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贴,求帮助,寻找那些曾经在汉服运动起因的先

【推荐书籍】《汉服》 全文文字版【湖北科技职业学院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113,668贴子:
【推荐书籍】《汉服》 全文文字版收藏
目录: 【前言(活在当下】、【第一章 新芽】、【第二章 艰难期】、【第三章 溪山琴况】、【第四章 蓬勃】、【第五章 春熙路事件】、【第六章 汉服春晚】、【第七章 同袍】、【第八章 形制之争?】、【第九章 款式划分】、【 第十章 功能进阶】、【第十一章 为什么强调民俗】、【第十二章 以人为本】、【第十三章 复兴的含义】、【第十四章 狭义和广义的汉服运动】、【第十五章 汉族】、【第十六章 中国】、【第十七章 汉服的汉 汉服的服】、【第十八章 民间力量】、【第十九章 在汉服运动中成长】、【第二十章 世界因你而美丽】、【后记】TXT版下载:
贵州电子科技职业学院隶属贵州贵安新区管委会的直属事业单位,为全日制公办普通高等专科学校,是职业院校学习,实习及就业的典型优化模式.
前言 活在当下我不喜欢说“如果”开头的话,在我看来,过去的事已经发生,未来的无法准确预测,平行世界是个幻想概念,人类的寿命还在100年上下徘徊——哪有那么多时间去“如果”?或者说,当我以“如果”开头说话时,我所设想的不是如果过去怎么怎么就好了,而是如果这样做,未来是不是可能会如何如何。历史如棋,并且是无法悔棋的一盘棋。不过,下一步棋如何出子还是可以掌握的。当然这个观念需建立在反宿命论上,如果你满心念着下棋的人也没法控制自己手中的棋,过去已死,现在混吃,未来必然会如何,我们之间没话可说,你请继续。所以每当有人问“你想穿越回哪个朝代”一类的问题时,我都回答“我会留在现代”。有时候对方会接着问“你不是喜欢汉服吗,为什么不想回古代去?”我会回答“我喜欢汉服,可以把汉服拿到现代来放在身边,而没必要回到古代。”对方又说“可是现代没那样的环境,现代没那么好……”又有人问“汉服已经消失了三百年,复兴做什么?”这时我便知道,这些人又想着逃避了。一种是只要现实生活有一点不如意,他们的心立马就逃避到几百年几千年前,以及还有往国外逃避的,意淫桃花源,脚至悬崖边,最后把损失都怪给脚下的路没修好。一种是只要不是吃饭和生死问题,别说汉服复兴他们觉得出力无用,世界许多事他们都会觉得出力出用,他们对于奋斗没有干劲,自己不干任何事,也不准别人干任何事,忽悠得大家一起等死时,往往又是这种人站出来感慨社会问题国家问题人类问题。说句严重的,这两种人,离汉服运动都越远越好。后者,既然已懒惰如此,何必浪费仅有的劲力对汉服运动指手画脚。前者,需知道,汉服运动是一场继承传统、更新现世、筹谋未来的为了社会进步而开展的活动,是需要参与的人都出心出力的务实活动。坐享其成,可以。以喜欢汉服之名,推行空想逃避之言,甚至崇日恋韩之言,说得再怎么冠冕堂皇天花乱坠,其作用也只是反作用力。汉服运动很艰难,甚至可以说,汉服运动发展了近十年,如今才不过从赤贫升级为脱贫。往后看,只走出那么一小步,往前看,道路崎岖。在这种不上不下的状态中,我明白大家容易产生各种心理并且负面心理居多。但俗话说没有过不去的坎儿。只有答不对的题,没有无答案的题,关键看你愿不愿意去解。  这篇前言,写在一个同袍向我抱怨借汉服哈日的人多得让他受不了之后,所以多了如上一些话题。而我告诉那位同袍,甭管他们嚎该怎么做怎么做,汉服运动只需要想方设法让中国这盘菜变得更好吃的人,不需要成天觉得别人家的饭菜才是香的人。别人家的东西再怎么好卖相,也比不上自己努力得到的东西。同理,过去再怎么美若繁花,那也是过去人的过去,比不得自己亲手挣来的美好前程。汉服运动,兴在当下,各位同袍,也活在当下。我也不是成为过去了的人,我一直在汉服运动中,并且一直在思考,我还能为汉服运动做些什么?
第一章 新芽说起汉服运动的开端,不得不提到的便是网名为“壮志凌云”的一位男同袍——王乐天。日,王乐天身着曲裾袍款式的汉服行走于郑州街头,被新加坡《联合早报》取材报道,报道中称“绝迹了三百多年的汉族服饰,重现神州街头”,引起国内外华人广泛关注。由此,“汉服运动”也正式拉开了序幕。日,网友“青松白雪”自制汉服并拍照上传于网络,则是当代第一名自制汉服的同袍。再往前,2001年,上海站的APEC峰会引起了“唐装”热潮,一些商家趁热打铁,把唐装连同旗袍推上了“中华民族民族服饰”的高度,却也引起了不少人的质疑——少数民族明明有自己的民族服饰,跟唐装旗袍不是一回事。汉族则开始疑惑于“唐朝服饰不是这样,这其实是清朝马褂改良吧?”,“马褂、旗袍的原型是旗装,是满族服饰”,“人民装、中山服来自于西装”,“汉族的民族服饰到底是什么?”“汉族的民族服饰是什么?”这个问题一石激起千层浪,虽然最初的讨论帖在哪里已经不可考了,那一张帖子早已经消失于网络服务器中,但它影响广泛。2001年-2002年,许多已无法记名的网友为了这个问题在网络上站出来,2003年,青松白雪、王乐天等汉族公民为了这个问题在现实社会中站出来,2003年以后,更多的汉族公民为了这个问题站出来,寻找、保护、发扬失落已久的汉服、汉文化、汉族精神。这就是汉服运动,基于汉民族意识觉醒,反思长久以来逆向种族主义的一场新文化运动。也是受到宪法保护的一场合法运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第一章 总纲 第四条“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三百多年前,汉族失去了这个自由,被迫剃发易服,被迫“十从十不从”,这就是为什么汉族对于自己的民族服饰的概念单薄甚至于全无的根本原因。而这个故事说来就太长了,网上自有更详细的资料可查阅,在此只简单的说,剃发易服,不仅破坏了汉族几千年来自然而然发展、损益的审美、服饰,也让大部分汉族的精神、骨气在此后两百年跌倒最低谷。剃发易服也不仅仅针对汉族,包括满族在内,全国各族的思想、精神都被禁锢在细细一根金钱鼠尾辫中,直至清末辫子渐粗,但已经来不及了。国门被西方列强一脚踹开,清朝两百年的浑浑噩噩一览无遗。要说最看重服制的朝代,当推清朝为首,两百年来眼里心里纠结的只有头发衣服头发衣服,其他都一抹黑看不见,顶多看得出个鸦片。为了把这个国家掌握在手中,为了把这个国家的民众掌握在手中,清朝把独(□)裁两字发挥得淋漓尽致。以往的朝代,开国易服色,也不过是强行规定礼服、官服的式样,颜色,对于民间服饰,除去朱元璋革除元朝遗风,多不另作强调,只规定不要在颜色上违规,款式则由得延续以往,自然发展。若有违规,只要不是在礼服、官服、颜色等政治大问题上出错,也不至于杀人全家。清朝害怕,怕不能服众,所以以杀立威,然后才涂脂抹粉,推广“道德”,牌坊林立得登峰造极。清朝害怕,怕人民脱离自己的控制范围,所以把全国的衣食住行都管得紧紧的,一点点不对劲都立马上纲上线,不识字乱翻书。然而最终还是捏不住、捏不死民心。你小时候穿过“和尚衫”吗?又叫“毛衫”,“婴儿服”,这是除了僧道服、戏服外,在民间保存下来的真正的汉服活化石。它交领右衽,无扣系带,一是为了不伤婴儿的皮肤,二则是因为“‘老从少不从’这一争取,哪怕屠刀再锋利,人民心中依然给汉服留了位置,一个不起眼,却又重要的位置——迎接汉族新生儿的,从来都是汉服。黄宗羲,不当清朝的官,生前著有《深衣考》,死后留下遗嘱“深衣敛&——送走汉族死者的,依然是汉服。章氏家族,历代也要求“深衣敛”——“吾家入清已七八世,殁皆用深衣敛,吾虽得职事官,未尝诣吏部,吾即死,不敢违家教,无加清时章服。”而听得父亲这一席话的章太炎,其后去往日本,有一次举行了纪念明朝灭亡的活动,被日本方面阻止,警署要求章太炎等人前往警署做笔录。而章太炎和陈桃痴两人“身着华服,长衣大袖”而往。其后,章太炎请日本友人缝制交领衣一件,上绣两个“汉”字。此衣是章太炎一生最钟爱的衣服,他在绝食抗争袁世凯期间,曾在家书中写道:“魂魄当在斯衣也。” 此衣如今还可以在章太炎纪念馆看到,虽然被标注为和服,但它其实是汉服,是一件能让章太炎寄魂的汉服——如果你懂得章家家训,懂得章太炎一生追求的是什么。又及,辛亥**初期,浙江丽水光复时,有两人“头带方巾,身穿明代古装,腰佩龙泉宝剑,站在街头欢迎。”民国建立后的街头,并非像电视剧里一样,突然就全变成了“文明新装”,实则那时候,“西装东装,汉装满装,应有尽有,庞杂不可名状。”而汉装是指深衣、玄端等,当清朝一灭亡,便有人提出恢复清朝以前的汉族服饰。我们姑且可以将那时的状况称之为“小规模汉服复兴运动”,其成果有儒教深衣章服规定、民国祭服制定、部分大学汉式交领学位服制定。然而之所以说是小规模,是因为那时候的汉服运动比现在还不受重视。知识分子在自己的圈子里捣鼓,民众一片文盲拿着报纸也看不懂。政府不支持,官场、外交、社交等场合规定了另外的礼服。受了西方教育的,衣食住行都是西式做派,保守的,却是在怀念清朝。而接着五四运动,知识分子们开始反传统了,虽然民众仍然不懂他们在干什么,但被记载下来的那时候的历史,已然一片疮痍。再接着进入战乱,一切重又归零。如果用文艺一些的笔法来表示,这就好像莲花的种子,在三百多年前的动荡之夜,满池的荷花都被烧尽了,只有落到了淤泥中的莲子保存了下来。一百多年前,发芽了几颗,却没有得到游人的重视和观赏,悄悄了绽放,又悄悄的凋零。又过了一百年多年,莲池经过重新修整,环境、气候等等都适宜了,剩下的莲子又再发芽,这次人们看见了,并且为了让荷塘更加美好,纷纷投下更多的种子,这才“连天荷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轰轰烈烈,看不到边际。此章标题“新芽”,便是这么个意思。汉服运动,并非“新品种”,而是旧的、沉眠的,然后在合适的时间醒来,不早不晚,自然而然,不值得惊奇。
第二章 艰难期汉服运动最初开展那几年,我还在读高中,上网只去动漫论坛,下网也不关心时事话题,一直懒懒散散地混到大学,终于有一日阴差阳错的踏进了百度汉服贴吧——真的是阴差阳错,不过是想看看“人文社会话题”里都有些什么贴吧,结果一眼便看见了汉服吧,大概这就是缘。然后,也曾疑惑过“复兴这个干什么?”然后,花了一个星期的时间看完精品贴。然后,虽然也曾遇见过伤心难过的事,但,至今我都不打算背弃当初的誓言,我不会背弃汉服运动。那时是05年末,汉服运动已经开展了两年,网络上关于汉族服饰的争论已经进行了四年。然而那时的汉服吧,仍然可以用荒凉来形容。来来回回就那么几个ID、IP,全国范围内也就那么几套汉服借来借去,某一天冷不防日发帖(包含回帖)近千,就是值得庆祝的进步了。成天还要面对各个媒体,以及来路不明的各路人马质疑、捣乱。且先不论正面或者中立报道,就算是负面报道也十天半个月没一个,不似现在隔三岔五便有汉服相关新闻供阅。那个时候的汉服,即使已经有了两年的公开宣传,依然得不到关注,舆论也不站在这一边。穿汉服上街游玩的报道,被恶意PS改成“寿衣上街”,举办个什么活动,媒体一面倒的给予差评。在根本不了解的情况下,专栏作家、时评撰稿人、论坛红人、马甲党一个比一个蹦跶得欢,如韭菜一般掐完一批马上又迎风生长一批。而这个艰难期,一直持续到08、09年。虽说也有那么几个记者、自由撰稿人支持我们,但比不上人家专栏嘴大,名报面子广。但即使如此,他们依然选择站到了我们这一边,于传统媒体上为我们争取到了一席话语权。这些人中,有的可能本身就是同袍,有的是出于对传统文化的一律支持,有的只是如实报道。但不管是哪一种状况,都是值得感谢的。谢谢,那时候的,以及这时候的。如今反对汉服的声音依然有,但是那个时候,双方实力几乎就不成比例,就好像玩RPG游戏,才开场,系统只给你布衣木棍,然后直接传送你去最后一关挑战BOSS。就像天涯在小楼在《一个人的祭礼》中的背影。而我之所以写出这些,一是为了承接上文,二则是想告诉新知道汉服的人,汉服运动曾经有这么一段历史。如今汉服运动阻力甚小,新人轻而易举便能查阅汉服相关知识,购买汉服。并且在媒体报道活动、个人新闻时,能迅速得到大部分人的支持。那是因为前辈同袍们的努力和坚持。小楼在那个时候的背影,看着似乎有种无力感,但是她本人是坚定的,是挺直了脊梁的。而这样的脊梁,在汉服运动中有很多很多。注意,我说的是汉服运动。小偏一下题:不知何时“汉服圈”一词出现在网络用语中,走到哪都有人拽这个词,且带着满满的贬义,而这种贬义来自于另一个网络词汇——“贵圈真乱”,只要你不喜欢一群人,就可以借这个词把自己塑造为侃侃而谈“丑陋的XX人”的网络柏杨。在此我引用同袍奇喵游侠的一段话——“诚然,汉服运动是有不对的地方——但哪个团体,哪个地方,哪群被贴了‘XX圈子’标签的人没有‘不对的地方’,只有‘对的地方’?但某些来自其他‘圈子’的人,围攻起汉服来,满眼只有汉服运动的不是。一边标榜自己中立客观,跳出五行外,不在三界中,一边却心态下作故意无视汉服运动正能量的一面,无限扩大哪个群体都有的中二病脑残的一面。或者连汉服运动的主张、理念都没搞清楚,就急吼吼的指着月亮说‘这个饼烙得不好,火星上应该有电梯’。而当你与他们针锋相对,驳斥他们的牛头不对马嘴,立刻又伤到他们玻璃心了,他们立刻就会抛出万能嘲讽词语——‘贵圈真乱’。好似他们的‘圈’就不乱,姐姐妹妹相亲相爱个个胸前挂着联合国和平大使奖章圣洁有如白莲花。”将心比心,当一个人站在某国人、某省人、某十后,男人、女人等等的角度被地图炮时,这个人多半会站出来说“不要一竿子打翻一艘船”,或者说“请不要在不了解的情况下胡乱喷”。但是有一些人,他们被地图炮击中时是“被伤了心”,而地图炮在他们手中被放出时,他们却又正义凛然了。
当然,有些“圈中人士”,比如影视圈的、摄影圈的、ACG圈的,倒是不避讳这个词,因为对于他们来说,本来就没有用错,他们的确是一群因为相同爱好、兴趣而圈在一起的人群,而不是因为某种责任心走到一起的人。责任心这个关键很重要,有这颗心,因为爱国而走到一起的人,没有被圈成“爱国圈”。爱国、爱族、爱自己的家、爱自己的亲友,爱用筷子吃中国菜,这种爱,不是用爱好、兴趣这么两个单薄的词就能打发掉的。同袍们对汉服的爱,也是这种爱。所以,汉服运动不是“圈”。不过,如果你非要说你只是爱一件衣服,上升不到这样的高度,那么请左转隔壁服装圈、时装圈、时尚圈、出衣圈、商业圈,爱圈哪圈哪,你轻松,我省心,大家好聚好散。汉服运动不是“圈”,“你”立了一个伪命题,动辄不高兴就叫嚷退圈,然而退的还是这么个伪命题。你可以不喜欢汉服,可以不再宣传汉服,你也可以站到汉服运动的对面去跳脚,去反汉服,这是你的自由,汉服运动从来不是一个强迫性的运动,不搞新时代的剃发易服,穿着自由,进退自由,评论自由,当然反驳反对汉服的观点,也是汉服同袍们的自由。但是,汉服属于汉族,永远属于汉族,你没法以一己之力改变这个概念。如你不是汉族,干涉汉族的风俗习惯改革,属于违反宪法。如果你是汉族,除非你退族才算走得干干净净。或者无论你是不是汉族,除非能再发动一次剃发易服,否则,汉服总是会出现在你的视线范围的。非要论“圈”,不好意思,可能我们这个圈划得有点大,大至一个世界。及,真正把汉服复兴当做使命而不是玩乐的人,都是成熟的人。成熟的人自会明白,世界上有很多坏事,有很多坏人,无论哪个国家哪个民族哪个地方,都不可能尽善尽美。如上所引用,汉服运动当然也不是一朵白莲花,甚至在汉服彻底复兴以后,也大概不会出现一个“坏人剥夺穿汉服权力终身”的法律。如果你在汉服运动中不小心遇见了不对盘的人,不小心遇见了“蛀虫”,然后就把气撒给整个汉服运动,恨不得毁之而后快,我只能说,未成年你好未成年再见。受不得气的,觉得地图炮是种值得自豪的技能的,只想从汉服运动中获利的,只把汉服运动当做娱乐场所,当做消遣活动,而不打算为汉服运动付出什么的,这些人抽不抽风,退不退“圈”,于汉服运动都没有损失。不过是走了几个没有理清概念的,哪怕在另外的“圈”名气大得惊人,号令十万粉丝一起黑汉服,实则不过是汉服运动中一两圈微小波澜,转眼就没人搭理了。汉服是大方的,只要你是汉族,或是喜欢汉文化的他族,她都属于你,你只把她当做一个服饰上的审美、爱好,那也没关系。但汉服运动则是小气的,汉服运动只需要能为它做什么的人,这些人绝不肯自称“爱好者”,“圈内人”,只自称为复兴者、同袍,这些人把汉服复兴、民族复兴看做理想,这些人付出不可计算的时间、金钱、青春、热血,为的是大汉,是中国。他们当然也有为自己,但是是为了在汉服运动中使自己得到成长,得到磨砺和锻炼。他们与汉服运动,是最纯粹的忠义关系。而这样的人是压不垮的,这样的人的脊梁,不会因为一点鸡毛蒜皮的小摩擦就弯曲。这样的人,懂得什么叫忍辱负重成大事。那些玻璃心随随便便就碎了一地,咋咋呼呼地叫嚷着退圈,叫嚷着要黑汉服的人,其舆论威力还达不到当年那些反对汉服的媒体的十分之一。当年,在实力如此悬殊的情况下,汉服运动都撑过来了,那些汉服老前辈都撑过来了,如今的一些小破事又算得了什么。将题偏回来,中国有句俗话,“万事开头难”,汉服运动,是必定要经历艰难期的。在汉服运动中,也是必定要经历各种不开心的事的。请在你的手心写出“毅力”两个字,如果明白,请握紧双拳。如果不明白,放手吧,不怪你。又及,汉服运动已近十年,而不是一两年,“扼杀在摇篮里”已不可能做到。曾经有位同袍做出一个比喻,汉服运动就像众人推一辆抛锚的车,一开始没有经验,从各个方向使力的都有,帮倒忙的也有,但总归这辆车还是摇摇晃晃的被推着走了。然后大家开始对它进行修理,七手八脚,但总算还是修理好了。然后它重新上路,可能会再次抛锚,可能走着走着会遇见塌方,但只要还有人愿意推动和修理,愿意为它铲除前方困难,它就再也不会停下来。所以,我不畏惧。
第三章 溪山琴况百度汉服吧的第一任吧主溪山琴况,已逝五年。当年初闻噩耗时的震惊和悲痛至今仍然没有减缓多少。而那时我除了哭,只会说一句话了,一句很直白的话:“为什么总是该死的不死,不该死的去得那么早?”这个问题至今无解。或者,其实心中早有了理智的答案,但是知道答案不等于勘破,我勘不破。五年来,我纠结于这个问题,一直不知道该怎么下笔就逝者写太多。五年来每逢祭日,我除了私下发一张点烛或上香的图外,没有在汉服吧发过任何纪念帖子。一是尊重老吧主“勿纪念”的遗愿,此遗愿由溪山吧主的挚友及第二任吧主子奚传达,是以此后每年汉服吧吧务组都不领头开办周年祭。二是,即使感情上不接受这样的遗愿,我也真的不知道该说什么。这一章我删改了数次,思来想去,还是以整理简介溪山吧主的理念为主吧。我不怕说出下面的观点,因为下面的观点是事实:溪山吧主的理念,是汉服运动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也是最佳的诠释。很多新人,或者站在对岸看热闹的人,对汉服运动的理解十分浅,由此导致了各种误会,盖因他们接触到的汉服宣传资料很少提到汉服运动的一些基本理念问题。这也是我写这十几篇文章的主要原由之一。这些文章里想传达给大家了解和讨论的思想、概念,有自己的,有继承学习于老吧主的,也有同感于其他同袍的。这是一个思辨大合集,虽无法做到尽善尽美,但只要对今后的汉服运动有所帮助,比如能让新同袍在宣传和辩论过程中作为参考,就不枉我“诈尸”一番了。言归正传,溪山吧主留下来的文章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对汉服运动的开展提出的建议和指引,另一类是传统节日、礼仪复兴方案。“华夏复兴,衣冠先行”、“始于衣冠,达于博远”—— 这是溪山吧主为汉服运动写下的最好的注脚,是汉服运动因何开展,又如何开展的简要答案。汉服运动,单看字面意思,很多人便以为参与这个运动的人只想复兴一件古着,也有人有了大约的了解,然而了解的程度却仅限于“别以为穿上汉服就复兴华夏了”。这样的自以为是,让人无语。衣冠先行、始于衣冠。明明白白的八个字,已说明汉服运动号召复兴汉族的衣冠、穿着习俗,只是个开始而不是最终目的。如果把汉服运动看做一个寻宝活动,那么汉服只是在这个活动一开始得到的钥匙,且不是一把钥匙而是一套钥匙,能打开的不止一个宝箱。至于宝箱里都装着什么,我不会预言,只说,如果眼里只有钥匙,那除了钥匙什么都不会得到。如果心里怀着寻找宝藏,以及更多的宝藏的希望,你可以找到非常多。“自华夏衣冠的重建始,重建华夏生活方式、艺术与审美、经济科技、制度文明、思想与精神——寻找、学习和弘扬汉文明-华夏文明最核心的精神内涵、价值取向和文化风貌。学习然后继承,继承然后发展,发展使之日新。华夏复兴,衣冠先行,衣冠先行,正是为了引领华夏复兴。以汉服为起点,再造整个华夏。”《“汉服不是一个终点,而是一个起始”——国际在线专访百度汉服吧吧主》——“汉服不是一个终点,而是一个起始。长风盈袖不由让重整衣冠的华夏儿女思怀满襟,衣袂翩然、祖先的舞姿正在引我们进入其身后更壮丽华美的华夏文明画卷。传统文化真精神,这是一个宏大的命题。我们不敢说,我们一定懂得了它。传统文化真精神,是个挖掘不尽的思想文化宝藏。我们相信,我们已经由汉服切入、初步找到了属于我们的答案。这个答案,叫做“华夏”。”《汉服运动:用千年汉文化的阳光涤荡民族几百年的心理阴暗》——“有信仰,有坚持,有道义,有责任,真正热爱民族的人,才是当今中国和中华民族真正的维护者和捍卫者。我们就是要用数千年汉文化的阳光照亮国人在清朝几百年里沉淀下的阴暗心理,只有如此,汉民族才能真正承担起捍卫中国、团结中国、引领中国、复兴中国的历史责任。引领中国复兴,舍“汉”其谁。”
《汉服运动:一场“新民”的运动》——“汉服运动如果不能让国人实现精神的独立和自主的思考,那么它就是失败的。”“汉服应“新民”,它应该撑起强势崛起的民间力量,实现中国前所未有的民间文明的觉醒。”《我们是普普通通的汉族公民,不是什么“汉迷”“汉友”》—— 亦不是汉服粉、汉服爱好者、汉服圈,“希望有些网友不要再这样自称,也不要这样向媒体自称。请称我们为汉族人,如果非要以一个词描述我们这个群体的话,请叫我们“华夏复兴者”或者“汉服复兴者”“汉服运动者”。《复兴汉服与公民意识并不矛盾》——“我们提出“华夏复兴,衣冠先行”,但绝非“华夏复兴、穿衣就灵”。汉服不是包治百病的良药,否则人人穿汉服的古代就成了天堂盛世了。但是汉服作为民族文化重要的载体、符号与象征,与公民社会、法治社会并无本质的冲突和矛盾。欧美日韩许多民族服饰保存良好的国家也是公认的法治社会,就是力证。”《为“华人”正名—“华人”本是“礼仪优雅服饰美丽”的人》——“我们在说‘华人’‘全球华人’的时候,是否想过它的真正意思?‘华人’,应是‘礼仪优雅、服饰美丽的人’。三百年浴火重生,端正衣冠、重拾礼仪,汉服运动为‘华人’正名,涤荡污浊和废墟,重建中国人的自尊和自信。”《说说“古装”和“汉服”的异同》——“古装是一件衣服,古人所穿很美丽的衣服,再深一点,古代文化。而汉服也是一件衣服,一眼看去,几乎与古装毫无二致。但是,古装到此即止。汉服却继续向前。汉服本质上,却不是一件衣服。而是一种精神,一种自觉意识,民族的自觉,文化的自觉,历史的自觉,文明的自觉。”《所复兴者,君子之服——再读〈礼记.深衣〉》——“发而不中,反求诸己。为什么汉服复兴举步维艰,为什么国人无法接受华夏复兴衣冠先行的理念?我们已经站在世界的聚光灯下,我们庄重了没有,我们认真了没有,我们心中,真的没有功利、没有肤浅、没有做秀?我们做的点点滴滴,我们号称的种种复兴,究竟离真正的精神再造和文明复兴还有多远?如果我们自己轻浮、嘻笑、做秀,如何说服国人接受这种复兴?以我们之熙熙,如何止世人之攘攘?”“知易行难,我们身上的劣根太多,要重塑民族的灵魂,首先要不断地反思、重塑我们自己的灵魂。越是复兴的事务繁杂,越是需要不断地停下来,静心,反躬,自问。一日三省我身:是否记得“华夏复兴”的初衷?是否向世人展示了完全不一样的气质和精神?是否在游戏、名利和小聪明中迷失,是否潜心、诚恳、一心一意?”《淡化“同道活动”色彩,把汉服引向民族生活纵深》—— “发而不中,当反求诸己。华夏衣冠是一件肃穆之衣、君子之服,它拒绝轻浮、嘻笑、苛刻和做秀。着衣冠当知孝悌,知仁爱,就算父母亲人一时不能接受汉服,也决不可埋怨和责怪父母,更不能和父母争吵,而应多反思我们自身的问题。只要认真反思,认真调整,耐心交流,汉服衣冠必定会被亲人逐渐地接受——虽然几百年的断裂造成的隔阂很深,但是民众对于华夏衣冠,始终有着天然的亲切和认同,因为维系华夏文明的根没有完全断裂,它们本质上是相通的。还是笑非那句话,把信仰融入生活,把知识带入人生。这是最难的事,也是最有意义的事。我们谋汉服,不是谋热闹的一时,而是谋民族的长久。把华夏衣冠人文的雨露滴入社会根系的深处,使其渗入和滋养每一个社会细胞,正是谋这种新生和茂盛的长久。”这是溪山吧主发表在汉服吧里的最后一篇理念文,当初看第一遍时,我阅历不足还不太能理解,一直到后来,我开始关注民俗学和社会学,才总算明白老吧主为什么要在最后强调这么一个概念。简单一句话,君王常更替,百姓可万世。《天汉网、汉服吧民族传统礼仪复兴计划、民族传统节日复兴计划》——出生礼、成童礼、笄礼、冠礼、婚礼、祭礼、射礼、毕业礼……
大春节、元宵节、花朝节、上巳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至节……这一系列文章,倒非溪山吧主一人撰写,但所有的文章中,都传达出了典型的溪山思想——“复兴”。溪山吧主一直在强调复古和复兴是不同的概念,复古是不管三七二十一不管好坏尽数照搬古代,复兴则是慎重筛选、挪至当代灵活应用。复古是死气沉沉,消极避世的,复兴则是明媚活泼,积极向上的。且礼仪、节俗,每朝皆有损益,涉及民间习俗更是各地不同风,强迫各地参照一个模板,强迫后世参照前朝模板,本就是不人道以及没有实际意义的。所以这一系列文章,以考证类比各朝、各地资料为引,以设计、建议现代行礼、过节方案为中心思想,慕古但不泥古,进步但不跳脱,是从各方面来说都非常好的当代汉民族礼仪、民俗工具书。并且影响已经深远。我没记错的话,汉服运动刚开始那几年,那几个传统节日都还不是法定节假日,而后成为了法定节假日,然而民众对圣诞节的了解还更多一些,一些中二孩子还哭闹着该放假的应该是圣诞节。所幸没人晕头去迁就他们。而那些年刚开始时,央视每逢传统节日都会再三重复讲解这个节日的来历、意义、过法。而那时汉服运动不受到关注,同袍们参考复兴计划自己过着自己的节,而平常家庭又是另一套过节方式。而后三者才渐渐合一,如今每年的传统节日,都可以看到各地汉服组织与当地民俗协会、政府合作,或者并非汉服组织相关,也愿意着汉服,行汉礼。也可见以家庭、朋友为单位的传统节日小聚会、简易行节俗。从官至民,从同道至生活,齐心协力把我们的传统节日过好,把我们的民俗意义、民族精神发扬。这之间,官方对于过去的错误的积极弥补算一,汉服运动“不只是为了一件衣服”的承诺和实践算二,民众的积极响应和配合算三。至于是怎么从过去的三方各自为政,到如今的紧密联系,背后的故事就不容易写了。看见这个结果,我已经开心了。并且,把这样的成果祭于溪山吧主墓碑前,亦可告其在天之灵了。溪山吧主去世时,如今大好的局面只能靠展望,能不能变希冀为事实还没个谱。我也记得那一年溪山吧主祝贺嫦娥一号顺利升空,对中国往后强大的科技实力充满希望和肯定,并指出其必要性。他是清醒的人,也是非常爱着这个国家的人,他推广、复兴、积极参与建立这个国家的软实力,是不想这个国家从精神上被打败。他支持这个国家发展硬实力,更是因为不想这个国家再经历清末那样的丧权辱国。如果没有和平,人人朝夕不保,也必定不会有软实力大兴的机会。如果战败,如日本,即使没有经过剃发易服,也因为依附美国而欧美化了数十年,至今才找回点民族自信,但也不过是对外旅游宣传,内里教堂各种绵延。韩国也是如此。溪山吧主请放心吧,现在汉服运动正越走越顺,“复兴传统文化”今已不单是口号、计划,已进入各方面的实践阶段。且我们将有很多很多的时间来再建传承体系,即使走走弯路浪费一些也没关系,各种大杀器在背后撑着腰,我们不会再像民国时的小规模汉服复兴那样被战乱匆匆湮没。
第四章 蓬勃08年,中国一团糟。网络上的几大汉服运动沟通平台也因为这样那样的事弄得一团糟,甚至不乏落井下石者,一边冷嘲热讽“汉服运动这是要亡啊”一边不停动用一切手段捣乱。如在百度汉服贴吧,大吧主突然被撤光,捣乱者24小时开着爆吧机器爆吧,小吧主只能删帖不能封人,一切常规汉服讨论、活动召集、活动报道,在一团乱中几乎都没法进行,发帖便秒沉。捣乱者笑嘻嘻的说“一片散沙你们还能做啥”。然而一叶障目的是他,这又不是开金手指了,一己之力怎能改变汉服运动的进程?不过是贴吧没了管理员,碍不着汉服运动整体的前进。那时候明面上乱是乱,但电脑一关,大家该干嘛干嘛。各地汉服活动照常进行,时间不知不觉就过去了。该来的总会来,该平息的总会平息,同袍大汉玉筝申请到了吧主,并重新接回子奚。玉筝的出现,刚开始我跟很多人一样充满了疑惑。不过跟多数人不一样的是,我知道她在申请注册大汉玉筝这个账号之前有另外的“马甲”,并非空降吧主,而是实实在在的吧友、同袍出身。但是那会儿所认识的她很是活泼,让人觉得这姑娘恐怕镇不住场子。之后一路看过来,疑虑终逐渐打消——她付出的时间和责任心,还有为了汉服吧、汉服运动舍弃的东西,只多不少。根本上我是个很懒的人,无论在汉服吧小吧主还是在大吧主的位置上,我都懒得带头去做些什么。当初申请小吧主,是因为被捣乱的给逼急了,再后来应承下大吧主一职,主要的原因也是被当年小吧主只能删帖的设定给逼急了。比起领头人,我更热衷于当个宣传员、接待员和清扫员,或者当个意见参谋,要么不用费脑子,要么不用费心神。汉服吧官方多次的策划、活动,都是由玉筝或者其他吧务、同袍牵的头,然后才分摊至我这里。我做得很少,玉筝为汉服吧、汉服运动却做得很多。如今她仍然在策划一些汉服宣传方案,并行动。说回08年,乱是乱,但也是汉服运动的一大转折点,这大概是因为逢乱必兴之类的因果律?或是量变质变规律、奥运礼服之争带来的强烈社会反响。都有吧。总之08年以前,活动稀少,什么沾边汉服的事都是大事,家贫百物皆是宝。我之前也说过,那些时候有那么几套汉服总是借来借去的,出现在不同的同袍身上,甚至出现在不同地方的活动照片中。如今在不同地方照片中也能看到相同汉服,但祭服、朱子深衣之类除外,基本都是商家手笔,批量生产所造成。而往年里却是因为资源匮乏到如今很难想象。前几天,一个同袍与人争吵起来,跟她吵架的人一口一个“前些年汉服做得差是你们自己没文化没水平,网上那么多资料、全国那么多图书馆,你们汉服圈什么都不懂还不是后来靠考证派拉了你们一把。”——大概就是这么个意思,原话相当凌乱,急于给汉服运动找个恩公而各种口不择言。当时我一看,就乐了,这是欺负人05年村里没通网么?汉服运动兴于网络时代,而网络时代,以往也没如今那么光鲜。如今随手可得的各类资料,那时候翻遍全网都找不到几页。服饰类的研究资料书籍更是很少,网上少,网下更不见得多,我的朋友告诉我,哪怕是这几年,她跑遍大半个洛阳,也只在旧书店的角落里找到一本沈从文的《中国服饰史》,只此一本。而图书馆、博物馆,分散在全国,全国状况皆不同,同袍们也不是专门研究服饰的,都有工作、学习,耐不住全国跑。更别说汉服运动于不是一味研究怎么做衣服穿衣服的运动,十个人分工下来,一人去研究服饰,还不是专门的。像老吧主就几乎十项全能了,你说他是考证派,他还要设计学位服和奥运礼服,你说他是专门负责服饰的,他还要研究礼仪,你说他是研究礼仪的,他还要对汉服运动的各种提出建议和规划。其他老前辈也莫不如此,像小楼如今在推广儒学,但也不是远离了汉服运动,而本身就是汉服运动的一部分。如果一个人眼里只有怎么做衣服而没有其他,他不退出也必然迟早被汉服运动落下,撑死成为一个服饰商人且仅仅是商人。或者,成为考证派?这个没有钱买车票和门票以及收购图书的话,更要赖得住寂寞,寂寞的等到网络资源丰富,才能到处去复制粘贴下载几篇学者之言,删删减减,说是自己的。再加上那时候的传统花纹、织物市场更是一片死气沉沉,看上去像那么回事的布料不是旗袍唐装专用中老年人专用就是死人专用,要么就是出口日本给和服用。专门缝制出售汉服的商家,一两个。剩下的全靠同袍自己在屋里研究,或者死命跟本地裁缝沟通,一旦沟通不善,布料再好裁缝也能给你毁得惨不忍睹,不如索性用便宜些的布料。所以那时候全国汉服看上去一片棉麻或者雪纺。这就是那些年的汉服运动,还有许多难处,要诉苦起来都没完没了了,而且与本章偏题了。想要知道清楚的,可以自己去抓一个老前辈来问,抓不到就去乡间地头找个农民伯伯问,问他种菜是不是点点鼠标,动动嘴皮子就种出一大片菜来了?言归正传,08年往后至今,汉服运动这片菜园子才算开始逐步喜迎丰收,每月每天都有各种汉服相关的事发生,如着汉服逛街,如举办汉服活动,隔三岔五便有,看多了,都不稀奇了。08年之前,各省市汉服组织板着指头都能数过来,每逢活动,参与人数也不过十几、二十几人,一些地方甚至是一开始只有两三个人,并且还是抓了对汉服并不了解的亲友的壮丁。如今,十人以下都别说是活动,只能算作小聚会。大合照一眼望去数得清楚一二三的,你都不好意思跟别人打招呼。在网络上,08年以前,自发去别的贴吧、论坛外交宣传的,也是极少,往往一个人需包揽十数个贴吧、论坛,还不能扔下资料就走,需要耐心解答,舌战群雄。不似如今随便进个贴吧论坛,甚至是八竿子打不着论坛,都会突然遇见讨论汉服的帖子,而且往往是善意的。而这样的成就是怎么达成的?是每一个人的努力!是每一个不畏围观、不惧冷嘲热讽的同袍,把艰难期硬生生扛了过来,才把一变成二,把二变成三,把三变成无数。
当然,有人坚持,也有人退出。不过,有的人只是转向了幕后,但有的人却是走得干干脆脆,还有人走得扭扭捏捏。有时候会遇见那么几个优越感莫名的人,津津乐道自己在08年之前就参加了汉服运动,又说“后来我就退出了”,不等你问,又自己补充道:“现在的汉服运动,比不了以前。”“08年以前的汉服吧如何如何……”“现在的新人……”“我这个老人……”对此我一直觉得像在听人说“我移民了几十年了,但我非常了解中国的变化,比如通过大妓院和‘据说’、‘听说’、‘脑补’等渠道。你们这些八十后不要不相信,在中国权贵才吃得起可乐和茶叶蛋。”倒不是嘲讽这些人倚老卖老,我嘲讽的重点是,既然已经远离汉服运动多年,何来指责走之后汉服运动如何如何的底气?不在其中,焉知其事?最可笑的是,他们最喜欢指着当年只有百来个人的汉服吧,呵斥如今每日在线人数两三千以上(由签到功能得出)的汉服吧比不了从前。不是因为我曾经担任过汉服吧的吧务才为汉服吧辩驳,我辩驳的底气是出于我一直没有退出汉服运动,一直没有离开汉服吧,一直参与其中、从旁围观。所以我很清楚,当年看上去学术氛围浓,环境安静,那是因为人口就这么多,捣乱的也就那么多,把捣乱的都丢出去,剩下的只有喝茶赏风月谈正事的了,实则当年的月经贴如今还是月经贴,当年的捣乱模式如今还是那个模式。而如今看上去乱糟糟的,那是因为人太多,且百度贴吧不分版面,任何话题都在同一个主题的贴吧里讨论,动辄几百层高楼,吧务24小时不眠不休的排查都排查不过来。并且会员发帖和吧主审批会员功能早已昨日黄花,即使没有黄花,也不可能让吧务组把所有不顺眼的人都赶出去,把所有不顺眼的帖子都删完。即使某个吧务超于常人,把所有问题人物赶出去,把所有问题帖子都删完了,好吧,这个吧务又得被骂独(□)裁了。而扩大到整个汉服运动,更不是汉服运动中一个交流平台的管理员能管得了和管得完的了。这种大论坛的环境维护,在论坛机制不完善的情况下,管理员除非另有一番作为,或者自己闹些事出来,或者走每日卖萌路线,否则很难在管理上找到存在感,如天涯猫扑等大论坛,或者隔壁魔兽世界吧,谁去过谁知道,那才叫真乱无双,版务拿着网站公司的工资有理有据的宅在网上使劲管都管不过来。而且度娘如今不都很体贴的放了部分删帖权给各帖楼主了么?可见度娘也知他们去年想尽办法大规模提升人气后,各大贴吧的管理更艰难了。我喜欢调侃吧务是“挂右上角的”,就因为这种环境下,人群十分钟就能换一拨,无论你做了再多,见证你做事的人走了,新帖也变成了坟帖,别人都当你挂在右上角什么都没做,只是挂在那里而已。所以,人一多上帝就死了,各大论坛版务也差不多死透,无论是汉服吧的氛围还是整个汉服运动的氛围,以及整个网络的相关于我们的舆论,都只能以及必须靠同袍自律,以我们的自律去相争,去做最有利的反驳。“一日三省我身:是否记得“华夏复兴”的初衷?是否向世人展示了完全不一样的气质和精神?是否在游戏、名利和小聪明中迷失,是否潜心、诚恳、一心一意?”当你做到,每当遇到有人对着汉服运动指指点点的时候,方可以理直气壮的上前质问他们:“你们在说谁?你们看看我,我就在你们面前,我的言行是你们所说的这样?”而这种自律心态对吧务也适用,别人可当你已死,你也可以调侃自己已死,但你却不能自暴自弃真死给大家看。我可以以自己的经历解释管理的难处,但我没办法说服每个人去理解,以及跟“管理难处”无关的管理纠纷我帮不了也不想帮。吧务不是权,而是责任,不愿担负起责任,挂不挂在那里都一样,不然,又没工资又不能号令十万会员跟你一起去打架,做公交车还不能免票,写在工作简历上大概只能逗秘书妹子一笑。这个道理置换为Q群、社团、组织管理也能说得通。往大了说,治国也是如此,哪个皇帝不是从小被各路官员碎碎念到老的?但惟有懂得听取意见、自省自律的才可成为明君,反之,那啥。
又及,不管在哪个领域,有时间和精力专研学术的永远是少数。还有一个词叫天份,天份不在这,你是要当那些逼着喜欢打篮球的孩子去考钢琴级数的父母?也不可能全民忽然一起专研这个又忽然一起专研那个。一个健全社会、团体,每个人的兴趣和分工必然不同,每个人都需要先做好自己手里的事,再来关心和学习其他门门道道。如老吧主那样十项全能,也有个最擅长和略懂,也有个轻重缓急。但专向学术贴再怎么少,历届吧务组也给予绝对的尊重,学术贴是必加精的范畴。精品区即是学术区——这些都是汉服吧新人引导志愿者们一遍又一遍复制粘贴,给出指示和建议了的。只不过,一个人如果静不下来自己去学习,即使把他丢在国家图书馆,他也照样拿出手机玩一整天游戏。等到期末没考好时,又来怪这是应试教育的错。还有一些人,从来没有屈尊了解过一点点汉服运动,只知汉服的一个裙角,“据说”“听说”“脑补”一大堆,当然也不会知道汉服吧有精品区存在,有无数同袍的心血凝结所在,有我们的理念宣言所在,就侃侃而谈参与汉服运动的都是只为了衣服的居然服装都不专精的不学无术的如何如何的。还是那八个字,不在其中,焉知其事。言归正传——其实也不算偏题吧,我上面有些意识流地唠唠叨叨,所立足的问题关键便是——人多了。两口之家甜甜蜜蜜,三口之家管饭管衣,四世同堂五世同堂宅斗得欢。汉服运动如今不过才几万人,抛着算大概能有十万核心或近核心参与人员,这就嫌乱了。那等到以后汉族差不多都接受了汉服,接受了汉文化,重兴了中华文明,也就是说汉服运动大成了。以往只是几个汉服论坛的内部讨论问题,如今十几亿“家人”都是相关人士,都可以指手画脚闹巴闹巴的了,汉服吧指不定每秒几百帖上下跟魔兽吧似的,怎么办?别看着我,反正我死了都会笑活。08年之前,想人多都想不得。还记得那时候刚有贴吧会员这个功能,有一个视汉服吧为敌吧的贴吧,为了让会员多过汉服吧,四处发帖、发私信拉人加会员。而后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他们的会员也确实多过汉服吧,虽然发帖数因为那些都是幽灵会员而没有上升,但仍然趾气高扬极了。要说不服气,是挺不服的,但我从没想过跟他们一样用这种手法装点门面。我要的是大家自发自愿对汉服的认可,对汉服运动的支持。只有不是强迫来的才是最长久的。而强迫来的,剃发易服与我们汉服运动的关系就是个活生生的例子。让我自夸一下我的正确决定吧,如今那个贴吧,从会员数到发帖数到关注度,都远远地被汉服吧甩到了十条街以外,惟靠冷嘲热讽汉服运动以及闲来没事挑挑事找存在感了。这个贴吧我不想点出名来,但如果你大概猜到了,也请跟我一样继续冷眼旁观好了,蔑视的最好方法不是针锋相对,而是当他们不存在。我们自做好自己手中的事,时间会替我们算清楚得失。又如一开始所说,一己之力改变不了汉服运动的进程了。我不怕反对汉服的言论,有时候我兴趣来了参与辩驳,那大概真的是吃撑了想消化下或者单纯看对方不顺眼,或者只为了帮腔前面一个与之辩论的同袍。然后我陈诉完了我方观点,对方有没有听进去我所说的,我还真不在乎。因为这世界上有很多人,明知道自己错了也要车轱辘话不停颠倒说自己是对的,他们不是抱着交流的目的来与你探讨的,他们就是来告诉你“地球是方的”,一直要把你说跪了为止。与其把有限的时间浪费在与无限的魔比斯环拟人作斗争上,我都不说不如去学习了,我就说还不如去玩连连看。我侥幸没有中途落跑,混到了今天,看着汉服运动从无到有从艰难困苦到蓬勃发展,见证了从都没人搭理到有关无关的人全来指点江山,大大小小各种阵仗见过无数。而我所见,无论怎么风起云涌,汉服运动都在这里。无论世人再怎么挤兑我们,当世人被世人所遗忘,汉服运动依然在这里,始终在这里,在徐徐壮大,这样我还有什么需要自哀自怨的。当然也不能骄傲起来,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什么外敌都比不上自毁长城。也有同袍从另一个角度把如今称为瓶颈期——看上去热闹,但未免有点不上不下,过去已然可以称作成功,未来却还两眼一抹黑,现在每一步都走得有些悬。而我知道这意见不是我一个人能出得全面的,这意见,觉得挠心的同袍一定要不停问,然后只要有想法的同袍,也一定要尽力不停答。只要大家都在,一直在,也只要咱们一直人头济济哪怕全是臭皮匠,而不至于剩下一个无力回天的哪怕是诸葛亮,就没什么问题是不能解决的。
这种人汉服运动中还有不少,不缺,这涉及一个中二病分布广的问题,而不是汉服运动本身的问题。汉服运动从一开始就强调自信自立爱国爱族,但赖不住一些青少年和心理青少年以为这是一句笑话,觉得韩寒之流的话动听许多。他们要做穿汉服的韩寒、公知,不惜断章取义、造谣,撒泼打滚,也要把中国人和中国社会踩到底,然后意淫着自己可以在之后创造一个新体系出来,方能显自己爱国爱得别出心裁,与众不同,还能显得那么一点“痛其不争才说这些话”的小忧伤。这种听公知的话乖孩子,都说自己是没被洗脑的一方,是没被煽动的一方。只是吃了被门夹过的核桃。这些,我看得很清楚,但是很多人却没有看清楚这一点,片面的把这些哪里都有的脑残扩大给整个汉服运动背着,对汉服同袍产生了很大的偏见。然后为了这样的偏见,就硬要把那些在**、保钓活动中捣乱的流氓份子划拉到爱国者一方入籍护起来,然后搞得爱国团队与汉服运动对立,这种亲者痛仇者快的事,是不是该睁大眼睛看清楚?看清楚到底是谁在抹黑爱国群体,是谁要砍掉这个群体的亲亲嫡系?第二种人,那天晚上撞谁手里不好,偏偏往我手里撞,撞完我手里,又往成都汉服组织的当事人手里撞。第一,虽然我如今已不在百度汉服吧任职,但是在2010年发生的事,当由2010年时的汉服吧吧务组充当发言人,所以我有这个发言权。我在此申明,春熙路烧汉服一事,当晚吧务组就收到各方证据,并于两天之内陆续帖到了吧里,其综合公告贴便是《致在成都胁迫一女孩脱掉汉服肇事者的公开信》,汉服吧吧务组只承认此贴作为权威解释帖,以及黎冷事后发于汉服吧的报案公示贴,此外不予承认街头巷尾任何三无嚼舌根之言。及,成都汉服组织两位同袍证言:柳凝烟之暗黑蔷薇: 成都同袍表示,借给孙婷汉服的同袍叫燕小雪,本人私人群群友之一。事情出来后,是成都汉群黎冷陪着去报案的。欢迎对质!真是搞笑,请问成都汉服商家有哪些?能在春熙路遇见孙婷的商家是哪位?还望某些造谣的人给予明示!我很好奇,这脏水能泼给谁?黎冷:事件发生第二天,我就代表成都汉服雅聚群发公告表示愿为当事同袍提供协助支持,然后联系到当事同袍燕小雪,劝她们报案,并陪同她们前往春熙路***报案,到***就被告知,煽动并带头焚烧汉服的人已被抓捕,并准备提起公诉,我也看到了该人的口供笔录,确实不是学生,是一个社会地痞。黎冷:作为陪同处理此事的人,我在此表示承担我发言全部内容的真实性责任。若有疑虑也可以直接致电成都春熙路***询问。此事我也在网上发了处理结果公告的。我很奇怪怎么你居然可以完全不了解真相的情况下而信口雌黄散布这样的谣言,不知用心何在呢?第三种人……那天晚上气得很,因为有一些人,身为辟谣党却因为对汉服的小芥蒂而不愿帮汉服辟谣反成为了传谣的一员。虽然有其他辟谣党肯帮我们说话,但个别人的表现还是让我很失望,很生气的跟他们对掐了一场。虽然之后也让他们承认这是谣言并重新发博澄清了。只是这一来二去的,气得快也消得快,没来得及跟他们解释这之中一个误会。这个误会就是,确实有人多事的把春熙路事件翻译成日语发到了2CH,引起了日本人评论和回复,然后又翻译转发回国内,所以日本人评论此事如何如何倒是没错的。
一些人认为这是“曲线救国”的方法,让日本人的舆论为中国人施压,让中国人借此得以审视自己对汉服的态度。出发点固然是好的,但就我个人来说,很不喜欢这样做。在我心里,这是我中华家的家务事,与一干外人无关,关起门来要掐要打是我自家的事,你外人敢叽歪首先掐的是你这个外人。以及,我很反感一些人因为日本保留了(变异型的)汉文化就对日本有好感,干啥都想要先去探一下日本人的看法,有意无意把日本看成了现任“中华文化圈”宗主。在此很不幸的,我要击碎一些人的玻璃心。日本自己对于推广传统文化都举步维艰,在旅游宣传层面上看着热闹,实际上女仆装、洛丽塔装的受众远远高于和服。日本有个“和服推广会”,为财团出资控制,但也因此基本是在贵族圈里互相推广,也只有他们买得起最高级的和服天天标榜身份。什么“日本人每家都有一套和服”完全是三无谣言,大多数民众也就在儿童节、成人礼、婚礼、夏天穿过,还是租的,最便宜的浴衣低档百货店里就能买到,妥妥的“窗帘布”质量。而杂志调查中,向往洁白婚纱的一直远远高于向往传统婚礼的,满大街时装店鲜有和服店,西式装修也比和式装修受欢迎得多。圣诞节、情人节的重要程度也远远高于传统节日,且这些传统节日大多被挪到了阳历,也没听说“重视传统”的日本人民要求换回来。什么日本人崇拜大唐那更是老黄历的事了,现在欧美才是日本人的真爱,绷了层传统日本的皮,不是为了自我的修身养性,而是为了打扮光鲜取悦游客。有人说的好,越缺什么影视文艺作品里越表现什么,所以等会儿如果你要反驳我,麻烦上社会实践考察来的数据,而不是抬出电影小说动漫日本三日游游记。
又如,所谓的“日本人的素质”,那也跟“传统文化没断代”无关,真没断代他们的传统文化中国一方历代只有两个字评价——倭寇。请看清楚以下:1964年东京奥运会,日本政府三令五申地对国民提出各类礼仪、行为规范要求,天天讲天天说该罚罚该夸夸,这才能以奥运会每日结束后现场无垃圾为豪。如果日本人一直很有素质,日本政府干啥还要在奥运会搞这种打脸规定和强制性的推广?但是,就算如此教育了半个世纪,“听说”、“据说”日本人素质高啊好高啊非常高,一个赏樱会满公园的垃圾立即暴露,一个地震中国人买光了超市然后都往灾区跑日本人买光了超市然后都往安全地方逃,这些网络上都可以搜到。正规新闻,比“听说”“据说”“我去日本旅游了一次”之类的小清新文字可靠得多。日本不是桃花源,韩国也不是,就算他们是,中国也没必要就觉得矮了一等。春秋时礼失求诸野,那是因为商周时的生活、生产条件,文字、人才得不到很好的保存。而如今全国各地那么多图书馆,那么多老人、老匠人,想钻故纸堆任钻,想田野考察任考。且一些自古以来与汉族生活在一起的少数民族,在位置和血缘上也比日本人近得多。他们信三教,供奉天地君亲师,他们的服饰不少保留着跟汉服相似的裁剪、层次,惟偏好色、刺绣和装饰不同。田野报告中,有个偏远寨子的瑶族男子,甚至至今还束发。我真好奇一些人的思想,放着表兄表妹不管甚至瞧不起,一点小摩擦也能记恨许久,而五服之外杀过自己全家的远亲却觉得可亲得多,巴不得对方说什么都信。理解不能啊。第四种人,最初事发时,由于信息的不明确和混乱,七嘴八舌中有人说那些烧汉服的社会流氓是大学生。但很快就由公齤安部门澄清了。如果还有人传这个谣,直接拿黎冷的证词驳回去便是。第五种人,衣奴也。
作为社员的我
后来COS圈又出一群人,“听说”、“据说”他们的哪个哪个朋友在COS《仙剑奇侠传三》的龙葵时,也被**人士扒衣,甚至在消息传播至百度时,有人移花接木改动几个词,说此衣是汉服,引发爆点。原本我就觉得此事时间人物地点混乱,好几个版本,很有谣言贴的范儿,后来汉服无辜躺枪,于情于理只得更深入研究一下。然后发现已有COS圈的人从全面的角度指出了这篇“新闻”的各种不实之处,我又让人去问了这么一句“既然说扒衣者已被抓,那么请问案底呢?”。然后力争这是真事以及是当事人朋友的朋友的朋友的一个妹子回答:“这种东西当然只能给当事人。”我告诉他们外人可以查询,只是不会透露当事人的私人信息,然后他们说好吧,去问一下,然后再也没然后,至今无消息。也没再听说任何相关消息。还有一个COSER被砍的谣言,倒是几个小时后就被扒出来是借了斗殴新闻的图,胡编乱造了几句话造谣。我写这两个番外,是想说明,我很反感“为了汉服好才造谣”的托词。06年时,也有一个关于“汉服将被韩国申遗”的谣言满天飞,到现在还在飞,但这件事,从一出来时我就四处求证并且辟过谣,后来溪山吧主也发过正式通告,说不需要用谣言来帮衬汉服,我也是这样想的。你觉得是为了汉服好,但是反对汉服的人看到的却是“汉服运动为了宣传汉服不惜造谣”,多好的反汉服素材。所以,这些造谣行为真是说是高端黑也不为过。特别是后来一而再再而三的扯上**群体,抹黑爱国活动,真乃一箭双雕的妙计。我再次申明,哪怕以上谣言都是真的,就我个人来说,谁也别想把我从“爱国份子”这个标签中撬出去,让我以汉服同袍的身份跟那一边的组织对立。流氓是流氓,爱国者是爱国者,我还没有老眼昏花到分不清楚。并且,我也看日漫,听日本歌曲,但是我不会为了这点小爱好就把自己的立场出卖给日本,说不好听点,我很清楚我是日本那些产业的消费者,我才是来消遣的大爷,而不是反过来。所以,因为喜欢日式二次元,或者倾慕被核辐射了的“唐风”就拎不清的以抹黑中国爱国者的方式来向日本示好,呵呵。
第七章 同袍在我刚加入汉服运动那会儿,大家都只称“复兴者”,或者“普通汉族人”,也有叫同袍的,但没有正式定下来,各自逮一个觉得能用的词汇乱叫了很久。后来网名为“秋月半弯”的前辈发帖《我们,汉服复兴先行者的统一称呼为————同袍!》,提出倡议,阐述了以下观点:“‘汉迷’容易被误解为汉朝,把我们当作‘汉朝文化迷’,更要命的是这样的名称同时还意味着一个弱势的、敏感的、自绝于外的小群体。就像歌迷,是爱听某歌星或其歌的一群人,相对于大众来讲只是一个小群体。 ”“‘汉友’这个词现在被用的是最多的。听起来还比较亲切。而且‘友’字的窄小感和狂热感不及‘迷’字那么重,但本质是一样的。同族以友相称,也很怪。从民族意义上讲我们本来就是同胞,是兄弟姐妹,以友相称反而见外。”“这些称呼给公众的印象恐怕不是汉族民众复兴汉族文化,而是复古小圈子的聚会,一群狂热的汉朝文化爱好者在举行仿古派对……好点的也不过是和音响发烧友一样的‘汉文化发烧友’。如果是非常喜欢汉民族文化的老 外,称之为“汉迷”倒有情可原,但我们本身就是汉人,这种称谓严格来讲是荒唐的。如果一个族人爱民族之珍贵物,却被定义为另类一样,岂不可悲?”“也有说叫‘汉服爱好者’,表达比较准确,就是喜欢汉服的人,但缺点还是一样,跟‘电脑爱好者’、‘古玩爱好者’感觉一样,我们能让汉服成为电脑、古玩一类概念的东西吗?爱自己民族服装是应该的,虽然现状不理想,但未来会改变的,我们相信所有汉人都将认同和热爱汉服,我们要给其他十多亿人留好位子。而爱好电脑、古玩的永远是能是一个小群体。”“称为‘华夏复兴者’、‘汉文化复兴者’,意义上与我们是符合的,但这适合做为对我们的诠释却不合适做一个俗常的称谓。媒体大众首先会认为这名字不够简短,而且这名称他们会觉得太过高大了,毕竟对这事情人们的观点还不完全一致,故你如此自称,社会却未必会这样称呼你。当然,什么时候当真公众都如此称呼我们,便是我们几近成功时了。”“把‘汉文化复兴者’倒装再压缩一下——‘兴汉者’倒是不错的称呼。简短了,而且虽然与‘汉文化复兴者’意思相近,却在公众的眼里咋一看起来没有‘汉文化复兴者’太高大的感觉,其实‘兴汉’的意义太重大了,只是人们还不懂而已,且这里‘兴汉’的‘汉’不仅是汉文化的意思,还有汉族的意思。只不过如此也有坏处,会让人们说你汉民族主义咄咄逼人,会给你再扣帽子。你在文化的范畴里没事,到了族的范畴,外界的麻烦就来了。我们自己是觉得坦然,觉得这麻烦是无谓的,但这麻烦却确实存在。为了长远大局,我认为对外还是暂时地回避‘兴汉者’这个称呼吧。又因为对内对外最好称呼一致,所以对内暂也不用。另外这个名字毕竟是三个字,人们哪,能省就省,能有二个字的话最好。”  “那便看《诗经·秦风》里的一篇《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怎能说没有衣裳?我愿和你同披一件战袍。天子让我们出兵打仗,且修好我们的戈与矛。我们面对的是共同的敌人!怎能说没有衣裳?我愿和你同穿一件汗衣。天子让我们出兵打仗,且修好我们的矛与戟。我愿与你一同战斗!怎能说没有衣裳?我愿和你同穿一件下裳。天子让我们出兵打仗,且修好我们的盔甲兵器。我愿与你一同前进!这不仅是一首诗歌,也是一封请战书,是以后世军队将士之间互称同袍、袍泽。而我们汉服复兴者借用这个词,也有两层意思。一是,“谁说你孤单的穿着汉服?我们和你一样,也穿着它。”,二是,我们是复兴华夏这一持久战中的战友。其中第二种成分更多一些。
秋月半弯又说:“如果遇上志同道合者但没有穿或没有汉服的,称同袍是否不准确了?如此看来同袍缺少汉友涵义范围的广泛性?不,同袍是一种象征性的称谓,正确认同汉文化者,必认同汉服,认同汉服者,便是同袍。这样的人即使他暂时没有汉服,其实已经在心里穿上件汉服了。而且必定很主动地很想尽快拥有汉服的实物。正如反过来讲,仅仅把穿汉服当成秀个性,并不真正认同汉服,没有对本民族的文化认同,没有民族意识,没有汉心的人,穿上汉服也未必具有成为同袍的资格。”在我写这一章之前,刚对一个妹子狠狠发了一顿火。对那个妹子原本有一些情分,但久不往来,而后无意看见她说“贵圈实在太乱…好好宣传传统文化是有多委屈你们,同袍现在真的不是贬义词么”,后来又说:“有时候不大乐意自称同袍,与这种人重名实在不是什么值得高兴的事儿”。我不想多说什么,我就置换几个词——“贵省实在太乱,好好的过日子是有多委屈你们,某省人现在真的不是贬义词么?”“有时候不大乐意自称某省人,与这种人重名实在不是什么高兴的事儿。”很显然,这就是个地图炮,我都没用国家来置换,就是因为有一些人觉得地图炮汉服运动,地图炮同袍不是地图炮,地图炮全国还能说是忧国忧民的表现也算不得地图炮,非要地图炮到地方上,他们才知道这叫地图炮。而这件事,我告诉那个妹子,谁顶着同袍的名号招惹了她尽管直接找谁去,有一说一,别把气撒给所有同袍和汉服运动。还傲娇着要把自己往外摘。再说,一些人的言行哪里又算得同袍了,别看谁沾边了汉服都是同袍好么。如她说“贵圈实在太乱”的前提,是在议论汉服商家的一些事。而在汉服运动初始时,没有商家,所有人都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唯一外援是本地裁缝。后来才在这些自己动手的同袍中产生了第一批商家。这些商家是确确实实的从“人民中诞生”的商家——是商家,也是同袍。他们无论鹰鸽,接受的都是兴汉思想,他们制作出售汉服,不是为了卖一件衣服,重要的是为了搭配出售复兴华夏的理念。这些老一代商家,对服制、板型、配色多有不上心之处,因为绝大部分本就不是裁缝、设计行业出身,其对于推广汉服的重点不在服装本身上。记得那几年,关于“汉服产业商业化”的讨论也一直未停过,但大多是一群坐办公室的和一群非商务系学生在瞎讨论,鲜有专业人士意见。不过总有几个意见还是有建设性的。比如,很早就有人提出,汉服商业化后,同袍和商人这两个身份必然会产生分裂。汉服同袍,有的会成为商家,但汉服商家,不一定都是同袍。当知道汉服的人越来越多,参与进汉服产业链的人也会越来越多,而我们是没有办法阻止和监督非同袍商家进入这个商业圈的,这一方必将鱼龙混杂。比方说,同袍当商家,于情于理,肯定都不会在自己的店里搭配出售清装、旗袍、马褂、唐装、中华立领之类必须避嫌的东西,如是同袍成为网络商家,也不会为了提高搜索率而把这些关键词码在一起,因为我们有必须坚守的底线。但纯商业商家就不同,他们首先考虑的是销售额,其次才会考虑商品的意义,而他们宣传这个商品如何如何有意义,其根本目的也是为了制造销售量。他们也不必只从汉服中赚取销售量,所以他们什么都可以卖,什么都可以说,而不必为汉服运动遵守节操。另外,之前我跟一个人就汉服的成本问题和消费者的心理问题曾小掐过几句,但刚开始的一些言语不清,让我以为对方又是一个扛着地图炮来的,于是在我们讨论过程中,我抢先向他强调了一件事——他说的这些问题,是全世界商品社会、商业圈,销售者和消费者都存在的问题。不该单一的把问题扣在汉服运动旁支的汉服商业圈中,甚至放大给整个汉服运动。我们可以讨论,但这些问题要从整个商业的角度来讨论,如果硬要说这是汉服商业才会出现的状况如何如何,那我们没什么可谈的。而后来,在另一场讨论中,一个同袍说,汉服圈汉服圈,汉服运动才不是圈,商家吧才是个圈。虽然她的原意跟我的有些偏差,不过在此我还是借用一下——汉服商家、汉服购买者这个小型销售、消费链,确实是个圈。不过如前所述,需要放到整个商业圈中去看待。商业圈是个早有定论的中性词,我没有任何褒贬。汉服商家买家之间的各种乱象,只有从整个商品行业,销售者、消费者的思维和角度去看才有解法。汉服商家吧不归汉服吧管,汉服商业也不归汉服运动管,自从汉服产业与兴汉思想分离,一边抓教育一边抓买卖,两边儿就两清了,唯一的关联是汉服,仅此而已。我们欢迎汉服商家来了解汉服产业的起源,汉服运动的主张、思想,但是要用服装、商业来绑架、歪曲、肢解汉服运动,为盈利所用,为不可告人的目的所用,请自己掂量。所以,往后那边儿的各种事,从资本论、商业法的角度去做出评判才是正道。汉服运动、汉服同袍,概不用为各种商业丑恶现象买单。再强调一次,同袍可以是汉服商家,但汉服商家绝对不等于同袍,而汉服消费者这个群体也有的是同袍,有的不是。
至于怎么辨别?很简单。不是同袍的汉服商家,为了赚钱,为了消除自己赚钱路上的各种不利因素,可以毫不犹豫的拿汉服运动开刀,把自己为了赚钱而编排的各种理由高压于汉服运动原本的理论、主张之上,造成一种他们才是汉服问题上的权威的错觉。这种商业手法,文雅一点的是“全国牙防组织”,乡土一点的是“本店是全市唯一正品无水蜂蜜蛋糕,隔壁那家不正宗不要买”,而在法律上,叫做“不正当竞争”。比如,我就曾见过那么一个商家,一边跑到汉服商家吧发新品图,一边却在别处说“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明清还真是一家,XX作为‘汉服党’是不会明白的,愿XX早日洗心革面,脱离‘汉服党’。”然后,他再次到商家吧发清制服饰,说“这就是明朝文物”。一边在接受采访时说自己做的是汉服,一边却又在采访中说“召来了民族情结的汉服爱好者的激烈反应”。“我做的是汉族民族服饰,而汉服这个概念是现代人造出来的。(逻辑学以及《汉服略考》笑而不语)”“那些玩cosplay汉服的爱好者们”……这种又要靠汉服赚钱又要冷艳高贵的把自己从汉服运动外面摘,为了制造广告噱头而践踏他人的信仰和尊严,不惜拿民族情结、汉服概念、明清痛史、同袍作玩弄的东西,我就八个字“婊子无情,商人无义”。这种商家,把自己吹得再怎么天花乱坠,涂脂抹粉得再怎么亮丽(其实他家照片都跟鬼片似的),其对汉族服饰一物真正的感情还赶不上街边用喜羊羊图案的棉布做“和尚衫”卖的乡土大婶,更枉对穿着“和服”的章太炎。这种商家,我为何非要把他说成同袍并加以维护?  正如这种无义的商业竞争表现让人没法待见一些商家跻身为同袍,“无情无义”的汉服消费者也必然不是同袍。是同袍的,必先知汉服复兴的意义,怀抱兴汉思想,才来追寻一件能直观表达自己的身份、理性的衣服。不是同袍的,他们只是为了买衣服、穿衣服而来,甚至于他们知道汉服运动的意义,却是不屑甚至反对的。他们追求的、到手的,不是“失而复得的汉服”,只是一件漂亮衣服,是一个比较特别的新鲜玩物。商家为了卖商品,代表、肢解、践踏汉服运动的意义,他们为了穿漂亮的商品,乃至为了争奇斗艳,也不惜代表、肢解、践踏同袍一词的意义。他们成天鸡毛蒜皮的为了针脚问题互相攻击,为了款式分派系,为了品牌分派系,为了同一件衣服穿的人不同分派系,却嫌“主吧”成天谈(□)民族(□)问题国家大事,“贵圈真乱”。同袍一词,在他们的理解里,只是“卖汉服的,穿汉服的。”汉服不过是一件衣服,穿便穿了,然后干什么说什么都可以,不干什么更是理所当然,甚至以为有整个汉服运动可以为之撑腰,而越显张狂。而我敢说,有人看到这里,肯定会忍不住对我嚷嚷“凭什么你说不是同袍就不是,同袍又不是你家的,我就是无情无义无理取闹,我就是鄙视民族情结,我就是‘率直’想说啥说啥,我为什么不能当同袍?”因为,同袍一词是千挑万选出来的,是寄托了汉服运动先行者们对自身的要求,对后来者的要求,对汉服运动的期望的一个寓意非常美好的词。受此称呼者,必当背上汉服运动所交付的各种责任。于内,爱护族人、团结同道,续继祖辈之各类美德,以身作则教育后辈。于外,实践复兴、肩担天下,续继祖辈之大义,敢于以身为殉崛起中华。同袍一词,意深义重。同袍者,平日可以玩笑之,戏谑之,老不正经之,可以兴趣不同、政见不同、学科不同。但在正经问题上,在大是大非的观念上,却该一门心思,只为道、德,绝不可以做那满腹私心、邪心、外心,逐眼前之利的小人。其中,“率直&得连民族情结,连汉心,甚至连人性都要抛弃的,更不必再来死死抠住同袍一词不放。我对那个开地图炮的妹子还说过一番话,大意是:你不在意同袍这个身份随手可抛(甚至打算往对立面站),必有他人在意(和不离不弃)。曾有一名同袍发帖称:“妈呀,自从穿了汉服我都不敢闯红灯了。倒不是说汉服很显眼,而是我绝对不能给汉服同袍这个形象抹黑啊。”我想说的剩下的话,就在这之中。最后再总结一段,正如我之前所说,汉服是大方的,但汉服运动是小气的。汉服属于全汉族,属于全中国,属于全世界,谁都可以来穿,追求外在美是每个人的权力和自由,即使心灵堕落了也没有法律来管着不准穿。汉服不是“党产”,我们没理由阻止非同袍买卖汉服,或单纯只做个爱好者、欣赏者。就我个人来说,对于欣赏汉服之美的,哪怕他跟我有私仇,于这一点上我也会由衷的感谢他。所以你说你不懂汉服运动,也不懂汉服,不敢妄称同袍,你只是喜欢汉服,我都会支持你尽管穿去。只要你是良善的,这个犊子对内对外我都护定。但若不懂,却自以为懂,张牙舞爪、唧唧歪歪,我怕煮饺子遇上停电停煤气都不怕你。这一段,写在某宗教小清新人士利用汉服聚拢大量人气,却转眼把自己对汉族习俗的无知以及不尊重暴露在“左衽有理”一事上之后。在我添加这一段文字时,他一直在删帖拉黑,只一副云淡风轻跳脱五行外的样子回复支持他的,绝不同等对待反对他的。他装什么、怕什么我不知道,他估摸也不会知道,我们为什么不惧他是名人说着“名言”而坚决维护右衽。而这件事也生动的说明了,同是穿着汉服的人,其中同袍和非同袍的差别。
第八章 形制之争?有那么几年我的关注点不在汉服上,注意我说的是汉服,不是汉服运动。我对衣装打扮本来也不上心,汉服,我有,但要我天天在衣柜里消磨时间,我做不到。我收集了好几年的时装整个四季也只得十几套,而这种兴趣缺缺不会因为对象是汉服就改变。那些日子,我读古籍,研究民俗,做各种各样别的事。管理贴吧是出于职责所在,加精学术贴,尊敬“考证党”是对知识的尊重,深入群众跟大家打成一片却是被忘了。直到有一日,几个同袍受不了了在QQ上找到我一股脑的吐槽了个痛快,我才知道有些问题居然严重到那样的地步了。而在那个时候,我下的决定便是首先要保护人,其次再来谈衣服问题。如今这样的想法更是越来越坚定。我以为给足了一些考证党面子,让他们在汉服贴吧荣耀至极,要精品给精品,要置顶给置顶,要删帖也给删帖,甚至同袍们与他们争辩,我也“帮理不帮亲”,首先维护学术贴的价值和学习环境。我以为他们为了这份面子,会自重身份,装也起码得装个知书达礼的涵养学者模样出来。结果所见一片以考证之名闹至乌烟瘴气的狼藉。他们持才自傲,稍有不同意见就冷嘲热讽甚至上升为人身攻击,说你不尊重学术。他们着眼点各种稀奇古怪,比如见不得交领,看不惯右衽,甚至不乏研究裹小脚的,然后说这些拐弯抹角的才是“正统”,稍有反对,就骂“×服圈”什么都不懂。他们每天也不知道上学不上学,上班不上班,花费大量时间挨个贴吧、论坛、相册收集同袍们的私人、活动照片,挖空心思想尽一切词语来进行攻击以显示自己具有学术精神。他们“以端正的学术态度”指着轮子的戏服风格走秀服饰说“好美,像古画一样,比×服考证多了”,转眼又指着同袍自制的棉布袄裙说“×服就是这么寒酸”,甚至于春熙路事件后,也便是这群考证党说出了“孙婷活该,傻X衣服就该被烧”之类的话。在前面几章,我给出了一个词,衣奴。这个词的词源是猫奴狗奴,想必他们以爱心为名践踏人(□)权的事例不少人都有耳闻,近期便发生了一起半夜冲进屠宰肉狗人家,打完老板还殴打其妻子、儿女的事。带头打人的某摄影公司女经理,而后在网络上得意洋洋的炫耀“我踹了那母的肚子一脚。”“我还要带人去打。”其嘴脸不禁让我想到某些人,于是那个词就这么由衷的从脑海里跳出来了。而《淮南子》一书早在几千年前就看了个透彻,曰:“遍爱群生不爱人类,不可谓仁。遍知万物不知人道,不可谓智。”你的爱再怎么波及范围广,你的同类、国人、族人、家人却分不得一点,你谈什么仁?你的知识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却不知道该如何善待你的同类、国人、族人、家人,你谈什么智?马厩失火,孔子问人不问马,是以他成为孔子。而猫奴狗奴衣奴,呵呵。至于怎么分辨一个人是不是衣奴,单问如何看待春熙路事件中被烧的汉服。义愤填膺的,是正常人。重点放在衣服如何如何上的,是衣奴。衣奴眼里只有衣服,除了衣服啥都看不见。他们把衣服涂脂抹粉成汉莫拉比法典,高高悬于众人之上,不管你这个人如何,只要一衣不对,就是犯法,是死罪。他们看上去很着紧汉服,其实是着紧着变相剃发易服。“唯我之审美,是正统。唯我之商家,是官商。”他们的一切貌似有道理的言论,都不是道理,而是“唯我独尊”之言,把自己的标准硬说是古代标准、传统标准,不准别人说一个不,否则就攻击攻击再攻击。吼声大,撒泼厉,把人给唬住了,他们就赢了。所以,从一开始,所谓形制之争这个问题就不是形制之争,而是道德之争。在汉服运动之初,形制问题早就被老前辈们解决清楚了——当代汉族生活之汉服,取汉族朝代规定之礼服,取流传时间最长的各基本款,排除存在时间不长,或位置尴尬的时装,排除帝后服饰官员服饰等职业装,可接受当代设计、改良。而衣奴们念念叨叨的明立领、明排扣,就是那位置尴尬之物。它们还真不是什么新鲜话题,在那个资源匮乏的年代,好歹也有一部沈从**服装指导的老版红楼梦。05年时便有人在汉服吧提出相关问题,并引发讨论,初可见一些人想利用它们做文章的蠢蠢欲动。于是06、07年时在整理汉服款式体系时,果断排除,以及以往朝代中的很多“非主流”款式都被排除,欺负也不只欺负它俩个。复兴不是复古,并不是说古代所有在汉族的衣箱中出现过的服饰我们都要来一遍,还非得往那些非主流款式凑合,还非得跟清朝显得一家亲不可。当然,喜欢那些古代的“时装”不犯法,时尚是轮回的,什么时候合适了就会再来一遍,但是抱着旁枝末节死压主枝,甚至欺压穿衣服的人,我该拿什么表情面对你呢,衣奴?还是冷门系的。魏晋杂裾、唐朝敞领(“U领”)、明朝曳撒,这些都属于早先便被当代汉服体系排除在外的“非主流”款式,但是从来没人禁止过研究、复兴这些款式。所谓排除,是不推广,不上升高度,不占据主流款式的地位,不混淆概念。喜欢这些衣服的,而后穿归穿,也没见过穿这些的人四处蹦跶说“我这是正统,你们都得给我跪”。理性的说,衣服只是衣服,耐不住穿衣服的人不理性的话,别人也不会理性待之。面对明立领和其亲友团的明排扣,有时候我没办法不产生一个奇妙的联想——如果把古代服饰比作一个大家庭,穿衣服的人是家主,交领是正妻,对襟是平妻,圆领是良妾,立领和排扣是这个家族快离散了时才从后门给抬进来的。等到家主一去,立马转嫁给异族暴发户家的家奴抬了正妻,后来兜兜转转的,异族家庭也离散了,这两个回到了原来的人家户,仗着这家人的家谱丢失,便口口声声说自己原来就是家主的正妻,后人要么不明真相,要么知道真相被毒杀、杖毙,于是夺嫡成功。
说句大实话,他们不过把制作立领啥的布料用得好了点,看上去宫廷范儿了一点,就忽悠到了很多人产生了“精致就是正统”的想法。并且跟老白金广告似的不停重复说自己是正统,于是就更加根深蒂固了这种思想。纯的广告营销手段,而且还真应用在了某些商家的宣传造势上。并且他们今天捧这个明天捧那个,互相之间有个什么摩擦,网络考证派们马上就金口玉言“他就不正统了谁买他们家我们截图挂谁”,也不知道如今被抛弃的一些商家脸疼着不?虽然我只自学了民俗学,但民俗学跟考古算是一对亲母女,研究当代、近代的民俗需要田野考察,走村串户,而研究古代的民俗,便需建立在考古的基础上,是考古的衍生。所以对于考古的一些常识,我能说个三三两两。比如,考古绝对不是只盯着棺材里的那点事,考古在田野中,是要把遗址、墓地里的所有器物都算进去,一砖一瓦都舍不得放过。而考古在书籍中,是要囊括所有古代书籍,从正史到野史,从小说到私人笔记,一字一句都要看进脑海里。且无论是哪一种考古,都绝对不能以自己的兴趣、见识来评判。如辛追墓出土的所有物件,在一个合格的考古学者笔下,都是可以作为那个时代的各方面的考证证物的。不同的衣饰风格,可以从中看出“阶级不同、季节不同、年龄不同、生死不同(敛服自有制式),时代问题(一些朝代交叠的时期,风格混杂)”等各种可能性,然后再去古籍中寻找把可能性变成确定性的文字证据。这叫“二重证据法”,这才叫务实,而绝对不可能特那啥的就写出一句:“我看着像是臆造的。”而我之所以嘲讽有些网络考证党博物馆去不起,考古现场不能进,张嘴唧唧哇哇就来。主要事例便是那个“考证”兵马俑不是秦始皇的而是宣太后的人,他很神奇的说了这么一段话“兵马俑的发型服饰是少数民族式的,宣太后又是少数民族,所以兵马俑不是秦始皇的。”我认识一个不知道为啥讨厌秦始皇的朋友十分赞同他的观点,无论我怎么告诉他“秦陵不是个单独坟堆,是座大城,兵马俑离得远很正常”“兵马俑那发型是为了不遮挡后面的人的视线”“兵马俑服饰是典型的中原甲胄、短袍”,但好说歹说他都都不听,最后我拉他去看各方采访,方知这个另类考古学家博物馆去不起,考古现场没资格进,看了点地摊文学,上下嘴皮一磕说自己在考证。于是我那朋友终于闭嘴了。有了这个先例,后来曹操墓闹得纷纷扬扬,我也宁愿选择相信第一现场的考古学者们,而不是那些远在千里之外的“专家”,“记者临时升任专家”,“网络不知道哪旮旯冒出来的专家”。考古最重要的一点便是“正心”,为求钱财来考古的,为求名利来考古的,不晓得为了啥来说自己是考证党的,心不正,最终只能被蒙蔽双眼越走越歪。干啥最重要的都是“正心”,正不了,就别怪他人发现以后进行吐槽和鄙夷。对了,还有一件事我一直很奇怪,这些网络考证派既然口口声声“汉服圈”、“×服圈”,一副他们与我们无关的样子,那为何又要天天盯着汉服运动的大小事,成天吃饱了饭不上班不上学只忙着议评、截图,各种指手划脚?甚至否定我们“圈内人”几经讨论达成的共识,要我们以他们为尊,以他们对汉服的定义为尊?对正统的定义为尊?以前我曾经写过一段话,现摘录在此:“汉服运动是民间运动,兴起于人民,最终也将归于人民,对汉服运动未来的把握,始终是全体同袍在把握,我们可以争论,然后达成共同认识。但是莫名其妙的就跳出来把“共识”踩在脚下,非要所有人都向他们的“考证结果”看齐的“权威”们,非要把民众往他们设定的条条框框里塞的人,说不好听点,这简直是在窃取汉服运动了。现在不是古代,请权威们记得你们现在的身份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一名,你们并不比其他人高人一等。如果你们加入汉服运动,或者不加入,都只是为了指手画脚,让民众听命于你们,否则就又打又骂。那么只能请你们找个雷雨天气把自己劈穿越了,去古代找“地位高就是王法”的良好感觉去,或者重新投胎李刚家。汉服运动需要考证,但是考证结果必须是要服务于汉服运动,而不是反过来,甚至绑架汉服运动为私人服务。这是前提,绝不让步,为什么要让步?”看清楚了?这一章写下来,我只说“网络考证派”、“衣奴”不是,而没有说汉服运动不需要考证、要赶走考证人士。断章取义我话者,我的所有原话都在这,你敢断,便有人敢以所有原话打脸。汉服运动需建立自己的知识团队,不仅要考证整理服装知识,且囊括汉民族传统生活习俗、礼仪、哲学、精神等等各方各面的知识。这是老吧主没有做完的工作,也绝不能因为老吧主这个原领衔人去世而废止。而这工作是没人强行安排的,愿意做,便做。只一点,查阅、学习、分享、建议这些知识,必须是抱着交流、谦逊的态度,且心中的目的是为了族人,为了华夏。若目的是为了炫耀自己,为了让自己成为“人上人”,把知识和求知的人当做玩物,以他人之尊敬炼封喉之毒,迟早人必辱之。真正有知识文化的人,我尊敬并学习。懂得尊敬他人的,我也自尊敬之。而不懂得尊敬他人的,再怎么有名气,再怎么装得好像个文化人我也不会去谄媚。这是我为人处事的原则。再一句实话,中国又不缺人缺书,想要学到真正的东西,有的是学习对象和参考书籍,干嘛非要信一些“公知”,十句话里九句私货,满嘴谎言,别有用心。若有人不同意我的原则,认为芝麻绿豆的“学识”也可以大过人品问题,可以掩盖其一切罪恶。既然你如此尊敬“知识份子”,你便尽管实践你的原则,这是你的自由,我没那么长的手管得着。“但见卖友求荣,欺压同袍(汉人),吃我一刀。&
第九章 款式划分初接触汉服的人,大多会纠结于一个问题——款式的统一问题。堪称汉服运动的N大月经问题之一。这些月经问题永远都会有新人懵懵懂懂地跑来问,而老人则日复一日重复又重复地回答得口干舌燥最后忍不住掀桌。掀完,此过程接着重复。而对此我也没法,大家辛苦了。苦笑。说回主题,统一汉服款式,这个想法就跟统一各地吃豆腐脑的口味一样不靠谱。首先,一个民族不是一群学生、上班族、工人、军队,对于民族服饰的思考,不能从制服的角度的去看待。想把整个民族乃至国家的着装都统一、标准化起来,嬴胖子那强迫症患者都没能成行,某服装设计爱好者也只能在军队制服上找存在感。爱新觉罗家的倒是咬了牙“不照我制的板穿、剪”就杀,杀了两百多年,终清一朝一直起义不断,待到民众一旦彻底翻身,其结果不用我再复述。而很多人对于款式统一的执念来自于日本韩国,觉得他俩的民族服饰看上去就十分统一。但是,我们为什么要把日本韩国当模板?其次,你确定你真的了解日本韩国的民族服饰?相关论文、著作、数据研究过几本?如果只是看了漫画、影视和泛泛之言的新闻报道、图片,请先放下。我说了,民族不是可以统一管理化的一个群体,无论哪个民族皆是这样。如今苗、彝、壮等大族群的少数民族,都各有几十上百种民族服装款式,不同的款式顶多能代表不同的场合、地域、寨子的需求,而代表不了全民族审美。即使是同一个寨子里,在基本款式范畴,也因各种原因而有所偏差。甚至很多人看到同袍们在平常生活中(非礼仪场合)穿汉服搭配西式鞋子或混搭西式服饰的就抓心挠肝地不爽,少数民族还真没在乎过这些,网上随便搜一下就能看见他们于生活中各种混搭——赶紧往那边跳脚去别光逮着汉族欺负好么?而韩国一方面从中国文物中找灵感,从曲裾拷贝到明朝宫装,一方面不少韩服设计师都在走时尚、改良路线,力图让韩服多些款式和竞争力。日本么,袖子腰带披衫袴学问一大堆,明治大正时代还是个全民混搭时代,如今还有一款从那个时代传承下来的女学生毕业服,标配便是袍式和服外系西式百褶裙(有的改为了和式裁剪)+西式女靴(有的改为木屐)——注意括号,这一款也出现两种风格了。还有人心心念念着胡服骑射,然而实际上连字面意思都没看懂吧?且不说根据近年来的各种研究,当时的胡服恐怕是指贵族们不待见的民间短衣。只说骑射,便说明这场“服装改革”是针对的军队,而不是整个赵国、整个华夏民族。军队以外该怎么穿还是怎么穿。后来灭了六国的好像也不是赵国。而新人看不到这一层也就罢了,一些貌似老人的衣奴还深陷在“民族服饰制服化”的妄想中不能自拔,高喊“不这样穿就是异端”、“异端没有人(□)权侵犯隐私人身攻击无罪”、“曲裾不亡汉服不兴”、“汉服必须用明制”、“尺寸跟出土文物有一厘米差别的都该上火刑架”、“不是我的菜被烧被扒是活该”。人家甜咸之争是开玩笑,这些人倒还劲儿劲儿的认真起来了。我都懒得再多说什么,就问一句:连片区保安指挥权估计都没有就想揽独(□)裁者的活儿,没事儿吧您们?哪怕是高压政策之下的清朝,都做不到一直保持金钱鼠尾标准,其服饰细节也一直在发生变化。往前的各个朝代,对服饰分阶级管理,也只能管理到戎装、官服、命妇服的层面上。我在论文库曾找到一篇华中师范大学杨婧的论文《明代苏样服饰及其社会功能》,其中有出处有数据的指出了,即便是宫中,江南嫁过去的后妃,很快就能用江南的审美去影响宫中平常的穿着、打扮审美。可见只要不“僭越”,即不穿不属于自己那个阶级、官位的制式、颜色,平常穿什么戴什么皇帝也管不着,有别出心裁的后妃搞出什么新花样,皇帝看着是好的,还会得到跟风模仿,很快就会有新的风潮形成。然后其中又有那么一两个守着自己一亩三分田,自有自己风格,不跟着闹的,除了有那众星捧月惯了的人心里不舒服,法律还真管不着。宫中尚不能统一到一群人跟复制粘贴似的,民间更是百花齐放。单说明朝,京中有“京样”,南方有“苏样”,蜀中也有“川样”,往下细分,各州府郡县都有自己的流行花样,各地有各地的服饰风格。也有人变着花样推陈出新,排扣、立领便是这么被抬上来的。一些人口口声声说立领经过了清朝,交领没有,所以立领便是汉族剩下的最正统女装,不穿立领天理不容。而后现代出现“小曲裾”等新装,她们却忘了立领在明朝那个时候又是个什么地位。说句不好听的,拉到黄帝他老人家跟前,这汉族古朝代最末位产生的时装,跟黄帝规定的最初的服制对比起来……虽然肯定是考证不出来那最初的是什么样子了,但可想而知,那最末的来历和形制还真是×服的N次方。剃发易服也不是拿一件模棱两可的明末×服就可以和稀泥的伤痛,部分汉族为此伤痛和忌讳请给予尊重。十分感谢。又如,经常有四川的同袍问我,四川老一辈汉人包长头帕算不算汉族服饰,我便告诉他们那习俗从清朝以前就有,确是巴蜀地区汉族的风俗性装扮。类似的还有陕北前结头帕、广西斗笠等。不要因为四川、陕北、广西汉人跟京城的汉人在这些细节上不一样,就把这些地方的汉人往外摘开了。不要跟某些人似的,甚至同一款衣服只因裁剪和缝制的方法不同,他们也要把人往外摘,往下踩。前面说了,宫中在官服命妇服以外搞不了“皇家板型”,在以内,给做衣服的也是人工不是电剪刀。不过宫中倒是有人验收,民间难道还有一个挨家挨户进闺房检查怎么裁布怎么缝制不然就拖出去挂城墙的机构?——哦,清朝大概可能也许说不定有?标准化生产是个工业概念,不是人文概念。当一个国家的人文变成了工业,变成了标规商品,变成少数人的裁决,这个国家的文化也算彻底完了。
我们祖先留下这么多服饰资料,如今复兴汉服,当选择从各方面来说可行之的而行之,并且将要以及必须形成当代的规矩和风格,早日消除唐款、明款之类的前缀,成为彻底纯粹的“汉款”、“当代某一款”,淡化朝代古服意识,加强当代民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汉服运动起因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