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药不知方 妄求冷熟济 早早问良医 病深恐难治

(幸福这只萤火虫)
(ryvoyage)
第三方登录:中山大学新闻网
|||||||||||
|||||||||||
【南方日报】(广东世纪学人)柯麟:悬壶济世良医意 救国忧民志士心
稿件来源:南方日报第A21、22版 | 作者:曹斯 | 编辑:金凤 | 发布日期: | 阅读次数:
&■ 核心提示
  1964年1月,全国医学教育工作会议在广州召开。一位在会上作高校工作60条经验汇报的医学教育家获得满堂赞誉。到场的时任国家副主席、中共创始人之一的董必武及贺龙、聂荣臻、叶剑英等领导亲切接见了他及其他会议代表。
  这位介绍经验的医学教育家便是柯麟医生。他曾被叶挺将军称为&家庭的保健医生,也是最信任的人&,被澳门首任行政长官何厚铧之父何贤称为对他&影响最大的人&,甚至有传闻:凭他签字的毕业证,即可在港澳、东南亚一带行医。澳门知名爱国人士、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马万祺曾为其赋诗:&悬壶济世良医意,救国忧民志士心。&他是革命志士,受命漂泊濠江十七载,上演潜伏人生;他是侠义郎中,悬壶济民,被称&活菩萨柯医生&;他是一代宗师,扛鼎华南医学教育,八十高龄重返中山医学院,誉满杏林。
  柯麟的一生见证和编织了中国波澜壮阔的现当代历史。在他执掌下的中山医学院,三校合并后共培养毕业生达5000多人,比解放前四十年三校毕业生总数还多两倍以上。从1958年秋改本科五年制为六年制之后,该院更成为全国四间重点医科院校之一,独秀南国。
  本期广东世纪学人,我们将带你走近红色医生、中国著名医学教育家柯麟。
  1. 以医生身份掩护:智擒叛贼白鑫
  1901年9月,柯麟出生于海城镇一个工商业者家庭。1919年&五四&运动的时代洪流席卷中华大地,信仰的红色种子早在中学时代就深埋在他的血液中。
  据《红色医生教育家&&柯麟传》记载,早在海丰中学就读时,柯麟与彭湃结为挚友,一同参加声讨袁世凯、恢复民国的斗争,接受进步的革命思想,还与进步同学一起,举行了海丰有史以来第一次罢课。
  1920年,中学毕业的柯麟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广东公医学专科学校。在23岁那年,柯麟成为了该校第一批共青团员,两年后转为中共党员,并成为该校首任党团支部书记,参与领导收回公医归并广大(即中大)的学生运动。
  1928年,柯麟参加中共隐蔽战线。医术了得的他化名柯达文,和革命友人贺诚在上海法租界开办了达生诊所,一边行医,一边完成革命活动。达生诊所成了当时召开秘密会议最好的掩护。周恩来、邓小平等人经常来这里。最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一向挂着&传染病房&牌子的房间,就是党中央密谈之处,&病人&在里面&治疗&,柯麟就在楼下门口放哨。有情况时,柯麟在楼下发警报,楼上的同志就从诊所的后梯逃跑。
  时代洪流滚滚而来,危机四伏,险象环生。地下党虽处处提防,但防不胜防。日晚,一则噩耗传来:彭湃、杨殷等中央军委领导在上海被捕了。
  这一不幸的消息绷住了每个中共党人的神经。形势显现,乃内鬼所为。是谁出卖了党委领导开会行经的路径,背叛了党和自己的政治信仰?
  抽丝剥茧后发现,当日彭、杨等人皆在参加秘密会议,但当时也在场的江苏省军委秘书白鑫却没有被捕,后来还诡异失踪了。&白鑫知道的事情太多了,非得把他解决不可。&周恩来怀疑是白鑫捣的鬼。中央指示一定要揪出白鑫这一叛徒。
  白鑫多年被疟疾所困扰,曾多次找柯麟治疗。由于柯麟隐藏得好,白鑫并不知道其中共党员的身份。出卖了彭湃后,因病痛折磨,白鑫到上海还常到柯麟的诊所就诊。引蛇出洞的任务自然落到柯麟手上。
  起初,狡诈老到的白鑫只邀请柯麟到暂居的白宫饭店为其看病,还用300大洋收买了这位给他看病的医生,然而他万万没想到,柯麟回头就把300大洋贿金交给周恩来和陈赓。后来,随着病情恶化,白鑫不得不露出&鼠穴&&&国民党上海市党部委员范争波家。
  当天在范家,柯麟医生神色一如既往的镇定,在谎称&下楼取药&时,通知了埋伏在附近的联络员,共产党人的枪口瞄准了白鑫的住处,复仇烈焰燃起。
  在担任地下工作的二十余年,柯麟始终以行医为名为中共的秘密行动打掩护,哪怕辗转武汉、上海、厦门、香港等地,他对共产党始终忠贞不二,对革命理想依旧奋力践行。
  2. 潜伏十七载:主持澳门庆祝新中国成立大会
  在白鑫案被揭后,组织为了柯麟的安全,安排他到香港从事地下党工作。
  但他的直接领导潘汉年却对他说:&你在香港熟人太多,容易出事,你是中医,在香港不能从事西医工作,维持生活都会很困难。现在叶挺在澳门,你就迁居澳门,以联系叶挺为主,这样既可以执行党的任务,又能解决全家的生活困难,一举两得。&自此,从1935年起,柯麟便在濠江畔拉开了十七年潜伏岁月的序幕。
  初到澳门的柯麟重操旧业,在板樟堂街开办了&柯麟诊所&,一边靠替人治病养家糊口,一边暗中配合组织地下工作。叶挺、叶剑英、廖承志等同志及其家属都曾在柯麟家中转、看病。
  可小诊所毕竟条件有限,柯麟很快把目光投向了澳门一所由当地绅商捐资兴办的平民医院&&镜湖医院。柯麟得到名流的推荐进入镜湖医院当兼职医生。1946年,镜湖医院设立院长一职。其间有与国民党势力密切的人想争夺院长之位,但在众人的支持下,医院董事会主席林炳炎提出让柯麟作为院长人选。此时,澳督否决了柯麟任院长一职,理由很乾脆:&听说他是共产党人&。林炳炎愤然抗议说:&如果柯麟是共产党,那么我也是。这二十多人的名单都可以换,就是柯麟不能换。如果不让他当院长,我就不当董事会主席。&在多方强烈要求下,澳督也不得不让柯麟担任镜湖医院院长一职。而柯麟也以镜湖医院为据点,挑选医院中的爱国青年组成&青年战地救护团&,先后带团开赴广州、中山等地参加战地救护工作。
  在抗战时期的一个夜晚,一批貌似敦实的生意人自香港登陆澳门渔村码头,在黑夜的掩护下,一路被带到柯麟诊所。这些所谓的生意人,其实是梁漱溟、范长江、夏衍、金山、蔡楚生等文化界知名人士。在柯麟救护团的紧密部署和掩护下,这批文化名人避免了日军的打击,逃出了日寇魔掌。
  1935年至1951年,柯麟在澳门工作的十七年中,叶剑英、张云逸等红军、八路军、新四军的高级将领亲临向柯麟部署、指示工作,罗明、苏井观、刘群心(博古妻子)、作家张天翼都先后在柯麟照顾下养病;上世纪50年代初,他又与澳门知名爱国人士何贤、马万祺合作,将一批汽油、雷达等军用物资从澳门运往大陆,打破美国等敌对国家的禁运&&暗流如虹,一次次惊心动魄的生死大战在濠江上演,柯麟医生也在澳葡社会声名鹊起,随之而来的威胁、迫害也愈来愈多。
  &国民党要绑架他,准备用麻包袋把他捆起来,扔到海里边去。也曾经有经过的国民党特务,用炸弹、手榴弹炸他的诊所。我回家一看,大门大厅都被炸烂了。&柯麟之子柯小麟生前接受媒体采访时,多次回忆起当年的情景。
  在柯小麟印象中,任何威胁打击也不能撬动柯麟的嘴巴,他从未开口透露自己的地下党身份,甚至对与自己肝胆相照的朋友、至亲至爱的妻儿,也三缄其口,未走漏半点党的秘密。柯麟和胞弟柯平虽然都加入了革命组织,但二人一直不晓彼此身份,直到十余年后公开身份才相视而笑。
  日,按照统一部署,五星红旗在澳门平安戏院等多处上空盈盈飘扬。柯麟和马万祺等在此主持召开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大会,宣布支持新中国。
  心汤汤而谁告,魄寂寂而何语?在澳门的十余年,柯麟默默地独自潜伏着开展地下工作,甚至不与地方地下党组织成员发生联系,只与党中央领导部门直线联系。据闻,连省委一般档案里也无其资料,无法考证其确凿身份。直到21年后,柯麟才可以公开自己的中共党员身份。
  3. 医德折服名望:被称&活菩萨柯医生&
  柯麟革命工作之所以能步步为营,卓见成效,有赖于其卓著的医术医德和仁心仁义。
  无论是上层社会的绅士太太,还是穷困潦倒的渔民车夫,他都一视同仁,悉心诊治,在澳门各阶层都享有很高的声望。《红色医生教育家&&柯麟传》一书中称:&在澳门社会上,尤其是在工人、苦力、渔民、车夫等穷苦的病患者中,&柯医生&有口皆碑。&一次走在路上,一个小男孩抱住柯麟的腿亲热地叫着:&柯先生!&原来,孩子的父亲是个车夫,一年多以前得了肺病,在别的诊所花光所有积蓄也没把病治好,后来经人介绍到了柯麟诊所。柯麟不收诊金,给他治好了病。这位车夫全家对柯麟感恩不尽,逢年过节总要登门拜访,再穷都要提上几件称心的礼物表达自己的心意。
  《中共地下党人》也记载了这样的坊间传言:当时能制服伶仃洋上大小海盗的&老大&叫姚雄,在一个大雨滂沱之夜,其妻难产,处境危急。柯麟被姚从诊所叫醒后,雷厉风行地赶去救活了姚的妻儿。事后姚雄给出八百块大洋,柯麟却没收。几年后,何香凝等人从香港逃难,在海上漂流七日无果。柯麟闻讯后拜托姚雄,姚雄甚至不顾与日军开火,最终在茫茫大海中将何香凝等寻救至澳。
  马万祺、何贤等澳门名望,也是在他行医过程中结识的。何贤是澳门特区首任行政长官何厚铧的父亲,人称&澳门王&、&地下澳督&。但每天他都要约&麟哥&聊天喝茶。正如当时众多澳门商界名流一样,他从不知柯麟还有什么其他身份。晚年回忆起这段经历,何贤说,柯麟从未有半句政治宣传话,&我是从他做人的态度上,看出他的进步&&&柯麟医术高明,这在当时缺医少药的澳门,他原本可挣更多的钱。但他对穷苦人收费总是很低廉,甚至完全免费义诊,何贤深深为此折服。在《何厚铧家族传》一书中,记录了&柯麟诊所遇知音&的佳话:作为社会政治活动家,商界名流何贤就曾直截了当地对别人说过:影响我最大的,是柯麟!
  至于马万祺,比柯麟小18岁,一直视柯麟为兄长。他信任并赞同柯麟的观点,对抗战必胜的信念由此增强。马常携妻子罗心柏去拜访柯麟,并曾赋诗一首记叙两人深情:&悬壶济世良医德,救国忧民志士心。有幸逢君争早晚,难能相遇论当今&。这两行诗可谓柯麟一生的写照。
  在镜湖医院当了38年院长,医术高明的柯麟救人无数,但由于这份工作纯粹是义务性质,他一直婉拒领取薪金,甚至从板樟堂前街到镜湖医院的车马费都是自己掏腰包。此等仁心为公、仁术救穷的善行义举,征服了澳门民众和开明士绅,赢得了病人的尊重,汩汩真情,润己惠世。
  4. 两航起义立奇功:3天装运2500箱物资
  日,香港发生了轰动全球的两航起义:10架中国航空公司飞机与两架中央航空公司飞机,相继从香港起飞,脱离塔台视线后掉头向北京和天津方向飞去,直接了断了国民党政权的西南空中运输线。
  这让国民党极为震惊和愤怒。航空公司持有少量美国股份,因此国民党联合美国,开始抢夺中航留在港澳等地的航空物资。柯麟之子柯小刚对记者讲述了这段历史:&当时,两航特别是通信科和通信设备修造厂从上海撤离到澳门,在澳门租用了一个大仓库来存放这些航空器材。&1950年1月,美方向澳门法院提出诉讼,要求冻结中航公司在澳门的财产,国民党也从台湾派人向澳葡当局施加压力,企图把这些器材偷偷运走。就在美方提起诉讼的同时,广东省人民政府主席叶剑英派新中国民航机构首批领导成员之一的任泊生连夜赶到澳门,向柯麟转交了一封亲笔信,要求柯麟务必找到两航起义时留在澳门的雷达设备,并想方设法将这批新中国航空事业急需的器材迅速转运广州。
  澳葡当局的态度直接影响这批航空物资的流向。柯麟联络何贤、马万祺等迅速赶到总督府,澳葡当局当即表示准许这批器材内运,但为了避免节外生枝,限令在48小时内离境。
  柯麟找到这批航空器材时,才意识到自己接受了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器材足足有2562箱,另外还有4座巨型的发电机。要运走这批数量庞大的物资,需要两艘巨大的驳船和大马力的拖轮。
  柯麟找到了澳门中华总商会会长何贤。这位航运巨子派出旗下船运公司承担了运输任务,&何贤亲自出面组织和指挥装船的工人。他找到了可靠的搬运工人,连夜火速把所有物资装船,并迅速起航。&柯小刚说,台湾方面很快知道了消息,立即派飞机到澳门侦查,准备进行轰炸,但等他们的飞机到来时,拖船早已到达内河进入广州。
  运输数量如此庞大的货物,前后仅用了3天,柯麟在给叶剑英的报告中总结说:由于各方面的精诚努力合作,迅速而又机密,得以顺利达成使命,殊堪告慰。
  据柯小刚介绍,澳门抢运出的设备器材,是两航海外资产中较为完整内运的一批,成为新中国民航初期维修所需的主要航空器材的来源,为新中国航空工业和电讯工业提供了物质技术基础。
■ 学人名片
  柯麟()原名柯辉萼,广东海丰人。1926年从广东公医大学毕业留任该校附属医院医生,在校期间于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6年转为中共党员,并任该校首任党团支部书记,参与领导收回&公医&归并&广东大学(即中大)&的学生运动。1927年,根据党组织安排,参加北伐军-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先后任军医、医务主任、军部医院副院长等职,并于同年底参加广州起义。1928年,转入中共隐蔽战线,先后在上海党中央机关、香港、澳门等地工作,达22年之久,为中国共产党建立地下工作网,开辟秘密交通线,掩护战友,收集情报,打击叛徒等作出了重大贡献。
  1935年至1951年,柯麟受命在澳门一面开展党的隐蔽工作,联络和照料叶挺将军,为叶挺将军从澳门奔赴抗日疆场出任新四军军长,作出了可贵的贡献;他一面在医疗事业上奋发进取,持续义务服务澳门镜湖慈善会长达55年,担任镜湖医院院长达38年,并因仁心仁术结识了当地各界知名人士,跻身上层社会,从而便于完成上级所交付的各方面任务。
  新中国成立后,柯麟出任中山医学院(今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院长兼党委书记。面对百废待兴的新中国教育事业形势,柯麟认真研究分析工作的特点,于1953年完成了三所医学院校的合并,使原来三间医学院之间的隔阂逐渐消除,一批有学术造诣、教学经验、医疗专长的人才得到重视和发挥。&文革&浩劫后,他被任命为国家卫生部顾问。1980年5月,他重新被任命兼任中山医学院院长职务,被誉为中山医学院的&一代宗师&。
(感谢柯麟之子柯小刚先生为本文所提供的素材)
柯麟:中山医学院的&一代宗师&
■ 核心提示
  柯麟根据自己人生和工作的丰富经验,在教学上很有自己的真知灼见。一方面,他认为既要吸收苏联先进的教学经验,又要按中国国情办教育,在教学改革中,他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认为医学生除了掌握理论知识,最重要的就是要参加实习。同时,他认为在学术上不应当&肯定一切&,也不应&否定一切&。应该要讨论研究,取长补短,走出自己办学和医疗事业的道路。
  几十年来,柯麟坚持实事求是,按照高等教育固有规律办学,得到上级领导的支持,他以非凡才智驾驭中山医学院这艘巨轮,抗击惊涛骇浪,进入&潮平两岸阔&的发展阶段,被誉为中山医学院的&一代宗师&。
  他审时度势,巧化矛盾,立&三基&、&三严&学风至今仍被奉为圭臬;他关心和爱护知识分子,殷殷关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团结广大师生员工;极力为教师科研创造良好条件,引领中山医建成全国重点医科大学;改革开放后,柯麟以80高龄重回中山医并参与创办暨南大学医学院,书写我国医学教育新篇。
  柯麟的学生、老下属卓大宏教授在著作《红楼情愫,青山感怀》中向老院长献词:&医教师表兮,百代之所宗;雄勋伟业兮,后世之所崇。&日前,南方日报记者对话《柯麟传》作者之一、中山医科大学原党委书记、中国康复医学会专家委员会主任卓大宏教授,回顾柯麟的30年医学教育路。
  在广东省档案馆,有一组有关柯麟工作安排的来往信件。日,叶剑英和原华南分局书记方方,写信给中央:因中央医院中山大学医院及医学院在华南起领导作用,现无适当人选,拟任柯麟医生为上述医院及医学院的院长。还可兼顾澳门方面的工作。周恩来总理在11月7日的复电中说,中央卫生部要求速调柯麟来京任办公厅主任。新中国刚刚组建,人才奇缺,柯麟成为京粤两地都想调动的对象。但心思缜密的周恩来提出了第三种方案,柯麟如尚需留澳门,则两处均可不调。
  经再三斟酌,柯麟于11月14日复电周恩来总理,表示愿意服从组织决定,回广东工作,这样可以兼顾澳门的工作。周恩来和中央人民政府同意了他的意见。
  1951年春天,柯麟离开生活了15年的澳门,举家迁回阔别20多年的广州,回到了自己的母校,任广州中山医学院院长兼党委书记,并兼任澳门镜湖医院院长。此后,他多次带着中山医的教授到澳门讲学、交流。
  根据国家关于院系调整的方针,在柯麟的组织和带领下,年,中山大学医学院与岭南大学医学院、光华医学院实现了三校合并,合称华南医学院。1956年至1957年间,他还作为团长,率中国医学代表团先后访问日本、印度和巴基斯坦。
  巧化门户之见 力促三校合并
  南方日报:柯麟和中山大学医学院有三段不解之缘。
  卓大宏:是的。柯麟接到中共中央华南分局的正式调令后,在1951年春节全家迁到广州。他本来在中大医学院读书,是广东公医学校仅有的5名公费生之一,和阔别26年之久的母校有着很深的缘分,在1926年毕业后,还曾留校附属医院从医。直到文革后,柯麟老院长又重返中山医学院,他的一生与中山医结下三段不解之缘。
  一执掌新中国成立后的中山医,柯麟就把自己多年的积蓄、澳门朋友报答他的酬劳费共15万元交给组织,一半作为党费,一半资助学院建设。他还动员澳门镜湖医院的一些医护骨干到中山大学医学院工作。
  南方日报:在任上柯麟做了一件大事,就是三校合并,当时的情形是怎样的?
  卓大宏:1952年,中央决定对全国高等院校进行院系调整。当时全国受过高等医学教育的医生仅有几万名,两广地区才两三千名。而广州的三间医学院总的说来,力量比较薄弱和分散。柯麟认为要把力量集中起来才能发扬优势,克服弱点,因此主张把中山大学医学院、岭南大学医学院、光华医学院三所医学院合并起来。广东省和中央的有关部门同意了这个主张。经过一段时间的酝酿,1953年5月中央人民政府卫生部作出了先将中山大学医学院和岭南大学医学院两院进行合并,定名为华南医学院的决定,再经过三个月的积极筹备,两个学院的全面合并工作完成,8月12日,华南医学院正式成立。之后,又在第二年8月把光华医学院合并过来。
  南方日报:在此期间有没有遇到什么难题?
  卓大宏:华南医学院成立前后,原来三所医学院的学术传统各不相同,这是摆在柯麟面前最大的难题。原中山大学医学院被称作&德日派&,岭南大学医学院则奉&英美派&,它们都是长期在旧社会的政治背景影响下办的旧大学,历史传统各异,教师来源和学术派别也有很大差别,办学各有特点,门户之见比较深。
  为此,柯麟通过个别谈话和召开多次座谈会,做了很多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他认为要办好大学,校领导应经常听取教授们的意见,他常说:&办大学不依靠知识分子依靠谁?特别要依靠高级知识分子。&所以十分强调以&和&为贵,为了医疗发展的共同目标,要努力搞好团结,和衷共济。在敏感的人事安排上,他也是慎重协商,注意一视同仁,因材使用,不断物色和推荐优秀的知识分子担任学院的领导工作。
  在他的努力下,三间学院的师生逐渐消除了隔阂,尤其是教授们开始相互合作,积极发挥作用。当时的华南医学院还集中了不少医学教育界的精英。其中一级教授就有病理学家梁伯强、秦光煜,放射学家谢志光,眼科学家陈耀真,寄生虫学家陈心陶,内科学家周寿恺,生理学家林树模,儿科学家钟世藩等八人,还有陈国桢、罗潜、毛文书、白施恩、汤泽光、邝公道、王成恩、叶鹿鸣、许天禄、龚兰真、许鹏程、林剑鹏等一批著名专家、教授,他们都被安排担任了行政、教学、科研、医疗等各方面的重要职务。柯麟还推荐罗潜教授(解放前曾任过中山大学医学院院长)、陈国桢教授(原岭南医学院副教务长和内科主任)分任正副教务长,推荐他的老战友王季甫担任总务长。在后来成立的院务委员会中的大部分成员都是高级知识分子。1961年,柯麟还亲赴香港接回港大医学院的著名病理学家侯宝璋教授,并陪同他在内地参观考察。不久,侯教授举家定居北京,出任中国医大副校长。
  南方日报:听说,在合校前后,有些来自不同学校的教授对柯麟不大了解,对他领导高等医学教育的能力和经验曾有过一些疑虑,后来是怎么消除的?
  卓大宏:柯麟院长有强有力的领导才能,对政策的稳健把握以及远见和气魄,特别是他十分尊重和团结一批名教授,礼贤下士,问治校之道于名师,常常听取各位教授学者的意见,积极从名教授处汲取经验。因此,学校的各项工作进步也很快,成绩很大,师生员工对柯麟院长的治校努力和贡献都很佩服和敬重。
  勇立&三基&、&三严& 筹建专科医院
  南方日报:柯麟院长十分注重教学质量,当今中山医学子无人不晓的&三基&、&三严&学风,就是他提出的。这学风,是在什么背景下提出的?
  卓大宏:从上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初期,整治运动比较多,师生下乡下基层较多,使教学秩序受到冲击。柯麟始终认为,医学院学生要学好科学知识才能担负救死扶伤的重任,他还说医学生不能做空头政治家,要维护中山医正常的教学秩序,不能影响学生的学业。所以,他提出了1:2:9的制度,即学生在一年中,有1个月放假,2个月下乡下厂劳动,9个月在校学习,还提出下乡下厂不仅是参加生产劳动,也要结合卫生医疗工作和卫生运动的实践,把这一经历视为专业的学习和锻炼。上世纪60年代初期,高校强调整顿、提高,柯麟集中了一批富有治学和办校经验的老教授的智慧,强调学生的学习要打好基础,学校医教研工作要有研究的要求,经过这一系列工作铺垫,中山医形成了著名的&三基&、&三严&学风&&就是&注重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学习和训练;在教学医疗和科研中,坚持严肃的态度、严密的方法、严格的要求&。此后,学校的教学、医疗和科研工作有了飞跃发展。比如,继1963年上海陈中伟教授创造断手再植的世界第一例;1964年,中山医年轻教授黄承达,也创造了断脚再植的先例。
  1964年1月,卫生部在广州召开了全国医学教育工作会议,柯麟院长作为发言代表还向董必武、叶剑英、聂荣臻等中央领导介绍&三基&、&三严&的经验,受到了满堂的赞誉。
  南方日报:新中国成立后,中共中央号召&向苏联学习&。1953年,柯麟院长和梁伯强教授访问了苏联。在教学方法上,柯麟院长对苏联经验持怎样的态度?
  卓大宏:柯麟根据自己人生和工作的丰富经验,在教学上很有自己的真知灼见。在学习苏联的先进经验上,他是积极的,但他并不主张完全照搬苏联。一方面,他认为既要吸收苏联先进的教学经验,又要按中国国情办教育,在教学改革中,他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认为医学生除了掌握理论知识,最重要的就是要参加实习。但是当时学院学生多,附属医院病床少,一共还不到500张,临床和生产实习都僧多粥少,困难不小。为解决教学实习病床不足的问题,柯麟向省、市政府提出申请,要求支持建立广州医教卫生技术资源大协作,中山医同其他10所医院建立教学合作关系。它们给学院提供了2000多张病床供临床实习。之后,广东省各地的20多所医院都被纳入了实习的定点单位。这样,不但扩大了学生实习基地,而且实习的学生也得到更多医疗专家的指导。同时,他认为在学术上不应当&肯定一切&,也不应&否定一切&。应该要讨论研究,取长补短,走出自己办学和医疗事业的道路。作为炎黄子孙,要批判继承中国的医学遗产。
  南方日报:在当时复杂的外部环境下,学校发展很不容易,但中山医却独树一帜,这和柯麟充分发挥知识分子的作用不无关系。他是如何调动知识分子的积极性,为他们创造工作条件的?
  卓大宏:之前我说了,合校后中山医有&八大教授&等鼎鼎大名的医学专家。柯麟一直尽力向上级申请,给教授们尽可能提供好的科研环境和条件。例如在肿瘤学科发展方面,1956年,经柯麟向省委申请批准后,附属医院设立了肿瘤专科门诊。到了1958年又成立了谢志光教授领导的肿瘤科。1962年第八届国际肿瘤大会上,中国代表团提出的三十三篇学术论文中,就有三篇是中山医提交的,相当有影响力。1964年,中山医建成附属华南肿瘤医院,为一批肿瘤临床和研究专家提供了优异的工作条件。
  同时,柯麟对著名眼科专家陈耀真、毛文书夫妇的支持力度也很大。陈教授是眼科学的&活字典&,他被柯麟推荐担任中山医第一任的眼科教研组主任,还配备了助手,安排了研究实验室。他主编了我国第一部六年制高等医学院校的《眼科学》教材。此外,柯麟还全力支持他与夫人毛文书教授关于在华南建立第一间大型眼科医院的建议。经过上下奔跑和多方努力,1965年建成了中山医学院附属眼科医院,这也是我国规模最大的医科高等院校附属眼科医院。
  柯麟还经常到陈心陶、陈耀真、秦光煜、钟世藩、林树模、周寿恺等的课堂去听他们讲课。许天禄的课堂教学技巧高明,被誉为精于&形象教学&的教授,叶鹿鸣的大体解剖技术精湛,人称&一把好刀&&&对这些,柯麟都大力赞赏和推广。
  文革被斗不记恨 80高龄重返中山医
  南方日报:您在《红楼情愫,青山感怀》里这么评价柯麟院长:&培育专才,桃李盈门,含笑天使&。在您看来,柯麟院长是怎么对待学生的?
  卓大宏:作为一院之长,柯麟心里始终装着他的学生。柯麟主持医学院工作以来,一直以德、智、体三方面来要求学生,争取把他们培养成为既有好的医术,又有好的医德,身体健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医务工作者。他十分重视用革命传统来教育学生。他经常向学生们讲中国革命斗争史和中大医科的爱国学生运动史,同团干部讲,在学生集会上讲,在学生会干部访问他时讲,在同学生闲谈时也讲。
  此外,为了解学生的生活、学习情况,柯麟专门定期和几位学生干部座谈了解学生的情况。很荣幸我当时是学校共青团干部的一分子,所以和他有比较频繁的接触。他总是询问我身边的同学生活过得怎样,吃得好不好,还亲自到学生宿舍、食堂、球场看看学生们过得怎样。当知道女生洗澡房水力不足,柯麟便指示修理部加装水箱,一定要解决学生洗澡难问题。有这样一位真切关爱学生的院长,同学们自然尊敬、爱戴。所以对我们这一辈来说,他就像个慈父。
  南方日报:在文革时期,柯麟也曾遭到学生批斗,后来,他为何又重返中山医?
  卓大宏:那是出于他对中山医的感情。&文革&十年,中山医受到干扰,柯麟遭政治迫害。1980年5月,他又被任命兼任中山医学院院长职务。这时柯麟已近80高龄。他回到中山医,受到全院师生的热烈欢迎。但&文革&初期,也就是1966年,柯麟是大字报批斗的对象。当年,一个因为四门课程连续补考不及格、按规定给予退学处理的学生,和一个因为患病半年、功课赶不上而被留级的学生,先后张贴大字报,攻击柯麟&打击、排斥工农家庭出身的学生&。&造反派&在1966年文革大乱中,当柯麟一回到广州就立即把他押送回学院,送到&牛鬼蛇神管教队&审查。
  但他是一个很豁达的人。&文革&大乱,柯麟遭到自己学生的批斗,那种苦只有自己啃。打倒&四人帮&之后得以拨乱反正,回到学院后,柯麟就与曾经批斗他的学生开会。在开会的时候,他不但没有记恨,反倒对学生所作所为作出谅解,还鼓励他们在建设现代化社会中好好学习。他说:&当前的任务应当是总结这次浩劫的经验教训,避免今后重蹈覆辙,共同向前看,不应该纠缠算旧账,计较个人恩怨得失。&1984年后因年事已高,柯麟不再担任学院的领导职务。当听到邓小平为改名后的中山医科大学题写校名,邓颖超为校门口的孙中山青年铜像题词时,他由衷地感到高兴。
  南方日报:后来您也当了学院的领导。在您看来,柯麟院长的精神和事迹给您带来了什么影响和哪些宝贵经验?
  卓大宏:首先,我很敬佩他的为人。举个例子,柯麟从澳门回穗后带回了4部小车,除1部留在中山医留作公用外,其他全部上交给了组织。至诚至忠,恪守党员原则,不用公家一分一毫,柯麟就是这样的人。我还曾在&纪念柯麟院长诞辰110周年&的讲话上表达过我对柯麟院长教育思想的崇敬,其中影响我至深的是老校长的治校&三力&&&稳健的领航力,高度的凝聚力,强烈的感染力:在教改风浪中排除干扰,历次运动中实事求是,按教育规律的大方向导航,这是领航力;他本人之人格魅力及人生经验,得以凝聚五湖四海之士齐心建校,这是凝聚力;身教言传,维护师道尊严,关爱青年学子,鼓舞师生员工,团结一致,这是感染力。有这&三力&推动,才有中山医今天的成绩,这让我终身学习,受用终身。
(感谢卓大宏先生为本文提供的素材,稿件经其审定)
版权所有 中山大学党委宣传部 5D空间工作室设计 未经许可 请勿转载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性早熟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