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闻一多论唐诗写唐诗多

第三方登录:纠纷处理 (9:00-18:00)
图书审核 (9:00-18:00)
抱歉,您要找的页面不存在。(VC发布资源均为标准版)
网络版(N版 VN):48K 22.05HZ 单声道;论坛直接下载和录制期间连载()
-------------------------------
(雨中狐狸)
【家常读书论坛】:追寻智慧的思绪,感受悠远的情怀
家常读书QQ超级群:
博客和讨论组
新浪微博:http://t.sina.com.cn/jcds
豆瓣小组:http://www.douban.com/group/182150/
【我们招集家常读书的朗读者;我们期待推荐书目的聆听者;我们盼望爱好书籍的的讨论者;我们欢迎督促提高的批评者&&】
http://news.xinhuanet.com/overseas//xin_.jpg
闻一多(日-日),本名闻家骅(hu&),号友三,著名诗人、学者、爱国民主战士。
生于湖北黄冈浠水。家传渊源,自幼爱好古典诗词和美术。
1912年考入北京清华学校,喜读中国古代诗集、诗话、史书、笔记等。1916年开始在《清华周刊》上发表系列读
书笔记,总称《二月庐漫记》。同时创作旧体诗。1919年五四运动时积极参加学生运动,曾代表学校出席全国学
联会议(上海)。
1920年4月,发表第一篇白话文《旅客式的学生》。同年9月,发表第一首新诗《西岸》。
1921年11月与梁实秋等人发起成立清华文学社,次年3月,写成《律诗底研究》,开始系统地研究新诗格律化理
1922年7月赴美国芝加哥艺术学院学习。年底出版与梁实秋合著的《冬夜草儿评论》,代表了闻一多早期对新诗
的看法。1923年出版第一部诗集《红烛》,把反帝爱国的主题和唯美主义的形式典范地结合在一起。1925年5月
回国后,历任国立第四中山大学(1928年更名为中央大学,1949年更名为南京大学)、国立武汉大学(任文学院
首任院长并设计校徽)、国立青岛大学(现中国海洋大学)、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政治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
合大学教授,曾任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教务长、南京第四中山大学外文系主任、武汉大学文学院长、国立青岛大学
(后改为国立山东大学)文学院长。
日发表《七子之歌》,写出中国被列强掳掠的七片土地的声音。
1928年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在颓废中表现出深沉的爱国主义激情。此后致力于古典文学的研究。对《周易
》、《诗经》、《庄子》、《楚辞》四大古籍的整理研究,被郭沫若称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1937年抗战开始,他在昆明西南联大任教。抗战八年中,他留了一把胡子,发誓不取得抗战的胜利不剃去,表示
了抗战到底的决心。1943年后,因目睹国民政府的腐败,于是奋然而起,积极参加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的斗争。
1945年为中国民主同盟会委员兼云南省负责人、昆明《民主周刊》社长。一二一惨案发生后,他更英勇地投身爱
国民主运动,反对蒋介石的独裁统治。日在悼念被国民党特务暗杀的李公朴的大会上,发表了著名
的《最后一次的演讲》,当天下午即被国民党昆明警备司令部下级军官汤时亮和李文山枪杀。
遗著由朱自清编成《闻一多全集》四卷。
书封面图片链接
《唐诗杂论》是闻一多先生站在一个崭新的高度,以历史的眼光分析研究唐诗的结晶。全书冲破了传统的学术方
法、学术研究的狭隘和封闭,从诗人的角度看待、研究诗歌,多所卓见。
本书是闻一多先生的一本名著,其中的文章大都发表在20-30年代的报章杂志上,后来汇编成册。闻一多是民国
时代著名的诗人和民主斗士,但他同时也是一个严谨的学者,他对中国的历史文化有着深湛的研究,《唐诗杂论
》就是他的一部分研究成果。作国一部开拓性的著作,它在唐诗研究中的历史地位仍然是不可动摇的。同时,闻
一多的唐诗研究有他独特的视角和方法,这对我们今天的学者仍然富有启迪。为此,我们重新出版了此书,并请
著名学者傅璇琮为此书撰写了&际读&,着重于从历史文化的角度探计了闻一多唐诗研究的个性特点与开创作用
,这对于了解中国近代学术史,促进唐诗研究在大有裨益。
闻一多先生是我国著名的诗人、学者。《唐诗杂论》一书反映出闻一多先生对唐诗的研究。书中内容涉及到文章
体裁,著名诗人、诗人年谱以及诗歌的翻译,故名之曰杂论。他对类书与诗的优劣,宫体诗的堕落与自赎、年谱
的整理与考订,尤其是对唐朝一些著名的诗人&初唐四杰&、孟浩然、贾岛、岑参、杜甫、李白等人的诗歌成就
有独到而深刻的见解和分析。文章论述精辟,引用的诗歌皆具有代表性;语言生动形象,兼有知识性和趣味性,
引人入胜,读来颇为惬意。
朗读者的话
由于狐狸本人本来外语发音就不好,加上英文字也不怎么认识;而闻一多先生的文中却有不少英文,特别是最后
一篇《英译李太白诗》。由于这个缘故,目前发布的标准版中并未包括此篇,即《英译李太白诗》。
我将自己读不好的英文句子抄录在下面,请熟悉英文的朋友查阅。也恳请英文好的朋友将之录制成为音频,
寄还给我,以完成一个较好的版本,以便制作成功完整的版本,不胜感激。
------------
我们的生活如今真是太放纵了,太夸妄了,太杳小了,太龌龊了。因此我不能忘记杜甫;有个时期,华茨华斯也
不能忘记弥尔敦,他喊&&
&Milton! thou shouldst be living at this hour;
England bath need of thee:she is a fen
Of stagnant waters:alter sword,and pen,
Fireside,the heroic wealth of hall and bower,
Have forfeited their ancient English dower
Of in ward happiness, we are selfish men:
O raise us up,return to us again;
And give us manner virtue freedom power.&
他的世界是清鲜,是自由,是无垠的希望,和薛雷的云雀一般,他是
An unbodied joy whose race is just begun,
&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这是何等的气势,何等古朴的气势!你看译到英文
,成了什么样子?
Why have I come hither,after all?
Solitude is my lot at Sand Hill city
There are old trees by the city wall
And many voices of autumn,day and night
这还算好的,再看下面的,谁知道那几行字就是译的&人烟寒橘抽,秋色老梧桐。&
The smoke from the cottages curls
Up around the citron trees,
And the hues of late autumn are
On the green paulownias.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青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The autumn moon is half round above Omei Mountain;
Its pale 1ight falls in and flows with the water of the Pingchang River.
In-night I leave Chingchi of the limpid stream for the Three Canyons,
And glides down past Yuchow,thinking of you whom I can not see.
例如篇中几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是全篇音节的锁钥,是很重要的。译作&The road to Shu is more
difficult to climb than to climb the steep blue heaven&
又如&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洄川&译作:
Lo,the road mark high above,where the six dragons circle the sun!
The stream far below,winding forth and winding back,breaks into foam.
&江带峨眉雪,川横三峡流&,他只译作And lo,the river swelling with the tides of Three Canyons.
〈月下独酌〉里&圣贤既已饮&译作 Both the sages and the wise were drunker , 错了。应该依韦雷的译
法&&of saint and sage I have long quaffed deep,才对了。
紫微宫就是未央宫,不能译为 imperial palace of purple。
所以&兰陵美酒郁金香&译作 The delicious wine of Lanling is of golden hue and flavorous,也不妥当
恳请英文好的朋友将以上文字英文部分录制成为音频,寄还给我,以完成一个较好的版本,不胜感激。
非常感谢zeaver兄推荐此书
资料下载地址 (确认已经开启迅雷或电驴)
相关学习资料
最新资料 &&&& &&&&&&&&&&&&&&&& &&&&&&&&
学习资料库,由广大资源爱好者通过共享互助而共享各种学习资料,大家可以免费下载学习使用,但学习资料库无法保证所共享
& 版权所有 Gzip enabled如果你喜欢本页,请不要忘记收藏哦
12345678910
12345678910激情洋溢说唐诗:读闻一多《唐诗杂论》
饭后无事,躺在沙发上读闻一多先生的《唐诗杂论》。《唐诗杂论》是一本只有短短九篇文章的薄薄小书,每一章的内容都相对独立,而又有内在关联性,文字很好读。闻一多是把学术文章当作美文来写,在理性框架里溢满了情感与灵性的光彩。可谓是说得理性精当,批得痛快热辣,赞得满腔热忱。文字间诗意盎然,文采飞扬。
闻一多的名字,很多人大概在中学课本的《最后一次演讲》中知道的。上世纪末澳门回归时,那首《七子之歌》就是他的大作:“你可知‘妈港’不是我的真名姓?我离开你的襁褓太久了,母亲!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你依然保管着我内心的灵魂……”在人们的印象里,闻一多先生的经典肖像就是:一条三十年代标志性的白色围巾,深度眼镜后犀利的目光,硕大的烟斗游移于枯瘦的手中,温文尔雅的笑容中充满了睿智。抛开政治不谈,这位民主斗士兼学者、诗人的治学颇有痴气,读起书来辄久闭门不出,兀兀穷年。友人戏赠雅号“何妨一下楼主人”。
然而,闻先生虽埋头于故纸堆做学问,却又绝不枯槁、不失天性,那种仰之弥高,钻之弥深,瞻之在前,忽焉在后的境界,充满智性的欢快与乐趣。在他的书里绝对找不到象牙塔里的酸儒味道。诗人的激情、哲人的深思、学者的渊博使他的文章理性与诗意交融。如今品读这本薄薄的小册子里,宛若能听到初唐少年的清新歌唱,盛唐士人的激情长啸,晚唐诗人的落寞悲吟。
他在第一篇《类书与诗》开头写道:“检讨的范围是唐代开国后约略五十年,从高祖受禅(618)起,到高宗武后交割政权(660)止。靠近那五十年的尾上,上官仪伏诛,算是强制的把‘江左余风’收束了,同时新时代的先驱,四杰及杜审言,刚刚走进创作的年华,沈宋与陈子昂也先后诞生了,唐代文学这才扯开六朝的罩纱,露出自家的面目。所以,我们要谈的这五十年,说是唐的头,倒不如说是六朝的尾。”在《宫体诗的救赎》中,他谈到那些堆砌华丽词藻、无病呻吟的宫体诗在隋末唐初堕落到极处,至卢照邻、骆宾王出现则如袭来一阵暴风骤雨,令诗国气象为之一振;而到刘希夷又复变为宁静爽朗的黄昏:“在宫体诗的园地上,我们很侥幸地碰见了卢骆,可也很愿意能早点离开他们——为的是好和刘希夷会面。”他对卢照邻《长安古意》赞赏道:“这生龙活虎般腾跃的节奏,首先已够教人们大梦初醒而心花怒放了”,对宫体诗的“自赎”充满了肯定与期待。“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比目鸳鸯真可羡,双去双来君不见。”卢照邻《长安古意》清健奔放的意境中,带有一丝诗人的感伤。初唐四杰的成功在于从人最真纯的情感出发,那怕是“浮躁浅露”,只要有力量有气势,也足以复苏心灵,就可以万古流芳。
等说到张若虚和他的《春江花月夜》,先生更是诗情勃发: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从这边回头望,连刘希夷都是过程了,不用说卢照邻和他的配角骆宾王,更是过程的过程。有“孤篇压盛唐”之称的《春江花月夜》,意境是优美而开阔的:“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己,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在闻一多的感觉中,有限和无限,有情与无情——诗人与永恒猝然相遇,一见如故,共同组成了一个更深沉、更寥廓、更宁静的境界。闻一多的“宇宙意识”说为理解此诗提供了一个高远的平台:“一番神秘而又亲切的、如梦境的晤谈,有的是强烈的宇宙意识、被宇宙意识升华过的纯洁的爱情,又由爱情辐射出来的同情心”,那些从诗人笔底飘出的缕缕红袖馨香,袅袅散入辽远的沧海明月,碧落苍穹。这春江花月夜显得格外幽美恬静,使人进入了一个梦幻般纯净澄明的美妙境界。在闻一多与古人的这种深沉对话中,我们仿佛倾听到历史遥远而低沉的呼唤。对人生与宇宙万物的哲学思考,永恒世界与有限人生的对比辩证,渐渐诞生了一种宏大的宇宙意识。到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时,标志着唐诗这个新生儿已经从六朝宫体诗母体中顺产而出,初试啼声。
闻一多先生谈到孟浩然,仿佛和孟夫子是多年相知老友。他对那最负盛名的“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与“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报以一笑,却一语中的地指出:“这些都不是真正的孟浩然”。那什么才是真的?“淡到看不见诗了,才是真正孟浩然的诗。不,说是孟浩然的诗,倒不如说是诗的孟浩然”。孟浩然不是诗如其人,而是“人就是诗”。这句话简洁而又准确,一下子就抓住了孟诗的本质特征。闻先生幽默地评论道:“得到了象,便可以忘言,得到了‘诗的孟浩然’便可以忘掉‘孟浩然的诗’了。”在写到李白与杜甫这盛唐时代两大天才人物的会面时,闻一多先生禁不住激动起来:“写到这里,我们该当品三通画角,发三通擂鼓,然后提起笔来蘸饱了金墨,大书而特书。……譬如说,青天里太阳和月亮走碰了头,那么,尘世上不知要焚起多少香案,不知有多少人要望天遥拜,说是皇天的祥瑞。如今李白和杜甫----诗中的两曜,劈面走来了,我们看去,不比那天空的异瑞一样的神奇,一样的有重大的意义吗?”丝毫没有矫情做作,字字都带着真实饱满的情感。这样的学术文章简直就是美文。
在这部书中,闻一多先生展示出了他独特的学术研究方法,也值得学习借鉴:
一是《少陵先生年谱会笺》、《岑嘉州系年考证》一类的文章显示出扎实的学术功底,可谓“无一字无来历”,颇有清代朴学训诂学的风范。可以想象闻一多先生皓首穷经,爬梳抉剔,下了多大的寒窗工夫!
二是闻先生治唐诗时,并非就诗论诗,就文学论文学。如《贾岛》一章以三个问题串联全文:贾岛为何在别人忙着救世时只顾作诗?他又为何只作五律?其阴霾峭硬的风格又是如何形成的?闻一多分别从传统制度、末世氛围、时代心理等角度条分缕析,进行横向与纵向对比,深入挖掘表象之下的根源所在。得出的结论发人深省:历朝历代没落时期都会出现“贾岛现象”。晚唐五代的荒凉、寂寞、空虚之于贾岛,不是愤怒,不是悲伤,而是一种亲切融洽。所以贾岛不仅给人刺激后的清凉和酸涩,还是一种心灵的“休息”和慰藉。正因如此,“贾岛现象”在唐以后各时代,在“每个在动乱中灭毁的前夕都需要休息”时出现,成为一个规律性的末世现象。其学术眼光独到而深刻,为我们更好地理解贾岛诗文,重新评价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提供了全新视角。再如他在研究杜甫时,就注意收集研究唐代音乐、美术、宗教等方面资料,紧紧结合社会时代的历史变迁,引入考古学、民俗学、语言学新方法,结合社会历史文化脉络来进行整体动态观照,从而超越了古典诗学的藩篱,具有了一种文化史的恢宏眼光。这使得闻先生在书中对唐诗发展脉络的动态把握,颇有些黑格尔的辩证法色彩。
三是像《宫体诗的自赎》、《四杰》、《杜甫》等等这些文章,显示出闻一多先生对于诗歌不仅善于借助理性分析与归纳,而且对研究对象保持着自己独特的、新鲜而敏锐的感受能力。没有把鲜活的知识和学问做死、做成僵化的固态,而是带着一种人性化的情感和热情。闻一多先生发前人之所未见,书中真知灼见比比皆是。灵光闪动处,历史仿佛被激活,古人的音容笑貌,言谈举止都一一浮现眼前。让人不得不佩服其人其心之细腻与柔软,阔大与深沉。
其实,现在不少学者都经历过严格的学术训练,能写出符合规范的论文。但是一些人经过这样的学术训练和学术规范之后,却丧失了生动敏锐的感受力,就只会用一些空洞的理论术语,将原本元气充沛、鲜活的诗学诗论弄得破碎而繁琐,匠气十足。如果闻一多生活在今天,肯定有人说《唐诗杂论》不符合学术规范。学术文章不是这个写法。然而,谁也不能撼动这部书的学术地位。其实,许多中国古典传统文论本身就是上佳的文字。《文心雕龙》多是文字漂亮、说理透彻的骈体文。司空图《二十四诗品》本身就诗意盎然,行文典雅。《随园诗话》放在清代散文里也是精致佳作。闻先生笔下何妨知性与感性并重,卓识共文采齐飞?何况,这本书的研究对象是中国文化史上最有光彩、最令人惊艳的唐诗!
闻先生融会中西,沟通古今,以自己特有的一种非常幽默、浪漫的抒情语言方式,赋予了古典诗词以现代阐释,使唐诗在现代人心灵中得到了生命的延续,隔着遥远的千年时光听到了呼应的回声。读闻一多先生的书,让人不时想起“酣畅淋漓”四个字,用句俗话就是怎一个“爽”字了得。那“闻一多式”的独特而耐人寻味的语言表达,裹挟着风雷与气势的文字,那种直捣万事本源的眼光与笔力,那种把人、事、诗放在历史文化宏大背景下加以观照的治学法门,令人倾倒。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闻一多唐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