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届国家2016年最高科学技术奖奖得主都有谁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是哪些人_百度知道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是哪些人
我有更好的答案
杂交水稻之父
世界著名数学家
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创始人
高性能计算机领域的著名专家
地球环境科学家
航天技术专家
肝脏外科学家
遗传学家,小麦远缘杂交的奠基人
石油化工催化剂专家
神经外科专家
运载火箭与卫星技术专家
金属学及材料科学家
内科血液学专家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家
加速器物理学家
著名力学家、爆炸力学专家
雷达工程专家
物理化学家,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核武器技术专家,两弹一星元勋
核物理学家,两弹一星元勋
采纳率:78%
遗传学家,小麦远缘杂交的奠基人,中国科学院院士,金属学及材料科学家.10.2—),著名力学家、爆炸力学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2007年  闵恩泽(—),石油化工催化剂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吴征镒(—),植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2002年  金怡濂(1929.9—) ,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2.3—)、中国工程院院士  王小谟(1938、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物理化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王振义(1924,两弹一星元勋  2014年
于敏(—),中国科学院院士  2006年  李振声(—),雷达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2013年
张存浩(—),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2009年  谷超豪(—),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孙家栋(—),运载火箭与卫星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2010年  师昌绪(),气象学家.10),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创始人.12—),世界著名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袁隆平(1930,中国工程院院士  2011年  吴良镛(—),建筑与城市规划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谢家麟(—),加速器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2012年  郑哲敏(1924,中国工程院院士  2004年
空缺  2005年  叶笃正(—).24—2008.6),地球环境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王永志(.30),神经外科专家.11.30—),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黄昆(—年  吴文俊(1919.17—),航天技术专家.11.15—2014.11,中国科学院院士,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  2001年  王选(—2006.31—),肝脏外科学家.6),物理学家,核武器技术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徐光宪(13.2.13),中国科学院院士.8,中国科学院院士  吴孟超(.20—2012.8,高性能计算机领域的著名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2003年  刘东生(1917.11。
程开甲 (1918,中国科学院院士  2008年  王忠诚(—),内科血液学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5.9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走近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 07:56
来源:[ 字号:大 中 小 ]1月8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理工大学教授王泽山走上了2017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领奖台。这位年过八旬的老人,精神依然矍铄。
“学习病毒学、研究病毒学,目的就是要预防和控制病毒,为人类病毒学研究做出更大的贡献 ”
不给病毒可乘之机
本报记者冯华
侯云德是谁?2017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名单公布后,不少人都发出了好奇的一问。
同样的问题,60年前也有人问过。当时,苏联《病毒学杂志》的编辑特意询问:“侯云德是谁?”不怪编辑好奇,这位中国留学生在苏联学习的3年半时间,发表了17篇学术论文,更直接越过副博士,被原苏联高等教育部破格授予医学科学博士学位。
作为我国分子病毒学和基因工程药物的开拓者,侯云德说:“认识世界的目的应当是要改变世界,学习病毒学、研究病毒学,目的就是要预防和控制病毒,为人类病毒学研究做出更大的贡献。”
“新甲流疫苗,打一针就够了”
2008年,侯云德79岁。这一年,他被国务院任命为“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科技重大专项技术总师。
那时,距离2003年的“非典”疫情已过去5年,侯云德却记忆犹新,“‘非典’来得太突然,我们没有准备,防控体系太薄弱了。传染病防控绝对不能轻视!”
本该颐养天年的年龄,侯云德担负起我国现代传染病防控体系顶层设计的重任。他带领专家组,设计了年降低“三病两率”和应对重大突发疫情的总体规划,主导建立了举国体制协同创新的传染病防控技术体系,全面提升了我国新发突发传染病的防控能力。
第一次挑战很快来临!
2009年,全球突发甲流疫情,国外死亡上万人。在国务院领导下,我国成立了由卫生部牵头、38个部门组织的联防联控机制,侯云德作为专家组组长,针对防控中的关键科技问题,开展多学科协同攻关研究。
当时,我国仅用87天就率先研制成功新甲流疫苗。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注射两剂,侯云德则提出不同观点:“新甲流疫苗,打一针就够了!”最终,这一方案大获成功,世界卫生组织也根据中国经验修改了“打两针”的建议。
2009年的甲流疫情,我国取得了“8项世界第一”的研究成果。据清华大学第三方系统评估,我国甲流的应对措施大幅度降低了我国的发病率与病死率,减少2.5亿人发病和7万人住院;病死率比国际低5倍以上。
此外,侯云德还提出了应对突发急性传染病的“集成”防控体系的思想。“MERS、寨卡等病毒在我国都没有流行起来,H7N9也得到了有效控制,我国在传染病防控方面的能力已进入世界一流行列。侯院士作为这一体系的总师,功不可没。”国家卫计委科教司监察专员刘登峰表示。
“科研成果如果都能变成防控药品该多好”
侯云德是一位科学家,更是一名战略科学家。
“中国干扰素”之父是业内不少人对侯云德的尊称。20世纪七八十年代,美国、瑞士等国的科学家以基因工程的方式把干扰素制备成治疗药物,很快成为国际公认的治疗肝炎、肿瘤等疾病的首选药,但价格极为昂贵。
侯云德敏锐地捕捉到基因工程这一新技术,他带领团队历经困难,终于在1982年克隆出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人α1b型干扰素基因,并成功研制我国首个基因工程创新药物——重组人α1b 型干扰素,这是国际上独创的国家Ⅰ类新药产品,开创了我国基因工程创新药物研发的先河。此后,侯云德带领团队又相继研制出1个国家Ⅰ类新药(重组人γ 干扰素)和6个国家Ⅱ类新药。
侯云德更具前瞻性的,是他没有固守书斋,不仅主导了我国第一个基因工程新药的产业化,更推动了我国现代医药生物技术的产业发展。
“我现在还记得,26年前,侯云德先生指着一抽屉的论文对我说,这些科研成果如果都能通过规模化生产变成传染病防控药品,该有多好啊!”北京三元基因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程永庆回忆,那时缺医少药,很多药都需要进口,而且价格高昂。
一年后,在一间地下室里,当时60多岁的侯云德创立了我国第一家基因工程药物公司——北京三元基因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就这样,侯云德主导了我国第一个基因工程新药的产业化,将研制的8种基因工程药物转让10余家国内企业,上千万患者得到了救治。“那时的干扰素药品100%进口,一个疗程要花两三万元。现在的干扰素90%是国产的,价格大幅下降。”程永庆说。
“双鬓添白发,我心情切切,愿将此一生,贡献四化业”
“侯老师能够做出方向性的判断,靠的是长期以来扎实的积累。”侯云德的学生、中国医科院病原所所长金奇研究员告诉记者,尽管已是89岁高龄,但侯老师的勤奋,很多年轻人都比不上。
“侯老师每天都会关注国内外病毒学的最新动态,并且亲自翻译、撰写,送给相关部门领导和同事参阅。每期都有上万字,两周一期,已经写了200多期。”金奇说。
在学生和同事眼中,侯云德是无私的。在做干扰素研究的初期,试剂紧缺,都是他自己从国外背回来的,但其他同事如果有需要,他二话不说就会分享给大家;上世纪80年代初,他的实验室建立了一系列基因工程技术,不少人到他的实验室取经,他也乐于分享。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党委书记兼法人代表武桂珍研究员说,尽管创造的经济效益数以亿计,但侯先生对生活的要求非常低,“生病住院,他也从来不跟组织提任何要求,有时输完液已经晚上8点了,还要自己回家做饭吃。”
今年89岁的侯云德,尽管动过两次大手术,但看起来仍然精神抖擞。耄耋之年,他曾赋诗一首以明其志:“双鬓添白发,我心情切切,愿将此一生,贡献四化业。”
编辑: 王营波
上一篇下一篇
深圳整形美容 深圳整形 深圳美容您的位置: &
2017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侯云德:60年织就防病健康网
侯云德是谁?
2017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名单公布后,对这位鲜少在媒体上露面的科学家,不少人都发出了好奇的一问。
同样的问题,60年前也被人问过。当时,前苏联《病毒学杂志》的编辑特意询问:&侯云德是谁?他是什么样的人物?他的论文怎么会发表这么多?&不怪编辑好奇,这位中国留学生在前苏联学习的3年半时间,发表了17篇学术论文,并在仙台病毒等研究上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最终直接越过副博士,被原苏联高等教育部破格授予医学科学博士学位。
一辈子与病毒打交道,作为我国分子病毒学和基因工程药物的开拓者,侯云德说:&认识世界的目的应当是要改变世界,学习病毒学、研究病毒学,目的应当是预防和控制病毒,为人类做出更加切身的贡献。&
&道固远,笃行可至;事虽巨,坚为必成&,集毕生精力编织传染病防控网络
2008年,侯云德79岁。这一年,他被国务院任命为&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科技重大专项技术总师。
这时,距离2003年的&非典&疫情已经过去5年。公众或许已淡忘了当时的恐慌,侯云德却不敢忘。&&非典&来得太突然,我们没有准备,病毒研究不充分,防控体系太薄弱了。传染病在历史上是可以让一个国家亡国的,老的控制了,还会不断出现新的,传染病防控绝对不能轻视!&这位少时立志学医、并且要当名医的科学家,一生都在为祖国的防病事业而奋斗。
侯云德院士在病毒基因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大楼门口留影
本该颐养天年的年龄,侯云德又忙碌起来,担负起我国现代传染病防控体系顶层设计的重任。他带领专家组,设计了年降低&三病两率&和应对重大突发疫情的总体规划,主导建立了举国体制协同创新的传染病防控技术体系,全面提升了我国新发突发传染病的防控能力。
第一次挑战很快来临!
2009年,全球突发甲流疫情,国外死亡人数上万名。在国务院领导下,我国成立了由卫生部牵头、38个部门组织的联防联控机制,侯云德作为专家组组长,针对防控中的关键科技问题,开展多学科协同攻关研究。&这个组长可不好当,相当于坐在火山口上,责任重大。一旦判断失误,防控不当,疫情就有可能蔓延。&中国疾病预防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副所长董小平研究员回忆说。
当时,我国仅用87天就率先研制成功新甲流疫苗,成为全球第一个批准甲流疫苗上市的国家。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注射两剂,侯云德则提出不同观点:&新甲流疫苗,打一针就够了!&
在疫情随时有可能爆发的情况下,提出这一建议的侯云德,承担的压力可想而知。打两针是国际共识,只打一针,万一达不到免疫效果呢?
&科学家要敢讲真话,为国家和人民着想,不能只计较个人得失。&侯云德是有底气的。依据长期积累的经验,结合新疫苗的抗体反应曲线和我国当时的疫苗生产能力和注射能力,侯云德坚定地提出了一次接种的免疫策略。最终,这一方案大获成功,世界卫生组织也根据中国经验修改了&打两针&的建议,认为一次接种预防甲流是可行的。
2009年的甲流疫情,我国取得了&8项世界第一&的研究成果,实现了人类历史上首次对流感大流行的成功干预。据来自清华大学第三方的系统评估,我国甲流的应对措施大幅度降低了我国发病率与病死率,减少2.5亿发病和7万人住院;病死率比国际低5倍以上。这一重大研究成果获得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一流科学家高度赞赏和一致认同,获得2014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侯云德提出了应对突发急性传染病的&集成&防控体系的思想,重点布置了病原体快速鉴定、五大症候群监测、网络实验室体系建立的任务,全面提升了我国新发突发传染病的防控能力,使我国成功应对了近十年来国内和国际数次的重大传染病疫情。&MERS、寨卡、H1N1等病毒在我国都没有流行起来,N7N9也得到了有效控制,我国在传染病防控方面的能力大幅提升,进入世界一流行列。侯院士作为这一体系的总师,功不可没。&卫计委科教司监察专员、&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科技重大专项实施管理办公室主任刘登峰表示。
是&中国干扰素&之父,更是杰出的战略科学家
侯云德是一位科学家,更是一名战略科学家。他的很多科研成果和举措,在当时都是具有前瞻性和开创性的,并且影响深远。
&中国干扰素&之父,是业内不少人对侯云德的尊称。20世纪七八十年代,美国、瑞士等国的科学家以基因工程的方式,把干扰素制备成治疗药物,很快成为国际公认的治疗肝炎、肿瘤等疾病的首选药,但价格极为昂贵。
侯云德敏锐地捕捉到基因工程这一新技术,1977年,美国应用基因工程技术生产生长激素释放因子获得成功,这一突破使侯云德深受启发:如果将干扰素基因导入到细菌中去,使用这种繁衍极快的细菌作为&工厂&来生产干扰素,将会大幅度提高产量并降低价格。他带领团队历经困难,终于在1982年首次克隆出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人&1b 型干扰素基因,并成功研制我国首个基因工程创新药物&&重组人&1b 型干扰素,这是国际上独创的国家I类新药产品,开创了我国基因工程创新药物研发的先河。&1b 型干扰素对乙型肝炎、丙型肝炎、毛细胞性白血病等有明显的疗效,并且与国外同类产品相比,副作用小,治疗病种多。这项研究成果获得了1993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此后,侯云德带领团队又相继研制出1个国家I类新药(重组人&干扰素)和6个国家II类新药。
侯云德院士在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1992年工作会议上发言
侯云德更具前瞻性的,是他没有固守书斋,不仅主导了我国第一个基因工程新药的产业化,更推动了我国现代医药生物技术的产业发展。
&我现在还记得,26年前在侯云德先生的办公室里,他打开抽屉给我看,一抽屉都是各种各样的论文。侯先生说,这些科研成果如果都能转化成规模化生产,变成传染病防控药品,该有多好啊!&北京三元基因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程永庆回忆,那时缺医少药,很多药都需要进口,而且价格高昂。
一年后,在一间地下室里,当时60多岁的侯云德创立了我国第一家基因工程药物公司&北京三元基因药物股份有限公司。
侯云德主导了我国第一个基因工程新药的产业化,将研制的8种基因工程药物转让十余家国内企业,上千万患者已得到救治,产生了数十亿人民币的经济效益,对我国改革开放初期的科技成果转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那时的干扰素药品100%进口,300元一支,一个疗程要花两三万元。现在的干扰素90%是国产的,价格下降了10倍,30元一支。但是侯先生还给我们提出了要求,希望价格能再降到20元钱、10元钱,让普通百姓都能用得起!&程永庆感慨地说。
侯云德的战略性,还体现在他对国家整个生物医药技术发展的顶层设计。
&侯云德院士是当之无愧的科学大家,在生物医药技术领域,做什么、不做什么,都是侯院士在把握方向。&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高福钦佩地说。在对我国科技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863&计划中,侯云德连续担任了三届863计划生物技术领域首席科学家,他联合全国生物技术领域的专家,出色完成了多项前沿高技术研究任务。顶层指导了我国医药生物技术的布局和发展。在此期间,我国基因工程疫苗、基因工程药物等5大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生物技术研发机构成十数倍增加,18种基因工程药物上市,生物技术产品销售额增加了100倍。
&双鬓添白发,我心情切切,愿将此一生,贡献四化业&
&侯老师能够做出方向性的判断,靠的不是拍脑门,而是长期以来扎实的积累。&侯云德的学生、中国医科院病原所所长金奇研究员告诉记者,尽管已是89岁高龄,但侯老师的勤奋,很多年轻人都比不上。
&侯老师每天都会关注国内外病毒学的最新动态,并且亲自翻译、撰写,送给相关部门领导和同事参阅。每期都有上万字,两周一期,已经写了200多期。&金奇说,他读研究生时,侯老师工作非常忙碌,但仍然会在下班后到实验室找学生聊天。&聊什么?聊的就是他掌握的最新技术和动态,通过侃大山的方式实时输送给我们。侯老师对我们这些学生,对年轻人,在培养提携上总是不遗余力。&
侯云德院士指导实验
在学生和同事眼中,侯云德是无私的,愿意将自己的知识与技术传授给他人。在做干扰素研究的初期,试剂紧缺,都是他自己从国外背回来的,但其他同事有需要,他二话不说就分享给大家使用;上世纪80年代初他的实验室建立了一系列基因工程技术后,不少人到他的实验室取经,侯云德乐于分享,从不留一手,常常还要赔上昂贵的试剂。有人认为他这么做不利于保持本室的技术优势,他却不以为然。&我国科学家应当团结起来,不能把持技术不外流,技术优势要靠不断创新,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使自己处于优势地位。&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党委书记兼法人代表武桂珍研究员告诉记者,尽管创造的经济效益数以亿计,但侯先生对生活的要求非常低。&他的汽车超期服役要淘汰了,我们问他想换辆什么车?侯先生说,带轱辘的就行。生病住院,也从来不跟组织提任何要求。有时输完液晚上8点了,还要自己回家做饭吃。&武桂珍说,侯先生所思所想所求,都是我国的防病事业。在他身上,深深映刻着老一辈科学家的家国情怀。
采访时,谈及自己的科研成果与成就,侯云德院士谦虚地笑了:&我做的都是分内之事,只是认真做了,并没有很特别。而且很多事也不是我一个人做的,我是领头人而已。&
今年89岁的侯云德,仍然每天7点就开始工作,并且不吃早饭。据说,这是年轻时养成的习惯,因为要抓紧一切时间做实验。尽管动过两次大手术,但老人看起来仍然精神抖擞。耄耋之年,他曾赋诗一首以明其志:&双鬓添白发,我心情切切,愿将此一生,贡献四化业。&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王泽山:扎根国防科研 不负强国初心_苏州市公安局交通警察支队车辆管理所
当前位置: >
苏州市公安局交通警察支队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主办单位:苏州市公安局交通警察支队 苏ICP备号-1习近平出席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并为最高奖获得者颁奖,两位获奖科学家都是谁? - 长沙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岳麓分局
长沙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岳麓分局
习近平出席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并为最高奖获得者颁奖,两位获奖科学家都是谁?
1月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南京理工大学王泽山院士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侯云德院士荣膺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向获得2017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南京理工大学王泽山院士(右)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侯云德院士(左)颁发奖励证书。新华社记者 鞠鹏 摄中共中央、国务院8日上午在北京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党和国家领导人习近平、李克强、张高丽、王沪宁出席大会并为获奖代表颁奖。李克强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在大会上讲话。张高丽主持大会。上午10时,大会在雄壮的国歌声中开始。在热烈的掌声中,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首先向获得2017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南京理工大学王泽山院士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侯云德院士颁发奖励证书,并同他们热情握手,表示祝贺。随后,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向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的代表颁奖。△习近平为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颁奖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共评选出271个项目和9名科技专家。其中,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人;国家自然科学奖35项,其中一等奖2项、二等奖33项;国家技术发明奖66项,其中一等奖4项、二等奖62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170项,其中特等奖3项、一等奖21项(含创新团队3项)、二等奖146项;授予7名外籍科技专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会见获奖代表。新华社记者 鞠鹏 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讲话中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向全体获奖人员表示热烈祝贺,向全国广大科技工作者致以崇高敬意和诚挚问候,向参与和支持中国科技事业的外国专家表示衷心感谢。奖励大会开始前,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会见了国家科学技术奖获奖代表。习近平等同大家合影留念。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会见获奖代表并同大家合影留念。新华社记者 谢环驰 摄那么,两位获奖院士究竟是谁,有什么故事?王泽山是我国著名火炸药学家,被称为“中国火药王”。他1960年毕业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哈军工),1986年至今任南京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图片来源:人民日报公号)王泽山创立了“发射装药学”,是中国发射装药理论体系的奠基人,提出了系列新概念和新原理,出版著作15部,199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泽山曾在火炸药学领域获得多项重大研究成果。自上世纪九十年代起,他研究了发射药燃烧的补偿理论,发明了低温感含能材料和高能量密度装填方法,显著提高了发射装药的能量利用率。2000年以后,他发明的等模块装药和远程、低膛压发射装药,解决了国际军械领域长期未解决的瓶颈技术。由王泽山创新发展的系列火炸药技术,开启了我国火炸药领域从“跟踪仿制”向“自主创新”发展的新征程。作为第一完成人,他先后获国家科学技术奖一等奖3项,国家和省部级科学技术奖7项。另一位获奖者侯云德,是我国生物医学领域杰出的战略科学家,我国分子病毒学和基因工程药物的开拓者,现代医药生物技术产业和现代传染病综合防控技术体系的主要奠基人,199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图片来源:人民日报公号)1955年,侯云徳毕业于同济大学医学院。20世纪60年代,因研究仙台病毒取得开创性成就,被原苏联高教部破格越过副博士学位直接授予苏联医学科学博士学位。归国后,侯云德投身于我国医学病毒学事业,根据疾病防治的需要,在分子病毒学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性成果。1982年,他首次克隆出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人α1b型干扰素基因,并成功研制我国首个基因工程创新药物重组人α1b型干扰素,被誉为“中国干扰素之父”。2008年,侯云德被国务院任命为“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科技重大专项技术总师,领导设计了我国年降低“三病两率”和应对重大突发疫情的传染病预防控制的总体科技规划,使我国成功应对了近十年来的历次重大疫情,为我国现代传染病防控技术体系的构筑做出了特殊贡献。一图盘点历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来源:红星云综合学习小组、央视新闻报道编辑:李偲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