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大这个问题充钱就能解决能解决吗

使命呼唤担当,使命引领未来。10月24日,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闭幕之际,再一次强调: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
盛会召开在即,回顾过去信心百倍,展望未来豪情满怀。“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各地干部群众表示,埋头苦干、真抓实干,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10月11日,设在北京梅地亚宾馆的十九大新闻中心正式启动对外接待服务,开始为采访十九大的境内外记者发放采访证件、受理采访申请、安排参加大会采访活动等。
十九大时光:智能制造成为 企业发展“金钥匙”
十九大时光:做强环保产业建设美丽中国
十九大时光:幸福生活比蜜甜
十九大时光:奋力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十九大时光:说啥也要供娃把学上好
十九大时光:铆足干劲奔小康
十九大时光:高铁,让回家的路更近了
十九大时光:“像爱护生命一样爱护生态环境”
十九大时光:践行好军人使命 用热血铸就忠诚
十九大时光:这些话说到了百姓心坎里
十九大时光:决战贫困的冲刺时刻已经到来
代表热议新思想新方略 新思想引领中国阔步前行
二轮土地承包再延长乐了农民喜了合作社
教育改革:托举美好明天
十九大时光: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
十九大时光:十九大 让我们透过基层看变化
十九大时光:接续奋斗,不辜负伟大的新时代
十九大时光:乡村振兴 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十九大时光:停不下脚步,只因有一种鼓励
十九大时光:“乡亲们的生活一定越来越好”
十九大时光:在创新上再加把劲儿
十九大时光:决胜全面小康 决战精准脱贫
十三亿多人民的“十九大时光”
十九大时光:实现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
锐意进取埋头苦干 向着伟大目标奋力前行
十九大时光:党代会报告鼓舞人心引各界人士热议
建设现代化强国,靠实干!(十九大时光)
十九大时光: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
十九大时光:“这就是我想要的小康日子”
十九大时光:十九大代表家乡村民的心愿
十九大时光:感恩伟大新时代 踏上美好新征程
亿万目光 聚焦这一刻(十九大时光)
十九大时光:聚合磅礴力 开启新征程
站在新起点:拉萨社区居民的祝愿和期盼
新期盼:百年梦圆民族兴(十九大时光)
十九大时光:下一个五年,还想参与超级工程建设
十九大时光:和平方舟医院船官兵喜庆十九大召开
华侨华人热评十九大报告:回首发展路 擘画新蓝图
新期盼:百年梦圆民族兴(十九大时光)
海内外青年聆听党的十九大报告
藏区群众观看十九大开幕大会 心潮澎湃 期盼更好日子
十九大时光:丹心报国 逐梦前行
相信明天的日子会更好(十九大时光)
外国记者感受“中国速度” 点赞中国发展
新发展 新征程 新期待——安徽代表寄语党的十九大
【十九大时光】中国减贫 世界称羡
“在工程一线迎接十九大”
团结一心跟党走 振奋精神创新业 ——昌都各族干部群众喜迎党的十九大
【十九大时光】让老区人民尽早用上“生命水”
营改增让山东一家企业减税四千余万元 负担轻了 发展快了
【十九大时光】拉祜人家新生活
宣讲在基层 理论零距离——江苏南通宣讲党的创新理论喜迎十九大
【十九大时光】农民变股东 家家能分红
【十九大时光】俄罗斯学者盛赞中国发展成果:老百姓"钱袋"鼓起来了 我都很羡慕
【十九大时光】外媒:十九大将为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再谱新篇章
“中共十八大以来非常有成就的五年”——外国嘉宾参观“砥砺奋进的五年”大型成就展
青春,在梦想的引领下飞扬——来自基层蹲点现场的报道
山东:喜气洋洋搬进新社区 群众安居又乐业
【十九大时光】俄媒赞中国五年来成就:发展态势令人羡慕
【十九大时光】海外华人:我们是中国改革发展的受益者
【十九大时光】“谁不说俺家乡好”
【十九大时光】“党建引领红心互联”——腾讯公司弘扬正能量迎接党的十九大
【十九大时光】科研报国 快马加鞭
肩负重托 不辱使命——来自基层蹲点现场的报道
【十九大时光】海外华商认为中国未来将会有更多的商机
【十九大时光】不凡的时光 群众的期盼
文化味更浓郁 正能量更充沛
【十九大时光】把党的声音带到居民身边
【十九大时光】改革,谱写辉煌新篇章
澳大利亚华侨华人:十九大将给中国带来新面貌
【十九大时光】海外华人期盼中共十九大胜利召开
【十九大时光】各国政党为中共点赞
【十九大时光】青年创客 老区创梦
[十九大时光]金昌市干部群众豪情满怀喜迎盛会
[十九大时光]兰考:让城乡换新颜 为十九大献礼
[十九大时光]风景这边独好
[十九大时光]热盼十九大 致富路上再出发
[十九大时光]坚守岗位迎盛会 坚定信心向未来
[十九大时光]重庆社区:丹桂飘香迎盛会
十九大报告将提供12种文字版本 比十八大新增4种
中共十九大前怎样进行全党“总动员”?
中央纪委向十九大工作报告审议程序发生重大变化
从千挑万选看十九大代表“不变之变”
点击加载更多当前位置: &
13:19:59 & & &
据中国台湾网9月27日报道,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于27日上午10:00在新闻发布厅举行例行新闻发布会,国台办新闻局局长、新闻发言人马晓光出席发布会并答记者问。发布会上,有记者问及,近日台湾高中语文教材的文言文比例最终还是决定调降10%,恢复到只有35%到45%,发言人如何评价?国台办发言人马晓光马晓光回应道,“台独”势力长期处心积虑地在课纲教材上做手脚,遭到大多数有良知的台湾教育界、文化界以及舆论的质疑和反对,但现在台湾教育主管部门的做法只会使台湾的教育沦为政治操作的牺牲品。关于蔡英文在上周日的民进党“全代会”上提出“宪政体制”改革等议题,马晓光强调,我们将密切关注有关动向,两岸关系的红线是十分清晰的,我们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决心是坚定不移的。至于新任“行政院长”赖清德公开扬言个人“台独”主张一事,马晓光重申,搞“台独”必将自食恶果。有媒体关心十九大之后大陆可能将解决两岸课题摆上议事日程一事,马晓光表示,我们对台大政方针是明确的,也是一贯的。我们将继续坚持“九二共识”,维护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和正确方向,反对形形色色的“台独”分裂活动。我们也愿意来继续扩大两岸交流,促进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增进两岸同胞的亲情和福祉,构建两岸命运共同体,在团结台湾同胞、携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来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国台办新闻发布会全文如下:[马晓光]: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上午好。发布会现在开始。请大家提问。[中央电视台记者]:我们看到前段时间民进党召开了“全代会”,蔡英文提出要形成一个新的论述,以确定该党在新时代的方向和路线。想问发言人您对她这样的表态有什么样的回应?谢谢。[马晓光]:你说的新的两岸关系的论述,众所周知,我们的对台方针政策是一贯的,也是明确的。民进党只有放弃“台独”立场,才能在两岸关系上找到出路。我们也多次重申,“九二共识”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共同政治基础,只有坚持体现一个中国原则的政治基础,才能保持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正确方向。[深圳卫视记者]:据报道,新任的台湾行政机构负责人赖清德近日在台立法机构备询时称,台湾是“主权独立的国家”,两岸是互不隶属的关系,请问发言人对此有何评论?谢谢。[马晓光]: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两岸关系不是国与国关系,也不是“一中一台”。台湾作为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来就不是一个国家,也永远不可能成为一个国家。大陆方面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台独”言行,决不允许国家分裂的历史悲剧重演,搞“台独”分裂必将自食恶果。[中央电视台记者]:我们看到在24日召开的所谓民进党“全代会”上蔡英文提出了“宪政体制”改革的相关议题,此举引发了岛内社会的关注。有评论认为,蔡英文这是在为法理“台独”做准备,是极其危险的玩火行为,请问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马晓光]:我们将密切关注有关动向。我愿意再次重申,两岸关系的红线是十分清晰的,我们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决心是坚定不移的。[厦门卫视记者]:近日举行的湄洲妈祖神像巡游活动在台湾受到了关注,请您介绍一下相关的情况。谢谢。[马晓光]:为满足台湾广大妈祖信众的强烈愿望,应台湾鸿海集团、新北市板桥慈惠宫、台湾妈祖联谊会的邀请,福建湄洲祖庙妈祖神像于9月23日至10月9日在台湾开展为期17天的巡游活动。这次巡游活动是两岸民间交流的又一大盛事,巡游涉及台北、新北、基隆、桃园、新竹、苗栗、嘉义、云林、彰化、台中等十个县市,涵盖台湾89个宫庙,是历届巡游宫庙最多的一次。[经济日报记者]:日前海峡两岸产业合作区在广西挂牌成立,请发言人介绍一下相关情况。谢谢。[马晓光]:为帮助台商台企在大陆拓展新的发展空间,9月15日,国台办会同国家发改委、商务部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授牌设立了海峡两岸产业合作区。这个合作区是“一区三园”,包括防城港产业园、崇左产业园和钦州产业园。相信合作区的设立将为台资企业在大陆的发展提供更大的商机。[台湾旺报记者]:台湾高中的语文文言文比例发生了逆转,后来还是决定会调降10%,恢复到文言文只有35%到45%,请问发言人如何评价?谢谢。[马晓光]:一段时间以来,“台独”势力处心积虑的在课纲教材上做手脚,遭到大多数有良知的台湾教育界、文化界以及舆论的质疑和反对,台湾教育主管部门的做法只会使台湾的教育沦为政治操作的牺牲品。[海峡之声广播电台记者]:教育部在7月初宣布了放宽台湾高中毕业生凭学测成绩申报大陆大学的标准,入学的门槛是从前标降到了均标,后续的影响包括引发台湾社会在关心是否会出现台湾学子出走潮,请问发言人如何看待?[马晓光]:教育部采取这项措施旨在为台湾青年来大陆就学创造更加便利的条件,为的是进一步促进两岸青年和两岸教育领域的交流。至于说如果有人担心引起“出走潮”,我觉得是一种毫无必要的担心,可能是联想太丰富了,因为毕竟招收的学生是有限的。[福建海峡导报记者]:我们注意到新加坡总理李显龙近日访华之后再度重申了反对“台独”的立场,并且坚持一中原则,也有消息传出新加坡派士兵去台湾训练的“星光计划”也有可能会终结,请问发言人对此有何回应?[马晓光]:这两个问题可以连起来回答,不久前,中新两国领导人会晤,有关内容已经见诸了新闻报道。我想随着大陆国际地位的提升、影响力的扩大,国际社会坚持一个中国的格局日趋巩固,“台独”分裂没有任何空间。[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记者]:近日,墨西哥发生了地震,中国驻墨西哥使馆对被困的台湾同胞实施了救援,对此台媒分析说近来大陆加强对旅外台湾民众的急难救助服务,有意在国际间落实台胞的国民化,对此发言人有何评论?[马晓光]:维护海外中国人的权益,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中国人的权益,是我们驻外使领馆一贯的宗旨和政策。这次墨西哥发生强烈地震之后,我们中国使馆在得到求助电话,得知5名台胞受困和下落不明的情况时,积极要求墨方有关部门全力施救。在黄金救援72小时之内,使馆密切跟进救援情况,并多次看望被困的台胞亲属。9月22日,经墨西哥有关部门及台胞亲属确认,被困的5名台胞均不幸遇难。在这里,我们对遇难的台胞表示深切的哀悼,对遇难者家属表达诚挚的慰问。台湾同胞是我们的骨肉兄弟。我们的驻外使馆包括驻墨西哥使馆,愿意进一步向有关台胞亲属提供协助,来妥善处理有关善后事宜。[中评社记者]:日前,台湾地区前领导人李登辉说,大陆对台统战已联合台湾“黑道”,请问发言人对此有何评论?[马晓光]:李登辉这位“台独教父”,我认为他最近借机打击台湾统派,对主张两岸交流和支持统一的人士发难,无非是想进一步制造绿色恐怖,用心是极其险恶的。大家也知道,李登辉当政是在台湾政坛黑金政治横行的时期,谁是“黑道”,大家心知肚明。[台湾TVBS记者]:赖清德先生在接受质询时对台湾的现状有些清楚的表态,不过其中他也提到两岸如果要成为兄弟、夫妻或者情侣关系的话,必须大陆方面承认,请问发言人有何评论?[马晓光]:我想,两岸关系要有良好的改善发展,首先要明确回答两岸关系的性质问题。就是刚才所讲的,两岸同属一个中国,不是国与国关系,也不是“一中一台”。所以只有在这个问题上有明确的回答,所说的善意、所说的诚意才不是口惠,才不是水中花、镜中月。[环球网记者]:两个问题,第一,民进党24日举行“全代会”,党主席蔡英文发表谈话时表示,现在的中国大陆和创党时期已经很不一样,中国大陆的崛起是现在全世界都必须谨慎面对的局势。她还称,情绪式的仇恨或者一味讨好都无法诚实正视大陆崛起的发展。请问发言人对此如何评价?第二个问题,最近特赦陈水扁的声音在岛内甚嚣尘上,在一项国民党举行的特赦阿扁的网络投票中有超过九成的网民都反对特赦陈水扁。与此同时,我们注意到在民进党“全代会”一大半的党代表借机溜走,造成还未讨论“赦扁案”,会议就已结束的情况,请问发言人如何看待此事?谢谢。[马晓光]:我先回答第二个问题,我们对台湾司法案件不做评论。民进党和台湾当局坚持什么样的司法价值,大家都拭目以待。[马晓光]:回到第一个问题,1949年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来,大陆的发展进步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也得到越来越多的台湾同胞的认同。“台独”势力靠抹黑大陆、制造对抗和仇恨混日子的时代越来越难以为继。从根本上说,决定两岸关系走向的关键因素是祖国大陆的发展进步。我们将继续保持自身的发展势头,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取得新成就,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将继续贯彻中央对台大政方针,坚决维护“九二共识”政治基础和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正确方向,坚决遏制任何形式的“台独”分裂活动,秉持“两岸一家亲”的理念,与台湾同胞分享发展机遇,积极推进民间各领域的交流合作,促进和深化两岸经济社会的融合发展,增进同胞的亲情和福祉,携手建构两岸命运共同体。[福建海峡卫视记者]:我们注意到李明哲案开庭之后的第四天,台湾当局也进行了所谓的“陆生间谍案”宣判,对此您有何回应?[马晓光]:我们高度关注涉及大陆民众在台湾的安全和合法权益,坚决反对以各种借口和方式干扰和阻挠两岸交流。[中国网记者]:近日岛内有声音说,陆客减少,急需拯救台湾观光业,请问发言人怎样评价这个声音?另一方面,国庆黄金周即将到来,请问发言人对于大陆游客赴台旅行有怎样的建议,谢谢。[马晓光]:自去年以来,大陆居民赴台旅游的人数持续大幅减少,原因是众所周知的,我们在此前发布会上也多次做过分析,请你查阅。今年是国庆和中秋两个假日叠加,所以国家旅游局发布了假日旅游指南,据我了解,预计从10月1日到8日,境内旅游人数将达到7.1亿人次,出境游也将迎来小高峰,当然旅游是大陆居民自身的事情。[人民政协报《两岸经合》周刊记者]:近日有台湾媒体报道说两岸企业家高峰论坛紫金山峰会将在11月份举行,请发言人予以证实并介绍相关情况。谢谢。[马晓光]:两岸企业家峰会是两岸企业界和经济界进行交流研讨、开展合作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民间性交流平台。近年来,峰会为汇聚两岸企业家的力量、推进两岸产业合作以及中小企业合作,共同致力于两岸经济合作,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关于今年举办峰会年会的相关事宜,据我了解,目前双方正在就具体安排进行沟通,确定后会及时对外发布。[联合早报记者]:近期有不少舆论指出,十九大之后大陆可能将解决两岸课题摆上议事日程,请您对这个说法做出评价,谢谢。[马晓光]:上次我们的新闻发布会,我的同仁安峰山先生已经就这个问题作了回答。我再次重申,我们的对台大政方针是明确的,也是一贯的。我们将继续坚持“九二共识”,维护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和正确方向,反对形形色色的“台独”分裂活动。我们也愿意来继续扩大两岸交流,促进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增进两岸同胞的亲情和福祉,构建两岸命运共同体,在团结台湾同胞、携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来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新华社记者]:随着暑期两岸青年交流热潮的结束,接下来两岸青年交流是不是还有一些大的活动可以给我们介绍一下。谢谢。[马晓光]:我刚才讲过了,我们支持和鼓励两岸民间特别是两岸青年学生加强交流的政策措施不会改变。我们也相信两岸交流合作的民意和趋势也不会改变。接下来,诚如你所说,在暑假期间,两岸的各项交流,特别是青年学生的交流活动出现了高潮。接下来围绕两岸开启交流30年,大陆方面有关部门和地方还将举办一系列的交流活动,有重要的活动会及时通知大家采访,有重要的信息我们也会及时通过这个平台予以披露。[台湾旺报记者]:第二次提问,美国参众两院先后通过了“国防授权法”,其中包含美台军舰相互停泊的内容,请问发言人对此有何评价?谢谢。[马晓光]:台湾问题事关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也是中美关系中最重要、最敏感的问题。我们坚决反对美方与台湾进行任何形式的官方往来和军事联系,这一立场是一贯的,也是明确的。[大公报大公网记者]:延续蔡英文在民进党内部时说的一句话,她原话是说“情绪式的仇恨或者一味地讨好都无法正视中国的崛起和发展”,请问发言人如何解读蔡英文此番谈话中所指的仇恨和讨好?谢谢。[马晓光]:其实我刚才已经大篇幅的回应了这个讲话。我想,形势比人强,大陆的发展进步也吸引了越来越多台湾同胞的目光。在这样一个趋势之下,两岸同胞的相互了解只能是越来越充分,和平发展所积累的良性因素也会越来越多。[深圳卫视记者]:二次提问,今年的“国共论坛”是否还将继续举行?未来“国共论坛”的形式是否会有所变化?谢谢。[马晓光]:其实你注意到,我们已经多次表示,国共两党将在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的共同政治基础上,继续保持沟通,加强交流,共同维护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台海的和平稳定。[香港大公报文汇报记者]:还是关于赖清德的事情,有大陆学者指出赖清德是以台湾地区行政机构负责人的身份公开主张“台独”,已经触碰了两岸关系的底线,并给了大陆向台湾采取措施的正当理由。请问发言人怎么看?[马晓光]:刚才我已经做了回答,搞“台独”必将自食恶果。[中评社记者]:第二次提问,台北市长柯文哲在上周末研讨会上提出两岸交流中有一个“猪队友”效应,说马英九执政的时候“台湾认同”声高,民进党执政“台湾认同”反而降低,请问发言人如何看待这个说法?谢谢。[马晓光]:对台湾人士的看法、观点,我们不便评论。大家自有观察。[环球网记者]:二次提问,我们注意到台湾地区立法机构休会期上周开议,“时代力量”林昶佐等人不满台湾现行最高层级的“采玉大勋章”,是以蒋介石之母王采玉女士命名,提案修正勋章条例主张改名。请问发言人对此有何评论?谢谢。[马晓光]:通过正名,所谓的“正名制宪”来推进“台独”活动,这是“台独”势力的一贯伎俩,我想大家都看的很清楚。谢谢。[马晓光]:今天的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光临。
为您推荐:
女教师大闹派出所,扇民警耳光被刑拘
禽兽!男子将女儿作为&礼物&供朋友轮奸,自己也加入
文爱视频明码标价 揭秘网络“磕炮”背后色情利益链
外国美女帅哥街头挑战亚洲蹲 结果人仰马翻裤子裂开
中国会不会封杀苹果?美国人写的这篇文章这么说
为什么女人蹲着尿 男人站着尿?看完秒懂 笑死人
禽兽!男子将女儿作为&礼物&供朋友轮奸,自己也加入
男子求复合将女友拘禁 还脱了衣服拍下这些照片(图)
扫描到手机十九大代表、华大基因研究院党委书记杜玉涛: 技术足够便宜能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华大基因|老百姓|科研_新浪财经_新浪网
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记者 戴春晨
实习生 梁施婷 北京报道
10月18日,十九大在北京召开。研究院党委书记、首席科学家杜玉涛作为十九大代表出席了会议。
10月20日,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记者在会议间隙专访了杜玉涛。
杜玉涛认为,党的十八大以来,由于政策对科研和技术人才的大力支持,中国的科研和科技产业取得快速发展。其中的典型表现是高科技产品的成本大大降低,使得普通人都能消费。
科研支持力度大
《南方财经》:在你看来,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科技成绩如何?
杜玉涛:在过去这五年,无论对科研还是对技术人才的支持,力度都非常大。我们不仅有科学技术的突破,还使这些技术能够落地、转化,成为能够享受的福利。
以我所在的领域为例,过去这五年,也是中国基因科技发展非常快速的五年。我们不仅在基础科研上取得了很多标志性的成果,发表了很有力量的科研论文,在产业落地方面的成就也是非常显著的。最典型的就是技术成本的快速下降。五年前需要五六千元的基因检测,现在五六百元就能做到。
因为成本下降了,所以越来越多的老百姓能够享受基因科技带来的一些变化,也就是更多的人可以做基因检测。对于孕妇也好,对于家庭也好,这些检测有利于防治出生缺陷,提升整个家庭的健康。往更大方向来说,这对于整个社会的安定、和谐都是一个重要的支撑。只有这个技术足够便宜,大家才能享受,这能帮助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均衡的问题。
《南方财经》:十九大报告提出,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如何吸引人才?
杜玉涛:其实过去五年,党和政府对创新和人才的支持力度已经非常大,包括海外人才引进,对本地人才生活补贴和科研经费的投入已经有很明显的提升。未来,粤港澳大湾区和广走廊建设,一定会吸引大量的人才。
将企业业务和党建结合
《南方财经》: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华大基因是科技企业,如何将党建和现代企业的管理制度相结合?
杜玉涛:因为华大基因的党支部分布在全国各地,在北京、上海等地都有,所以我们就会采取互联网的手段,通过微党课、微考场的方式,将组织建设做起来。另外对于党建和业务的结合,华大基因还有一个想法正准备实施,就是将支部书记的考核、评估与他的业务关联。在党建的过程中,如果他在支部的岗位上做得很不错的话,这在集团层面的晋升通道中也会有一定的体现。这是我们近期准备落实的工作。
《南方财经》:十九大之后,有些什么样的期待?
杜玉涛:期待有很多,因为报告给我们描绘了如何通过两个阶段的奋斗达到本世纪中叶的美好生活。我希望整个创新事业是系统性、工程化的。拿科研层面来讲,在第一个十五年,我们可能会有越来越多重大科研成果的突破;再之后的十五年,希望能看到更多科研成果的落地和转化。也许第一个十五年我们就能实现国内出生缺陷疾病的防控,可能实现清零或是最大幅度的减少,那么第二个十五年就会有更多相关的检测进入到寻常百姓家,让大家都享受到基因科技带来的福利。这个转化的过程,更多是需要政府的引导,包括对老百姓在认知上的宣导等。
(编辑:杨志锦)十九大新闻中心就“农业科技创新”举行集体采访
18:32:00来源:人民网
  10月21日19:00,十九大新闻中心在梅地亚中心二楼新闻发布厅举办第五场集体采访,邀请农业部党组成员、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唐华俊,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国家小麦改良中心主任何中虎,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研究所研究员、农业部休闲农业重点实验室主任魏灵玲,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农村能源与环保研究所副所长沈玉君,江西省安义县种粮大户、绿能农民专业合作社党支部书记凌继河接受采访。
   19:09
  主持人刘晋
  各位记者朋友晚上好。欢迎大家出席今天晚上的集体采访活动,这是新闻中心组织的第五场集体采访,本场的主题是农业科技创新,我们请来了五位农业领域里的优秀党代表,我先给大家介绍一下。
   19:10
  第一位是唐华俊同志,农业部党组成员、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二位是何中虎同志,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国家小麦改良中心主任。第三位是魏灵玲同志,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研究所研究员、农业部休闲农业重点实验室主任。第四位是沈玉君同志,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农村能源与环保研究所副所长。最后一位是凌继河同志,江西省安义县种粮大户、绿能农民专业合作社党支部书记。首先请各位代表依次作一个介绍,首先请唐代表。
  农业部党组成员、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唐华俊
   19:15
  唐华俊
  媒体的各位朋友,晚上好,今天是周末,大家都很辛苦。今晚的主题是农业科技,大家都很关注,与我们吃饭有关系,从我们每天餐桌上的变化,就是米袋子、菜篮子、果盘子、奶瓶子的变化,就能够看到农业科技的变化和进步,不断地丰盛、丰富。
   19:15
  唐华俊
  这几天各位代表都在热烈讨论十九大报告,我们几位农业科技代表对党的十九大报告里边有关农业农村发展,科技方面的安排和部署感到非常的振奋和高兴、激动。在十九大报告里专门强调,要始终把解决三农问题放在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要加快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因为农业农村的现代化核心关键还要靠科技,靠科技创新,靠科技进步。
   19:20
  唐华俊
  十八大以来,农业科技有长足的发展和进步,说它有发展、有进步,有三个指标可以比较好的来说明。第一,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去年已经超过了56%,与“十二五”初期比,与“十三五”将来的奋斗目标相比都有很好的发展,更不用说改革开放的时候百分之十几,能够发展到超过56%,应该说这是一个重要的指标。
   19:22
  唐华俊
  第二,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超过65%,与“十二五”末比也是了不起的一个贡献,基本上每年两个百分点的增加。现在小麦基本上实现了全程机械化,像水稻、玉米的收获环节基本实现了机械化,这是了不起的一个进展,解决将来谁种地,没有机械装备的发展和进步也是不行的。第三,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2016年稳定在96%,应该说也是了不起的,现在大田的、园艺的都实现了良种化。这三个指标比较好的说明了十八大以来科技的一些进步和进展,具体归纳起来,大概有三个方面:一是农业科技的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包括在原始创新和基础研究上,比如说水稻、黄瓜、桑蚕,这些基因组学作物现状的形成机理机制,这方面有很好的进展。比如黄瓜,大家吃黄瓜都会发现黄瓜根部不愿意吃,有点苦,到底是什么东西控制着这种苦味,如果在机理机制上搞清楚了,我们在育种上就会有更好的方向。
   19:28
  唐华俊
  我们在一些重大品种和技术方面,也有很好的进展。比如超级稻,水稻过去尤其是像南方的籼稻,很多人不愿意吃,但是现在的超级稻在品质上有很大的改善,在质量上有提高。同时在其他方面,比如说一些设施技术,智能植物工厂,在改变农业生产方式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马铃薯的主食化,可能很多同志们看到“砥砺奋进的五年”的展览里,3D打印的马铃薯产品,比如馒头、面包、面条等很多产品都有很大的发展。
  另外,在条件平台建设方面也有很好的发展。我们国家的农作物基因资源重大科学工程、农业生物安全重大科学工程先后建成投入使用。农业部以重点实验室体系建设为抓手,加大投入,现在已经建成了42个综合实验室,下面又建了近300个专业或者区域实验室,同时还建了近270个实验台站,就形成了一个体系,就是说综合实验室有专业或区域实验室,还有科学观测试验站。在这个基础上,部里遴选了400多个农业科学野外观测台站,建成了一大批的数据中心,这个对科研条件建设很重要,我们觉得这在过去五年里有一个很大的进展和发展。这是过去五年来,自主创新方面的提升和发展。
   19:35
  唐华俊
  第二,成果转化进一步加快。比如我们的推广转化体系,过去所谓的“线断、网破、人散”,在过去五年有很大的改善,我们的队伍建设方面,业务用房建设方面,条件装备方面有很大的进展,这是在体系建设方面。在成果推广转化方面,我们的重点是围绕农业生产中的关键问题,围绕着需求进行推广,比如小麦的“一喷三防”,有重点的来开展工作。推广转化的模式机制也有创新,比如“专家+农技推广人员+示范户”,这样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第三,体制机制改革方面进一步深化。大家知道,我们农业科技涉及到国内的科研机构包括省里科研机构,涉农的还有大学、企业,应该说在体制上要一下做一个大的改革,是比较难的,但是农业部在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方面作出了创造性的探索。农业部以小麦、水稻、生猪等50个主要农产品为单元,以产业为主线,组建了产业技术体系,每个体系有首席科学家,首席科学家下面还有若干个岗位科学家,还有若干个综合试验站,形成了一个体系,把全国的科研机构、大学、企业,都能够联合起来,共同围绕一个产品的科技问题发挥作用,应该说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发挥了非常好的作用。
   19:40
  唐华俊
  另外,2014年,农业部开始组建了一批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这个是围绕产业、行业重大问题,像农业废弃物的处理等,涉及到很多方面,因此我们把方方面面的专家、方方面面的单位组织起来,共同围绕着一个大的产业问题或者科学命题来解决,这几年来也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相关的政策改革也发挥了很大作用,比如昨天晚上王志刚书记跟大家介绍的改革,包括成果转化、应用,种业的知识产权与改革,现在科学家也可以兼职、也可以持股,这样的知识产权权益改革,让科学家也有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所以从某种程度上促进了创新。
  借这个机会,我把过去五年农业科技自主创新、推广转化、体制机制方面给大家作一个比较全面的介绍,让大家有一个概貌。谢谢。
  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国家小麦改良中心主任 何中虎
   19:42
  何中虎
  大家好,我是从事小麦育种工作的,这个工作的特点就是周期长,选育一个品种一般10-12年,从杂交组合到审定,审定到推广还需要好几年的时间,周期非常长。小麦是中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它同时还是健康和环保作物,之所以说它健康,就是你吃了以后不会发胖,这是国际上有很多文献支撑的,如果有条件的话,建议大家吃全麦粉,会对身体更好。
  之所以说它环保,是因为冬小麦可以解决冬天和春天的农田裸露,大家想想,如果没有冬小麦的话,我们冬天的沙尘暴等等,那将是很严重的。中国的小麦2016年的面积是3.6亿亩,单产355公斤,比世界平均水平高60%,总产1.28亿吨,占全世界的17%,当然也是居全球首位。应该说过去五年小麦的持续增产对保障粮食产量登上新台阶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过去五年,全国小麦育种概括起来取得了三个方面的进展。
   19:44
  何中虎
  第一,小麦在内的前沿技术研究,比如基因组学、基因编辑等,取得了重要的进展,应该说跟国际上最先进的基本上是并行的,有些领域可能还处于领先水平。
  第二,育种家培育了100多个通过国家审定的优质绿色的新品种,其中有6个新品种年推广面积超过了1000万亩。
  第三,大家关心的华北北部缺水的问题,通过大家的努力,华北北部小麦的灌溉,全生育期的灌溉由过去的4-5次,现在减到2-3次,所以一般来说,冬天一水,春天一水,如果夏收前太干旱了,再补充第二次水。所以,使用的水显著减少,我可以自豪地说,中国的小麦育种在国际上是享有很高声誉的。我们小麦人,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有信心、有能力为确保我们国家的粮食安全和绿色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谢谢大家!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研究所研究员 魏灵玲
   19:51
  魏灵玲
  大家好,我非常高兴能有机会和大家一起交流一下设施农业科学研究和成果转化方面的一些情况。我是做设施农业的研究,设施农业是什么呢,大家能够看到的就是有很多的温室大棚,植物工厂,用它种菜、种花、种蘑菇,我本身是做园艺的,当然设施农业的,也有养猪、养鸡的方面,它能够突破环境和资源的限制,是高效生产的手段,设施农业在我们国家发展了很多年,也为我们国家菜篮子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十八大以来,国家高度重视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推动农业绿色发展,设施农业的面积增长的非常快,现在我们国家的设施农业面积已经达到了410万公顷,产值也有9800亿元,创造了4000多万个就业岗位。在种大棚方面,农民增收效果也是很显著的,农民基本上平均增收能够近2000元左右,设施农业为我们国家农业现代化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我是一名研究设施园艺的科研人员,但同时我也在做成果转化的工作。在科研方面,我们一方面注重自主的创新和原创的技术突破,我们在智能化的设施装备、植物工厂、植物LED人工光技术、农业的物联网技术、营养液栽培,还有设施农业用的节能或者新能源的高效利用等等方面,我们做了很多的科研工作,也取得了重大的突破。另一方面,我们也积极搭建国际化、开放的科研平台,和国际上更多科学家一起来搭建这种集成、引进、消化、再创新的技术体系,推动我们国家设施农业基础性研究的发展。
   19:53
  魏灵玲
  另一方面,我们做科技成果的转化,这个我大概做了15年,从研究生毕业开始,现在比较流行的叫创新创业。在成果转化领域,我们尝试着把科学院的科研成果连接应用单位和农民走通“最后一公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尝试从园艺的角度,从种子到餐桌的全产业链的技术体系的搭建,现在也取得了比较好的效益。我们能够通过市场的推广获得效益,能够让农民看到科技成果给他带来收入的增加,使他们变被动为主动找成果转化的推动。
  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我们要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以企业为主导,市场为导向,把产学研进行深入的融合。我做了15年,基本上一边做研究、一边做转化,我就感觉到在这个时候,科研人员的春天就又来了,一边做研究的工作,一边做转化,会有更多的舞台让我们发挥自己的能力,所以我在想,在未来的时间,因为我们还都比较年轻,能够紧紧依靠中国农业科学院这种国家队科研平台,不断地加强研发、创新,搭建我们国家自主设施农业方面的技术支撑体系,同时我们做好成果转化的工作,让我们的客户从市场上挣到更多的钱,让这些资金反过来推动我们的研究,取得产业的主导权。基本上就是这样,谢谢大家。
  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农村能源与环保研究所副所长 沈玉君
   19:58
  沈玉君
  各位媒体界的朋友们,大家晚上好。我叫沈玉君,我主要从事的是农村能源与环保相关的科研工作,具体来讲,我主要是从事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相关的工作。虽然我们的工作和畜禽粪便和秸秆这些又脏又臭的东西打交道,但是我们科研的目标是非常美好的,我们的终极目标是让农业更绿,让农村更美,让农民更富。
  这几天我也在深入学习十九大报告,报告中也提到了要推进绿色发展,特别是提到要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等等。从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就高度重视绿色发展,特别是在中央深改组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也提到了农业的绿色发展,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是农业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农业部门贯彻党中央的部署,从2015年就打响了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攻坚战,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今年又启动实施了农业绿色发展五大行动。据我了解,前几天刚刚公布了我们国家第一批40个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的名单,来作为农业示范发展的先行区,可以说政策措施力度非常大。农业绿色发展要靠政策的引导,当然也要靠科技支撑,所以我们作为农业科技人员也是深感责任重大。
   19:58
  沈玉君
  十八大以来,我们国家在耕地质量提升、化肥农药减施增效,还有包括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环境修复等等这些领域已经研究推广了一批先进的技术模式。就拿我所从事的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这个方面来说,我们研究提出了适合我们国家不同区域特点的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模式以及一批单项的技术,已经取得了突破,目前我们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与种养循环发展的格局正在形成,到2016年底,我们国家畜禽分污的资源化利率达到了60%以上,秸秆的综合利用率达到了80%以上,可以说有力的推动了农业绿色发展。
  前不久,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出台了《关于创新体制机制 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意见》,这个《意见》非常明确的提出了农业绿色发展的总体思路、目标任务,还有具体的措施,我也相信在十九大报告的指引下,在这个《意见》的推动下,未来几年我们国家在这个领域一定会突破一批关键的技术成果,研发推广一批试用成熟的绿色生产技术,来推动农业的绿色发展,让我们的农业更绿、农村更美、农民更富。谢谢。
   20:00
  最后请凌继河同志介绍有关情况。
  江西省安义县绿能农民专业合作社党支部书记 凌继河
   20:01
  凌继河
  大家晚上好,我叫凌继河,很高兴今天跟大家一起交流。我的身份很简单,我是亿万农民当中的一名,我荣幸既是农民,又是党代表。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江西视察时,因为我们规模化经营和带领农民致富,习近平总书记表扬我,我很高兴、很激动。
  我公司现在流转土地20070亩,托管土地35700亩,年加工稻谷40000多吨,带领农民6700户致富。实际上我今天跟大家分享的很简单,就是六个字:“良种、良法、良田”。良种我们主要是引进一些优质品种,适合我们当地的气候、土质,我们实验成功就大力推广,我们现在推广达到了90%以上,像以前普通大米卖到2块钱一斤,大家还挑三拣四,现在我们品质比较好的大米最多卖到18块钱一斤,市场还供不应求,所以说比较好的品种对产业发展是一个很大的贡献。
  第二,我们全程机械化,现在机械化我们达到了90%以上,以前是人工插秧一天一亩,现在高速插秧机一天插五六十亩,是人工的60倍,人工插秧的产量还没有机器高,因为机插的分蘖多、返青快,产量更高。比如我们现在用测土配方施肥,减少了成本,增加了收入。还有统防统治,我们推广飞防一天可以打五六百亩,原来人工一天就打20亩,甚至用药量更大,现在应用的少,省了成本,又省了人工。这是良法。现在我们公司主要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像今年江西省省委省政府拿两百个亿,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到2020年全省高标准农田基本建完。我就说三点,谢谢大家。
   20:01
  谢谢五位代表介绍,相信他们的介绍,使大家会对农业创新的情况有更多的认知。接下来进入答问环节,请大家围绕农业创新这个主题进行提问,提问之前请报一下你们所代表的新闻机构。现在开始提问。
   20:02
  农民日报社全媒体记者提问
  农民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我注意到农业部启动实施了一系列举措推动农业绿色发展,不管是畜禽废物资源化利用还是化肥减施,有机肥替代化肥,可以说有机肥的作用都很重要。但是有些地方反映,有机肥的使用费时费工,可能在推广方面会面临一些问题,请问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20:04
  唐华俊
  绿色发展也是农业发展观的一场变革,也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个关键,所以我想请沈玉君同志来回答这个问题。
   20:04
  沈玉君
  谢谢这位媒体朋友,我是从事这个专业的,我也很愿意回答这个问题。从农耕文明以来,我们国家就有施用有机肥、农家肥的传统,但是和化肥相比,有机肥确实存在着使用量大,使用不方便的一些问题,所以农民更习惯于用省时、省工、省力的化肥。另一方面,随着我们国家这些年种植业和养殖业的专业化分工,导致了种养分离,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有机肥的利用,在一定程度上阻断了种养循环渠道的通畅。
  第二,我们国家部分地区的耕地有机质在不断下降,有机肥中含有丰富的有机质和营养元素,它可以改良土壤培肥地力。从另外一个角度,我们国家每年畜禽粪污大约有38亿吨。到目前为止还有40%没有有效利用,畜禽粪污既产生了环境污染,同时也是资源浪费,如果将这些畜禽粪污转化成能用的有机肥还到农田中,既解决耕地有机质提升的问题,又解决了粪污的污染问题。
  第三,如何推动有机肥的适用。这些年,特别是在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国家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带动有机肥的利用。一是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在全国选100个果菜茶生产县和畜牧生产县开展有机肥替代化肥的试点。二是发改委和农业部联合启动的整线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的项目,也是提到2020年要支持200个以上的畜牧大县,支持他们开展畜禽粪污的资源化利用,当然还有包括一些耕地质量提升项目等等,一系列的措施,我想农业部门的政策措施在很大程度上带动了有机肥的利用。在绿色发展新的形势下,我们国家科研人员也积极的开展研究工作,我们目前也研究出来适合我们国家不同区域特点的一些种养结合的技术模式,还包括研发了一些高效的有机肥产品以及技术装备,还包括我们在畜禽粪便堆肥无害化和有机肥工程技术标准方面也开展了一些研究的制定工作,这些标准也陆续出台了,我想这些也都是从科技创新的角度在推动有机肥的利用。
  我相信十九大之后,农业绿色发展的力度还会继续加大,我们有机肥的利用将会更好的推动。谢谢。
   20:11
  香港商报记者
  品种创新离不开国际合作和种质资源交换利用,从国外引进的种质资源曾对我国作物育种发挥过非常重要的作用,能否介绍一下国际合作在目前和未来中国小麦育种中的作用呢?谢谢。
   20:12
  唐华俊
  谢谢你的问题。种质资源尤其是国际合作非常重要,如果说我们今天,尤其是菜篮子吃的那么丰盛、那么丰富,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国际合作的结果,就是在粮棉油糖肉蛋奶菜茶等各个方面都有合作,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成效。下面请何博士以小麦为例,谈谈跟国外到底怎么开展合作的,大家可以了解更多的情况。
   20:13
  何中虎
  谢谢唐院长,谢谢记者的问题。其实中国并不是小麦的发源地,小麦的起源地是在中东,通过可能2-3种途径,现在还不能完全证实,传到我们国家。就国际上来说,包括种质资源交换在内的国际合作,应该说是全球作物遗传改良的重要因素。据估计,国际上有这么一个数字,大概“遗传异种病染”的30%-40%是因为全球性的种质资源交换,在我们国家也是这样的。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我们就大批引进了意大利、美国等国家的品种。七十年代引进东欧的品种,如前苏联的。八十年代以后,引进国际小麦改良中心、墨西哥的品种,在我们国家的不同时期解决产量、矮杆、抗病、品质方面都发挥了很好的作用。相应的中国的一些小麦品种,比如抗赤霉病的品种,也在美国和其他国家发挥了很好的作用。我们现在的策略是通过协议,并且遵照遵守国际种子交换协议,就是MTE,进行不同国家的种子交流交换。
  第二,大家都知道,不论是我们国家还是其他国家,都面临气候变化带来的一些问题,比如旱害、涝害等,同时病虫害比以前明显增多,应对这些挑战我们需要自主创新,但仅仅自主创新是不够的,更需要跟国际同行携起手来,大家一起努力做到共同投资、共同获利。我们国家在推动不论是小麦还是其他的作物,在国际合作上做出了很好的典范。
  但现在的形势跟过去不一样了,在九十年代初,我们主要是靠国际上来资助我们的科学家去学习,现在我们国家发展了,国际上也希望中国在国际农业界发挥更好的作用,所以现在的合作方式和原来不一样了,过去是以学习引进为主,现在在学习引进的同时进行合作研究,比如说我这个实验室分别跟美国农业部农业研究局、澳大利亚莫道克大学、国际小麦改良中心等建立了联合实验室。这个联合实验室是什么模式,就是我们国家的政府,科技部、农业部或者自然科学基金、外专局支持我们的工作,外方相关的政府和单位支持他们的工作,但是双方在一起共同收集实验方法、共同交换材料、共同培养研究生,我们也派出很多人学习,通过这个来共同提高我们的水平,共同提高我们应对全球挑战的能力。
   20:14
  唐华俊
  我再补充一点,因为种质资源大家都很关注,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世界,种质资源是战略性的资源。目前在中国农业科学院,我们建有国家农作物资源库,储藏有40多万份种质资源,其中15%左右是国外来的,85%左右是我们自己的,而美国种质资源库超过50万份,大部分是国外来的,小部分是美国自己的,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将来要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互惠互利,为解决全球尤其是粮食安全问题、生态安全问题做出贡献。我补充这一点,谢谢。
   20:18
  经济日报记者
  我关心的是农民种粮效益的问题,目前很多农民感觉种粮效益差,一些农民不愿意继续种粮,我的问题是是否要继续坚持种粮,如果坚持,应该怎么解决效益问题和“谁来种”的问题?谢谢。
   20:18
  唐华俊
  谢谢你的问题,农民收入问题一直是中央政府非常关注的,因为它涉及到农民的生计问题,今天正好现场有一位农民代表在这儿,请凌代表跟大家说一下。
   20:18
  凌继河
  大家好,因为我是一线的农民,我今天想跟大家说的是,我们国家对农业的投入越来越大,政策越来越好。第二,就像总书记说的要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刚刚说的好的品种,就是改革供给的问题。以前我们的大米卖到两块钱,现在的大米可以卖到十八块钱一斤,就是因为有好品种,以前想吃好米要外国进口,现在我们中国的米更好吃、更香、更有营养,我认为这样就增加收入了。
  另外关于机械化,机械化就是减少了人工,增加了收入,降低了成本,这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还有我们现在种田的大部分是60后、70后,因为年龄比较大了,我们大量的需要年轻的80后、90后,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这样就提高了他们的收入,在我们合作社,去年这些年轻人平均达到拿到14.7万的年收入,现在还求着我种田,以前不愿意种田,但在我们合作社种田是排着队在等,我们有租金、现金、奖金,还有股金,我们最高的一个状元拿奖金拿到30多万,在我们合作社六年拿了182万,所以说不担心没有人种田,让年轻人去做这件事。谢谢大家。
   20:19
  唐华俊
  我再补充一下,农民收入有一个很重要的是适度规模经营,一家几分田,不到一亩地,确实很难。但是像凌代表这样的规模,他已经差不多有2万多亩地了,所以他有多种形式。所以从全国来看,既有种粮大户自己流转来的地,另外也有专业合作社等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根据农业部的数,今年大概适度规模经营的比例已经占到了差不多40%,从这个意义上讲,规模起来了以后,从某种程度来说可以让农民有利益,种田可以赚钱。凌代表比我们当教授的收入还高。
   20:25
  中国日报记者
  长期以来,如何打通科研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一直是制约我国科技创新的一个难题,请问在农业科技创新领域,这个问题有什么办法可以突破,在十九大报告中,有没有作出相关的部署和指引?谢谢。
   20:26
  唐华俊
  谢谢你的问题,成果转化确实从某种程度上是制约创新的一个重要因素,再好的成果如果说不能转化为生产力,不能与经济结合,不能用,就会受到很大的限制。比如现在的成果转化率还比较低,这样使大部分的成果搁置起来了,研究完了就放在那儿了。今天魏灵玲代表刚才讲她既是科学家,同时也是公司的法人,并且公司做的很好,成果转化也做的很好,是真正实现“名利双收”的代表,所以我们有请魏灵玲代表现身说法,给大家讲一讲她是怎么干的。
   20:26
  魏灵玲
  谢谢你的问题,我特别高兴有机会在这里分享15年来一边做企业、一边做研究的想法和心得。刚才唐院长说的是一边做科学家一边做企业,确实我在这两个身份中每天都要互相切换,但我到现在来讲感觉都很好。
  怎么打通实验室的科学成果到应用单位到农民的“最后一公里”实际是科技成果转化中最关键的问题。因为在实验室做研究的时候并不了解市场,这次十九大报告中就写到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来做产学研的深度融合。我们一直想做以市场为导向,知道市场需求再来实验室进行科学应用的研究,把科研成果应用到市场需要的不同应用场景中,这样才能实现新模式的探索和尝试。
  我们具体的做法就是以项目引领产业,以园区带动地区,大家会发现现在我们国家都在建立很多的农业科技园区和农业示范区,这些园区基本上是以政府为主导的,是一个很复合业态的高新开发区,但是在农业领域,它集成了不同的经营主体,有政府、有企业、有农村合作社,还有农民。一个农业园区的业态也很复杂,可能有种植、养殖、加工,还要有终端的销售。我们实际的做法就是以一个农业园区或者一个项目为案例,刚开始的时候会从规划和设计做起,因为我们在中国农科院,我们在唐院长的领导下有非常多的优秀科学家,有好的科研平台,这个时候我们会组织专家的团队进行规划和设计,给项目进行准确的定位和方向的把握。之后我们就会做工程的建设,在建设的过程中,我们仍然打造国际开放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可能有荷兰的企业、美国的企业,也有我们自己中国的企业,大家一起来完成整个园子的建设。
   20:27
  魏灵玲
  园区建设好之后,还没有结束,因为如何来管理和运营这个园子,我们一般的做法还是希望通过专家技术团队去帮助他种植,给管理者进行培训,包括给农民进行培训,这样的话种出来的蔬菜和蘑菇,还通过我们终端的销售渠道卖出去,一步一步就形成了从种子到餐桌的全产业链模式。这样一方面需要技术支撑体系,另一方面也需要不同的商业模式,也需要机制体制的创新,刚才说到有多元主体的经营,不同的企业政府,甚至还有农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但是我们有很好的科研平台,也有很好的政策,我们本身的运营主体是企业,我也是企业的法人,企业就会比较灵活,我们以企业化的模式运作,最后我们还会以合资的形式或者是以资本运作的形式来完成一个园区的整体商业模式,帮助它良性的运行下去。如果一个项目有效益,投资的企业就会更有积极性,来要求你进行更多科研成果的转化,农民看到了效益,也学到了技能,就更主动的想学习,带动周边的农民,这就是我说的以项目带动产业,以园区带动地区的模式。
  十九大报告提出创新驱动的发展,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更深度的加强一二三产业融合,希望在未来加快科研成果的转化。昨天我也听到科技部的王志刚书记说,希望鼓励科研人员的创新创业,给科研人员更多优惠的制度,比如说可以持股,比如说可以有更好的效益,还有可以兼职等等。我相信在十九大以后,在未来很多年,越来越多像我这样喜欢创业的,喜欢研究的科研人员能够走出科研一线,投入到市场中,从市场获得需求,反过来反哺我们科研成果的转化,能够形成实验室的转化和市场需求的良性互动。
  谢谢您的问题。
   20:34
  我想问一下,今年中央1号文件里提出,要把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农业农村工作的主线,想请问一下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当中,科技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20:35
  唐华俊
  谢谢你的问题,确实今年中央1号文件和农业部的1号文件都对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做了全面的部署,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到底要解决什么问题,我理解主要是解决三个问题:第一,要适应市场的需求,要改善供求关系,就是说你没有市场,再好的东西生产出来也卖不出去,这是很关键的,所以供求关系很重要。第二,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第三,推进生产方式的转型升级,提高竞争力。我理解围绕这三个方面,从科技入手,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
  第一,绿色投入品的开发、研究、运用。我们要从源头上,就是好的农产品,如果有污染、有残留这不行,所以我们从农药、肥料、饲料投入品上下功夫,推出绿色的投入品。比如说生物农药阿泰林,大家可能在市场上看到过,它是以提高植物的免疫力来防病的,可以从这个方式来防病,因此市场也很好,应用的也很好,并且走出了国门。所以投入品在推动供给侧改革方面,从农药、化肥、饲料等方面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去年农药已经实现了零增长,化肥今年差不多也能够实现零增长,这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第二,推出一系列的品种,像刚才凌代表讲的,高品质的水稻,现在我们的超级稻品质也好、产量也高,并且市场也好。比如高品质的棉花,就是所谓的冗长强度都超过30分,比如油菜,还有过去一大批都不太重视的小的产品,比如小米、小豆,这些现在市场效益也很好,对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挥了很好的作用。还有大家也注意到了,我们与观光农业相结合,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方面,比如说桃花,过去大家只注重于采食的,现在还有观赏的,现在观赏桃花也早熟的品种,到中熟的品种,到晚熟的品种,几个月都可以看到桃花。还有油菜花,油菜过去都是榨油的,现在观赏油菜市场也非常好。所以我们推动一大批特色的、市场好的,老百姓需求的,能够提高改善人们对美好生活需求的产品,应该说效果也非常好。
  第三,技术的集成。我们要提高品质,单项技术可能很难发挥作用,因此我们把相关的做育种的、搞植保的、栽培的、加工的组成一个全产业链的研究团队,组成一个绿色增长的发展模式,针对不同的作物、不同的品种来进行推广,来提高品质、改善结构,也发挥了很大作用。
   20:35
  唐华俊
  在机制上,我们也推出了一系列的措施,比如说我们刚才提到的创新联盟,以创新联盟的方式来解决某一个产业、某一个重大的技术问题,比如我们已经组建了50几个创新联盟。刚才讲的畜禽废弃物处理的问题,就是把全国的相关力量,大学的、企业的、政府的、科研单位的力量共同组织起来,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来做工作。因此我觉得这几个方面在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面都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并且取得很好的效果。谢谢。
   20:38
  路透社记者
  我想问何老师一个问题。我们了解到中国从海外进口大量强筋小麦,以满足市场需求的不断增长,请问您的中心是否正在改进这些强筋品种适应中国本土化种植,在中国种植更多的强筋小麦有什么困难呢?
   20:38
  何中虎
  谢谢您的问题,使我有机会为我所从事的工作再做点宣传。首先大家都是普通的消费者,小麦的品质在所有作物里是最复杂,做面包的、做饼干的、做面条的、做馒头的对品质的要求是不一样的,大致的话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叫强筋的,是可以适合做面包的,还有一类叫弱筋,适合做饼干糕点的。我们国家过去主要是解决人口的吃饭问题,所以对品质重视的不够多,西方国家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就开始开展品质研究,而中国是在1985年前后才开始的,并且那时候的仪器设备各个方面的研究经费都很有限,真正中国的小麦品质研究应该是从2000年左右开始的,也曾经育成了一批强筋品种,也得到了大量的推广。但是前几年尤其是在年,由于国际上的粮食危机影响了中国优质麦的推广。
  刚才另外一个记者提到产业结构调整,对小麦来说,产业结构调整就是要种植优质的强筋麦,或者优质的弱筋麦,强筋麦除了做优质面包之外,和普通的麦子搭配还可以做很好的面条、很好的水饺或者是很好的馒头。
  我们最近育成了两个品种,一个叫中麦29,另一个叫中麦578,已经跟隆平高科签署了合作协议,前不久我们把这个样品送到了天津的大成公司,他对品质要求很高,对我们品种给予了非常高的评价,他评价面包是按面包的高度来评的,他说16厘米以上的高度就是很好的了,他做了两次,我们那个品种的面包高度在17.5厘米以上,所以我们很感兴趣。也欢迎你以后多报道优质麦方面的事情,我觉得中国的优质小麦非常有希望。谢谢。
   20:47
  我们再提最后一个问题。
   20:48
  新华社记者
  近年来我国农业科技水平显著提升,但我们同时也知道,我国农业科技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还有一些差距。我想请问,差距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如何进一步提升我国农业科技水平,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谢谢。
   20:49
  唐华俊
  谢谢你的问题,这应该是一个非常重要,大家都很关心的问题,因为中国的农业科技在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十八大以来取得了很好的进展,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刚才,我们说从我们的粮棉油糖油蛋奶菜花茶,我们吃的能看得见的,摸得着的,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我们与国际上的差距也很明显,根据科技部组织的一个咨询报告叫“竞争力报告”,目前我们把它划分为领跑、并行,还有跟跑,我们中国的整个农业科技领域,在国际上处于领先的只占到19%。在哪些领域呢?包括很多文献的分析,在大宗农作物的育种,无论是杂交稻还是讲到的其他的作物,还处在很不错的位置。另外,动物疫病包括我们的疫苗,禽流感、口蹄疫,这个方面也是做的非常好的。绝大部分我们处在跟跑的阶段,64%是在处在跟跑或者跟踪的阶段,这也是我们的短板,在哪些领域我们差距最大呢?
   20:50
  唐华俊
  第一个是大动物育种,我们核心的一些种畜都是靠引进,奶牛基本上把世界上买遍了,还有猪很多都是在国外进口的,确实这里与大动物育种周期比较长有关系。再比如中国农科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育成的一个大头牦牛,花了大概31年。高山美丽奴羊花了大概19年,应该说这方面差距还比较大,目前我们已经有一些部署,但还需要有一个较长的时间。
  第二个差距比较大的就是大型的农机具装备,比如东北、新疆这些主要的农业省份的大型机械都是进口的。当然还有很多领域,包括人工智能的、绿色制造的,比如农产品的精深加工的等等。
  这次十九大报告里对建设创新型国家、对创新驱动发展专门做了部署,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等不同领域,我感觉差距既是潜力,也是动力,我们将根据十九大报告的精神,将来重点在基础和原始创新部分进一步加强,比如刚才讲到的大豆育种。
  在技术方面也要加强研发,比如人工智能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比如刚才讲的设施园艺做的也不错,农产品精深加工的技术,另外区域性的技术集成方面也需要加强。因为现在单项的技术可能难以解决综合性、区域性发展问题,因此我们将按照新的要求和部署来全力补短板,尤其是在短板的这些领域集中力量、加强突破、加强研究,力争为我们国家农业农村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谢谢。
   20:50
  由于时间关系,今天晚上的集体采访活动到此结束,谢谢5位党代表,谢谢各位媒体朋友。再见。
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农业科技创新;农业科技人员;人工插秧;建设创新型
“十三五”要坚持不懈加大农林科技改革创新力度,力争到2020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林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5%。通过不断努力,到2020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林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5%,主要造林树种良种使用率达到75%,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70%,森林覆盖率达到23.04%。
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和中国作物学会联合主办,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承办的第七届国际作物科学大会15日在京开幕。会议以“作物科学――创新与可持续发展”为主题,来自全世界70多个国家的2000多位作物科技工作者将一起分享作物科技研究的最新进展,探讨作物科技和产业发展的未来。
近日,记者从上海市农村工作会议获悉,“十二五”期间,上海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70%,推动上海农业取得显著成效。姜平还强调,上海应加快培养熟悉三农工作的干部队伍和高素质的职业化农民队伍。
视觉焦点
视频推荐
点击排行
十九大新闻中心就“农业科技创新”举行集体采访
借这个机会,我把过去五年农业科技自主创新、推广转化、体制机制方面给大家作一个比较全面的介绍,让大家有一个概貌。在技术方面也要加强研发,比如人工智能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比如刚才讲的设施园艺做的也不错,农产品精深加工的技术,另外区域性的技术集成方面也需要加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这个问题充钱就能解决 的文章

 

随机推荐