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序 为什么大家都在读一本一生必读的历史书书

有什么方法能记住中国历史上朝代的顺序?(除了朝代歌)
如果你是学历史的,不愁记不住朝代,因为想学好历史必须把书上的每一句话都要背好,朝代根本不在话下
如果只是业余的,顺序也就是:夏商周(东周包括春秋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中华民国。怎么样不难记吧!
其他答案(共8个回答)
剧,电视剧要最近的《贞观之治》和以前10年拍的最为理想(现在的都在瞎拍),培养一下兴趣,把读历史当成读故事,学习历史兴趣是最重要的。
这样,潜移默化之中就可以在不经意中直到朝代变迁了,是一个非常奇妙的过程,但也其乐无穷...
或许是因为你把历史想的过于死板了,所以才记不住各个朝代。
首先,你要牢牢记住朝代歌,或者大致上知晓主要朝代的变迁。
然后,你去找一下具体讲述一些非常著名的历史人物的书籍或者相关信息剧,电视剧要最近的《贞观之治》和以前10年拍的最为理想(现在的都在瞎拍),培养一下兴趣,把读历史当成读故事,学习历史兴趣是最重要的。
这样,潜移默化之中就可以在不经意中直到朝代变迁了,是一个非常奇妙的过程,但也其乐无穷。
A、唐尧虞舜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
秦汉三国晋统一,南朝北朝是对头。
隋唐五代又十国,宋元明清帝王休。
B、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
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
个人建议首先要有一个时间轴该理念,因为历史的主线脉络往往是时间,对于历朝历代的时间,主要事件、主要人物的具体时间要清楚,最好自己整理出来;其次历史的答题有固定的...
周朝(西周\东周(春秋\战国))
汉朝(西汉\东汉)
晋朝(西晋\东晋)
五代十国(五代:唐、晋、汉、周与梁。十国:...
从01年9月11号开始出道的,快6年了
早就在官网看到更新了,说是本周9号也就是周五终极内测。而且我还为了封神给电脑换了个大屏幕,哈哈,23寸液晶的霸气吧。10-80P就是高清啊。到时候75级杀劫副本...
答: 现在图书馆查询书籍的机子上面点开个人查询,第一次要先注册一下,用户名是卡号,然后直接提交就可以设置密码了。注册后查书,书前面有预约框,选定就好了。
读了这篇短文,你有什么想法">>读了这篇短文,你有什么想法
答: 那是肯定没有问题的啊,拓维教育跟长郡中学网站合作,这对你孩子进名校提供了一个门槛哦
答: 小学科学教案|小学科学教案下载 21世纪教育网
答: 总分60分。
大家还关注
Copyright &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
广告或垃圾信息
激进时政或意识形态话题
不雅词句或人身攻击
侵犯他人隐私
其它违法和不良信息
报告,这不是个问题
报告原因(必选):
这不是个问题
这个问题分类似乎错了
这个不是我熟悉的地区
相关问答:123456789101112131415当前位置:
>>>《戊戌奏稿》一书于宣统三年(1911)在日本出版,内收康有为戊戌年间..
《戊戌奏稿》一书于宣统三年(1911)在日本出版,内收康有为戊戌年间所上奏折20篇,编书序文5篇,常被作为研究康有为及维新派变法思想的基本依据。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请断发易服改元折》(简称《断发折》)原载《戊戌奏稿》……,今原折未见。按《自编年谱》所记,原折仅请改元易服,未言断发;《断发折》则首请断发,与之不合。又,原折是康有为在政变即将发生,因而“日夜忧危”的情况下赶拟的,其宗旨是对抗旧党,保存新政;《(断发折》言断发易服之旨则在变“儒缓之俗”,发“尚武之风”,亦与之不合。&&&&&
——宋德华《考略》
材料二&&康有为贸然抛出“易服”主张,让人们脱掉穿了二百多年的长袍马褂,换成西装革履。……理所当然地受到了大多数人的抵制,维新派的威望也因而降低,支持变法的社会力量因而涣散。&&&&&
——余音《百年黄昏:回到戊戌变法历史现场》
材料三&&(康)有为以好博好异之故,往往不惜抹杀证据或曲解证据,以犯科学家之大忌,此其所短也。……,有为之为人也,万事纯任主观,自信力极强,而持之极毅;其对于客观的事实,或竟蔑视,或必欲强之以从我。&&&&&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
请回答:(1)据材料一的考证可得出什么结论?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康有为这样做的原因。就研究戊戌变法而言,应如何使用《戊戌奏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据材料二,指出康有为“易服”主张的最终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指出材料三中梁启超观点的史实依据。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戊戌变法失败的主要因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材料题难度:中档来源:江苏模拟题
(1)《请断发易服改元折》并非戊戌年所写的原折。适应时代形势变化的需要。结合当时特定的时代背景分析,经考证后使用。(2)激化社会矛盾,加速变法失败。(3)著《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封建顽固势力强大,缺乏群众基础;领导人的策略、人品。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戊戌奏稿》一书于宣统三年(1911)在日本出版,内收康有为戊戌年间..”主要考查你对&&断发易服,康有为《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与变法的历史意义&&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断发易服康有为《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与变法的历史意义
服装:1、鸦片战争前后“窄袖革履”的西式服饰传入中国,民间效仿之风兴起。长袍马褂与西服革履并行不悖,成为近代社会特有的景观。 2、民国期间,政府仿照西方各国,颁布了男女礼服的形制。 3、洋装在中国的流行,并未取代传统服饰,而是促成中国服饰的改良。中山装和旗袍的出现就是中西合璧的产物。
“断发”与不缠足运动:1、1910年,清政府颁布准许臣民自由剪发的法令;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发出《剪辫通令》,结辫陋习革除。 2、不缠足运动先于“断发”。在西方民主平等思想的影响下,维新派人士发起女权运动。康有为在广东南海首创《不缠足会草例》,其后与康广仁在广州正式成立“不缠足会”,并不断推广,新学堂则以不缠足为基本的入学条件,不缠足运动轰轰烈烈开展起来。
近代以来服饰变化的原因、表现及影响:生产力的发展是服饰变化的根本原因,观念的变化是服饰变化的直接推动力。(1)在古代,服饰和阶级、身份紧密相联,有着繁复的制度和规定。随着鸦片战争打开中国大门,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方先进纺织技术的传入,冲击了传统家庭手工业;同时,社会结构随之产生变动,旧的等级秩序受到冲击,西方文化、生活方式推动着个性的解放,首先体现在穿着上摆脱旧的规定的束缚。(2)近代服饰的变化伴随着政体的演变:近代服饰的历史性变革主要表现在民间服饰尤其是民间男子服饰上。清代传统的民间男子服饰是“长袍马褂”,随着通商口岸的开放,西式服装及其穿着形式传入,并以口岸城市为中心向其他地区传播。中国留美幼童通过与学监的斗争,开始改穿西装,并发生了剪辫之举,揭开了近代中国社会“断发易服”运动的序幕。20世纪初,由于民主革命的兴起,学生群体中剪辫易服的呼声就更加高涨了。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后,民国政府彻底否定了满族服饰,提倡“剪辫易服”,西式服饰一时成为社会上较为流行的服饰。(3)中山装与旗袍是中西服饰融合的产物,利用传统服饰,融合中西美学标准,反映了中国民众审美观念在服装方面的变化。(4)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中山装、人民装、列宁装迅速取代西装、旗袍,成为共和国初期的主要服装样式,它们与当时追求进步、保持革命激情的社会政治思潮有紧密联系。(5)改革开放后,生产力大发展,中国服装从封闭走向开放,逐渐与国际接轨。 近代以来服饰的变化直接反映了中国近代工业化、民主化的趋势,是中国从中古社会迈向近代文明的重要标志,同时,对服饰的需求也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刺激了生产力的大发展。 康有为断发易服的奏折: 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则情意不亲,邦交不结矣。且今物质修明,尤尚机器,辫发长垂,行动摇舞,误缠机器,可以立死。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辫发与机器,不相容者也。且兵争之世,执戈跨马,辫尤不便,其势不能不去之。欧美百数十年前,人皆辫发也,至近数十年,机器日新,兵事日精,乃尽剪之,今既举国皆兵,断发之俗,万国同风矣。且垂辫既易污衣,而蓄发尤增多垢,衣污则观瞻不美,沐难则卫生非宜,梳刮则费时甚多,若在外国,为外人指笑,儿童牵弄,既缘国弱,尤遭戏侮,斥为豚尾,去之无损,留之反劳。
孙中山关于剪辫子的论述: 我们为剪辫的最后目的,应该大家联合起来,等到全体的中国人都可剪辫子时,才把辫剪掉。若是一个一个地把发辫剪下,是不相宜的。这种愚蠢的风俗,是满洲人强迫我们做成的,必须等全体的中国人决心把它去掉,或者至少要有一个大多数,使全世界都知道才行。并且这种发辫不过是中国所受许多耻辱中的一种,我们应该立刻地把许多耻辱全体去掉的。&康有为思想的特点:
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体现了康有为思想的特点.在理论指导上有局限性。康有为借发挥孔子政治思想,利用传统的儒学权威来宣传变法的道理。《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前一部书把封建主义者历来认为神圣不可侵犯某些经典宣布为伪造文献,后一部书,把本来偏于保守的孔子打扮满怀进取精神提倡尽可能平等思想观念,康有为从维护封建制度的传统思想中寻找理论依据来反对封建制度,没有完全抛弃儒家的传统理论。充分体现了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
1、《新学伪经考》:是康有为第一部关于变法维新的理论著作。刊行于1891年。在书中,康有为对“祖宗之法,莫敢言变”的传统守旧思想提出挑战。他认为东汉以来的经学多出自刘歆伪造的“伪经”,是为王莽“新朝”服务的“新学”,绝非孔子的“真传”。《新学伪经考》不仅在学术上推翻了古文经学的绝对权威形象,而且在政治上沉重打击了“恪守祖训”的顽固派,为维新变法扫清了思想障碍。梁启超赞此书为“此实思想界一飓风也”。《新学伪经考》阐发了今文经学的某些观点。历来儒经有所谓“今文”“古文”之分。“今文经”是经秦代焚书之后,由西汉学者口头传授、记录的儒经,均以西汉通行的文字“隶书”撰写,故称“今文经”。汉武帝以后,民间以及孔子住宅壁中又发现了以先秦文字“籀书”撰写的儒经,称之为“古文经”。西汉官方“经学博士”传授的都是今文经。至西汉末年,刘歆认为今文经是秦火剩下的残篇,请求将古文经《逸礼》《毛诗》《左传》等书立为官学。王莽当政时期,适应复古的政治需要,刘歆的主张得以逐步实现。今文经、古文经最初只是文本来源、篇目文字上的不同。随着此后经学趋于畸形繁荣,两者学术重心泾渭分明,思想分歧也很明显。于是,今、古文两派经学之争绵延不绝、高潮迭起,并且往往与文化格局乃至政治背景密切相关。   清嘉庆道光年间,今文经学渐趋复兴。刘逢禄、魏源等今文家曾对某些古文经提出怀疑。《新学伪经考》则进而全面否定、攻击古文经。该书认为:西汉经学并没有什么古文经,凡古文经均由刘歆伪作。西汉十四博士所传授的儒经均为孔门足本,并无残缺。刘歆之所以制作“伪经”,是为了帮助王莽篡汉,建立“新朝”。所以,古文经学并不是真正的经学,而是“新学”。总之,如康有为在全书叙言中所说,历代流传的古文经是“伪经”,后世主要研究古文经的所谓“汉学”“乃新学,非汉学也,即人所尊述之经,乃多伪经,非孔子之经也”。   于是,居于清代正统学术殿堂的“汉学”“宋学”都不是孔学真传,当然也不能发现孔孟的“微言大义”。   就学术上看,康有为把古文经学都指为“伪经”“新学”是缺少根据的。梁启超也认为乃师“往往不惜抹杀证据或曲解证据”。可见,《新学伪经考》并不是精审的“考”“辨”之作。但是,此书石破天惊的论断不仅否定了清代正统派汉学的立足点,而且打开了人们重新认识、估价一切传统典籍的闸门,从而冲击了正统学术文化,动摇了“恪守祖训”的观念,解放思想之功不言而喻。梁启超称之为晚清思想界的“大飓风”,并非过誉之辞。事实上,此书与其后的《孔子改制考》成为康有为拆散清代正统学术,重塑孔子和儒学的重要著作,也是戊戌维新的理论工具。《新学伪经考》可谓寓思想于学术之中,因而对清末民国年间的学术发展产生了影响。此书事实上示范了一种存疑求证的学术精神,彰显了传统学术蕴含的创新因素。 2、《孔子改制考》 在1898年刊行。该书指出孔子以前的历史都无据可考,孔子遂假托尧舜等古圣先贤的言论行事而作“六经”,其目的是为“托古改制”。康有为虚构出一个首创“改制”的孔子,实际上是用西方近代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思想,把孔子打扮成变法改制的祖师,以减轻维新变法的阻力。他还宣称人类社会必然是按照“据乱”、“升平”、“太平”三世的顺序演变发展的,则君主专制肯定要被君主立宪制所取代,为维新变法提供了历史理论依据。   康有为这两部著作借用孔子的权威,打击维护封建专制制度的理论基础和恪守祖训的封建教条,宣传西方资产阶级的进化论和改革思想,为变法运动奠定了理论基础。 康有为简介:
康有为(年),广东南海县银塘乡人。他出生在一个封建官僚家庭里,祖父康赞修,是道光年间的举人,父亲康达初,做过江西补用知县,康有为自幼受过严格的封建教育,攻读孔孟之道的论著。19世纪70年代,中国面临严重的边疆危机,正在形成中的民族资产阶级开始酝酿着资产阶级维新思潮。康有为开始朦胧地意识到应该探求新兴的学问了。1879年康有为接触西方资产阶级文化,阅读了《西国近事汇编》、《环游地球新录》等书,乃始知西方治国有法度。在西学的影响下他如饥似渴地向西方寻找真理。1882年康有为到北京参加顺天乡试,没有考取。南归时,途经上海,购买了大量西书,回来研究。他吸取了西方传来的进化论和资产阶级政治观点,初步形成了资产阶级维新变法的思想体系。 1888年,他再一次到北京参加顺天乡试,借机上书光绪帝,请求变法,受阻未上达。1891年后,他在广州设立万木草堂,收徒讲学,弟子有梁启超、陈千秋等人。1895年,他到北京参加会试,听到《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联合一千三百多名举人,上万言书,即“公车上书”,又未上达。当年5月底,他第三次上书,得到了光绪皇帝的赞许。7月,他和梁启超创办《万国公报》,不久,在北京组织强学会。1897年,德国强占胶州湾,康有为再次上书请求变法。第二年1月,光绪皇帝下令康有为条陈变法意见,他呈上《应诏统筹全局折》,又进呈所著《日本明治变政考》《俄罗斯大彼得变政记》二书。4月,他和梁启超组织保国会,号召救国图强。6月16日,光绪帝在颐和园勤政殿召见康有为,任命他为总理衙门章京,准其专折奏事,筹备变法事宜。百日维新的措施,大抵都是康有为、梁启超所筹划。变法失败后,康有为逃往日本,设立保皇会,鼓吹“开明专制”,反对革命。1913年,回国后主编“不忍”杂志,宣扬尊孔复辟。1917年,伙同张勋复辟失败。1927年,病死于青岛。 &变法失败的原因与变法的历史意义:
1、变法失败的原因:(1)根本原因:资产阶级维新派力量过于弱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2)具体原因: ①领导无力: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 ②缺乏群众基础:脱离人民群众; ③存在依赖幻想:只是寄希望于没有掌握实权的光绪皇帝和极少数帝党官僚,甚至对帝国主义列强抱有不切的幻想;④新政无法落实:地方官员的阳奉阴违; ⑤变法手段单一:采取单纯的自上而下的“和平”“合法”方式。 2、失败的教训:在当时的中国,改良主义道路走不通,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漫长而又曲折。 3、历史意义:(1)性质:是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具有进步意义。(2)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①政治:维新派试图在政治上变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为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度,揭开了中国政治民主化的序幕。因而是一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具有爱国性。 ②经济:维新派在经济上提倡近代工业、交通运输业,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③思想: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具有启蒙性。在民族危机加剧的时刻,维新派以变法图强、救亡图存为目标,进行广泛的宣传鼓动,对激发人民的爱国感情和民族意识起了重要作用;同时,维新派提倡新学、主张兴民权,对封建文化展开猛烈的抨击,为近代思想启蒙运动的兴起开辟了道路,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百日维新中改革科举制,废除八股,设立新式学堂,也为改革封建教育制度打开了缺口,促进了近代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 ④社会生活:维新派建立社团、兴办学堂、创办报刊、提倡女学,改易风俗(如主张男子剪辫子、妇女不缠足)等,对促进社会生活和社会意识的近代化也起了重要作用。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维新运动在民族存亡的危急关头兴起,具有强烈的时代紧迫感和感染力,引起社会的巨大震动。尚未成熟的民族资产阶级第一次登上政治舞台,充当历史的主角,导演了一场生气勃勃的政治改革和社会启蒙运动,从而成为中国社会发展中一个重要的历史转折。这次改革虽然很快失败了,但并不意味着社会变革的停顿和历史潮流的逆转,而是预示着新的历史时期的到来。 维新运动把斗争的矛头直接指向封建专制制度,批判其理论体系,揭露君主专制政体的黑暗、腐朽,猛烈冲击封建统治,使封建地主阶级不能照旧下去。事隔几年,镇压这场改革的封建顽固派也不得不仿效维新派,宣布实行所谓新政和预备立宪,以对抗革命,这也是戊戌维新运动使统治者不能照旧统治下去的一个侧证。 例如,新政改革废八股、兴学堂的措施,曾引起社会的极大反响。当时京师大学堂仍然保存,各地私立学堂也“纷纷见”,已经纳入资本主义轨道的教育改革,不可能再回复到科举八股时代那种窒息、沉寂的状况了。因此,仅仅三年,统治者便不得不在社会舆论的压力下,于1901年再度变革科举,废除八股。至1906年,连科举制也正式废除了。中国奉行千年的科举制的废除,资产阶级新式教育制度的确立,不能不归功于戊戌维新时期的教育改革。 再如,百日维新时期设立农工商总局的措施,是对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封建专制主义上层建筑的重大突破,对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有积极作用。戊戌政变后也将这项改革废除了。然而,资本主义经济的增长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不是行政手段所能扼制的。因此,统治者不得不在1903年重新设立商部,并制定《奖励公司章程》,1906年又将商部改为农工商部,对民族资本主义作出了让步。这项措施也确实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些方便条件。在民族工业的兴起、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的情况下,统治者不得不在政治上作出让步,这就是“预备立宪”的原由之一。维新运动作为资产阶级的政治运动,和辛亥革命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没有维新运动的兴起,就不会有辛亥革命的早日到来。维新运动尽管主张君主立宪制,但它批判封建专制和君权神授的理论,提倡民权,使人们的思想在资产阶级民主政治观念的熏陶下,从君主立宪制的限制而继续前进,走上推翻专制统治的革命道路。后来的形势表明,自上而下的改革虽然失败了,自下而上的革命却从此迅速展开。维新运动是辛亥革命中的两大派别立宪派和革命派的思想先驱。民主革命时期抵制外货运动、收回利权运动以至立宪运动都是立宪派发动和领导的。20世纪初年的立宪运动可以说是戊戌变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深入和发展。 戊戌维新作为思想解放运动,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既是一次影响极大的资产阶级思想启蒙运动,又是我国近代资产阶级新文化运动的开端。维新派广泛介绍和宣传西方培根、笛卡尔、康德、孟德斯鸠、霍布士、边沁、达尔文、斯宾塞、马尔萨斯、亚当·斯密的学说,将西方资产阶级经济学、政治学、法律学、生物进化论、庸俗进化论、科学的方法论、天赋人权说,以及自由、平等思想系统地介绍到中国来,这对于年轻的中国资产阶级无疑是个法宝。他们紧握这个武器向封建统治冲击,使古老的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从根本上动摇了,中国社会思想从此发生了重大变化。可以说,戊戌维新运动是中国思想史上一个重大的转折。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维新派试图通过自上而下的改革,使中国摆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厄运,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但是,尽管他们作出了种种努力,最终还是失败了。 戊戌维新之所以失败,从主张改革的资产阶级维新派方面考察,显然政治上不成熟,并且十分软弱。这首先表现在他们提不出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的政治主张。在对待帝国主义的问题上,维新派在造成民族危机的原因和怎样才能挽救这个危机的问题上陷入了困境。他们虽然认识到帝国主义侵略的严重性,却以为这是中国积弱的结果,甚至认为贫弱的国势不足以抵抗侵略,只有等中国富强起来才可以自然地“消除外患”。他们认为帝国主义之所以侵略中国,关键在于中国不能自强。如何解决民族危机呢?不在于反帝,而在于变法图存。这说明他们对帝国主义侵略的认识并没有发展成为反帝的思想,而是导致要变法自强的结论,这是他们不敢向帝国主义作斗争的软弱性的表现。这种在不反帝的前提下进行改革的主张,只能是不现实的幻想。 维新派的软弱和政治上的不成熟也表现在新政改革中急躁,分不清轻重缓急,措置失当。一百零三天的新政,所颁发的上谕竟有一百多道,改革的内容从政治、经济到军事、文化教育各个方面。问题在于究竟什么是主要的,什么是次要的,应该有轻重缓急。新政上谕纷至沓来,却缺乏强有力的行政组织措施。官僚机构的臃肿庞杂是君主专制政治的一大特点,变革这些机构当然是新政的内容之一,至于怎么变,却必须稳步地进行。康有为曾主张不必裁减旧衙门,只需添置新衙门;又主张官爵分离,给予耆耄冗员以爵位,使之享有荣誉和优厚的物质待遇。这种措置是比较稳妥的。可惜年轻的光绪皇帝缺乏政治经验,他一次就下令裁撤了詹事府等十多个衙门,引起很大震动。由于某些新政改革操之过急,触犯了大批官员的特权和利益地位,他们便群起攻击变法,使矛盾骤然激化。再如,光绪皇帝因礼部堂官阻挠部员上书,便一次罢免了全堂的六名尚书、侍郎。有的侍郎并未参与其事,也被革了职。这种不问青红皂白的处置,不仅给守旧派提供了攻击的口实,也引起局外人的不平。 维新派对敌对阵营没有采取分化瓦解的策略,没有最大限度地孤立敌人,也反映他们政治上的不成熟。总的来看,构成敌对阵营的是洋务派和顽固派,他们在维护封建专制统治这个根本点上相一致,但两派之间也有矛盾。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的船坚炮利和科学技术,但为顽固派所不容,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就曾有过激烈的争论。维新派在低层次的改革主张上,如废八股、兴学堂、重整军备等,和洋务派并非绝对对立,两派之间多少有商讨的余地,但维新派很少做争取、瓦解的工作。 显然,维新派不论在政治主张、方针策略,还是在组织程度上,都表现出软弱无力和政治上的不成熟,这些都是导致变法失败的原因。
发现相似题
与“《戊戌奏稿》一书于宣统三年(1911)在日本出版,内收康有为戊戌年间..”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134082125365126744125389125364131228剑桥中国史,全套有几本,目前国内出版了几本,内容和原版的是否有删节_百度知道
剑桥中国史,全套有几本,目前国内出版了几本,内容和原版的是否有删节
我有更好的答案
各卷由知名学者主编,其中有些卷尚未成书,广泛引用文献材料,注重文献的辨伪和考订。所有这些来自于另外一种世界观和价值观的东西,是我们早已习以为常而从没有考虑过的,中文版未出版。《剑桥中国五代宋朝史下》英文版未出版5 《剑桥中国辽西夏金元史(907-1368年)》6 《剑桥中国明代史(上卷 年)》7 《剑桥中国明代史(下卷 年)》8 《剑桥中国清代前中期史(上卷 年)》日,即将面世的《剑桥中国清代前中期史》的新书封面在北京图书订货会上亮相,预计5月份出版发行。9 《剑桥中国清代前中期史(下卷 年)》英文版目前已进入出版准备阶段10《剑桥中国晚清史(上卷 年)》11《剑桥中国晚清史(下卷 年)》12《剑桥中华民国史(上卷 年)》13《剑桥中华民国史(下卷 年)》14《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上卷 革命的中国的兴起 年)》15《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下卷 中国革命内部的革命 年)》写在最后面其实,在主编费正清心目中,觉得中国历史哪能只从秦汉开始呢,应该有一本《剑桥中国先秦史》《剑桥中国史》是一部完全由西方学者撰写的中国历史,评述各章有关的资料和论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已出的《剑桥中国史》的其他中译本有秦汉卷、隋唐卷、明代卷、晚清两卷。根据剑桥大学出版社网站[1],原书计划出版卷目如下,中文本尚未出版)并不属于该套丛书出版序列。由于先秦史许多问题存在争议,以至于该卷不同篇章的学者在同一问题上存在根本分歧:第1卷 《剑桥中国秦汉史》第2卷 《剑桥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尚未出版第3卷 《剑桥中国隋唐史上》第4卷 《剑桥中国隋唐史下》尚未出版第5卷 《剑桥中国五代宋朝史上》英文版已经出版,中文版尚未出版《剑桥中国五代宋朝史下》未出版第6卷 《剑桥中国辽西夏金元史》第7卷 《剑桥中国明代史(上)》第8卷 《剑桥中国明代史(下)》第9卷 《剑桥中国清代前中期史(上)》新增 《剑桥中国清代前中期史(下)》目前已进入出版准备阶段第10卷《剑桥中国晚清史(上)》第11卷《剑桥中国晚清史(下)》第12卷《剑桥中华民国史(上)》第13卷《剑桥中华民国史(下)》第14卷《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49-65年)》第15卷《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66-82年)》《剑桥中国史》的中文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原版各卷均以“《剑桥中国史》第X卷”作为书名,必将极大地丰富我们的思想和开阔我们的视野。《剑桥中国史》共16 卷,并注意吸收各国学者的研究成果,反映了国外中国史研究的水平和动向,因其并未按卷序出版,英文版已经出版,结果是考古学日新月异的发展,为便于我国读者阅读,卷内各章由研究有素的专家撰写,反映了国外中国史研究的水平和动向,他的综述在付印前就变得陈旧过时了。于是、夏含夷(芝加哥大学教授),(英文版于1999年出版。第12 和13 卷论述中华民国的历史。在历史研究的角度.Shaughnessy .即《剑桥中国上古史(文明的起源-公元前221年)》主编鲁惟一(剑桥大学教授),该书在许多历史问题上提出了新的观点和质疑,也许有的问题,丛书各卷皆由国外知名学者担当主编,卷内各章节亦由研究有素的专家撰写,《剑桥中国先秦史》有了后,同样的一批年轻学者又在撰写秦汉以前的中国古代史。《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Ancient China: From the Origins of Civilization to 221 BC》Ed by Micheal Loewe and Edward L,根据国内学者和专家建议在翻译出版中文版各卷时,据原书所标年代均以断代书名替代。1 《剑桥中国秦汉史(公元前221-220年)》2 《剑桥中国魏晋南北朝史(221-588年)》英文原版尚未出版3 《剑桥中国隋唐史(589-906年)》 中国出版的只是隋唐史的上卷《剑桥中国隋唐史(589-906年)下》英文版未出版4 《剑桥中国五代宋朝史(907-1279年)》这里仅仅指的是上卷,沿袭西方汉学研究一贯坚持的严谨作风、领域等方面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两卷都有所论述时期和课题和详尽书目;并有书目介绍。由于东西历史文化的差异
采纳率:74%
来自团队:
是我们早已习以为常而从没有考虑过的,该书在许多历史问题上提出了新的观点和质疑,也许有的问题,结果是考古学日新月异的发展《剑桥中国史》是一部完全由西方学者撰写的中国历史、明代卷,反映了国外中国史研究的水平和动向。原书计划出版卷目如下,或许只有看英文原版的吧:   第1卷 《剑桥中国秦汉史》   第2卷 《剑桥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尚未出版   第3卷 《剑桥中国隋唐史》   第4卷 此卷已取消   第5卷 《剑桥中国宋代史》   第6卷 《剑桥中国辽西夏金元史》   第7卷 《剑桥中国明代史(上)》   第8卷 《剑桥中国明代史(下)》   第9卷 《剑桥中国清代前中期史(上)》   新增 《剑桥中国清代前中期史(下)》目前已进入出版准备阶段   第10卷《剑桥中国晚清史(上)》   第11卷《剑桥中国晚清史(下)》   第12卷《剑桥中华民国史(上)》   第13卷《剑桥中华民国史(下)》   第14卷《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49-65年)》
第15卷《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66-82年)》 《剑桥中国史》的中文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原版各卷均以“《剑桥中国史》第X卷”作为书名。所有这些来自于另外一种世界观和价值观的东西,卷内各章节亦由研究有素的专家撰写,并注意吸收各国学者的研究成果,因其并未按卷序出版,根据国内学者和专家建议在翻译出版中文版各卷时,据原书所标年代均以断代书名替代。   1 《剑桥中国秦汉史(公元前221-220年)》   2 《剑桥中国魏晋南北朝史(221-588年)》英文原版尚未出版   3 《剑桥中国隋唐史(589-906年)》   4 《剑桥中国宋代史(907-1279年)》预计2010年年底出版   5 《剑桥中国辽西夏金元史(907-1368年)》   6 《剑桥中国明代史(上卷 年)》   7 《剑桥中国明代史(下卷 年)》   8 《剑桥中国清代前中期史(上卷 年)》日,即将面世的《剑桥中国清代前中期史》的新书封面在北京图书订货会上亮相,预计5月份出版发行。   9 《剑桥中国清代前中期史(下卷 年)》英文版目前已进入出版准备阶段   10《剑桥中国晚清史(上卷 年)》   11《剑桥中国晚清史(下卷 年)》   12《剑桥中华民国史(上卷 年)》   13《剑桥中华民国史(下卷 年)》   14《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上卷 革命的中国的兴起 年)》   15《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下卷 中国革命内部的革命 年)》
其实,在主编费正清心目中,觉得中国历史哪能只从秦汉开始呢,应该有一本《剑桥中国先秦史》,他的综述在付印前就变得陈旧过时了。于是,其中有些卷尚未成书,必将极大地丰富我们的思想和开阔我们的视野。 《剑桥中国史》共16 卷,各卷由知名学者主编,卷内各章由研究有素的专家撰写,《剑桥中国先秦史》有了后,同样的一批年轻学者又在撰写秦汉以前的中国古代史。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Ancient China:如果你想看没有删节的书,反映了国外中国史研究的水平和动向。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已出的《剑桥中国史》的其他中译本有秦汉卷,中文本尚未出版)并不属于该套丛书出版序列。PS。由于东西历史文化的差异、晚清两卷,丛书各卷皆由国外知名学者担当主编: From the Origins of Civilization to 221 BC》即《剑桥中国上古史(文明的起源-公元前221年)》(英文版于1999年出版,为便于我国读者阅读,沿袭西方汉学研究一贯坚持的严谨作风、隋唐卷,广泛引用文献材料,注重文献的辨伪和考订
《剑桥中国史》是一部完全由西方学者撰写的中国历史,沿袭西方汉学研究一贯坚持的严谨作风,广泛引用文献材料,注重文献的辨伪和考订。由于东西历史文化的差异,该书在许多历史问题上提出了新的观点和质疑,也许有的问题,是我们早已习以为常而从没有考虑过的。所有这些来自于另外一种世界观和价值观的东西,必将极大地丰富我们的思想和开阔我们的视野。 《剑桥中国史》共16 卷,各卷由知名学者主编,卷内各章由研究有素的专家撰写,反映了国外中国史研究的水平和动向。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已出的《剑桥中国史》的其他中译本有秦汉卷、隋唐卷、明代卷、晚清两卷,丛书各卷皆由国外知名学者担当主编,卷内各章节亦由研究有素的专家撰写,并注意吸收各国学者的研究成果,反映了国外中国史研究的水平和动向。原书计划出版卷目如下:   第1卷 《剑桥中国秦汉史》   第2卷 《剑桥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尚未出版   第3卷 《剑桥中国隋唐史》   第4卷 此卷已取消   第5卷 《剑桥中国宋代史》   第6卷 《剑桥中国辽西夏金元史》   第7卷 《剑桥中国明代史(上)》   第8卷 《剑桥中国明代史(下)》   第9卷 《剑桥中国清代前中期史(上)》   新增 《剑桥中国清代前中期史(下)》目前已进入出版准备阶段   第10卷《剑桥中国晚清史(上)》   第11卷《剑桥中国晚清史(下)》   第12卷《剑桥中华民国史(上)》   第13卷《剑桥中华民国史(下)》   第14卷《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49-65年)》
第15卷《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66-82年)》 《剑桥中国史》的中文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原版各卷均以“《剑桥中国史》第X卷”作为书名,因其并未按卷序出版,其中有些卷尚未成书,为便于我国读者阅读,根据国内学者和专家建议在翻译出版中文版各卷时,据原书所标年代均以断代书名替代。   1 《剑桥中国秦汉史(公元前221-220年)》   2 《剑桥中国魏晋南北朝史(221-588年)》英文原版尚未出版   3 《剑桥中国隋唐史(589-906年)》   4 《剑桥中国宋代史(907-1279年)》预计2010年年底出版   5 《剑桥中国辽西夏金元史(907-1368年)》   6 《剑桥中国明代史(上卷 年)》   7 《剑桥中国明代史(下卷 年)》   8 《剑桥中国清代前中期史(上卷 年)》日,即将面世的《剑桥中国清代前中期史》的新书封面在北京图书订货会上亮相,预计5月份出版发行。   9 《剑桥中国清代前中期史(下卷 年)》英文版目前已进入出版准备阶段   10《剑桥中国晚清史(上卷 年)》   11《剑桥中国晚清史(下卷 年)》   12《剑桥中华民国史(上卷 年)》   13《剑桥中华民国史(下卷 年)》   14《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上卷 革命的中国的兴起 年)》   15《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下卷 中国革命内部的革命 年)》
其实,在主编费正清心目中,觉得中国历史哪能只从秦汉开始呢,应该有一本《剑桥中国先秦史》,结果是考古学日新月异的发展,他的综述在付印前就变得陈旧过时了。于是,《剑桥中国先秦史》有了后,同样的一批年轻学者又在撰写秦汉以前的中国古代史。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Ancient China: From the Origins of Civilization to 221 BC》即《剑桥中国上古史(文明的起源-公元前221年)》(英文版于1999年出版,中文本尚未出版)并不属于该套丛书出版序列。PS:如果你想看没有删节的书,或许只有看英文原版的吧,最好就是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剑桥中国史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历史书出版社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