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些波士顿大学就读体验是怎么样的一番体验

3,360被浏览1,094,663分享邀请回答1.8K188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393122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在武汉大学就读是怎样一番体验_百度知道
在武汉大学就读是怎样一番体验
我有更好的答案
当他们作为个体身份出现时,都亲切近人。但在一定位置上,好像就多了一层隔膜。另一面是。图书馆大概是最有大学感的地方,别在复习周去,或是不用心,接受辅导员点名,学生只是接受管理的一方。认识对象的方式有同班、社团,有时还举行唱红歌比赛的时候。当工学部某院每天六点多到操场上集合跑操,较差的服务意识和开放意识。不知为何。教师团队有好有坏。有个性又用心给分又不差的老师最受欢迎。不同院系的同学在社团认识,又结成新的朋友圈。有的院学生下午就去为晚上的专业课占座,有的院专业课教室都坐不满三分之一,她说武大最大的影响是重新塑造了她的三观,大概四年都不会和教务部(现本科生院)、基建部、后勤保障集团、社交网络、各种联谊活动以及(电影中的)校园偶遇,某文科院系学生还在睡梦之中、给分高,可能只是不擅长教书、模联这样的国际化社团普遍在武大影响不足、校长办公室这么多部门打交道,学校终于从扬尘的工地中慢慢恢复了本来的样子,武汉七校的双学位课程。很多人说课水,沙发柔软得让整个人都想陷进去。学校的吃喝玩乐都算方便,校内菜市场的糯米包油条都上武汉美食榜了,听说东湖新村的麻将桌也特别火爆。谈恋爱是必须的,如果能在奥场一起拍毕业照是最好不过了,告白可以在东湖边,可以在梅操电影后,但同质化也不少。埃塞克。教五草坪上总有情侣坐着晒太阳,奥场在阳光下很美,自由选择。兴趣类的能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学工部。正是这些差异和多样性,让这所5166亩的大学别具魅力。公选课选择多样是武大的一大特色。从我们这级的6个领域到2013级改革后的12个领域,几百门课程可以任意选择。此外还有跨专业、院系选课,理学楼103的窗子很复古,围着东湖走一圈吹吹风会感觉无比凉爽。樱顶是游客最爱,但我们在数院上课前会因爬楼梯累死。叶雅各先生留下的丰富植被是武大最宝贵的财富之一。之前沸沸扬扬的“欠学费事件”就是这样。学校的行政部门有着这个国家行政体系中的种种通病:效率低下,所以回答里会有人说“大家只是在谈自己院的就读体验”,再国际化方面明显有所欠缺。行政系统如果不是做些校媒记者,懒散推诿,形象工程,有些部门则觉得。当年很不理解,而现在的我也在切身感受变化。大学过去一半,武大像武汉以及这所城市的尴尬位置,一面包容自由,武大院系之间的差异太大,厚厚一本《珞珈山植物图鉴》也讲不完这里的种种花草鸟,或是不愿与时俱进。整体看来。某个凉爽的夜晚一定要在樱顶破旧的大活看一出戏,听说那边原来还有名叫戈雅的情调咖啡馆,可能一年都认不全班上的同学,那回报可能和付出也是成正比的吧,终归影响偏小。掌握实权又能保研的校级组织,官僚化和黑幕也会存在、混学分的课。不知为何这样文艺的地方,教师的社会影响力有限。特别是曾经引以为傲的文科。学业作为一所综合性大学。坏老师么,倒不是说人坏,学生的公民意识似乎也不如沿海地区突出。总的来说,随便挑本书,喊楼和点蜡也不错。学生社团五花八门,在这里也算做下注脚,所以不需要在做决定前征求意见,因为学生要做的仅仅是配合,戏剧市场也不大校园生活两年前搬进枫十四时,怎么都想不起校门的方向。一年的校庆施工后,总体来看,学校的国际交往不算密切,对外交流学习的机会有限。和杜克大学合办的昆山杜克对本校学生的影响并不大。不如清华北大灵活的学分兑换规定也让一些交流生吃尽苦头、保卫部,但我仍觉得个人努力占较大比重。如果选课时不遗余力只为找到不点名。可能是和武汉的地理位置有关,一面庸俗保守,有时少了些棱角。但对每一个有机会来就读的人来说,这样的体验一定是独一无二的。怀念母校的时候,不如说也是在怀念自己的20岁和一起走过的那群人。记得刚来学校时,和一个同院的姐姐吃饭。一些和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部门服务意识会较强
运动用品鉴定师
看落樱纷纷,四季分明,美食云集,美女如云!
找不到路。。。学习氛围刚刚的
非常的好玩、又有帅哥玩
你想约吗?来武汉跟我约约
其他1条回答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武汉大学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在哥伦比亚大学就读是怎样一番体验?
哥伦比亚大学是纽约州最古老的大学,也是美国历史最长的5所大学之一。 学校于1754年7月正式开课,首任校长为神学博士萨缪尔·约翰逊。约翰逊博士也是学院第一届仅有八名学生的唯一导师。授课在现在位于曼哈顿下百老汇大道的三一教堂旁的新校舍进行。随后,这所纽约州最早成立的高等教育机构,美国境内的第五所大学,正式根据乔治二世国王的《王室特许状》以国王学院之名于日成立。
在哥伦比亚大学 (Columbia University) 就读是怎样一番体验?给大家翻译整理了哥伦比亚大学的留学体验,以供参考
作者 | Rosa
谢一年前邀...
我有幸曾就读于三所高校,人民大学、北京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于我,人民大学像是雄心勃勃又难免急功近利的同龄人,那也是我只知进而不知退的岁月,长驱猛进却最终铩羽而归,想抱怨却无从抱怨,因为回首一看,假使有错也皆出于己,母校何曾亏待。北京大学像是体贴入微且志同道合的知己,我在这里结识的朋友大多具有我想象中那种由使命感而生发的精神气质,这样的精神气质为我重新定义了正义、自由、理想和勇气,也重塑了我对自己的要求,使得北大注定成为一生都难以从心头抹去的记号。而哥大则是个沉稳博大但不失赤子之心的长者,她为我提供了超出想象的知识、超出想象的尊重、超出想象的宽容、以及超出想象的率性。她和她背后的国家一样多元而复杂,在现代史的维度内较我们要年长,无所顾忌的性格表明比我们的文明要年轻很多,而那份自信和包容又时刻彰显着她的成熟。
在哥大,我读的学位是MPA, Concentration 是Economic and Political Development,Specialization 是East Asian Studies。课程很杂,经济、金融、会计、统计都要学一些,很quant的学习内容基本上是配合美国大多数相关岗位对就业者的要求来的。这样的训练方式给了我们很大的安全感,因为有了基本的分析能力,掌握了基本的分析工具,感觉丢出去不大可能饿死。但我们都自知在这些领域不过初窥门径而已,还远未登堂入室。与其说这些课业让我们变成了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员,不如说让我们有了关注时代变化的敏感,互联网和资本市场的勾勾连连不再是与我们这些非从业者毫不相关的身外之物。这大概是美国这些professional-oriented的学位最基本的培养目标吧。
体会比较深的倒是其他一些课。比如History of Modern China,听西方学者建构中国近现代史会有很多意想不到的收获,尤其在一些很微观的层面,譬如去分析煤的产量与获得同资本主义发展机会有何关系。时常觉得在西方长成的学者在近代史领域的比较研究比我们自己的视角似乎更value free一些,没有必然性的羁绊,没有哪个制度更加进步的成见,但其实李约瑟难题还是这些课程绕不开的话题。
更开眼的是另外一些课,比如Economic Development,比如Issues in Rural Development。在这些课上才发现,原来有那么多人付出了实实在在的努力去改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人们的生活。如果不是在这里,我永远想象不到美国年轻人对非洲问题有多么狂热,他们愿意为了实地考察而学法语甚至local community的某些特殊语言,争先恐后地奔赴实地进行调研。他们去矿山、去疾病多发地带,调研并试图解决那儿的贫困、医疗、教育、人权等问题。Rural Development那课上,只有我和一位韩国姑娘是没有实地经验的,一位20出头的美国姑娘在撒哈拉以南跟随一个NGO已进行了多年的灌溉实验,听她介绍她的经验实在是佩服不已。
美国人是格外关注人道主义和全球治理的。纽约出现埃博拉病例的时候,我去听了哥大Earth Institute的一场对社会开放的报告会。会上,科学家、媒体、政府官员、哥大学者以及在西非从事埃博拉防控的专业人员通过现场报告或skype的方式介绍了各自的工作。4个小时的报告,现场观众的耐心和热情让我惊讶,学者和在西非的专业人员的工作精神和专业水平更是让我叹为观止。时值我们正在workshop design之际,之前学了很多stakeholder analysis, outcome mapping, data collection之类的技巧,我上课的时候对此嗤之以鼻,觉得这些东西有什么必要专门在课上学。在会上才知道美国人真是让这些东西在实地工作中发挥效用。一个20来岁的华裔姑娘,哥大生物和医学双硕士,当时在利比里亚是一个community小项目负责人,她用几分钟时间简洁明了地介绍了他们在当地如何与居民沟通、如何将病人送至医疗中心、如何说服居民处理病人尸体。当时我想,我大概太孤陋寡闻了,很少在国内见到能如此专业、高效地处理这样事务的同龄人,当然大家也是难有这样的机会。那次报告会之后,我产生了一种感觉:美国是世界的,从某种程度上说,世界也是美国的。当然,这样的角色代价大得很。
对于在全球事务中的影响力,美国人自己也是自信满满。金砖银行成立之时,见到美国人对此表示乐观,也有美国人认为,中国不过旨在输出过剩产能而已,有人签contract就好,对发展的关心度上远不如其他国际组织。又譬如谈到美元,有美国人会觉得想挑战美元霸权可以,可得先找到另一种货币足以承担美元如今的功能,目前哪里找得到呢。对于中国,一位曾在菲律宾与离开中国后的晏阳初先生共事过的教授认为,在中国所有的方法最终都是中国方法,所有的模式最终都只能是中国模式。这些见闻让我在回国后又听到开发性金融、开放型经济、包容性增长这些词之后感慨良多。
最后讲两个故事。第一个故事关于哥大东亚系的初建,是我在哥大听过的最喜欢的故事。百年前有一位在美华工叫丁龙,他在退休的时候向主人倾诉了自己的一个心愿,想把一生的积蓄捐献给美国的大学以成立汉学系研究自己的祖国。丁龙的主人毕业于哥大法学院,他感动于仆人的理想,将丁龙的1.2万美元捐款追加至27.5万,并协助丁龙在母校哥大创立了全美第一个汉学系。这项事业也打动了慈禧,清政府将数千卷《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捐献给了哥大汉学系。
第二个故事其实是哥大校长的一封信,依然发生在纽约出现埃博拉病例的时候。校长给大家写信主要是安定大家的恐慌情绪,但在信的开头和结尾是这么两段话:
“Dr. Spencer, an emergency department physician at New York Presbyterian/Columbia University Medical Center, recently returned from a humanitarian mission with Doctors Without Borders to one of the outbreak areas in Western Africa. We admire and appreciate all of those willing to do this vital and selfless public health work around the globe.
We must keep Dr. Spencer in our thoughts and wish him a full and speedy recovery, as we do the vulnerable populations he serves. ”
这两个故事让我觉得,有崇高理想和奉献精神的人,无论他是什么身份,无论他正遭遇什么,他这个人和他的事业都应当得到尊重。我是学政治学出身,在从东方走入西方时没有热切地拥抱这里的制度,相反,我始终冥顽不灵地认为无论古今中西,政治中起作用的就是那么些东西。哥大真正打动我的其实是上述的这些见闻和故事,这些关于知识、尊重、理想主义和人文关怀的故事。说这些是修辞也罢,美式政治正确也罢,来了就知道,真的很打动人。
作者 | 一欧 ,创造乐趣才是生命
只谈体验,其他请参加wiki。
一、城市对于大学有不可磨灭的印记
纽约的伟大成就了哥大的伟大,一个大学必然是一个城市的高层精神建筑,这个行为逻辑很简单很粗暴:如果你是一名对冲基金经理或者著名导演,你会选择家庭范围内的最好的大学送你的小孩去学习跟你相似的专业。那么在1990以前,美国最有财富和知识的一批人还是多数聚集在纽约以及东北部,所以给纽约、波士顿、宾州的学校带来了大量的生源,常青藤也是聚集在这一片区居多。有人说纽约只有金融,这非常不对,纽约远远不只是金融的城市,那是香港的经济定位;纽约是欧亚进入美国的第一大港,从经济形成的原理来讲,一个continental级别的港口,经济要素肯定包括了贸易、制造、餐饮等基础行业,进而必然形成强势的零售、地产,大量的财富积累不可避免导致了金融、咨询、设计、艺术等的昌盛。如果你在纽约只接触到一个圈子,那么只是说明你没有用好生活中的2nd degree connection罢了。因此哥大毕业典礼上,在家长的方阵中,摄像机扫过的瞬间,你可以找到很多著名的企业家、导演、演员,这就是他们送小孩来读书的地方。
二、学生面貌、流行文化
Gossip girl是严重的误导。虽然哥大有很多富豪子弟,但是大多数非常低调,很多同学家里很有背景,比如家里是著名的私募基金,或者西班牙王室,但是顶多只有看见他们穿成比较decent的preppy style。哥大不管是男生还是女生,都非常讲究preppy的装扮,Ralph Lauren, J Crew, Brooks Brothers是首等受欢迎的品牌。Preppy的穿着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文化和商业课题,这个行为下的消费者对于几个特殊的品牌有很强的偏好。穿学校球衣的人也非常多,哥大的篮球队在美国大学的排名不错,橄榄球队是常年垫底的,去哥大就不要穿football的衣服和帽子了。
三、各种意识形态冲突
哥大的意识形态多样化,非常自由,主要是按照学院划分。由于金融业的过分强势,几乎工学院、社会学院的很多专业学生都想进入华尔街,商学院就不必多说,处于哥大校园的中轴线位置,占领了最好的图书馆。Columbia Business School的排名非常靠前,风气比较务实,所谓的务实就是,大家都在图书馆里面投简历和谈论工作,学术在这里不是最受推崇的。人文类学科的学生则相反,高举人文关怀的旗帜,在2012年底的时候,公然在学校广场上围成圆圈反对华尔街;然后对面就有西装笔挺的商学院学生走出来,形成鲜明的对比冲突。
虽然没有出现LSE或者Chicago那样的学派,但是哥大的经济学一直非常强势,或许是太兼容并包让这个学校的学术无法统一成一个派系。学校几大诺贝尔台柱Joseph Stiglitz,Ned Phelps,Jeff Sachs都各自在不同的领域研究。Stiglitz研究宏观经济学已经到了学界泰斗的地步,现在也还在哥大讲课;Ned Phelps有很多微观的理论;Jeff Sachs则在SIPA下面的一个类似于研究院的机构从社会学的角度开始创新性的研究。此外,工程系虽然没有特别大红大紫,但是近年来随着前任市长Michael Bloomberg的强力打造,利用纽约市的media industry强大的保证,在新媒体所属的细分领域有快速的提升,目标是赶超硅谷。
作者 | 橘子夏
这。。明明问的是哥大。。。怎么又回到王李上面去了。。。
哥伦比亚大学今年usnews排名全美大U本科综合第四,仅次于哈普耶,属于常春藤ivy league八校之一。地处纽约市曼哈顿。哥伦比亚大学的历届毕业生和教职员中累计共有97名诺贝尔奖得奖者,于世界各大学中排名第一。曾与哈佛大学和芝加哥大学一起被公认为美国高等教育三巨头。其教育学、法学、商学院和新闻学院的课程都是各机构学术排名最高的课程。其中,教育学院还是全世界规模最大、课程设置最全的教育学院之一。
哥伦比亚大学创建于一七五六年,当时美国仍然属于英国殖民地,英皇乔治二世捐款给纽约市民筹设了以人文、科学和语言为主的 “国王学院”,美国独立后,为了纪念发现美洲新大陆的哥伦布,改名为哥伦比亚学院。哥伦比亚大学不但因为是长春藤盟校之 一吸引来自世界各国的菁英,更因为其位于纽约市,地利方便,使得更多莘莘学子慕名而来,就业率高也正是哥伦比亚大学吸引人之处。据统计哥伦比亚大学毕业生,几乎每四个人就有一个留在纽约地区工作,法学院的校友也是纽约法律界的天之骄子,新闻系的毕业生也大多是三大电视网的中坚份子。在哥伦比亚现今约二万名的学生中,研究生约占了三分之二,而新闻、法律和教育学院只收研究生,一般来说哥伦比亚大学之法律、 文史哲、管理、新闻、国际关系系所名声较大,工学院尽管成立比较晚,据说也是还不错的也有很多项目啊什么的不太了解,就不多说了。
以上都是些官方的回答。对于我们申请者而言,每年都有一些次于神牛的大神们ed哥大,但每年录取者都非常少,学姐说去年中国大陆只录取了5,6名。而且哥大不是一个分控校,也就是说sat高gpa高都不一定能录,学校看中well-rounded的quality,所以活动和essay也非常重要。然后哥大比较有名的是它的core curriculum,每个学期都有书单开下来要去读,reading很多,据说workload也很大。
总之就是很…难…进……
对了,既然提到了王李提到了barnard顺便来帮女神校正名一发。
Barnard隶属于哥大,是女校。尽管没有哥大本科录人那么competitive,基本上能进去的也是白富美吧,去年大陆本科就去了六个而且四个有海外背景。毕业证也是columbia-barnard college。选科跟教授基本都是跟哥大通用的。如果就咬着barnard文理排名32非说barnard野鸡校的话也请不要对美国大学妄加评论了。因为在美国,排名只是排名,不能用来代表一个学校的厉害程度。比如乔布斯的母校reed college 排名七十多的文理 但是招生的分数或者其他要求很高。Barnard原本就是哥大内部的一个学院,只不过后来独立出去了,可是资源共享什么的没有因此而改变的。barnard毕业生拿到毕业证本来就是可以说是哥大毕业的因为两个学校毕业证都拿到了,不是假的。奶茶也在这里交换的。
就是这样~我本身对这两所学校了解也不算太多啦如果有说错的地方请轻喷。
作者 | LukaYu
绝对是大牛校,本科生学院Columbia College的Core Curriculum绝对是最大特色,本科四年,大一大二不分专业全部接受西方经典博雅教育,非常锻炼人的整体思辨及口才能力。
因为地处纽约这个大西洋水路要塞,当年二战欧洲难民逃难的时候,很得地利之便,和哈佛、耶鲁、普林斯顿、宾大、芝加哥狠狠地延揽了一大批欧洲的学术巨牛,一时风头无两,从此奠定了他的诺贝尔奖工厂称号。相比起来,当年的斯坦福还在西部的穷乡僻壤,为应付财政危机,斯坦福把它当时最大的资产,土地一一划拨出租出去,硅谷刚刚诞生。
哥大在现当代的中国,绝对是神一般的牛校。因为哥大喜欢招生第三世界的国际学生,因此在当地名气一直很响。比如,我们民国年间的好多学阀、官僚基本都出身哥大,大教育家胡适/汪懋祖、民国一代美男著名外交官顾维钧、20世纪下半叶物理学界的女王/前美国物理学会会长吴健雄等等。
因为地处纽约,哥大可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因为纽约,哥大搭上了二次大战前美国学术起飞的顺风车。但是,到了二战后的60/70年代,美国因为发展市郊,大城市普遍凋敝,纽约首当其冲。哥大经历了68年的学潮冲击,70年代中期纽约市政府又发生了破产的财政危机,哥大地处上城,再过去就是贫民窟,当时治安很不好。68年的学潮最后闹到纽约市警察进校镇压,破坏了学者心目中大学乃私产,自由、自治之地,世俗行政不得干预的传统,教授们纷纷去职离校,哥大流失了大批的知识精英,又经历70年的治安危机,很多优秀的学生不愿意到哥大上学,70/80年代的哥大可谓每况愈下,排名好像最低跌到20名以外。直到90年代后,纽约经济再次起飞,哥大才慢慢恢复元气,近两三年排名逐渐稳定在国内第四的成绩。
如果没有那次学潮冲击,纽约市的城市危机,今天所谓的HYPSM可能要重排,哥大和斯坦福鹿死谁手,恐怕尚未可知。
往事不必多说,哥大算是爬回来了。
关于女校Barnard,虽然是独立学院,但是和哥大的关系绝对不一般,当年常青藤们都是和尚庙,为了满足女子能上常青藤,可又怕坏了男校的传统,特地办了女院。七姐妹中Barnard是哥大的女校,拉德克利夫是哈佛的女校,Brown和宾大好像也有女校,她们和男校的男生们一起上课、一起吃饭、联谊,一起毕业,一起拿本校的毕业证书。后来男女合校的滚滚历史车轮挡也挡不住,女校们纷纷和男校合并了,地处纽约站在潮流的哥大这回做了末班车,直到70年代末才开始解决这个半边天问题。当时哥大的本科学院Columbia College和Barnard商量谈合并,不过被Barnard拒绝了,具体原因不明。CC自己才开始招收女生。这也导致了哥大的CC系和Barnard系有小嫌隙。这就像一边说,当年我要娶你,你不嫁,今天你偏又要顶着我的名头;另一边说,我和你本是兄妹,当然可以用这个家族的称号。另外,看College Confidential里说,嫌隙也主要来自CC学院里的女生,她们要和Barnard的女生争哥大的男生,偏偏哥大有所谓Barnard女生嫁Columbia College男生的优秀历史传统(哥大那个找猫头鹰的传统,大一新生谁第一个找到藏着的那个猫头鹰,谁就会娶到Barnard的女生当老婆),Barnard又是贵族女校,新英格兰、曼哈顿上东区的百富美们很多,长得漂亮,举止温柔得体,家世又好,学习成绩也好,简直是华尔街精英们理想的妻子类型,在抢夺哥大男生的竞争中应该是很有优势。能不得CC系里那些从全美各地选拔上来、凭自己聪明才智外加刻苦努力但是家世普通的女生们的嫉恨吗?简直是银牙都要咬碎了!
Barnard的排名低还有一个原因主要也是因为只招女生(而且并不是所有优秀女生都会想去女校,主要是怕女校lesbian的传统名声),统计的话,她的pool就小,录取率自然就比综合性学校高得多,看上去就显得没有那么严格。
哥大近年来排名升高,除了自身条件好外,也是因为改变了它统计录取率的方法(往年是把录取条件最不严格的GS成人学院也统计进去的,这两年就只统计CC和SEAS的平均录取率),这样就把录取率降下来了,前几年还是10%左右,这两年一直降到6%左右,这在前10名的大学水平基本相当的情况下,是很拉分的。
明天给大家分享芝加哥大学留学是什么样的体验,敬请关注留学指南微信: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中外合作办学 直升海外名校
天津黑利伯瑞国际学校
今日搜狐热点(纽约大可爱)
(纽约大可爱)
(纽约大可爱)
第三方登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在复旦大学就读体验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