹陷越明显;最低点在第三腰椎。第 1~4 骶椎棘突在成人时已形成 3、 4 个结节,第 5 骶椎已无棘突,所以总称为“二十一椎”。2 肩胛冈(肩上横骨):肩胛骨背面的高嵴。它与前方的锁骨共同围成内连颈根的肩上区,肩胛 冈内侧端与第三胸椎棘突相平。 冈上窝(肩解):肩胛冈上方的凹陷。较深。 冈下窝:肩胛冈下方的凹陷,较浅。 肩胛骨内侧缘:对向脊柱的内缘。 肩胛骨外侧缘:对向腋窝的外缘。 肩胛骨上角:肩胛骨上缘与内侧缘的会合处,约平对背部的第二胸椎椎体和第二肋骨上缘。 肩胛骨下角:肩胛骨下端,一般达第七肋骨(或肋间隙)。 髂嵴:髂骨上缘的弧形隆起。最高点约平第四腰椎棘突。 髂后上棘:髂嵴后端。瘦弱者呈隆起头,年青或肥胖者皮肤表面呈现一凹陷。为骶髂关节中心 点和第二骶椎中部的标志。 骶后孔:骶骨背面的四对小孔,为八s穴所在。 骶管裂孔(腰俞):骶尾关节上方正中呈凹陷处。 当头部前屈时,可摸到明显隆起的第七颈椎棘突(大椎)。两手垂于躯体两侧时,两肩胛冈连 线平第三胸椎棘突,两肩胛骨下角连线平第七胸椎棘突。第十二肋与竖脊肌外缘交点,相当第一腰 椎水平。两季肋下缘连线平第二腰椎棘突。两髂嵴最高点连线平第四腰椎棘突(十六椎)。两髂后 上棘平第二骶椎(十九椎)中部。 (五)上肢 肩峰(k骨)部:肩峰外侧缘与肩胛冈连续处的突起。 三角肌:起于锁骨外 1/3、肩峰外缘和肩胛冈下缘,由前、后、外三面包裹肩关节。形成肩部圆 隆外貌,止于肱骨三角肌粗隆。 肱二头肌(肉):长短两头起自肩胛骨,向下各成一肌腹,多于臂下 1/3 处相合,再形成一 纺锤状肌腹,止于桡骨粗隆后部。 腋窝:上肢内面与胸壁相连处的凹陷部,胸大肌下缘组成腋前襞,大圆肌和背阔肌下缘组成腋 后襞。 腋纹头:沉肩合腋时腋前纹头为腋前皱襞的顶端,腋后纹头为腋后皱襞的顶端。 肱骨外上髁:肘外侧面上方隆起。上续臂外侧肌间隔的凹沟,沟前方为肱桡肌和肱肌,沟后方 为肱三头肌内侧头。 肱骨内上髁(肘内大骨):肘内侧面的隆起,大而显著,位较外上髁稍低。在肱骨内上髁的骨 沟中可触及尺神经。 肘尖(尺骨鹰嘴):肘后的明显突起。伸肘时,肘尖与肱骨内、外上髁三点在同一直线上,屈 肘成 90° 时,此三点成一等腰三角形。 肘横纹:屈肘时出现的横纹,与肘尖高度相当。 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臂内两筋):用力握拳屈腕时,腕臂屈侧面的肌腱明显突出。掌长 肌腱居腕的正中部,其外侧为桡侧腕屈肌腱。 尺侧腕屈肌腱:掌长肌腱内侧为较深位的指浅屈肌腱,再内侧为尺侧腕屈肌腱,腱索止于豌豆 骨。 腕横纹(腕掌屈纹):一般有 2~3 条。① 腕近纹约平尺骨头。② 腕中纹两端平桡骨茎突和尺骨 茎突,相当于桡腕关节线。③ 腕远纹微凸向于掌,通过腕中关节线的最高点,相当于屈肌支持带的 近缘;在该纹外 1/3 折点处可摸到舟骨结节;该纹尺侧端的突起为豌豆骨(掌后锐骨)。一般所谓 腕横纹多指腕中纹。 鱼际:拇指后方掌面肌肉所形成的隆起称“鱼”或“手鱼”,其边缘称鱼际。又其他肌肉隆起处也 可称鱼。一般将拇指后的掌内隆起称作大鱼际,小指后的掌尺侧隆起称作小鱼际。 掌横纹(掌屈纹):手掌面皮肤的明显凹痕(皮纹),主要有三条:① 鱼际纹(掌近纹):位 于大鱼际隆起部的尺侧缘,斜向第二掌骨头平面,与掌中纹相合。② 掌中纹:由第二掌骨头平面斜 向手掌尺侧;食指完全屈曲时,指尖正对此纹;有人缺如。③ 掌远纹:从第二指蹼近侧 1~2 厘米处,3 沿第三、四、五掌骨头平面至手掌尺侧;手指完全屈曲时,第三、四、五指指尖正对此纹。少数人 掌中纹与掌远纹连成一线。 本节:掌指关节隆起部,由掌骨头与近节指骨底构成(包括关节囊所覆盖处),其背面皮纹较 多。 赤白肉际:手掌面与背面交界处。掌背面皮肤颜色较深,故称“赤”;掌而较浅,故称“白”。正 当赤白皮肤移行处,故称“肉际”。 指甲角:指甲基底部月牙形凹沟(指甲轮)的两侧,指甲根和甲侧缘表面的上皮皱襞弯曲成角 处。 (六)下肢部 股骨大转子(髀枢):臀部外侧股骨大转子隆起部,位于髂前上棘与坐骨结节之间的连线上, 当臀大肌隆起与阔筋膜张肌隆起之间的凹陷处。 臀横纹(臀沟):臀肌下缘的皱襞,深面有坐骨结节。 缝匠肌(股内大筋):起于髂前上棘,止于股骨粗隆内侧部。 股骨内侧髁(内辅上):股骨下端内侧面的隆起(较外侧髁明显)。 胫骨内侧髁(内辅下):胫骨上端内侧面的膨大部(较外侧髁明显)。 髌韧带:髌骨下方肥厚而坚硬的韧带,为股四头肌的延续部分,两侧凹陷称“膝眼”,可触到膝 关节面(膝中)。 s横纹:屈膝时s窝中的横纹。 胫骨粗隆:胫骨上端与胫骨体接连处前面的三角处粗隆,有髌韧带附着。 胫骨前缘:小腿前面沿胫骨粗隆而下,可摸到胫骨体前缘和内侧面,紧贴皮下,微弯行,直至 踝部。前缘外侧隆起由胫骨前肌和趾长伸肌、拇长伸肌组成。 腓骨头(成骨):腓骨上端膨大部。 外踝:腓骨下端外侧面膨大部,比内踝稍下而低下。后方可摸到腓骨长、短肌腱。 内踝:胫骨下端内侧面膨大部,比外踝稍高。内、外踝前方由内向外可摸到胫骨前肌腱、拇长 伸肌腱和趾长伸肌腱。内踝下方一横指处可摸到跟骨载距突。 跟腱:小腿后面有肥大的小腿三头肌隆起,向下延续为跟腱,止于跟骨后面。 舟骨粗隆(然骨):足舟骨内侧面的圆形粗隆,通常位于内踝与第 1 跖骨头内侧的连线上。 第五跖骨粗隆(京骨):足背外侧面,第五跖骨体外侧的隆起。一般位于小趾端与足跟后缘之 间的中点处。 本节:跖趾关节隆起部,由跖骨头与近节趾骨底构成。 趾甲角:趾甲基底部月牙形凹沟(趾甲轮)的两侧。覆盖于趾甲根和甲侧缘表面的上皮皱襞弯 曲成角处。 2、足少阳胆经穴位图 本经一侧44穴(左右两侧共88穴)。其中15穴分布于下肢的外侧面,29穴在臀、侧胸、 侧头等部。首穴瞳子s,末穴足窍阴。主治胸胁、肝胆病症、热性病、神经系统病症和头侧部、眼、 耳、咽喉病症,以及本经脉所经过部位之病症。 本经穴位:瞳子s 听会 上关 颔厌 悬颅 悬厘 曲鬓 率谷 天冲 浮白 头窍阴 完骨 本神 阳白 头临泣 目窗 正营 承灵 脑空 风池 肩井 渊腋 辄筋 日月 京门 带脉 五枢 维道 居s 环跳 风市 中渎 膝阳关 阳陵泉 阳交 外丘 光明 阳辅 悬钟 丘墟 足临泣 地五会 侠溪 足窍阴 (1) 瞳子s GB1 Tóng zǐ liáo [定位]在面部,目外眦旁,当眶外侧缘处。 [解剖]有眼轮匝肌,深层为颞肌;当颧眶动、静脉分布处;布有颧面神经和颧颞神经,面神经的 额颞支。4 [主治]头痛,目赤,目痛,怕光羞明,迎风流泪,远视不明,内障,目翳。 [配伍]配合谷、临泣、睛明治目生内障;配少泽治妇人乳肿;配养老、肝俞、光明、太冲、治疗 视物昏花。 [刺灸法]向后刺或斜刺0.3-0.5寸;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 [附注]手太阳,手、足少阳之会。 (2) 听会 GB2 Tīng huì [定位]在面部,当耳屏间切迹的前方,下颌骨髁突的后缘,张口有凹陷处。 [解剖]有颞浅动脉耳前支,深部为颈外动脉及面后静脉;布有耳大神经,皮下为面神经。 [主治]耳鸣,耳聋,流脓,齿痛,下颌脱臼,口眼沸保嫱矗吠础 [配伍]配颊车、地仓治中风口眼歪斜;配迎香治耳聋气痞;配耳门、听宫治下颌关节炎。 [刺灸法]直刺0.5寸;可灸。 (3) 上关 GB3 Shàng guān [定位]在耳前,下关直下,当颧弓的上缘凹陷处。 [解剖]在颞肌中;有颧眶动、静脉;布有面神经的颧眶支及三叉神经小分支。 [主治]头痛,耳鸣,耳聋,耳,口眼沸保嫱矗萃矗铮’S。 [配伍]配肾俞、翳风、太溪、听会治老年人肾虚耳鸣耳聋;配耳门、合谷、颊车治下颌关节炎、 牙关紧闭。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附注]手少阳、足阳明之会。 (4) 颔厌 GB4 Hà yà n n [定位]在头部鬓发上,当头维与曲鬓弧形连线的上四分之一与下四分之三交点处。 [解剖]在颞肌中;有颞浅动、静脉额支;布有耳颞神经颞支。 [主治]头痛,眩晕,目外眦痛,齿痛,耳鸣,惊痫。 [配伍]配悬颅治偏头痛;透悬颅、悬厘,配外关、风池治眩晕。 [刺灸法]直刺0.3-0.4寸;可灸。 [附注]手少阳、足阳明之会。 (5) 悬颅 GB5 Xuá lu n [定位]在头部鬓发上,当头维与曲鬓弧形连线的中点处。 [解剖]在颞肌中;有颞浅动、静脉额支;布有耳颞神经颞支。 [主治]偏头痛,面肿,目外眦痛,齿痛。 [配伍]配颔厌、治偏头痛;配曲池、合谷治热病头痛。 [刺灸法]向后平刺0.5-0.8寸;可灸。 (6) 悬厘 GB6 Xuá lí n [定位]在头部鬓发上,当头维与曲鬓弧形连线的上四分之三与下四分之一交点处。 [解剖]在颞肌中;有颞浅动、静脉额支;布有耳颞神经颞支。 [主治]偏头痛,面肿,目外眦痛,耳鸣,上齿痛。 [配伍]配鸠尾治热病偏头痛引目外眦;配束骨治癫痫。 [刺灸法]向后平刺0.5-0.8寸;可灸。 [附注]手、足少阳,阳明之会。 (7) 曲鬓 GB7 Qū bìn [定位]在头部,当耳前鬓角发际后缘的垂线与耳尖水平线交点处。 [解剖]在颞肌中;有颞浅动、静脉额支;布有耳颞神经颞支。 [主治]偏头痛,颔颊肿,牙关紧闭,呕吐,齿痛,目赤肿痛,项强不得顾。 [配伍]配风池、太冲治目赤肿痛;配下关、合谷、太冲治疗头痛、口噤不开。 [刺灸法]向后平刺0.5-0.8寸;可灸。 [附注]足太阳、少阳之会。5 (8) 率谷 GB8 Shuài gǔ [定位]在头部,当耳尖直上入发际1.5寸,角孙直上方。 [解剖]在颞肌中;有颞动、静脉顶支;布有耳颞神经和枕大神经会合支。 [主治]头痛,眩晕,呕吐,小儿惊风。 [配伍]配印堂、太冲、合谷治小儿急慢惊风、眩晕、耳鸣;配合谷、足三里治流行性腮腺炎。 [刺灸法]平刺0.5-1寸;可灸。 [附注]足太阳、少阳之会。 (9) 天冲 GB9 Tiān chōng [定位]在头部,当耳根后缘直上入发际2寸,率谷后0.5寸。 [解剖]有耳后动、静脉;布有耳大神经支。 [主治]头痛,齿龈肿痛,癫痫,惊恐,瘿气。 [配伍]配目窗、风池治头痛。 [刺灸法]平刺0.5-1寸;可灸。 [附注]足太阳、少阳之会。 (10) 浮白 GB10 Fúbá i [定位]在头部,当耳后乳突的后上方,天冲与完骨的弧形连线的中三分之一与上三分之一交点处。 [解剖]有耳后动、静脉分支;布有耳大神经之分支。 [主治]头痛,颈项强痛,耳鸣,耳聋,齿痛,瘰疬,瘿气,臂痛不举,足痿不行。 [配伍]配风池、行间治偏头痛、目赤肿痛;配听会、中渚治耳鸣、耳聋;配肾俞、太溪、耳门治 耳鸣、耳聋。 [刺灸法]平刺0.5-0.8寸;可灸。 [附注]足太阳、少阳之会。 (11) 头窍阴 GB11 Tóu qiào yīn [定位]在头部,当耳后乳突的后上方,天冲与完骨的弧形连线的中三分之一与下三分之一交点处。 [解剖]有耳后动、静脉之支;布有枕大神经和枕小神经会合支。 [主治]头痛,眩晕,颈项强痛,胸胁痛,口苦,耳鸣,耳聋,耳痛。 [配伍]配强间治头痛;配只支沟、太冲、风池治肝胆火盛之偏头痛或巅顶痛。 [刺灸法]平刺0.5-0.8寸;可灸。 [附注]足太阳、少阳之会。 (12) 完骨 GB12 Wán gǔ [定位]在头部,当耳后乳突的后下方凹陷处。 [解剖]在胸锁乳突肌附着部上方,有耳后动、静脉之支;布有枕小神经本干。 [主治]头痛,颈项强痛,颊肿,喉痹,龋齿,口眼歪斜,癫痫,疟疾。 [配伍]配风池、大杼治疟疾;配风池治癫疾僵仆;配风池、合谷治风热上犯喉痹、齿痛、痄腮、 口歪。 [刺灸法]斜刺0.5-0.8寸;可灸。 [附注]足太阳、少阳之会。 (13) 本神 GB13 Běn shén [定位]在头部,当前发际上0.5寸,神庭旁开3寸,神庭与头维连线的内三分之二与外三分之一 交点处。 [解剖]在额肌中;有颞浅动、静脉额支和额动、静脉外侧支;布有额神经外侧支。 [主治]头痛,目眩,癫痫,小儿惊风,颈项强痛,胸胁痛,半身不遂。 [配伍]配前顶、囟会、天柱治小儿惊痫;配水沟、太阳、合谷、大椎、天柱、百会治中风不省人 事、小儿惊风。 [刺灸法]平刺0.5-0.8寸;可灸。 [附注]足太阳、阳维之会。6 (14) 阳白 GB14 Yá bá ng i [定位]在前额部,当瞳孔直上,眉上1寸。 [解剖]在额肌中;有额动、静脉外侧支;布有额神经外侧支。 [主治]头痛,目眩,目痛,外眦疼痛,雀目。 [配伍]配太阳、睛明、鱼腰治目赤肿痛、视物昏花、上睑下垂。 [刺灸法]平刺0.5-0.8寸;可灸。 [附注]足太阳、阳维之会。 (15) 头临泣 GB15 Tó lí qì u n [定位]在头部,当瞳孔直上入前发际0.5寸,神庭与头维连线的中点处。 [解剖]在额肌中;有额动、静脉;布有额神经内、外支会合支。 [主治]头痛,目眩,目赤痛,流泪,目翳,鼻塞,鼻渊,耳聋,小儿惊痫,热病。 [配伍]配阳谷、腕骨、申脉治风眩;配肝俞治白翳;配大椎、腰奇、水沟、十宣治中风昏迷癫痫; 配大椎、间使、胆俞、肝俞治疟疾。 [刺灸法]平刺0.5-0.8寸;可灸。 [附注]足太阳、少阳、阳维之会。 (16) 目窗 GB 16 Mù chuāng [定位]在头部,当前发际上1.5寸,头正中线旁开2.25寸。 [解剖]在帽状腱膜中;有颞浅动、静脉额支;布有额神经内、外侧支会合支。 [主治]头痛,目眩,目赤肿痛,远视,近视,面浮肿,上齿龋肿,小儿惊痫。 [配伍]配关冲、风池治头疼;配陷谷治面目浮肿。 [刺灸法]平刺0.5-0.8寸。可灸。 [附注]足少阳、阳维之会。 (17) 正营 GB17 Zhè yí ng ng [定位]在头部,当前发际上2.5寸,头正中线旁开2.25寸。 [解剖]在帽状腱膜中;有颞浅动、静脉顶支和枕动、静脉吻合网;布有额神经和枕大神经的会合 支。 [主治]头痛,头晕,目眩,唇吻强急,齿痛。 [配伍]配阳白、太冲、风池治疗头痛、眩晕、目赤肿痛。 [刺灸法]平刺0.5-0.8寸;可灸。 [附注]足少阳、阳维之会。 (18) 承灵 GB18 Ché lí ng ng [定位]在头部,当前发际上4寸,头正中线旁开2.25寸。 [解剖]在帽状腱膜中;有枕动、静脉分支;布有枕大神经之支。 [主治]头晕,眩晕,目痛,鼻渊,鼻衄,鼻窒,多涕。 [配伍]配风池、风门、后溪治鼻衄。 [刺灸法]平刺0.5-0.8寸;可灸。 [附注]足少阳、阳维之会。 (19) 脑空 GB19 Nǎo kōng [定位]在头部,当枕外隆凸的上缘外侧,头正中线旁开2.25寸,平脑户。 [解剖]在枕肌中;有枕动、静脉分支;布有枕大神经之支。 [主治]头痛,颈项强痛,目眩,目赤肿痛,鼻痛,耳聋,癫痫,惊悸,热病。 [配伍]配大椎、照海、申脉治癫狂痫证;配风池、印堂、太冲治头痛、目眩;配悬钟、后溪治颈 项强痛。 [刺灸法]平刺0.5-0.8寸;可灸。 [附注]足少阳、阳维之会。 (20) 风池 GB20 Fēng chí7 [定位]在项部,当枕骨之下,与风府相平,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 [解剖]在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附着部之间的凹陷中,深层为头夹肌;有枕动、静脉分支;布 有枕小神经之支。 [主治]头痛,眩晕,颈项强痛,目赤痛,目泪出,鼻渊,鼻衄,耳聋,气闭,中风,口眼歪斜, 疟疾,热病,感冒,瘿气。 [配伍]配合谷、丝竹空治偏正头痛;配脑户、玉枕、风府、上星治目痛不能视;配百会、太冲、 水沟、足三里、十宣治中风。 [刺灸法]针尖微下,向鼻尖方向斜刺0.5-0.8寸,或平刺透风府穴;可灸。 [附注]足少阳、阳维之会。 (21) 肩井 GB21 Jiān jǐng [定位]在肩上,前直乳中,当大椎与肩峰端连线的中点上。 [解剖]有斜方肌,深层为肩胛提肌与冈上肌;有颈横动、静脉分支;布有腋神经分支,深层上方 为桡神经。 [主治]肩背痹痛,手臂不举,颈项强痛,乳痈,中风,瘰疬,难产,诸虚百损。 [配伍]配足三里、阳陵泉治脚气酸痛;治疗乳腺炎特效穴。 [刺灸法]直刺0.5-0.8寸,深部正当肺尖,慎不可深刺;可灸。 [附注]足少阳、阳维之会。 (22) 渊腋 GB22 Yuān yè [定位]在侧胸部,举臂,当腋中线上,腋下3寸,第4肋间隙中。 [解剖]有前锯肌和肋间内、外肌;有胸腹壁静脉,胸外侧动、静脉及第四肋间动、静脉;布有第 四肋间神经外侧皮支,胸长神经之支。 [主治]胸满,肋痛,腋下肿,臂痛不举。 [配伍]配大包、支沟治胸肋痛、肋间神经痛。配条口透承山、天宗、俞治肩关节周围炎。 [刺灸法]斜刺0.5-0.8寸。 (23) 辄筋 GB23 Zhé jīn [定位]在侧胸部,渊腋前1寸,平乳头,第4肋间隙中。 [解剖]在胸大肌外缘,有前锯肌,肋间内、外肌;有胸外侧动、静脉;布有第四肋间神经外侧皮 支。 [主治]胸肋痛,喘息,呕吐,吞酸,腋肿,肩臂痛。 [配伍]配肺俞、定喘治胸闷喘息不得卧;配阳陵泉、支沟治胸胁痛。 [刺灸法]斜刺0.5-0.8寸;可灸。 (24) 日月 GB24 Rì yuè [定位]在上腹部,当乳头直下,第7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 [解剖]有肋间内、外肌,肋下缘有腹外斜肌腱膜,腹内斜肌,腹横肌;有肋间动、静脉;布有第 七或第八肋间神经。 [主治]胁肋疼痛,胀满,呕吐,吞酸,呃逆,黄疸。 [配伍]配胆俞治胆虚;配内关、中脘治呕吐、纳呆;配期门、阳陵泉治胆石症;配支沟、丘墟治 胁胀痛;配胆俞、腕骨治黄疸。 [刺灸法]斜刺0.5-0.8寸;可灸。 [附注]足太阴、少阳之会。胆经募穴。 (25) 京门 GB25 Jīng mén [定位]在侧腰部,章门后1.8寸,当十二肋骨游离端的下方。 [解剖]有腹内、外斜肌及腹横肌;有第十一肋间动、静脉;布有第十一肋间神经。 [主治]肠鸣,泄泻,腹胀,腰胁痛。 [配伍]配行间治腰痛不可久立仰俯;配身柱、筋缩、命门治脊强脊痛。 [刺灸法]斜刺0.5-0.8寸;可灸。8 [附注]肾经募穴。 (26) 带脉 GB26 Dà mà i i [定位]在侧腹部,章门下1.8寸,当第12肋骨游离端下方垂线与脐水平线的交点上。 [解剖]有腹内、外斜肌及腹横肌;有第十二肋间动、静脉;布有第十二肋间神经。 [主治]月经不调,赤白带下,疝气,腰胁痛。 [配伍]配关元、气海、三阴交、白环俞、间使治赤白带下;配关元、足三里、肾俞、京门、次s 治肾气虚带下;配中极、次s、行间、三阴交治湿热下注之带下。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附注]足少阳、带脉二经之会。 (27) 五枢 GB27 Wǔ shū [定位]在侧腹部,当髂前上棘的前方,横平脐下3寸处。 [解剖]有腹内、外斜肌及腹横肌;有旋髂浅、深动、静脉;布有髂腹下神经。 [主治]阴挺,赤白带下,月经不调,疝气,少腹痛,便秘,腰胯痛。 [配伍]五枢透维道、气海俞、阳陵泉对子宫全切术针麻。 [刺灸法]直刺0.8-1.5寸;可灸。 [附注]足少阳、带脉二经之会。 (28) 维道 GB28 Wé dà i o [定位]在侧腹部,当髂前上棘的前下方,五枢前下0.5寸。 [解剖]在髂前上棘前内方,有腹内、外斜肌及腹横肌;有旋髂浅、深动、静脉;布有髂腹股沟神 经。 [主治]腰胯痛,少腹痛,阴挺,疝气,带下,月经不调,水肿。 [配伍]配百会、气海、足三里、三阴交治气虚下陷之阴挺或带下症;配五枢、带脉、中极、太冲、 三阴交治卵巢囊肿、闭经;配横骨、冲门、气冲、大敦治疝气。 [刺灸法]向前下方斜刺0.8-1.5寸;可灸。 [附注]足少阳、带脉之会。 (29) 居s GB29 Jū liáo [定位]在髋部,当髂前上棘与股骨大转子最凸点连线的中点处。 [解剖]有臀中肌,臀小肌;有臀上动、静脉下支;布有臀上皮神经及臀上神经。 [主治]腰腿痹痛,瘫痪,足痿,疝气。 [配伍]配环跳、委中治腿风湿痛。配腰夹脊穴 L 1-2 、L 3-5 、环跳、跳跃、风市、阳陵泉、条口、 悬钟治中风下肢瘫痪、根性坐骨神经痛、腓总神经麻痹。 [刺灸法]直刺或斜刺1.5-2寸;可灸。 [附注]阳跷、足少阳之会。 (30) 环跳 GB30 Huá tià n o [定位]在股外侧部,侧卧屈股,当股骨大转子最凸点与骶管裂孔连线的外三分之一与中三分之一 交点处。 [解剖]在臀大肌、梨状肌下缘;内侧为臀下动、静脉;布有臀下皮神经,臀下神经,深部正当坐 骨神经。 [主治]腰胯疼痛,半身不遂,下肢痿痹,遍身风疹,挫闪腰疼,膝踝肿痛不能转侧。 [配伍]配风市治风痹;配太白、足三里、阳陵泉、丰隆、飞扬治下肢水潴留、静脉炎;配风市、 膝阳关、阳陵泉、丘墟治胆经型坐骨神经痛;配居s、风市、中渎治股外侧皮神经炎;配髀关、伏 兔、风市、犊鼻、足三里、阳陵泉、太冲、太溪治小儿麻痹,肌萎缩,中风半身不遂。 [刺灸法]直刺2-2.5寸;可灸。 [附注]足少阳、太阳二脉之会。 (31) 风市 GB31 Fēng shì [定位]在大腿外侧部的中线上,当N横纹上7寸。或直立垂手时,中指尖处。9 [解剖]在阔筋膜下,股外侧肌中;有旋股外侧动、静脉肌支;布有股外侧皮神经,股神经肌支。 [主治]中风半身不遂,下肢痿痹、麻木,遍身瘙痒,脚气。 [配伍]配风池、大杼、大椎、命门、关元、腰阳关、十七椎治中心型类风湿。 [刺灸法]直刺1-1.5寸;可灸。 (32) 中渎 GB32 Zhōng dú [定位]在大腿外侧,当风市下2寸,或N横纹上5寸,股外肌与股二头肌之间。 [解剖]在阔筋膜下,股外侧肌中;有旋股外侧动、静脉肌支;布有股外侧皮神经,股神经肌支。 [主治]下肢痿痹、麻木,半身不遂。 [配伍]配环跳、风市、膝阳关、阳陵泉、足三里治中风后遗症、下肢瘫痪及小儿麻痹症。 [刺灸法]直刺1-1.5寸;可灸。 (33) 膝阳关 GB33 Xī yáng guān [定位]在膝外侧,当股骨外上髁上方的凹陷处。 [解剖]在髂胫束后方,股二头肌腱前方;有膝上外侧动、静脉;布有股外侧皮神经末支。 [主治]膝膑肿痛,N筋挛急,小腿麻木。 [配伍]配环跳、承筋治胫痹不仁;配血海、膝关、犊鼻、丰隆、曲池、合谷治膝关节炎。 [刺灸法]直刺0.8-1寸。 (34) 阳陵泉 GB34 Yá lí quá ng ng n [定位]在小腿外侧,当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处。 [解剖]在腓骨长、短肌中;有膝下外侧动、静脉;当腓总神经分为腓浅神经及腓深神经处。 [主治]半身不遂,下肢痿痹、麻木,膝肿痛,脚气,胁肋痛,口苦,呕吐,黄疸,小儿惊风,破 伤风。 [配伍]配曲池治半身不遂;配日月、期门、胆俞、至阳治黄疸、胆囊炎、胆结石;配足三里、上 廉治胸胁痛。 [刺灸法]直刺或斜向下刺1-1.5寸;可灸。 (35) 阳交 GB35 Yáng jiāo [定位]在小腿外侧,当外踝尖上7寸,腓骨后缘。 [解剖]在腓骨长肌附着部;布有腓肠外侧皮神经。 [主治]胸胁胀满疼痛,面肿,惊狂,癫疾,S,膝股痛,下肢痿痹。 [配伍]配支沟、相应节段夹脊穴治带状疱疹之神经痛;配阳辅、绝骨、行间、昆仑、丘墟治两足 麻木;配环跳、秩边、风市、伏兔、昆仑治风湿性腰腿痛-腰扭伤、坐骨神经痛、中风半身不遂之 下肢瘫痪、小儿麻痹症。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附注]阳维脉郄穴。 (36) 外丘 GB36 Wài qiū [定位]在小腿外侧,当外踝尖上7寸,腓骨前缘,平阳交。 [解剖]在腓骨长肌和趾总伸肌之间,深层为腓骨短肌;有胫前动、静脉肌支;布有腓浅神经。 [主治]颈项强痛,胸胁痛,疯犬伤毒不出,下肢痿痹,癫疾,小儿龟胸。 [配伍]配腰奇、间使、丰隆、百会治癫痫;配环跳、伏兔、阳陵泉、阳交治下肢痿、痹、瘫;配 陵后、足三里、条口、阳陵泉治腓总神经麻痹。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附注]胆经郄穴。 (37) 光明 GB37 Guāng míng [定位]在小腿外侧,当外踝尖上5寸,腓骨前缘。 [解剖]在趾长伸肌和腓骨短肌之间;有胫前动、静脉分支;布有腓浅神经。 [主治]目痛,夜盲,乳胀痛,膝痛,下肢痿痹,颊肿。 [配伍]配肝俞、肾俞、风池、目窗、睛明、行间治青光眼和早期白内障。10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附注]胆经络穴。 (38) 阳辅 GB38 Yáng fǔ [定位]在小腿外侧,当外踝尖上4寸,腓骨前缘稍前方。 [解剖]在趾长伸肌和腓骨短肌之间;有胫前动、静脉分支;布有腓浅神经。 [主治]偏头痛,目外眦痛,缺盆中痛,腋下痛,瘰疬,胸、胁、下肢外侧痛,疟疾,半身不遂。 [配伍]配陵后、飞扬、金门治下肢痿痹瘫之足内翻畸型。 [刺灸法]直刺0.5-0.8寸。 [附注]胆经经穴。 (39) 悬钟 GB39 Xuán zhōng [定位]在小腿外侧,当外踝尖上3寸,腓骨前缘。 [解剖]在腓骨短肌与趾长伸肌分歧处;有胫前动、静脉分支;布有腓浅神经。 [主治]半身不遂,颈项强痛,胸腹胀满,胁肋疼痛,膝腿痛,脚气,腋下肿。 [配伍]配内庭治心腹胀满;配昆仑、合谷、肩k、曲池、足三里治中风、半身不遂;配后溪、列 缺治项强、落枕。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附注]八会穴--髓会。 (40) 丘墟 GB40 Qiū xū [定位]在外踝的前下方,当趾长伸肌腱的外侧凹陷处。 [解剖]在趾短伸肌起点;有外踝前动、静脉分支;布有足背中间皮神经分支及腓浅神经分支。 [主治]颈项痛,腋下肿,胸胁痛,下肢痿痹,外踝肿痛,疟疾,疝气,目赤肿痛,目生翳膜,中 风偏瘫。 [配伍]配昆仑、绝骨治踝跟足痛;配中渎治胁痛;配大敦、阴市、照海治卒疝;配日月、期门、 肝俞、胆俞、阳陵泉、腕骨治黄疸、胆道疾患。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附注]胆经原穴。 (41) 足临泣 GB41 Zúlí qì n [定位]在足背外侧,当足4趾本节(第4趾关节)的后方,小趾伸肌腱的外侧凹陷处。 [解剖]有足背静脉网,第四趾背侧动、静脉;布有足背中间皮神经。 [主治]头痛,目外眦痛,目眩,乳痈,瘰疬,胁肋痛,疟疾,中风偏瘫,痹痛不仁,足跗肿痛。 [配伍]配三阴交治痹证;配三阴交、中极治月事不利。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附注]胆经输穴;八脉交会穴--通带脉。 (42) 地五会 GB42 Dì wǔ huì [定位]在足背外侧,当足4趾本节(第4趾关节)的后方,第4、5趾骨之间,小趾伸肌腱的内 侧缘。 [解剖]有足背静脉网,第四跖背侧动、静脉;布有足背中间皮神经。 [主治]头痛,目赤痛,耳鸣,耳聋,胸满,胁痛,腋肿,乳痈,跗肿。 [配伍]配耳门、足三里治耳鸣、腰痛。 [刺灸法]直刺或斜刺0.5-0.8寸。 (43) 侠溪 GB43 Xiá xī [定位]在足背外侧,当第4、5趾间,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 [解剖]有趾背侧动、静脉;布有足背中间皮神经之趾背侧神经。 [主治]头痛,眩晕,惊悸,耳鸣,耳聋,目外眦赤痛,颊肿,胸胁痛,膝股痛,足跗肿痛,疟疾。 [配伍]配太阳、太冲、阳白、风池、头临泣治眩晕、偏头痛、耳鸣耳聋、目外眦痛。 [刺灸法]直刺或斜刺0.3-0.5寸;可灸。11 [附注]胆经荥穴。 (44) 足窍阴 GB44 Zúqià yīn o [定位]在第4趾末节外侧,距趾甲角0.1寸。 [解剖]有趾背侧动、静脉和趾跖动脉形成的动脉网;布有趾背侧神经。 [主治]偏头痛,目眩,目赤肿痛,耳聋,耳鸣,喉痹,胸胁痛,足跗肿痛,多梦,热病。 [配伍]配太冲、太溪、内关、太阳、风池、百会治神经性头痛、高血压病、肋间神经痛、胸膜炎、 急性传染性结膜炎、神经性耳聋等;配阳陵泉、期门、支沟、太冲治胆道疾患;配水沟、太冲、中 冲、百会、风池急救中风昏迷。 [刺灸法]直刺0.1-0.2寸;可灸。 [附注]胆经经穴。 3、足厥阴肝经穴位图 本经一侧 14 穴(左右两侧共 28 穴),其中 12 穴分布于下肢内侧,其余 2 穴位于腹部及胸部。 首穴大敦,末穴期门。主治泌尿生殖系统病症、神经系统病症、肝胆病症、眼病及本经脉所经过部 位之病症。 本经穴位:大敦 行间 太冲 中封 蠡沟 中都 膝关 曲泉 阴包 足五里 阴廉 急脉 章门 期门 (1) 大敦 LR1 Dà dūn [定位]在足大指末节外侧,距趾甲角0.1寸。 [解剖]有足趾背动、静脉;布有腓神经的趾背神经。 [主治]疝气,缩阴,阴中痛,月经不调,血崩,尿血,癃闭,遗尿,淋疾,癫狂,痫证,少腹痛。 [配伍]配内关、水沟治癫、狂、痫和中风昏仆;配膻中、天突、间使治梅核气。 [刺灸法]斜刺 0.1--0.2 寸,或用三陵针点刺出血;可灸。 [附注]肝经井穴。 (2) 行间 LR2 Xíng jiān [定位]在足背侧,当第 1、2 趾间,趾蹼缘的后方赤白肉际处。 [解剖]有足背静脉网;第一趾背侧动、静脉;腓神经的跖背侧神经分为趾背神经的分歧处。 [主治]月经过多,闭经,痛经,白带,阴中痛,遗尿,淋疾,疝气,胸胁满痛,呃逆,咳嗽,洞 泻,头痛,眩晕,目赤痛,青盲,中风,癫痫,瘛S,失眠,口罚ブ祝轮诓嗤矗沲浦淄础 [配伍]配睛明治青光眼、降眼压;配太冲、合谷、、风池、百会治肝火上炎、头痛、眩晕、衄血; 配中脘、肝俞、胃俞治肝气犯胃之胃痛;配中府、孔最治肝火犯肺干咳或咯血。 [刺灸法]直刺 0.5--0.8 寸;可灸。 [附注]肝经荥穴。 (3) 太冲 LR3 Tài chōng [定位]在足背侧,当第 1 跖骨间隙的后方凹陷处。 [解剖]在拇长伸肌腱外缘;有足背静脉网,第一跖背侧动脉;布有腓深神经的跖背侧神经,深层 为胫神经足底内侧神经。 [主治]头痛,眩晕,疝气,月经不调,癃闭,遗尿,小儿惊风,癫狂,痫证,胁痛,腹胀,黄疸, 呕逆,咽痛嗌干,目赤肿痛,膝股内侧痛,足跗肿,下肢痿痹。 [配伍]配大敦治七疝;泻太冲、补太溪、复溜治肝阳上亢之眩晕;配合谷为开四关又治四肢抽搐; 配肝俞、膈俞、太溪、血海治贫血、羸瘦;配间使、鸠尾、心俞、肝俞治癫狂痫。 [刺灸法]直刺 0.5--0.8 寸;可灸。 [附注]肝经输穴、原穴。 (4)中封 LR 4 Zhōng fēng [定位]在足背侧,当足内踝前,商丘与解溪连线之间,胫骨前肌腱的内侧凹陷处。 [解剖]在胫骨前肌腱的内侧;有足背静脉网;布有足背侧皮神经的分支及隐神经。12 [主治]疝气,阴茎痛,遗精,小便不利,黄疸,胸腹胀满,腰痛,足冷,内踝肿痛。 [配伍]配胆俞、阳陵泉、太冲、内庭泄热舒肝,治黄疸、疟疾;配足三里、阴廉治阴缩入腹、阴 茎痛、遗精、淋症、小便不利。 [刺灸法]直刺 0.5--0.8 寸;可灸。 [附注]肝经经穴。 (5) 蠡沟 LR5 Lì gōu [定位]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 5 寸,胫骨内侧面的中央。 [解剖]在胫骨内侧面下三分之一处;其内后侧有大隐静脉;布有隐神经的前支。 [主治]月经不调,赤白带下,阴挺,阴痒,疝气,小便不利,睾丸肿痛,小腹痛,腰背拘急不可 俯仰,胫部酸痛。 [配伍]配百虫窝、阴陵泉、三阴交治滴虫性阴道炎;配中都、地机、中极、三阴交治月经不调、 带下症、睾丸炎;配大敦、气冲治睾肿、卒疝、赤白带下。 [刺灸法]平刺 0.5--0.8 寸;可灸。 [附注]肝经络穴。 (6) 中都 LR6 Zhōng dū [定位]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 7 寸,胫骨内侧面的中央。 [解剖]在胫骨内侧面中央;其内后侧有大隐静脉;布有隐神经的中支。 [主治]胁痛,腹胀,泄泻,疝气,小腹痛,崩漏,恶露不尽。 [配伍]配血海、三阴交治月经过多和崩漏、产后恶露不绝;配合谷、次s、三阴交治痛经;配脾 俞、阴陵泉治白带症;配足三里、梁丘治肝木乘土之腹胀、泄泻;配太冲治疝气;配三阴交、阴陵 泉、膝阳关、膝关、伏兔、箕门治下肢痿痹瘫痛。 [刺灸法]平刺0.5--0.8寸;可灸。 [附注]肝经郄穴。 (7) 膝关 LR7 Xī guān [定位]在小腿内侧,当胫骨内髁的后下方,阴陵泉后 1 寸,腓肠肌内侧头的上部。 [解剖]在胫骨内侧后下方,腓肠肌内侧头的上部;深部有胫后动脉;布有腓肠内侧皮神经,深层 为胫神经。 [主治]膝膑肿痛,寒湿走注,历节风痛,下肢痿痹。 [配伍]配足三里、血海、阴市、阳陵泉、髀关、伏兔、丰隆治中风下肢不遂、小儿麻痹等;配委 中、足三里治两膝红肿疼痛。 [刺灸法]直刺0.8--1寸;可灸。 (8) 曲泉 LR8 Qū quán [定位]在膝内侧,屈膝,当膝关节内侧端,股骨内侧髁的后缘,半腱肌、半膜肌止端的前缘凹陷 处。 [解剖]在胫骨内髁后缘,半膜肌、半腱肌止点前上方;有大隐静脉,膝最上动脉;布有隐神经、 闭孔神经,深向N窝可及胫神经。 [主治]月经不调,痛经,白带,阴挺,阴痒,产后腹痛,遗精,阳痿,疝气,小便不利,头痛, 目眩,癫狂,膝膑肿痛,下肢痿痹。 [配伍]配丘墟、阳陵泉治胆道疾患;配肝俞、肾俞、章门、商丘、太冲治肝炎;配复溜、肾俞、 肝俞治肝肾阴虚之眩晕、翳障眼病;配支沟、阳陵泉治心腹疼痛、乳房胀痛、疝痛;配归来、三阴 交治肝郁气滞之痛经、月经不调; [刺灸法]直刺1--1.5寸;可灸。 [附注]肝经合穴。 (9) 阴包 LR9 Yīn bāo [定位]在大腿内侧,当股骨上髁上 4 寸,股内肌与缝匠肌之间。13 [解剖]在股内肌与缝匠肌之间,内收长肌中点,深层为内收短肌;有股动、静脉,旋股内侧动脉 浅支;布有股前皮神经,闭孔神经浅、深支。 [主治]月经不调,遗尿,小便不利,腰骶痛引小腹。 [配伍]配交信治月经不调;配关元、肾俞治气虚不固之遗尿;配箕门、足五里、血海治膝股内侧 疼痛,小儿麻痹的肌萎缩。 [刺灸法]直刺0.8--1寸;可灸。 (10) 足五里 LR10 Zú wǔ li [定位]在大腿内侧,当气冲直下 3 寸,大腿根部,耻骨结节的下方,长收肌的外缘。 [解剖]有内收长肌,内收短肌;有股内侧动脉浅支;布有闭孔神经浅支和深支。 [主治]少腹胀痛,小便不通,阴挺,睾丸肿痛,嗜卧,四肢倦怠,颈疬。 [配伍]配三阳络、天井、历兑、三间治嗜卧欲动摇。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11)阴廉 LR 11 Yīn lián [定位]在大腿内侧,当气冲直下 2 寸,大腿根部,耻骨结节的下方,长收肌的外缘。 [解剖]有内收长肌和内收短肌;有旋股内侧动、静脉的分支;布有股神经的内侧皮支,深层为闭 孔神经的浅支和深支。 [主治]月经不调,赤白带下,少腹疼痛,股内侧痛,下肢挛急。 [配伍]配曲骨、次s、三阴交治湿热下注之月经不调、白带多、阴门搔痒、股癣等;配肾俞、大 赫、命门、太溪治妇人不孕、男子不育症;配委中、次s、膀胱俞治膀胱炎、膀胱结石。 [刺灸法]直刺0.8--1寸;可灸。 (12) 急脉 LR 12 Jí i mà [定位]在耻骨结节的外侧,当气冲外下腹股沟股动脉搏动处,前正中线旁开 2.5 寸。 [解剖]有阴部外动、静脉分支及腹壁下动、静脉的耻骨支,外方有股静脉;布有髂腹股沟神经, 深层为闭孔神经的分支。 [主治]疝气,阴挺,阴茎痛,少腹痛,股内侧痛。 [配伍]配大敦治疝气、阴挺、阴茎痛、阳痿;配阴包、箕门、曲泉、足五里治下肢痿瘫、小儿麻 痹。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13)章门 LR13 Zhāng mén [定位]在侧腹部,当第 11 肋游离端的下方。 [解剖]有腹内、外斜肌及腹横肌;有肋间动脉末支;布有第十、十一肋间神经;右侧当肝脏下缘, 左侧当脾脏下缘。 [主治]腹痛,腹胀,肠鸣,泄泻,呕吐,神疲肢倦,胸胁痛,黄疸,痞块,小儿疳积,腰脊痛。 [配伍]配足三里治荨麻疹、组织胺过敏症;配天枢、脾俞、中脘、足三里治肝脾不和之腹胀、痞 块、胁痛、泄泻、消瘦;配肾俞、肝俞、水道、京门、阴陵泉、三阴交、阳谷、气海治肝硬化腹水、 肾炎。 [刺灸法]斜刺0.5--0.8寸;可灸。 [附注]脾经募穴,八会穴之脏会。 (14)期门 LR14 Qī mén [定位]在胸部,当乳头直下,第 6 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 4 寸。 [解剖]有腹直肌,肋间肌;有肋间动、静脉;布有第六、七肋间神经。 [主治]胸胁胀满疼痛,呕吐,呃逆,吞酸,腹胀,泄泻,饥不欲食,胸中热,咳喘,奔豚,疟疾, 伤寒热入血室。 [配伍]配大敦治疝气;配肝俞、公孙、中脘、太冲、内关治肝胆疾患、胆囊炎、胆结石及肝气郁 结之胁痛、食少、乳少、胃痛、呕吐、呃逆、食不化、泄泻等。 [刺灸法]斜刺0.5--0.8寸;可灸。14 [附注]肝经募穴 4、手阳明大肠经穴位图 本经一侧 20 穴(左右两侧共 40 穴),其中 15 穴分布于上肢背面的桡侧,5 穴在颈、面部。首 穴商阳,末穴迎香。主治胃、肠等腹部疾病,神经精神方面病症,某些热性病,眼、耳、口、牙、 鼻、咽喉等器官病症,以及本经脉所过部位之病症。 本经穴位:商阳 二间 三间 合谷 阳溪 偏历 温溜 下廉 上廉 手三里 曲池 肘s 手 五里 臂 肩k 巨骨 天鼎 扶突 口禾s 迎香 (1) 商阳 LI1 shāng yáng [定位] 在手食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角 0.1 寸。 [解剖] 有指及掌背动、静脉网;布有来自正中神经的指掌侧固有神经,桡神经的指背侧神经。 [主治] 耳聋,齿痛,咽喉肿痛,颌肿,青盲,手指麻木,热病,昏迷。 [配伍] 配少商点刺出血治热病,昏迷。 [刺灸法] 浅刺 0.1 寸,或点刺出血。 [附注] 手阳明经所出为“井”。 (2) 二间 LI2 èr jiān [定位] 微握拳,当手食指本节(第 2 掌指关节)前桡侧凹陷中。 [解剖] 有指屈浅、深肌腱;有来自桡动脉的指背及掌侧动、静脉,布有桡神经的指背侧固有神经, 正中神经的指掌侧固有神经。 [主治] 目昏,鼻衄,齿痛,口歪,咽喉肿痛,热病。 [配伍] 配合谷治齿痛。 [刺灸法] 直刺 0.2~0.3 寸。 [附注] 手阳明经所溜为“荥”。 (3) 三间 LI3 Sān jiān [定位] 微握拳,在手食指本节(第 2 掌指关节)后,桡侧凹陷处。 [解剖] 有第一骨间背侧肌,深层为拇内收肌横头;有手背静脉网(头静脉其示部),指掌侧有固有 动脉;布有桡神经浅支。 [主治] 咽喉肿痛,牙痛,腹胀,眼痛,肠泻,洞泄。 [配伍] 目中漠漠,即寻攒竹、三间。 [刺灸法] 直刺 0.3-0.5 寸。 [附注] 手阳明经所注为“输” (4) 合谷 LI4 Hé gǔ [定位] 在手背,第 1、2 掌骨间,当第 2 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简便取穴:以一手的拇指指骨关节横纹,放在另一手拇、食指之间的指蹼缘上,当拇指尖下是穴。 [解剖] 在第一、二掌骨之间,第一骨间背侧肌中,深层有拇收肌横头;有手背静脉网,为头静脉的起 部,腧穴近侧正当桡动脉从手背穿向手掌之处;布有桡神经浅支的掌背侧神经,深部有正中神经的 指掌侧固有神经。 [主治] 头痛,目赤肿痛,鼻衄,齿痛,牙关紧闭,口眼歪斜,耳聋,痄腮,咽喉肿痛,热病无汗,多 汗,腹痛,便秘,经闭,滞产。 [配伍] 配太阳治头痛;配太冲治目赤肿痛;配迎香治鼻疾;配少商治咽喉肿痛; 配三阴交治经闭,滞产; 配地仓颊车治眼歪斜。 [刺灸法] 直刺 0.5~l 寸。 [附注] (l)手阳明经所过为“原”。(2)《神应经》:孕妇不宜针。别名:虎口。 (5) 阳溪 LI5 Yáng xī [定位] 在腕背横纹桡侧,手拇指向上翘时,当拇短伸肌腱与拇长伸肌腱之间的凹陷中。15 [解剖] 当拇短、长伸肌腱之间;有头静脉、桡动脉的腕背支;布有桡神经浅支。 [主治] 头痛,目赤肿痛,耳聋,耳鸣,齿痛,咽喉肿痛,手腕痛。 [配伍] 配合谷治头痛。 [刺灸法] 直刺 0.5~0.8 寸。 [附注] 手阳明经所行为“经”。 (6) 偏历 LI6 Piān lì [定位] 屈肘,在前臂背面桡侧,当阳溪与曲池连线上,腕横纹上 3 寸处。 [解剖] 在桡骨远端,桡侧腕伸肌腱与拇长展肌腱之间;有头静脉;掌侧为前臂外侧皮神经 和桡神经浅支,背侧为前臂背侧皮神经和前臂骨间背侧神经。 [主治] 目赤,耳鸣,鼻衄,喉痛,手臂酸痛,水肿。 [配伍] 配曲池治手臂疼痛。 [刺灸法] 直刺或斜刺 0.5~0.8 寸。 [附注] 手阳明经络穴。 (7) 温溜 LI7 Wēn liū [定位] 屈肘,在前臂背面桡侧,当阳溪与曲池连线上,腕横纹上 5 寸处。 [解剖] 在桡侧腕伸肌肌腹与拇长展肌之间;有桡动脉分支及头静脉;布有前臂背侧皮神经与桡神经 深支。 [主治] 头痛,面肿,咽喉肿痛,疔疮,肩背酸痛,肠鸣腹痛。 [配伍] 配合谷治头痛。 [刺灸法] 直刺 0.5 中 l 寸。 [附注] 手阳明经郄穴。 (8) 下廉 LI8 Xiàliá n [定位] 在前臂背面桡侧,当阳溪与曲池连线上,肘横纹下 4 寸处。 [解剖] 在桡骨的桡侧,桡侧有腕伸短肌及腕伸长肌,深层有旋后肌;有桡动脉分支;布有前臂背侧 皮神经及桡神经深支。 [主治] 头痛,眩晕,目痛,肘臂痛,腹胀,腹痛。 [配伍] 配足三里治腹胀,腹痛。 [刺灸法] 直刺 0.5~l 寸。 (9) 上廉 LI9 Shà liá ng n [定位] 在前臂背面桡侧,当阳溪与曲池连线上,肘横纹下 3 寸处。 [解剖] 在桡侧腕伸肌肌腹与拇长展肌之间;有桡动脉分支及头静脉;布有前臂背侧皮神经与桡神经 深支。 [主治] 头痛,肩膊酸痛,半身不遂,手臂麻木,肠鸣腹痛。 [配伍] 配曲池治手臂麻木; [刺灸法] 直刺 0.5~l 寸。 (10) 手三里 LI10 Shǒu sān lǐ [定位] 在前臂背面桡侧,当阳溪与曲池连线上,肘横纹下 2 寸处。 [解剖] 肌肉、神经同下廉穴,血管为桡返动脉的分支。 [主治] 齿痛颊肿,上肢不遂,腹痛,腹泻。 [配伍] 配曲池治上肢不遂。 [刺灸法] 直刺 0.8~1.2 寸。 (11) 曲池 LI11 Qū chí [定位] 在肘横纹外侧端,屈肘,当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解剖] 桡侧腕长伸肌起始部,肱桡肌的挠侧;有桡返动脉的分支;布有前臂背侧皮神经,内侧深层为 桡神经本干。16 [主治] 咽喉肿痛,齿痛,目赤痛,瘰疬,瘾疹,热病上肢不遂,手臂肿痛,腹痛吐泻,高血压,癫 狂。 [配伍] 配血海,足三里治瘾疹;配手三里治上肢不遂;配太冲、大椎治高血压。 [刺灸法 ] 直刺 l~1.5 寸。 [附注] (l)手阳明经所入为“合”。 (2)参考资料:据报道,在犬阑尾壁内直接注射 B-链球菌和金黄色葡 萄球菌的混合菌液以引起实验性阑尾炎,用强刺激手法针刺“曲池”和“阑尾”穴,证明对实验性阑尾 炎有肯定的治疗作用。 (12) 肘s LI12 Zhǒu liáo [定位] 在臂外侧,屈肘,曲池上方 l 寸,当肱骨边缘处。 [解剖] 在桡骨外上髁上缘肱肌起始部,肱三头肌外缘;有桡侧副动脉;布有前臂背侧皮神经及桡神 经。 [主治] 肘臂部痪痛,麻木,挛急。 [配伍] 配曲池治肘臂疾病。 [刺灸法] 直刺 0.5~l 寸。 (13) 手五里 LI13 Shǒu wǔ lǐ [定位] 在臂外侧,当曲池与肩k连线上,曲池上 3 寸处。 [解剖] 在肱骨桡侧,为肱桡肌起点,外侧为肱三头肌前缘;稍深为桡侧副动脉;布有前臂背侧皮神 经,深层内侧为桡神经。 [主治] 肘臂挛痛,瘰疬。 [配伍] 配曲池治肘臂挛痛。 [刺灸法] 避开动脉,直刺 0.5~l 寸。 (14) 臂 LI14 Bì o nà [定位] 在臂外侧,三角肌止点处,当曲池与肩k连线上,曲池上七寸处。 [解剖] 在肱骨桡侧,三角肌下端,肱三头肌外侧头的前缘;有旋肱后动脉的分支及肱深动脉;布有 前臂背侧皮神经,深层有桡神经本干。 [主治] 肩臂痛,颈项拘挛,瘰疬,目疾。 [配伍] 配光明治目疾。 [刺灸法] 直刺或向上斜刺 0.8~1.5 寸。 (15) 肩k LI15 Jiān yú [定位] 在臂外侧,三角肌上,臂外展,或向前平伸时,当肩峰前下方向凹陷处。 [解剖] 有旋肱后动、静脉;布有锁骨上神经,腋神经。 [主治] 肩臂挛痛不遂,瘾疹,瘰病。 [配伍] 配肩s治肩臂疼痛。 [刺灸法] 直刺或向下斜刺 0.8~1.5 寸。 [附注] 手阳明经与阳跷脉交会穴。 (16) 巨骨 LI16 Jù gǔ [定位] 在肩上部,当锁骨肩峰端与肩胛冈之间凹陷处。 [解剖] 在斜方肌与冈上肌中;深层有肩胛上动、静脉;布有锁骨上神经分支,副神经分支,深层有肩 胛上神经。 [主治] 肩臂挛痛不遂,瘰疬,瘿气。 [配伍] 配肩k,肩s治肩痛。 [刺灸法] 直刺,微斜向外下方,进针 0.5~l 寸。 [附注] 手阳明经与阳跷脉交会穴。 (17) 天鼎 LI17 Tiān dǐng [定位] 在颈外侧部,胸锁乳突肌后缘,当结喉旁,扶突与缺盆连线中点。17 [解剖] 在胸锁乳突肌下部后缘,浅层为颈阔肌,深层为中斜角肌起点;有颈外浅静脉;为副神经、颈 皮神经在胸锁乳突肌后缘穿出处,深层为膈神经的起点。 [主治] 暴喑气梗,咽喉肿痛,瘰疬,瘿气。 [配伍] 配少商治咽喉肿痛。配合谷治瘿气。 [刺灸法] 直刺 0.5~0.8 寸。 (18) 扶突 LI18 Fú tū [定位] 在颈外侧部,结喉旁,当胸锁乳突肌前、后缘之间。 [解剖] 在胸锁乳突肌胸骨头间颈阔肌中,深层为肩胛提肌起始点;深层内侧有颈升动脉;布有耳大 神经,颈皮神经,枕小神经及副神经。 [主治] 咳嗽,气喘,咽喉肿痛,暴喑,瘰疬,瘿气。 [配伍] 配合谷治瘿气。 [刺灸法] 直刺 0.5~0.8 寸。 (19) 口禾s LI19 Kǒu Hé Liáo [定位] 在上唇部,鼻孔外缘直下,平水沟穴。 [解剖] 在上颌骨犬齿窝部,上唇方肌止端;有面动、静脉的上唇支;布有面神经、三叉神经第二支 下支与眶下神经的吻合丛。 [主治] 鼻塞,鼽衄,口歪,口噤。 [刺灸法] 直刺或斜刺 0.3~0.5 寸。 (20) 迎香 LI20 Yíng xiāng [定位] 在鼻翼外缘中点旁,当鼻唇沟中间。 [解剖] 在上唇方肌中,深部为梨状孔的边缘; 有面动、静脉及眶下动、静脉分支;布有面神经与眶 下神经的吻合丛。 [主治] 鼻塞,鼽衄,口歪,面痒,胆道蛔虫症。 [刺灸法] 斜刺或平刺 0.3~0.5 寸。 [附注] (l)手、足阳明经交会穴。(2)《外台》:不宜灸。 5、足太阳膀胱经穴位图 本经一侧 67 穴(左右两侧共 134 穴),其中 49 穴分布于头面部、项部、和背腰部之督脉的两侧, 余 18 穴则分布于下肢后面的正中线上及足的外侧部。首穴睛明,末穴至阴。主治泌尿生殖系统、神 经精神方面、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病症和热性病,以及本经脉所经过部位的病症。 本经穴位:睛明 攒竹 眉冲 曲差 五处 承光 通天 络却 玉枕 天柱 大杼 风门 肺俞 厥阴俞 心俞 督俞 膈俞 肝俞 胆俞 脾俞 胃俞 三焦俞 肾俞 气海俞 大肠俞 关元俞 小肠俞 膀胱俞 中膂俞 白环俞 上s 次s 中s 下s 会阳 承扶 殷门 浮郄 委阳 委中 附分 魄户 膏肓 神堂 b@ 膈关 魂门 阳纲 意舍 胃仓 肓门 志室 胞肓 秩 边 合阳 承筋 承山 飞扬 跗阳 昆仑 仆参 申脉 金门 京骨 束骨 足通骨 至阴 (1) 睛明 BL1 Jīng míng [定位] 在面部,目内眦角稍上方凹陷处。 [解剖] 在眶内缘睑内侧韧带中,深部为眼内直肌; 有内眦动、静脉和滑车上下动、静脉,深层上方 有眼动、静脉本干;布有滑车上、下神 经,深层为眼神经,上方为鼻睫神经。 [主治] 目赤肿痛,流泪,视物不明,目眩,近视, 夜盲,色盲。 [配伍] 配球后、光明治视目不明。 [刺灸法] 嘱患者闭目,医者左手轻推眼球向外侧固定,左手缓慢进针,紧靠眶缘直刺 0.5~l 寸。不 捻转,不提插(或只轻微地捻转和提插)。 出针后按压针孔片刻, 以防出血。本穴禁灸。 [附注] 手足太阳、足阳明、阴跷、阳跷五脉交会穴。(《素问?气府论?注》) (2) 攒竹 BL2 Cuá zhú n18 [定位] 在面部,当眉头陷中,眶上切迹处。 [解剖] 有额肌及皱眉肌;当额动、静脉处;布有额神经内侧支。 [主治] 头痛,口眼歪斜,目视不明,流泪,目赤肿痛,眼睑(目闰)动,眉棱骨痛,眼睑下垂。 [配伍] 配阳白治口眼歪斜、眼睑下垂。 [刺灸法] 平刺 0.5~0.8 寸。禁灸。 (3) 眉冲 BL3 Méi chōng [定位] 在头部,当攒竹直上入发际 0.5 寸,神庭与曲差连线之间。 [解剖] 有额肌;当额动、静脉处;布有额神经内侧支。 [主治] 头痛,眩晕,鼻塞,癫痫。 [配伍] 配太阳治头痛。 [刺灸法] 平刺 0.3~0.5 寸。 (4) 曲差 BL4 Qǔ chā [定位] 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 0.5 寸,旁开 1.5 寸,即神庭与头维连线的内 1/3 与中 1/3 交点。 [解剖] 有额肌;当额动、静脉处;布有额神经内侧支。 [主治] 头痛,鼻塞,鼽衄,目视不明。 [配伍] 配合谷治头痛、鼻塞。 [刺灸法] 平刺 0.5~0.8 寸。 (5) 五处 BL5 Wǔ chù [定位] 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 1 寸,旁开 1.5 寸。 [解剖] 有额肌;当额动、静脉处;布有额神经内侧支。 [主治] 头痛,目眩,癫痫。 [配伍] 配合谷、太冲治头痛、目眩。 [刺灸法] 平刺 0.5~0.8 寸。 (6) 承光 BL6 Chéng guāng [定位] 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 2.5 寸,旁开 1.5 寸。 [解剖] 有帽状腱膜;有额动、静脉,颞浅动、静脉及枕动、静脉的吻合网;当额神经外侧支和枕大 神经会合支处。 [主治] 头痛,目眩,鼻塞,热病。 [配伍] 配百会治头痛。 [刺灸法] 平刺 0.3~0.5 寸。 (7) 通天 BL7 Tōng tiān [定位] 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 4 寸,旁开 1.5 寸。 [解剖] 有帽状腱膜;有颞浅动、静脉和枕动、 静脉的吻合网;布有枕大神经分支。 [主治] 头痛,眩晕,鼻塞,鼻衄,鼻渊。 [配伍] 配迎香、合谷治鼻疾。 [刺灸法] 平刺 0.3~0.5 寸。 (8) 络却 BL8 Luòquè [定位] 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 5.5 寸,旁开 1.5 寸。 [解剖] 在枕肌停止处;有枕动、静脉分支;布有枕大 神经分支。 [主治] 头晕,目视不明,耳鸣。 [配伍] 配风池治头晕。 [刺灸法] 平刺 0.3~0.5 寸。 (9) 玉枕 BL9 Yù zhěn [定位] 在后头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 2.5 寸,旁开 1.3 寸平枕外隆凸上缘的凹陷处。 [解剖] 有枕肌;有枕动、静脉;布有枕大神经分支。 [主治] 头项痛,目痛,鼻塞。19 [配伍] 配大椎治头项痛。 [刺灸法] 平刺 0.3~0.5 寸。 (10) 天柱 BL10 Tiān zhù [定位] 在项部大筋(斜方肌)外缘之后发际凹陷中,约当后发际正中旁开 1.3 寸。 [解剖] 在斜方肌起部,深层为头半棘肌:有枕 动、静脉干;布有枕大神经干。 [主治] 头痛,项强,鼻塞,癫狂痫,肩背病, 热病。 [配伍] 配大椎治头痛项强。 [刺灸法] 直刺或斜刺 0.5~0.8 寸,不可向内上方深刺,以免伤及延髓。 (11) 大杼 BL11 dàzhù [定位] 在背部,当第 1 胸椎棘突下,旁开 1.5 寸。 [解剖] 有斜方肌,菱形肌,上后锯肌,最深层为最长肌;有第一肋间动、静脉后支布有第一胸神经 后支的皮支,深层为第一胸神经后支外侧支。 [主治] 咳嗽,发热,项强,肩背痛。 [配伍] 配肩中俞、肩外俞治肩背痛。 [刺灸法] 斜刺 0.5~0.8 寸。 [附注] (l)八会穴之一,骨会大杼;手足太阳经交会穴。 (2)本经背部诸穴,不宜深刺, 以免伤及内 部重要脏器。 (12) 风门 BL12 fēng mén [定位] 在背部,当第 2 胸椎棘突下,旁开 1.5 寸。 [解剖] 有斜方肌,菱形肌,上后锯肌,深层为最肌;有第二肋间动、静脉后支;布有二、三胸神经 后支的皮支,深层为第三胸神经后支外侧支。 [主治] 伤风,咳嗽,发热头痛,项强,胸背痛。 [配伍] 配肺俞、大椎治咳嗽、气喘;配合谷治伤风咳嗽。 [刺灸法] 斜刺 0.5~0.8 寸。 [附注] 足太阳经与督脉交会穴。 (13) 肺俞 BL13 fèi shū [定位] 在背部,当第 3 胸椎棘突下,旁开 1.5 寸。 [解剖] 有斜方肌、菱形肌,深层为最长肌;有第 三肋间动、静脉后支;布有第三或第四胸神经后支 的皮支,深层为第三胸神经后支 外侧支。 [主治] 咳嗽,气喘,吐血,骨蒸,潮热,盗汗,鼻塞。 [配伍] 配风门治咳嗽喘;配合谷 、 迎香治鼻疾。 [刺灸法] 斜刺 0.5~0.8 寸。 [附注] 肺的背俞穴。 (14) 厥阴俞 BL14 jué yīn shū [定位] 在背部,当第 4 胸椎棘突下,旁开 1.5 寸。 [解剖] 有斜方肌、菱形肌,深层为最长肌;布有第 四肋间动、静脉后支;正当第四或第五胸神经后 支的皮支,深层为第四胸神经后支外侧 支。 [主治] 咳嗽,心痛,胸闷, 呕吐。 [配伍] 配内关治心痛、心悸。 [ 刺灸法 斜刺 0.5~0.8 寸。 [附注] 心包背俞穴 。 (15) 心俞 BL15 Xīn shū [定位] 在背部,当第 5 胸椎棘突下,旁开 1.5 寸。 [解剖] 有斜方肌,菱形肌,深层为最长肌;有第五肋间动、静脉后支;布有第五或第六胸神经后支 的皮支,深层为第五胸神经后支外侧支。 [主治] 心痛,惊悸,咳嗽,吐血,失眠,健忘,盗 汗,梦遗,癫痫。20 [配伍] 配巨阙、内关治心痛、惊悸;配内关、神门 治失眠、健忘。 [刺灸法] 斜刺 0.5~0.8 寸。 [附注] 心的背俞穴 。 (16) 督俞 BL16 Dū shū [定位] 在背部,当第 6 胸椎棘突下,旁开 1.5 寸。 [解剖] 有斜方肌,背阔肌肌腱,最长肌;有第六肋间动、静脉后支,颈横动脉降支;布有肩胛背神 经,第六或第七胸神经后支的皮支,深层为第六胸神经后支外侧支。 [主治] 心痛,胸闷,腹痛,寒热、气喘。 [配伍] 配内关治心痛、胸闷。 [刺灸法] 斜刺 0.5~0.8 寸 。 (17) 膈俞 BL17 Gé shū [定位] 在背部,当第 7 胸椎棘突下,旁开 1.5 寸。 [解剖] 在斜方肌下缘,有背阔肌,最长肌;布有第七肋间动、静脉后支;布有第七或第八胸神经后 支的皮支,深层为第七胸神经后支外侧支。 [主治] 呕吐,呃逆,气喘,咳嗽,吐血,潮热, 盗汗。 [配伍] 配内关、足三里治呕吐、呃逆;配足三 里、血海、肓膏治贫血。 [刺灸法] 斜刺 0.5 之 0.8 寸。 [附注] (1)八会穴之一,血会膈俞。 (2)参考资料:据报道,用人工放血造成家免的贫血状态(红细胞 在 400 万/mm2 以下,血红蛋白在 65 两以下),针刺“膈俞”、“膏盲”,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大大提前 纠正了贫血状态,迅速恢复正常。 (18) 肝俞 BL18 Gān shū [定位] 在背部,当第 9 胸椎棘突下,旁开 1.5 寸。 [解剖] 在背阔肌,最长肌和髂肋肌之间;有第九肋间动、静脉后支;布有第九或第十胸神经后支的 皮支,深层为第九胸神经后支外侧支。 [主治] 黄疸,胁痛,吐血,目赤,目眩,雀目,癫狂痫,脊背痛。 [配伍] 配支沟、阳陵泉治胁痛;配太冲治目眩。 [刺灸法] 斜刺 0.5~0.8 寸。 [附注] 肝的背俞穴。 (19) 胆俞 BL19 Dǎn shū [定位] 在背部,当第 10 胸椎棘突下,旁开 1.5 寸。 [解剖] 在背阔肌,最长肌和腱肋肌之间;有第十肋间动、静脉后支;布有第十胸神经后支的皮支, 深层为第十胸神经后支的外侧支。 [主治] 黄疸,口苦,肋痛,肺痨,潮热。 [配伍] 配阳陵泉、太冲胆道疾病。 [刺灸法] 斜刺 0.5~0.8 寸。 [附注] 胆的背俞穴。 (20) 脾俞 BL20 Pǐ shū [定位] 在背部,当第 11 胸椎棘突下,旁开 1.5 寸。 [解剖] 在背阔肌,最长肌和髂肋肌之间;有第十一肋间动、静脉后支;布有第十一胸神经后支的皮 支,深层为第十一胸神经后支肌支。 [主治] 腹胀,黄疸,呕吐,泄泻,痢疾,便血,水肿,背痛。 [配伍] 配足三里治腹脱 、便秘。 [刺灸法] 斜刺 0.5~0.8 寸。 [附注] 脾的背俞穴。 (21) 胃俞 BL21 Wèi shū [定位] 在背部,当第 12 胸椎棘突下,旁开 1.5 寸。21 [解剖] 在腰背筋膜,最长肌和髂肋肌之间;有肋下 动、静脉后支;布有第十二胸神经后支的皮 支, 深层为第十二胸神经后支外侧支。 [主治] 胸胁痛,胃脘痛,呕吐,腹胀,肠鸣。 [配伍] 配中脘、梁丘治胃痛。 [刺灸法] 斜刺 0.5~0.8 寸。 [附注] 胃的背俞穴。 (22) 三焦俞 BL22 Sān jiāo shū [定位] 在腰部,当第 1 腰椎棘突下,旁开 1.5 寸。 [解剖] 在腰背筋膜,最长肌和髂肋肌之间;有第一腰动、静脉后支;布有第十胸神经后支的皮支, 深层为第一腰神经后支外侧支。 [主治] 肠鸣,腹胀,呕吐,泄泻,痢疾,水肿,腰背强痛。 [配伍] 配气海、足三里治肠鸣、腹胀。 [刺灸法] 直刺 0.5~l 寸。 [附注] 三焦背俞穴。 (23) 肾俞 BL23 Shèn shū [定位] 在腰部,当第 2 腰椎棘突下,旁开 1.5 寸。 [解剖] 在腰背筋膜,最长肌和髂肋肌之间:有第二腰动、静脉后支;布有第一腰神经后支的外侧支, 深层为第一腰丛。 [主治] 遗尿,遗精,阳萎,月经不调,白带,水肿,耳鸣,耳聋,腰痛。 [配伍] 配太溪 、三阴交治月经不调;配翳风、耳门治耳鸣、耳聋。 [刺灸法] 直刺 0.5~l 寸。 [附注] (l)肾的背俞穴。 (2)据实验观察针刺对正常人水负荷后肾脏泌尿功能的影响,发现在大多数情 况下,针刺肾俞或京门穴时可抑制肾脏的泌尿功能。 (24) 气海俞 BL24 Qì hǎi shū [定位] 在腰部,当第 3 腰椎棘突下,旁开 1.5 寸。 [解剖] 在腰背筋膜, 最长肌和髂肋肌之间; 有第二 腰动、 静脉后支; 布有第二腰神经后支的外侧支, 深层为第一腰丛。 [主治] 肠鸣腹胀,痔漏,痛经,腰痛。 [配伍] 配足三里、天枢治腹胀、肠鸣。 [刺灸法] 直刺 0.5~1 寸。 (25) 大肠俞 BL25 Dà cháng shū [定位] 在腰部,当第 4 腰椎棘突下,旁开 1.5 寸。 [解剖] 在腰背筋膜,最长肌和髂肋肌之间;有第四腰动、静脉后支;布有第三腰神经皮支,深层为 腰丛。 [主治] 腹胀,泄泻,便秘,腰痛。 [配伍] 配气海、足三里、支沟治便秘。 [刺灸法] 直刺 0.8~1.2 寸。 [附注] 大肠背俞穴。 (26) 关元俞 BL26 Guān yuán shū [定位] 在腰部,当第 5 腰椎棘突下,旁开 1.5 寸。 [解剖] 有骶棘肌,有腰最下动、静脉后支的内侧支;布有第五腰神经后支。 [主治] 腹胀、泄泻,小便频数或不利,遗尿,腰 痛。 [配伍] 配气海治腹胀。 [刺灸法] 直刺 0.8~l.2 寸。 (27) 小肠俞 BL27 Xiǎo cháng shū [定位] 在骶部,当骶正中嵴旁 1.5 寸,平第 1 骶后孔。22 [解剖] 在骶髂肌起始部和臀大肌起始部之间;有骶外侧动、静脉后支的外侧支;布有第一骶神经后 支外侧支,第五腰神经后支。 [主治] 遗精,遗尿,尿血,白带,小腹胀痛,泄泻,痢疾,疝气,腰腿疼。 [配伍] 配天枢、足三里、上巨虚、关元治腹胀、痢疾、便秘。配肾俞、三阴交、三焦俞、关元、曲 泉治泌尿系结石。 [刺灸法] 直刺或斜刺 0.8~1 寸;灸 3~7 壮。 (28) 膀胱俞 BL28 Páng guāng shū [定位] 在骶部,当骶正中嵴旁 1.5 寸,平第 2 骶后孔。 [解剖] 在骶棘肌起部和臀大肌起部之间;有骶外侧动、静脉后支;布有臀中皮神经分支。 [主治] 小便不利,遗尿,泄泻,便秘,腰脊强痛。 [配伍] 配肾俞治小便不利。 [刺灸法] 直刺或斜刺 0.8~l.2 寸。 [附注] 膀胱背俞穴。 (29) 中膂俞 BL29 Zhōng lǚ shū [定位] 在骶部,当骶正中嵴旁 1.5 寸,平第 3 骶后孔。 [解剖] 有臀大肌,深层为骶结节韧带起始部;当臀下动、静脉的分支处,布有臀下皮神经。 [主治] 泄泻,疝气,腰脊强痛。 [配伍] 配大敦治疝气。 [刺灸法] 直刺 l~1.5 寸。 (30) 白环俞 BL30 Bái huán shū [定位] 在骶部,当骶正中嵴旁 1.5 寸,平第 4 骶后孔。 [解剖] 在臀大肌,骶结节韧带下内缘;有臀下动、静脉,深层为阴部内动、静脉;布有皮神经,深 层为阴部神经。 [主治] 遗尿,疝气,遗精,月经不调,白带,腰部疼痛。 [配伍] 配三阴交、肾俞、治遗尿、月经不调。 [刺灸法] 直刺 l~1.5 寸。 (31) 上s BL31 Shà liá ng o [定位] 在骶部,当髂后上棘与中线之间,适对第 1 骶后孔处。 [解剖] 在骶棘肌起始部及臀大肌起始部;当额外 侧动、静脉后支处;布有第一髂神经 后支。 [主治] 大小便不利,月经不调,带下,阴挺,遗 精,阳萎,腰痛。 [配伍] 配三阴交、中极、治小便不利。 [刺灸法] 直刺 l~1.5 寸。 (32) 次s BL32 Cì o liá [定位] 在骶部,当髂后上棘内下方,适对第 2 骶后孔处。 [解剖] 在臀大肌起始部;当骶外侧动、静脉后支处;为第二骶神经后支通过处。 [主治] 疝气,月经不调,痛经,带下,小便不利,遗精,腰痛,下肢痿痹。 [配伍] 配三阴交、中极、肾俞治遗尿;配血海治 痛经。 [刺灸法] 直刺 l~1.5 寸。 (33) 中s BL33 Zhōng liáo [定位] 在骶部,当次s下内方,适对第 4 骶后孔处。 [解剖] 在臀大肌起始部;当骶外侧动、静脉后支处;为第三骶神经后支通过处。 [主治] 便秘,泄泻,小便不利,月经不调,带下 ,腰痛。 [配伍] 配足三里治便秘。 [刺灸法] 直刺 l~1.5 寸。 (34) 下s BL34 Xiàliá o23 [定位] 在骶部,当当中s下内方,适对第 4 骶后孔处。 [解剖] 在臀大肌起始部;有臀下动、静脉分支;当第四骶神经后支通过处。 [主治] 腹痛,便秘,小便不利,带下,腰痛。 [配伍] 配气海治腹痛。 [刺灸法] 直刺 l~1.5 寸。 (35) 会阳 BL35 Huì ng yá [定位] 在骶部,尾骨端旁开 0.5 寸。 [解剖] 有臀大肌;有臀下动、静脉分支;布有尾骨神经;深部有阴部神经干。 [主治] 泄泻,便血,痔疾,阳萎,带下。 [配伍] 配承山治痔疾。 [刺灸法] 直刺 l~1.5 寸。 (36) 承扶 BL36 Ché fú ng [定位] 在大腿后面,臀下横纹的中点。 [解剖] 在臀大肌下缘;有坐骨神经伴行的动、静脉;布有股后皮神经,深层为坐骨神经。 [主治] 腰骶臀股部疼痛,痔疾。 [配伍] 配委中治腰骶疼痛。 [刺灸法] 直刺 l~2 寸。 (37) 殷门 BL37 Yīn mén [定位] 在大腿后面,当承扶与委中的连线上,承扶下 6 寸。 [解剖] 在半腱肌与股二头肌之间, 深层为大收肌; 外侧为股深动、 静脉第三穿支; 布有股后皮神经, 深层正当坐骨神经。 [主治] 腰痛,下肢痿痹。 [配伍] 配大肠俞治腰痛。 [刺灸法] 直刺 l~2 寸。 (38) 浮郄 BL38 Fúxì [定位] 在N横纹外侧端,委阳上 1 寸,股二头肌腱的内侧。 [解剖] 在股二头肌键内侧;有膝上外侧动、静脉; 布有股后皮神经,正当腓总神经处。 [主治] 便秘,股N部疼痛,麻木。 [配伍] 配承山治下肢痿痹。 [刺灸法] 直刺 l~1.5 寸。 (39) 委阳 BL39 Wěi yáng [定位] 在N横纹外侧端,当股二头肌腱的内侧。 [解剖] 在股二头肌键内侧;有膝上外侧动、静脉; 布有股后皮神经,正当腓总神经处。 [主治] 腹满,小便不利,腰脊强痛,腿足挛痛。 [配伍] 配三焦俞、肾俞、治小便不利。 [刺灸法] 直刺 l~1.5 寸。 [附注] 三焦经下合穴。 (40) 委中 BL40 Wěi zhōng [定位] 在N横纹中点,当股二头肌腱与半腱肌肌腱的中间。 [解剖] 在N窝正中,有N筋膜;皮下有股N静脉,深层内侧为N静脉,最深层为N动有股后皮神经, 正当胫神经处。 [主治] 腰痛,下肢痿痹,腹痛,吐泻,小便不利, 遗尿,丹毒。 [配伍] 配大肠俞治腰痛。 [刺灸法] 直刺 l~1.5 寸,或用三棱针点刺N静脉出血。 [附注] 足太阳经所入为“合”。 41) 附分 BL41 Fù fēn24 [定位] 在背部,当第 2 胸椎棘突下,旁开 3 寸。 [解剖] 在肩胛岗内端边缘,有斜方肌,菱形肌,深层为髂肋肌;有颈横动脉降支,当第二肋间动、 静脉后支;布有第二胸神经后支。 [主治] 颈项强痛,肩背拘急,肘臂麻木。 [配伍] 配大椎治颈项强痛。 [刺灸法] 斜刺 0.5~0.8 寸。 [附注] 手、足太阳经交会穴。 (42) 魄户 BL42 Pòhù [定位] 在背部,当第 3 胸椎棘突下,旁开 3 寸。 [解剖] 在肩胛骨脊柱缘,有斜方肌,菱形肌,深层为髂肋肌;有第三肋间动、静脉背侧支 颈横动脉 降支;布有第二、三胸神经后支。 [主治] 咳嗽,气喘,肺痨,项强,肩背痛。 [配伍] 配天突、膻中治咳喘。 [刺灸法] 斜刺 0.5 一 0.8 寸。 (43) 膏肓 BL43 Gāo huāng [定位] 在背部,当第 4 胸椎棘突下,旁开 3 寸。 [解剖] 在肩胛骨脊柱缘,有斜方肌、菱形肌,深 层为髂肋肌;有第四肋间动、静脉背侧支及颈横动 脉降支;布有第三、四胸神经后支。 [主治] 咳嗽,气喘,肺痨,健忘,遗精,完谷不化。 [配伍] 配尺泽、肺俞治咳喘。 [刺灸法] 斜刺 0.5~0.8 寸。 (44) 神堂 BL44 Shé tá n ng [定位] 在背部,当第 5 胸椎棘突下,旁开 3 寸。 [解剖] 在肩胛骨脊柱缘,有斜方肌,菱形肌,深 层为髂肋肌;有第五肋间动静脉背侧支及颈横动脉 降支;布有第四、五胸神经后支。 [主治] 咳嗽,气喘,胸闷,脊背强病。 [配伍] 配膻中治胸闷。 [刺灸法] 斜刺 0.5~0.8 寸。 (45) b@ BL45 Yì xǐ [定位] 在背部,当第 6 胸椎棘突下,旁开 3 寸。 [解剖] 在斜方肌外缘,有髂肋肌;有第六肋间动、静脉背侧支;布有第五、六胸神经后支。 [主治] 咳嗽,气喘,疟疾,热病,肩背痛。 [配伍] 配大椎、肩外俞治肩背痛。 [刺灸法] 斜刺 0.5~0.8 寸。 (46) 膈关 BL46 Gě guān [定位] 在背部,当第 7 胸椎棘突下,旁开 3 寸。 [解剖] 有背阔肌,髂肋肌;有第七肋间动、静脉 背侧支;布有第六胸神经后支。 [主治] 胸闷,嗳气,呕吐,脊背强痛。 [配伍] 配内关治嗳气。 [刺灸法] 斜刺 0.5~0.8 寸。 (47) 魂门 BL47 Hú mé n n [定位] 在背部,当第 9 胸椎棘突下,旁开 3 寸。 [解剖] 有背阔肌,髂肋肌;有第九肋间动、静脉背侧支;布有第八、九胸神经后支。 [主治] 胸胁痛,呕吐,泄泻,背痛。 [配伍] 配阳陵泉、支沟治胸肋痛。 [刺灸法] 斜刺 0.5―0.8 寸。25 (48) 阳纲 BL48 Yáng gāng [定位] 在背部,当第 10 胸椎棘突下,旁开 3 寸。 [解剖] 有背阔肌,髂肋肌;有第十肋间动、静脉背侧支;布有第九、十胸神经后支。 [主治] 肠鸣,腹痛,泄泻,黄疸,消渴。 [配伍] 配气海治腹胀。 [刺灸法] 斜刺 0.5~0.8 寸。 (49) 意舍 BL49 Yì shě [定位] 在背部,当第 11 胸椎棘突下,旁开 3 寸。 [解剖] 有背阔肌,髂肋肌;有第十一肋间动、静 脉背侧支;布有第十、十一胸神经后支。 [主治] 腹胀、肠鸣、呕吐、泄泻。 [配伍] 脾俞、胃俞治腹胀。 [刺灸法] 斜刺 0.5~0.8 寸。 (50) 胃仓 BL50 Wèi cāng [定位] 在背部,当第 12 胸椎棘突下,旁开 3 寸。 [解剖] 有背阔肌,髂肋肌;有肋下动、静脉背侧支;布有第十二、十三胸神经后支。 [主治] 胃脘痛,腹胀,小儿食积,水肿,背脊痛。 [配伍] 配足三里治胃痛。 [刺灸法] 斜刺 0.5~0.8 寸。 (51) 肓门 BL51 Huāng mén [定位] 在腰部,当第 1 腰椎棘突下,旁开 3 寸。 [解剖] 有背阔肌,髂肋肌;有第一腰动、静脉背侧支;布有第十二胸神经后支。 [主治] 腹痛,便秘,痞块,乳疾。 [配伍] 配气海天、枢治便秘。 [刺灸法] 斜刺 0.5~0.8 寸。 (52) 志室 BL52 Zhì shì [定位] 在腰部,当第 2 腰椎棘突下,旁开 3 寸。 [解剖] 有背阔肌、髂肋肌;有第二腰动、静脉背侧支;布有第十二胸神经后支外侧支,第一腰神经 外侧支。 [主治] 遗精 ,阳萎 ,小便不利,水肿,腰脊强痛。 [配伍] 配命门治遗精。 [刺灸法] 斜刺 0.5~0.8 寸。 (53) 胞肓 BL53 Bāo huāng [定位] 在臀部,平第 2 骶后孔,骶正中嵴旁开 3 寸。 [解剖] 有臀大肌,臀中肌及臀小肌;正当臀上动、静脉;布有臀上皮神经,深层为臀上神经。 [主治] 肠鸣,腹胀,便秘,癃闭,腰脊强痛。 [配伍] 配委中治腰痛。 [刺灸法] 直刺 l~1.5 寸。 (54) 秩边 BL54 Zhì biān [定位] 在臀部,平第 4 骶后孔,骶正中嵴旁开 3 寸。 [解剖] 有臀大肌,在梨状肌下缘;正当臀下动、 静脉深层当臀下神经及股后皮神经,外侧 为坐骨 神经。 [主治] 小便不利,便秘,痔疾,腰骶痛,下肢痿痹。 [配伍] 配委中、大肠俞治腰腿疼痛。 [刺灸法] 直刺 1.5―2 寸。 (55) 合阳 BL55 Héyá ng [定位] 在小腿后面,当委中与承山的连线上,委中下 2 寸。26 [解剖] 在腓肠肌二头之间;有小隐静脉,深层为N动、静脉;布有腓肠肌内侧皮神经,深层为腓神 经。 [主治] 腰脊强痛,下肢痿痹,疝气,崩漏。 [配伍] 配腰阳关治腰痛。 [刺灸法] 直刺 l~2 寸。 (56) 承筋 BL56 Chéng jīn [定位] 在小腿后面,当委中与承山的连线上,腓肠肌肌腹中央,委中下 5 寸。 [解剖] 在腓肠肌两肌腹之间;有小隐静脉,深层为腓后动、静脉;布有腓肠内侧皮神经,深层为腓 神经。 [主治] 痔疾,腰腿拘急疼痛。 [配伍] 配委中治下肢挛痛。 [刺灸法] 直刺 l~1.5 寸。 (57) 承山 BL57 Chéng shān [定位] 在小腿后面正中, 委中与昆仑之间, 当伸直小腿或足跟上提时腓肠肌肌腹下出现尖角凹陷处。 [解剖] 在腓肠肌两肌腹交界下端;有小隐静脉,深层为股后动、静脉;布有腓肠内侧皮神经,深层 为腓神经。 [主治] 痔疾,脚气,便秘,腰腿拘急疼痛。 [配伍] 配大肠俞治痔疾。 [刺灸法] 直刺 1―2 寸。 (58) 飞扬 BL58 Fēi yáng [定位] 在小腿后面,外踝后,昆仑直上七寸,承山穴外下方 1 寸处。 [解剖] 有腓肠肌及比目鱼肌;布有腓肠外侧皮神经。 [主治] 头痛,目眩,腰腿疼痛,痔疾。 [配伍] 配委中治腿痛。 [刺灸法] 直刺 l~1.5 寸。 [附注] 足太阳经络穴 (59) 跗阳 BL59 Fùyá ng [定位] 在小腿后面,外踝后,昆仑穴直上 3 寸。 [解剖] 在腓骨的后部,跟腱外前缘,深层为拇长屈肌 ;有小隐静脉 ,深层为腓动脉末支 ;布有腓 肠神经。 [主治] 头痛,腰骶痛,下肢痿痹,外踝肿痛。 [刺灸法] 直刺 0.8~1.2 寸。 [附注] 阳跷脉郄穴。 (60) 昆仑 BL60 Kūn lún [定位] 在足部外踝后方,当外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 [解剖] 有腓骨短肌;有小隐静脉及外踝后动、静 脉;布有腓肠神经。 [主治] 头痛,项强,目眩,癫痫,难产,腰骶疼 痛,脚跟肿痛。 [配伍] 配风池治头痛、目眩。 [刺灸法] 直刺 0.5~0.8 寸。 [附注] (l)足太阳经所行为“经”。(2)《针灸大成》:“妊妇刺之落胎。” (61) 仆参 BL61 Pú cān [定位] 在足外侧部,外踝后下方,昆仑直下,跟骨外侧,赤白肉际处。 [解剖] 有腓动、静脉的跟骨外侧支;布有腓肠神 经跟骨外侧支。 [主治] 下肢痿痹,足跟痛,癫痫。 [配伍] 配太溪治足跟痛。 [刺灸法] 直刺 0.3―0。5 寸。27 (62) 申脉 BL62 Shēn Mài [定位] 在足外侧部,外踝直下方凹陷中。 [解剖] 在腓骨长短肌腱上缘;有外踝动脉网及小 隐静脉;布有腓肠神经的足背外侧皮神经分支。 [主治] 头痛 ,眩晕 ,癫狂痫 ,腰腿酸痛,目赤肿痛,失眠。 [配伍] 配肾俞、肝俞、百会治眩晕。 [刺灸法] 直刺 0.3~0.5 寸。 [附注] 八脉交会穴之一,通阳跷脉。 (63) 金门 BL63 Jīn mén [定位] 在足外侧部,当外踝前缘直下,骰骨下缘处。 [解剖] 在腓骨长肌腱和小趾外展肌之间;有足底外侧动、静脉;布有足背外侧皮神经,深层为足底 外侧神经。 [主治] 头痛,癫痫 ,小儿惊风 ,腰痛,下肢痿痹,外踝痛。 [配伍] 配太阳合谷治头痛。 [刺灸法] 直刺 0.3~0.5 寸。 [附注] 足太阳经郄穴。 (64) 京骨 BL64 Jīng gǔ [定位] 在足外侧部,第 5 跖骨粗隆下方,赤白肉际处。 [解剖] 在小趾外展肌下方;有足底外侧动、静脉; 布有足背外侧皮神经,深层为足底外侧神经。 [主治] 头痛,项强,目翳,癫痫,腰痛。 [配伍] 配百会、太冲治头痛。 [刺灸法] 直刺 0.3~0.5 寸。 [附注] 足太阳经所过为“原”。 (65) 束骨 BL65 Shù gǔ [定位] 在足外侧,足小趾本节(第 5 跖趾关节)的后方,赤白肉际处。 [解剖] 在小趾外展肌下方;有第四趾跖侧总动、 静脉;有第四趾跖侧神经及足背外侧皮神 经分布。 [主治] 头痛,项强,目眩,癫狂,腰腿痛。 [配伍] 配肾俞、太冲治目眩。 [刺灸法] 直刺 0.3~0.5 寸。 [附注] 足太阳经所注为“输”。 (66) 足通谷 BL66 Zú tōng gǔ [定位] 在足外侧,足小趾本节(第 5 跖趾关节)的前方,赤白肉际处。 [解剖] 有趾跖侧动、静脉;布有趾跖侧固有神经及足背外侧皮神经。 [主治] 头痛,项强,目眩,鼻衄,癫狂。 [配伍] 配大椎治项强。 [刺灸法] 直刺 0.2~0.3 寸。 [附注] 足太阳经所溜为“荥”。 (67) 至阴 BL67 Zhì yīn [定位] 在足小趾末节外侧,距趾甲角 0.1 寸。 [解剖] 有趾背动脉及趾跖侧固有动脉形成的动脉网;布有趾跖侧固有神经及足背外侧皮神经。 [主治] 头痛,目痛,鼻塞,鼻衄,胎位不正,难产。 [配伍] 配太冲、百会治头痛。 [刺灸法] 浅刺 0.1 寸。 胎位不正用灸法。 [附注] 足太阳经所出为“井”。28 6、任脉穴位图 本经穴 1 名 1 穴,计 24 穴,分布于面、颈、胸、腹的前正中线上。主治神经系统、呼吸系统、 消化系统、泌尿生殖系统病症,以及寒性病症和本经所经过之部位的病症。 本经穴位:会阴 曲骨 中极 关元 石门 气海 阴交 神阙 水分 下脘 建里 中脘 上脘 巨阙 鸠尾 中庭 膻中 玉堂 紫宫 华盖 璇玑 天突 廉泉 承浆 (1) 会阴 RN1 Huì yīn [定位]在会阴部,男性当阴囊根部与肛门连线的中点,女性当大阴唇后联合与肛门连线的中点。 [解剖]在球海绵体中央,有会阴浅、深横肌;有会阴动、静脉分支;布有会阴神经分支。 [主治]溺水窒息,昏迷,癫狂,惊痫,小便难,遗尿,阴痛,阴痒,阴部汗湿,脱肛,阴挺,疝 气,痔疾,遗精,月经不调。 [配伍]配神门治癫狂痫;配水沟治溺水窒息;配十宣急救昏迷;配蠡沟治阴痒、阴痛(湿热下注 型);配归来、百会治阴挺(中气下陷型);配承山治痔疮、脱肛;配支沟、上巨虚治便秘;配中 极治遗尿、淋症;配关元治遗精。 [刺灸法]直刺 0.5~1 寸,孕妇慎用;可灸。 [附注]任脉别络,侠督脉、冲脉之会。 (2) 曲骨 RN2 Qū gǔ [定位]在下腹部,当前正中线上,耻骨联合上缘的中点处。 [解剖]在腹白线上;有腹壁下动脉及闭孔动脉的分支;布有髂腹下神经分支。 [主治]少腹胀满,小便淋沥,遗尿,疝气,遗精阳痿,阴囊湿痒,月经不调,赤白带下,痛经。 [配伍]配肾俞、志室、大赫、关元、命门治阳萎、遗精(肾气虚型);配膀胱俞、肾俞、次s、 阴陵泉、蠡沟治阳萎、遗精、癃闭、淋症、阴痒、湿疹、带下(湿热下注);配中极、关元、肾俞 治肾虚、遗尿、小便不利;配关元、命门、阴交(针补法或灸)治宫寒不孕、痛经。 [刺灸法]直刺 0.5~1 寸,内为膀胱,应在排尿后进行针刺;可灸。 [附注]任脉、足厥阴之会。 (3) 中极 RN3 Zhōng jí [定位]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 4 寸。 [解剖]在腹白线上,深部为乙状结肠;有腹壁浅动、静脉分支,腹壁下动、静脉分支;布有髂腹 下神经的前皮支。 [主治]小便不利,遗溺不禁,阳痿,早泄,遗精,白浊,疝气偏坠,积聚疼痛,月经不调,阴痛, 阴痒,痛经,带下,崩漏,阴挺,产后恶露不止,胞衣不下,水肿。 [配伍]配大赫、肾俞、阴交、三阴交、次s治阳萎、早泄、遗精、白浊、月经不调、痛经崩漏、 产后恶露不止、胞衣不下、阴挺等症(肾气虚型);配阴谷、气海、肾俞治遗溺不止;配大敦、关 元、三阴交治疝气偏坠;配水分、三焦俞、三阴交、气海、委阳治水肿;中极透曲骨、配三阴交、 地机治产后、术后尿潴留;中极透曲骨、配气海、膻中、足三里治尿潴留(老年人气虚)。 [刺灸法]直刺 0.5~1 寸;可灸。 [附注]足三阴、任脉之会。 (4) 关元 RN4 Guān yuán [定位]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 3 寸。 [解剖]在腹白线上,深部为小肠;有腹壁浅动、静脉分支,腹壁下动、静脉分支;布有第十二肋 间神经前皮支的内侧支。 [主治]中风脱证,虚劳冷惫,羸瘦无力,少腹疼痛,霍乱吐泻,痢疾,脱肛,疝气,便血,溺血, 小便不利,尿频,尿闭,遗精,白浊,阳萎,早泄,月经不调,经闭,经痛,赤白带下,阴挺,崩 漏,阴门瘙痒,恶露不止,胞衣不下,消渴,眩晕。 [配伍]配气海、肾俞(重灸)、神阙(隔盐灸)急救中风脱证;配足三里、脾俞、公孙、大肠俞 治虚劳、里急、腹痛;配三阴交、血海、中极、阴交治月经不调(冲任不固,针用补法);配中极、29 大赫、肾俞、次s、命门、三阴交治男子不育症、阳萎、遗精、早泄、尿频、尿闭、遗尿(肾阳虚 衰、针补法或艾灸);配太溪、肾俞治泄痢不止、五更泄。 [刺灸法]直刺 0.5~1 寸;可灸。 [附注]足三阴、任脉之会。 (5) 石门 RN5 Shí n mé [定位]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 2 寸。 [解剖]在腹白线上,深部为小肠;有腹壁浅动、静脉分支,腹壁下动、静脉分支;布有第十一肋 间神经前皮支的内侧支。 [主治]腹胀,泄利,绕脐疼痛,奔豚疝气,水肿,小便不利,遗精,阳萎,经闭,带下,崩漏, 产后恶露不止。 [配伍]配阴陵泉、关元、阴交治四肢水肿、小便不利(肾气不化);配肾俞、三阴交治遗尿;配 关元、天枢、气海、足三里治腹胀泄泻、绕脐痛;配大敦、归来治疝气;配三阴交、带脉穴治崩漏、 带下。 [刺灸法]直刺 0.5~1 寸;可灸。孕妇慎用。 [附注]手少阳之募穴。 (6) 气海 RN6 Qì hǎi [定位]在下腹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髌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