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银行卡刷卡 最近发现有两笔款 英文被退回来了 下礼拜就要回国了 请问国内可以还款吗?

&p&前面的回答很多涉及到找工业界的职位,我说一下如何在德国找到学术职位。主要回答四个问题:&/p&&p&1. 在哪里找学术职位?&/p&&p&2. 如何准备简历?&/p&&p&3. 如何准备面试?&/p&&p&4. 薪酬等级如何确定?&/p&&p&==========================&/p&&p&1. 在哪里找到学术职位?
&/p&&p&1.1 善于使用搜索引擎。德国搜索学术职位的网站主要有:&/p&&p&&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s%3A//www.academics.de/wissenschaft/wer_verdient_was_10302.html&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s://www.&/span&&span class=&visible&&academics.de/wissenscha&/span&&span class=&invisible&&ft/wer_verdient_was_10302.html&/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a&&/p&&p&&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jobs.zeit.de/&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span&&span class=&visible&&jobs.zeit.de/&/span&&span class=&invisible&&&/span&&/a&&/p&&p&网站都是德语的,德语不好的同学请好好使用谷歌翻译。除此之外Research gate的job板块也能搜索&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s%3A//www.researchgate.net/jobs&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Research Jobs &/a& , 限定国家和专业以后,也可以找到不少学术职位。&/p&&p&1.2 订阅专业相关的Mail list。&/p&&p&一般来说,很多专业都有自己的一个 mail list, 各个学校的人会发布会议征稿信息,期刊征稿信息,职位信息等。询问周围同学老师,是否有这样的Mail list 存在,并订阅。&/p&&p&1.3 适当向老板和在德国的师兄师姐等透露自己想找学术职位的意愿。 如果是个为学生着想的老板,或者靠谱的学长,知道职位信息,转告你只是举手之劳。更直接一点的话,甚至可以直接问老板“你知不知道什么职位放出来?” 当然这个日常就要累积人品,要不别人凭啥帮你。&/p&&p&2. 如何准备简历?&/p&&p&申请材料一般会包含简历,求职信和相关证明材料。求职信跟专业有关,不展开说明。&/p&&p&2.1 求职照。德国的简历,跟美国不同,一般都带有照片和个人信息。所以,千万要舍得投入钱,去拍一张专业的求职照。照片要表现出一个人成熟自信专业可靠的感觉,可以参考一下金融从业人员一般来说塑造的形象来收拾自己,且跟摄影师说明要求。一寸蓝底红底证件照赶紧扔掉!&/p&&p&2.2 简历的语言。学术职位不会像工业界职位,一般要求会德语,但是会德语一定是加分项。会德语意味着你还可以承担一定的教学任务,比不会德语的申请者有优势。如果你德语不够到工作场合使用的水平,简历还是请用英语,也就是使用你在工作场合可以达到的水平的语言(当然在德国也就英语和德语了)。&/p&&p&2.3 强调自己的优势,提炼语言。这个跟准备其他国家的简历差别不大,不详细展开。一般来说,有过教学经验加分,有过专业相关的实习经历加分,有过学术发表经历加分,有过当学生助理经历加分,有过社团领导经历加分。特别注意的是,尽量为你这些经历准备好证明材料,比如实习证明,推荐信等,以证明你的经历是真实的。一定要尽量拿到老板推荐信,哪怕申请材料不要求。&/p&&p&2.4 简历应包含兴趣爱好和语言能力水平。这些不是直接对于职位有关的信息,但是是你个人相关的信息。在德国,除了你的专业情况,别人也会对你是什么样的人感兴趣。&/p&&p&3. 如何准备面试?&/p&&p&面试一定会包含的环节就是presentation。 面试前就事先问清楚presentation的时长,为此准备一个适合的PPT。德国人尤其注意PPT的制作,不需要很花哨,哪怕没有动画都可以,但一定是整齐有重点,信息完整不多余。对自己口语没有信息的同学,一定在家多练习,练习到别人看不出来你背诵的痕迹。&/p&&p&其次,对于申请的动机要有准备。一些提示的点:你申请这个职位对于你职业发展的帮助,你的研究兴趣的匹配度,你的优势的发挥程度。&/p&&p&再次,就是对你申请职位的研究主题有所了解,特别是跟你以前研究相关但有差别的情况下。别人问起来你对这个研究主题有什么看法,你能说出来你对这个问题感兴趣的点,和大致的解决方法。&/p&&p&最后,准备几个可以问他们的问题。我在面试中关注的问题有:你们的项目是如何管理的?项目中合作模式和独立工作的情况如何分配?你们在学术发表上的资金支持是否有限制(毕竟参加会议和期刊版面费都很烧钱)?你们是否有支持个人发展的培训(比如德语课程)?千万记住,不只是他们面试你,你也在面试他们。面试中多感受下跟面试官是否合拍,一般来说面试官都是你未来的领导/老板,再感受下工作环境是否合意等等。&/p&&p&4.薪酬等级如何确定?&/p&&p&德国的学术职位,走的是德国的公务员体系,基本是招聘的时候,就已经指明了。一般情况下,普通学术职位对应的等级是&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oeffentlicher-dienst.info/tvoed/&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TV?D&/a& 13,工作时间可能存在100%, 75%等,申请时要看清楚。100%的工作时间就是全职。&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oeffentlicher-dienst.info/tvoed/&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TV?D&/a& 13 内部会有分级,1级就是以前的工作年限低于1年,2级是2-3年,3级是3-6年等,一共5级。对于有经验的申请者,也可获得&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oeffentlicher-dienst.info/tvoed/&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TV?D&/a& 14 的工资。 各等级税前工资见:&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oeffentlicher-dienst.info/c/t/rechner/tv-l/west%3Fid%3Dtv-l-2017%26matrix%3D1&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Gehaltsrechner ?ffentlicher Dienst&/a&&/p&&p&因为工资都是公开的,基本没有什么谈判余地,讨论一下&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oeffentlicher-dienst.info/tvoed/&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TV?D&/a& 13 和 &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oeffentlicher-dienst.info/tvoed/&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TV?D&/a& 14 内部等级怎么确定,也就差不多了。&/p&&p&=========================================================&/p&&p&至于我自己的情况,德语基本不会,全靠英语,面试了三个职位,结果是第一份投的简历拿的offer。&/p&&p&祝大家都申请顺利,得偿所愿!&/p&
前面的回答很多涉及到找工业界的职位,我说一下如何在德国找到学术职位。主要回答四个问题:1. 在哪里找学术职位?2. 如何准备简历?3. 如何准备面试?4. 薪酬等级如何确定?==========================1. 在哪里找到学术职位? 1.1 善于使用搜索引擎。德国…
很多答案都不错,首先要说的是这是一个个人选择问题,没有对错。就说说我自己的情况和想法吧。&br&&br&我本科和硕士在国内,PhD来了美国。打定主意回国,所以找了一份上海的工作,明年毕业就直接回国了。为什么?&br&&br&一,亚裔身份与主流文化。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不同的美国,很多人觉得美国是天堂,我不觉得,文化是一个重要因素。任何一个社会吸纳一个完全不同的文化是极为困难的,美国吸纳黑人文化经历了漫长的两百多年,黑人受尽歧视和屈辱,到三四十年前才初现成果。而美国对亚裔文化的吸收才刚刚开始。&br&&br&看好莱坞电影是观察美国社会集体潜意识的绝佳窗口,因为他们必须要迎合绝大多数人的口味。这里推荐一部奥斯卡获奖影片「Crash」,讨论洛杉矶的种族。可以观察到这部片里几乎所有的种族都有正反面,唯独亚裔,选取的是一对丑恶的韩裔人口贩子,没有正面角色。&br&&br&从这部电影开始我开始留意好莱坞电影队亚裔的刻画,结果是令人失望的。亚裔男性几乎不可能担任主角,甚至有个性的反角,大多数时候是萎缩而微不足道的小人物。女性的花瓶形象不必我多说了,各位可以自行观察。亚裔在电影中的地位远逊于非裔,不必说白人。&br&&br&另一个角度是美国高中普遍存在的bullying(霸凌)现象。亚裔男生因为成绩好,身材不强壮成为主要被欺负的对象,所以美国的亚裔常常聚居,选择华裔居多的学校上学。亚裔孩子成绩虽好,但绝少成为学生会主席等,和美国人认为亚裔缺乏领导力有一定关系。这些事情对孩子自信心的成长是致命的,我不希望我将来的小孩在这样的环境成长。&br&&br&二,收入:国内现在有不少global pay的高收入工作,银行,律所,还有咨询公司如 MBB 大量招收理工科背景的PhD,甚至有一些研发部门的工作也有高薪。因为生活成本低,比在美国实际收入更高。有的工作起薪很低,但是收入增长速度比美国快很多。&br&&br&我个人感觉中美的收入不应该用一美元=六人民币换算,按照购买力大致应为一比三左右,即美国年薪十万相当于国内年薪三十万。&br&&br&很多人喜欢说国内房价贵,但不要用美国乡下的房子和北京上海核心城区比,乡下的房子应该和乡下比,北京上海核心区的房子应该和纽约核心区比。这样一比就会发现美国房价并不低,房租更是高的惊人。当然,有人就喜欢住乡下,而美国乡下的环境更好,这就是个人选择问题了。乡下的房子,哪儿都便宜。&br&&br&三,职业发展。和第一点有联系,即美国主流社会认为亚裔缺乏领导力,更胜任技术性的工作,以及幕后工作。&br&&br&想象一下,一个孟加拉人来中国工作,他能当上领导吗?美国人看我们就是这个感觉。统计一下美国亚裔获取理工科博士生或者常春藤名校学位的比例,以及美国大公司CEO,各种重要社会组织的主席,政客,法官中亚裔的比例,会发现亚裔受教育程度极高,远高于美国平均水平,但在领导地位上却几乎不见亚裔身影。&br&&br&四,归属感。父母在,不远游。这个我想不必多解释。文化上,生活上,思想上,我欣赏美国的方式,偶尔试试薯条牛排也感觉不错,但自己根底还是个中国人,说中国话,写中国字。蕃茄炒蛋,辣椒炒肉,改不了。&br&&br&五,变化。我们这一代八十年代出生的人,经历了人类历史上最震撼人心的变化之一,我们见证了美国人,欧洲人一辈子也没有机会见证的历史。我不想错过,想陪着她继续走下去,看看到底中国会怎么样。&br&&br&在芝加哥五年了,人老了,城市却还是一丝未变。在中国,每一个我生活过的城市都整个翻了一遍。每个人的生活都白云苍狗,通通都忘了十年前自己什么样。我想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不想一成不变。&br&&br&没错,我们的社会还有很多缺陷,但这正是变革和进步的机会所在,不是吗。与其生活在完美的制度里坐享其成,我更喜欢用自己的双手改变。更何况中国是我的故土,我责无旁贷。&br&&br&知否上的处女贴,手机上打的,有些话还来不及说,希望有帮助。欢迎讨论。&br&&br&----------------------------------------------------&br&2015年5月的更新&br&&br&评论里很多朋友坐等回国之后的更新。这个帖子发出来到现在已经两年多,而我也快回国一周年了。这一年来工作很忙,也很充实,不幸的是上知乎的时间也很少了,很多朋友的私信都没有回复,抱歉。&br&&br&忙碌的生活,每天都和前一天不一样,明天也充满未知和挑战,而这正是我的选择,我的追求。每天上班路过的地方,中国第一、世界第二高楼已经建好,就快要开张了。据说上面会开一家诚品书店,我很高兴,以后应该会常去逛逛。
很多答案都不错,首先要说的是这是一个个人选择问题,没有对错。就说说我自己的情况和想法吧。 我本科和硕士在国内,PhD来了美国。打定主意回国,所以找了一份上海的工作,明年毕业就直接回国了。为什么? 一,亚裔身份与主流文化。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不…
补充一点,不是为了争论,而是让大家更全面的了解一下诺奖。 &a data-hash=&d964ff40a95d41f7ecc2ec9ad2826afa& href=&//www.zhihu.com/people/d964ff40a95d41f7ecc2ec9ad2826afa&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吴致霆& data-hovercard=&p$b$d964ff40a95d41f7ecc2ec9ad2826afa&&@吴致霆&/a&的一大论据是布坎南说杨小凯曾经获得诺奖提名,那么提名是怎么一回事呢?看&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www.nobelprize.org/nomination/economic-sciences/&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Nomination and Selection of Laureates in Economic Sciences&/a&:&br&&blockquote&&p&Below is a brief description of the process involved in choosing the Laureates in Economic Sciences.&/p&&p&&b&September&/b& – &i&Nomination forms are sent out&/i&. The Economic Sciences Prize Committee sends out confidential forms to around &b&3,000 individuals&/b& – selected professors at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Laureates in Economic Sciences, and members of the Royal Swedish Academy of Sciences, among others.&/p&&p&&b&February&/b& – &i&Deadline for submission&/i&. The completed forms must reach the Economic Sciences Prize Committee no later than January 31 of the following year. The Committee screens the nominations and selects the preliminary candidates. &b&About 250-350 names are nominated as the same names are often submitted by several nominators.&/b&&/p&&/blockquote&所以提名?你知道杨小凯被提名,仅仅是因为他去世了,大家对他的称赞而已。按照这个标准,我想华人经济学家我可以说出十位被提名的,凭什么杨小凯就是最接近的?&br&=====================================&br&首先,杨小凯的水平是毋庸置疑的,但是说是「华人最高」、「诺奖级别」,我要提出一些别的论据比较一下了。&br&&br&看到最高票的答主用了论文发表的论据。然而从学术评价的角度来看,有这么几个问题需要注意:&br&&ol&&li&发表不是目的,贡献才是评价学者的最终指标&/li&&li&发表好不必然代表贡献高&/li&&/ol&对于一个正在事业上升期的学者,看Top发表是非常适合的,因为这代表着现在正在学术前线的大牛们的评价。而对于已经远离学术多年的学者,发表可能已经不是最好的指标了,citation更能看出一个学者的贡献。&br&&br&就像最高票的答主说的那样,一流学者是挖坑的,但是同样是挖坑,坑挖的好不好才是评价是否「诺奖级别」的主要评判标准。&br&&br&为什么citation更精确?因为二流学者去填一流学者的坑,或者三流学者跟着二流学者灌水的时候,都要cite一流学者的文章。对于一个「挖坑」的学者来说,有没有人follow是最直接的指标。&br&&br&所以杨老师的citation情况怎么样呢?&br&&br&&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33bbbedcd192_b.jpg& data-rawwidth=&2576& data-rawheight=&274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2576&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33bbbedcd192_r.jpg&&&/figure&那么诺奖级别的citation是什么样的呢?上届诺奖Deaton:&br&&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ebb8df085cde027a578b4d3_b.jpg& data-rawwidth=&2868& data-rawheight=&280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2868&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ebb8df085cde027a578b4d3_r.jpg&&&/figure&也有人说,微观理论领域citation本来就少,来看个理论的:&br&&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fafe0f68ac0af_b.jpg& data-rawwidth=&2144& data-rawheight=&273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2144&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fafe0f68ac0af_r.jpg&&&/figure&或者因为杨老师英年早逝所以没有把他的理论发展完善?来看两个同样英年早逝的,后人是怎么填坑把他们的理论发扬光大的。26岁去世的Ramsey,学过宏观的人都知道:&br&&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eeaebd0faa580a_b.jpg& data-rawwidth=&2360& data-rawheight=&233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2360&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eeaebd0faa580a_r.jpg&&&/figure&杨老师1948年出生,2004年病逝;跟他差不多的,还有比他大一岁的Laffont,也是2004年去世,看看他的citation:&br&&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7fdc626fac_b.jpg& data-rawwidth=&2936& data-rawheight=&279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2936&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7fdc626fac_r.jpg&&&/figure&从这点上看,Yifu Lin的贡献似乎也更被认可:&br&&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360f5ced8c05757bae6c7_b.jpg& data-rawwidth=&2296& data-rawheight=&235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2296&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360f5ced8c05757bae6c7_r.jpg&&&/figure&&br&&br&没有任何诋毁杨老师的意思,从他的经历和水平,我辈只能仰望。然而学术贡献是个比较专业的事情,水平很高,但是没有人follow,意味着很少有人觉着对学术发展的贡献是非常巨大的。按照经济学界现在的尿性,哪个大牛随便挖一个坑,早就有无数人跳进去填坑了。&br&&br&所以还是省一省吧,诺奖不是吹出来、意淫出来的,短时间内华人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仍然非常非常困难。
补充一点,不是为了争论,而是让大家更全面的了解一下诺奖。 的一大论据是布坎南说杨小凯曾经获得诺奖提名,那么提名是怎么一回事呢?看: Below is a brief description of the process…
&b&硕博苦逼公理集合&/b&&br&&br&&br&&b&发paper公理&br&&/b&&br&公理1:全部你想出来的自以为很好的 idea 全部都有主了。&br&公理2:你永远不会在你开始写作初期发现公理1,哪怕在初期尝试搜索这些idea,你也会发现它们必定会在你写作到一定程度后被别人发表出来。&br&公理3:你发表的paper永远是以你当初以为最差的idea为基础。&br&公理4:你发表的paper一定有你以为不堪入目的瑕疵,并且永远在你投递出去之后的第一时间发现。&br&公理5:你不会从头到尾重读你发表的paper。&br&&br&&br&&b&写毕业论文公理&/b&&br&&b&&br&公理1:你的毕业论文永远写不完,除非你放弃写完它,你才能写完它。&/b&&br&公理2:在公理1的条件下,你永远只会在以为快写完的情况下发现至关重要的理论/数据/文献等等,并开始重复公理1。&br&公理3:你的设备里永远有一篇以上你以为至关重要但却从未阅读过的理论/数据/文献。&br&公理4:你的设备永远只会在你写完一大段论文却忘记点保存的时候死机。&br&公理5:你的同学和同事永远写的比你快,并且永远会在你之前发表。&br&公理6:你永远会在你打印出来准备提交的毕业论文里发现至少一个以上错误。&br&公理7:你会不断重复公理6,直到你放弃去发现错误并且提交。&br&公理8:你会在提交之后再次在你的论文里发现至少一个以上错误,然而你已经不 care 了。&br&&b&公理9:你永远只会在毕业论文最关键的阶段遭遇各类不可抗拒的琐碎和不幸。&/b&&br&&br&&br&未完待续
硕博苦逼公理集合 发paper公理
公理1:全部你想出来的自以为很好的 idea 全部都有主了。 公理2:你永远不会在你开始写作初期发现公理1,哪怕在初期尝试搜索这些idea,你也会发现它们必定会在你写作到一定程度后被别人发表出来。 公理3:你发表的paper永远…
学术圈就是一个又一个的山头,一个大老板带着一群人占领了某一个领域,然后共同捍卫集体利益,阻止一切其他人进入这个领域来分蛋糕。占住了山头才能有经费,有了经费才能买仪器,建实验室,招学生,甚至是收揽年轻的老师。于是有了更多成果,进一步巩固住了山头。&br&这些占住山头的教授,曾经牛逼过,确实也实打实地做过科研。但是后期转型成功,专门做公关,跑关系,招人才,最后形成自己的派系。所以这些大老板属于能下实验室做实验,能上饭桌去扯淡的人才。&br&这就是中国科研的现状了,对于年轻老师来说,其实很不公平,因为单靠自己几乎很难搞出什么成果。但是这个体系对整个科研界来说也还算有效。本身科研就是一个很难真正去做价值判断的体系。必须有一些很懂科研又懂社会的人来把科研和社会需求链接在一起。这些“学术权威”存在的意义就是给科研成果定价,而他们如果只是单纯搞科研是没有足够的能力给成果做出评估和定价的。故而,转型成科研商人才能真正取得定价权。&br&扯了这么多就是想说,科研从来不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一线工作的科研工作者如同公司里的工程师,德高望重多年不下实验室的大老板是公司的老板。任何公司的老板对产品局部的了解都不可能比工程师要多,但是工程师只能是工程师,相当老板,要转型!而转型不是那么容易的,也不是人人都会的!&br&因此呢,科研体系虽不公平,但还算合理。至于韩春雨他当然很了不起!可是大家要知道,你所看到的每个学术大牛都有过类似的,在极度恶劣情况下做出重大成果的经历!否则的话,他们是没有资格站在那里的。换句话说,韩春雨在未来如果还想再有成就,还是需要转型的。作为一线科研工作者,他的黄金期已经过了,如果不能及时拉起一支队伍,难以再有建树。&br&&br&——————————————————————————————————————&br&&a href=&http://www.zhihu.com/people/yan-wu-mu-8& class=&internal&&颜无暮&/a& 同学问我:“西方国家有这种现象吗?”&br&&br&正好我知道点东西,可以回答一下。事先声明,我没有在一流的大学呆过,所以见识究竟很局限,也有一些道听途说的东西没有考证,所以以下答案仅供参考。&br&好了,开始&br&&br&直接回答吧,西方国家也是这样!学术圈就是这么玩儿的!&br&搞学术这种东西呢,其实是苦的!某个领域,全世界能懂一些的人不超过三百个,一个学术会议就一网打尽了。所以你搞得在厉害,说起来人家都不知道是啥。那种感觉也是非常寂寥的!那么世人能看到些什么呢?世人只能看到“诺贝尔奖”,再懂点行的人知道《自然》和《科学》这两个杂志,知道能发表在这两个杂志的成果就是牛逼!可是,可是什么呢?大家有没有想过《自然》和《科学》这样的杂志到底是如何选择发表文章的呢?要知道每天它们会受到成千上万的研究成果,跨越各个领域,如何决定谁的文章档次低,谁的文章档次高呢?&br&&br&于是,这里产生了两套不同的评价体系。一套体系是专业内行评判,另一套体系则是商业外行评判。首先进行评判的是商业外行评判,这个评判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而评判的依据不是科研的工作量是否足够,科研的难度是否很高,科研成果是否够专业。这个评判其实是编辑们进行的,依据就是这个成果有没有什么亮点。&br&&br&亮点呀,知道亮点是啥吗?亮点的核心就是&b&满足人类的贪欲。&/b&什么是人类的贪欲?取之不竭的能源;长生不老的生命;窥探宇宙的秘密;不劳而获的自动。大概就这么几个方面了。当然偶尔还会有对野生动物的关怀,但那个是少数。总之,拿出你的投稿,看看你的成果是否能有助于满足人类的贪欲。如果不能,对不起,科技含量再高也要说拜拜。这种筛选导致了科研工作者们,不得不给自己的论文编好故事。什么未来继续发展能够治愈癌症,什么将来一劳永逸地解决能量问题, 什么可能实现物质的瞬间移动...其实科研工作者都知道这些统统是扯淡,但是没办法,怎么样都要往大方向上来靠,否则绝无可能发表。&br&&br&商业评判完了,就是同行评判了。同行的评判比较有趣,要知道很多领域全世界也就几百个人,而这几百个人通常也就几十个方向,每年几次的学术会议基本上一网打尽。行内人搞的东西大同小异,一交流彼此就都知道对方搞的是什么了。然后,有趣的事就发生了。当你被选为审稿人以后,你会看到一篇论文,它是匿名的,但是,但是你只要通读一遍就已经知道这是谁写的了。请问,假如你知道这篇文章恰好是你的一个师弟写的,你会怎么办?&br&&br&所以在学术圈里,山头还是存在。只不过不至于像中国一样,审稿人受到稿件直接一个电话就打过去了:&br&“李教授啊,你们组是不是最近写了一篇文章投到了XXXX啊” &br&“对,我正在审阅。” &br&“没什么大问题,就是数据有些怪”&br&“奥,没法重新测呀,那行吧,还有啊图2可能有点儿小问题....”&br&&br&虽然没有那么露骨,但是看在大家认识的份上,略略方便一下的事还是常有的。所以这也是为什么中国人发表《自然》和《科学》的文章那么难的原因。要知道哈弗大学一个组每年在这两个期刊上发表的文章可能比整个中国还要多。原因呢,我就不再解释了。总之,如果中国人无法做到特别优秀或者跟圈内人合作,挂上认识人的名字,这个文章是很难会发出去的。&br&&br&现在呢,美国高校科研的评判标准也都是文章。可以想见,朋友多,面子广对发文章的重要性有多高。而那些以美国院士为首的顶级圈子,其实是没有几个人能挤进去的。&br&&br&最后呢,我还要再说一点。大家也许对科研一直都有误解。科研真的是吃青春饭的!世界上所有牛逼的科研成果,几乎都是专家从20岁到40岁之间搞出来的。当然,很多人一把年纪还能搞出很厉害的科研成果,但是对不起,那个呀一定是他的博士或手下的人搞出来的。实际上,在美国科研界里,为了争第一作者跟教授翻脸的博士多了去了。因为,做出一个牛逼的成果对绝大多数人来说可能就这么一次机会。如果不是第一作者,那么就没法借此机会评上教授,申到项目,做大做强。而一旦以上条件不具备,那么未来的境况只能每况愈下。毕竟科研是要烧钱,烧时间,还要烧青春的活儿。&br&&br&总结一下吧,在科研圈里,年轻人有时间,灵感和态度但是没有人脉,经验和设备。老教授有名气,经验和设备,但是却没有时间,灵感和(好吧)态度。所以这种状态决定了无论那个国家,科研都会是老带新,山头式地发展。&br&&br&换而言之,无论哪个国家老教授,他们年轻时期越牛逼,影响越大,他们的成果就会被宣传的越多,学到的人也就越多。而学一个东西跟发现一个东西的难度不可同日而语。那么其结果就是,学生在完成了一些学习以后,其实已经超越了老教授。那么老教授要如何自存?&br&&br&当然,西方国家的学术风气还是比我国要好些的。可是只要搞学术这种东西的性质还是这样,那么就不可能按照商业买卖的规则,一份付出,一份回报。如果那样将不再会有人继续搞科研,谁愿意50岁了去跟20岁的人赛跑?&br&&br&再插几句吧,大家对科研真的误会很深!不要以为搞出一个大成果就可以靠专利一辈子吃喝不愁了。错!科研研究的都是超前三四十年的东西。这些成果是否重大是现在人说了算的,可它是否真的具有价值要等到三四十年才能知道!很多时候,当下的判断跟几十年后的现实是不相符合的。而且,就算有了专利,三四十年也基本上过期了。就算不过期,科学家也没那么多钱去每年交专利费。此外,如果申请专利那么就不能发表文章 &b&(已经有人指出可以先申请专利再发表文章,我确实是搞错了,应该是“发表文章就不能申请专利”。不过专利这一块我确实没搞过,谬误也留在这里,算是提醒大家,因为本人水平有限,这篇文章中还有无数类似错误,请大家擦亮眼睛。)&/b&,因为发表了的文章就意味着成果公开了。所以收专利费根本不可能。&br&&br&科研工作者唯一的收入就是工资和一些项目,项目经费原则上是不能给自己用的。但商业合作项目是能挣钱的,只是商业合作项目研究的必然是当下的问题,没有超前三四十年的可能性。这也就意味着做这些项目对评教授和科研上的实质进步并无益处。如果这种项目做多了必然真正有科研价值的项目就会做得少,那么就会影响到教授们的科研地位。如果没有了相应的学术地位,那么也不可能有太多商业项目。但是,一个悖论在于,往往越是容易取得学术突破的领域,越是鲜有人问津,越是没有啥商业项目可做。所以有些时候,某一新领域的开山鼻祖,成为大牛后,一旦该领域的应用没有跟上,也就再无风光。&br&&br&那么科研工作者们岂不是很悲催?&br&&br&其实也不完全是,各国的科研工作者的薪水都是中产以上,而且旱涝保收。此外科研工作者还有一个最大的优势就是可以更加轻松地“青史留名”。像牛顿,法拉第,安培这样,直接把物理单位跟名字挂钩的情况在科研界非常之多。所以只要人类文明没有崩溃,这些名字就会一直出现在相应的课本和总述里。相比而言,要在政治领域或经济领域做到“名垂青史”,其难度比科研就不知道多了多少。所以总结一下的话,那就是,一流科研者能挣到三流商人的钱,一流商人能得到三流科研者对后世的知名度。从这个角度来说,科研工作也不过是人们的一种选择罢了。到底是注重现世富足还是后世之名,总之不可能事实都是你的。&br&&br&———————————————————————————————————————————&br&谈了科研工作的性质和实际收入,下面的东西更加荒诞,大家权做娱乐了。&br&&br&其实,在中国大部分的科研工作者从一开始并不知道科研工作是什么样子的,也并不充分地知道科研工作的好处(后世之名,旱涝保收)和坏处(无法大富大贵,工作一直很苦,不被人理解)。绝大多数的人是没有经过权衡对比就因为各种奇怪的原因(父母觉得有面子,从小教育科学家很伟大)踏上了科研之路。而随着投入地增加,自己就越来越难以回头。结果就出现了非常有趣的现象,自己很无奈。&br&&br&前文说过了科研是一个山头状态,山头的意思是,假如你不跟这个山头的人建立联系,几乎没有可能分得一分一毫的利益。当然任何情况总有例外,逆天改名的存在肯定是有,但那个是极其少数和特殊的。对于中国的科研工作者来说,本,硕,博是否能够早早进入某个名门正派是关系到未来成就的至关重要的因素。换句话说,好的出身未必能有很大的成就,但出身不好基本上意味着没有可能在科研上有所作为。&br&&br&好的出身包括了什么呢?首先,你的本科必须足够好,而且必须是保研而不是考研的。因为保研者无需花费一年或半个学期左右的时间去准备哪些无关科研的考研考试,节省下来的时间可以直接在实验室开始工作。最后呢,博士最好也是直博,否则博士入学考试也会分心。&br&有了这样的背景,假如恰好跟对了导师,那么大学毕业后四到五年可以博士毕业,再加上两年海外留学的博士后经历,发表几篇上档次的文章,30岁之前就可以评上副教授,再顺利一些35岁左右就能评上教授。一旦35岁能评上教授,那么就具备了建立山头的基本要求,前途一片光明。&br&&br&故而,考研的同学们,尤其是二本考一本研的同学们,如果想要搞科研真的已经在一开始就输在了起跑线上。还有一个可怕的事实在于,别小看保研直博的同学,他们未必就都不努力,很多这样的同学可能早早就确定了自己科研的道路,干得比谁都卖力。也就是说,如果如今你的本科不幸落在了二本,那么基本上你已经不再具备成为一流科研大牛的资格了。&a href=&https://www.zhihu.com/question/& class=&internal&&韩春雨&/a&的本科(河北师范大学学士)也不怎么好,不过那是二十多年前的本科了。考虑到本科教育的水涨船高,今天假如不是211或985的同学去搞科研,注定一条无比坎坷的路,科研领域的等级森严足以压得你喘不过气来。&br&&br&既然科研是这么一种有派系,有垄断,有等级的地方,那么可想而知,有人想要绕过等级谋求发展自然也会有一些非常的手段。所以桃色新闻其实也是很多的。在中国,保护妇女权益的法律极其不完善,再加上高科研的女性本来就少,所以有些时候,莫名地就有一些女博士,女硕士连实验室都不用去就可以毕业的情况发生。再扩展一下,更有年轻的女老师,莫名拿下大项目,发表大文章的情况。面对这些情况,外行人是看不明白的,因为外行人对某个特别领域不够了解,因而对于到底哪些工作是一个女性科研工作者不可能在短短几年独立完成的事情完全没有概念。换而言之,只有圈内的人才能看明白。每当这种反常的事情发生以后,圈内的人往往都心照不宣,私下里也会议论一下,但也不愿意让外人看了笑话,毕竟自己的文章和项目搞不准哪一天落到人家手里,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吧。&br&&br&我提到,科研工作者无法大富大贵,所以万万跟他们经商从政的同学一比就会无比失落。再加上工作其实一直都是很寂寥的状态,有不少人心理失衡,会变得,那个,十分好色!&br&&br&作为导师,给学生毕业论文挑刺,不让其毕业的权利还是有的。作为学生要反抗,可以选择的余地也不多,一者是放弃拿到学位,二者是把事情闹大,三者是换个导师。看似有三个选择,其实没有一个对自己真正有利。放弃学位暂且不说,换导师这种事是非常难的,同学院的教授肯定知道谁谁谁是王八蛋还骚扰自己学生,但是犯不着为了你去跟他撕破脸。一旦接受了你,那就是没得谈要彻底对立的节奏,谁都不愿意给自己惹事。至于把事情闹大更加是一种不可控的状态,当下的舆论极其不稳定,受害者反被诬陷为施害者的事比比皆是。中国大众总是抱着“一个巴掌拍不响”和“人家都没事,怎么就你有事”的态度看问题。就算最后得到了公正的待遇,基本上你的名声也毁掉了,后面不会有人再把惹过麻烦的人收下,能否毕业又是未知之数。&br&&br&所以被骚扰的女学生,往往只能把眼一闭,咬一咬牙忍上几年,就当自己被“狗”×了。除了女生被骚扰,其实男生也有被骚扰的,当然这种事情在中国的观念里来看可能不是什么大事儿。画面太美不敢看啊!&br&&br&在这一方面,美国确实会做得比较好。在美国,女下属(学生)只要起诉男上司(教授),那么只要两人有过关系,法律几乎毫无例外支持女下属,无论是否是女下属勾引的男上司。这个法律就是为了保证女性的利益,因为强势的一方洁身自好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所在。因此一般教授不敢跟女学生有任何暧昧不清,这牵扯到他下半辈子的职业生涯。但是呢,有些时候,因为是外国女生,大概也不敢声张,所以该发生的还是会发生。&br&&br&有权利就会滋生腐败,可是学术这种东西如果不给教授审议评判的权利,那么又没人能审议得了。如何解决学术的山头派系问题,如何用一个好的机制让学术界的新人不被打压,出身不被歧视是各国都解决不了的难题。所以学术圈里的事依然还会如此。&br&&br&再次强调一下,我所说的桃色事件都是道听途说,权算娱乐。大家不要认为所有的教授都有这种癖好。其实愿意一直搞学术的人,大都真的是不怎么贪财好色的。当然任何群体总是有败类的!写出这些也是给大家提个醒,尤其是样貌好些的女生,在选导师前一定先去好好打听一下。摊上这种事,就算只是点到为止没有实质上吃什么亏,也够人恶心半辈子了。&br&&br&至于普通本科就不要搞科研的结论,这确实是我当下的一个结论,不一定正确,仅供参考。&br&&br&等赞超过2k之后,我还会再更新一些东西。&br&&br&再插几句,本人有过科研的经历(惭愧得很,二三流水平),但是毕竟是只能看到冰山一角。文中有多东西也都是自己根据所知想象出的。以科研的态度来说,&b&无实验,无数据,无文献&/b&,所以没有任何参考价值。因此也恳请大家&b&仅仅把这些当作一种娱乐&/b&。科研圈到底怎么样,希望大家通过自己的体会或严肃认真的调查来下结论。我的这些废话,最多就是提供一个视角。&br&&br&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r&&br&下面再谈一个问题,也是比较严肃的一个问题。&br&&br&&b&到底是谁规定了科研的方向?&/b&&br&很多非科研人士认为,科学家大概是那种对宇宙充满了好奇,专注于自己感兴趣的某个方向,然后不问世事,一心一意寻求突破,推动人类进步的伟人。这种科学家的状态曾经存在过,也就是十六,十七世纪的时候。那个时候受过教育的几乎只有贵族,而贵族无需担心温饱。于是“一帮吃饱了没事儿干的外国人”(引用名言)就把自己有限的生命投入到了各种各样癖好中去,这些癖好除了各种奢侈和挥霍,也包括科学研究。因此早些年的科学家很多都是贵族出身,因为他们从事科研的经费完全来自于他们自己,所以他们可以自由自在地研究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而且,那个时代,整个世界的科学大厦才刚刚开始打地基,所以只要稍微用些心就能开创一个领域。&br&&br&而时至今日,完全不同了!今天的科研工作再也不是随便搭个小作坊,凭着兴趣略略搞一下就能出成果的了(列文虎克)。如今的科研,硬件上要有一流的实验室和强大的计算机,软件上要有各种复杂的科研软件来支持。此外,除了实打实地做实验,在开展项目前,需要大量阅读已有的文献来确认你的实验方法还未有人用过。而阅读已有文献不是简简单单地泛读,很多时候需要把里面所有的细节都吃透。尤其是一些奇奇怪怪的公式,绝不是数学物理好就能理所应当搞明白的。这些所需要的人力,财力的投入已经不是个人能够给予的,甚至不是一个小公司能够供养的。很多项目需要以国家为单位进行持续的投入,才可能进行。&br&&br&既然国家是最重要的金主,那么问题的答案就是,&b&国家&/b&!即是说,&b&国家规定了科研的方向。&/b&&br&&br&那么我们再回头想一想,国家真正在乎的又是什么呢?造福整个人类?&br&&br&NO,国家的核心利益是让这个国家在竞争中胜出!这才是国家最大的需求,那么与之相对应,国家所主导的科研也是以此为主要目的的。换一种表述,&b&科研是为政治服务的&/b&。&br&&br&这样表示也许大家还是会觉得没什么,我再换一种表述,当前科研的状况就是&b&文科生来指挥理科生做项目。&/b&&br&&br&这种状态的坏处是什么呢?就是我们不得不浪费大量的科研资金,去做一些根本没有任何意义的科研工作。&br&&br&不知道大家是否知道早些年的“物联网”,那是国家总理温家宝明确支持的一个科研方向。结果国家自上而下,所有的基金项目都疯狂地往“物联网”上靠,结果生产了一大堆论文,却没有什么实际价值。&br&&br&我前面提到的《自然》《科学》判定文章的外行商业评审也是一种文科生指挥理科生的方式。世界上大笔的科研经费都浪费在了一些看似吸引眼球,但其实完全无法实现的科研项目上。如果在考虑世界各国在军事和国家安全层面上的科研封锁,每年各国重复研究的项目又不知要挥霍多少资源。&br&&br&虽然我无法想到更好的办法,但是科研上人力,物力的巨大浪费触目惊心。无论中美,一个教授发表了几篇文章,做完一个项目,然后就把组建的工程或仪器拆掉或闲置十几年都是常有的事。几十万的仪器,放在那里无人问津也是非常正常的。&br&&br&科研从解决实际问题慢慢变成了编造故事,由推动人类进步逐渐成为了政治博弈工具。总之,当前的科研体系确实是存在着极大的问题。而这个问题可以从一个现实当中反应出来,那就是中国的崛起。&br&&br&中国的崛起是个很复杂的问题,目前说法不一。比较流行的说法是所谓人口红利。当然如果考量到大清朝四亿多人口所占世界人口比例其实比当前中国人口所占世界比例要高。那么人口红利似乎也不完全是决定因素。非说全部归功于我党的伟大功绩,这个可能也有些夸大其词。目前还有一种说法,我比较认同,就是说,西方发达国家的科技停滞了!&br&&br&当然停滞,并不意味着毫无建树,只是说科技对经济的推动作用不如以往那么强劲了。正因如此,中国才有可能,有机会追赶欧美。否则按照正常的推演,先进的经济更利于先进的科技,而先进的科技又能极大推动经济。在这样的正向循环下,中国很难有可能缩小与欧美的差距。&br&&br&可那么问题就出在了“先进的科技又能极大推动经济”上面。为啥这几十年这一条好像疲软了呢?&br&&br&这其实无形地反映出了一个深刻的问题,那就是科研和实际应用的全面脱节!&br&&br&克强总理说过,“&b&我们还不具备生产模具钢的能力,包括圆珠笔头上的‘圆珠’,目前仍然需要进口。&/b&” 想一想,中国每年成千上万的博士生,那么多的教授,院士,难道真的是这些人差劲到连一个生产“&b&圆珠笔头上的‘圆珠’&/b&”的生产线都搞不定吗?错!他们的能力绰绰有余,问题是,研究这个问题没有办法发表优质论文,从而无法据此建立山头,所以他们&b&宁可花掉几百万去研究一种早就知道不可能实现的治疗癌症的药物&/b&,也不愿花一丁点时间去研究这些真正实实在在的需求。&br&&br&这个问题不仅是中国,西方也一样。科研工作者越来越高冷,越来越偏离现实,与之相对应的是,大学生,硕士生,博士生越来越多,可是公司却完全招不到自己需要的人才!而这些做了十多年科研工作的人,当离开科研圈子的时候,会发现自己多年研究的东西必须要全部扔掉,没有任何积累下来的优势。(除了学习能力)&br&&br&其实中国的科研体系是全面学习美国的。而这个体系似乎已经显现出一些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建立新的评判标准,让科研工作者能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而获得应有的尊重过上体面的生活是未来需要解决地大问题。没有一个体系是可以一直都完美的,科研体系也已经越来越缺少活力了。但科研体系的创新和改革究竟何时发生,我依然不清楚。可是如果还是以论文来论英雄,以国家政策为导向,那么其活力会越来越低,对经济的贡献也会越来越少。&br&&br&所以我们当前需要在制度上有所创新,把科研人才真正的潜能激发出来。但究竟如何去做,我真的不知道。正因为不知道,所以我对当下的状态也保持着谦卑,毕竟它是目前来看最合理的。&br&&br&当然,我的见识非常浅薄,毕竟只是管中窥豹。到底全局是否如此,还要专业人士来调研,统计,分析。&br&——————————————————————————————————————————&br&前文中说了一句话“&b&宁可花掉几百万去研究一种早就知道不可能实现的治疗癌症的药物&/b&”&br&&br&这句话可以展开来说一下。&br&&br&真实的场景是这样的:一群顶级的学术专家建立了一个山头后,发现了一个无法攻破的难题。而这个难题如果不被攻破,那么这个领域就完全没有任何可能取得下一步的发展。举例说,比如一种治疗癌症的药物被发明出来,实验室观察其效果非常好。但是这个药物有个问题,就是它会对肝脏造成损伤,而这一点成为了一个硬伤。研究这种药物的大牛可能有四五个,大牛们又有一大堆弟子,正在迫切地渴望着发文章。于是大量的文章涌现出来,该药物对乳腺癌的损害研究,该药物对膀胱癌的研究,该药物快速合成的研究,该药物与某其他药物交叉治疗的研究....所有的大牛和他们的弟子们都知道当前最重要地是把该药物对肝脏的毒副作用消除,如果这一点没有达到,那么这个药物没有任何前景,可以说是死路一条。但是为了各自的利益,大牛们轻巧地避开这个问题,或者用一些其他的研究来回应,比如该药物对肾脏的毒副作用,该药物对肺的毒副作用....然后呢,一大票研究该药物的博士,硕士被培养出来。一大堆的文章被发表出来,但不幸的是,这个科研方向根本就是一条死路。&br&&br&这就是我所说的“&b&科研上人力,物力的巨大浪费触目惊心&/b&”。这个世界上到底有多少这种“&b&僵尸课题&/b&”我并不知道,我只是亲身见过几个。这就是利益集团形成之后,大家都会把保持利益作为首要目的而非解决问题。这也即是当下科研体系问题的一个反应。我见过很多优秀的人才,就是因为前期对某个领域不够了解,结果被忽悠上了一条科研死路,然后不得不绞尽脑汁地绕开关键点,以求毕业。幸运的人在该领域尚有大量资金的时候,捞足了本钱。不顺利者,陷入了极度无奈和压抑地境地。&br&&br&所以各位有志于科研的同学一定擦亮眼睛,科研方向其实比导师的名头还重要。所有的教授都会告诉你他们研究的东西多么多么有价值,多么多么有前景。但是你一定要读一读文献,先看看卡住这些东西发展的难点究竟是什么,这些难点到底有没有可能被克服。如果没有,不要贸然选择这一方向,否则日子可能会难过地很。&br&&br&不过呢,若非对某一领域十分了解谁又能看得清呢?所以呀,无论再小心,被引上死路的人还是少不了的呀。&br&&br&———————————————————————————————————————————&br&再谈谈中国这些年科研的大发展吧!&br&&br&既然说了科研是山头体系,搞研究不如拜大佬。那么中国这些年学术上的大发展其实也是如此。诚然,我国也有很多优秀的科研工作者。可是不进入他人的体系几乎不可能有一流的文章。08年经济危机,导致很多美国的科研经费被消减,而与此同时中国政府投入了一大笔钱在科研上。于是,出现了非常有趣的现象,中国的教授们,用自己的经费不远万里跑到外国的实验室给外国的教授打工。国际共产主义精神啊!&br&&br&外国的教授对这么一群不用发钱还工作勤奋,并且素质很高的中国访问学者表示极大的欢迎。有了这些访问学者,教授们纷纷表示,他们近几年不再招收博士生了,因为博士生还要发工资。囧Z&br&&br&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外国教授终于被我们毫不利己,专门为人的大无畏西天取经精神所感动。终于在文章上署下了中国人的名字。&br&&br&真的好心酸呀!为了进入山头,中国学者真的被逼得好惨!有很多教授表示,其实我们的工作效率,我们的工作态度,甚至我们的水平都不输于这些美国人。但是没办法呀!不这样人家就不带你玩!我国的科研评判就只看这些外国的期刊,被逼的,都是被逼的。&br&&br&我的见识浅薄,总觉得我国科研工作者的国际共产主义精神有些不对劲。但不管怎么说凭借这种精神,他们到底略略进入了山头,至于这是否有用我就说不上了。也许这是建立国际山头的第一步吧——总是要在人家的体制里玩转了,才有可能自创一派吧。&br&&br&——————————————————————————————————————————&br&&br&再谈一下中国科研的特色吧。&br&&br&中国科研跟美国科研一个最大的不同就是政治因素。在中国如果不挂上一个院长,书记的头衔儿,项目是不好申请的。美国不存在这个问题,学院院长的职责是向各个教授要钱,所以大家都不愿意干。囧&br&&br&因此你到中国的大学里一看,院长,校长往往科研水平最高,发表论文也最多。但你真的跟这些人接触一下就发现,这帮人整天忙着开这个会那个会,甚至都没时间下实验室,那些论文嘛,显然不是他们写的,即便很多他们是第一作者。&br&&br&官僚科研可能是中国科研界最大的毒瘤。尽管科研大牛们可以通过“杰出青年”,“长江学者”,“院士”的头衔绕开行政权力体系,自搞一套。但这些人实属少数,无数的老师都只能默默帮院长发文章. 我曾听说一个院长嚣张地跟手下的老师说:“今后你所有的文章都要署我的名,否则你看你还想不想在这个学院混了。” 然后呢这个家伙用了两年就攒够了文章,评上了教授。&br&&br&这一点跟美国大不相同,美国的山头固然存在,好歹是大牛靠本事建立起来的。中国的山头还可以用这条权利路径来建立起来,而这些依托权利成为山头抗把子的人,内心深处对科研其实无比鄙夷。他们对科研的危害才是最大的。&br&&br&此外,那些在科研上有所建树的人,最终不得不在各式各样的会议中消磨棱角。在中国一个山头建立之时,往往就是扛把子再也不做科研时。因为想做也没时间了!可是难题就在于,不当官没有经费,当了官没有时间。最终大家还是去当官,因为经费才是实实在在的东西。&br&&br&中国科研的另一个特色就是学生比较傻!其实在美国,大家对教授也是尊敬的,但没有人会觉得读了博士,搞了科研你就高人一等。恰恰相反,美国人看来都是那些聪明而怪异的人才会去搞科研,心智正常的人都去经商了!因此,学生进入科研圈的时候往往是真的就是喜欢某个领域,也从来没有“老子光宗耀祖了,老子高人一等啦”的优越感。&br&&br&相反,中国的学生就比较可爱了。从小就被教育要好好学习,要多多读书。一旦考上研或者读了博,一家人都莫名其妙地有了优越感。父母跟亲戚说话的腰板儿都更直了。&br&&br&而进入科研界的这些学生,大都对科研一脸懵逼。什么都不知道,就是莫名地觉得自己从此命运就翻盘啦。呵呵。&br&&br&接下来的故事大家就都很熟悉了,怀着对科研的无比热忱,怀着对远大前程的无比信心,祖国的大好青年兢兢业业,早出晚归。不仅做实验甚至还帮导师看小孩儿,那真是上进啊。&br&&br&接下来呢,等到博士毕业,突然发现自己除了一个土博士的文凭啥都没有了。班里那些一毕业就工作的人都已经付了首付,娶了老婆。而你快三十了却除了继续做博士后似乎再无更好出路。去找工作发现,卧槽我搞了五六年的研究完全都用不上啊。(完全不是一个体系,而且忒超前)&br&&br&接下来的版本有三个,一个是学生跟对了人得以传承衣钵,在科研界如鱼得水。我见过的某个大哥三十一岁已经是某985高校的正教授,博导,开始带博士了。&br&&br&另一个版本是,没有跟对人,科研上没有太多建树,半死不活地做博士后,期望遇到合适的老板能搞出点东西。业内称这种人为“老千”。也就是千年博士后!老千可能不仅在中国做博士后也去外国做,许多年后阴差阳错地找到一个机会,就在二流的大学里安定下来。我认识一个老千,做了五年博士后,挺帅的一个大哥,才三十多岁头顶就已经秃了。老板对博士后从来不客气,就是往死里用的。博士后们则为了那点可能转正的机会,耀出千分光,万分热。而这样的坚持不知道还要多少年!&br&&br&第三个版本是,老子不干了,转行!从头再来,然后多年研究的东西就丢在一边了。这个种人算是有蛮有魄力的,不过多年的科研工作大部分算是白做了。&br&&br&在这个过程当中,最最有趣的还是父母的态度。从一开始觉得高人一头,到后来唉声叹气。看着别人家的孩子娶妻生子其乐融融,真心感觉自己的孩子好惨。但有不能输了气势,因此腰板还是挺得直,“我孩子是博士。”&br&&br&&a href=&http://www.zhihu.com/people/snowyheart2015& class=&internal&&Hyacinthus Tom&/a&在评论里说:&br&“&b&二本,我想打破答主的结论:二本无法成为一流科研者。”&/b&&br&&br&&br&我很喜欢这份志气,但是规劝一句,如果情况真的不顺利请不要拿自己的青春去赌。输掉当初一句话是小,让自己深陷泥潭是大。&br&&br&我见过太多苦逼的科研狗。无知的家长乐观地以为万事OK,而自己发现情况不妙,从头来过前期投入都报废,继续前行根本看不到出口,进退维谷又被工作压得要死要活。唉!怎一个惨字了得。&br&&br&——————————————————————————————————
学术圈就是一个又一个的山头,一个大老板带着一群人占领了某一个领域,然后共同捍卫集体利益,阻止一切其他人进入这个领域来分蛋糕。占住了山头才能有经费,有了经费才能买仪器,建实验室,招学生,甚至是收揽年轻的老师。于是有了更多成果,进一步巩固住了…
第一次在知乎回帖,写两句吧,我本身算是名校背景博士又跟了国内大牛级别的老板,现在在国内化学方面蛮强的研究所里做副研&br&&br&因为这里没人认识我,所以说几句觉得发自肺腑的。若不是真爱就不要在这个领域熬下去,除非你是我下面说的那些优势的人或是真的冲破了劣势的人&br&&br&下面我来说一些规律性的东西,这些东西有的放在任何领域都是适用的,我只是说在科研里你也必须要认清这个现实:&br&科研是只有功劳没有苦劳的。他的评价机构永远高高在上,他永远看不到你,你能展现给别人的永远不是你能力有多强你有多努力的思考问题多努力的去解决问题,永远只是你得到了什么,你的文章列表是什么水平,你的H因子是多少,你的总影响因子说多少,你有没有science,你有多少jacs之类&br&&br&当你觉得努力嘛,努力就一定成功的时候你就会发现:&br&方向永远比努力重要,太多人从一入校就注定了你很难出头,因为你可能被分配在:没有前途的方向、非常tough的方向、老板不熟悉的方向、老板的新领域。与那些被分配在大牛老板的主流方向上的学生相比,你几乎就注定输在了起跑线上。一个本科生能有多大能量凭一己之力在读博期间冲破方向上的束缚?看过太多适合科研的孩子被憋死在了这种方向上。&br&&br&当你觉得没关系啊,博士做不好我可以换啊,博士期间不能换博后也可以换啊。然后随之而来的就是科研的年龄壁垒&br&假设22岁本科毕业,顺利的孩子过着怎样的生活呢?跟大牛发好文章,28岁左右博士毕业,换组做博后(无论是博士或者博后取得海外经历),然后一站或者两站青千回国,300万经费上百万甚至几百万的安家费拿到副高或者正高继续自己的科研之路&br&做的不好的呢?博士期间没有好文章,毕业时28-30岁不等。博后非常难找,原因无非就是文章不好说服不了老板、方向老旧别人也没钱不愿意做、想换新方向没有老板肯愿意花这么大的钱买一个不是即战力的学徒、老板虽牛但是不能在你的方向上贡献能量。草草找个不好的博后又或者在国内找个中级的位置,就开始了新的方向的尝试,一个新的方向即便成功也需要几年。然后以国内为例:青基的年限是35,优青是38,杰青45,青千是40. 没有title想在国内发展?只能是难上加难。&br&&br&科研是一个量子态的过程,你的努力很长时间内无法缩短你和别人之间的差距,只有积累到一篇牛文章,你才会啪的跃迁一下,然而由于你的背景不够或是方向不好,即便是同等的努力,你勉强啪一下的时候,人家已经如活塞运动一般啪啪啪啪啪啪了。&br&&br&科研是讲圈子的,像极了武侠小说里的江湖,年轻人出门抱拳必言此乃谁谁的博士,谁谁的博后,然后就是久仰久仰,比如现在的青千,深扒一下里面不知道有多少是大牛的门徒,成为安排工作最好的方式。我一本科同学青千回国,本科之后完全没有国内背景,出门开会就被一个圈一个圈的划在外面,想要融入就必须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大牛的学生就完全不用这么麻烦,带着走一圈就可以了,什么基金啊文章啊,都可以获益。&br&&br&总之成功的科研之路大多是有定式的,闯出来的精英大多需要兼得超强的实力和不错的运气。如果你在某个时间节点上还看不到自己在科研路上的希望,建议慎重地选择这条路要不要走,毕竟这条路走的不好,是蛮穷的。&br&&br&最后回到幸福不幸福的问题来,喜爱科研的胜利者可以获得充足的幸福感。而喜爱科研的一般科研工作者就必须考虑他对生活本身有多大的期望以及对于横向比较的落差是什么心态。真的有那种对于其他一切都不太在乎只在乎我在我的实验中能否得到我喜欢的结果的人,我想只有这两种人是真正幸福的吧。&br&&br&以上这些可能在任何圈子里都存在,但是其中某些是科研界独有的,有些科研界更甚。我本人也算是上述某种程度的既得利益者,所以看似负面的观点其实是一颗中立的心,希望对还在做科研的年轻人有所帮助。
第一次在知乎回帖,写两句吧,我本身算是名校背景博士又跟了国内大牛级别的老板,现在在国内化学方面蛮强的研究所里做副研 因为这里没人认识我,所以说几句觉得发自肺腑的。若不是真爱就不要在这个领域熬下去,除非你是我下面说的那些优势的人或是真的冲破…
嗨,谢谢邀请。&br&以下多图慎点。&br&我在西安待比较久,个人觉得还蛮喜欢西安美食的。列一些日常吃的本地美食吧。&figure&&img data-rawheight=&494& src=&https://pic4.zhimg.com/fd56aeb12bf27d366cdd_b.jpg& data-rawwidth=&72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20&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fd56aeb12bf27d366cdd_r.jpg&&&/figure&&figure&&img data-rawheight=&333& src=&https://pic1.zhimg.com/aa545eefc5aa8_b.jpg& data-rawwidth=&5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00&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aa545eefc5aa8_r.jpg&&&/figure&&figure&&img data-rawheight=&768& src=&https://pic4.zhimg.com/5e8f8dfc056cfdeb1dc9cb_b.jpg& data-rawwidth=&102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24&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5e8f8dfc056cfdeb1dc9cb_r.jpg&&&/figure&西安最典型的食物牛/羊肉泡馍,因为分量太大很多人吃不惯,我吃一顿可以一天不用吃东西了。因为热量太大很少吃。&br&&br&&figure&&img data-rawheight=&375& src=&https://pic2.zhimg.com/6e87bf56ea74b700e66111_b.jpg& data-rawwidth=&5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00&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6e87bf56ea74b700e66111_r.jpg&&&/figure&&figure&&img data-rawheight=&300& src=&https://pic4.zhimg.com/95e081dedddfba025164bba68fe5e963_b.jpg& data-rawwidth=&45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52&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95e081dedddfba025164bba68fe5e963_r.jpg&&&/figure&&figure&&img data-rawheight=&737& src=&https://pic3.zhimg.com/b99f392fbb9e055a8b1f3f5df08f1fe2_b.jpg& data-rawwidth=&102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24&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b99f392fbb9e055a8b1f3f5df08f1fe2_r.jpg&&&/figure&各种肉夹馍,我比较喜欢吃“赵记”的腊汁肉夹馍,因为它是我吃过的肉夹馍里面肉放的最多的。&br&&br&&figure&&img data-rawheight=&281& src=&https://pic2.zhimg.com/2d28b8c83efadaac4b69_b.jpg& data-rawwidth=&5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00&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2d28b8c83efadaac4b69_r.jpg&&&/figure&&figure&&img data-rawheight=&375& src=&https://pic4.zhimg.com/421e331bf11fe916d9ac651e_b.jpg& data-rawwidth=&5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00&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421e331bf11fe916d9ac651e_r.jpg&&&/figure&凉皮。我经常去的是魏家凉皮(因为有wifi),它家的秘制凉皮很辣很香,麻酱凉皮也很好吃。&br&室友们都很喜欢吃,有一次从西安飞回厦门带了6份魏家凉皮,我以为调料包不让带结果安检竟然让过了,运气太好^_^&br&&figure&&img data-rawheight=&480& src=&https://pic4.zhimg.com/ca44bf3ceb67_b.jpg& data-rawwidth=&64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0&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ca44bf3ceb67_r.jpg&&&/figure&&figure&&img data-rawheight=&546& src=&https://pic1.zhimg.com/fe2d009f98_b.jpg& data-rawwidth=&82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20&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fe2d009f98_r.jpg&&&/figure&&figure&&img data-rawheight=&831& src=&https://pic3.zhimg.com/52fefaa552d6_b.jpg& data-rawwidth=&102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24&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52fefaa552d6_r.jpg&&&/figure&&figure&&img data-rawheight=&1123& src=&https://pic1.zhimg.com/fcfd150f310e2af3919c_b.jpg& data-rawwidth=&11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100&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fcfd150f310e2af3919c_r.jpg&&&/figure&早餐:咸豆花,配熏肉饼,这个太喜欢了!&br&&figure&&img data-rawheight=&375& src=&https://pic2.zhimg.com/7e0efeb921d_b.jpg& data-rawwidth=&5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00&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7e0efeb921d_r.jpg&&&/figure&秦镇米皮&br&&figure&&img data-rawheight=&369& src=&https://pic4.zhimg.com/6f3d45ecfe66d044ef10f7_b.jpg& data-rawwidth=&5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00&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6f3d45ecfe66d044ef10f7_r.jpg&&&/figure&锅贴&br&&figure&&img data-rawheight=&483& src=&https://pic2.zhimg.com/2b5ac6cb4723e9bab1d029fe7ea669f1_b.jpg& data-rawwidth=&58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80&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2b5ac6cb4723e9bab1d029fe7ea669f1_r.jpg&&&/figure&牛肉面&br&&br&&br&&figure&&img data-rawheight=&622& src=&https://pic3.zhimg.com/cee0d65ef1c929a84eff83f8dc3568a2_b.jpeg& data-rawwidth=&102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22&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cee0d65ef1c929a84eff83f8dc3568a2_r.jpeg&&&/figure&臊子面&br&&br&&figure&&img data-rawheight=&840& src=&https://pic1.zhimg.com/235b529bdfd8_b.jpg& data-rawwidth=&6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235b529bdfd8_r.jpg&&&/figure&&figure&&img data-rawheight=&1242& src=&https://pic1.zhimg.com/d1068eca4bd3f4ae847e83d_b.jpg& data-rawwidth=&56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67&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d1068eca4bd3f4ae847e83d_r.jpg&&&/figure& 菠菜面&br&&br&&figure&&img data-rawheight=&998& src=&https://pic1.zhimg.com/822d8f52f1dc2e75dc438_b.jpg& data-rawwidth=&68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84&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822d8f52f1dc2e75dc438_r.jpg&&&/figure&刀削面&br&&br&&figure&&img data-rawheight=&850& src=&https://pic1.zhimg.com/c54c9bcb35b07fce7290_b.jpg& data-rawwidth=&60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2&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c54c9bcb35b07fce7290_r.jpg&&&/figure&牛肉扯面&br&&br&&figure&&img data-rawheight=&338& src=&https://pic4.zhimg.com/d82cbcc7f41c03b39909d5b_b.jpg& data-rawwidth=&45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50&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d82cbcc7f41c03b39909d5b_r.jpg&&&/figure&黄金酥饼&br&&br&&br&&figure&&img data-rawheight=&374& src=&https://pic1.zhimg.com/5ab687cb0623aaee941abec_b.jpg& data-rawwidth=&5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00&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5ab687cb0623aaee941abec_r.jpg&&&/figure&烤羊腱子&br&&br&&br&&figure&&img data-rawheight=&312& src=&https://pic1.zhimg.com/c1fe146684cc_b.jpg& data-rawwidth=&43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34&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c1fe146684cc_r.jpg&&&/figure&粉蒸肉&br&&br&&figure&&img data-rawheight=&280& src=&https://pic1.zhimg.com/c26d6c9f632db11e8fd7c0ac_b.jpg& data-rawwidth=&45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50&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c26d6c9f632db11e8fd7c0ac_r.jpg&&&/figure&biang biang 面&br&&br&&br&&figure&&img data-rawheight=&300& src=&https://pic1.zhimg.com/aafcd185a587aa7c43c90dd0_b.jpg& data-rawwidth=&42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26&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aafcd185a587aa7c43c90dd0_r.jpg&&&/figure&灌汤包&br&&br&&figure&&img data-rawheight=&750& src=&https://pic3.zhimg.com/84eca937d403b42b5bbe_b.jpg& data-rawwidth=&62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25&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84eca937d403b42b5bbe_r.jpg&&&/figure&不知道是什么面,很好吃。西安的面种类太多我这外地人也很难叫上名字。&br&&br&&figure&&img data-rawheight=&399& src=&https://pic2.zhimg.com/64ff3feb6f5_b.jpg& data-rawwidth=&6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64ff3feb6f5_r.jpg&&&/figure&西安本地的老酸奶,回民街和超市都有卖,但是超市比回民街便宜。&br&&br&&figure&&img data-rawheight=&800& src=&https://pic4.zhimg.com/e8fd12c286afeae9fce08b0006fff6c3_b.jpg& data-rawwidth=&53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33&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e8fd12c286afeae9fce08b0006fff6c3_r.jpg&&&/figure&&br&油泼扯面&br&&br&&figure&&img data-rawheight=&290& src=&https://pic2.zhimg.com/08d37f27dafb429f4e765_b.jpg& data-rawwidth=&5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00&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08d37f27dafb429f4e765_r.jpg&&&/figure&&br&韭菜合子&br&&figure&&img data-rawheight=&544& src=&https://pic4.zhimg.com/c45ecdcbe3cd131bf839a3_b.jpg& data-rawwidth=&82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20&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c45ecdcbe3cd131bf839a3_r.jpg&&&/figure&&br&糖炒板栗&br&&br&&figure&&img data-rawheight=&413& src=&https://pic2.zhimg.com/6decc5160fabdd1_b.jpg& data-rawwidth=&64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3&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6decc5160fabdd1_r.jpg&&&/figure&&br&最喜欢吃的烤羊腿&br&&br&&figure&&img data-rawheight=&332& src=&https://pic2.zhimg.com/f40edeed032d57ef105a69_b.jpg& data-rawwidth=&56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62&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f40edeed032d57ef105a69_r.jpg&&&/figure&&br&烤肉,表示不喜欢回民街的食物但是烤肉确实还不错。&br&&br&&figure&&img data-rawheight=&600& src=&https://pic2.zhimg.com/3bfdcbf9d5_b.jpg& data-rawwidth=&71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16&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3bfdcbf9d5_r.jpg&&&/figure&&br&&figure&&img data-rawheight=&600& src=&https://pic1.zhimg.com/5eebba0ccf0c1f062e276c_b.jpg& data-rawwidth=&8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00&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5eebba0ccf0c1f062e276c_r.jpg&&&/figure&&figure&&img data-rawheight=&460& src=&https://pic1.zhimg.com/844a478e2d6d1a08c2ad25d8f356218c_b.jpg& data-rawwidth=&82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20&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844a478e2d6d1a08c2ad25d8f356218c_r.jpg&&&/figure&西北菜&br&(图片来自网络,侵删。)&br&以后想到再来补充吧,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到你。&br&&br&补充:陕西的辣椒是香的,不像川菜的麻辣或者湘菜的干辣味。碰巧的是陕西的面劲道十足香味浓厚,一般加在里面的肉和调味料对于面本身来说是锦上添花,不仅不会覆盖食物本身的味道反而两种味道相辅相成很和谐。&br&&br&若喜欢清淡的食物,可以试试广州深圳那边的早茶、虾饺、汤包、肠粉,以及虾、大闸蟹、鱼片粥、蟹粥等等都很具有食物本身的味道。那边的糕点类食品很好吃哦,我比较喜欢的有卡玛王子的老婆饼和香酥板栗饼,以及各种凤梨酥。啊啊炒鸡喜欢凤梨酥,口水...&br&祝你在中国吃的开心^_^
嗨,谢谢邀请。 以下多图慎点。 我在西安待比较久,个人觉得还蛮喜欢西安美食的。列一些日常吃的本地美食吧。西安最典型的食物牛/羊肉泡馍,因为分量太大很多人吃不惯,我吃一顿可以一天不用吃东西了。因为热量太大很少吃。 各种肉夹馍,我比较喜欢吃“赵记…
正经答一波~&br&&br&&b&一、食&/b&&br&&b&超市卖的土豆精确分三类:炖汤的,做土豆泥的和拿来煎的。&/b&&br&&br&所有动物(极少数鱼除外)全部是去骨去毛去刺去头去内脏的,德国人说看到动物眼睛就不忍心继续吃了(那你有种吃素啊魂淡)。&br&&br&德国(至少慕尼黑是这样)没有正规菜市场,只有街边单个的小摊位,大多是在超市买,而且一年四季都没有喜闻乐见的莴笋、莲藕、茼蒿、苋菜、丝瓜、冬瓜、佛手瓜、黄花菜etc.&br&&br&虽然蔬菜水果贵到爆炸,大白菜2.29EUR(合人民币17元)一斤,但是所有奶制品又便宜又好吃种类又多,以牛奶为例,一般分为0.1%脂肪,1.7%脂肪和3.5%脂肪的,比较便宜的一升大概在人民币四块钱左右。。。&br&&br&这里插播一句,年少无知时曾经看过小四的青春伤痛小说(手动微笑),当时觉得小四唯一指定矿泉水品牌依云是那么高贵无暇,堪比琼浆玉露,昨天对着售货架上一排的0.79EUR(合人民币5.9元)塑料瓶,不知道四娘在高傲什么。。。&br&&br&接上一条,大多塑料瓶可以在超市的专门机器里回收,0.09~0.25EUR不等,现在看出了蜜汁高贵感源自奢华无匹的瓶子啊。。。&br&&br&说到这个回收机,所有瓶子回收完成之后,机器会打印出写有金额的凭条,结账时可以抵钱,&b&最为神奇的是,你可以选择把这笔钱提现,有种一分钱没花超市还给了我钱的错觉。。。&/b&&br&&br&啤酒。。。算了啤酒下次另开一篇。&br&&br&面包。。。面包也好多。。。今天好累懒得打。。。&br&&br&好了吃的就到这里吧,不然我要饿了。。。&br&&br&&b&二、衣&/b&&br&不知道有多少知友看过《一座城池》,里面有这么一段描述:&br&&blockquote&在九月,我们穿一件短袖T恤;在十月,我们穿两件短袖T恤;在十一月,我们穿三件短袖体恤。但是我们一共就只有三件,所以,每天我们都有不同的穿戴顺序。&br&健叔为这次相见作了很多准备,而且我们终于弄明白,原来健叔不是心血来潮,而是早有这个想法,只是以前一直穿着三件短袖T恤,所以觉得不好意思。而这次,他终于可以一件短袖外面直接套一件羽绒服了,而且腿脚也终于利索了。&/blockquote&之所以说这个,是因为德国人也是这么穿的。&br&&br&以我法国小男票为例(7岁,德法混血),&b&寒冬时节,他是这样穿的:背心-短袖-衬衫-抓绒衣-冲锋衣,初春他是这样穿的:背心-短袖-衬衫-冲锋衣,现在到了暮春,他是这样穿的:背心-短袖-衬衫,顺理成章,到了夏天,他就会:&/b&&b&背心-短袖,直到飙升到三十度换成纯背心&/b&。至于裤子,基本只有两种类型,厚裤子和薄裤子。。。&br&&br&从没见过德国人洗鞋子,因为空气质量不错,环境也还好,(不作的话)他们的鞋子一般不会太脏,板鞋和皮鞋会擦,帆布鞋和毛呢靴基本就是往死了造,坏了买新的这样。。。&br&&br&&b&基本不穿拖鞋,除非家里砸了碟子玻璃杯,不然常年穿袜子在家里走动。&/b&&br&&br&衣服尺码比国内大一号,基本德国S=国内M,德国M=国内L,大号会大到XXXXXL(我并不是结巴哈哈哈哈),来之前我麻麻告诉我德国是世界上胖子最多的国家(据说现在是中国),来了以后发现新款衣服基本XXS\XS\S都是一扫而光的,剩下的都是M\L\XL,你们自己来看,70%的德国人都瘦到爆炸,男的宽肩细腰大长腿、女的金发碧眼杨柳腰(不是德吹不是德吹不是德吹)。&br&&br&&b&中小学学生一般十二点左右下课,&/b&家里没人的小孩可以选择再交一点钱去上一个叫做tagesheim的东西,我理解就是午托班,小孩在那里做作业、吃零食、玩儿这样。&br&&br&迷妹们有兴趣的话之后我之后可能会放一些suai照(年龄不限,性别不。。性别男)。。。&br&&br&&b&三、行&/b&&br&公交地铁电车基本严格按照时间表来,一般正常十分钟一班,人少的点儿可能二十分钟一班。听说有奇葩的郊区公交周末只有两趟,还不一定什么时候,必须打电话提前预约。&br&&br&随手找了一趟地铁的时刻表(一共六页,这是其中之三),大家感受一下:&br&&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d77fe10bd94e325c374cc6_b.png& data-rawwidth=&709& data-rawheight=&60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09&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d77fe10bd94e325c374cc6_r.png&&&/figure&&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ebbe0bd625_b.png& data-rawwidth=&719& data-rawheight=&62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19&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ebbe0bd625_r.png&&&/figure&&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4e3a167ebcc6688ffdfaf9e_b.png& data-rawwidth=&698& data-rawheight=&62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98&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4e3a167ebcc6688ffdfaf9e_r.png&&&/figure&&br&车票真的是很贵,慕尼黑市内天票(一天内市内公共交通都可以坐)12.4EUR(合人民币91.7元),并且我是经历过北京2元做全程的人,悲伤辣么大。。。虽然这样,但是每次查票的时候所有人都有票,留下想看热闹的我一脸失望。。。&br&&br&不过据说英国更贵啊哈哈哈哈哈哈哈哈&br&&br&另外,大概就是自行车很贵但是骑车的人很多,小孩子骑车基本都会带全套护具,头盔护腕护肘护膝手套什么的。&br&&br&车的话。。。大部分出租车真的都是奔驰,和国内不一样,德国开两厢车的人居多,smart和mini Cooper烂大街,司机素质都很高,&b&来这里半年只听见过一次打喇叭&/b&,汽车无条件礼让行人。&br&&br&&b&四、住&/b&&br&先说一个和住没什么关系的,你们知不知道,&b&绝大多数德国人家没有空调呵呵呵呵&/b&。。。哪怕去年上了四十度呵呵呵呵。。。&br&&br&&b&网上租房用英文回邮件的绝大多数是骗子&/b&。。。这个是冷知识吧。。。&br&&br&烤箱冰箱橱柜什么的是必须,要是和房东一起住的话,餐具种类数量多的不要不要,分门别类到叉子尺寸。。。&br&&br&网上流传说德国主妇做饭时会精确到克,精确到秒,这个不能说不真实吧,但是并没有那么较真,不过称和计时器到时必备。。。&br&&br&&b&以下要说一个跌破眼镜眼球都会弹出来的:&br&&br&我现在和一家德国人(确切的说是一个法国男人娶了德国女人定居在德国这样)一起住,搬进去当天在冰箱门上看到一张纸条,遂问房东这是啥,房东说:&br&&br&&/b&&blockquote&&b&这是未来三个月每天晚上的食谱。&/b&&/blockquote&&b&&br&&br&不好意思,风太大,你说什么?&/b&&br&&br&然后从一月四号到三月一号,我们严格的遵照那个食谱一起吃每一顿2015年指定的计划晚餐。&br&&br&&b&哦对了,我法国小男票这三个月来每天早上吃的都是牛奶麦片加sirup&/b&(写糖浆总觉得哪里不对,“为什么追我”/“我要急支糖浆”)。剩下的我们几个人每天都是黑面包,黄油、火腿片、奶酪片、草莓酱、树莓酱、黄桃酱、杏子酱换着吃这样。&br&&br&今天就到这儿吧,十点半了我好困。。。&br&要是有赞或者有人感兴趣我会持续更哒~
正经答一波~ 一、食 超市卖的土豆精确分三类:炖汤的,做土豆泥的和拿来煎的。 所有动物(极少数鱼除外)全部是去骨去毛去刺去头去内脏的,德国人说看到动物眼睛就不忍心继续吃了(那你有种吃素啊魂淡)。 德国(至少慕尼黑是这样)没有正规菜市场,只有街…
&p&更新&/p&&p&7.2里面说的汽车行业暑期工,已经开始招人啦!可以去大名鼎鼎的戴姆勒奔驰旗下的工厂打工哦!传送门:&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s%3A//www.daimler.com/karriere/jobsuche/ferienjobs/&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Ferienjobs&/a&&/p&&p&其他企业可能会陆续退出,大家多多搜索关注!&/p&&p&-----------------------------------------------------------
更新一些内容
-----------------------------------------------------------
德国留学两年,积累一些经验,愿与大家分享。
1.1.1 Bahncard
喜爱旅游或出行多的人,备一张Bahncard。咱们学生一般买的是25卡或50卡,个人推荐25卡,一是&b&25卡年费为41欧&/b&,比50卡的127欧便宜很多,坐个两次火车就轻松赚回来,二是25卡是在&b&折扣票Sparangebot&/b&的基础上打七五折,100km以上的路程最低能到21.75欧,而50卡是在全价的基础上打五折,票价仍然可能很高。
使用25卡需要注意四点,一是Sparangebot越早买可能越便宜,二是买了Sparangebot后就必须坐这班火车,50卡则是当天这个路段的火车随便坐,三是&b&开通积分服务&/b&,买票时攒积分,四是如果不想用了,到期前&b&六周&/b&要提出退卡申请,否则自动延长扣款。
关于积分再多说几句。1欧换1分,几乎不管是什么票都可以攒,不管是网上买、自助购票机买、人工售票买都能攒。每次买票都攒,别嫌麻烦。&b&攒够1000分就能换一张ICE单程车票&/b&,我就换过三次,避免了没买到折扣票时的高票价。还换过五张&b&电影券&/b&,全德电影院免费兑换2D电影票,3D加一点钱就行。
那有人就要问了,我要买多少车票才能攒到1000分啊。这里有三个技巧,一是德铁在圣诞的时候会推出抽奖,12月1号开始,类似于Adventskalender,我每天都去抽,没中奖品,但是&b&德铁送了我3000分&/b&,二是德铁不定期推出&b&积分游戏&/b&,请注意邮件通知,我通过一个游戏轻松拿到500分,三是在买过一次长途ICE车票后几个星期内,德铁可能会通过邮件发送过来一个&b&e-coupon&/b&,下次买车票可以用,但是有目的地和最低票价的限制。
另外还要注意,用Bahncard买100km以上的ICE时自动带有City-Ticket,市内交通都可以不花钱。&/p&&p&1.1.2 德铁其他产品
除了用Bahncard购买点对点车票外,还要注意德铁的其他产品,周中的Quer-durchs-Land-Ticket,周末的Sch?nes-Wochenende-Ticket,各个州的州票,城市内的多次票、日票等。通过善用不同的产品组合,可以取得最低的票价!组合时注意查看各个票的范围,不确定的去Reisezentrum或Info询问工作人员。&/p&&p&1.1.3 善用人工服务
虽说正常情况下买好票直接坐车就行,不用和人工服务打交道,但是出现特殊情况时,求助人工服务会避免不必要的损失!我举自己的两个例子。
一是有一次我从慕尼黑回来,定的是夜车票,但是玩得太高兴忘记时间,从萨尔茨堡赶到慕尼黑时夜车已经开走好几分钟了。我知道这是我的失误,从萨尔茨堡过来的火车即使准点我也不可能赶上夜车。这种情况下一般就要重新买全价票了,但我抱着一线希望去了Info,那个小哥人超级好,嘴上说着这是我的失误,手上帮我免费改签了!!!我当时差点都要泪奔了,避免了两百多欧的损失啊。
二是有一次提前不少到火车站,遇到火车大规模晚点,我当时一开始是想坐着等我那班火车,然后想晚点一小时就有赔偿,我先去Info把赔偿表格拿了,结果去了工作人员说,上一班火车晚点了现在刚刚到,你赶快去坐。我飞奔到站台,在火车关门的一刹那跳上去了,坐着这班晚点的火车提前到了目的地……&/p&&p&1.1.4 超市和德铁的合作
Rewe、Lidl等超市有时会和德铁合作,推出79或99欧的空白ICE票,如果正好有出行计划就可以购买!&/p&&p&1.1.5 德国铁路通票
我自己是没用过,有好友买过德铁定期推出的99欧的通票,包含4个单程,出发地和目的地自己填,中途可以换乘。还是很合算的呢!&/p&&p&1.1.6 信用卡支付
从今年开始,用信用卡购买超过50欧的车票需要付手续费。这种不必要的支出完全可以避免。&/p&&p&更多德铁未尽事宜,请参阅&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blog.sina.com.cn/s/blog_712af.html&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小结:DB德铁__新浪博客&/a&&/p&&p&1.2 L'tur
除了从德铁的渠道买火车票,还有一大神器,就是L'tur!德国国内提前7天有可能买到27欧的票,欧洲境内提前14天有可能买到37欧的票!我们要做的就是每天上去刷一遍有没有这个便宜票。这种票要注意,不能使用Bahncard,不能改签退票,必须使用信用卡(关于信用卡后文会说)。但是,真心便宜啊!!!传送门:&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www.ltur.com/de/bahn.html&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Bahn Tickets bei L'TUR&/a&&/p&&p&1.3 奥地利铁路
一位知友提到的myDealZ确实是个神奇的网站。上面有德国网友提到,他在搜索慕尼黑啤酒节期间开往慕尼黑的火车票时,发现德铁的票已经很贵了。因为拜仁和奥地利接壤,他就抱着试试看的态度上奥地利官网搜德国开往德奥边境的火车票,居然很!便!宜!搜索的时候注意尝试不同的目的地,比如试试萨尔茨堡之外,再试试这个大城市的后面几站,可能会更便宜。&/p&&p&1.4 回国机票
请在华人旅行社定!他们能拿到内部折扣票,一般含税只要500欧+,还能带两件行李,还是直飞!我三次回国,机票分别是560、528、515,最长提前两个多月,最短半个月。而且还能加定往返火车票,rail&fly,空白的车票,火车随便坐,往返只要60欧,单程才30欧!有时候还能免费赠送!虽然从德铁可能买到更便宜的,但是万一飞机晚点或拿行李耽误了,没赶上买的那班,就要原价重买,相信不少同学都有这个经历。旅行社网站询价之后,会收到邮件,写明航班和价格,转账过去就出票,不需要信用卡,非常方便。&/p&&p&1.5 学期票
作为学生都有学期票,要查清楚免费乘坐的范围,善用之。北威州的同学最幸运,北威州那么大,城市那么多,市内市外所有的交通工具都可以坐!周中晚上和周末还能免费带一个人!下萨克森州的同学也比较幸运,州内火车随便坐,包括去汉堡和不莱梅;学校所在市的交通随便坐,比如布伦瑞克下辖狼堡、戈斯拉尔和哈茨山,都能免费去;可能其他城市的交通也能坐,比如布伦的学生可以坐汉诺威的S-Bahn。
关于学期票,要注意:一,一定不要贪图便宜借同学的学期票,你这是在害他,你们都有可能被遣返!二,一定不要把学期票借给别人,宁可出钱帮他买票,否则你们都有可能被遣返!三,一定要带上Aufenthaltstitel,否则查票时会被罚款!四,一定不要在免费路段上坐ICE/IC这些快车,第一次查到可能列车员看你什么都不懂就放你一马,下次也许就没好运气了,要补票!
特别是借学期票这事,我也听说了应对方法,拿着的人说自己在地上捡的,借出的人说自己把票丢了,可是偏偏是两个中国人,德国人心里会不清楚吗?!有时候放一马而已。被查到即使不遣返,也会留下污点,以后在德国找工作或再想来德国都会很难,想清楚!&/p&&p&1.6 大巴和搭便车
在德国境内出行,除了铁路,还有大巴和便车。
自从2014年德铁保护法失效后,大巴就如火如荼地发展起来。票价便宜,一般来说肯定比火车便宜很多;线路越来越多,主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德意志银行开户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