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问西东是平行式蒙太奇蒙太奇吗

doub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豆网科技有限公司为什么说无问西东的最后结局是只问强东?_八卦图说_项城网
您现在的位置: >>
为什么说无问西东的最后结局是只问强东?
15:210admin
  文/专栏 水煮娱 今天道
  《无问西东》正片放映结束,出现了史上最吓人彩蛋。正片里被镜头一闪而过的那些面孔,埋伏着清华大学史上那些大名鼎鼎的名字:从国学四大导师王国维陈寅恪梁启超赵元任们,再到两弹一星元勋邓稼先、数学泰斗陈省身等。在西南联大简易课堂下坐着听课的普通学生,名字叫杨振宁。
  这群英谱一样的大师彩蛋一出,影院扫地大爷都忍不住多看几眼。类似的操作只在《缝纫机乐队》中出现过:中国摇滚史上牛逼哄哄的名字,纷纷在那部关于摇滚梦想的电影里跑龙套。可惜这部电影是个人梦想,而《无问西东》愣是将一部校庆片拍成了大时代大视角的国产《云图》。
  厉害的,厉害的。
  要让这些名字出现在电影里并不容易。传闻《无问西东》2012年拿到龙标,发布会先后开了四次,愣是没能上映。电影总局是副部级,清华大学是副部级,校长直接归中组部任命。局长同意,校长不见得同意;校长同意,校友和家属不见得同意——不要笑,2012年,清华的好几位校友是敏感词级别的。
  在2012年清华校庆的一张图上,我们可以清楚看到校长校友们真正排序:
  所以,拍电影的,有的要搞定婆婆,有的要搞定妈妈,有的婆婆妈妈一起都得搞定。搞定这些之后,你才敢在电影里加入一些自己的创作想法:结构,时代,命运,个体;反右,文革,民国,新中国……把这些凝重的关键词组织到一起,“只问真心,无问西东”,这行为本身就够知识分子了。
  知识分子向的影片,很少了,因为最好的题材实在不容易过审;即使勉强拍出来,味道对不对另说,商业性始终是个问题。
  《黄金时代》的配置不比《无问西东》低,小气的许鞍华只拍出了作女萧红的一生;《明月几时有》给了东江游击队解救大师北上的好故事,但对于茅盾等左翼文人的描绘只点一笔——哦,还有梁文道cos的梁漱溟。这个世界仿佛真的会好。《不成问题的问题》有味,因为老舍的好文笔;《让子弹飞》之类也在谈民国,不过不是知识分子电影,是土匪电影。
  科班出身李芳芳还是很有办法的。日军大轰炸昆明,西南联大雨中上课。在这场戏之前,电影进入缓慢,主题飘忽,甚至出现笑场。为它捏把汗。
  但黑板上“静坐听雨”四个字写出,老师静坐,学生端坐,雨声磅礴,无动于衷:镜头摇到窗外,有学生冒雨上体育课,有人雨中捕鱼,各成各景。国难颠沛流离时代的倔强与笃定,知识分子的不屈之气,从屏幕中立马冲了出来——要论近年来最好的知识分子电影,它算一部。
  这样属于特定时代特定场景影片中数不胜数。珍珠很多,又串起来,终究还是好看。
  比如章子怡和黄晓明的故事,很多人说是表现文革,非也。故事发生在1962年,距离打倒一切牛鬼蛇神还有三四年时间,最多算是肃清前夜。为什么是这个特殊年代而不是最激烈的文革十年?不是因为审查,还得归到电影的出发点:百年校庆。清华人引以为傲的,绝不是和隔壁北大竞争谁交第一张大字报,而是五道口职业技术学院为国家输送了多少专业人才。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如此壮国威盛事,当然有清华学子的身影,需要被表现。然而这并不需批评,虽然它的初衷是赞扬,但是碰巧有了揭露的行为,值得肯定。
  没有文革,还有反右。很多知识分子根本没熬到炮打司令部大字报发表的年代。还原时代本身就足够力量了。电影中,蒋南翔要调查章子怡饰演撒谎的女学生,找她谈话,手里捏着牛皮纸袋。很多体制外的90后可能不知道那是什么——那叫档案。在那个年代,就是杀人暗器、整人黑洞。当领导开始拿着档案跟你说话,就是图穷匕首见。
  所以,当电影用平行蒙太奇的方式,让台上被批斗的王敏佳和台上的支边先进李想一起出现,又成了神来之笔:被冯小刚在《芳华》里轻轻滑过的红色广场,从未如此分裂过,立体过,残酷过。被推翻在地踩上一脚的虽然只是学生,但是已经隔着屏幕听到对知识分子啪啪啪的打脸声。
  《无问西东》让四十年代和六十年代由一个被救孤儿连接,落脚点在“遵从真心,但行好事”这样的鸡汤上,是取巧,是妥协,也可以说是聪明。这几十年,从国民党坚持抗战,知识分子响应、蒋家兵败如山倒,文人被迫选择一边的南渡北归,真正的大江大海、风云际会,那关系中国最好的一代知识分子的下落,一部一百集电视剧容量恐怕不够。
  我简单取几个例子吧:傅斯年,抗战曾经炮轰孔祥熙宋子文几任财政部长导致他们下课的傅大炮,1948年被毛泽东专门约谈,希望他留下。大炮特地写了条幅相赠:“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直接南渡而去了。自诩最懂知识分子自居的太祖,人生奇耻大辱,后来全民批判傅的老师胡适,那是有仇必报。
  也有在历史关键节点里,发出“难道他们会比国民党更坏吗”的疑问的,比如当时西南联大中文系主任、著名语言学家罗常培。当时的统战同志给他的答案是:怎么可能,我们会给学术最充分的自由。罗主任遂打消了疑虑。这是大多数知识分子最希望的答案。
  大学者,非大楼也,大师也,这是联大梅贻琦老校长的千古名句。因为这些大师,西南联大几间茅草屋天下闻名,诺贝尔奖都出了好几个。那一代人,胡适、傅斯年、梅贻琦、蒋梦麟南渡,陈寅恪、马寅初、沈从文、李济等人都留下了。冯友兰在西南联大纪念碑文里说,稽之往史,我民族若不能立足于中原、偏安江表,称曰南渡。南渡之人,未有能北返者。写这碑文恰逢抗战胜利,南渡可以北归,是一代之盛事、旷百世而难遇者。
  他只猜中了故事的开头,看到了中场,没猜对最后结局。真相是,南渡者再南渡,北归者无处归:台北有白色恐怖,内地有反右文革,毛蒋两位枭雄联手绞杀下,所剩无几。被杀死的,当然还有民国爱好者们口中念念不忘的民国范儿、大学精神、知识分子情节。“立德立言,无问西东”,清华校歌里的这句话,也在此范畴中。
  无问西东的人们后来怎么样了?这部电影本身就是个案例。如今清华大学百年了,一部关于过去大师的电影反复延期,要听听这里那里的意见,一拖就是五年。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中心,最早成立的大学就是清华。大家如此,苛求什么?
  电影中,张震的故事里有个桥段:他来到清华园喂流浪猫,从学校课堂里走出了章泽天,这是清华大学在这个时代最知名的校友。当时她只是一个网红,后来的故事大家又都知道了:章校友成了刘夫人,成了跨娱乐圈、科技圈、投资圈的名媛。
  所以,这就是清华百年历史沧桑巨变的最后归宿:无问西东,只问强东。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网立场。)
精彩评论(0)
24小时热点《无问西东》超强的艺术震撼力
08:58)&&来源: 兰州日报&&作者: 陈敬刚
  日前由李芳芳编剧并执导、经过5年打磨的电影《无问西东》闪亮登场大银幕,在清华大学举行了首映式时更是获得满场经久不息的掌声,电影放映时有很多观众感动落泪,甚至有人总结这是“催泪卸妆大片”。
  相比起众多商业大片,《无问西东》尽管起用了章子怡、黄晓明、王力宏、张震等一线阵容,但影片的结构、叙事方法、怀旧情怀,依然让该片具有十足的文艺范儿。该片采用闪回方式撷取了上个世纪二十年代、三十年代、六十年代以及当今四个时光片段来开启故事,每段光阴的故事都是风华正茂的青春,让观众看到四个时代的鲜明特色。多视角、多维度、多时空,对导演和编剧来说是个极大的挑战,然而《无问西东》用毫无违和感的方式将这四个时代的故事融为一体。整个画面都充满时代感,令人沉醉。全片像一首唯美的散文诗,极具节奏感的讲述着每一个主角的命运,也串联起中国近百年来的发展与变化。形散而神不散,各种巧妙的勾连,各种暗藏的呼应,像极了一幅栩栩如生的风景画:水天相连自然流畅,在建成的一段路上又接上了一座桥。而且转折之处平缓舒润不留痕迹……足见导演功底之深厚!
  世间万物没有绝对的孤立时空,因此影视剧作的结构体没有绝对的封闭式和开放式。《无问西东》的剧情结构虽然比较开放,没有相对集中的故事情节和中心人物,但矛盾冲突的产生、发展、高潮和结局依然是一个完整的框架结构,必须遵循既定的主观与客观时空截取方式。片中的故事聚焦于四个不同的时空之中,四个时空并非是独立存在,而是存在着彼此间某种契机和联系,进而成为一个紧密相连又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在人物和故事的巧妙地串联下,那些关乎于亲情、友情、爱情的情感;那些关乎于友谊、背叛、矛盾的过往;那些无处安放又终将逝去的青春;聚沙成塔,化作一段段心路历程,在时代的车轮中,在历史的轨迹里乘风破浪一往无前。
  在时长130分钟左右的电影中,以上素材如果采用全方位的展现手法,就难免产生杂散冗长的弊病,纵然有较好的轻重浓淡艺术处理方法,也很难面面俱到。因此编导只选择其中几段或某一段时间内的某些或某一个局部空间,达到了以多种结构出现、体现不同侧重的题旨内涵并形成多种艺术风格。尤其最后结尾的处理极具感染力:梅贻琦、梁思成、林徽因、梁启超、王国维、徐志摩、杨振宁、钱钟书、朱自清、沈从文、穆旦、华罗庚、闻一多、陈寅恪、邓稼先……这些一个个掷地有声、如雷贯耳、在各自领域堪称登峰造极的历史人物,原来就在两个多小时的光影故事中,只留下一个背影、一个侧脸,他们在历史的长河中,竟不是主角,就是一个路人、一个过客,匆匆一瞥,擦肩而过,甚至我们在观影过程中都没有注意到。然而正是这些人改变了中国,让我们的国家走向富强、民主、文明与昌盛,这样的设计,给观众更强悍的情感冲击:如果在故事行进过程中出字幕介绍或过多占用剧情,难免会喧宾夺主,影响叙事的节奏和观赏的情绪;而放在最后,不仅为影片制造了一个巨大的惊喜,进行了一次梳理和总结;而且更加凸显出电影中主角的传奇性!场面看似平淡却蕴藏着深湛的人文内涵和无穷的艺术张力,情境优美而传神,人物关系简单却微妙,言有尽而意无穷……
  时空截取对结构体的展现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不仅关系到影片艺术价值的大小,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影片题旨阐述的成败。
  蒙太奇既是影视剧本结构的构成元素,又是影视艺术思维不可或缺的“逻辑”方式。蒙太奇原本是建筑学名词,意为安装、装配,影视理论家将其引用到影视艺术中,则是指影视作品创作过程中的剪辑组合。狭义的蒙太奇专指对镜头画面、声音、色彩等元素编排组合的手段,而广义蒙太奇除上述还包括影视工作者独特的艺术思维方式。运用这种方式,将使影视作品产生各种各样的艺术效果,增加影片的艺术表现力。
  蒙太奇大体可分为两类:叙述性蒙太奇和表现性蒙太奇。叙述性蒙太奇以交待情节、展现事件为主旨,按照情节发展的时间流程、因果关系来分切组合镜头、场面和段落,从而引导观众理解剧情。这种蒙太奇的方式脉络清晰、逻辑连贯、通俗易懂,叙述性蒙太奇就其具体表现方法而言,有顺序、倒叙、插叙、堆砌等形式。
  《无问西东》剧情中这几种方式都曾出现过,笔者在此举例介绍:插叙蒙太奇是在正常叙述过程中暂时中断叙述主线而插入一段相关镜头,然后再恢复先前的叙述。影片中张果果的父母每年清明节都要带他去给战友李想扫墓,在路上父亲无限深情地给儿子讲述当年李想舍己为人,牺牲自己宝贵的生命搭救了他们夫妇的往事,此时镜头闪回到上世纪六十年代那冰天雪地、北风怒吼的边疆。当父亲讲完这段往事后,镜头又回到现代,张果果一家三口满怀敬意地肃立在李想的墓碑前……
  适当的插叙可以使影片的叙述灵活机动,较为自然地充实叙述的内容。但插叙作为一条副线是为主线来服务的,切不可本末倒置,造成叙述重心发生倾斜甚至颠倒。
  堆砌蒙太奇是指将一些性质相近并说明相似内容的镜头“堆砌”组接在一起,造成视觉形象的积累,进而产生某种特定的意象。比如影片中古朴的“蘑菇房”村寨以及二战中的飞机场、云南山坳里的村庄、大漠中的明朝围墙,还有京城飘雪的古园……这些具有强反差的景象看似散乱,却点点滴滴、层层面面地使观众在不知不觉中融入到一种年代久远又凄清眷恋的艺术氛围内,同时更加大大增强了影片的观赏性。
  表现蒙太奇则是指用来加强情绪感染力、表达意境、揭示义理的蒙太奇。它以镜头与镜头之间的“对列”为基础,利用画面与画面之间的对比、类比、象征等关系来获得某种特定的艺术效果。与叙述蒙太奇讲究镜头之间的连接不同,表现蒙太奇追求的是镜头与镜头之间拼接后所产生的相互对照、冲击的艺术张力,从而引发个别镜头或两个原本无内在关联的镜头本身所不具备的丰富意义,借以激发观众无尽的浮想和深邃的思索,进而更加充分地展现影片的艺术内涵。
  表现蒙太奇大致可分为对比、类比、借代三种模式,对比蒙太奇是把两个紧密连接却又完全不同甚至相反的镜头画面组接在一起,形成强烈反差从而彰显出新的意义的表现手法。例如影片中王敏佳蒙受不白之冤遭到错误批斗时,李想却在另一个截然不同的环境下作为即将奔赴边疆的支边青年接受欢送人群中发出的雷鸣般的掌声和不绝于耳的欢呼声的英雄礼遇,镜头的强烈反差使观众情不自禁地将二者加以对比,产生共鸣。而此刻画面中出现乌云密布、风雨交加的镜头,令观众愈加倍感凄凉。这就是借代蒙太奇:当剧情行进到特定时刻,需要烘托气氛、渲染情景和意境,或者作必要的意象传递,就可借助一些略带“道具”功能的镜头形象来完成,从而起到比喻、象征、暗示等效果。
  《无问西东》是在四段时空穿插交错中,讲述的关于四个时代中几位年轻人的选择和命运,时间跨度近百年,他们的青春都在故事中盛开,无论是作为片中的人物还是作为观众,都会希望自己的人生能够永远停留在这如歌的岁月年华。正如结尾时张果果那不疾不徐的内心独白:“爱你所爱,行你所行,听从你心,无问西东。”,几句看似简单而短少的话语却承载着几代清华人永恒不变的精神和信念,也成为影片的点睛之笔。
  □陈敬刚
gs.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制作单位:新华网甘肃频道
本网站所刊登的新华社及新华网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
均为新华通讯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无问西东》:最好的年纪,最残酷的选择
《无问西东》:最好的年纪,最残酷的选择
《无问西东》:最好的年纪,最残酷的选择
《无问西东》:最好的年纪,最残酷的选择
Ponyyoung&& 18:30:22 举报 阅读数:2666
《无问西东》是感人的,更是震撼的。
作为一个看过几千部电影的资深影迷,少有电影会令我观后一直深陷,无法自拔。《无问西东》当列其一。
观影时几度泪崩,散场后依然欲泣。
仿佛心忽然空了,取而代之的,是千般哀愁,万般思绪。
《无问西东》讲了什么呢?
我无法用一句话概括。
我只能说,它是一阙横跨百年的命运交响曲。撷取百年时空,四代人,陈述他们的起伏,各自的悲欢,让我们看到冥冥之中,万事皆有因果,众生皆有宿命。
它也是一部理想主义的史诗。家国大义,个人情怀,却于世道艰辛之中,进退两难。
它还是一部悲情小说。真心终辜负,善意被践踏。最终,相爱的人肝肠寸断,以生死相挟。
于是,电影落幕之后,明明故事已经结束,但无人起身离场,也无人出声议论。
直到音乐静止,放映结束,才陆续有人离开。
我坐在座位上动弹不得,只是流泪。
很难形容那是一种怎样的感觉。
有震撼,有豪情,有痛心,有犹疑,一如贾宝玉,忽入幻境,无法抽离。
只知沉醉。只知伤情。
醒来大梦初醒,憾然若失。继而追问:这是哪里?我是谁?
这是电影的魔法。
它在时空之间穿梭,仿佛列子,御风而行,却将某种被遗忘的情愫拾起,轻轻放在你面前,说:看,它们曾经存在。
两个多小时的时长里,并行着四代人的青春。
每个时代,各有一群年轻的面庞,他们在各自的青春里成长,鲜衣怒马,风华正茂。
然后在最好的年纪,面临最残酷的选择。
他们每一个选择,都告诉我们一个答案。
电影始于2012年的当下。
清华毕业生张果果,在快节奏的京城广告圈里摸爬滚打,西装革履,英气逼人。
可是他内心并不轻松。
金钱权利像一座高山,胁迫他,左右他。
城市高楼林立,却无从安放一颗真心。
他的状态,是当今社会年轻人的缩影。浮躁,高压,尔虞我诈,见招拆招。
在职场中周旋久了,疲惫过后,即将面临迷失本心的麻木。
影片中有一个细节。
张果果难得回家吃饭,母亲却因十几年常去的老店也开始优劣混卖,愤愤不平。
她一脸不快地对儿子说:“现在人心这样坏,你一个人在外工作,可要小心呐!”
这就是现今社会,连柴米油盐都满载信任危机。
酒吧里,张果果晃着小半瓶红酒自嘲一笑:现代人的情感,就这么多了。
人们抱怨,是因为心有不甘。
善意犹存,却不知为谁倾付。
当真心在都市里渐渐泯灭,前路就失了方向。
1962年的北京,远不如现在繁华。生活单一,交通不便。
人与人交流除了面聊,就是书信。
但那些写在纸上的情感,一笔一划,都带着认真。
那时的时间很缓慢,人心纯粹,装不下太多杂事。
为一个人倾心,为一件事着迷,简单执拗,倏然一生。
当陈鹏爱上花一样明丽的王敏佳,他的心已经找到归属。
他为她点灯熬油刻印章,一刀一刀,把满心柔情,刻进她的名字。
他为她不顾众叛亲离,横跨千山万水,也要握住她冰冷的手。
他爱得那样深沉,足以托起她下坠的灵魂。
那藏在岁月里的执拗,可以扼杀生命,也能成就一生所爱。
六十年代的故事里,有着太多不为人知的悲壮。
其中有个体,也有群像。
最痛心的,要属刘淑芬绝望的爱情。
丈夫深情不复,夫妻名存实亡。
她却沉溺在过往的温存里不愿醒来,不惜捕风捉影,肆意发泄,也不愿承认这段爱情的夭折。
她的偏执,险些害死一个无辜的女孩。
她无法面对现实种种,唯有以死解脱。
小院里,刘淑芬跳井的那个镜头,如此震撼,如此悲壮。
她一生活在回忆里,现实太冷,要了她的命。
影片用唯一一处蒙太奇,烘托出王敏佳遭遇的背叛与不幸。
批斗台上,王敏佳被人推推搡搡,肆意辱骂;
高墙外,与她“同流合污”不敢认的李想,正慷慨激昂地发表医疗支边演讲。
她在这边被人剪掉发辫,他在那边收获阵阵掌声。
他挥拳高喊“与反动势力划清界限”,心灰意冷的王敏佳自嘲一笑,被愤怒的民众看作蔑视,饱受毒打,几近气绝。
几组画面交替,心痛与醒悟都淋漓尽致。
青春对王敏佳太过残酷,它掳走她的美貌,摧打她的生命,又让她在自己坟边猛浇一场暴雨,才堪堪逃过死神的魔爪,醒来学会了辨识真心。
她毁了容,却知道身后托着陈鹏的一双手。
那是清华才子搞核试验的一双手,那手将她拉出黑暗,于绝命处重获新生。
陈鹏的一生都在奉献,为心爱的姑娘,为家国大业,唯独舍弃了自身的健康。
归乡途中,他牵肠挂肚的王敏佳,早早整点行囊,向他的方向踽踽前行。
她裹着面纱,不辨容颜,可因为心有所爱,仅一个背影就楚楚动人。
她曾被虚假的背叛所摧毁,又在真实的托举中重生。
那个人她从前未曾挂心,此后却成为指引她前行的光。
“陈鹏,上一次我以为我死了,醒来看到的是你。
这一次,死亡来临前,我一定要找到你。”
影片将第三代时空,定格在1938年的昆明大地。
那里曾被日军炮火猛烈轰炸,枪林弹雨中,挺立着一座中国教育史上的不朽丰碑——西南联合大学。
那里汇聚着中国最优秀的学子,脑中是炮弹炸不毁的知识殿堂,身上有强敌折不弯的民族脊梁。
印象最深的两组画面,一处是暴雨突至,陋室之中,老教授语音难辨。
他最终不再尝试授课,于讲台处泰然落座,黑板上写着四个大字:静坐听雨。
另一处是日军来袭,全校师生从容撤离,在山洞里支起黑板,高吟《楚辞》与泰戈尔,任凭炮火轰鸣,我自静心求学。
两组画面,直抵人心,勾勒出一代文人风骨。
他们手无寸铁,却无畏生死,守着千年积淀的文化命脉,共赴国难。
学生中有位出众的青年,叫沈光耀,出身名门,俊逸不凡。
他身上流着三代五将的血脉,家族却只愿他乱世中明哲保身,安稳求生。
可是他扪心自问,青春的热血那样滚烫。
硝烟下,他瞒着家人投笔从戎,为了守护脚下的土地,驾机撞向敌军战舰,在一瞬爆开的火光里,消失在呼啸的苍穹深处。
他生前说的最后一句话,是用家乡话向母亲决然道别。
“妈,对不起。”
国难当头,不容退却。
如果不能安稳地活着,那就让生命掷地有声。
这场浩瀚的百年时空,源起1923年的北平清华园。
国学天才吴岭澜,尚在学业抉择中踟蹰。
他深信实业兴国,文不如理,咬牙硬啃物理课本,红榜一出,依旧不列。
他在困惑中迷失,十年苦读,竟不知为何求学。
直到有天,他聆听到泰戈尔的演讲。
“……不要走错路,不要惶惑,不要忘记你们的天职。”
在泰戈尔身旁,立着当下中国最卓越的一行人。
他们的笃定从容,也让吴岭澜终于顿悟,与其苦苦执拗,不如勇敢面对真实的自己。
他生来要与文字为伴。
那天过后,吴岭澜潜心文学,在书卷中寻求救国之道,终成一代名儒。
心之所向,引领他找到生命的意义。
如果国家还需要读书人,那么他定万死不辞。
在1938年的昆明大地,吴岭澜将顿悟化作片片深情,言传身教。
山谷外敌机轰鸣,山洞里吟哦授业,那一刻,他心里的呐喊呼之欲出。
文化不灭,国就不亡!
百年光阴,在光影中倏然而逝。
影片最后,厌倦职场尔虞我诈的张果果,终于肯低头看看自己的心。
万物皆有因果,善恶终有回报。
人心在岁月中历经百转,终铸成民族的猎猎风骨。
片尾七分钟,一些电影中一闪而过的大师人物被逐一放大。
梅贻琦、梁启超、梁思成、林徽因、王国维、冯友兰、钱穆、朱自清、闻一多、陈寅恪、邓稼先……
他们犹如散落在时代里的明珠,满腹经纶,心系家国,于危难里奔走,让一个民族从蒙昧中苏醒,睁开眼睛看世界。
青春本该是这个样子,真实勇敢,一往情深。
山高水险,不惧。
如真如梦,不悔。
一场电影,百年浮沉。
许是这跌宕起伏的四段人生,让人深陷生命的思索。
我们是谁?
我们从何而来,又将魂归何处?
当国家有了根基,个人就不再孤立。
回首来路,那里是一代又一代人的青春,他们在各自的年月里绽放,相互交织,于千朝万代中汇聚,流淌成一条蜿蜒的民族血脉。
而荧幕之外的你我,也终将汇入历史的洪流,走向属于自己的岁月深处。
时光易逝,唯青春不老,真心不老,时代平稳的钟声不老。
我们这代人注定一生匆忙,时间被切分成无数的碎片,却没空聆听自己的心。
可前路静静等在那里。
浮躁背后,有质朴的光华。
影片结尾的念白中,再次问起开篇的问题:
如果提前了解了将要面对的人生,不知你们还有没有勇气前来?
四代人用行动给出了答案。
心之所向,无问西东。
这条路是人生的起点,亦是生命的归途。
2011年,中国清华大学一百年校庆...
安普若-外号安校长
2011年,中国清华大学一百年校庆,清华大学为此举办了长达一年的庆祝活动。当年6月,清华大学决定推出官方校庆电影《无问西东》,片名取自清华校歌中的“立德立言,无问西东”。
电影与2012年年初开拍,年底杀青,之后却像迷一样销声匿迹了六年。这部影片姗姗来迟了六年,使它更加带有神秘色彩。与冯小刚的电影《芳华》一样,这两部影片中都涉及到政治敏感。
至于敏感题材,还要说回电影本身,电影用四条线索时空交错串联起清华大学百年真实校史。四条线索分别讲述了1920年代清华的早期奠基人寻找真谛的过程;1930年代西南时期的投笔从戎的故事;1960年代文革时期一场感人爱情;以及当下的都市人道德抉择。
影片中,章子怡饰演的王敏佳是一个有背景的角色,在文化大革命的历史背景下,因为自己的一点点小小虚荣心,慌说自己小时候和毛主席合影,而被关进小黑屋,被批斗,还差一点被打死。将她送上批斗台的,还有一个就是她的师母。她的师母供她的老师上完大学,本以为可以幸福的生活在一起,却每天遭受着对方的冷暴力。师母近乎偏执的爱在煎熬与挣扎中遇到了撞枪口的王敏佳,三言两语将一个花季少女推上批斗台。
群众的眼睛不是雪亮的,群众是盲目的。在群体的暴力中,王敏佳无力争辩。当意识到自己可能参与了“杀人”的过程,每个人都强作镇定,企图与事情划清界限,忘了上一秒在挥舞拳头的自己。
王敏佳的牺牲换来了李想的大好前程。在她被批斗群殴的同事,另一边则是其同学的光荣分享会,鲜明的对比无法不令人唏嘘。
当某个国家走一段弯路时,对于个体而言就是毁了一生。裹挟在时代洪流当中的个体,就如一片漂零的树叶,不知道如何阻挡汹涌而来的大潮。王敏佳和李想,都是时代的牺牲者。
多年以后的今天,“批斗”这种现在看来很是愚蠢的行为,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每天都在上演。只是键盘取代了那个年代的板凳和拳头。群体给了人安全感,也让人失去理智。
也许是中国的商业电影在文艺题材上终于摸准了中国广电监管部门的脉门,找对了政策的门槛,在这越来越接近中国建国70周年的时候,体味到了一丝悲悯的气息,逐渐擦过一些过往的禁忌,吹拂了大众时而好奇时而猎奇的那文革十年的面纱。
从拍摄时间上来说,《无问西东》在前,《芳华》在后;从上映档期上来说,倒是前后脚。从题材上来说,无独有偶,都涉及中国文革的十年浩劫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的掠影,斑驳泪点隐约可见。
在《芳华》中,线索人物萧穗子父亲的平反后获得的补偿及女主角何小萍等不到的可以平反的生父,以两个未曾出现的人物来投射了文革浩劫中的家庭变故。
而在《无问西东》中,一笔1962年的日期记录和蘑菇云的升起,提示了文革十年的前奏和尾声,明确而不明目张胆,此时无声却胜有声。
在目前的中国,多数中国的导演,对于“政治敏感”采取的态度,无疑都是消极避让的,避而远之,尽可能不要因为“政治敏感”,耽误了自己电影的审查和上映。但相对于冯小刚和《无问西东》的导演李芳芳来说,他们非常敏锐的捕捉到了中国电影市场中对于“政治敏感”类型电影极高的需求,而且是高度被压抑的需求。
文革十年,对于所有亲历者和中国社会而言,无疑都是灾难性的。但是对于后世的艺术创作者而言,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库。毕竟最伟大的艺术,从来都是诞生与繁衍自最深刻的苦难之中的。 安普若-外号安校长的秒拍视频
李多钰:你应该让孩子去看这部戴着清华桂冠的电影吗
李多钰 大家
最近有一部十分有趣的电影,让三所大学的观感比较微妙:清华、北大、南开。
这部电影叫做《无问西东》,取自清华大学校歌歌词,“立德立言 无问西东”。
电影本来也确实是要向清华大学百年校庆献礼的,日还在清华大学大礼堂举行了发布会。参演阵容着实了得,有章子怡、张震、王力宏、黄晓明、陈楚生等大咖。
电影的清华色彩也是直给的。电影四段时空的最早一个时空是在1912年,也即清华学堂刚刚成立那个时间,清华学子作为那个年代最清贵的中西文化引领者,穿着长袍拉小提琴的镜头很有年代感。在结尾处,镜头一一扫过西南联大时期包括梅贻琦校长在内的教授和学子,每个人都有一段字幕介绍,包括陈寅恪、冯友兰、钱钟书、朱自清、闻一多、沈从文等文化大家,也包括邓稼先、朱光亚、杨振宁等两弹一星功臣。
奈何即使是一部大学的献礼片也照样命运多舛,一波三折。这部承载中国百年学人精神史的电影,就算是中国大学权力榜排名第一的清华大学也无法hold住它的上映节奏。上映日期一再推迟,几乎让人以为无法面世了。直到上周五,清华大学的校庆已过了5年多,《无问西东》才正式上映。
《无问西东》剧照
昨日青春:章子怡扭转命运的片单选择之一
这部电影上映之初最让人唏嘘的是章子怡等几大主演五年来的命运犹如现实版的《无问西东》。五年来,青春渐行渐远,而每个人的选择,也成了一部当代青年的写照。
看了这部电影,我才想起,原来当时经历了诈捐门危机的章子怡,不仅选择了《最爱》、《一代宗师》来挽回人生的逆境,也选择了《无问西东》。
当年章子怡参演时才33岁,电影里的章子怡一脸胶原蛋白,扮相和《我的父亲母亲》一样清纯,混合了处女作时的鲜肉感,破相后又有“宫二”的沧桑决绝。
《无问西东》和《一代宗师》是同时期拍摄的电影。由于《一代宗师》2013年初上映时太过成功,而《无问西东》又迟迟没有消息,连章子怡的百度百科都几乎把这部电影忘了。
然而《无问西东》其实是当年她选择的三部扭转命运的片单里最能代表她当时处境的电影,故事内容几乎就是为她量身定做的。
在《无问西东》中,章子怡扮演一个年轻的医生王敏佳。因为儿童时期的心结,她制造了和毛主席合影的谎言,不料被好友背叛出卖,导致万人唾骂,几乎丧生。被救起后,她的人生彻底转变,隐姓埋名,为爱而活,在历史的不断打击中活出了纯粹的自我。
章子怡的表演在这部电影里不像《一代宗师》一直绷着,而是既有年轻时的不管不顾,也有后期修炼出的凝重与力量,十分难得的融合感,正好代表了她真实的人生跨越的两个阶段。
本来,这部电影应该早于《一代宗师》上映,从承载百年清华学人精神的角度来看,章子怡选择参演的这部电影如果如期上映,和《一代宗师》一文一武,的确是绝配。可惜文武未能双全,《无问西东》留到了五年后大放光彩。
《无问西东》剧照
不过“宫二”显然还是带给了《无问西东》中的章子怡一些特别的东西。电影中破相后的章子怡独自在草屋中整理围巾的那一段,神似宫二的凝重与孤绝。
不仅是章子怡,《无问西东》中的张震、王力宏、陈楚生都有不错的表现。尤其陈楚生,扮演1912年清华学堂一位踯躅于文理选择上的书生,气质非常水木清华。王力宏演陈纳德的飞行员徒弟沈光耀,一位广东的富二代,和米雪搭档母子,十分登对,贡献了全片最感人的故事核心。
只有黄晓明,万年装嫩不像脸,和《中国合伙人》差不多吧。好在有章子怡配戏,人物层次还是丰富了些。
最热血的“富二代”,到底凭什么感动人
那么,王力宏扮演的广东(疑似佛山)富二代飞行员沈光耀,为什么说是《无问西东》最感人的故事核心呢?
说实话,沈光耀母子的故事固然不错,王力宏、米雪的演出也收放自如衬得上这个故事,但是这条线最感人却不是因为故事写的好,而是这个故事本就出自中国最热血的一段历史。从那段历史里截取任何一个人物、任何一个段落,都弥足珍贵、感人至深。
《无问西东》剧照
这段历史就是中国第一代战斗机飞行员的热血历史。他们几乎都出身望族,死亡的平均年龄为23岁。2015年,台湾纪录片导演张钊维的纪实电影《冲天》里,详细记录了他们的故事。
我对这群永远活在23岁的年轻人产生莫大兴趣,最初是因为齐邦媛的那本《巨流河》。少女齐邦媛和同乡的年轻飞行员张大飞在战乱中的通信,成为张大飞在天空中飞行时念念不忘的精神支撑。张大飞像他所有的空中兄弟一样,最终死于战斗。临死前两个月,他整理好他和齐邦媛的所有通信,嘱托朋友如果他牺牲,将信件送还齐邦媛。齐邦媛最后收到那个盒子时,里面还包括她最后写给张大飞的一封没有拆封的信。那信的内容,张大飞再也不会知道了。
在《冲天》里,我们看到的更多也是像齐邦媛和张大飞这样的炽烈青春热情,倒是很少看到他们与父母辈的互动。在那个年代,那群最优秀的年轻人要为自己的民族奉献生命,其实是写在航校门口的石碑上的。他们在天空中与敌机决斗,然后魂归蓝天,他们的死亡是所有人都能仰望的光荣与壮烈。然而正因为这注定的壮烈,他们年轻的生命就更加渴望与地上美丽的女子们产生精神上的联系,那是他们热爱生命最纯粹的证明。
《冲天》里最悲怆的故事来自于林徽因和她的飞行员朋友们的故事。她和梁思成在西行途中的客栈听到有人拉小提琴,琴声十分优雅,循声找到了这群飞行员,并和他们成了好朋友。而这些飞行员也从此把林徽因夫妇视为至亲,其中一位叫林耀,更被林徽因当做弟弟。后来,在著名的衡阳保卫战中,林耀阵亡,他的死亡通知书寄到了林徽因手上。“就这样,在抗战胜利前一年,我们失去了最后一位飞行员朋友,”林徽因的儿子后来回忆说。事实上,当时正被肺病折磨的林徽因不仅失去了林耀,也失去了她的亲弟弟林恒。她在《哭三弟恒》里,悼念的显然不仅是三年前同样作为飞行员牺牲的三弟。
“我没有适合时代的语言,来哀悼你的死。它是时代向你的要求,简单的,你给了。这冷酷简单的壮烈,是时代的诗,这沉默的光荣是你……我既完全明白,为何我还为着你哭,只因为你还是个孩子,却没有留什么给自己,而万千国人像已忘掉。”
“简单的,你给了”。这就是那个时代,那群中国最有担当的富二代义无反顾的选择。
也是《无问西东》里沈光耀的选择。
沈光耀这个人物跟《巨流河》和《冲天》中着力展现飞行员们爱情的张力不同,他要承载的更多是家族之痛。沈光耀是广东名门独子,他在选择做飞行员之前,是西南联大的一名学生。他坐在漏雨的教室里,他的先生对满屋倾泄的雨柱毫不在意,继续讲课,但是沈光耀推开窗户,望向远处的敌机,他无法安坐在课堂上,想去战斗。而陈纳德说的“这个时代不需要完美的人,需要的是真心、热血、赤诚”正好击中了他的心坎。
作为一名“富二代”,而且是独子,沈光耀要从军,必须先征得家人的同意。他的信引来了母亲和她不得从军的家训。但是沈光耀最终还是背着母亲上了战场。他的绰号是“晃晃”,那是地上等待他出现的儿童给他的,他总是走同一条航线去看那些孩子,晃动机翼,给他们带来吃的。“晃晃”死得非常壮烈,他和那架最凶猛的敌机缠斗到最后,终于消灭了敌机,但是也不得不冲向敌舰同归于尽。
富二代这个视角是《无问西东》有别于其他的地方。应该说,这个杜撰的母子故事从情绪的饱满上肯定不如那些真实发生过的故事,好处是能看出那个时代富家子弟的精神面貌,也能看出那个时代名门望族的道义选择。
和“国民老公”时代的富二代不同,那些最优秀的年轻人并不会以社交生活的引人注目为荣。张大飞跳了一次舞,就跟齐邦媛汇报说他也尝试了一下生活的味道。他们渴望生活,却只能选择对生活浅尝辄止;他们虽然每天与死亡为伍,却不断地思索生命。有一位飞行员这样写道——
“生命是这样的东西,已经失去了,没有人能知道它,没有失去,没有人会感到它”。
他们灵魂之丰富,令人隔着辽远的时空依然感佩不已。
这样有担当的一代精英,都去了哪里?他们在历史的不断蹂躏中,还会昨日重现,在时代的转折中担当重任吗?
《无问西东》剧照
《无问西东》是清华的招生片吗?
一位北大教授的影评这样说道:“一位人大毕业生拍的清华百年校庆献礼片被有关机构拖到赶上了北大120周年校庆,这本来是一个很有爱的梗,体现了鄙国三个高校的手足之情。但是我发现该导演一直在各种官方版本的履历里擦除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的本科背景只说NYU,略有遗憾。”
这段短短的文字充分体现了《无问西东》这部电影在高校圈引发的耐人寻味的涟漪。
说《无问西东》是清华的招生片虽然有利于票房,却肯定拉低了这部电影的姿态。尽管这部电影就算从招生片的角度来看,格调也远远高于北京大学几年前推出的那部《星空日记》。
事实上,高校圈对于《无问西东》的非议并不在它的格调之高,而是它用一部显然很难比拼的院线大电影独占了百年中国学人的精神荣光,其中尤其是国立西南联大的部分,最难消受的当属北大和南开。
1937年8月,国民政府教育部函授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北京大学校长蒋梦麟,指定三人分任长沙临时大学筹委会委员,三校在长沙合并组成长沙临时大学。
1938年,长沙临时大学又迁往云南(包括昆明本部和蒙自分校),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同年年底,常委会决议三校校长轮任常委会主席,任期一年,清华校长梅贻琦担任第一期。后因张伯苓、蒋梦麟在重庆任职,只有梅贻琦长期留任昆明,轮任制度没有实施,梅贻琦一直主导校务。
西南联大是清华、北大、南开三所大学共同联合组建的,且三校一直保留分别的建制,学生根据招生学校也颁发不同的毕业证,这一史实也是公认的。
1946年五四青年节,西南联大结业典礼,同年宣布三校迁回原址,只保留了昆明师范学院,改称国立昆明师范学院。这也表明,西南联大是一个“独联体”,而非“合众国”,虽然梅贻琦长期主导校务,但清华、北大、南开的建制和办学精神是独立并存的。
清华主导的这部校庆献礼片提到西南联大本没有什么问题,问题在于,故事的核心设置放在西南联大的精神上,电影的结尾又一一将西南联大的大师和著名校友一一罗列,就不免有独揽功绩的嫌疑了。
不过,对于普通观众来说,清华、北大还是南开并不重要,高校间的政治归于高校,能够看到一部真正涉及到百年学人精神的电影,且电影对多处历史幽暗面的正面撞击,尤其是群众批斗、核武研制两部分,其珍贵处超越《芳华》。
《无问西东》剧照
你应该让孩子看这部戴着清华桂冠的电影吗?
最后,还是要回到一个读者可能关心的问题上:你应该让自己的孩子看这部戴着清华桂冠以及中国最牛学人们风采的电影吗?
这个问题的前提是,你能不能接受你的孩子有可能受到电影所传递的热血感召,在灵魂里种下一颗报国牺牲的种子。特别是,假如你家财万贯,正在犹豫是否应该在国外建立一个避风港的当口。
孩子们肯定会更容易受到这部电影的感染,他们的热血一点就燃,就像沈光耀们一样,只要有在蓝天中壮烈的机会,他们绝不会输给任何时代的年轻人。但是,正如林徽因那些不够顾大局的悲怆感怀,“我既完全明白,为何我还为着你哭,只因为你还是个孩子,却没有留什么给自己,而万千国人像已忘掉”。
《无问西东》无法改变百年来中国最有气节的人总是最先死去的定律,它换了一个视角来看待他们的牺牲,这样的视角转换能带来安慰和鼓励,但无法解释那些本不需要最优秀的人去赴死却一次又一次赴汤蹈火的残酷历史瞬间。作为献礼片,《无问西东》也不可避免的会为尊者讳,让历史中有争议的人譬如蒋南翔呈现过多的正面意义。
电影说要求真求实,但是,求真求实在这个本身并未解决巨大虚妄以及本末倒置的时代,需要付出的牺牲之巨大,或许并不是个人应该承担的。
《冲天》导演张钊维说,他要“给下一代太平盛世的备忘录”。备忘录的姿态,也许是对那些过往牺牲的更好铭记,不单是怂恿着人们继续牺牲,而是为了将来更少无谓的牺牲。
所以,如果你要带孩子去看《无问西东》,最好准备更多的史料,让孩子对百年历史有更客观的看待,让他们为时代献上自己的真心时,能够有更批判性的眼光做出真正真心的选择。
无问西东:在自己身上,克服这个时代
输入文章、作者、关键字
无问西东:在自己身上,克服这个时代
作者:浅海不浅
9小时前·阅读时长5分钟
3682人看过
方知贵族气质不在富丽堂皇上,只在寻常事物中。他们自有一份安静的心,将寻常事物,做出潇洒又悠然的精气神来。
《论语》里,司马牛问孔子什么是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司马牛表示不服,追问道:“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我向来小家子气,对这类君子伟人的话题吐惯了舌头。也因年既长,对人性有所窥探,同时为时代与舆论造神的能力叹为观止,明白一些满口仁义道德的君子,一朝使命完成,被苏醒的民众甚或同类拉下神坛后,袒露出来的劣迹并不输于屠狗辈,实在是不很光彩的。君子,也就滑稽得很了。
反观孔子,他对君子的看法倘若是如何建功立业云云我会立马扔了《论语》。果然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孔子何等明慧,内省不疚,不忧不惧,方为君子。
就是这么简单。也这么难。
就像前几天诗人食指指责余秀华的诗歌不关心农村,没有对小康生活的向往。我实在要笑,也联想起张爱玲时期,一些作家学者跳出来指责她的作品没有对家国命运的关怀。言者振振有词,冠冕堂皇。乍一听,十分有道理的啊,毕竟很多事情扯到国家大仁大义层面上无理也有三分理,反驳就是反革命。可恨余秀华张爱玲偏偏不按主流意识来走,偏偏要叫这些君子们跺脚发急才好。君不见,她们有一种比主流意识更高贵的人文情怀,她们只关心人类与人性,关心人类的心理与情感,超越意识形态,超越国家与民族,这在任何一个时代与社会下都通用的。
《无问西东》中,清华大学四个时代的代表人物都不是主流意识上的君子,却称得上是孔子口中的“内省不疚”“不忧不惧”的君子,司马牛们大可不必不服气。
现代人物张果果,在职场上项目做不成了,升职立业暂时搁置了,却保全了上司的名誉与四胞胎家庭的生活希望。是不是君子?
三十年代的吴岭澜,实业救国的梦想做不成了,然而投身于文史哲,成为西南联大的一名教师,那可是人才荟萃的西南联大!短短八年时间,西南联大不到四千名学生中走出两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一百四十多位两院院士和一百多位人文大师。在这里,吴岭澜于战火纷飞敌军炮轰中,传道授业淡定讲课,是不是君子?
包括接下来重点讲述的四十年代的沈光耀和七十年代的王敏佳,陈鹏,甚至李想,哪一个不是君子?
富家子弟沈光耀,眉目深远,容色干净,举手投足,尽显贵族本色。沈母软糯粤语,自有入格风度,虽年老,仍更是骨体清英雅秀。就连两个仆人,皆身段不凡,萧然有出尘之姿。一家子,不见堆金积玉的排场、玉盘珍馐的铺陈,不过一碗清淡的莲子汤,和慈母手中担忧的针线,简简单单构成了贵族日常。这些平凡的物事,让我想起了《红楼梦》中王夫人房里一色的半旧引枕,和宝玉生病时嚷嚷着要吃的小荷叶小莲蓬汤。方知贵族气质不在富丽堂皇上,只在寻常事物中。他们自有一份安静的心,将寻常事物,做出潇洒又悠然的精气神来。
沈光耀是空军飞行员。相比他年轻人英勇抗敌的热血,我更爱他擅作主张开着直升机穿越重重平原给孤儿们投食的温情。他对他的这一行为作出解释:“这个世界缺的不是完美的人,缺的是从心底给出的真心、正义、无畏与同情。”当孩子们对着天空喊着“晃晃”“晃晃”,分吃他投下来的罐头和馒头,那一刻,沈光耀作为军人的价值衍生出了他作为一个人的意义。他本可以不这样做,他这样做完全出于他作为一个善良的人的本能。他是一个军人,他更是一个好的人,这种不是特定身份赋予的善良与恻忍更加难得和珍贵。
这让我想起了我的弟弟。我弟弟也是一名飞行学员,大的理想模模糊糊,温良敦厚的书生气倒是十足。你看沈光耀做了那么多,他的出发点也并非在建功立业、圈地称王的大梦想上,而是本性使然。沈母也说了,你所能得到的名利光荣,祖上早就有了,不过是虚幻,妈妈只想要你过上平安健康的生活。沈光耀并非是考虑个人的名利光荣,他的作为皆出于他骨子里的善良宽厚,他是真的想救民于水火之中。这样的出发点,是真正干净的。也与《左传》里的“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不谋而合,清华大学的校训也正是“立德立言,无问西东”。
BTW,去年上映的《血战钢锯岭》里的Doss,同样无杀敌立功的宏伟志向。他只想当医疗兵,背着医药箱,拿着一本圣经和心上人的照片就上了战场。当战事消退敌我退出战场时,这厮独自喊着“one more ”“one more ”,实现了救出七十五个人的奇迹,连敌军也救活了几个。他的眼里,没有种族,只有人。他上战场,只为救人,不分敌我,更不为名利荣耀。
救民救难,是军人的职责,本无可厚非,然而这种老调的赞歌显然力量不够。于是电影里,编剧导演让这些人的作为,大大超越了军人的身份,展现出一个原始的不加任何前缀的人的大爱。这便更加高级了。
王敏佳这一段故事与《芳华》是同一时代的。严歌苓在《陆犯焉识》里写,“铁石心肠在那个时代是正常的心肠。”我在《芳华》以及严歌苓这一系列书及电影中感受到的残忍的力量,几乎要将我打伤,胸闷得无法动笔。到这部电影,有了疼痛抵抗力,倒是不很怕了。
聊到这个时代的小人物,难免让我想起《东坡志林》里的一个小故事:
石塔别居士,居士云:“经过草草,恨不一见石塔。”塔起立云:“遮着是砖浮图耶?”居士云:“有缝。”塔云:“无缝何以容世间蝼蚁?”坡首肯之。
无缝何以容世间蝼蚁。人性本来就不很好看,求全责备的必然是未经过世事的。何况在那时节,人人自危,不是人打我就是我打人。王敏佳的虚荣,李想的虚弱退缩,乃至师母刘淑芬的无意作恶,都需要一个有缝的石塔,来容他们将华丽的袍子洗一洗晒一晒。
“生命有裂缝,阳光才能照进来”。
王敏佳虽有一点小女孩的虚荣和冲动,被殴打至毁容,几近九死一生,却保全了李想,让他得以实现支边的理想。她的批判大会对面就是李想的支边欢送会,这一厢人人喊打血流成河,那一厢人人喝彩锣鼓喧天,何等可悲。事已至此,她本可以出卖他。
李想虽懦弱无担当,却在冰雪中用自己的生命救了张果果的父母。 “逝者已矣,生者如斯”,陈鹏对他说的话他都听进去了,也用生命完成了忏悔。他本可以不这样做。
刘淑芬的无情,更是丈夫的毁约和长年婚姻生活的冷暴力造成。最后,当她无意中“害死”了王敏佳,自己跟着便跳了井。 她本可以蒙上眼睛继续过自己的日子,她本可以不赔上自己的性命。
他们的善良是自己的。恶,是集体带来的。集体赋予了他们作恶的权利或逃避行善的义务。鲁迅先生说:“底层的人,也会互相伤害。他们是羊,同时也是凶兽。遇到比他们更凶的兽时便现羊样,遇到比他们更弱的羊时便现凶兽样。”这一点,《芳华》体现得更加刻薄难为人。
“愿你在被打击时,记起你的珍贵,抵抗恶意。”做你想做,爱你所爱,避免被带偏带坏,在自己身上,克服这个时代。这是电影送给王敏佳和何小曼们,乃至我们这一代人的告慰。
立德立言,无问西东。看完电影,我得去清华走走了。
1.“在自己身上,克服这个时代”,木心先生语。
2.王敏佳的师母刘淑芬,扮演者是87版红楼梦中的鸳鸯姐姐,不知大家发现没有。
3.这半年一直在工作,月底辞职了。往后至2019年年中这一年半都会用来看书写字,也可能会更久。希望多写一点人类的痛苦和人性的复杂,把隐藏在风花雪月背后的我推出来。
首映26次掌声的《无问西东》:比卡司阵容更好看的是故事本身!
由李芳芳编剧并导演,章子怡、黄晓明、王力宏、张震、陈楚生主演的电影《无问西东》于1月12日公映。
此前在电影首映及全国15个城市的点映现场,观众纷纷落泪,表示影片“直击内心,非常震撼”、 “充满了爱与对人的尊重“、”宏大视野的史诗级青春片“,“把爱情部分单拿出来就能值回票价“,“可以留在中国电影史上的作品”。在《无问西东》的首映礼上,全场共响起26次热烈掌声。
首映当日,北京某影城的放映,中途停电二十分钟无人离场,结尾几乎所有人看完字幕。
然而影片公映当日即遭遇恶意差评刷屏,与影院现场观众反应差距极大,疑为有公关公司操纵的水军攻击。章子怡、黄晓明、王力宏、陈楚生等影片主演纷纷发声,呼吁观众走进影院观看,发出自己真实的声音,不被网络恶意所左右。
眼睛都哭肿了,满满的感动
《无问西东》以精彩的故事,真挚感人的情节和演员杰出的表演打动了很多观众。
微博用户“奋斗的徐甜甜”说:“全程没碰手机,舍不得错过”。
微博用户露宝儿8718说:“第一次看到全场人等一部电影把片尾也全部播完还不肯离开,打扫阿姨也一直等着大家把片尾看完,从电影中间开始,全场的抽泣声就没有停过。”
北京汽车报一位编辑说:“电影展示了风骨、风范、风华。全场除了会心的笑声,各自的泪水,就是鸦雀无声。是我看过的观众给予最大尊重的电影。电影院工作人员居然骗我们没有彩蛋,但彩蛋一出,所有人都不走了。”
《无问西东》让人对2018年的国产片有了极大的信心
北京晨报在报道《无问西东》时写道:“从首映取得的热烈效果和给笔者的触动来说,《无问西东》已经达到了2017年进口片中的顶级作品如《摔跤吧,爸爸》、《看不见的客人》等同样的层级,而且由于其接近性和对于当代中国的特殊意义,它的价值还应该更高,如此开年之作,实在让人对于2018年的国产片表现有了极大的信心。”
导演陆川看完影片在微博写道:“《无问西东》是一部勇气之作,一部好电影。尤为可贵的是,并不止步于鞭挞社会的扭曲和人性卑劣,恰恰用时代的悲凉更为衬托起人性中因着对崇高和善的执着坚守而绽放的璀璨光芒。”
网剧《心理罪》导演五百在朋友圈写道:“难得在今天有像《无问西东》这样一部庄严的电影,歌颂知识、赞美真实、呼唤勇气。在所有幽暗深邃里,这都是一部带着温度的电影。也正是因为这份知行合一,无问西东才显出了真正的大格局。”
同样身为女导演,曾执导电影《失孤》的彭三源在映后坦言:“一部出乎意料的电影,一个有大气象的女导演。无问西东,橫空出世。真好。”
著名的电视剧导演和制片人张纪中:“没想到这样的一部电影竟然把我看哭了,很久没哭过了!”
影评人史航:《无问西东》有句旁白“从思索人生意义的羞耻感中解放出来”此即该片主旨吧。人生意义毕竟值得思索(此处无鬼脸)片中不同世代的年轻人都相信明天,都以为明天对他们全无恶意。黄晓明惯常演绎的执着善意,这次有根有苗了。列车上瞥见他的脱发,人孰无感。而子怡就是一缕被时代折断的光,存在即控诉。
此外,知名作家、导演韩寒发微博:“《无问西东》是华语片中少有的人文气质与时代反思,也展现了大师辈出的清华大学之前世今生,温暖感人。”
有营养的电影
观众为何如此盛赞《无问西东》?记者从大量普通网友的留言中找到答案:这部电影除了带给了观众情感上的触动,也令观众升起对本国文化的温情和敬意,给观众自己的现实生活带来了反思。
豆瓣用户梨子姑娘写:“五星无法表达我的爱,我也在生活中迷失,变得畏手畏脚,没有勇气,但我不喜欢这样的自己,我希望有一天自己也能爱我所爱,行我所行,自信、勇敢而有力量,不再胆怯和害怕,活出自己,我要这样努力,我需要真实感!”
微博用户迷间离:“全片看完泪涔涔,我们这个古老的国家,它的辉煌和它的沉痛一样多,我们对它的骄傲和对它的悲悯一样多。我真高兴这是我们自己的导演拍出来的。这样好的电影,推荐大家去看”。
微博用户豆苗炖排骨:“这绝不是狭隘的“清华百年校友录”。从1938年部分起我就开始哭,每句台词都过了我的脑进入我心。直击心灵的好电影!”
微博用户雨升_哥哥:“我曾有遇到过这样一个人,明知道不会有结果,明知道有一天会分离。但你还是想奋不顾身拉住她的手,陪她走完一段路。 这就是真实。谢谢你《无问西东》!”
豆瓣用户刘小草:“无论现实再怎么黑暗,都不应畏惧,听从内心。愿此精神代代相传,中华民族永不失脊梁!”
微博用户哆咪的梦想:“超级好看的一部电影。感觉亏欠那个年代的好人太多太多了,一个国家的繁荣真的是几代的积累,活在当下都应该庆幸知足。触及痛楚,又不过多深入,哭得一塌糊涂,看完不难受,真的非常好看。彩蛋都哭得止不住,真的感恩现在的所有。”
惊爆:影片被恶意刷低分
然而《无问西东》昨日凌晨遭到某些公关团队的恶意打击,在极短时间内,有人在网上齐刷刷地给出1分差评。
据片方介绍,《无问西东》10号点映拿到9.1分的猫眼肯定后,11号突然有人在购票平台上买了140张票,齐刷刷打1分,直接把评分拉到9分。12日公映当天早上9点半,购票平台上和影评网站上出现一水儿的一星评价,短评内容都如出一辙。同时,豆瓣平台也被水军攻击,被刷出大量的恶意短评。
“事实上,我们的团队已经接到了同行提醒,因为有人在找给《无问西东》打差评的公关团队”。这些行为也遭到了网友自发的反驳。比如打一分的差评“最大的败笔就是章子怡的高冷脸,全程没变化”;网友反驳“章子怡后半段遮住了脸,说她高冷脸的真的看了吗?”
豆瓣用户小麦发文惊呼:“这都是僵尸吗?阿拉伯数字没头像?看看这些黑粉水军们!太猖狂了!没有脸的头像,全都是阿拉伯数字的!细思极恐!”
对于这种行为,很多业内人士表示了担忧。田金双微博发声:“你可以选择喜欢,也可以选择不喜欢,但不能践踏整个行业。发动水军恶意短评给《无问西东》打一分的做法无耻到一定的地步 。”
尹鸿:“希望那些恶性竞争带来的故意恶评不要影响到一部好电影的传播。观完片,如果你认为《无问西东》是部值得推荐的影片,就给他点赞一下吧,让那些一分的恶意感受到一分正的能量。”
章子怡在微博中引用电影中的台词说:“世界很美好,世道很艰难”;黄晓明也引用台词说“愿我们在被打击的时候永远记得真实的珍贵。” 并发朋友圈称:“这种损人不利己的行为,是给整个行业挖坑,自掘坟墓。”王力宏则直接怒斥“黑子们别再闹了”。
章子怡、黄晓明、陈楚生还在影片宣传路演中呼吁影迷,请自己去看电影,切身感受,在豆瓣猫眼朋友圈等平台发出自己真实的声音。
面对水军的攻击,《无问西东》片方表示,一部电影,有人喜欢,有人不喜欢,这正常。有正面肯定,有反面批评,也正常。任何时候我们都容得下批评。只是这种恶意踩踏,对整个行业来说是毒瘤。希望所有同行都不要用这种方式做营销,对中国电影业来说,这无异于自杀行为。
看了《无问西东》才明白,高晓松为什么要骂清华学生
桌子的生活观 i黑马
文末彩蛋,一款为大佬定制的APP,没花一分钱征服20万创投人,不服扫码来看 ↓↓↓
来源 | 桌子的生活观
有一年《奇葩说》的舞台上来了一个清华的博士生,叫梁值。
他说自己喜欢表达,所以本科学了法律;因为朋友说“学法律的应该了解一下真实的资本市场”,所以硕士学了金融。
再后来参加主持人比赛,想尝试自己在这方面的可能性,于是又念了新闻学博士。
他最后问三位评委,我该找一个什么样的工作?
而他的这个问题一下子让高晓松怒了。
高晓松说:其实来之前,清华的校长和书记都向我推荐过你,你应该是清华最优秀的在校博士生之一,可是你今天的表现太让我失望了!
一个读到博士的人竟然要问别人,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找什么工作,这就好像是一个姑娘说,我身材又好、长得又漂亮、皮肤又白、家里又有钱,你觉得我应该嫁给谁?
你就是北京话说的“我干什么成什么,所以我什么都没干,什么也没成。”。
我可以继续你的逻辑讲,如果你学了金融又有人跟你讲,你光学了金融又没干过实业,那怎么着,再学机械?那你又学了机械,可是这里面的电理又没有干过,那怎么着,你再学电理?
这个时候,蔡康永也神补刀:“你因为别人的一句话而赌下自己人生好几年,没有自己的判断,真的很危险!”
最后高晓松说出自己失望的原因:
我觉得你没有拿到一个大名校的胸怀天下,名校是干什么用的?名校是“镇国重器”!
名校培养你是为了“让国家相信真理”,这才是一个名校生的风范,而你直接问我应该找个什么样的工作,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你觉不觉得你愧对清华这十多年的教育?
最后那个清华的学生被淘汰了,悻悻离开。
我记得那一年看这个视频的时候还很年轻,不太理解高晓松的行为,读大学最重要的作用不就是为了找工作么?
直到今天我看了电影《无问西东》,回想起高晓松的当天骂那个清华学生的那一场戏,我才真正明白。
《无问西东》其实说的就是几代清华人之间的精神传递。
1924年,泰戈尔访问中国,来到清华大学演讲。
泰戈尔在台上慷慨激昂的说:
我竭我的至诚恳求你们不要错走路,不要惶惑,不要忘记你们的天职,千成不要理会那恶俗的力量的引诱,诞妄的巨体的叫唤,拥积的时尚与无意识,无目的的营利的诱惑。
而当时的台下有个叫吴岭澜(陈楚生饰)的清华学生,他当时正面临选学科的问题,他因为别人的误导“最好的学生都念实科(理科)”而学了自己并不喜欢的理科。
听了泰戈尔的演讲,他终于明白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也终于明白什么是真实。
多年后,他回忆起泰戈尔那天的演讲对他的影响,他说:
当我在你们这个年纪,有段时间,我远离人群,独自思索,我的人生到底应该怎样度过?
某日,我偶然去图书馆,听到泰戈尔的演讲,而陪同在泰戈尔身边的人,是当时最卓越的一群人(梁思成、林徽因、梁启超、梅贻琦、王国维、徐志摩),这些人站在那里,自信而笃定,那种从容让我十分羡慕。
而泰戈尔,正在讲“对自己的真实”有多么重要,那一刻,我从思索生命意义的羞耻感中,释放出来。原来这些卓越的人物,也认为花时间思考这些,谈论这些,是重要的。
今天,我把泰戈尔的诗介绍给你们,希望你们在今后的岁月里,不要放弃对生命的思索,对自己的真实。”
这段话就是整部电影的主旨——不放弃对生命的思索,对自己真实。
“保持内心的光,因为你不知道谁会借此走出黑暗”,而吴岭澜(陈楚生饰)在满头银发之际,他内心的光,他对生命的思索,照亮了正在迷茫中的沈光耀(王力宏饰)。
沈光耀(王力宏饰)是一个富家子弟,他本可以走上一条家里给自己铺好的路,去好好享受人生,可是当那个孩子被日本的轰炸机炸死的时候,他决定听从内心的指引,去当一名空军,把生命献给了他热爱的同胞和孩子。
他时常想起空军教官的那一句话“这个时代缺的不是完美的人,缺的是从心里给出的真心、正义、无畏和同情”,于是他在执行任务的时候,总是绕道去给快要饿死的孤儿们空投食物。
而在下面捡食物的正是陈鹏(黄晓明饰)。
陈鹏一直都是一个忠于内心,活得真实的人,哪怕与世界为敌,他也只要王敏佳(章子怡饰)一个人。
当王敏佳被人批斗,被人骂成婊子,他也丝毫不在意别人的目光、不在意自己的前途。
章子怡被毁容后,黄晓明有一句台词非常戳心。
面对卑微的章子怡,他说:“你别怕,我就是那个给你托底的人。我会跟你一起往下掉,不断你掉得有多深,我会一直在下面给你托着,我什么都不怕,就怕你掉的时候把我推开。”
尤其最后一句话,看完我已经是泪目了。
另外一个叫李想的人,也是和陈鹏、王敏佳一起长大的,可是他却是一个懦夫,明明那一封揭发的信是他和章子怡一起写的,可是他却退缩了,因为他不想毁了自己的大好前途。
当他以为王敏佳死了,在她的坟前痛哭,而陈鹏对他说:逝者已矣,生者如斯。
于是,李想在痛悟之后,把自己的真实、自己的好,传给了张果果(张震饰)的父母。
他在一次事故中,他把所有的食物都留给了张震的父母,自己却牺牲了。
张果果就是现代社会的人,他从父母那里感知到了李想传递过来的精神。
在尔虞我诈的商业斗争中,张果果决定用自己真实的内心去面对。
四段故事,四个清华校友的代表,四个不同时代的背景,四个勇敢无畏的真心,这是一种精神的传递,从吴岭澜到沈光耀,陈鹏、张果果,用一根线全部把他们串联起来,贯穿整部电影。
他们四个人都在自己所在的时代,听从内心的指引,做出了最好的选择。
正如张果果最后的独白:
世俗是这样强大,强大到生不出改变它们的念头来。等你们长大,你们会因绿芽冒出土地而喜悦,会对初升的朝阳欢呼跳跃,也会给别人善意和温暖。但是却会在赞美别的生命的同时,常常、甚至永远地忘了自己的珍贵。
愿你在被打击时,记起你的珍贵,抵抗恶意;
愿你在迷茫时,坚信你的珍贵,爱你所爱,行你所行,听从你心,无问西东。
我们再回到最开始的那个问题,高晓松为什么要骂那个清华学生?
其实他自己也解释了:
这是几代清华人之间的精神传递,传到了这一代,他们竟然如此浮躁和势力,无论你多么慷慨激扬,热泪盈眶的讲人生理想,他们最后只关心自己要找什么样的工作,是去国企还是外企。
可悲吗?可悲!
那一代的精神传到这一代却什么都没有了。
大门的校门轰然倒塌,当名校沦为职业介绍所,当大学成为权钱交易的集中产地,当我们的大学生都变得浮躁和急功急利,我们这个国家的精神和这个时代的思考要靠谁来保存和发扬?
名校是“国之重器“,名校生是为了“让国家相信真理”,可是无论你怎么振臂高呼都很少能够听得到。
那是一个令人自豪的时代。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外面下大雨,教室里面下小雨,教授在自己浑身淋湿的情况下,在黑板上写下:静坐听雨,外面是运动员在雨中跑步的呐喊声。
在敌军飞机的轰炸下,老师和学生躲在草草的地穴中上课,贫困的孩子用歌声抵御寒冷和饥饿,人们都活得如此真实。
这是一个令人伤感的时代。教授学术论文、评职称纷纷造假,大学生在课堂上昏昏入睡,攀比物质的奢靡已经成为风气,潜心研究学术的人已然成为笑话,偌大的中国,再也摆不下一张安稳的书桌,人们都活得如此虚假。
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我们都活得太苟且,活得都不够真实,或许这就是我们这一代人不快乐的原因。
最后用马德老师的一段话结尾吧:
我慢慢明白了我为什么不快乐,因为我总是期待一个结果。
看一本书期待它让我变深刻,
吃饭游泳期待它让我一斤斤瘦下来,
发一条短信期待它被回复,
对人好期待它回应也好,
写一个故事说一个心情期待它被关注被安慰,
参加一个活动期待换来充实丰富的经历。
这些预设的期待如果实现了,长舒一口气。
如果没实现昵?自怨自艾。
可是小时候也是同一个我,
用一个下午的时间看蚂蚁搬家,等石头开花,
小时候不期待结果,小时候哭笑都不打折。
静坐听雨,雪中听琴 ,立德立言,无问西东 。
* 本文系桌子的生活观(ID:zzdshg)授权i黑马发布,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让创业不再孤独,提升普通创业者的成功率,欢迎关注i黑马。
《无问西东》:你还相信这个世界,有真心吗?
莉莉雅 她刊
点击上方 蓝字&&▲&&关注订阅 她刊
欢迎转发到朋友圈
《无问西东》上映了。
历时六年才过审的年代感,加上章子怡、黄晓明、王力宏、张震这样的豪华阵容,确实让很多人抱有期待。
而上映过后没买热搜跟通稿,就靠着口碑一步步刷新着票房,还历经了恶意低分,到了如今,评分攀升,更是让很多人心甘情愿被赚取眼泪。
当然,其中有着不少批评的声音。
有的人说,刻意煽情太严重,一股子鸡汤看起来很尴尬。
可是,为什么那些家国天下的赤子之心,忠孝不能两全的割舍, “托底式”的真挚爱情,会让那么多的人质疑呢?
她姐认真想了想,或许是因为在这个时代里,我们都不再相信“真心”二字了。
你相信吗?
有一种爱是“我愿跟你一起沉入谷底”
分割线&&箭头 动态
电影里的故事一共有四段。
黄晓明跟章子怡的这部分,讲了一个时代之下的爱情悲剧。
他们曾经很美好。
六年前的章子怡,梳着齐腰的马尾,穿着缤纷的花裙子,笑起来灿烂又明亮。而黄晓明也贡献了最好的演技,那种少年憨憨傻傻的真诚,让人仿佛回看到了曾经《大汉天子》里的刘彻。
每一代的人都有自己的命运。
在那个年代里,像王敏佳(章子怡 饰)这样倔强又正直的漂亮女孩,早就有写好的悲剧在等着她了。
因为一场诬陷,她被人们剪掉头发,她被人们打倒在地上,脸被砸得稀烂。
只有跟她一起长大的陈鹏(黄晓明 饰),愿意为了她和所有人作对,愿意陪她一起被放逐千里。
剧中有一幕,当他们两个在四下无人的屋子里时,他们并未越出雷池一步,可这个男人却做出了一个男人所能作出的最真挚的告白,“你别怕往下掉,我就是那个给你托底的人。”
在这一刻,有很多人都泪崩了。
两场拥抱戏都让人泪崩
现代人的爱情,是要权衡利弊的,是一场主客观条件的博弈,更是两个家庭的实力对垒。稍有一方拖累,就是要被放弃的。
而电影里这一生一世的守望,这“我愿跟你一起沉入谷底”的坚定,让人们的心里好像被钝击般难受,怎么会有人这么傻?怎么会有爱这么傻?
你相信吗?
有一种少年热血超越了生死
分割线&&箭头 动态
王力宏饰演的沈光耀,因为是真实故事改编,所以显得更加悲壮。
沈光耀是家世显赫的富家子,他本来答应母亲绝不当兵。可是看着国破人亡,看着饿殍遍野,他怎么忍心置身事外,怎么忍心苟且偷生。
“奔赴一场劫难,就像奔赴一场盛宴”,弃文从军的他,在只有27岁的时候,就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电影里有很多细节让人泪目,有当沈光耀给母亲下跪时,忠孝不能两全的割舍;有沈光耀母亲在翻阅他的遗物之后,还要为报信的军人递上银耳汤(何为真正的贵族); 当镜头打到“三代五将”的牌匾时,才猛然醒悟“绝不从兵”的家训的震撼,原来这不是苟且的富贵人家,而是这个原本庞大的家族,已经为祖国奉献了太多的生命,包括这最后的血脉......
米雪的演技也特别动人
在那个条件异常艰难的年代里,做飞行员,跟装备精良的日本军作战,明明就是死路一条,可为什么,他们还是义无反顾的去了?他们怎么就不怕死?
沈光耀说,“这个时代缺的不是完美的人,缺的是从自己心底给出的,真心,正义,无畏和同情”。你相信吗,这些我们听来犹如背口号的空话,却被他们恪守着,奉行着。
少年无畏的真心,为家国天下挥洒生命的热血,现在的我们,还看得到吗?
你相信吗?
有一种高贵其实比成功更重要
分割线&&箭头 动态
在一片断垣残壁里静听雨声,在爆炸声里运送恐龙的骨架,在敌军的轰炸机在头上盘旋轰鸣时,壕洞里支起黑板拿起书本讲课.....
他们让我看到了,何为读书人真正应该有的样子,作为芸芸学子们,应该有着怎样的高贵。
不是茴香豆的茴字有几种写法的“迂”,而是一股“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真”;不是见利忘义投机取巧的“精”,而是“苟利国家生死以”的“勇”。
陈楚生扮演的吴岭澜在上下而求索的过程中,选择了育己又育人,张震扮演的现代都市青年张果果,在利益和善良的抉择里,最终选择了内心的指引。
你相信吗,有一种寒窗苦读不为功名利禄,有一种善良远远比物质上的成功更为重要。
很多人不信,因为在这个“读书无用论”,“精致的利已主义”遍行的年代里, 精致的现代人们,太爱问”为什么“”凭什么“”值不值“了。
电影的最后,有这么一段话,“如果提前了解了你所要面对的人生,你是否还会有勇气前来?”
我想,即使重来,王敏佳也仍然会在一片批斗声中看着阳光微笑,陈鹏也仍然会义无反顾的带着王敏佳离开,而沈光耀,也会毅然决然地奔赴属于他的死亡......
“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 ,这就是少年无畏的赤子之心啊,这人我爱了,这事我管了,这家国天下我守定了,这命,送给你们,我不要了。
也就是这赤子之心, 吴岭澜教会了沈光耀济世救人,沈光耀投下的食物让陈鹏能够活下来,而出于对王敏佳的愧疚,李想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救了张震的父母,而张震又救了四胞胎.....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
当我们以为我们做的一切毫无意义时,其实我们正在与这个世界产生着共鸣。
而如果我们连这一点相信都不再拥有了, 那当我们垂垂老矣之时,还能给我们的后辈,留下些什么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平行蒙太奇例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