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一下大家,不理解与尊重残疾人案例的人这样的人算有家教的吗?

梁文道讲解《我与地坛》:我们所有人都是残疾的
本文经授权转自看理想公众号(ID:ikanlixiang)
看理想,用文学与艺术,关怀时代的心智生活与公共价值。
《一千零一夜·出走季》北京篇第三集,梁文道为你导读史铁生的《我与地坛》。
这篇文章,我们大多数人都在课本里读到过,对于史铁生,我们也都不陌生。
关于史铁生和他的文章,我们的理解似乎总和他身体的残疾分不开,甚至把他作为“身残志坚”的典范来鼓励年轻人。
但是道长认为,这是一个绝大的误解,史铁生的写作,从自身的局限出发,但是提出的问题,却是我们所有人都要关心的,那就是:人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
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讲,我们所有人都是残疾的。
如何理解我们所有人的“残疾”状态?跟着道长,一起重新理解史铁生和他的写作。
在节目中,道长也带大家走进地坛公园,去看看史铁生呆过无数个下午的古园,文章后,还有很多地坛公园的照片与你分享。
本文约7000字,预计阅读时间17分钟,点击阅读原文,可收看节目视频。
第200夜 |《我与地坛》:世界就在这个角落里
讲述 | 梁文道
今天给大家介绍的这篇散文《我与地坛》,是现代文学史上不朽的杰作,我们大部分人都读过。
说到史铁生,大家对他也不会陌生。我们一想到史铁生想到的是什么呢?那就像他的好朋友另一位非常出色的作家——皮皮所说的:
“我们看到这个人,首先我们对他认识的基础就在他的轮椅上。”
史铁生不是“身残志坚”式的写作
没错,我们一谈到史铁生,想到的就是这是一个坐在轮椅上行动不便的残疾人,然后他写作,而且大获成功。
于是组合起来我们很容易就会对他形成一个很通俗的、很大众肥皂剧似的一个印象——这真是一个身残志坚的典范啊。
虽然身体有残疾,但是仍然努力不懈地、很乐观地生存下去,而且写作,而且写得好,是一个励志的好榜样。
有人认为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中学课文都会选这篇《我与地坛》的理由之一,那就是要拿这篇文章以及它的作者史铁生,来给我们全国所有的年轻人树一个模范,让我们大家学习他。你看一个残疾人都能够成功,那我们一般人还有什么好说的呢?
可是这样的一种通俗的印象和想法,恰恰存在一个非常大的误会,或者说误解:
第一,史铁生的确是个残疾人,他有三十多年要摇着轮椅到处走,大部分时间他都活在一个局限当中。可是坦白讲,这个世界上面身体有不便、有残疾的人相当的多,有人说甚至有十分之一的人是这样的人,那么为什么不是每一个残疾人都能够成为史铁生呢?
第二,史铁生他面对残疾这个问题并,不是像我们一般所讲的励志故事里所想象的那种,一个人他怎么样努力地跟他的病痛搏斗,然后非常乐观地忽视掉了或者有意地漠视了他身体上面带给他的不方便,把自己的精力、自己的注意力、自己的希望全部寄托在别的东西上头,这样的说法也不够准确。
为什么呢?因为史铁生他恰恰是没有回避他身体不便这个事实,他没有回避他有病痛这个问题。
相反,他正面地面对它,而且几乎要比一般人更深入地去体会身体上带给他的种种的痛苦。
他那么的敏感,于是一般人如果身体上今天忽然有个什么问题,我们会觉得很难受,在他那儿可能他要十倍地来感受它。
他感受这些痛苦,他接受这些问题,然后他正视它、拥抱它,甚至还要沉思它、想象它。他要问:为什么是我,为什么人要有这个问题,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儿?
他从个人的病痛出发
问出了所有人都要关心的问题
这是一个他非常个人的问题,可是他最后之所以能够打动我们所有读者的理由却是因为,他从他个人面对的一个不得改变的事实出发,最后所问的问题却是我们所有人都要去关心的一个问题。
这个问题就是人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我们可以用一句话很大胆地来总结史铁生他的所有的写作里面的一个基本命题。
那就是我们所有人都跟他一样是残缺的。为什么这么讲?他凭什么能够这么说,理由大概是这样的:
首先我们每一个人天生下来都是孤独的,我们有家人、有朋友、有爱人,但是我们很难去彻底地跟别人达成一个完全的沟通。
比如说你在临死之前感受到的那种寂寞、那种难受、那种感觉。那就是天哪,我要死了,这个世界上从此没有我了。这个没有我的世界,我很难想象它是个什么世界,它还是个世界吗?我再也不能够看到我身边的这些事物这些人了。
我这种感受怎么跟人分享,一个人面对死亡即将到来的那一刹那的那种张徨,你是没有办法跟别人沟通的。
光就这一点来讲,你就看到,人是孤独存在的,无论如何到了最后都是如此。
第二,就是人原来必定要死。人必定要死这个事实是不可争议、不可改变的,没有什么问题。但问题是我们偏偏人人都怕死、人人都不想死,人人不想死而人人又必然都要死,这又是一个我们所有人的残缺状态。
为什么我们那么怕死,为什么我们想永远活下去,为什么我们不想死呢?因为这是一种我们不能解释的原初的欲望。
我们人有太多欲望,今天学过一点经济学的人都知道我们人的欲望是无穷的,但是能够实现这些欲望的手段和机会却又是有限的。
我们所有人都是残疾的
这又是一个矛盾,这几种矛盾组合起来就看到了:我们人是有缺陷的,我们想跟别人沟通,但是我们总有一些无法跟别人沟通的孤独感。
我们都不想死,但是我们最后都要死。我们都有欲望,但是我们注定无法满足我们所有的欲望,这些就构成了史铁生所理解的一种人类的残疾状态。
他是从他一个个人身上的残疾逐渐地体会、深思,得出这样一个观察,就是:原来世界上面所有的人都是残疾的。
他让我们感动的不是他作为一个身残志坚的写作者的典型的励志、让我们积极向上的这么一个示范,而是因为他在他的残疾状态之中看出了我们所有人的问题。
而他对这种问题的思考和探索,在他同代作家之中是特别深刻的。
因此很多人认为他有宗教情怀,甚至受到西方宗教影响非常大。但其实我们可以这么来想,任何一个人只要对于人的生存发出这种终极的关怀、终极的问题,你都可以说这是一种有宗教向度的思考方式。
而这样一个思考方式其实在他刚刚开始踏入文坛的那个阶段,到他后来享负盛名的时候,在那个背景底下是特别受到大家的共鸣的。
陈希米与史铁生
中国人的集体精神空虚
我们要了解从八十年代开始,当整个运动的年代结束之后,当时很多中国人尤其是读书人、知识分子陷入到一种集体的空虚当中。
本来我们人有生存的问题、有人生意义的问题,是人人某一个阶段迟早都会碰上的,这毫不奇怪。
可是问题在于在六七十年代或者说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末的时候,中国人曾经有一段时间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大家像打了鸡血一样,干一件特别小的事儿,你都觉得自己在为人民服务,你觉得你的工作、你的职业、你的人生都充满了激情。
每一个人的生命每一天都应该昂扬向上的,每一个人生活都是有意义的。或者用今天很多人怀念那个年代的话来讲,是有信仰的。
然而一下子整个运动结束了,整个国家变了,整个社会跟以前不一样了。
这就像大家曾经集体有过一种共同的信仰、共同的理想、共同的美梦,然后一下子说:啊,结束了。就这样子吗,那我们以后干吗呢?
在这个情况底下,大家陷入到一种人类史上很罕见的集体空虚的状态。
这种空虚虽然因为后来在市场经济引入而到了九十年代,尤其2000年之后我们大家好像忙着挣钱,好像暂时把它摆下了。
但是偶尔时不时我们今天还会浮现这样的问题:我们今天的中国人是不是处在一个精神空虚的状态?我们这个年代是不是一个没有信仰的年代?
这些问题之所以屡次被提出,跟我们那样的一个时代背景是有关系的。
没错,今天我们大家可能大部分都想的是人生的意义就在于努力工作、努力赚钱然后发财。发财能够干什么?发财能够干很多事。
比如说像马云,他那么有钱的人,他能怎么样呢?他喜欢唱歌,就叫全中国唱歌最好的歌手陪他唱歌;他喜欢武打,喜欢拍武打片,他就叫全中国最好的武打演员陪他一起拍武侠片,然后他还要把他们全都打败。
但是即便是你再有钱你仍然有死的那一天,那怎么办?这个就是所谓的有信仰或者人生意义追寻的问题了。
史铁生在写作
活着为了写作
还是写作是为了活着?
这个问题人人都有,并不奇怪。但是为什么史铁生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以及他对它的思索会那么样地打动我们呢?
其中一个很重要的理由那是因为他一方面接受了当年在中国刚刚开始流行的比如说存在主义的哲学,叔本华、尼采的哲学,西方基督教神学的思想之外,更重要是他从他的身体的局限去想。
这个身体的局限是什么呢?我们知道史铁生除了常年坐轮椅之外,他一生之中都跟病痛是分不开的。
他在插队的时候开始腰腿疼,然后终于回到北京住院。住院以为要治愈,带着希望以为要好,没想到一年多、两年出来,却是一个终身残疾的状态。
他曾经沦落到了低谷,他曾经想过好几次干脆死了算了。为什么人还要活着呢,为什么他要遭受到这样的打击呢?好不容易好像给了一点自己重生的希望,透过写作得到一个救赎,但是后来你却看到他又病了,他有肾病。再来,又有了尿毒症,差点要拿了他的命。
终于在2010年的时候他脑溢血去世,死的时候才59岁,从今天的角度来讲绝对是英年早逝。
在他活着的时候,也不断进进出出医院,医院是个什么地方,那就是一个看生死的地方。
他当然在这个过程里面也看到无数的生死际会,他看到了很多人在死亡面前的那种无助、那种张徨、那种难受。
他看得太多,所以他对于生死的这个体会,是有他的个人身体上面带给他的机会来让他有跟我们不一样的感觉的。
然后他怎么去回答这个生命的问题,人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这还有什么意义呢?他给自己找到了一个答案,这个答案就是写作。
写作有意义吗,我们来看看他怎么想这个问题。就在《我与地坛》的后面,他对自己一生的写作提出了一个后设的思考。
为什么要写作呢?作家是两个被人看重的字,这谁都知道。为了让那个躲在园子深处坐轮椅的人,有朝一日在别人眼里也稍微有点光彩,在众人眼里也能有个位置,哪怕那时再去死呢也就多少说得过去了,开始的时候就是这样想,这不用保密,这些现在不用保密了。
结果你又发表了几篇,并且出了一点小名,可这时你越来越感到恐慌。我忽然觉得自己活得像个人质,刚刚有点像个人了却又过了头,像个人质,被一个什么阴谋抓了来当人质,不定哪天被处决,不定哪天就完蛋。
你担心要不了多久你就会文思枯竭,那样你就又完了。凭什么我总能写出小说来呢?凭什么那些适合做小说的生活素材就总能送到一个截瘫者跟前来呢?人家满世界跑都有枯竭的危险,而我坐在这园子里凭什么可以一篇接一篇地写呢?
你又想到死了。我想见好就收吧。当一名人质实在是太累了太紧张了,太朝不保夕了。我为写作而活下来,要是写作到底不是我应该干的事,我想我再活下去是不是太冒傻气了。
后来你明白了,你明白你错了,活着不是为了写作,而写作是为了活着。你明白了这一点是在一个滑稽的时刻。那天你又说你不如死了好,你的一个朋友劝你:你不能死,你还得写呢,还有好多好作品等着你去写呢。
这时候你忽然明白了,你说:只是因为我活着,我才不得不写作。或者说只是因为你还想活下去,你才不得不写作。是的,这样说过之后我竟然不那么恐慌了。
刚才那段话到底什么意思呢?我们其实可以用史铁生一篇非常有名的短篇小说——《命若琴弦》来解释一下。
陈凯歌根据《命若琴弦》改编的电影《边走边唱》
《命若琴弦》这个小说很短,故事很简单:就是讲有这么一个老瞎子,带着一个小徒弟,徒弟也是瞎子。
他们弹着个三弦琴边走边唱。这个老艺人一天到晚很精进他的琴艺,他想弹断一千根琴弦为止,为什么呢?因为当年他的师傅,也是一个瞎子,曾告诉他其实我们这种目盲的病是能够医的。有个药方,这个药方写在一张纸条上,折起来放在琴的这个琴槽里。
为什么既然有这个药方,你不立刻拿出来,去药店配了药,医好自己的目盲呢?
这个老瞎子他的师傅当年就告诉他:不行,你得弹断一千根弦,因为这叫药引子。你弹断了一千根弦了,有了这个药引子再服这个药,才管用。
可惜这个老瞎子,他当年自己的老师只弹断了八百多根弦就死了,所以这辈子终于没有活到能够拿出这个药方去配药,医好自己目盲再看一眼这个世界的机会。
轮到这个老瞎子带着他的小徒弟了,终于有一天他到了这个阶段——把一千根弦弹断。他太开心了,就从琴槽里面拿出这个药方,到了不同的药行去叫人家配药。
每个药房人都告诉他说:这个药方子,这是什么药方子?这是一张白纸啊,这上头什么都没有。这老瞎子觉得这怎么可能呢,他完全无法接受。大概的故事就是这个样子。
这个故事其实很大程度上就在告诉我们史铁生他对写作的态度,写作对他而言是什么呢?就是像这个弹琴的老瞎子一样,对他而言,他把所有的生命的力量都寄托在写作上,是因为觉得他有希望。
假如人生意义只是一个谎言?
像史铁生这样一个人,他认为写作带给他生命意义,好像许诺给他一个美好的未来新世界。
然而他这么写下去,是不是表示终于有一天他能够得到生命,也能够这个腿就好了而站起来再也不用轮椅呢?
当然不是,就跟《命若琴弦》里面这个故事一样,那是一个很漂亮的谎言。
既然这是个漂亮的谎言,我们做人还能够接受这种美丽的谎言吗?既然明知道他不会兑现这个承诺,那你还要继续写作,继续做你现在正在干的事儿吗?
这又让我想起来史铁生在他另一部非常有名的散文著作《病隙碎笔》里,曾经讲过这么一件事,讲到信心。
他当时有个好朋友患病了,但是他非常乐观、非常有信心,觉得自己到底是会好的,一直如此跟疾病搏斗下去,过了三年,最后他死了。
从结局来看,有这样的信心有意义吗?有这样的信心好像一点意义都没有,到了最后仍然是失落告终。
可是史铁生怎么讲呢?他说:即便如此,信心还是有意义的。
为什么?所谓信心也好,信仰也好,这个老瞎子弹琴也好,他自己写作也好,这么一些我们在人生之中把自己的生命力全部灌注在上面的事情,让自己一时忘记了我们人生的苦难,忘记了人终有死这回事实的这么一些寄托,最终给我们的是什么?就是这一点安慰,我们人都需要类似的安慰。
这个信心给病人的就是一种解脱他在病痛当中的那种苦难感受的一副安慰剂,如此而已。
这个想法就有点像是当年流行的西方存在主义里面的很多讲法,比如非常有名的加缪的《西西弗的神话》:一路滚着大石头上山,它还要不断地滚回来,一直滚,你再把它推上去,这有意义吗?你为什么重复地去做呢?
做人无非就是这个样子,所以写作对于史铁生而言它的终极意义就在这里。
有局限的写作
可是他身为一个残疾人,他写作会不会也面临一些天生的困境呢?
也有人会关心史铁生二十一岁腿就不能行走了,他跟外界的接触少了许许多多。你看他老来地坛为什么?因为这是离他家最近的一个园子,这是一个他跟这个世界上面最常有的接触之一。
地坛就算是北京所谓五大坛之中排名第二大,但是你放在今天的北京城来讲,它又能有多大?这么狭小的一个跟世界接触的空间,你这样常年地被困在自己的轮椅上面,你有多少人生经验?你有多少写作的素材呢?
就像刚才我们读的那段话一样,他也常常会为自己会不会有一天文思枯竭了、没有灵感了、没有素材了而感到忧虑,甚至觉得自己变成写作的人质。
关于这个问题,同样身为小说名家的王安忆有过一个很漂亮的讲法。她认为史铁生的所有作品的一个特点是什么,那就是在于这个局限。
由于有这样的局限,他跟一般的作家不一样。
他的人生之中少掉了许多接触现实生活素材的机会,使得他常常不是用感性的方法来接触世界,而是用认识、用认知,然后用理性、用沉思、用种种的思索来处理这些现实素材,所以他的小说例如他最重要的长篇著作——《戊戌笔记》,为什么充满那么多抽象的思辨呢?就跟这个情况有关。
但是这并不表示不能够写出好作品。为什么?因为在你没有这种现实素材的时候,有时候你写出来的作品虽然它不像现代一般小说一样是从一个现实生活基础出发,但是你可以为自己发明一个前提,发明一个建立在自己的想象的假想的条件下所开展出来的故事。
例如说《命若琴弦》就是这样,说什么一个药方能够治人的盲目的疾病,但是你必须先弹断一千根琴弦做药引,再去用那个药方才能有用。这种讲法它现实吗?它一点都不现实,它是一个作家彻底的虚构。它有点像玩游戏,自己先定了一个游戏规则,然后我们大家这么来玩吧。
这种写作方法其实是一种非常传统的,从古希腊神话到我们中国民间故事里面很常见的写作手法,或者一种故事的结构方法,就是所谓的寓言式的结构方法。
写作的黑夜
可是我自己认为,除了这一面之外,我们不能忘记史铁生写作的另一面,就是他自己提出的说法——写作的黑夜。
什么叫写作的黑夜?黑夜里如果没有灯的话,我们什么东西都看不见,我们人看东西总是要有采光的。
可是史铁生认为,这么亮堂的一个世界,往往也会因为它的光亮而带来一种迷茫或者一种遮蔽,有时候恰恰要等到所有的光线全都消退了,黑夜来临了,我们才会开启我们另一只眼睛,看到平常我们在白天或者在灯光底下看不到的这个世界的另一面。
你看到史铁生身受残疾,但是他的眼睛打开之后,他看到的不是自己身上的问题,他看到的是更广阔的人类的问题。
即便是再小的一个园子,他天天来这里,十几、二十年间风雨无改天天来这儿,他的接触范围很有限吗?
但是,只要他打开了这个眼睛,他能看到很多东西。他看到了这座园子的四季,然后了解到虚实的变化。
他看到了这个园子里他跟家人的相处,他在这个园子里面天天逛,从此这个园子也成为他沉思的一个背景,也成为他回忆的承载物。
于是他想起来当年他母亲怎么样来这个园子找他,而他因为有青年人的倔强跟愤恨而不愿意让母亲看到他,看到了他的母亲他也不去喊她让他的母亲空自着急。然后现在他中年悔恨,因为他的母亲早已离去。
他又在地坛这座园子里面遇到种种形形色色的人,看到一些捕鸟的人,看到一些喝酒的神态很古怪的人,看到一对夫妇也跟他一样十五年来天天来这个园子逛,从中年逛到了双鬓斑白成为老年人。
史铁生在这个园子里面见过的人虽然有限,但那些人的际遇组合起来,却几乎是人生所有际遇的一个缩影。
就这么一座地坛公园,史铁生在里面能够领悟到我们很多人跑遍大半个地球都不一定能够领悟到的东西,那全拜一个写作的黑夜所赐。
本文为节目文稿节选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本集道长足迹
第201夜 《科学怪人》
2月8日,周四零点
每周四优酷会员可看
每周五全员可看
《我与地坛》| 精装 | 史铁生 | 人民文学出版社
(预计2018年2月上市)
“我已不在地坛,地坛在我。”
《我与地坛》是史铁生的经典散文集,日,史铁生离开,这本书问世。此后七年,这本书以每年20多万册的数量持续畅销。千千万万读者从《我与地坛》阅读史铁生,认识史铁生。
《扶轮问路》| 精装 | 史铁生 | 人民文学出版社
(预计2018年2月上市)
“我的生命密码根本是两条:残疾与爱情。”
《我,或者“我”》| 精装 | 史铁生 | 人民文学出版社
(预计2018年2月上市)
“我感到诚实是第一位的,比如说白天就是白天,黑夜就是黑夜。”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北京千橡网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文网文[号··京公网安备号·甲测资字·文化部监督电子邮箱:wlwh@vip.sina.com·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举报电话: 举报邮箱:admin1@renren-inc.com&&&&&&&&&&&&&&&&请问一下大家现在北京市丰台区残疾人拆迁补助一般怎么个给法?是一次性的给还是按照拆迁款比例的百分之多少给?不是丰台区的也没关系,请回答一下,供作参考,谢谢大家!
旧城改造拆迁补偿政策,一般有按经济赔偿或分房赔偿二种,下肢残疾人在分房时可考虑照顾到一楼(电梯楼除外),其它按健全人一样待遇享有当地拆迁政策。 至于具体政策建议你到当地拆迁办咨询了解。
其他答案(共1个回答)
拆迁房屋对残疾人没有照顾
按房屋实际面积计算
1。根据你的叙述我理解为:甲乙丙三人共同享有该房屋,且该房屋面临拆迁,诉讼分割后甲乙按比例共同所有,丙不要房屋得到甲乙给付的20万元。所以法院分割时对房屋评估作...
申领残疾证国家是有规定的:按户口所在地县级残联申办的.你是哪个地区的?他们难道不知?不可能吧.我把有关条款复给你去找他们,&中哪分集体不集体户口的,集体户口也是...
谈几点个人的意见,希望对你有作用:
一、虽然已有许多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呼吁了,但目前农村房屋拆迁管理条例仍然没有出台,形成了无法可依的局面;
二、区分房屋的性质...
可以申请,但要符合以下条件:
1、廉租房申请人户籍登记地在本区,取得本市户籍满5年的方可申请。
2、在申请人为单身的情况下,要求符合晚婚年龄。
3、已经离异的单...
答: 杀人的罪行杀人一就是必定被判死罪吗?
答: 当今社会的热点问题是什么 ?
答: 当然。民主,可以最大限度地防止腐败、防止贪污、防止官僚化,防止政府的“不作为”。你想过没有,如果把被贪污被腐败挥霍的那些钱用于经济建设,可以创造多少就业机会。几...
大家还关注
Copyright &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
广告或垃圾信息
激进时政或意识形态话题
不雅词句或人身攻击
侵犯他人隐私
其它违法和不良信息
报告,这不是个问题
报告原因(必选):
这不是个问题
这个问题分类似乎错了
这个不是我熟悉的地区
相关问答:123456789101112131415关爱残疾人主题班会
【 liuxue86.com - 实用资料 】
  小编精心推荐阅读:  
  关爱残疾人(一)
  一、指导思想:引导学生自觉发扬关爱残疾人的精神,进一步他们主动地伸出手去关心和帮助别人,从而营造一个充满爱心的世界。
  二、活动目的:
  1、引导学生认识到残疾人在生活上有许多困难,了解残疾人身残志坚的,教育学生尊敬残疾人。使学生燃起对残疾人的同情和关爱之情,并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们,培养学生的爱心。
  2、能尊重残疾人,设身处地为残疾人着想,热情帮助他们解决困难。
  3、帮助学生了解社会对残疾人的关心与帮助,培养搜集资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三、活动形式:感悟讨论、表演等多种形式结合
  四、活动准备:
  1、学生搜集残疾人资料,准备蒙眼布。
  2、歌曲《爱的奉献》录音带
  五、活动过程:
  (一)触情,引入主题
  同学们,下午好!这次班队会的主题――关心残疾儿童
  世界上的人可以有多种分法:黑人、白人;中国人、人;还有健全人、残疾人&&
  毫无疑问,残疾人是最弱势的却又是为数不少的一个群体。目前世界上有残疾人6.5亿仅在中国就有3000万残疾人,其中包括778万肢体残疾人。而残疾儿童就有600多万。
  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样的人叫残疾人吗?(眼睛看不见的人,没有手的人,嘴巴不会说话的人等)
  同学们说得对,由于先天或后天的意外,而使身体器官或功能有了缺陷的人,我们称为残疾人。残疾人又是怎样生活的呢?下面就让我们来体验体验吧!
  1、同学们,请闭上眼睛,半分钟后谈论你的感受?如果在黑暗中做事情,又会有什么感受呢?下面我们一起做个游戏:请两位同学蒙上眼睛找座位。
  2、请同学们把书包里的书本全部拿出放在桌子上,右手握拳放在胸前,用左手整理书包。
  3、游戏结束后,谈体会。与平时比较有什么不同。
  4、结论:一件平日里最简单不过的事情,现在变得如此艰难。
  从这个游戏中,你还想到了什么?
  结论:我们应关心爱护残疾儿童。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我们个个是健康、活泼的孩子,得到老师精心的培养,父母的疼爱,多么幸福呀!当我们尽情享受这个世界的无限美好时,可曾想过,还有一些小伙伴,他们的一生,只能以黑暗为伴,与无声为侣。甚至有的人,精神世界一片混沌。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残疾儿童。今天,就让我们走近他们,关注他们特别的生活。
  (二)身残志坚故事会
  在这短短的几分钟里,同学们就感到了许多不便,而残疾人却天天如此,年年如此,多么不容易。可他们战胜了生活的困难,克服自身的残疾,用自立自强谱写了一篇篇感人的故事。请同学们讲讲残疾人身残志坚的故事。听后学生谈感受。
  结论:很多残疾儿童,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取得了辉煌的成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同时我们更应该多方面地了解他们,关心帮助他们。如何帮助残疾人。
  (三)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交流了残疾人自强不息的故事,讨论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如何帮助他们,收获和感想一定不少吧。走近这个特殊的群体,我们有了太多的感悟。也许,他们的要求并不多。一个善意的微笑,一次小小的帮助已足够。愿爱心常在,感动常在。让我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伸出温暖的手,奉献自己的爱心,这世界将永远成为美好的春天。我不由地想起一句话:&爱心一小步,道德成长一大步&。当我们每个人都愿意伸出自己热情的手,这个世界将会变得多么温暖啊!
  让我们在《爱的奉献》歌声中结束今天的班队会。
  播放歌曲《爱的奉献》,投影显示,全班同学齐声歌唱。
  关爱残疾人主题班会(二)
  活动意图:
  5月20日是全国的第十七次助残日,今年助残日的主题是&保障残疾人权益,共建和谐社会&,为了更好地弘扬中华民族扶残助弱的传统美德,倡导&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精神,号召全体学生用自己的爱心和实际行动表达对残疾少年儿童的关心和帮助。
  活动目的:
  1、通过宣传,弘扬中华民族扶残助弱的美德,提高小学生的思想觉悟。
  2、营造理解、尊重、爱护、关心、帮助残疾人的良好氛围。
  3、开展用实际行动,表达献爱心活动。
  活动准备:
  、宣传栏、活动小品等
  活动过程:
  一、由班主任宣读班级的《扶残助弱》倡议书。
  二、营造良好气氛,倡导&奉献爱心&精神。
  1、组织学习讨论宣传单、宣传栏材料。
  2、分组学习关于扶残助弱的宣传材料。
  三、模拟实践,深化明理。
  (在活动中,我们有目的地让学生参与实践,用学生亲身的实践体会残疾人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难要比正常人多得多,更需要别人的关心、帮助和理解,从而培养学生养成有一颗同情心和乐于帮助残疾人的爱心。)
  1、分组分别模仿&盲人&&瘸子&&哑人&等残疾人处理日常生活事务。
  2、分组交流自己的亲身感受和。
  3、小组汇报,交流。
  各抒已见,论一论、议一议自己的感受与体会。
  四、献爱心,表达心意。
  1、师:同学们,通过今天早上升旗时的国旗下讲话和薛主任对本次助残日活动的动员讲话,阅读报纸和学习宣传资料等,同学们亲身去听、去说、去想、去感受、去体会,大家都深深体会到残疾人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所受的痛苦,是何等的艰辛。希望同学们献出你的爱心,用实际行动来表达你们对残疾人的关心与帮助。
  2、学生捐献活动开始。(拍摄几张照片)
  3、师:刚才我们可以看到,同学们你捐五角、我献出一元、他捐出&&一颗颗爱心在跳动。大家用真情和爱心谱写了一曲精神文明建设的赞歌,涌现出一颗颗爱护、关心、帮助残疾人的童心,为帮助残疾人献出一颗火热的心。
  关爱残疾人主题班会(三)
  残疾人事业的发展,是一个国家文明进步的标志,只有把关心残疾人事业变成全社会的自觉行动,残疾人事业才会有更大的发展,全社会的文明程度才会真正提高。但是,我们现在看到的情况却不尽如人意。在社会上,歧视残疾人的事件屡屡发生。就在我们的身边,也经常会看到一些不尊重残疾人的现象,甚至在校园里,一些人还取笑同学的生理缺陷,背地里称他们&小瘸子&、&小四眼儿&等等。他们对残疾同学的绰号叫得是那么轻松有趣儿,一点儿也没有意识到残疾同学内心有多么痛苦,一点儿也不理解残疾同学每天来上学,需要多么大的勇气,需要克服多么大的困难。教学生帮助残疾同学做点儿事,大多数学生也愿意去做,不少人还很积极。但是,他们在做好事时,往往出于&我能帮助你&的优越,并没有意识到扶残助残是&平等关怀&残疾人的自觉行动,而不是轰轰烈烈的突击行为。从社会上看,这方面的教育也是薄弱的。因此,我们很有必要搞一次班会活动,来增强学生们的扶残助残意识。
  希望通过活动,使每个学生都建立起自觉的社会公德意识。把扶残助残当成同学们的自觉行动,这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我们班主任要帮助学生们提高对残疾人事业的认识,在每个学生心里深深埋下&平等关怀&的种子,把扶残助残变成自己的自觉行动。
  班会过程
  一、班会程序
  1.宣布班会开始。
  2.汇报&做一天残疾人&的感受及社会调查。
  3.讨论今后如何为身边的残疾人朋友做好事。
  4.诗朗诵、唱歌。
  5.宣布班会结束。
  二、班会纪实
  班长宣布《关爱残疾人》主题班会现在开始。
  A:那天,我体验了一天做盲人的感觉。从早上起床开始,我就蒙上了双眼。开始,我还觉得挺好玩,可衣服还没穿完,我就憋得受不了了。眼前一片漆黑,还得摸这摸那的,一会儿碰到头,一会儿碰到脚,想找什么都找不到。最让我难受的是,我不知道这时天亮到什么程度了,我就喊:&妈妈,今天天气怎么样?&&半阴。&我心想:半阴是个什么天?偷偷看一眼吧。后来又一想,不行,要坚持,我给自己鼓着劲。吃早点时,我竟把手伸进了妈妈的牛奶杯里。听电视的滋味也不好受&&这一天怎么这么漫长,眼睛看不见,真是太痛苦了。
  B:我也体验了一天做盲人的感受,还在爸爸的搀扶下,去楼下散了步。这一路上我能听见汽车从路上驶过,听见小朋友们追逐嬉戏,爸爸拉着我不住地说:&往左点,那里有一堆木料;往右点,那里有一个坑;再往这边点,前方有个井盖子翘着;再往那边点,前方停着一辆车&&&唉,怎么我一蒙上眼睛,爸爸的话就这么多呢?现在我知道了,那不是爸爸的话多,而是街道的障碍太多,情况太复杂了。
  C:我原来以为做残疾人没什么了不起的,以为盲人就只是看不见东西而已。我想我睡觉时,不也是闭着眼睛,什么也看不见吗?我躺在床上不是照样挺舒服的吗?结果却和我想的不一样。那一天,我用一块黑布遮住了眼睛之后,才真的知道什么是一片漆黑。吃饭的时候,我用鼻子在桌子上闻了又闻,想找一找我爱吃的菜在哪里,可是,这鼻子太不争气了!
  妈妈告诉我:&你爱吃的土豆丝就摆在你的碗前呢!&我夹了又夹,费了好大力气才夹上一点。
  爸爸说:&等你吃完饭,你的衣服可以当抹布了!&菜汤弄了一身。
  D:那一天,我体验了一天双腿残疾的残疾人生活。我在屋子里拄着双拐从这屋走到那屋,拐杖打地的声音&嗒、嗒、嗒&地响。开始,我觉得这声音挺好玩的,我就不断地走呀走呀。爸爸妈妈看见了,谁也不理我。快吃饭了,我像往常一样进了厨房,想帮助妈妈拿碗筷。我一伸手,忘记了我的重心在双拐上,&啪&的一声,我和碗筷一起全都摔在了地上。
  E:我也体验了一天做肢残人的感觉。妈妈帮我把右臂吊起,像打着沉沉的石膏。我原想,在电视里,我看见过残疾人用双脚写字、绘画、吃饭、工作。我只是右臂暂时&残&了,我还有左手呢!我试着用左手写字,一笔一画,我可认真了。可直到累得满头大汗时,我连20 个生字也没写完。再看看自己写的字,天哪!这叫字吗?简直就是虫子爬!中午,我用左手拿筷子吃饭,根本就夹不上饭菜。改用勺子吧!我左手攥住勺把,就像狗熊耍马叉,连把饭送进嘴里都找不准方向!
  F:我体验了一天做耳聋残疾人的感受。虽说耳聋不耽误吃,不耽误喝,也能走,还能跳。但是在周围一点声音都没有的情况下,我的心好寂寞呀!爸爸是相声迷,他在看相声的时候,我也凑过去看。只见电视画面上,两个相声演员的嘴一张一合的,爸爸笑得前仰后合,可我就是不知道他在笑什么!真是急死我了!
  G:我做了一天聋哑残疾人。以前我最讨厌妈妈总是唠叨我,我都烦死了。我本想做一天聋哑人,妈妈唠叨什么我都听不见,可以清静一天了,那多好呀!可我没想到妈妈好像看透了我的心思,整整一天,也没跟我说一句话。我的心里真是难受。有好几次,我想跟妈妈说话,可话到嘴边又咽回去了。&我是聋哑人&,我提醒着自己。不能说,也听不见,失去了与别人交流的能力,真痛苦啊!
  那位开始认为坐轮椅好玩的同学不好意思地站起来说:&我现在改变观点了,坐轮椅真不舒服,腰酸腿疼不说,这轮子可没有腿脚好使&&&
  &我也坐了一天的轮椅,我还去买了趟冷饮。我的体会是:别人的冷眼比腰酸腿疼更难受,残疾人渴望被尊重。&
  &通过这一天的体验,我真的理解了残疾人朋友,他们的生活真是不容易啊!&
  &残疾朋友太需要关心了。&
  &他们更需要理解!&一个同学抢着说。
  &他们也不是自愿当残疾人的。他们在跟特殊的困难作斗争。他们能顽强地生活着,自食其力,不给社会增添麻烦,特别值得我们尊重。&
  &2000 年悉尼残疾人奥林匹克运动会上,我国获得了那么多金牌,为祖国增添了荣誉,这个分量,到今天我才知道有多重。&
  这时,《爱心之歌》的乐曲轻轻地响了起来。
  同学们情不自禁地和着乐曲,借助手语深情地唱起了《爱心之歌》。大家不约而同地站了起来。
  当班长再次把班会活动的中心议题&我能为残疾人做点儿什么?&提出来时,会场又一次热烈起来,大家纷纷表示:
  &从现在开始,我要自觉做一个扶残、助残的志愿者。&
  &我要主动和我们院儿的残疾阿姨做朋友。&
  &我要主动为盲人引路。&
  &我要主动帮坐轮椅的残疾人推车。&
  &我姥姥家附近就有一个福利工厂,我要到那里帮残疾人做些事。我和爸爸妈妈都商量好了,他们可支持我了。&
  &我要&&&
  &我要&&&
  同学们的情绪达到了高潮。
  班长宣布:&下面,我们班的&表演艺术家&为大家表演诗朗诵。&
  一个同学已经悄悄地坐在了钢琴旁,她深情地抬起双手,轻轻地击键,优美的声音像小河的水一样淌了出来,同学们和着熟悉的旋律,动情地唱起了《让世界充满爱》(略)。
  在《让世界充满爱》的真挚歌声中,班长宣布班会结束。大家还深深地沉浸在《让世界充满爱》的歌声中。
  &爱&这个字说说容易,但如何让当今的学生们真正体会这个字的分量,如何用真心去爱别人,却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当学生们提出&体验做一天残疾人的感觉&的设想时,我就想: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创意,一定要抓住。今天的学生,几年后就是国家建设的主力军,他们的公德意识,他们的精神文明程度,将是整个国家文明的标志。公德意识的教育,就要从小开始,才能深入人心。搞好这个活动,教育意义将是深远的、广泛的。我积极支持并引导他们深入思考活动的意义,帮助他们设计好活动的步骤。在辅导学生们深入搞好活动的同时,我自己的心灵也同孩子们一起得到了一次洗礼,感情得到了一次升华。活动结束后,我看到爱心的种子深深地埋在了学生们的心里,想到它将同学生们的理想一起升腾,我感到无比的快乐。
  这次主题班会活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不少学生家长反映:开始&体验做一天残疾人&的时候,学生们只是好奇。当他们体验了残疾人的生活,特别是在主题班会后,突然长大了许多。不管是在家还是出门,孩子们都有了公德意识。乘车,主动让座;人多,自觉排队;
  路遇残疾人需要帮助时,主动上前。家长们感觉,孩子们说的文明礼貌用语都显得比过去自然、亲切了。
  通过一天的体验,学生们将有一生的收获。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他们会把对残疾人&理解、尊重、关心、帮助&的行为准则贯穿一生,并能自觉地成为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和残疾人事业发展的义务宣传员,进而为促进整个社会的文明进程做出贡献。
  关爱残疾人主题班会(四)
  一、指导思想:引导学生自觉发扬关爱残疾人的精神,进一步教育他们主动地伸出手去关心和帮助别人,从而营造一个充满爱心的世界。
  二、 活动目的:
  1、引导学生认识到残疾人在生活上有许多困难,了解残疾人身残志坚的故事,教育学生尊敬残疾人。使学生燃起对残疾人的同情和关爱之情,并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们,培养学生的爱心。
  2、能尊重残疾人,设身处地为残疾人着想,热情帮助他们解决困难。
  3、帮助学生了解社会对残疾人的关心与帮助,培养搜集资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4、进而让学生理解爱的真谛在于奉献,懂得关爱他人,愿用爱心温暖世界。
  三、活动过程:
  王昭妃:春有百花,秋有月,
  陈晓楠:夏有凉风,冬有雪。
  王昭妃:当我们享受这无限美好时光,
  陈晓楠:可有些人,他们的一生,
  王昭妃:只能以黑暗为伴,与无声为侣。
  陈晓楠:甚至有的人,精神世界一片混沌。
  王昭妃: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残疾人。
  陈晓楠:今天,就让我们走近他们,关注他们特别的生活。
  合:三年二班《关爱残疾人---主题班会》现在开始。
  王昭妃:请大家观看张海迪事迹的影片。
  陈晓楠:请各位谈谈自己观后的感想。
  王昭妃:同学们说的可真好啊。
  陈晓楠:张海迪身残志坚另我们敬佩。
  下面开展系列的体验活动。
  (1)让孩子们分别扮演肢残、双眼失聪和聋哑等不同特征的残疾人;通过蒙眼行走、蒙眼就餐等活动,让孩子们体验盲人生活在黑暗中的恐惧;
  (2)通过单腿跑步,体会不能灵活运动的艰难;通过单手洗衣,感受肢残人在生活中的不便;
  (3)通过猜测手语,感知不能发出声音的痛苦。
  活动过程中,每四个同学为一组,小组之间互相帮助,互相关爱,在活动中共同完成任务。通过孩子们参与的一系列活动,切身体验了作为一名残疾人在学习和生活中所遇到的种种实际困难以及他们为克服困难所付出的努力,同时感受到关爱、帮助残疾人的意义。
  王昭妃:从表演体验中,我们真正地体会到残疾人内心的痛。
  陈晓楠:那我们应该怎样对待他们呢?
  王昭妃:请观赏小表演
  情景一、马路上过来一位盲人,他正用拐杖摸索着走路不小心撞到一位打扮入时的青年,青年生气的一把推倒盲人,头也不回地走了。一位红领巾看到了,跑过去把盲人扶起来,同时扶着他过马路。
  情景二、公共汽车上上来一位有腿疾的乘客,他小心地走到一个没人坐的位置,一位漂亮女生当没看见,急冲冲跑过去抢了那位置,腿疾的乘客无可奈何地站在旁边,一位红领巾看到了,主动把自己的位置让给他。
  陈晓楠:从刚才的表演中,我们领悟到了些什么?
  王昭妃:我们应当如何对待残疾人?(学生发言)
  进一步引入这世界上除了残疾人,还有很多人是需要我们去关爱。联系现实生活,让同学发表言论。
  贴爱心卡:每个同学用一张小卡片把自己怎样&关爱残疾人,关爱他人&的决心写在上面,然后贴在爱心黑板上。
  王昭妃:请欣赏合唱《爱的奉献》从而达到升华情感作用。
  陈晓楠:让我们人人都献出一点爱,这世界将变得更加美丽。
  王昭妃:请班主任
  师:今天的活动开展得非常成功。通过活动,我们亲身去听、去看、去想、去感受了残疾人生活的困难和艰辛。老师希望你们把这次活动当成自己成长的一个台阶,珍惜我们现在拥有的幸福生活,好好学习;同时,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互相关爱,正如我们的宣言一样:孝心献给父母,忠心献给祖国,诚心献给朋友,爱心献给社会。让我们都成为一个关爱别人的人,让世界充满爱!让我们荡起爱的双桨,让这世界变得更美。
  合:让我们一起唱〈〈祝你平安〉〉在音乐声中结束。
  想了解更多实用资料网的资讯,请访问:
本文来源:
妈妈们,你们是不是打算在宝宝睡觉之前给他们讲故事呢?以下是出国留学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睡前故事:《小老鼠做蛋糕》”,欢迎大家阅读,仅供大家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更多睡前故事在
在宝宝睡前给他们讲故事,有利于让宝宝们了解更多的知识。以下是出国留学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睡前故事《送小蚂蚁回家》”,欢迎大家阅读,仅供大家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更多睡前故事在
朋友,早安!看着天边的红日蹦出来一次又一次,希望你的一天也如刚升起的红日一般!以下是由出国留学网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2018最新早安心语正能量的句子”,欢迎大家阅读,仅供大家参考
清晨,打开窗棂的玻璃,我呼吸着新鲜空气,迎面的风捎来了你的气息,不知你现在在哪里?希望在这美丽的早晨时时见到开开心心的你,早安!最新早安心语正能量的句子有哪些呢?以下是由出国留学网
不但还造句【一】1、要取得好成绩,不但要用功,还要改进学习方法。2、我们不但要努力学习文化科学知识,还要注意培养自己高尚的道德品质。3、他不但自己学习好,而且还能帮助别人。4、你不
关爱残疾人主题班会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尊重残疾人的作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