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中云竹湖湖作文

瘦西湖作文_小学作文_六年级作文_20700字作文_作文大全_作文范文_百度文库·作文
1 瘦西湖景区简介
扬州园林始于西汉构筑“钓台”,成于隋代离宫别苑“长阜苑”,盛于清代康乾盛世,曾称誉“扬州园林甲天下”。早在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北上争霸中原,开邗沟通江淮,于蜀冈上修筑邗城(即今扬州) 。隋大业元年(605年) 隋炀帝在邗沟的基础上,又开凿通济渠(运河) ,从此扬州成为运河水运枢纽。唐代商贾如织,经济和文化空前繁荣,有“园林多是宅,车马少于船”之说。宋代寺观园林花木深,官衙内有“郡圃”之辟。明代私家园林复兴,为清代大兴园林之风提供条件。
清代扬州成为南北漕运与盐运的咽喉,经济、文化再度繁华,各地盐商云集,不惜巨资竞相修造邸宅、园林。康熙和乾隆六下江南,驻跸扬州,扬州官僚士绅盐商为迎合帝王宸游,增荣饰观,楼台画舫,十里不断。康熙年间,先后建王洗马园、卞园、员园、贺园、冶春园、南园、筱园、郑御史园等八大名园和计无否营建的影园。康熙帝还将法海寺赐名莲性寺,一在佛理,亦与其爱莲相关。乾隆年间,在沿瘦西湖两岸,依山临水面湖而筑若干小园,园中小院相套,自成体系。又以瘦西湖为共同的空间,应用起伏岗峦、参差树木、院墙分隔空间,造成小中见大,意境深远的效果。还引借历史胜迹和自然景色为主题,以匾额、楹联、题咏、画龙点睛组成巧夺天工的湖光胜境。北郊建卷石洞天、西园曲水、虹桥览胜、冶春诗社、长堤春柳、荷浦熏风、碧玉交流、四桥烟雨、春台明月、白塔晴云、三过留踪、蜀冈晚照、万松叠翠、花屿双泉、双峰云栈、山亭野眺、临水红霞、绿稻香来、竹楼小市、平冈艳雪二十景,湖上复增绿杨城郭、香海慈云、梅岭春深、水云胜概四景,即“二十四景”。清末盐业渐衰,湖上园林一蹶不振,住宅园林反稍复苏,个园、寄啸山庄,最负盛名。
2 瘦西湖景区位于扬州市西北郊,现有游览区面积100公顷,1988年被国务院列为“具有重要历史文化遗产和扬州园林特色的国家重点名胜区”。瘦西湖全长4.3公里,游览面积30多公顷,瘦西湖景区 现有:御码头、西园、 冶春园、绿杨村、卷石洞天、西园曲水、四桥烟雨、虹桥、长堤春柳、叶园、徐园、长春岭、 琴室、木樨书屋、棋室、月观、梅岭春深、湖上草堂、绿荫馆、吹台、水云胜概、莲性寺、 凫庄、五亭桥、白塔晴云、二十四桥景区等景点。在瘦西湖“L”形狭长河道的顶点上,是眺景最佳处。由历代挖湖后的泥堆积成岭,登高极目, 全湖景色尽收眼底。文人雅士看中此地,构堂叠石代有增添,至清代成为瘦西湖最引人处。有“ 湖上蓬莱”之称。近人巧取瘦西湖之“瘦”,小金山之“小”,点明扬州园林之妙在于巧“借” :借得西湖一角,堪夸其瘦;移来金山半点,何惜乎小。岭上为风亭,连同岭下的琴室、月观, 近处的吹台,远景近收,近景烘托,把整个瘦西湖景区装扮的比“借”用的原景多了许多妩媚之气。
瘦西湖风景区是蜀冈-瘦西湖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的核心和精华部分。一泓曲水宛如锦带,如飘如拂,时放时收,较之杭州西湖,另有一种清瘦的神韵。隋唐时期,瘦西湖沿岸陆续建园。及至清代,由于康熙、乾隆两代帝王六度“南巡”,形成了“两堤花柳全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的盛况。清代钱塘诗人汪沆将扬州西湖与杭州西湖作了对比,写道:“垂杨不断接残芜,雁齿虹桥俨画图。也是销金一锅子,故应唤作瘦西湖。”瘦西湖由此得名,且为人们所首肯,至今名播中外。
瘦西湖风景区为我国湖上园林的代表,古典园林群融南秀北雄于一体,组合巧妙,互为因借,构成了一个以瘦西湖为共同空间,景外有景,园中有园的
3 艺术境界,历史上有二十四景著称于世。窈窕曲折的一湖碧水,串以卷石洞天、西园曲水、虹桥揽胜、有长堤、徐园、小金山、五亭桥、等名胜。湖区利用桥、岛、堤、岸的划分,使狭长湖面形成层次分明、曲折多变的山水园林景观。长堤春柳、荷浦熏风、四桥烟雨、梅岭春深、水云胜概、白塔晴云、春台明月、三过留踪、蜀冈晚照、万松叠翠、花屿双泉诸胜,颗颗明珠镶嵌交织在玉带上,形成了一幅秀色天然的立体山水画卷,而小金山、吹台、月观、五亭桥、凫庄、白塔、二十四桥景区是这幅画卷的神来之笔。
瘦西湖的美丽景致,很早就为人们所向往。清人刘大观言:“杭州以湖山胜,苏州以市肆胜,扬州以园亭胜”。另一位清人沈复在《浮生六记》中赞道:“奇思幻想,点缀天然,即阆苑瑶池,琼楼玉宇,谅不过此。其妙处在十余家之园亭合而为一,联络至山,气势俱贯。”历史上李白、刘禹锡、白居易、杜牧、欧阳修、苏轼、王渔洋、蒲松龄、孔尚任、吴敬梓、郁达夫、朱自清等文化名人都在这一带留下或深或浅的足迹和众多脍炙人口的篇章。“烟花三月下扬州”、 “园林多是宅,车马少于船”、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珠帘十里卷春风”、“绿杨城郭是扬州”等数不清的名言佳句,流传千古,为瘦西湖增添了耀眼的浓墨重彩。
冶春园原是清代诗人王渔洋的私园,位于大虹桥以西,后圮废。解放后,扬州市为增添瘦西湖沿岸景色,在乾隆御码头以西,将沿湖的升庆茶社、香影廊茶社、冶春花社等连成一片,建成园林。取用“冶春园”旧名。园内建有水绘阁、香影廊、餐英别野、问月山房等古典建筑。临水而筑,水景天成,以水取胜。
狭长的瘦西湖从冶春园南面而过,临湖筑有草庐水榭,古朴清雅。凭栏观景,树影婆娑,湖水涟漪,清闲中别具情趣。园内还陈列着数万盆扬派盆景,数千尾各色金鱼,以及各种名贵的岛雀、花木,更添满园春色。这里园林和茶肆结合,在此游园、赏景、品茗、小吃,既领略了当地民间的乡风习俗,亦享受了古朴风情的自然乐趣。
其位于天宁寺西园门前,冶春园侧畔。乾隆十八年(1753),清高宗南巡时,在天宁寺西园建行宫,宫前筑有码头,是乾隆在此登舟游湖之处,故称" 御码头" ,而曹雪芹的祖父曹寅曾在此四次接驾。曹寅也曾在西园奉命刊刻《全唐诗》。建国后,码头青石平台和坡道基本保持原貌,增立了" 御码头" 碑亭一座,现今是" 乾隆水上游览线" 的起点。御码头修得如此壮观是在乾隆年间。而不知当时曹大人是否有个外孙女就是从此码头乘船离开扬州进京的?
位于新北门桥北侧。原为清初古郧园故址。园以怪石老木和精巧的叠石取胜,园内嘉木葱茏,巨石兀立,充分表现了古时人们称誉的" 扬州以名园胜,名园以叠石胜" 的风格。运用高度的技巧将小石拼镶成巨峰,其石块大小,石头纹理,组合巧妙,拼接之处有自然之势,无斧凿之痕,气势雄伟俊秀,宛自天开,洞曲峰回,岩壑幽藏,峡谷险奇,清泉回旋,加之楼、阁、亭、台 、廊、榭巧妙密布于假山周围,其间点缀树木,构成美的和谐。景区由东部的水庭、中部的山庭与东北部的平庭等几部分组成,北为群玉山房,南为薜萝水阁,
5 其间以桥亭相接。桥亭东西,水庭、山庭相连。水庭面临碧波,曲溪缭绕;山庭用冈阜堆叠湖山子石,搜岩剔穴,构成上实下虚,上明下暗,上散下整的“卷云”层次;洞内仿自然石岩溶蚀景观,并引湖水置潜流、湍流、叠泉分别从岩隙间曲折而下,时断时续,时隐时现,时急时缓,形成洞天福地胜景, 盘旋其中,可领略“洞中有洞,洞中有天;水中有洞,水中有天”的洞天福地。山庭西南立一重檐“四面八方亭”,登亭可鸟瞰全园景色。有十个景点:石屏鹤舞、双木夹镜、泉源石壁、高山流水、曲院花影、松壑云卷、飞泉鸣琴、八方致爽、红楼夕照、瑶台枕流。园之西与" 西园曲水" 一景通连。
西园曲水,此景在卷石洞天之西,是清代城北二十四景之一。地处瘦西湖水与南湖水及北城河水交汇的地方,水势曲折,因地理位置而得名。这里以水取胜,水中有岛岛外有桥流水淙淙,西园曲水门厅五楹,对景是竹框山水盆景照壁。过照壁是主厅澄清堂。这里曲水逶迤,沿水一路建有歌吹厅、薜萝水榭、拂柳亭、石舫、浣香榭临水而立,相映成趣,高低起伏的长廊,随势造型,起伏跌宕,时隐时现把厅、馆连成一体,是西园曲水一大特色。其水表如镜,站在谢前观景,蓝天白云,垂柳花木,倒映水中,给人以静的感觉,美的享受。 虹桥修禊
位于盆景园之南部,四面环水,为清“倚虹园”旧址,清顺治年间扬州推官王士祯曾在此修禊虹桥,留下著名的[冶春绝句]而得名,岛上回廊蜿蜒曲折,山坡高低错落,建有饮虹轩、饯春堂依山傍水,因势相连。
6 虹桥揽胜
虹桥横跨于瘦西湖南口,初名红桥,始建于明代崇祯年间,原为木构,围以红栏,故名。清乾隆时改建为石桥,如同卧虹于波,改称虹桥。因在城内小秦淮上另有一座小蓝天桥,这里就称大虹桥。乾隆年间,两淮盐运使卢雅雨为之作赋,和者先后达七千余人,编成三百余卷,并绘有《虹桥览胜图》志其盛举。虹桥胜迹,遂名闻于天下。那时,虹桥被称为“北郊二十四景第一丽观”。
扬州虹桥之胜,清初名士渔洋出人王士祯曾有诗吟道:
红桥飞跨水当中,一字栏杆九曲红。
日午划船桥下过,衣香人影太匆匆。
这首诗几乎成了三百年来的绝唱。虹桥在近几年前又经过拓宽垫平,扩建为三拱洞石桥,形式更为壮观。桥北即为瘦西湖。站在桥顶,纵目向北眺望,这里正当湖身较开阔的一段,只见波平如镜,水天交碧,仰观俯视,竟不知是云竹湖底还是树映天上。
过虹桥,瘦西湖豁然开阔,西堤遍植杨柳。古有扬州宜杨之说,传说是因隋炀帝开运河,河堤植柳,而炀帝赐垂柳姓杨,故杨柳之称始于扬州。堤边一株杨柳一棵桃,相间得宜,柳丝拂水,柔情万种,所谓" 多情最是扬州柳" 。堤中临水建有一亭,隐于柳荫中。柳丛中点缀红白桃花。桃红柳绿,倒影水中,宛若天境‘是赏春的好地方。“长堤春柳”是扬州二十四景之一。
荷浦熏风岛是前湖后浦, 入夏, 浦中红荷灼灼, 绿叶田田。老虎山座于岛北, 山上
7 有森森修竹, 入云高桐, 鸥鹭翔飞, 鸦雀喳喳, 入冬南迁的大雁休憩枝头, 与杭州的三潭印月相比, 此处别有一番情趣。清乾隆间, 此处是大盐商江春北郊的别墅, 后改为官有,赐名“净香园”。
桃花坞在长堤北头,有红白桃花十多种,浅红妍紫,粉白嵌色,各色桃花争奇斗艳, 湖边金钟映水相衬,这是瘦西湖最美的景致。故“烟花三月下扬州”,成为多少人由衷的企盼。
徐园位于瘦西湖畔,长堤的北端。这里是清乾隆时名园“桃花坞”的旧址,遥想当年,满目桃林,春花喷霞,别有一番风情。如今虽然没有桃坞,却有一座小巧精致、古色古香的园林。此园筑于1915年,系为乡人祠祀军阀徐宝山所建。
徐园之门形如满月,门额上嵌草书“徐园”二字,为吉亮工手书。门前一对石狮子,直对长堤。园内一池清水,遍植荷花,盛开的莲花娇艳欲滴,池周点缀各种形态的山石,几株翠柳迎风飘舞,景色宜人。荷池中池的东侧与湖水相通,上架石梁,并点缀着参差的山石,池西侧用卵石铺径,贴墙翠竹森森,摇曳生姿。池南侧为徐园正厅,取名听鹂馆,为“鹂鸣翠柳”与“柳浪闻莺”之意。听鹂馆构造精致,陈设古雅。正面有红木护墙板壁,屏风式样,每屏有清代山水瓷画5块,外复玻璃,工艺精美。内陈列着字画印章和古董家具。馆前有两只直径6尺多、厚约3寸许、高与人肩齐的大铁镬,据传是南北朝萧梁时的镇水遗
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镬座系太湖石砌成,位置天然。镬内夏种荷花,绿叶田田,秋置丛菊,花气袭人,堪称为瘦西湖盆景奇观。听鹂馆西的“春草池塘吟榭”,散放着多种具有扬州特色的花木山石盆景,风采各殊,姿态不一。冶春后社
冶春后社建于徐园园内,精室三间,极为幽敞,题曰“冶春后社”,江都吉孝廉亮工书。联云:“社名仍号冶春,何必改作;来者都为游夏,可与言诗。” 从这段文章可知1915年,冶春后社诗人趁为徐宝山建徐园之机建“冶春后社精舍”。自冶春后社建于徐园,邗上诸文人遂以此为文酒聚会之所,终于使他们结束了“社无定址”的局面。李豫曾作诗《冶春后社落成,有诗和萧无畏》四首: 前辈风流后辈师,新城群屐重当时。 朅去别却桥西叟,湖水湖云会入诗。 小红桥外瘦西湖,剪入徐园作画图。 月黑风高山虎出,有谁放胆捋黄须。 几人狂瘦几人痴,步出州门景物非。 惨绿少年霜改鬓,浪游京洛不曾归。 鸥水寻盟事可怜,有人替出买山钱。 莫嫌筑屋才容膝,跳入壶中别有天。 诗社日常活动则在蒸霞堂西侧之吟榭(1952年吟榭命名为春草池塘吟榭)。春草池塘吟榭廊壁间嵌刻着冶春社诗友陈懋森撰写《冶春后社碑记》。吟榭面东,亦为三楹,五架梁,三面廊。后檐两侧开八角吹花门。西北有精舍三间,乃诗友们休息之处。
棋室内两张方桌,桌面上嵌青砖棋盘,为乾隆四十八年江南苏州府监造的棋盘金砖。维修房屋发现后置此,以存留历史遗物,亦可印证棋室之实。后墙陈设两架清代青花瓷屏,瓷屏上部花心嵌江南园林风光图,中部束腰嵌文房四
9 宝图案,下部裙板是瓶饰图样种种。两架博古架上陈列形态诡谲的小型钟乳石装饰,墙上挂刻漆罗屑八怪花草图,室内涵容着浓郁的书卷气。
吟榭后廊向西到疏峰馆,廊边馆前峰石玲珑,奇古怪异,历历可辨西游记中众多人物形象。紫藤、木香攀附石上,芍药、蜡梅蔚然一片。
疏峰馆内曾陈列过千姿百态的赏石,亦举办过水石盆景展、根雕赏石展。此处以石为构园要素,形成饶有情趣的景观。到了冬天,蜡梅黄灿灿,清香馥郁,游客相携而来赏石赏花,使冬日的瘦西湖平添了许多生气。
趣园四桥烟雨
位于瘦西湖东岸,与小金山隔湖相望。建于清康熙年间,乾隆六次南巡四次前来游览,赐名" 趣园" 。园景包括四桥秀色、水苑清音、绿扬澄碧等景点建有四桥烟雨楼、丛桂亭、澄碧楼、锦镜阁、光霁堂。登四桥烟雨楼观四桥秀色,楼高二层,面西三楹,四面廊。极目远眺,诸桥形态各异。向南看,有春波桥、大虹桥,向北看有长春桥,向西看有玉版桥、莲花桥,可 贵的是诸桥近在咫尺,却桥桥造型各异,风格趣味全然不同。若在细雨中登楼远眺,诸桥同处雨雾之中,如蒙上一层轻纱,空朦变幻,各桥将被湖水分隔的景物相互衔接,又以不同的落点和构架将全湖景点自然划分为各有千秋、风格不同的区间,形成了各具韵味的山水园林画卷,难怪乾隆每次游湖,均要登四桥烟雨楼凭窗望。 小金山
10 小金山是瘦西湖中的一个湖心岛,处在瘦西湖湖风景区的中心地带。原名长春岭,山上遍植松柏,四季长青,又名长春岭。建于清代中叶。当时扬州豪绅为了打通瘦西湖至大明寺的水上通道,在瘦西湖之西北开挖了莲花埂新河,挖河的土堆成了一座小山,这就是今天的小金山。小金山四面环水,水随山转,山因水活。景色秀美,与镇江金山相仿。唯面积较小,故名“小金山”。山虽小而建筑雅致,有月观、桂花园、花厅、琴室、花墙等,构成一组依山傍水的建筑群。山顶筑有“风亭”,是全园最高点。风格别致。登临其上,俯瞰全湖,景色迷人,风光无限。1985年,日本筑波科学博览会开幕,中国馆内就建有仿小金山风亭一座,风姿绰约,引起各国参观者无限兴趣。
月观是临湖建筑的厅堂,建于清代, 堂上悬有“月观”横匾, 两旁立柱挂有郑板桥手书楹联:“月来满地水, 云起一片山”,厅内四壁挂有当代名家书画, 陈列。四面皆为格扇,有屋三楹, 面东临水, 三面有廊, 饰以雕花木槛, 窗楼空阔, 屋宇轩敞,
月观的正前方是的湖面, 到了赏月的季节, 天上水中各有一月, 白云倒映在湖中犹如一座座的山峰,为游人赏月的佳处。堂后是桂园。当8月桂花盛开之际,推窗赏月,清香四溢,天上水下两月同收眼底,此情此景,甚为动人。 吹台
小金山西麓有一堤通入湖中,堤端为一方亭,名“吹台”。吹台建于长渚之端。相传乾隆曾在此垂钓,故亦称钓鱼台。在绿荫馆西,伸向湖心长渚尽头。亭为四方,重檐斗角黄墙,面东装木刻缕空落地罩阁门,濒湖三面各开圆洞门。
11 亭内悬沙孟海题" 吹台" 匾,外悬刘海粟题" 钓鱼台" 匾。面吹台偏北而立,视 西侧圆门,景收五亭桥;看南侧洞门,映白塔高耸。以门借景,俨然两张独幅画面,其借景手法之巧,昔有" 三星拱照" 之称。为我国造园技艺中运用借景的杰出范例。此台的框景艺术为我国园林界所称道。
在莲花桥侧,本名法净寺,建于元至正年间,康熙四十四年南巡,赐名莲性寺,咸丰中寺毁,光绪中叶重建,有云山阁五楹以五色玻璃为窗,临窗可览全湖之胜。
位于五亭桥东侧,建于1921年,原是乡绅陈臣朔的别墅。因在汀屿之上,似野鸭浮水,故名。凫庄构景最大特色是尽量取小,细巧玲珑。东为水榭,西设水阁数间,南建水楼三楹,不规则的荷花池位于庄中,环植梅、桃、筱竹,更叠人高之湖石,立意颇深。凫庄似浮若泅,庄上亭、榭、廊、阁小巧别致,山池木石缀置得宜,正如《望江南百调》所歌:" 亭榭高低风月胜,柳桃杂错水波环,此地即仙寰。
五亭桥位于莲性寺白塔的北面,是一座风格独特的石拱桥。因建于莲花梗上,故又名“莲花桥”。 五亭桥跨于瘦西湖上,好像湖的一根腰带。它建于清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为清代扬州巡盐御史高恒为了迎接乾隆南巡,挟两淮盐业重资所筑。在十多丈长、二三丈宽的桥身上,矗立着五座亭子,中
12 间一亭最高,南北各亭互相对称,拱出主亭。亭的顶部琉璃黄瓦脊,金碧交辉。亭内彩绘藻井,富丽堂皇,具有南方建筑的特色。亭挑四角,系以金铃,风束铁马丁冬,铿然有声。朱柱,配以白色栏杆,桥下有四翼,由大青石砌成,分置15个卷洞,洞洞相通,都可行船。具有北方建筑特色的厚实桥墩,和谐地把南北方建筑艺术,把园林设计和桥梁工程结合起来。桥下纵横有十五个洞,皆可通船。据说皓月东升时,每洞各衔一月,15个圆月倒悬水中,湖面上则是金波荡漾,众月争辉,可与杭州西湖的三潭印月相媲美。泛舟穿插洞间,别具情趣。
在长春桥西岸, 亦名黄园。黄园自锦镜阁起, 至小南屏止, 中界长春桥, 遂分二段, 桥东为“四桥烟雨”, 桥西为“水云胜概”。“水云胜概”园门在桥西, 门内为吹香草堂, 堂后为随喜庵。庵左临水, 结屋三楹, 为“坐观垂钓”, 接水屋十楹, 为春水廊。廊角沿土阜, 从竹间至胜概楼, 林亭至此, 渡口初分为小南屏。旁筑云山韶之台。
“莲性寺”白塔
原为瘦西湖二十四景之一,五亭桥南岸有莲性寺,创建于元代,原名法海寺,清康熙皇帝一次南巡至此,见寺的四面环水,南有藕香桥,桥下遍植莲藕,夏日花开,清香四溢,遂将法海专改名莲性寺。 白塔建于清乾隆年间,系仿北京北海白塔式样而建造的喇嘛塔。传说当年扬州盐商巨贾为迎奉清帝乾隆南巡来扬而特地赶建起来的。还有这么一个传说:有一次乾隆南巡来到扬州,瘦
13 西湖游览,指着一处景色对他的随从们说:“这里多象北京北海的琼岛春阴呀,可惜就少个白塔!”当时有个姓江的大盐商做盐商总纲,听到这个消息后,为了讨好皇帝,便拿出一万两银子,贿赂皇帝的侍臣,弄到白塔的图样,然后召集工匠,一夜之间用盐包建成一座白塔。第二天乾隆再游此园,看见白塔,大为惊异,问及原委,不禁感叹地说:“扬州盐商的财力真了不起啊!” 白塔分三层,上置青铜鎏金塔顶,中层为完室,均作圆形;下层为台基,作正方形。砖石结构,高三十余米,气势壮观。塔下筑有长方形高台一座,四周围以栏板,前有小台,可从两侧拾级登临,有石阶五十三级级,象征佛教“五十三参”。白塔位于高台中央,底层为砖雕的束腰须弥座,四面有十二佛龛,塑十二生肖像,象征一年十二月,一天十二时辰。中层为塔身,南有壶门,内供白衣大士像。上层是由十三层圆圈构成的相轮,象征天的最高处“十三天”,形如壶颈,其上则是鎏金塔顶。在清秀婉曲的瘦西湖两岸,缀以熔南秀北雄于一炉的扬州古典园林群,形成移步换景、相互因借的山水长轴;名寺古刹和古城墙垣绵延相属,名胜古迹和历史遗存散布其间。风韵独具的自然风光和含蕴丰厚的人文景观相映生辉,是镶嵌在历史文化名城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原为瘦西湖二十四景之一,位于莲性寺北岸,与白塔相对,坐落于瘦西湖风景区的中心地带。由乾隆年间程扬宗、吴铺椿先后营构。是一座两进院落的庭园。有汀屿、小池、曲溪、土丘等建筑,再实现了" 别业临青甸,前轩枕大河" 的水乡意境。该园门嵌赖少奇书" 白塔晴云" 石额。内设积翠轩、曲廊、半亭、林香榭等景点。
二十四桥景区
二十四桥景区包括二十四桥、玲珑花界、熙春台、十字阁、重檐亭、九曲桥,望春楼、栈桥、静香书屋等。其布局呈" 之" 字形屏列,构造旷奥收放,抑扬错落,各面转折对景都是一幅山水画卷,湖两岸长廊依云墙伸展,陆路与水道并行。整个景区在体现" 两堤花柳全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 的意境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桥端两侧花台遍植四时常青的观赏植物“八角盘”。东连三曲平桥,岸边建一座方亭,称为“吹萧亭”。西端与一小岛相接,过小岛有一座由黄石和竹木构成的桥,名为“山涧钱道”。曲桥栈道,使拱桥两端景致跌宕,使人们在此赏月,更加沉浸在古代诗人吟咏二十四桥的名诗意境之中。 二十四桥
二十四桥在瘦西湖的西北角,二十四桥是因杜牧的诗句而得名。桥为玉带状拱桥,长二十四米,宽二点四米,围以二十四根玉石栏杆,抬级上下都是二十四级台阶。清乾隆间景称" 春台明月" ,如今近桥有碑亭一座,上刻毛主席手书的杜牧诗句:“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萧。” 关于二十四桥,自古说法不一。一说二十四桥是一座桥。《扬州鼓吹词序》云:“是桥因古之二十四美人吹萧于此,故名。”一说是扬州城内有二十四座桥。《梦溪笔谈》云:“扬州在唐时最为富盛,旧城南北十五里一百一十步,东西七里十三步,可记者有二十四桥”。另有《隋炀帝艳史》所云:“某夜,炀帝偕萧太后及十六大院夫人等至新造石板桥赏月,命朱贵儿吹紫竹萧,其声悠扬动听。时桥无名,萧后请炀帝命名,因同游者二十四人,故名二十四桥。” 另又有一说:传说乾隆皇帝下江南市七经扬州。有一次在一座小桥
15 上见此桥未曾起名字,于是他就说我们一共23人就叫二十三桥吧。此时有一个妃子说应该叫二十四桥,为什么呢?原来她肚子里有一个未降生的小皇帝。乾隆哈哈大笑,于是桥名就叫二十四桥!二十四桥为单孔拱形石桥,桥身高耸湖面,上国汉白玉桥栏。人行其上,有凌空欲飞之感。桥头临水处有露台、凉亭可供游人小憩。二十四桥为东西向,近东有玲珑花界,近西为熙春台,南为波光潋艳的湖水。北通青黛横亘的蜀冈胜境,游人至此,留连而忘返。东岸的望春搂、水池、小李将军画本轩和贴壁黄石山子组成的景点与西岸相对,构成了景区之精华。二十四桥景区以迢迢流水,皎皎明月为背景,将楼、台、亭、阁、画桥、曲廊和花木山石融为一体,再现昔日盛况。
玲珑花界为芍药牡丹园,取“洛阳牡丹,扬州芍药”之意,为瘦西湖南岸莲花桥、白塔与熙春台之间的一组景点,由厅房、曲廊、方亭、水榭、小岛、花圃构成。荷花摇曳湖中之湖里。相传为乾隆观赏芍药处,自古以来,广陵芍药就与洛阳牡丹齐名。古人把牡丹称为“花王”,把芍药称为“花相”。 “四相簪花”相传宋代扬州有一种芍药名种“金带围”,即相传宋朝王安石、韩琦等4人因为观看了“金带围”,日后都做了宰相。
熙春台是该景区的主体建筑,规模宏大,气势雄伟,碧瓦飞甍,五楹两层,歇山式屋面覆以绿色琉璃,飞檐翘角,脊饰龙藻图案,飞甍反宇,柱壁屏幛,皆画云气,金碧堂皇。相传,熙春台是当年为乾隆帝祝寿的地方,故亦名
16 “春台祝寿”,其建筑风格体现了皇家宫殿的气派。门前的平台横可跃马,纵可方轨,与端庄秀丽的五亭桥遥相呼应,颇有北方皇家园林的华贵气派。登楼远眺,游目骋怀,只见青山逶迤,绿水如带。极目向东,五亭桥畔,画舫拍波;回首北望,蜀冈山麓,古刹高耸,如瑶池仙境一般。
熙春台临河而立,东吞小金山、吹台、五亭桥、晴云轩、玲珑花界诸景,面对望春楼,南靠吟月门,北揽湖滨长廊、来春堂、春流画舫、梳妆台、蜀岗朝旭,是游览瘦西河的绝佳处所,为湖上第一名榭。
小李将军画本
“小李将军画本”景点,是郑板桥为景题匾,东有望春楼,西有熙春台,这是按唐代画家李昭道的画意建的阁。唐高宗时,宗室画家李思训,受封为右武卫将军,时人称大李将军。高宗时他任江都令,他们一家人俱善丹青。弟思诲,曾任扬州大都督府参军。子李昭道,称小李将军。三人均善山水。“花为画本,月为诗源”,此建筑是按照唐代画家小李将军李昭道的画本建造的。西面是两个扇形窗,东面是两个六角窗,站在屋内的不同角度向窗外望去,只见对面景色时时变换,窗框俨然画框,这种框景艺术正是李渔所说的“无心画”,而窗外所见正是花和月,是诗人画家的“本”和“源”。可见该景区实在是为诗人、词人、画家所设,按其生活创作喜好安排建筑,配上相应的匾额联对,人们可感受到氤氲的文人气息和扑鼻的翰墨之香。
李氏父子开创了金碧山水画派、宫廷画派,表现出盛唐雍容华贵的气象。他的画风以山水楼阁、繁密艳丽闻名。盐商的审美情趣,最典型地表现在对“小李将军画本”风格的追求上。在夕阳映照之下,“小李将军画本”真如一幅绝妙的古代山水画。
17 望春楼下层南北两间分别是水庭、山庭,将室外自然景物引入室内。楼上为活动门窗,卸去即成露台,又是一处赏月的好地方。两楼之间以水池相连,整个景点有温馨亲切的庭院景观的氛围。
漫步走过二十四桥,折向北去,有烟树迷茫之感。这一带,大约一二百年来,都是这样荒凉,这样寂寞。但当你穿过树的屏障,花的栅栏,忽然在眼前陡然出现一组建筑,不由得让你眼睛一亮!
这就是静香书屋。这个景区,像扬州的很多地方一样,不止一个名字——它的主人姓徐,叫徐工;乾隆皇帝赐给它一个名字,叫“水竹居”;作为扬州二十四景之一,它又叫“石壁流淙”。 这个园子辇巧石、磊奇峰、泻泉水。其石峰森然突怒而出,平如刀削,峭如剑利,山顶峭壁摩空,泉水从石缝间,匹练悬空,挂岸盘溪,披苔裂石,激射柔滑,使湖水全活,故名曰“淙”。这淙流,是众水攒聚在一起,由高向低冲击,形成瀑布。其悬瀑下落如风快,声响似惊雷,临水时水花向四面飞溅,蔚为壮观。
平心而论,“静香书屋”的名字,并不如“水竹居”响亮。提起静香书屋,只有少数人知道,提起水竹居,凡关心历史文化的人应该都听说过。
薛野鹤曰:“人家住屋,须是三分水、二分竹、一分屋,方好。”此说甚奇。李斗《扬州画舫录》卷十四云:“石壁流淙”,一名“徐工”,徐氏别墅也。乾隆乙酉(1765),赐名“水竹居”。 御制诗曰:“柳堤系桂艭,散步俗尘降。水色依清榻,竹声凉入窗。幽偏诚独擅,揽结喜无双。凭底静诸虑,试听石壁淙!”是园由西爽阁前池内夹河,入小方壶,中筑厅事,额曰“花潭竹屿”;厅后为“静香书屋”,屋在两山间,梅花极多,,,,
北京圆明园里的“水木明瑟”一景,是依据扬州水竹居而建的,而《红 楼梦》里的“怡红院”,也是依据扬州水竹居而写的。有这两条,水竹居还不该青史留名吗?步行其间,却与大观园景色那样相契相合。主厅为卷棚式,面
18 水而建,一汪碧水中睡莲婀娜,游鱼戏水,一艘画舫卧波,亭廊环围桥闸,黄石构筑的假山上翼然飞亭。建筑多以“半制”取胜。即舫为半舫,亭为半亭,月洞口旁的美人靠也仅有一半。但这一个个的“半”又以廊、墙或遮或掩或放或收,打破了旧式园林的对称规整,显得轻灵活泼。书房内,松林梅的木雕罩格,条几上供桌屏、花瓶,书桌上置文房四宝,多宝架上摆放线装古书,圆桌上一盘围棋,使人一进其中立即体味到《红楼梦》中富贵闲人的洒脱和聪慧,停足其间,仔细把玩,余味无穷。
水竹居最奇特之处,在于它借用了所谓“泰西水法”。“泰西水法”是来自西方的园林技术,它运用机械方法,将水引入室内,形成人工瀑布,从而在水势平缓的地方造成险峻的景观。扬州人在历史上一直富于开放意识,即使是园林这样的休闲地方,也很早就借鉴了西方技术。匾额上四个大字乃集扬州八怪之一金农先生的墨迹而成,字体方整朴拙,笔力雄劲。院落里,凿池堆山,架桥构屋,曲廊逶迤,小径通幽。真可谓步移景换,咫尺千里。“静香书屋”周围种梅花上百株,春寒料峭,瘦梅花繁;院中种植腊梅、春梅;书屋、家具、栏杆上雕着梅花,就连院门的造型也是梅花。
清妍室临水而建,平台围以如意纹白玉栏杆,面阔三间,脊瓦玲珑,翼角如飞。
香雪亭,三面临水,用北方的两根梁上下叠合而成的水戗发戗,四面坡攒尖顶曲线缓和,宝顶园形,下部略有收缩,使该亭显得挺拔浑厚,舒展有力。
19 这是一组由扇面厅、扇面廊、六角重檐亭和四角亭组合成的玲珑剔透的建筑。全部是柱廊式,建筑前有开阔水面,后有小山为背景,坐北朝南,似端庄美貌的丽人展开双臂,欢迎人们前去瞻仰欣赏。
锦泉花屿门厅(东门厅):
大中小三亭呈合抱之势,亭间由廊与花墙衔接,西侧小桥接小亭直插水际。门厅后荷塘飘香,青山屹立,造就出“风坐碧涧鱼龙跃,月照青山松柏香”的意境。
位于蜀冈朝旭景区。来春堂与矮垣、半亭及廊有机地组合为一体,来春堂突出于水面,起统率作用,廊及矮垣似两翼,构成形式多样、空间层次丰富的建筑组合,起到了丰富景观、深化意境的作用,和东岸的香雪亭与之遥遥相对。
春流画舫:
春流画舫是构形独特的建筑,呈龙舟式样。此处可登高远眺二十四桥及周围秀丽景色尽收眼底。远处栖灵塔在其扇面窗形成完整美丽的框景,极富趣味,从画舫中北望,梳妆台全景嵌入。
小吹台建于伸出宽阔水面的长汀尽头,设计成单檐十字脊,面河三面墙上开圆洞门,用于吸纳诸多景象。站在小吹台东南角,可看到正北一角有栖灵塔、梳妆台、观音山,西边一洞春流画舫亭亭玉立其中,在北面洞中可见来春堂的全貌。
20 蜀冈朝旭门厅(西门厅):
临水而建,布局简洁,色彩明快,结构明晰轻灵。门厅后即为万松叠翠景区,呈现出“松排山面千重翠,月较人间一倍长”的气势。
熙春台向北,在小山坡上建苏亭。苏亭向北,是 650米长廊,廊尽过桥是来春堂。来春堂的楹联为“一片彩霞迎旭日,万条金丝带春烟”,堂前水面宽阔,岸边柳条迎风,日出之时,来春堂沐浴在一片金红之中。
二十四桥景区向北直到平山堂下,有四五里长的河道。树姿花语与建筑融为一体,深化着景点的意境,在产生视觉美感的同时,令人感到厚重的历史感,使“两岸花柳全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的胜景再现湖上。
瘦西湖北区的水面时宽时窄,在此形成最宽处,诸景点纷纷涌入眼帘,如入仙境,继而水面变窄,视点消失,加上建筑、山峦的夹接之势,令人有山穷水尽之疑,微波峡名不虚传。当船通过峡谷,水面豁然开朗,到了平山堂脚下的港湾,东边一片荷花,四周有斋房僧舍也有饭店商店,瘦西湖源尽于此。平山堂、观音山、成象苑历历在目。佛祖的尊严,鉴真的坚韧,欧阳太守的风流倜傥,苏轼的忠心事师,迷楼的浮沉,多少历史遗存可以给我们启示,多少诗文可以让我们吟咏,多少美景秀色可以使我们目不暇接,蜀岗——瘦西湖风景区的又一篇章展现在前。
现在的大明寺是清同治年间重新修建的,寺前是“栖灵遗址”牌楼,进门向北是天王殿,殿前两侧有照墙,分别刻有“淮东第一观”和“天下第五泉”题壁。
21 殿内供天王和四大金刚像。殿后有一段较长的甬道,两旁古木参天,浓荫蔽日。有东西两院,东院门额为“文章奥区”,西院门额为“仙人旧馆”。过甬道是大雄宝殿,大殿正中供三尊大佛,两旁为十八罗汉,北边还有祥宗六大祖师、观音海、五十三参等佛像,造型端庄,现已刑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在大明寺中除了佛殿之外,还有平山堂、平远楼、鉴真纪念堂、谷林堂、欧阳祠、乾隆碑亭、康熙碑亭,以及富有山林野趣的西园,构成了一组“平山名胜”。
琼花是“天下名花”,现作为扬州市花,稀少名贵。在大明寺内进门右侧且株琼花树,高丈余,枝叶繁茂,春天开花,白如玉盘。相传隋炀帝三下扬州看琼花,即此树。
平山堂位于蜀岗大明寺内,大雄宝殿的西侧。这里原是“仙人旧馆”,宋代文学家欧阳修任扬州太守时,爱这里风光绝胜,筑堂于此,并常与当时名士在此宴饮、赏景、吟诗,留下了许多赞美景色的诗文。因在此远眺江南诸山正好与视线相平,故取名为“平山堂”,成为当时达官名流竞游之地。于是堂名益著,以后人们就把这一带的名胜古迹,通称为“平山名胜”。
平山堂北有谷林堂,系欧阳修弟子苏轼在扬州做官时,为纪念其恩师而建。建于宋元祐七年(公元1092年),现堂内保存的对联、字画等文物,弥足珍贵。谷林堂北还有欧公祠,筑于清光绪五年(公元1879年),系后人为纪念欧阳修所建,因欧公号六一居士,故又名“六一祠”。祠内有欧阳修石刻画像,祠前筑有假山花台,四周饰以花墙,环境清幽,亦是游人常到之地。
鉴真纪念堂位于大明寺内大雄宝殿后面,欧公祠的东侧,是“平山名胜”中的重要建筑。鉴真本姓淳于,扬州人,唐代高僧,对我国的文学、医学、建筑、艺术等有较深的造诣。曾由他主持兴修的寺院佛塔八十多所,塑佛像无数。平
22 时还常在大明寺内传经讲学,行医济贫。唐天宝年间,曾6次东渡日本。在日活动达十年之久,并把我国的佛学、医学、建筑、雕塑、文学、书法、印刷等传给日本人民,对促进中日两国文化交流作出了重大贡献。鉴真死后,日本弟子为纪念他,塑像供奉于汆 都唐招提寺内,至今保存完好。1963年是鉴真圆寂1200年,中日两国佛门弟子和文化界人士在扬州举行了隆重的纪念活动,并决定建造“鉴真纪念堂”于大明寺内。堂于1973年落成,占地2540平方米,包括门厅、碑亭、正殿和陈列室等建筑。正殿内供奉鉴真楠木雕像。东西两侧壁上绘有鉴真东渡传经事迹的绢饰画。整个建筑仿照唐代庙堂的结构和格式,气势雄伟。富丽堂皇,展现了唐朝扬州寺院的风格。
西园是“平山名胜”中景色最为优美之处,位于平山堂之西。原名芳圃。建于清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是一座具有山林野趣的古典园林,在扬州园林中别具一格。园四周岗丘起伏,散布着各式各样的亭轩台榭,镶嵌在绿荫丛中,若隐若现。园中央为一大水池,池中有岛,碧水涟漪。池边或叠石为山,或建亭于畔,错落有致。园中建有御碑亭、待月亭、观瀑亭、美泉亭、柏木厅、楠木厅、船厅等景点和建筑,还有“天下第五泉”也有这里。在此信步闲游,令人心旷神怡。
扬州八怪 包括:郑燮、罗聘、黄慎、李方膺、高翔、金农、李鱓、汪士慎八位画家。从康熙末年崛起,到嘉庆四年“八怪”中最年轻的画家罗聘去世,前后近百年。他们绘画作品为数之多,流传之广,无可计量。仅据今人所编《扬州八怪现存画目》记载,为国内外200多个博物馆、美术馆及研究单位收藏的就有8000余幅。他们作为中国画史上的杰出群体已经闻名于世界。
23 扬州八怪 生前即声名远播。李鱓、李方膺、高凤翰、李勉,先后分别为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召见,或试画,或授职。乾隆八年,弘历见到郑燮所作《樱笋图》,即钤了“乾隆御览之宝”朱文椭圆玺。乾隆十三年,弘历东巡时,封郑燮为“书画史”。罗聘尝三游都下,“一时王公卿尹,西园下士,东阁延宾,王符在门,倒屣恐晚;孟公惊座,觌面可知。”
扬州八怪 大胆创新之风,不断为后世画家所传承。近现代名画家如王小梅、吴让之、赵之谦、吴昌硕、任伯年、任渭长、王梦白、王雪涛、唐云、王一亭、陈师曾、齐白石、徐悲鸿、黄宾虹、潘天寿等,都各自在某些方面受“扬州八怪”的作品影响而自立门户。他们中多数人对“扬州八怪”的作品作了高度评价。徐悲鸿曾在郑燮的一幅《兰竹》画上题云:“板桥先生为中国近三百年最卓绝的人物之一。其思想奇,文奇,书画尤奇。观其诗文及书画,不但想见高致,而其寓仁悲于奇妙,尤为古今天才之难得者。”
“天下西湖,三十有六”,惟扬州的西湖,以其清秀婉丽的风姿独异诸湖,占得一个恰如其分的“瘦”字。瘦西湖风景区是蜀冈-瘦西湖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的核心和精华部分。一泓曲水宛如锦带,如飘如拂,时放时收,较之杭州西湖,另有一种清瘦的神韵。隋唐时期,瘦西湖沿岸陆续建园。及至清代,由于康熙、乾隆两代帝王六度“南巡”,形成了“两堤花柳全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的盛况。清代钱塘诗人汪沆将扬州西湖与杭州西湖作了对比,写道:“垂杨不断接残芜,雁齿虹桥俨画图。也是销金一锅子,故应唤作瘦西湖。”瘦西湖由此得名,且为人们所首肯,至今名播中外。瘦西湖风景区为我国湖上园林的代表,古典园林群融南秀北雄于一体,组合巧妙,互为因借,构成了一个以瘦西湖为共同空间,景外有景,园中有园的艺术境界,历史上有二十四景著称于世。窈窕曲折的一湖碧水,串以卷石洞天、西园曲水、虹桥揽胜、长堤春柳、荷浦熏风、四桥烟雨、梅岭春深、水云胜概、白塔晴云、春台明月、三过留踪、蜀冈晚照、万松叠翠、花屿双泉诸胜,颗颗明珠镶嵌交织在玉带上,形成了一幅秀色天然的立体山水画卷,而小金山、五亭桥、二十四桥景区是这幅画卷的神来之笔。瘦西湖的美丽景致,很早就为人们所向
24 往。清人刘大观言:“杭州以湖山胜,苏州以市肆胜,扬州以园亭胜”。另一位清人沈复在《浮生六记》中赞道:“奇思幻想,点缀天然,即阆苑瑶池,琼楼玉宇,谅不过此。其妙处在十余家之园亭合而为一,联络至山,气势俱贯。”历史上李白、刘禹锡、白居易、杜牧、欧阳修、苏轼、王渔洋、蒲松龄、孔尚任、吴敬梓、郁达夫、朱自清等文化名人都在这一带留下或深或浅的足迹和众多脍炙人口的篇章。“烟花三月下扬州”、 “园林多是宅,车马少于船”、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珠帘十里卷春风”、“绿杨城郭是扬州”等数不清的名言佳句,流传千古,为瘦西湖增添了耀眼的浓墨重彩。瘦西湖风景区正因其悠久、丰富的人文景观、秀丽典雅的自然风韵,成为古今中外宾客纷至沓来的著名的游览胜地。瘦西湖风景区是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扬州的重要对外窗口,拥有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级旅游区、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等殊荣。近年来,瘦西湖风景区不断开发建设景区、景点,面积已达168.32公顷,食、行、游、购、娱等旅游配套设施日趋完善,随着ISO9001国际质量体系的认证,将为新世纪的可持续发展和走向国际旅游市场注入新的内涵。十里湖光,清澄缥碧,花木扶疏,连绵滴翠,亭台楼榭,错落有致。人文景观,独具风韵。瘦西湖正向八方游客敞开怀抱。
二十四桥景区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这首诗已流传了一千多年,可谓妇孺皆知。诗因桥而咏出,桥因诗而闻名。 五亭桥西,即二十四桥之所在。单桥名就引动多少文人学者打了一千多年的笔墨官司。《扬州鼓吹词》说:“是桥因古之二十四美人吹箫于此,故名”。据说二十四桥原为吴家砖桥,周围山青水秀,风光旖旎,本是文人欢聚,歌妓吟唱之地。唐代时有二十四歌女,一个个姿容媚艳,体态轻盈,曾于月明之夜来此吹箫弄笛,巧遇杜牧,其中一名歌女特地折素花献上,请杜牧赋诗。传说是优美的,也有野史说成是隋炀帝的作为,二十四桥即炀帝以歌女数改名,但无以稽考,只能留给后人鉴赏。宋代沈括是以严谨著称的,他在《补笔谈》中,对二十四桥一一考证,论证扬州确有二十四桥,证明了扬州无愧于“桥乡”的称号。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借黛玉思乡之情,特别提到:“春花秋月,水秀山明,二十四桥,六朝遗迹……”。文学家朱自清也曾满怀激情地追忆故乡“城里城外古
25 迹很多,如,,文选楼"、,,天保城"、,,雷塘"、,,二十四桥"。”廿四桥为单孔拱桥,汉白玉栏杆,如玉带飘逸,似霓虹卧波。该桥长24米,宽2.4米,栏柱24根,台级24层,似乎处处都与二十四对应。洁白栏板上彩云追月的浮雕,桥与水衔接处巧云状湖石堆叠,周围遍植馥郁丹桂,使人随时看到云、水、花、月,体会到“二十四桥明月夜”的妙境,遥想杜牧当年的风流佳话。沿阶拾级而下,桥旁即为吹箫亭,亭临水边桥畔,小巧别致,亭前有平台,围以石座,若在月明之夜,清辉笼罩,波涵月影,画舫拍波,有数十歌女。淡妆素裹,在台上吹箫弄笛,婉转悠扬,天上的月华,船内的灯影,水面的波光融在一起,使人觉得好象在银河中前行。桥上箫声,船上歌声,岸边笑声汇在一起,此时再咏诵“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你定会为唐代诗人徐凝的精妙描写抚掌称绝。 清乾隆间景称" 春台明月" ,嘉庆后毁圮。但地形地貌、河湾港汊犹存。1986年,国家和地方拨款246万元,按《扬州画舫录》记载和故宫博物馆珍藏的扬州著名画师袁耀所绘《邗上八景.春台明月》册页、乾隆《南巡盛典图》等有关史料,结合地形地貌现状,设计恢复方案,于1987年10月动土兴建。景区占地约7公顷,为一组古典园林建筑群,包括新建的二十四桥、玲珑花界、熙春台、十字阁、重檐亭、九曲桥,后又续建望春楼、栈桥、静香书屋等。其布局呈" 之" 字形屏列,构造旷奥收放,抑扬错落,各面转折对景都是一幅山水画卷,成为" 乾隆水上游览线" 的一处胜景。湖两岸长廊依云墙伸展,陆路与水道并行。整个景区在体现" 两堤花柳全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 的意境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石壁流淙,原为徐氏别墅,乾隆乙酉年间,乾隆南巡,赐名“水竹居”。这个园辇巧石、磊奇峰、泻泉水。其石峰森然突怒而出,平如刀削,峭如剑利,山顶峭壁摩空,泉水从石缝间,匹练悬空,挂岸盘溪,披苔裂石,激射柔滑,使湖水全活,故名曰“淙”。这淙流,是众水攒聚在一起,由高向低冲击,形成瀑布。其悬瀑下落如风快,声响似惊雷,临水时水花向四面飞溅,蔚为壮观。此处景点甚多,且很具特色,著名红学家周汝昌先生曾指出《红楼梦》中最主要景点怡红院就是以扬州水竹居作为蓝本的。静香书屋不是有意以《红楼梦》中大观园为蓝本,而是按旧时《扬州画舫录》的记载,清代园林档案中的效果图复建。但步行其间,却与大观园景色那样相契相合。主厅为卷棚式,面水而建,一汪碧水中睡莲婀娜,游
26 鱼戏水,一艘画舫卧波,亭廊环围桥闸,黄石构筑的假山上翼然飞亭。建筑多以“半制”取胜。即舫为半舫,亭为半亭,月洞口旁的美人靠也仅有一半。但这一个个的“半”又以廊、墙或遮或掩或放或收,打破了旧式园林的对称规整,显得轻灵活泼。书房内,松林梅的木雕罩格,条几上供桌屏、花瓶,书桌上置文房四宝,多宝架上摆放线装古书,圆桌上一盘围棋,使人一进其中立即体味到《红楼梦》中富贵闲人的洒脱和聪慧,停足其间,仔细把玩,余味无穷。
瘦西湖在全国园林中独树一帜,五亭桥又是瘦西湖的标志,在全国园林中有一席之地。其最大的特点是阴柔阳刚的完美结合,南秀北雄的有机融和。该桥建于莲花堤上,是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巡盐御史高恒所建,是因为建于莲花堤上,还是因为形状象一朵盛开的莲花,所以它又叫莲花桥。据说,乾隆南巡到此曾感叹它象琼岛春阴之景,这就点出了该桥是借鉴北京北海之景。确实,该桥受北海五龙亭的影响很深,五龙亭五亭临水而建,中日龙泽,重檐下方上圆,象征天圆地方;西为涌瑞、浮翠,涌瑞为方形重檐,浮翠为方形单檐;东为澄祥、滋香,澄祥为方形重檐。五亭皆绿琉璃瓦顶,亭与亭之间有石梁相连,婉转若游龙,另龙泽、滋香、浮翠三亭有单孔石桥与石岸相接,珠栏画栋,照耀涟漪。扬州五亭桥无北海开阔水面,当然无法把五龙亭照搬。但聪明的工匠别出蹊径,将亭、桥结合,形成亭桥,分之为五亭,群聚于一桥,亭与亭之间以短廊相接,形成完整的屋面。桥亭秀,桥基雄,两者如何配置和谐呢?这里关键是如何把桥基建得纤巧,与桥亭比例适当,配置和谐。造桥者把桥身建成拱卷形,由三种不同的卷洞联系,桥孔共有十五个,中心桥孔最大,跨度为7.13米,呈大的半圆形,直贯东西,旁边十二桥孔布置在桥础三面,可通南北,亦呈小的半圆形,桥阶洞则为扇形,可通东西。正面望去,连同倒影,形成五孔,大小不一,形状各殊,这样就在厚重的桥基上,安排了空灵的拱卷,在直线的拼缝转角中安置了曲线的桥洞,与桥亭自然就配置和谐了。难怪后人把桥基比成北方威武的勇士,而把桥亭比做南方秀美的少女,这是力与美的结合,壮与秀的和谐。
乾隆十八年(1753),清高宗南巡时,在天宁寺西园建行宫,宫前筑有码头,是乾隆在此登舟游湖之处,故称" 御码头" ,而曹雪芹的祖父曹寅曾在此四次接驾。曹寅也曾在西园奉命刊刻《全唐诗》。建国后,码头青石平台和坡道基本保持原貌,增立了" 御码头" 碑亭一座,现今是" 乾隆水上游览线" 的起点。御码头修得如此壮观是在乾隆年间。
地处御码头以西的丰乐下街。为清乾隆间" 丰市层楼" 一景所在地。内有两组飞檐斗角之草榭,东榭水绘阁,西端依水筑朱栏曲廊连西榭香影廊。园内小径高阜之上花木扶疏。景点有:餐英别墅、问月山房、引晖馆、余香花舍等,今设" 乾隆水上游览线" 画舫码头于此。清诗人王渔洋曾在此结社吟诗。位于冶春花园内的冶春花园茶楼,是由国家旅游局投资,在清代扬州八大名园之一的冶春园的旧址上修建而成的集餐饮、游览、娱乐于一体的开放式园林,是扬州市政府的重点建设工程和对外窗口。目前,这里各类大、中、小型餐厅可同时容纳八百人用餐,传统点心、冶春蒸饺自清代起延卖至今盛名不衰,辅以各式扬派茶点,使这里成为扬州人早上" 皮包水"(喝早茶、吃早点的传统饮食文化习惯) 的首选之地。花园内的夜市美食休闲广场每天提供上百种地方风味小吃,特色鲜明的冶春茶点、正宗地道的淮扬佳肴。这里已成为广大中外宾领略扬州地方文化和民俗风情的旅游胜地。
位于新北门桥北侧。原为清初古郧园故址,毁于咸丰年间兵火。重新扩建部分景点。此景以精巧的叠石取胜,充分表现了古时人们称誉的" 扬州以名园胜,名园以叠石胜" 的风格。运用高度的技巧将小石拼镶成巨峰,其石块大小,石头纹理,组合巧妙,拼接之处有自然之势,无斧凿之痕,气势雄伟俊秀,宛自天开,洞曲峰回,岩壑幽藏,峡谷险奇,清泉回旋,加之楼、阁、亭、台、廊、榭巧妙密布
28 于假山周围,其间点缀树木,构成美的和谐。景区由东部的水庭、中部的山庭与东北部的平庭等几部分组成,有十个景点:石屏鹤舞、双木夹镜、泉源石壁、高山流水、曲院花影、松壑云卷、飞泉鸣琴、八方致爽、红楼夕照、瑶台枕流。园之西与" 西园曲水" 一景通连。
位于瘦西湖东岸,与小金山隔湖相望。建于清康熙年间,乾隆南巡时,赐名" 趣园" 。园景久废。1960年秋,于旧址建四桥烟雨楼,楼高二层,面西三楹,四面廊。登楼极目远眺,诸桥形态各异。向南看,有春波桥、大虹桥,向北看有长春桥,向西看有玉版桥、莲花桥,可贵的是诸桥近在咫尺,却桥桥造型各异,风格趣味全然不同。若在细雨中登楼远眺,诸桥同处雨雾之中,如蒙上一层轻纱,空朦变幻,各桥将被湖水分隔的景物相互衔接,又以不同的落点和构架将全湖景点自然划分为各有千秋、风格不同的区间,形成了各具韵味的山水园林画卷,难怪乾隆每次游湖,均要登四桥烟雨楼凭窗望远。
桥名源于红栏,后转意于桥如彩虹。古时四季均有修禊节,为带有封建迷信的游赏节日。而春禊正值阳历三月三,春暖花开,封建色彩淡化成为群相聚乐的游春赏景的节日。循晋王王羲之邀友引曲水以流觞,众宾吟诗之风,此后这一节日深受文人雅士青睐,成为诗人聚会的盛大节日。乾隆年间两淮盐运使卢雅雨效法前贤,作诗广为征和,文人雅士,布衣平民依韵作和的有数千人。郑板桥,纪晓岚,袁枚都在其中。乾隆游此,曾和乞丐对诗,传为美谈。登虹桥还可远眺秀丽湖色,招引游人,步入胜境。1972年扬州市政府对桥进行了改建,使之成为现在的7.6米宽的3孔低坡青石桥。
过虹桥,瘦西湖豁然开阔,西堤遍植杨柳。古有扬州宜杨之说,传说是因隋炀帝开运河,河堤植柳,而炀帝赐垂柳姓杨,故杨柳之称始于扬州。长堤柳丝拂水,柔情万种,所谓" 多情最是扬州柳" 。堤中临水建有一亭,隐于柳荫中。柳丛中点缀红白桃花。桃红柳绿,倒影水中,宛若天境。
园中有园是瘦西湖的特色。徐园构筑于" 桃花坞" 旧址,位于瘦西湖长堤春柳北端,原清初韩园桃花坞故址。为纪念参加辛亥革命的军长,后被袁世凯派人炸死的徐宝山而重建的园中园。园中有黄石迭砌的荷池,外有曲水,内有池塘,池水与湖水相通。过池是馆轩,取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之意,而称听鹂馆。整个院落工整而又具变幻。绕过徐园,立于小红桥,小金山耸立,湖面陡然放开。徐园规模不大,占地0.6公顷。但结构得体,庭院起承转合,错落有致。内有听鹂馆、春草池塘吟榭、疏峰馆等景。听鹂馆前陈列铁镬两具,相传为南朝箫梁时镇水之物,并立有《铁镬记》碑文,相传是南朝梁时期的遗物,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徐园作为瘦西湖的屏风,使景区由序幕拉开,进入高潮,构园手法十分高超。
位于五亭桥东侧,建于1921年,原是乡绅陈臣朔的别墅。因在汀屿之上,似野鸭浮水,故名。凫庄构景最大特色是尽量取小,细巧玲珑。东为水榭,西设水阁数间,南建水楼三楹,不规则的荷花池位于庄中,环植梅、桃、筱竹,更叠人高之湖石,立意颇深。凫庄似浮若泅,庄上亭、榭、廊、阁小巧别致,山池木石缀置得宜,正如《望江南百调》所歌:" 亭榭高低风月胜,柳桃杂错水波环,此地即仙寰。"
梅岭春深(小金山)
小金山又称长春岭,位于瘦西湖" L" 形狭长河道的顶点上,是眺景最佳处。由历代挖湖后的泥堆积成岭,登高极目,全湖景色尽收眼底。文人雅士看中此地,构堂叠石代有增添,至清代成为瘦西湖最引人处。有" 湖上蓬莱" 之称。近人巧取瘦西之" 瘦" ,小金山之" 小" ,点明扬州园林之妙在于巧" 借" :借得西湖一角,堪夸其瘦;移来金山半点,何惜乎小。岭上为风亭,连同岭下的琴室、月观,近处的吹台,远景近收,近景烘托,把整个瘦西湖景区装扮的比" 借" 用的原景多了许多妩媚之气。当时为使乾隆帝能坐船直抵平山堂,便开挖了莲花埂新河,挖出泥土堆积而成小金山。那时满岭遍植梅花,香气四溢,故曰" 梅岭春深
30 " 。咸丰年间,毁于兵火。光绪年间复建。小金山为瘦西湖中最大岛屿。
吹台建于长渚之端。相传乾隆曾在此垂钓,故亦称钓鱼台。在绿荫馆西,伸向湖心长渚尽头。亭为四方,重檐斗角黄墙,面东装木刻缕空落地罩阁门,濒湖三面各开圆洞门。亭内悬沙孟海题" 吹台" 匾,外悬刘海粟题" 钓鱼台" 匾。面吹台偏北而立,视西侧圆门,景收五亭桥;看南侧洞门,映白塔高耸。以门借景,昔有" 三星拱照" 之称。为我国造园技艺中运用借景的杰出范例。此台的框景艺术为我国园林界所称道。
蜀岗山景区
在离瘦西湖不远的蜀岗山,山上寺院遍布,有" 江南第一灵山" 之称。
平山堂是游目骋怀的好地方。堂前古藤错节,芭蕉肥美,通堂式的敞厅之上,“平山堂”三个大字的匾额高悬,这是名闻遐迩的宋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欧阳修贬谪扬州太守时所建。可敬的是欧公不为世俗所羁,一到扬州,就爱上了蜀岗,于是在此建堂。史载,每到暑天,公余之暇,他常携朋友来此饮酒赋诗,他们饮酒方式颇为特别,常叫从人去不远处的邵伯湖取荷花千余朵,分插百许盆,放在客人之间,然后让歌妓取一花传客,依次摘其瓣,谁轮到最后一片则饮酒一杯,赋诗一首,往往到夜,载月而归,这就是当时的击鼓传花。如今悬在堂上的“坐花载月”、“风流宛在”的匾额正是追怀欧公的轶事。欧阳修最爱莲花,其后调任安徽阜阳,到任第二天,他就来到该城的西湖之滨,见湖面开阔,但杂草丛生,于是遍植瑞莲和黄杨,使西湖顿改旧观,夏日时接天莲叶,映日荷花,于是他写诗道:“菡萏香清画舸浮,使君不复忆扬州。都将二十四桥月,换得西湖十顷秋。”可见他是按照扬州瘦西湖的景致安排阜阳的山水。堂前朱漆红柱上的楹联:“过江诸山到此堂下,太守之宴与众宾欢”,是清太守伊秉绶所作,上联以山喻人,显现当年高朋慕名而至,谈古论今的盛景;下联借欧公《醉翁亭记》中句,表现欧公无法施展抱负的郁闷和乐观自适的落宕情怀。造句既佳,书法古朴,为平山堂楹联之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云竹湖钩鱼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