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教育厅官网杜海鹰巡视员:您好!研考分数超专业分数线许多,少骨不录,普通研究生不录不理解,求录取。

湖北省教育厅_百度百科
清除历史记录关闭
声明:百科词条人人可编辑,词条创建和修改均免费,绝不存在官方及代理商付费代编,请勿上当受骗。
湖北省教育厅
是统筹管理全省教育事业的综合职能部门,地址在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洪山路8号。
湖北省教育厅主要职能
湖北省教育厅
湖北省教育厅是统筹管理全省教育事业的综合职能部门,主要职责有15条:
1、贯彻执行党和国家关于教育工作的各项方针、政策,起草有关地方性教育法规草案和实施办法。
2、编制全省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并组织实施,统筹规划、指导协调全省教育、教学体制改革。
3、统筹管理本部门教育经费;参与拟定筹措教育经费、教育拨款、教育基建投资的办法和方案;监督全省的筹措和使用情况;按有关规定管理国外对我省的教育援助、教育贷款。
4、检查实施全省中等和各类学校的办学标准、教学基本要求、教学基本文件;组织编写中等和初等学校的统编教材;指导中等及中等以下各类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组织对普及的督导评估与复查;开展对中等及中等以下学校的督导评估和检查验收工作;统筹和指导全省工作。
5、统筹管理全省、研究生教育以及、成人教育、社会力量举办的高等教育工作;制定高等教育评估标准、教学及教材建设基本文件,指导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组织和指导高等教育评估工作。
6、规划指导高校党建工作和各级各类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德育工作、体育卫生与及工作。
7、主管全省教师工作。组织实施各级各类制度;统筹规划学校教师和管理人员的队伍建设;会同主管部门做好高校教师高级技术职务评审工作。
8、统筹管理全省各类的招生考试工作。会同有关部门编制普通高校、成人高校、以及研究生层次的招生计划,组织协调招生管理工作;负责各类高等学历教育的学籍管理工作;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配合有关部门制订高校、中专毕业生就业计划和有关政策,组织实施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
9、指导并管理全省高等学校的、和社会科学研究;组织、协调高等学校的高新技术应用研究与推广工作;协调并指导高等学校承担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的实施工作;指导高等学校国家重点实施室、工程研究中心的发展建设。
10、负责全省中等职业及以上学校和专业的设置、合并、撤销的审批和申报指导工作;负责全省的管理工作。
11、全省教育系统对外交流与对外宣传工作。负责出国留学人员、来华留学人员和外国文教专家、教师的有关管理工作,负责有关教育方面的出国(出境)人员的审查工作以及同港澳台地区的教育交流工作。
12、指导、协调全省各级各类学校的后勤、校办产业和勤工俭学工作以及电化教育、教学仪器设备和图书资料的装备工作。负责全省教育信息统计、分析和发布。承担的日常管理工作,指导有关的教育学会、协会、基金会的工作。
13、贯彻执行国家语言文字工作的方针、政策;编制全省语言文字工作中长期规划;组织协调对言语文字的规范和标准的监督检查;指导和普通话的测试工作。
14、统筹管理全省学位工作,监督实施国家的,承办省人民政府学位委员会的有关具体工作。
15、承办上级交办的其他工作。
湖北省教育厅机关处室
1、厅办公室
2、政策法规处
3、发展规划处
5、基础教育处
6、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处
7、高等教育处
8、教师管理处
9、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科学研究处
10、组织处
11、综合治理处
12、高校学生处
13、科学技术处
14、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处
15、对外合作与交流处
16、干部人事处
17、省教育督导办公室 省学位委员会办公室
18、省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办公室
19、直属机关党委
20、纪检组监察室
21、离退休干部处(省教育厅秘书处)[1]
湖北省教育厅直属单位
1、省教育考试院
2、厅机关后勤服务中心
4、省高等学校招生委员会办公室(省教育厅招生办公室)
5、省教育技术装备处
6、省校办产业管理办公室
7、省高校后勤服务中心
8、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
9、省教育信息化发展中心
10、省电化教育馆
11、省教育基金管理办公室
12、省学生资助管理中心
13、省教育自费留学服务中心
14、省教育对外交流服务中心
15、省教育科学研究所
16、省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中心
17、《省志·教育志》编辑室
18、教育投资有限公司[2]
湖北省教育厅直属学校
水果湖第一中学
水果湖第二中学
水果湖第一小学
水果湖第二小学[2]
湖北省教育厅领导班子
省委高校工委书记、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副厅长
省教育厅厅长、省委高校工委副书记、省教育厅党组副书记、省政府主任、主任督学
省委高校工委副书记、省教育厅副厅长、党组成员
省教育厅副厅长
省委高校工委委员、省教育厅副厅长、党组成员
省教育厅巡视员
省委高校工委委员、省教育厅副厅长、党组成员
省委高校工委委员、省教育厅副厅长、党组成员
省委高校工委委员、省委高校纪工委书记,省教育厅纪检组组长、省教育厅党组成员
余学敏 省政府副主任督学
邓道玉 省政府教育督导室副主任督学
省教育厅副巡视员
涂桂辛 省教育厅副巡视员
省教育厅副巡视员
省教育厅副巡视员[3]
湖北省教育厅工作动态
省委高校工委 省教育厅召开学习传达”“大会
日上午8点,省委高校工委、省教育厅召开机关全体干部和直属单位领导班子成员大会,省委高校工委书记、省教育厅厅长、党组书记主持会议,传达、宣讲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并就厅直系统和全省教育系统学习贯彻落实工作提出要求。在家厅领导、机关全体干部和直属单位领导班子成员参加了会议。
刘传铁在讲话中指出,要充分认识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重大意义。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迈向新征程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在党和国家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会议的召开,是我们党在新形势下坚定不移贯彻、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基本要求,坚定不移高举改革开放大旗的重要宣誓和重要体现,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又一次总部署、总动员,必将对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学习宣传和贯彻落实全会精神,是全省教育系统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首要的政治任务,要切实抓紧抓好,抓出成效。[4]
.湖北省教育厅[引用日期]
.湖北省教育厅[引用日期]
.湖北省教育厅[引用日期]
.湖北省教育厅[引用日期]
清除历史记录关闭湖北省教育厅
全省高校宣传思想工作会议暨骨干研修班在汉举行
发布时间: 作者(文号): 来源:思政处 浏览数:6553次
3月11日至12日,全省普通高校宣传思想工作会议暨骨干研修班在汉举行。会议暨研修班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2&19&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全国宣传部长会议精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工作会议精神和全省宣传部长会议精神,总结2015年高校宣传思想工作,部署2016年工作。省委高校工委副书记、省教育厅副厅长严学军出席会议并部署工作。会议由省教育厅副巡视员杜海鹰主持。
严学军同志全面总结了2015年全省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分析了当前高校宣传思想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他强调,要顺应大局大势,充分认识大背景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方位和坐标;要创新理念观念,牢固坚持以&五大发展理念&引领高校宣传思想工作;要坚持问题导向,充分认清意识形态领域复杂情况对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带来的困难和挑战;要强化责任担当,切实落实高校党委全面从严治党的主体责任。
严学军同志指出,2016年高校宣传思想工作重点任务是:一是深入推进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学习教育。牢固树立&四个意识&,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2&19&讲话精神为契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建立运用党报党刊重要文章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长效机制;二是推进高校党委切实担负意识形态工作主体责任。明确责任,占牢阵地,加强考核,严肃追责,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三是深入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注重教学方式方法创新;四是深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着力融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抓好&文明寝室&、&文明校园&创建;五是加强高校宣传思想工作队伍建设。全面从严治部、从严治院,不断提升宣传思想工作队伍、辅导员、思政课教师队伍能力和水平;六是构建高校大宣教格局。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工团齐抓共管、党委宣传部门牵头协调、有关部门和院系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层层传导压力,加强检查考评,切实把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研修班邀请中国人民大学金灿荣教授作形势报告和上海大学《大国方略》课程主讲顾晓英教授作教学展示,当天晚上组织研修学员观看了《筑梦中国》纪录片。全省124所高校党委宣传部部长、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或思政课部主任共243人参加会议和研修。
厅政务公众号
省招办公众号
政务网安卓APP
湖北省武汉市洪山路8号,邮政编码:430071
如果投诉举报电话占线,您可通过厅长信箱、网上投诉渠道反映问题或建议,我们承诺收件必复。主要职能/湖北省教育厅
省教育厅是统筹管理全省教育事业的综合职能部门,主要职责有15条:
1、贯彻执行党和国家关于教育工作的各项方针、政策,起草有关地方性教育法规草案和实施办法。
2、编制全省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并组织实施,统筹规划、指导协调全省教育、教学体制改革。
3、统筹管理本部门教育经费;参与拟定筹措教育经费、教育拨款、教育基建投资的办法和方案;监督全省教育经费的筹措和使用情况;按有关规定管理国外对我省的教育援助、教育贷款。湖北省教育厅
4、检查实施全省中等和初等教育各类学校的办学标准、教学基本要求、教学基本文件;组织编写中等和初等学校的统编教材;指导中等及中等以下各类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组织对普及的督导评估与复查;开展对中等及中等以下学校的督导评估和检查验收工作;统筹和指导全省工作。
5、统筹管理全省、研究生教育以及、成人教育、社会力量举办的高等教育工作;制定高等教育评估标准、教学及教材建设基本文件,指导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组织和指导高等教育评估工作。
6、规划指导高校党建工作和各级各类学校的工作、德育工作、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及国防教育工作。
7、主管全省教师工作。组织实施各级各类制度;统筹规划学校教师和管理人员的队伍建设;会同主管部门做好高校教师高级技术职务评审工作。
8、统筹管理全省各类的招生考试工作。会同有关部门编制普通高校、成人高校、以及研究生层次的招生计划,组织协调招生管理工作;负责各类高等学历教育的学籍管理工作;归口管理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配合有关部门制订高校、中专毕业生就业计划和有关政策,组织实施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
9、指导并管理全省高等学校的自然科学、哲学和社会科学研究;组织、协调高等学校的高新技术应用研究与推广工作;协调并指导高等学校承担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的实施工作;指导高等学校国家重点实施室、工程研究中心的发展建设。
10、负责全省中等职业及以上学校和专业的设置、合并、撤销的审批和申报指导工作;负责全省的管理工作。
11、归口管理全省教育系统对外交流与对外宣传工作。负责出国留学人员、来华留学人员和外国文教专家、教师的有关管理工作,负责有关教育方面的出国(出境)人员的审查工作以及同港澳台地区的教育交流工作。
12、指导、协调全省各级各类学校的后勤、校办产业和勤工俭学工作以及电化教育、教学仪器设备和图书资料的装备工作。负责全省教育信息统计、分析和发布。承担教育督导的日常管理工作,指导有关的教育学会、协会、基金会的工作。
13、贯彻执行国家语言文字工作的方针、政策;编制全省语言文字工作中长期规划;组织协调对言语文字的规范和标准的监督检查;指导推广普通话和普通话的测试工作。
14、统筹管理全省学位工作,监督实施国家的学位制度,承办省人民政府学位委员会的有关具体工作。
15、承办上级交办的其他工作。
机关处室/湖北省教育厅
1、厅办公室
2、政策法规处
3、发展规划处
4、财务处 5、基础教育处 6、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处 7、高等教育处 8、教师管理处 湖北省教育厅9、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科学研究处
10、组织处
11、综合治理处
12、高校学生处
13、科学技术处
14、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处
15、对外合作与交流处
16、干部人事处
17、省教育督导办公室 省学位委员会办公室
18、省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办公室
19、直属机关党委
20、纪检组监察室
21、离退休干部处(省教育厅秘书处)
直属单位/湖北省教育厅
1、省教育考试院
2、厅机关后勤服务中心
3、厅会计核算中心
4、省高等学校招生委员会办公室(省教育厅招生办公室)
5、省教育技术装备处
6、省校办产业管理办公室
7、省高校后勤服务中心
8、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
9、省教育信息化发展中心
10、省电化教育馆
11、省教育基金管理办公室
12、省学生资助管理中心
13、省教育自费留学服务中心
14、省教育对外交流服务中心
15、省教育科学研究所
16、省研究中心
17、《省志·教育志》编辑室
18、教育投资有限公司
直属学校/湖北省教育厅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
湖北省实验幼儿师范学校
水果湖第一中学
水果湖第二中学
水果湖第一小学
领导班子/湖北省教育厅
蔡民族省委高校工委书记、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副厅长 省教育厅厅长、省委高校工委副书记、省教育厅党组副书记、省政府教育督导室主任、主任督学
严学军省委高校工委副书记、省教育厅副厅长、党组成员
欧阳建平省教育厅副厅长
黄俭省委高校工委委员、省教育厅副厅长、党组成员
徐金山省教育厅巡视员
徐雁冰省委高校工委委员、省教育厅副厅长、党组成员
张金元省委高校工委委员、省教育厅副厅长、党组成员
王安怀省委高校工委委员、省委高校纪工委书记,省教育厅纪检组组长、省教育厅党组成员 省政府教育督导室副主任督学
邓道玉省政府教育督导室副主任督学
孙望安省教育厅副巡视员
涂桂辛省教育厅副巡视员
刘怀俊省教育厅副巡视员
杜海鹰省教育厅副巡视员
工作动态/湖北省教育厅
省委高校工委省教育厅召开学习传达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大会11月15日上午8点,省委高校工委、省教育厅召开机关全体干部和直属单位领导班子成员大会,省委高校工委书记、省教育厅厅长、党组书记刘传铁主持会议,传达、宣讲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并就厅直系统和全省教育系统学习贯彻落实工作提出要求。在家厅领导、机关全体干部和直属单位领导班子成员参加了会议。
刘传铁在讲话中指出,要充分认识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重大意义。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迈向新征程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在党和国家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会议的召开,是我们党在新形势下坚定不移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基本要求,坚定不移高举改革开放大旗的重要宣誓和重要体现,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又一次总部署、总动员,必将对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学习宣传和贯彻落实全会精神,是全省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首要的政治任务,要切实抓紧抓好,抓出成效。
&|&相关影像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www.baike.com。
登录后使用互动百科的服务,将会得到个性化的提示和帮助,还有机会和专业认证智愿者沟通。
此词条还可添加&
编辑次数:13次
参与编辑人数:5位
最近更新时间: 13:40:20
贡献光荣榜
扫码下载APP杜海鹰(海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副厅长)_百度百科
清除历史记录关闭
声明:百科词条人人可编辑,词条创建和修改均免费,绝不存在官方及代理商付费代编,请勿上当受骗。
?海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副厅长
(海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副厅长)
杜海鹰,男,,1964年5月生,山东人,研究生学历,工学,正高级工程师,1989年3月参加工作,1986年7月加入,副厅长。[1]
杜海鹰个人履历
9.08,建筑学教师;
3.10,海南省琼山市规划土地局副局长,琼山市建设局副局长,海口市建设局局长;
6.09,海口市政府副总规划师;
7.02,海口市政府副秘书长;
9.10,海口市建设局局长;
2.02,海口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局长、党组副书记;
2.06,中共海口市秀英区委委员、常委、书记;海南省海口市开发区筹备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分工:主持行政全面工作,兼管、住房保障处、资金管理处、资金管理中心。[2]
3.08,任海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副厅长(试用期一年)、党组成员。[3]
杜海鹰现任职位
2013.09,正式任海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副厅长、党组成员。[1]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引用日期]
.南海网.[引用日期]
清除历史记录关闭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教育研究中心简报第六期
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教育研究中心简报第六期
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教育研究二○一六年第一期(总第&6 期)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教育研究中心主办2016年6月30日本期内容l 中心新闻报道l 中心成果集萃l 中心研究报告l 学术理论动态湖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目录l 中心新闻报道&&l 中心成果集萃&&l 中心研究报告l 学术理论动态&l中心新闻报道基地召开2016年度全体研究人员工作会为了更好地总结中心2015年的工作经验,制定2016年的发展规划、发展重点,加强基地建设与管理,1月11日下午,在马克思主义学院五楼会议室召开了湖北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教育研究中心”2016年工作年会。研究基地工作委员会全体成员及马克思主义学院全体领导参加本次年会。会议由研究中心主任徐柏才教授主持。 基地秘书董杰老师汇报了中心近年年减少与发展的基本情况。董老师从人员完善、制度执行、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学术交流及存在的问题等七个方面对基地2015年所开展的工作做了一个小结,并从五个方面谈了基地2016年的工作要点,包括:实行淘汰机制,调整基地研究队伍;提高中心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扩大中心的知名度;大力培养中心青年骨干;加强基地成员国家和省部级课题的研究与结题工作;邀请权威专家来中心讲学,积极开展学术交流。徐柏才主任从意识形态安全、科研经费管理、基地评估等方面就中心四个研究所相关工作作了补充说明。各位专家对基地下一步的发展计划、重点工作进行了热烈的交流和研讨。他们提出了许多宝贵的建议,主要有:要紧密围绕基地的主要研究方向,聚拢团队,加强团队建设;以科研项目为依托,推动项目的申报与成果的积累;进一步凝练研究方向,突出民族特色;完善基地考核指标体系,构建高效畅通、运行有序的管理机制;聚焦社会问题,产出学术精品;加强资助与奖励力度,全面提升研究质量等等。徐柏才主任对本次会议进行了总结。他肯定了过去一年基地建设工作所取得的成就,对大家过去一年的努力表示衷心的感谢,同时也对基地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是积极思考如何使基地的优势与特色更加明显,如何在更大程度上扩大基地的影响和声誉,如何使基地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和社会建设等问题;二是进一步加强基地的日常规范管理,尤其是改善科研经费管理的方法,用好建设性学术活动的空间;三是要通过队伍梯队建设、后备力量建设等,更加系统地、可操作性地谋划基地建设,进而实现基地的可持续发展。&l中心新闻报道基地联办民族院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术会议 日,由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生工作部、湖北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教育研究中心及湖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中心——中南民族大学研究基地联合主办的全国民族院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术会议在我校举行召开。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席专家、清华大学吴潜涛教授,中央党校副教育长、哲学部主任韩庆祥教授,教育部高校社科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炳林教授,武汉大学党委副书记骆郁廷教授,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秦在东教授等专家;湖北省委宣传部喻立平副部长,湖北省教育厅杜海鹰副巡视员、我校李金林校长、杨胜才副校长等领导,《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等杂志主编以及14所民族高校的50多位专家学者和我校宣传部、社科处、学报、团委等部门负责人与会。校长李金林教授致欢迎辞。李校长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对于民族团结的重大意义出发,介绍了我校社会主义价值观的研究和教育实践活动的情况,并对民族院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了殷切希望。省委宣传部喻立平副部长和省教育厅杜海鹰副巡视员分别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和传播提出了要求。五位专家分别做主题报告。吴潜涛教授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规定性和外在联系两个层面提出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方法遵循,韩庆祥教授从主动设置议题掌握话语权、警惕概念陷阱、还原概念的特殊性和区域性、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方法论基础以及民族复兴的视角等六个问题出发强调核心价值观研究的问题意识,王炳林教授梳理和分析了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发展过程,骆郁廷教授从价值激荡中的价值判断、价值关系中的价值选择和价值观的践行进行了阐释,秦在东教授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西方文化的关系指出价值观研究应如何抵御西方文化的入侵。中央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孙英和中南民族大学学工部部长姚上海主持了会议学术交流。中央民大、西南民大、西北民大、北方民大、大连民大、青海民大、西藏民大、云南民大、河北民族师范学院以及我校的10位专家和学生工作部门的同志们分别围绕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民族团结、民族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民族高校大学生核心价值观认同以及民族院校大学生管理等进行交流发言。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阎占定院长在会议总结时指出,本次会议具有效率高,层次高以及收获多的特点,会议的成功举办必将对民族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l中心新闻报道基地成员参加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实施方案专题研讨会议为切实落实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体系4月15日上午,我校副校长段超、杨胜才在一号楼501会议室就《中南民族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实施方案》召开专题会议。副校长杨胜才从学院、班子、教师、课程、学科、文化、民族院校等七个方面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定位,提出学院要找准发展方向、倾力学科建设、坚持特色发展和改革创新驱动,最终要体现在坚持建设标准,突出学术特色,引领社会思潮。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阎占定介绍了《实施方案》的基本内容及提请学校解决的问题,与会单位纷纷表示积极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条件保障体系并对亟待解决的问题提出了建议和意见。副校长段超强调指出,马克思主义学院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单位要统一认识,形成共识;做好顶层规划,逐步推进;整合力量,统分结合;突出重点,彰显特色;项目引领,落小落细;加强合作,扩大影响;用好现有平台。基地成员,校党委学工部部长姚上海、马克思主义学院分党委书记李从浩、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赵继伟等就如何贯彻落实《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如何制定和完善《中南民族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实施方案》畅谈了各自的观点。l中心新闻报道徐柏才教授到湖北民族学院院讲学4月27日,应湖北民族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邀请,基地中心主任徐柏才教授到该校进行了“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问题研究”专题报告。学术报告会上,徐柏才教授阐述了“为什么要建立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学”、“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什么问题”和“如何开展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等基本问题,从“国家富强,人民富裕,民族复兴”的伟大复兴目标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代要求出发分析了建立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学的时代价值。徐柏才教授强调通过研究对象、学科归属问题、学科性质、研究内容和研究范畴五个方面把握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内容,指出,人的民族观形成发展问题及民族观教育问题是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学本质上属于思想政治教育学;其突出性质是民族性;民族观、国家观、宗教观、历史观和文化观是其研究内容;其研究范畴包括对民族的认知和认同、民族主体和客体、民族文化及文化认同、国家认同和道路认同。开展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增强民族团结和民族认同为根本。湖北民族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罗成富主持了学术报告,副院长张胥以及百余名师生聆听了讲座。l中心新闻报道徐柏才教授到武汉工商学院院讲学5月12日上午,中心主任,徐伯才教授应邀到武汉工商学院作了“辅导员如何进行科学研究”的专题讲座。讲座中,徐柏才结合自身从事教育管理工作的经历,解读了《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和《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等相关文件,围绕“辅导员为什么要做科学研究”、“如何开展科学研究”、“科学研究要注意什么问题”三个方面分析了辅导员的角色定位和职业能力标准。徐柏才教授指出,高校辅导员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要具备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具有较强的教育引导能力和调查研究能力。辅导员可以做行动研究和学术研究。行动研究是为了改善自己的实际工作而进行的研究;学术研究是为改进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新的理论指导。科学研究并不可怕,注意一些关键点和问题,慢慢积累,水平会逐渐提高,成果会逐渐显现。讲座由武汉工商学院学工部和教师发展中心共同主办,该校党委书记陈伟,党委副书记孙松发等校领导以及学工部、教师发展中心、团委相关负责人,各学院党总支书记、全体辅导员参加了讲座。校党委副书记孙松发主持了讲座。l中心新闻报道中心主任徐柏才教授参加多所高校研究生毕业论文答辩工作近日,中心主任徐柏才教授作为答辩委员会主席、答辩委员会成员先后参加了武汉大学、武汉理工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武汉工程大学等多所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研究生毕业生答辩工作。几年来,通过参与相关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学科点研究生的答辩工作,中心进一步加强了与有关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交流与合作,为汲取我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基地建设的经验,丰富“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建设的学术资源,更好地促进基地建设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条件。l中心新闻报道基地开展2016年度招标课题评审会 为了更好地总结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成功经验,推动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深入开展,增强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基地面向校内外开展了2016年度课题招标工作。6月14日,参照省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基地以及学校有关科研管理文件精神,基地招标课题邀请校内外有关专家组织实施了2016年度“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招标课题评审会。经专家评审,科研评审公示,基地对其中申报的15项课题给予了立项。(附:立项课题一览表)附:2016年度招标立项课题一览表序号课题名称类别申报人1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状况及对策研究重点阎占定2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经验研究重点巴玉玺3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重点姚上海4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四个认同”的基本因素研究重点李从浩5基于WEB2.0的少数民族大学生网络素养培育研究重点杨克平6陶行知生活教育理念与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一般张鹏7协调发展战略视野下边疆民族及人口较少民族大学生党员教育发展研究一般魏大江8民族院校大学生同性恋心理倾向调查研究一般赵继伟9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阈下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实践研究——以中南民族大学为例一般江莹10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研究一般董杰11网络舆论突发事件中少数民族大学生爱国引导研究一般朱磊12“五个认同”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践行研究一般金军13信息化视域下高校民族团结教育实效性研究一般邓纯余14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接受动力研究——以中南民族大学为例一般覃小林15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一般彭菊花l中心新闻报道社科院专家朱继东副主任来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学6月20日上午,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文化安全与意识形态建设研究中心副主任兼秘书长,我校杰出校友朱继东教授应邀来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进行“当前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挑战和应对”的学术报告。报告由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阎占定主持。基地成员聆听了学术讲座,并参与了学术交流。朱继东副主任围绕当前意识形态安全所面临的挑战和如何应对展开了论述,通过对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中关于意识形态问题论述的梳理,着重阐述了十八大以来意识形态领域建设的重要性,分析了当前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的境内外敌对势力插手、党员领导干部能力薄弱、敌对势力对敢于亮剑者的围攻、意识形态斗争法律化、主流媒体的失误、商业网站的屡踩红线等20种挑战,剖析了当前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隐蔽性、复杂性和尖锐性,提出了认清形势、加强制度建设、能力建设、队伍建设、平台建设及话语权建设等20种应对之策,同时指出,马克思主义学院老师在国家文化与意识形态安全和建设方面,要对党忠诚、敢于担当,对意识形态领域的挑战要敢于亮剑。报告会上,与会教师就民族地区意识形态安全、科学研究与理论宣传的结合等问题与朱继东副主任进行了深入广泛的交流。l中心新闻报道程美东和王炳林教授来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学7月1日下午,值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之际,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特邀北京大学程美东教授和教育部专家王炳林教授于1号楼411教室开展专题讲座。基地成员聆听了学术讲座,并参与了学术交流。程美东教授从知识基础、研究方向、必读书目和论文选题等四个方面展开了题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培养问题”的学术讲座。程美东教授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面临的突出问题是缺乏系统、稳定的研究对象和知识基础,并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例,以点带面,详尽阐述了本学科师资在知识背景、学科研究方向和价值取向方面的问题,建议研究生多读历史,如中共党史、思想史、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等。在论文选题和写作技巧方面,程美东教授强调一篇优秀的研究生论文要做到“三好”,即好题目、好框架、好语言功底。王炳林教授举行了“提升科研能力的思考”的学术讲座。王炳林教授指出,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在科研和实际工作中锻炼自己的说、写、做的能力;要选择研究方向,注意投稿的针对性、持续性和社会性。王炳林教授介绍了教育部的社科中心和一些前沿研究项目,回应了“青年教师如何找到自己研究突破点”的实际问题,建言年轻教师把授课与自身研究方向结合,重视从学生群中得来的实证研究,结合民族院校的特色抓住科研突破点。l 中心成果集萃毛泽东《同绥远负责人的谈话》之思想政治教育意蕴《同绥远负责人的谈话》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的一篇重要文献,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是毛泽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者认为,鉴于该文献首次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有必要对“思想政治教育”概念流变的相关论述作出调整,形成对“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科学涵义的把握的新视角。研究者还指出,该文献折射出鲜明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论思想,对思想政治教育地位和作用的认识、对思想政治教育时机的选择有着重要启示;闪耀着灵活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思想,启迪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要注意将问题“讨论透”,“不强迫灌注”,要结合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和业务工作进行。(作者赵继伟.文章见《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2期。)l 中心成果集萃对“四个认同”内在作用关系的相关思考文章认为,“四个认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既有着丰富的内涵,又有着内在的关联性,充分认识和准确把握其内涵及内在作用关系是有效开展“四个认同”教育的前提。&“四个认同”对伟大祖国的认同能够从历史的维度形成对个人情感归属的心理确认,起着关键性的核心作用;对中华民族的认同能够从民族关系的角度形成对命运共同体的心理确认,起着感情纽带的作用;对中华文化的认同能够从文化形成的角度形成对共有精神家园的心理确认,起着精神支撑的作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能够从理想的层面形成对共同奋斗目标的心理确认,起着价值引导的作用。建立在历史认同基础上的“四个认同”是最有效的认同,也是持久和牢固的认同。(作者巴玉玺.文章见《社科纵横》,2016年第5期,本文系国家民委科研项目“十年来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经验与创新研究”的系列研究成果。)l 中心研究报告论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本范畴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学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分支学科,是专门研究社会成员的民族观形成发展规律和对其进行民族观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是思想政治教育学和民族学交叉融合的综合性学科。民族观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观既不是“少数民族观”,也不是“民族问题观”,而是社会成员对民族、民族现象、民族问题的根本看法和观点。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主要是围绕两个基本问题展开研究的:一个是什么是民族,如何正确认识民族现象;第二个是什么是民族问题,如何正确处理和解决民族问题。据此,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本范畴有五对:民族认知与民族认同(起点范畴)、民族平等与民族团结(基项范畴)、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中心范畴)、民族文化与文化认同(中介范畴)、国家认同与道路认同(终点范畴)。一、起点范畴:民族认知与民族认同正确认识民族和民族现象,是人们树立正确民族观的起点和基础,也是建立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体系的逻辑起点。只有准确把握“民族”的概念,厘清“民族”和“种族”“族群”等相关概念的联系和区别,划清在民族概念上的各种错误观念和糊涂认识,才能树立科学的民族观。马克思主义认为,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民族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会永远存在下去。民族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民族的产生、发展和消亡是一个复杂、漫长的历史过程,有着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民族消亡需要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它的消亡比阶级、国家还要久远。关于“民族”的概念,虽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从不同的角度做过许多精辟的论述,但是符合我国国情的“民族”概念是在2005年5月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族工作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中提出来的:“民族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一般来说,民族在历史渊源、生产方式、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心理认同等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有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宗教起着重要作用。”这一概念,是对我国民族产生、形成、发展过程中要素的准确把握,是符合我国国情的民族概念,它是对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重大丰富和发展。这也表明,民族是集政治、经济、文化为一体的具有多重属性的共同体,民族既有其文化特征,也会有其政治诉求。我国是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多民族是我国的一大特色,也是我国发展的一大有利因素。各民族共同开发了祖国的锦绣河山和广裹疆域,共同创造了悠久的中国历史、灿烂的中华文化。我国历史演进的这个特点,造就了我国各民族在分布上的交错杂居、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多元一体格局。川各民族在形成、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各自独特的民族传统、民族文化和民族特色,它们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重要成员。中华民族是56个民族的复合体,56个民族是民族实体。认同是指人的归属感,即认为你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及归属于哪个群体的问题,主要表现为自我在认识、情感、信念和行为规范等方面与他人、集体和社会连接为一体的归属过程,认同是个体社会化的产物。民族认同是指社会成员对自己民族归属的认知和感情依附,是一个民族的人们对其自然及文化倾向性的认可与共识。它的内涵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民族认同是民族成员个体对自己族属的认知、选择和情感归属与依附,一旦获得认知,并进行族属的选择,这一个体便自觉不自觉地将民族记忆、文化、价值观等进行内化与维持;第二,对同族成员相似性的认知和情感接纳,并形成“同族”的集体概念;第三,对民族差异乃至民族边界的觉察和主观认定。三种内涵实际上是一个过程的三个方面。个体归属感获得的同时便拥有了对民族集体的认知,对民族集体认知的同时即划分了己族与他族的边界。民族认同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民族认同是指个体对本民族的认同,广义的民族认同是指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成员的民族观形成发展规律和对其进行民族观教育的规律,正确认知“民族”概念,正确认识民族现象,正确把握民族发展的客观规律,不断增强中华民族认同,是人们形成正确民族观的出发点。因此,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学的起点范畴是民族认知与民族认同。二、基项范畴:民族平等与民族团结基项范畴是范畴体系中最基本的范畴,它是构建范畴体系的基础,是支撑整个范畴体系的基石。从某种意义上讲,基项范畴是事物的起源点、基本点和生长点。民族平等作为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一个核心范畴,是人们认识民族现象和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和价值追求,它既是一种观念、思想和理论,也是一种运动,更是一种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追求的目标。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民族平等指的是各民族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包括政治、法律、经济、文化等方面,所享有的权利和所处的地位相同。它具体包括三个方面的内涵:一是各民族不论人口多少,历史长短,居住地域大小,经济发展状况如何,语言文字、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是否相同,政治地位一律平等;二是各民族不仅在政治、法律上平等,而且在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所有领域平等;三是各民族人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享有相同的权利,并应承担相应的义务。坚持民族平等是由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决定的,它符合社会发展规律,是各民族根本利益的一致追求,也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符合各族人民的长远利益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坚持民族平等首先要坚持政治上的平等,这是民族平等的基本内涵。坚持政治上的平等就是要求各民族平等地参加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政治上的平等也是一种地位和资格上的平等。只有政治上获得了平等参与管理各项社会事务的权利,才能通过行使这种权利来有效地维护和保障其他方面的权利,才能真正实现各民族在各方面的全面真正的平等。其次是要坚持法律上的平等,这是民族平等的根本保障。法律代表全国各族人民的意志,具有最高的权威和最终的约束力,在调整社会关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民族平等原则只有体现在法律条文中,上升到法律高度,得到法律的保护,才能真正落到实处。依法保障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充分尊重少数民族的民族特点和民族差异,切实维护各民族的平等权利,这是必须的,也是应该的。但有一点必须注意,那就是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公民无论是汉族公民还是少数民族公民,都必须坚决维护社会主义法治的统一、尊严和权威,任何组织和个人都没有超越法律之上的特权。再次是要坚持经济上的平等,这是民族平等的关键所在。经济是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各民族的地位和命运。党和国家应采取各种政策和措施,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消除“事实上的不平等”,这是实行真正的民族平等的关键。最后是要坚持文化上的平等,这是民族平等的重要内容。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重要特征,是一个民族长期共同生活的产物,是维系一个民族生存、延续的灵魂。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之集大成。因此,文化平等是民族平等的重要内容。文化平等主要表现在少数民族有继承和发扬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权利,有使用和发扬本民族语言文字的权利,有保持和改革本民族风俗习惯的权利等方面,其目的在于使少数民族文化得到尊重,真正获得平等发展的机会。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坚持民族平等的集中体现。民族区域自治要求坚持统一和自治相结合、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相结合,它是我们党处理民族问题的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基本政治制度,也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唯一正确的道路。民族团结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基本观点,也是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的基本原则,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民族团结是指各民族之间平等相待、互相尊重、和睦相处、互助合作,共同致力于发展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维护祖国统一,促进社会稳定。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的前途命运与祖国的前途命运始终紧密联系在一起。尽管历史上也曾出现过若干次分裂的局面,甚至出现冲突和战争,但都是短暂的,最终总是走向统一。民族团结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国家统一始终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55个少数民族人口虽然只占全国总人口的8.51%,但分散居住在 64%的国土面积上,而且还有30多个民族与境外的同一民族毗邻而居;我国的陆地边境线有2.2万公里,但其中有1.9万公里在民族自治地方;在我国的135个边境县中,有107个是民族自治地方;民族地区是我国的资源富集区、水系源头区、生态屏障区、文化特色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这一基本国情,决定了民族问题始终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认真处理好的一个重大问题,决定了民族工作始终是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工作,决定了加强民族团结始终是关系祖国统一、领土完整、社会稳定、边疆巩固的一项重大任务。因此,民族团结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事关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事关国家的团结稳定和长治久安。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特别是近现代以来,在抵御外侮、维护祖国统一的过程中,民族团结始终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发展壮大的内在动力,是中华儿女荣辱与共、共同奋斗的情感基础。坚持深入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帮助社会成员树立正确的民族团结观念,是中华民族核心利益的根本要求,是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最终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它是一项长期的基础工程和战略工程。当前,要深入开展“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生命线”的教育,使人们认识到民族团结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流,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情感基础;要深入开展“两个共同”(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三个离不开”(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五个认同”(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的教育,深刻认识“中华民族和各民族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和家庭成员的关系,各民族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中不同成员的关系”,既要反对“大民族主义”,主要是反对大汉族主义,也要反对地方民族主义,主要是反对狭隘民族主义,从而促进各民族“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真正做到手足相亲、守望相助,打牢民族团结的思想基础和情感基础。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重要内容,也是我们党处理民族问题的总原则,我们党所制定的一系列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都是在此基础上制定出来的。因此,民族平等与民族团结构成了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项范畴。三、中心范畴: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中心范畴是从开始到结束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始终的范畴,它在范畴体系中发挥着“轴心”和“中枢”的作用,规定并影响着其他范畴。民族思想政治教育是指某个组织或团体对其成员开展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民族观教育,促使其形成符合这个组织或团体所要求的民族观的社会实践活动。在这一教育活动过程中,教育者(教育主体)从始至终不仅要根据受教育者(教育客体)的思想状况有针对性地来开展教育活动,而且还要根据形势与政策的变化来不断调整教育内容和方法。教育者(教育主体)和受教育者(教育客体)的这种相互配合、相互教育、相互影响、相互启发、相互作用要贯穿于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始终。教育主体是指开展民族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承担者、发动者和实施者,也就是通常意义上的教育者。教育主体最基本的特点是具有主体性,这种主体性具体表现为主动性、主导性、创造性和前瞻性等方面,也即主观能动性。一般来说,教育主体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类主体是民族思想政治教育个体,如领导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家长、教师等;另一类主体是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群体,如各种组织、团体、机构等。教育主体最重要的职责是要根据党和国家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根据教育客体(受教育者)的思想实际,结合当前的形势和任务,制定教育规划,构建教育内容,部署工作步骤,协调各种因素,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受教育者施加各种影响,形成社会所要求的民族观。当前,我国正在贯彻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处在深化改革、调整结构、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社会发生深刻变化,利益发生深刻调整,各种矛盾错综复杂,西方敌对势力“西化”“分化”图谋加剧,民族问题呈现出“五个并存”的阶段性特征。民族问题始终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过程中要认真处理好的一个重大问题。教育主体一定要树立强烈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意识,站在国家团结统一、社会和谐稳定的战略高度,加强“中国共产党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华文化特别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的教育,积极培育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意识,不断增强“五个认同”,不断增进各族人民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真正使各族人民和睦相处、真诚相待、手足相亲、守望相助,使“民族团结”观念深深扎根于各族人民心中。教育客体是指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者和受动者,它与教育主体相对应,是教育主体的作用对象,也就是通常意义上的受教育者。教育客体最基本的特点是具有客体性,这种客体性最主要的表现是受动性、受控性和可塑性。受动性是指当教育主体作用于教育客体时,教育客体必然会接受教育主体施加的各种作用和影响;受控性是指教育客体在教育活动过程中始终会受到教育主体的主导、支配和调控,处于从属地位;可塑性是指教育客体在教育主体的教育、影响和塑造下,思想行为发生主体所期望的变化。由于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是人,人是有思想、有情感、有意志的感情动物。因此,他们在接受教育时,不是完全被动的,而是具有主动性。正是因为教育客体的这种主动性,要求教育主体在施加教育影响时,要充分发挥教育客体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可分为个体客体(如学生、干部、各民族成员等)和群体客体(如干部群体、民族群体、学生群体等)两种类型。教育客体不仅包括各少数民族及其成员,同时也包括汉族及其成员;不仅包括一般群众,同时还包括干部群体及各级组织。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做好民族工作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做好民族工作要靠好干部,“好干部要做到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民族地区的好干部要做到明辨大是大非的立场特别清醒、维护民族团结的行动特别坚定、热爱各族群众的感情特别真诚。因此,开展民族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教育少数民族,更要教育汉族;不仅要教育群众,更要教育干部;不仅要教育一般干部,更要教育领导干部。正确认识民族现象,正确处理民族问题,努力做好民族工作,促进社会团结和谐,各级领导干部应该成为教育的重点对象。只有各级领导干部站在维护国家团结统一的战略高度,认真学习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带头维护民族团结,不做任何有损于民族团结的事,这样才能引领社会的民族团结,增进各族人民群众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凝聚起各族人民大团结的中国力量。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是民族思想政治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对范畴,它贯穿于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存在于一切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之中,决定着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性质和目的,因此它构成了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学的中心范畴。四、中介范畴:民族文化与文化认同中介范畴是事物的逻辑中项,它是指在范畴体系中,从特定教育的教育内容、方式和方法中抽象出来的范畴,是范畴体系的逻辑中介。中介范畴是连接起点范畴、基项范畴、中心范畴、终点范畴的桥梁和纽带,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使范畴体系成为环环相扣的逻辑整体。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的中介范畴,有学者研究认为,是疏通与引导、言教与身教、教育与管理、物质鼓励与精神鼓励等。在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学中,除了这些中介范畴外,民族文化与文化认同构成了其重要的中介范畴。民族文化是指各民族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带有民族特色的文化,它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千百年来世代相传的民族基因,代表着一个民族的本质特点和精神符码,是这个民族的重要特征。认同一个民族,首先要认同这个民族的文化。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就需要不断增强对其文化的认同。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之根,是树立正确民族观的基础。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之集大成。中华文化既包括汉民族文化,也包括”个少数民族的文化;中华文化不仅起源是多元的,而且是多样性的统一。“把汉文化等同于中华文化、忽略少数民族文化,把本民族文化自外于中华文化、对中华文化缺乏认同,都是不对的,都要坚决克服”。正确认识和对待少数民族文化是深刻认识中华文化内涵的基本前提,也是形成中国特色民族观的重要基础。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是这个民族的历史、社会、政治、经济、生活和地理环境等在观念上的反映,是该民族智慧的结晶,凝聚着该民族的感情、意志和追求,体现着该民族的精神,是该民族存在和发展的根基,成为这个民族的重要标识。它们既是鲜活的个体,也是中华文化的源头活水,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姿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构成了中华文化中最为斑斓的色彩。例如,蒙古族的《江格尔》、藏族的《格萨尔》、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并称为我国三大英雄史诗,其长度超过世界上的任何史诗,这是我国少数民族文学对中国文学而且是对世界文学作出的巨大贡献。目前,我国共有38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就有14项,占36.8% ; 2013年我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共有1219项,其中少数民族项目就有433项,占34.9%;在1986名国家级非物质遗产传承人中,少数民族传承人就有524名,占26.4%。不仅如此,少数民族文化中的社会伦理思想、语言文字、文学艺术、崇尚自然、生态和谐、价值观念等方面都对中华文化的丰富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华文化这种多样性的统一,正是中华文化生生不息、历久弥新的生命力所在。中华文化中所蕴含的民族团结思想,不仅是维护我国多民族走向团结统一的强大思想基因,而且是人们树立中国特色民族观的重要思想基础。文化认同是指人们对某种文化的认可、接受和自觉实践,并按照该文化形成自身的思想体系以确认自我身份、融入同类群体和追寻价值定义。文化认同是一个把外在文化变成自身的知识体系、思想体系和价值体系,变成人自身的本质力量的过程。文化认同同民族认同密不可分,文化认同的本质是民族文化的价值认同。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历经磨难饱受创伤却始终走向团结统一,面临强敌入侵却始终同仇敌院前赴后继视死如归,其根源在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认同。通过中华文化认同,强化了各民族成员“中华民族大家庭”意识和“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意识,构建起各族人民共有的精神家园,不断巩固各族人民大团结的思想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9月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讲话指出,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要增强文化认同,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因此,文化认同是增强民族凝聚力的精神纽带,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生命延续的精神基因。增强文化认同要从认同本民族的文化开始,没有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也就不可能有对中华文化的认同。要向各族人民反复讲,各民族都对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贡献,各民族要相互欣赏、相互学习。“不让一个民族认同本民族文化是不对的,认同中华文化和认同本民族文化并育而不相悖。”这就是说,认同本民族文化与认同中华文化并不矛盾,它们具有层次性,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而不是相互排斥、非此即彼。这种具有层次性和整体性的文化认同才能使中华民族认同深深扎根于全国各民族人民的心中,树立中国特色的民族观才能具有厚重的思想基础。文化认同的实质是要解决精神、观念、思想、理念等方面的问题,其核心是要解决价值观的认同问题。因此,要帮助社会成员树立正确的民族观,使其正确认识民族、民族现象和民族问题,文化认同是其沟通彼此的桥梁,是中介形式,民族文化和文化认同构成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学的中介范畴。五、终点范畴:国家认同与道路认同终点范畴是指事物经过某一阶段运动发展告一段落后的逻辑终点。终点范畴既不是人的逻辑范畴思维的终点,也不是民族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终点,而是便于研究截取的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体系逻辑行程中的一段过程的终点。其目的是通过对终点范畴的分析研究,复制出事物总体的多样统一、事物经过某一阶段发展运动后呈现出来的状态。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学要解决的是社会成员的民族观问题,使其形成中国特色的民族观,达到对国家和中国道路的高度认同,树立起维护国家高度统一和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信念。“国家认同,是指一个国家的公民对自己祖国的历史文化传统、道德价值观、理想信念、国家主权等的认同,也即是国民认同。国家认同是一种重要的国民意识,是维系一个国家存在和发展的重要纽带。国家认同的实质是一个民族确认自己的国族身份,将自己的民族自觉归属于国家,形成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的主体意识。”在我国这样一个有着56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中,国家认同总是同民族认同交织在一起的,两者有着密切的联系。两种认同可以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并非此消彼长的对立关系,而是一种辩证统一的共生状态。当然,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是两种不同层次或级序的认同。首先是认同的基础不同。民族认同形成的基础是彼此亲近的地域血缘、语言文化、宗教信仰等社会文化传统,而“国家认同则更多地是建立在以宪法为核心的公民身份基础之上,是确认自己对国家归属的内心感受,是一种具有抽象性、哲学性的思考”。其次是认同的对象不同。民族认同的对象是某个人群共同体及其文化、语言、历史等表现出来的民族特性,而国家认同的对象是某个政治共同体,包括其领土、主权、人口、法律、制度等组成要素。每个人除了有自己的民族意识外,还应有更高层次的国家意识,牢固树立起对国家的认同意识高于对民族的认同意识,牢固树立“祖国高于一切”的观念,这样国家才能不断增强凝聚力和向心力,增强国家的团结和统一。因此,构建国家认同是社会成员树立中国特色民族观的重要目标。道路认同是指一个国家的公民对于这个国家所选择的发展道路的认可、接受并自觉实践。从严格意义上说,道路认同是国家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道路认同是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道路认同对于形成中国特色的民族观有着特别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我们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历经千辛万苦、反复探索、付出各种代价换来的,是来之不易的,是极富中国特色的。这条道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保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五位一体”为总体布局,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它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唯一正确的道路,也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唯一正确的道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和民族地区所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道路的重要内容,它是我们党在长期探索中确立的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形式,也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正确途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既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也是我们党根据我国国情和民族分布状况所作出的制度设计和政策安排。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就是要坚持做到“两个结合”:一是坚持统一和自治相结合,没有国家统一,就没有民族区域自治;二是要坚持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相结合,民族区域自治既包含民族因素,又包含区域因素。历史和实践证明,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有利于国家的集中统一和民族自主的统一,有利于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与少数民族自身特点的兼顾,有利于国家的富强和民族的发展的同步,有利于各族人民爱国情和民族情的交融,m}它在维护国家统一、领土完整,加强民族平等团结,促进民族地区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大政治优势,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根本制度。民族区域自治,作为我们党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一条基本经验不容置疑,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制度不容动摇,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的一大政治优势不容削弱。道路认同不仅要做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而且还要做到对中国特色的解决民族问题道路的认同,即对“民族区域自治”的高度认同。这既是社会成员形成中国特色民族观的重要思想基础,又是其要达到的重要目标。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学这五对范畴是一个严密的逻辑整体,它的逻辑形成体现的是社会成员的民族观形成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基项范畴一一民族平等与民族团结是基石,整个范畴体系是在此基础上构建起来的;中心范畴一一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是民族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主体对象,贯穿于整个民族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全过程;社会成员沿着起点范畴(民族认知与民族认同)、中介范畴(民族文化与文化认同)、终点范畴(国家认同与道路认同)的路径循环发展,最终朝着形成符合中国特色的民族观转化。(选编自《思想理论教育》,2016年第6期。作者徐柏才系中心主任。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少数民族大学生‘四个认同’与公民意识教育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l 中心研究报告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微课教学的思考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现代社会正逐步由工业社会步入信息社会。有学者指出,由计算机和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正在引发教育系统的全面变革,当下正发生第四次教育革命,“微课、慕课、翻转课堂和创客运动是第四次教育革命的最新发展态势,也是这场革命的重要推动力量。”广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顺势而为,对上述最新发展态势予以认真研究。一、何谓思想政治理论课微课教学要厘清何谓思想政治理论课微课教学,首先必须搞清楚什么是“微课”和“微课教学”。微课和微课教学是微时代的产物。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以微博、微信、微云、微电影等为主要标志的微时代。微时代传播媒介短小精炼,呈现即时传播、扁平化传播的态势,受众获取信息倾向于碎片化。大学生是时代的晴雨表,微时代的特征在大学生身上展露无遗,“低头一族”即是明证。高校教学必须处变促变,回应现实需要。也正是缘于此,近几年微课和微课教学成为高校教学研究与实践的一个热点问题。很多高校业已进行了微课和微课教学探索,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教学培训中心连续发起了两届“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进一步推动了各高校对微课和微课教学的重视。微课和微课教学关系紧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把微课等同于微课教学。实际上,微课和微课教学并不一样。关于微课教学的涵义,应该是很明确的,即通过微课的形式来教学。而微课的涵义则要复杂得多,学界对微课的认识也不尽一致。从字面意思来看,微课,顾名思义,就是“微型”的“课”。“微课”的“微”,即“微型”,是指相对于传统的课,时长较短、内容较少。“微课”的“课”,是指“课堂”或“课程”。就“课堂”而言,我们一般用“一节课”、“一堂课”来表示;就“课程”来说,我们一般用“一门课”来表示。要组成“一节课”或“一堂课”,必须有教师、学生、讲课内容和教具。要组成“一门课”,必须有系统的讲课内容。若将“微课”理解为“微型”的“课堂”,则是指时长较短、内容较少的课堂;若将“微课”理解为“微型”的“课程”,则是指时长较短、内容较少的课程。从现实来看,微课多指“通过视频来记录教师在课堂教育和教学过程中,对特定知识点或者某一教学环节所进行教与学活动的全过程。”有学者梳理了首届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作品后发现,微课具有三重涵义,一是微视频资源,二是微课程,三是微课教学。这说明,由于人们对微课认识的不一致,而使现实中的微课出现差异。综上,“微课”是指通过录制教学视频的形式,对某知识点或教学环节、教学过程的再现。微课,既可以是一个单独的微教学视频,也可以是包含微教学视频在内的由微课堂设计、微课件、微测试、微点评、微反馈等辅助内容组成的一个教学资源整体。微课既可以是单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的呈现,也可以是若干知识点或教学环节的呈现,前者表现为“微课堂”(Micro-lesson),后者表现为“微课程”(Mini-course)。上述分析表明,微课不同于微课教学,微课教学是微课的应用或目的,微课是微课教学的载体。思想政治理论课微课教学是高校微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通过微课的形式开展的教学活动。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微课教学活动中,教学是目的,微课是载体,微课为教学服务。这就是说,思想政治理论课微课教学是一种教学活动或教学过程,这种教学活动或教学过程是通过微课的形式来呈现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微课教学与其他课程微课教学不同之处在于:其一,相对于其他课程来说,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是进行价值观的教育与影响,所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之外的微课教学主要是知识传授,而思想政治理论课微课教学则主要是价值教育,除了关注必要的知识点之外,在具体的教学环节中还要重点注意微课教学的价值观影响。其二,在中国当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特指我们常说的“四门课”,也即“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概论”,这四门课内容非常多,体系非常庞杂,其教学内容和教学大纲是特定的,不容删减和更改,对这些课程中某个单个知识点或教学过程是可以用微课的形式来呈现的,但是对于整门课来说则很难呈现,需要用“慕课”或“翻转课堂”的形式来呈现。所以,思想政治理论课微课教学中“微课”的所指,并不同于其他课程,这里的“微课”指的是微型“课堂”而非微型“课程”。二、思想政治理论课微课教学的认识误区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微课教学相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传统教学来说,出现的时间还不长,还属于新生事物,加之微课教学本身是“舶来品”,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研究者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微课的认识出现了种种偏差和误区。其一,“无关紧要论”与“取代论”。前者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微课教学无关紧要,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没有什么影响,仅仅是教学形式的变化,很可能只是昙花一现,从而轻视、忽视甚至无视思想政治理论课微课教学。后者则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微课教学将与慕课(MOOC)、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等新的教学形式一起,从根本上彻底瓦解、取代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这两种观点都是错误的。前者没有认识到“互联网+”时代的巨大变化,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微课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没有认识到微时代学生信息获取的碎片化的趋势,思想政治理论课微课教学给了学生更多的选择机会;后者则过高地估计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微课教学的重要性,没有认识到思想政治理论课微课教学说到底是一种教学形式,不能脱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一般规律和要求,也没有认识到微课教学是国外教师根据其学生的个性特点而创造出来,需要我们对其进行选择性吸收和创造性转化。其二,“要素齐备论”。该观点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微课教学应该是对包括微教学视频、微教学视频字幕、微课堂设计、微课件、微测试、微点评、微反馈等辅助内容的集中呈现,这些要素缺一不可。该观点的错误在于对微教学形式进行了机械理解。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只要能够达到教学效果,在教学视频清晰、完整的前提下,只要学生能够很好地理解,至于说字幕的有无,以及其他辅助材料的有无,对微课教学活动并无实质性的影响。例如,中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其网站上建立的“微课在线”就仅有微教学视频,也达到了预期效果,受到学生和同行的高度评价。其三,“在线论”。所谓“在线论”,就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微课教学相关资料必须挂在网上,作为在线课堂或者在线课程来开展教学,只有在线的才是微课教学。诚然,思想政治理论课微课教学原本就是适应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需要而产生的,可利用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手机等在线观看、在线学习,这是必须的。但是,学生也可以将其复制到相关设备上随时随地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也可以通过超链接的形式,在课件中插入微课教学,这种超链接,既可以是在线的,也可以是不在线的。这就是说,思想政治理论课微课教学应该将在线教学和线下教学结合起来。其四,“唯美论”。该论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微课教学与传统教学的最大区别在于形式上,要充分利用现代传媒技术,达到唯美的效果,起到震撼人心的作用。为达到唯美的效果,可以打破传统课堂教学的模式,现场可以不要学生,由教师一人来展现。有的微课教学为了唯美的目的,请专门的公司包装、录制,把教学情境设置成电视台的场景,教师变成了“节目主持人”,围绕着一个知识点,声、光、电、字幕等现代技术手段一应俱全,没有学生参与,教师在录制时,经过多次剪辑,有时候一句话要反复录,以达到最佳效果。这种形式,尽管可谓尽善尽美,但却偏离了微课之“课”的要求,教师由讲课变成了“表演”。追求形式的完美无可厚非,但要知道,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不能单纯追求形式而失去了微课之本真要求。该论实际上是“唯技术”教育思想的产物,有研究者深刻地指出,“唯技术”教育思想是片面的,“唯技术”的时代不会到来。其五,“微到极致论”。 有人片面地理解微课之“微”,提出思想政治理论课微课教学要“微到极致”,就时间而言要限制在10分钟之内,最好是5分钟之内;就内容而言,要择取最小的内容单元。这种认识对于一般的知识传授型课程无可厚非,尤其是对于中小学是适宜的,但是对于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来说,则是不适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系统性理论性很强,很难做到在5分钟之内讲完一个知识点或理论。在现实中,机械地理解微课之“微”,是很有害的,有人为突出“微”,要么加快语速赶时间,要么截断知识点或理论之间的内在联系“凑时间”,导致了形式和内容的脱节。三、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微课教学的方略鉴于以上种种认识误区,需要我们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单位的视角,站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培养目标的高度,整体思考、系统控制,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微课教学予以推进,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微课教学的实效性。其一,辩证认识,统一思想。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要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微课教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单位首先要统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微课教学的认识。一是要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微课教学的本质。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微课教学实效性,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科学、全面地认识思想政治理论课微课教学作为全新的辅助教学形式的重要价值。二是要认识到思想政治理论课微课教学的出现是信息化网络化时代的需要,我们应该顺应这种需要,积极研究,为我所用。三是要对上述“无关紧要论”“取代论”“要素齐备论”“在线论”“唯美论”“微到极致论”等认识误区进行辩证分析,以正本清源,认清思想政治理论课微课教学的“源”与“流”,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微课教学形式与内容的辩证关系,从而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微课教学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中的应有作用。其二,科学组织,精心制作。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繁多,体系繁杂,各课程之间又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单靠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个人是很难达到思想政治理论课微课教学的要求的,这就需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单位在统一思想的基础上,做到科学组织,精心制作。一是营造氛围。以“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为契机,采取激励措施促使教师们积极参与微课教学比赛,对于获奖的教师要大加宣传,使教师们关注、研究、参与微课教学,形成良好的重视微课教学的氛围。二是组建微课教学课程组。以探索专题教学为抓手,打破课程壁垒,召集各教研室主任和骨干教师,进行集体备课,将各课程中重复、交叉的内容归到不同的课程,进而以教研室为单位,挑选精兵强将组建微课教学课程组。微课教学课程组根据课程特点,找出本课程的重难点,将重难点进一步分解成若干知识点,根据各教师的特长分配任务,每个教师承担不同知识点的教案、课件、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工作,为录制微课奠定基础。三是组织试讲。在录制微课视频之前,各课程组为保证微课质量,要先组织试讲。每个教师根据自身任务,将准备的相关课程资源展示给其他教师,并先后对所承担的任务进行试讲,以验证时间和内容的匹配性(即能否在规定的10-20分钟时间内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并由其他教师提出修改意见,以进一步完善。四是录制视频。录制视频之前,要联系好视频录制单位,确定时间、地点、参加学生人数、录制教师人数,以便于录制单位做好相关准备。如果本校有微格教室,可在微格教室;如果没有微格教室,则可由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在上课教室录制,也可请专门的制作公司在教室或公司录播室录制。有条件的,还可建立本教学单位的微格教室,以随时随地录制微课视频。五是后期制作和上传。视频录制后,可对视频统一加上片头片尾,也可加上字幕,然后随同其他资料一起上传到网上。以中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为例,该院以课程为单位将所有微课视频传到“腾讯视频”,并在其单位网站“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栏目中建立了“微课在线”链接,以供学习参考。其三,因需制宜,选择使用。微课视频等相关资料上传之后,如何使用是关键,不能将其作为摆设。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微课教学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与学提供了新的选择形式,所以,如何使用思想政治理论课微课教学相关资源,就要做到根据教与学的现实需要,有选择地使用。有鉴于此,本文谨探讨其使用的几种可能性,这些可能性既可单独使用,也可交叉使用,还可整体使用。一是在线使用。就是通过互联网络在线点击,既可以是学生本人根据学习需要在线学习,也可以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利用教室内的互联网,在线点击让学生通过PPT观看。例如中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就通过“微课在线”和学校网络教学平台,为师生提供在线点击服务。二是线下使用。可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将相关资料复制给学生学习,或者由学生自行下载学习,也可由思政课教师在课堂上通过PPT建立超链接直接插入使用。三是移动学习。利用手机、笔记本电脑或平板电脑等可移动设备,利用在线或线下形式随时随地学习。四是以系列微课资源为基础,建立慕课或翻转课堂。可将所有的教学内容都制作成微课,建成大型在线开放课程(即慕课);也可由学生课前自主学习,带着问题在课堂上由教师释疑解惑(即翻转课堂)。需要指出的是,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微课教学中,学生仍然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想尽一切办法让学生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微课教学,否则学生不去关注和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微课教学资源,思想政治理论课微课教学资源就形同虚设。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一是可利用学校网络教学平台,在线与学生互动,采用技术手段督促学生学习;二是因为微课内容本身就是所在课程的重难点,可将思想政治理论课微课教学内容作为课程考试重点内容“逼迫”学生学习;三是可与学生选课平台对接,使学生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微课教学了解任课教师,达到学生自主点击的目的。当然,最重要的还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不断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念、内容、形式,努力建设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使学生能够自主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微课教学资源。(选编自《思想政治课教学》,2016年第2期,作者赵继伟系中心研究人员。本文系省教学研究项目“新媒体时代民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创新研究”的研究成果。) &&l 学术理论动态国内民族主义思潮发展动态&&&2015年,国际上发生了一系列重大事件,有许多事件一次又一次在国内引发了各种讨论和争执,其中不乏民族主义言论,反映了当前中国国内民族主义思潮的发展动态。西方双重标准引发国内民族主义倾向的极端言论&&&&日,巴黎发生了死亡一百余人的恐怖袭击,世界为之震惊,为之哀痛。世界其他城市的地标性建筑,例如纽约世贸大厦、伦敦布利球场、悉尼歌剧院等都亮起了法国国旗颜色的红白蓝三色灯光,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作为世界高塔协会的成员,亮起红白蓝三色灯光也非常合乎情理。但却有国人望着三色灯光,联想起了法国人对待在中国大地上发生的暴恐袭击的态度,于是,对东方明珠的指责和不满铺天盖地而来。指责东方明珠为巴黎亮灯光的理由很简单,那就是法国政府和媒体对发生在中国的暴恐袭击采取了完全不同的态度。当中国大地上发生恐怖袭击的时候,例如昆明暴恐袭击、新疆乌鲁木齐“7·5”恐怖袭击事件,法国媒体不仅不表示同情,还加以挖苦,并指责中国的民族政策,法国政府甚至在我国审判新疆乌鲁木齐“7·5”事件后对惩处恐怖分子表示遗憾。显然,正是法国等西方国家在对待暴力恐怖袭击上的双重标准成为中国网民极端言论的根源,于是,“媚外”“洋奴”等污水便泼向了东方明珠,并迅速传爆了中国的社交媒体。日本仍然是民族主义矛头的主要指向今年适逢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为之作出了巨大的牺牲。纪念过去,并不是为了记住仇恨,而是为了更好地面向未来。但在日本社会整体右倾化的大环境下,日本政治人物缺乏面对历史罪恶的勇气,对待历史问题闪烁其辞,并在安全问题上以中国为假想敌。日本在道德上的怯懦以及甘当美国马前卒的行为,使其成为中国国内民族主义思潮的矛头所指。&&&&2015年4月,日本首相安倍晋三访问美国,并在美国国会就历史问题发表演讲,但其通篇演讲并未就历史问题和慰安妇问题进行道歉,却声称不能让后代日本人无休止地继续道歉下去。这种不真诚对待历史的态度引发了世人的批评,同时也引发了一些极端的言论,形成了新一轮对日本的口诛笔伐。&&&&日,日本执政党在众议院和平安全法制特别委员会强行通过了与解禁集体自卫权配套的系列安保法案。9月19日,日本参议院特别委员会也对该系列安保法案进行表决并强行通过,后于9月3日公布。新的安保法案允许日本行使集体自卫权,扩大了自卫队在海外的活动范围,是日本战后安保政策的巨大变动。日本新安保法案在修改过程中即受到日本各界人士的强烈抗议,而中国网友对此表现得更加激进,认为新安保法案是针对中国的战争法案,中国军队有权对日本使用最严厉的战争手段。民族主义思潮对日本的极端言论还表现在对日本国家领导人的描绘。不论是围绕亚投行成立问题还是围绕中国9·3阅兵庆典议题上,日本首相安倍都被描绘成一个失算的人,成为中国微信等社交媒体上各种漫画嘲笑的对象。另外,这种针对日本的民族主义情绪有时候转向中国人自己。当阅兵假期以及国庆假期大批中国游客赴日购物的时候,中国社交媒体和网络上开始大骂赴日购物的中国游客为“汉奸”“卖国贼”之类。安全问题是激化国内民族主义的触点领土争端等安全问题向来是民族主义激荡的重要驱动力,安全问题处理方式的优劣与结果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国内民众的情绪,成为民族主义的爆发点,而民族主义情绪的出现和激化往往和外在的压力尤其是霸权国家的压力有着密切的关系。2015年菲律宾等国延续之前挑战中国主权利益的做法,继续在南海挑战中国的国家利益。联合国国际仲裁法庭不顾海峡两岸中国人不承认联合国国际仲裁法庭管辖权的声明,做出了其有管辖权的裁定。美国、日本、印度等域外大国也对中国的南海政策与岛礁建设行为指手画脚。美国“沃斯堡”号滨海战斗舰自从2015年5月闯入南海海域以来,以“航行自由”为由,频频驶入中国水域,军用飞机屡屡飞越中国岛礁。这激起了国内强烈的民族主义反响,不管是精英阶层,还是普通民众,都极其愤慨美国的霸道行径,认为这是对中国进行赤裸裸的挑衅,并通过网络及社交媒体表达这种不满与愤怒。正如英国媒体所言,美国军舰出现在南中国海,导致中国国内民族主义情绪不断上扬。缅甸内战也是影响中国周边安全的重要事件。2015年2月,彭家声领导的果敢同盟军与缅甸政府军再次发生重大冲突,缅甸内战再起。由于彭家声的历史背景以及果敢地区与中国的特殊渊源,特别是在发生了缅甸军机炸弹与炮弹落入我国境内并造成中方平民死伤事件后,国内社交媒体开始出现一些极端民族主义的言论,有人甚至认为果敢的10多万果敢族人是中国的汉族,血浓于水,呼吁中国政府出面保护果敢华人。同样是在11月,发生了中国人质先后在伊拉克与马里遇害的事件,其中“伊斯兰国”(IS)直接参与了杀害中国公民樊京辉的过程。这两起人质遇害事件间隔不远,对于国内的冲击很大。在网络等媒体领域,很大部分民众支持政府采取强硬措施应对恐怖主义,甚至呼吁政府像俄罗斯那样派出军队坚决打击“伊斯兰国”,而对政府并没有采取他们希望的行动,则表示失望甚至不满。民族主义是一种非理性的情绪,民族主义的激化是对社会稳定的威胁中国的民族主义是在与西方主导的国际关系体系接触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而这种接触的过程却是非常不幸的。在中国人的集体记忆中充满了屈辱和悲凉,中国文化中自古有之的天下观和中央大国的情结则加重了这种屈辱和悲凉。这就决定了中国的民族主义思潮不是一种侵略性的扩张民族主义,而是一种相对保守的民族主义,其最基本的追求是希望世界上的其他民族平等待我,保存老祖宗留下来的遗产,主要是指领土的完整,维护中华民族的尊严和在世界上的地位。但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毕竟不同。“以爱家乡为基础的高尚情感,层层扩展,扩展到热爱国家疆界内的社会共同体,就是爱国主义。爱国主义一旦混入对他国社会共同体的歧视,同意为本国利益牺牲他国利益,就成为民族主义。”民族主义是一种非理性的情绪,不论借口多么得冠冕堂皇,它客观上是对他人的一种伤害、歧视、丑化,甚至主张以牺牲他人的利益来获取本民族的利益。民族主义产生的根源值得我们深思,但民族主义本身却是我们要反对的,对民族主义的放纵,意味着文明向野蛮的让步,秩序向混乱的演进。民族主义的激化将是对社会稳定的威胁,是对国家现代化进程的威胁。(选编自《人民论坛》,2016年第1期,作者王明进系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l 学术理论动态第六届全国思想政治教育高端论坛在清华大学成功召开日,由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清华大学高校德育研究中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协同创新中心、北京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协同创新中心、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编辑部、《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编辑部共同主办的“第六届全国思想政治教育高端论坛——十八大以来党的理论创新学术研讨会”在清华大学举行。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武汉大学、复旦大学、吉林大学、中山大学、山东大学、兰州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央党校、国防大学等80多所高校,以及《光明日报》《思想理论教育导刊》《中国高等教育》《思想理论教育》《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学习与探索》《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等新闻媒体单位的专家学者近200人出席了研讨会。与会专家学者们认真学习领会5月17日习近平同志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聚焦十八大以来党的理论创新问题,通过主题发言和小组讨论、大会交流形式,切磋探讨,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国梦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五大发展理念”、“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三进’”等理论和实践问题研究上,达成了多项共识。教育部社政司原司长杨瑞森教授、北京大学原副校长梁柱教授、武汉大学校党委副书记骆郁廷教授、中央党校副教育长哲学教研部主任韩庆祥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张雷声教授、国防大学教授颜晓峰将军、清华大学吴潜涛教授、山东大学王韶兴教授分别做了主题发言,华中师范大学张耀灿教授、北京大学郭建宁教授、吉林大学陈秉公教授、清华大学肖贵清教授分别对主题发言进行了点评。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艾四林教授主持研讨会开幕式,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邓卫教授、教育部社科司副巡视员陈矛、北京市教工委副书记韩俊兰分别致辞。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教育研究主管:湖北省教育厅中南民族大学主办单位:湖北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教育研究中心主编:徐柏才执行编辑:邓纯余通讯地址:湖北省武汉市东湖经济开发区民院路708号 &中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邮编:430074电话:027—Email: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江西省教育厅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