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钱给孩子练体育,美中国家长和美国家长是怎么说的

花钱让孩子练体育到底值不值?看美国老爸怎么说!
在美国父母们会花费更多的精力和钱带孩子们去学橄榄球或者帆船。但是依旧会有很多家长会疑问花钱去学跑步、游泳这些常见的项目或者是花钱去学体育到底值不值?
一位叫Dave Fulk的企业家、作家在Linkdedin上发了一个帖子,解释为什么花那么多钱让孩子学各种体育项目。帖子一经发出广受好评,说出了练习体育带给孩子的价值,远大于体育项目本身。其实营地教育也是同样的道理。一起来来看看这位美国爸爸是怎么说!
---文字内容部分摘自网络
“So,if I am nor paying for sports what am I paying for?”
那么如果我没有为孩子的体育花钱。那我到底为啥花了钱?
I pay for those moments when my kids become so tired they want to quit but don’t.
I pay for those days when my kids come home from school and are “too tired”to go to their training but rhey go anyway.
I pay for my kids to learn to be disciplined,focused and dedicated.
I pay for my kids to learn to take care of their body and equipment.
我为「孩子已经精疲力竭而想放弃但最终又坚持下来的那些时刻」花了钱。
我为「孩子放学回家已经累到不想去训练,但最终还是去了的那些日子」花了钱。
我为「孩子学会了遵守纪律、专注和奉献」花了钱。
我为「孩子学会了照顾自己的身体和珍惜装备」花了钱。
I pay for my kids to learn to work with others and to be good team mates,gracious in defeat and humble in success.
I pay for my kids to learn to deal with disappointment,when they don’t get that placing or title they’d hoped for,but still they go back week after week giving it their best shot.
I pay for my kids to learn to make and accomplish goals.
I pay for my kids to respect,not only themselves,but other athletes,officials and coaches.
我为「孩子学会了和他人协作、成为一个优秀的团队成员、胜不骄败不馁」花了钱。
我为「孩子学会了在没有取得期望的排名或头衔时能面对挫折、克服困难、并竭尽全力继续努力」花了钱。
我为「孩子学会了制定目标并努力实现它」花了钱。
我为「孩子学会了不仅尊重自己,而且尊重其他运动员、裁判和教练」花了钱。
I pay for my kids to learn that it takes hours and hours,years and years of hard work and practice to create a champion and that success does not happen overnight.
I pay for my kids to be proud of small achievements,and to work towards long term goals.
I pay for the opportunity my kids have and will have to make life-long friendships,create lifelong memories,to be as proud of their achievements as I am.
I pay so that my kids can be out on the field or in the gym instead of in front of a screen...
我为「孩子知道了需要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艰苦努力和训练才能获得冠军,而不是一夜之间就获得成功」花了钱。
我为「孩子懂得为小的成就感感到自豪并且不断为长远目标努力」花了钱。
我为「孩子得到的或者将要得到的结交终生好友的机会、产生人生美好会议的机会、以及和我一样为自己的成就感到骄傲的机会」花了钱。
我花了钱「让我的孩子可以外出去运动场或者体育馆而不是在电子屏幕前呆坐着」。
...I could go on but,to be short,I don’I pay for the opportunities that sports provides my kids with to develop attributes that will serve them well throughout their lives and give them the opportunity to bless the lives of others.From what I have seen so far I think it is a great investment!
我还能说出更多花钱的地方,但是简言之,我并没有为体育花钱,我的钱花在了伴随体育而来的、发展孩子终身受用的品格的机会、给孩子创造赞美他人生命的机会。就目前我所观察到的,我认为这钱花的相当值!
当家长在给孩子报各种补习班的时候,希望初衷不是考级、加分。更多的是希望孩子能够在活动和游戏中有所收获,培养更完善的性格。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你了解冰球运动吗 愿意花钱让孩子学吗_网易新闻
你了解冰球运动吗 愿意花钱让孩子学吗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原标题:你了解冰球运动吗 愿意花钱让孩子学吗)
日前,导演英达在美国因存钱而违法的新闻传播度颇高,但孩子英如镝打冰球却因此“躺枪”。对陕西人来说,冰球不仅陌生,甚至“没听说过”,毕竟陕西连打冰球的专业冰场都没有。放眼正在融入欧美主流体育市场的中国,冰球运动正悄悄经历着一场充满争议的“冰与火之歌”。  火热  中国孩子靠打冰球进外国名校?  
2015年夏,18岁的北京小伙子宋安东刷遍了美国各大媒体的头条,他成为NHL(北美冰球职业联赛)百年历史上第一位被选中的中国球员,而在之前北京的申冬奥陈述中,这张面孔被数次提起:“他想在2022年代表中国冰球队打比赛。”  
冰球,在职业体育发达的北美非常流行,那里有全世界最赚钱的职业冰球联盟NHL。冰球是北美体育文化坚实的组成部分,也是一种流行的社交方式,流行程度与篮球比肩。  
最近几年,冰球和留学、移民等概念结合了起来,像英达那样将孩子送去国外打冰球的中国中产家庭越来越多,一位不愿具名的熟悉冰球运作的圈内人士向华商报记者透露:“这几年,不少中国孩子在北美打冰球,一方面是留学,一方面则为将来能尽快融入当地的文化等方面考虑,大部分是经济条件好的家庭。”加拿大冰球教练马特来华时曾表示:“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打职业赛,加拿大、美国有很多好的大学有愿意接收冰球打得好的孩子,我觉得这对他们(中国家庭)来讲也是一个机会。”  
当然,这种略显功利的心态并不能代表目前在中国部分地区有了一定市场的冰球运动,华商报记者曾经在北京申报冬奥前采访,当时就发现,北京的冰球运动异常火爆。中国的冰球运动已经在专业队和民间发展到了一定规模,只不过,这种规模有着地域的局限。在东北,不光有专业队,普通民众也会像享受其他运动一样享受冰球的乐趣,前几天,一则长春中老年冰球队在桥洞下打冰球的新闻就成了“热搜”。日,北京昆仑鸿星俱乐部签订了《参加大陆冰球联赛(KHL)授权协议》,这标志着中国第一家加入世界顶级冰球职业联赛的俱乐部正式诞生。英达的儿子英如镝就签约该俱乐部。随着北京携手张家口申办2022年冬奥会成功,冰上运动开始为更多的中国人所了解,“3亿多人参与冰雪运动”将带来巨大的市场。而冰球是其中最令人好奇和最热门的项目之一。  冰冷  了解冰球的西安人少之又少  
和冰雪运动盛行的东北城市,以及因为冬奥会而引发冰球热的北京不同,中国其他地区似乎对冰球并不感冒。特别是西部地区。  
“我都不知道冰球是什么?不知道怎么打、怎么玩。”日前,华商报记者在一个中学生体育比赛上采访几位西安的中学生对冰球的了解,孩子们的回答细想之下也不奇怪,由于冰球比赛在中国的电视转播几乎为零,加上冬季运动目前在国内还没有太广泛的群众基础,孩子没有机会接触冰球。  
家长们的观点也惊奇的一致,对于一个不熟悉的运动,没有太多了解的必要。“毕竟运动项目那么多,像在西安,我们可以让孩子学篮球、足球、武术、击剑、游泳,没必要学什么冰球,反正也不知道具体怎么玩。”西安的王先生这样说道。另一个更为熟悉欧美运动的家长则认为,冰球开展得好的城市大部分算是经济更好的地区,他们在中学推广冰球,是一种组织行为。而对于经济相对欠发达的陕西来说,老百姓愿意花钱给孩子去练体育的都不算太多,还搞什么冰球?  
实际上,家长们的疑惑和不屑是有原因的,对绝大多数陕西本地人来说,对冰球这项运动的了解,可能还只停留在传播介质的层面,此外,由于冰球需要特殊的场馆和器具,并不好在民间推广,更为重要的是,它较高的花销,也不是任何人都能承受的。  希望  陕西将逐步选拔冰球苗子  
尽管发展缓慢,但冰球在西部和南方的发展也并非停滞不前,据华商报记者了解到,成都截至去年已经有了9块冰场,其中有4块可以打冰球,常年接受专业冰球训练的达上百人。一位成都冰球教练表示,“冰球目前在中国的发展以北方为主,这就造成了北方人才过剩。而南方刚刚起步,亟须大量人才,发展空间很广阔。”此外,上海、香港都有不少人打冰球。  
那么陕西呢?自日北京申办2022年冬奥会成功后,国内掀起了开展冰雪项目的高潮。借着这股东风,我省也选拔了一批冬季项目选手。陕西省青少年体校副校长张辉向华商报记者介绍,短短一年多时间,陕西省青少年体育运动学校已经输送了四名队员到国家雪橇和钢架雪车队。西安、汉中、铜川、渭南等地相继建成了多家大型专业滑雪场地。雪上运动的氛围有了,但在冰上项目和冰雪竞技体育领域,我省至今还是一片空白。不过,好消息是,官方层面上已着手组建冬季运动中心,张辉对华商报记者透露:“冰雪运动是很热门的一个项目,体校正在积极筹备选才,其中就包括冰球。这次选才已经开始了,项目众多,陕西的选才也是国家为2022冬奥会大的布局选才中的一环。”而在民间,也偶有建立冰球馆的声音传出,一切迹象表明,这项欧美冰雪强 国酷爱的运动有希望在未来落地陕西。  >>两大问题  零基础到打比赛要多久?  
据华商报记者从一些国内的冰球培训机构了解到,和其他很多体育项目一样,想学冰球也得趁早,6到8岁是学习这项运动的最好时机。一般来说,冰球启蒙不要超过10岁,也不能太小,因为这个项目规则比较复杂,太小了学起来比较困难。  
从零基础到可以像模像样地打一些比赛,大概需要多长时间?有冰球教练认为,根据个人情况不同,所需时间肯定是不一样的,有些协调能力好、规则掌握快的,三个月就可以打比赛,但有些第一次上冰都怕得要哭,也有可能需要一年时间。  玩冰球到底有多贵?  
英达往美国背现金,他坦陈这些钱大部分是用来给自己的孩子学冰球的。酷炫的装备、常年制冷的场地和经验丰富的教练是练习冰球不可或缺的几大部分,因此就不会便宜。  
冰球的装备算是略复杂的:除了球杆、冰鞋、头盔,还要配备护胸、护肘、护身、防摔裤、护膝、手套等。较好一些的冰球护具大概要8000元。一双好的冰球鞋要4000元左右,中等的也要2000元左右,顶级冰球鞋则要8000元。每周一次训练大课200元,一年就要9600元。各种费用加起来一年大概要花费3万到4万元。  
如果要打比赛,高频的长途比赛也产生旅行费用,比赛用球杆将近两万元,激烈的对抗甚至令一支球杆撑不下来一场比赛就得更换。在冰球运动普及程度更好的美国,培养一个冰球少年每年花费高达60到70万元人民币。  >>专家声音  打冰球改善呼吸系统慢性病  
冰球是一项高雅的运动,同时也是一项健身性很强的运动,西安体育学院人体科学专家苟波认为,在冷空气中运动有利于增强人体的免疫力和心肺功能。冰球就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和其他球类运动类似,冰球对人的心肺能力、耐力、力量等等相关素质有着很好的锻炼功效,特别的地方在于,冰球还涉及射击、滑冰等等技巧,这些则可以锻炼人的平衡技巧、协调性等。由于冰球本身是在相对寒冷的环境下开展运动,和其他很多冬季项目一样对人的呼吸系统刺激比较强,对呼吸系统的慢性病有一定的改善和康复作用。”苟波对华商报记者说道。  
除了锻炼身体,冰球也是一种交际的方式,特别是从小练习,则可以培养孩子与同伴相处的能力,提高情商。苟波认为:“由于是对抗性很强的集体项目,冰球对培养人们的集体荣誉感、竞争性、精神力量都有着很好的帮助。”
本组稿件由华商报记者 赵蔚林 采写  >>华商观点  想想为啥打冰球  
都知道英达的孩子打冰球,但你知道英达的孩子为啥打冰球吗?或者说,打冰球是为了什么?我们为什么要了解它?  
和很多中国家长一样,英达也是希望孩子能够在这项充满男性荷尔蒙和抗争精神的运动中学到勇敢、不屈和智慧等等品质,为以后的人生道路打下良好基础。但现实中,我们的冰球运动和培训真的是基于此吗?有的是赶时髦,有的是为了留学,有的则是随意的选择,而更多的恐怕还是因为有利可图……  
在这样的情况下,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来临是最好的契机,在这个契机制造的氛围下,不熟悉冬季运动的人们开始接触、学习并喜欢上这些运动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只有遵循这个过程,我们才能真正了解到冰球是一项激烈、有竞争性,培养魄力和追逐成功的独特运动,也只有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才能因为冰球的美感爱上更多的冰雪运动,真正享受到平时享受不到的运动理念和乐趣,并将这种愉悦感用于人生经历的构建和生命的升华。
看了这篇文章,希望更多读者还可以去了解更多冰球的知识,也要了解它的不足和缺陷,然后再去想有没有条件去接触、去练习、去喜欢上它。这样,你才算是真正了解了冰球。
(原标题:你了解冰球运动吗 愿意花钱让孩子学吗)
本文来源:华商网-华商报
责任编辑:王晓易_NE0011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404 Not Found
The requested URL /view//id_XMTMwMzc0.html was not found on this server.> 美国的家长是如何教育孩
美国的家长是如何教育孩子的
  谈到关于孩子的教育问题,我想起了一个老掉牙的画面:
  我们经常看到,父母带着孩子出去公园玩,小孩子玩得兴起,就难免摔倒。这个时候,中国的父母,一般都会赶紧跑过去,一边扶起孩子,一边嘴巴里还会叨念着:乖宝,疼不疼?不哭不哭,妈妈给你买好吃的。
  我在美国看到的家长却不是这样。他们看到小孩摔倒,很少有去扶的,就算孩子哭得再厉害,他们也只会在一旁鼓励:好孩子,自己摔倒的,自己爬起来。
  这个比喻虽然老套,但却非常经典,我想可以看出中美父母教育孩子的不同之处:
  中国父母习惯为孩子代劳,舍不得孩子吃苦;美国父母,则鼓励孩子自己的困难自己面对。
  (一)自己不吃饭,那就活该挨饿
  有一个中国留学生小伙子大卫,毕业后在美国娶了洋媳妇结婚生孩子,大卫的妈妈也从中国到纽约跟他们一起生活一段时间,作为奶奶,自然是对孙子疼爱有加。没过多久,洋媳妇与中国婆婆之间对孩子的不同教育就开始有矛盾了。
  一天中午,孩子在吃饭时耍脾气,洋媳妇就说,不吃就算了,晚上也不要吃,2岁多的小混血也很倔强,不吃就不吃。于是到了晚上,洋媳妇让中国婆婆做了几样中国特色的菜,其中还有混血十分喜欢的糖醋里脊。洋媳妇把桌子布置很漂亮,各样餐具备起,晚餐开始了,小混血忘了中午说过的话,问妈妈怎么没有他的餐具?
  洋媳妇说:&你中午自己不吃的,还说了晚上也不吃的,说话要算数。&
  中国婆婆一听,当时也没当回事,她认为,洋媳妇顶多就是吓吓孩子,哪会真的那么狠心不给孩子吃饭,于是也没说什么,就招呼儿子媳妇一起吃饭。可是,中国婆婆吃到一半,发现孩子虽然可怜巴巴地站在一旁很久了,但洋媳妇依然不为所动,还是没有叫孩子上桌吃饭的意思。这下,中国婆婆开始心疼了。她赶紧拿了盘子,给孩子装好糖醋里脊,端给孙子。
  洋媳妇见状,马上制止:你别管他,中午是他自己不想吃饭的,还说了晚上也不吃。说话要算数。饿了也是他自己的事。饿几次,他自己就知道了。
  中国婆婆听了,眉头直皱:你们这不是虐待孩子吗?饭都不给他吃。
  洋媳妇回答说:不是我们不给他吃,是他自己不吃,后果当然由他自己负。
  中国儿子大卫也劝妈妈:妈,您别管了,这小子不好好吃饭,是该让他吃吃苦头了。
  中国婆婆不想和儿媳妇当面闹僵,只好作罢。
  大人们回到桌子上吃饭,小孩仍然在角落里可怜巴巴地看着大人们吃东西,嘴里的口水都要流出来了,开始孩子还坚持,要求妈妈给他吃,无效,就哭,大声哭,还是没用,一顿饭就这么吃完了。
  到了晚上快睡觉的时候,孩子饿得肚子咕咕叫,知道不吃饭就得挨饿,这滋味真不好受。于是主动跟妈妈道歉,承认自己不对,不该闹脾气,以后一定好好吃饭。现在能不能先给他一杯牛奶喝,因为他实在饿极了。
  洋媳妇倒了一杯牛奶给孩子,孩子喝完之后就乖乖睡觉了。从那天以后,这孩子吃饭每次都表现很好。
  其实,从这件事就能看出中美家长教育孩子的大不同。
  美国孩子吃饭,弄得满脸满身,家长也不管,而且美国孩子从上小学一年级开始,每天中午就在学校吃午饭,孩子怎么吃,家长一无所知,也根本不问。
  美国家庭吃饭,桌上摆几样菜,孩子想吃哪个就吃哪个。几乎所有的美国孩子都不喜欢吃青菜。美国父母尽管也知道青菜的营养价值,但绝对不会强迫孩子吃。美国孩子吃饭,一说吃饱了,就可以放下刀叉,甚至离桌。美国人在吃饭这件事上的态度和作法,体现了美国儿童教育学的一个核心目标:培养孩子独立思维的能力。
  孩子吃饭,必须自己决定喜欢吃什么,不喜欢吃什么。如果明明没有吃饱,为了贪玩而不再吃了,那么过一会儿他挨饿,他就自作自受。美国人爱说,犯错误是一个不可缺少的学习过程。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从小懂得,自己有能力知道自己要什么,不要什么,不想吃就说不想吃,吃饱了就说吃饱了,他们对自己有充分的自信,也知道父母对他们有充分的信任。
  (二)鞋穿反了,自己改正
  有一次,我在大卫家里做客,正好孩子准备出去和小伙伴玩,就看见他在玄关处穿鞋,准备玩具,当时中国奶奶也在场。当孩子穿好鞋准备出门时,中国奶奶突然大笑着叫住他:宝贝,你的鞋子穿反了,来,来,奶奶给你穿好一下。
  洋媳妇马上拉住中国婆婆说:随他去,别管他。
  孩子见没事,就一阵风似的就跑出去玩了。
  没过多久,孩子又跑回来了,说:妈妈,妈妈,我的鞋子坏掉了,穿着不舒服!
  妈妈马上说:是鞋子不舒服吗?你请杰瑞进屋里来,看看他的鞋子和你的鞋子有什么不一样。
  孩子将信将疑地把杰瑞叫了进来,然后仔细端详起杰瑞的鞋子来。终于,孩子发现他的鞋子和杰瑞的鞋子弯曲弧度的方向不一样,杰瑞是朝里弯,他是两只鞋朝外弯着。孩子指给妈妈看,妈妈说,你把两只鞋调换一下左右脚看看呢?
  孩子马上听话地自己脱鞋,然后调换左右脚穿上,果然就舒服多了,这下他才明白,原来是自己的鞋子穿反了!
  中国婆婆看着孩子一蹦一跳地和小伙伴又出去玩了,才问洋媳妇:不就是一双鞋穿反了吗?你给他换回来,他就知道了,何必费那么大劲。
  洋媳妇说:不一样的。一向都是他自己穿衣服穿鞋,他自己的事情都得让他自己去做,即使做得不好,我们也不会代替他做。做错了,他尝到了后果,下次他自然就会改过来。就比如这次鞋穿反了,他看见小伙伴们的鞋都不是这样穿的,他自然就知道鞋是穿反了。如果摔倒了,他就会知道,这鞋这样穿着不舒服,容易摔跤,摔跤会疼。
  果然,从那以后,大卫家的小鬼头的鞋子再也没有穿反过。每次看见别的小朋友的鞋穿反了,他还会去矫正别人,告诉别人应该怎么穿鞋。可爱死了。
  洋媳妇的话可能很多人都不认同,有人会觉得,孩子小,不懂事,大人应该尽量帮他们矫枉过正,让他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少犯错,少受挫折,少一些伤害。
  其实我倒是很同意洋媳妇的观点,孩子的路要让他们自己走,即使犯错,即使摔跤,也要让他自己去体会,去改正。
  我不太喜欢家长一边骂骂咧咧,责怪抱怨孩子不中用,什么事都要自己操心,一边又对于孩子提出的要求,几乎全部答应,像母鸡一样,时时处处保护孩子,样样包办。我最喜欢美国家长对孩子的办法,不给钱,不骂人。自己需要什么,去努力,去创造,不干涉,经常让孩子有一些小的目标,一个一个去奋斗,去实现。如:买玩具、出去旅游,在家里或者勤工俭学什么的。自己挣的钱自己支配。
  (三)自己的社交问题,自己处理
  我们社区的老美邻居麦克先生,有一个可爱的儿子叫马克,马克有一辆非常漂亮的自行车,社区里的小朋友都非常羡慕他,总是希望能借他的漂亮自行车骑一骑。可是马克非常爱惜这辆车,不舍得借给小朋友们骑。因此,每当马克玩自行车的时候,他都是独自玩,因为他怕小朋友们缠着他借车。
  久而久之,社区里的小朋友们都不喜欢和他一块玩了,大家也不和他交换玩具了。
  过了一阵,马克对自行车的新鲜劲过去了,他开始想念和小朋友们一起疯玩的感觉,他甚至愿意把自行车借给大家骑。可是,孩子们似乎也记仇,大家都不再愿意和他一起玩了。
  马克没有办法,只好跑回家跟麦克先生说:小朋友都不和我玩了,爸爸能帮我去跟小朋友们说一声吗?我愿意把自行车借给大家骑,我也想玩杰弗瑞的小火车,想和大家一起捉迷藏。
  麦克先生听了之后立即拒绝了他的要求,说:马克,你已经是一个小男子汉,自己犯下的错,要自己去承担,要自己去解决问题。你可以自己去和小朋友们商量,一次不行,就多试几次,大家会原谅你的。
  结果,马克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只能灰溜溜地跑到小朋友当中去,给大家道歉,请大家重新接纳他。后来,小孩子们又玩成一伙了。你骑我的自行车,我玩你的小火车。
  相比之下,中国家庭就很不一样。孩子在外面被排斥,或者被别的小朋友欺负,中国父母第一个反应就是:谁敢欺负我们家孩子,我们找他算账!
  大人们过多地参与孩子的社交问题,很容易造成孩子的社交能力差,不知道怎么处理人际关系问题。这根源其实还是父母不懂得培养孩子独立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不能说美国的教育都好,都成功,但是,他们教育孩子的很多理念都非常值得我们借鉴和参考。
  (四)美国孩子同样重亲情
  很早以前,就听国内的朋友说过,美国家庭里,父母和孩子的关系是如何如何冷漠,连一家人一起出去吃个饭,也要AA制。
  我在美国这些年看到,这是一个很深的误会。也许我看到的只是一部分美国人家庭的情况,不全面,不能代表美国?
  美国是移民国家,不少的家庭观念也很浓,像意大利,爱尔兰,犹太人德国人他们很重视家庭,只是在经济上,他们都非常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性,所以给大家造成一个&冷漠&的印象。
  美国父母可能不像中国父母那样对孩子的生活照顾得无微不至,他们更侧重是让孩子健康乐观,和健康人格性格、意志&鼓励创新&。他们并不煞费苦心地设计孩子的未来,更不会替孩子安排未来,即使想安排,在方式上,都比较注意,而是注重孩子的自由发展,努力把孩子培养成为能够适应各种环境,具备独立生存能力的社会人。说白了,美国父母不是孩子的靠山,而是他们的精神支柱。
  而在这种教育理念下成长的孩子,对父母也是很体恤的。尽管小时候,父母对孩子很&残忍&,在寒冷的冬天,当中国的同龄孩子还在热被窝里熟睡时,西方孩子早已起来挨家挨户去送报了,但是这些孩子长大成人后,他们就会感谢父母对他们的教育和培养。
  许多孩子长大成人,在父母年老后,都不会给他们养老钱(其实美国福利好,父母也不需要孩子的钱)。但是这并不代表,他们不管父母,不照顾父母。
  假期里,儿子女儿也把自己的孩子送到父母那里小住,孙子孙女还经常打电话请教爷爷奶奶怎样做那道好吃的菜。
  还有美国孩子不会跟父母住在一起,因为父母也不希望跟孩子住在一起,但父母需要照顾时,在美国有家庭护士,费用有保险公司支付,但孩子们也来帮忙照看
  我的朋友苏珊娜,就非常懂得照顾她的父母。她父亲生病,她把父亲接来一起住,便于照顾。还有我的朋友大卫,他父亲心脏出了毛病,要依靠一个人工心脏生活,在等待心脏移植的那段时间里,他办了休假,专门在家里照顾陪伴父亲。另外,约翰每周会给妈妈打一两次电话,杰夫会把自己的相片发给家里的每一个人一起分享。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美国家长打孩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